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导入

2020-03-04 00:41:2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导入是指在新课题的开始阶段,教师通过有效的活动方式,把学生的注意集中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很快的进入学习的准备阶段。因此,我认为好的导入应该在原则上求“趣”,形式上求“新”,内容上求“巧”,方式上求“活”,语言上求“精”。巧妙的导入,能扣住学生的心弦,设疑激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之中,为其学习新课奠定一个良好的教学境界,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直接导入

也叫开门见山导入,就是直接阐明学习目标的要求,说明新课题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程序, 简洁、明了,不浪费时间很快进入正题。如,在《少年闰土》一文就可采用直接导入法:“同学们,这节课我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跟你们年龄相仿的新朋友,你们想不想认识他。”学生回答:“想。”接着老师出示闰土的图像,朗读(深情地:深蓝的天空中······逃走了),学生鼓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设计,能够把孩子们带入一个认识新朋友、体会新朋友特点的意境,可谓独具匠心。教学的切入点是孩子原有的知识、经验、情感的实际基础,是他们的需求基础。

但这种方法使用也是有限的,和其他的导入法相比,它过于笼统、概括,也过于刻板、枯燥,缺乏更强烈的感染力,因而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导人法如果把握不好,容易平铺直叙,流于平淡,难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还可能造成“导而不入”的情况,效果不尽人意。

二、讲述式

教师适当介绍作家或作品的情况,比如,自、号、作家出生年代、国籍、生平、作品产 生的时代背景,然后亮出课题,明确目标,使内容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一定的故事性,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积极性。

三、激发式

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目的,或制造悬念,或营造氛围或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著名教 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如果能够一上课就紧紧抓住学生,就可以让学生的大脑迅速兴奋起来,从而以饱满的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掌握新知识,探求新问题,最终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圈套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的固有需 要。”对于“提问”这个词,学生可能多少会有些厌烦,所以有时我们可以变换一下导入的形式,通过其他方式,让学生不知不觉间走入我们设下的“圈套”,在浑然不知的情况下点燃其思维的火花,从而主动钻研下去。有一次,我准备让学生写一篇《妈妈(或爸爸),请让我给您洗次脚》为题的作文,头天,我先给学生布置一项作业,晚上,每个同学回家都要给妈妈(或爸爸)洗一次脚,然后上作文课时,我先让同学们谈谈从老师把作业布置下去后,自己心里怎么想,后来又是怎么做的,做时妈妈或爸爸的语言、表情、动作怎样,自己的心里什么感受等等。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生活体验,一堂作文课就有了一个较好地效果,一篇作文也就不会是无米之炊了。

2、悬念式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悬念是语文教师抓住了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以问题的形式揭示矛盾,让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挂念,期待着答案,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初中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他们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因此,在教学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导入环节中适当地制造悬念,适度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思考,又会涉及到课文

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如,《夏感》一课,我这样导入:历代文人墨客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但是当代一位叫梁衡的作家独辟蹊径,大声赞美黄金的夏季,而且出言:“语不惊人死不休,文无新意不出手”,想知道他的文章有着怎样的新意吗?不如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夏感》去找寻答案吧。这个导语在设计上用设悬念的方法制造了一个学生渴望的心理状态,激发了学生浓烈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潜心学习文本。

3、情境激发

情境导入是指教师通过音乐、图画、动画、录像或者满怀激情的语言创设新奇、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置身其中、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如:我在讲《愚公移山》时,如此导入: 滴水穿石,枯木逢春,大自然的现象告诉我们:成功源于坚持,执着创造奇迹。只要有了执着精神夸父能追上太阳,精卫能填平大海。今天我们一起再次重温关于执着的不老故事和执着传说。这样导入,会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从而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我国有句古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4、用旧知识导入

这种导入方法在日常的教学活动重用的最多,前后知识联系可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而灵活变化,可从古联系到今;从社会现实联系到课文内容,从学生实际联系到新课的教学目的上;最多的是从旧课的知识联系到新课的知识。在教 《藤野先生》时我领着学生回顾了鲁迅的散文多选自《朝花夕拾》,我们初中学过的课文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小说《社戏》和《故乡》,都选自《呐喊》。那么鲁迅一生经历了许多老师,为什么对一位日本留学时的老师念念不忘呢/ ?让我们走进课文。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引领同学们走进新知。一个成功的导语,可以使这堂课先声夺人,为整堂课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导语的设计要讲求方法和实效,可根据文章的内容、体裁等特点以及班情学情等情况确定采用灵活多变的导语,把学生的心抓住,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起到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

5、设疑导入

是指通过我们身边的一些现象,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 东西,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学贵有疑”,疑是积极思维和探索问题的动力。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善于在教学之始设疑布阵,引导学生去猜测,去预估,去联想,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将要学习的内容中去。通过问一些与文章内容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是引入新课的很好办法。

总而言之,课堂导入是讲授新课时给予学生的第一感知,开场白的精巧与否,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质量。高尔基说:“开头第一句最困难,好像音乐定调一样,往往要有较多时间才能找到它。”可见“上好弦”“定好调”“第一锤就敲中心灵”是颇难的教学艺术。我们教师只有按照教育教学规律,不断创新导入艺术,打探尝试、积极探索,才能持久地拨动学生求知心灵的乐弦,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从而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可以说,它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创造,而我们的努力是一切创新的源泉,只要我们不断地努力,不懈地追求,一定会让语文课堂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胡淑珍 等编著.教学技能[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版社

[2] 湛蓊才.课堂教学艺术[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 韦志成 .语文教学艺术论[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4] 毕养赛 主编 .中学语文基本教学技能[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5] 陶本一 王光龙 主编.语文学科教育学[M] .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语文新课导入

一年级语文课前导入

语文导入的“五剂”良方

语文教案导入语 (800字)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技巧.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技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

二年级上册语文导入语

《语文导入.doc》
语文导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