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医疗制度的推广现状及成效 实习报告

2020-03-03 03:40:1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2012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2009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新型农村医疗制度的推广现状及成效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

新型农村医疗制度的推广现状及成效

社会实践主要内容: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农”问题的不断深化已将农村医疗保障问题突显到极其重要的地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被誉为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但其在实践领域的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是在前进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来把这一庞大的民生医疗卫生保证工程做好,让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为此了,利用暑期实践我进行走访调查,对由此产生的“问题”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

1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2012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评语: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成绩:

评定教师签字:

新型农村医疗制度的推广现状及成效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体系的建立

一、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

我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是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逐步建立起来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广大农村中除少数个体开业的中医和中药铺外,基本上没有任何医疗卫生设施,广大农民贫病交加。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国政府制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以农村为重点的卫生工作方针,逐渐在全国农村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乡村医生队伍和合作医疗制度,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卫生模式。这样在农村形成了以土地班长为基础,集体保障为主体的医疗保障体系,在人民公社时代,由于集体经济的支持,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最高峰曾经覆盖了90%的农村生产大队和95%的农村人口。

80年代以后,我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包产到户,人民公社集体组织解体,集体保障的基础随之瓦解,农村基层卫生组织失去了集体经济依托,在没有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大部分走向市场化、商业化,变成了营利性的私人诊所,农民医疗保障实质已变成一种农民依托土地、以家庭为主题的自我保障。

自1990年以后,中国政府在农村医疗保障领域的政策选择是“恢复和重建”合作医疗执度。在整个90年代尽管中央曾多次下令要“重建、完善和发展”合作医疗制度,但即使在“恢复和重建”高潮的1997年,合作医疗的覆盖率也仅占全国行政村的17%,农村居民参合率仅为9.6%,农村整体的医疗保障体系依然没有建构起来,结果是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日益严峻。

2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2012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至今,以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为主体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虽已显成效,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合作医疗基金筹集困难,由于种种原因,出资主体资金的不到位直接影响到医疗合作制度的启动与执行:一些地区的试点推广结果农民的参合积极性并没有设想中那么高,有些地区甚至不足50%,与国家政策制定最初的设想还存在较大的距离,直接影响了新型医疗合作的推行质量。既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为何会在实践领域出现诸多问题,达不到政策制定之初的预定目标呢?种种迹象表明,新型的农村医疗合作制度仍然存在制度上的缺失和政策执行中的不力,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对问题出现的根源进行透析,期待提供解决新型农村医疗合作问题的框架知道,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安排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农民为参加合作医疗、抵御疾病风险而履行缴费义务不能视为增加农民负担”。

2004年1月,为了进一步推进新农合制度的发展,国务院转发了卫生部等部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同时要求地方政府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在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同时不断调整完善试点方案,以做实试点工作。

本着多方筹资,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地区正在不断的增加,通过试点地区的经验总结,为将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的全面开展创造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截至2004年12月,全国共有310个县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1945万户,6899万农民参合,参合率达到了72.6%。

2006年,卫生部联合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建立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扩大试点工作的目标和要求,要在2006年试点县的数量达到全国县总数的40%, 2007年达到60%,到2008年全国实现基本覆盖。同时在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强合作医疗管理能力建设、加强农村医疗服务监管等方面做了明确部署。

2007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大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扩大到1451个县(市、区),占全国总数的50·7%,有4·1亿农民参加;中央财政支出42·7亿元,地方财政也相应增加支出,较大幅度提高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

2008年,在《关于做好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通知》指导下,各级财政对参合农民的补贴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80元,同时完善了统筹补贴等方案。在国家重视和资金支持及统一指导下,新农合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截止2008年底,全国2729个县开展参加新农合工作,新农合参合率在91.5%,新农合基金累计支出总额为429亿元,累计收益3.7亿人次。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想继续扩大参保人数,建立全覆盖的新农合制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积累经验。

2009年,卫生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中医药局联合下发《关于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在新农合筹资水平达每人每年100元基础上,要在2010年新农合筹资水平提高到每人每年150元,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参合农民按60元的标准补助,农民个人缴费由每人每年20元增加到30元。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新农合补偿封顶线(最高支付限额)达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还有一个亮点就是,积极引导外出务工农民参加新农合制度,为流动人口参加新农合制度探索可行方案,在充分考虑实际的情况下,做好新农合与其他制度的衔接工作。

3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2012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至今,农村合作医疗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彻底铺开,覆盖各个县区,让农民的看病问题得到了初步的解决和保障。

现阶段取得的成就

初步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机制。各地在组织管理、筹资机制、基金管理、医疗服务、补偿报销、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经过几年的时间,基本建立起符合实际、运行平稳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为逐步建立农民医疗保障制度积经了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民健康的保障作用逐步显现。2011年,全国共补偿1.22亿人次,补偿资金支出45.55亿元。许多省份将部分慢性病和住院分娩等纳入报销范围,满足了广大农民的实际需求,也扩大了农民的受益面,使农民看病就医率有所提高,农民医疗负担有所减轻,因病致贫、返贫的情况有所缓解,并且农民的健康意识自我保健意识开始增强。 贫困人口看病就医问题得到一定改善。全国试点地区贫困人口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比例为64.1%,列入医疗救助范围的五保户和特困户参加合作医疗分别达到99.2%和70.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中的问题

1、提高服务意识,为广大农民群众谋福利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种社会保险,而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民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是基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低,农民了解不深,怕政策有变,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等的考虑。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不满主要是因为保障水平低,参加和理赔程序繁琐等。此外政策不公等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社会满意度低。因为广大农民群众相对来说文化水平低因此,工作人员普遍态度蛮横,敷衍了事。使广大农民群众意见大,对政府的好政策却感受不到幸福感。

2、保大不保小,不能顾全面。

在报销过程中因为种种条款和药品目录的限制对广大群众造成一种误导,因为药品分甲乙类还有自费项目。经过调查发现农村合作医疗的各种诊疗项目都是基本项目与职工所用范围相差甚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兼顾小病理赔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个定义显示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救助农民的疾病医疗费用的而门诊、跌打损伤等不在该保险范围内,这项规定使得农民实际受益没有预想的那么大。而且哪些项目能报销,哪些不能报销农民并不是很清楚,在这个过程中农民会受到很大的欺骗,以至于农民的医疗费用不能得到合理的报销保证。

3、农村合作医疗理念难以深入人心。

新型合作医疗在实施过程中造成医院药占比过高,因此自从实施后医疗费用比以前更高。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许多农民加入农村合作医疗并不是说真正的理解体会这项政策的真正的好处,而是说因为交的钱不多甚至有的地方政府才正好的话就可以不用交这项费用。现有的宣传多集中在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农民带来的表面好处上,没有树立起农民的风险意识,也没有体现出重点,没有对那些不参加的农民进行调查,使得宣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许多农民并不真正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他们仅从自己短期得失的角度考虑,由于自己身体好,生病住院的概率低,没有必要花那个冤枉钱。还有一些农民认为它跟以前的义务教育保证金一样,最后被政府骗走了,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宣传也没

4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2012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有把具体的理赔标准发给农民,使得他们在理赔时,看到那么多药费不能理赔一些农民有被欺骗上当的感觉。今后应严格监控医院加强管理,切实为广大农民群众造福。

4、转诊制度不合理,不能真正得实惠。

因为控制报销支出设立种种不合理转诊制度造成农民看病个人负担过大。如果农村合作医疗的各种等级及理赔程序过于复杂的话,又会降低农民对自己能得到报销保障的小额医疗费用采取消极的态度。城镇居民的医保都是可以拿来抵押一部分医药费的,可以直接在卡上交医疗费的,事后再来结算。国外的医疗保险更是让医院、医生与保险公司而不是患者发生直接的利益关系。繁琐的登记、理赔程序增加了农民许多不毕业的麻烦,降低了农民的满意度。

对新型合作医疗现行状况的建议

根据对新农合制度发展历程、所遇困境的分析和对国外农村医疗保障模式的学习,我个人认为想要推广完善新农合制度,使新农合制度可持续稳定的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增加政府投入,政策扶植发展。

针对地方政府筹资不稳定的问题,可以考虑在进行地方财政预算的时候,将一部分资金作为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提前划出,作为固定的资金补贴投入进新农合制度筹资基金当中,这个基金同时也接纳社会各个方面的慈善捐赠,以扩大资金的规模。

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参合,比如建立连续参合的优惠政策,即对连续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员,在年度住院费用报销达到封顶线标准以后再给予一定比例的优惠,或是提高连续参合者的补偿比例,连续参加的年度越长,优惠额度越大。还可以提供免费体检服务、积分领奖制等吸引广大农民参与。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积极性。

2、完善参保制度,扩大参保范围。

新农合制度是属于社会保险制度当中的,而社会保险的一个重要性质就是强制性。然而新农合制度强调的自愿参加导致的各种不良后果会越积越多导致执行的失效。所以在农民对新农合有了基本印象后,采取一定程度的强制,用制度建设来进一步约束农村居民,会进一步提高农民参保率,可以做大“基金”蛋糕,扩大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

3、提高报销比例,合理分级统筹。

鉴于只保大病不保小病模式带来的种种弊端,新农合制度应该从大病报销制度逐渐过渡到门诊报销补偿和大病报销补偿相结合的模式。其次,加大对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功能的重视。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中,要从单纯的医疗型向医疗预防保健型转变,为农民提供与其经济支付能力相适应的预防保健服务,保证以较小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受益面。加快预防保健工作,降低了发病率,减少了农民的医疗卫生支出,降低合作医疗成本,促使合作医疗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增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生命力。。

4、加强医院监管,完善服务意识。

加强监管,要进一步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的行为,对违规的医疗机构进行经济处罚,对情节严重者取消其运营资格。其次,加强医疗队伍人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再者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的行为不规范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它们处于医疗服务供给的垄断地位。

新型农村医疗制度的推广现状及成效 实习报告

新型农村医疗制度的推广现状及成效

新型农村医疗制度的推广现状及成效

新型农村医疗推广的主要因素

新型农村医疗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异地定点医疗模式

新型农村养老制度调研报告

医疗安全报告制度

网络推广实习报告

《新型农村医疗制度的推广现状及成效 实习报告.doc》
新型农村医疗制度的推广现状及成效 实习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