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母亲》有感

2020-03-02 00:03:1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读《母亲》有感

我以前虽然读过高尔基的《海燕》,但是对高尔基还是不了解。看了高尔基的《母亲》后,我觉得高尔基是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像刘禹锡在秋天里髙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样,他也另辟蹊径,他没有像其他作家那样,在创作中反映过工人的痛苦生活并把他们描绘成资本主义制度的牺牲品。在他的笔下工人是坚强不屈的,他们组织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从经济斗争转到政治罢工,农民和工人在斗争中结成同盟。

我觉得我们应该有创新精神,不要墨守成规,正如巴尔扎克所说“第一个将女人比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将女人比作花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是傻瓜”,我们若一味的跟在别人的后面就什么也不会得到。“两弹一星”之父钱学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们都前人的基础上创新,才有自己的成就。如果一个人没有创新,他就不会有所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创新,它就会停滞不前,不会进步。 《母亲》这本书给了我太多的震撼。当读到“他们的全部生活被那年深日久牢不可破的习惯所束缚,每天所想所做的都是老一套。没有人有改变这种生活的愿望。”时,我觉得那些工人真的好可怜。他们每天被压迫着,向坟墓一步步迈进,没有东西能驱散他们的疲劳和痛苦,只能用烈酒来刺激他们的胃,麻痹他们的神经。钳工米哈伊尔·弗拉索夫就每天喝得酩酊大醉,然后打妻子跟儿子。他死后,他的儿子巴维尔也喝得醉醺醺的,当母亲制止他时,他却说大家都在喝,甚至后来巴维尔他们引起军官的注意,也是因为他们不喝酒、不胡闹。这些工人真是悲哀。习惯,让他们麻木、愚昧,他们从未想过要去改变这种生活。他们习惯了忍受,认为一切变化只能加重压迫。“习惯”真的很可怕。它使人的思维模式固化,想象力散失,甚至忽略很多精彩的细节。当我们习惯了父母的爱护、朋友的关心时,我们就会对友情、亲情很冷淡、漠不关心,认为他们对自己好都是理所当然,从未想过自己要为他们做些什么,也从没想过当我们满不在乎时,他们是否会伤心、难过。当亲人、朋友都离我们而去时,我们才恍然悔悟:爱我们,不是他们的责任、义务,不止需要他们付出,我们也需要付出。爱,是需要我们一起努力的。

我觉得自己也在习惯中变得堕落了,习惯了大学的轻松,习惯了“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习惯了临考前的一两个星期再备考·····刚进大学时,我对大学60分嗤之以鼻,对考前找试题认为是作弊,对选修课做别的作业感到匪夷所思,但是现在,那些我曾经无法接受的东西正在我身上上演。似乎大学没逃过课,大学就白读了一样。

我觉得我们的书真是白读了。我们不如巴维尔,虽然他开始跟其他年轻工人一样:参加舞会、喝酒,但后来他离开了一般的青年工人常走的旧路,他口中没有了粗暴和凶狠的话,举止变得朴实、柔和,对于母亲更是努力减轻她的负担,他偷偷地学习,领导工人们运动,成长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我们也不如母亲尼洛夫娜,她不识字,却比那些识字的理解真理,理解俄国的未来。作为生活在当时俄国黑暗社会最底层的工人代表,她从一个没有灵魂的麻木的人,一跃而为一个具有先进思想,为推翻沙皇统治而站在第一线的人。

早期的母亲是蒙昧而没有自主意识的,在屈辱的答应丈夫的求婚之后,她的一切都依靠于她的丈夫,而且经济上的不独立,使她必须以丈夫为中心。但在丈夫眼中,她只配用混蛋来形容。她和所有的旧社会的妇女一样,身上有着“夫权”、“神权”及“政权”的三重束缚,这不但是压迫母亲的三座大山,这也是推翻压迫寻找幸福的动力。她的骨子里有对新事物的害怕,当巴维尔的表现与其他人不一样时,她就焦虑不安,即使儿子不断向她灌输真理,让她目感到“一种思想所不能捉摸的伟大的东西”,但这并不代表母亲是真正了解儿子和同志们所肩负的伟大使命,她仍然是不安的,在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她仍然选择轻轻的哭泣并伴随着淡淡的恐惧,她对革命的支持只是因为对儿子的爱。在儿子因“沼地的戈比”事件被捕后,母亲将巴维尔他们宣传革命的小册子带进了工厂。当时母亲高兴极了 ,因为巴维尔能很快被放出来了。

爱,真的很伟大!它让母亲从胆小怕事、隐忍而听由天命的人变成一个面对军官若无其事、信心十足的人;它让母亲从麻木无知、对未知物恐惧的人变成一个投身革命、寻求真理的人。其实,不仅仅是高尔基笔下的母亲,现实中的每一位母亲都很伟大。为了孩子、为了家庭,她们学会了坚强,学会了一些超乎她们能力的事。像我的妈妈,为了供我们读书,不得不跟着一群男人搬钢管,做苦力。我跟我妈走在一起,别人总是笑她矮,可是有谁知道她一直承受着不是她所能背负的重担。虽然说父母都是孩子的避风港,但是,我觉得我妈为我们这个家付出的更多些。因为爸爸的沉默寡言,许多事都是妈妈在处理。

在革命事业中,尼诺夫娜总是主动地、忘我地、高度负责地完成党交给她的任务,她不惧怕危险,“您真不应该问我怕不怕。”高涨的革命热情,使她忽略了危险性,强烈的责任感,浓厚的幸福感使她热烈的希望表达自己的工作需求。她已经成长为一名革命者,在小说的结尾部分,她冒着生命危险,自告奋勇地送儿子的演说稿,在火车站,母亲已经意识到了形势的严峻,但她的心仍是自豪与快乐的,她觉得“十分爽快”。母亲真是一个了不起的革命者!其实,从小娇生惯养的娜塔莎,在监狱八天没吃东西的萨申卡,他们都是了不起的革命者。这让我眼前浮现出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努力拼搏,为推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而浴血奋战的场景;也让我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些现象已淡出了我们的实现。但是我们还没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我们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身上肩负的责任还很重。在大学里,学生的利益心很重,结交的朋友有权有势的学生会干部,借着民主选举大搞人际网·····我觉得我们如迷茫期的尼诺夫娜,我们应该将自己的认知上升到国家,不再着眼于个人的利益,而是国家的、民族的利益。我们应该为我们共同的目标—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奋斗。

合上这本书我仍感到热血沸腾,为那些可敬的革命者们的勇敢不屈、正气凛然,由衷地赞叹他们对理想的坚持,钦佩他们对伟大事业的献身精神。尽管现在不需要我们去干革命,但是,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认真地对待工作、学习,遇到困难要坚强不屈,勇敢地面对;要爱亲人、朋友,爱生活,珍惜眼前的一切;要有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041040113 周静

读《母亲》有感

读《母亲》有感

读《母亲》有感

读《母亲》有感

读怀念母亲有感

读《怀念母亲》有感

读怀念母亲有感

读《怀念母亲》有感

读《母亲桥》有感

读《怀念母亲》有感

《读《母亲》有感.doc》
读《母亲》有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