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2020-03-03 07:16:5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探寻雷夫足迹 收获教育智慧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读得一本好书,如同结交一位挚友,给予勇气和信心;认知一位智者,犹如荒漠渴饮甘泉,获得力量和希望。课余时间,我阅读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这是一个充满惊讶和感动的过程,这位令人敬佩的美国教师雷夫•艾斯奎斯,用超凡的勤奋和卓越的教育才能,解答了他在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的确,阅读可能改变不了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可能改变不了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阅读中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发出轻轻叹息:“教师原来可以这样来当,原来可以做得这样好!”他在洛杉矶市中心一间会漏水的小教室年复一年地教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长达20多年,这间教室被称之为56号教室。他创新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变成热爱学习的天使;他热情的教育态度,把教室变成温暖的家。

“一间教室的容量可以很大很大,他可以带给孩子无限多的东西。”从他的身上我懂得了教室和教室是不一样的。

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狭隘;有的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而决定教室的尺度是老师,尤其是小学教师。他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他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显然,雷夫老师的教室是无比宽敞的。

“我这个老师没有特别突出的创造力,于是,我决定给他们我能力范围内最宝贵的东西——时间。”作者的话语,读来,朴实无华;背后,

是隽永深长的爱,是超乎寻常的毅力。通读全书后,我明白了,雷夫老师是用自己近乎疯狂的爱与智慧创造出了这个奇迹。当然奇迹的背后是超乎常人的努力与艰辛。书中处处闪耀着雷夫老师通过辛勤摸索总结出来的教育智慧,似颗颗珍珠布满海滩。我们四年级组的老师们决定做一个“贪婪的淘宝者”,去探寻雷夫老师的足迹,捡拾和珍藏这颗颗智慧的结晶。

第一颗映入眼帘的珍珠就是雷夫老师的境界。

雷夫,作为一个老师,有着丰富的知识并对事物有着自己的看法。我们平日教学,着眼学生的课堂学习,这是小处,着眼学生的发展,这是大处;而雷夫看到的更多,他把社会现象社会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结合起来分析,这给了我一些感触。在现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这以前我是没思考过的,感觉自己是无能为力的,只能怨天怨地怨社会。读了雷夫的故事,原来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动手从一件件小事做起,再平凡的老师也有影响至少一个学生的力量。老师的境界,是对现实的妥协,还是脚踏实地的从己做起?人人都有创造“奇迹”的潜质,就像雷夫老师自己所说,他不是超人,与一般老师一样,他会失败,会痛苦甚至也曾疲倦、迷茫过。但是“教室的火”点燃了他的激情和信心,他说“如果我能如此投入教学,甚至连头发着火了都没有注意到,那么我前进的方向就是正确的”。是的,从那时起,雷夫老师找到了真正可以永远全心全意投入其中的事业,并且他正是义无反顾地这么做了。

雷夫老师是有理想的。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培养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孩子懂得为人之道,鼓励孩子追寻丰富的精神世界„„丰富的理想背后就是朴素的教育真谛——为了学生的发展。于

是教师对每位学生都抱有信念,不抛弃、不放弃;学生的学习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雷夫老师是有激情的。他已经用了25年时间并且还要继续坚守在同一所学校的同一间教室,教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他倾其所有精力、美德与创造力在孩子们身上,用特立独行的个性、截然不同的观念、别出心裁的创意,给他们带去宝贵的东西。如果没有最单纯的教育热忱,我想没有人会如此执着、安分和踏实。而雷夫的这些都没有因时间和声誉而改变。

朱永新先生说过“一个理想的教师,必须有远大的理想,不断地给自己提出追求的目标,同时又要有激情。对一个成长中的教师来说,平静的思考是需要的,但更要富有激情。”想到自己,近来的教学很苦,为调皮不听话的孩子感到束手无策,怕达不到教学指标而不敢怠慢,匆匆的忙碌中我似乎没有清晰的教育理想可言。但是同样在各种考试压力下,雷夫老师却能在一间狭小的教室创造无限的可能,他奉献,他坚持,他热情,感谢他,他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也愿意拿出年轻人的激情去拥抱未来,用更多努力去战胜困难,用继续奋斗去取代苦恼。

第二颗耀眼的珍珠是雷夫老师以信任取代恐惧。

五十六号教室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它缺少恐惧。雷夫老师想让孩子们变成爱学习的天使,因此他要把五十六号教室打造成一间以信任为基础,毫无恐惧的温暖之家。年轻时的雷夫老师也曾计划着在开学的第一天给孩子们来点下马威,让他们清楚自己才是老大。后来他明白,以那样的角色教导孩子,到头来只是白忙一场。想想当初我刚上班时也抱有过这样的想法,希望通过恐惧来立威,以确立自己在班级的“统治”。后来发现孩子们对你的怕只是表面的,你如果不在,他立马又会“原形毕露”,让你疲于应付,这样带来的结果是治标不治本。有人说,特殊孩子跟正常孩子不一样,但我认为,人性是相同的,不管是特殊孩子还是正

常孩子,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是相同的。特殊孩子也有尊严,也渴望受到人性的对待。所以我们也应该时时处处从孩子的角度看待事情,不要把害怕当作教育的捷径。

第三颗闪耀的珍珠是雷夫老师的师爱。

“我决定给他们我能力范围内最宝贵的东西——时间。”多么深沉朴实的爱!雷夫给人的感受,首先不是教学的技巧,而是一种职业的激情,这也是新教育提倡的一种精神。在他看来尽管教书是件苦差事,但成果却是甜美的。艾斯奎斯把自己的热情传染给了孩子们,可以说艾斯奎斯是上帝送给孩子们的礼物。

“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20多年来,56号教室6点半就敞开了门”,雷夫老师写到,“我在一片漆黑中到校,比正式上课时间早了整整一个小时,而迎接我的是一群热切等待学习的学生。他们自愿早到,和我一起用„„„„这一小时来训练一项经常受到忽略的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我并不特别有创造力,所以只能尽我所能给他们最宝贵的东西——时间。”是什么让孩子如此自愿积极来学习,又是什么让雷夫舍弃休息,用大量的时间和学生相处,就连寒暑假也几乎天天陪着他们学习?是爱吧。第56号教室是雷夫用爱心建筑的心灵之家,是一个充满爱的最温暖的家。

因为对工作的爱与专注,才会出现“头发着火了”也不自知;因为对孩子的爱,才会不自觉得要对孩子进行终身有益的教育。让我想到我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初衷:“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只有爱自己选择的职业,才会让自己的人生快乐而阳光,只有我们教育者充满了爱,才能“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

第四颗璀璨的珍珠就是他的“品格锻造六阶段法”。

细细品读这本书,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而且可以学到许多可以

直接操作的东西,我苦苦寻觅。

例如本书的第二章《寻找第六阶段》。书中有这么一段话——真相很简单:这年头,大多数教室都被一种东西控制着,那就是“害怕”。老师们害怕:怕丢脸,怕不受爱戴,怕说话没人听,怕场面失控。学生们更害怕:怕挨骂,怕被羞辱,怕在同学面前出丑,怕成绩不好,怕面对父母的盛怒。读到这里,我很受触动,雷夫将我们教室的现状概括为“害怕”两个字,一针见血。读到这里,我也很害怕,事实上,我们真的就是深陷在相同的陷阱里。就像雷夫所说的,我也必须痛苦地承认这个事实,班上很多孩子之所以守规矩,是因为他们害怕。当然也有不少孩子喜欢他们的班级,而且学到了各种美好事物。雷夫对“六阶段”的阐述,使我找到了班级管理孩子的问题所在。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所谓的不想惹麻烦,雷夫老师是这么说的: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大多数孩子就开始接受第一阶段的思考训练,一切行为几乎都以“不惹麻烦”为原则。“安静,老师来了!”孩子们紧张地彼此告诫。他们做作业是为了不惹麻烦,他们排好队是为了让老师高兴,在课堂上安静地听讲是为了赢得老师的宠爱。而为人父母、为人师长的我们,总是威胁说“不听话就要你们好看”,或是“等你爸回来,你就倒大霉了。”这种思维不断地被强化着。的确,在平时,说“安静,老师来了!”的孩子总是存在;我们总是告诫他们,如果排不好队就在操场上站着别回来了,要是不做作业,就要补做或者留下来„„家长总是叮嘱: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要开小差,作业要加快速度,把字写好„„

诸如此类的言语威胁,让孩子们总是为了不多做作业,为了不罚站,为了能舒服地坐着上课,为了不被父母骂,不挨父母打,而乖乖地照着大人的话去做,他们纯粹是不想惹麻烦。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雷夫言:“贿赂行为”常见于全国各地的教室。不知何时开始,也不知受了何人影响,我们开始以糖果、学习用品等来鼓励学生们把作业或别的什么事做好,孩子们通常都会很努力去得到这些奖赏,因为那象征着荣誉。大多数家长也用礼物和金钱来激励孩子在学习成绩上“大下苦功”,为了成绩,孩子们和家长讨价还价的事情屡见不鲜。后来自己清醒的认识到,为什么要去取悦学生,认真写字、专心听讲、主动打扫卫生、安静地排队、乐于助人等等,这些本该是他们应该做好的事情。这是作为一个人应该有的道德标准,不需要给予奖赏。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雷夫的案例:一个老师请假了,一个叫罗伯特的孩子帮助代课老师管理好了秩序,告诉代课老师各项物品放在哪里,就像个小老师一样。而他这么做并不是为了奖赏,而是为了老师而做的,并以此为荣。家长们常对我说:“老师,你说说我家的XXX,我们说话他都不听,你说的话最有用了。”类似于这样话。我一直为这样的话而苦恼着。我也常和孩子们谈心,但效果不大。如今,看了雷夫老师的话,让我明白了,孩子们这么做都不是为了自己,他们都是为了取悦老师和家长。他们还没有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为了谁,而只是因为这么做是对的,是好的,必须为了自己而努力。不过这种观念很难

灌输给学生,只有在日积月累中形成,要潜移默化才行。我想等他们慢慢长大了,才可以做的更好。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和其他老师一样,我每年也会给班里学生定几条基本班规,这些规则定了之后,很多同学都是为了不被惩罚或想要得到奖赏而努力去做到的。其实我们老师又何尝不是和学生一样,不得不去遵守很多规定,即使明知这个规定是不可行的。人的一生中有时并无规则可循,更重要的是,有时规则根本是错的。虽然这样的说法我也是认同的,但是能自觉遵守规则的孩子毕竟在少数,如果我们这样去教育那些连班规都不能遵守的人,那平时我们又该怎样管理班级呢?毕竟中国的教育体制和国外的教育体制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 “仁慈是有感染力的。”其实当我们仔细观察的时候,我们是可以发现班里的部分孩子在特定的环境下能够做出体贴别人的行为,不是为了获得表扬和奖励。“人之初,性本善”,我相信孩子们都有一颗柔软的心,只是有时候他们并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多么让人烦躁。或者用雷夫的话来说就是他们的道德品质还没有发展到这个阶段,只能相信他们能做的更好。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这一阶段就更难找到能做到的学生了。要想到达这一阶段,都要靠学生自己,并不是我们能够轻易引导的,因为这实在是一个极高的境界。当然我也相信,在我们的学生中也是会出现布兰达这样的孩子的。

第五颗亮丽的珍珠就是雷夫老师的智慧。

说雷夫老师智慧,首先是因为他把提高儿童阅读能力的同时引导他们对阅读的热爱作为首要任务。他说“我要我的学生爱上阅读。阅读不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通过文学,孩子会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敞开心扉接受新观念,踏上光辉的大道去远行。”他把孩子带到将知识、热忱和阅读的喜悦视为理所当然的图书馆,挑选合适的文学作品介绍给学生,正面引导不会阅读的学生,办读书会等。在这个“快餐文化”的时代,很多青少年青睐电视、电影、网络里的世界,难得有沉下心来品读经典,滋养心灵。雷夫老师不忘引导他的孩子们通过阅读认识世界,改变观念,改善气质。这一智慧之举我们都知道,却很难真正做好。

“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的前提是什么,无非就是“爱”,爱这一职业,爱自己的岗位。没有了“爱”,就不能从教师这个职业中获得乐趣。觉得教书枯燥是因为不曾用心,不曾将爱付诸于行动中;不懂将学习与生活接轨,太计较于“得与失”之间的平衡,却忘了教师是一个讲究奉献的职业,忘了要“梦想成真”首先必须要对梦进行投资。

正如书中所说:唯有出自内心的关怀与真爱,才能创造出人间的“奇迹”。“第56号教室的奇迹”其实潜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相信只要努力改变用心去做,一定能创造属于我们的奇迹!属于我们教室的奇迹!

辽阔的海滩上,可供采拾的珍珠还有很多,令我们目不暇接。掩卷沉思,《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与其说是一部教育专著,不如说是一份心灵的鸡汤。它如同教育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们探索、坚持,让我们在寻觅理想与现实之间平衡点的线上划出一个起点,又标明了终点站的存在。

当我们把自己交给了三尺讲台,

就意味着我们将两袖清风; 当我们把自己交给了莘莘学子, 就意味着我们将上下求索;

当我们把自己交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

就意味着我们将无怨无悔的书写我们的青春年华。 我们愿意用 爱心、耐心、信心

给与我们有缘的每一个孩子搭建一个成长的平台。 我们不仅要做那个给天使缝补翅膀的人, 我们更要给孩子们插上飞翔的羽翼, 看他们展翅翱翔于湛蓝的苍穹!

读《第56号教室奇迹》有感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doc》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