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与政治4生活与哲学

2020-03-02 13:36:1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01高二政治 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物质: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比如说,我们所看到的高山流水,房子汽车、书桌黑板、铅笔钢笔等等,这些都是具体的物质形态(物质形态是物质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什么是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比如说,观点、理论、方针、政策,或者计划、方案等等。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了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是不能混淆使用的);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其中,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而且认为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也就是人能够正确认识世界的,它就是可知论,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等(马克思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认为思维和存在不具有同一性,即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存在,这就是不可知论,主要的代表人物有休谟和康德等等(不可知论者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存在。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是一种错误观点)。

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会成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呢?

第一个原因:是因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与实践中首先遇到的,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比如说,同学们在学习过程当中的学习计划与学习的实际的关系问题;企业的经营策略和企业面对的实际的关系问题等。

第二个原因:从人类诞生数百万年以来从事的活动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认识世界、一类是改造世界。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必须回答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所以说: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它来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反过来又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思想和行动的一个出发点,它是解决人类社会生活的前提和基础。

4、联系实际看:我们要树立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这种世界观,并指导我们的行动,要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不能象唯心主义那样认为世界本质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用那种世界观指导行动,就会犯主观主义的错误,使主观背离客观。同时,要承认世界是可知的,这样就会激发我们探索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加快探索未知世界的步伐。相反,否认世界的可知性,则会磨灭人们探索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削弱人们的斗志,最终陷入神秘主义的泥潭。

1 02高二政治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源的问题展开的,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哲学派别。

2、唯物主义在人类的文明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哪些基本形态:

一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论。是古代人们对世界的一种比较正确的看法。像古希腊的泰勒斯。作为西方哲学思想的第一开创人,他首先摆脱了神创论的观点,提出并探讨了世界的本源问题,认为水是万物的本源。而在中国的五行学说认为,水、火、木、金、土一成万物。这些古代的哲学家,把哲学物质归结为某种,或者某几种的具体形态,它是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但是问题在于它混淆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这两个概念,它用具体的形态来代替这个客观实在的物质的概念,那就缩小了物质所涵盖的范畴,把原本复杂的世界给变简单化了。这便是哲学的第一个基本形态,叫做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二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在十七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是由不同的元素组成的,所以在当时来看元素是组成化合物的基本单位,各种元素的分子又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就成为了当时科学能力所能达到的对物质结构的一个最深层次的认识,认为它既不能分割 也不能转化。哲学家用这个理论,就来研究世界的本源,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说物质就是原子,原子就是世界的本源或者是本质。这就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虽然也肯定了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但是确认为这个原子是不变的,是不可分割的最小的物质单位。虽然说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较之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这显然不能解释这种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也说明不了日新月异的科学发展,为唯心主义提出了反驳的缺口,可以看出,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容易犯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错误,他认为不发展。

三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发展中的科学中渐渐产生,它们秉承了唯物主义对于世界本源的方向的同时,系统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批判了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的攻击,全面地阐述了哲学的物质观,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除了坚持物质是世界本源外,还认为意识对物质也具有强大的主观能动性。他们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也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说,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也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的思想武器。

4、唯心主义经历什么基本形态:

一是主观唯心主义。就是把人的主观精神,比如说人的目的、意志、感觉、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工作,认为客观事物以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中国的王守仁的心外无物、英国的贝克莱的存在及被感知,都是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决定整个世界

二是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比如上帝、理念还有绝对精神等,看作是世界的主宰和本源,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一种外化和表现。具体的表现为,认为世界是由某种神灵,或某种不可琢磨的绝对精神、绝对观念所创造和决定的。比如说,认为上帝创造了万物,认为神仙掌管着整个世界。如中国的老子和古希腊的伯拉图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

5、在哲学的发展史上,除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之外,还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但它们是附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

总之,我们要识别不同哲学流派本质,能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的思想武器。

2 03高二 政治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

1、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那不仅仅我们看到的、感觉到的东西在动其实还有许多是我们没看到、感觉不到的东西它也在动。运动的基本形式有这么几种:如,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

2、静止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它的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暂时具有质的相对稳定性,从而就显示出了这种静止状态。 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讲,它没有发生某种运动,也就是指这种空间位置保持不变。静止是一种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静止不是绝对不动,它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比较特殊的状态。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即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如果承认物质否认运动,就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就好比是刻舟求剑的那个人,他否认运动存在,所以找不到失落的剑,当然也因为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而成为了千古笑柄。如果我们只承认运动否认物质,这样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英国的哲学家毕尔生认为,万物的运动只是在概念中运动;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运动。他们就是把世界的运动,归结为人的概念或者绝对精神,否认了运动的主体是物质,犯了唯心主义观点。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和静止同时存在,指的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同时存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如果我们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就像《刻舟求剑》那故事,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它会导致这种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在古希腊有个哲学家叫克拉底鲁,他认为万事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他曾经说过,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他承认运动,但是否定了相对静止,所以就导致了这种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克拉底鲁的老师,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认为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但是也有相对的静止,静止是有条件暂时的和相对的,这个观点他就是正确的。

3 04高二 政治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二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怎么去理解:(1)固有的联系,作为事物发展规律的联系,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去赋予这个事物的,而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比如说万有引力规律。(2)本质的联系,区别与现象之间的联系,隐藏在事物现象中,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和决定性作用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贯穿于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3)必然联系。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不是偶然联系。只有事物变化发展中,确定不移的必然的联系,才能称之为规律。(4)稳定的联系。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稳定的联系,而不是多变的易逝的。

2、规律的特性:(1)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那是不可思议的。(2)客观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就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里边涉及到两层意思。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是否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二是指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它就必然起作用;条件不存在,它就不起作用,跟人的主观愿望没关系。第二,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因为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去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任意去改变。改变的都不叫规律,我们能改变的有一个词叫规则。第三,表现在规律是不可违抗的。规律的必然联系,说明它是铁的法则,具有强制性,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同规律背道而驰,否则就一定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3、实践中对待规律的态度。人们对规律的利用体现在两方面:第一,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比如:草船借箭、卫星上天。第二,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促使或限制某些规律的发生。

4 05高二政治 意识的作用

1、意识的特征: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意识体现出了如下的特征:一是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也就是说,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还要预先去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行动步骤等等。二是意识活动还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也就是说,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还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2、意识的作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是具有指导作用。一是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二是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我们要自觉利用好意识这种调控作用,在生活中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3、在实践中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不是无所不能,我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坚持正确的方法,要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就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06高二政治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在这里特别要强调,实践的主体是人,因为人有主观能动性,所以说只有人才有实践活动,其它动物的活动都不能称之为实践;另外强调实践是一种物质性的活动。

2、实践的三个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认识的来源。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践,而借助书本、媒体或者是网络等获取知识,是我们得到认识的不同的途径而已,那不是来源。所以,我们把我们获得的这个认识的途径可以分成这样两类: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而获得的认识,称之为直接经验;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认识,称之为间接经验。

4、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它既有直接经验又有间接经验,那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那我就是“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也就是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

5、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比如:冥王星的降级问题,表明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在这个事件当中,我们发现专家的分析说明了如下这样三个观点:第一个就是实践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新的要求;第二个就是新技术、新工具的应用;第三个就是实践的发展锻炼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归纳成一个观点:从实践我们可以获得认识并发展认识。

6、我们获得的认识怎么来检验呢? 我们说某种认识是不是正确,是指这种认识与客观事物是不是相符合。所以,要成为检验认识正确性的标准,它必须具备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就是要能够把主观,即我们的认识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实践一方面联系着认识,受主观认识的指导,另外一方面又联系着客观世界,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和变革,这样人们把指导实践的认识与实践的结果相对照,与实践结果相符合的认识,当然就是正确的;如果反过来不符合那就是错误的,从而达到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目的。所以实践不仅是检验认识正确性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

7、实践与认识的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实践取得成功,而错误的认识会把实践引入歧途。所以我们更应该在实践当中去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5 07高二政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理解:随着实践的发展,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认识也要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句话真的是不对的,这是一种实用主义真理观。反过来说,真理都是有用的。

2、真理的特点:(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形式上是主观,但从内容上,也就是它所反映的对象即是客观世界这个角度来说,真理具客观性。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而内容上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原因:第一,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的主观意志;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真理是有条件的,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情况下它可以相互转化,真理是一种相对的而不是永恒的。

3、追求真理的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在实践中反复认识,然后不断地去发展。认识的这种反复性要求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得以完成。(2)认识还具有无限性。由于人的认识能力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也是世代延续,所以社会实践也在不断发展。人的认识能力必将随着社会实践发展,随着认识工具的不断丰富而不断发展。

4、认识具有上升性。 认识是在一个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一个辩证发展过程。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者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所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08高二政治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或者是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强调这么几个点:第一,是不同的事物之间的一种外部联系。第二,是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联系。要理解相互是什么意思,双方面才叫相互。

2、联系的特征:(1)普遍性。它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的其它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第二,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所以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应该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而反对孤立的观点看问题。第三,联系又是具体的。每一个事物与其它事物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用联系观点看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这些联系的条件性。所以说“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它没有看到联系的条件性。(2)联系的客观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这就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切忌陷入主观随意性和诡辩论。但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那就无能为力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这种联系,去改变事物原有的状态,调整原有联系而建立新的联系。(3)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形式很多样,有直接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长远联系和眼前联系等等。所以我们不仅要看到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还要把握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重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6 09高二政治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因为: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变化发展的,整个世界都是永恒发展的。是不是所有的变化,都能称之为发展呢?不是。发展实质上讲是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是一种前进性和上升性的变化,是一种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一个过程。如果这个变化是一种落后的、退步的、消极的变化,是不能称之为发展的。

2、什么叫新事物、什么叫旧事物呢?看它是不是符合这三个条件:(1)是否符合客观规律;(2)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3)是否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如果符合这个三个标准,那么就能够认为它是新事物,如果不符合这三个标准,那它就是旧事物。容易出现这样几个误区:(1)根据事物出现的时间来判断,认为新出现的就是新事物;(2)不能根据目前力量是否强大来判断。目前力量强大,发展速度快,成熟和完善的事物,也不一定是新事物。比如说,共产党刚刚建立的时候,力量很弱,但它是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当然共产党的产生,它就是一个新事物;(3)从表面上、形式上去判断。比如说现在流行电脑起名,那通过名字,本来就是一种封建迷信,怎么能是新事物呢。我们要能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生活,看待自己,看待身边所有的事物。

10高二政治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而质变指的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显著的和根本性质的变化。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的区别:从变化指向上来讲,量变是数量和程度上的变化,而质变是根本性质的变化;从变化状态上来讲,量变是一种渐进的不太显著的,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去变化,而质变是根本性的一个显著变化;从变化的结果讲,量变不管怎么变,它的性质是没有变的,事物还是原来那个事物,而质变不一样了,也就是性质发生了一定变化,这个时候,原来的事物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事物。

量变和质变联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只有经历过量变,最终才会达到质变;(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那事物就必然会发生质变;(3)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做好准备,开辟道路,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量变,这个事物就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3、实践中要想成功,不是一下子就奔到了成功终点。我们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重视量的积累。

7 11高二政治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1、矛盾,即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简单说就叫对立统一。对立,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也叫做斗争性。统一,所谓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又叫做同一性。那它包括如下两种情形:(1)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是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的;(2)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可以相互转化。比如有这样一位专家,他曾经说“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那如果我们用矛盾的方法来分析这个观点的话,想一想垃圾和资源,垃圾是没有用的,而资源是对我们来说有用的,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双方,这个时候垃圾和资源,作为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是这种转化不是随意转化的,要实现由垃圾向资源的转化,必须要去解放思想,进行创新,把垃圾变废为宝,实现垃圾到资源的转化。

2、对立和统一也就是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联系:首先,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不同的事物结合才能生成万物,否则就不能存在和发展,这是史伯曾经说过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也曾经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讲的是君子和谐相处却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却不和谐相处,强调了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其次,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第三,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12高二政治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矛盾的特征。(1)矛盾具有普遍性。对矛盾普遍性的理解,我们可以简单分成这样两句话,叫做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1)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用这样的特殊性是来区分不同的事物的。 (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个是用来区别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过程的。 (3)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

2、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之间的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代表的就是一种共性,而特殊性代表的是个性。 一方面: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就像我说买水果,哪一种水果呢?需要用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普遍性必须要通过某一种矛盾的特殊性来表现,普遍性是寓于特殊性之中的,没有特殊性表现出来,也就没有普遍性了,普遍性是包含在特殊性里面的。另外一方面:特殊性能不能离开普遍性。特殊性要是离开了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不存在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一旦它离开了这个普遍性,那它就不再是这种事物了。

8 13高二政治-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复杂事物,是有很多个矛盾的,每一个矛盾的地位是不均衡的,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称之为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只有一个;剩下的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称之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可能会有很多个。

2、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当一个主要矛盾我们解决好了,那么其它的矛盾问题,当中最主要的最重要的,能够起支配地位和决定作用的又会凸显出来,形成新的主要矛盾。启示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1)要求我们在认识复杂事物的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我们都要兼顾得到,不能忽视其中一方面,但是我们要着重地把握主要矛盾,因为主要矛盾起决定作用,决定事物发展方向,恰当地要解决次要矛盾也不能忽视。在考试中,我们可以通过抓一些关键词,来确定它是解决主要矛盾的问题,比如说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比如统筹兼顾等等。

3、矛盾的主要方面,指的是在力量上处于优势,地位上是支配地位,并且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次要方面,它处于劣势,是被支配的,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它们构成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平衡的对立面。

4、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排斥的,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来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也是相互统一的,相互统一就包括二者相互依赖,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启示:我们在认识某一个矛盾的时候,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当然我们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同时不能忽视支流;那从数量上看,主要矛盾是一,次要矛盾是多个。在研究事物单一矛盾的时候,就分成了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次要方面,主要方面有一个,次要方面也有一个,它是1比1的关系。因为所谓单一事物,就是指一个矛盾关系的双方,分成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5、下面我们通过表格,来对比一下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之间的区别:

5、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简单来说既主又次,不论是主次矛盾,还是矛盾主次方面既抓主又考虑到次,这叫两点论。那两点之间,我们着重抓那个主,这叫重点论。所以,两点论和重点论,就是匹配主次矛盾以及矛盾主次方面的方法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确地看待社会生活当中的问题,正确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9 14高二政治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就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局部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区别:整体和部分在含义、地位、作用和功能上都是有区别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并且整体要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当中,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要服从和服务于整体。联系:(1)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功能,但是在一定条件下,这个关键部分功能及其变化,甚至会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看来部分的功能对整体来说,也是重要的。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整体,部分也就不成其为部分了。(2)系统化的方法。整体和部分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部分有可能是合理有序地排列组成整体,也可能是杂乱无章地来组成整体。当部分能够以有序的、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的时候,那就构成了或者是形成了一个系统。再从含义上看,系统就是诸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要素就是组成一个整体的相互作用着的部分。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以及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当系统的各个要素都按照一定的顺序发生作用,并且注重这种内部结构的优化的时候,整体的功能就会变得很大。因此要求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要注意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2、党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思路是:整个国家的建设发展是一盘棋,从整体出发搞好宏观调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强调科学发展观。以协调发展为重心,把整个社会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完整系统整体,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所以,我们在解决整个中国发展问题的时候,既要树立这种全局观念,立足中国的整体发展,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全中国整体的最优发展目标。同时重视局部作用, 搞好局部建设,用局部地区的发展来推动全中国的发展。

15高二政治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转移,人们对同一个问题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具有差异性的,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这提醒我们在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时候,要做到与时俱进,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倾向。不同的人生活的环境、家庭条件和受教育的程度都不同,经历着不同的社会实践,会对事物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那么究竟我们应该怎样判断和选择才是最正确的,有没有一个什么样的标准。

2、要遵循一定的标准: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为人民利益去服务,这是我们高层次的一种价值追求。我们要把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作为最高标准,这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要想把这种选择变成现实,我们的判断和选择,还要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要自觉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0 16高二政治 用哲学解析成语拓展课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米她就不能做饭,不管她多么地灵巧。强调这个客观存在的米,成为做好这一顿饭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所以,能够体现在唯物论里面所讲过的内容物质决定意识这个典型的唯物主义观点。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望梅止渴我们看到梅来止我们渴,其实讲的是看到梅以后,产生的一种思想意识,对我们的一种反作用。所以,强调的是意识活动对物质的反作用。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由于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当然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说明了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所形成的意识是不尽相同的。

4、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以及随机应变。这一类的成语,体现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用不同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所以既体现了唯物论里的一切从实际出发,也体现了辩证法当中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表面现象的解决,没有深入到病症本质,不属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是割裂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6、掩耳盗铃、画饼充饥。用主观感觉来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了事物本身的客观存在性,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7、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讲自己的生命都是由老天爷来决定的,自己的个人发展、社会发展,都是由老天爷来决定的,由命里来决定的。把事物的发展,寄托在了想象当中,第三者的身上,想象当中的这种客观精神或者是绝对理念之上,它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8、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郸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这一类的成语,它们也都有一个共同性,讲的是做事就比较死板、很教条,没有做到从实际出发,当然也可以是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所以它是违背了唯物论当中的一切从实际出发,也违背了辩证法当中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

9、知彼知已、百战不殆。讲的是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这恰恰体现了我们认识论里面讲的实践的观点,也体现了唯物论里面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另外还体现了全面看问题的观点。

10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讲的是一个遗传规律的问题。所以讲物质的运动都是有客观规律的,我们要按规律办事,尊重规律,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之上,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

11、人变一世、天变一时。讲的是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变一世,变的过程当中当然也得具有暂时的,一种相对的静止出现。所以,符合了我们曾经讲过的整个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一个统一,不能割裂二者关系。

11

12、高瞻远瞩。讲的是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我们不能够只看到眼前的这一点点,我们要看得远一点,看长远利益。整体看问题,统筹全局的意思。

1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能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那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远的、大局的东西没有照顾到,那么小的方面和近在的眼前利益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1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相依、唇亡齿寒。这些讲的都是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讲的是一个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15、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是割裂了联系,变成了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

16、竭泽而渔、杀鸡取卵。都是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

17、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物竞天择;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指的是世界上任何事物它都是变化发展的,所以三日以后,可能就不能用原来的眼光再去看了,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这是辩证法里面的发展观点。

18、除布旧新、推陈出新、吐故纳新和弃旧图新,讲的是不要旧的创造新的,是发展的实质,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19、欲速则不达。讲的是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你想加快速度,要遵循事物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它的客观的。

20、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讲的是,新事物它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会必然战胜旧事物的,虽然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会体现一些曲折性,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

21、抱残守缺、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说的是思想保守,用静止的观点来看待问题,不求进取,不应该用这样的方法去看问题。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7高二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的起源。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同时也离不开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功能。哲学是智慧之学,它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追求的智慧,是探索关乎宇宙与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的问题。哲学与具体方法相比,它更深刻,更具有普遍意义。

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政治必修4)

高二政治哲学与生活

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

高二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1]

高二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模拟试题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测试4

高二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模拟试题(全文)

生活与哲学 必修4知识点总结

高考政治全国卷生活与哲学部分

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考点解读

《思想与政治4生活与哲学.doc》
思想与政治4生活与哲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