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党中央权威团结对照检查材料

2020-07-06 来源:对照检查材料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 用铁的纪律从严治党

各地干部群众热议十八届六中全会

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 用铁的纪律从严治党

《 人民日报 》( 2016年10月31日 01 版)

本报北京10月30日电 连日来,各地干部群众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的核心,是全党的高度共识。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文件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地方和部门以及军队,都希望这次全会明确习近平总书记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中央委员会同志一致赞成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致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众望所归,当之无愧、名副其实;一致表示明确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反映了全党的共同意志,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大家认为,全党同志必须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深入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

向党中央看齐,保证全党令行禁止

六中全会提出,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目的。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纷纷表示,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

“长征胜利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党的团结统一,才能形成磅礴的力量,走向正确的方向。”在收听收看六中全会公报后,武警北京总队十支队“国旗护卫队”升旗手杨博,和战友们来到五星红旗下,用长征故事引领大家感悟全会精神。

“解决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山西长治市郊区区委书记金所军认为,全党必须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才能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才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决战决胜。

谈及学习六中全会精神,安徽合肥市蜀山区委书记李学明表示,作为基层党组织书记,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坚决执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保证党的路线方针落地生根。

西藏曲松县曲松村党支部书记格桑顿珠表示,全村党员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第一身份是党员,向党中央看齐,加强建设村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一门心思地带领群众谋发展,让百姓过上富裕、安康、舒心的好日子。

海南三亚市天涯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唐建伟表示,作为基层干部,肩负着党的政策、方针在一线贯彻落实的神圣使命,肩负着凝聚力量、为民造福的重任,今后要结合自身工作,不断增强看齐意识,始终响应党中央的各项号召。

“只有维护党中央的绝对权威,才能在实践中切实贯彻落实好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确保党中央的意志在基层贯彻落实不走样。”湖北鄂州市鄂城区委副书记夏鑫说,“我们基层党员干部一定要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

严明党的纪律,把纪律挺在前面

六中全会提出,纪律严明是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的重要保障,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纪律严明是党的优良传统。”郑州铁路局郑州客运段党委书记童永强说,“无论是万里长征,还是‘进京赶考’;无论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党之所以能披荆斩棘、发展壮大,就是因为有铁一般的纪律,每名党员心中要始终有根纪律‘高压线’,把遵守纪律化为日常习惯。”

“遵守党的纪律是无条件的,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把纪律挺在前面。”研读六中全会公报,北京市怀柔区统计局副局长王戈感言,“作为统计战线的党员,我们一定要按照全会要求,用铁的纪律开展好本职工作,坚决反对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的行为。”

辽宁锦州市委书记王明玉表示,六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从严治党的方向,作为地市级党委,要突出主体责任,严明党的纪律,把纪律挺在前面,深刻汲取辽宁拉票贿选案的教训,强化严实作风,加强党内监督的领导责任。

“践行从严治党,确保公正审判,就是要把党的领导体现到日常管理监督中,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福建闽清县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曦说,“不忘初心,方能奋进前行;坚守党性,方能正气长存。”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四川新津县行政审批局纪检组长徐萍认为,六中全会进一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作为纪检监察队伍的一员,更要做到忠诚、干净、担当。

“看党员有没有带头、有没有不作为、有没有违纪,必须教育、监督、考核、问责‘一条龙’。”浙江义乌市城西街道荷村党支部书记龚景革坦言,基层党员更要有守纪意识。

在河北沧州市新华区国税局干部乔国胜看来,作为党员税务干部严守纪律,就要坚持依法收税,不收“过头税”“人情税”,管住手和嘴,坚决不碰“高压线”。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六中全会提出‘必须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包括广大妇女在内的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体现了党中央一贯的为民情怀。”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妇女研究所所长谭琳表示。

中国侨联文化交流部部长刘奇对六中全会最深的体会,是全会强调的全党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侨联组织是党领导的人民团体,侨联近些年的各项工作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牢固树立为侨服务的宗旨,努力改进工作作风,建家交友,丰富载体,打造品牌,‘亲情中华’等项目既接地气,又深受侨界群众的喜爱。”

“人民是党的执政源泉和基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机关干部和广州市政协机关干部,10月28日来到巴楚县开外孜力克村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与30户维吾尔族贫困群众“结对子、认亲戚”。县政协主席阿卜杜吾普尔·艾麦提感言,将按照六中全会要求,组织全县政协委员,动员全县各族群众,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

“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徐晓认为,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镌刻在灵魂深处,“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更要不折不扣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坚定地站稳群众立场、践行群众路线。”

全总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荣书表示,“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各级工会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要把群众路线作为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时刻把职工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强化工会联系服务职工群众的意识和能力,真正使工会组织成为广大职工群众信赖的‘职工之家’。”

“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同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结合起来,立足本职岗位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绝不辜负组织的重托和群众的期盼。”甘肃古浪县供销合作社党组书记杨栋表示。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组织一处处长白学贵告诉记者,这几天一直在认真学习六中全会公报,“我们要主动到群众中去寻找解决的思路和办法,了解在机关难以听到、不易看到和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真正让群众满意。”

有着30年党龄的广西东兴市东兴镇中山社区党支部书记邹广才表示,什么时候都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不能漠视群众疾苦,更不能损害群众利益,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在第一时间想方设法去解决,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综合本报记者盛若蔚、姜洁、倪光辉、刘维涛、徐隽、冯学知、罗艾桦、韩立群、何勇、马跃峰、庞革平、王云娜、朱磊、刘峰、王明峰、曹树林、丁汀、王昊男、史自强、孙振、徐靖、方敏、琼达卓嘎报道)

推荐第2篇: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维护党中央权威

四个意识

(党在新时期的新要求)

“四个意识”:是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这“四个意识”是2016年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最早提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全党同志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强调,全党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中文名

四个意识

提出时间

2016年1月29日

目录

1.2.3.4.5.6.1 具体内容

▪ 政治意识 ▪ 大局意识 ▪ 核心意识 ▪ 看齐意识

2 提出意义

具体内容

政治意识

要求从政治上看待、分析和处理问题。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讲政治是突出的特点和优势。政治意识表现为坚定政治信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政治原则,站稳政治立场,保持政治清醒和政治定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研究制定政策要把握政治方向,谋划推进工作要贯彻政治要求,解决矛盾问题要注意政治影响,发展党员、选人用人要突出政治标准,对各类组织要加强政治领导、政治引领,对各类人才要加强政治吸纳。

大局意识

要求自觉从大局看问题,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增强大局意识,就是要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自觉从党和国家大局出发想问题、办事情、抓落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确保中央政令畅通。

核心意识

要求在思想上认同核心、在政治上围绕核心、在组织上服从核心、在行动上维护核心。增强核心意识,就是要始终坚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特别是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坚定地维护党中央权威,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加扎实地把党中央部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看齐意识

要求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这“三个看齐”“三个坚决”是政治要求,也是政治纪律,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高度自觉的看齐意识,经常和党中央要求“对表”,看看有没有“慢半拍”的问题,有没有“时差”的问题,有没有“看不齐”的问题,主动进行调整、纠正、校准。

提出意义

“四个意识”是一个意蕴深刻、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集中体现了根本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要求,是检验党员、干部政治素养的基本标准。增强“四个意识”、自觉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对于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对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好凝聚力量抓住机遇、战胜挑战,对全党团结一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对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3]

推荐第3篇:党课 树牢“四个意识” 维护党中央权威

党课讲稿

树牢“四个意识” 维护党中央权威

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所在,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十八大以来,旗帜鲜明地聚焦维护党中央权威,强调树立‚四个意识‛、‚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为广大党员干部把牢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规范政治行为、强化政治担当提供了重要遵循。

维护党中央权威,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所在

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重大课题,是我们党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也是确保政令畅通的必然要求。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延安、在西柏坡,党中央用一个电台指挥千军万马,‚嘀嗒、嘀嗒‛的电报声,就是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声音,全党全军都无条件地执行。靠发电报就能实施指挥,‚奥秘‛在于通过延安整风、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等,形成了坚持‚四个服从‛、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强化了党中央权威,保证了全党令行禁止。

相反,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等现象存在,势必破坏党的团结统一,对党的事业造成伤害。长征过程中,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后,红四方面军主要负责人张国焘自恃枪多势众,搞分裂党分裂红军的宗派主义,拒不执行中央北上战略方针,坚持南下,不仅破坏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而且给党和红军带来巨大损失。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一贯高度重视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强调‚中央要有权威‛。他说,‚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没有这一条,就是乱哄哄,各行其是,怎么行呢?不能搞‘你有政策我有对策’,不能搞违背中央政策的‘对策’‛。

90多年来,正是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接续奋斗,革命、建设、改革才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党的历史、新中国发展的历史都告诉我们:要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党、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国,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至关重要,维护党中央权威至关重要。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的*、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等人,不仅经济上贪婪、生活上腐化,而且政治野心膨胀,无视党纪国法,拉山头、搞宗派,直接挑战党中央权威,严重破坏党的团结统一。在今天,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独立王国‛,实质上就是宗派主义、山头主义。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形成利益集团、进行利益交换,‚山头‛林立、‚圈子‛横行,严重破坏党的团结统

一、削弱党中央权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就不可能得到有效贯彻执行。

党中央有权威、令行禁止,全党‚一切行动听指挥‛,才能形成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反之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党的领导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正因为如此,首条体会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强调维护党中央权威的极端重要性。

树立“四个意识”,是加强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

‚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新制定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如是强调。首条体会指出,‚明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六中全会的历史性贡献。‛坚定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是维护党中央权威的集中体现。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关键是增强‚四个意识‛,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015年1月起,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先后多次召开会议,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的工作汇报,这是保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性安排。2016年1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和研究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和中央书记处工作报告的综合情况报告》时,首次提出‚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强调树立‚四个意识‛,为的就是确保全党方向和立场坚定正确,确保局部和整体协调一致,确保全党团结和集中统一,确保队伍整齐有力。

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的大量案例和一段时期以来党内政治生活的情况来看,党内政治生活、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都与‚四个意识‛淡漠有关。比如,黄兴国‚妄议中央大政方针,破坏党的集中统一,阳奉阴违‛;吕锡文‚妄议中央大政方针,长期搞团团伙伙‛;周本顺、赵少麟、余远辉‚在重大问题上发表违背中央精神的言论‛、‚公开发表与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相违背的言论‛。这些人曾经身为党的高级干部,正是因为‚四个意识‛严重缺失,没有做到与党中央在思想上同心同德、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在行动上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迷失了方向,损害了党中央权威。

《准则》规定:‚全党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强‚四个意识‛既是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准则》规定的题中之义,也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加强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只有真正在思想上深刻认同核心、政治上坚决维护核心、组织上自觉服从核心、行动上坚定紧跟核心,都自觉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党中央制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才有权威,加强党的领导才能落到实处。

‚四个意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裂的有机整体。政治意识是基础,大局意识是关键,核心意识是根本,看齐意识是标尺。增强‚四个意识‛,首要的是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提高政治站位,也就是要讲政治、善于站在政治高度看问题。‚讲政治是我们党补钙壮骨、强身健体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党培养自我革命勇气、增强自我净化能力、提高排毒杀菌政治免疫力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这一深刻论述,再一次将讲政治的重要意义提升到新的高度。

讲政治,就是善于站在政治高度看问题。比如,有的地区部门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搞变通、打折扣,推进改革搞本位主义、部门主义,从政治高度看就是政治和大局意识不强的表现,妨碍党的政治纲领和执政使命的实现,进而会削弱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心、信任和信赖。再如,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只挂帅不出征‛,或者对干部‚重选拔轻管理‛、发现问题不管不问,凡此种种,都与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立场、顽强意志、担当精神存在较大差距,本质上是没有深刻认识到全面从严治党关乎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

‚增强‘四个意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首条体会如是强调。树立‚四个意识‛不会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应在思想和行动上提高政治站位、政治觉悟,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找准职责定位,以党中央的旗帜立场、决策部署、担当精神为标杆经常对标‚对表‛,不断从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上找到差距,发现问题、纠正偏差,通过严格严肃的监督执纪问责,确保全党坚决向核心看齐,做维护党中央权威的忠诚卫士。

‚四个意识‛不是空洞的口号,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最终看实际成效。要以维护党章党纪、捍卫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行动,体现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要在学深悟透中央精神基础上,按照中央纪委七次全会部署要求,以《准则》和新修订的党内监督条例为尺子,加强对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执行《准则》、《条例》情况的监督检查,善于从政治上发现监督对象存在的问题,坚决纠正和查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口是心非、阳奉阴违,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欺骗组织、对抗组织等行为,督促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对党忠诚,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推荐第4篇: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

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全党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每一个党的组织、每一名党员干部,无论处在哪个领域、哪个层级、哪个部门和单位,都要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中央令行禁止。

强化“四个意识”不能光说不练

郭金龙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

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各方面工作具有代表性、指向性,在政治站位上要有更高标准,在强化“四个意识”上要旗帜鲜明地立标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

3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时,明确了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部署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指明了我们前进的方向。3年来,北京发展的思路越发清晰,发展的脚步更加坚定,发展的愿景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今年2月,总书记再次视察北京,深刻阐述“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时代课题,对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和冬奥会筹备作出重要指示,对首都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两次重要讲话,是党的领袖对首都建设发展的深谋远虑,我们将融会贯通,一体领会,作为我们团结奋斗、建设首都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工作的肯定,对我们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北京作为首都,是首善之区,各方面工作具有代表性、指向性,在政治站位上要有更高标准,在强化“四个意识”上要旗帜鲜明地立标杆。

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能“光说不练”,关键要知行合一,用行动说话。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中央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是衡量我们“四个意识”的试金石,也是检验我们工作能力与水平的重要标尺。

北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部署和要求,全面落实办奥理念,坚持“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把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作为战略目标,全面准确把握抓紧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建设高水平城市副中心、提高城市发展水平、下大气力治理“大城市病”、提高民生保障和服务水平等方面的重大要求,切实提高首都的建设和管理水平,用实践来答好题。

届时,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夏奥会、冬奥会、青奥会都举办过的国家,北京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奥会、又举办过冬奥会的城市,首都的明天更美好!

本报记者 朱竞若整理

维护核心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姜异康代表(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推动山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历史的选择,是党和人民的选择。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近年来,山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以“走在前列”为目标定位,着力提升发展标杆、工作标准、精神境界,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山东发展之所以有新进步、新变化,最根本的就是因为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总书记这个核心领航把舵,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指引。

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推动山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旗帜鲜明讲政治,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切实把维护核心变成思想自觉、变成党性标杆、变成纪律准绳、变成实际行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纪律严明才能步调一致。要加强理论武装,做到学而思、学而信、学而用,筑牢维护核心、对党忠诚的思想基础。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深化警示教育,加强政治纪律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以铁的纪律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维护核心关键看实际行动和实际表现。对山东来讲,就是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努力开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以做好工作的实际成效把维护核心的要求落到实处。 本报记者 徐锦庚整理

以高度政治自觉向党中央看齐

鹿心社代表(江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坚持创新引领,推进绿色崛起,强化担当实干,加快兴赣富民,奋力迈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步伐

明确习近平总书记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反映了全党的共同意志,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党和人民根本利益所在。江西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江西。

坚持把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作为最大政治。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领导我们党全面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伟大实践中确立的,是众望所归,是党心和民心所向。我们要旗帜鲜明讲政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坚决维护核心,坚决向党中央看齐,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境界,续写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篇章,是指导我们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领会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学深学透、学思践悟、融会贯通,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坚持把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作为行动要求。增强“四个意识”,维护党中央权威,关键要落实到行动上。我们始终站在党和国家全局谋划地方工作,精准对标中央,自觉服从大局,以实际行动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对江西来说,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对江西工作的重要要求,坚持创新引领,推进绿色崛起,强化担当实干,加快兴赣富民,奋力迈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江西的坚实步伐,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本报记者 吴齐强 魏本貌整理

《 人民日报 》( 2017年03月04日 07 版)

(责编:王璐(实习生)、闫嘉琪)

推荐第5篇:增强“四个意识”维护党中央权威(人民日报二论)

增强“四个意识”维护党中央权威

——(人民日报)二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 这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的历史节点, 在全面深化改革、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高度评价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成就。全会全面分析党的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系统总结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和实践,就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作出新的重大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强决心和历史担当,体现了全党的共同心声,对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力量,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更好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要求全党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 ,正是要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充满生机、充满朝气,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力量。

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必须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坚守崇高理想信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面对 “四大考验”和 “四种危险”的严峻挑战,面对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艰巨使命,只有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才能筑牢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基础,我们党才能担负起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可以说,增强“四个意识”是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

一、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四个意识”是统一整体,为的都是确保全党方向和立场坚定正确,确保局部和整体协调一致,确保团结和集中统一,确保队伍整齐有力。怎样体现“四个意识”?如何检验“四个意识”?首先就要看是否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团结在党的核心周围; 就要看是否向党中央看齐, 向党的核心看齐。只有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才能有力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有效应对党面临的重大挑战和危险,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伟大事业需要坚强领导核心。这次全会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众望所归、实至名归,是党心所向、民心所向。明确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反映了全党的共同意志,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今天,增强核心意识,就是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坚定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人心齐、泰山移。 ”全党向中央看齐,保持高度团结和集中统一,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毛泽东同志说过: “要知道,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看齐是原则, 有偏差是实际生活, 有了偏差, 就喊看齐。 ” 统筹推进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好新的发展理念,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党,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在全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今天,增强看齐意识,就是要经常、主动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 “四个意识”强不强,不是抽象的,体现在一言一行;不只看表态,更要看实际行动。把“四个意识”转化为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的切实行动。坚持围绕核心聚力、向党中央看齐,坚持从政治上考量、在大局下行动,我们就能更好抓住机遇、战胜挑战,不断书写全面从严治党新篇章,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推荐第6篇:维护民警执法权威之我见

维护民警执法权威之我见

XX县公安局 纪委 蔡新恒

一直以来,“铁肩担道义、热血铸警魂”是人民警察的真实写照。据资料反映,建国以来,全国公安机关有近两万多名民警以身殉职,二十余万民警光荣负伤,平均每天有一名民警牺牲,平均每天有十名民警负伤。可以说为了维护社会的安宁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民警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然而近年来,以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为己任的人民警察自身权益却受到诸多不法侵害,民警的执法权威受到严峻挑战。这一突出问题,严重挫伤了民警的工作热情,削弱了公安机关的执法权威,也制约了公安机关的健康发展。笔者作为工作在一线的公安民警,对此感受颇深,有幸借理论交流之平台,不揣拙笔对此问题作以浅析。

一、当前民警执法现状

近年来,民警在依法执行警务活动被围攻、谩骂、殴打、诬陷等新闻屡见报端。一些不法分子为逃避处罚、规避责任,不惜以纠缠、谩骂、殴打等方式干扰、阻碍民警正常执法,更有甚者,在未达到目的后竟然采取恶意投诉、告黑状等形式报复、打击民警。XX县为例,近年来,我局纪检、信访、督察等部门在受理来信来访的投诉中,其中查证属实的只占投诉总量的63%。同时,社会上一些居心叵测、曾经受过公安机关依法打击、对警察怀有敌意的人,利用民警在公共场所执行警务活动时,煽动被执行警务群众侮辱、谩骂甚至殴打人民警察。由于我们的民警身着警服加之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对此只能忍气吞声、息事宁人。近期,我局在处置一起群体性事件中,一些不法分子借机起哄、殴打执法民警,导致我局多名民警被打伤或抓伤,连执法民警的衣服也被不法分子撕破,在社会上造成很坏的影响。这些侵权行为不仅给民警的心理、身体造成极大的损害,也大大挫伤了民警的工作热情,同时也严重干扰了公安机关的正常执法活动,削弱了人民警察的执法权威,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诸上事实证明,维护民警的合法权益,保证民警的执法权威,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二、袭警案件多发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负面影响较多,少数当事群众法制观念淡薄。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部门,经常处在调处各类社会矛盾和不安定因素的前沿,一些群众很容易将不满情绪转移到民警身上。特别是少数地方政府在工作中遇到了阻力,时常要求公安机关处理一些非警务活动,公安机关受“条块”领导机制的约束,不得已而为之,因此,更加容易引起群众的对立和反感,把抗拒、阻碍民警执法作为宣泄情绪、发泄不满的一种途径。个别群众对暴力阻碍民警执行公务的违法性认识不足,认为对民警骂两句、打两下“算不了什么”;有的群众本着“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趁机起哄。

(二)法律对民警依法执行公务的保障制度不健全。在人民警察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中,只对严重侵害公安民警人身安全行为作出了处罚规定。对一般的揪打民警,撕坏民警衣服、警衔标志,辱骂、唾吐、侮辱民警,诬告、诬陷民警的案件和事件,缺乏有力的法律依据进行处罚,对不法分子起不到威慑作用。

(三)个别民警自身素质不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不足。一是少数民警执法不规范、不文明容易引起群众反感,导致矛盾激化,产生抵触情绪和行为。有的民警不善于化解矛盾,往往以硬碰硬,遇到群众情绪激动时控制不住自己情绪,导致矛盾愈演愈烈。二是一些民警思想麻痹、自我保护意识差,对执勤中潜在的危险预测不到或估计不足。有的执勤行为不规范,对规定的巡逻、盘查、搜查和讯问时的操作程序没有认真落实,给不法之徒以可乘之机。三是平时疏于训练,在执行公务中不能熟练运用有关技能,采取果断措施制服违法犯罪嫌疑人,遇到危险时缺乏自我防护能力;四是证据意识不强,在袭警案(事)件发生后,不注意保护现场、收集证据,给案件查处工作带来难度。

三、袭警案件的治理对策

从表面上看袭警案件侵害的是民警个人,但实质上侵害活动直指国家法律,是对国家执法权威的公然挑衅。公安机关必须采取扎实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遏制这种不法行为的蔓延滋长势头。

(一)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为民警执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各级公安机关要积极采取措施,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载体,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宣传公安民警依法执行公务是受法律保护的,引导群众积极配合支持民警的执法活动,从舆论上为公安民警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要有选择地对查处侵害民警执法权益的典型案例进行宣传,教育群众,唤醒广大民众的法制意识。要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的警民公共关系建设,树立人民警察为人民的良好社会形象,打牢公安民警的群众基础。

(二)加大打击处理力度,维护民警的合法权益。一是对袭击民警、侵害民警执法权益的各类现行案(事)件,要加大查处力度,坚决打击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对一般参与和轻微违法者,要加强教育;二是对触犯刑律的,要依照法律程序追究其刑事责任;对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妨碍执行公务行为,要在对不法侵害人依法进行处罚的同时,责令其赔偿民警必要的损失和医疗费用,并在一定范围内赔礼道歉,消除影响;三是对民警执法和执行公务后受到的不实举报和投诉,要在认真调查核实的基础上,随时澄清事实,消除群众的误解和民警的心理压力。对属于恶意诬告并对民警名誉造成严重损害的,要通过法律渠道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为受害民警讨回公道。

(三)加大业务技能培训力度,提高民警的处警能力。进一步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观念,在工作中坚持严格依法办事,既要勇于公正、严格执法,又要善于讲究工作艺术,文明执法。同时大力加强业务知识培训和岗位技能训练,不断增强民警的防卫意识、执法水平和实战技能,不断提高民警的现场处置能力和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使他们在执行警务的过程中尽量减少与群众的“磨擦系数”。

(四)健全警务保障机制,确保民警在警务活动中有的放矢。公安机关在依法履行服务人民、打击犯罪这一职责的基础上,要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建立健全警务保障机制。所谓警务保障,就是确保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有效地履行职责所必需的各种保障。一是法律保障。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受法律保护,不受非法干扰;对拒绝、妨碍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要追究法律责任。各级公安机关要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摸索、健全一套便于操作的民警维权办法。成立在公安机关党委领导下的维护公安民警合法权益协会或人民警察权益保障协会,并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保证民警在受到不法侵害时,苦有地方诉,冤有地方伸。二是物质保障。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各级政府要在经费、装备、科技等方面给予保障。要加强一线执勤民警的装备建设,为一线实战单位和一线执法民警配备防弹衣、防暴头盔、警棍等防护设施,为民警执法活动提供安全保障。三是生活保障。各级政府切实落实上级对人民警察工资标准“高于地方,略低于军队”的规定,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保险、福利以及抚恤优抚制度。切实杜绝“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发生。

(五)提倡民警用法维权。据上海晚报报道:XX市三名治安民警在执行公务中受到一醉汉的不法伤害,为维护正当执法权益,三民警把醉汉告上了法庭。我们在为这三名民警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叫好的同时,不禁要问其他民警为何不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

我国《人民警察法》第一章第五条规定: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受法律保护;第五章第三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公然侮辱正在执行职务的人民警察的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所以,我们应大力提倡公安民警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正当权益。一是在维护民警合法权益的同时,可以推动民警学习法律、法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民警日常执法的合理性;二是打击无视法律、法规公然侮辱和伤害民警的犯罪人员的同时,树立法律的权威性和震慑力,减少侮辱和伤害民警事(案)件的发生;三是可以增强广大群众的法制意识,维护警察的个人尊严和社会地位,促进群众主动配合民警的执法活动,强化警民关系。为了社会的安定,希望少看到一些侮辱和伤害警察事件的发生。为了保护警察的合法权益,希望更多的警察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推荐第7篇:坚持依法治国维护法律权威

坚持依法治国维护法律权威

依法治国,深入开展法治理念教育,要求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检察机关必须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严格依法办事,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真正做到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不动摇。当前,重点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检察制度的信心。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作为现代检察制度的一个类型,中国检察制度的特殊性既源自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也源自中国特殊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是适应国情的历史选择。坚持依法治国,首先必须依宪治国,坚持宪法规定的宪政体制,因此,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坚定不移地把这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要坚持严格依法办事。执法是法治的中心环节,法治国家法律至上的原则要求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必须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职权行使职能,只有当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时时受到法律的约束,才能树立起公众对法律的信仰,对执法公正的信服。办案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使法律得到普遍遵守,如果用违法的手段去办案,本身就是对法律的践踏。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是否依法办事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正人必先正己,因此更应该带头严格遵守法律。

三要依法稳妥推进检察改革。检察改革是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党中央和高检院的统一领导下,周密部署,积极稳妥加以推进。推进检察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有利于强化法律监督、有利于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从中国国情出发,科学借鉴和吸收国外的有益成果,依法循序进行。

推荐第8篇:论宪法权威的维护

论宪法权威的维护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就全面推进依法汉国作出决定,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又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程中作出的,意义重大而深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证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宪法在依法治国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是依法治国的根本前提和基本依据,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要实行依法治国,就必须实施宪法,发挥宪法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依法治国,就要依宪治国,法治权威能不能树立起来,关键要看宪法有没有权威,必须增强全民的宪法意识,确立和维护宪法的最高权威,保障宪法的实施。

一、世界各国宪法的发展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

英美法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宪法史。在封建社会以前的人类政治文明史进程中,民主、人权等只是在统治阶级内部有一定程度的体现,而对于普通劳动人民根本无从谈起,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萌芽和发展,民主、人权成为人类社会建设

1 国家和追求政治文明的目标。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是近代宪法的策源地,虽然其至今无一部系统、完整的宪法,但在英国历史上出现很多宪法性法律,从不同方面对国家的基本制度和民众权利进行规定,其宪法被学者誉为近代“宪政之母”,足见其对世界各国宪法的影响之深。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它的制定对加强联邦政府权力,巩固资产阶级统治,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法国是世界上制定宪法较早,颁布成文宪法最多的国家,每一次政治变革的同时,都以宪法改革为中心,以宪法来确定革命或改革的胜利成果和国家的政治制度,同时还设立宪法委员会,用以审查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其它制度是否合宪,法国宪法的发展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史料,是民主、人权在制宪史的典型史例。

中国宪法的历史。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备受西方列强欺凌,许多仁人志士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前赴后继,直到19世纪晚期,才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在于传统文化和政治制度,只有建立先进的政治制度才能保证国家的繁荣富强,由此揭起了中国宪法改革的大旗。从清政府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到1912年辛亥革命期间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再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直至国民政府时期1931

2 年《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政局混乱,时势不稳,更迭频繁,加上受悠久的人治文化传统影响,近代中国制宪发展经历了曲折而艰难的发展过程。新中国的建立,中国宪法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代,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制度、社会制度以及其它方面的重要国策和总任务等,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了中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新中国成立五年来的新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是在特殊时期产生的宪法,反映了特定时代的政治历史状况;1982年宪法是1954年以来宪法的继承和发展,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并吸引了国际经验,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82年宪法实施以来,适应时代要求,经过4次修改和完善,以其至上的法制地位和强大的法制力量,有力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纵观中外宪法发展史,宪法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宪法的完善和进步,体现着人类政治文明的创新成果。

二、宪法权威的内涵

宪法权威是指宪法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最高威望。

3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它除了规定社会制度及其基本原则外,还规定国家政权机关的组织,确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由于它所规定的是国家政治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则和制度,宪法就成为立法机关进行日常立法活动的法律基础。宪法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是制定其它法律的依据,普通法律的内容都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与宪法内容相抵触的法律无效。因而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权威和最高法律效力。从更深意义来讲,宪法是全体人民的公约,是社会的最高契约。

宪法权威至高无上。宪法作为民主胜利的果实和国家的根本大法,在国家生活中处于最被尊敬的地位,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宪法不仅高于普通公民,而且高于国家机关和国家领导人,高于社会组织,因此任何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和公民都必须对宪法绝对服从,不得有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权。现代民主将宪法至上作为其根本属性和核心内容。宪法是否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衡量一个国家法制真假的基本尺度。

宪法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是人民组成政府的法令,是人民的意志自由而庄严的表现。因此,宪法从根本上说是人民的“护身符”,能真实体现人民的意志和根本利益,宪法也是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饱含着人民的厚望和寄托。故宪法又被赋予保护人民的基本权利,防范和制

4 止政府权力非法侵害的艰巨使命,宪法“使人民的美德和主权者的权力有了对付公职人员专横和政府趋向暴政所必须的力量”。以此显示了宪法对人民的生存和幸福的深切关怀,因而,宪法关注民生、贴近民众、保障人权、呵护人民,这既是宪法体现人民意志的表现和要求,也是宪法权威的应有之义。

宪法是国家的全民信约。“信”即信仰、信奉,美国法学家伯尔曼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宪法权威的实现和维护固然需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但是最根本还在于人民对宪法的信奉和遵守。如果说法律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国的法律制度,法律调整机制的选择,传播着法律文明,那么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宣称,人民之所以树立并努力实践对宪法的崇高信仰,无非是宪法是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文明和进步的“金质纽带”。宪法信仰是宪法权威的核心要求和含义,宪法权威的重要表现之一正是人民将宪法的精神和理念视作生活终极目的和意义的一部分。

三、宪法权威的来源

宪法的权威性来自于一个国家国民的认可和社会的共识。法律所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国家意志就是法律化的统治阶级意志。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宪法作为法律中的法律,正是通过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意志表现出来的统

5 治阶级的意志,是全体人民共同意志的集中体现,不但以国家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而且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极大的权威性。

宪法之所以成为全社会价值共识且具有最高权威,还体现于其性质和产生方式。宪法是以人民的名义制定的,人民意志代表着国家利益,具有最高性和根本性,是“人民主权”即“国家的最高权力由人民所拥有,人民最终享有国家主权”的最高规范表述;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和立法基础,没有宪法依据和宪法授权,则不能制定法律,既使其他法律有宪法上的立法依据,但其内容和精神也不得和宪法的原则和条文相抵触,否则无效或部分无效。同时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宪法的性质决定于宪法的产生必须是广泛、民主的结果,其内容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其制定程序比一般法律的制定程序严格、复杂,修改程序也比一般法律修改程序严格、复杂,这种通过保障民主,保障人权,限制公权力,是宪法具有根本权威的必然逻辑。

宪法是实现国家治理的基础保障和根本。在现代民主国家,依宪治国已成为现代宪政法治国家的基本理念,凡是通过宪法有效治理的国家,一般来说,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是成功的,不以宪法为基础来推动国家治理,也许这个国家在某些领域实现了现代化,但是不能成为现代文明的国家,

6 也不能成为现代法治的国家,更有可能发生反复和倒退。我国的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权力源于宪法,是通过宪法而获得的,权力行使的正当性、行使的方式都要寻找宪法上的依据;一切公权力行为都要遵循宪法,不得与宪法相抵触;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要得到及时、有效的纠正。

宪法的权威地位在我国《宪法》中有明确表述和确认。现行宪法在序言部分规定:“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对“国家根本法”的确认是对宪法权威的法律认可和表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宪法之所以成为“根本法”与“最高法”,在于其反映了时代的要求,赋予了时代的特征,确认和维护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和保障人权。尊重宪法,实施宪法,维护宪法,就是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就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就是保障人民的劳动成果和努力实现依法治国的奋斗目标。

四、宪法权威在于实施和维护

7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法律实施就是保证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实现。

党的领导是宪法实施和权威维护的保证。宪法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实施好、维护好宪法的权威,才能最终实现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党的权威与宪法的权威并不矛盾,坚持党的领导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一致性,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阶级性、人民性和共产党的性质是一致的。党的领导是方向的领导,是政治保证的领导,依宪治国失去方向,没有政治保证,依法治国则无从谈起。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党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的领导,主要是以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以及立法的领导,而宪法则是党领导立法的主要成果,是党的成熟定型政策的规范化、条文化和法律化,宪法实施和权威的维护中,会遇到种种错综复杂、区域性乃至全局性问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宗教、外交等各个领域,这些问题必须依靠党的领导,统筹全局,协调各方,才能解决好,这也是历史经验的证明。同时维护宪法权威,也要协调好党的领导和宪法权威的关系,就是共产党必须率先垂范,在宪法

8 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是实行法治的决定性因素,各级党组织和党员要带头模范地守法,维护宪法权威,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才能形成举国上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局面。

建设法治政府是宪法权威维护的关键环节。“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制宪易,行宪难”,宪法是否具有权威关系一个国家是否真正实行宪法制度。一个国家虽然有宪法但可能无宪政,是因为宪法在现实生活中并没得到真正的贯彻实施,在国民中并不具权威性。政府是执法主体,执法首先是执行宪法,维护宪法的尊严,一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府,必然是一个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政府,与现实相比,我国政府在管理国家事务过程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某些方面管了不该管的越位问题,以及该管没有管的缺位问题,政府间职能划分不合理的错位问题,尤其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以权压法、权钱交易、徇私枉法等突出问题,与宪法精神背道而弛,维护宪法权威就要把被权力关进笼子里的宪法放出来,靠宪法的力量把权力关进宪法这个笼子里,具体就是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科学划分各级政府职责,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最大限度消除和防范权力设租寻租空间,没有宪法法律依据,不得减损公民或组织的合法权益或增加其义

9 务,强化依法监管,改进执法监管,健全执法保障,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努力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加强宪法监督和程序,是宪法权威维护的必要途径。十八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程序,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新中国宪法发展是以五四年宪法为基础的,在我国历史上,长期受封建统治,人治观念根深蒂固,缺乏法治的传统和习惯,宪法的实施和监督机制不到位,结果导致了文化大革命无法无天,国家法制和社会秩序遭受严重破坏。现行宪法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依宪治国取得了巨大成熟,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和法治体系,但在宪法监督和程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法治国家建设的要求,如在违宪监督、宪法解释等方面,都需要尽快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宪法的制定及实施监督机关,要按照其职责划分和权限,建立完善在全国范围内的宪法实施监督机制,这个机制应能使每个公民看得见、行得通,保证宪法在国家的每个地方得到遵守和执行。宪法实施监督就需要违宪审查,违宪制裁是维护宪法权威的一项重要内容,西方国家大多有完善的违宪审查机制,如法国的宪法委员会,我国违宪审查功能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大多是依职权“坐审”、“审批”,结果就存在“漏管”和“漏审”现象,如何“主动审”、“重心下沉”、“上下一盘棋”,

10 这是违宪违查的必然要求。每项法律都有其具体实施细则或法律解释,如我国的《刑法》、《刑诉法》、《民法通则》、《民诉法》等都有司法解释,唯独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没有这方面内容,固然有其特殊性,但制定宪法解释程序法,启动宪法解释程序,还是迫切需要的。

社会信仰和社会文化,是宪法权威的维护的精神家园。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人是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也是法律存在和实施的本源,宪法更是如此。要使每个公民成为宪法权威的忠实维护者,自觉执行者,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出自真诚的信仰。人民的拥护和信仰须以宪法科学合理性为重要标准。宪法的权威首先取决于是否科学合理,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法律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否代表人民利益,反映人民需求,体现人民意志是实现法律科学性和合理重要途径,宪法要恪守以民为本,为民立法,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保证人民对法律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才能真正树立最高的法律权威。精神和文化是支配日常行为的内在力量,要坚持不懈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普法和守法作为依宪治国、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进行,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把法治教育贯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把法治精神、法治思维、法治观念熔铸到人们的头脑之

11 中,体现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成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同时,加强社会诚信建设,“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其身正,不令而行”,领导干部带头遵法守法,维护宪法的权威,在工作和生活中坚持依法办事、行事,形成对全社会的重要示范作用。每个公民都要在宪法和法律授权的范围内活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对宪法信仰为基础,支撑社会的诚信,并以社会诚信建设信用记录作为守法诚信的一项重要标准。还要用提高违法成本推动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社会氛围的形成,努力改变“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现象,形成全社会敬畏法律、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形成以树立宪法权威为基础,各项法律为助推的依法治国局面,使中国从法治大国向法治强国迈进。

宪法权威的维护是社会共同价值实现的基础和过程,其实施状况决定了转型时期能否在根本价值层面上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良好发展。只有做好宪法权威的维护,坚持和完善宪法确立的各项制度和体制,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保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得到实现,保证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

推荐第9篇:增强党章意识维护党章权威

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法。2012年1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学习党章作为必修课,走上新的领导岗位的同志要把学习党章作为第一课,带头遵守党章的各项规定。”全党同志必须增强党章意识、维护党章权威,坚持用党章指导和规范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牢记党章规定,增强党章意识

党章意识就是党员对党章的认识和态度。党章意识应根植于每一位党员的内心深处,自觉不自觉地作用于每一位党员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做一名合格的党员和党的干部,就要牢固树立和切实增强党章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严格遵守党章各项规定。全党要牢固树立党章意识,真正把党章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标准。”“要把检查学习和遵守党章情况作为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教育,使全党同志对党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将党章规定内化于心,不断提高党员、党的干部思想认识水平和理论修养

将党章规定内化于心,就要认真学习党章。认真学习党章旨在保持党员、党的干部思想向上、精神纯洁,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纯洁、净化与保持党的队伍先进性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党员、党的干部要通过学习党章,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提升综合素质和科学发展能力。

要系统学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头脑,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应学习先进、科学的理论,用以指导实际工作并由此获得新知,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统一;应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特别是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自觉地在学习党章中做到真学、真懂、真信和真用,使之成为精神力量、行为规范,成为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动力之源,成为政治清明、廉洁奉公、拒腐防变的“防火墙”。

要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在全面深化改革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要完成新的历史任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党的干部应更加主动地学习、更加认真地学习、更加勤奋地学习,把学习作为一种自觉和习惯,力求多学一点、学深一点、学透一点,从而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党员、党的干部的思想更成熟、党性更增强、品德更高尚、作风更过硬,在自己的灵魂深处打下深深的烙印。

要加强党章学习和宣传,不断提高运用党章水平。各级党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要原原本本以认真阅读党章总纲、条文来学习、宣传新党章,完整准确地把握党章内容和精神实质;要结合95年来党纲、党章发展史来学习、宣传新党章;要同十八大报告精神结合起来学习、宣传新党章;要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结合起来学习、宣传新党章;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和自身工作实际来学习、宣传新党章。通过加强党章学习和宣传,自觉增强党章修养,作为党性修养的根本取向。2013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的《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要求:“加强党章学习培训,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党章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标准,自觉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

要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使学习党章成为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激活思想、升华境界和提高能力显然是一个积铢累寸、循序渐进的过程。当代中国、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变化多端,知识科技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有许多新领域、新知识、新问题尤其需要执政党党员、党的干部正确认知和解决。毫无疑问,这都要求党员、党的干部必须坚持学习党章,努力把学习党章作为一种自觉、一种追求、一种使命,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工作实践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学习、学习、再学习”。

2.将党章精神外化于行,不断提高党员、党的干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

将党章精神外化于行,就要严格遵守党章。严格遵守党章要通过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党的干部生动而具体的实践来体现。在那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年代,它体现在“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新中国前进”的战斗中;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它体现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奉献里;在改革开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进程中,它主要体现在“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敬业上。我们共产党人历来都十分讲求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在崇尚“学习、学习、再学习”基础上,特别注重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进而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党章精神中,着力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不断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由此,实现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主观世界的不断完善的双重任务。严格执行党章,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重在实践,体现在生产、生活和工作的第一线,体现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发挥在普普通通的工作岗位上。

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党的干部,必须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奋斗目标和任务。实现目标、完成任务,需要一代代中国人民、共产党人的努力奋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警示全党、全民的信条、价值;需要党员、党的干部充分发挥好典型示范作用,以苦干、实干续写中国改革的辉煌,用求真务实,托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重托,必须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遵循党章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真正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党员、党的干部必须克己奉公、清正廉洁。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经济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党员、党的干部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人民群众的期待更高了、面临的长期执政考验更多了。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党员和党的干部更需自觉抵制“糖衣炮弹”的诱惑,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常怀忧患之心,恪尽兴党之职,不为私欲所惑、不以名位所扰,使践行党章更坚定、更纯洁。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自觉、严格地用党章和其他党规党纪来约束自己和配偶、子女及身边工作人员,坚决守住思想道德防线、党规党纪防线,做出无愧于党和人民期待的一流工作业绩。 培育党章意识,践行党章精神,既是一个理论课题,要加强宣传教育,促进内化于心;也是一个实践课题,要推动实践养成,促进外化于行,真正实现党员、党的干部对党章主要内容、精神实质的认知认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在此基础上,建立制度机制,促进固化于制。特别要健全和落实监督、评价、奖惩机制,加强督促检查。

(二)落实党章要求,加强党内法规建设

以加强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是落实党章要求,加强党内法规建设的核心内容。只要抓住、抓好这一核心内容,就会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就会不断提高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

1.教育引导党员、党的干部自觉做执行党章的表率,不触带高压电的党章、党纪和国法的红线

落实党章要求,党的干部清正是关键,是党员、党的干部自觉遵守党章的核心内容。干部清正是十八大对党的干部个人品德提出的根本要求,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本质要求,也是每个党员、党的干部立身之本、为官之基、从政之要的迫切要求。党的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为官清正,做到政治清醒、正气在身、为政清廉、经得住考验;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言、慎独、慎微、慎初;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做到守住做人为官底线,坚持道德信念防线,不触带高压电的党章、党纪和国法的红线。铭记用纪律守住清正,党员、党的干部必须自觉遵守党章、党纪和国法。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既要严于律己,率先垂范,管好自己的配偶、子女及身边工作人员,又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约束,决不允许以任何方式谋取特权。否则,必须严肃追究。同时,要严格规范权力行使,加强对党员、党的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健全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机制,重视运用和规范互联网监督。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党员、党的干部不但要对权力、对人民常怀敬畏之心,须知党章、党纪和国法是约束、规范自己的,更是保护和发展自己的,又要习惯在“放大镜”和“聚光灯”下行使权力,严格自律,自觉接受监督,真诚欢迎各方面的意见和批评。

党组织要经常对党员、党的干部进行遵守党章、党纪和国法的教育。当前,在少数地方和部门中,一些党组织对贯彻落实党章、党纪和国法有逐渐弱化的趋向,违章、违纪和违法问题的数量和严重程度都有所增加。必须指出,在党的纪律建设方面,绝大多数党组织和党员、党的干部做得是好的和比较好的,形成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一些地方和部门的组织观念淡薄、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还相当严重。例如,有的党员、党的干部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严重,目无组织纪律,不服从组织安排;有的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不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变着法儿逃避组织监督,让组织程序空转;有的领导班子不能很好地执行民主集中制,班子里各自为政;有的党员、党的干部大搞拉帮结派、搞小圈子;还有的党组织疏于管理,缺乏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组织生活。对此,党组织决不能掉以轻心,听之任之。应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加以有力解决,务求取得实效。

2.教育引导党员、党的干部自觉做执行党章的表率,坚决同各种违犯党章、党纪和国法行为作斗争

面对新形势、研究新情况、完成新任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党的干部必须更加自觉、更加用心、更加认真地加强纪律修养,用纪律守住清正,做守纪律良好表率。为此,党员、党的干部需要做到时刻管住自己,不能满足于“自我感觉良好”。在全面深化改革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党的干部更应自觉地加强纪律修养,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既要管住自己的头、管住自己的嘴,也要管住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脚,把严明的党纪转变为高度的自律,时时警醒自己、管住自己。当前,特别要严格遵守、执行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懈怠,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思想、言论和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切实维护中央领导集体的权威。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各级领导机关的决议、条例和决定,并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重大问题要请示或报告,不能擅自作主张,更不能有禁不止、各行其是。与此同时,绝不允许把自己领导、管理的部门单位搞成不听中央统一指挥,不受党组织约束和党员监督的“自留地”,不能在执行有关政策、部署时对自己不利的便搞所谓“变通”,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东西,更不能对党中央明令禁止的规定阳奉阴违,我行我素,搞“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那一套。

需要健全和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党的干部不能把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健全和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最根本最核心的就是按照党章要求,健全和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在重大举措出台、重要人事任免、重要项目活动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时,必须经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坚决不许把自己凌驾于党组织之上搞“一言堂”、独断专行。地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党的干部要顾全大局,自觉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严格按照中央“八项规定”要求,做到令行禁止、不打折扣;做到越是任务艰巨的时候,越要严格遵守、执行党和国家的纪律法规;越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越不能打“擦边球”或“钻空子”。应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无论掌权还是不掌权,无论是有人监督还是无人监督,都要言行一致地遵守、执行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等各项纪律。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告诉我们:只要自觉遵守、严格执行党章和党内各项纪律和法规,坚持组织原则和制度,就会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会真正将他律变为自律,进而转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和党纪法规要求。

党组织则需要坚决同各种违反党章、党纪和国法的行为作斗争,不能以任何理由姑息迁就违纪违规人员。现实生活中,常常有因为违犯党纪法规的党员、党的干部过去曾有工作贡献、功劳而讲情面,以功补过、减轻处分的错误行为,也有因为违犯党纪党规的党员、党的干部是自己的老同学、老部下,便对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错误行为。必须明确,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要因为违反纪律的身边同志“抬头不见低头见”“没有功劳有苦劳”,就息事宁人、听之任之,或优柔寡断、畏首畏尾,或放松纪律要求、姑息迁就;更不要因为违纪的党员、党的干部是能量很大的所谓“能人”、有重大影响的“名人”、处于重要岗位的“要人”,就网开一面、不予追究。而最正确的方式、方法,就是不讲私人情面,坚持一视同仁,进一步落实党章要求,“加强组织纪律性,在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 3.教育引导党员、党的干部自觉做执行党章的表率,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内法规精神

加强党内法规建设,必须明确党内法规的名称、具体规范和适用范围。为了规范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工作,建立健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中央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2013年5月制定、颁布和施行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这对于编制好党内法规制度,使党内生活更规范、更科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强调,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强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推进党的建设和党内政治生活、组织生活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党内法规的名称分为党章、准则、条例、规则、规定、办法、细则。党章对党的性质和宗旨、路线和纲领、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组织原则和组织机构、党员义务和权利以及党的纪律等作出根本规定。准则对全党政治生活、组织生活和全体党员行为作出基本规定。条例对党的某一领域重要关系或者某一方面重要工作作出全面规定。规则、规定、办法、细则对党的某一方面重要工作或者事项作出具体规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各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的党内法规,称为规则、规定、办法、细则。由此可见,党内法规分为四个效力等级,党章是最根本的党内法规,具有最高的效力性;其次是准则;排在第三位的是条例;属于第四个效力等级的有规则、规定、办法、细则。低效力等级的党内法规在内容上不得跟高效力等级的党内法规相抵触。

(三)维护党章权威,强化监督检查

新形势下维护党章权威是实现党的团结和统一的根本要求。党中央最近强调,各级纪检机关要根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对新形势的判断和提出的任务,忠诚贯彻党章赋予的职责和任务,各级党委、纪检机关要勇于担当,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心任务,强化监督检查工作落实,确保党章权威的充分实现。

1.以履行纪律检查机关首要职能为前提发挥维护党章的组织作用

十八大修改的党章第四十四条规定了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其中,维护党章是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首要职能,表现为监督和惩治两个方面。纪检机关必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履行监督职能,扎实工作,不辱使命,做到党章规定的就必须不折不扣执行,党章禁止的就必须坚决查处和纠正,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口无遮拦、毫无顾忌,为所欲为、言所欲言,以及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等行为,要严肃处理,切实做到党章面前人人平等、遵守党章没有特权、执行党章没有例外。如果在党内生活中坚持党章原则的得不到支持,违背党章原则的得不到惩治,必然会消解党章制度权威,强化违背党章的价值效应。同时,也要看到,用党章制约党的干部的行为,可以将党的干部发生的问题解决在“违纪的层面”,而不是“犯罪的层面”;解决在“过程之中”,而不是最后“移送司法”。因此,纪检机关对于违背党章的行为早提醒、早纠正也是对干部的挽救,对于建立清明政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以督促领导干部为重点发挥遵守和维护党章的示范作用

党章是指导所有党员、党的干部思想言行的根本准则。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也是遵守和执行党章的重点人群。党的干部对待党章的态度和言行,对党章权威的树立影响重大。然而,在党内有些干部看来,党章规定只是贴在墙上、挂在嘴上、写在纸上的宣传,而真正用来指导言行的是彼此心照不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规矩”。这些“规矩”,就像一只无形的手调节着党内的关系,成为实际左右党内生活的潜规则,以致党内一些人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水准下降,同志关系错位,正气不敌歪风。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的干部是否遵守执行党章就显得尤为重要,具有示范和带动意义。如果党的干部能够主动自觉地遵守党章,就能够在全党形成遵守、执行党章制度的良好氛围。反之,党章制度对党内生活的规范、引导力则下降,甚至党章制度被消解、被扭曲走形。党章是全党的最高行为规范,领导干部是遵守执行党章的骨干力量。维护党章需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以教育和制度为载体,严格要求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党章意识,自觉用党章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任何情况下都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以此使党成为一个集中统一的有机整体,进一步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肩负起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使命,更好地贯彻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部署,推动党的事业蓬勃发展。

3.以保障党员权利为关键发挥维护党章的主体作用

党的各级纪检委是监督党章贯彻执行的专门机关,但仅仅依靠纪检委维护党章是远远不够的。且不说改革开放以来,党内违法乱纪现象大量滋生,一些地方党的纪检委查案都应付不及,就从现行党内体制的制约因素来看,纪检委监督同级党委主要领导干部遵守执行党章情况有时也力所不及。由此需要拓展党内监督力量。党员是党的事业的主体,我们现有党员8700多万,党章是全体党员共同意志的凝聚和表达,党员的共同意志是党章最高权威的基础,维护党章是全体党员意志的要求。维护党章,需要形成强大的党内民主氛围,使党员充分实现民主权利,以党员民主权利来制约和监督党内领导权力。党内监督从根本上说就是依据党章规定,实现党员权利对党内权力的制约与限制,防止党内权力活动违反党规党纪。党内监督的实质是党内民主。但由于党员权利与党内权力关系制度设计以及程序安排的实际缺项,因而迄今为止,党内监督依然主要是权力制约权力、大权管小权的思路,极易出现党内监督不连续、不全面的现象,大量党员被排斥在党内监督之外,党内生活中权力影响力无处不在。因此,要很好地维护党章,必须大力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实现党员权利。就此而言,正如工会是职工的维权机关一样,党内纪检委是党员民主权利的维权机关。党员以纪检委为后盾、为依靠,来监督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而党的纪检委则以党员民主权利的充分行使为条件,更好地履行监督党章贯彻执行的职能。

推荐第10篇:第七课 维护宪法权威(二)

第七课 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

二、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了解我国公民拥有的权利与义务,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2.情感态度观念

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法律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

3.运用

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依法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1).尊重和保障人权

人权是人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树立人权意识也是增强公民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成果和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共产党和我国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目标和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谐的必然要求。因此把这个内容作为本课的重点。

2).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本课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增强公民意识,而要树立公民意识,就必须首先建立正确的权利和义务观念。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在我国,不存在只享有权利而不履行义务的公民,也不存在只履行义务而不享有权利的公民。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把认真行使权利和自觉履行公民义务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达成增强公民意识这一教学目标。

2.教学难点

增强公民意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宪法和法律中关于公民权利与义务的一些规定并不困难,但要使学生真正树立正确的权利与义务意识,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则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因为,它不仅要求学生了解,更需要学生认同和接受。也就是说,我们通过教学,不仅要解决认知的问题,还要解决学生思想转变的问题,而思想的转变往往是心灵深处的革命,是难以实现的变革。

解决这一难点,既要教导学生正确认识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权观,又要把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相关案例引起学生的思索与情感共鸣。

3.结构线索

本课时的主题是“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教材从在生活中是否应该行使公民的选举权利入手,让学生认识到公民权利与我们的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正确行使拥有的权利,并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其他权利。

同时还要教导学生认识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在依法行使权利的时候不忘履行义务。

三、学情分析

当代的青少年维权意识很强,经常在权益受到侵害时利用新闻舆论和网站论坛等形式讨说法。但中职学生总的来看知识面比较较狭窄,思想也不够成熟,对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权利的认识也过于片面,更有少部分学生只知道维护自身权益,不去履行应尽的义务。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权利与义务意识。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一、依法行使公民权利 展示材料:

某中职学校的机械制造专业学生接到通知,本专业年满18周岁的同学都到学校大会堂去,参加学校所在地的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活动。对此,有以下三种观点:

小张: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参加人大代表选举,我一定要参加。 小王:我们现在参加实习,这么紧张劳累,还参加什么人大代表选举? 小李:学校让我去,我就去,但选举什么样的人当人大代表与我关系不大。

【引思明理】

思考问题:你赞同以上哪个观点?并对上述观点进行评析。(把学生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1.依法行使公民权利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点拨: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之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选举权是我国公民行使主人公地位的体现,不应该随便放弃。

法律规定我国公民享有的权利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宪法确认的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公民首要的、根本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权利,是普通法律确认的其他公民权利的基础。我国宪法从第三十三条到第五十条,全面而详尽地规定了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的基本权利可分为平等权利、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获得救济的权利等。

(1)平等权

平等权是指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不受任何差别对待,要求国家给予同等保护的权利。

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平等权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公民实现其他权利的前提与基础。

(2)政治权利和自由

政治权利和自由是指公民座位国家政治生活主体依法享有的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是国家为公民直接参与政治活动提供的基本保障。主要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权(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3)宗教信仰自由

宪法第3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是指:

⑴每个公民都有按照自己的意愿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⑵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

⑶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 ⑷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⑸有按宗教信仰参加宗教仪式的自由,也有不参加宗教仪式的自由 。

4)人身自由权

人身自由是公民具体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实际享受其他权利的前提,也是保持和发展公民个性的必要条件。公民失去了人身自由,其他权利自由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最起码的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的人身自由,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5)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6)社会经济权利

公民的经济权利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享有的经济物质利益方面的权利,它是公民实现其他基本权利的物质保障。

公民享有的这些权利和自由越充分,获得享有其他权利和自由的前提条件和可能性就越大。

2.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教师:我国公民享有法律规定的多种多样的权利,我们刚才讲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都属于公民基本权利中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也是属于人权的一部分。其中人权是人之所以为人应该享有的权得,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人身人格权利(如生命权、人身安全权、人身自由权、思想自由权等);政治权利与自由(选举与被选举权、参政权、议政权、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如工作权、最低生活保障权、婚姻自由权等),人应该全面地享有这些权利。下面,我们来讨论分析一个案例。

案例1.“宿舍门事件”

广东省佛山市某中职学校,为了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生活,毕业后尽快融入社会,融入工作,于是把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在进行军事化管理的同进,还对校园环境、课室和学生宿舍按企业标准进行整改。其中有两项整改内容引起学生的争议:(1)学校为了方便管理学生,方便与学生家长联系,决定在每个宿舍门口贴一张学生详细资料表,要求贴上学生大一寸相片,还要填写家庭电话和家长手机号码;(2)宿舍摆放军事化,被子要叠成广场状,床上不能摆放衣物、书本和其它物品,床底只能摆放一对白色回力鞋和一双拖鞋。为了警示学生严格按要求办事,该校教官把不合格的学生的被子和衣物扔到宿舍地面,把不合格的鞋子的鞋带剪断。有些学生不满校方和教官的行为,纷纷上论坛发贴和打电话给媒体,这就是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宿舍门事件”。

教师:同学们看了这个案例,思考两个问题:

(1)学校和教官的做法有没侵犯学生的权利?如果有侵犯的话,侵犯了学生的哪些权利呢? (2)如果你是该校的学生,你的被子被教官扔到了地上或者你的鞋带被剪断了,你会怎么做?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加入讨论进行点拨:略。

教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和人民从自己的历史和国情出发,遵循《世界人权宣言》的基本原则和人权理念,学习借鉴古今中外人类文明进步成果,不断深入具体实践,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

人权普遍性的原则必须同各国国情相结合;人权是社会全体成员的权利;人权是一个权利体系,不仅包括政治权利,而且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不仅包括个人人权,还包括集体人权;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人权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稳定是实现人权的前提,发展是实现人权的关键,法治是实现人权的保障;人权在本质上是一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对话与合作是促进国际人权发展的正确途径,等等。这些人权理念在人权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

教师:中国建国以来,人权事业取得五大成就。

一是尊重和保障人权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权领域的一个突出进展是,突破了将人权视为资产阶级口号的“左”的思想束缚,确立了人权观念在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将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2004年以来,“尊重和保障人权”先后载入《宪法》、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国共产党章程》。这说明,促进人权事业发展已成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治国安邦的一项重要原则,对人权问题前所未有的重视,为中国人权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和法律保障。

二是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得到前所未有的保障。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年均增长速度超过9%,13亿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和从温饱到小康的两次历史性跨越。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7年的1479万。人均预期寿命由1978年的68岁提高到目前的73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三是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公民的个人权利和政治权利在民主与法制的轨道上得到了不断扩大和有效保障。中国现行有效的法律已达229件,国务院现行有效的行政法规约600件、地方性法规7000余件,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公民的各项权利有了坚强的法律保障。与此同时,中国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强化政务公开,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公民的民主权利依法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农村实行了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基本内容的基层民主,使亿万农民获得了直接选举权利。

四是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不断改善。2006年,全国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结束了延续2600多年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目前,中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两基”人口已达99%,跻身于义务教育水平较高国家行列。

五是人权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

二.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教师:我国宪法在确认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同时,也规定了具体措施来保障其实现,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我国宪法在规定公民享有广泛权利的同时,也规定了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宪法规定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有哪些呢?请各小组学习一下教材中的有关内容,了解一下,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应该履行哪些公民义务。

小组派代表发言,师生一起小结:

第一,公民必须履行政治性义务,包括,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纪守法和尊重社会公德;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第二,公民必须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 第三,公民必须履行的其他义务,包括,公民有劳动、受教育的义务;夫妻双方有衽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等。

三、增强公民意识‘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 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

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公民是具有一国国籍的人。

公民意识: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是公民对于自己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的自觉意识。

健全的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

作为新时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法律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

什么叫“老百姓”?在封建帝王时代,相对于统治阶级以外的人民,被称为百姓或者老百姓。

与“老百姓”这个封建概念相对应的,是现代“公民”概念。公民是个法律概念,公民就是国家的主人

公民意识主要体现在责任意识、参与意识与互助精神等,当面对共同的灾难之时,大家应该彼此共同守望,遥相呼应,同呼吸共命运。

只有当这些精神成为一种普遍的自觉的时候,那么我们的社会才会趋于成熟。

教师:中职学生要坚持依法行使公民权利,依法履行公民义务,还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1)坚持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的原则;(2)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3)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另外,我国公民有遵纪守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的义务。上述事例中,企业职工为了维护自已的权利的同时,造成了交通堵塞,扰乱了社会秩序,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企业职工应该通过工会、劳动局或者相关的法律机关来维护自身权益;如果要游行示威,必须向相关的行政机关申请,在申请通过后才可按游行示威申请书上的计划进行游行示威。

【体验导行】

1.收集相关资料,写一份宣传公民权利与义务的书面材料。2.“18周岁,从做文明公民开始”:给父母、师长写一封感恩的信。

板书设计

二、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1.增强公民意识 (1)公民意识的定义

(2)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权利 (3)宪法规定的公民履行的义务 2.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1)人权的定义

(2)我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取得的成就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

3.坚持依法行使公民权利,依法履行公民义务的原则 (1)坚持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 (2)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3)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六、教学反思

中职生并不缺乏爱国热情,由于近些年法律知识的不断普及,学生的维权意识也有所增强,只是,大多数中职生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基础知识,不清楚法律到底赋予了公民哪些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体会到了公民权利的神圣不可侵犯,也进一步感受到了履行公民义务的重要性,更多地懂得了珍惜、享受、捍卫自身权利的必要性,了解了一些正确履行权利的途径,增强了履行法定义务的自觉性和维护法律权威的社会责任感。

第11篇:维护宪法的最高权威

维护宪法的最高权威

综述

一、政策方针指引,维护宪法最高权威的基础性措施

(一)坚决维护和贯彻落实宪法有关国家性质、根本制度和发展方向的各项规定

(二)健全完善保证宪法实施的各项法律制度,监督纠正各种形式的违宪违法现象,维护国家法制统一

(三)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各级领导干部带头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

(四)在社会各界大力开展宪法的宣传和教育

二、与时俱进把握关键点,走宪政之路

(一)把宪法有关保护私有财产权的规定落到实处

(二)增强公民宪法意识,促进公正司法与严格执法

(三)从制度设计入手,维护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

(四)积极探索违宪审查制度

(五)注重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培养公民的宪法信仰

结束语

维护宪法的最高权威

摘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是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如果没有尊严和权威,就没有法治的尊严和权威,依法治国就成为无源之水。要保证宪法的根本大法地位,一方面,要从政策方针入手,坚决维护和贯彻落实宪法有关国家性质、根本制度和发展方向的各项规定,健全完善保证宪法实施的各项法律制度,监督纠正各种形式的违宪违法现象,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在社会各界大力开展宪法的宣传和教育。另一方面,要坚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违宪审查制度,把宪法有关保护私有财产权的规定落到实处,注重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培养公民的宪法信仰,促进公正司法与严格执法,维护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

关键词:宪法

根本大法

最高权威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它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了\"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而宪法是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我国宪法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始终贯彻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根本准则,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可靠保证。如果没有尊严和权威,就没有法治的尊严和权威,依法治国就成为无源之水。\"牢固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基础是全体公民,关键是国家公职人员,重点是各级领导,措施是教育。\",这是国家普法工作的部署要求。要保证宪法的根本大法地位,一方面,要从政策方针入手,做好维护宪法最高权威的基础性措施:一是要坚决维护和贯彻落实宪法有关国家性质、根本制度和发展方向的各项规定;二是要健全完善保证宪法实施的各项法律制度,监督纠正各种形式的违宪违法现象,维护国家法制统一;三是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各级领导干部带头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四是在社会各界大力开展宪法的宣传和教育。;另一方面,要坚持与时俱进,维护宪法最高权威需要注重把握几个关键点:一是把宪法有关保护私有财产权的规定落到实处;二要增强宪法意识,促进公正司法与严格执法;三要从制度设计入手,维护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四要积极探索违宪审查制度;五要注重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培养公民的宪法信仰。

一、政策方针指引,维护宪法最高权威的基础性措施

(一)坚决维护和贯彻落实宪法有关国家性质、根本制度和发展方向的各项规定。主要包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宪法的灵魂,是国家兴衰存亡之所系,必须始终坚持。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维护统一的单一制国家体制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宪法根据我国的历史和现实,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将我国的国家体制确立为统一的单一制国家,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样的国家体制和政治制度,保证了国家的一切权力牢牢地掌握在人民手中,较好地解决了中央与地方、民主与集中、民主与效率、历史与现实、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实践证明,它是最适合我国客观实际的一种国家体制和政治制度,最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有利于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必须确实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基本权利和自由,维护、保障和实现宪法确立的人权理想。用宪法保障人民的当家作主地位,保护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和自由,维护、保障和实现人权,促进最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幸福,是宪法的精义所在。因此,只有确实保证公民的各项权利,宪法才能扎根于群众之中,宪法的根本大法地位才能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健全完善保证宪法实施的各项法律制度,监督纠正各种形式的违宪违法现象,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宪法作为根本大法,它所规定的是有关国家的重大问题,宪法的规定要落到实处,还必须有一批相应的法律与宪法相配套,保障宪法的实施和国家政权运作,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宪法权利的\"最终实现又依赖于其他法律规定的权利\" 【1】,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宪法相关法的基本方面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对保证宪法的实施起到重要作用。今后,在继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机构、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等方面,应当进一步加强立法的同时,必须加强立法监督,切实纠正各种形式的违宪违法和法规规章冲突现象,维护国家法制统一。

(三)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各级领导干部带头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我们的宪法和法律是在党领导下制定的,同时,党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党的各级机关及其领导人员必须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办事,坚持依法治国,不仅是宪法的明确规定,也是坚持党的领导的应有之义。各级国家机关及其领导人员是根据宪法产生的,其权力是宪法赋予的,严格遵守宪法,保证宪法的贯彻实施,是各级国家机关及其领导人员的重要职责。\"无论是个人或政府都平等地受法律约束,都不享受法外特权\" 【2】,党和国家机关及其领导人员带头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尊严和权威,对全社会树立宪法观念和宪法意识,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及其领导人员率先垂范,确实做到违宪的话不说,违宪的事不做,在全民中树立和维护宪法的尊严和权威。

(四)在社会各界大力开展宪法的宣传和教育。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强调,要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良好氛围。宪法决不是高高在上的远离群众的宣言,而是保障群众权利和利益的实实在在的保障书,任何违背宪法侵犯公民权利和利益的做法,都必须得到纠正,公民都有权获得救济。在法制宣传上,应当着重加强宪法在保护公民权利和利益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的宣传,让群众学会运用宪法来保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同时,公民要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义务。只有让广大群众掌握宪法,运用宪法,起来监督宪法的实施,并自觉遵守宪法,宪法的根本大法地位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保证。

二、与时俱进把握关键点,走宪政之路

(一)把宪法有关保护私有财产权的规定落到实处。宪法修正案第二十二条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这一规定标志着我国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开始从一般的民事权利正式上升到宪法权利,受到国家根本大法的认可与保护。但是要使公民的这项宪法权利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全社会在许多方面做出努力。社会各界要从\"私产入宪\"入手,推动相关法律规范的建设和完善,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推动全社会政治文明程度的提升。

首先,全社会要树立正确的保护和尊重私有财产权的观念。公民的财产权上升为宪法权利,意味着私有财产与公有财产在宪法上获得平等的保护地位,任何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及任何人要取得公民的财产都必须经过公民的同意。公民合法财产不受侵害的核心内容就是\"非经公民本人同意,任何人不得取得其财产\";同时,宪法保护私有财产权也是有限制的,宪法保护的只是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非法所得不受保护,而即使是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也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其次,立法机关要根据宪法保护私有财产的精神和原则,及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在私有财产权入宪后,立法机关要对我国现有的涉及公民财产权的各类法律、法规、规章进行清理,合乎宪法精神的要及时加以确定;不合乎宪法精神的则要予以清除;在相关的民事立法中,应该把宪法保护私有财产权的法律规定具体化。如,应完善申诉、赔偿等配套制度,使保护私有财产权真正得到落实。再次,行政执法及司法机关要深刻领会宪法保护私有财产的精神实质,在法律的实施和适用中切实保护好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严格依法行政,加强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和约束。尤其是在涉及公民财产的城市拆迁、农村土地征用等问题上,严格遵循法律程序,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依法维护公民的合法财产权益。

(二)增强宪法意识,促进公正司法与严格执法。学习贯彻实施宪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积极配合,其中关键的环节就是要提高司法人员和行政执法人员的宪法意识,切实按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力,履行自己的职责,自觉维护宪法的权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宪法以国家根本法形式,规定了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内涵、外延以及行使的基本原则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宪法既是公民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也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武器。作为国家具体权力的行使者的司法人员和行政执法人员,正确理解国家权力行使的目的、范围对于贯彻实施宪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提高司法人员和行政执法人员的宪法意识是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的重要保证。宪法作为根本法,具有原则性、纲领性、前瞻性等特点。各个部门法都不能违背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宪法对各个部门法具有总体上的指导意义。因此,提高司法人员和行政执法人员的宪法意识,有利于在宪法精神的指导下,将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司法、执法工作。提高司法人员和行政执法人员的宪法意识,就是要司法、执法人员从思想上充分意识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在司法实践中,各级政府部门要在思想上不断提高司法人员和行政执法人员的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在实际工作中切实按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力,履行自己的职责,自觉维护宪法的权威,确保法律的正确适用,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在宪法的框架下,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民主政治,保障基本人权,推进市场经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司法、执法保障。要充分意识到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要充分认识到按照宪法办事,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的重要性,各级政府部门、各地司法部门的工作人员都应当把宪法作为根本的行为准则,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要学会并善于依法处理经济社会事务,要按照依法行政、司法为民、权责统一的要求,规范司法、执法行为,防止权力滥用。

(三)从制度设计入手,维护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八二\"宪法对公民权利的大幅度提升,但\"八二\"宪法以前的三部宪法,均推崇国家权力至上,忽视并规避对公民权利切实保障。明显的漏洞即在于,政治活动中张扬和宣示主权在民,但现实的政治生活中被弱化,其实质即义务大于权利,国家权力远远高于公民权利。

我国宪法对公民权利的地位作了明确规定,但对公民权利的范围却没有加以明确划分。我国宪法采取\"列举式\"的授权方式规制公民权利的范围,这意味着宪法没有规定的,公民不得享有。宪法对公民权利范围的规制,应该体现\"法不禁止即自由\"的原则,不应仅仅只限于宪法原则性条款所列举的,而应根据宪法精神派生和廷伸:一切与宪法精神不相冲突和抵触的权利,均应归属到公民权利的范畴。但事实上,我们的宪法只注重宪法的成文化条款所赋予的权利,未成文但根据天赋和自然精神所应享有的权利却不在其保障之内。我国宪法中对公民权利的规制,以原则性规范为主,过于笼统,过于模糊。公民权利是社会成员的个体自主和自由在法律上的反映,立宪正是为了明确界定国家权力运行的范围和力度,从而赋予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的大部分领域的权利,以及公民在授予国家权力时所保留的自然权利不被侵犯。况且,\"公民普通权利的救济可以依靠普通法院来实施,但是,涉及到国家权力对公民基本权利予以侵害的时候,谁来救济公民的基本权利?由于在制度上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宪法监督与宪法救济机构,所以,宪法在公民权利救济方面的作用不大。\" 【3】

\"宪法就是一国人权保障和发展水平的标尺\"【4】。明确国家权力的范围,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才能明确肯定地赋予公民权利应有的法律尊严。\"人人于其宪法或法律所赋予的基本权利被侵害时,有权享受国家管理法庭之有效救济\" 【5】。我国传统的国家权力即行政权的至上本位,直接影响了现代宪法对公民权利的确认和保护。\"八二\"宪法尽管对公民权利作了必要的列举,但是,公民权利一旦受到侵犯,却无法得到及时而妥善的救济。因此,维护公民基本权利,必要的制度设计是关键,国家立法应与时俱进,在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冲突时必须限制国家权力,在实践中使公民权利具体化,当公民权利受到侵犯时,应在宪法规定的制度层面得到及时而妥善的救济。

(四)积极探索违宪审查制度。人权专家李步云教授谈到对法治的期许时说,他对中央的建议是尽快建立违宪审查制度,并指出:\"宪法没有根本,法律怎么能有权威?如果我们党和中央政府领导带头遵守宪法,对依法治国将有全局性的影响\" 【6】。宪法是一国的根本大法,在一国的法律体系中是有至高无尚的神圣地位的。如果把法律体系比作一个王国,那么宪法就是一国之君。但是在目前我国宪法的形式意义多于实质意义,政治意义多于法律意义。宪法就象是一个被夺了权的君主,有其名而无其实。而追根究底就是因为我们的宪法缺乏可诉性,且没有一套完备的违宪审查制度。法律制定出来就是要被触犯的,是要被实施、被执行的。宪法不仅是宪政的法律体现,更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价值与理想。如果宪法在国民意识中没有权威,法律的力量便无从谈起。宪法的价值,只有通过宪法的主要实践方式--违宪审查,才能真正体现。当公民权利受到其他法律或政府行为侵害时,宪法能变成公民保护自己的武器,公民才能体会到宪法代表的是自己的权利。违宪审查,才能在一个社会中真正体现。建立违宪审查制度。它不仅包含了对一切法律法规的审查,也包括对立法行为、司法行为、行政行为或其他公共行为的裁决。颁布宪法文本之后,更为重要的是实践宪法。实践宪法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要规范宪法的法律后果与责任,使宪法像其他法律一样有独立的监督与诉讼制度。

(五)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培养公民的宪法信仰。从根本来说,要维护宪法权威,首要的是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树立宪法权威观念,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宪法不仅是宪政的法律体现,更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价值与理想。如果宪法在国民意识中没有权威,法律的力量便无从谈起\"【7】。美国宪法在美国人民心中无疑是占极崇高的地位,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最令有信服的解释是将此归结于深深根植于美国人心目中的信念\"。公民的宪法信念对于宪法权威的树立是至关重要的。\"宪法若要能够为人的心灵所拥抱\"【8】,树立宪法权威最重要的是树立公民对宪法的一种信仰,真正激发公民对宪法的信任、信心和尊重。这里最重要是要树立我国公民对自身权利的信仰和尊重,把自己看作上帝,因为中国人实在太习惯于崇拜国家、政府以及自身以外的权威,而不习惯于对自身权利的崇拜。可要确立宪法权威首先必须对权利的看重,宪法精神的核心就在于以权利制约权力,宪法权威的树立最终看权利能否真正有效地制约权力。正如宪法专家所说,\"权利意识与法律信仰是一种互动关系,权利增强导向对法律的认知和对法律价值的认同,有利于人们法律信仰的生长,反之,对法律的信仰也必将推动人们权利意识的扩张,从而又推动人们法意识的增强。\"提高公民的宪法的意识,除用传统的法制宣传,法律教育手段以外,更为重要是要让公民能切实感受到宪法所能给予他们的保护作用,能让他们感受到宪法所治理下国家的强大,只有这样,才能让公民真正的从内心里去服从并去信仰宪法。

结束语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在法律体系中都具有最高权威。在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的根本行为准则,从法律形式上表现为宪法的权威大于一切国家机关和任何个人的权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宪法至上是法治之本。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公民权利的维护越来越成为迫切关注的问题,宪法在现实生活中能否真正成为最高权威仍然是任重道远的事情。\"总结人类社会法制发展的规律可以看出,法制史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或时代) ,即刑法阶段、民法阶段和宪政阶段\" 【9】。宪法不应成为高高在上的空言,我们必须从根本上、从制度建设上、从社会各阶层入手,更加务实地去采取得力有效的措施去实现,相信中国宪政之路不会只是美丽的神话。

参考文献: 【1】蒋碧昆:《宪法学》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 203 【2】应松年,薛刚凌:《 行政诉讼十年回顾---行政诉讼的成就、价值、问题与完善》 《 行政法学研究》 1999 4 【3】周伟:《宪法基本权利司法救济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9 【4】刘冲:《马克思人权思想研究》 吉林大学 2007 【5】《世界人权宣言》 第八条

【6】李步云:中央政治局第三次法制课课题组发言 《中华文摘》 【7】周兼明:《国民意识中应确立宪法权威》《凤凰周刊》 【8】惠尔(英Wheare):《现代宪法》,法律出版社 2006 【9】蔡定剑:《 法制的进化与中国法制的变革---走向法治之路》 《中国法学》 1996 5

- 1 -

第12篇:学习习总书记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上重要讲话心得体会:维护党中央权威 向党中央看齐

学习习总书记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上重要讲话心得体会:维护党中央权威 向党

中央看齐

学习习总书记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上重要讲话心得体会:维护党中央权威向党中央看齐

“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就维护党中央权威、贯彻民主集中制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党的各级组织、全体党员特别是高级干部都要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学习贯彻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就是要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

维护党中央权威,是贯彻落实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执行《准则》《条例》的重要要求。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党中央制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依据和基础。只有党中央有权威,才能把全党牢固凝聚起来,进而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形成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党就会变成一盘散沙,党的领导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每一个党的组织、每一名党员干部,无论处在哪个领域、哪个层级、哪个部门和单位,都要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中央令行禁止。在我们党内,决不允许自行其是、各自为政,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同坚持民主集中制是一致的。我们党实行的民主集中制,是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制度,是民主和集中紧密结合的制度。一方面,党的重大决策都要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努力做到兼听则明、防止偏听则暗,努力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另一方面,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一旦党中央从全局出发、集中各方面智慧作出了决定,就要坚决贯彻执行,不允许任何人讨价还价。

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落实和体现到向党中央看齐的行动上。各级党委和政府当然也要有权威,否则无法开展工作。但地方和部门的同志一定要认识到,自身的权威都来自党中央的权威,地方和部门的工作都是对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全党只有党中央权威、只有向党中央看齐,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都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向党中央看齐,谁都没有天马行空、为所欲为的权力。绝不能层层都喊维护自己的权威,层层都喊向自己看齐,这在政治上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

“令之不行,政之不立。”党的历史、新中国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要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党、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国,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至关重要,维护党中央权威至关重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向党中央看齐,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党的领导才会坚强有力,党和人民的事业才能长盛不衰。

第13篇:《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四、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

《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

四、牢固树立“四个

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

四、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

——《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

我们要带头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贯彻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工作部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确保中央政令畅通。

《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2012年11月15日)

要正确认识和坚定维护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政权安全大局、全党全国团结大局,自觉在大局下想问题、做工作。

在中央政治局专门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22日-25日),《人民日报》2013年6月26日

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要带头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约束,认真贯彻执行中央政治局作出的决定决策,坚持重大问题按规定请示报告,用实际行动树立中央政治局高度团结统

一、步调一致的良好形象。

在中央政治局专门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22日-25日),《人民日报》2013年6月26日

高级干部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善于观大势、谋大事,自觉在大局下想问题、做工作。要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处理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和立足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关系,决不能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决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也决不能对中央大政方针和重大工作部署口无遮拦、毫无顾忌、评头论足,任何情况下都要严守政治纪律,自觉维护中央权威。

《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的讲话》(2013年7月11日、12日)

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古人讲的“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在当代中国,没有党的领导,这个是做不到的。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这是党的领导决策核心。党中央作出的决策部署,党的组织、宣传、统战、政法等部门要贯彻落实,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的党组织要贯彻落实,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的党组织也要贯彻落实,党组织要发挥作用。各方面党组织应该对党委负责、向党委报告工作。有的同志习惯于把分管工作当成自己的禁脔,觉得既然分管就没有必要报告了,也不希望其他人来过问,有的甚至不愿意党委过问,不然就是党政不分了。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党委是起领导核心作用的,各方面都应该自觉向党委报告重大工作和重大情况,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尽心尽力做好自身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报告一下有好处,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事情能办得更好。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要加强向党中央报告工作,这也是一个规矩。

《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增强组织纪律性》(2014年1月14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72页

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是全面的,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全方位向党中央看齐,做到表里如

一、知行合一;必须是具体的,不能光口头讲讲,要落实在各个方面、各项工作上;必须是坚定的,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做到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

《办公厅工作要做到“五个坚持”》(2014年5月8日),《秘书工作》2014年第6期

改革哪有不触动现有职能、权限、利益的?需要触动的就要敢于触动,各方面都要服从大局。各部门各方面一定要增强大局意识,自觉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跳出部门框框,做到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4年10月23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92页

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讲政治是突出的特点和优势。没有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党的团结统一就是一句空话。我国曾经有过政治挂帅、搞“阶级斗争为纲”的时期,那是错误的。但是,我们也不能说政治就不讲了、少讲了,共产党不讲政治还叫共产党吗?“纪纲一废,何事不生?”在这里,我要十分明确地说,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根弦不能松,腐败问题是腐败问题,政治问题是政治问题,不能只讲腐败问题、不讲政治问题。干部在政治上出问题,对党的危害不亚于腐败问题,有的甚至比腐败问题更严重。在政治问题上,任何人同样不能越过红线,越过了就要严肃追究其政治责任。有些事情在政治上是绝不能做的,做了就要付出代价,谁都不能拿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当儿戏。

《当前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2014年10月23日)

讲政治、守纪律是我军的突出特点和优势,但现在政治纪律松弛、组织软弱涣散成了一些部队的一大隐忧。不讲政治,还叫革命武装、人民军队吗?我强调把党性原则在全军牢固立起来,一个重要考虑就是要增强各级党的意识、政治意识,使遵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成为全军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

《在中央军委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2014年12月16日)

作为党的干部,不论在什么地方、在哪个岗位上工作,都要增强党性立场和政治意识,经得起风浪考验,不能在政治方向上走岔了、走偏了。要严守政治纪律,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为方面守好规矩,自觉坚持党的领导,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只要出现这种问题,大家就要坚决纠正。

《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2015年1月12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322页

群团组织要始终把自己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坚决贯彻党的意志和主张,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关键时刻敢于冲锋陷阵、发声亮剑。

《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7月6日)

高层领率机关和高级干部要带头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促改革、尽职责,坚决维护党中央、中央军委改革决策部署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要着力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要把抓改革举措落地作为政治责任,党委主要领导要当好第一责任人,一级抓一级。

在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1月24日),《人民日报》2015年11月27日

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关键。我们党是高度集中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上的统

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是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所在。党校是教育培训干部的地方,必须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而且要做得更好。在这上面出了问题,那就是方向性问题。

毛主席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讲过一段名言:“要知道,—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向中看齐。我们要向中央基准看齐,向大会基准看齐。看齐是原则,有偏差是实际生活,有了偏差,就喊看齐。”毛主席说,看齐是原则,有偏差是实际生活。这是很深刻的道理。就像军队一样,再训练有素的部队也经常要喊看齐,而且要天天喊、时时喊。当然,整队型看齐比较容易,因为那是形体上的,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看齐就不那么容易了。经常喊看齐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规律和经验。只有经常喊看齐,只有各级党组织都经常喊看齐,才能时刻警醒、及时纠偏,使全党始终保持整齐昂扬的奋进状态。不断把领导干部集中到党校来学习培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帮助大家向党中央看齐。

《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2月11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9-10页

我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有看齐意识,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我们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必须有很强的看齐意识,必须经常看齐、主动看齐,这样才能真正看齐。这是最最紧要的政治。同志们在发言中都谈到了这个问题,强调我们这么大一个党、一个国家,没有集中统一,没有党中央坚强领导,没有强有力的中央权威,是不行的、不可想象的。同志们都表示要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共同使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成为一个团结一心、步调一致、一起实干的领导集体。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我们党的一贯要求。

《在中央政治局“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2015年12月28日、29日)

维护党中央权威,决不是一般问题和个人的事,而是方向性、原则性问题,是党性,是大局,关系党、民族、国家前途命运。这方面,我们中央政治局要带好头,让全党都感到我们是一个同心同德、团结一心、步调一致的领导机构。

《在中央政治局“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2015年12月28日、29日)

怎么才能站在党和国家大局上想问题、看问题?首要的就是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精神内涵学深学透、融会贯通,然后自觉贯彻到自己分管方面工作中去。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具体的,要落实在行动上。对工作,个人会有个人的看法,在讨论阶段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分讨论、民主集中。一旦党中央作出决定,就不能三心二意了,不能说没有照自己的想法做就可以敷衍了事,不尽心尽力贯彻落实。

《在中央政治局“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2015年12月28日、29日)

要把部队各级党委班子和团以上领导干部搞坚强,坚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自觉强化政治意识、看齐意识、带头意识,自觉坚定政治信念、站稳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要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加强党委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确保部队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坚决听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指挥。

在视察第十三集团军时的讲话(2016年1月5日),《人民日报》2016年1月8日

军委机关的领导干部讲政治是第一要求,必须坚守党性原则,坚定政治信念,增强政治意识,站稳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要自觉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要强化看齐意识,经常、主动、坚决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看齐,把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扎根在思想上、落实在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权威,坚决听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指挥。要自觉遵守坚持军委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原则和政治纪律,增强组织意识、号令意识、纪律意识,坚持按制度来、按程序走、按规矩办。要正确把握集中统一领导和按级分工负责的关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加强党委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

在接见军委机关各部门负责同志时的讲话(2016年1月11日),《人民日报》2016年1月12日

政治问题,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注重政治上的要求,必须严明政治纪律,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时刻绷紧政治纪律这根弦,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含糊,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6年1月12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19页

全面从严治党、严明党的纪律,决不能回避政治问题,对政治隐患就要从政治高度认识。党内存在野心家、阴谋家,从内部侵蚀党的执政基础,我们不能投鼠忌器,王顾左右而言他,采取鸵鸟政策,这个必须说清楚。全党必须讲政治,把政治纪律摆在首位,消弭隐患、杜绝后患。

《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6年1月12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19页

要增强大局意识、战略意识,善于算大账、总账、长远账,不能只算地方账、部门账、眼前账,更不能为了局部利益损害全局利益、为了暂时利益损害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6年1月18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37页

坚持党性原则,必须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报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的所有工作都必须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要增强看齐意识,自觉向党中央看齐,自觉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自觉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要增强战略定力、站稳政治立场,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诱惑干扰面前,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政治定力,决不能发表同党中央不一致的声音,决不能为错误思想言论提供传播渠道。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2月19日)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要自觉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到坐标、找准定位,做到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大局不错位、党和人民需要时不缺位。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2月19日)

要增强看齐意识,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毫不动摇从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毫不动摇维护党中央权威,毫不动摇听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指挥。

在视察国防大学时的讲话(2016年3月23日),《人民日报》2016年3月24日

各级党委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改革部署,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增强改革定力,聚集改革资源,激发创新活力,抓实目标任务、精准落地、探索创新、跟踪问效、机制保障,更加富有成效地抓好改革工作。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五次会议上的讲话(2016年6月27日),《人民日报》2016年6月28日

全党同志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23页

要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抓好党的科学理论武装,严格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强化官兵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确保部队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听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指挥。

在火箭军机关视察时的讲话(2016年9月26日),《人民日报》2016年9月27日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要坚定信念、任事担当,牢记自己的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把爱党、忧党、兴党、护党落实到经营管理各项工作中。

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6年10月10日、11日),《人民日报》2016年10月12日

民族复兴梦想越接近,改革开放任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党的建设。安不忘危,才是生存发展之道。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要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确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10月21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20页

第14篇:维护名族团结心得体会

维护名族团结心得体会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诸多民族,而不是单一民族聚居生活的地区。已知的新疆两千多年历史中,新疆地区是一个古代部族、民族频繁迁徙汇融的大舞台,许多人留下千古不灭的活动印迹。多民族演变发展的历史铸就今天新疆多民族分布的基本格局现状,更构成新疆多元文化光彩灿烂、生生不息的历史源泉。

民族间的相互融合和不断新生是新疆民族发展演变进程的常态和趋势,这不仅是新疆民族史,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史演变的重要特征之一;一些新的民族共同体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另一些则在经历过一度的发展辉煌后逐渐衰亡。在历经长期的民族交往融合之后,除汉族之外,现代新疆的各民族已没有一个是汉唐时期生活在新疆的民族原体之嫡传,甚至没有一个民族文化是按照那个时期某个民族文化模式和发展轨迹而直接延续下来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谓“民族是一个历史概念”的论断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新疆历史上多民族分布聚居的事实,以及各民族的迁徙活动和相互交往使各民族之间自然地形成团结、互助、和谐为主的民族关系。这种以和谐为主导的民族关系推动和促进了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汉晋时期的塞、乌孙、匈奴、汉人、大月氏、鲜卑、高车、突厥,唐宋之际的回鹘、葛逻禄、契丹,到元明时期的蒙古、回、畏兀儿、吉利吉斯、哈萨克,以及清朝时期的卫拉特蒙古、满、锡伯等。在长期的共同劳动、生活过程中,民族之间的混杂、接触、交往、融合成为一种社会常态。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肉联系,多民族杂居生活的实际使各民族形成共识:即“民族团结是福”。各民族之间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谁也离不开谁。并因此而产生了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推及今日,新疆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社会现实确实是有历史积淀作为其基础的。

今天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进程,以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应是包括新疆各民族在内的我国境内56个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公元前60年,今天的天山南北各地归属汉朝,新疆自此后就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新疆各民族,包括历史上已经消失的古代部族和民族都为开发、建设、保卫新疆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都是新疆这块热土上的主人,新疆各族人民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极大丰富和完善了中华文明宝库,同样构成现在正在崛起的强大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今天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感正是建立在这个雄厚基础之上的,所以她坚如磐石,是任何人都破坏不了的。

在新疆各民族实现了政治上完全平等,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坚持和完善,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得到有力保障,全区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基础日益深厚牢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进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

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各族人民群众坚持党的民族政策,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坚决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团结是分不开的。历史与现实告诉各族人民群众,团结稳定是福,分裂*是祸,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这是任何企图制造*分裂的坏分子也战胜不了的力量。我们要继续做好维护民族团结的工作,把我们的工作事业做得更好,以使我们各民族间的团结更加稳固牢靠。

第15篇:维护班子团结要做到“四讲”

一是讲理论修养。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成熟。领导干部只有刻苦学习理论,不断提高理论素养,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对团结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才能自觉地维护班子团结。班子成员要不断提高学习理论的自觉性和紧迫感,科学地安排好时间表,努力养成“挤时间学理论”的良好习惯,坚决克服“热衷应酬、学不专心”的不良风气。同时,各有关部门要切实

加强干部的理论教育工作,利用集中培训学习的机会,加强团结教育,增强大局观念,做到警钟长鸣。二是讲党性原则。领导班子的团结是有原则的团结,而不是那种无立场、无原则的一团和气。讲党性原则,就是要以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根本,做到思想统

一、目标同向、工作同步,而不是搞表面上一团和气,实际上互不信任,导致班子形不成合力。每各领导班子,都要在讲原则的基础上,健全党内生活各项制度,开展积极、健康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提高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使班子成员自觉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求大同存小异,干实事不争论。同时,要大力倡导“五湖四海”、光明正大、公道正派的作风,使领导班子真正团结起来。

三是讲涵养磨练。合作共事就要出以公心,识大体,顾大局,站在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不要把个人的好恶作为衡量是非曲直的标准。在工作上,班子成员之间要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支持,多一些谅解,相互补台不拆台,相互体谅不埋怨,同心协力,携手前进。特别是当“班长”的,对一班人的团结负有重要的责任,要做到心胸开阔,有容人容事之量,能听得进逆耳之言、非难之言,咽得下酸甜苦辣。对班子成员要放手、放权,善于授权分身,发挥班子成员的能动性,做到总揽全局而不包办一切,真抓实干而不事必躬亲。尤其在处事为人上不偏听偏信,而是豁达大度,做团结的模范。

四是讲民主集中。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的组织制度、领导制度。各级班子都要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要求建立健全相关的决策程序、工作制度和议事规则等。特别是要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对于政策性、全局性的问题和干部任免等重大事项,都必须经过集体讨论决定。班子集体一旦作出决定,任何个人无权改变,必须无条件服从和执行,决不能各行其是、步调不一。要坚决克服个人或少数人决定重大问题的现象,特别是要坚决纠正和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程序办事,不搞任人唯亲、以人划线,努力创造既有民主又有集中、团结和谐的工作局面。

第16篇:维护民族团结__共同团结(演讲稿)

维护民族团结共同繁荣进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维护民族团结,共同繁荣进步》。 “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每当我听到这首歌,都会激情澎湃,作为中国的炎黄子孙,倍加感到我们团结奋进,共创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意义。

百年奋斗铸就历史辉煌,信心百倍推进复兴伟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使中国梦的春风吹遍祖国大江南北。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就是这个时代最振奋人心的号角,它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弹指一挥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他的六十四华诞。回顾这波澜壮阔的六十四年,回顾这六十四年的沧海桑田,许许多多的动人画面被永远留在了各族人民的记忆深处。

全国56个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共同团结奋进、共同繁荣发展,一起用双手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共同建设我们的祖国。在共同团结奋斗的历程中,结成的是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凝结的是各民族心手相连的真情实感。

“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家和万事兴,有你也有我”,几十年来,全国各族人民朝夕相处、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结下了血浓于水的浓厚情谊,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感谢党和人民给我们创造的幸福生活呢?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在我们的生活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民族团结的感人事迹:有为抢救少数民

族孩子而从自己身上取下13块皮肤的吴登云;有为挽救尿毒症晚期的维吾尔族学生而无偿捐赠一颗肾的汉族女青年王艳娜;有23年如一日帮助孩子们尽快适应异乡大学生活的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邵春亮;有含辛茹苦收养了汉、回、维吾尔、哈萨克四个民族10个孤儿的首届十大杰出母亲阿尼帕。这些事迹早已深深印在各族人民的心中,他们的精神传遍了大江南北,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各族人民。

一块块砖只有堆砌在一起,才能盖起万丈高楼;一滴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获得永存。这就是团结,团结可以铸就和谐,和谐才能促进发展。

56个民族56支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经济发展又快又稳;

中国在世界屋脊修建了世界上最高的青藏铁路,天路的贯通,见证了汉藏两族人民深厚的情谊;

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2011年奥运会申办成功了……亲爱的祖国,五千年的蕴涵和积淀,六十五年的扬弃和继承,一个东方巨人到了可以说“不!”可以发言的时候。您聚集当今世界上最多最广最大的人气和景气,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和平与发展是您热切表达的心声!您不卑不亢不躁不惊,以坦荡豁达和深邃、闲静,阔步在新世纪的黎明!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这不但是每个中华儿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更是祖国对我们的要求。让我们一起为民族精神这颗长寿树浇水、施肥吧 !

第17篇:维护班子团结必须坚持做到

作风民主,不独断专行。领导班子内部,要树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良好风气,以形成团结战斗的集体。领导班子成员牢固确立群体意识,作风要民主,为人要正直,实事求是,不欺上瞒下。既不搞“家长制”、“一言堂”,也不搞“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正确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维护班子的团结。更不能搞为所欲为、独断专行,批钞

票“一支笔”、用干部“一句话”、定方案“一言嘴”式的霸权行为。胸怀开阔,团结一致,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齐心协力做好工作。若把工作失误之责任推向前任、下级或他人,成绩则千方百计揽为己有,甚至弄虚作假,虚盈实亏,骗取个人荣誉或升迁,最为人所不齿。协调工作,不相互推诿。要具有“主动协商”、“由我负责”、“多担一点”的责任意识,营造一种“多想事、善谋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进取精神,以减少内部矛盾,增进班子团结,提高工作效率。上下左右方方面面要不断调节关系。对上争取多支持,对横向争取多理解,对下则要充分依靠。待人处事坚持一视同仁,不搞有亲有疏,不要玩弄权术。正确把握“度”,坚持原则性,讲究灵活性,以创造一个“团结、协调、舒畅、向上”的和谐氛围。对于一些暂时面临困难的企业和个人,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帮助其走出困境或减轻压力;对待职工群众疾苦则更应主动关心,帮助解决后顾之忧。

职责分明,不越级越位。在领导班子内部,副职要摆正位置,对正职负责,真正做到尽职不越位,办事不越权,帮忙不添乱。正职要充分信任副职,给职给权,放手让其大胆工作。每位成员都应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勤政为民,甘于奉献。改革是权力和利益的调整过程,最终目的是要让大部分员工从改革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否则改革就会失去其意义。一切从员工利益出发,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改进工作方法,注重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这样,有利于理顺工作程序,密切上下关系,增强班子团结。

清正廉洁,不滥用职权。领导干部要处理好公与私、名与利、得与失、获取与奉献、权利与服务的关系。在各种利益面前,经常会遇到个人利益同企业利益、职工利益的冲撞,在此情况下,最为理智的解决办法是,牺牲个人利益来维护企业利益和职工利益。领导班子中无论哪个成员以权谋私,都会损害班子形象,影响集体威信,破坏班子团结。企业领导者或多或少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或人权、或财权、或物权,以权谋私也许唾手可得,若不出于公心、不保持清廉,对自己稍加放松,就很容易犯错误。

欢迎批评,不拒绝进谏。领导干部思想作风要正,要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正派、正直。明辨是非,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凡事宽容大度,不偏听偏信。善于倾听各方面的不同意见,注意兼听正反两方面的意见,特别要能够听取与自己相反的意见,能容得下各种不同水准、素质之人,能容得下各类能人贤士,能容得下各种不同意见,能容得下同级、下级犯错误,并帮助其改正;对不了解自己的人,特别是反对过自己的人,要努力多做工作,通过疏通、交流,使之成为事业的支持者;对待委屈和流言,既不放弃原则,又要忍字当先,能经受得起,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有利于增进领导班子的团结。领导同志要能听进不同意见,只要班子内部、同志之间,经常以诚恳的态度开展批评与接受批评,就能达到一班人的真诚团结。

第18篇:维护民族团结 共同团结(演讲稿)

维护民族团结 共同繁荣进步

高一(2):李亮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

“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每当我听到这首歌,都会激情澎湃,作为中国的炎黄子孙,倍加感到我们团结奋进,共创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意义。

百年奋斗铸就历史辉煌,信心百倍推进复兴伟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使中国梦的春风吹遍祖国大江南北。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就是这个时代最振奋人心的号角,它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弹指一挥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他的六十四华诞。回顾这波澜壮阔的六十四年,回顾这六十四年的沧海桑田,许许多多的动人画面被永远留在了各族人民的记忆深处。

全国56个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共同团结奋进、共同繁荣发展,一起用双手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共同建设我们的祖国。在共同团结奋斗的历程中,结成的是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凝结的是各民族心手相连的真情实感。

“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家和万事兴,有你也有我”,几十年来,全国各族人民朝夕相处、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结下了血浓于水的浓厚情谊,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感谢党和人民给我们创造的幸福生活呢?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在我们的生活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民族团结的感人事迹:有为抢救少数民族孩子而从自己身上取下13块皮肤的吴登云;有为挽救尿毒症晚期的维吾尔族学生而无偿捐赠一颗肾的汉族女青年王艳娜;有23年如一日帮助孩子们尽快适应异乡大学生活的大连理工大

学教授邵春亮;有含辛茹苦收养了汉、回、维吾尔、哈萨克四个民族10个孤儿的首届十大杰出母亲阿尼帕。这些事迹早已深深印在各族人民的心中,他们的精神传遍了大江南北,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各族人民。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一块块砖只有堆砌在一起,才能盖起万丈高楼;一滴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获得永存。这就是团结,团结可以铸就和谐,和谐才能促进发展。作为祖国后代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同先辈们一样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这不但是每个中华儿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更是祖国对我们的要求。让我们一起为民族精神这颗长寿树浇水、施肥吧!

高举维护民族团结旗臶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高一(5)班:段荣浩

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特殊性、国际性和重要性。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民族问题处理不好,将打乱国家的经济、政治秩序,造成国家动荡不安;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福与祸,民族问题处理得好,民族团结和睦,就会天下大定、国家大治、社会快速进步,人民安居乐业。

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基础,祖国统

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冲突是各族人民之祸,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三心合一心,黄土变成金”。团结是力量,团结是财富,团结是生产力,团结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使数万同胞遇难、数百万人痛失家园,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巨大损失。地震天不蹋,大灾有大爱。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传播着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骨肉亲情、民族大义、文化大同、无疆大爱,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国主义精神,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各民族大团结日益巩固。长期以来,党和政府一贯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性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三个离不开”思想和民族团结观念逐渐扎根千家万户。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培养选拔工作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日益壮大,结构不断改善,素质不断提高,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被选

拔进县级以上各级领导班子,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高举维护国家统

一、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的旗臶,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爱民族团结,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民族团结,自觉捍卫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捍卫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坚决粉碎境内外势力的分裂破坏图谋。没有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各民族的兴旺昌盛。只有各兄弟民族手挽手、心连心,团结一致,才能众志成诚,抵抗自然灾害,应对金融危机,在风云突变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弘扬民族精神 立志报效祖国

高一(6)班:王筱乐

从遥远的古代起,我国各族人民就在实践中逐步建立了紧密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各民族在共创中华过程中的贡献,主要通过族体上的相互吸纳、对中国边疆的共同开拓、经济上的开发和相互促进、对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体现出来;在历史上,边疆地区的各少数民族更是在反对侵略、保卫中华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革命的各历史阶段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民族精神,正是随着我国各民族共创伟大事业的发展深入而日益发展和逐渐形成的,是中国各民族共创中华的伟大实践在各民族精神生活中的集中反映。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民族观为指导,以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进步、共存共荣为奋斗目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历程中,由于党的民族理论的科学性和党的领导的正确性,各民族在共创中华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新时期创业精神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特定时代、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的新体现、新亮点,并成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建设祖国的凝聚力量。

当前,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与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今天的伟

大变革和新的伟大实践,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民族精神的宝库增光添彩,这既是民族精神发展的攻坚战,又是民族精神前进的光辉点。

仰望中华世纪的圣火,我们感到中华民族正闪耀着我们民族特有的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而且,正是这种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国从落魄中重新崛起,并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祖国后代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同先辈们一样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弘扬民族精神,立场报效祖国。这不但是每个中华儿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根本途径,更是祖国对我们的要求。

尊重民族习俗 加强民族团结

高一(3)班:马统旭

敬爱的教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翻开词典,“民族”是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特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领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中国,一个它如东方巨龙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伟大国家。

每个民族由于处于不同地区,所以,他们的民族风俗习惯也不同。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是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纯洁,诚心,忠诚和尊重。在西藏,大凡婚丧节庆,迎来往送,拜会尊长,送别远行,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的动作,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要用双手捧哈达,高举与肩平,然后再平伸向前,弯腰给对方。这时哈达正与头平,表示对方的尊敬和致以最深的祝福——吉祥如意,对方要以恭敬的姿态双手平接。

骑马坐车到蒙古包时候,要轻骑慢行,进包时候要把马鞭放在门外,入包后,坐在右边,离开包时候要原路返回,待送你的主人回去后再上车或者上马。蒙古族对守门狗和猎犬都很爱护和尊重。禁止外人打骂。否则就被认为是对主人不尊重。同样对狗很爱惜的还有满族。满族人很忌讳杀狗,吃狗肉,戴狗皮帽子和衣服饰品。在满族家做客,请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赶狗,更不能讲狗的坏话,否则主人会以为你在当面羞辱他,会毫不客气的下逐客令的。

哈尼族的待客之道:先敬一碗酒,二片大肉。进餐时的席

位以靠近火堂的一方为首。首席为长者的席位,客人告辞时候,要送一块米粑粑和腌肉,酥肉等物。

维吾尔族在待人接物方面,很讲礼貌。对长辈异常尊敬,如不当长辈的面吸烟,喝酒,不从长辈面前横行穿过,不取笑老人,到他家做客,让长者先进门,就座。泼水节是傣族人的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在脚鼓的伴奏下跳起美丽的孔雀舞。由于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长期以来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适宜合作互助,再加上长期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早在大革命时期,党在广州举办的全国农民运动学习所内,就专门设臵了回族饭桌。等好多故事都传为佳话。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五十六个民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民族团结之花处处开

高一(3)班:尚大钊

中华民族,一位伟大而慈祥的母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她孕育出了五十六个英雄民族,共同捍卫着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书写着灿烂的中华文明。

同在蓝天下,我们都是一家人,家和万事兴。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家国万事兴,有你也有我;温暖驱寒冷,珍爱换真心。共发展、同奋进、手挽手--哈萨克族的谚语说得好:“离群的羊会被狼吃掉,兄弟团结有马骑,妯娌和睦有饭吃。”

放眼祖国,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正以平等的地位、主人翁的身份携手并肩创造新生活,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把我的心给你,我们是兄弟姐妹。把你的心给我,我们就亲如一家。民族团结之树常青,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在乌鲁木齐“7.5”事件的危急关头,各族群众休戚与共、携手相助,手足之情感人至深,再一次显示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真理--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今天,各民族在祖国大家庭里之所以如此和睦平安,是因为有着5000年历史奠定的文明基石,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共同家园。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中华文明常盛不衰的奥秘所在,是中华民族高于一

切的社会意识、道德观念和民族精神。中国人民从来都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和至高无上的使命。无论是面对“藏独”还是“疆独”,中国政府和各族人民以及海外华侨表现出的空前团结和坚定立场,正是源于这千百年来形成的共识。

事实证明,只有民族团结,只有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在危难时刻,在受到欺凌和委屈时,才有强大的祖国为我们做坚强的后盾,为我们撑腰和保护我们,为我们讨回公道。才有各民族群众、各界人士的热心关爱、真诚帮助,才能体会到社会的关爱和祖国的温暖,才能使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团结一致,才是真正的一家人。

从一望无垠的草原到美丽富饶的边疆,从碧波滚滚的南海到白雪飘飘的北国,五十六个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他们的情谊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氛围中愈加深厚。

民族团结演讲稿

高一(1)班 陶成慧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十六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发展,也是对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应该从大小环境做起,大小年龄进行普及教育。大的环境,国家应该倡导,鼓励这种精神,使国民具备这种精神,并使其变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动力。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应该在各类教育中渗透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发展教育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养。

当前,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为振兴中华民族的民族精

神。今天的伟大变革和新的伟大实践,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民族精神的宝库增光添彩,这既是民族精神发展的攻坚战,又是民族精神前进的光辉点。

仰望中华世纪的圣火,我们感到中华民族正闪耀着我们民族特有的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而且,这种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国从落魄中重新崛起,并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祖国后代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同先辈们一样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国家。这不但是每个中华儿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根本途径,更是祖国对我们的要求。

让我们一起为民族精神奉献力量吧!

第19篇:远离极端主义维护稳定团结

远离极端主义 维护稳定团结

宗教极端主义是当代世界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毒瘤,它利用各种宗教形式,宣扬宗教极端主义、宗教狂热思想及实施暴力恐怖活动,破坏社会稳定,企图达到其罪恶目的。宗教极端主义的本质是反社会、反人类、反科学、反文明,因此宗教极端主义是人类社会一股邪恶的反动势力,是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敌人。尤其在新疆,这个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的地方,我们面临着复杂、艰巨的反分裂斗争和去极端化任务。

近年来,“三股势力”为了达到他们分裂祖国的罪恶目的,大肆篡改宗教教义,编造异端邪说,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宗教极端思想渗透,对信教群众进行全方位的腐蚀、煽动和蛊惑。宗教极端势力打着宗教旗号,在思想上极端化、行为上狂热化,它已不再是宗教本身,而是宗教蜕变的异化现象。从近年所发生的多起暴力恐怖案件看,暴恐分子杀害无辜群众,制造社会恐怖和民族分裂,破坏新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极端势力已成为新疆社会稳定最现实、直接的严重危害。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加强意识形态反分裂斗争,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抵御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思想渗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自治区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上指出,当前最突出的工作就是要深入推进“去极端化”。

首先,我们必须在意识形态领域内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思想,坚决抵御宗教极端思想渗透,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决不许民族分裂主义打着民族宗教旗号鼓吹分裂思想。我们要创造一个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弘扬主流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意识形态环境。对此,自治区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相继开展“一反两讲”“中国梦”、党的惠民政策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引导群众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和现代意识。

其次,我们必须依法打击民族分裂势力的破坏活动,尤其是暴力恐怖活动。不管分裂主义势力打什么旗号,它总是制造事端破坏社会稳定和谐,破坏民族团结。因此我们要坚持主动进攻,出重拳严厉打击。重视严防,用好技防、物防等现代手段,把广大群众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形成反分裂斗争的钢铁长城。

最后,在日常工作中,要积极开展“去极端化”教育活动,把“去极端化”做实、做细,并且点面结合,用人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正能量,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极力压缩宗教极端思想传播的空间。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宗教极端化,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共同承担振兴中华的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第20篇:增强法律意识__维护法律权威1

增强法制观念

维护法律权威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制教育;法制观念;法律权威。

“人是天生的社会动物”

自从人类社会步入由国家、有政府、有法律的政治状态后,便出现了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政治制度。而正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政治制度之下,能够更好的拥有较高的法律意识显得极为重要。当今教育的重中之重莫过于对大学生法制观念的教育和培养。大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喜欢表现自己、设计自我,注重个人的现实利益,对自身的素质要求较高。但由于某些社会风气、传统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不足,致使其法律意识方面非常淡薄,甚至缺失。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有鉴于此,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就更不容忽视。 “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是当今大学号召的主流,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的学风,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用健全的法制观丰富大学新生话,提高人生新境界。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现状,探究当代大学生对法制观念淡薄的原因。

一、对自己民族的不了解性。

对一个人来说,首先他应该了解自己所处在一种怎样的环境之下,应该想办法去扎根立足于这种环境之中,凸显自己顽强的生命意识,从思想上摆正自己的位置。这就需要一种无形的力量去引导他、去维护他,而这种力量正是来自于法律的权威。但这些处在此环境中的人们偏偏不善于去维护这种力量,去信赖这种力量,这象征着对法律的一种信仰,法律信仰是指基于社会主体通过对法律现象的感受而形成的内心对法律价值的认同,对法律的坚定信念和尊重,是公众自觉守法的升华。这充分说明了当代大学生还根本不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法则,甚至是违背了法则却丝毫没有意识到。部分大学生崇尚权力,迷恋金钱和财富,对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认识没有准确地把握,对法治缺乏信心,甚至认为法律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受权力和金钱的支配,有了权力和金钱,就可以为所欲为,颠倒是非。这些都是目前大学生存在的弊端,给人一种貌似陌生的感觉,生在本土,却不懂本土的悲哀。

二、对法制观念的缺乏性。

何为法制,法制即为法律和制度。作为一个法制国家,作为一名国家公民,要将法律的地位立于上位,要将自己的思想建立在合理的法制观念之上,逐步提高自己的法制素养。再言,人之为人,最首要的就是其言行举止受到各种规范的约束,如校规、道德、法律,以及各种社会礼仪习惯等,其中,最基本的规范应当是道德和法律,大学生更应如此。然而,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他们或者动辄恶言相向,互相看不起对方;或者漠视对方权益,无事生非,造谣中伤,恶意攻击他人;或者不知如何保护自己被他人侵犯的合法权益,只能忍气吞声;更有甚者,根本无视法律的存在,最终不得不受到法律的制裁。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处事的过渡阶段,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诱导,此时的我们正是步入社会现实的萌芽时期,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显得更为重要。

三、对法律规范的不确定性。

提起法律,请问什么是法律?我想对我们当代的大学生来说几乎是没有一个人能很快并且很准确的回答上来。换句话讲,就是在我们脑中根本就没有形成一种全面的法制观,根本不明白法律规范的切实含义。其实,这也归结于当带教育的失败。当代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法律素质不高,他们所知道的一些法律知识,也仅限于课堂上的灌输所得。他们始终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学习法律便一无是处”,从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法规。在这样的一种观念体制下,可想而知,大学生的法制观是一种怎样的懵懂状态。

但可以肯定的是仍然有不少的学生具有浓烈的忧患意识,对法律的渴求显得尤为强烈。他们深知在法治社会里,法律无所不在。无论是目前的生活、学习,还是将来参加工作,无一例外地都要受到来自法律的各方面的调整和约束。所以作为合格的大学生,就应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使自己在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等各方面,都能成为全社会的楷模。 在经过以上分析之后,就大学生如何成为法律社会的楷模,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维护法律权威方面,建议以下几点:

一是从思想上改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要使大学生头脑意识中形成现代法律意识,加强对法律观点、法律理念、法律精神的宣传和培育,让我们在行为上主动、自愿地遵纪守法。要用交流灌输的方式让大学生体会到法制的重要性,当前的法制教育缺乏应有的互动交流和案例讨论,引起大学生的普遍厌倦和反感,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要用一种切合实际的方式将大学生的兴致重新提升起来,要让他们真切的看到法制社会带给人们的一种和谐,从思想上形成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

二是在实践中、生活信仰中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提高,只能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唤起大学生对自由、权利、秩序以及法律的憧憬和期待,进而增强其法律意识。在实践中培养法律价值的认同感和法律信仰,只有在法律信仰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法律虽然是一些规则和条文,但法律规则和条文背后深深隐藏着道德关切,寄托着深切的信仰,当人们在对法律产生认同并建立了法律信仰之后,遵守法律规则和条文就会形成自觉。理解法律的真正意义是在生活中慢慢体会、慢慢领悟的,并非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三是要增强大学生的法制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时应注重要求大学生用现代理念来评判与思考法律条文所体现的价值观,它是否充分体现了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内在法律权威的要求,是否充分满足了现代正义观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对法律的感情和其发自内心的对正义的信仰达到一种心灵的契合,大学生才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去遵守法律、尊重法律,最终完成法律意识的理念升华。要创建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一方面要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只有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执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觉化以及法律监督的制度化,才能实现依法治国。才能让大学生更好的理解法制的权威性。大学生思想开放,其观念具有激进性和时代性的特点,主观上期望法治,关心国家法制建设。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就必须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创造良好的法制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要创建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社会舆论、道德环境。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在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塑造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应利用典型案例,进行生动的法治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舆论环境,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法制价值观,自觉主动地去维护法律的权威。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则是创建一个良好的法制校园,给大学生一种良好的法制氛围。一方面高校应该严格遵守和执行教育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开展学生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按照规章条例办事,尤其是在学生普遍关注的学生德智体量化考核、评奖评优、贫困生资助、学生干部的管理等问题上,按规定办事,不因人而异,对违法违纪行为严肃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法制观念。另一方面创建法治校园文化,开展法制教育活动。通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学法守法演讲比赛或组织学生旁听法庭审判、模拟法庭、参观考察监狱、开展法律心理咨询和法律社会调查等,形成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促进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形成。在教师方面要提高老师的法律修养。教育者应首先受教育,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和修养是增强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从事法制教育的教师应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具备较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修养。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展开教学,教学方法上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教学服务,提高学生兴趣、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比如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育效果,从而也使学生通过法制教育了解法律,懂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只有在充满法制氛围的环境中去实践、去感悟,才能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自觉的维护法律的权威。

参考文献:1.浦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2005(2-1)2.魏志祥.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教育发展研究,2003(4-5).

《维护党中央权威团结对照检查材料.doc》
维护党中央权威团结对照检查材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演讲稿主持词代表发言庆典致辞民主生活会发言表态发言专题发言对照检查材料开场白感言大全发言稿欢迎词台词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