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七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

2020-03-02 13:20:1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21.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

一、中心:本文以“新装”为线索,描写一个愚蠢的皇帝上了骗子的当,赤身裸体参加游行大典的故事,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鞭答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文章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二、综合题

1、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课文找出语句来分析。

(1)昏庸无能,骄奢淫逸。从开头治装费用、心思兴趣、换衣次数三个方面写出皇帝爱穿着的癖好。

(2)愚蠢透项。从被两个骗子投其所好,上当受骗可以看出。

(3)自欺欺人。皇帝明明没有看到衣料,但怕别人说他不够资格当皇帝,便极口称赞骗子织的衣料,并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授予他们勋章。穿新装的时候,明明什么也没穿,还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4)虚伪昏庸。在参加游行大典时,他听到老百姓说了真话,十分恐慌。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来掩饰自己。

2、那些大臣们又是些什么样的人,从课文找出语句来分析。

大臣们都是些虚伪狡诈、自欺欺人的人。他们明明看不见衣料,却极大称赞布料的美,并抢着向皇帝介绍衣料如何美。称赞皇帝的新装多么合身,多么好看,多么贵重。

3、他们不敢说真话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皇帝:维护他独断专行的统治。 大臣、诚实的官员、骑士们:保住他们的地位、职务。

老百姓:怕别人说自己太愚蠢,怕招来杀身之祸。

4、故事最后为什么要让一个小孩来揭开黄的新装的奥秘,来戳穿游行大典的骗局?

因为孩子总是无所顾忌、直言不讳。既天真大胆,又率直肯定。

5.这篇童话讽刺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访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讽刺了封建统治阶段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鞭答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6、童话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课文中的皇帝、大臣、骗子的行为都极其荒唐可笑的。皇帝光着身子试穿新衣,赤身露体的在大街上游行都是极度夸张的,你认为现实中有没有这种情况?

童话是生活的反映。是有其真实基础的,在封建时代,什么荒唐可笑的现象都有。昏君确是穷奢极欲,荒唐可笑;大臣们也都明哲保身,自欺欺人,阿谀逢承,被愚弄被压迫的老百姓也总是胆小怕事,人云亦云。而骗子们总是善于投机钻营,欺骗有术,而敢说真话的人往往反而倒霉。因此,说假话成风,荒唐可笑的现象也就有可能发生。

三、精彩语段阅读: 语段

(一):阅读课文1——6段。

1、第1段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刻画皇帝的形象?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从治装费用、心思兴趣、换衣次数三个方面具体的写皇帝爱新装的嗜好,刻画了爱慕虚荣、生活奢侈的皇帝形象,揭示了故事发生的缘由,为下文骗子愚弄皇帝埋下伏笔.

2、“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皇帝之所以上钩,主要是看中了这布独有的“特性”这是全文的主线。作品展开情节,安排材料,刻画人物,都是围绕这一主线进行的。

3、皇帝相信两个骗子的话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皇帝的愚蠢无知。

4、皇帝为什么会“感到不大自然”?这段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说明了什么?

联系课文对他爱好新衣的描写,不难看出,皇帝自己其实心很虚,他很怕自己看不见,被人知道自己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而且对自己是否聪明也不自信,所以他心里感到“不大自然”。 这段精彩的、一波三折的心理描写,把皇帝不自信而又心虚,愚蠢而又狡猾的性格特点准确地表达了出来。(也正是由于不自信而又心虚,一心想知道布织得怎样的愚蠢而又狡猾的皇帝,才先派他那“诚实”的、“很有理智”、最“称职”的老大臣去看。) 语段

(二):

这位善良的老大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看见他们正在空织布机上忙碌地工作着。

“愿上帝可怜我吧!”老大臣想。①[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是他没敢把这句话说出口来。 那两个骗子请他走近一点,同时指着那两架空织布机问他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是不是很漂亮。②[可怜的老大臣的眼睛越睁越大],可是他仍然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什么东西可看。

“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嗳,您一点意见也没有吗?”一个正在织布的骗子说。

“哎呀,美极了!真是美妙极了!”③[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嗯,我们听了非常高兴。”两个骗子齐声说。于是他们就把色彩和稀有的花纹描述了一番,还加上了些名词。老大臣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去的时候,可以照样背出来。事实上他也这样做了。

1.这几段文字从语言 动作 心理活动等方面描写了老大臣“看布”的经过,由此可看出老大臣是一个虚伪愚蠢、见风使舵、老谋深算的人。 2.这段文字中有三处写老大臣的眼睛,都分别表现出他不同的内心活动,请结合课文,做简要分析。 (注意人物形象的刻画) 第一次写老大臣“眼睛睁得特别大”,是说他吃惊的样子;第二次“眼睛越睁越大”,是说他在竭力想看见布料;第三次写“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是说他装着真看见的样子。 3.老大臣看布料过程心理变化分析正确的是C A.感慨害怕怀疑坚定 B.悲叹害怕坚定犹豫C.悲叹害怕犹豫坚定 D.高兴怀疑否定坚定

4、“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中的“这一点”指的是什么? 老大臣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东西。

5、后来课文又描写另一位官员看布料,和描写老大臣看布料有什么异同?

课文写另一位官员看布料,写得远比老大臣看布料简单,又写出了两人不同的心理活动,这就避免了描写同一事物的雷同。】

语段

(三):

1当布料还在织布机上的时候,皇帝就很想亲自去看它一次。他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其中包括已经去看过的那两位诚实的大臣。然后他就到那两个狡猾的骗子所在的地方去。这两个家伙正在以全副精力织布,但是一根线的影子也看不见。 2 “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因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得见布料

3“这是怎么会会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 个皇帝吗?这可是我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的满意!” 4于是他点点头表示出他的满意。他仔细地看着织布机,因为他不愿意说出他什么也没有看到。跟着他来的全体随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有比别人看到更多的东西。不过,像皇帝一样,他们也说:“哎呀,真是美极了!”他们像皇帝建议,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皇帝赐给骗子每人一个爵士的头衔和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同时还封他们为“御聘织师”。

1.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上面文字所写的主要内容。皇帝带领随员看骗子织新衣

2. 文中 “他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一同去看正在织的布料,“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他想鉴别一下自己的亲信是否愚蠢,称职,以使巩固其统治。 3. 皇帝亲自来看织布,那两位诚实的官员为什么要抢先介绍?

怕是帝责怪他们欺骗皇上,以先人为主的方法,极口称赞骗子级的衣料之美,使皇帝相信他们的汇报是真的,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乌纱帽。

4.第3段对皇帝的描写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作用是什么?采用心理和语言描写的方法,写出了皇帝慌恐的内心和骄横、虚伪、自欺欺人的性格特点。

5、皇帝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不同,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一句“骇人听闻”,一句“最可怕的事情”,两个“难道”的反问,都是皇帝心里所想,这几句心理描写,突出了皇帝极端恐惧的心理。他虽然什么也没看见,嘴上却极力赞美,而且用了“极”“十分”等程度非常深的修饰语。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相反,表现了皇帝的虚伪和骄横自欺欺人。 6. “每个人都有说不出来的快乐”,每个人的快乐原因相同吗?“皇帝”、“两位诚实的官员”、“其他官员”都因为什么而快乐?

答:不同。皇帝为了有美丽的、精致的布料而快乐,为能穿新装举行游行大典而快乐;两位“诚实”的官员因为事实印证了自己的“预料”而快乐,为保住官职而快乐;其他官员为能得到皇帝的信任而快乐,也为有机会给皇帝献媚而快乐——全面展现了整个宫廷的愚蠢和虚伪。而骗子才真正有了快乐:他们即赚足了钱,又得到了头衔、勋章,并被封为“御聘织师”。 语段

(四):

1就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位,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②“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③“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

④“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 ⑤“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1.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

答:皇帝丑态百出地在街上游行,所有人都不敢说出真相,最后一个孩子说出了真相。

2、皇帝听到老百姓的真话,为什么有点儿发抖?又为什么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皇帝听到老百姓的真话,意识到自己受骗出丑,感到恐慌。但他为了掩饰自己的恐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3、文段中加横线句子是什么描写?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心理描写。揭露皇帝虚伪、卑鄙、愚蠢的本质。

4.小孩子为什么敢于说真话?

答:小孩子天真烂漫,因为他们心中“无私”所以在做事的时候也就“无畏”(无所畏惧)。这表现了作者的意愿:保持无私的童心,敢于说真话。

5、童话的结局让一个小孩说出了真话,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说明一个人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22.诗两首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作者介绍】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四川省乐山县人我国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学者。他的著作很多,有诗集《女神》、《星空》、话剧《屈原》等。

【创作背景】

上个世纪初,我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五四运动呼唤人们追求自由、美好、幸福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未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鼓励人们执著的寻求光明和理想,作者写下了这首诗。

【原文欣赏】

第1节联想,第2-4节想象。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第一节,用比喻自然而然地把“街灯”和“明星”联系起来,既描写出了迷人夜景,有暗示了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这样运用比喻修辞方法,体现了作者联想的思路。“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作者看到“远远的街灯明了”,联想到地面“明了”的“街灯”像是天上“闪着无数的明星”。联想到街灯像明星,自然会仰望星空,自然地引出“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作者仰望天上“现了”的“明星”,又联想到它们像是地面“点着无数的街灯”。这样街灯与明星相互比喻,回环往复地展开联想(相互比喻 回环往复)。地面街灯和天上明星互相辉映,创造出了一种光亮闪烁、深远优美的境界(灯星辉映 深远优美)。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第2节描写天上的街市。这一节怎样逐步驰骋想象?想象出了什么样的天上的街市?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这一节分两层驰骋想象。“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写街市。句首冠以“我想”,表明了下面写的都是作者的主观想象,如把“我想”改为“在”字,就成了写实的文字了。用“缥缈”修饰“空中”,从隐隐约约当中表现出天空的高远深邃;用“美丽”形容“街市”,总写出街市的美好;“定然”一词,语气肯定;从而表现出诗人想象在那高远深邃天空中必有美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写街市上的物品。用“陈列”修饰“一些物品”,表明店铺中物品相当多,摆布很得当;用“世上没有”修饰“珍奇”突出了珍贵奇异物品世上绝无;“定然”一词,语气肯定;从而表现出诗人想象在那天上街市的店铺中必有世上绝无的珍贵奇异物品。两层驰骋想象,由写街到写物,连接紧密,逐步展现,表现出诗人飞翔想象羽翼,神游天上街市,表达了诗人想象天上必有一个远胜人间美好世界的坚定信念。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你”指代作者,使语气亲切,把读者带入诗所描绘的环境中去。

第3节,由天上的街市联想到牛郎、织女的团聚生活。先依据星象来写天河。“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仰望上去,淡淡的天河确是“浅浅的”;诗句在“你看”后面加上一个逗号,表示停顿,也是在引起读者注意天河是“浅浅的”。既然天河是“浅浅的”、那“不甚宽广”的推断也就具有了合理性;“定然是”,语气十分肯定,充分强调了这种推断。有了这天河是“浅浅的”、“不甚宽广”的铺垫,“那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的想象,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这两节诗又写了什么内容? 答:运用想像,描写牛郎织女在天上的生活。 ⑵请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描绘牛郎织女在天上的生活。

答:他们获得了自由,能够骑着牛儿,淌过不甚宽广的天河,时时来往,天天相见。白天,他们男耕女织,一家四口其乐融融;夜幕降临,他们手提灯笼,闲游天街赏景购物,生活过得美满幸福。

第4节,联想天上牛郎、织女美满幸福地生活。“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来往”一词,表现出天河不能隔离这一对恩爱夫妻,牛郎骑着牛儿蹚过浅浅的天河去见织女,夫妻朝朝相会,夕夕团圆。“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此刻”,赋予想象的情景以具体的时间,好像诗人都要看见他俩一样了。“闲游”,表现出牛郎织女耕织之暇在天街悠闲游观的情景。牛郎织女获得了解放,获得了自由,生活美满幸福。“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由“流星”联想到“灯笼”,说“流星”是牛郎织女提着的“灯笼”,想象奇妙。用“朵”形容“流星”,直接表现出“流星”的美丽,间接表现出“灯笼”的美丽。诗句在“不信”后面加上一个逗号,表示停顿,引起读者注意“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恍如和读者面谈,情趣盎然。

【课文分析】

写作特色:

1.联想自然,想象丰富。诗歌的第1节用联想,由街灯联想到了明星,又明星由联想到了街灯。诗歌第2.3.4节,都运用了想象。

2.引用传说,寄托向往。诗人没有按民间故事那样写牛郎织女,而是把他们写的很自由,这是因为他希望人间也能出现自由幸福的世界。作者是借改造后的牛郎织女的形象来寄托自己的理想,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用词准确,有表现力。

4.节奏和谐,琅琅上口。

联想的自然,想象的丰富,意境的美妙,语言的优美,是这首诗的特色。诗中,最多的是想象。想象,是有一事物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诗人放飞想象,描绘了天街的美好生活,描写了与黑暗现实形成巨大反差的理想世界的美丽图景,表现了作者对现实深感失望,表达了作者盼望自由,盼望民主,盼望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幸福生活,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诗歌中的想象有: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联想,由一事物想到相关的其他事物的思维活动。如由人间的街灯联想到宇宙的明星。由闪烁的星球幻想“天上的街市”,进而想到天街上的行人,想到牛郎织女“在天街行游”,这就是想象了。作者正是通过神奇的联想和想象,从人间写到天上,存在出一个充满幻想、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意境。诗歌中的联想有: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诗的第2节写道:“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缥缈的空中”写出太空给人若隐若现、飘渺虚幻的感觉。这样的情景,诗人才能演绎出“美丽的街市”的想象。为了加强这种想象,诗人用“定然”表示不容置疑,表达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和坚定信念。

因为作者当时生活在黑暗的旧社会,并且作者对美好与自由非常憧憬,所以改写了神话《牛郎织女》,把原本宽广、波涛汹涌、不可飞过的天河,写成浅浅的、不甚宽广。写出了作者对推翻旧社会的坚定。

全诗语言朴实,用词准确,恰当地表现了天街生活的情景,意境深远。在描写天街生活时,作者写牛郎织女“骑着牛儿来往”,写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全是生活用语,质朴而温馨。“请看那朵流星”,以“朵”形容流星,恰当而传神。一般说,星的量词是“颗”,这里为何用“朵”呢?流星闪现似花,以“朵”形容就写出流星的特征,似给流星描了一幅画。全使尽管没有华丽的词句,没有过多的描写,却刻画出一幅淳朴而平和的生活图景。

【思维训练】

1、作者笔下的天街是怎样一幅图景?

答:是温馨而美好的,天街上的人们悠闲而和乐,自由自在,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图景。 2、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刻主旨是什么?结合背景

答:诗人面对的是黑暗的旧中国,因此他盼望自由,盼望民主,追求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幸福生活。天上的街市是理想中的神奇世界,诗人的感悟是现实社会的,互为映衬,充分表现了诗人追求光明和理想,追求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3、郭沫若笔下“天上的街市”是一个美丽、自由、繁华富庶的地方。

4、天上的街市显然是诗人的想象,可是诗人却反复运用“定然”、“定能够”、“一定”等词语,表示极为肯定的语气,这和想象是否矛盾?简述理由。 答:不矛盾。因为用定然”“一定能够”等这些极其肯定的词语,表示不容置疑,表达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和坚定信念,也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5、那“朵”流星用“朵”字有什么好处?

答:流星闪现似花,以“朵”形容就写出流星的特征,突出了流星像花一般的灿烂美丽。

6、诗中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牛郎织女的命运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答: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在诗人的想象中,天河不再成为阻隔牛郎织女的障碍,他们自由来往,无拘无束,过着自由、幸福、快乐的生活。作者这样写是借想象牛郎织女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来反衬当时人间社会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人压迫人的社会的不满、对人民大众苦难的同情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7.作者为什么会把天上写得这么美?把牛郎织女的故事改写的这么美好?

答:作者对当时军阀混战,黑暗如漆的现实十分不满,但在人间又无法找到光明、自由、幸福,只能借助联想和想像,描绘出天街美好、自由的生活图景,来寄托自己的理想,表达对美好生活得向往和追求。

8.诗中描绘了星光闪烁的夜空迷人的图景,抒发了怎样的一种情怀?

答:通过天街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9.第一节中“闪”字和“点”字能否互换,为什么?

答:不能。“闪”形象生动而又准确地写出了明星若隐若现的状态。 “点” 很有表现力,街灯是在黑暗中亮起来的,是人们使它亮起来的,所以用“点”表现它的出现。“点着无数的街灯”,既渲染出一派神秘奇丽的色彩,又为以后各节描写作好了铺垫。

本文的主题思想:表达了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光明的向往和对未来胜利的信心。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联想 街灯(明)→(闪)明星

明星(现)→(点)街灯

想象 街市(美丽)→物品(珍奇)

天河(浅浅)→牛郎织女(来往) 流星(灯笼)→牛郎织女(闲游)

(光明、自由、幸福、美好)

太阳船

吴望尧

【基础知识】

1、易写错的字

白昼(zhòu) 航线(háng) 镀金(dù) 驶过(shǐ) 闪烁(shuò) 焚起(fãn)

扯下(chě) 溅起(jiàn)

2、作家作品

吴望尧(1932—2009),笔名巴雷,浙江金华人,生于沪。1946赴台,台湾现代派诗人,著有诗集《地平线》《玫瑰城》等。 3.、关于“太阳”的诗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李绅《悯农》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自学探究】

1、太阳在运行的过程中,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金色(早晨)——白色(日落前)——红色(日落时分)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太阳船的?

作者是按太阳运行的时间顺序来写作的,从早晨写到日落时分。

太阳升高以后,光芒万丈。 穿过云层之后,霞光一片。 没入云层之后,银星千颗。

3、“当它驶过顶空的子午线,便缓缓地扯下了帆。”这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含义?

当太阳升高以后,没有的任何阻挡,发出了万丈光芒。

4、“当它卸下批闪烁的白银,又驶向另一个港湾。”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含义?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比喻。作者用“白银”比喻阳光,用“卸下批闪烁的白银”比喻天色已晚,太阳光逐渐变暗,用“驶向另一个港湾”比喻太阳即将落山。作者运用比喻生动形象

地表现出太阳在天空中位置及光线的变化,给人以美感及想象的空间。

5、“但在它驶进黑暗的时候,船上却焚起了大火”,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太阳下落没入云层,映射出晚霞一片。

【合作探究】

1、说说诗人如何依据现实展开想象的? 天空 -------

太阳 ------ 云 ------

余晖晚霞 ------- 诗人把天空想象成航线,把太阳想象成船,太阳东升西落,想象成船在天空中穿行,把云想象成海岸,太阳落山,余辉晚霞想象成大火,想象合乎情理。

2、作者吴望尧借“太阳船”表达自己什么情感呢?说一说你的理解?

描写了太阳一天的运行轨迹,表达对太阳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23 女娲造人/袁珂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袁珂,1916年生,神话学家。现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有《中国古神话》《古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等。 2.写作背景

课文是根据《风俗通》里的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再现女娲造人的整个过程,使得这个古老的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3.体裁介绍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一、自主学习

1.字词积累(填字或注音)

女娲(

泥潭(

蹲(

掘(

)起

掺(

)合

莽(

)莽榛(

)榛

生气蓬勃(

Chãng châ(

yöu(

)光

绵yán(

枯tãng() 2.解释下列词语: 澄澈:清澈透明。 幽光:昏暗的亮光。

灵敏:反应快,机灵敏捷。 绵延:延续不断。

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广大:有无所不能的力量,后指极其高明的本领。

3.预习课文,并思考:

(1)女娲为什么要造人?(用课文内容回答。)

她看到周围的景象感到十分的孤独,当她走到池水旁时,照见了自己 的面容,看到自己的影子,忽然灵机一动,就想到了为什么不造和自己一样的生物呢。于是人类就诞生了。 (2)女娲是怎么样造人的?

提示: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用黄泥揉成团状成人。

第二种方法:用一条枯藤伸入泥潭,搅成泥浆,向地面挥洒,泥点溅落的点,就出现了人。 (3)女娲怎么样让人类繁衍生息?

把人分成男人和女人,婚姻法,让他们去创造后代。

二、合作探究,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1)仔细品味课后练习一中《风俗通》里两则短文,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链接:女娲造人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tuán把东西揉弄成球形)黄土作人。剧务(工作十分繁重);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译文: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揉团黄土造了人。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绳子放到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人。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①造人的具体过程;②人造出来后欢欣喜悦场面;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④作者的评述。可见作者高超的想象力。

(2)同学们刚才找出的几个情节,特别是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女蜗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象的,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象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试想,没有了这种想象,还有神话故事的存在吗?这种想象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强烈的探求欲望。

(3)默读这几个情节,同学们看看哪里最见出作者的想象力,能否谈谈你的看法。

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象力,女娲作为“神”,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哭、会假装生气,甚至会灵机一动创造出人类,她得到了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哪里是神,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中我们看到了神话情节里想象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情理的。

(4)女娲到底是神还是人?女娲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她是借助什么创造的?

女娲是神通广大的“神”,但她也有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24寓言四则

一、文学常识

1、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寓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简洁锋利。它的特点是具有劝谕性和讽谏性。

2、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

3、《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的淮南王 刘安 等人编著的。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著有《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对于列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将列子封为“冲虚真人”,所著《列子》诏称《冲虚真经》;宋徽宗封为“致虚观妙真君。”北宋景德年间加封“至德”,号曰《冲虚至德真经》。列子著书常言人之所未言,气伟而才奇简劲宏妙,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二、《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因为想赫耳墨斯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2.赫尔墨斯的“笑”有什么含义? 一个简单的“笑”,传神地写出了赫耳墨斯微妙的内心世界:嘲笑宙斯雕像价格低,讥笑赫拉不如宙斯,暗想商人会把自己的身价抬得很高,这正是他虚荣心的具体表现。

三、《蚊子和狮子》

1、弱小的蚊子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狮子呢?

以己之长克人之短;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智者胜。

2、胜利的蚊子为什么会被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骄兵败。

3、学习这则寓言后,你有什么收获?

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四、《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①近:靠近

②善:擅长,精通 ③亡:逃跑 【译文】靠近边塞的人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不知什么缘故跑到胡人那边去了。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①皆:都 ②吊:安慰 ③何遽:怎么就

【译文】人们都来安慰他,这个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①居:经过

②将:jiāng,带领

【译文】过了几个月,他的那匹马竟然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 人皆贺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①贺:祝贺 ②祸:祸害

【译文】人们都来祝贺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祸害吗?”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①富:多 ②堕:摔下 ③髀:大腿

【译文】家里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玩,有一天不幸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 人皆吊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

【译文】人们都来安慰他,这个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①丁壮:壮年男子 ②引:拉

【译文】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边塞,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作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①十九:十分之九,这里是指绝大部分

【译文】靠近边塞的一带人,绝大多数都战死了。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①此:这人 ②以:因为 ③跛:腿瘸

【译文】这个人只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都保全了性命。

五、杞人忧天

《左传》鲁庄公七年(前687年)有这样的记载:某天夜晚,所有的星星都消失了,忽然,天空中下起了流星雨。流星雨砸到杞国一带,落星砸毁半个国家,房屋焚烧,大火连烧三个月。经历过此事的人,总是害怕天再塌下来。于是列子写下了《杞人忧天》这样一个富有启发的寓言故事。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

(一)积累语言:

杞(qǐ)人

躇(chú)步

跐(cī)蹈

舍(shĕ)然

中(zhÒng)伤

星宿(xiù) 结合注释积累词语 崩坠:崩塌,坠落

身亡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同“无”。寄,依附,依托) 忧,忧愁、担心。 晓:开导 若:就像。

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止:行动和停留。 果:如果

星宿:泛指星辰。 只使:即使。 中伤:打中击伤

奈地坏何: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四虚:四方。

躇步跳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走。) 舍然:舍弃心事的样子

(二)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杞人忧天地崩坠,废寝忘食 忧忧彼之所忧者,晓之以理 忧天者明理大喜,晓之者亦大喜 第二步,精读课文,翻译理解。

(一)翻译课文。 抽同学翻译: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二)理解课文

1.杞人忧天地崩坠忧到什么程度? 明确: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

明确:先解释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无处没有空气,不会塌;再解释日月星辰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最后解释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不会陷下去。

3.你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明确: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4.课文有怎样的寓意?杞人忧天的成语后来有怎样的比喻义? 明确:寓意:不必毫无根据地瞎担心。 比喻义: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六、《塞翁失马》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哲理?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事情的好坏可以转化,要辨证地看待事物。

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来自这个故事。

七、学了《塞翁失马》,你认为好事一定可以变坏事吗?

好事变坏事或坏事变好事,都是要在一定的条件下。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二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

新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知识点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测试题

语文二年级上第六单元测试卷

语文七上第六单元复习

九上第六单元

EEC六上第一单元总结

苏教版四上第一二单元语文知识点

五年级语文上第7单元课文知识点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教案

《新版七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doc》
新版七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