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领导干部四种能力建设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素质

2020-03-01 23:49:3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加强领导干部四种能力建设 全面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水平

领导班子建设是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大计,也是新世纪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可见,领导干部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领导班子建设的成败。因此,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作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进一步强调了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一般而言,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应该包括四种基本能力,即领导部署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公文写作能力。领导部署能力是指领导干部根据上级要求,站在时代前列,立足实际,着眼未来,把握全局,全面深入安排部署各项工作的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是指领导干部透过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对其进行概括、提炼,进行综合、深入的分析和研判,最终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是指组织协调能力是指根据工作任务和工作需要,对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物质资源进行协调和分配,同时控制、激励和协调工作人员的活动过程,使之相互融合,从而实现工作目标的能力。就领导干部而言,公文写作能力是指指导、审阅、修改他人所撰写完成的的公文以及自己撰写完成各类公文的技能,包括公文写作过程中的一些心理要素。公文写作能力也是领导部署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综合体现。下面,就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四种能力建设,着力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水平谈点肤浅的认识。

一、领导干部四种能力欠缺的具体表现

领导干部都是因工作需要,通过民主推荐、公开选拔、组织慎重考察等严密、复杂的程序走上领导岗位的,大多数领导干部工作能力强,且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但也有部分领导干部由于其四种能力欠缺,执政水平上不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理论和管理知识欠缺,缺乏党性修养,缺乏大局和整体意识。这类领导虽然看似对理论学习抓得较紧,平时言谈中还不时冒出些新名词唬人,实际上他对党的政治理论以及管理知识只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甚至连一些应知应会的基础性、常识性的知识都不够了解。这在平时的集体学习活动中表现尤为突出。这时,这类领导干部的做法不外乎拿出上级的文件照本宣科,都给大家听一遍就了事。虽然有时自己也谈点感受之类的,但稍加注意就会发现,他的感言绝大多数甚至通篇是从网上下载的,自己都没有搞明白在说些什么,更谈不上融会贯通了。由于理论功底浅,部分领导干部中越来越变得扑朔迷离,或者看不到政治,或者看到了也不管不问,极个别的,甚至人云亦云,丧失原则。明辨是非的能力和管理能力也就受到局限。因此,这类领导干部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大潮中,平日里到处称兄道弟,将社会上的庸俗作风带到工作中,工作中处处以个人私利为主,以个人所在的小圈子为主,将党的利益和工作原则抛之脑后,热衷于高花架子,热衷于自身形象,唯上不唯实,严重脱离群众。

(二)思想观念呆滞、僵化。这类领导“等、靠、要”的习惯和心态比较严重,很少关注社会动态,也没能力把握社会发展趋势,与时代发展脱节,缺乏长远发展的思路。不求新求变,不尊重工作规律,不知到轻重缓急,不考虑事情本质,只是尽力维持现状,没有做得更强更好的信心和动力。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就晕头转向,拍脑门主观臆断,轻率决策,随意承诺,一旦解决不了问题,就推卸责任,或拍屁股溜之大吉。对他们而言,站在时代前列研判和解决问题,那简直是奢谈。

(三)管理中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形式主义、本本主义严重。一是不讲求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不尊重工作规律和程序,习惯于用行政命令,方法简单粗暴。二是党政关系缺乏明确的规范,以政代党、以党代政或者党政不分的现象依然存在。有些领导干部对本部门党组织的作用认识不足,认为本部门的党组织只是党员发展、管理、教育机构,对本部门内部重大事务没有决定权,因而,由党组织已经决定了的事项被部门行政事务会议推翻的事情屡见不鲜,极大地削弱了入党的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三是不懂得实事求是,视被管理者如机器,视制度为程序,在管理中完全抹煞了被管理者作为人的意义,抹煞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他们总是希望通过对制度的研究制定、贯彻执行能收到一些立竿见影的效果,殊不知制度终究是一种外在于人的东西,很难内化为人自身的自觉的责任意识。

(四)腐败是提高领导干部管理水平的顽敌。一是有些领导干部只想做官,不想做事。有的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当了和尚也不撞钟。有的热衷于形式主义,虚报浮夸,猎取功名。有的崇尚好人主义,对不正之风,不敢碰,不敢顶,对不称职的干部,不敢管,不敢换。有的意志衰退,谋求早日退休等等。二是有些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化公为私,工作也干,便宜也占,心安理得地“工作并腐败着”。三是有些领导干部明目张胆地弄虚作假、公款私用,千方百计地为自己捞取好处。凡此种种,败坏了党的领导干部形象,从更深层次上看,严重败坏了党的形象,给学校的“四个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加强领导干部四种能力的培养,全面推进学校各项建设事业

有效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部署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公文写作能力,使领导干部执政水平上一个大台阶,这对于我校紧跟时代步伐,发挥自身优势,精心打造特色,积极推

进学校各项建设事业的全面进步,积极参与和有效提高社会竞争的能力,开创学校建设新局面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领导干部执政能力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通过开展离岗集中培训、发挥老领导的传帮带作用、领导干部自主学习、外出考察学习、建立工作交流机制、内部岗位交流、到外单位挂职、到地方基层挂职等多种方式,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努力培养和提高领导干部的提高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是构成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的要素。政治意识主要是指政治思想、政治观点,以及对于政治现象的态度和评价。增强政治意识,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在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观察力、鉴别力。政治意识的核心是政权,前提是路线,根本在人民。对学校而言,通俗的说,最大的政治就是以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为生命,以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处理好与师生的关系,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大局就是全局,就是发展趋势。增强大局意识就要认识大局、把握大局、服从和服务于大局。每一个领导干部所从事的工作,都是整个事业的组成部分,只有将自己所负担的责任与大局联系起来,以宽广的眼界审时度势,以政治家的眼光权衡利弊得失,把握现在,透视未来,认清自己的方位,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掌握好推进各项工作的节奏和力度,才能使工作得有方向、有意义、有章有序。强调大局意识,是因为在领导干部中存在不识大体,不顾大局的现象。有些干部,信息闭塞,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顾眼前,不顾长远;有的心胸狭窄,以邻为壑,只谋一地一己之利。这是需要我们经常注意和认真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责任意识,就是角色意识。俗话说得好,甘蔗没有两头甜,领导干部一头是待遇,一头是责任,待遇越高,责任越大。每位领导干部一定要明确自己的岗位在学校建设事业中的位置和作

用,自觉做好职权范围内的事。有了责任意识,就能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形成意志和品格,就能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创造出第一流的成绩。如果每一个领导干部都有责任意识,都在努力提高工作质量,那么,我们的整体力量就会强大得多,我们的事业发展就会顺利得多。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是对所有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不管从事那种工作,在这方面,领导干部都应作出表率。

(二)努力培养和提高领导干部的民主意识。民主意识实际上就是公民意识,是全体公民对于民主本质、现象以及自身在民主体系和活动中所处地位、作用的主观反映,是民主认知、民主情感与民主意志的统一,是人类自我意识在当前社会和时代中一种最高境界的升华。作为党政管理中的基本制度的民主,其价值和生命在于它良好地运行。每个具有一定执政水平的领导者都会深知:一个成功领导者的首要任务,不是发多少福利,而是维护公平、秩序和正义,保障师生的合法利益,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发展的平台。公正是一个领导者的形象,一个领导者失去公正,就会失去人心,失去尊敬,失去威信。所以,维护公正是领导者死守的原则底线。我们看一个领导是否公道正派,只看他一条,就是看他用的人是否公道正派。最大的失误莫过于用人不当。用人不当是“烂心”的根源。白菜烂皮可以一层一层剥掉,但烂了心就得整个扔掉。实现公平、秩序和正义的根本途径就是必须实行民主制度,而强化领导干部的民主意识,是建立民主制度的基础。虽然我国以民主集中制为基本框架的民主制度新中国成立之前已初步建立,然而,在民主认知上对民主与民主集中制关系认识的偏误引起的民主体制性制度设计不够科学,体系不够全面,缺乏可操作性和适应性,在民主情感上偏重于实质性民主而长期忽视民主程序性制度的建设,权力结构不够封闭,权力配置过分集中等等,如现在什么工作都强调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弄不

好就“一票否决”,对一把手就地免职,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丢在了一边,一把手忙不过来,其他人不敢忙。权力过分集中于一把手中,使得民主集中成为走过场,造成部分领导干部对上负责与对人民群众负责出现严重的不平衡性。从现实情况来看,部分领导干部只强调集中,而不注重民主。他们只是直接向拥有决定他们职务高底、去留的机关,或决定他们命运的领导人负责。这种领导干部责任机制的严重扭曲,是近年来各种丑恶现象屡禁不止的重要根源。因此,增强领导干部民主意识是提高执政水平的内在要求一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古人说得好,“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基层群众是生活的先知,对冷暖甘苦感受最深刻;基层群众是施政的基础,对政令得失反映最真实;基层群众还是智慧的源泉,对改革发展体会最清楚。因此,领导干部必须要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二是虚心听取正反两方面的意见。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只要我们真心实意地向人民群众虚心求教,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没有什么战胜不了的困难。因此,领导干部勇于承认自身的欠缺和不足,坦诚面对他人的长处和优势,不耻下问、虚心求教,努力把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凝聚起来,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三是切实解决突出问题。领导干部要以切实解决突出问题为要务,把问来的关于政策、决策、行政、措施、办法等的意见和建议,科学合理地予以采纳。把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科学合理地加以解决。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迫切希望办又有条件办的实事,科学合理地办好办实。

(三)加强管理基础知识和技巧、公文基础知识的培训与学习,提高领导干部的管理和工作技能。就高校而言,管理通常是指领导干部运用依法获授的公共权力,并在法律原则规定的范围内运用自由裁量权,以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益为基本考量标准,通

过合法、规范、民主、务实、灵活、坚定而有效的公共管理方式、贯彻执行或实施学校的各项政策,处理各项事务的过程和活动。管理是学校永恒的主题,管理出效益,管理上层次。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水平管理能力,必须抓好管理知识的培训。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对所管理的资源,主要是对人力资源进行有组织、有意识的不断协调的活动。因此,除了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外,还有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高校领导干部尤其是中层领导干部大部分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但其管理主要靠经验的积累,很少进行过管理知识的的系统培训,更谈不上运用管理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处理一些棘手的的问题时,往往显得手无足措,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在领导者个体知识与专业优化的基础上,突出管理知识的培训显得很有必要。同样的,由于高校是专业技术人员云集的地方,很多人本来从心底里有一种优越感。他们写起学术论文得心应手,若论其公文基础知识就不敢恭维。实际上,公文是按照严格的生效程序和规范的格式制定的,其格式、语言、文体、结构、行文规则、表达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公文中真实准确的客观事实必须要用准确、精炼的语言来如实反映,所以,公文从用字、遣词、造句都要细心斟酌,反复推敲。《普灯录〃黄龙慧南禅师》中有“一字入公文,九牛拔不出”说法,这充分说明语言的准确在公文当中的极端重要性。然从实践中不难发现,公文格式、行文规则、语言不规范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主要是部门领导不了解公文基本知识造成的。尤其在公文语言上,如果用词不当,不仅影响公文的质量,更重要的是还影响执行、落实和实施效果,还有可能造成误解,轻则败坏机关名誉,重则给工作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素质

提高领导干部素质与能力学习心得

提高领导干部素质与能力学习心得

着力提升四种能力

领导干部要着力提高四个能力

浅谈提高领导干部素质能力的迫切性

如何提高干部素质能力

领导干部要着力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

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加强领导干部四种能力建设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素质.doc》
加强领导干部四种能力建设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素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