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讲座

2020-03-02 03:05:3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讲座:咏史怀古诗鉴赏

一、咏史诗的概念

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班固的《咏史》是我国是诗歌史上

有强烈的愤懑之情,《咏史》其二就是左思对门阀制度的强烈抨击,借咏史而抒怀。

《咏怀》其二,全诗共十二句。以四句为一段,可以分为三层。此诗具有奇特而鲜明的结构,层次分明,层层相扣。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诗人之笔从自然落起,传承《诗经》兴的艺术手法,展示了一幅松、苗自然之景:青翠茂密的苍劲之松生长在清冷的山涧之底,盈弱寸茎的小苗迎光于高山之顶。在自然界,草木生长于何处,本也无可厚非。然而,已经习惯了“岩上松,原上草”的风貌的时候,此时此地,高山之苗和涧底之松无疑显得极不协调,以突兀之感形成强烈的对比角度,高低不平,大小不称。这种奇怪的状态呈现在诗人的笔下,其实以比喻的手法描述了现实生活中一种极不公平的门阀专政现象,以生长在不见阳光的“涧底松”喻才高位卑的寒门之士,以吸取太阳之精华的“山上苗”喻才劣位高的士族。诗人以鲜明贴切的比喻,以一个“荫”字真实的反映了当时制度下深受压抑,埋没寒门之才的状况,以自然不公映射了诗人强烈的愤慨之情。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此四句话是本诗的核心所在,诗人以突转的笔锋,一针见血地揭露了现实的残酷。既同前四句相呼应,又递进地揭示了寒门之人和士族人士的地位差异就如同自然界中的松苗之状态一样的不公平,一样的使人寒心。在前二句中,“蹑”和“沉”两个动词用得相当的精妙,包含了诗人强烈的爱憎意识,有对士族的蔑视和鄙夷,也有对像同自身一样的寒门才子的肯定与痛惜。更表现出诗人鲜明的凛然正气,旷达和无畏的精神,敢于言说,敢于披露。“地势”二字点明了这种不公平待遇的根源,松苗不公乃在于自然地理,而人之不公则在于门阀制度的不合理。自曹魏建立“九品中正”制度以后,就逐渐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门阀制度,在西晋初期,出现了世族独占上品的现象,“九品中正”制度已为世族门阀所利用,以巩固其自身利益。当时的士族与寒门,不仅等级森严,而且有一定世袭性,很难改变。“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点出了门阀扼杀人才的罪恶,也表现出了这种极难重返的历史根源带给诗人的深深的无可奈何。批判的锋芒在揭露历史现实的同时,那掩藏的无奈之情和深深的愤慨也感染着人心,让人为之不平。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金张指金日磾和张汤 ,金家七世为内侍,张家子孙官至侍中的有十多人。“汉貂”是汉代侍中官帽边上插的装饰品貂鼠尾。“藉”是把草垫在地上,人睡在草上,叫做“藉草而卧”,这里是依靠的意思,是说金家和张家的子弟是依靠祖先的基业,不论贤与不肖世代在朝为高官的。“冯公”指冯唐,冯唐忠心耿耿先后仕文、景两帝,仅仅因为出身贫寒不但得不到升迁,反而免职闲居,到了武帝招贤良方正陛见时,他已经是九十老翁不能为朝廷效力了。诗人经过金日磾、张汤的七代高官与冯唐到老得不到重用的对比史诗,抒发了因社会地位的贵贱悬殊造成埋没人才的失意和感慨。到此诗旨更加明了形象,使读者对门阀官僚制度根深蒂固的危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怀古诗的特点

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手法:用典 对比 借古讽今 吊古伤今 (4)语言:含蓄蕴藉

(5)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吴钩乌衣巷 淮水 柳营 后庭花 (6)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即事议论 (7)思想感情:吊古伤今,昔盛今衰,怀才不遇 (8)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三、怀古诗常用的典故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10、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11、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3、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14、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15、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16、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四、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步骤和方法。

(一)要弄清史实。咏史怀古诗的题材决定了诗词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因此鉴赏的

古》,便是如此。

(四)要分析写法。

不同的写法,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王昭君》,对汉元帝统治的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也有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另外,引用典故也是咏史怀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五、理解并背诵以下诗词。

1、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注:石头城在南京的清凉山西麓,自虎踞关龙蟠里石城门到草场门,可以看到城墙逶迤雄峙,石崖耸立,这就是依山而筑的石头城。战国时,楚国就在清凉山一带筑金陵邑。公元212年孙权重筑,改名为石头城,城依山临江,南靠秦淮河口,形势险要,为六朝江防要地。张勃《吴录》载:诸葛亮谓:“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 这首诗的感情是怎样的?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答:诗人以不变写变,山、潮、水、月伴寂寞空城,而六朝繁华已成旧时陈迹。借六朝的衰亡来抒发物是人非和国运衰微的感慨,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2、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①蜀相:指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②锦官城:古代成都的别称。③柏森森: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③黄鹂:黄莺。④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见诸葛亮事。⑤两朝:指刘备、刘禅父子两朝。⑥开济:开创基业,匡济艰危。⑦出师未捷:诸葛亮曾五次出兵攻魏,建兴十二年(234),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百馀日,病死于五丈原军中。

(1)写景总会渗入作者的主观感受,试分析《蜀相》诗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并说出跟意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字。

答:这一句是写入祠后所见,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跟意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字是“自”“空”。从“自”“空”二字可以看出祠中的凄凉、冷落气氛,含有感伤的意味。 (2)本诗的主旨是咏叹什么?

答:主旨是歌颂仰慕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 。以古人自况。

3、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注: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当时,由于苏轼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贬谪到黄州,这首词是他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时写下的。 试析词中景物特点以及抒发的情怀,体会词人的豪放词风。

答:从景物描写来看,描写的都是意境高远、雄浑壮阔的景物。词人怀念古代的英雄及其丰功伟业,抒发了对英雄的赞美和壮志难酬的慨叹,感情旷达而不哀伤,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整首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

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运用了哪些典故,其用意是什么?

答:上片运用了孙仲谋(孙权)与寄奴(刘裕)的典故。孙权当年建京口,并一度定都于此。南朝宋武帝刘裕则生在镇江。孙权能称雄一方,刘裕则曾经北伐收复洛阳、长安。表达了词人收复失地的理想及北伐的决心。

下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指的是宋文帝元嘉年间 “草草”出兵北伐,遭到惨败。借古讽今,委婉劝阻当时执政的韩侂胄急于事功,主张立即出兵。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案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宝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文末以廉颇字比,用廉颇思赵一事,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

5、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①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②《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1)该诗连用两个“笼”字,试谈谈其表达效果。

答:两个“笼”字,既突出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又寄予了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2)谈谈你对

三、四两句的理解。

表面上,诗人是谴责歌女不懂亡国之恨,其实,在场听歌的应是达官显贵,所以这句答:实乃对那些达官显贵不以国事为重而贪图一时享乐的抨击。

6、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乌 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答: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注:①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②越中:即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

同是李白的怀古诗,但两首的艺术手法和抒发的思想感情都不相同。请结合两首诗的思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对比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

12、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此诗是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②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③晋代:指东晋,建都金陵。④衣冠:指当时的名门世族。⑤成古丘:成为一堆古墓。 结合全诗理解“总为浮云能蔽日”的意义。结句落一“愁”字,作者“愁”什么?

答:“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使用了比喻,以“浮云”喻奸佞臣子,以“日”喻君主,“总为浮云能蔽日”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己报国无门,十分沉痛。诗人所写的“愁”体现的正是这种忧君忧国、怀才不展、时不我待的心情。

13、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①“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这两句是写登山所见。“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露出水面,故称“浅”;“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②羊公碑: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

这首诗的首联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内容?尾联中的一个“尚”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首联说明了人事总是在不停地变化着,时光也在不停地流逝着这一生活哲理;尾联中的“尚”字,既有对朝代更替、人事变迁,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的感慨,有包含了作者至今仍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的伤感。

14、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答: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是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15、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 王安石

一时谋议路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注:前席:古人席地而坐,谈话投机时不自觉地向前移动坐席,靠近对方。

这两首诗都是对汉代贾谊的评述,但写作的角度不同,请说说两首诗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答:李诗的写作角度是讽文帝悼贾生,感叹贾生治国安邦的才学得不到施展;王诗则是赞文帝褒贾生,认为贾生并未受到君王的薄待,是有感于宋神宗的知遇之恩而写。

16、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兜鍪:即头盔,借指士兵。坐断:占据、割据。

这首词是就哪一段史实发出感怀的?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就三国吴蜀联合抗曹的事迹发出感怀的。词中融经铸史,借古讽今,表面上是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实际上谴责南宋主和派的昏庸怯懦。“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虽为曹操之言,也代表了作者的心声,表达出对当权者无抗金复国之志的遗憾和愤慨。

17、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①山河表里:指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外有黄河,内有华山,互为表里。②西都:指长安。③秦汉经行处:指秦汉两代皇帝苦心经营的地方。 这首小令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试简要分析。

答:这首小令,写景气势非凡,既充满动感而又饱含感情,抓住了武术宫殿楼阁都变为废墟这一典型事例,写出了封建王朝兴则大兴土木,亡则战火纷飞,给人民带来的都是痛苦。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

高考复习诗歌讲座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指要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复习

诗歌鉴赏讲座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诗歌鉴赏(八)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鉴赏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鉴赏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讲座.doc》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讲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