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礼仪

2020-03-02 06:12:0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2011-2012年第一学期《形势与政策》科目考查卷

专业:数学班级:3班任课教师:魏晓璐

姓名:姜花学号:222010314011147成 绩

浅谈大学生礼仪 摘要:礼者,敬人也,是对人的尊重;仪者,仪式也,是礼的表现形式,因此所谓礼仪就是指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即按照礼的要求节制和规范人的行为,通过律己,达到敬人的效果。礼仪是人类维系社会生活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是道德的具体表现,它更注重一个人从内到外的思想气质的外化,道德是礼仪实践的内在要求,礼仪是道德意识的外在体现。

关键字:大学生 礼仪 现状 加强途径

一、大学生礼仪的主要内容

1.公共礼仪

公共礼仪,具体指的就是人们置身于公共场合时,所应遵守的礼仪规范。主要有公德、交通、会面、礼品、电话和书信,它是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人们在交际应酬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公共礼仪的基本内容,就是人们在公共场合与他人共处时和睦相处、礼让包容的有关行为规范。学习、应用公共礼仪,应当掌握好它的三条基本原则。原则之一,是遵守社会公德。原则之二,是不妨碍他人。则之三,是以右为尊。

2.交往礼仪

社交礼仪是指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和国际交往活动中,用于表示尊重、亲善和友好的首选行为规范和惯用形式。社交在当今社会人际交往中发挥的作用愈显重要。通过社交,人们可以沟通心灵,建立深厚友谊,取得支持与帮助;通过社交,人们可以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对取得事业成功大有获益。社交礼仪的基本原则:互惠原则、平等原则、信用原则、相容原则、发展原则。

3.应酬礼仪

应酬礼仪既是在日常生活中处理来自各个方面的应酬时应该遵守的规范,主要有拜会、集会、宴会、晚会。

4.个人礼仪

个人礼仪是社会个体的生活行为规范与待人处世的准则,是个人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个体规定,是个人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养良知等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其核心是尊重他人,与人友善,表里如一,内外一致。对个人来说,个人礼仪是文明行为的道德规范与标准,就国家而论,个人礼仪乃属一种社会文化,它是构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也是一个国家文化与传统的象征,更是一国治国教民的经典。

二、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在当代社会,礼仪是个人良好形象的表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作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和领域,始终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对于提高人的素养,促进社会和谐、文明与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全面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礼仪教

2育可以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学习、交往、沟通,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材。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礼仪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

1.礼仪教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

礼仪体现在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它从人类最基本的行为入手,在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且生动形象、易行适用,可接受性强。因此礼仪教育既可以弥补道德教育之不足,并使道德教育具有坚实可靠、丰富多样的载体。

2.礼仪教育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

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是社会交际的钥匙。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显示那些懂得怎样解决身边问题和处理生活中烦心事的孩子,其身心更加健康,而且更会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学习成绩更好。当代大学生渴望与周围的人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获得真正的友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使自己能够尽快的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但是部分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礼仪修养和交际技巧,无法有效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导致人际交往受挫,进而影响到了自己的心理健康。

3.礼仪教育是大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的前提

自觉地遵守社会礼仪规范的人,就被人们认定为“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大学生正处在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他们有强烈走向社会的需要。再者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交际范围不断扩大,交际节奏和频率不断加快,这不仅对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既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又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的文明大学生

4.礼仪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的基础内容,其根本目的是教育、引导公民自觉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相应的礼仪规则,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使人们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达到高度和谐有序,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只有把法律的“禁恶”“他律”与礼仪的“倡善”“自律”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人身心和谐,乐于为善,既富于情感,更富于理智,掌握更多为人处世的本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礼仪失范表现及原因分析

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但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与礼仪相悖的现象日益严重,表现出礼仪规范的缺失,如无视课堂秩序,课堂上随便说话、接发短信,图书馆和自习教室内大声喧哗,日常生活中乱丢果皮纸屑、不尊敬师长、行为不端、穿着不得体等,„„这些现象折射出学生礼仪规范和公德意识的缺失。生于礼仪之邦,当为礼仪之民;身处书香之院,本该知书达礼,然而大学生这种状况究竟是谁之过?

1.外来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冲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价值观被打破,重实效、讲效益等实用主义价值观念被人们普遍认同和接受。受其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趋于实用化,他们更加注重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重视实用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讲求实际、追求实效,关注现实生活和物质利益。但却忽视对礼仪规范的学习和培养,将礼仪规范视为无关紧要的东西,致使理想和人文精神淡化甚至失落,导致大学生思想意识发生变化。

2.家庭环境的影响和礼仪教育的欠缺

父母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小皇帝”和“第一掌门人”,对其百依百顺,致使爱心泛滥成为“溺爱”,造成孩子心中无别人,养成了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思想。同时,应试教育使得父母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及以后的升学和就业,忽略甚至放弃了包括礼仪教育在内的道德品质及审美教育。

3.学校礼仪教育的不足

在我国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大背景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中小学校主要工作是如何提高升学率和学生的应试水平,使学生、教师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文化课程的学习、教授上面,根本无暇顾及礼仪等方面的教育。而到了大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往往围绕培养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核心任务开展,直接将教育基点放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上,容易忽略“礼仪”这一反映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最直接、最根本的表现形式,造成了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逻辑上的断层。

四、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基本途径

1.加强高校教师礼仪修养,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榜样

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不仅要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要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处世。教师的言行举止常常受到学生的关注和评论,对学生有着极大的示范性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的礼仪修养,首先必须加强高校教师的礼仪修养。

2.开设礼仪课程,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学校应将礼仪教育纳入教学大纲体系,将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交际技巧,使学生较为系统的掌握礼仪修养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规范。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礼仪教育课程,提高学生对礼仪的认知,培养学生正确的交往动机,鼓励学生勇于交往,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恰当的遵守和运用礼仪的原则和技巧,最终使学生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克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引导大学生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实践。

3.开辟礼仪教育第二课堂,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大学生规范自身行为,逐步提高自身的礼仪素养是十分必要。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来指导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水平;通过网站、宣传栏等媒介介绍名人修身轶事,树立优秀的学习榜样,在校园内掀起文明修身之风,不断提高学生认知,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改正;制定相应的校园礼仪规范,规范学生的行为,指导学生的交际活动;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不断积累礼仪实践经验,最终将学生培养为知书达礼的“礼仪之民”。

参考文献

[1]《大学生礼仪》。

[2]王新峰.基础文明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鞍山科技大学学报》。

[3]礼仪教育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兰州商学院学报》。

[4]刘瑛.《教育与职业》。

6

大学生礼仪

大学生礼仪

大学生礼仪

大学生礼仪学习心得

大学生礼仪心得体会

大学生求职礼仪

大学生职场礼仪

大学生礼仪调查表

大学生的礼仪

大学生社交礼仪

《浅谈大学生礼仪.doc》
浅谈大学生礼仪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