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家族

2020-03-02 07:05:3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浅谈科举家族

10级法学3班

邹洋 100401317

浅谈科举家族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科举家族有了一定的了解。首先,需要明确科举和家族的含义。科举,即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它始于隋炀帝时期,在1905年光绪帝时期被废除,历经了千年。而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家族组织所需要具备的四大特征是祠堂、族长、族田、族谱,四者缺一不可。

就科举家族而言,《科举学导论》的作者刘海峰先生的观点值得一提,他在对科举史进行全面分析后,发现这种制度与集权、文化传播、教育推广以及阶层的纵向流动等方面的适应性:“在古代社会.体现公平竞争精神的科举制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的推广,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集权统治.并且在相当范围内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是适应当时社会的一种考试选才制度”。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科举家族。

一、硃卷在科举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硃卷是在乡试和会试中,将举子用墨笔所写的试卷密封后交誊录生用硃笔重新誊写的卷子。它包括考生履历、科举名次、文章,其作用是向好友报告喜讯,分送各级官员以求得到赞助银两,自我推荐,个人身份的认证,除此之外,它也能一定程度上的防止考试作弊。尤其不能忽略的是它的史料价值。潘光旦在《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中说:硃卷必备履历,履历的一大部分是先世本支和旁支的一个题名,等于一个简略的家谱,最后几世往往是婚姻关系。顾廷龙的《清代硃卷集成》序言:不可多得的传记资料,研究八股文的第一手资料,窥视清代教育状况之一班。由此可见,硃卷履历中所记载的不仅是清代应试举子本人的传记资料,更重要的是其家族的世系史料,而且比家谱更要真实准确。

然而,硃卷也有它不可忽略的局限性,硃卷履历记载以本人中式时间为断限,

2 在利用硃卷履历中,就要注意其时间性,硃卷刊刻履历,由于没有固定格式,家族夫人的世袭,原籍与居住地的迁移,师承关系,都因人而异,在说明问题时,要注意其可比性,硃卷履历对家族记载无具体要求,因而详略不一,普通情形足以简明为主一有相当多部分硃卷履历,记载极为珍贵的史料,更多的硃卷履历如同家族人名索引,要配合其他文献才能弄清史实。

二、科举家族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

科举家族的内部特征可以用金字塔形来形容,处于最低层的是无功名的族人,往上依次是无功名的低级官吏、业儒者、生员、五贡(岁、恩、巴、优、副)、举人、进士。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生员和进士:生员是清代通过童生考试,进入府州县学读书的人,也被人称为秀才,他们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各衙门官以礼相待,科举家族中生员人数居现存人口有功名者的多数;会试取中者称会士,再由殿试中进士,甲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进士授庶吉。采用仕官职务来表述,将科举家族分成低级官员(知县以下七至九品)、中级官员(道员以下四至六品)、高级官员(大学士以下一至三品)三个等第。

划分官职等第主要反映科举家族族人的仕官能力,功名等第与官职等第多数情况下会趋于一致,并呈现以下特点:生员家族族人即使出仕与低等官员等第相一致而且基本上没有中级官员,某些举人家族属于中级官员等第,一些进士家族属于中低级官员等第,某些著名科举家族进士虽多仍只打到中级官员等第。 需要值得注意的是科举家族的功名等第,与官员等第并不一致,尤其是家族成员的官员等第并非取决于功名等第。

三、科举家族的经济基础

科举考试的平等性分为表面上的平等和实际上的不平等,表面上的平等即不分 3 年龄、不分民族、不分阶级、全凭成绩录取;实际上的不平等讲的是科举是有经济能力的人事情,科举家族尤其如此。力田起家的地主有以下几个例子,单荫堂家族、咸阳县光绪举人刘秉珪家族、海盐县吴昌颐家族、常熟县归宗谱家族、于凌辰家族。

由此可得出结论:科举家族族人获得功名之前,家族经济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贫苦农民的子弟不仅没有条件读书应考,甚至连生存都十分艰难;科举家族前辈族人,利用其经济条件督促后代踊跃应考;物质财富起重要作用;在硃卷履历中,看不到有中举前“家贫力学”的记载,说明中举者都是富家子弟。而以军功起家的将领有以下几位,完颜代蒿申家族、赵尔卒家族、岳世仁家族。

四、官宦家族的经济基础

在官本位的封建社会中,经济收入最稳定的是世代入仕的官宦型家族,中国人传统把做官看的十分重要。这是因为长期的官僚政治,给予了做官的人,准备做官的人,乃至从官场退出的人,以种种社会经济的实利,或种种虽无明文规定,但却十分实在特权。农民种地要靠天吃饭,即使是地主遇上水旱灾害,佃户会大批逃亡,其地租难以征收,军人上战场就要生死未卜,打了胜仗得不到多少赏赐,打了败仗侥幸未丧命,轻则革职,重则杀头,经商向来被视为末业,小商贩常受各级官府敲诈盘剥,大商人动辄要向官府报效大笔银两,做官最无风险,享受固定的俸禄,还伴随各种特权,故官宦型家族的经济基础最为牢不可破。

说到此处,就必须提提大贪官和珅,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看他,一是传说和史实,功臣之后、官学才子、乘龙快婿、才具过人,二是惩贪成名,李侍荛案、儿女亲定、精明敏捷,三是反思历史,家产来源、权力集中、宰肥鸭。

五、“读书世业”的家族传统

科举家族族人普遍从幼小时期就从长辈那里不断受到重视科举与考试的熏陶,深知读书应考与其家族兴旺发达有密切关系。并且,科举家族设立族学,需要有族田收入,作为经费来源保障。族田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公益性质,故族田也叫义田。

光绪朝中进士的郭则法,在晚年追忆自幼受到的这种文化熏陶说:吾家先世寒微,而儒、衿不绝。曾湘乡(指曾国藩)有言;“不愿后嗣多显官,而愿多得秀才。”以秀才为读书种子也,先辈所见正同。故秀农公(指郭氏胞曾叔祖郭柏蔚,号秀农)小试冠军,中丞公(指郭氏曾祖父郭柏荫,官至湖北巡抚)寄诗有“吾家原白屋,世业此青毡”之句,后来子弟从宦在外,仍归应童子试。

由此可得出结论,祖训是科举家族先辈重视教育的经验总结。科举家族族人从祖旭中得知:刻苦读书,勤奋学习,是其家族代代相承的“世业”,踊跃应试,不断获取功名,是其家族长盛不衰的“本领”,族学,是科举家族重视教育的具体实践。科举家族中富有财产的人,通过设立族田兴办族学,使贫寒族人免上后顾之忧,得以安心读书应考,科举家族长辈直接课读族中子弟,是教学经验与科场实践的有机结合。科举家族长辈将金榜题名的希望,转化在言传身教的具体实践之中,而且父教子、兄教弟,蔚然成风,正如祝元仁中进士后感慨:“微叔父力,不及此。”

六、科举家族的婚姻

在科举家族的婚姻行为中,除了政治考虑之外,更受重视的是双方的文化背景,在中间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家族的文化素养,而不是权利、财富。

科举家族儿女的婚姻,不可能摆脱门第观念,然而他们所重视的门第观念主要是双方族人获取功名后,所反映出的家族文化门第,而不是双方族人仕官所达到的门第,或者说在两者之间,文化门第在前,仕官门第在后。例如,曲阜孔氏、5 阳湖庄氏。

一般来说,进士家族的男子,多于进士家族的女子,或是与举人家族的女子联姻。进士家族女子绝不会嫁给生员家族男子,在女攀高门的封建社会,生员家族的通婚范围,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生员家族之间,科举家族中,在文化层次上,处于最低层是生员家族。

朱氏第五代计与3个家族发生联姻。其一是父亲朱元第,太学生,妻金氏为太学生金位兹之女。其二是朱耀采本生父朱治,廪膳生,妻金氏为太学生金紫岩之女;继妻林氏为林茂修之长女,进士林步青之胞姊。其三是朱耀采胞姑,嫁县学增生张善墉之长子、县学增生张成。

科举家族择媳嫁女,追求文化层次,是文化上的强势结合,保障了家族后代的优生,增强了家族文化教育水平,进一步促进了其家族在科举考试中的优势地位。

关于男子娶妻,江苏阳湖庄氏先人告诫后代:“儿女结亲,不可不细访岳父、岳母及诸舅行止于妻。”

七、漫长的应试岁月

作为科举家族成员,一班从五六岁发蒙识字算起,到十几岁开始参加童试,他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准备应试中度过的。科举考试的竞争激烈,决定了科举少年得意的只能是极少数人。

以最幸运的进士为例,如果他6岁开始读书识字,到37岁出仕,准备应考的时间是30年,至于那些绝大多数的落第者,有时无法估算。

尽管有着无尽的风险,但仍有族人应试不已,其原因主要是:统治者有意提倡,赐给老年举子功名,科场的偶然性,一本万利的回报。

科举讲座

桃花源记科举题库

心得体会(罗科举)

家族

家族

大唐无双科举答案

惊见科举状元试卷

大唐豪侠科举题库

千年科举读书报告

逆水寒科举答案

《科举家族.doc》
科举家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