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杨朔和秦牧散文比较分析》

2020-03-03 13:38:3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杨朔和秦牧散文比较分析

姓 名: 陈 世 保 身份证号: 420602197912181592 所在省市: 湖 北 省 襄 樊 市 所在单位: 南 漳 县 东 巩 中 学

杨朔和秦牧散文比较分析

内容提要

杨朔与秦牧都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坛上的著名散文作家。他们成就突出,贡献巨大,影响深远。本文试从二人的创作风格、选材特点、构思创意、语言特色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二人的创作共性与个性。

关键词:比较分析。共性。个性。

杨朔和秦牧散文比较分析

杨朔和秦牧都是活跃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坛上的著名散文作家,他们与刘白羽一道被公认为时成就突出、对当代散文做出巨大贡献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分别构成了五六十年代散文写作的三种主要“模式”,在一个时期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文试图把杨朔和秦牧的散文作一个比较。

一、杨.秦散文的共性比较

1、主题上的相同之处:一是讴歌劳动人民,讴歌他们的平凡与伟大、劳动与创造、无私与奉献等。如杨朔在《荔枝蜜》中,将勤劳的蜜蜂比喻只问奉献、不求报酬的劳动

者等等。秦牧则颂扬了劳动人民的勇敢、毅力和智慧,如《巡堤者的眼睛》通过卓越的农夫巡视堤防,说明我们要知人论事,既要识大体,也必须注意事理的小裂缝。面对复杂事理时,能否本着这种严肃的精神去仔细推敲,常常是各项各业中内行与外行、老手与新手的分别所在,从而展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二是讴歌革命英雄主义。杨.秦都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经历了抗战,写过许多战地文章(通讯、小说),所以他们的散文中都讴歌了革命英雄。如杨朔在《潼关之夜》描写了一个女扮男装、抛下又白又胖一岁多的儿子而投身于生死战场的“黄同志”;在《铁骑兵》中描绘了一群在战斗中脱离大队而不畏强敌、一直单独活动在黄河之滨的神出鬼没的骑兵们。而秦牧的《古战场春晓》通过缅怀三元里人民抗敌业绩,激励人们去英勇奋斗,克服困难。他的另一篇散文《深情注视壁上人……》则介绍了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同志的感人事迹,三是热情歌颂社会主义建设。如杨朔的《茶花赋》,秦牧的《壮族与我》都反映了这一点。

2、创作手法的相同之处:一是善于联想。杨朔的散文运用联想画龙点睛,如《茶花赋》里我见到盛开的童子面茶花而联想到祖国欣欣向荣的面貌;《荔枝蜜》里的“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秦牧散文联想更广阔,使人神思飞越,思接千载。如《社稷坛抒情》,作者来到社稷坛前,看到五色四方土坛,

起伏的情愫使他想象的彩翼飞到泰山,飞到长城,飞到西湖,飞到鸡鸣寺,飞到华北平原,飞到茫茫戈壁,飞到南方海神庙……极赞民族伟大,人民伟大。视通万里,如醉如痴,又纵向遐想,从洪荒远古至今,劳动者即使在艰苦竭蹶之中,依然一代接一代地创造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思接千载,壮怀激烈。于是作者禁不住“多么想去抱一抱那些古代的思想家”,“会一会古人,见一见来者”。狂想的情感,奔放的情思,真可谓“天马行空”、“精鹜八极”。

二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的综合运用,创作出了许多叙事性与抒情性完美结合的散文。如杨朔的《雪浪花》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就是一片思想深刻、诗意浓郁之作。开篇描写海景以及姑娘们在海边追逐浪花的画面,使人们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结尾让老泰山走进一片火红的霞光之中,极富象征意义。秦牧在《社稷坛抒情》与《古战场春晓》里,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把凭吊怀古的幽思抒发得或激越豪放,或诋廻雄壮。

3、都自成风格并深深影响了当代的散文创作。杨朔的“诗化散文”,注重营造诗的意境,一般是“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其志”的结构模式;秦牧的“知识化散文”,其写法“一般是杂文和随笔的调合,文章有着清晰地观念框架和论证的逻辑线索,用来支撑这些观念的,是有关历史记载、见闻、传说等材料的串联、组织。二人自成风格并统为后人所

模仿”。【1】

二、杨.秦散文的个性比较

1、杨朔、秦牧散文的风格比较

杨朔从五十年代中期发表《香山红叶》起,转向散文创作以后,发表了《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等名篇佳作,确立了他的“诗化散文”的创作风格。他的散文注重诗意的提炼,意境的创作,语言的锤炼和结构的精巧,“拿着当诗一样写”……成为他创作的追求。多用借物喻人、象征等手法,表达主题,热情弘扬我国劳动人民和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逐渐形成了清新、俊逸、通灵、藴秀的艺术风格。像《海市》、《泰山极顶》、《金字塔夜月》、《樱花雨》等,都是鲜明地体现了这一风格特色的佳作。

秦牧的散文300多篇,举凡天下地下,日月星辰,天文地理无所不包。一只贝壳,一杯泥土,一个故事,一段趣闻,都能引发作者的联想,由此及彼,展示深邃的思想境界,抒发强烈的主观感情,而且就像与故人侃侃而谈、对面聊天,使读者在兴味盎然、娓娓动听的叙述之中获得思想的启迪和美的享受。他的散文既有强烈的革命功利主义,又有汪洋恣肆自由潇洒的孟轲遗风;既有浓厚的知识性、趣味性,又给人以真善美的陶冶,成为我国散文园圃中一枝独放异彩别具风格的奇葩,“知识化散文”深为读者们所钟爱。

2、选材的差异

杨朔散文在选材上有以下特点:

(1)、热情讴歌革命战士和劳动者,努力揭示普通人的美好心灵。前面论及的“黄同志”(《潼关之夜》)和一群掉队骑兵(《铁骑兵》),都是革命战士的代表,均体现了作者对英雄的热爱,谱写了一曲又一曲人们英雄的壮美颂歌。此外,杨朔的散文还塑造了许多为创作幸福、甜美的新生活而日夜辛劳的普通劳动者的现象,以《戈壁滩上的春天》到《雪浪花》中得“老泰山”,《茶花赋》中得普之仁,《荔枝蜜》中得老梁,都是我们时代劳动者的代表,他们以各自的音容笑貌,以纯洁美好的心灵,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2)、描绘祖国的锦绣河山,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他以绚丽的彩笔,描绘了祖国的美好风光。戈壁摊上,骆驼草、芨芨草、红沙柳,透露出春天的信息;北京城里,朴实秀气的陶然亭、紫竹院让人留恋往返。还有那四季长春的昆明,秋风萧瑟的长城,画山秀水的阳朔,水墨画一样铺展开的泰山,飘渺迷人的“蓬莱仙境”……无不荡涤着作者的心胸。而这一切美好的自热风光又与美的人和美的事物紧紧交织成一体,展现了社会主义美好现实。《永定河记行》则以五彩的笔墨,绘出了劈山开路、修筑运河的伟大壮举,让人们仿佛听到了祖国前进的脚步声。“要把死的变成活的;要把臭的变成香的;把丑的变成美的;把痛苦变成欢乐;把生活变成一座大花园”(《京城漫

记》),这是杨朔的理想,也是他艺术表现得重点。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对祖国、对新生活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美好事物的追求。

(3)、描写国际斗争的风云变幻,赞扬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好情谊。杨朔在从事亚非人民团结友好工作的时候,随时记下了自己的一些见闻感想。“他欣赏日本的樱花雨,惊叹加纳的蚁山,仰望巴里的火焰,赞赏卢蒙巴不小的业绩”(马加《杨朔文集.序言》)。我们可以看到:金字塔下,老看守的儿子为保卫赛得港英雄牺牲;肯尼亚的生命泉积存在战士们的心灵深处永不枯竭,激励着他们为独立而战;“东方的珍珠”跟星星一样闪着光彩,象征着中锡人民纯真的友情。我们可以听到:几内亚港汹涌奔腾地怒涛,非洲丛林呼唤自己的鼓点,巴格达市报道革命的枪声,印度古国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

秦牧散文的选材则范围广阔。他认为客观事物既然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的,所以一个作家的视野也应该是广阔的。从宇宙自然到人类社会;从日月星辰到山水潮汐;从花草树木到鸟兽虫鱼;从珠贝泥土到书画古玩;从名胜古迹到史传轶闻;从人气世俗到革命传统……都是他的取材对象。具体说来有一下特点:

(1)、面对广泛丰富的素材,作者能够高瞻远瞩,用“思想的天平”去选择“具有较大意义的事物”加以发挥,敏捷地

反映事物的本质。他把宣传共产党主义理想,宣传真善美,反对剥削阶级的腐朽事物,反对假、恶、丑,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土地》慨叹看人与土地的关系,歌颂了人们对土地的挚爱;《说狼》则以锐利的笔锋,揭穿了帝国主义的豺狼本性。《长街灯语》则讴歌了“呵退了黑暗”的一片光明,鼓励人们“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去描绘更加璀璨的前景”。《海滩拾贝》从海滩上留下的两行转眼即逝的脚印,感到个人的渺小,又从亿万颗沙子积成沙滩和亿万水滴水汇成的海洋,感到渺小与伟大的辨证统一。没有无数的渺小就没有伟大,离开了集体,伟大又一化为渺小。读来使人深受启迪。

⑵秦牧在观察、思索事物的时候,重视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因而能够摆脱传统偏见,获取独到的见解。如《菱角的喜剧》通过菱角角儿数目的不同,说明了不掌握具体条件,就一定要招到坎坷的道理。

⑶秦牧非常重视知识的积累,这既是形成他“知识化散文”的前提条件,又为他创作中的联想插上了翱翔的翅膀。如《天坛幻想录》探索“圜五”谜底;《奇迹泉》读解人间的奇迹;《珍贵植物与瑰奇传说》有关于水稻、麦穗、橄榄、甘蔗、茶叶、玉蜀黍等的美妙传说,证明了杨朔的散文真是一个知识的“百宝箱”。

⑷秦牧擅长从一些“尖端状态”的知识中选择有价值的

话题来说明问题,表情达意。由于这些例子是尖端状态的,能够以一当十,深刻奇警。如《人和狼的搏斗》中,用人和狼的殊死搏斗,母亲从狼嘴里抢孩子,张骞、苏武、玄奘、郑和等为了崇高的事业含辛茹苦,历尽千辛万苦……歌颂了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中,那种坚强的意志和英勇的精神。这些“尖端状态”的知识运用得恰到好处,均收到了以少胜多、举一反三的良好效果。

3、构思与写法的差异

杨朔的散文在构思上,善于从看似平凡的事物中去寻找诗意,总是着力去探求并表现事物的美好内涵,写气图貌,寄兴感怀,创造出清新、优美、隽永的意境。在他的笔记里,花草虫鱼、风月霜雪,仿佛都具有了生命、感情,与作者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登泰山看到了另一场辉煌的“日出”;游香山摘到了一片“越到老秋越红”的“红叶”;借有型的万里长城,赞美筑在人民军队肩上的万里长城;从孩子的红润笑脸联想到“童子面茶花”,继而想到以童子面茶花作画,象征祖国欣欣向荣的面貌等等。杨朔自己说:“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他的散文的意境,的确具有诗一样的优美。

杨朔的散文,篇幅都比较短,主题鲜明,裁剪得体,删繁就简,不蔓不枝。如《泰山极顶》是通过描绘一副青绿山水画轴来展示历史的影子,从而村托出祖国如旭日东升、朝

气蓬勃的雄姿,因而他在选材时,不是有物必录,而是有详有略,对沿途美丽迷人的自然风光的描写从简,对能够显示历史足迹的文物古迹如李斯残碑、孔子登临处、始皇帝封的五大夫松、晋代石刻、唐代的《记泰山铭》等,则一一历数,从历史的回顾中,引入道人也都参加了劳动,使读者看到了一场真正的“日出”,选材典型、取舍精当。

散文象诗一样,“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杨朔的散文布局巧妙,层次曲折,意境深邃”,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其一,采取欲扬先抑的手法,盘马弯弓,引而不发,欲擒故纵,卒章显志。如《荔枝蜜》旨在赞蜂,却从厌蜂写去,又荡开一笔,写从化温泉美景,荔枝的鲜美,荔枝蜜的香甜,再写到参观养蜂场,写蜂的生活习性,赞美蜂的“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的品格,并由蜂及人,盛赞水田中分秧插秧的农民,最后物我一体,通过“梦蜂”使文章主旨得到升华。其二,文章的过度衔接曲折而自然。如《香山红叶》由风物传说到闻到红叶的香,再进一步写到老向导的身世,最后点题;“也有人觉得未看到一片好红叶,未免美中不足。我却摘到一片可贵的红叶,藏到我的心里去。”这样一句话就把文章的叙述转入到主旨的提醒,堪为画龙点睛之笔。其三,讲究开头和结尾。如《秋风萧瑟》用迷人的风光景色开头,诱人寻幽探奇;《黄海日出处》用神话传说开头,让人发思古之幽情;《泰山极顶》用抒情议

论开头,先声夺人,抓住读者。结尾也甚见功力,常常是言有尽而意未了,引人深思遐想,别有一番艺术魅力。

秦牧的散文,在写法上是杂文和随笔的调合。他的文章有着清晰的观念框架和佐证的逻辑线索。丰富和支撑这些观念的是有关历史记载、见闻掌故、神话传说等材料。他的一些被广泛称赞的作品,如《古战场春晓》、《社稷坛抒情》、《土地》、《花城》等,得益于有更多的情感的融入,和材料激发的联想的丰富,以及叙述的从容不迫,在夹叙夹议中也加入了谈天说地的趣味,同时,在美的享受中受到了思想上的启迪。

秦牧的散文,在构思上十分重视散文的多功能性,他认为文学作品除了其他作业之外,还应该满足读者的“文娱需求”,乃至“好奇心”,使读者在获得“愉快和休息”中多所受益。这体现在作品中,其一是知识新奇,使人赏心悦目,有一种吸引人的力量。其二是作者乐于采用林中散步、灯下谈心的行文方式,娓娓动听的叙述他的知识,故事让人感到亲切自如,容易接受。

4、语言风格的差异

“如铅出银,如矿出金”,杨朔散文的语言,洗练清新,曾被誉为“一清如水”。杨朔行文,总是力求笔墨简练,干净利落,尽量少用虚字,能不要介词、连词的就尽量不用,“只需三两语言,画龙点睛,就勾勒出人物的性格和主题。

活灵活现,别具一种风格。”(马加《酿造生活的战士》)。其次,在色彩上,杨朔总是选用清新淡雅的词句,如“水墨”、“青绿”、“苍翠”等,在清淡中,还带有一种“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情味。如:“假如你的眼福好,赶上天气晴朗,水面平静象玻璃,漓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墨色的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浸最恬静的梦境里去。”(《画山秀水》)

杨朔多用短句,语气轻快跳荡;有时长短句交错写出,语气似缓似急;活用古诗句、文言词,显得高雅,也用乡里俗语,显得活拨;句尾常常带“的”或“儿化”音,声音显得轻柔。这些形成了杨朔散文那秀丽、轻柔、明快而婉转的节奏与韵律。

秦牧与杨朔相比,在散文创作中,语言上“擅长把新鲜的口语与书面语结合起来,在平易流畅的基础上讲文采,求奇警,恰当的使用精美的比喻、警句与对偶句”。并且将抒情、议论、叙述、描写结合起来,以抒情的笔法在亲切流利的叙述中发表独到的见解,描摹壮美的情怀。于朴素中见华美,平淡中显隽永,寓深刻的道理于夹叙夹议之中,的确具有一种独有的艺术魅力。

三、杨、秦散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相对于在散文创作中的卓越贡献,杨朔与秦牧在散文中的缺憾几乎微不足道。虽然瑕不掩瑜,但是还是有讨论的必要。

1、杨朔散文的缺憾

(1) 杨朔散文产生的年代,寻常事物与日常生活不具有独立的价值,只有寄寓或从中发现宏大的意义,才有书写的价值。因此他在贯彻这种从一切事物中提取宏大意义的写作模式时,靠某种带有“个人性”特征的取材,靠与古典散文建立的联系,给这种已显得僵硬的文体增加了一些“弹性”,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观念。这种“弹性”让人耳目一新,并广受赞誉。但到了八十年代中期,作家写作的个人想象空间有了更大的拓展空间以后,杨朔散文给广大读者的阅读留下的只有“生硬”与“死板”的认识,那种“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其志”的结构模式也随即被人们所诟病。

(2) 杨朔刻意追求散文的诗意,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但追求过分,有时难免伤真、欠自然。

2、秦牧散文的不足

秦牧的散文比之杨朔要完美一些,只是在取材时偶有重复,抒发感情时稍欠流畅。加之“知识化”太突出,难免有曲高和寡之嫌。但这些犹如白壁微瑕,无损秦牧散文的艺术光辉。

参考文献:

【1】周圣弘、毕光明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史 当代卷》(1949-- 1999),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16--117页。

【2】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377页。

【3】李友益、刘汉军、熊忠武主编:《中国当代文学教程》,长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189页,第203页。

诗化散文:杨朔、刘白羽、秦牧_910204452

诗化散文:杨朔、刘白羽、秦牧_910204452

秦牧散文

杨朔散文

散文讲课杨朔体

杨朔作品分析

谈杨朔散文的艺术特色

论秦牧散文的艺术特征(材料)

东西方企业文化比较研究(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朱自清和冰心散文比较

《本科毕业论文《杨朔和秦牧散文比较分析》.doc》
本科毕业论文《杨朔和秦牧散文比较分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