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儿

2020-03-03 10:24:5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爸爸去哪儿》对中国广播电视综艺节目的启示

《爸爸去哪儿》是湖南卫视第四季度全新推出的父子亲情互动节目,由《变形计》制作人谢涤葵和《我是歌手》制作人洪涛联合操刀打造。原版模式购自韩国MBC电视台,于2013年10月11日在湖南卫视首播。节目中多位来自各行业的明星将还原到爸爸的角色,每期将有5位明星爸爸跟子女48小时的乡村野外体验,爸爸单独肩负起照顾孩子饮食起居的责任。节目为季播,每季分别在6个不同的地方,拍摄12期节目。

据《爸爸去哪儿》官方微博发布的数据显示,第一期CSM全国网收视率1.1,市场份额

7.67%,第二期CSM全国网收视率1.67,市场份额11.45%,第三期CSM全国网收视率1.8,市场份额13.47%,直到第十期CSM全国网收视率3.21,市场份额20.37%,可见收视率一度飙升,强势抢占同时间段收视率榜首。

《爸爸去哪儿》火热的背后既反映了家庭教育的问题,也给中国广播电视综艺节目带来了一股“亲子”潮流。节目热播后青海卫视的《老爸老妈看我的》,浙江卫视的《星星知我心》,陕西卫视的《好爸爸坏爸爸》等亲子类节目也渐渐浮出水面,现如今亲子类节目扎堆荧屏,形式内容大同小异。本文主要介绍 《爸爸去哪儿》节目的制作背景以及产生的市场效应,从而总结出对中国广播电视综艺节目带来的启示。

一 《爸爸去哪儿》的节目背景

1.市场背景

在唱片难做,市场萧条的时代,内地选秀节目应运而生。尤其进入2013年夏,以 《中国好声音》、《快乐男声》、《中国梦之声》为代表的音乐类选秀节目达到13家之多。和去年音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一家独占收视率的情形不同,今年各大卫视的音乐选秀节目从夏天延续到秋天。从4月起,《中国梦之声》(东方卫视)、《中国好声音》(浙江卫视)、《中国最强音》和《快乐男声》(湖南卫视)接踵而至,观众一度达到音乐选秀的审美疲劳,中国综艺节目急切需要新鲜的资源注入。

于是湖南卫视效仿韩国亲子类节目《爸爸,我们去哪儿》,推出中国本土亲子类节目《爸爸去哪儿》。相对于“主流”综艺节目的成人定位,《爸爸去哪儿》的几位小主角年龄却在3-6岁。这与其战略合作伙伴青蛙王子(中国)日化有限公司的人群定位不谋而合。青蛙王子旨在为3-12岁儿童提供滋润呵护,因为3岁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分水岭。他们开始上幼儿园了,开始接触社会,父母不能时刻跟随在他们身边,他们的成长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关注。而《爸爸去哪儿》旨在呼吁人们要给孩子更多的陪伴和关爱,与青蛙王子专心致力呵护儿童的品牌理念相契合。

2.文化背景

韩国和中国等国家和地区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其家庭伦理与家庭责任格局,一般都是“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以及“严父慈母”式亲子关系。即使进入当代社会,这种家庭关系的路径依赖依然较为明显,它导致相当一部分父亲在履行家庭责任时,更注重通过工作赚钱等方式;至于直接关注、关心和关爱子女的成长发展,并不是大多数父亲都能做到的。在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国家和地区中,亲子关系中父亲不在场甚至缺席的状况比较普遍,相当多父亲注重或偏重通过职业发展来促进家庭和子女发展,却有意无意地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中处于边缘化地位甚至缺席。

而基于当今现实,家庭伦理与家庭责任格局不断变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业女性日益增多。二是独生子女日益增多,需要父亲进一步在家庭关系中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三是亲子年龄间距扩大对父亲与子女互动的迫切需求。于是父亲与孩子的交流显得尤为迫切。

二 《爸爸去哪儿》的节目效应

1.明星效应

《爸爸去哪儿》邀请到影视、模特、跳水等不同行业的五对父子,吸引到了各行各业的观众。其中林志颖作为台湾四小天王之一,20多年的从艺经验在大陆和台湾观众中都立下不少好口碑,其四岁的儿子更是在近期爆出婚礼之后观众最大的关注点;王岳伦作为导演,其名气不如妻子李湘大,而李湘作为湖南卫视的当家花旦,其丈夫和女儿参加自家电视台的节目更是满足了无数芒果迷对其家庭成员的好奇心;郭涛是内地老夫少妻的典范,借《爸爸去哪儿》节目恰好粉碎前期离婚传言;田亮是近几年第一位从体育界成功转型演艺界的明星,其前期生二胎传闻为参加《爸爸去哪儿》奠定了极高的关注度;张亮是中国模特界的佼佼者,作为第一位走上米兰时装周的中国人,其在时尚界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

节目正是利用了五个明星在各行各业的不同影响力,极大提高了节目的知名度,而五位明星在参加节目之后微博粉丝量急剧上升,为他们在娱乐界的事业相应地增加了极高的关注度。

2.商业效应

2.1拉动儿童业态

自电视剧《小爸爸》和《辣妈正传》的热播,亲子装重新回到观众的视线,在近期落幕的2014春夏中国国际时装周上,中国首个亲子装品牌也举行了发布会。而《爸爸去哪儿》中五队父子在宣传片中更是以不同风格的亲子装现身,这使不少商家更加看好儿童业态。 通过梳理,不难发现儿童业态俨然成为购物中心的“标配”。首先,购物中心需要有效客流,而儿童业态聚客能力很强,能够带活周边的其他业态,如餐饮、零售等。其次由于儿童业态本身的特殊性,其“病毒式传播”的传播方式非常容易形成口碑效益,这种信息传播的方式所能达到的效果会远远超过广告效应。最后相比餐饮、服装等其他业态,儿童业态利润率也很高。儿童相关产品利润率相比传统服饰、鞋类商品要高出10%~20%。因此,在巨大的市场利益驱使下,儿童业态颇受购物中心青睐。

2.2电商发现噱头

《爸爸去哪儿》一经播出不仅占据了各大门户网站的头条首页的位置,更是长期排在微博热门话题的榜首,爸爸去哪儿官方微博粉丝短时间的成倍上涨也足以证明在网络用户中极高的传播率。因此,本就稀缺可持续热点的网络营销大户们自然不会错过这次热点营销盛宴。一些商业嗅觉敏锐的商家在淘宝上开卖“爸爸去哪儿同款”商品,在淘宝网上,搜索“爸爸去哪儿”同款,可以搜到上千件宝贝,每个孩子的同款服装都分了类,输入孩子的名字就可以找到相应的衣服,其中销量最高的“爸爸去哪儿”同款商品不是衣服,而是林志颖儿子的“奥特蛋”。

据淘宝网上一家以《爸爸去哪儿》同款服装为卖点的商家表示,消费者对节目的反应极其强烈,短短2小时内,就有300多人浏览了相关产品,之后更有10多位顾客前来咨询。据调查一套亲子装的售价基本会在800到900左右,价格并不便宜,但仍然不会打消买家的积极性,由于限量版亲子装的数量有限,店铺经常会出现库存告急的现象,需要加工厂连夜赶工,所以电子商务在发展的同时,也直接带动了制造业。

2.3吸引广告商加盟

《爸爸去哪儿》播出之前并没有被湖南卫视高层看好,原广告商在首播前几天突然撤资,于是”999感冒灵“和”小儿感冒药“便温情扮演了挽救湖南卫视收视率的功臣。而一档火爆全国的节目,恰好得到了国内最知名的感冒药品牌做冠名,这无论是对品牌的声誉或是节目的质量,都属优良保证。

感冒药市场一直是国内OTC行业竞争最激烈的市场。而作为年销量20亿的全国第一感

冒药品牌,999感冒灵能够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医药行业一直保持领先,其营销策略和手段无不显示其有过人之处。如在此次冠名的争夺中,仅仅凭借三天时间就击败了其他对手,敲定了与湖南卫视的合作,这充分反映了其操盘团队敏锐的判断力和胆魄。事实也证明,这不是一次轻率的决策,而是由999感冒灵一贯以来的营销策略决定的。

随着《爸爸去哪儿》的热播,999感冒灵迎来了一波新的热销狂潮,之后,《爸爸去哪儿》又吸引了英菲尼迪、思念食品、青蛙王子等广告商的加盟,使节目在之后的几期中顺利和高效地进行。

2.4拉动旅游业

北京的灵水村、宁夏的沙波头,最近成了旅游搜索里的新关键词。《爸爸去哪儿》热播后,这些取景地立刻成为很多年轻父母带孩子旅游的下一站。放羊、采摘、滑沙„„电视节目中的一系列亲子活动,让不少年轻父母跃跃欲试。旅游机构也嗅出商机,纷纷推出“爸爸去哪儿”、“和爸爸一起旅游”等主题线路,吸引游客咨询和报名。途牛旅游网武汉分公司负责人介绍,从咨询预订情况看,亲子自驾游增量更明显,增幅大约为20%。

3.社会效应

在《爸爸去哪儿》中,节目的本质是反映父亲的教育问题,五位父亲的教育各有特色,我们可以总结为林志颖的细节式教育,王岳伦的放纵型教育,郭涛的责任心培养,张亮的平等式教育,田亮的哄孩子教育。每种教育方式都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同时专家给出相应的建议。

针对林志颖的细节式教育,专家建议不应该过分细腻,由于台湾和大陆的教育方式不同,台湾父母教育子女都是以十分细腻的方式与孩子沟通,造就了孩子的性格里面缺少粗犷的一面,应该柔和、均衡地给孩子精神营养。

继而对于王岳伦的放纵型教育,专家的观点是,对孩子不管不顾,也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表层看似不管不顾,实际上却担任着一种宏观的具体把握作用,微观的处理则交给了母亲去做。实际不是不管,他还是做了,只是在意识上进行了把控,这就是父亲的意识决定了孩子的一生。

郭涛的责任心培养以及纯爷们式教育,使孩子能够和孩子平等相处,但是专家建议和孩子平等相处的这种做法值得肯定,但也需要把握好度,和孩子做朋友,很容易得到与孩子沟通的机会,但面对是非对错的时候,也不要忘了父亲的权威。在孩子犯错时,父亲仍必须像个父亲一样告诉孩子是与非,帮助他树立他的是非观。

针对张亮的平等式教育,专家建议该严肃时要严肃。如果只是简单的和孩子做朋友,没有原则和立场,会让孩子变得骄纵,他会把你真正当成朋友,而不再存有那种对父亲的敬畏,这样父亲再想教育孩子,就会非常困难。玩的时候尽兴地玩,把自己当成个大玩具,放下身段让孩子开心。该严肃的时候就要严肃,这样的做法才最可取。

田亮的哄孩子教育体现出大部分父亲的教育方式,很多爸爸会认为孩子应该是妈妈带,这种“甩手掌柜”的观念是不可取的,会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甚至久了会形成孤独、抑郁、自闭。其实孩子的第一偶像是爸爸,孩子心理对父亲有着天然的崇拜,所以爸爸更应该和孩子好好沟通,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样的。

三《爸爸去哪儿》带来的启示

总体来讲,《爸爸去哪儿》是中国影视传媒业的一个惊喜,属于“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外走红,而其强大的影响效应给其他的综艺节目也带来了不少新的启示。

第一、内容为本

跟喧嚣、噪杂的选秀节目相比,《爸爸去哪儿》的推广极其低调。开播之前没有炒作,没有绯闻,没有微博的话题推荐,完全靠节目内容造就口碑。从“爸爸去哪儿”的微博指数

曲线来看,“爸爸去哪儿”的讨论数在10月11日之前,一直处于几百、几千的讨论量,在10月11日这天,讨论量直线上升到18万。但是,跟以往的电视节目不同,话题讨论量的峰值并没有出现在播出日,而是出现在节目播出的第二天10月12日。这表明,节目播出后观众的“好评”,在社交网络上快速发酵,把话题讨论量,推向一个高峰。

这一点在百度指数上也体现的更明显,关键词搜索量直线飙升,在10月12日这天突然到达62万搜素量的高峰。这表明网友对《爸爸去哪儿》很感兴趣,开始在搜索引擎上搜索相关的视频了。这充分体现了网络营销中的“AISAS”原则,电视观众口碑的“Share”引发在互联网上的“search”,最终影响用户的观看行为。

《爸爸去哪儿》此次的成功,再次说明节目要想具有真正的影响力,打铁还要自身硬,节目内容本身一定要强。社会化营销和传播,只能“锦上添花”,并不能“雪中送炭”,如果节目内容毫无意义,把主要精力放在网络炒作上,只能说是本末倒置,不会产生社会效应。

第二、社交网络的助推功能

社交网络对于《爸爸去哪儿》的走红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这也恰恰说明了社交网络的重要性。如果没有社交网络的广泛传播,《爸爸去哪儿》内容再好,也只能跟深圳卫视的那档《饭没了秀》一样,只在一小部分电视观众中观看和讨论。通过社交网络的传播,一个电视节目可以一夜爆红,可以让原本不是父母的观众去关注一档亲子类节目。社交网络的助推器功能,可以让“小众热点”变成大众娱乐狂欢,在放大节目影响力的同时,也会让商业价值无限放大。

第三、本土化创新

根据近几年湖南卫视推出的节目可以看出,效仿其他电视台的节目大部分都是失败的,而自己台独创的节目则都会成功,《爸爸去哪儿》再次印证了这一点。该节目版权和模式购自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由原来《变形记》的谢涤葵团队打造,《我是歌手》的制作人洪涛监制。

在韩国版的节目中,由于国情和中国的不同,韩国爸爸都是带着两三个孩子,比较注重孩子之间的交流。而湖南卫视的节目则更注重父亲和孩子之间的交流,节目组编排的成分更大一点,再加上湖南卫视强大的节目制作和剪辑能力,使节目节奏比较紧凑,更加适合国人的收视习惯,这也正是节目组聪明之处。《爸爸去哪儿》之所以能胜《饭没了秀》一筹,还是因为嘉宾是明星爸爸和星二代,节目满足了普通的观众窥探心理,从而使一档家庭亲子节目具备了娱乐性,变成一档可以全家人一起观看的电视节目。

爸爸去哪儿

爸爸去哪儿

爸爸去哪儿

《爸爸去哪儿》

爸爸去哪儿

爸爸去哪儿

爸爸去哪儿

爸爸去哪儿

爸爸去哪儿

爸爸去哪儿

《爸爸去哪儿.doc》
爸爸去哪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