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简报第1期

2020-03-02 06:14:0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2011年工作简报第1期

2011-03-29 13:00:29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荣国同志批示:近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以鄂人社发[2010]64号文件向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干部职工发出了向关正世、王波同志学习的通知,号召全省人社系统干部职工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关正世、王波是我省人社系统中涌现出来的心系群众、爱岗敬业、务实为民、开拓创新的先进典型和杰出代表,现将他们的主要事迹在全系统转发,希望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一是要加强学习,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成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行家里手;二是要爱岗敬业,竭诚尽智,扎扎实实做好自已的本职工作;三是要勤政爱民,心系群众,把服务对象当亲人、当朋友,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附关正世、王波同志的主要先进事迹

先进事迹之一:

石首就业局长关正世甘为人民孺子牛

新官上任“三把火”

2002年初,不惑之年的关正世走马上任石首市就业局局长。

刚一上任,所见所闻让他寝食难安:由于没有统一的就业服务平台,单位用工私招乱雇,真假难辨,劳资双方吵架骂人更是家常便饭;乡镇劳管所撤销后,乡镇职介机构几近瘫痪;全市所有就业服务机构运转艰难。为了给员工发工资,市就业局不得已把10间办公用房出租换钱……

关正世作的第一个决定是:全局所有人员迟发一个月工资,把钱挤出来由他带领局班子成员到深圳、东莞等地学习考察公共职介的先进经验。

当时,局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很多人认为,新来的局长要用大家血汗钱带人去旅游。

很快,职工们发现,他们大错特错了。几天后,关正世和考察组回来了。他们没有回家,全部扎进会议室,通宵开会。

第二天一上班,召开全局职工大会,关正世又向大家宣布一个决定:赔钱收回租出去的办公用房,用来建设全市统一的就业服务平台。

难题摆在面前:建设资金从何而来?

关正世烧起了“第三把火”:就业局职工集资建市场。

此言一出,许多人咋舌:建公共就业市场应是国家投资,全国上下还未听说职工自掏腰包建市场的。

但关正世说,这是为石首老百姓就业谋福利,不能讲价钱!在他的带头下,全局职工集资50万元。

于是,“鄂南人力资源市场”在石首诞生了。

这是我省首家提供区域性服务的县市人力资源市场。如今,这个市场联结周边湘鄂两省10个县市的就业服务平台。进入市场,信息查询、发布、传输全部电子化操作;失业登记、求职登记、职(创)业指导、素质测评、职业介绍、招聘洽谈、就业援助、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档案托管、事务代理、政策咨询等,统统“一站式”服务。

2006年3月,省就业促进会会长周腊元考察石首人力资源市场后赞不绝口。当他听说市场是由职工集资建成,便与在场的石首市领导商量:“不能让他们既干事,还贴钱!”石首市政府立即下拨50万元经费给就业局,返还职工集资款。

而今,石首人力资源市场几经扩容改造,拥有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提供固定招聘摊位40个,能同时容纳接待2000人。

技能是体面劳动之本

被长江“九曲回肠”盘绕的石首市,人多地少,农民靠土地致富异常艰辛。外出务工,是老百姓致富的重要途径。

劳务输出,一直是关正世最牵挂的事。

当全市劳务输出达到一定规模后,他更关注怎样才能让外出务工人员跳出卖苦力低收入的圈子?如何让老百姓挣得多还体面?

“技能是体面劳动之本。”他和局班子成员合计:千方百计让石首外出务工人员拥有一技之长。

又是一次白手起家。石首市原来仅有一个培训容量不足百人的训练中心,他和就业局一班人“扳命”求索,短短几年,硬是建起了每年长训1000人、短训3000人规模的大型就业训练基地。

从这个训练基地走出来的数控机床加工工人成了长三角用人单位的“香饽饽”,年均收入10万元以上;到这里参训的人员覆盖石首城乡,甚至有一些外地大学毕业生也慕名到石首“回炉”培训;当地特色就业培训更是风生水起,建筑防水产业成为全省十大劳务品牌之首,带动当地10多万人外出就业。正在天津从事防水业务的锦绣街居民谢庆说,“通过培训,我们掌握了技术,工资收入比以前卖苦力要强出好多倍!”

在农民工遭遇安全生产和健康困扰之时,关正世要求训练基地适时推出健康安全培训课程。每位外出务工人员都可以从培训中学到安全生产、职业病防治、心理健康等18个方面的知识,掌握护卫健康和生产安全的重要措施。

长期以来,石首外出务工人员没有就业基地,不集中,难管理,难维权。

关正世带领局班子成员南下佛山、顺德、花都,东进昆山、厦门、温州、武汉等地,一地一地建立劳务基地,并成立流动党总支,为石首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周到服务。

让关正世感动的是,一次,他陪领导去江苏昆山看望务工的石首技工。听说关正世来了,在当地就业的1000多名石首子弟自发前来看望他。他们说:成功不忘贴心人,就想见见关局长!

擦亮就业服务品牌

就业服务就像一支“温度计”,能及时测出供需变化、经济冷暖。

关正世说,“守望„温度计‟的人,需要不断提升素质。”“说一百次,不如让大家出去感受一次。”关正世让职工分批次出去学习,先后到宜昌、天津学习市场运作模式,到长三角学习民营机构的服务模式。行前,他交代学习重点。回来后,每个人都要做学习汇报,要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做成PPT,与全局干部职工“分享”。

关正世还邀请长江大学、三峡大学专家现场讲授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经过多年努力,该局45名干部职工,80%通过了二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20%通过了三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全部拥有高级职业指导师、职业指导师或助理职业指导师的专业资格。

关正世对大家说,光有专业资格还不行,更要以实际行动擦亮就业服务品牌。

从2005年开始,石首就业窗口服务群众做到了低柜台、零距离、一张笑脸、一杯茶水、一把椅子、一声询问、一个承诺。他们实行人性化服务,在服务大厅设置了自助擦鞋机、自助式视力表、体重测试仪、饮水机、雨伞;他们倡导亲情服务,把服务对象当父母、当兄妹、当朋友,很多职工记住了初次服务对象的姓名、特征,第二次见面能准确叫出对方名字来;他们坚持全天候服务,任何时候接到服务对象电话都会及时处理,全员全流程实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真正做到了有求必应、有问必答、有事必办。

而今,石首就业服务已成为当地窗口服务行业的标杆。去年,石首人力资源服务中心荣膺全省十佳人力资源服务中心。

省劳动就业局负责人称赞,石首就业局人员高素质、服务高水平,走在全省就业系统前列。

就业局长爱攀亲

关正世时常提醒大家,“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正处在转型期,群众就业困难多、矛盾多,我们做就业工作的党员干部,尽心尽责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就为党和政府分了一份忧,就为社会和谐添了一份力。”

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分内工作做好,分外的事他也做了不少。

石首人社系统的人都知道,“关局长爱攀亲。”

新年元旦,石首市社会福利院收到一份特殊的新年礼物——一头大肥猪。送礼的是刑释回归人员王新。

王新说,“没有关局长帮忙申请贷款,指导我自主创业致富,我就没有今天。”原来,他刑释后找工作屡屡碰壁,生计无着,一度萌生铤而走险念头。关正世得知后,主动与他“攀亲”:“如果你相信我这个大哥,咱俩一起想办法。兄弟,不能再干蠢事,人生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在关正世的帮助下,王新成功申请了5万元小额担保贷款,承包了鱼池,办起了养猪场。他说:“头栏出栏生猪70多头,我就挑最大的一头送福利院,表达对党和政府、对社会的感恩。”

关正世攀亲的远不止王新一个。2004年年初,失业的刘红梅夫妻申请小额担保贷款自主创业,因没有信用证明不符合贷款条件,未能办成。关正世刚一听说,就直接去了她家,发现其家徒四壁,连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刘红梅想贷款在市区农贸市场开一家调料店,关正世当即答应以亲戚的名义给她担保办贷款。

刘红梅家的调料店开业后红红火火。邻居纷纷感叹:“真没想到,小刘家逢上一个当局长的„亲戚‟!”

石首市就业局办公室主任孙建辉说,“关局长„亲戚‟可多了,他以„亲戚‟名义扶持创业的失业人员达40多人,他援助就业的特困人员超过800人。在他的带动下,我们就业干部都喜欢结„穷亲‟。”

先进事迹之二:

贴心局长王波

远安县劳动就业管理局局长王波,去年7月22日参加全省就业工作会时,突发脑溢血不幸离世,年仅39岁。

“往后有困难,上哪里找你?” 王波去世时,万宗学和妻子余宗莲没有得到消息。1个多月后,夫妻俩特地抬着花圈来到王波的墓地,祭奠他们心中的恩人:“王局长,往后再有困难,我们上哪里找你啊!”

万宗学现在的家在远安城郊,一栋小楼伴着几畦菜地。“这房子还是王局长帮我们挑的。”万宗学说。

万宗学下岗后,与老婆承包4亩茶园,日子艰难,上访不断。“老万下岗有困难,我们有责任帮他。”

2008年春,王波到茶场找到并不认识的万宗学。“你是哪个?”万宗学心存戒备。“参观茶场的。”王波进门喝茶,直夸茶好。万宗学叹气说:“茶好有什么用,卖不出去!”

“这样吧,我帮你销一部分,比市价高一点。”

见万宗学半信半疑,王波说:“是县委领导派我来的,我尽力帮你。”

此后,王波帮助打开销路,万宗学收入越来越高。

后来,腰包鼓起来的万宗学,想到县城买房子。王波帮他四处物色,选中城郊一栋二手小楼。

“王局长为我们想得真周到啊!”万宗学的妻子余宗莲边说边抹眼泪。

远安县领导在总结王波的事迹时说,王波任局长6年,正值改革的攻坚期,远安有9300多人“被托管”在就业局,大多是“4050”人员。面对大量心有“怨气”的下岗人员,王波以心换心,化解怨气,换回了群众的信任,换得了亲人般的感情。

“难处再大,不能凉了群众的心”

王波的遗物中,有个黑皮笔记本,写满下岗者和困难户的情况。这是他和同事遍访基层收集的,以便跟踪帮扶。向红菊就是其中之一。“好人走得太早啊!”说起王波,向红菊泪流满面。“我得了乳腺癌,丈夫偏瘫在床,儿子又有智障。没有王局长帮助,真不知道怎么过啊!”2009年4月,向红菊申请退休,因年龄不到50岁,被“卡”住了。她大着胆子找素不相识的王波反映自己的特殊情况。“我们会尽力帮你。”王波同情地说。临走,他又掏出300元钱接济她。

向红菊本没抱太大希望,但王波却不断向上级反映其困难,为她申请办理病退。20多天后,向红菊突然接到电话:“你的病退手续批下来了。不好意思,因要报上面审批,让你等久了!”向红菊泪如泉涌。

去年,在外打工的鸣凤镇花园村的张定富父母离世后,回家边干农活,边照顾83岁的奶奶。

5月28日晚,天降暴雨,张定富的房屋墙体坍塌。王波听说后,立即购买2吨水泥运到他家,又塞给他200元钱,说:“你不急,我们来帮你弄房子。”

很快,当地政府划出地基,提供扶持资金,张定富开始建新房。7月底,新房上梁。可为此四处奔波的王波,却再也看不到了。

就业局的同事介绍,一些人对下岗失业人员躲之不及,但王波却主动把手机号码对外公布,群众随时都可找到他。

一把细心收藏的椅子

离县城40多公里的荷花镇青峰村,孤儿张开学腿有残疾,身高不到1.5米。如今,他办起食用菌种场,还开展技术培训帮村民致富,成为自强不息的典型。2006年5月,王波到青峰村第一次见到张开学时,小伙子无精打采地窝在摇摇欲坠的破房子里。村民说,因自卑,他曾想自杀。

王波买来一袋米,送上300元钱,对张开学说:“我们来帮你,你要振作起来。”

王波打电话给福达电子公司老板,对方很为难:“公司不缺人手,再说他是残疾人……”王波为此又登门拜访:“企业要为社会多做善事啊!” 8月15日,王波把张开学送进福达公司。不料,张开学个子矮,坐在操作台前得抻着身子干活。王波直奔南门家具厂:“帮我定做一把椅子,比标准尺寸高10厘米。”

有了这把特制的椅子,张开学干活轻松多了。

几个月后,张开学感到自己不适合在厂里干,想回村学种香菌,可没本钱,硬着头皮找王波。

“有志气!”王波带头捐款,同时联系企业支持。

很快,张开学办起5000袋规模的香菌场,盖起新房,还赢得一位漂亮姑娘的芳心。他结婚那天,王波送去1000元贺礼。

张开学告诉记者,离开福达公司时,他将那把特制的椅子带回家保存至今:“看见这把椅子,我就看见了王局长!”

自断“财路”的第一把火

2004年3月,王波被任命为县劳动就业管理局局长。其第一把火,令同事“有些想不通”。

原来,为帮助农村转移富余劳力,县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开展了推荐农民工到发达地区就业的业务,但每安排一位要收取100元的职业介绍费,政策允许。“职介费不能收了。”上任伊始,王波对大家说:“真心帮扶农民工,就要自断„财路‟。”

上任不久,王波为了解情况,从局长办公室搬到一楼服务大厅办公。“这不是作秀吗?”有人不以为然。

没几天,一位失业者到服务大厅办小额贷款时埋怨说:“这要等几天,那要等几天,等到什么时候啊。”

为此,王波当天安排2名职工“跟踪”记录申办小额贷款所花时间,结果令人大吃一惊:最快也要15天。

他立即决定提速,并与相关部门协商,使小额贷款等多项审批时限缩短三分之二以上。

王波下乡发现,许多农民工因出门少,途中容易受骗。于是,县就业局推出集中运送农民工的专项服务,费用全部由就业局承担。从此,农历正月间,远安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统一乘坐就业局组织的大客车,方便又安全。

针对农民工的需求,他们推出为外出农民工量身定做的打工“路线图”:怎样找合法中介机构,在哪里办工伤保险,遇到劳务纠纷怎样投诉……一目了然。

此后,这种服务方式被许多地方复制,成为农民工的“贴心手册”和护身符。

王波任局长6年佳绩连连:在宜昌率先推行免费就业培训和建立技术实训基地,在全省率先消除“零就业家庭”;6年来,全县城镇新增就业2.1万余人,856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全县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低于省市平均水平。

生命最后的日子

王波小脑血管先天畸形,还患有糖尿病,不能劳累。但作为就业局长,他不可能闲下来。

司机季飞记录了他人生的最后几天。7月13日,跟随县领导到恩施取经。14日,从恩施赴武汉,向省厅汇报。15日,从武汉返回远安,向县局领导反馈情况。16日至18日,部署创建星级“农家乐”示范户工作。

19日,上午参加县局例会,下午赶往武汉开会。

“那几天他好像有预感,拼命干。”季飞说。

20日早餐时,王波突然面色发白,表情痛苦。他对夷陵区就业局长张玳源说:“你去开会时,记得帮我请个假。”这是王波人生最后的话语。 事实上,王波的病情并非没有征兆。去年,因为小脑血管先天畸形,他曾在宜昌住院,但提前出院了。领导劝他彻底治疗,他说:“医生讲做手术只有1%的希望,不做手术可能一辈子不发病。人嘛,活着干,死了算。”

王波的妻子李清华在宜昌城区工作,儿子在外地读高中,一家3口分居三地。平日里,王波难以照顾到妻儿。王波曾多次对同事感叹,对不起老婆和儿子。

李清华身体不好,王波常托人从武汉给妻子买药。同事朱晓军曾与王波一家3口在餐馆吃饭。“他拼命地给李清华夹菜。我们就笑他,好的都给你老婆吃了,我们还吃不吃呀?”

“他答应过我的事,从未食言。”李清华说:“但这次他食言了,我们本来约好一起去参观电影《山楂树之恋》的外景地的。”

工作简报(第1期)

工作简报第1期

工作简报第1期

德育工作简报(第1期)

妇女儿童工作简报第1期

征兵工作简报 第1期

教研工作简报第1期

律师工作简报第1期

语言文字工作简报第1期

减负工作简报第1期

《工作简报第1期.doc》
工作简报第1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