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物描写的作用

2020-03-03 13:36:4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打印一页讲解: 景物描写的方法与技巧大千世界,五光十色,让我们赏心悦目的景物数不胜数。可是,同学们动笔作文 时, 往往搜肠刮肚却感无文可作, 这是为什么?关键是缺乏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 抓不住景物的特点。怎样抓住特点写景物呢?

一、观察要全面调动感觉器官 我们观察景物,习惯用视觉去感受描摹,其结果文章犹如一幅静止的并无生机的平面画作。 如果能调动多种感官, 从不同角度去描摹景物, 那麽文章会生动许多。 著名作家余光中说: “我们期待的散文, 应该有声、有色、有光。 ”朱自清在 《春》 一文中,先用视觉写“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又用嗅觉写“花里带 着甜味儿”,还用听觉写“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这样一幅立体的 春花图就展现在眼前,活生生的“满园春色关不住”!

二、要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时间不同,景物的特征也不同。宋代诗人杨万 里说得好:“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第三单元的课文,分别写到一年四季:春天,“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 的,绿绿的”;夏天,“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 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城”;秋天,“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廖阔了”;冬天,“有 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一道白,一道暗黄”。同样的草木 在不同季节展现出迥异的风姿。

三、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 朱自清的《绿》写的令人惊异、陶醉,可谓神妙之笔。因为作者把观察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结合起来了。由水上涟漪想到“裙幅的皱褶”,由水光、水色想 到“明油的滑亮、蛋清的柔嫩”,又用“北京什刹海的绿杨”、“杭州虎跑寺的 绿壁”与梅雨潭比较,赞美梅雨潭的色彩浓淡适宜、波光明暗适度。如此一来, 也调动了读者的想象,使人如临其境。

四、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要通过阅读、积累,不断提高语言素养,丰富自己的词汇,学会使用修辞手法 《春》中,写花,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用拟人描画 出繁花似锦、竞相开放的图景;写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用比喻和 排比写出春雨细密、闪亮、绵长的特点;写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用比 喻表现春风和煦、温柔的特点。使文章读来满口余香,令人过目不忘。

五、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正是作者心灵感受的具体体现。相同的景物在千 人眼中有千种形象,因此范仲淹才有“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感慨。 同为秋天,何其芳说:“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 果”,字里行间溢满丰收的喜悦。马致远却说:“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 瘦马”,极力渲染萧瑟苍凉的气氛,以表达游子的乡愁。我们也要把我们的情感 融入到景物描写中,流动着情感的语言才富有感染力,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六、要选好写景的时机和写景的角度。契诃夫认为"风景描写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在它能 像音乐或者由 音乐伴奏的朗诵,向读者传达这样那样心情的时候,才合适,才不至于把局面 弄糟。

七、要体现地方色彩。鲁迅指导青年作者时提出:"现在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 有地方色彩, 不至于千篇1律。"又说:"地方色彩,也能增画的美和力,自己生长其地 ,看惯了,或者不觉得什么,但 在别地方的人,却是特色。

【方法一】五觉法[解说]“五觉法”就是通过人的感官(眼、耳、鼻、舌、口、手等)充分接受外界的信息表达方式(光、声、味、嗅、触等)对物体的多重感知。写景状物时,视

觉描写和听觉描写是 主要的,如果视、听、嗅、味、触五觉并用,将会产生更加细腻、逼真的描写效果。如果我 们对所需要描写的相对静止的状态加以每一种感觉的分解、描摹, 便会联想得更加丰富多彩, 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示例]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涛冲击岩石的声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幕烟似 示例] 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润湿着 房中的一切。 ——《听潮》

[示范]沙沙,沙沙,起风了,微风徐来,像一面透明的纱布,轻拂在我的脸上,舒服极了。 迎着风深深呼吸,然后仔细辩别,风儿夹着泥土淡淡的芬芳、小草翠翠的气息,使我的心胸 一下子开朗起来。再闻闻, 这味儿还有点儿甜呢。啊, 风渐渐地大了, 顺着呼呼的响声寻去, 远山脚下,一层白色的海涛涌过来。

【方法二】分解法[解说]写景状物一般要对所写植物、动物、自然景物,建筑物、社区环境作“镜头特写”,特写不能太笼统,要逼真、有层次,这就必须把一个整体的东西分解为右干细部来描写。如 《白杨礼赞》,就是把白杨树分解成为“干、枝、叶、皮”来写。分解有序,抓住特征描绘, 就把事物描写得形象、具体、可感。 无论是描写人物的外貌,还是写动植物形状,迹或是写景,如果想写得逼真、真体,就可利 用分解法,使人物特征更加突出,使动物五官肢体活动起来,使景物层次分明,使结构有条 理,也就完成了物、意、文的又重转化。

[示例]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过 人工似的,一丈之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桠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 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中,几乎没有斜生的,更 不用说倒垂的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青色。这是虽然在北方的风雪的 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白杨礼赞》

[题例]写植物、写动物按其结构有序分解,再加上五觉中的任何一种可感描写,都可使动、植物的形象跃然纸上。想想《天山景物记》中对动物旱獭的描写也采用了分解法,是怎么描 写的呢?

[示范]旱獭要整整在洞穴里冬眠半年,到了夏至后,发亮的酥油草把它们养得胖墩墩,圆 滚滚。这时它们的毛色麻黄发亮,肚子拖着地面,短短的四条腿行走迟缓,正可以大量捕 捉。

【方法三】烘托法[解说]有时候,描写的对象很单调,不适宜用分解法,可运用联想、打比方多方烘托,突出 其特征,表现其神韵。

[示例]这可是个好瓜。在青蔓绿叶的掩映下,透露着碧绿的瓜皮,反射着几点柔 和的阳光。拔开枝蔓,你看吧,好大的个儿啊!它静静地躺在那儿,仿佛远古留 下的一颗未曾孵化的恐龙蛋。瓜皮上的浅绿和深绿布成了许许多多奇异的图案, 深绿的似“漫江碧透”的湘江,浅绿的似朱自清先生眼里的“女儿绿”。它映着 阳光像是在用离合的神光招引着你:快来欣赏,快来品尝这造化为你为我为他奉 献的甜密的“圆”。

[题例]要求:较普通的事物通过喻旨和喻体远距离的比喻烘托出事物可见的形、色、可见之色又由联想烘托出来,由于烘托得法,事物的形象跃然纸上。

[示范] 在炎炎的夏夜,月亮爬上了树梢。在一个小小的 院落里,几张石桌,一把睡椅,躺着一个小小的我,旁边坐着满头白发的奶奶, 手里拿着把圆圆的蒲扇,在我身边轻轻的摇。赶走了夏夜的炎热,带来了风的凉 爽。那把蒲扇好旧,和奶奶一样老,上面有一条条凹起、凸下去的纹路,像奶奶 那布满皱纹的脸,也像奶奶那双青筋连连、不知干过多少活的手。夜深了。那把 圆圆的蒲扇还在摇,摇出了奶奶对我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形象

的比喻、丰 富的联想不但烘托了蒲扇的特征,而且烘托了蒲扇中寄含的感情。

【方法四】组合式 ,既有“特写”,又有背景式的画面“广写”。所谓“广写”,就是把众多的场 景艺术地组合起来,展现出一幅生动广阔的画面。常见的组合方式有“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周围到中心”等空间组合式, 还有“春 夏秋冬”、“晨午昏夜”、“四季四时”等时间组合式。

[示例] 太阳渐渐地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 场子边靠河的乌柏树叶, 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面河的农家烟囱里,逐渐 减少了炊烟,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泼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人们 知道,这已经是晚饭时候了。 老人、男人坐着矮凳,摇着大芭蕉扇闲谈,孩子飞也似跑,或者蹲在乌柏树下赌 玩石子。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热蓬蓬冒烟。河里驰过文人的 酒船,文豪见了,大发诗兴,说“无忧无虑”,这真是田家乐呵! ——《**》

天山景物记(节选)雪峰 ·溪流 · 森林

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就远远地被撇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立刻会 使你感到象秋天似的凉爽。蓝天衬着高矗的巨大的雪峰,在太阳下,几块白云在 雪峰间投下云影,就象白缎上绣上了几朵银灰的暗花。那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 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焉,象千百条闪耀的银链。这飞泻下来的雪水,在山脚 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可是每到水势缓慢的洄 水涡,却有鱼儿在跳跃。当这个时候,饮马溪边,你坐在马鞍上,就可以俯视那 阳光透射到的清澈的水底, 在五彩斑谰的水石间, 鱼群闪闪的鳞光映着雪水清流, 给寂静的天山添上了无限生机。

再往里走,天山越来显得越优美,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 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象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只漏下斑点点细碎 的日影, 骑马空行林中, 只听见马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 增添了密林的幽静。

在这林海深处,连鸟雀也少飞来,只偶然能听到过错处的几声鸟鸣。这时,如果 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休息,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遮去了天日的的密林 中却普耀着你烟头的红火光。从偶然发现的一棵两棵烧焦的枯树看来,这里也许 来过辛勤的猎人,在午夜中他们生火宿过营,烤过猎获的野味。这天山上有的是 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

如果说进到天山这里还象是秋天, 那么再往里走就象是春天了。 山色逐渐变柔嫩, 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嫩脂似的感觉。这里溪流缓慢, 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象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象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象 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这密密层层成丈高的野花,朵儿赛八寸的玛瑙盘,瓣儿赛 巴掌大。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在马 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稍微伸手就可以满怀捧到你最心爱的大鲜花。

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

夜牧中,草原在繁星的闪烁下或者在月光的披照中,该发生多少动人的情景,但 人们却在安静的睡眠中疏忽过去了;只有当黎明来到这草原上,人们才会发现自 己的马群里的马匹在一夜间忽然变多了,而当人们怀着惊喜的心情走拢去,马匹 立刻就分为两群,其中一群会奔腾离你远去那长长的鬣鬃在黎明淡青的天光下, 就象许多飘曳的缎幅。 这个时候, 你才知道那是一群野马。 夜间, 它们混入牧群, 跟牧马领群,它们对许多牧马都熟悉,相见彼此用鼻子对闻,彼此用头亲热地磨 擦,然后就合群地在一起吃草、嬉逐。黎明,当牧民们走出蒙古包,就是它们分 群的一刻。公野马总是掩护着母野马和野马驹远离人们。当野马群远离人们站定 的时候,在日出的草原上,还可以看见屹立护群的公野马的长鬣鬃一直披垂到腠 下,闪着美丽的光泽。 日出后的草原千进而通明,这时最便于去发现蘑菇。

天山蘑菇又嫩又肥厚,又大 又鲜甜。这个时候你只要立马草原上了望,便可以发现一些特别翠绿的圆点子, 那就是蘑菇圈。你对着它朝直驰马前去,就很容易在这直径三四丈宽的一圈沁绿 的酥油草丛里,发现象夏天夜空里的繁星似的蘑菇。眼看着这许许多多雪白的蘑 菇隐藏在碧绿的草丛中,谁都会动心。一只手忙不过来,你自然会用双手去采, 身上的口袋装不完,你自然会添上你的帽子、甚至马靴去装。第一次采到这么多 新鲜蘑菇,对一个远来的客人是一桩最快乐的事。你把鲜蘑菇在溪水里洗净,不 要油,不要盐,光是白煮来吃就有一种特别鲜甜的滋味,如果你再加上一条野羊 腿,那就又鲜甜又浓香。 天山上奇珍异品很多,我们知道水獭是生活在水滨和水里的,而天山上却生长着 旱獭。在牧场边缘的山脚下,你随处都可以看见一个个洞穴,这就是旱獭居住的 地方。从九十朋大雪封山,到第二年四五月冰消雪化,旱獭要整整在它们的洞穴 里冬眠半年。只有到了夏至后,发青的酥油草才把它们养得胖墩墩,圆滚滚。这 时它们的毛色麻黄发亮,肚子拖着地面,短短的四条腿行走迟缓,正可以大量捕 捉。 另一种奇珍异品是雪莲。如果你从山脚往上爬,超越天山雪线以上,就可以看见 青凛凛的雪的寒光挺立着一朵朵还玉琢似的雪莲, 这习惯于生长在奇寒环境中的 雪莲,根部扎入岩隙间,汲取着雪水,承受着雪光,柔静多姿,洁白晶莹。这生 长在人迹罕到的拔海几千米雪线以上的灵花异草, 据说是稀世之宝——一种很难 求得的妇女良药。

[解说]这里描写了“雪峰、溪流、森林、野花”与“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等天山景物。前半部分按照作者行踪,移步换景,前后勾连,形成一幅广阔迷人 的天山景物画卷。而后半部分,是按“黎明”和“日出”的时间组合,按山脚之 下和雪线之上空间的组合,四景时空交错,动物、植物相间,静景、动景结合, 构成了一幅立体多维、充满生机的天山珍奇景观。

景物描写的作用

在叙事性记叙文中,同样是景物描写段落,其作用是不同的,分析写景段的作用,要结合其所在的语言环境。具体判断一篇文章中,某段景物描写的作用,常常从以下一个方面来分析:

一.作者是否为了交代事件发生的环境?

雪下了一天一夜。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到处都压着厚厚的白雪,整个大地再也看不到另外一种杂色。尖利的风掠过僵硬的枝头,划出刺耳的风哨。父亲捆扎好自己的打猎行头,向大山深处奔去。

显然,第一段的景物描写是为了交代事件——父亲打猎,发生的环境。

二.作者是否为了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件的起因?

夕阳掠过深黛色的山岗,将最后一抹余晖,平铺在和平广场上。上好的天气,诱人的景象,吸引着一群又一群吃过饭的人们,来到这里。

一位年轻的母亲,搀扶着自己得了小儿麻癖症的女儿,沿着广场边上的林荫路,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着......

第一段的景物描写,显然交代了母女两个搀扶着前行的时间、地点和原因。

三.作者是否为了渲染某种气氛,表达人物的某种心理、情感或心绪? 操场上,锦旗猎猎,看台上,鼓声隆隆,天空中,几十个硕大彩气球,牵扯

着鲜红的标语,迎风招展。

大连第36中学24届田径运动大会开始了!

第一段的环境描写,就是为了渲染大会热烈紧张的气氛,表现人物、兴奋的心情。

四.作者是否借助事物的某方面特征,借物喻人,塑造人物形象,赞美人的某种心灵、精神或品质?

雪,洁白的雪,在空中无声无息的飘落。

王小慧,像平常一样,提着水桶向孤寡老人王大妈的家中走去.......

第一段的景物描写,作者借助雪的洁白,以雪喻人,塑造了小姑娘王小慧的形象,赞美了她助人为乐的精神和纯洁的心灵。

五.作者是否借助景物描写,为下文某个故事情节的发生或发展做条件上的准备——做铺垫?

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海在远处娴静得像个睡熟了的孩子。他抓起鱼竿,准备一展自己的钓技.

好天气,是下文钓鱼必备的条件,如果波涛汹涌,恶浪滔天,是不能钓鱼的。所以前面的景物描写就是在为下文钓鱼做铺垫。

六.作者是否借助景物的美好,正面烘托,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美好?碧绿的草坪,画出一条优美的抛物线,起伏着向远处延伸。一条白色大理石铺成的甬路,蜿蜒着穿过一片片青翠欲滴的绿色,宛如江南的秀美的九曲桥。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蹲在地上,用一双粉嫩的小手,捏住一把雪亮的铲刀,慢慢的将凝固在大理石上的泡泡糖残渣清理干净。

作者在前面将景物刻画得如此之美,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以景物之美为正衬,突出小孩的灵魂之美。

七.作者是否借助景物描写,突出环境的恶劣,以环境反衬人物,突出人物的某种品质?

一道闪电,划过漆黑的天宇,接着便是一个巨大的响雷。大雨倾盆而下,只一瞬间,地上便泥泞得举步维艰。

雷锋抱起孩子,用雨衣将孩子遮了个严严实实,毅然地踏上了风雨路。

第一段作者着重表现雨大、路滑,突出环境的恶劣,运用反衬的手法,突出雷锋的助人为乐精神。

八.作者是否借助景物描写,推动情节发展?

下雨了,豆大的雨点,像断了线的珠子,噼噼啪啪的下起来。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仍没有停歇的意思。

李妈妈,望了望天,叹息了一生,抓起一把伞,向儿子的学校急急地奔

去......

前面,作者描写雨景,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母亲给儿子送伞做铺垫,不下雨,就不会出现母亲送伞的情节。

九.作者是否借助景物描写,暗示人物命运和故事情节发展方向?

在电影里经常出现这样的镜头:乌云慢慢压上来,一轮明月迅速被掩埋。这样的景象我们一看到,就知道主人公的命运将向恶性发展,故事情节将产生巨大的转折。

这里的环境描写,作用就是暗示人物命运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方向。

十.作者是否借助环境描写,映射社会?

鲁迅在写《狂人日记》时,开篇是这样写的——“夜。”

这就是一种特殊的环境描写,作者表面写自然之夜,实际借自然之夜的黑暗,表现当时社会的黑暗,把自然景观当作社会的影子来写,指桑骂槐,这种景物描写的作用就是——影射社会,突出社会的黑暗。

总结强调:任何一段环境描写,都不可能仅有以上十个方面中某一种作用,很多时候,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多个方面的,答题时要逐一考虑。

例如,前面讲的第四种类型时举的例子,其突出了作用是:借助雪的洁白,以雪喻人,塑造了小姑娘王小慧的形象,赞美了她助人为乐的精神和纯洁的心灵。但同时还有辅助作用:也交代了事件发生的环境,如果下文写小姑娘帮助老大娘扫雪,则又多了一个作用——为下文“扫雪”最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回答这个问题,要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具体内容,逐条分析,切忌只答一条,抛开其他。

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推荐)

景物描写作用和修辞手法作用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作用

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

描写景物

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的作用.doc》
景物描写的作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