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工作调研组调研情况

2020-03-02 19:00:1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经济工作调研组调研情况

第一,农业增产调研提纲

一、现状

1、耕地面积:在册面积253万亩(不包括国营农牧场50万亩),黑地面积0。

2、水浇地面积80万亩;配套机电井数10027眼;旱作基本田面积223万亩;坡地面积153万亩。

3、播种面积25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7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6万亩。

4、2008年粮食产量达到12.5亿斤,其中水浇地平均单产850斤,坡耕地平均单产330斤。

5、订单农业面积2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订单面积20万亩,经济作物订单面积2万亩,履约率达到90%。2008年发展设施农业1000亩,其中蔬菜面积700亩,食用菌面积300亩。

6、玉米每亩生产成本607元,每亩纯收入280元,其中种子投入35 元,化肥投入 50元,农家肥投入150元,农药投入12元,柴油投入45元,人工投入(包括种、收)250元。

小麦每亩生产成本315元,每亩纯收入100 元,其中种子投入20 元,化肥投入150 元,农家肥投入0元,农药投入0元,柴油投入45元,人工投入(包括种、收)100元。 水稻每亩生产成本505元,每亩纯收入350元,其中种子投入30 元,化肥投入105 元,农家肥投入0元,农药投入20 元,柴油投入 50元,人工投入(包括种、收)300元。

大豆每亩生产成本351元,每亩纯收入220,其中种子投入 65 元,化肥投入20 元,农家肥投入120元,农药投入16 元,柴油投入30元,人工投入(包括种、收)100 元。

7、人均纯收入2675元,其中种粮收入1872.5元,政策性收入130元。

8、年降雨量为350—400mm左右,降雨多集中在

7、8月份。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洪涝、冰雹灾害发生。

9、农业机械拥有量82379台,其中配套机械拥有量

44744台。

10、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多数延用老办法,新的生产技术正在推广,当地农业生产部门服务正常。

11、科技培训方面:目前干部下乡培训168人次,办班期数405期,培训人数7.02万人数,已发放资料3.4万份。

二、生产目标

1、前旗2009年粮食目标产量15亿斤。

2、今年设施农业计划再发展2400亩;地方政府的财政计划支持350万元。

3、粮食产量大县奖励基金的50%能否用于农业生产:能用于农业生产。

4、抗旱播种面积:120万亩。

5、种植业保险面积计划数:200万亩。

6、订单农业面积40万亩。

7、农作物计划总播面积25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计划播种面积 227万亩。

三、存在的问题

1、粮食单产不稳、不高的原因:由于乡镇农技人员匮乏,农业增产新技术推广落后,自然灾害也有一定影响。

2、机电井配套率低的原因:资金短缺。

3、种植业结构调整不合理的原因:一是资金短缺;二是农民认识根不上,不愿轻意调整结构;三是现在农民生产是随市场情况而定。

4、订单农业履约率低的原因:订单农业履约率情况较好。

5、农业与农机结合是否合理:基本合理。

6、粮食价格是否偏低、生产资料价格是否合理:今年粮食价格玉米稳定,大豆前期高,后期低,水稻趋稳。生产资料价格偏高。

7、国家惠农政策落实存在的问题:良种补贴“一卡通”实施略有难度。

8、地膜覆盖技术、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已得到一定面积的推广,但还需继续加大推广力度。

9、假种子、假农药害农事件:没有。

10、对土地规模经营的要求:

四、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的措施

1、增加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要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视作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应本着为农业生产发展创造优良的条件,进一步形成一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良好氛围,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只有这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才能真正自我发展、自我壮大,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保证。

2、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积极推广农业高产新技术,保证粮食总产稳中有升。

一是多层次、多渠道增加农业高产新技术的投入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二是健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各级农业推广部门应依靠农业科技人员的技术优势为农民提供必要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的难题。

3、通过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要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使他们易于接受新思想、新技术,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培训和稳定本土科技人才,为我旗农业多做贡献。

第二,我旗农牧业公共服务体系情况调研提纲

一、农业服务体系现状

1、农业服务体系的构成:

前旗农业服务体系主要是以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龙头,及各乡镇苏木镇农业综合技术服务中心和村级干部为主体的三级服务网络,但自02年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级服务主体全部取消,没有固定的人员和固定的办公地点,基层服务体系已名存实亡。

2、我旗现在农业种植业服务体系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畜产品检测站、能源站、食用菌研发中心四个推广单位,其中推广中心35个编制,现有人员23人,空编12人;农畜产品检测站编制5人,现有人员2人;能源站编制9人,实有人员10人,超编1人;食用菌研发中心10个编制,现有8人,缺编2人。其中45岁以上人员占70%,35岁以下人员占20%,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80%,有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20人。

3、乡镇改革前后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机构、人员等变化情况:

(1)基层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增减情况

至92年机构改革开始,总的趋势是专业技术人员呈递减式下降,前旗农业技术推广体系92年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员42人,乡镇级农业技术专业人员88人,从02年始到08年旗级推广人员25人,乡级农技推广人员趋近于“零”,人员去向,一部分退休,一部分调到其它部门工作,一部分属于机构改革下岗或分流。

(2)基层科技人员比例和职工知识素质变化

旗级科技人员目前占比例为90%,乡级科技人员占10%,改革前由于“三定”“五有”“四上墙”的工作机制,三级服务网基本健全,旗级农技中心每年都专门举办3—5次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进行知识更新和岗位技能培训,乡级农技人员在旗级农技人员的指导下都能够掌握好、落实好本部门的工作任务。改革后各乡镇苏木办事处几乎都是副镇长(副乡长或办事处副主任)实施各项工作,他们干的工作杂、跑面广,有的又不懂业务,所以基层科技人员比例和知识素质整体上变弱,已经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3)年龄结构变化

改革前乡镇级年龄结构为35岁以下42人,36—49岁35人,旗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年龄结构为:改革前50岁以上5人,36—49岁25人,35岁以下6人,改革后乡级农技推广人员几乎没有,旗级50岁以上10人,35—49岁11人,35岁以下2人,从年龄结构上看,临退休人员较多,年龄结构不合理。

二、当前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基层农业服务机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是否适应农村和农业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 从目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上看,基层农业服务机构设置不合理、不科学,不能适应新农村和农业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

一是机构设置不合理,没有形成一个健全的、综合的、配套的综合性完整配套的农业推广体系,目前旗县级推广机构在全盟各地区各自为政,资金达不到整合,人员推广达不到呼应。

二是乡级推广工作错位,乡级站改革后,人、财、物“三权”划归乡镇,管理脱节,指挥失灵。乡政府不能实现专人专管制度,而是将农技人员与其它人员混用,致使农科人员将精力放在其它业务上,没有时间和精力抓农业生产工作,因此试验、推广、农情、调查资料统计与上报只能靠旗县完成,这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业务量大,科技含量高,周期性长,所以单靠旗级很难完成。

三是村级没有固定农业推广科技人员,只靠村书记、村长和财务人员兼职,这些人员没有受过专业技能培训,而且年龄偏大,对新技术接收能力弱,从事业务较杂,没有固定工资,因此在落实任务时不积极、不主动,处于应付和敷衍较多。

2、科技人员编制总数多少?是否适应科技推广等工作的实际?

科技人员编制总数的规定应以当地土地耕种面积和村屯数来定。一般情况下我们建议1万亩地配备一名农技推广人员及一村配齐一名农业科技工作人员为宜。

3、工作条件差否?是否有待进一步改善?

从目前我旗推广体系情况来看,工作条件远远不如改革前,改革前办公场所和场地较宽裕,推广系统设有固定的培训室、餐厅及专职的化验楼,乡镇都有固定的办公场地和简易的化验和电教设备,改革后,旗级推广体系和旗农业行政局合楼办公,办公室少,化验室没形成规模,达不到国家同行业标准,没有固定的展览、阅览室、培训室和职工活动室。乡级站更成了“三无产品”。因此农业推广体系工作条件亟待改善。

4、事业经费不足,工作有没有保障?

事业经费是完成好各项事业的基础保证,自92年始我旗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大部都在改中变为差额拨款单位,多年来工资难以保证,农业技术推广只采取“化缘”式进行。因此事业经费严重不足,对工作没有保障。09年始我旗旗委、政府非常重视农业体系建设,对旗级推广体系拨出一定的事业经费,但对全旗300万亩耕地来讲也是杯水车薪,应该是工作经费不足。

5、乡镇农业服务体系机构和管理体制是否适应工作需要,有待进一步理顺。

乡镇级农业服务体系基本是属于“名存实亡”的阵地,根本适应不了工作的需要,确实应该下大力气抓好乡镇级推广体系建设,一是办公住址问题,二是试验园区问题,三是人员编制和归属问题,四是职能分工上都应该进一步加以理顺。

6、乡镇农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兼职情况如何?是否利于深入细致的抓好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管理工作?

确切地说,全旗各乡镇苏木办事处除额尔格图、察尔森外都属于兼职,这对细致地抓好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管理工作是一个瓶颈问题,特别是个别分管领导兼职工作。旗级技术人员无非向某些领导安排工作,只能是建议型安排工作,况且他们在岗职位时间短,流动性大。因此,一些科技性强、系统性强、周期性长的农业试验示范工作,常常处于脱节状态。

7、农业公共服务人员整体专业素质如何?特别是基层一级的专业素质如何?

就目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而言,总体素质还比较好的,但是多年来由于差额拨款和事业经费的严重不足,外出学习、考察、进修没有机会,一些常规的农技推广刊物不能订制,这势必给科技人员的素质提高形成了一定的阻力。但是自09年始,工作状况有些转变,我们邀请了很多专家学者来和我旗农技人员进行沟通、讲学,并订阅了大批农技推广专业刊物,引进部分大学生,总的来说旗级农业科技水平还是很好的。但乡级这一体系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形成了科技推广盲区,专业素质亟待提高。

三、对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1、是否要进一步强化公益性职能?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千家万户性的公益性工作,无论哪个国家以何种形式在这项事业上都有公益性方式存在着,我国特别是我们这一地区,农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比,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实现粮食安全。建议为:维护好一个公益性的服力体系是非常必要的,是现实生产力的需求。

2、是否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科学设置机构? 目前对于兴安盟来说,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结合实际情况应该说是不合理的。应根据情况合理设置农业推广体系,将各个与农业推广相关的综合单位划为一起统一管理,形成合力,除掉各自独立,增加费用和开支,应该形成人、财、物等资源整合型的能战斗的统一指挥集体。

3、是否进一步理顺县乡农业综合服务管理体系? 县乡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应该说是历年来的农业技术推广中是一个有机的联合体,在70年代中这个农业推广体系在农业生产中取得辉煌的农业生产成绩,在中国农业历史上写下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灿烂一面。可是最近几年,由于系统网络的破坏,旗级推广机构指挥失灵,乡级“有职无位,有职无事”,不能形成统一的整合推广机制,因此建议乡级、村级推广机构上划县旗级统一管理,形成一个系统的科学的管理体制。

4、是否根据各地实际,合理核定编制?

合理核编、定编、定岗,对整个农业推广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县级整个种植业编制应根据土地与村屯数进行核定,一般来说,编制应控制在1人1万亩地的基础上,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减。

5、是否改革人事管理制度?

若想做好做强农业推广工作,人事管理制度必须健全、合理,有一套完善的人事管理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农业推广体系的整体效益。

6、是否要创新技术推广机制?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调整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把科技服务的主攻点放在村一级。第一,调整旗级,重点是“摆正立稳”。第二,充实乡一级,重点是补齐,重新规划建设乡级区域站和农科站。第三,强化村一级,重点是完善。组织上要健全农技综合服务队,配齐农技员。

(2)分解职能,把服务的立足点放在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上。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搞好各部门分工,有计划地分解、分配指导工作。在引进科研成果、试验科研成果等方面多做文章,研究课题可分解到人,完成时间也可一并落实。

(3)改进农业科技指导方法,把科技培训的着力点放在田间示范的具体方法上。一是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科技示范户、专业户队伍,使之遍及全旗所有村组。二是农技人员要与农民实行面对面的技术指导。三是搞好旗乡村三级园区建设,把增效技术、优良品种大幅度地引入园区,并下大力气管理好,定期组织农民参观并现场讲解。

(4)要转变服务目标,由单一促进数量向既增加数量又能提高质量的目标转变,使农业生产走效益农业的新路子。 (5)科技服务要确保公益无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应当坚持公益原则。

(6)要充分调动科技人员为农业服务的积极性。加强对科技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引导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发扬为生产服务,为群众服务的光荣传统,积极到实践中进行生产考察,试验示范,开展技术培训,研究解决生产的技术问题,努力为科技兴农贡献力量。

(7)大力加强农村教育和技术培训。运用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村青年,学政治、学文化、学科学,大力开展扫文盲、扫“科盲”、扫“法盲”活动。 (8)大力发展科研成果中间试验和示范。要和大专院校建立稳固的试验示范网络,积极发展较大规模的综合试验示范基地,组织好大面积生产示范,为全面推广提供成熟经验和完整技术。

(9)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实行科技兴农,是发展农业、振兴农村经济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必须把抓农业工作的着眼点转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正确处理“硬件”与“软件”、眼前与长远的关系,真正把科技兴农摆到重要位置。

7、是否要强化经费保障,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待遇? 应逐步增加农业科技投入,适应科技兴农的需要,要积极向上争取农业项目。应保证科研攻关、成果示范、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经费。银行部门对重大科技开发和成果的推广,要安排专项贷款或贴息贷款,给予积极扶持。科研基地和重点成果大面积示范所需物资和化肥、农药、柴油、农膜等生产资料,有关部门要列入计划,专项供应。技术推广机构在推广服务中所需要的主要生产资料,农资部门要优先供应,实行技物结合。县级农、林、牧、水部门属于一线工作机构,从事的业务不受时间和节假日限制,并且很大程度上属重体力劳动,因此,改善工作条件,接受同等待遇是广大农、林、牧、水科技干部的强烈呼声。

第三,农畜产品认定认证品牌建设调研提纲

(一)现状

1、我旗“三品一标”发展现状详见附表。

2、品牌产品市场开发情况

我旗现在初具品牌的产品有有机水稻、肉羊、野猪等,光照充足,空气、水资源污染少,天然的环境条件为生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我旗农产品还没创出品牌,主要是缺乏品牌意识、缺乏市场培育、缺少龙头企业,因此我旗品牌产品市场开发任重而道远。

3、基地建设情况

(1)无公害农畜产品产地认定情况

目前我旗通过无公害农畜产品认证的有西蒙屠宰厂、科右前旗草根台马铃薯协会、哈拉黑草原盛业米业有限公司、察尔森水库、永丰水库。

(2)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情况

目前前旗已申请上报大豆、玉米、马铃薯、水稻四个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等待审批。 (3)农牧区产地环境监测评价开展情况

目前我旗农牧区产地环境监测正在计划进行,选择出环境质量较好、具备一定规模和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但由于资金短缺、人员不到位等情况,监测工作进展难度较大。

4、认证产品市场监管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现场抽检中发现,大部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条件都和当时申报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时的环境状况基本一致,基地范围内没有新增工业污染源。由于我旗农畜产品检测中心刚刚成立,所以目前认证产品市场监管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人员、资金短缺。

(二)“三品一标”等品牌产品总量不大的成因

1、“三品一标”等品牌产品总量为何小?

主要是企业对“三品一标”的认识不够,不能借助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农业经济,不了解品牌产品的市场优势和可观的经济利润。

2、企业申报积极性如何?

根据目前情况来看,通过宣传,企业已经逐步认识到农畜产品认证对增加企业收入的重要性,申请“三品一标”的积极性较高。

3、农畜产品原料生产供应情况如何?

我旗是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旗县,因此原料供应基本能满足生产的需要。

4、市场与品牌农畜产品的相互作用怎样?

总体上看,市场需要品牌农畜产品的支撑,同时品牌农畜产品也受市场调控,市场需要高质量的品牌产品。就目前我旗现状看,应该是用品牌打开市场,充分挖掘品牌市场潜力,品牌可以推进市场,市场也能提升品牌,这两个过程是统一的。

二、应对策略

1、鼓励政策 (1)优惠政策 (2)资金扶持

2、机构完善情况:目前前旗已成立农畜产品检测中心,主要负责全旗农畜产品的“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和监督工作。

3、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地方法规制度建设正在进行中。

4、组织领导 (1)引进 (2)学习(3)培训

5、加强宣传

对于“三品一标”的认证的好处要通过资料发放、科技培训、上门走访等手段加以大力宣传,让企业认识到“三品一标”认证的重要性,鼓励企业积极申请“三品一标”认证。

政协调研组调研汇报会欢迎辞

县经济工作调研报告

团省委调研组深入大理州开展工作调研

国家局调研组莅调研筹备工作方案

调研组对工业园区企业调研报告

市工业经济调研组到我县调研工业经济

农村经济工作调研报告(推荐)

乡镇一季度经济工作调研报告

调研组工作总结

晋中市学校德育工作第四调研组调研报告

《经济工作调研组调研情况.doc》
经济工作调研组调研情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