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论文

2020-03-02 21:52:0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加强生态经济林建设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太谷县红枣经济林发展调查研究报告

【摘要】加强生态经济林建设,提高森林综合生产能力,调节生态环境的整体功能,充分发挥森林效应和互补作用,保护资源永续利用的动态平衡,才能真正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县域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太谷县以创建省级林业生态县为目标,在生态经济林发展上,重点抓好干果苗木两大产业,特别是在发展红枣经济林方面,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培训与管理、扶持企业建设、积极宣传发动等措施,扎实推进全县生态经济建设。

【关键词】生态 经济林红枣 可持续发展

林业既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又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同时兼有三大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生态经济林是林业三大效益兼顾的最佳体现。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社会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改善生态环境日渐成为社会对林业的主导需求。加强生态经济林建设,提高森林综合生产能力,调节生态环境的整体功能,充分发挥森林效应和互补作用,保护资源永续利用的动态平衡,才能真正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县域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近年来,太谷县以创建省级林业生态县为目标,早动手,早安排,早谋划,在生态经济林发展上,重点抓好干果苗木两大产业,扎实推进全县生态经济建设。

1、生态经济林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1.1生态经济林的基本内涵

生态经济林,不同于一般概念上的经济林,概括起来应该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有利于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满足当环境建设的基本生态需求;二是所生产的果品(产品)要符合绿色食品的要求;三是实行可持续经营。绿色果品不仅要求无污染、安全,而且要求优质、高营养。发展生态经济林不仅要考虑第一代经济树种由结果到更新连年高产、稳产的问题,而且要考虑第一代以后多代的高产、稳产问题。只有可持续经营,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1.2生态经济林的基本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业,难点在农民。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当前发展生态经济林的大势所趋。坚持“治林”与“治穷”相结合、“富林”与“富民”相结合,抓好生态经济林建设,是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1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

2、发展生态经济林的基本途径

2.1依靠林业科技支撑

建设生态经济林,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要加强生态林业建设,就要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1.1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

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2.1.2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

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2.2.3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

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增加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2.2优化林业经济结构

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建设生态经济林,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要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

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2.3注重林业综合评价

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人们普遍认识到,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其生态效益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林业的发展可以带来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实,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而林业的经济效益可以促进生态效益。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单纯的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客观的生态建设,都是不可取的。只有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不仅能够带动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

3、太谷县发展生态经济林情况

3.1太谷县概况

3.1.1太谷县区域环境概况

太谷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晋中盆地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2°28′-113°01′与北纬37°12′-37°32′之间,县域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约39公里,总面积约1049.91平方公里,为我省南北交通枢纽。全县域地貌形态分山地、丘陵、平原,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海拔在1914-676米之间,平川与山地丘陵的比例是37:63。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9.8摄氏度,无霜期175天,降雨量462.9毫米,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9600万立方米。全县辖4区3镇6乡197个行政村,有人口29.3万,其中农业人口21万,三次产业构成为23.7:29.6:46.7。红枣和苗木花卉作为该县林业发展的两大优势产业,栽植历史悠久,品种多样,在经历了缓慢发展到快速推进的发展时期,已成为实现县域增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3.1.2太谷县红枣产业发展现状

太谷县红枣栽培历史已有两千多年,老枣树主要是以零星栽植为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依托林业经济林工程项目的实施,使全县红枣经济林步入以基地建设为主的科学发展阶段,采用了枣树与小麦、黄豆、绿豆、花生等低杆农作物间作的枣粮间作模式;进入九十年代后期主要采用矮化密植栽培,实行低定杆、高密度的集约经营管理。多年来,通过认真调查、科学分析,在边山丘陵区和重点乡村划定了红枣经济林发展基地,具体制定实施方案,采用

基地建设,旧果园更新改造,老枣树更新复壮,酸枣接大枣,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等多种发展途径,大力发展红枣经济林。形成了以小白乡壶瓶枣园区、北汪乡郎枣园区、明星镇梨枣园区三大科技园区为主,红枣基地遍及全县的格局。为了确保全县红枣经济林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完成了15万亩的红枣无公害产地认定和壶瓶枣、郎枣、梨枣三个品种的无公害认证工作,成功申报了壶瓶枣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先后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枣乡”、“全国红枣经济林示范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称号。目前,红枣经济林面积为15万亩,其中:连片栽植近8万亩、山区散生栽植 7万余亩。

3.2太谷县发展红枣经济林采取的主要措施

3.2.1利用政策扶持

根据国家加强发展农村经济的政策精神,结合市场调查分析研究,太谷县委、政府果断地提出“大打红枣战略”,振兴太谷红枣产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组织林业科技人员分点包片,把红枣发展面积作为衡量工作实绩的一项重要标准,并在资金上实行县里补一点、集体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方式来缓解资金困难的局面,同时,借助“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四个一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项目的实施,进行项目支持、资金支持、技术支持,加强枣树综合技术管理、防雨棚和智能烘干房建设,有效地解决红枣成熟期遇雨裂果难题,提高红枣品质和商品枣,提高枣农的收入,从而带动全县红枣产业整体上水平。

3.2.2加强技术培训服务

根据实际情况,林业部门组织科技人员针对性地进行技术服务。并聘请省枣协会、林科院、果树所、山西农大等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为技术顾问,进行技术培训指导。特别是针对近年来发生的枣果病害制定方案,配制药剂,进行现场培训,真正为枣农朋友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加强了红枣产业的发展。同时为枣农提供管理技术,组织技术培训,组织指导红枣新品种的选育、引进以及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为枣农提供信息服务,积极组织销售红枣及加工产品。

3.2.3加强技术管理

全县红枣总面积基本稳定在15万亩,进入盛果期挂果面积6万亩,低效林面积达9万亩,针对近年来红枣生产中出现的效益低下、病裂严重和成熟期雨量大的情况,全面实施推广“双调技术”技术,避免了红枣成熟期遇雨裂果烂果的有效措施。目前,雨篷设施建设完成近0.3万亩,建造红枣智能烘干房累计完成105座。红枣示范园区产量和品质进一步提高,亩产量达2000斤,亩收益5000元左右,部分高达1万余元,使红枣产业得到了健康持续的发展。

3.2.4扶持企业建设

随着红枣产量的不断增大和收益的提高涌现出一大批红枣加工企业,如兴谷枣业有限公司、晋谷香、九鑫源、开心园食业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红枣加工企业有十多个。以太谷晋隆泰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太谷县万士达红枣合作社为代表的近50家红枣专业合作社,实现了红枣产业链的延伸和红枣附加值的提高,带动了红枣经济林健康稳步向前发展,为安置就业人员开辟了重要途径,为红枣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2.5积极宣传发动

一方面,向枣农宣传,使他们积极发展红枣产业,同时向外界人士宣传,使他们认识太谷红枣,购买消费太谷红枣。利用多种途径各种宣传工具积极推介红枣产业和红枣产品,加大红枣知名度。

3.3太谷县发展红枣经济林存在的问题

当前,太谷县发展红枣经济林主要存在五方面的问题:一是发展与管理不平衡,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重栽轻管或只栽不管,管理不力现象突出;二是管理技术滞后,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低;枣果病害严重困扰着红枣业的进一步发展;三是对红枣市场和发展潜力认识不足,流通领域不畅;四是加工能力依然非常薄弱,企业深加工技术滞后,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企业之间产品标识不协调。五是科研人员缺乏,科技力量和资金投入不足。

3.4针对性建议

3.4.1加强行政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技术水平

针对干果业发展中出现的个别现象,如红枣的病裂果等,增强政府管理职能,稳定果农心态。管理中增加科技含量,引进技术引进人才,推广红枣经济林综合管理技术。

3.4.2红枣发展由规模发展转向完善提高

根据红枣产业发展状况,将工作重点放在确保产量的同时,提高产值。以扶持园区建设为重点,带动全县枣业发展。同时使枣农在自然和市场中增强风险意识,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4.3加强流通领域建设

成立合作社、枣协会,促进红枣业整体发展。首先完善市场流通机制,使果农和企业之间互利互惠,协调发展,提高太谷红枣业市场竞争力。

3.4.4发展深加工企业,生产高科技产品

建立扶持名牌企业,生产品牌产品,提升产品级次,增加商品率,进一步提高红枣附加值。

3.4.5建设生态、观光园林红枣业

在红枣产业发展中,重点开发集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多元复合性模式,传

承和发扬光大太谷红枣文化。

红枣经济林作为太谷县发展生态经济的两大抓手之一,已经成为该县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各类产品的内在和外在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崇尚品牌。尤其是对于保健养身的绝佳产品红枣,更是青睐有加。太谷县紧紧抓住种种机遇,利用山西农业大学、山西果树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不断在政策上倾斜、在技术上创新、在科技上突破、在链条上延伸, “双调双盖”技术正在全面推广,红枣深加工正在大力引深,产业化、科技化、规模化、品牌化必将带动产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大幅提升,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中国红枣之乡”。

林业论文

林业工程论文

林业方面论文

林业经济学论文

林业研究论文

林业概论论文(材料)

林业工程师论文(材料)

林业病虫害防治论文

()林业经济管理课程论文

林业病虫害的防治论文

《林业论文.doc》
林业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