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农业产业化调研

2020-03-01 18:25:3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汝城农业产业化调研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生产加工销信一条龙的农村经济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对转变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县域经济具有重大意义。汝城县是农业大县,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是实现汝城富民强县的重要战略举措。

一、我县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紧紧依托农业优势产业资源,以工业反哺农业发展,通过培育一批农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迅速壮大农业产业规模,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为农业增长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据统计,今年元至7月全县实现农产品加工总产值2.86亿元,增加值6013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0%、18.5%。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38家,其中产值上千万的6家,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建设了超级稻、杂交稻制种、水果、林业、蔬菜、养殖等六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建设基地面积60多万亩,带动农户6万多户。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62个,参会农户5万户,占农户总数的55%。具体情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规划、完善机制,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政策和资金支持。一是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制定县农业“十一五”发展规 划,重点发展超级稻、杂交稻制种、水果、林业、蔬菜、养殖等六大特色产业的产业化经营,通过发展精深加工,着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之路,用工业化的办法解决农业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推动农业快速发展。依据我县的资源特点,重点突出六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即以文明、附城、土桥、永丰等乡镇为中心的14万亩水果优势产业带,以热水两系制种及大坪、益将、三星等乡镇为中心的1.5万亩杂交水稻制种优势产业带,以马桥的花豆,盈洞、岭秀的西瓜、辣椒,附城、三星的订单蔬菜为中心的8万亩商品蔬菜优势产业带,以龙丰生态为龙头的无公害生猪、清远胴鹅、中华竹狸养殖产业带,以热水、南洞、濠头、益将、集龙、三江口等乡镇为重点的高效林业产业带,以裕湘食品、上祝板鸭、金泉米粉为品牌的食品加工优势产业带。二是加强了组织协调。重新调整了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成立了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具体负责农业产业项目的协调论证、规划建设等工作。制定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运行监测管理办法》,加强了对县级以上龙头企业的监测管理。三是加大了农业产业化的资金和信贷扶持力度。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把农业产业化资金、扶贫资金、农业开发资金、信贷资金等集中起来,对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信贷部门对龙头企业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去年县财政专门安排300万元重点扶持龙头企业改造升级和打造品牌,农发行、农村信用联社等信用部门为企业解决贷款1200多万元。

2、龙头企业日益壮大。龙头企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龙头企业内连千家万户,外接国际市场,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增值、综合服务等功能。按照“扶持大的、改造老的、培植新的”的发展思路,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扶持了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一是集中力量扶持一批。筛选了5家有特色、有规模、有市场的骨干企业,作为市“十一五”期间的重点扶持对象。在县委、县政府全力扶持下,龙丰生态公司升格为省级龙头企业,其产品“龙峰”米粉挤入省“131”示范工程项目笼子。二是扩能改造壮大一批。龙丰生态投资500万元,新建成两条出口农产品加工生产线,每年可保鲜加工农产品2万吨,产品远销美国,年可创产值5000万元以上,出口创汇300万美元,成为我市第一家直接出口农产品的企业。对发展势头好的深汝、双友等几家果蔬公司,政府安排10万元扶持其基础设施改造扩建,拓展了企业的经营范围和能力。三是围绕资源新兴一批。利用我县的林业资源,建设了一批林木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主要有纯正、荣盛、湘苏木业公司等。四是招商引资见效一批。龙丰公司通过招商,与台湾一家公司投资3000万元合资组建集产、加、销于一体化的万头无公害生猪养殖场。

3、特色产业初具规模。我县坚持“举产业旗、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工作思路,各乡镇结合实际,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并且坚持把龙头企业建在支柱产业上,促进特色产业形成规模效益。一是竹木加工业特色明显。近五年来,全县生产木材45万立方米、竹材130万根,销售木材32万立方米、竹材110万根、松香300吨、竹胶合板0.5万立方米、细木工板2.5万立方米、锯材10万立方米。全县竹木加工企业已发

展到6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家,涌现了一批如斌志木业、竹胶板厂、纯正、湘苏等竹木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全县竹木加工实现增加值1835万元,配套基地建设210万亩。二是蔬菜产业方兴未艾。全县蔬菜种植面积7.8万亩,产量9万吨。建立了深汝、双友、海运通等龙头企业。深汝建立基地面积达2万亩,带动农户1.6万户。双友建立生产基地1.8万亩。三是水果产业日益壮大。全县小水果面积达到13万亩,水果总产量达3.6万吨。充分利用我县小水果的优势积极引进水果加工企业,实现水果在深加工上的突破。据调查,我县小果的商品率在85%以上,蔬菜的商品率在60%以上,优质稻的商品率在30%以上,杂交水稻制种的商品率接近100%。

4、服务体系正在形成。一是以小城镇建设为平台,催生了一批综合市场、专业市场、集贸市场。如文明的水果市场、附城蔬菜交易市场、热水竹材加工市场等都已初具规模,并影响和辐射到了等邻近市县。目前,全县“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化格局逐步完善,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能有效衔接,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二是积极搭建招商平台。精心包装一批项目,实行对外招商。组织龙头企业积极参加港洽会、湘粤经贸洽谈会和各级农博会等招商活动,推介我县的特色产品。筛选了一批龙头企业、重点项目通过县政府网站和各级农业产业化信息网站招商。目前已有广州、深圳等地商家通过网上或电话与企业联系合作,农业订单如期而至。三是不断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出台《汝城县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实施意见》,坚持“民办、民有、民受益”原则,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搭建农民与市场的桥梁。我县现已创建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包括专业协会)162个,参会农户5万户,占农户总数的55%,建立经济技术服务组织22个,各类农民经纪人组织16个2000余人。农村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的形成和壮大,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汝城农业产业化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有差距,政府职能发挥不够。少数领导和部门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行政管理多,市场运作少,仅重视龙头企业的税源作用,忽视了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缺乏统

一、有力的组织领导,优惠政策少,投入资金不足,束缚了广大群众的自主创新意识。

2、龙头企业规模小、档次低、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弱,带动农户能力不强。目前全县农业龙头企业38家,省级龙头企业只有1家,市级龙头企业只有4家。年产值4000万以上的企业只有2家,1亿元以上的1家,65%的企业年产值只是在1000万元以下。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偏少,并且仍然处于初级加工阶段,深加工、精加工相对薄弱,缺乏市场占有率高、影响力大的名牌产品,难以拉长销售时间、拓宽销售空间和提高附加值,带动力不强。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之间还停留在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低层次合作,没有形成“风险和利益均占”的紧密型经济共同体,还没有真正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现代农业的生产手段、经营理念的推广和实施还需要一定的过程。

3、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不快。我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总体上还是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组织的经营规模小、带动农户的数量小、结构松散,缺乏资金和必要的资产,部分组织事实上有名无实,不能有效地把千家万户与千变万化的市场有机地联系起来。协会组织的组织形式、经营机制和服务水平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会员之间没有产权的结合,内部关系松散,不具备经济组织独立决策和市场动作的功能,对农户缺乏吸引力。另外,农业流通服务组织与农户缺乏有效的联系通道,不能很好地调动广大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农村土地流转不畅,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

4、经营体制及观念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集体经济形式,对于解决温饱问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时今,农民依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营体制的获得的收入已无法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经营体制成了农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束缚。一户农户就是一个生产单元,全县共有9万余个生产单元。分散的生产单元不适宜进行较高程度的机械化、生物化、规模化经营,不利于资金、土地及水利等生产资料的优化配置,不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统筹安排与调度及生产流水线的组织,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突破发展,反过来又制约了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的提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老、幼、妇成为农业生产的留守大军,对于农业发展新思路、新技术难以接受,排斥按自然规律实行的轮种、套种、混养等经营理念,同时对公共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存在“小农”意识。打破经营体制、经营理念等束缚农业生产力水平

进一步提高的“枷锁”已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任务。

三、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举措

农业产业化并非是个简单的概念问题,而是有很强操作性的实践问题,它是由传统粗放农业向现代集约农业,从计划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变的一项社会实践和系统工程。我县农业产业化刚刚起步,正处于初级阶段,要实现农业产业化,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这一质的飞跃,就得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建立起强有力的产业化组织体系,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打造产品品牌,主动培育农产品产地市场,完善市场体系,努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动汝城农村经济大发展和农民收入大提高。

1、抓观念转变,提高农业产业化的思想认识。统一全县上下的思想认识,把发展农业产业化提升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认识,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推进全县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来抓。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比重大,农业人口多,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如果没有广大农民的参与,如果没有广大农村和农业的工业化,全县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型工业化。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协会+农民”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把分散经营用经济手段转化成集约经营、规模生产,把土地、林地用商业运作手段和工业管理方式逐步整合起来,把工业和农业紧密结合起来,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是实现农业和农村工业化,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正确认识,科学对待,为发展农业产业化扫清思想认识障碍,才能抓好我县的农业产业化发展。

2、抓基地建设,扩大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为了实现农业产业化的规模经营效益,要继续认真实施《汝城县特色农业发展规划》,立足资源优势,不断发展壮大农业特色主导产业的生产基地,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力争特色农产品无论发展规模还是档次上都要再上一个新台阶,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南洞、益将、马桥、濠头等乡镇山区重点发展林果业、山野菜、食用菌等特色农业;大坪、附城、土桥、延寿等乡镇重点发展优质米、鲜细菜、经济作物等高效农业;三星、城郊、城关、外沙、文明等乡镇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到2015年,全县发展农作物播种面积75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达到49.17万亩,推广种植超级稻9万亩、优质稻22.6万亩,全县粮食优质率达78.1%。引入亚华、德农、神农大丰等名牌制种公司到我县发展制种产业,打破过去由隆平高科独家垄断的局面,形成集团公司公平竞争的生产格局,全县发展杂交水稻制种要突破2万亩,其中两系6000亩、三系14000亩,种子产量400万公斤。水果规模要不断扩大,新扩种小水果2.48万亩,在土桥建成1000亩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全县小水果面积达14.48万亩,总产量达9.43万吨,产值1.3亿元。发展以花豆为主的蔬菜面积8.62万亩,总产量达到9万吨,其中花豆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5000亩。出栏生猪要突破50万头(其中无公害生猪10万头)、牛1.10万头、羊1.05万只,出笼家禽110万羽,发展清远胴鹅7.1万羽,中华竹狸5.1万只,放养水面9650亩,水产品产量1250吨,发展养殖专业户2000户。

3、抓龙头扶植,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是要把本土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与引进外商投资同等对待,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对认定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本地政府权限内给予一定年限的企业所得税减免,并尽可能给予其他税费方面的必要减免,在财税政策上给予扶持。为破决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缺乏资金的难题,设立由县财政贴息,企业分期偿还的农业产业化项目专项贷款,扶持农产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和壮大,在贷款政策上给予扶持。利用农业、林业、水利开发资金和商品粮基地、农业综合开发、“星火计划”等专项资金,在投资政策上支持农产品龙头企业。加大在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将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列入招商引资的项目范围,扩大利用外资,发展龙头“三资”企业,在经外贸政策上扶持龙头企业。对与龙头企业相关的农产品加工制品的生产技术,给予科研攻关支持和技术推广服务,在科技政策上给予扶持。二是做大做强一批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认真总结龙丰生态、深汝果菜、湘苏木业、荣盛木业、纯正木业、裕湘食品等龙头企业经验,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选择一批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市场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较大的市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着力倾斜,予以重点培植。三是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动态管理和监测。把省级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纳入到经常性监测管理范围内,搞好信息、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和经常性指导,帮助企业搞好生产经营,及时规避市场风险,确保企业健康发展。四是常年开通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对农业龙

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运输本组织主管的农产品常年开通绿色通道,免收过路费。对我县生产的西瓜、水晶梨、蔬菜等不耐贮藏的大宗鲜活农产品,按照上市季节开通“绿色通道”,除防疫检疫禁止对农产品运销设卡检查收费外,确保农产品流通环节畅通。五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农业对外开放。在全市招商引资工作中,加大农业尤其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积极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招商、跨区域跨行业兴厂立业,扩大规模、发展技术和增加效益。

4、抓精品打造,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层次。发展精品农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一是要大力实施种子种苗工程。种子种苗也是一个“龙头”。一个好的品种能创专利出品牌、增效益。要把种子种苗产业作为效益农业的一大新兴产业来抓,充分发挥这种对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关系作用,着力从省内外、国内外引进一批优质、高效,市场前景看好的种子、种苗、种畜,着力优化农产品的品种品质,着力形成一批具有规模效应的名特优新品生产,着力打出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汝城农产品知名品牌。二是要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农业,努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地方农艺规范或技术规程,建立无公害和标准化生产档案记录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综合整治,推广使用高效、安全肥药,从源头上减少和杜绝污染,确保无公害和标准化生产顺利进行。三要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开展新品种的试验和新技术及标准化无公害生产的示范,变行政指挥为技术品种展示和市场信息引导,通过园区的示范和辐射,引导和带动农民发展高科技农业产业,把生物工程等高科技与农产品加工工业、农产品加工装备紧密结合,加强技术改进、科技攻关,致力于多角度、深层次开发生产,提高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目前要抓好马桥农业生态园和三江口开发区农产品加工示范园的巩固发展,两个园区实现总产值要达4亿元以上。四是大力实施品牌工程,有了“品牌”,农业商品才有具体的目标,质量农业、精品农业才能落到实处。因此,十分有必要选择有一定生产规模的或有地方特色的,或有新技术含量的农产品,通过注册商标,通过改装包装,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户外广告等宣传媒介,借助农博会、营销会等各种宣传平台,创造有声誉的品牌,在市场上树立起亮丽的形象,给消费者以特别的品味吸引与享受。五是培训好农民加快科技入户。只有培训农民才能转变农民,只有转变农民才能提高农民。充分发挥农干校、农民之家等培训基地作用,同时建立市、镇乡(街道)二级农民培训教育网络体系,方便农民参加培训,在内容上力求现代化的农业专业培训与农业产业化相适应,注重实效,切实提高他们的素质。

5、抓市场培育,拓宽农业产业化经营空间。市场是市场经济的载体,是市场农业的基础。培育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既要加快有形市场的开发建设,又要重视无形市场的建设,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一是尽快规划建设一个设施先进、功能齐备、带动辐射能力强的大型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目前,我县现有的农产品市场在规模、服务手段、辐射带动能力等方面都很有限,而且季节性较强,没有一个全天候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大量农产品走不出去,优质不优价,制约着全市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因此,要改造建设一个标准相对较高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健全县农产品批发市场。二要扶持市场进一步发挥服务功能。重点扶持市场的冷冻、冷藏、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系统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要推行电子统一结算管理系统等现代交易方式。建立多元化的市场价格,供求信息采集,整理和发布系统,为农民、经营户、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服务。三要逐步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促进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发展。重点以果菜等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为窗口,建立市场准入制度,从加强管理着手,配置检测设备,规范检测手段,对不符合要求的不予进场交易。四要积极发展中介组织和农民合作社,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大农产品贩销大户,经纪人队伍的培育,以市场为依托,通过组建农产品贩销户行业协会的途径,提高农产品经营户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引导、示范等形式,推广合同制、股份制、契约制等利益联结经验,将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农户联结为一个共同的“利益均占、风险共担”的市场经济实体。争取全县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0个以上,涉及农户2.6万户,带动农户10万多户。其中深汝果菜协会发展会员要突破3000人,在县内外建立购销网点56个以上,辐射汝城、桂东30多个乡镇,发展蔬菜种植面积5万亩,带动农户8万户。五是发展现代物流,积极开拓了国际国内市场。积极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品牌参加国内、国际展销订货会,推广网上交易、连锁经营等物流形式,支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品牌开创国际市场。

汝城农业产业化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化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化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化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化现状调研

农业产业化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化调研方案

乡镇农业产业化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化发展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化现状调研报告

《汝城农业产业化调研.doc》
汝城农业产业化调研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