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房子》读后感

2020-03-01 16:45:4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草房子》读后感

《草房子》是由曹文轩创作的一部少年长篇小说,且自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之后,进入到包括儿童在内的更多观众的视野中,让更多的人爱上了桑桑这个古灵精怪的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仿佛也在与他共同成长,一起经历让他刻骨铭心的六年小学生活,直至那个“明天”。

因为,“明天一大早,一只大木船,在油麻地还未醒来时,就将载着桑桑和他家人,远远地离开这里,他将永远地告别与他朝夕相处的房子······”,这是选自作品结尾处的一段话,同时也是其封门上的一段文字。作者为什么独独选中这段话将它放在封面上,想必是有一番用意的。

封面是一本书的“门面”,同时也是作者向读者开放的一扇“天窗”,透过这扇“天窗”,我们可窥见其中一二,然而却又雾里看花,有种不真切之感。就拿《草房子》来说,它呈现给我的第一感觉便是温暖,以暖黄色和红色为主调的封面自然能够博得儿童的好感,还未翻开阅读便瞬间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这是其一。其二,封面正中一个小男孩仰着脸摩挲着自己的光头,身旁还有七八个笑容灿烂的男孩,或站着望向远处,或坐着仿佛在对我们读者傻笑,或挥舞着手中的帽子,总的呈现出的是:一群孩子,一片欢声笑语与打闹声,最后构成一幅给人和谐感且充满儿童情趣的画面。这样的封面设计贴近儿童的日常生活,能够吸引他们的眼球,使之有继续翻阅的兴趣,同时也会勾起成年人的美好纯真的童年回忆,激起他们的阅读欲望。一个成功的封面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读者选择读一本书的先决条件,《草房子》做到了,因为当我第一次拿到这本书,便被封面所要表达的内容吸引了,它于我是亲切的,给我的第一感觉是美好的,被这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直至读到最后。

读《草房子》,是一种享受。从打开儿童文学书本的那一刻开始,我们都可以摆脱自己在各种场合所要扮演的角色,重回自己的童年,撷取每一段心意相通的片段。我们可以不用做刻板守规矩的成年人,可以做任凭思维天马行空、不顾形象也要放肆大笑的桑桑,我们可以不用烦恼升职加薪电费水费,做一个无忧无虑没有牵挂与忧愁的孩子。尽管合上书本之后,我们还是要面对现实,做回自己,但是那种愤懑的情感已在刚刚不自觉中宣泄,对童年的遗憾已渐渐弥补,儿童身上所特有的的纯真善良给予你面对现实的勇气,自此,不平衡的心理这时已经平衡了,轻装上阵,生活回到正轨,今后的路我们大概会走的更从容。

读《草房子》,也是一种“排毒”。如《草房子》这类儿童小说,它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常常是以儿童为主的,而成功的儿童形象是以真实为基础的,它所塑造出的人物绝非是“小大人”,而应该是符合具体年龄阶段儿童个性和行为特征的。曹文轩在这方面尤其出色,例如,“桑桑似乎看到了那一对乌溜溜的眼睛,又似乎没有看见”,生动细腻地刻画出桑桑对纸月的留意又不想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将这种微妙的心理描绘的入木三分;又如,桑桑母亲知道了桑桑欺负陆鹤一事,,由最初的咒骂,到半夜的心急,到最后“知道桑桑有了下落,心里的火又顿时起来了”,这样的情绪变化合情合理,体现出作为母亲又恼怒又担心的这样一种情绪变化,透着一股浓浓的人情味和生活的气息,因而显得更加真实;再如,“谁也看不到他,他也看不到别人。秃鹤觉得这样挺好,他就这么坐着,让那湿润的热气包裹着他,抚摸着他······”,读到这里,我们都会同情秃鹤这个孩子,仿佛此刻我们就是秃鹤,在受尽了嘲笑与冷落之后,独自一人被寂寞包裹,我之所以能如此感同身受,会难过,首先是作者在之前的内容中在文字表达、情感宣发方面做得很好,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对人物真实化的描写后交给我们的是一个有人情味的真实的世界,我们自然愿意走进这样的世界,快乐着他的快乐,忧伤着他的忧伤。不压抑自己,借助作品中的人物,合理的表达、宣泄出自己的感情,你可以畅快地笑,也可以痛快地哭,这都没有关系,这属于精神上的“排毒”。

读《草房子》,更是一种“滋养”。被爱滋养,没有什么比它更能抚慰人的心灵了。作品里,时常闪烁着爱的光辉:少男少女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所闪耀的人格光彩,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有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无一不给人感动。平常人的身上,更能体现出爱的力量与深刻性。在人与人的关系日渐疏远、这种无关利益十分纯粹的情感弥足珍贵的当今社会,显得格外感人,整篇文章既欢快单纯,又有一定的深度,是那种既让孩子喜欢,也可以让成人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

施安琪

小教121 080312131

《草房子》读后感

《草房子》读后感

草房子读后感

草房子读后感

草房子读后感

草房子读后感

草房子读后感

草房子读后感

草房子读后感

草房子读后感

《《草房子》读后感.doc》
《草房子》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