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现状调查报告

2020-03-02 19:52:5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中小学教师现状调查报告

--------外国语学院1002班陈英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优先发展教育,是我们国家一以贯之的原则。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自然成为倍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去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为了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将采取两项举措,其中一项就是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建立相应制度。这一示范性举措,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大事,就是要培养大批优秀教师,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从教。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又进一步强调,要办好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抓好三项工作,其中的第二项又是要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总理的态度足以说明师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重点问题。

近年来,我市经济快速发展,教育投入逐年增加,教育质量也不断提升,各县区都呈现出良好局面,但教师队伍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容乐观,使得教育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突出表现为数量相对不足,质量相对不高,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教育需求。

为了了解我市教育发展情况,我就中小学教师现状做了调查,发现一下几点问题:

(一)教师数量相对不足

1、编制不适应山区教育教学的正常运行。从前面的师生比来看,各学段的教师人数都高于编制要求,但实际运行中存在人员短缺的矛盾现象。原因就在于沁水是典型的山区县,学校布点分散,生源较少,成班率低。如全县172所小学中,单师校92所,非完全小学12所,完全小学68所。完全小学中200生以下的学校58所,不达50生的24所。根据以生定编的新编制标准,这24所学校,每校编制只有2人左右,而正常开展工作需要5人;50—100人的17所,每校编制4人左右,而正常开展工作需要8人;101—150人的12所,每校编制6人左右,而正常开展工作需要11人; 150—200人的5所,每校编制9人左右,而正常开展工作需要13人。合计这200生以下的58所小学,新编制只有233人左右,而满足工作需453人,仅小学就缺编220人。

现行编制完全是以学生人数核编,基本上只能满足城镇学校的需求,但对山区学校特别是寄宿制学校来说极不适应。寄宿制学校除正常教学外,学生的吃、住、行也是一块十分重要的工作。有工作,就要有人干,而现行编制却没有职工编制,让这些学校如何运行? 沁水16所初中都是寄宿制学校,172所小学中也有60所寄宿制学校。按每校平均2名计算,应有150名工勤人员编制,但因编制没有,这些工作只好由教师兼管或自雇工勤解决。不仅增加了教师的额外负担,也使靠生均公用经费生存的小学更加捉襟见肘,难以维持。

2、编制滞后于学制改革和课程改革。

从2003年开始,按照教育发展的要求,小学学制由五年延长到了六年,并在小学三年级以上开设了英语课、信息技术课,但并未因这些改革增加教师编制,仅此全县短缺小学教师300余人,不仅使本来就十分紧缺的农村小学雪上加霜,就连四所县直小学也出现了人员紧缺的问题,连续几年每校都需雇用10多名代课教师来维持正常教学。

3、编制滞后于普及高中的要求。根据我国教育发展形势,普及高中是大事所趋,是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必然之举。为此,近年来,沁水中学由6轨制迅速扩为18轨制;端氏中学由3轨制扩为8轨制。为了保证教学,除连续几年都将有限的师范类本科生和专升本的大学生安排上岗外,还从初中拔高使用了一大批教师。即使这样,现在端氏中学仍缺编30人,而同时又造成了高中拔初中,初中拔小学的恶性循环。

(二)教师素质相对不高

2002年以来,沁水教育教学的质量也有了大幅提升。这有赖于沁水经济发展,财力增强,教育投资进一步加大,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有赖于科学的管理和广大教师的艰辛努力,但更有赖于大力的布局调整,使得教师队伍资源得以相对优化。然而,如果我们冷静地分析,就会发现,这种优化只是原有教师队伍的整合,并没有实现了从根本上对教师队伍的改造和提高,且整合的优势正逐渐淡去,发展后劲的不足正越来越明显。

1、教师老化现象严重。从前面的基本情况中我们知道,全县2738名教师中,50岁以上教师和工龄在30年以上的教师共计914人,占33.4%。这么大比例的教师,又多因身体状况不佳,根本无法胜任工作。即使在岗工作,也多在农村小学从事基础教育,由于精力不达,知识老化等原因,实质是在看孩子,不是教书育人。如沁水苏庄乡镇小学,共6个教学班,在校生76人,公办教职工19人,50周岁以上的 12人,占63%,41至49的 5人,占26%,40周岁以下的仅2人。这样的年龄结构使学校工作没有一点生机和活力,已成为许多乡镇存在的普遍问题。

2、教师队伍整体结构不容乐观。从全县来看,小学教师中的专科第一学历和初中教师的本科第一学历人数远远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高中368名教师有130名是专科学历;初中794名教师有82名是专科学历,21名初中学历,其中99人是民办转正的;小学教师1482名,民办转正的772名,中专学历的762名,高中以下的13名,专科学历666名,大部分是后续学历。整个队伍几乎表现为三个三分之一,即三分之一的第一学历,三分之一的后续学历,三分之一的民办转正。这样的队伍结构,决定了队伍整体知识结构很难适应迅猛发展的教育形势。如果说以往的成绩是靠广大教师苦干得来的话,这远远不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工作要求,而需要更新知识结构的人员年龄又多在45——50岁之间,事实上更新也几乎成为不可能。

3、山区教师观念更新艰难。由于编制所限和工作所需,许多教师往往从参加工作到现在,没有换过地方,也很少走出去学习、提高,以至于教育观念十分陈旧,教学的方式方法几乎是一成不变。即使偶尔参加了一些观摩、培训,由于不能连续,也渐渐被淡忘,仍然是穿着改革的鞋,走着传统的路,教学没效益,家长不满意,学生不喜欢。

4、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目前来看,乡镇初中物理、化学教师紧缺,小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为了按新课程开全课程,开足学时,有的教师教两个不相关学科,还有的教师代着语文、数学、品德、美术和社会多个学科,而所代的课程并非是他们适合的,况且音、体、美课常常被考试科目挤占,这样表面上是按上级规定开全了课程,实质上质量难以保证,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5、队伍主动性得不到提高。国家很重视教育,但由于政策措施的不到位,许多年轻大中专毕业生并不愿意从事教育工作,同时由于教师工作的清苦,收入的实际偏低,使得上岗的也不安心,工作无热情,希望离开教学一线,更希望能到其它行业,真正离不开的就应付算了。而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又比较僵化,短时间内难以改变现状,这也内耗了队伍的素质。 以上状况,不仅仅是沁水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可能是晋城市的缩影,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沁水的做法

对以上问题,沁水县政府十分重视,根据教学工作需要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一是抓在职培训,提高现有教师的业务水平。利用假期集中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接受新的理念,学习先进经验,使部分教师逐步成长起来,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基本保证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完成;二是招聘大中专毕业生补充教师岗位。自2001年到2007年公开招聘教师683人走上教师岗位,缓解了燃眉之急。最可喜的是今年暑假出台了补充教师的暂行办法,为教育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几点建议

(一)科学合理核定教师编制。

1、市政府要结合山区实际,适当增加农村学校教师编制,解决农村因缺编造成的困难,以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有效开展;

2、为寄宿制学校增设后勤管理人员编制,减轻教师负担和管理压力,确保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安全;

3、对老龄化教师实行人性化管理,不适应新课程要求的老教师,可动员他们提前离岗休息,且不占教师编制;对能适应工作的同志实行转岗使用;

4、对提前离岗和转岗人员的身份、工资待遇以及有关个人利益问题,市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尽可能地让留者情愿,去者甘心,没有顾虑。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1、加强在职教师培训管理。建立教师培训机制,确定培训资金投入,保证定期轮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尽快适应课程改革要求。

2、严格把好教师入口关。市政府要站在优先发展教育的高度考虑教师问题,尽快建立适应全市现状的补充教师长效机制,按时招聘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走上教师岗位,鼓励他们终身从事教育事业,为我市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避免师范类大学生流失到非教育行业。

3、营造尊师重教氛围。要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创造优越的工作环境,让全社会重视支持教育,尊重关心教师,在生活上给予照顾,待遇上给予提高,特别是要设立农村教师津贴和出台住房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到艰苦的地方去,真正做到以事

业留人,以待遇留人,使他们消除顾虑,安心工作,为农村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准格尔旗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幼儿园教师现状调查报告

教师职业道德现状调查报告

自然教师现状调查报告

中小学教师职称论文现状分析

中国中小学教育学习现状调查报告

上海市中小学戏剧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中小学英语学习现状调查报告

《中小学教师现状调查报告.doc》
中小学教师现状调查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