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电子备课

2020-03-04 01:36:5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1、《走进科学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初步感知观察、实验是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主要方法。

科学探究:

1.善于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2.在教师指导下,能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科学态度:

1.对身边的科学现象充满兴趣。

2.能通过实验感知探究活动的乐趣,对科学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感知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使学生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基础。

教学难点:

使学生体会到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绿萝一盆,清水。 学生:画笔,白纸,玻璃水杯。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谈话导入。

教师与生谈话:今天我们要上什么课?板书:科学。领生读认。领生读开篇卷首语。

二、初步认识科学。

1.课件播放:生活中有趣的科学现象。 让学生说感受。

师:你觉得科学课都干什么?生畅所欲言。 师鼓励表扬。

2.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好玩的,有趣的现象?

你想知道什么科学现象的秘密?

小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探究活动

(一) 观察绿萝的叶子。

你想说什么?形状、颜色、大小登都可以。

你能画下来吗?生画叶子,展示,评价。

你还知道哪些植物的叶子,说一说并把它画下来,全班展示。

4.探究活动

(二) 透过水杯看小鱼。

画一条小鱼(教师可在黑板上教小鱼的简笔画画法) 透过装满水的透明玻璃水杯看小鱼,你有什么发现? (注意引导用玻璃杯中间部位看) 你认为可能和谁有关系?

三、科学家的故事。

课件播放科学家的小动画故事。 说说故事中的科学家。

你还知道那些科学家?以及他们的故事?

四、拓展活动。

回家观察植物的叶子并画下来。 板书设计:

走进科学课

观察 实验 制作

2、《我的“小问号”》 教学分析:

本课所在第一单元《我们一起学科学》是绪论单元,起着把学生领进门的作用,让学生知道科学课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让学生感知生活中有许多科学问题,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感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初步感知观察、实验是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主要方法。 科学探究:在教师指导下,能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科学态度:

1.对身边的科学现象充满兴趣。 2.能通过实验感知探究活动的乐趣,对科学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感知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使学生爱上科学,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基础

教学难点:

使学生体会到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自带小玩具与本课有关的图片若干。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的课后拓展作业:回家观察植物的叶子并画下来。交流展示,师生评价。评出最优作业。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科学,这次的科学就藏在我们的玩具里。快拿出来。

二、探究过程。

1.生拿出自带玩具,小组展示玩法。 全班展示。

师:其他同学知道这个玩具吗?你都知道些什么?你还想知道这个玩具的什么秘密?生畅所欲言。师鼓励表扬。 小结:学习科学要勇敢的提出小问号。 2.带着这些小问号再去玩一玩我们的玩具。 (1)、遥控小汽车为什么能跑? (2)、陀螺为什么能转动?

(3)、尝试让学生解决这些小问号。 (教师多鼓励学生解决问题。)

3.生活中的小问号。

师:不光玩具里有小问号,在我们生活中好多事物好多现象都有值得发现的问号。

在生活中,你还有哪些小问号?生小组交流再汇报展示,鼓励学生发言,及时表扬评价。

生提出问号,师可适当追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谁能来解答。将师生交流加深。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四、拓展活动。

观察校园中的现象,提出自己的小问号。 板书设计:

2 我的小问号

第3课《看一看》

一、教材分析 《看一看》

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的内容, 位于教材第8至9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知道眼睛的作用。

3、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热爱观察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知道什么是观察。

2、理解不同的观察方法和观察顺序,知道不同的方法观察到的结果 不同。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上课之前,学生准备好本节课要用的学具:镜子、七巧板。 师:镜子和七巧板都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学生纷纷将自己的学具展示给老师看。

师:很好,都准备的很充分,下面我们就一起带着学具走进科学的课 堂吧!

2、活动过程

(1)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带的镜子,通过镜子看一下我们自 己的眼睛。

生按照老师的引导面着自己的镜子看自己的眼睛。

师:从镜子里,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发现„„

生2:我发现„„

生纷纷积极举手回答自己的发现。

(2)师:那我们的眼睛有哪些本领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 学们拿出自己的七巧板,看看七巧板有哪些颜色?哪些形状?

生:红色、绿色、黄色、蓝色„„ 生: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通过眼睛看到的。 教师引导学生并总结:

用眼睛看七巧板的颜色、形状等,就是在观察。 教师向学生明确,这就是眼睛的本领:观察。

(3)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用不同的方法观察,你有哪些发现:

生1:前两幅图都是松树,后两幅都是花生;

生2:第2和第4幅图片,是对1和3的放大;

生3:„„

学生积极回答自己的发现。

师:大家观察的很仔细。在观察时,我们一定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比 如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等方法进行,并且不同的观察方法,得到的结 果不同。

(4)师:既然我们的眼睛这么重要,那怎样保护我们的眼睛呢? 生1:做眼保健操;

生2:写字姿势要正确:

生3:不走路看书: 生4:„„

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并展示如何保护眼睛:正确做眼保健操; 正确的读写姿势;不要躺着、走路、坐车时看书;看书一小时后要远 眺几分钟等。

三、拓展活动

师:同学们,请仔细找一找,图中有哪几种动物呢?

通过拓展活动,使学生明确眼睛的作用和重要性,知道要保护好自己 的眼睛,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激情。

课题:

3、看一看 教学目标:

1、知道眼睛可以看到物体的颜色、形状等;了解观察的方法不同,结果可能会不同。

2、能通过观察认识眼睛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3、能对生活中的七巧板、松树、花生等物体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4、意识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注意卫生保健。 教学重点:

能通过观察认识眼睛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教学难点:

能通过观察认识眼睛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教学准备:七巧板、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出示课件谜语:

“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板书:看一看 讲授新课:

一、看一看我们的眼睛。

1、学生自主观察,和同伴一起互相观察对方的眼睛。

2、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我们的眼睛有什么本领?

三、引导学生先观察课本给出的图片,再观察自己的物体。

1、学生对七巧板颜色进行描述。

2、板的颜色有红色的,七巧板的有黄色,有蓝色等等。

3、生对七巧板形状和大小进行描述。

黄色的七巧板是正方形,绿色的七巧板是三角板,红色的七巧板是三角形,绿色的七巧板比红色的大„„

3、观察顺序指导: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如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等。

四、用不同的方法观察,有哪些发现?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观察和讨论,指导学生真正的观察体验。 预设

1、从远处看,松树像三角形;从近处看,我发现松针非常细。

预设

2、花生仁的外皮是红色的,里面是白色的。

3、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并得出:观察的方法不同,结果可能不同。

五、怎样保护我们的眼睛

1、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保护眼睛的办法。

2、师生一起总结保护眼睛的方法:

例如:不玩手机,看电视不要距离太近、不在光线过强或者过暗的环境中读书等等。

六、拓展活动; 找一找,图中有哪几种动物?

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例如: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等。 图中共有15种动物,引导学生重点认识大象、海豚、鱼、乌龟、鸡、马、狗、猫、老鼠、蛇等10种易于辨别的动物。

七、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题:

4、听一听 教学目标:

1、指导耳朵使我们的听觉器官,耳朵可以辨别声音。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通过观察认识耳朵的外部特征。

3、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能对生活中的多种声音表现出探究兴趣。 教学准备:手电筒、瓶子、沙子、石子等物品,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播放雷电的声音,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声音。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并板书:听一听

二、教学过程:

1、观察我们的耳朵。

教师指导学生由外到内观察耳朵的内部结构,引导学生思考要借助什么工具来观察耳朵的内部结构。

学生思考后学生借助手电筒观察其他学生的耳朵。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自己观察到的结果,展示优秀作品。

2、敲一敲,听一听它们的声音是不是相同。

教师展示不同材质制成的辈子并敲打不同的杯子,让学生听杯子敲击后发出不同声音。学生根据听到的声音判断杯子的材质,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判断的理由。

3、猜一猜,塑料瓶里有什么。

4、教师拿出准备好的事先已经放入物体的不透明塑料瓶,告知学生要通过听晃动瓶子产生的声音来判断瓶子内的物体。教师晃动瓶子,瓶子产生声音,学生进行判断。

三、拓展活动

四、听听,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五、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插图,学生用语言描述图片中的声音。教师引导学生模仿身边经常听到的声音如模仿动物的叫声等。 教师总结:用耳朵辨别声音,也是在观察。

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传话游戏”,提醒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取得胜利,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耳朵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题:

5、摸一摸 教学目标:

1、知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薄与厚、粗糙与光滑、干与湿、冷与热等。

2、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认识皮肤这一感觉器官。

3、通过交流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4、了解学过的观察物体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知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薄与厚、粗糙与光滑、干与湿、冷与热 等。 教学难点:

知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薄与厚、粗糙与光滑、干与湿、冷与热 等。 教学准备:

水彩笔、两条相同的毛巾、复印纸、纸板、砂板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蒙住眼睛,摸一摸老师手中的东西,说一说是什么,并解释是怎么猜出来的,在摸的过程中利用了哪种器官。

二、活动探究

(一) 观察我们的皮肤。

1、教师让学生先观察自己的皮肤,待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后,再在小组内和学生相互观察面部皮肤。也可以让学生观察其他部位的皮肤,如脖子、耳朵、手臂等部分。

2、教师引导学生说皮肤的功能,让学生知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干与湿、冷与热、粗糙与光滑等。

(二)、说一说,找到的是什么。

1、教师出示不透明的纸箱,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猜箱子里面可能有什么,注意指导学生要有依据第猜测。

2、教师让学生到讲台上实际摸一摸。当学生说出某一物体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和判断。

(三)、摸一摸,有什么发现?

教师提供材料:复印纸、纸板、干湿不同的毛巾两块、光滑的彩纸1张、粗糙的砂纸1张、分别盛有凉水和温水的玻璃杯两只。 学生活动,摸一摸纸的厚薄、毛巾的干湿、冷与热。用皮肤认识物体的特点,也是在观察。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作业布置:

回家后,蒙上眼睛,摸一摸,分辨出爸爸和妈妈。活动前,要有礼貌整的爸爸和妈妈的同意和配合,还要洗干净手,要细心观察,用心感受。

课题:

6、闻一闻、尝一尝 教学目标:

1、知道鼻子是我们的嗅觉器官,舌头是我们的味觉器官;鼻子可以分辨多种气味,舌头可以尝出多种味道。

2、能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水果的形态特征并能用语言初步描述这些特征。

3、能围绕“观察水果”这一主题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水果。

4、意识到保护鼻子、舌头的重要性,注意卫生保健。 教学重点:

能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水果的形态特征并能用语言初步描述这些 特征。

教学难点:能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水果的形态特征并能用语言初步描述这些特征。 教学准备: 筷子、镜子、苹果、橘子等实物图,旨在提示学生利用身边的工具来 观察,增强学生勤于观察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教师播放视频,指导学生观察鼻子、嘴、舌头,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可以利用鼻子和舌头做什么,导出本节课的课题------闻和尝。

二、活动探究

(一) 观察我们的鼻子和舌头。

1、教师让学生用镜子观察自己的鼻子和舌头, 看一看它们有什么特征并让学 生在小组内交流。

2、教师班内交流:介绍自己的鼻子和舌头。

3、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鼻子和舌头的功能,让学生知道:鼻子可以闻到气味,舌头可以尝到味道。

(二)、闻一闻它们的气味。

1、闻苹果的气味。

教师演示如何闻苹果的气味,强调闻水果的正确方法:把水果放到鼻子前方,鼻子不能靠得太近也不呢靠得太远。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仿闻苹果气味的方法并描述闻到苹果的气味。

2、闻液体的方法。教师演示闻白醋气味的方法:先把杯子放到鼻子前方,注意不要离着太近;再用手轻轻往鼻孔里扇一扇就能闻到气味了。这样做可以减轻强烈气味或者有毒气味对着鼻子的刺激。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闻白醋的味道并描述闻到的气味。 教师强调:对不知道气味的物体不要随便闻。

(三)、尝一尝它们的味道。

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尝。然后强调:品尝的时候要把水果洗干净,小口咬慢慢嚼;品尝液体时要小口喝仔细品;用筷子蘸着尝的时候,筷子伸进液体不要太深,手拿着的一端要高于蘸有液体的一端。 学生尝一尝橘子和白醋的味道并描述。

教师强调:对不了解的物体不要随便尝。为了更准确地辨别味道,尝完一种物体后要漱口。

(四)、利用多种器官观察水果,说一说它们的特征。

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水果: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摸、用鼻子闻和舌头尝。

2、小组活动:用眼睛看多种水果的颜色、形状、大小、并描述;用手敲西瓜,判断西瓜成熟程度;摸多种水果感受表面的粗糙程度并进行描述。

教师总结:想全面、准确地认识一个物体,要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三、总结本课: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题:

7、玩磁铁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活动认识到生活中常见磁铁的形状;知道磁铁可以直接吸引

铁,也可以隔着物体吸引铁。

2、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多种感官直接感知、体验、观察;学会描

述磁铁吸引铁的现象,学会做简单的表述和记录,并得出结论。

3、学会合作、交流和分享,能在游戏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关注科学知识与生

活的密切联系。

4、寻找生活中哪里用到了磁铁;知道与磁铁有关的科技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点: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多种感官直接感知、体验、观察;

学会描述磁铁吸引铁的现象,学会做简单的表述和记录,并得出结论。 教学难点: 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多种感官直接感知、体验、观察;学会描述磁铁吸引铁的现象,学会做简单的表述和记录,并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曲别针、塑料尺、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引出“小猫钓鱼”的游戏。 教师请某组学生开展“钓鱼比赛”,发现有的学生能钓上来,有的学生钓不上来。 学生质疑,进行猜想,教师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

1、认识磁铁。你们见过哪些形状的磁铁?(学生自由交流) (学生观察教师准备的磁铁,教师引导学生给不同形状的磁铁起名字。)

同学们起的名字真形象。为了方便统一,我们把长条形的磁铁叫做“条形磁铁”。把这种弯的、像动物蹄子形状的磁铁叫做“梯形磁铁”,把中间有孔的环形磁铁叫作“环形磁铁”。还有这些方形、柱形、球形等形状的磁铁。

2、探究磁铁能否吸引铁。

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给磁铁找朋友,实验盒中有多种实验材料,教师把这些实验材料介绍给学生们。如果磁铁能和它吸在一起,磁铁就和它是好朋友;如果不能吸在一起就不是好朋友。把是朋友的材料放在实验盒外面,不是朋友的材料的仍然留在实验盒里面,看看哪个小组分得又快又准确。 (学生做游戏,交流发现)

磁铁的朋友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学生回答)

通过交流,我们发现磁铁可以吸引铁做成的物体。同学们把玩磁铁的发现与其他同学分享,就是在交流。其实,磁铁还能吸引镍、钴等金属。

谁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小猫钓鱼”游戏中钓上鱼来或者钓不上来鱼的原因? (学生交流后回答)

3、探究磁铁能否隔着物体吸引铁。 我们继续做游戏。这个装水的烧杯里不小心掉进了一些曲别针,谁能想个办法在不接触水的情况下把它取出来?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找学生尝试操作。)

同学们,磁铁真是太神奇了,竟然能隔着玻璃把曲别针吸上来。想不想再来体验一下磁铁的这个神奇的功能呢?

(学生隔着课本、练习本、木板、泡沫板等材料用磁铁去吸曲别针。) 师生共同小结:磁铁隔着物体可以吸引铁、镍等材料。

4、找一找,磁铁还能吸引周围哪些物品。

既然磁铁和铁是好朋友,磁铁能吸引铁。那么,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品是用铁制成的呢?咱们来找一找吧。

(学生自由活动,交流。)

三、拓展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利用课余时间去认真寻找、仔细观察,说不定还能发现磁铁其他的神秘特点呢?

四、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8、玩彩泥 教学目标:

1、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2、了解生活中力改变物体形状的现象。

3、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通过观察、比较提出与力有关的、自己感兴趣的 问题。

4、能用感官观察力使物体形状改变的现象;能简要描述力改变物体形状的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学生交流。

5、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彩泥的形变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

6、了解生活中常见物品形状的改变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力改变物体的形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能用感官观察力使物体形状改变的现象;能简要描述力改变物体形状的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学生交流。

教学难点:能用感官观察力使物体形状改变的现象;能简要描述力改变物体形状的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学生交流。

教学过程:

一、玩彩泥,初步发现彩泥的特点。 学生活动:玩彩泥。

同学们很善于观察,这么快就发现了彩泥的特点,彩泥又黏又软、容易变形,而且是五颜六色的。

二、彩泥大变身

既然彩泥这么容易变形,那请同学们再次来玩一玩,玩的时候要注意思考,彩泥到底有多少种变身的方法?或者说你们能找到多少方法让彩泥变身呢? (学生尽情地玩彩泥)

谁来说说有哪些方法可以让彩泥变形? (挤一挤、按一按、捏一捏、拉一拉。) 还有谁可以补充一下吗、

(压一压、揉一揉、团一团、拍一拍。) 同学们都太聪明了,找到这么多可以让彩泥变身的方法。你们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呢?挤、按、捏、拉、压、揉、团、拍等都是对彩泥怎么样呢? (都是对彩泥用力)

还可以用什么可以使彩泥的形状发生改变? 力

力可以使彩泥的形状发生改变。这是咱们刚才玩彩泥的一个重大发现。

三、做彩泥菠萝

同学们,用你们的小巧手把彩泥做成多种多样的形状,如:水果、文具、玩具等。给大家5分钟,我们一起比赛做一个彩泥玻璃。

(学生做,并且展示自己的作品。)

四、试一试,它们的形状能不能改变。

刚才我们发现,力可以改变彩泥的形状。那么,对其他物体用力,它们的形状会不会发生改变呢?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师生共同小结:我们发现力可以改变彩泥的形状。对毛巾、皮筋、海绵、橡皮筋等物体用力时,它们的形状也会发生改变。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板书: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五、课后拓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生活中,这样的现象很多,比如,我们用力拉绳就可以把窗帘卷起来,再向另一个方向拉,又把窗帘放下来。同学们课后再仔细观察力改变物体形状的现象,下节课汇报给大家,看谁发现的多。

9、玩小车 教学目标:

1、知道推和拉可以让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推和拉都用到了力;知道推力和

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

2、意识到证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3、在观察周围事物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寻找证据,并解释交流

所获得的信息。

4、了解生活中汽车等常见的科技产品给人类带来便利。 教学重点:意识到证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意识到证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常见的玩具小车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教师组织学生做游戏:一名学生站在某处不动,另外几名学生想办法让他离开原来的位置。

师生交流游戏规则。

2、交流反思。你们在游戏中发现了什么? 使劲地推他和拉他都能使他离开原来的位置。

推和拉的过程中,我们都用到了力,这位同学离开了原来的位置,我们也可以说他运动起来了。

3.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推力和拉力。

二、探究活动

1、想办法让小车动起来。

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让小车动起来? 学生说出自己玩小车的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尝试用多种方法使小车运动起来。

学生交流总结:玩小车时用到了推力或者拉力,推力或者拉力使小车运动起来了。

2、小游戏。

教师谈话:你们都是小司机,能驾驶好自己的车么? 下面,我们做个游戏,看谁的小车能停在中心的园内,既然是游戏,就要有游戏规则,先小组内讨论一下

游戏规则。

师生讨论游戏规则,教师巡视。 学生分组活动游戏中发现。

3、我们这样玩一玩。

推力和拉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力,我们在游戏中也经常用到推力或者拉力,你们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说出自己玩的游戏,以及用到推力或者拉力的地方。 学生交流自己在游戏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推力或者拉力。

三、拓展活动:我们一起来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推力或者拉力? 学生分析、交流拖地与拉链的图。

打扫卫生与整理房间时,哪些地方用到了推力或者拉力? 学生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推力或者拉力?大家找找,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10、分一分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

2、能把探究过程中学到得到分类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对事物进行分类。

3、尝试多角度、多种方法对事物进行分类。

4、初步了解分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尝试多角度、多种方法对事物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尝试多角度、多种方法对事物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不同颜色的积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一位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它能帮助我们盛放学习用品,每天陪着我们上学、放学,你们能猜到它是谁么?

书包。

你们的小书包是爸爸妈妈帮助你们整理的,还是自己整理呢?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自己的书包自己整理。)

二、探究活动

1、给积木分类,了解分类要按一定的标准。 同学们玩过积木吧?你们都用它们搭建过什么? (学生交流分享。)

大家的小手可真巧。今天,同学们带来了积木,咱们换一种玩法,怎么样?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带来的积木,尝试把积木分一分,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小组活动)

谁来说说你们小组是怎样分的?

(教师引导学生意识到:可以按积木的颜色、大小、形状、厚薄等特征进行分一分。)

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这么多类分法,这说明在分积木之前,我们心中已有了一定的标准。像这样,根据积木的外部特征(如颜色)把特征相同的积木分在一起就是分类。

2、给铅笔分类,明确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可能不同。 同学们,我们现在写字用的工具主要是铅笔,大家用的铅笔都一样么? 如果将铅笔分分类,你们有几种分法?

以小组为单位,观察组内同学带来的铅笔,想想可以按什么标准分类,说出分类的方法,动手将铅笔分一分。小组内的其他同学想想还可以按什么标准分类,再动手分分看。每个小组最终要记下你们小组有几种分类的方法。

(小组活动)

(各小组汇报结果,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按颜色分、按有没有橡皮分、按有没有削过分、按笔杆的形状分、按铅笔的型号分、按笔杆的材质分。) 同学们,通过大家的认真观察,动手操作,我们将铅笔按不同的标准进行了分类。大家思考一下,每次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的结果怎么样。

(学生认识到:标准不同,分的结果可能不同。) 同学们,你们文具盒中的铅笔通常是怎么样摆放的? (学生交流)

为了方便削铅笔,我们通常铅笔按用过的没用过的、需要削的和不需要削的等分类方法进行摆放;为了方便寻找铅笔,我们也可以按颜色为标准进行分类摆放。

师生共同小结:

看来,选用什么标准对铅笔分类应根据实际的需要或者目的来确定。分类有不同的标准,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可能不同。

三、生活中分类的意义。

1、欣赏图片,感受分类带来的便利。

同学们,现在我们用铅笔来写,等到了高年级,我们就可以用圆珠笔、钢笔等书写工具了,想看看超市文具中的笔是怎样摆放的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教师用课件出示超市文具区笔的分类摆放的场景图。)

同学们,看到这些,你们有什么感想,谁来说说? (学生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物品摆放整齐、有序,这样方便查找,可以为人们带来便利。)

你们还观察到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 (学生交流。)

(教师用课件出示图片帮助学生了解到:超市中物品、书店书架上的图书、药店货架上的药品、服装店衣架上的服装等物品都需要分类摆放。)

同学们,看到了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教师出示给垃圾分类的卡通图片。) 怎样给垃圾分类呢? (学生交流。)

垃圾需要分类投放,混放就是垃圾,分类后可能成为可再利用的资源。

2、整理书包,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同学们,想不想让你们书包中的物品摆放得更整齐?下面,我们就用今天学到的分类方法整理一下我们的书包。

(学生整理书包。)

谁来说说你们是怎样整理书包呢?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进行分类整理;书和作业本有卷的地方要整平;把书包按从小到大依次放进书包里,再把作业本依次放进书包里;文具盒子中的铅笔要摆放整齐,书包中的杂物要及时清理等。)

分类摆放也可以为我们的学习带来便利,希望同学们都养成放置物品有序、有条不紊的好习惯。

五、课后拓展:

六、怎样把家里的玩具分分类,摆放得更好?家里还有没有其他分类摆放得情

况呢?课后大家可以留心观察啊。

一年级电子备课教案第六课

一年级电子备课教案第五课

电子备课

电子备课

电子备课

小学六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电子备课

电子备课实施方案

电子备课操作方法

电子备课心得体会

电子备课格式

《一年级科学电子备课.doc》
一年级科学电子备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