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传

2020-03-02 00:26:1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贝多芬传》 《 贝多芬传 》 音乐家: 贝多芬出生于德国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 母亲是个女仆。贝多芬 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贝多 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 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 1793 年 11 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德国波恩, 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 不久, 痛苦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 1796 年开始,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 越来越衰退。起初,他独自一人守着这可怕的秘密。1801 年,他爱上了一 位名叫朱丽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残疾(此时他已耳聋)以及朱丽埃塔 的自私、虚荣,两年后她嫁给了一个伯爵。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都反 映在他这一时期《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等作品中。席卷欧洲的 革命波及了维也纳,贝多芬的情绪开始高涨,这时的作品有《英雄交响曲》 《热情奏鸣曲》。 1806 年 5 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了一系列伟大 的作品。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结婚了。 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他受到了世 人瞩目,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 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面对生活苦难, 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 浮的风气。 1827 年 3 月 26 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后的一口气。 米开朗琪罗传 罗传》 《 米开朗琪 罗传 》 雕塑家、绘画家、诗人兼建筑师 : 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中翻译为 ( 在 中翻译为 ) 该传记分上下编,上编“搏斗”,下编“放弃”和尾声“死”。1475 年 3 月 6 日,米开朗琪罗出生于意大利 卡森蒂诺的卡普雷赛,父亲是法官。母亲在他六岁时便死去,米开朗琪罗 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十三岁时,他进入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 画室。据说由于他的成绩优秀,他的老师为之嫉妒。一年后他们分手了, 米开朗基罗转入另一所雕塑学校。不久,由于宗教信仰的冲突,他离开了 那里。后来,他又先后到过威尼斯、罗马等名城,雕塑水平不断地得到了 提高。 1505 年 3 月,米开朗琪罗被他人鼓动教皇让他去画西斯廷教堂的天顶 画。此后几年,他一直受着历任教皇的差遣,携带着痛苦去创作他并不满 意的作品。1527 年米开朗琪罗卷入了一场革命的漩涡,差一点丧命。革命 结束后,教皇克雷芒又将他

从隐避的地方找了出来,米开朗琪罗不得不重 新为他所抗拒的人劳作。1537 年 9 月克雷芒教皇驾崩,米开朗琪罗原以为 从此能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了。但他刚到罗马,又被他新主人——保罗 三世抓住了。似乎命运注定他只能在无休止的干涉中替别人干活。不仅如 此他的爱情也不太理想.1564 年 2 月 12 日,米开朗琪罗站了一整天来创作《哀悼基督》。14 日他开始发烧,18 日下午 5 时,这位杰出的雕塑家兼画家永远地离开了人 间! 托尔斯泰传》 《 托尔斯泰传 》 小说家;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 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 托尔斯泰 1828 年 9 月 9 日出生于俄国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 亚·波利亚纳(今属图拉省晓金区)。他家是名门贵族,其谱系可以追溯到 16 世纪, 远祖从彼得一世时获得封爵。 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参加过 1812 年卫国战争,以中校衔退役。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 斯基公爵的女儿。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1841 年他的监护人姑 母阿·伊·奥斯坚—萨肯去世后, 改由住在喀山的姑母彼·伊·尤什科娃监 护。于是他全家迁到喀山。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 1844 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 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俄罗斯殖民地)准备当外交官。期终考试不及 格,次年转到法律系。他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 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 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在大学时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 身的同学的优越性。1847 年 4 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这是他 母亲的陪嫁产业,在兄弟析产时归他所有,他的漫长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 在这里度过。 回到庄园后,他企图改善农民生活,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中止。(结 果这件事被果戈理讽刺后写在《死魂灵》中)1849 年 4 月曾到彼得堡应法 学士考试,只考了两门课就突然回家。次年秋天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11 月起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次年 12 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实 际上却周旋于亲友和莫斯科上流社会之间。但他渐渐对这种生活和环境感 到厌倦,1863~1869 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 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 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 1805~1820 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特别是 1812 年库图佐夫领 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

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 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 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51 年,托尔斯泰来到高加索,群山环抱的清明环境使他纷乱的大脑 清醒过来。他创作出了《童年》(1855)、《少年》(1857)、《青年》 和《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等优秀作品。俄土战争期间,托尔斯泰曾 亲临战场,常常处于危险之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仍然写出了《塞瓦斯 托波尔纪事》那样令人激赏的作品。这一时期的托尔斯泰是比较充实而快 乐的。 1851 年 4 月底随同服军役的长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愿兵身份参加 袭击山民的战役,后作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队中服役两年半。 虽然表现优异,但也有赖亲戚的提携才晋升为准尉。1854 年 3 月,他加入 多瑙河部队。克里木战争开始后,自愿调赴塞瓦斯托波尔,曾在最危险的 第四号棱堡任炮兵连长,并参加这个城市的最后防御战。在各次战役中, 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优秀品质,加强了他对普通人民 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 1855 年 11 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 (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 “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 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 而在自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 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 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 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 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 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 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 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 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 1862 年托尔斯泰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 作出了震动 19 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 娜》。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 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因 此,他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和自己的社会决裂,他又得不到人们的支持。 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八十二岁的时候,他选

择了出走,并病死于 一个小火车站上。 三位名人中,列夫托尔斯泰是罗曼·罗兰的启示者和引路人与指引人。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法 罗曼 · 罗兰 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小说家,传记文学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1866 年 1 月 29 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15 岁时,随父 母迁居巴黎。1899 年,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 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其后入罗马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 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这时期 他写了 7 个剧本,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 陈腐的戏剧艺术。 20 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 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 《贝多芬传 (1902)、米开朗琪罗传 (1905)和《托尔斯泰传 (1911) 贝多芬传》 《米开朗琪罗传 米开朗琪罗传》 托尔斯泰传》 贝多芬传 托尔斯泰传 (共称 名人传 ) 《名人传 名人传》 等。 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 约翰 · 克利斯朵夫 , 《约翰 克利斯朵夫》 约翰· 这是他的代表作,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被誉为 20 世纪最伟大的 小说。这部巨著共 10 卷,以贝多芬为原型,围绕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 的生平,描述了这位音乐天才的成长、奋斗和终告失败,同时对德国、法 国、瑞士、意大利等国家的社会现实,作了不同程度的真实写照,控诉了 资本主义社会对艺术的摧残。全书犹如一部庞大的交响乐。每卷都是一个 有着不同乐思、情绪和节奏的乐章。该小说于 1913 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 金,由此罗曼·罗兰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1915 年,为了表彰 “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 和对真理的热爱”,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是 20 世纪上半叶法国著 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两次大战之间,罗曼·罗兰的创作又一次达到高潮,1919 年发表了写 于 1913 年的中篇小说 《哥拉·布勒尼翁》 1920 年发表了两部反战小说 , 《格 莱昂波》和《皮埃尔和吕丝》,1922 至 1933 年又发表了另一部代表作《欣 悦的灵魂》。这一时期还发表了音乐理论和音乐史的重要著作七卷本《贝 多芬的伟大创作时期》(1928-1943),此外还发表过诗歌、文学评论、日 记、回忆录等各种体裁的作品。 罗曼·罗兰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他用豪爽质朴的文笔刻画了在时 代风浪中,为追求正义、光明而奋勇前进的知识分子形象。在提到艺

贝多芬传读后感

《贝多芬传》读后感

贝多芬传读后感

贝多芬传心得

《贝多芬传》读后感

贝多芬传心得

贝多芬传读后感

贝多芬传读后感

《贝多芬传》读后感

贝多芬传读后感

《贝多芬传.doc》
贝多芬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