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语文(湖北卷)

2020-03-03 22:33:1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1.【答案】B

【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选A项。B项中,“博奕”错误,本意是下棋的意思。所以应为“博弈”。C项中,“灸手可热”错误,应为“炙手可热”。 D项中,“溃乏”错误,应该是“匮乏”。

【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3.【答案】C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选D项。A项中,谓语动词“是”缺少主语,将“实施了”改为“实施的”还原主语即可。B项中“前者”指代不明。C项句式杂糅,“确保”和“为„„奠定坚实基础”两种句式杂糅。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答案】B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和归纳名著内容、概括名著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答案】 6.C 7.A 8.D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试题分析:选项A “无中生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

试题分析:选项A无中生有;选项B混淆范围;C误划类别。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答案】 9.(3分)D 10.(3分)B 11.(3分)C 12.(9分)

(1)(3分)如果舍弃了不足以成就名声,而得到了不足以构成罪行,那么他对锥刀尖般的微利也必定有所算计。

(2)(3分)供养于自身的(东西)俭薄,所以他们依赖于外物的(程度)就轻微。 (3)(3分)既然这样,那么了解郭侯的人就没有谁先于我了,我怎么能不说说呢? 13.(3分)

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能力,考生可通读全文找到相关内容总结即可。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1.试题分析:本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注意结合全文总结。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解答时要注意对重点字词、句式的落实。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 这类题目备考时应遵循先课内再课外的原则,结合以前联系过的文言文高考试题中的部分段落作为断句练习的试题,从而总结断句的规律,在相对有些熟悉又不完全熟悉的基础上掌握解答方法。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答案】

(4分)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

(4分)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 。“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炼字型诗歌鉴赏题型的把握。考生可从字的本义,在诗句中的意义,以及其表达效果等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答案】

(1)不亦君子乎(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兰泽多芳草(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5)松菊犹存(6)惟有幽人自来去 (7)生长明妃尚有村(8)玉簪螺髻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答案】 16.C E 17.①以具体例子说明想象的旅行打开了诗人通向远方的道路,诗人虽然不能亲临其境,却能从丰富的想象中获得满足。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才华——即使身不能至,也能够以超凡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受力生动传神地描绘出远方的风景,呈现出富有诗意、流光溢彩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18.①因为借助想象描绘出的风景并不完全是现实的复现,而是作家的艺术创造,其中蕴含了作家连通诗和美的生命感受。②作家之所以能够创造出这样的艺术世界,是源于其善感的灵魂、丰富的心灵。杰出作家想象中的旅行实乃心灵的探寻,他们描绘的动人风景,映现的正是作家心灵世界的奇景。

19.答案示例一:头脑中的旅行足以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①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束缚不可避免,我们未必有条件、有能力踏遍万水千山。②头脑中的旅行能超越现实旅行的局限,我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受力可以领会旅行的真正精神,领略远方的精彩。③我们向往远方,实质上是为了摆脱平庸的现实,获得别样的生活体验,精神的漫游可以拓展生活中的诗意空间,令平凡的现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答案示例二:现实中的旅行与头脑中的旅行各有优势,互相不可替代,二者互补,能够更好地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①百闻不如一见,条件具备时,我们不妨踏上旅途,去欣赏远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②如果不具备实地旅行的条件,大可借助想象,在心灵世界中构建“第二自然”,感受远方的魅力。③现实有限而想象无垠,头脑中的旅行能够使我们超越现实,突破束缚。真实与想象交融,头脑中的旅行就能为眼前的风景增色添彩,令现实的旅行更加富有意趣,从而更好地满足我们对远方的期待和向往,同时也使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丰富和提升。

答案示例三:头脑中的旅行无法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①现实中的旅行能够把我们带到真实的远方,在现场获得直接体验,而头脑中的旅行毕竟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想象出的远方再美好也不真实,不能提供我们关于远方的准确的认识。②一些细腻微妙的感受与体验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获得,不可能通过头脑中的旅行得到。远方风景里动人的韵致,不亲眼目睹,不亲身感受,就永远无法真切地体会到。远方,如果只能想象,不能亲至,将是巨大的遗憾。③头脑中的旅行能否满足对远方的向往,与人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没有善感的心灵,缺乏想象力,就无法想象充满魅力的远方,也就不能满足他对远方的向往。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句段和引用的作用,其中应更侧重于引用,因为题干中问的是“引用波德莱尔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的片段”,而不是直接说第②段波德莱尔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的片段,可见这里是一个暗示。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试题分析:本题既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又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要分析题干中的句子,理解其含义;然后再回归文本,找到这句话;最后在上下文按照由近及远的方式搜索。

考点: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试题分析: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三审答案的模式。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20.【答案】

答案示例:一渠清泉,源自丹江口水库,从南阳上郑州,穿越黄河,过焦作,出安阳,入河北邯郸,经邢台,走石家庄,分流东至天津,北达北京。源源南水北流去,绵绵千里饮甘泉。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图表的阅读和转化能力。题干要求比较详细,指向明确。只要按照要求一步步回答即可。题干要求“描述路线”,答案的大部分内容隐含在题干中。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1.【答案】答案示例一:(日+月→明→文明)

创文明社会

建和谐中国

答案示例二:(禾+日→香→书香) 博览群书通晓天下事理

沐浴书香养成高尚人格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文字组合以及由汉字产生的联想,题型新颖,但是难度不大。只要注意在组字、组词时,可以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易于抒发感想的词就可以了。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2.【答案】答案示例一: 一池水融融,几丝柳依依。天鹅知春暖,悠游自在啼。 答案示例二: 东风轻拂,柳条上钻出了片片嫩叶,丝丝柔条,袅袅依依。几只黑天鹅伸着长长的脖子,如公主般雍容优雅,在一池碧水中自在地嬉戏,悠然地游弋;绿水微漾,泛起圈圈涟漪。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同时要求做到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本题要求考生为“天鹅戏水图”写诗或配文。学生可以从背诵过的诗词中选取例子,仿写。如《早春》。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3.【答案】略 【解析】 【简评】

2015年高考湖南卷的作文题,是则情景类材料作文。一则百来字的短文,竟能呈现出一幅动静相宜、有声有色的优美画卷。确实不容易!喷泉之所以能众人瞩目,是因为有地下泉水的默默不语的聚集。其中所隐含的人生哲理,很容易引发考生的联想,使考生联系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经验,富有个性和创意地表达自己关于人生、生命、成长等的认识和思考。作文材料贴近考生实际,语言简明生动,文字简明扼要,相关要素对比鲜明,寓意也比较显明,不存在阅读和理解的障碍,便于考生快速进入试题情境和写作状态。试题在凸显可写性的同时,还较好地解决了防套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浅思维习惯下应试作文模式的泛滥,能够更为有效地落实高考作文的测量目标。 【立意】

“蓄积”与“喷涌”的关系虽然简单明了,却有着多向立意的可能,比如:“耕耘与收获”“过程与结果”“个人与集体”“积累与成功”“准备与机遇”“位置与价值”“先与后”等,都属于正确的立意。而“众人瞩目”与“鲜有关注”的鲜明对照,则可能促使考生展开“现象与本质”“片面与全面”“局部与整体”“孤立与联系”“静止与发展”“感性与理性”“眼前与长远”等的思辨。 如像下面的立意都偏离了主旨:(1)泉水涌出地面才成为喷泉,所以写抓住机会,促成改变;(2)要想成为众人瞩目的对象,就必须涌出地面,去吸引人们的眼球;(3)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使同一事物的命运不同,所以写环境和条件的重要性。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高考语文 湖北卷

高考(湖北卷)语文试卷

高考语文湖北卷详析

湖北卷高考作文题

湖北卷高考作文题

湖北高考英语试题(A卷)

高考湖北卷作文题

湖北卷高考作文题

高考语文湖北卷答案及解析

高考真题——语文(全国 Ⅱ 卷)

《全国高考语文(湖北卷).doc》
全国高考语文(湖北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