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初升高语文衔接班第7讲知识精讲

2020-03-02 17:33:5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九年级语文初升高语文衔接班第7讲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初升高语文衔接班第7讲

第一单元第一课

《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

二.教学重点:

1.初步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1)词是隋唐时期音乐革新的产物,即为燕乐(俗乐)相配的歌词。

(2)词又名曲子词、曲子、长短句、诗余,乐府。

(3)词按字数划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4)词一般要分段(不分段的叫“单调”),一段称为“一片”或“一阕”。

第一段,又称“上片”“上阕”“前阕”

第二段,又称“下片”“过片”“下阕”“后阕”。

(5)《沁园春》:词牌名,此调始见于汉代张先词,原属婉约词,但因读起来沉郁,故多为豪放派所用。以一百一十四字为正格。上下片各13句,上片第四句第一字和下片第三句第一字,必须用一字引领以下诸句。

2.分析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沁园春·长沙》

上阕首句“独立寒秋”,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感受着凝重、寥廓的秋日气息,不由生出苍凉、萧瑟之感。但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画图:远望重重迭迭的枫树林,经霜后,一片火红,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争相行驶,雄鹰在长空展翅高飞,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间的万物,都在竞相向上,争求自由。感情一变而为热烈与喜悦,思想则升华为它升华为对世事、人生的执著探询和求索。作者思虑遥远,禁不住要问:世界的命运,人类社会的升沉变化,到底由谁来主宰?历史的纵深感和现实的紧迫感交织在一起,闪射出哲人睿智的光辉。

随着上阕的结束,深沉的哲理思索告一段落。旧地重游的词人,情不自禁回忆起青年时代在此求索并开展革命斗争的往事。词人以“恰”为转机,一口气喷发出六个四字短句“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感情越来越激越,气势愈来愈雄浑,终于迸发出一声惊天动地的强音:“粪土当年万户侯!”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内容加重,冲力巨大,问得潇洒,举重若轻。革命狂澜的掀动者的英伟形象,则正凸现在这结尾句的一问之中!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虽然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但是红四军的胜利仍然极大地鼓舞了诗人。1929年在龙岩召开的红四军第七次党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未能当选为前委委员,但他感到把红四军领导到正确的革命路线上来,是非常紧迫的任务,因而产生了“人生易老”的感慨。他的革命精神依然昂扬,年年的重阳如期而至,今天又是重阳,上杭的野外黄花竞开,诗人感受到的是战地黄花分外香。上杭是红四军战胜攻取的地方,所以这里既有重阳赏菊的情趣,更有庆贺胜利的意味,说明他对革命胜利的感情还是热烈的。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下片从四季的变化写起,又是一年秋风起,“不似春光”。春天有和煦的春风拂面,而秋天不同,它“胜似春光”,因为秋风比春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寥廓江天万里霜”画出了一幅宏阔的江天万里的秋景,表现了诗人乐观、开阔的革命情怀。

三.教学难点:

把握词中的感情脉络,感受毛主席博大的胸怀与革命的豪情。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在上阕通过那“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秋日风光的描绘,歌颂了犹如“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提出了“谁主沉浮”即谁来主宰中国革命运动的重大问题。在下阕中则通过对青年时代革命活动的回顾,以设问收束,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激励战友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任。

《采桑子·重阳》毛泽东写《采桑子·重阳》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统一在艺术形象里,由于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描绘的秋光、秋色明艳而壮丽。两度突出“重阳”,既符合“采桑子”“反复”的格律,又表现作者重回红四军前委工作时的激动心情。选择“黄花分外香”这一形象,侧重表现色彩艳丽,选择“寥廓江天”与“万里霜”这两种形象,侧重表现境界开阔。

与我国传统的诗文相比,《采桑子·重阳》之中的秋天形象色彩艳丽,生机勃勃;这主要取决于当时作者“东山再起”起的革命豪情;词中主要选择了“战地黄花”“寥廓江天”“万里霜”等形象表现这种特点。

诗人缘情写景,因情而择形象,因情而创意境。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统一在艺术形象里。所以,只有伟大的心胸,才能和自然风光的壮观交融成为一体,只有豪情万丈与信心百倍,诗人的笔下才会出现壮丽的秋天的形象。

【模拟试题】

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像染过一样)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水浅的江底)

C.指点江山,激扬(激浊扬清的)文字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游泳),浪遏飞舟

2.下面句子朗读时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D.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A.比拟借代B.比喻借代

C.夸张比喻D.比拟比喻

4.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选出解释正确的项()

(1)独立寒秋()

A.独自B.孤独C.唯独D.单独

(2)鹰击长空()

A.攻击B.搏击C.打击D.冲击

(3)岁月稠()

A.稠密B.浓厚C.很多D.密集

(4)挥斥方遒()

A.方才B.正要C.正在D.刚刚

5.阅读《沁园春长沙》上阕,回答问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①,层林尽染②;漫江碧透③,百舸争流④, 鹰击长空⑤,鱼翔浅底⑥,万类霜天竞自由⑦。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词中的“看”字可称“领字”,它领起了下文的哪些句子?选出正确的一项()

A.①②两句B.①一④四句

C.①一⑥六句D.①一⑦七句

(2)诗词讲究炼字,如宋祁的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写尽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前人评为“卓绝千古”。《沁园春·长沙》的上阕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是哪一项?()

A.立、看、染、争B.染、争、击、翔

C.立、透、竞、问D.看、流、击、竞

(3)从“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想到了杜牧《山行》中的两句诗:

(4)具体阐述下面几个字所表现的意象:

争:

击:

翔:

竞:

(5)上阕寓情于景,诗人要表现的深沉的思绪是()

A.在社会深刻变革时期,怎样争取人民自由权利。

B.在社会深刻变革时期,革命的领导权应由哪个阶级掌握。

C.在社会深刻变革时期,怎样适应北伐,掌握革命的主动权。

D.在社会深刻变革时期,怎样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中,为了适应调的格律要求,它的前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打破了一般的语言顺序,应理解为“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上,望着湘江向北流去”。

B.“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意思是:望着广阔无限的宇宙感到怅惘,试问苍茫大地,谁才是主宰你的命运的主人呢?

C.《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的词牌,“长沙”是题目。

D.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它始于唐,盛于宋。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虞美人·枕上

毛泽东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注:此词作于1921年,首次发表于1983年5月22日《解放军报》。离人:指毛泽东的夫人杨开慧(190l——1930)。1920年冬,毛泽东与杨开慧在长沙结婚。翌年春夏之交外出考

察,期间作此词,此词写新婚初别之愁。

(1)对这首词文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唐代王建《新嫁娘》诗:“邻家人不识,床堆堆。”本词首句中的“堆”字即由“堆堆”而来,形容人坐卧久不移动犹如土堆的情况。

B.“百念都灰尽”中的“百念”指种种念头,“灰”,名词用作状语,“都灰尽”即“都灰飞烟灭”的意思。全句意为早晨醒来除了仍剩有离人的影子外,其余的一切念头都破灭了,表现了想念妻子而妻子又不在身边的那种极端失望悲观的情绪。

C.一钩“残月“既是写实,也是用典(李煜“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股滋味在心头。”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残月西沉,作者更感寂寞和孤独。

D.无由:无从,没有办法。范仲淹《御街行》中曾有“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的句子。这是写作者遥对“西流”的“一钩新月”,两行酸泪不自禁的汹涌而出。

(2)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阕写惜别之愁,一个“堆”字,形象地表现了愁闷之多;“江海”句极尽夸张手法,具体写作者夜不成寐的愁状。

B.下闻写伤别之苦,辗转反侧,彻夜无眠,直到破晓,对眼前拂也拂不去、唤又唤不来的离人影像,作者顿感百念俱灰,酸泪千行。委实是真情真诗,读来令人肝胆寸断。

C.这首词主要通过作者自己一夜“无寐”的几种动作,以一个“愁”字贯穿,表现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D.我国古典诗歌多以愁多、愁深来表现痛苦的思情。而本词则用写愁的状态来反衬思情。

(3)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毛泽东的感情世界,革命者也有自己的爱情生活、离愁别绪。

B.上阕所写的“愁”,既有离别之愁,更有对革命前途的忧虑。

C.“数寒星”有奇趣,透出作者寂寞、孤独的处境和情怀。

D.下阕末两句写作者触景生情,愁绪倍添,月圆思团圆,月残伤别离,人之常情。

8.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一(2)题。

贺新郎·读史

毛泽东

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

小儿时节

钢铁炉中翻火焰,

为问何时猜得?

不过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

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

但记得斑斑点点,

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

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足乔(jué)流誉后,

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竟,

东方白。

注释:此词写于1964年春,首次分开发表于1978年9月9日《人民日报》

(1)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相揖别”,互相拱手作揖告别。这句词概括说明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既形象又含蓄。

B.“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喻指石器时代是人类在漫长发展过程中的幼年时代。“只几个”指石器时代生产工具的种类少而简陋。

C.“钢铁炉中翻火焰“,概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翻火焰”指冶炼锻造的生产情景。

D.“一篇读罢”中的“一篇”,此处泛指中国古代史。“五帝三皇”是互文,意为中国从古至今最贤明的君主也不过三五个皇帝罢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阕仅用56个字,便写尽了一部惊天动地的中国历史。一“揖”、一“磨”、一“翻”、一“猜”、一“弯”五个字高度浓缩时间和空间,凝练形象,庄而不板,谐而不谑。

B.下阕指明应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去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否则便只会受骗上当。

C.“有多少风流人物”三句是说中国历史上有多少风流人物呢?美名流传至今的也不过盗跖、庄足乔和陈胜罢了,而真正推动历史前进的只有人民。

D.“咏史以不著议论为工,咏物以托物寄兴为上”是我国咏史诗创作的一条重要经验。毛泽东此词博大宏阔,智者的卓识、仁者的义勇、勇者的信念,尽寓其间,确实是前无古人。

试题答案

1.B2.C3.B4.(1)A(2)B(3)C(4)C5.

(1)D

(2)B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具体阐述下面几个字所表现的意象:

争:表现了江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击:准确形容了雄鹰展翅,迅捷有力地拍击的矫健身姿翔:形象描绘了游鱼在水中自由轻快游动的神态竞:写出寒秋中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

(5)B

6.B

7.

(1)B:“都灰尽”指种种念头都没了,并无“悲观”情绪。

(2)B:“百念俱灰”错误

(3)B:有拔高之嫌

8.

(1)D:“五帝三皇”泛指中国古代的帝王,算不上风流人物。

(2)C:“风流人物”当指盗跖、陈胜等人,他们是历史的推动者。

初升高衔接班语文学案

杜峰初升高衔接班策划方案

杜峰初升高衔接班策划方案

小升初语文衔接班

衔接班语文语法练习

幼小衔接班课程——拼音语文

201年7月初高衔接班工作总结

语文知识积累7

九年级语文晨练7《公输》

九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7

《九年级语文初升高语文衔接班第7讲知识精讲.doc》
九年级语文初升高语文衔接班第7讲知识精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