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教案

2020-03-04 01:24:1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前方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摄影散文的一些特点,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

2、通过反复阅读、评点交流等,理解文中“前方”“家”“在路上”等词的含义,理解作者对人生之旅独特的哲学思考。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人类的“精神家园”,并深入体验其内涵。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前方”“家”“在路上”等词的含义,理解作者对人生之旅独特的哲学思考。 教学难点:

深入体验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 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交流法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PPT呈现《橄榄树》的歌词并放歌。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为了我梦中的橄榄树。”人总是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离家流浪是人的天性,是人的内心的需求。如橄榄树的作词者三毛,走遍千山万水,一生经历的是一条曲曲折折充满神奇色彩的路。人们往往不大清楚外面的世界的真情,凭着想象绘出许多精彩的色块,常常羡慕流浪的生活,心中总有一个“出去”的念头。另外对困守一隅的人们来说,前方更是有魅力的。面对早已熟悉的一切,失去了原有的新奇,自然会生出厌倦的情绪。而前方的不确定性,却令人既紧张又新奇,既刺激又欢喜,告别家乡,去寻找理想,这种流浪就像一首朦胧诗带上了浓郁的浪漫色彩。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曹文轩笔下的《前方》,看一看“前方”的精彩。

二、文本初体验

1、PPT呈现课文中的图片,让学生思考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预设回答:

⑴几双在凝望着前方的眼睛,就像书上写的一样,他们可能都没有离过家,所以他们的眼神充满了对前方的期待与希望。

⑵男主角的眼神扑朔迷离,可能他是离家,前方是未知的世界。

⑶破旧的车厢,感受到一路的风尘和他们疲惫的灵魂。破旧的车厢就如同他们心灵的创伤。 ⑷前方未知,我们茫然。对前方的迷惘如同蛰伏于内心的彷徨,今日开出了花。

2、师点评,找出文中集中笔墨描述这幅画面的文字。 第1自然段“他们去哪儿”

第8自然段“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第10自然段“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那位男子手托着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恐与茫然。” 第12自然段“这坐在车上的人们。”

3、介绍摄影散文 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就是对摄影作品作一番解读和鉴赏,进行联想和想象,穿插描写、议论、抒情写成的散文。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体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不受影像的限制,展开联想。(视觉的冲击力、想象的扩张力) 摄影散文是以摄影画面的内容为凭借,加上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联想,一般用来阐述人生哲理的一种散文。(提醒学生做笔记)

三、文本再体验

1、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核心观点。 第2段: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 第10段: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第11段: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2、“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自由快速诵读3—7段) 离家的四个原因。(板书) ①迁徙的习性

细读:人类的祖先是有怎样迁徙的习性的?(和动物一样) [品味]以我们能在电视上看见的动物大迁徙类比,给人直观的感受。“前方在召唤着它们”紧扣文题。“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家的意识”指人类心理上要获取的精神上的安慰,“形式”指人类实实在在的躲避风雨的地方。 [体会]写迁徙的恢弘场面,说明人离家的坚决。 ②外界的诱惑【插入歌曲外面的世界】

细读:外面的世界如何?(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如有刺激性。)人对外界有怎样的心理感触?(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 [品味]“呐喊”呼应“按捺不住”,说明人们“走出家门”的欲望之盛。

[体会]外面的世界之所以诱惑人的原因是“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 ③压迫的无奈【插入歌曲远走高飞】

“家容不得他”或“他容不得家”不得不离家,用“必须”强调离家的无奈之甚。 ④前方的召唤【插入歌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细读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说明了前方怎样?(文中:不确定性)人对前方的不确定性有怎样的状态?(兴奋,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所在句子用了排比加强了气势,表达对前方追逐的激动程度) 前方:既实指路和旅途的前方,又虚指人的理想,理想的召唤,精神的目的地。(虚实相生)

3、怎样去前方?

家——(路、车、船)——前方

第8段,过渡作用。由“前方”到“路”到“汽车”,完成了从联想到摄影作品的思维过程。 第9段,路连接着家与前方。

§8—§9从第八小节开始,由讨论人的具体生活状态转入对人的精神状态的关注。路、家、前方和流浪,一语双关,有的纯粹是从哲学层面来使用的。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民借着路,向前流浪。 路,并既是实实在在的路,也是指人生之路。“路”是人生的征途,是人生之路,是追求理想的过程;家,既实指那个实实在在的遮风避雨的家,又虚指精神的归宿和精神的栖息之所。前方,既实指路和旅途的前方,又虚指人的理想,理想的召唤,精神的目的地。 流浪,主要是指人处在离家与归家的求索、漂泊状态。“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人的肉体在家,可是灵魂却找不到可以停靠和休憩的港湾。在人生的路上,找不到精神家园。

“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如何理解? 《周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王阳明说:“形而上者隐也,形而下者显也。”在有形体的东西之上的,凭感官不能感知的东西叫做道或隐,是“形而上”;有形体的,凭感官可感知的东西叫器或显,是“形而下”。所以说“在路上”是人的宿命。

4、前方等待人们的怎样的路?——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生苦旅在何处? (1)皮肉之苦:坑洼不平、颠簸、东歪西倒、拥挤不堪 先通过对照片的描述“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的路面上颠簸着,把一车人摇的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继而通过钱钟书的《围城》和丰子恺的散文的例子来写旅途的艰辛和苦不堪言。

材料链接《围城》片段

这辆车久历风尘,该庆古稀高寿,可是抗战时期,未便退休。机器是没有脾气癖性的,而这辆车倚老卖老,修炼成桀骜不驯、怪癖难测的性格,有时标劲像大官僚,有时别扭像小女郎,汽车夫那些粗人休想驾驭了解。它开动之际,前头咳嗽,后面泄气,于是掀身一跳,跳得乘客东倒西撞,齐声叫唤。

这车厢仿佛沙丁鱼罐,里面的人紧紧的挤得身体都扁了。可是沙丁鱼的骨头,深藏在自己的身体里,这些乘客的肘骨膝骨都向旁人的身体里硬嵌。罐装的沙丁鱼条条挺直,这些乘客都蜷曲波折,腿跟腰弯成几何学上有名目的角度。

鸿渐也在头晕胃泛,闻到这味道,再也忍不住了„„又感觉坐得不舒服,箱子太硬太低,身体嵌在人堆里,脚不能伸,背不能弯,不容易改变坐姿,只有轮流地侧重左右屁股坐着,以资调节,左倾坐了不到一分钟,臀骨酸痛,忙换为右倾,百无是处。一刻难受似一刻,几乎不相信会有到站的时候。

(2)精神之苦:惶恐与茫然、不安、无奈、焦燥不宁、索然无味

通过描写照片中的男子“眼神中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人所有的惶恐与茫然”和猜测旅途中物质条件好,免受身体之苦的人不一定能免于精神之苦来说明。 (3)句子中的“实质上”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实质上”不能删掉。他说,在路上也并非都是苦旅,有人坐的是豪华的游艇,有人坐的是舒适的火车或飞机,但从本质上讲他们同样是想达到目的地而不能达到,想实现理想而不能实现自己所有的理想,实质上还是一场苦旅。所以“实质上”不能去掉。

4、人的悲剧性实质到底是什么?从而领悟到家的内涵是什么? 四重悲剧:一是人们“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所以人永远在路上,是苦旅者;

二、人在“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了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三、“人无法还家”;

四、“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这里的家、家园,并不是指“那个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而是指人精神的归宿,精神的栖息之所。

①作者说“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达到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了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怎么理解这句话? 明确:“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达到目的地”作者说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中都有理想和追求,但是不断地追求却始终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所以只能不断地往前走,始终都在向前走,永远在路上流浪,永远处于一种寻觅的过程中,想到达目的地,苦而不能完全到达目的地,就苦在这儿。离家是为了更好地追逐自己美好的理想,而归家是为了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这两者表面看起来是有一定的矛盾,但实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人的精神寄托。 【插入歌曲异乡人(李建)】 ②“人已无法还家”;“即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怎么理解这句话? 明确:“人无法还家”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是人的主观感受,家中应有温馨和安宁,如果这些都不具备,即使回了家,也不会产生家的感觉,作者强调的是人的“精神家园”的归宿。人的最大悲剧是找不到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文章深刻揭示了人类精神和理想无所皈依的现实状况,一种灵魂的空虚感和焦虑感。结尾写“他(崔颢)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形象地写出崔颢无法寻找心灵家园的伤感,也是不断在外闯荡的人们的普遍感受。 我们学过鲁迅的《故乡》,鲁迅长大后回到故乡,遇到儿时最要好的玩伴闰土时, 两人还是无话不说的知已吗?不再是了,闰土在鲁迅面前变得拘谨而木讷,似乎快要成为熟悉的陌生人了。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别的看到的是变了的你。说明精神家园是难觅难归的。

·作者通过分析崔颢诗歌所蕴涵的内心感受来证明精神家园的无处找寻。引用写家园之思的古代诗歌来证明人处于走向前方和惦念家乡的矛盾之中。这一段中,“家”也有不同含义。与“心”有关的是抽象意义上的心灵家园。

·人们离家,迈向前方,是为了寻找精神家园;又频频回首,怀念家乡与故园,因为那里曾是我们的精神的栖居之所,那么渴望外出与思念家乡是不是构成了一组永恒的矛盾?我们踏上通往方前的迷茫之路,是为了寻找精神家园;殊不知,使心灵得以慰藉的精神家园就在生我养我的故园!既如此,人当初何必离家呢?

家园的内涵是丰富的,不同年龄阶段的精神需求也是不同的。儿时我们感受亲情和友情的温馨;成人后我们追求事业和爱情;有了一定的阅历、思想成熟后,我们更多地感受到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情怀。我们不断地离开家园,向着前方的旷野进发。我十分欣赏这样的比喻:人是大地上的一株植物,根紧贴着大地,那是我们儿时的精神家园;茎叶朝向天空和阳光,那是我们心灵的归宿,终极归宿。

·我们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上,又赤条条地离开这个世界,好像我们辛苦经营一生又回到了零点,那么人生是不是一场了无意义的虚空的轮回呢?

张洁在《我的四季》中告诉我们,“我已经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我收获了自己的人生”,虽然收获的是干瘪的谷粒,但我也很充实,无怨无悔。

《我心归去》中,作者说,只要我们在那儿挥洒过血、泪、汗水,那儿就是我们的精神的栖居之所,我们就心有所属,不会感到虚空孤独。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何其短暂,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生只是天地间匆匆的过客。人类何其渺小,人只是广阔宇宙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物质斑点。可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然则我们千万不要因此而小觑了自己。生命总在不断的希望与失望、肯定与否定、短暂与永恒中循环前行。就是在这进出之间,觉醒的个体也有了自觉的精神追求,人生也就有了全新的意义。

5、第12段:再次猜测摄影作品“前方”中人们的命运,扣住这篇文章的写作缘由,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开头猜测他们“归家还是远行”,是浅层次地从生活的经历入笔。结尾反问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是从深层次的人生哲理层面发问,可以理解为实际的“家”和“旷野”,深层次的“家”指心灵家园,不一定与实际的家相符,也可能在远行的前方找到这个“家”。反之,回到实际的家,也可能处在“(心灵的)旷野”之中。这样的结尾,意蕴深厚,雅俗共赏。

四、课文小结

钱钟书在《围城》中说“住在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想进来”说得就是这个道理,于是有首可歌这样唱:“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在外流浪的人却这样说“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渴望流浪与思念家乡是一对孪生姐妹,它时刻萦绕在出门远行的游子身上。作者由画面出发联想到人类总有离家的愿望,引出前方的概念,并赋予了它理想的内涵,然后说人追求理想的旅途是一场苦旅,人的最大悲剧是找不到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文章写的是前方仍着眼于回家。文章深刻揭示了人类精神和理想无所皈依的现实状况,一种灵魂的空虚感和焦虑感。

艺术手法:反弹琵琶

反弹琵琶法:即逆向思维。突出思维定式,从人们淡忘甚至遗忘的角度切入,或从常规的反面切入,往往会别有洞天。本专题是“月是故乡明”,这说的归家,是思乡,而本文讲的是离家,从反面落笔,但归结的仍是对家的追寻,只不过这个家已不是普通的生养之地,而是精神的栖息之所。

同学们,离家是美丽的,人生之路是艰辛的,归家是幸福的,尽管四野茫茫,八面空空,但我们不能停止前行的脚步,只要痛苦着你的痛苦,就会幸福着你的幸福,为了精神的故乡,让我们一起向快乐出发!

五、布置作业

积累一些家园之思的古诗,名句。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

送给同学们的一句话:汪国真“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前方教案

《前方》教案

《前方》教案

《前方》教案

《前方》

高一语文教案《前方》 选修

前方 曹文轩

《前方》课堂教学实录

《前方》教学反思

邹前方读后感

《前方教案.doc》
前方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