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评课稿

2020-03-02 05:06:0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秋天》评课稿

我听了徐斌老师的《秋天》给我许多感触。

《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单元第四课,属于“关注自然”单元。本课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

首先,我来说学法。本堂课李老师采用的课型是体验式+要素组合+平台互动+二元方式,调动了多种教学手段,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李老师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接着,我来说教学过程。这节课是按“引秋——诵秋——品秋——写秋”进行教学。教学的重点突出在“诵秋”环节;教学难点体现在“品秋”环节。

引秋部分为时3分钟,教师利用“回忆并抢答有关秋的诗句”这一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创设情境的方法,使学生能更快地融入到课堂中来。

颂秋部分为时16分钟,通过9次有梯度的练习朗读,归纳总结朗读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品秋部分为时18分钟,这部分注重启发学生动用各种感官进行学习,我们也看到了教学效果。如:学生说自己似乎闻到了瓜果的香味,感受到了闲适安逸的心情。老师的教学机智,也让人眼前一亮——学习“轻轻摇着归泊的小船”一句时,教师由《江雪》一诗移情于此,巧妙地引导“钓的就是心情” ,多有诗意!如果在练习说话的环节中能启发学生任选一个或者几个角度来说,就更好了,可以避免套公式说话的生硬场面。

写秋环节为时8分钟,教者根据“阅读最近发展区”的原理,进行知识的迁移训练,注重语文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一种关注自然、体验自然和发现美的习惯。体现了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 其中,“秋天穿梭在森林里”、“秋天偷的梦”、“夜幕在雨水的浸湿中更深邃了”这些优美的诗句让我们欣喜的看到了学生的心中已经充盈着果子甜蜜着对秋天的爱意。

课后的作业设计体现了教者对学生本课所学知识的验收以及培养学生思维方面的拓展与延伸。

不过,本堂课也存在一些需要探讨和改进之处:朗读训练的目的应该更明确,一节课能成功地训练2——3点就很好了,不要先无目的地读,再点评,没有效率。朗读技巧中的“入情入境”应该建立在对内容的理解之上,应该是学完全文后水到渠成的;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到位,如:写秋环节的点评不能只用“好”来点评,要切实,有针对性;板书要注意完整性。

总的说来,李伟民老师的这堂语文课上出了“语文味”,希望今后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多下功夫,激励学生“主动质疑”。

秋天的图画评课稿

秋天的雨评课稿

《秋天的怀念》评课稿

秋天的雨 评课稿

《秋天的雨》评课稿

《秋天的雨》评课稿

何其芳《秋天》的评课稿

窦桂梅《秋天的怀念》评课稿

秋天的怀念评课稿(材料)

评课稿

《《秋天》评课稿.doc》
《秋天》评课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