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产业转型升级计划(2020年)

2020-03-01 23:21:5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新乡市产业转型升级计划(2018年-2020年)

1、《新乡市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8-2020年)》

2、《新乡市食品制造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8-2020年)》

3、《新乡市纺织服装制造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8-2020年)》

4、《新乡市现代家居制造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8-2020年)》

5、《新乡市电池与电动车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8-2020年)》

6、《新乡市生物与新医药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8-2020年)》

7、《新乡市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8-2020年)》

8、《新乡市造纸及纸制品制造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8-2020年)》

9、《新乡市化工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8-2020年)》

10、《新乡市建材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8-2020年)》

新乡市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

(2018-2020年)

为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河南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7-2020)的通知》(豫政办〔2017〕114号)和《中共新乡市委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新发〔2017〕21号),加快我市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竞争力,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产业现状和面临形势

装备制造业总体水平居我市4大主导产业之首。经过“十二五”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市的装备制造业是省装备制造业4大产业聚集区之一,也是新乡市规模最大的工业行业。新乡市装备工业门类比较齐全,主要包含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工电气、黑色金属冶炼与延压、汽车零部件5大类。其中起重机械、汽车零部件、振动机械、过滤分离设备等特色装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并呈现集聚、集群发展态势。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装备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934.33亿元(不含长垣),同比增长7.1%。然而,我市装备制造业总体上大而不强,高端供给短缺、中低端供给过剩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创新能力弱、资源消耗大、智能化水平不高、龙头企业缺乏、品牌影响力不强等短板凸显,制约了装备制造业整体素质的提升。

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兴起,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从全球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加速融合使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价值构成、商业模式等发生了显著变化,装备制造业总体呈现出产品技术高端化、制造服务一体化、产业组织集群化、市场竞争国际化的态势。从国内看,一方面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兴起创造了巨大的装备市场需求,需求结构重点转向高端装备、智能装备、绿色装备等,装备制造业驶入新一轮发展的快车道,另一方面全国各地围绕装备制造高端化、智能化的竞争日趋激烈,纷纷以创新抢占发展高地和市场空间。我市装备制造业正处于跨越发展的难得“风口”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必须以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为动力,以创新引领装备制造业提质增效、转型发展,构筑我市装备制造业的竞争新优势。

(二)基本思路

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国际化方向,按照“创新驱动、智能转型、高端引领、基础支撑”的思路,全面推进我市装备制造业结构升级、创新升级、制造升级、品牌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装备,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精品品牌,推动起重机械、汽车零部件、振动筛分机械、过滤与分离器等4个优势产业跨越提升,领军全国;航空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现代农机等4个新兴产业赶超突破,迈入省内第一方阵,实现装备制造业结构转型、动能转换、方式转变。

(三)发展目标

通过3-5年的努力,打造国内领先的起重机械、汽车零部件、振动机械、过滤分离器优势产业,培育技术先进、链条完整、竞争力强的新兴产业,建成中原地区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实现由装备制造大市向装备制造强市的转变。到2020年,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0%。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2%以上,规模以上制造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力争达到1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点产品、知名品牌数量明显增加。力争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80家,其中国家级3家;建成省级以上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家。

智能制造和两化融合取得明显进展。力争新增2家企业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专项或试点示范项目。规模以上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0%以上,装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河南省领先水平。

绿色制造水平显著提高。绿色制造技术在重点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用能效率和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清洁生产水平大幅提升,先进适用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及装备基本普及。

优势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不断壮大。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传统装备产业集群优势更加凸显。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达到7个,其中3个达到200亿元。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企业3-5家,超百亿企业2-3家。

三、重点领域

基于新乡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基础和潜力,未来要积极推进高端装备产业培育和传统装备产业升级“双轮驱动”。加快培育航空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现代农机等4大高端装备产业,改造提升起重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振动机械、过滤与分离器等4大优势装备产业。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突破口,培育新的增长点,推动产业做大做强,加快新乡市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在河南装备制造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一)着力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业

1.航空装备。航空机载设备。大力发展飞机环境控制、液压操纵、燃油系统等流体压力与流量控制装置、流体污染测试与控制装置等航空机载设备,巩固军用航空机载设备市场,积极拓展民用航空机载设备市场。以新乡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为依托,巩固军用航空机载设备市场,积极开拓和发展民用航空机载设备。拓展航空装备产业发展深度和广度,构建航空关联产业等各领域良性互动发展格局,打造军民融合的创新型平台,做优航空零部件系统级产品,做强做大做精部件级产品的系列化、集成化。将新乡市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知名的航空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重点推动新航集团航空关键零部件数字化车间、平原航空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大飞机零部件研发生产及高性能复合过滤材料、中航联创创新平台等项目建设。

无人机。积极发展军用无人靶机系列产品,提升无人机导航、通讯、飞行控制、监测与数据链、感知与规避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的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安全性和保障性水平。以河南中兵重工机械有限公司、中融航电军民融合孵化基地为依托,加快无人机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先期重点落实加强无人靶机系列产品研制生产,积极扩大无人靶机产品市场占有率。推进无人机产品系列化,扩大产业规模,逐步向民用无人机市场拓展。进一步加强与防空兵指挥学院以及国内外无人机科研院所的技术交流和合作,大力引进人才,构建产学研用创新机制,打造河南省重要的无人机研究基地。重点推动中兵重工无人机制造及研发中心等项目建设。

通用飞机及配套产品。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瞄准国内外知名通用航空企业,大力引进公务机及小型支线飞机、直升机等通用飞机整机制造项目。积极对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州通用航空产业实验区,着力引进通航零部件生产企业,大力发展机身部件、机场装备、内饰配套及其他零部件等制造项目。2.智能制造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大力发展轴承套圈和滚动体数控装备,鼓励和支持实施智能化改造,自主研发和完善多轴控制伺服驱动技术、触摸式人机交互界面技术、适应控制技术、主动在线测量技术、综合误差补偿技术,积极提升产品技术含量水平,提高数控装备的开放性和联网管理性能。依托新乡日升数控、台湾欣竑科技、新乡市亿威数控等优势企业,将新乡打造成专用数控机床生产基地。重点推进新乡日升智能轴承磨床及滚动体磨床制造产业化项目、台湾欣竑科技电阻器及自动化数控机器设备生产项目等重点项目实施。

工业机器人。加强与河南省机器人产业联盟和省内外高校及研究院所的合作,重点发展焊接、切割、喷涂、码垛等工业机器人,力争在机器人本体设计和制造技术方面取得突破,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支持机器人系统集成商的发展,加快工业机器人的推广应用。依托新松机器人、河南勤工机器人、河南中誉鼎力智能装备等优势企业,打造优势产业集群。重点推进新松机器人产业园项目、河南中誉鼎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工业机器人及矿山智能环保破碎装备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新乡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微特高精度伺服电机、河南勤工机器人有限公司年产300套车辆加工机器人工作站等重点项目建设。

3D打印。依托河南3D打印研究院、新科智能打印、飞鸿科教设备等优势企业,着力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构建从技术研究、装备制造、材料制备到产品加工、技术服务等环节完备的产业体系。依托上海增材制造协会、西安交大卢秉恒院士等团队的科研及资源优势,组建河南3D打印产业技术联盟、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新乡分中心等平台,为用户提供创新设计、产品优化、快速原型、模具开发等应用服务,促进3D打印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健全3D打印人才培养体系,依托新乡学院3D打印学院,建立3D打印人才培训基地。将新乡打造成中部领先、全国一流的3D打印产业基地。盾构机装备。依托中铁隧道股份新乡机械制造公司、中铁装备集团隧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建设国内领先的工程施工装备制造基地,重点发展硬岩掘进机、顶管机、矩型盾构机及刀具产品,研究大型矩形断面地下工程综合技术,应用于城市地下停车场、地铁及地下城市综合管廊等工程。重点实施中铁隧道股份公司隧道施工设备制造及专用盾构(TBM)维修再制造基地项目、中铁装备集团TBM加工基地、新乡市天和盾构机械有限公司盾构机生产线等项目。

3.节能环保装备。坚持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技术突破与推广应用相结合,围绕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攻坚任务和节能降耗目标,强化标准约束和市场倒逼,加强节能环保装备供给。重点研究“三废”(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处理技术、锅炉热处理技术,重点发展垃圾智能分选装备、污水污泥处理设备、土壤修复设备及节能工业炉等。依托威猛振动、豫飞重工、天利热工、华洋铜业等优势企业,打造新乡节能环保装备优势产业集群。智能垃圾分选装备。围绕垃圾处理需求,支持威猛振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重点发展破碎筛分系统、渣土分离系统、砖混分离系统、轻物质分离系统、包浆剥离系统等建筑垃圾智能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成套装备,以及生活垃圾自动分拣装备、高端污水污泥处理成套装备等,降低环境污染。重点推进威猛公司污水污泥处理再利用成套设备的研发与实验、年产20套建筑垃圾处理再利用设备等重点项目。

土壤固化与修复技术装备。依托豫飞重工集团国家级土壤固化与修复技术装备研发中心,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抢抓国家“土十条”出台的市场机遇,重点攻克工业污染土壤修复关键技术,发展成套土壤修复装备,尽快形成土壤修复整体技术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能力。

高效节能热处理装备。依托河南天利热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热处理工程研究中心,生产新型高效节能环保智能连续型工业炉。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提升热处理技术和工艺水平。重点推进河南天利热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热处理装备绿色设计平台、新乡市航欣铜业设备有限公司年产1000套H13高强合金轧辊生产线升级改造等重点项目。

高效节能电机专用线。支持华洋铜业集团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专用线等高效节能电机配套项目,鼓励企业生产设备升级,加强与国内外高效节能电机企业的联系,融入电机企业配套体系。

脱硫、脱硝等节能环保装备。支持科隆石化装备有限公司大力发展适用于燃煤发电、热电厂以及工业锅炉的烟气脱硫脱硝装备,重点研发第三代脱硫、脱硝等节能环保装备,提高排放标准,减少工业排放。

4.现代农机。重点突破农业机械数字化设计、可靠性与自动监测、智能信息化等关键核心技术,向高效智能、舒适便捷、节约可靠、复式功能、宽幅大型、节能环保方向发展,提升产品的技术水平,攻占高端农业机械市场。大力发展收获打捆机、青贮饲料加工机、玉米仔粒割台、自走式玉米收获机等高效收获机械、农作物秸秆打捆机、农作物秸秆集储运机械、热泵粮食和果蔬烘干设备等。支持企业申请省级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进一步提高新乡农业机械品牌的市场知名度。重点推进新乡市和协饲料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年产4.8万台饲料设备、河南沃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年产2000台4QZ-8型自走式青储饲料收获机等重点项目建设。

(二)改造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

1.起重机械。发展高端和新型起重机产品。建设高端专用起重机生产基地,加大与国际知名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积极引进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加快建成起重机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打造产学研用创新平台。加快应用变压变频调速、故障自诊、远程监控、智能防摆和防撞、近场感应防碰撞等技术,实现产品轻量化、高端化、智能化、模块化、大型化、专业化。加快通用桥、门式起重机轻量化升级换代,大力发展新型节能轻量化桥、门式起重机(欧式起重机)。满足国防需要,开发高智能、高可靠性的新一代军用桥门式起重机。进一步满足下游行业特色需求,发展外装式风电维护起重机、核级起重机、防尘防爆特种起重机、垃圾搬运起重机、航天发射塔用臂架式维修起重机等。大力发展吊钩吊具、新型电动葫芦等产品。重点推动卫华集团智能制造装备项目、河南矿山起重机有限公司起重机自动化生产项目、豫飞重工集团年产3万吨大型工程设备生产线智能化改造等项目建设。

支持企业转型发展。鼓励企业利用产能和技术向其他领域拓展,生产环保装备、钢结构、电力塔、通讯塔等产品,有效化解起重机械行业的产能过剩矛盾。鼓励和支持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提供设备现场维修、远程检测诊断、运营维护、技术支持、再制造服务等服务。构建全球性的电子商务销售平台,进一步开拓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市场。重点推动河南东起集团风电塔筒及物流装备、华友公司智能立体停车设备等项目建设。

2.汽车及零部件。汽车零部件。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促进合资企业由单纯合作生产向合作研发、生产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力度。支持优势企业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建立完善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大力发展离散型智能制造。支持和鼓励企业应用轻量化、新能源技术,开发节能、环保新型产品,实现由传统零部件制造向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等高附加值制造升级。积极与郑州等地区整车厂对接,鼓励企业积极融入整车配套体系。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加快建设特色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汽车转向器、滤清器、空调、制动器、齿轮等特色产品,以及排放后处理系统、自动泊车系统、辅助驾驶系统等新产品。重点推进豫北转向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节能汽车转向系统智能制造新模式、河南广瑞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化打磨车间、新乡智慧装备产业园、中威公司汽车悬挂系统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

专用车。加快新乡市专用车发展,坚持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巩固提升专用车产业竞争优势。推行智能化生产,建设柔性化生产线,在定制化模式下,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个性化需求。抓住专用车智能化、新能源、多功能发展趋势,大力发展新品种,提高在运输、医疗、环卫、公安、部队等领域的专用车市场份额,打造新乡市专用车知名品牌。重点开发用于运输的冷藏保温车、厢式运输车、农产品加工和物流专用汽车、爆破器材运输车。大力发展用于军队的军用车、特种车等,把新乡建成军民结合的专用汽车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公路养护专用车,开发作业速度快、技术含量高的新产品,积极扩大出口。积极发展适合城镇化建设需要的小型电动环卫特种车辆、新型环保渣土车。重点推进高远公司养护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车辆智能化管理信息平台等重点项目建设。

推动产业向服务型方向转变。以汽车后市场为发展契机,打造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集产品研发、生产、展示、服务和物流等为一体的汽车后市场服务区。

3.振动机械。应用运用离散元法(DEM)、大刚度包容体设计、超静定梁系结构组合等先进理念和手段,提升产品性能和可靠性,重点开发节能环保复频振动筛等高效率、高可靠性、低噪音、低能耗、大型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振动机械。加强新乡振动机械工程研究中心和新乡振动机械设备行业协会建设,依托骨干企业,联合省内外科研机构,建设新乡市振动机械协同创新中心,加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支持企业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由产品制造商向集成供应商和系统服务商转变。支持企业应用“互联网+”等新模式,借助“一带一路”开拓海外市场,有效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支持和鼓励企业转型,在振动机械技术基础上,进入节能环保装备等新领域,积极发展垃圾处理设备、污水污泥处理设备、固废资源综合循环利用设备、土壤修复专用设备等。重点推动河南威猛振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盾构机专用泥水处理系统的研发与实验、新乡市格林实业有限公司建设智能振动源生产线等重点项目建设。

4.过滤与分离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环保、节能、多功能、模块化、系统化、集成化、智能化过滤分离设备,着力提升设备的集成化、智能化、成套化水平,继续保持在煤机、制冷等传统工业过滤领域的领先地位。积极进入污水处理环保领域、风电和地热水供热等新能源领域,大力发展地下水过滤回灌装备等先进产品。加强先进技术装备示范推广应用。重点推进新乡市华航航空液压设备有限公司年产10万套液压附件生产线项目、新乡市胜达过滤净化技术有限公司核电用过滤装备滤芯的研发及产业化技改项目、新乡市德源石化装备有限公司年产15万块滤材及3000台套净化设备等重点项目建设。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创新升级

以提高技术水平为目标,培育创新引领性龙头企业和研发机构,带动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整体跨越。

1.培育创新引领型龙头企业。在4个高端装备产业及4个优势产业领域选择龙头企业,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重大科技专项承担、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人才技术集聚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并购重组、壮大实力,打造装备制造“航空母舰”,使其在转型升级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责任单位:市工信委、科技局、财政局)

2.建设创新引领型平台和机构。在4个高端装备产业及4个优势产业领域加快布局省级创新平台,争创一批省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质量检测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支持中国工程院、郑州机械所、中机六院、北京起重运输机械设计研究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共建新型高端研发机构,加快筹建3D工程技术研究院、航空航天双创中心、土壤修复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信委、财政局)

3.培养引进创新引领型人才。依托“中原千人计划”等平台,加大高端装备领域创新型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加大国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其团队的引进力度;完善技术入股、股权激励、科技成果收益分配等机制,提升装备制造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能力;深化产教融合,优化装备制造业人才供给结构,加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培育一批装备制造业知名企业家、知名技术专家、知名工匠。(责任单位:市人社局、教育局、科技局、工信委)

(二)推进制造升级

以增强制造能力为目标,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协同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基础制造,实现装备制造能力的全面跃升。

1.推进智能制造。实施智能制造示范应用工程。积极争取国家各类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及时复制推广其成熟经验。连续4年每年滚动培育2个智能工厂、3个智能车间,推动10家装备企业实施以“设备换芯”“生产换线”为重点的智能化改造,推动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改造走在全省前列。(责任单位:市工信委、财政局)

2.发展绿色制造。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围绕绿色设计、绿色工艺、绿色供应链等关键点,实施一批全工艺流程生产线的绿色化改造升级,实现绿色生产。推动机床、工程机械、机械零部件等行业开展再制造服务,鼓励企业实施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为再制造提供协同管理、资源管理和数据服务,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支持中铁隧道设备有限公司建设盾构机检修再制造生产基地。(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工信委、科技局、发改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经开区、平原示范区管委会)

3.培育服务型制造。引导企业围绕制造发展工业设计、品牌运作、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增值服务在价值链中的比重,通过整合产业资源、延伸产业链条,从以制造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变,以销售产品为主向销售“产品+服务”转变,实现从设备供应商向服务供应商的战略转型。每年滚动培育2个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推广制造模式创新典型案例。(责任单位:市工信委、科技局、发改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经开区、平原示范区管委会)

4.提升基础制造。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坚持“市场导向、需求牵引、协同创新、协同制造、优化提升”,针对技术基础薄弱、制造能力滞后的短板,联合优势企业和科研院所分领域实施一揽子突破计划,夯实制造基础。重点实施盾构机刀具和微特高精度伺服电机、光伏电缆、微型钻头等项目,提升我市装备行业基础制造能力。(责任单位:市工信委、科技局)

(三)推进品牌升级

以“新乡装备、装备全国”为目标,牢固树立“以质取胜”理念,加强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建设,培育若干中国知名品牌企业,推出一批河南装备精品,实现新乡装备品牌影响力的显著提升。

1.发展高端装备。实施重大技术装备创新工程。依托国家和省重点工程,组织开展重大技术装备联合体协同开发,突破产业技术瓶颈,开发一批技术水平先进、市场需求潜力大的高端装备并实现产业化。对经国家、省认定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激励。(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发改委、财政局、人社局)

2.推进“机器换人”。开展数控机床、机器人产销对接系列活动,改造提升传统企业制造水平,带动本土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产业发展,培育本地知名品牌。连续4年实施机器人“十百千”示范应用倍增工程,2017年在机械、汽车等10个重复劳动特征明显、劳动强度大、有一定危险性的重点领域和10个特色装备园区,推动15家企业规模化示范应用150台以上机器人,力争2020年机器人示范应用达到1000台。(责任单位:市工信委、财政局)

3.加强市场推广。支持企业参加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等国内外高水平展会,依托省内大型综合展会平台举办装备专业展,提升新乡装备品牌整体影响力。加强与中央企业合作,利用其重点工程和海内外渠道提高新乡装备的市场占有率。加强政府引导服务,定期举办装备重点领域产销对接活动,引导各类采购主体扩大对本省装备的采购使用,以应用促质量提质、品牌提升。(责任单位:市工信委、财政局、商务局)

4.扩大国际合作。支持新航集团、卫华集团、中铁装备等有能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境外生产基地和工业园区,鼓励国内相关产业入住园区,形成园区内装备制造业上下游完整产业链,充分利用园区的多功能和影响力,建立资源与市场共享、风险共担的“走出去”联盟。以“一带一路”对外承包工程、对外援助项目为突破口,以“工程+装备+运营”方式,推动专用数控机床、盾构装备、矿山装备等优势产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提升新乡装备在海外的品牌影响力。(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商务局、工信委、市政府外侨办)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成立由政府部门、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参加的工作团队,专职专责推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作。各县(市)、区政府要落实主体责任,健全工作机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认真抓好落实。市政府每年组织对各地转型升级进展情况进行考评,对各县(市、区)政府、各部门工作落实情况开展督查。(责任单位:市工信委牵头,各有关单位参与落实)

(二)加大政策激励

落实省支持转型发展攻坚战若干财政政策,统筹用好省、市级各类资金基金,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设立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子基金。全面落实国家关于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进口、企业重组改制、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农机购机补贴以及国家和省、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奖补等各类优惠政策。(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委、地税局、国税局)

(三)突出项目支撑

选择符合转型升级方向、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项目,按照技术转化类、支撑引领类、承接转移类等类别,建立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库,分类施策推进项目实施。完善重点项目管理服务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加强项目定期监测和跟踪协调,建立全过程服务链条,发挥全方位保障效应,确保项目如期落地建成、投产达效。(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工信委)

(四)实施专业园区培育工程

根据《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新乡市加快先进制造业专业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新政文〔2016〕199号),在现有产业集聚区规划框架内,瞄准高端领域,把高端装备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科学规划布局,按照一个园区、一个产业、一个品牌(简称一园一业一品),坚持创新驱动、项目带动,打造一批名企引领、具有知名品牌、知名专家与著名工匠聚集的高层次专业园区,推动新乡装备制造业走在全省前列。重点推进航空航天军民融合科技专业园区、3D打印专业园区、高端装备专业园区建设。(责任单位:市工信委、科技局、发改委、人社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经开区、平原示范区管委会)

新乡市食品制造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

(2018-2020年)

为贯彻落实《中共新乡市委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新发〔2017〕21号),加快我市食品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竞争力,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产业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食品制造业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9户,占全市的12.6%。主要分布于延津县、卫辉市、封丘县、新乡县、原阳县、高新区。拥有五得利、克明面业、新良公司、娃哈哈、百威英博啤酒、酒鬼酒等重点企业。初步形成了以面粉及面制品加工、油脂加工、方便食品加工、速冻食品加工、饲料、畜禽加工、饮料酒生产为主导的食品加工行业体系,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支撑能力明显增强。2017年全市食品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9.61亿元、利润25.4亿元、利税31.0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8%、4.9%、4.3%。从总体规模看,我市落后于漯河(双汇)、郑州(烟草)、周口(酒、饮料、糖)、商丘(肉、农牧)等地区,在全省属于第二梯队。

食品工业发展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与人民群众期望尚存差距。食品冷链物流建设滞后,食品生产加工销售过程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食品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二是高品质食品有效供给不足。随着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消费者对食品的方便性、营养化和安全水平更加关注,但高品质食品供应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难以很好适应消费变化,消费者信赖的自主知名品牌不多。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食品工业基础研究薄弱,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加工技术储备不足。重大技术和高端装备依赖进口,自主研发水平较低。四是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部分行业副产物综合利用率不高,部分产品单位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仍然较高,节能减排压力加大。

今后一个时期,食品工业发展挑战和机遇并存。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食品跨国集团加快全球布局,不断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对我国食品产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和挑战。另一方面,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各种国际贸易协定的签订,对外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有利于我国食品企业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从国内来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一方面增长预期放缓,人力、土地、环境资源保护等综合成本不断上升,食品工业保持高速发展难度加大。另一方面,食品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随着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者对食品的营养与健康要求更高,品牌意识不断增强,食品工业发展模式将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

(二)基本思路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食品消费和营养健康需求为目标,以创新驱动、提质增效为方向,以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主线,以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和发展新业态为重点,着力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全产业链有效衔接,促进集聚集约发展,构建绿色生态、供给充足、质量安全的现代食品工业,建成全省重要的特色食品工业基地。

(三)发展目标

通过3-5年的努力,全市食品工业集约化、规模化、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强、安全营养水平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食品产业,形成全省重要的高端健康食品工业基地。

1.产业规模和效益保持较快增长

在满足市场需求、转变方式、优化升级的基础上,保持食品行业平稳较快增长。到2020年,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2.2%左右,利税年均增长11%左右。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提高到2.5:1。

2.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食品安全控制、新型节能环保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掌握和开发一批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食品加工核心技术和先进装备。到2020年,食品科技研发经费占食品工业产值的比例由1.2%提高到2%。

3.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

培育形成一批辐射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好、具有竞争力优势的大型食品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重点行业的生产集中度。到2020年,工业销售收入超百亿的园区1个,超50亿元的企业达到4家,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15家以上,超亿元企业达到60家以上。

4.产品结构取得明显改善

高科技、高附加值和深加工产品的比例稳步提高,巩固和壮大“老字号”食品品牌,努力扩大品牌食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培育一批食品知名品牌。

二、重点领域

(一)发展思路

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十三五”期间,要优化产品结构。积极推进传统主食及中式菜肴工业化、规模化生产,深入发掘地方特色食品和中华传统食品。开展食品健康功效评价,加快发展婴幼儿配方食品、老年食品和满足特定人群需求的功能性食品,支持发展养生保健食品,研究开发功能性蛋白、功能性膳食纤维、功能性糖原、功能性油脂、益生菌类、生物活性肽等保健和健康食品,并开展应用示范。

提升产品品质。进一步健全标准体系,加快推进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清理整合,开展重点品种和领域的标准制(修)订,推动食品添加剂等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鼓励地方根据实际需要完善地方特色食品标准,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标准自我声明制度。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推动建立自身食品安全制度规范。引导企业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搭建基于标识解析等技术的质量追溯信息化平台,形成上下游产业食品质量安全可查询可控制可追究的追溯体系和责任机制。鼓励企业按照良好生产经营规范组织生产,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等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诚信自律制度,探索建立食品工业企业诚信档案,引导食品工业企业依法诚信经营。

强化品牌建设。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鼓励食品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夯实品牌发展基础,提升产品附加值和软实力,打造百年食品品牌。创新商业模式,加强与大型电商品牌对接,拓宽销售渠道。推动中华老字号及地方老字号食品传承升级,开发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新产品。鼓励知名食品品牌企业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建设海外营销渠道,支持品牌企业参加国际展览展销,开拓海外市场。积极挖掘新的品牌资源,逐步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品牌影响力的产品和知名企业。

(二)发展重点

1.面制食品产业

发展方向与目标:发挥新乡市原有产业的特色优势,坚持产品的营养化、方便化、多样化,以绿色、有机、健康为发展理念,巩固产业优势,强化扩充产业链条,进行全产业的链式发展,打造区域高品质面制食品加工基地。

重点企业:

五得利集团新乡面粉有限公司目前有四个车间八条生产线,日处理小麦3800吨,规模位居五得利集团前茅,是全球最大的单体小麦加工公司。公司由五得利集团独资控股,资产总额5.68亿,资产负债率2.25%,2016年主营业务收入38.11亿元。目前五得利公司把重点放在专用粉上面,自制研发生产的面包粉、水饺粉、馍干粉和蛋糕粉等专用粉,用3-5年时间,在专用粉方面形成自己的品牌,在产品的份额中不断增多,来满足不断发展的市场需求。

延津县克明面业2007年建厂,2008年3月正式投入生产共计8条国内高档挂面生产线,日产能320吨,2015年又投资2亿建成年产10万吨挂面生产线,2017年8月建成2.5万吨高档保鲜面生产线。2016年共生产挂面11.78万吨,2016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1亿元。下一步重点项目:一是五谷道场项目,克明面业2017年兼并收购中粮五谷道场,在延津建设克明五谷道场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创新工厂,将新乡食品工业提升一个台阶;首期投资2亿元,使五谷高档非油炸方便面产能达到6万吨,预计3年内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亿元,5年内达到10亿元。二是延津县克明面业未来2年内规划用地600亩,新增投资13亿元,新增日处理小麦3600吨能力,合计4800吨处理能力;年新增挂面制品40万吨,累计挂面制品产能60万吨;新增生鲜面2万吨,新增乌冬面2.5万吨,面粉销售30万吨。以上计划新项目全部建成后,克明延津生产基地达到年处理小麦145万吨,产出面粉100万吨,销售挂面60万吨,销售其他面制品10万吨,销售面粉30万吨,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

2.方便速冻食品加工产业

发展方向与目标:依托新乡独有的区位优势,整合现有速冻食品加工企业资源,结合我国速冻食品产业特点及发展趋势,进行差异性发展与定位,打造全国最大的特色方便速冻面米制品(饼、面点等)生产基地。

重点企业:

河南米多奇食品有限公司位于辉县市孟庄镇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占地360亩,拥有国内外较先进的自动化流水线20余条,绿色休闲食品产能10万吨,2800余名员工,2016年底公司资产总额为4.36亿元、总负债为1.05亿元,目前公司的米饼销量已经做到行业第

二、馍片类销量更是做到了行业第一的成绩。2016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7.5亿元。

3.果蔬加工与饮料制造业

发展方向与目标:充分利用新乡市树莓、山楂、食用菌等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低温保鲜果蔬产品、冷冻果蔬产品、脱水果蔬产品和各类果蔬汁、果汁饮料、果蔬汁饮料、复合果汁饮料等,积极开发低热量饮料、营养保健饮料等新产品。打造河南特色果蔬制品及饮料制造基地。支持河南省山佳食品有限公司、新乡娃哈哈昌盛饮料有限公司、生命果有机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新乡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

重点企业:

河南省山佳食品有限公司位于延津县产业集聚区南区,主营饮用纯净水及果汁系列,拥有年产40万吨达意隆纯净水生产线两条,年产20万吨果汁生产线四条其设备在国内均处于先进水平。下一步要加大研发健康饮品的力度。公司2017年新上市的无添加发酵果汁就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同时提升关键生产工艺、专用装备及生产线的数字化控制水平;推进企业诚信体系以及产品质量控制系统与可追溯系统的建设,提升食品生产的检测、控制数字化水平,增强企业质量安全与清洁生产控制能力。

新乡娃哈哈昌盛饮料有限公司位于新乡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2016年资产总额6.2亿元,固定资产总值12.08亿元,总负债2.3亿元。公司目前拥有15条生产线。

4.酒类

发展方向与目标:重点发展白酒、啤酒,积极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果酒和营养保健酒。白酒行业重点扶持百泉春、新平川转型升级,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

重点企业:

百威英博(河南)啤酒有限公司位于新乡市卫辉产业集聚区,占地600亩。一期产能达20万吨/年,二期扩建至70万吨/年。目前公司可生产河南当地的明星啤酒品牌维雪啤酒、航空啤酒和洛阳宫啤酒,全国啤酒品牌哈尔滨啤酒和百威英博旗下的全球旗舰品牌百威啤酒。

河南省百泉春酒业有限公司位于辉县市洪洲产业集聚区,现有员工500余人,占地1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3766万元,目前公司下设年产3600吨曲酒的峪河曲酒生产基地、年产15000吨白酒的洪洲工业集聚区灌装基地、南太行方山白酒洞藏基地和河南省百泉春酒业销售有限公司、郑州百泉寿酒业有限公司等部门。年产优质原酒3600吨,年灌装优质白酒800万瓶,大曲酒贮存能力达2万吨,是豫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白酒酿造企业。

新乡市新平川酿酒厂位于延津县食品产业园,员工120人,占地119.43亩,主要生产平川牌白酒,拥有分装物流500万箱白酒(3000万瓶/年;2.4万吨/年)生产线,拥有总面积1.1万平方米,可围沙储酒1.5万吨的地下酒窖,是目前我国北方首座新型白酒沙藏工艺酒窖。

5.乳类制品

发展方向与目标:重点发展巴氏杀菌乳、灭菌乳、发酵乳,瞄准国内知名品牌,加强奶源基地建设,加快由“低投入、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饲养模式向“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型饲养模式转变,走生态、高效发展养殖道路。重点支持中荷乳业、三元乳业、娃哈哈等企业建成豫北优质奶源基地,乳品加工集中区。

6.肉制品加工业发展方向与目标:提高冷鲜肉和低温肉制品、肉禽调理食品、熟肉制品比重。重点支持世魁牛肉等企业,发展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发展,熟肉制品向多品种、系列化、营养化、易存储、食用方便方向发展。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提升肉牛、即食畜禽制品加工水平,建成都市大厨房畜禽产品加工集中区。

重点企业:

河南阿杰食品有限公司位于原阳县产业聚集区张苍路,系绝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全资子公司,生产经营“绝味”系列产品,2016年主要产品主营业务收入2.6亿元,利税8438万元;二期扩建项目于2017年下半年开工,总投资7900万元,扩建年产16000吨卤肉制品生产线,二期达产后预计销售收入破10亿元。

三、主要任务

(一)创新驱动工程

积极引入新业态,新技术对现有产业进行革新,创新引入互联网+、物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等新业态,促进产业升级提升。

加快推动食品工业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加快推动实体经济“线上、线下”两翼齐飞。鼓励龙头企业成立电商部门或分公司,在国内知名第三方平台开设旗舰店、专营店,开展网络直销、网上订货等业务,开拓网络零售渠道,将优质特色产品推向全国市场。

积极发展面向生产企业的电子商务外包服务业务。指导大型骨干生产企业发展供应链电子商务,提高供应链协同和商务协同水平,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自建电子商务平台。推动中小微企业应用电子商务,鼓励中小微企业运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在线采购、销售等生产经营活动,提高中小微型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水平。

注重打造以冷链终端运输为特色的冷链物流产业,重点支持冷藏车、保温车、疫苗运输车、鲜奶运输车等项目;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加快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发挥核心物流企业整合能力,打通物流信息链,实现物流信息全程可追踪。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积极推进物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支持运输配载、跟踪追溯、库存监控等有实际需求、具备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物流信息平台发展,鼓励各类平台创新运营服务模式。

重点扶持技术创新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企业建立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中心、服务中心和产品检测检验中心,并对具备以上功能的重点企业给予税收、信贷等方面的实际优惠和各方面的政策倾斜,力求达到以点带面的积极效果,促进产业整体升级。

支持规模以上重点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产业技术联盟、科研创新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创新组织,面向主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深入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

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团队建设,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和企业技术创新团队,引导区内大型骨干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企业研究院、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试验基地),积极支持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二)产业转型升级工程

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加强统一规划,从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培育技术创新能力、现代管理能力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等资本运营方式,实现“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培育和组建了一批资本结构多元化、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食品工业龙头企业。

选择一批机制“灵”、产品“精”、有发展前景的中等企业作为龙头企业的重点扶持培育对象,通过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加强企业间合作和重组,逐步做大做强。

充分利用现有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优势,通过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手段,进行企业规模扩张和品牌扩张,在不断完善现有产品体系的基础上,巩固骨干企业地位,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发展成为龙头企业。

积极创造良好的外贸发展环境,构建龙头企业外向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和服务指导体系,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对外招商和境外展示促销活动,采取专业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定向招商等方式,依托食品加工集聚区等载体和现有龙头企业,实行强强联合,减少同业间的低水平竞争,培育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外向型龙头企业,提升食品工业龙头企业的发展。

促进第

一、

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引导其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并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建设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以市场为导向,采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建立共同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第

一、

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着力延伸和完善产业链,逐步构建食品原料、食品加工、食品市场流通服务三位一体的现代食品工业体系。

强化对国内知名品牌企业的招商引资。围绕国家、省产业政策,以产业招商、以商招商、以企招商、以会招商等主要形式,依托重点企业,以引进战略性重大项目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积极引进拥有高端技术、雄厚资金以及较强市场控制力的世界500强、国内500强、行业100强、国内外上市公司等国际国内大企业、大集团,抢占产业制高点,实现引进一个、形成一链、壮大一片。

加强产业链融合升级,延长产业链条。支持食品企业从全产业链的视角来谋划企业发展,积极前伸后延,打通产业链各环节,促进全产业链的有效衔接。鼓励食品工业企业积极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和相互协作,建立从原料生产到终端消费各环节在内的全产业链,加快产业链间的集成融合,实现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协调发展。

支持食品企业从各个环节挖掘新的增值空间,将价值提升的理念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在生产环节,挖掘资源的稀缺性、特异性,重点发展特色产品、绿色产品;在加工环节,适应消费群体、消费方式转变,细分消费市场,通过精深加工实现增值;在营销环节,注重包装设计、提升产品品味,引入文化内涵、讲好产品故事,创新市场策略、拓展营销渠道,打造知名品牌、实现品牌溢价。

依托市内众多食品加工和配套企业,内抓服务、外抓辐射,提高上下游粘合度。建立优质配套企业名录库,梳理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组织相关部门定期审查,鼓励配套企业提升管理水平。面向全市强化食品供需对接机制,定期梳理食品加工企业和配套企业的新增产能、产量,加强供需信息互通。

(三)质量安全提升工程

鼓励传统食品企业对既有生产线升级换代;帮助新建食品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生产;改进现有食品生产工艺流程,使其工艺流程标准化、规范化;对中小食品企业的工艺流程进行规范。推动有条件的食品企业运用PDCA循环(计划、执行、检查、处理),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管理方法,形成提高与改进的良性循环。坚持不断完善企业的SSO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管理。

支持食品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合作,开发应用可追溯信息技术,建立集信息、标识、数据共享、网络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食品可追溯信息系统。鼓励食品行业利用大数据对食品质量安全进行提升。加强快速检测方法和不明化学物质检测方法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检测水平,提升快速检测能力。

(四)“两化融合”工程

加快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食品制造业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加速推进全市食品工业“两化融合”进程,“十三五”期间,加快全市食品工业数据库建设,食品信息网络建设,食品工业专家决策支持(咨询)系统建设。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平台建设,构建集信息、研发、金融、物流、培训、展示、检测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积极引进信息服务、市场开拓、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提升对主导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撑能力。积极开展两化融合应用示范和推广,争取建立一批示范点和试验点。

(五)品牌培育工程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发展前景好的名牌产品企业。鼓励企业建立综合品牌,引导企业开展企业形象和品牌标识的策划与宣传活动。积极培育国家名牌产品,打造国际品牌。鼓励名牌产品企业迅速扩大品牌经营规模,促进名牌产品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加大名牌推介力度,以名牌企业、名牌产品为依托,着力提升企业、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美誉度,打造一批重点知名品牌。

加强品牌规划。制定重点培育发展的品牌培育规划,确定企业名单,选择已具备一定条件、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作为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的重点对象,适时进行充实和调整,建立完善品牌培育的梯队。

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开展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推广《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实施指南》和《评价指南》,引导企业建立品牌发展战略,集中企业各种资源实施品牌经营,逐步建立企业切实可行的品牌培育体系。

完善品牌保护激励机制,营造品牌建设良好环境。鼓励各相关部门积极出台品牌建设支持政策,增加奖励扶持范围,对品牌培育工作成效显著的领域、服务平台、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并给与适当的奖励,加大对品牌建设成功经验的宣传力度,推动品牌建设深入开展,积极争取国家及省有关部门质量品牌建设专项资金。

重点扶持一批规模大、影响力强、辐射面广的专业品牌市场,实现商标品牌培育与市场发展的互动共进。

以政府宣传为引导,新闻媒体宣传报道为主力,企业宣传活动为基础,引导和鼓励各个层面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多层次、高效率的区域品牌立体传播网络。加快建立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知识化、公信力较强的品牌研究、咨询、评价服务机构,为企业品牌建设和区域品牌建设提供战略制定、策划设计、调研分析、运作评估、市场评价、市场维护等多种服务功能。

调动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的积极性,支持和鼓励各种社会力量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参与区域品牌建设。动员全行业企业以整体形象参加各种展览会,提高本区域产品的知名度,共创区域品牌。鼓励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牵头,共同打造集体商标和区域品牌。强力建设、保护、开发、利用“新乡小麦”农产品地理标志;重点打造南太行山区以山楂等为主的健康食品品牌、黄河生态湿地“原阳大米”黄河生态大米品牌、新乡小麦“中国第一麦”品牌、树莓、金银花等特色功能食品品牌。

(六)资本运作工程

优先支持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境内外上市,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等各类债务融资工具,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鼓励引导高成长、高科技中小企业借助“新三板”、中原股权交易中心平台开展直接融资。

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积极引进国内外产业基金、投资公司等战略投资者;通过国债资金、银行贷款、商业贷款等多种途径,扩大资金来源。

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各类商业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化,改善对中小企业创新的金融服务,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事业,支持开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保险服务,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的外汇管理政策。

(七)绿色制造工程

重点抓好食品原料的源头环境治理,系统评估种植(养殖)区水、土、气等环境质量,建立产地环境安全预警体系;支持一批高风险污染物削减项目,从源头减少汞、铅、高毒农药等高风险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加大企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改造力度,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推动企业节能减排;鼓励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引导企业建设能源管理中心,利用信息和管理技术提升企业的节能水平。

(八)环境保护工程

认真贯彻国家环保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县(市、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食品工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食品工业企业特别是对发酵类型食品企业的监督和管理。完善环境监察体制机制,明确执法责任和程序,提高执法效率。探索建立跨行政区环境执法合作机制和部门联动执法机制。加强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监督管理和运行维护。严格新建项目审批,提高环保准入条件,确保选址的合理性。在食品工业集聚区建设过程中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提高食品企业对环境影响评价的认知度。食品工业企业在接受监督和管理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积极采取得力措施,保持环保设施正常运行,做到排放的污染物浓度符合国家排放标准。食品企业要按照环保要求,制定每个年度污染物削减量的指标,采用先进的治理污染新工艺、新技术,争取将污染物治理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进一步深化环境保护激励措施,充分发挥各级政府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的积极性。成立污染事故应急小组,制定事故应急预案,防止事故排放对环境造成明显影响。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新乡市政府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将食品工业发展纳入“十三五”重点工作部署,统筹协调。建立市、县(市、区)两级联动工作机制,市政府有关部门重点抓龙头企业、重点项目,县级人民政府重点抓基地、抓特色,在产业布局、项目建设、集群集聚、链条完善、政策资金扶持等方面凝聚合力,协调联动,强力推进。(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工信委)

(二)加大对食品工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统筹技术改造、中小企业发展、产业集群、两化融合等方面资金,加大对食品工业的支持力度。鼓励食品企业争创驰名商标、名牌产品,支持食品企业积极争创国内同行业单打冠军。加大对食品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在财税支持、政府采购、能源保障、科研孵化等方面给予倾斜。建立长效机制,对具有社会责任和发展前景的企业给予支持,促进食品工业发展;依托我省新乡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丰富的科技成果资源和食品行业高水平技术专家人才队伍资源优势,鼓励各县(市)、区和食品企业建设省级或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创造条件给食品行业的知名专家学者教授组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重点工程实验室,为新乡市食品工业健康发展服务。(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商局、食药监局、工信委)

(三)推进融资体系建设,拓宽融资渠道

支持金融机构、财政性涉企基金开展面向食品产业集聚区、龙头食品企业和特色食品企业的金融服务。构建多层次的投融资平台,鼓励红土创业投资基金、万利基金、河南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基金新乡子基金等本地财政性涉企基金向食品工业倾斜,优化食品企业融资环境,拓展食品企业融资渠道。以市场资源配置为导向,鼓励食品企业主板、新三板、四板上市,加快食品企业上市步伐。建立使用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新软件首版次等鼓励政策,落实和完善首台(套)保险补偿等机制。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建立食品工业企业经济档案和法定代表人的信用档案,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食品工业信用体系。(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工信委)

(四)实施食品工业人才战略

加强全市食品工业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市内科教资源充裕的优势,打造食品工业职业技术培训平台,着力培养领军人物。鼓励食品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人才培养项目,建立定向教育与在职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平台,培养急需的实用型食品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积极探索执行有关人才合理流动的相关政策,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和相关单位给予奖励。统筹固定的年度专项培训资金,持续开展优秀企业家、技术领军人物、高技能人才培训,着力提升他们的素质和水平。(责任单位:市人社局、财政局、工信委)

(五)培育发展优质食品原料基地

发挥新乡市农产品资源优势,围绕粮食、油料、瓜果、蔬菜、奶类等重点优势产业,强化上游产业链建设,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原料生产基地。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大对基地的投入和科研力度,有效引导农产品的生产、品牌、区域、规模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升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水平。加大财政投入,积极争取省级板块项目资金支持;鼓励龙头食品企业建设高标准的优质原料基地;鼓励社会资本投入设施农业和优质原料基地建设。进一步扩大南太行、“中国第一麦”的品牌优势,整合优良的原料资源,培育发展具有新乡特色的优质食品原料基地。(责任单位:市农牧局、财政局)

(六)强化企业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健全政策导向、要素保障、市场开拓、融资服务、困难企业帮扶等长效服务机制,指导企业用足用好政策,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各级各部门要贯彻包扶企业制度,按照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规律,转变工作职能,创新工作方式,完善工作机制,整合工作力量,提高工作水平,形成推进食品工业发展的合力,为食品工业营造宽松、有力的发展环境。(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农牧局,各相关单位)

新乡市纺织服装制造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

(2018-2020年)

为贯彻落实《中共新乡市委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新发〔2017〕21号),加快我市纺织服装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竞争力,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产业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我市纺织服装产业是省规划的两个纺织产业示范园区之

一、四大综合性纺织产业基地之一,粘胶长丝产能居国内第一位,棉纱产量位居全省第二位,正在着力打造从纺织到织布、印染、服装一条龙的现代服装产业集群。

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08户,占全市的9.7%,主要分布在经开区、辉县市、延津县、卫辉市、新乡县、获嘉县等地区。现有棉纺锭约300万锭,粘胶长丝产能6万吨、粘胶短丝10万吨、氨纶纤维6万吨,绿色纤维1.5万吨,机织印染3.08亿米、针织印染9600吨。2017年,纺织服装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5.23亿元、利润14.89亿元、利税17.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7.5%、-3.8%。棉纺企业因市场、技术等原因,形式普遍较差,结构调整任务较重。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纺织工业发展环境和形势正发生深刻变化,总体看,发展机遇大于挑战。积极把握需求增长与消费升级的趋势,利用好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纺织工业将保持中高速发展,加快向中高端迈进。“十三五”期间,“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纺织行业设计、生产、营销、物流等环节深入应用,将推动生产模式向柔性化、智能化、精细化转变,由传统生产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大数据、云平台、云制造、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发展将催生新业态、新模式。纺织工业与信息技术、互联网深度融合为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也对传统生产经营方式提出挑战。

(二)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强化纺织工业作为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创造国际化新优势产业“三大定位”,以科技与时尚融合、衣着消费与产业用并举“两大特色”,持续发挥其美化人民生活、带动相关产业、拉动内需增长、建设生态文明、增强文化自信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六大作用”。利用新乡市纺织工业自身良好的产业基础,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创造“互联网+”时代和国际化发展的纺织新优势,把新乡市发展成为具备高水平的科技实力和品牌实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态文明积极建设、人才体系不断完善的豫北纺织工业强市。

(三)发展目标

打造新乡市纺织服装产业的升级版,全面融入国内和国际供应链体系,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瓶颈难题得到破解、终端产品比重得到提升,到2020年,把新乡市建设成为能够满足国内外消费需求不断升级的、具备较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纺织产业体系,成为以科技和品牌为引领的纺织工业强市。

1.行业增长目标。到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达到10%以上;利税年均增长10%以上。

2.结构调整目标。棉纺织和服装行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完整产业体系,到“十三五”末,提高服装、家纺、产业用三大类终端产品比例,家纺、产业用纺织品形成特色和优势。设计、创意和产品开发能力不断增强,满足不断升级的个性化、时尚化、功能化消费需求。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精梳纱比重,提高清梳无卷化率、无结头纱、无梭布比重。

提高差别化纤维品种比重,满足差异化、个性化需求。到2020年,化纤差别化率提高到80%以上,高档面料及制品用化纤自给率达到90%,产业用化纤比例达50%,以弥补棉花不足为主要目标的高仿真、超仿真纤维占化纤总产量的30%。

3.创新驱动目标。科技贡献成为产业个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掌握一批高技术纤维基础研发、生产和应用技术、先进装备制造的核心技术以及具有领先水平的工艺拘束,扩大新产品的设计及研发生产在产业规模中的比重,实现信息化与纺织工业的深度融合,掌握现代化研发、设计、生产、营销以及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信息技术,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高,规模以上企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超过3%,产业集聚区建立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新产品产值率提高到8%。

品牌创建能力明显提升,到2020年,区域自主品牌超过10个,培育推荐2-3个省名牌,努力形成3-5个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服装自主品牌。知名品牌企业集中度大幅提高,争取突破一个棉纺、服装、家纺等领域的“中国名牌”,3-5家核心竞争力强的全省行业排头兵企业。组建和完善省级以上技术开发中心3个,争创国内名牌5个,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0%。

4.责任发展目标。促进建立行业劳动和谐关系,降低行业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伤亡人数,满足国家的约束性指标和相关标准要求,初步建立纺织纤维循环再利用体系,同时提高再利用纤维的附加值。基本建立企业责任信用实时评价体系,建立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机制。行业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不断下降。

二、重点领域

(一)发展思路

重点围绕纺织、印染及后整理、服装、产业用纺织品等优势产业,拓展工业用布、装饰用布、特殊用布和专用服装等新领域,不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增强行业发展后劲;强化环保和质量安全,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打造绿色纺织;以纺织基地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集群经济;加大产品开发力度,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强企业品牌建设,拥抱“互联网+”,形成产业链完整、市场体系完善、布局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发展重点

总体思路:做新化纤、做大服装、做强纺纱、做精印染。

1.做新化纤

主要是全力支持白鹭投资集团超柔软氨纶、维纶项目,以及绿色纤维公司Lyocell纤维项目。

重点企业:

白鹭投资集团位于新乡市经开区,总资产达76.4亿元,净资产47.18亿元,资产负债率38.2%,资产状况良好,拥有新乡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双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上市子公司和新乡市星鹭科技有限公司等多个子公司。公司主要产品有纤维素长丝、纤维素短纤维、氨纶纤维共三大系列1000多个品种,产品注册商标为“白鹭”牌。目前公司化学纤维年产能达到22万吨,其中纤维素长丝6万吨,(全国排名第一位);纤维素短纤维10万吨(全国排名第七位),氨纶6万吨(全国排名第四位),近年来,公司相继研制出了有色纤维、竹浆纤维、芦荟纤维等几十个品种的功能性纤维。按照“依托主业,打造百亿纺织产业链”的发展思路,公司谋划了“纤维、纱线、坯布、印染、能源五大发展板块,总投资达90多亿元的产业关联项目,力争在“十三五”末实现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的奋斗目标。

中纺院绿色纤维股份公司。控股股东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和股东新乡化纤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乡化纤”)、甘肃蓝科石化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科高新”)共同出资4亿元,成立的股份制公司,位于新乡市经开区。Lyocell纤维从原材料到生产过程和产品都具有绿色环保的特点,其生产过程不添加化学药剂和有毒有害物质,因此纤维中不会有有害物质的残留在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时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伤害并具有很好的舒适性和透气性,因此下游产品可以用于婴幼儿用品(无纺布),女士高档内衣,女士卫生用品等。项目一期1.5万吨产能,已于2016年12月23日一次性开车成功。项目总投资5.6亿元,占地142亩,自2017年3月正式投产以来已经连续稳定生产。

新乡市绿色纤维专业园区。园区建成后,可成为中国纺织强国建设的示范园,集中国绿色纤维产业化生产、中国纺纱产业智能化制造以及中国服装产业连续化生产于一体。至2018年,专业园预计投资26.7亿元,年实现收入110.1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4387个;至2020年,累计投资73.8亿元,年实现收入29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9638个;至2022年,专业园建设完成后,累计投资156.8亿元,年实现收入471.6亿元,提供就业岗位68748个。2017—2020年间,专业园产业营业收入由65.3亿元增加到295亿元,年均增速高达65.3%;利税由8.4亿元增加到41亿元,年均增速高达69.8%。

2.做强纺纱

依托新乡白鹭投资集团集团、新乡市华源护神有限责任公司、新乡景弘印染有限公司等优势企业,大力推进高档精梳纱线、多种纤维混纺纱线和差别化、功能化纤维混纺、交织面料的生产,形成一批在国际上具有优势的拳头产品,显著提升纺织产业的竞争力。

重点企业:

新乡市护神特种织物有限公司位于新乡市经开区,现有职工600余人,是国内大型特种服装面料生产企业之一。主要产品有抗油拒水、防酸碱、防静电、织物及普通印染面料,是全国棉、化纤精加工50强企业,河南省劳动保护防护用品定点生产厂家,产品销往欧美、非洲、日本、俄罗斯、巴西、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2017年公司资产总额1.6亿元,其中固定资产净值4466万元,总负债1.2亿元。

3.做大做强服装产业

立足现有基础,整合现有企业资源,依托白鹭投资集团与雪阳(邓州)的合作项目,重点发展针织服装等,通过实施名牌战略,使新乡市的服装行业做大做强,带动上游产业的发展。

4.大力发展家用纺织品产业加大对家纺产业的培育扶持力度,鼓励支持自主品牌建设;淘汰老旧设备,积极推广使用先进设备,重点企业完成生产连续化、高速化和缝制设备自动化;提高高科技、功能性家纺产品比重,鼓励老粗布床品、民族特色家纺产品等形成规模,建立相关的印染加工基地;大力推广节能降耗、环保生产新技术。

5.加快发展产业用纺织品

依托河南宏大非织造布有限公司等优势企业,以满足水利、交通、建筑、新能源、农业、环保和医疗等领域需求为重点,积极发展以宽幅高强工艺技术为主的土工格栅、高强土工布、防水卷材等多功能复合材料;针刺、水刺、纺粘等先进工艺和高性能环保过滤用纺织材料;加快手术衣、床单、口罩、手套、纺织仿生器官等医用纺织材料和制品开发。大力推进产业用纺织品新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进一步培育新乡市纺织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主要任务

(一)创新驱动工程

1.提升行业技术创新能力

注重高性能纤维行业创新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通过整合基础研究、工程化配套以及应用研究等资源,建设产、学、研、用创新平台和产业联盟平台,提升产业化水平,增强行业创新实力。组织实施高性能纤维产业化专项工程,以低成本、系列化、高质量为目标,加速实现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产业化,提高原辅材料和装备配套能力,高性能纤维生产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加强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加快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鼓励企业与新乡服装学院等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建立产学研联盟;积极创造条件,建设省、市级服装设计研发中心和纺织工艺研发中心,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广大企业提供技术支持。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投入,加强技术改造与技术引进、技术创新的结合,支持企业加大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在关键领域和若干行业的技术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抢占行业技术创新制高点,不断提升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纺织服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2.提高行业技术水平

化纤行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化纤工艺、装备及生产自动化控制水平,重点解决生产装备的柔性化、常规产品的优质化,实现聚酯涤纶、粘胶、锦纶、氨纶等大型成套装备的多样化、高效化生产。积极推广原液着色纺丝技术。加强化纤与下游应用的联合开发,加快发展高仿真、功能性、多功能复合等差别化纤维,并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棉纺行业重点推广紧密纺、低扭矩环锭纺、喷气、涡流纺等新型纺纱技术,自动络筒技术,无PVA上浆、预湿上浆等新型上浆工艺技术。针织行业推广应用差别化与功能性纤维开发针织产品,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附加值。染整行业推广生物酶退浆、冷轧堆前处理等高效短流程前处理工艺技术,涂料连续轧染、冷轧堆染色、退染一浴工艺、气流染色和浴比小于1∶8的液流染色、丝绸数码印花等少水及无水印染加工技术,助剂中央配送系统,自动调浆系统,织物含湿率、热风湿度、液位、门幅、卷径、边位、长度、温度、速差、预缩率在线检测技术。服装和家用纺织品行业推广服装企业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生产工艺技术,绿色环保家纺新产品加工技术,家纺专用原料加工应用技术等。

(二)“两化”融合工程

重点提升专用装备的数字化控制水平,推广适合化纤、纺织、印染和服装等重点行业生产流程和管理要求、具有行业特点的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系统、制造执行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专业化进销存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等;发展专用装备的嵌入式系统。突出抓好信息技术与纺织工业产品设计、制造、经营管理、流通体系、人才培训等方面的融合。

棉纺织行业重点推广应用配棉管理信息化以及生产自动检测、管理系统;服装行业积极采用人体数码扫描技术和裁剪缝纫自动组合技术和装备,实现服装设计和制造的集成;化纤行业重点应用生产过程集散控制系统和各类自动控制装置;印染行业重点应用织物染色印花工艺参数在线检测技术和有利于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的自动控制系统。

(三)集聚发展工程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产业链配套和产业集聚作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的区域布局。抓住河南省建设省级工业聚集区的机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重点建设新乡经济开发区高科技纺织服装产业园,加快改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形成向大企业集中、向产业集群集中的格局。

1.全力打造高科技纺织服装产业园

充分利用新乡市加快城区工业“退城进园”的有关政策,积极引导纺织企业向纺织工业基地聚集。以纺织、服装业为主,重点发展新型高档纺织品、高档服装加工、高档面料以及高档印染整理,形成集纺织、印染、军服、职业装和时装加工及相关产品研发、检测于一体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实现新乡市纺织产业的布局优化与产业升级。

2.加快发展县域纺织工业园及产业集群

加大新乡市纺织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力度,推动集群产业水平、自主创新、技术进步、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责任建设,进一步增强集群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各产业集群县市和纺织工业园区必须建立完善污染物集中处理系统,实现环保治理的集约化、规模化、社会化。

(四)品牌建设和龙头培育工程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发展一批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知名品牌为标志、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形成一批消费者认可的服装、家纺自主品牌,提高产品的品牌贡献率。努力开拓国内市场,加强营销网络建设;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品牌企业“走出去”,进行境外投资、品牌收购、设立境外合作区、设置销售网络等;稳定现有市场份额,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培育新的增长点。

加快纺织企业国有资本战略性调整,鼓励和支持非国有资本进入,增强发展活力;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强化知名品牌建设,加快培育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集团、大公司。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研发机构和中介服务组织的深层次联合协作,建设有重大影响的生产工艺和品牌设计等技术创新机构,大力提升其在全市纺织行业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同时,培育一批有一定规模、特色明显、与农民增收关系密切、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势企业,加快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带动当地特色纺织产业的发展。

(五)绿色发展工程

1.打造绿色纺织

我国对环境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环境对工业发展的约束程度越来越高,加快培育形成全生命周期低碳绿色纺织产业链是纺织产业集群未来发展方向。

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结合新乡市企业生产实际,统一规划、科学指导,进一步完善清洁生产体系,健全相关标准,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和绩效评估;加快节能装备和节能技术在各环节的应用,提升全行业的节能水平;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发展低能耗、低水耗、低污染物排放的生态染整加工技术;开发绿色纺织产品,推行生态设计,提高产品能效环保低碳水平,引导绿色生产;建设绿色工厂,实现生产过程集约化、清洁化和智能化;发展绿色园区,提高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水平;打造绿色供应链,构建从原料、生产、营销、消费到回收再利用的纺织工业循环体系,全面提升绿色制造水平,打造全生命周期低碳绿色纺织产业链。

2.推进节能减排

严格按照《印染行业准入条件》和《粘胶纤维行业准入条件》要求,对项目和企业进行规范管理,禁止投资建设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加强行业低碳技术经济研究。加快节能减排新技术、新装备的产业化研发和应用,推广棉浆粕黑液治理和废旧瓶片清洗废水回用等技术,加大对粘胶废水和废气治理、回收等技术应用与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等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淘汰力度,对列入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一律不得进行出租、转让、出售或异地转移生产。发展高附加值纺织品,延长产业链,扩大最终产品的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资源消耗型发展方式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式转变。加快节能环保先进适用技术在纺织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促进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等节能降耗项目建设,努力减少物耗、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降低资源消耗成本,提高资源综合利

产业转型升级

新疆煤炭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农民工如何升级

广州产业升级转型之道

奉化市产业转型升级探讨

玩具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产业转型升级十大原理

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建议

浅谈我国产业的升级转型

上海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专项资金

《新乡市产业转型升级计划(2020年).doc》
新乡市产业转型升级计划(2020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