教案设计狐狸和乌鸦穆海燕

2020-03-02 01:54:3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狐狸和乌鸦》教学设计

乌拉街中心校 穆海燕

教材分析:《狐狸和乌鸦》是长春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讲乌鸦叼到了一块肉,停在大树上。狐狸见了直流口水,他对乌鸦讲了三次奉承话:假惺惺地笑着问候;假装关心小乌鸦;假意夸乌鸦的羽毛真漂亮、嗓子真好,最后骗到了乌鸦口中的肉。

学情分析: 《乌鸦和狐狸》这篇寓言故事的内容,学生在没上学之前就通过看连环画、动画片以及听家长讲述,了解得差不多了。甚至有些孩子能绘声绘色地讲这个故事。只是对课文的寓意讲不清楚。

教学目标: 1.复习词语。

2.能有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寓意:喜欢听奉承话的人,容易上当受骗。 4.进行写话训练。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使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遇到坏人敢于斗争。 教学难点:

理解乌鸦上当的的原因,明白道理。

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本组选取的三篇课文都属于寓言故事,寓言是文学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谕或讽刺的故事,结构大多简单,情节生动感人,其中的对话不仅可以作为口头交际的借鉴,也可以让学生感悟冒号、引号的用法,以此来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的能力。同时,通过寓言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正确看待问题。

文本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点分析:在对狐狸和乌鸦的对话的理解过程中,我通过图片和文字演示,让学生直观的看到狐狸的狡猾画面,从而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感悟文字的内涵。当狐狸夸奖乌鸦声音和羽毛漂亮时,我让学生通过乌鸦和麻雀的图片对比,很自然地明白了狐狸说的是谎话,它的真正用意是骗肉。

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狐狸说的三次话为线索,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狐狸和乌鸦的神态、语言、动作的词,通过各种形式的读,逐步去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揭示寓意。主要方法如下:

1.读。抓住提示语,引导学生读出狐狸在问候时尊敬而又假惺惺的语气,读出狐狸“馋得直流口水”的味道。重点就是通过品读狐狸跟乌鸦说的三次话,来体会狐狸善于说奉承话,乌鸦爱听奉承话,才使得狐狸从乌鸦嘴里骗去了肉,从而揭示出“爱听好话容易上当”的道理。

2.画。引导学生读4567自然段时,边读边把狐狸说的话用横线画出来。 3.比。比较麻雀和乌鸦的羽毛,听一听乌鸦的叫声。引导学生体会狐狸的用心。 4.析。通过狐狸对乌鸦所说三次话的对比,分析狐狸为什么要这样说,说得对不对,从而弄清乌鸦是怎么上当受骗的。

5.演。通过让学生带着头饰朗读课文,创设情境,激发读文兴趣,在有感情的朗读中,进一步体会这篇寓言故事语言的精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乌鸦和狐狸”(板书课题) 2.复习词语,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叼走 您好 意见 得意 枝条 差 不多 刚刚 哇哇叫 嗓子 馋嘴 差别 出差 )

二、初读课文,学生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提问:狐狸是怎样骗取乌鸦嘴里的肉呢?带着问题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三、逐段讲读课文。

1、课件出示问题 ,学生自由读文,回答问题。 请同学们阅读1——3自然段,思考下面问题: (1)乌鸦飞出去给谁找吃的?说明乌鸦怎样? (2)乌鸦为什么很高兴?

(3)狐狸看见乌鸦嘴里的肉时,样子怎样?心里又会怎样想? (学生读文,可以组内交流。5分钟后全班交流。)

2、在交流的同时课件出示答案。

(1)乌鸦飞出去给她的孩子找吃的,说明她很爱她的孩子。 (2)因为她为孩子们找到了一块肉。

(3)狐狸抬起头一看,乌鸦嘴里叼着一块肉,馋得直流口水。

狐狸心想:要想个办法,让乌鸦把嘴巴张开,这样我就可以得到她嘴里的那块肉。

3、理解“馋”和“直”的意思。

过渡:狐狸馋得都直流口水了,它要开始它的骗肉计划了,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它是如何骗取乌鸦嘴里的肉的。

4、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自由朗读4—7自然段

边读边用“—”画出狐狸说的话。

把你画出的句子在小组内读一读,比比谁读得好。2分钟后汇报。

5、狐狸对乌鸦说了几次话?

A、第一次狐狸怎么说的,它这是在向乌鸦?(板书:问好)

B、狐狸是怎样向乌鸦问好的?请你再读一读,看看想到了些什么?(自由读)(突出:想了想,笑着,从而得知狐狸并不是真的想跟乌鸦问好,而是想骗她嘴里的肉。)(抽读,小组读)

C、同学们读得真好,你看狐狸为了骗走乌鸦嘴上的那片肉,亲切地给乌鸦问好,那乌

鸦有什么反映?同学们你们能演出来给老师看看吗?(老师演狐狸,学生演乌鸦)师导:乌鸦呀乌鸦,你怎么不说话呢?(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板:不做声) D、狐狸有没有把乌鸦嘴上的肉骗下来?可是狐狸没有灰心,他又继续想办法,看看狐狸又说了些什么话?(课件出示: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

E、谁愿意扮演狐狸?(学生读狐狸说的第二次话)这一次狐狸问候谁呢?(板:问候孩子)乌鸦的反映又是怎样的?谁来演一演?这个同学演得好吗?好在哪里?(抓住乌鸦的动作“看了一眼,还是不做声”)(板:看一眼不做声)乌鸦两次的反映有不同吗?(突出“看了一眼”)说明它怎么了?(有点心动)

小结:看来乌鸦还是挺爱她的孩子的,不过她知道狐狸的为人,所以还是不出声。 F、狐狸两次骗肉都不成功,他真的不甘心,又继续想办法。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读读狐狸说的第三次话,看能不能把乌鸦嘴上的肉给骗下来。(学生自愿读狐狸的第三次话) G、这一次狐狸赞乌鸦什么?(板:羽毛漂亮嗓子好)谁能像狐狸那样再夸夸乌鸦?(自愿读,齐读)

H、到底乌鸦的羽毛是不是真的比麻雀的漂亮呢?(出示图片“麻雀——乌鸦”对比)那乌鸦的嗓子怎样,真的好听吗?谁来学一下乌鸦的叫声和麻雀的叫声。

I、(指板书)狐狸说的这些话和事实一样吗?这都说明了狐狸其实都在说什么话?(假话、好话)可是乌鸦听了却非常高兴,结果就上当了。从哪里看出她上当?能演一演吗?(请两名学生分别扮演狐狸和乌鸦)我们一起看看乌鸦是怎样上当的(板:得意唱) J、(问扮演乌鸦的学生)乌鸦你这次为什么又得意地唱起歌来呢?(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

小结:狐狸实在太狡猾了,为了骗走乌鸦嘴里的那片肉,说的都是些好听的话,把乌鸦的缺点都说成了优点,乌鸦太爱听了,结果乌鸦就上当了,嘴上的肉就这样掉下来给狐狸叼走了。

课文到这里也讲完了,小朋友你们愿意当小演员演一演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同桌的小朋友先试着演演看(学生同位演)

刚才老师看到小朋友都演得很好,老师也很想演,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再演一次吗?女同学演狐狸,男同学演乌鸦,好吗?老师跟你们一起演乌鸦。(师生合演三次话)

三、总结课文

1、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它为什么会上当?

2、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出示课件)

四、写话训练:

同学们,乌鸦被骗走肉后它会怎样想?你们想对乌鸦说些什么话?请写下来。

五、板书设计:

乌 鸦 和 狐 狸

问好 不做声

问孩子 看了一眼,还是不做声

夸羽毛、嗓子 得意,唱了起来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狐狸说的三次话为线索,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狐狸和乌鸦的神态、语言、动作的词,通过各种形式的读,逐步去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揭示寓意。我努力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在对狐狸和乌鸦的对话的理解过程中,我通过图片和文字演示,让学生直观的看到狐狸的狡猾画面,从而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感悟文字的内涵。当狐狸夸奖乌鸦声音和羽毛漂亮时,我让学生通过乌鸦和麻雀的图片对比,很自然地明白了狐狸说的是谎话,它的真正用意是骗肉。但是在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初读课文这一环节可以省略,因为已经有第一课时的阅读,所以可以直接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节约时间为后面的写话和表演留下更多的时间。由于水平有限,课件做得还很粗糙,如果做成动画的效果,会更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钻研课堂教学的艺术,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更精彩。

《狐狸和乌鸦》教案设计

《乌鸦和狐狸

乌鸦和狐狸

狐狸和乌鸦

狐狸和乌鸦

狐狸和乌鸦

小狐狸和小乌鸦

狐狸和乌鸦教案

狐狸和乌鸦教案

《狐狸和乌鸦》教案

《教案设计狐狸和乌鸦穆海燕.doc》
教案设计狐狸和乌鸦穆海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