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教案

2020-03-02 14:24:3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呼兰河传(节选)详案

课前播放音乐,营造读书氛围。(幻:课前准备:大声朗读,预习课文)

一、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同学们,你们知道萧红吗?有没有读过萧红的文章?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补充萧红(课件)。

(幻)她,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 她,曾被鲁迅称之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

她,在流亡之际,患病期间,完成了艺术上的巅峰之作——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

她,就是女作家萧红。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就出自于她的《呼兰河传》中的一段节选部分。这篇文章你们已经读过了,有什么感受?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呢?请大家先谈谈。(喊3-4位学生)

(点评:(强化学生发言中的某一点)是这样的吗?再读一读。/很质朴/我也有这样的感受)

2.显然,同学们预习得都不错。

不知道大家是否和老师有一样的感觉,童年的生活总有那么一个让我们流连忘返的活动舞台,你看,鲁迅的童年就生活在百草园中,那里有“油蛉的低唱,蟋蟀们的弹琴”,萧红的童年生活在哪里?——大花园。(板书)

那这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园子呢?(出示幻灯片)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大花园。 课前我们不是预习过课文了吗,如果大家不看书,能否和老师一起回忆一下,文中提到了大花园中的哪些自然景物? 明确:

动物:蜜蜂、蝴蝶、蜻蜓、蚂蚱、鸟、虫子、羊、蚯蚓、蝙蝠等;

植物:樱桃树、李子树、榆树、小白菜、狗尾草、韭菜、谷穗、花、黄瓜、玉米等; 还有:风、雨、太阳、白云等。

(点评:你很机灵、反映也快。/没关系,把文章拿出来再看看。) 教师总结:哎呀,园子里的景物还真是挺丰富的。

3.那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么多的景物,它们有一个的共同特点——文中有一个关键词告诉了我们。学生回答: 自由 。

4.真棒,这么细致的问题都被你们一语道破了。你们看,小动物们、小花小草们都是自由的,那置身于这样环境中的人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说说理由?(主要目的:理清事件)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自由快乐、天真烂漫、调皮 都做了哪些自由、快乐的事?

(点评:调皮捣蛋中的自由快乐/泼水顽皮中的自由快乐„„)

5.追问:这种自由快乐、天真烂漫的生活与祖父有关系吗?说说你的发现。

(点评:祖父很细心/这是一个慈爱的祖父/祖父没有责骂我,循循善诱„„) 总结:“我”是在祖父的关爱、呵护下成长的。

6.同学们,渐渐地,文中的这个大花园的形象在我们头脑中越来越清晰了。现在我想请你们用一些词语形容一下这个园子?你会在横线上填写什么内容!(鼓励一位同学说出多个答案)

1 (备用答案:美丽的、有趣的、热闹的、神奇的、五彩斑斓的、有生机的、自由的、有活力的、快乐的、温暖的、充满着爱的„„)板书(学生说到什么,就写什么)

二、诵读课文,加深理解。

这真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园子,一个绚丽多彩、充满生机的世界。

通过刚才的检查,同学们已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内容,也初步感受到了文章的情感。那你们能不能把这篇文章读好?

作家用儿童的视角,为我们描写了这个世界,我们应该怎样朗读这篇文章,才能读出儿童自由、快乐、纯真、幸福的感情,把那种童真童趣读出来?请同学们设计一下。

知道该怎么样设计吗?要注意些什么?——重读、语气、语调、缓急等等。 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语段,现在就来试一试! (3分钟左右准备)

哪位同学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下你的快乐?或问:哪位同学愿意向我们展示一下你的设计?

点评:读得真好,读出„„/(不好的)哎呀,这位同学你为什么这样设计?说的不错,可你没有读出来,其他同学帮他一起想,来读一读。/如果„„就更好了。

三、品读词句,鉴赏语言。

感谢大家用自己的朗读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沉浸在了童年的快乐、自由、幸福之中。 文章内容我们大体领悟了,又会读了,下面干什么呢?

写得这么有趣,主要原因是什么?萧红她写得好。对呀写得好就得靠语言,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味语言。

(一)积累语言

1.先让我们做一个最简单的工作——摘录。同学们你们平时读书有摘录的习惯吗?有,那可好了,你们掌握了一个很有用的读书习惯。(没有。那有点可惜了,摘抄是一个很有用的读书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平时读书啊,除了圈点勾画,还要有目的的摘抄,比如大家就可以按照老师幻灯上的提示,分类摘抄词语和句子。抄在笔记本上,边抄还可以边体会其中的妙处。 (幻)

写色彩的词语和句子; 写动作的词语和句子; 含叠词的句子; „„

(4分钟左右)

向周围同学展示一下你摘抄的成果,我们大家前后左右看看,有好的推荐给老师看看;

(点评:字迹清秀,书写工整/如果我来写的话,我还会把这些词语下面加上着重号) 2.师生交流共享。把你积累的这些句子我们大家读读。 总结:根据文章内容好人语言特色还可以有其他的分类。以后一定要多注意积累啊。

(二)理解语言

好,接下来我们再来理解语言,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文章的第28小节,其实有一个很值得研究的字,你来看看这段文字和书上有什么不同。

①出示幻灯。我来读幻灯上一句,你们读书上原句一句好吗?

(幻)花开了,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做什么;要怎么样,怎么样。倭瓜愿意爬 2 上架,爬上架,愿意爬上房,爬上房。„„ ② 多种方法读(男女、师生等)。

你觉得加了这些 “就”读起来感觉有什么不同? 体会总结:前三个“就”,表示强调的语气;后八个“就”表示自由自在,不加任何约束。这十一个“就”,非常有表现力,语气轻松,一气呵成,形象而有力地表现了一切都在自由地生长。为“我”的童年生活提供了自由自在的生长环境。 ③当堂背诵这一段(利用课件的提示)

(三)运用语言

萧红把这段写得自由自在,那么我们能不能也写几句和萧红比一比?

写什么呢?以什么为对象写呢?——就写在文中提到的,但是本段没有的这些自然景物,比如:韭菜、小白菜、狗尾草;蜻蜓、蜂子、蚂蚱等,附加在这段后,发挥想象,也写出他们都活了,都是自由的。

四、知人论世,理解主旨。

理解了文章内容,品析了文章优美鲜活的语言,我们就要往深处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大花园?她把大花园写得这么美丽、充满生机,她的目的是什么?

先请1-2个学生说说。 介绍萧红背景。

萧红作为一个成年女作家,20岁起就漂泊流浪,生活极不安宁,情绪波澜起伏。1942年创作本文之际,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在战火纷飞中她亡命香港,生活中又一再受到感情挫折,病魔缠身,故乡此刻已沦丧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

为什么会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对故乡、对童年如此的怀念?在当时十分艰苦的社会环境下能用如此诗意的语言把自己对亲人、对家乡的依恋之情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学生讨论明确:

原来,正如作者所说:“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正因为现实世界中作者的不到太多的温暖,那么童年的记忆中那份温暖的回忆似乎显得越发的弥足珍贵。所以回忆故乡,回忆美好童年,成了她精神的最后寄托。这个大园子及其里面的一切,是作家想像再造的精神空间,是她灵魂栖息的精神家园。一个现实生活中无家可归者的精神家园,表现了亲近大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的生活的向往。

五、寄语萧红,结束全文。

曾经住在呼兰河的萧红,最后长眠于那千里之外寂寞的浅水湾。也许《呼兰河传》就是她的最后一封家书,沉淀着她有些苦楚的思念和那有些绝望的希望。可是,在《呼兰河传》里,她毕竟还是回到了那童年的呼兰河小城,回到了那个开着倭瓜爬玉米长、蜂戏蝶舞的后园里,把思念融化在了祖父那笑盈盈的眼里。

我想改用一下大家熟悉的一首歌《稻香》的歌词送给萧红:那童年的后园是你唯一的城堡,随着呼兰河继续奔跑,微微笑,不要哭,让蝴蝶蜻蜓带着你逃跑,小城里的祖父是你永远的依靠,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拓展阅读。

课后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教案

呼兰河传教案

呼兰河传 教案

《呼兰河传》教案

呼兰河传教案

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教案.doc》
呼兰河传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