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2020-03-02 09:21:2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摘要】十八大召开开启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崭新一页,同时也更加完善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必将以此为基础呈现快速的、稳定的发展。在此之前,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我国经济、科技水平已经取得了跳跃式前进。就因如此,国人教育素质低下,教育效率不佳的负面现象在经济繁荣之势的对比下显得尤为突出。根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为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社会前进的迫切需要,教育制度改革迫在眉睫。新课程改革作为社会主义时代发展的产物,充分体现教育和谐、以人为本的理念。新课改下的教学更凸显特色老师教学,高效学生教育。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和谐

教学是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相互统一的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而这种人才培养活动贯穿了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全过程,从未断裂,甚至出现几次里程碑式的发展。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奴隶社会时期,孔子作为万世师表提出“有教无类”,作为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得教学活动能够在民间推广,这种教学理念的盛行为今后甚至今天教育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样的时间,希腊伟大的教育家苏格拉底采用“产婆术”的教学方法,即先给对方提出关于某一事物的定义,然后层层追问,使对方陷入矛盾,这样讨论下去,可能得到关于这个事物的明确定义。这个定义能表现这个事物的普遍性和本质的东西,是人人会同意的。近代中国的教育更是突破封建传统,无论在教育内容(摒弃封建八股文,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知识)还是教育方式(打破原先先生的单方面教学,学生和老师互动,课堂活跃性增强)等方面都出现较大区别。现代社会主义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教育更是科学技术之根。教学理念的先进性;教育方法的可适性都成为新课改之下的着重观点。

一、新课程改革含义

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已经进行多次,国家对于教育的支持度也逐年加强。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说到新课改,新课改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要进行新课改呢?

封建体制对于中国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传统的单一式教学、模版式教学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完全以网络经济、知识经济为依托,知识的无限量增长和传播加快了社会的运转机制,这就要求学生需要更加主动、快捷的学习,学习趣味的重要性逐渐凸显,而课堂教学引人(学生)入胜更具有意义。另一方面,传统教育模式以应试教育为主要方式,笔者在此认为,这种教育模式塑造的是考试型人才,并非多元型人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废材”。单一的以考试通过为目的的读书,即因为读书而读书,因为考试而读书的行为导致其思维固定,不能脱离书本,必然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被淘汰。新课改主要着重于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做到马克思主义唯物论:

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当学生真正走出课堂去面对一个陌生但却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做什么的社会。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一重要文献中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①人并不是个体上的人,而是社会上的人人具有社会性,学生以后要生存,就必须具备两个能力,即再学习的能力与学习过程中的发展的能力。这就像我们去学化学,传统的教学方法的目的是化学反应的结果是什么,而今天的教学不仅仅只局限于结果,甚至更加注重过程,通过实验的方式告诉学生某种物质怎么产生以及应该怎么去做。新课改在哲学上要求突破传统的形而上学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更加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巩固以及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以及个性化学习与个性化教学的统一,创造真正的学习模式。

二、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新课改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它不仅仅代表着一次实践上的教学模式的更替,更是一次伟大的尝试。关于新课改,很多教师说过:“新课改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如此重要的深化改革和传统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区别:

(一)课程目标上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以结果式教育模式为主要方式,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针对于孩子的教育更多的只是看期末考试成绩而已,对于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者平时学习就不好的学生在心理上就已经开始给予一些漠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这种在课堂上只重视学生的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的学,使得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从小就开始树立自己一无是处、害怕学习的消极心里。新课改下的教学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学会渴求是学习,合作学习的高效方法。

(二)课程结构上

传统教育的单一性不仅仅体现在教学方法上的生搬硬套,也表现为学习课程上的单一。过多的强调主科与副科之分,在根本上把“高高在上的”语文、数学、英语和看似为副科的美术、自然、音乐„„等艺术性、自然性知识进行脱离,导致其他必备的知识严重缺乏。新课改的教学则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增强课程多元化选择。

(三)课程内容上

复杂的知识,繁琐的内容以及乏味的书本是的课程内容没有太多的趣味性和吸引学生之处,新课改要求学生更加关注自身应该学习什么,对什么感兴趣,趣味性教学,学习与生活、科技形成“活”的知识链。

(四)课程实施上

传统教学似乎是应试教育的集中体现,即笔者在上文中提出“为学习而学习,为考试而学习”,而真正的学习应该是“学生要学”,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需要相互合作,较高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五)课程评价上

对于学习的评价似乎客观方式就是通过期末考试成绩的表现,但是过多的强

调分数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笔者认为并不合理。作为一线教师,站在讲台上不仅仅是老师的身份,同样也是学生学习的守护者,甚至是精神上的支柱,而精神支柱往往被悲哀的扭曲为白纸上的一个红色的数字,分数高则开心甚至走起路来更能抬起头了脸上更有光了,这种亚健康的心理状态一时难以改变,但分数的灵活性却可以改变努力学习但成绩并不优异学生的心里状态,适当提高他们的分数,让他们感受到努力后的回报,这种简单的投资活也许换来的是更加刻苦读书的学生。

(六)课程管理上

传统教学以固定的模式延续,主要表现为统一的教学方式、统一的课本,这种普遍性的广泛存在严重遏制了特殊性的发展,目前已经不再实行全国统一教材,使得各个地区、各个学校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材的订购,老师上课的灵活性行也逐渐增强,同时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以及加强了学生了学习热情和兴趣度。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发展的主体,儿童对于教育活动的参与和体验是影响其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②。他反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生活,把儿童当作知识的容器置于被动地位的倾向,提倡关注儿童的参与、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

三、新课改下的教学课堂

马克思对于人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憧憬虽然是指向共产主义的,虽然是指向共产主义阶段的,但是马克思坚定的认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③。所以不同历史阶段应当理解为人的个性全面、自由发展的逐步实现的过程。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是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灵魂。笔者认为,中国的素质教育尤其是新课改之后,可以说是学生时代自由化的开端,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

教育的目的实际上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标准和个要求④。要培养合乎时代需求的一代新人,应当特别注意人才素质的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创造精神。面对庞大的数字信息,能够即使进行筛选以及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取得最优效益的能力。

第二,实践能力。学以致用,解决实践中问题的能力,

第三,开放思维。扩大思维空间范围,具有高度的宽容精神、开放胸怀,敢于接纳新生事物。

第四,崇高理想。无论是创造精神、实践能力还是开放思维,归根到底必须具备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为国家、为社会的美好前途奋斗的精神。⑤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充分发挥教育资源,致力于人才素质培养,开拓创新,因材施教。因此,新兴教学在潜移默化之下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理念,转化教师教学思维,在不断的学习中掌握新的技巧。

(一)平等尊重,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私塾是中国传统学校的总称,私塾上课有几大特点:首先就是上课之前要先祭拜孔子,作为万世师表,学生们必须虔诚以待。其次就是老师上课必备的戒尺,以教训不听话的学生,鲁迅先生曾经在三味书屋的时候也尝试过不少。这种师生

关系单单表现为师傅和徒弟之间的关系,缺少老师对于学生的尊重和保护。新型师生应该更多的朋友之间的关心与尊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一位教师在倾听完学生的不同意见后,说“我真荣幸,我和XX的意见相同。”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

(二)学习合作,建设开放的教学课堂

笔者认为,学习本身并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学习的产生或者能够真正达到学习效果并不能仅仅依靠个人,从另外一个方面说,合作学习以及相互探讨是获得成功的促进条件。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更加关注学生本身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更好的教育。其实这种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合作型教学模式的典范。教师在讲桌之上不是单方面滔滔不绝的去说知识点,灌输考试内容,而是通过类似于引导的方式——提出、引出问题再进行提问,在回答中继续寻找问题,让课堂始终处于老师和学生共同思考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合作学习不仅能够通过学生来引出更多的问题,而且也让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中国封建时期以及新中国早期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国人的思想进行压制,新课改更着重于思想活跃,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现新事物,研究新方法,探索新思路,提示新规律,解决新问题。

(三)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并没有完全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统一在一起,而是相互分离,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实现。新课改之下,更加注重学生本身素质的提升,不仅仅包括文化教育,而是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创新层面、学习实践、动手能力都有一定的涉猎,使学生兴趣学习之上学到更多的知识。

分数作为学习评价的重要内容,同时分数也很容易造成学生信心的丧失,认真学习的同学往往在考试时因为种种原因而滨不能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通过适当变更分数,以及学习之余多关注,多鼓励树立学生学习信心,积极引导、点拨,让他们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取得学习上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结】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利用好例子是使用例子进行实践的基础,但如果没有好的教学与学习方法进行科学指导,就缺少了立足之本。当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严格的考试制度在我国仍然是最好的人才选拔措施,即使类似于高考所逐渐暴露出来的弊端也在逐渐受到人民的关注,但优越于高考选拔制度的措施仍没有完全显现,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原先量变的基础上实现了质的飞跃,但同时传统教学也为学生奠定了坚实的书本以及文学基础,为考试以及将来通过考试去接触更多的机遇做了准备,这也是目前中国教育不可躲避的事实。新课改的产生以及完美的运用将带来我国教育有一个顶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更多全能型人才,优质型人才,中国的教育将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①参见黄济、王策三主编《现在教育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②参见劳凯声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③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④参见劳凯声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⑤参见黄济著《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理念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新课改理念下的音乐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改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

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新课改下的生物课堂教学

《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doc》
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