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卓越计划工作汇报

2020-03-01 19:21:0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清华大学卓越计划年度工作汇报

(2010年6月-2011年6月)

清华大学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简称“卓越计划”)的基本工作思路是,实施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培养体系和课程改革,加强与国外一流大学和国内外知名企业联合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重点提高工科学生的国际视野、团队沟通与协作能力、创新与工程实践能力,着力培养具有“研究型、管理型、创新型、国际型”等多类型的卓越工程师潜质的人才,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领域后备帅才。

一、目标定位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社会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大学初步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工科一直是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和特色,工科在校生占在校生总数的近2/3,工科各院系的人才培养质量对学校总体上的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2010年6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启动后,在去年7月8日历时一年的第23次清华教育工作讨论会闭幕,顾秉林校长在闭幕会报告上明确部署:在工程学科方面,要以“卓越计划”的实施为契机,研究和推动新时期我校工程教育改革,持续保持我校的工科领先优势。为此确立了新时期清华工程教育培养目标,即研究型、管理型、创新型、国际型、多类型卓越工程师。

二、主要举措与进展

(一)举措:建设“研究型、管理型、创新型、国际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点面结合,重点推进了如下工作:

在“点”上,面向“四个型”,重点支持一批工程人才改革项目。 例如:“清华—伯克利全球创业项目”、“工程物理(新能源)实验班”;工学和管理硕士双学位,培养复合式“管理型”工程人才;国际硕士学位,培养“国际型”工程人才。

在“面”上,实施以“强化通识,提升能力素养”为指向的本科培养方案修订和课程改革。(1)公共基础课体系改革,加强英语、数学、中文、人文素质等培养环节,加强工科学生的通识教育,为他们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2)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和课程改革,建设挑战性示范课程,提高课程挑战度和师生互动,规范培养标准的实现矩阵,提高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加强本硕统筹地安排专业学习。

(二)工作进展:

1、成立了校级组织机构

成立了校级领导小组,顾秉林校长亲自挂帅;成立了学校各部处联动的校级工作小组;成立了校级专家组:领衔校级实施方案的顶层设计。校内15名专家,校外20名(其中校友10名,非校友10名)。

2、发展了21个试点院系

1 2010年6月,向教育部申报了首批试点专业及其方案(6个院系:建筑、土木、电机、精仪、化工、软件。2011年4月,提交了专业年度审查报告。 2011年4月,向教育部申报了第二批试点专业及其方案,覆盖学校所有工科院系,达到21个院系,即:工物、工业工程、环境、微纳电子、材料、机械、汽车、自动化、热能、计算机、电子、生医、水利、航院、建管。

3、申报了15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2010年12月,向教育部申报了第一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6个院系:建筑、土木、电机、精仪、工业工程、软件)。 2011年5月,向教育部申报了第二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9个院系:材料、机械、汽车、热能、自动化、计算机、水利、环境、航院)

4、调研

邀请试点院系,组织专题研讨会3次:(1)2010年6月,召开“教育部卓越计划”座谈会,交流实施方案。(2)2010年12月,召开“卓越计划”工作进展交流会。(3)2011年1月,研讨推进我校“卓越计划”学生国际化培养工作。

2011年3月,教务处带队,组织第一批卓越计划试点院系,出访台湾,访问了台湾大学、新竹清华大学和成功大学,针对工程教育等主题进行了研讨。

5、本科培养方案修订

2011年1月至今,修订人才培养标准、方案、实现矩阵、教学大纲。落实并强化实习实践环节。加强教学的科学性,加强标准与方案之间的逻辑性。强化国际化培养(增加英语必修学分到8个学分,全文授课、派出计划等)。明晰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与内涵。

2011年1月14日,本科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研讨会 。2011年2月25~26日,本科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会 。下发《关于修订本科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的工作意见》(意见征求稿) 。发布公共基础课类型学时方案;交流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计划;明确修订工作程序、阶段任务、时间节点。

在“意见征求稿”中,学校要求院系逐步建立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定期评价和修订程序。即各院系要在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指导下,研究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制定课程设置总体方案,审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修订过程中应邀请同行专家进行评审,就调研情况、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支持条件等听取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学校将组织对全校各专业培养方案的专家评审。例如,在此次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中,精仪系调研MIT、UC Berkeley、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浙大等的培养方案;土木系、建管系设计了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调研学生、系友、所有老师的意见。

2011年6月22日校级对各院系的培养方案进行了评审。评审的主要内容:培养方案修订是否达到要求;培养目标是否符合学校培养目标和该专业的特点;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否明确;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基本要求是否密切相关;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总学分适当性,必修选修课程比例合适性等等。

三、几个典型案例

案例一 跨院系案例:清华-UC Berkeley全球技术创业项目

2 以培养“四个型”的工程人才培养为指向,学校鼓励和支持了一批符合工程教育方向趋势的改革项目,培养学生研究、管理、创新和国际化的能力。

以UC Berkeley工学院邀请清华面向理工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生共同举办“清华-Berkeley全球技术创业教育项目”为例。该项目由经管学院教师牵头,通过培养方案(知识+技能+实践+资源;知识:5个学分的课程,其中二门必修课+二门选修课;技能:创业计划开发;实践:30多位创业导师,其中以清华和Berkeley的校友为主;资源:2个创业基地和12个创业投资公司)与国外著名高校合作开发与教学、团队工作、各小组创业导师、合作伙伴等环节,培养工科学生研究、管理、创新和国际化能力。下图给出了培养四个型的示意。

Innovation 1

Internationalization

Management MARKET/INDUSTRY Research 图1研究、管理、创新和国际化能力的培养

该项目第一期录取本硕博46名学生,分布工科院系8个工科院系;第二期录取了50名学生,49人来自工科院系。参加了“5th Annual Intel+UC Berkeley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 Challenge”,获得创业计划大赛两个冠军。

案例二 院系级案例:土木工程系培养方案修订-着重培养“四个型”

培养方案修订举例:(1)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将第7学期课程调整为前8周完成,保证后续企业实习和科研实践。 本科实习实践环节共计42周,其中24周为毕业设计前的企业实习或科研实践。(2)研究型:开设“卓越工程师培养:因材施教研讨课”,采用灵活的导师制。(3)管理型:在课程设置上实现工程技术+工程管理的无缝衔接,新增了一门管理类课程和一门法律类课程。(4)创新型:增加Project类选修课程。(5)国际型:增加英语课程必修8学分,新增全英文授课课程:建筑材料(英)。(6)明晰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将学分要求由180降至170。

制定了校企合作培养规范:经过与多家企业讨论和修订,形成了: 《清华大学本科生实践教学基地合作邀请函》、《清华大学——***企业校企合作指南》、《清华大学——***企业

3 校企合作协议(模板)》、《实践教学基地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标准与管理规范》、《实践教学成功案例集》等整套文档,为提高合作效率,规范合作模式,保障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已申请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初步建成了国家级、学校级和学院级等多级的实践教育基地体系。

案例三:派出计划

再以学校派出计划为例,学校不断加大了本科生国际化培养力度,提出并着手实施了推进面向世界的学生培养平台建设目标,明确提出在今年清华百年校庆时,30%的本科生(每年1000名左右)具有海外经历。通过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联合学位、交换生、海外实习、海外暑期课程、暑期实验室研修,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比赛等多种形式,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境外学习机会,搭建长短期项目相结合,学期派出与暑期项目相衔接,专业课程及文化交流并举的多层次、多模式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项目策划过程以国际合作项目为支撑,以校际合作资源为支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支撑。本科学生海外教育项目已初步形成了规模化、成建制的效应。2009年本科学生参与海外教育项目人数近850人,2010年首次突破一千人,达到1030人左右。

四、体制机制保障

学校在体制机制方面也提供了如下保障:(1)十二五经费已做出规划,向卓越计划试点院系倾斜。(2)明确了工程硕士名额,向卓越计划试点院系倾斜。

2011年7月 清华大学

4

清华大学卓越女性领导力精品课程班

清华大学招生计划

清华大学拔尖计划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工作汇报

“卓越培养计划”

卓越口才学期计划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中原大学教学卓越计划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电子信息工程(卓越计划)

《清华大学卓越计划工作汇报.doc》
清华大学卓越计划工作汇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