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

2020-03-02 09:49:5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题目:学校:双流太平中学姓名:邓发会学科:语文

1 《陈情表》 《陈情表》教学设计

太平中学 邓发会

说课

李密从小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故对刘十分孝顺。《晋书•孝友传》列其首位,誉之“以孝谨闻”。司马氏集团灭 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若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天下。

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了唤起武帝的怜悯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的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李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字上大作文章外,还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打动晋武帝。李密在构思《陈情表》时,有三种交错出现的感情:首先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事;其次是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最后是对祖母的孝情。但是当他提笔写文章时,便把这三种感情重新加以整理,经过冷静的回味压抑了前两种感情,只在文中含蓄地一带而过,掩入对祖母的孝情之中,而对后一种感情则大肆渲染,并且造成一个感人至深的情境,即“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从这样一种情境出发,作者乃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然后反复强调祖母刘的病:如第一段的“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的“刘母日笃”;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这样李密的孝情就不同于一般的母孙之情,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

《陈情表》是古代散文中传诵千古的名篇之一,读懂课文,把握其行文层次,体悟其以陈情统摄叙事说理、情真理切的特点,是学习的重点。课文涉及的语汇较多,消化理解诸多文言实词是学习的难点。要对词语作分类归纳,帮助学生理解并积累。反复诵读,要求能背诵能默写,在诵读中加深理解。另外,通过课堂讨论,帮学生体悟主旨,掌握课文结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理解“险衅、夙遭闵凶、见背、门衰祚薄、茕茕孑立、夙婴疾病、乌鸟私情”等文言词语。

3.积累成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零丁孤苦、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

能力目标

1.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2.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饰又用词得体的写作技巧。

3.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及语言表达的准确和生动形象。

德育目标

1.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鉴赏本文,体会李密的言外之意,即对封建统治者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点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蕴含的真切情感。

2.体味本文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3.把握文意,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句的理解,剖析“情”的含义,即:苦情、亲情、忠情。体会作者融情于事的巧妙手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挚感情。

2.点拨法。点拨关键的字、词、句,使学生在深层意义上领会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的要义,进而达到鉴赏的目的。

3.讨论法。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及李密散文的艺术特色。

4.比较法。通过对本文与《出师表》等相似文章的比较,深入了解本文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熟读课文,积累字词。

3.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封建社会之所以能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究其原因与它的“忠”“孝”思想不无关系,因此流传下来的有关“忠”“孝”的文章也很多,而这些文章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人们常说的“忠则《出师》,孝则《陈情》”这两篇千古佳作。我们已经在初中学习了《出师表》,领略了诸葛亮的忠君思想。今天我们来学这篇被人誉为美文的《陈情表》,感受李密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二、解题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李密(224~287),字令伯,又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人,晋初散文家。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年轻时师事名儒谯周。曾任蜀汉尚书郎,多次出使东吴,甚有才辩。蜀亡后,屏居乡里,以孝闻,累举不应。司马炎建立晋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逼迫。李密作为亡蜀之臣,心存疑虑,进退两难。若辞不赴命,必引起皇帝猜疑,受到怪罪;若赴命任职,又非李密的本意,于是以“乌鸟私情”,祖母“供养无主”为由,写了此表。文章选自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

2.文体介绍

表:又称“奏议”,是古代臣属给帝王所上的陈述己见的文书。本文是作者李密向晋武帝陈述实情的文章。

(解说:学习本文首先应让学生了解“表”这种文体,使学生知道作者李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作此文的,又是写给什么人的,进而使他们理解作者的写作苦衷,达到领悟课文思想感情的目的。)

三、重、难点解决过程

1.听读。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注意体会文章的节奏感和文中抒发的感情。

2.诵读。再放录音,学生跟随录音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句间停顿,读出关键词的韵味。

3.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出示投影: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险衅(xìn)

闵凶(mǐn)

门衰祚薄(zuò) 强近之亲(qiǎnɡ)

3 门(yìnɡ)

茕茕孑立(qióng qióng jié)

床蓐(rù)

猥以微贱(wěi) 陨首(yǔn)

逋慢(bū)

优渥(wò) 拔擢(zhuó)

盘桓(huán)

矜育(jīn)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义。 ①臣以险衅:因。 舅夺母志:强行改变。 躬亲:亲自去做。 至于:直到。 终鲜:终究没有。

臣侍汤药:侍,侍奉,服侍;汤药,名词作动词,吃汤药。 上报奉诏:上报,即报上,报答皇上;奉,恭敬地接受。 奔驰:奔赴上任。

臣之进退:之,主谓之间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进,就职;退,辞职养亲。 不矜名节:注重。

至微至陋:微,身份卑微;陋,见识浅陋。 更相为命:活命,生活。 是以:因此。 庶:庶几,或许。

谨拜表以闻:谨,恭谨地;以,而,来,状中连词;闻,使皇上知道。 不胜:禁不住。 ②古今异义词

成立

告诉

辛苦 ③成语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 ④通假字

闵——悯

蓐——褥

说明:以上释义仅是补漏和纠错,其余见书上注释。

4.学生提出字词方面的疑难,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然后学生自己小结。

5.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提问: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作者为什么要向晋武帝陈情?他陈情的内容是什么?用了什么方式?

学生讨论后发表见解,教师梳理内容并归纳为:

(1)李密“陈情”的理由是因为皇帝下诏任命他为太子洗马,“寻蒙国恩,除臣洗马”,而他又不想应诏就职,“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2)李密“陈情”的具体内容:

①述父丧母嫁、祖母收养、祖孙相依为命之悲惨遭遇。

②述因祖母病重,太守举孝廉不就,刺史举秀才不从,皇帝下诏、官府逼迫也难以应诏的两难处境。

③述圣朝以孝治天下,而自己孤苦无依,祖母又“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祖孙“更相为命”, 因此“不能废远”的理由。

④述祖母年事已高,“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祖母百年后,自己再对国家“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报效犬马之劳的愿望。

(3)李密陈情的方式是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感人至深。

4 (解说:学习本文,只有在理清课文思路的前提下,才能对课文有个整体的认识。本题在思考过程中应尽量把握文章的脉络,了解文章的大意,初步理解本文写作的内容及意图,感受作者融情于事的思想特点。)

四、课堂练习多媒体显示:

解释多义词的意义。 谨拜表以闻。(用法同“而”,表示承接关系。)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因。是以,即“以是”,因此。) 臣俱以表闻。(用,介词。)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与“无”连用,意为不能。) 除臣洗马。(任命,授职。) 攘除奸凶。(清除。)(诸葛亮《出师表》) 道路除道。(修整。)(贾思勰《齐民要术》)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 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小小。)(贾谊《过秦论》)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诚挚。)(《孔雀东南飞》) 则区区与诸君,论此于荒山寂寞之滨。(自谦的词。)(归有光《山宿示学诗》) 保卒余年。(终。)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士兵。)(《过秦论》) 卒成帝业。(终于。)(《史记》) 卒然边境有急。(通“猝”,突然。)(《论积贮疏》)

五、课堂小结

文言文阅读是让学生头疼的内容之一,读懂课文是最基础的一关。本课注重朗读,疏通并总结字词,这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语感的重要途径。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注意文中重点词语。

3.体会本文陈情达意的艺术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体会文章“陈情于事,情深理切”的表达特点。 2.鉴赏巧妙的说话技巧。 [教学过程]

一、学生朗读或背诵课文。

二、开展课堂讨论,细致剖析《陈情表》“陈情达意”的艺术特点。

1.作者是如何通过“陈情”来达到为祖母尽孝的目的的?

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

明确:这篇文章是在晋武帝要其做官,李密辞而不就的情况下写的。“忠”“孝”是封建政权赖以巩固和延续的最高伦理准则,作者在忠君、孝亲二者之间暂不能兼顾的矛盾中上表请求“矜愍”,因此,他为了达到目的,在“孝”字上大作文章,从封建的道德观念出发,同时又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情辞恳切,娓娓道来,字字发自肺腑来打动晋武帝,也赢得了后世人们的赞誉。

在写作文章时,作者有三种交错出现的感情:首先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其次是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最后是对祖母刘氏的孝情。但写作此文时,作者压抑了前两种感情,而对后一种感情大肆渲染,并造成了一种感人至深的情境。 2.思考:体会本文融情于事的结构特点和形象生动、自然精粹的语言特点。

5 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 明确:(1)作者自己的孤苦无依、和祖母相依为命、对皇帝的知遇恩情等“情”自然巧妙地融入了对皇帝的“陈”述之中,晓畅、通达、浑然一体,没有雕琢之痕,使人感到作者时时在述事,又处处在抒情。这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

(2)本文是用骈文的形式写成的。当时正是骈文发展的全盛时期,很多骈文形式华美,但内容空泛,形成了骈文的浮华之风。而《陈情表》却独树一帜,创造了一篇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好文章。

本文语言简洁凝练,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语势连贯紧凑,如行云流水,畅通自然,没有斧凿的痕迹。文中不少四字句至今还被使用。

三、鉴赏作者巧妙的说话技巧

问题:作者如何在进退两难的境地里打动晋武帝的心?

讨论后明确:作者当时的确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出任吧,对新朝不摸底细,祸福难测;辞不就职,终养祖母吧,又怕新朝疑忌,招致杀身之祸。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巧妙的说话技巧派上了用场。首先,作者利用新朝“以孝治天下”的策略,以确实存在的供养祖母为理由,向晋武帝陈情。其次行文时先说后说、轻说重说处理巧妙。第一段作者陈述少小时父死母嫁、无兄无弟的孤苦无依的不幸以及由祖母抚养成人,祖母卧病在床的情况。写得凄切哀婉,使晋武帝“切峻”同情。第二段作者写新朝对自己的礼遇、自己的感恩之情以及进退两难的狼狈。尤其是开头作者说“逮奉圣朝,沐浴清化”,承认新朝的合法性,让阴谋立朝的晋武帝怕李密反对新朝的疑忌顿消。第三段作者借新朝“以孝治天下”之政策,为自己“辞不就职”寻找借口,同时不惜卑身自污,说自己“少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至此,晋武帝所有猜忌都被打消。最后一段还指出“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的事实,表明先尽孝后尽忠的观点。这样武帝完全被说服,还“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

四、请同学们讨论对“孝”的看法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明确:封建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伦理,其根本的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今天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态度。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未过时。

(解说:对“孝”的讨论,可以加深我们对课文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道德教育。通过学习课文,让同学们懂得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特别是在经济建设迅猛发展的今天,道德意识逐渐淡漠的今天,学校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使他们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更应该注重树人,注重他们的思想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五、探究文章主题

学生分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出示多媒体投影,展示名家对主题的不同看法。

(1)李密为了达到目的,在“孝”字上大作文章,同时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打动晋武帝。 (陈文良《新古文观止》)

(2)这篇文章因为处处从封建的道德观念出发,而又情辞恳切,娓娓道来,字字发自肺腑,所以终于打动了君心,也赢得了后世人们的赞美。(《中国古代文学读本》)

(解说: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只要能言之成理即可。)

六、诵读课文

1.教师有感情地范背全文。 2.学生集体朗读一遍。 3.学生自由读课文。

4.请一名背诵快的同学试背。

6 5.学生齐背全文。

七、课堂练习1.翻译下列句子。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2)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3)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4)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2.将本文与诸葛亮的《出师表》对比,看两篇文章在“动之以情”上有什么异同。

明确:古人常有“忠则《出师》,孝则《陈情》”之说,可见两篇文章在用情方面是相似的,都是以真情来打动人,这是古代抒情散文中的典范。 不同:《出师表》这篇奏章以议论、叙事为主,字里行间渗透了诸葛亮眷恋“先帝”知遇之恩的强烈感情。作者与刘禅兼有“君臣”与“托孤”的关系,陈述意见借“先帝”之口道出,饱含深情,字字句句发自肺腑,更容易打动刘禅。告诫语重心长,殷勤寄语,率直诚恳又不失长者、臣下身份,全文无不流露出作者忠君爱国之情。杜甫赞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赞之:“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可见语言感情之深。 《陈情表》则通过陈述自己的“苦情”“亲情”“忠情”来打动晋武帝,希望能够准许自己侍奉祖母以终余年,因此言辞委婉流畅,情文并茂,扣人心弦。晋武帝看了文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八、课文总结

文章详尽而委婉地叙述了李密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处境,申述暂时不能应召赴任的衷情,言辞恳切,表情达意淋漓尽致。学习本文,我们既要学习作者融情于事、真切感人的“情”,又要理解作者作为“亡国贱俘”对新朝国君陈情时的谨慎、得体、恰如其分的语言;既要读懂李密的“孝”情,又要领悟其中的感激之“情”。

九、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就文中的语言特点,写200~300字的赏析短文。

3.中国古代统治者注重以孝治天下,忠孝两全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传统美德之一,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陈情表

陈情表

陈情表

陈情表

陈情表

陈情表

陈情表

陈情表

陈情表

陈情表

《陈情表.doc》
陈情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