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城市化》说课稿

2020-03-01 16:49:5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高中地理:《城市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化承接了上一章人口的迁移,而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又对后面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在整个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

的地位。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可以理解为对

一、二节的呼应和升华,本节的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对一个地区而言是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城市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态和不同的空间结构,城市化也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所以本课在本章中起着提炼与升华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

(2)分析说出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及其推动因素;

(3)说出城市化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图片对比分析出一个区域城市化发展的证据,再结合材料判断一个区域城市化的阶段; (2)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科学城市发展观,尊重人地和谐发展。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

(2)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

2.难点:

(1)根据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征判断一个地区城市化的水平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

根据课标的要求将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作为本节的重点内容。而城市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变化发展过程。各个阶段之间区别明显,但在过渡阶段却兼有两个阶段的特点,所以给学生具体分析判断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时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城市化的形成及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同时借助多媒体动画,采用设问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知识,运用学习成

果。

四、学法指导

城市化发生在我们身边,前面又学习了一系列城市特征,学生有了对城市的基础知识,但学生没有接触过“城市化”这个专用名词,对城市化的一系列特征仍存在较大的疑惑。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本课采用结合乡土材料,案例呈现,通过分析图表等资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层层引导剖析,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探究地理问题。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程教学我将从导入、新课教学、作业小结三个环节进行。时间分配如下:导入环节3分钟,新课教学35分钟,作业小结7分

钟,一共45分钟。

(一)联系生活,设问导入

由于学生对于“城市化”这个名词比较陌生,但前两节已经涉及了一些城市的基础知识的具体情况,再加上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我采用结合具体时事热点材料,引入本课的学习。首先让学生回忆2010年5月1日开幕的上海世博会,从这届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出发,谈谈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离不开城市,城市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带了很大的影响,再把城市发展与地理结合,引出“城市化”这个地理专有名词,最后设问:城市化是什么呢? 它经历了哪些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它有些什么特征呢?由此进入新课——城市

化。

(二)新课教学

1.理例结合,明确概念

在引入新名词“城市化”后,首先让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图2.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从1985年发展到2000年有些什么区别,并根据这些变化试着提炼出城市化的概念,之后再结合书上给出的概念加深记忆。要强调概念中的四个关键词:过程、人口、农村、城市。要明白城市化是一个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不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里人口是重要的参与元素,人口在农村与城市间的迁移活动,引起了城市化。

2.常识回忆,层层递进

在理解了城市化的概念之后,要剖析城市化发展的动因。要从现象观察到本质提炼,用两个城市化发展的现象原因引入根本原因。第

一、著名女歌唱家董文华唱的《春天的故事》这首歌里有这样的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奇迹般的崛起座座城”,这两句歌词反映改革开放对我国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动力啊,这就是政策的影响。

二、湖南的株洲,以前只是一个规模很小的城市,但自从成为铁路交通枢纽之后,发展非常迅速,这是交通对城市化的影响。但是无论是政策还是交通最终都是引起人口迁移来带动城市化的,那么我们从人口迁移的角度来谈谈城市化发展的动因。提出问题:为什么绝大部分人想在城市里生活,希望在城市里安家?请学生回答,回答后结合

图2.17进行讲解。

3.角色扮演,激发兴趣

华西村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一个典型实例,改革前的华西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子,经过改革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典型。它的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2000多人增加到3万多人。2004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城镇居民的13.01倍。让学生扮演不同时期的华西村村民,说明城市化给自己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带来的巨大改变。

4.科际联系,图文结合

在讲解第二个知识点“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时,要充分结合书上的两幅图,联系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先讲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走势,看图2.18——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先为学生讲解图上注释、标记的意思,然后提出疑问:为什么发达国家在1800年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高速时期,而发展中国家直到二十世纪中叶才出现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让学生结合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再讲到城市化的阶段这个重点的时候要将图2.19——城市化进程示意与案例4——英国的城市化进程结合起来讲解,用示意图来说明案例,用案例来论证示意图,加深学生对世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以及各个阶段出现的特征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看图能力以及材料分析能

力。

5.实例剖析,巩固理解

运用三个新闻材料,用今天所学的课堂知识对其进行辨析,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堂知识的理解。新闻内容为:

一、在中国人口流动最频繁区域之一的东部沿海浙江省,户籍管理部门调查发现,全省“农转非”数量从2004年时的57.7万人降到去年的18.9万人,降幅高达67%。不愿意进城落户,甚至把户口从城市中反迁回农村。

二、几个月前,杭州市滨江区户籍官员遇到头疼事:马湖村20余名大学生强烈要求把户口迁回农村。

三、在中国东部一个经济发达的县,出现了几十名政府公务员把户口迁往农村的现象。于是,有人开始高呼,中国城市发展开始“逆城市化”了。让学生说明这个观点的对错,并结合所学知

识说出判断的理由。

(三)布置作业

1.填表

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的问题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2.读图答题

(1)到200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处于什么阶段?

(2)分析图示,我国的城市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分别处在哪个时

间段?

(3)按照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我国现在处在哪个阶段?有些什么特

点?

这两个思考题基本包含了本节课的重点,可以引导学生课后复习

与巩固。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 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概念

人口、聚集、范围、过程

(二)衡量标准:城市人口/总人口*100%

(三)城市化的发展因素

农村人口增长过快,对土地压力 就业机会多

推力 自然灾害 拉力 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文化设施齐全

交通方便

(四)意义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一)初期阶段

(二)中期阶段

(三)后期阶段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图片丰富,形象直观,对比鲜明,突出了重难点知识。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图,从图中总结答案,培养了学生阅读地图和分析地图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留时间给与学生思考和活动的时间,例如:讲到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危害。在这块内容里,教师留给学生讨论和交流的时间。在课堂上交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还有些少。再就是教师对地理图表的引导讲述的时候还不够深入和到位,比较肤浅,不能深层次剖析课本重难点知识。以后应该多与同行交流,

共同学习进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是来自隆德县高级中学的地理教师薛必美。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化承接了上一章人口的迁移,而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又对后面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在整个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

的地位。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可以理解为对

一、二节的呼应和升华,本节的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对一个地区而言是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城市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态和不同的空间结构,城市化也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所以本课在本章中起着提炼与升华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

(2)分析说出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及其推动因素;

(3)说出城市化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图片对比分析出一个区域城市化发展的证据,再结合材料判断一个区域城市化的阶段; (2)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科学城市发展观,尊重人地和谐发展。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

(2)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

2.难点:

(1)根据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征判断一个地区城市化的水平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

根据课标的要求将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作为本节的重点内容。而城市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变化发展过程。各个阶段之间区别明显,但在过渡阶段却兼有两个阶段的特点,所以给学生具体分析判断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时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城市化的形成及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同时借助多媒体动画,采用设问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知识,运用学习成

果。

四、学法指导

城市化发生在我们身边,前面又学习了一系列城市特征,学生有了对城市的基础知识,但学生没有接触过“城市化”这个专用名词,对城市化的一系列特征仍存在较大的疑惑。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本课采用结合乡土材料,案例呈现,通过分析图表等资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层层引导剖析,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探究地理问题。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程教学我将从导入、新课教学、作业小结三个环节进行。时间分配如下:导入环节3分钟,新课教学35分钟,作业小结7分

钟,一共45分钟。

(一)联系生活,设问导入

由于学生对于“城市化”这个名词比较陌生,但前两节已经涉及了一些城市的基础知识的具体情况,再加上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我采用结合具体时事热点材料,引入本课的学习。首先让学生回忆2010年5月1日开幕的上海世博会,从这届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出发,谈谈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离不开城市,城市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带了很大的影响,再把城市发展与地理结合,引出“城市化”这个地理专有名词,最后设问:城市化是什么呢? 它经历了哪些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它有些什么特征呢?由此进入新课——城市

化。

(二)新课教学

1.理例结合,明确概念

在引入新名词“城市化”后,首先让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图2.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从1985年发展到2000年有些什么区别,并根据这些变化试着提炼出城市化的概念,之后再结合书上给出的概念加深记忆。要强调概念中的四个关键词:过程、人口、农村、城市。要明白城市化是一个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不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里人口是重要的参与元素,人口在农村与城市间的迁移活动,引起了城市化。

2.常识回忆,层层递进

在理解了城市化的概念之后,要剖析城市化发展的动因。要从现象观察到本质提炼,用两个城市化发展的现象原因引入根本原因。第

一、著名女歌唱家董文华唱的《春天的故事》这首歌里有这样的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奇迹般的崛起座座城”,这两句歌词反映改革开放对我国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动力啊,这就是政策的影响。

二、湖南的株洲,以前只是一个规模很小的城市,但自从成为铁路交通枢纽之后,发展非常迅速,这是交通对城市化的影响。但是无论是政策还是交通最终都是引起人口迁移来带动城市化的,那么我们从人口迁移的角度来谈谈城市化发展的动因。提出问题:为什么绝大部分人想在城市里生活,希望在城市里安家?请学生回答,回答后结合

图2.17进行讲解。

3.角色扮演,激发兴趣

华西村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一个典型实例,改革前的华西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子,经过改革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典型。它的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2000多人增加到3万多人。2004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城镇居民的13.01倍。让学生扮演不同时期的华西村村民,说明城市化给自己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带来的巨大改变。

4.科际联系,图文结合

在讲解第二个知识点“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时,要充分结合书上的两幅图,联系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先讲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走势,看图2.18——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先为学生讲解图上注释、标记的意思,然后提出疑问:为什么发达国家在1800年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高速时期,而发展中国家直到二十世纪中叶才出现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让学生结合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再讲到城市化的阶段这个重点的时候要将图2.19——城市化进程示意与案例4——英国的城市化进程结合起来讲解,用示意图来说明案例,用案例来论证示意图,加深学生对世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以及各个阶段出现的特征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看图能力以及材料分析能

力。

5.实例剖析,巩固理解

运用三个新闻材料,用今天所学的课堂知识对其进行辨析,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堂知识的理解。新闻内容为:

一、在中国人口流动最频繁区域之一的东部沿海浙江省,户籍管理部门调查发现,全省“农转非”数量从2004年时的57.7万人降到去年的18.9万人,降幅高达67%。不愿意进城落户,甚至把户口从城市中反迁回农村。

二、几个月前,杭州市滨江区户籍官员遇到头疼事:马湖村20余名大学生强烈要求把户口迁回农村。

三、在中国东部一个经济发达的县,出现了几十名政府公务员把户口迁往农村的现象。于是,有人开始高呼,中国城市发展开始“逆城市化”了。让学生说明这个观点的对错,并结合所学知

识说出判断的理由。

(三)布置作业

1.填表

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的问题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2.读图答题 (1)到200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处于什么阶段?

(2)分析图示,我国的城市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分别处在哪个时

间段?

(3)按照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我国现在处在哪个阶段?有些什么特

点?

这两个思考题基本包含了本节课的重点,可以引导学生课后复习

与巩固。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 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概念

人口、聚集、范围、过程

(二)衡量标准:城市人口/总人口*100%

(三)城市化的发展因素

农村人口增长过快,对土地压力 就业机会多

推力 自然灾害 拉力 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文化设施齐全

交通方便

(四)意义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一)初期阶段

(二)中期阶段

(三)后期阶段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图片丰富,形象直观,对比鲜明,突出了重难点知识。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图,从图中总结答案,培养了学生阅读地图和分析地图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留时间给与学生思考和活动的时间,例如:讲到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危害。在这块内容里,教师留给学生讨论和交流的时间。在课堂上交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还有些少。再就是教师对地理图表的引导讲述的时候还不够深入和到位,比较肤浅,不能深层次剖析课本重难点知识。以后应该多与同行交流,

共同学习进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是来自隆德县高级中学的地理教师薛必美。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化承接了上一章人口的迁移,而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又对后面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在整个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

的地位。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可以理解为对

一、二节的呼应和升华,本节的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对一个地区而言是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城市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态和不同的空间结构,城市化也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所以本课在本章中起着提炼与升华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

(2)分析说出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及其推动因素;

(3)说出城市化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图片对比分析出一个区域城市化发展的证据,再结合材料判断一个区域城市化的阶段; (2)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科学城市发展观,尊重人地和谐发展。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

(2)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

2.难点:

(1)根据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征判断一个地区城市化的水平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

根据课标的要求将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作为本节的重点内容。而城市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变化发展过程。各个阶段之间区别明显,但在过渡阶段却兼有两个阶段的特点,所以给学生具体分析判断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时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城市化的形成及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同时借助多媒体动画,采用设问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知识,运用学习成

果。

四、学法指导

城市化发生在我们身边,前面又学习了一系列城市特征,学生有了对城市的基础知识,但学生没有接触过“城市化”这个专用名词,对城市化的一系列特征仍存在较大的疑惑。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本课采用结合乡土材料,案例呈现,通过分析图表等资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层层引导剖析,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探究地理问题。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程教学我将从导入、新课教学、作业小结三个环节进行。时间分配如下:导入环节3分钟,新课教学35分钟,作业小结7分

钟,一共45分钟。

(一)联系生活,设问导入

由于学生对于“城市化”这个名词比较陌生,但前两节已经涉及了一些城市的基础知识的具体情况,再加上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我采用结合具体时事热点材料,引入本课的学习。首先让学生回忆2010年5月1日开幕的上海世博会,从这届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出发,谈谈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离不开城市,城市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带了很大的影响,再把城市发展与地理结合,引出“城市化”这个地理专有名词,最后设问:城市化是什么呢? 它经历了哪些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它有些什么特征呢?由此进入新课——城市

化。

(二)新课教学

1.理例结合,明确概念

在引入新名词“城市化”后,首先让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图2.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从1985年发展到2000年有些什么区别,并根据这些变化试着提炼出城市化的概念,之后再结合书上给出的概念加深记忆。要强调概念中的四个关键词:过程、人口、农村、城市。要明白城市化是一个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不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里人口是重要的参与元素,人口在农村与城市间的迁移活动,引起了城市化。

2.常识回忆,层层递进

在理解了城市化的概念之后,要剖析城市化发展的动因。要从现象观察到本质提炼,用两个城市化发展的现象原因引入根本原因。第

一、著名女歌唱家董文华唱的《春天的故事》这首歌里有这样的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奇迹般的崛起座座城”,这两句歌词反映改革开放对我国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动力啊,这就是政策的影响。

二、湖南的株洲,以前只是一个规模很小的城市,但自从成为铁路交通枢纽之后,发展非常迅速,这是交通对城市化的影响。但是无论是政策还是交通最终都是引起人口迁移来带动城市化的,那么我们从人口迁移的角度来谈谈城市化发展的动因。提出问题:为什么绝大部分人想在城市里生活,希望在城市里安家?请学生回答,回答后结合

图2.17进行讲解。

3.角色扮演,激发兴趣

华西村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一个典型实例,改革前的华西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子,经过改革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典型。它的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2000多人增加到3万多人。2004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城镇居民的13.01倍。让学生扮演不同时期的华西村村民,说明城市化给自己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带来的巨大改变。

4.科际联系,图文结合

在讲解第二个知识点“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时,要充分结合书上的两幅图,联系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先讲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走势,看图2.18——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先为学生讲解图上注释、标记的意思,然后提出疑问:为什么发达国家在1800年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高速时期,而发展中国家直到二十世纪中叶才出现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让学生结合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再讲到城市化的阶段这个重点的时候要将图2.19——城市化进程示意与案例4——英国的城市化进程结合起来讲解,用示意图来说明案例,用案例来论证示意图,加深学生对世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以及各个阶段出现的特征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看图能力以及材料分析能

力。

5.实例剖析,巩固理解

运用三个新闻材料,用今天所学的课堂知识对其进行辨析,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堂知识的理解。新闻内容为:

一、在中国人口流动最频繁区域之一的东部沿海浙江省,户籍管理部门调查发现,全省“农转非”数量从2004年时的57.7万人降到去年的18.9万人,降幅高达67%。不愿意进城落户,甚至把户口从城市中反迁回农村。

二、几个月前,杭州市滨江区户籍官员遇到头疼事:马湖村20余名大学生强烈要求把户口迁回农村。

三、在中国东部一个经济发达的县,出现了几十名政府公务员把户口迁往农村的现象。于是,有人开始高呼,中国城市发展开始“逆城市化”了。让学生说明这个观点的对错,并结合所学知

识说出判断的理由。

(三)布置作业

1.填表

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的问题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2.读图答题

(1)到200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处于什么阶段?

(2)分析图示,我国的城市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分别处在哪个时

间段?

(3)按照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我国现在处在哪个阶段?有些什么特

点?

这两个思考题基本包含了本节课的重点,可以引导学生课后复习

与巩固。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 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概念

人口、聚集、范围、过程

(二)衡量标准:城市人口/总人口*100%

(三)城市化的发展因素

农村人口增长过快,对土地压力 就业机会多

推力 自然灾害 拉力 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文化设施齐全

交通方便

(四)意义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一)初期阶段

(二)中期阶段

(三)后期阶段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图片丰富,形象直观,对比鲜明,突出了重难点知识。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图,从图中总结答案,培养了学生阅读地图和分析地图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留时间给与学生思考和活动的时间,例如:讲到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危害。在这块内容里,教师留给学生讨论和交流的时间。在课堂上交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还有些少。再就是教师对地理图表的引导讲述的时候还不够深入和到位,比较肤浅,不能深层次剖析课本重难点知识。以后应该多与同行交流,

共同学习进步!

高中地理教案城市化

城市化说课稿

高中地理说课稿(优秀)

《城市化》地理说课稿[推荐]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说课稿

高中地理的必修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城市化”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

城市化

《高中地理:《城市化》说课稿.doc》
高中地理:《城市化》说课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