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试要点1

2020-03-03 23:34:1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的任务:描述、解释、预测、控制教师的智力素质: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注意分配的能力 动机的分类:(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根据动机的起源划分(2)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根据引起动机的原因划分(3)主导动机和次要动机,根据活动支配作用划分(4)先天性动机和后天性动机,根据学习在动机形成中的作用划分(5)短期动机和长期动机 根据动机作用持续时间的长短(6)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根据动机的意识水平(7)高尚动机和卑劣动机根据动机的内容性质。 动机的强化理论奥苏伯尔的学习动机理论学习动机的培养:明确学习目的和近期目标,引发和强化学习动机 ; 通过榜样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内部学习的动机 ;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促进学生动机的迁移 ;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 合理组织竞赛与合作 及时反馈,合理利用表扬与批评。动机冲突的形式:接近-接近型回避-回避型接近回避型 多重接近回避型 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他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直观教学的三种形式: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在使用教具时,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点:根据教学的需要使用教具;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特点是用教具;使用直观教具时要有正确的言语配合。记忆的种类:根据内容不同,记忆可以分为形象记忆、抽象记忆、情感记忆和运动记忆;按照有无动机和目的,记忆可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按照记忆的方法的不同,记忆可以分为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两种。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识记后短时内迅速遗忘,后来逐渐缓慢平稳,遗忘的进程被通俗的称为“先快后慢”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优化教学环境、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考虑学生的情绪状态)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加深学生对学习目的、学习任务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加强意志锻炼)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运用记忆规律组织教学:

1、运用识记规律提高识记效果(让学生明白识记的目的和任务;加强学生对识记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选用适当的识记方法)

2、根据遗忘规律有效组织复习(合理安排复习时间;恰当安排复习内容;引导学生选用是党的识记方法)

3、利用记忆线索提高记忆效果(层次记忆、学习情境、主体的姿势)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从具体想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中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提高中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让学生了解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言语表达水平,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问题解决的特征:目标指向性、操作系列性、操作认知性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刺激模式(指人们知觉到的材料的组织形式) 功能固着(指人们把某种物体的功能固定化的倾向) 定势(是主体在活动之前的特殊的心理状态)情绪情感动机。发散性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发散性思维三个特征: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中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1、激发学生主动解惑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2、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3、鼓励学生的直觉思维;

4、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5、正确对待创造性学生,培养创造个性。头脑风暴法创造者:美国 奥斯本概念是指通过一种特殊的会议形式,使参加人员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互相启发,为解决问题提出一系列创造性的设想的创造方法。实施原则:不得批评原则自由畅想原则以量求质原则综合改善原则 激发学生的灵感:致力于长期而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时产生灵感的基本条件;注意克服僵化思维模式 ;要善于抓住灵感出现的时机。情绪情感的内涵:情绪情感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情感是一种内部的主观体验,即个体对于不同的情绪情感的自我感受 ;情绪情感总是伴随着或隐或显的外部表现;与情绪情感相伴而生的还有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即生理唤醒。情绪的三种状态

1、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弥漫性和长期性是其突出特点;

2、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

3、应激: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情感的种类

1、道德感(关于自己和他人的思想言论、行为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2、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3、美感(是人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和探求真理时产生的情感体验)中小学生情绪情感的特点: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深刻;情绪情感的表现形式趋于内敛和稳定;情绪情感的自控能力不断增强。情绪情感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情绪情感的感染力;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活得愉快的学习体验;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教会学生保持良好情绪的方法,提高其驾驭自己情绪的能力。实施赏识教育要做到具体、适时、适度。气质的概念: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是个体与生俱来的动力特征,是指在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中表现出稳定的动力特点。气质的心理特征:感受性、耐受性、灵敏性、行为的可塑性、情绪兴奋性、向性。气质的类型:强而平衡又兼灵活型,也称“活泼型”;强而不平衡型,也称“不可遏止型”;强而不平衡又兼不灵活性,也称“安静型”;弱型,又称“抑制型”。性格的类型:根据优势心理机能分类—机能类型说;根据心理活动的倾向分类---向性说;根据个体独立性程度分类---独立说;根据人的社会生活方式分类—社会文化性说。 性格和气质的关系:性格和气质都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他们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与性格相比较,气质受先天因素影响大,并且变化比较慢,比较难;性格主要是在后天形成的,具有社会性,变化比较容易。气质是行为的动力特征,与行为的内容无关,因此, 气质无善恶好坏之分;性格涉及行为的内容,表现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因而有好坏善恶之分。性格和气质相互渗透、彼此制约。一方面气质影响性格,另一方面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使之符合社会实践的要求。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遗传与生理的影响;环境的影响(家境和教育;学校教育;文化与社会风气;自然因素)主观能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的作用。中小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教学的作用;注意教师自身言传身教的作用;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利用集体的力量进行感染和熏陶;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及时进行个别指导;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是主体觉知到自身存在的心理历程,是人对自身状态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和监控。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中心期;客观化时期;主观化时期。有效人际沟通的条件:沟通双方必须有共同理解的符号系统;沟通中信息的传递应尽量避免外界的干扰;信息的接收人要有心理上的准备;在沟通中要充分考虑到背景因素。社会认知的概念: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对自己、他人和群体的心理特征及行为规律作出判断和推测的过程。人际印象行成中的认知偏差: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刻板印象;投射效应;光环效应。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是指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得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他人形成的印象符合自我期待过程。人际认知的内容:对他人的认知(对他人情绪的认知;对他人人格的认知);对自我的认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人际关系的原则:交互性原则;强化原则;功利原则;自我价值保护的原则。怎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主义相貌和衣着;增加交流;互补性;改善人格。中小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缺陷;遭受挫折;过分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消除:要让学生真确评价自己;要让学生悦纳自己;要让学生进行积极地自我暗示。嫉妒心理的特征:潜隐性与行为性并存;等同性欲变化性并存。矫正: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教育学生学会羡慕别人;教育学生要有宽阔的胸怀。造成羞怯的原因:心理压力 ;家庭因素 ;学校环境影响 。克服:要让学生树立自信;要让学生放下包袱;要让学生鼓起勇气;要教给学生交往的技巧。群体类型: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隶属群体和参照群体。从众:在许多情况下,个体会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不由自主的在认知和行为上倾向于同群体内的多数人一致。从众的原因学校群体规范影响了个体的从众;个体需求;是信息的特点。不从众者的影响效应 :具有间接性和滞后性。间接性是指不从众者往往会诱发其他人某些潜在认知和态度的变化。滞后性是指不从众者所起的榜样作用会在过一段时间之后表现出对他人行为明显的影响。社会助长:是因他人在场而增强个人动机性行为水平的心理现象;社会懈怠:是指个人与他人在一起完成任务时,不如独自干时效率高的现象。去个性化:个人在群体压力或群体意识影响下,会有自我导向功能的削弱或者责任感的丧失,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产生原因匿名效应;任分散;自我意识因素。群体极化效应:个体在参与群体讨论时,由于受群体气氛的影响,会出现支持极端化决策的心理现象。如果群体成员中冒险激进者居多,则群体作出的决策更为冒险激进,这称为冒险激进。如果群体成员中谨慎保守者居多,则群体作出的决策更为谨慎保守,这称为谨慎偏移。班集体凝聚力:是班级成员之间人际吸引的总和。班级心理气氛:指班级成员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促进或阻碍班级活动和学生发展的共同心理倾向。影响班级凝聚力和心理气氛的因素:熟悉性和相似性;班级目标的实现;教师班级管理风格。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各种心理活动协调一致、心理内容与客观现实和谐统

一、人格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者的特征:积极的人生态度;客观与开放;自爱与爱他;以责任感为基础的和谐;欣赏和审美;幽默感;人格内在和谐。心理正常包括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1)遗传与生理方面(生物遗传、身体发育、生理健康)(2)心理和个性方面(自我认识、心理冲突、个性特征)(3)家庭方面(非常态家庭、家庭环境不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意外事件及其他因素)(4)学校方面(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教师行为风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程度)(5)社会文化(价值体系变化、社会焦虑、紧迫感产生、集体感淡化、传媒的影响)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特点:(1)性心理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2)情感要求释放与外部表露内隐的矛盾(3)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与社会成熟相对落后的矛盾。鲍伦德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三种:威信型父母、专制型父母、宽容型父母。过度性补偿:如果人通过极大的努力将自己原先的弱点变成自己的优势。厌学的原因:学校教育的失误;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当;学习成绩差;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考试焦虑的矫正:正确认识焦虑与学习的关系、认知矫正。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考试要点()

心理学要点

心理学要点

心理学学习要点

教育心理学要点

考试心理学

心理学考试

心理学1

心理学1

心理学1

《心理学考试要点1.doc》
心理学考试要点1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