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初三语文

2020-03-01 17:09:1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初三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三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规定的答题纸范围内,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第一部分(26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①qiè▲意②隔mó▲③一ch6u▲莫展④登峰造jí▲

2.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秋天的山色,没了夏时的黛青浓绿,变得班斓,变得多彩。绿叶渐渐少去,有的调落,有的枯萎,也有的一如即往地保持着绿意。火红的枫叶,被这秋的绚烂感染,燃烧着生命的激情,绽放着青春的色采。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

①关关雎鸠,(《诗经关雎》)

②(《诗经蒹葭》)

③寡助之至,(《孟子》)

④羌笛何须怨杨柳,。(王之涣《》)

⑤笛中闻折柳,。(李白《塞下曲六首》)

⑥衣带渐宽终不悔,。(柳永《凤栖梧》)

⑦()

⑧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惠崇》

4.阅读《格列佛游记》,完成下面的问题。(4分)

①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得自由,格列佛用什么办法来讨好小人国的臣民们?②在语言学校里,教授们就如何改进本国语言提出了怎样的计划?

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概括出史铁生散文的四个特点。(4分)

翻开史铁生的散文,你会不知不觉地被他那平实的文字所吸引,更会情不自禁地被作 1

品中的真情所打动。哲理一词似乎是神秘的深奥的,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史铁生用他的笔在平实的叙述中向人们阐述了人生的哲理。画家会用浓重的色调和奇特的视觉构图抒发悲怆情感,而史铁生却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来描述他的特殊经历。其作品在看似平实的语言中充满悲怆,这悲怆弥漫在整篇作品中。

第二部分 (44分)

阅读《与朱元思书》中的一段文字,完成6—9题。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呜,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2分)

A. 猛浪若奔.

B. 急湍甚箭 . 素湍绿潭(《三峡》) .

D. 窥谷忘反 .虽乘奔御风(《三峡》).C. 猿则百叫无绝.

绝巘多生怪柏(《三峡》)反归取之(《郑人买履》) ..

7.下列句子中哪一项加点字的用法没有变化?(2分)

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B.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 .

C.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D.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

8.作者写山突出了它的高陡、险峻之后,为什么又以几个特写镜头,分写了群峰中的泉水、百鸟、鸣蝉和山猿?(2分)

9.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生发了怎样的感慨?你怎样理解作者这份内心的独特感受?(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0题。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日“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日“醒心”,使巩记之。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节选自曾巩《醒心亭记》)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构亭日“醒心”,使巩记之。

②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阅读《鼎湖山听泉》中的几段文字,完成第11-13题。

①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呜。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

②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③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11.山泉本无生命,作者却把它化为了怎样动人的艺术形象?这一形象与山泉有什么相似之处?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12.第②段中引用补山亭内的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有何作用?(2分)

13.第③段中描写了鼎湖山的哪三种绿?本文题为“听泉”,在这里却着力描绘山间之绿,这样写有什么用意?(3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4 ~16题。

黑森林的猫

安轶

①从小受到的教育就告诉我们中国地大物博,但是我们要知道中国有13亿人口,那些资源如果平均到我们每一个人头上就远远低于世界人均值了。

②同样是创造l万美元的价值,中国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2.5倍,是日本的11倍多。近些年来石油价格不断上涨,多次突破70美元大关。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不断冲高的油价必定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长期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数量扩张型的粗放增长方式,呈现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低回报、低效益的局面。针对现状,政府指出“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节约型经济”。这一切都说明:节约能源已刻不容缓!

③这让我想起以前曾经听到过的一个故事。据说日本人煮鸡蛋用的锅非常讲究,煮一个鸡蛋,用煮一个鸡蛋的锅,煮三个鸡蛋用煮三个鸡蛋的锅。而且煮鸡蛋的水刚好没过鸡蛋,不多不少。假设煮鸡蛋九成熟最好,日本人会在七八成熟的时候,将燃气关掉,用开水的余温将鸡蛋继续煮熟,既节省了燃气,节约了水,鸡蛋煮得又恰到好处。我还听到过这样一件怪事:在德国黑森林地区的家猫很多都没有尾巴,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黑森林地区的德国人是出了名的抠门。由于黑森林地区冬季很寒冷,每家都要开暖气。猫出来进去都要开门,而猫的尾巴很长,开门的时间也就长了,暖气就会流失,最终就浪费了能源。所以抠门的黑森林人就把猫的尾巴截了下来。这些人的做法的确有些极端,但从一个侧面也显出德国人的节能意识已经深入到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④我们经常能够在电灯开关边看到“节约每一度电”的宣传口号,但是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口号而是实际行动。我们有时会看到有的房间开着空调却同时开着大门,以及人去而灯不灭的现象,这都是生活的细节。这些看似渺小,但是如果全国13亿人都这样做,你还敢忽视它吗?我们粗放豪爽、大手大脚的习惯该改改了!

⑤如果我们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不经意间既省了钱又节约了能源。省的钱是有限的,但节能的意义是无限的。我们不应该因为是公家付费还是私人付费而有所区别,因为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

14.文中哪句话点明了全篇的中心?(2分)

15.选文第③段列举了日本人和德国人的事例,有什么作用?(2分)

16.根据选文内容,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说说我国在节约能源方面要做好哪些工作。(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

祖母的葵花

丁立梅

我总是要想到葵花,一排一排,种在小院门口。是祖母种的。

祖母伺弄土地,就像她在鞋面上绣花一样,一针下去,绿的是叶,再一针下去,黄的是花。

记忆里的黄花总也开不败。

丝瓜、黄瓜是搭在架子上长的。扁扁的绿叶在风中婆娑,那些小黄花,就开在叶间,很妖娆地笑着。南瓜多数是趴在地上长的,长长的蔓,会牵引得很远很远。像对遥远的他方怀了无限向往,蓄着劲儿要追寻了去。遥远的他方有什么?一定是爱情。我相信南瓜是一个痴情女子,在一路的追寻中,绽开大朵大朵黄的花。黄得很浓艳,是化不开的情。还有一种植物,被祖母称作鸟子的。它像爬山虎似的,顺着墙角往上爬,枝枝蔓蔓都是绿绿的,一直把整座房子包裹住了才作罢。忽一日,哗啦啦花都开了,远远看去,房子插了满头黄花呀,美得让人心疼。

最突出的,还是葵花。它们挺立着,情绪饱满,斗志昂扬,迎着太阳的方向,把头颅昂起,再昂起。小时我曾奇怪于它怎么总迎着太阳转呢,伸了小手,拼命拉扯那大盘的花,不让它看太阳。但我手一松,它弹跳一下,头颅又昂上去,永不可折弯的样子。

梵高在1888年的《向日葵》里,用大把金黄,来渲染葵花。画中,一朵一朵葵花,在阳光下怒放。仿佛是“背景上迸发出的燃烧的火焰”,梵高说,那是爱的最强光。在颇多失意颇多彷徨的日子里,那大朵的葵花,给他幽暗沉郁的心,注入最后的温暖。

我的祖母不知道梵高,不懂得爱的最强光。但她喜欢种葵花。在那些缺衣少吃的岁月里,院门前那一排排葵花,在我们心头,投下最明艳的色彩。①葵花开了,就快有香香的瓜子嗑了。②这是一种香香的等待,这样的等待很幸福。

葵花结籽,亦有另一种风韵。沉甸甸的,望得见日月风光在里头喧闹。这个时候,它的头颅开始低垂,有些含羞,有些深沉。但腰杆仍是挺直的。一颗一颗的瓜子,一日一日成形,饱满,吸足阳光和花香。葵花成熟起来,蜂窝一般的。祖母摘下它们,轻轻敲,一颗一颗的瓜子,就落到祖母预先放好的匾子里。放在阳光下晒,会闻见花朵的香气。一颗

瓜子,原是一朵花的魂啊。

瓜子晒干,祖母会用文火炒熟,这个孩子口袋里装一把,那个孩子口袋里装一把。③我们的童年就这样香香地过来了。

如今,祖母老了,老得连葵花也种不动了。老家屋前,一片空落的寂静。七月的天空下,祖母坐在老屋院门口,坐在老槐树底下,不错眼地盯着一个方向看。我想,那里,一定有一棵葵花正开,在祖母的心里面。

17.请从修辞的角度对选文第②段划横线的句子作赏析。(3分)

18.选文题为“祖母的葵花”,却为什么花了很多的笔墨来写记忆中的其他黄花?请结合相关内容作具体分析。(3分)

19.文中写到梵高和他创作的《向日葵》有什么作用?请从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简要分析。(4分)

20.分别说说你对下面三个句子中加点的“香香”的理解。(3分)

①葵花开了.就快有香香的瓜子嗑了。 ..

②这是一种香香的等待,这样的等待很幸福。 ..

③我们的童年就这样香香地过来了。 ..

21.作者说“我总是要想到葵花”,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4分)

第三部分(60分)

22.作文。(60分)

请以“与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写在答题纸上;

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所在学校。

昆山市~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江苏省昆山市~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初三政治(无答案)

第一学期五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期中考试答案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二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有答案)—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初三语文

~初三第一学期调研试卷

无锡滨湖区初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学年度第一学期二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昆山市—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初三语文.doc》
昆山市—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初三语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