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气对照检查材料 官油子 之气

2021-01-22 来源:对照检查材料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四气五味

四气五味

四气五味,中药的性质和滋味。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和味。性与味是药物性能的一个方面。自古以来,各种中药书籍都在每论述一药物时首先标明其性味,这对于认识各种药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临床用药都有实际意义。药性是根据实际疗效反复验证然后归纳起来的,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至于药味的确定,是由口尝而得,从而发现各种药物所具不同滋味与医疗作用之间的若干规律性的联系。因此,味的概念,不仅表示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同时也反映药物的实际性能。

[编辑本段]四气

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又称四性。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另外还有平性,即药性平和。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证。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证。

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予以区别。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而上,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在治则方面,《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素间.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基本的用药规律。

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指药性寒、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和缓的药物。其中也有微寒、微温的,但仍未越出四性的范围;所以平性是指相对的属性,而不是绝对性的概念。

1.四气与植物神经系统的关系 研究观察一些热症和寒症病人植物神经机能状态发现,热症病人的植物神经系统均有交感活动增强的表现,同时尿中儿茶酚的排出量明显增加;寒症病人的植物神经系统机能均表现为交感活动不足,尿中儿茶酚胺量和17-羟皮质类固醇的排出量减少。分别用寒凉方药及温热方药治疗后,前者热现减退,后者寒症缓解,同时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尿中儿茶酚胺及17-羟皮质类固醇排出量逐渐恢复正常。研究结果表明,部分寒凉性药物与温热性药物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有效大影响。如温热药麻黄、青皮、附子、细辛等,多有升压和强心作用。寒凉药如,黄连、黄芩、葛根等,多有降低血压和减慢心率的作用。上述对植物神经功能的调整作用,在病理条件下更为明显。如附子、肉桂可以使“阳虚”模型小鼠低下的M受体—cGMP系统的反应趋向正常,而使“阴虚”模型小疑心病低下的M受体—cMGP系统反应趋正常

2.对代谢的影响 动物实验表明,热性方药如四逆汤等,可增加大鼠的饮水量;寒性方药如黄连解毒汤等,可减少大鼠的饮水量。热性方药如鹿茸、麻黄、桂枝、干姜及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具有促进代谢及增加耗氧的作用;寒凉方药如丹参、葛根及黄连解毒汤等,多具有降低代谢,延长小鼠缺氧存活时间及降温作用。

3.对急性感染性疾病的作用 急性感染性疾病多属热症,常用寒凉方药进行治疗。实验研究证明,寒凉方药多具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例如,清热药银花、连翘、板蓝根、白头翁等;辛凉解表药菊花、牛蒡、柴胡等;清热通淋药木通、茵陈等到。以上各药用于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急性感染,往往有较好的效果。 [编辑本段]五味

原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后扩展为体现药物功能归类的标志。

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药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处。至于其阴阳属性,则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综合历代用药经验,其作用有如下述:

酸收涩 苦澡湿 甘缓急 辛发散 咸软坚 酸味

有收敛固涩作用,即酸收。一般具有酸味的药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证,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 苦味

有清泄、燥湿作用,即苦坚。一般清热、泻火、通便、燥湿药多具苦味 ,主治热证、火证、湿证。泄的含义甚广,有指通泄的,如大黄,适用于热结便秘;有指降泄的,如杏仁,适用于肺气上逆的喘咳;有指清泄的,如栀子,适用于热盛心烦等证。至于燥,则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温性的苦味药如苍术,适用于前者;寒性的苦味药如黄连,适用于后者。此外,前人的经验,认为苦还有坚阴的作用,如黄柏、知母用于肾阴虚亏而相火亢盛的痿证,即具有泻火存阴(坚阴)的意义。 甘味

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作用,即甘缓。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止痛药多具甘味,主治虚证、痛证。一般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如党参、熟地;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的药物,如饴糖、甘草等,皆有甘味。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辛味

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作用,即辛散。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主治表证和气滞血瘀证。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或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等,都有辛味。 咸味

有泻下、软坚散结作用,即咸软。一般软化坚硬、消散结块、泻下通便药物多具咸味,主治大便燥结、瘰疬瘿瘤、啯瘕痞块等证。如瓦楞子软坚散结,芒硝泻下通便等。

五味之外,还有淡味及涩味。 淡味

有渗湿、利尿作用。一般渗湿利尿药多具淡味,主治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等利尿药。 涩味

与酸味作用相似,也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以治疗虚汗、泄泻、尿频、精滑、出血等证,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能涩肠止泻。 五味的确定

① 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 如黄连、黄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桂枝、川芎之辛,乌梅、木瓜之酸,芒硝、食盐之咸等

② 后来由于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并以味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

③ 随着用药实践的发展,对药物作用的认识不断丰富,一些药物的作用很难用其滋味来解释,因而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

例如,葛根、皂角刺并无辛味,但前者有解表散邪作用,常用于治疗表证;后者有消痈散结作用,常用于痈疽疮毒初起或脓成不溃之证。二者的作用皆与“辛能散、能行”有关,故皆标以辛味。磁石并无咸味,因其能入肾潜镇浮阳,而肾在五行属水与咸相应,磁石因之而标以咸味。

由此可知,确定味的主要依据,一是药物的滋味,二是药物的作用。

由于药物滋味和作用并无本质联系,两者之间并无严密的对应关系,因而从古至今,五味学说在理论上和实际运用中出现不少分歧和混乱也就在所难免了。

药物的五味与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以辛味为例,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等味辛,能散寒解表,常用于感冒初起。药理实验证明,它们具有解热、发汗,抗菌抗流感的作用。枳壳、木香、乌药等到行气药,多味辛,有行气止痛的功效。药理实验证明,这些药物具有解痉止痛、调整胃肠活动以促进消化的作用。药物的辛味与其所含的挥发油有关,据统计,85种辛味药中,含挥发油的药物有53种,占辛味的72.1%并且不少药物的挥发油就是该药物的有效成分。如桂枝所含挥发油中的桂皮醛具有退热作用,理气药陈皮和青皮所含的挥发油有调整胃肠功能作用。

[编辑本段]四气与五味

由于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性和味,因此,两者必须综合起来看。例如两种药物都是寒性,但是味不相同,一是苦寒,一是辛寒,两者的作用就有差异。反过来说,假如两种药物都是甘味,但性不相同,一是甘寒、一是甘温,其作用也不一样。所以,不能把性与味孤立起来看。性与味显示了药物的部分性能,也显示出有些药物的共性。只有认识和掌握每一药物的全部性能,以及性味相同药物之间同中有异的特性,才能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和使用药物。

性味合参

① 性和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

② 味同气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例如,紫苏、薄荷皆有辛味,能发散表邪,但紫苏辛温,能发散风寒;薄荷辛凉,能发散风热。麦冬、黄芪皆有甘味,前者甘凉,有养阴生津作用;后者甘温,有温养中焦,补中益气作用。

③ 气同味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例如,黄连、生地黄均性寒,皆能清热,用治热证。但黄连苦寒,清热燥湿,主治湿热证。生地黄甘寒,能清热养阴,用治虚热证。

由于性和味都属于性能范畴,只反映药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点,因此不仅要性味合参,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得到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因此,性味与功效合参尤为重要。 [编辑本段]四气五味与养生

《黄帝内经》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它不仅奠定了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确立了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理论体系的框架,为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 对饮食营养意义的论述

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正如《素问·六节脏象论》(以下《素问》原文皆引自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黄帝内经素问》)所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所谓“地食人以五味”,即是指饮食营养之“五味”。其中,“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合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六节脏象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灵枢·刺节真邪》,以下《灵枢》原文皆引自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等,强调了饮食五味、谷气、水谷之精气是人体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灵枢·五味》);“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灵枢·平人绝谷》)。故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素问·平人气象论》)。 2 对预防思想与饮食营养的论述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灵枢·逆顺》也指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强调预防为主的思想。在预防医学中,饮食营养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这是有关“食养”概念较早的记载。《素问·上古天真论》又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黄帝内经》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原则和方法,如“法于阴阳”、“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等,但由于“人以水谷为本”,故最重要或最基础的还在于“食养”,在于饮食营养的“食饮有节”。

3 对膳食结构的论述

《素问·脏器法时论》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五常政大论》也指出:“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这是世界营养学史上最早根据食物的营养作用对食物进行分类,并认为膳食应以上述四类食物为主组成,进而用于指导人们饮食生活的记载,是我国古代营养学领域的一大发现,它“精辟地、纲领性地向人们揭示了饮食的要义,是世界上最早而又全面的饮食指南”,对于指导人们保持合理的平衡膳食具有重要的意义。日本近代营养学家将食物分为“六群”或“四群”,用于指导居民保持平衡膳食的方法,其精神实质也与《黄帝内经》相一致。《黄帝内经》中这种“谷养、果助、畜益、菜充”的全面平衡膳食模式,曾对指导中华民族的饮食生活、增进民族的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世界上都有着较为广泛的影响。即使是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它对于预防由于经济发展、膳食模式西化所产生的所谓“文明病”或“富裕病”仍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4 对消化生理的论述

在消化生理上,《黄帝内经》提出了“脾胃学说”。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胃者,水谷之海也”(《素问·五脏别论》);“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灵枢·玉版》);“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刺法论》);“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灌五藏”(《灵枢·五味》)等,指出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接受和消化饮食物。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都必须首先经过胃的消化和吸收,才能转化为机体可以直接利用的气、血等物质,故称“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并将胃的这种功能概括为“胃气”。由于“胃气”对于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故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则死”(《素问·平人气象论》);“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根本也”(《素问·玉机真藏论》)。有鉴于“胃气”之盛衰对人体生理的重要意义,因此,在营养学上也就应十分重视保护“胃气”。不仅如此,《黄帝内经》还进一步指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素问·经脉别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素问·太阴阳明论》);“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也”(《素问·厥论》);“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灵枢·本输》)等,进一步阐述了胃的这种消化生理功能,还必须得到脾的运化功能的配合,才能使饮食物转化为精微物质,以化生气血,并运送到全,从而供养机体。除此之外,人体的消化生理还关系到大肠和小肠,如“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素问·刺法论》)。由于人体是以五脏六腑为中心,故脾胃就构成了人体消化生理的核心。任何饮食物的摄取,都取决于脾胃的运化功能,包括各种营养补充品等,最终都要通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输送。由于脾胃在消化生理上的这种重要作用,故又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实际上是从理论高度概括了脾胃在饮食营养消化生理上的重要意义,这在传统饮食营养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即强调饮食营养,必须首先重视脾胃的运化功能这一内因,必须以脾胃为本,重视保护和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促进人体饮食营养的消化、吸收和输送,这对于解决在食物资源较为丰富的今天,为什么仍然存在着的许多营养不良性疾病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方法,并正在影响着近代营养科学的发展。这种饮食营养以脾胃为本的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饮食营养科学的特点之一。此外,《黄帝内经》还对消化病理进行了论述。如《素问·脉要精微论》的“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等。 5 对食物性能的论述

在食物性能理论上,《黄帝内经》提出了“气味学说”。如“气味和而服之”,“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素问·五脏别论》);“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黄帝内经》中有关食物性能理论的“气味学说”,主要包括了五味与四气两个方面的内容。关于对食物五味的认识,《黄帝内经》中有着较多的论述。《灵枢·五味》说“谷气有五味”。所谓的“五味”,是指饮食物所具有的“甘、苦、辛、咸、酸、淡”几种不同的味。在这里,包括淡味在内虽然已超出了五种味,但习惯上仍将淡味归属于五味。关于“五味”的作用及阴阳属性,则“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素问·脏气法时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咸味涌泻为阴,淡味渗泻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关于饮食五味与人体五脏的关系,则“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灵枢·五味》);“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是谓五入”(《灵枢·九针论》);以及“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灵枢·九针论》)等,说明“五味”还与归经学说等有着内在的联系,不同的“味”与五脏有着不同的亲和力。此外,《黄帝内经》还运用五行学说阐明了五味之间的关系,如“酸伤筋,辛胜酸;苦伤气,咸胜苦;甘伤肉,酸胜甘;辛伤皮毛,苦胜辛;咸伤血,甘胜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关于具体食物的“五味”归属,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论述。如《灵枢·五味》的“五谷:禾亢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五味之外,在《黄帝内经》中还提出了“五臭”的概念,即臊、焦、香、腥、腐:“肝,其臭臊。心,其臭焦。脾,其臭香。肺,其臭腥。肾,其臭腐”(《素问·金匮真言论》)。关于对食物四气的认识,虽然在《黄帝内经》中直接的论述较少,但从其所论述的治则等方面也可以体现出来。

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水谷之寒热,感则害六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说明食物同样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食性。其中,寒凉性质的食物主要用于热性体质或热性病证,温热性质的食物主要用于寒性体质或寒性病证。应当指出的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黄帝内经》在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上不可能通过实验室来进行分析研究,而将食物的营养物质统称为水谷之“精微”(《灵枢·五味》)、“精气”(《灵枢·平人绝谷》)、“食气”(《素问·经脉别论》)、“谷气”(《灵枢·刺节真邪》)等。对食物“精微”物质的认识,则主要是通过食物作用于人体的反应来进一步归纳为“气味学说”,从而构成了传统饮食营养科学中独特的“食物性能理论”。也正是传统饮食营养学这种以人为本、从作用认识食物营养的方法,它较之于西方近代营养学从成分认识食物的方法有其特色和优势。西方近代营养学在食物成分的认识上,受实验室条件的限制,对食物成分的认识也就存在其局限性。而中国传统营养学从食物作用于人体来观察其功能,也就有可能比较全面地认识食物的营养价值。 6 对饮食营养基本法则的论述

有关饮食营养基本法则的论述,在《黄帝内经》中总体概括为“食饮有节”(《素问·上古天真论》)。具体地说,主要包括了调理阴阳、谨和五味、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等方面的内容。其中,黄帝内经》中的有关论述,虽大多指的是针法或治法,但从“医食同源”的观念出发,也同样适用于饮食营养学。

6.1 调理阴阳的饮食营养法则《素问》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又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由于阴阳的相对平衡是保持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因此饮食营养也必须围绕调理机体的阴阳来进行,以保持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为目标。由此,调理阴阳也就构成了传统饮食营养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法则。

6.2 谨和五味的饮食营养法则《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阳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五脏生成》也指出:“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认为饮食五味虽然可以养生,但是偏嗜五味,导致饮食五味太过又会损伤人体,因此应“谨和五味”,才能享有天赋的寿命。

6.3 因人制宜的饮食营养法则“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灵枢·寿夭刚柔》);“人之肥瘦、大小、寒温,有老、壮、少、小”(《灵枢·卫气失常》)。《灵枢》更有“阴阳二十五人”,根据人的禀赋等的不同,将人分为25种不同的体质特性,此外,尚有《灵枢·通天》的“阴阳五态人”等。由于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等的不同,因此在饮食营养上也应“必知形之肥瘦,营卫血气之盛衰”(《素问·八正神明论》),必“先知二十五人”,“别五态之人”,“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灵枢·经水》),“审有余不足,盛者写之,虚者补之”(《灵枢·通天》)。因此,根据不同的体质等情况,采取相应的饮食营养方法,就构成了传统饮食营养学“因人制宜”的基本法则。

6.4 因时制宜的饮食营养法则《灵枢·四时气》说“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又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更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因此,饮食营养应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根据季节寒热的不同,制订相应的饮食营养方法,这也是传统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在传统饮食营养学中的具体体现。正如《素问》所说“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从者和”;“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6.5 因地制宜的饮食营养法则“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素问·五常政大论》)。《素问·异法方宜论》又说“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之大体也”。我国国土辽阔,各个地区的气候、地理环境等各有不同,因而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也就不一样。因此,在饮食营养上还应兼顾到地域环境的不同情况,制订相应的饮食营养方法,即因地制宜的饮食营养法则。 7 对食疗的论述

食疗作为中国传统医学临证学中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和特色之一,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较多的论述,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医食同源”、“药食同用”的思想。如“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素问·脏气法时论》)。又如“五宜:脾病者,宜食禾亢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灵枢·五味》)等。不仅如此,《黄帝内经》中还记载了以药物和食物配伍治疗疾病的内容,已具有了“药膳”的含义,可谓是最早的食疗药膳方。如“半夏秫米汤(粥)”,并详述对用水、用柴、用火等的要求。《素问•腹中论》以“四乌鱼则骨一?茹丸(乌鱼则骨、?茹、雀卵)”治疗女子血枯,并用鲍鱼汁送服等。此外,对于即使是使用药物治疗或针刺治疗的疾病,也需要饮食营养的配合和支持:“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素问·五常政大论》);“调食和药,治在下愈”(《素问·经脉别论》);“治诸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素问·刺热》)等。酒作为百药之长,以酒疗病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记载。如“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素问·缪刺论》);“且饮美酒,口敢美炙,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灵枢·经筋》)。酒还是一种重要的溶剂,可配制多种药酒。如《素问·腹中论》以“鸡矢醴”治疗臌胀,《素问·玉版论要》以“醪酒”主治面部色深病重者“百日已”,以及《灵枢·九针论》的“醪药”等。应当强调的是,《黄帝内经》中有关食疗的论述,不仅仅是指疾病与饮食营养的问题,从“医食同源”、“药食同用”的观念出发,食疗食物作为药物,它还包括了疾病与临床治疗的内容。因此,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中的“食疗学说”较之于近代营养学中临床营养学的内涵要丰富得多。 8 对疾病恢复期饮食营养的论述

《黄帝内经》中还论述了有关急性热病恢复期的饮食营养问题,提出了“食复学说”:“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素问·热论》)。强调在急性热病恢复期不可骤然进食肉类或油腻之品,也不可勉强多食,以免导致疾病的反复。此外,在《素问·腹中论》中,还有“鼓胀……其时有复发者,何也?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等论述。 9 对食忌的论述

《黄帝内经》在强调饮食营养之宜,即“食宜”的同时,还从另一个方面论述了饮食之忌,即“食忌”,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中特有的—“食忌学说”。如“五禁说”:“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灵枢·五味》);“五裁说”:“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灵枢·九针论》);此外,《素问·宣明五气》指出:“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强调应根据不同的疾病对饮食五味进行限制。《素问·腹中论》云:“热中消中,不可服高粱、芳草、石药”。《素问·刺法论》、《素问·脏气法时论》亦有相关论述。“食忌学说”的提出,反映了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在对饮食物认识上的两点论,即在强调各种饮食物对人体有益的同时,又看到对人体不利的一面,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这种哲学方法论上的“饮食宜忌观”有别于近代营养学上的“热能观”,反映了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的先进性和实践性,并成为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的特色之一。《黄帝内经》中有关饮食营养方面的论述非常丰富。除上述内容以外,还有饮食卫生、饮食营养与疾病等方面的内容。如“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灵枢·师传》);“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素问·生气通天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素问·生气通天论》);“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综上所述,《黄帝内经》比较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传统饮食营养学的有关理论、原则和方法,从而奠定了传统饮食营养学的理论基础,在世界营养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是对世界营养科学的一大贡献。对其丰富的饮食营养学的理论进行系统的总结和研究,并用现代科学的相关理论及方法进行整理和提高,对于继承和发扬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饮食营养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编辑本段]气与味的综合运用

由于每一种药都具有气和味,故有气同而味异,气异而味同。即同性的药物各有五味的差异,同味的药物亦各有四气的不同。因此,必须把药物的气味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例如同一温性药,有辛温(苏叶,生姜),酸温(五味子,山萸肉),甘温(党参,白术),苦温(苍术,厚朴),咸温(蛤蚧,肉苁蓉)的不同;同一种辛味药,有辛寒(浮萍),辛凉(薄荷),辛温(半夏),辛热(附子),辛平(佩兰)的不同。

由于性味组合的不同,功能也有不同。如治疗表证的药物,多为辛味,但有辛温,辛凉之分。如属风寒,宜用辛温;如属风热,宜用辛凉。又如苦味,有苦寒,苦温之别,苦寒适用于里热证,苦温适用于里寒症。还有一些药物,则是一气而兼有两种味以上的,如桂枝辛甘温,当归甘辛苦温,生地黄甘苦微寒等。依此类推,则知药物的气味四错综复杂的,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况,也正体现了药物具有多种的作用。同时五味相兼,亦应根据某种药味的大小而分别其主要作用与次要作用。例如桂枝辛温,主要能发散风寒,兼甘味,则辛甘温能温通经络,并有强壮作用,与补药同用则能补;当归甘温主要能补血,但味兼辛能散,苦能泄,故能活血。这说明药物的性能,在相同之中,亦各有不同的特点。因而对药物的气味不能孤立来看,必须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交全面的认识药物的性能。

推荐第2篇:四气五味

饮食养生首先要讲“性”。“性”(或“气”)是指食物有寒、凉、温、热等不同的性质,中医称为“四性”或“四气”。

凉性或寒性凡适用于热性体质和病症的食物,就属于凉性或寒性食物。如适用于发热、口渴、烦躁等症象的西瓜;适用于咳嗽、胸痛、痰多等症象的梨等都属于寒凉性质的食物。

温性或热性与凉性或寒性相反,凡适用于寒性体质和病症的食物,就属于温性或热性食物。如适用于风寒感冒、发热、恶寒、流涕、头痛等症象的生姜、葱白、香菜;适用于腹痛、呕吐、喜热饮等症象的干姜、红茶;适用于肢冷、畏寒、风湿性关节痛等症象的辣椒、酒等,都是属于温热性质的食物。

平性平性食物的性质介于寒凉和温热性质食物之间,适合于一般体质,寒凉、热性病症的人都可选用。平性食物多为一般营养保健之品。如米、面、黄豆、山芋、萝卜、苹果、牛奶等。

从历代中医食疗书籍所记载的300多种常用食物分析,平性食物居多;温、热性次之;寒、凉性居后。一般说,各种性质的食物除都具有营养保健功效之外,寒凉性食物属于阴性,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功效;温热性食物属于阳性,有散寒、温经、通络、助阳等功效。

中性和和平性食物

大米、黄豆、黑芝麻、花生、土豆、白菜、圆白菜、胡萝卜、洋葱、黑木耳、柠檬猪肉、猪蹄、鸡蛋,鱼肉中的鲤鱼、鲫鱼、泥鳅、黄鱼、鲳鱼。另外我们日常里饮用的牛奶也属于平性食物。

凉性食物:

荞麦、玉米、白萝卜、冬瓜、蘑菇、芹菜、莴笋、油菜、橙子、苹果等等

寒性食物:

小米、绿豆、海带、绿豆芽、苦瓜、西红柿、黄瓜、香蕉、西瓜、甜瓜等等

五味

是医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用五行学说总结归纳而成的。药物的五味是通过长期的用药实践所获得的疗效而确定的。它不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也是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内经》认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这是关于五味所代表的药物作用最早的总结和概括。经后世医家不断补充和发展,五味所代表的药物作用及主治病证日臻完善。

①辛味。能散能行,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的作用。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故辛味药多用治外感表证及气滞血瘀等病证。

②甘味。能补能和能缓,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甘味,故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

③酸味。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酸味,故酸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遗精滑精、遗尿尿频、月经过多、白带不止等病证。

④苦味。能泄能燥能坚,有清泄火热、泄降逆气、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一般清热泻火、降气平喘、止呕止呃、通利大便、清热燥湿、祛寒燥湿、泻火坚阴的药物多具苦味,故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气逆喘咳、呕吐呃逆、大便秘结、湿热蕴结、寒湿滞留等病证。

⑤咸味。能下能软,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咸味,故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瘰疬瘿瘤、症瘕痞块等病证。咸味药多入肾经,有较强的补肾作用,用治肾虚证。还有些咸味药走血分,有清热凉血作用,主治热入营血的病证。

五味之外,还有淡味及涩味。淡味能渗能利,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一些渗湿利尿药多具有淡味。淡味药多用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等病证。由于《神农本草经》没有提到淡味,后世医药学家多宗五味之说,不言六味。涩味与酸味药作用相似,也有收敛固涩的作用,故本草文献常以酸味代表涩味功效,或与酸味并列来标明药性。

五味也有阴阳的分属,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五味对五脏各部位有一定的选择性,《素问·宣明五气论》中有:“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之说。其作用是辛味药以散肺气之郁,甘味药以补脾气之虚,苦味药以泻心火,酸味药以敛肝阴,咸味药以补肾虚。

中国人讲究食补,而在食补中又讲究温补,温性食物能温补。

在果品中,板栗补肾气、强筋骨、益脾胃、止泄泻;荔枝浆健脾 胃、养气血,治脾虚所致的贫血、泄泻;胡桃肉温补肾阳、润肺止喘;松子滋阴润肺、润肠通便、祛风活络;椰子浆滋阴利水,用于阴虚消渴;龙眼肉养心安神,治疗气血不足引起的浮肿、泄泻;大枣补脾和胃、益气生津、润心肺、补五脏。

在肉类食品中,羊肉健脾强肾、补虚益劳;羊肝治脾胃虚弱引起的呕吐、消瘦;牛肉益气养血,治精血虚亏,功似黄芪;牛肝益血补肝、明目;牛血理气补中;鸡肉温补脾胃、补血益肾;鸡肠治小便频数、遗精遗尿;狗肉温肾壮阳、滋补脾胃;狗鞭治肾虚阳萎、腰酸尿频;旱鸭肉强壮腰膝、温补肾阳;鼠肉治虚劳体弱、毛发脱落、特点

骨蒸潮热、疳积膨胀;猫肉通经活络、补虚养血、消痰咳,能治瘰疬、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鹿肉补五脏、疗虚劳、通络祛风;鹿鞭补肾壮阳、益膝暖宫;熊掌补气血、益脾胃、祛风寒、续筋骨;猪肝补肝明目、益气养血;海参润燥、补肾、养血,补益作用功似人参;鲫鱼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子宫脱垂、脾虚水肿、产后乳少;鲢鱼温中益气、暖胃、泽肤;鲟鱼活血通淋、益气补虚;黄鳝温阳益脾、补肝养血。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具有温补作用的食物,如萝卜缨性温味甘、消食理气;糯米益气壮阳、温补脾胃;羊奶补肾益精、滋润心胃;饴糖润肺止咳、补气缓痛;高梁温中利气、涩肠胃;蚕蛹和脾胃、去风湿,治小儿疳疾;豆油湿润肠道,可驱虫、治肠梗阻;人胎盘补气养血,治五劳七伤。

《本草纲目》曰:“春食凉,夏食寒,以养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阴。”

一、粮食组

温热性--高粱、糯米及其制品。

寒凉性--荞麦、小米、大麦、青稞、绿豆、面粉、薏米及其制品。

平性--大米、灿米、玉米、红薯、粳米、赤豆及其制品。

二、蔬菜组

温热性--扁豆、青菜、黄芽菜、芥菜、香菜、辣椒、韭菜、南瓜、蒜苗、蒜苔、大蒜、大葱、生姜、熟藕、熟白萝卜。

寒凉性--芹菜、冬瓜、生藕、生白萝卜、苋菜、黄瓜、苦瓜、茄子、丝瓜、茭白、茨菇、紫菜、金针菜(干品)、海带、竹笋、冬笋、菊花菜、蓬蒿菜、马兰头、土豆、绿豆芽、胡萝卜、菠菜、油菜、蕹菜、莴笋。

平性--卷心菜、蕃茄、豇豆、四季豆、芋艿、鸡毛菜、花菜、花椰花、黑木耳、刀豆、银耳、山药、松子仁、芝麻、胡萝卜、洋葱头、蘑菇、香菇、蚕豆、花生、毛豆、黄豆、黄豆芽、白扁豆、豌豆。

三、动物性食品组

温热性--羊肉、狗肉、黄鳝、河虾、海虾、雀肉、鹅蛋、猪肝。

寒凉性--鸭肉、兔肉、河蟹、螺蛳肉、田螺肉、马肉、牡蛎肉、鸭蛋、蛤蚌。

平性--猪肉、鹅肉、鲤鱼、青鱼、鲫鱼、鲢鱼、鳗鱼、鲥鱼、黄花鱼、带鱼、鲍鱼、甲鱼、泥鳅、海蜇、乌贼鱼、鸡血、鸡蛋、鸽蛋、鹌鹑肉、鹌鹑蛋、海参、燕窝。

四、奶及奶制品、大豆及大豆制品组

温热性--奶酪。

寒凉性--牛奶。

平性--豆奶、豆制品。

五、水果组

温热性--荔枝、龙眼、桃子、大枣、杨梅、核桃、杏子、桔子、樱桃。

寒凉性--香蕉、西瓜、梨、柑子、橙子、柿子、鲜百合、甘蔗、柚子、山楂、芒果、猕猴桃、金桔、罗汉果、桑葚、杨桃、香瓜、生菱角、生荸荠。

平性--苹果、葡萄、柠檬、乌梅、枇杷、橄榄、李子、酸梅、海棠、菠萝、石榴、无花果、熟菱角、熟荸荠、无花果。

六、其他食品

(一)、干果类:

温热类--栗子、核桃、葵花子、荔枝干、桂圆。

平性--花生、莲子、芡实、榛子、松子、百合、银杏、大枣、南瓜子、西瓜子、芝麻、橄榄。

(二)、调味品:

温热性--酒、醋、酒酿、红糖、饴糖、芥末、茴香、花椒、胡椒、桂花、红茶、咖啡。

寒凉性--酱、玫瑰花、豆豉、食盐、绿茶。

平性--白糖、蜂蜜、可可。

温性食品有:面粉、豆油、酒、醋、生姜、葱、蒜、胡萝卜、韭菜、葡萄、荔枝、莲子、大枣、胡桃、乌梅、李子、栗子、橘子、桃、龙眼、橄榄、鸡肉、羊肉、鹿肉、鲫鱼、黄鳝、虾、鲥鱼等。

寒性食品有:小米、绿豆、荞麦、豆腐、豆浆、豆豉、油菜、黄瓜、苋菜、茄子、芋头、竹笋、西瓜、香蕉、梨、菱角、藕、广柑、甘蔗、白果、柿饼、百合、兔肉、鳗鱼、螃蟹、龟、甲鱼、牡蛎等。

介于两者之间的平性食品有:梗米、糯米、黄豆、黑豆、豇豆、南瓜、山药、葫芦、楷杷、青梅、猪肉、鲤鱼、银鱼、乌贼鱼等。

常见的成酸、成碱食品

国外科学家对食品进行了研究,将其分为成酸食宿费(亦称酸性食品)和成碱食品(碱性食品)。在日常膳食和食补中,我们既要注意营养素的营养平衡,还要注意食品的酸碱平衡。

常见的成酸食品有:

猪肉、牛肉、鸡肉、鸭肉、鱼、虾、贝、鸡蛋黄、大米、糙米、玉米、大麦粉、面包、干紫菜、蒜、柿子、花生、核桃、榛子、糖、酒类等。

常见的碱性食品有:

奶类、鸡蛋白、大豆、小豆、绿豆、蚕豆、豆腐、芹菜、莴苣、黄瓜、茄子、藕、胡萝卜、元葱、马铃薯、菠菜、甘薯、葡萄、香蕉、草莓、苹果、橘子、梨、西瓜、栗子、百合、咖啡、茶、海带、特蛎等

推荐第3篇:四气五味

、A型题(每道试题有五个备选答案,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选择你认为正确的答案。错选、多选该题无分。每题1分,共40题) 1.止血药主要归何经:

A.心肝脾 B.脾肺肾 C.心脾肾 D.肝脾肾 E.心肝肾 2.白头翁善治何病:

A.肠痈 B.肺痈 C.疮痈 D.血痢 E.蛇伤 3.下列药物尤善治风湿顽痹的药物是:

A.独活 B.蕲蛇 C.木瓜 D.川乌 E.威灵仙 4.用于肝经风热,目赤翳障,急慢惊风之证,宜选用: A.薄荷 B.牛蒡子 C.蔓荆子 D.蝉蜕 E.葛根 5.何药能解毒明目退翳,为眼科外用常用药:

A.升药 B.轻粉 C.砒石 D.炉甘石 E.铅丹 6.具有泻下通便,清肝,杀虫的药物是:

A.大黄 B.芦荟 C.芒硝 D.郁李仁 E.番泻叶 7.下列哪项不是紫苏的主治证:

A.脾胃气滞 B.鱼蟹中毒 C.妊娠呕吐 D.阳虚水肿8.既能利水通淋,又能清解暑热的药物是:

A.石膏 B.青蒿 C.滑石 D.藿香 E.黄连 9.磁石宜用治:

E.风寒表证

A.肺气不足之虚喘 B.肾不纳气之虚喘 C.肺气壅滞之咳喘 D.痰壅气逆之咳喘 E.热邪塞肺之咳喘 10.消食药中兼能行气散瘀的药物是:

A.山楂 B.神曲 C.麦芽 D.鸡内金 E.莱菔子 11.哪项不是熟地黄的功效:

A.补血 B.活血 C.滋阴 D.益精 E.补髓 12.祛风湿止痛又解表的药物是:

A.威灵仙 B.独活 C.蕲蛇 D.木瓜 E.五加皮 13.既能补益肝肾,又能收敛固涩的药物是:

A.金樱子 B.海螵蛸 C.山茱萸 D.女贞子 E.杜仲 14.既能理气健脾,又能燥湿化痰的药物是:

A.青皮 B.木香 C.枳实 D.香附 E.陈皮 15.用治肺肾两虚、肾不纳气的虚喘久嗽当选:

A.五味子 B.乌梅 C.党参 D.蛤蚧 E.五倍子 16.下列何药为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

A.生地黄 B.玄参 C.牡丹皮 D.赤芍 E.水牛角 17.既能息风止痉,又能化痰开窍的药物是:

A.羚羊角 B.天麻 C.牛黄 D.钩藤 E.僵蚕 18.能补脾止泻,除湿止带的药物是: A.白果 B.椿皮 C.石榴皮 D.芡实 E.白芷 19.细辛用于何种头痛最佳:

A.少阳头痛 B.巅顶头痛 C.前额头痛 D.少阴头痛 E.太阳头痛 20.大蓟的功效既能凉血止血,又能:

A.解毒排脓 B.解毒消痈 C.化痰止咳 D.清热利尿 E.安胎解毒 21.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的药物是:

A.赤芍 B.玄参 C.紫草 D.牡丹皮 E.生地黄 22.下列何药善治胸痹:

A.青皮 B.柴胡 C.薤白 D.郁金 E.川楝子

23.退热作用良好,又善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的发散风热药是:

A.升麻 B.柴胡 C.葛根 D.薄荷 E.蝉蜕 24.清热明目,兼能散结消肿的药物是:

A.夏枯草 B.桑叶 C.石决明 D.白菊花 E.决明子 25.能补肾阳以纳气平喘的药物是:

A.补骨脂 B.续断 C.巴戟天 D.鹿茸 E.益智仁 26.宜另煎的药物是:

A.蒲黄、薄荷 B.鹿茸、人参 C.党参、人参 D.鹿茸、杜仲 E.附子、乌头

27.长于治肺胃出血的药物是: A.大蓟 B.小蓟 C.白及 D.三七 E.艾叶 28.入汤剂宜后下的药物是:

A.附子 B.干姜 C.肉桂 D.丁香 E.吴茱萸 29.湿浊中阻,脘腹胀满甚者,宜选:

A.藿香 B.丁香 C.黄连 D.厚朴 E.生姜

30.下列哪味药甘平质润,专入肝经,能平肝阳,息肝风,通经络,善治一切风证,尤为治眩晕要药:

A.钩藤 B.羚羊角 C.天麻 D.白僵蚕 E.罗布麻 31.琥珀善治:

A.热淋 B.血淋 C.石淋 D.膏淋 E.气淋 32.来源于同一种植物的药物是:

A.枸杞子与狗脊 B.柴胡与银柴胡 C.莪术与白术 D.枸杞子与地骨皮 E.山茱萸与吴茱萸 33.《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的作者是:

A.苏敬 B.赵学敏 C.李勣 D.唐慎微 E.缪希雍 34.确定归经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A.阴阳学说 B.脏腑经络理论 C.药性理论 D.药味理论 E.五行学说

35.治疗痰热咳嗽兼有便秘者,宜首选:

A.川贝母 B.浙贝母 C.瓜蒌仁 D.前胡 E.竹茹 36.生姜制约生半夏毒性,叫做:

A.相须 B.相畏 C.相杀 D.相恶 E.相反 37.牛膝用于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取其作用是:

A.凉血止血 B.清热泻火、止血 C.收敛止血 D.引火下行 E.化瘀止血

38.枇杷叶的功效为:

A.清肺止咳 B.温肺止咳 C.敛肺止咳 D.润肺止咳 E.宣肺止咳 39.下列药物中,长于清利头目的是:

A.升麻 B.蔓荆子 C.柴胡 D.葛根 E.淡豆豉 40.为配伍禁忌的是:

A.硫黄与水银 B.丁香与郁金 C.川乌与三棱 D.牙硝与人参 E.官桂与五灵脂

二、B型题(由五个备选答案与二道试题组成,每道试题请选择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每题1分,共20题)

A.石决明 B.牡蛎 C.代赭石 D.珍珠母 E.龙骨 41.治疗胃气上逆之呕吐、呕逆、噫气宜用: 42.治疗痰火郁结之痰核、瘰疬、瘿瘤宜用:

A.槐花 B.小蓟 C.大蓟 D.白茅根 E.侧柏叶 43.凉血止血,清肝泻火的药物是: 44.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的药物是: A.四气 B.五味 C.升降浮沉 D.归经 E.有毒与无毒 45.反映药物安全性的性能是: 46.反映药物作用趋向的性能是:

A.小便不利,水肿 B.心悸怔忡,失眠 C.风寒头痛,风湿痹痛 D.湿浊蒙窍,神志不清 E.阴虚火旺,齿痛口疮 47.川芎可用于: 48.益母草可用于:

A.发汗、平喘 B.祛风解表、透疹 C.温肺止咳 D.祛风燥湿、消肿排脓 E.解痉 49.荆芥的功效是: 50.麻黄的功效是:

A.温肾纳气 B.调经止痛 C.散结消滞 D.杀虫疗癣 E.燥湿化痰 51.香附除疏肝理气外,又能: 52.川楝子除行气止痛外,又能:

A.胜湿止痛 B.通鼻窍 C.透疹 D.止痉 E.消肿排脓 53.苍耳子和辛夷都具有的功效是: 54.藁本和羌活都具有的功效是:

A.泻肝火 B.退虚热 C.安胎 D.养阴清热 E.清心火 55.黄连的功效是: 56.龙胆的功效是:

A.人参 B.西洋参 C.党参 D.黄芪 E.山药 57.能补脾肺之气,又补肾涩精的药物是: 58.能补脾肺之气,又升阳固表的药物是:

A.清热安胎 B.理气安胎 C.补气安胎 D.养血安胎 E.补肾安胎 59.杜仲安胎的机理是: 60.白术安胎的机理是:

三、D型题(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二个相互间有特殊关系的为正确答案,请选择你认为正确的答案。错选、多选该题无分。每题1分,共15题)

61.青蒿可用于治疗:

A.虚热骨蒸 B.湿热 C.热淋、血淋 D.疳热 E.暑热、疟热 62.诃子可用于久咳、失音病证,其作用在于:

A.润肺止咳 B.敛肺止咳 C.下气止咳 D.利咽开音 E.开宣肺气 63.阿胶善治出血兼阴虚之证,其作用在于:

A.补血 B.止血 C.滋阴润燥 D.补脾益肺 E.息风 64.能化湿行气,温中止呕的药物是:

A.干姜 B.砂仁 C.豆蔻 D.草果 E.益智仁

65.艾叶有何功效,适用于下焦虚寒所致的胎漏下血,胎动不安等: A.养血安胎 B.收敛止血 C.温经止血 D.安胎 E.行气安胎 66.用治亡阳厥逆的最佳配伍是:

A.附子 B.干姜 C.肉桂 D.吴茱萸 E.高良姜 67.下列药物中,能清热解毒的是:

A.金银花 B.芫花 C.野菊花 D.红花 E.槐花 68.善能润肺止咳的药物有:

A.百部 B.白果 C.白芷 D.川贝母 E.桔梗 69.苦味药的作用是:

A.能燥 B.能补 C.能软 D.能缓 E.能泄 70.能养心阴的药物是:

A.人参 B.山药 C.麦冬 D.百合 E.黄精 71.金钱草、虎杖均有的功效是:

A.清热解毒 B.化痰止咳 C.利胆退黄 D.泻热通便 72.既能止咳平喘,又能润肠通便的药物是:

A.火麻仁 B.瓜蒌仁 C.苦杏仁 D.郁李仁 E.桃仁 73.芒硝善治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其作用在于:

A.活血消肿 B.泻下攻积 C.润燥软坚 D.行气导滞 74.石决明用治肝病,是因其:

A.柔肝 B.平肝 C.疏肝 D.清肝 E.暖肝

E.活血化瘀 E.消食化积 75.蒲公英善治乳痈,主要取决于何功效:

A.清热解毒 B.消痈散结 C.利湿通淋 D.泻火排脓 E.软坚散结

四、X型题(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有2~5个正确答案,请选择你认为正确的答案。错选、多选该题无分。每题1分,共10题) 76.常用治热痹的药物有:

A.防己 B.秦艽 C.地龙 D.防风 E.川乌 77.大黄的主治病证包括哪些:

A.积滞便秘 B.目赤咽痛 C.瘀血证 D.热毒疮疡 E.湿热黄疸 78.用治水肿、小便不利的药物有:

A.独活 B.茯苓 C.猪苓 D.泽泻 E.木瓜 79.石菖蒲和远志的相同功效是:

A.化痰 B.开窍 C.安神 D.止痛 E.消痈 80.祛风湿药善除哪些部位的风湿之邪:

A.肌肉 B.皮肤 C.经络 D.关节 E.筋骨 81.何药具有破气作用:

A.枳实 B.土鳖虫 C.陈皮 D.青皮 E.莪术 82.用药禁忌包括:

A.配伍禁忌 B.妊娠禁忌 C.饮食禁忌 D.炮制禁忌 E.证候禁忌 83.知母的适应证有: A.气分实热 B.肺热咳嗽 C.阴虚燥咳 D.骨蒸潮热 E.肠燥便秘 84.能行气止痛的药物有:

A.葛根 B.木香 C.黄连 D.姜黄 E.郁金 85.白芍的主治病证有:

A.血虚 B.肝阳上亢 C.虚汗 D.带下 E.脘腹疼痛

五、判断题(下列各题,请判断题干内容是否正确。每题1分,共15题) 86.莲子益肾固精,补脾止泻,止咳,养心。

87.薏苡仁功能利水渗湿,消肿,健脾止泻,除痹,宁心安神。88.朱砂的用法是,宜先煎、久煎。

89.丁香的功效是:温中降逆,理气和中,温肺化饮。90.桑寄生的功效是祛风湿,补肝肾,舒筋络,安胎。 91.藿香的功效是化湿、祛风湿、止痛。 92.土鳖虫的功效为活血止痛,补肾强骨。 93.木瓜酸温,能舒筋活络,化湿和胃。

94.温热药一般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通经络、回阳救逆等作用,用治寒证与阳证。

95.制首乌的功效是解毒,截疟,润肠通便。96.茵陈善清利肝胆湿热,为治黄疸之要药。 97.水牛角既能清热凉血,又能解毒,定惊。 98.人参的功效是: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99.能养心安神,润肠通便的药物是酸枣仁。 100.防风祛风力强,无论外风、内风均可使用。 参考答案:

一、1A2D3B4D5D6B7D8C9B10A11B12B13C14E15D16A17C18D19D20B21C22C23B24A25A26B27C28C29D30C31B32D33D34B35C36C37D38A39B40B

二、41C42B43A44E45E46C47C48A49B50A51B52D53B54A55E56A57E58D59E60C

三、61AE62BD63BC64BC65CD66AB67AC68AD69AE70CD71AC72CE73BC74BD75AB

四、76ABC77ABCDE78BCD79ABC80ACDE81ADE82ABCE83ABCDE84BDE85ABCE

五、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

推荐第4篇:中医四气

第一节

四气

一、含义

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和寒热变化的作用特点,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四气之外,还有平性,是指药物寒热偏性不明显者。但这只是相对而言,实际上仍有偏温偏凉之别,仍未超出四气的范围。

二、确定依据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而来,与所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也就是说,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症寒热为基准。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石膏、板蓝根对发热口渴、咽喉肿痛等热证,有清热泻火、利咽、解毒作用,即表明其具有寒凉之性;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如附子、干姜对脘腹冷痛、四肢厥逆等寒证,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作用,即表明其具温热之性。

三、所示作用

四气,从本质而言只有寒热二性。凡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凡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四气对人体的作用也有两面性,倘若应用不当,即可对人体产生不良作用。此时,寒凉性有伤阳助寒之弊,而温热性则有伤阴助火之害。

四、具体表述

寒、热、温、凉、平,是对药物四气的概括性表述。在具体表述时,除上述五种外,又常按四气程度的不同进一步区分,标以大寒、大热、微温、平而偏凉、平而偏温等。

五、阴阳属性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六、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学习掌握四气是为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体有:

1、据病症的寒热选择相应药物,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如治气分高热,投性寒的石膏、知母;治亡阳欲脱,投性热的附子、干姜等。

2、据病症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如治亡阳欲脱,选大热之附子,而治一般中寒腹痛,投温性之煨姜;反之,则与治疗不利,甚则损伤人体。

3、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至于孰多孰少,据情而定。

4、对于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者,则又当分别治以热药或寒药,必要时加用药性相反的反佐药。

推荐第5篇:领导四气

的日志《领导者的四气》

1、正气

一个什么样的团队最强大?

首先,一定是简单的团队。那么要打造一个简单的团队,首先一定是其领导者要正气。其实,一个人做事,或是处理一个团队中的事情,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做到百分之百的公平,所以,往往只能求相对公平了。所以,对于一个领导者,那就一定要正气,让所有人明白,你做事的风格是从大局出发。

2、骨气

人活着就会碰到挫折,有成功的辉煌,就可能会有失败的破落,如果你想要别人相信你,那么你就必须得有永不服输的骨气,这就是一个强大团队所必须具备的第二条:永不服输!可以成功,可以失败,但是绝不可以放弃!

3、霸气

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想带出一支强大的队伍,那就其本身就一定要够强大,要有天下舍我其谁、傲视群雄的霸气。领导者的强大和霸气就能输入其团队走向强大团队的第三点:输入团队一种荣誉。让所有人明白,你所在的团队就是最好的,就是最强的,同时,不管现在是什么样,你作为领导者,你首先要非常坚信一点,然后不断地向大家灌输,在这个过程中,你永远不要去怀疑,哪怕是暂时很差,你也要很坚信你的团队就是最好的,因为只要你怀疑一次,你团队的强大就会打一次折。只有让所有人为了共同的荣誉去拼搏时,才能真正让所有人发挥出最大的能量。

4、大气

大气包括三种:时间、金钱、感情。作为一个领导者,你必须要跟你的团队融入到一起,那么融入就必须得为此付出时间,而且不只是上班几个小时的时间,而是你所有的时间;同时,要明白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道理,只有“舍”了才能“得”到;第三,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一个强大的团队一定是一个很团结的团队,而要让大家团结起来,互相的沟通、融入就非常重要,人与人的沟通和融入,以及你想要让别人为你卖命,那么你就必须得为此付出更多的感情,甚至得付出比任何人多的感情。一句话,如果你想要打造一支强大的团队,那么就得必须要舍得牺牲你的时间,要为之付出你大把的金钱,而且必须要天天好心情! 来自Android

推荐第6篇:中药四气

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发表时间:2009-09-13 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504) 中药的性能,指与中药治疗作用有关的性质和功能。是所有的药物共同具有的一些普遍特性。中药的性能理论,又称为药性理论。它既是中药功效的高度概括,也是认识中药功效和应用中药的理论基础。

祖国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而致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的结果。因而,药物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乎祛邪去因,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功能,从而纠正机体阴阳偏盛偏衰,使其恢复阴平阳秘。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作用,是由于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也称之为药物的偏性,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古人未能对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深入的探究,以药物的偏性来解释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这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清代医家徐洄溪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则不仅指出了“凡药之用”“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而且进一步对药物的各种偏性作了探求。松

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中药治疗疾病的偏性是多种多样的,将其复杂的性质与功能概括起来,主要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有毒无毒等方面。这些性能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根据药物的治疗作用,在中医的阴阳、脏腑、经络等理论指导下总结出来的。它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赖以们学习、应用和研究中药必须掌握的

基本理论知识。

一、五味

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药食的滋味可以通过口尝而察得。由于药食“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因此古人将药食的滋味与作用联系起来,并用滋味来解释药食的作用。而在医学中则以之作为概括药物作用的理论,这样就形成了最初的五味理论。

五味理论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以饮食调养的理论出现的,如四时五味的宜忌,过食五味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等。五味作为药性理论最早见之于《内经》、《本经》之中。《内经》对五味的作用和应用及阴阳五行属性都做了比较系统的论述,《本经》不仅明确指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还以五味配合四气,共同标明每种药物的药性特征,从而为五味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后世历代医家的补充,逐步完善了中药

的五味理论。

药性的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有些药物还具有淡味或涩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药物五味的认定,首先是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它是药物真实味道的反映;但五味更重要的则是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不同味道的药物作用于人体,产生的不同反应和获得不同的疗效,而被归纳总结出来的。也就是说,五味不仅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自从五味作为归纳药物作用的理论出现后,五味的“味”也就超出了味觉的范围,而是建立在功效的基础之上了。因此,本草书籍的记载中有时出现与实际口尝味道不相符的地方。总之,五味的含义既代表了药物味道的“味”,又包含了药物作用的“味”,而以后者为据构成了五味理论的主要内容。五味和其他一切事物一样,具有阴阳五行的属性,《内经》云:“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洪范》谓:“酸味属木、苦味属火、甘味属土、辛味属金、咸味属水。”《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指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这是对五味属性和作用的最早概括。后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补充,日臻完善。现据前人的论述,结合临床实践,将五味的

作用及主治病证分述如下: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因此辛味药多用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如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川芎活血化瘀等。此外,《内经》云:“辛以润之”,就是说辛味药还有润养的作用,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润补肾等。大多数辛味药以行散为功,故“辛润”之说缺乏代表性。此外,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往往也标上“辛”,亦称辛香之气。这样,辛就不只与味觉,而且与嗅觉有关了。随着中外交流的发展,外来香料、香药不断输入。到了宋代,由于香药盛行,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对芳香药物作用的认识也不断丰富。具有芳香气味的辛味药,除有能散、能行的特点之外,还分别具有芳香辟秽,芳香化湿,醒脾开胃,芳香开

窍等作用。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来讲,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几个方面。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

食中毒等。

酸, “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酸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如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涩肠止泻、山茱萸涩

精止遗以及赤石脂固崩止带等。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一般来讲,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多具有苦味。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如黄芩、栀子清热泻火,杏仁、葶苈子降气平喘,半夏、陈皮降逆止呕,大黄、枳实泻热通便,龙胆草、黄连清热燥湿,苍术、厚朴苦温燥湿,

知母、黄柏泻火存阴等。

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来讲,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积、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有咸味。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瘰疬痰核、瘿瘤、癥瘕痞块等症。如芒硝泻热通便,海藻、牡蛎消瘰散瘿,鳖甲、土鳖虫软坚消癥等。此外,《素问·宣明五气篇》还有“咸走血”之说。肾属水,咸入肾,心属火而主血,咸主血即以水胜火之意。如大青叶、玄参、紫草、青黛、白薇都具有咸味,均入血分,同具有清热凉血解毒之功。《素问·至真要大论》又云:“五味入谓,各归所喜攻„„咸先入肾。”故不少入肾经的咸味药如紫河车、海狗肾、蛤蚧、龟板、鳖甲等都具有良好的补肾作用。同时为了引药入肾增强补肾作用,不少药物如知母、黄柏、杜仲、巴戟天等药用盐水炮制也是这

个意思。

淡,“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水的作用,故不少利水渗湿的药物都具有淡味。淡味药多用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之证。如薏苡仁、通草、灯心草、茯苓、猪苓、泽泻等。由于《本经》未提淡味,后世有些医家主张“淡附于甘”,然淡味与甘味的作用,各具自己的特点,应

该分别论述为是。

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症)。如莲子固精止带,禹余粮涩肠止泻,[sa4]乌曲骨收涩止血等。故本草文献常以酸味代表涩味功效,或与酸味并列,标明药

性。

以上是五味药性的基本内容。但就某一具体药物来说,则当具体分析。药物的味往往单味者少,多数药物具有几种味,对这些药物功效的认定,必须全面综合并结合临床疗效来认识概括。此外,上述的五味作用,只是药性的一个方面,对于药物性能的全面认识,必须结合其他特性,才

能全面地掌握药物功能。

二、四气

四气,即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是通过调节机体寒热变化来纠正人体阴阳盛衰的,为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药性

理论。

对于四气的认识,起源甚早。《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曰:“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可知药性分寒温,不晚于西汉时代。文中还指出药性之寒热,是“因气感之宜”所形成,所以《本经》首先提出了“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可见最早药性的四气,是以四时气候特征来概括药物性能的。然而宋代寇宗奭为了避免与药物的香臭之气相混淆,主张将“四气”改为“四性”。李时珍亦从其说,谓“寇氏言寒热温凉是性,香臭腥燥是气,其说与《礼记》文合。但自《素问》以来,只以气味言,卒能改易,故从旧尔。”。寇、李之论,虽然亦有其理,然而未能说明四气的原始含义。

四气药性也和五味一样,寓有阴阳属性,即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寒凉与温热是相对立的两种药性,而寒凉与温热之间则仅是程度上的不同,即“凉次于寒”、“温次于热”。有些本草文献对药物的四性还用“大热”、“大寒”、“微温”、“微凉”加以描述,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进一步区分,示以斟酌使用。此外,四性以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它是指寒热之性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一般平性药物的功效主要通过五味和其他药性来反映出来。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这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如病人表现为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脉洪数,这属于阳热证,用石膏、知母、栀子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寒凉的;反之,如病人表现为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脘腹冷痛、脉微欲绝,这属于阴寒证,用附子、肉桂、干姜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温热的。

一般来讲,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水、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

源、回阳救逆等作用

《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本经》序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指出了如何掌握药物的四气理论以指导临床用药的原则。具体来说,温热药多用治中寒腹痛、寒疝作痛、阳痿不举、宫冷不孕、阴寒水肿、风寒痹证、血寒经闭、虚阳上越、亡阳虚脱等一系列阴寒证;而寒凉药是主要用于实热烦渴、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火毒疮疡、热结便秘、热淋涩痛、黄疸水肿、痰热喘咳、高热神昏、热极生风等一系列阳热证。总之,寒凉药用治阳盛热证,温热药用治阴盛寒证,这是临床必须遵循的用药原则。反之,如果阴寒证用寒凉药,阳热证用温热药必然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甚至引起死亡。故李中梓《医宗必读》谓:“寒热温凉,一匕之谬,复水难收。”

由于寒与凉、热之温之间具有程序上的差异,因而在用药时也要注意。如当用热药而用温药、当用寒药而用凉药,则病重药轻达不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反之,当用温药而用热药则反伤其阴,当用凉药反用寒药则易损其阳。至于寒热错杂的复杂病证,则当寒、热之药并用,使寒热并调。尤其要辨清寒热的真假,如遇真寒假热之证,则当用热药治疗;真热假寒之证,又当选用寒药以治之。切不可真假混淆。

由于每种药物都同时具有性和味,因此必须将两者综合起来。缪希雍谓:“物有味必有气,有气斯有性”,强调了药性是由气和味共同组成的。换言之,必须把四气和五味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地辨别药物的作用。一般来讲,气味相同,作用相近,同一类药物大都如此,如辛温的药物多具有发散风寒的作用,甘温的药物多具有补气助阳的作用。有时气味同、又有主次之别,如黄芪甘温,偏于甘以补气,锁阳甘温,偏于温以助阳。气味不同,作用有别,如黄连苦寒,党参甘温,黄连功能清热燥湿,党参则补中益气。而气同味异,味同气异者其所代表药物的作用则各有不同。如麻黄、杏仁、大枣、乌梅、肉苁蓉同属温性,由于其味不同,而作用各异,如麻黄辛温散寒解表,杏仁苦温下气止咳,大枣甘温补脾益气,乌梅酸温敛肺涩肠,肉苁蓉咸温补肾助阳;再如桂枝、薄荷、附子、石膏均为辛味,因四气不同,又有桂枝辛温解表散寒,薄荷辛凉疏散风热,附子辛热补火助阳,石膏辛寒清热降火等不同作用。又有一药兼有数味者,则标志其治疗范围较大。如当归辛甘温,甘以补血、辛以活血行气、温以祛寒,故有补血、活血、行气止痛、温经散寒等作用,可用治血虚、血滞、血寒所引起的多种疾病。

一般临床用药是既用其气,又用其味,但有时在配伍其他药物复方用药时,就可能出现或用其气,或用其味的不同情况。如升麻辛甘微寒,与黄芪同用治中气下陷时,则取其味甘升举阳气的作用;若与葛根同用治麻疹不透时,则取其味辛以解表透疹;若与石膏同用治胃火牙痛,则取其寒性以清热降火。此即王好古《汤液本草》所谓:“药之辛、甘、酸、苦、咸,味也;寒、热、温、凉,气也。味则五,气则四,五味之中,每一味各有四气,有使气者,有使味者,有气味俱使者„„所用不一也。”由此可见,药物的气味所表示的药物作用以及气味配合的规律是比较复杂的,因此,既要熟悉四气五味的一般规律,又要掌握每一药物气味的特殊治疗作用以及气味配合的规律,这样才能很好地掌握药

性,指导临床用药。

三、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趋向,在于说明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向性能。药物的作用趋向是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相对而言的。

《素问·六微旨大论》谓:“升降出入,无[sa5]器不有。”指出气机升降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如一旦发生故障便会产生疾病。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以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阐明了应根据升降出入障碍所产生疾病的病势和病位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为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金元时期升降浮沉学说得到了全面发展,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旨承《内经》,首倡“气味厚薄升降图说”,用运气演说阐发了药物具有升降浮沉不同作用趋向的道理。其后,李东垣、王好古、李时珍等又作了进一步的补充,使药物升降浮沉学说趋于完善。它作为说明药物作用的理论依据,

是对四气五味的补充和发展。

由于疾病在病[sa6]热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呃逆、喘息)、向下(如脱肛、遗尿、崩漏)、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表证未解而入里);在病位上有在表(如外感表证)、在里(如里实便秘)、在上(如目赤肿痛)、在下(如腹水、尿闭)等的不同,因而,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来说也就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了。

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能,主要是以改善脏腑气机升降紊乱和病势顺逆的功效为依据,但与药物的四气五味、气味厚薄和其质地的轻重及药用部位等也有着密切联系,此外还受炮制和配伍的影响。

就药物的性味及厚薄而言,一般而言,凡味属辛、甘(味之薄者),气属温、热(气之厚者)的药物,大都属升浮药,如麻黄、升麻、黄芪等药;凡味属苦、酸、咸(味之厚者),性属寒、凉(气之薄者)的药物,大都属沉降药,如大黄、芒硝、山楂等。

从药物的质地、部位与升降浮沉的关系来看,一般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为升浮药,如苏叶、菊花、蝉衣等;而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及质重者大多属沉降药,如苏子、枳实、牡蛎、代赭石等。除上述一般规律外,某些药物也有特殊性,旋覆花虽然是花,但能降气消痰、止呕止噫,药性沉降而不升浮;苍耳子虽然是果实,但功能通窍发汗、散风除湿、药性升浮而不沉降,故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苍耳独升”之说。其实这是受药物气味的因素所决定的。

升与降、浮与沉都是相对立的作用趋向,升是上升、升提,降是下降、降逆,浮是升浮、上行发散,沉是下沉、下行泄利。一般来讲,升浮药性趋向于上行向外,具有升阳举陷、发散表邪、宣毒透疹、涌吐开窍等作用;而沉降药性则趋向于下行向内,具有清热泻下、潜阳息风、降逆止呕、止呃、利水渗湿、重镇安神、降气平喘等作用。一般药物都具有升浮或沉降的性能,但部分药物并不具此性能,而有些药物则具有双向性,如川芎能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白花蛇能内走脏腑、外彻皮肤。由此可见,既要掌握药物的一般共性,又要掌握每味药物的不同个性,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才能确切掌握药物的作用趋向。

药物具有升降浮沉的性能,可以调整脏腑气机的紊乱,使之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或作用于机体的不同部位,因势利导,祛邪外出,从而达到治愈疾病之目的。具体而言,病变部位在上在表者宜升浮不宜沉降,如外感风热则应选用薄荷、菊花等升浮药来疏散风热;病变部位在下在里者宜沉降不宜升浮,如热结肠燥大便秘结者则应选用大黄、芒硝等沉降药来泻热通便;病热上逆者,宜降不宜升,如肝阳上亢头晕目眩则应选用代赭石、石决明等沉降药来平肝潜阳;病热下陷者,宜升不宜降,如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则应用黄芪、升麻、柴胡等升浮药来升阳举陷。总之,必须针对疾病发生部位有在上在下在表在里的区别,病热上有上逆下陷的区别,根据药物有升降浮沉的不同特性,恰当选用药物,这也是指导临床用药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然而,药物的升降浮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临床上往往受到炮制与配伍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如有些药物酒制则升,姜炒则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如大黄,属于沉降药,峻下热结、泻热通便,经酒炒后,大黄则可清上焦火热,以治目赤头痛。故李时珍说:“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又药物的升降浮沉通过配伍也可发生转化,如升浮药升麻配当归、肉苁蓉等咸温润下药同用,虽有升降合用之意,实成润下之剂,即少量升浮药配大量沉降药,也就随之下降;又牛膝引血下行为沉降药,与桃仁、红花及桔梗、柴胡、枳壳等升达清阳、开胸行气药同用,也就随之上升,主治胸中瘀血证,这就是少量沉降药与大队升浮药同用,随之上升的例证。一般来讲,升浮药在大队沉降药中能随之下降;反之,沉降药在大队升浮药中能随之上升。故王好古云:“升而使之降,须知抑也。沉而使之浮,须知载也。”由此可见,药物的升降浮沉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甚至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对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必须从多方面的来分析,

才能得到准确的认识。

推荐第7篇:做人的「四气」

做人的「四气」

护眼色:绿 橙 棕 黑 字体:粗体 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13-6-6 22:50:52 繁體版

【做人四气】: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面,才气行于事,义气施于人。 锐气是独立的精神,绝尘的、不妥协的东西不可没有,但要“藏”,因为外是“世俗”,不容你的孤傲;和气是勘破一切世俗后的宽容,计较只会伤人伤己;才气是本事,是领悟力,量力而行事,恰好最好;义气是灵肉有余则广为布施,且不求回报。

庄子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这句好,为善无近名——做善事不可有搏功名之痕迹,否则就是作伪;为恶无近刑——做坏事不可触犯刑法,否则就是真恶。做人,就是在界限中保持率真的自由。

善是利他,恶是自保。如果人性里只有善,人类就无法利用万物以自救,就早早灭亡了。如果恶的本性在危急之关头不能发挥自保功能,那人也会万劫不复。所以,我们要训练人性的完整,才不能任人宰割。

善不仅仅是利他,而是善在利他的同时也温暖了自己。一想到自己还有能力帮助别人,心里就幸福,这,就是养生。恶不仅仅是自保,在恶的同时因为对别人的伤害而提心吊胆,或因为恶缘而冤冤相报,就是害生。善和恶不过是自性的两面,而非道德的两面,能不断地趋善避恶,就可以活得安心、自在。

善生阳,恶生寒,伪善比恶还坏,生邪。大善、大恶都非常人所能为。比如以身饲虎之大善,比如杀人越货之大恶,都非吾辈所能为。活着,能一生问心无愧,已然了得。

普通人追求的,无非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混和,相夫教子、扶老育幼,家风醇厚,就已经为民族的传承做了贡献。如果强梁恶霸欺负了人家老婆孩子,还不许人家骂两声、跺两脚,也是一种不厚道。人,被现实逼出点小恶我看也没什么,现世报了,还省得下世再倒腾这点破事了。

孟子说:好俗乐、好田猎并不可耻,但与天下同乐即可。圣人不是唱高调的,不是假道学,他洞悉人性的弱点,但可以把你的好恶提升到“天下”的情怀里。

做人,低调得有低调的境界,张扬得有张扬的本事,而始终如一的不卑不亢则是把境界和本事“涵”在了一起,给了人生一份了不起的镇静和从容。

做人难得的是“忘我”,“我”字一当头,人就胆怯了,一不自在,人就无法脱俗了。

人,太干净了,就没有抵抗力。人,太求完美,就没有快乐。

推荐第8篇:四风四气自查

“四风”“四气”自查报告

按照自治区、地区文件精神要求,党员对照“四风”“四气”进行自查,根据局党组统一安排部署,我在近期重点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党章》、《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疆代表团审议是的主要讲话精神》、《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以及陈全国书记系列讲话,现就“四风”、“四气”自查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1、理论基础不高,实践不够。一是学习的自觉性不高。存在以干代学、以业务代替理论的现象,特别是当工作与学习发生矛盾时,往往把学习往后推,导致学习的系统性不强,效果不佳。二是学习制度坚持得不好。客观上认为作为业务单位,业务工作压力大,学习有时间就多学,没时间就少血,缺乏持之以恒自觉学习政治理论的精神。

2、工作作风不实,求真务实的精神不够。一是对待工作任务,常常首先想到的是怎样尽快完成,而不是怎样做到最好,特别是任务多、压力大的时候更是如此,有时存在着应付以求过关的想法,影响了工作效果,没有时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二是创新意识还不够强,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常局限于上级布置什么做什么,有时产生的新想法也常常被困难吓退,半途而废。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1、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一是没有把理论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学习存在片面性,缺乏对理论的系统研究和深刻理解,这是政治理论不成熟的具体表现。

2、改造主观世界不够自觉主动,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以业务工作代替政治和党性锻炼,使自己的党性修养减弱了,对自己要求放松了,致使工作有时不够深入,满足于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满足于面上不出问题,创新意识淡化,忽视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整改措施

1、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增强理论功底。提高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以解决思想和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改进自己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不断提高理论学习的效果,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2、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增强宗旨意识,树立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为党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工作作风上,要深入实际,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要积极工作,脚踏实地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推荐第9篇:管理者自修四气

管理者自修“四气”

管理在很多人看来是很复杂的事情,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没有定式、没有标准,更没有规律可行。近日就管理的有关问题我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称之为管理者自修“四气”,气是中国哲学、道教、中医学中常见的概念,很早以前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将气转化成天地间一切事物的组成元素,有着气体般流动的特性,认为人类与一切生物具备的生命能量或者动力都称之为气,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均是气的运行与变化的结果,管理更不能例外。

气、无色、无味、无形,但是在特定的环境却能感受到气的存在,以及气给人带来一种特别的文化,所以用气来诠释管理更具有其哲理性,就像一个企业的文化一样,看不见、摸不着,可是能给人以感染和熏陶。

现在以酒店管理为例,阐述对管理者自身修养的一点体会:

一、做管理

“底气”

要“足”

管理者要做到底气足,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有足够的自信,自信是一个人做事情的基本保证,有了自信才能强迫自己想尽一切办法将事情做好,达到效果;但是自信不是盲目的,是自己对自己能力和水平的正确估计,是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有了自信在管理工作中才不会对自己的决定怀疑、更不会因为思虑不周而将所下达的命令中途改变,让下属不知道如何应对;有了自信才能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断告诉自己能完成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在下属的心目中树立

- 1问题,首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在日常工作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积累和体现的,是一个缓慢渐进、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次自身的素质要求是根据自己的职位、年龄、社会地位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当你还是一个普通员工的时候,你的基本素质就是听从指挥,见人有礼貌、工作中能团结同事,但是随着自己职位的变更,自身的素质要求会更高,因为你是普通员工的时候只有一双眼睛看着你,当你进入管理岗位后会有很多双眼睛看着你;所以说做管理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不断净化自己的过程,当自己的素质得以提升后才能得到别人最基本的认可,下属才会不讨厌你、愿意和你沟通工作中的事情、生活中的困惑;你在下属面前在更具有亲和力、感召力、凝聚力。

2、学会沟通、利用沟通化解工作矛盾,塑造快乐的工作氛围。有关沟通的话题几乎是天天在讲,但是真正能不能通过沟通来解决问题是每一个管理者值得思考的问题,工作中如何才能做好沟通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要素:一是要注重沟通的环境,环境要相对的清静,给人以平和的氛围,这样的话沟通已经成功一半;二是注意沟通语言,尽量使用比较平和的语言、客观的谈话,不能使用强制性或者命令性的语言,要善于变换角色,站在对方的立场和对方沟通,效果更佳,三是注意沟通的切入话题,尽量使用被沟通方感兴趣、甚至某方面有成就的区域,这样很容易引起被沟通方的强烈兴趣,进而达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四是沟通过程中注意倾听,特别是被沟通方讲话或者发表某方面的见解时候要表现出认真听、乐意听的行为以及表情。耐心认真听完、准确判断对方诉求,这样会让对方的自尊心得到强烈的满足,

- 3下属的工作做的怎么样?哪怕是很糟糕也要给予肯定,然后再指出其工作中不当的地方或者管理失误,这样能让下属在任何时间都觉得你尊重他,关心她、培养他;同时也不能因为他是下属而对他吆五喝六或者任意指责,让下属觉得在你手下做事没有自尊,就是很辛苦也得不到上司的认可。三是要尊重下属的工作方法,要做成一件事情有很多方法,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方法,最关键的是他们会选择最适合自己当前做事风格和自身性格的方法,只要有清晰的的思路;如期达到工作目的,就要给予鼓励和认可,对于下属的工作方法不和自己的思路而否定下属会严重打击下属的工作创造性,最终将有能力的下属培养成平庸的下属。四是学会倾听下属的工作汇报;很多的管理现象是:当下属汇报工作的时间,下属刚说话自己就对下属说,你不要说了我都知道了;让下属没有被尊重的感觉,而且很可能因此而丢失一些重要的细节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下属就更不愿意给你反映工作中的问题,管理者对全局的了解出现偏差,导致管理失控。

5、言必行、行必果,一诺千金。这是一种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方式,既然答应别人的事情就应该一力承担到底,那怕是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也要做好。在工作中更应该做到这点,一方面是安排的工作说到了工作时限,就一定要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检查,并追究责任,不能因为某些客观原因而将事情或者没有按照规定完成工作的人不闻不问,久而久之会导致导致工作拖拉,往往安排的事情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另一个方面通过自己的这种做事风格,让员工上行下效,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 5千仞、无欲则刚”。管理者没有私欲作怪的话,工作中自然就会树立起正气,同时下属也会不断的效仿,共同打造良好的氛围。

3、关心、爱护别人。关心爱护下属是一个管理者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一是关心下属的工作,指导下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工作方法,当下属在工作中出现问题时要及时批评指正,更不能刻意偏袒,对下属的错误不能听之任之,这不是关心下属的正确方法;二是关心下属的生活,当下属生活中出现问题时要关注,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下属,让其感觉到组织的温暖,进一步保证自己在工作中树立起来的正气;三是关心下属的发展,给下属制定合理的符合下属性格特征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明确其工作目标,让下属在具体的工作中一步一个脚印向目标奋斗,并经常性的对下属的工作目标进行必要的调整,尽快让其发展,成为企业的管理梯队成员,为企业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4、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舍得投入精力和财力,打造和完善一个企业特有的文化理念,能够得到事半功倍的良好回报。围绕这一核心运作一系列活动,丰富员工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会极大的增强团队的向心力,融合各层面和员工之间的关系,这不但是提升企业正气的良方,更是企业的正能量。

四、做管理

“大气”

要“容”

1、自身的格局要大;格局大的人才能站的高,看的远。一是做为企业的管理者,不能仅仅看见企业的情况,要着眼于整个行业的情况,甚至有关该行业的相关法律、政策、法规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7为难下属甚至排挤下属的做法都不是一个优秀管理者的作风,相反,要鼓励部门管理者在具体的管理问题上勇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大家共同讨论,最后科学决策,更有利于企业发展、规避不必要的损失和风险,不能一言堂或者决策武断。四是能容忍平级管理者的工作方法或者管理风格,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特别是平级之间不能互相容忍,喜欢以自己的思路、方式评价平级管理者,人与人是有能级差别的,而且管理风格也不尽相同,所以作为管理者应该善于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理解对方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大气、大度、管理素质,更能让企业内部的管理环节更加的顺畅,沟通更加快捷。

3、要有高度,高度决定广度,广度造就深度。在管理中只有广度和深度达到了,才能迅速的通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只有看见了事物的本质才能制定有效的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管理措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一是要站的高、看的远,将自己的思维建立在比自己的职位还要高的角度思考管理问题,才能让自己的管理策略具有连贯性、持续性,而不是简单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应急管理措施,这是管理者重点修炼的地方,特别是职业经理人,由于其工作稳定性不是很好,所以进入一个企业后往往会采取一些急功近利的管理措施,在当前看来是将企业的业绩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层面,但是实质是破坏了企业持续性、长久性发展。二是要有忧患意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没有高度的人是没有忧患意识的,做管理也是一样,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忧患意识,在管理过程中做到防患于未然,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

- 910 -

魏涛

推荐第10篇:中药的四气

中药的四气

中药的四气老许说神话 2018-01-05 12:58:46 四气,即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是通过调节机体寒热变化来纠正人体阴阳盛衰的,为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药性理论。

对于四气的认识,起源甚早。《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曰:“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可知药性分寒温,不晚于西汉时代。文中还指出药性之寒热,是“因气感之宜”所形成,所以《本经》首先提出了“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可见最早药性的四气,是以四时气候特征来概括药物性能的。然而宋代寇宗奭为了避免与药物的香臭之气相混淆,主张将“四气”改为“四性”。李时珍亦从其说,谓“寇氏言寒热温凉是性,香臭腥燥是气,其说与《礼记》文合。但自《素问》以来,只以气味言,卒能改易,故从旧尔。”。寇、李之论,虽然亦有其理,然而未能说明四气的原始含义。

四气药性也和五味一样,寓有阴阳属性,即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寒凉与温热是相对立的两种药性,而寒凉与温热之间则仅是程度上的不同,即“凉次于寒”、“温次于热”。有些本草文献对药物的四性还用“大热”、“大寒”、“微温”、“微凉”加以描述,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进一步区分,示以斟酌使用。此外,四性以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它是指寒热之性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一般平性药物的功效主要通过五味和其他药性来反映出来。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这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如病人表现为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脉洪数,这属于阳热证,用石膏、知母、栀子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寒凉的;反之,如病人表现为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脘腹冷痛、脉微欲绝,这属于阴寒证,用附子、肉桂、干姜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温热的。

一般来讲,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水、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源、回阳救逆等作用

《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本经》序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指出了如何掌握药物的四气理论以指导临床用药的原则。具体来说,温热药多用治中寒腹痛、寒疝作痛、阳痿不举、宫冷不孕、阴寒水肿、风寒痹证、血寒经闭、虚阳上越、亡阳虚脱等一系列阴寒证;而寒凉药是主要用于实热烦渴、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火毒疮疡、热结便秘、热淋涩痛、黄疸水肿、痰热喘咳、高热神昏、热极生风等一系列阳热证。总之,寒凉药用治阳盛热证,温热药用治阴盛寒证,这是临床必须遵循的用药原则。反之,如果阴寒证用寒凉药,阳热证用温热药必然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甚至引起死亡。故李中梓《医宗必读》谓:“寒热温凉,一匕之谬,复水难收。”

由于寒与凉、热之温之间具有程序上的差异,因而在用药时也要注意。如当用热药而用温药、当用寒药而用凉药,则病重药轻达不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反之,当用温药而用热药则反伤其阴,当用凉药反用寒药则易损其阳。至于寒热错杂的复杂病证,则当寒、热之药并用,使寒热并调。尤其要辨清寒热的真假,如遇真寒假热之证,则当用热药治疗;真热假寒之证,又当选用寒药以治之。切不可真假混淆。

由于每种药物都同时具有性和味,因此必须将两者综合起来。缪希雍谓:“物有味必有气,有气斯有性”,强调了药性是由气和味共同组成的。换言之,必须把四气和五味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地辨别药物的作用。一般来讲,气味相同,作用相近,同一类药物大都如此,如辛温的药物多具有发散风寒的作用,甘温的药物多具有补气助阳的作用。有时气味同、又有主次之别,如黄芪甘温,偏于甘以补气,锁阳甘温,偏于温以助阳。气味不同,作用有别,如黄连苦寒,党参甘温,黄连功能清热燥湿,党参则补中益气。而气同味异,味同气异者其所代表药物的作用则各有不同。如麻黄、杏仁、大枣、乌梅、肉苁蓉同属温性,由于其味不同,而作用各异,如麻黄辛温散寒解表,杏仁苦温下气止咳,大枣甘温补脾益气,乌梅酸温敛肺涩肠,肉苁蓉咸温补肾助阳;再如桂枝、薄荷、附子、石膏均为辛味,因四气不同,又有桂枝辛温解表散寒,薄荷辛凉疏散风热,附子辛热补火助阳,石膏辛寒清热降火等不同作用。又有一药兼有数味者,则标志其治疗范围较大。如当归辛甘温,甘以补血、辛以活血行气、温以祛寒,故有补血、活血、行气止痛、温经散寒等作用,可用治血虚、血滞、血寒所引起的多种疾病。

一般临床用药是既用其气,又用其味,但有时在配伍其他药物复方用药时,就可能出现或用其气,或用其味的不同情况。如升麻辛甘微寒,与黄芪同用治中气下陷时,则取其味甘升举阳气的作用;若与葛根同用治麻疹不透时,则取其味辛以解表透疹;若与石膏同用治胃火牙痛,则取其寒性以清热降火。此即王好古《汤液本草》所谓:“药之辛、甘、酸、苦、咸,味也;寒、热、温、凉,气也。味则五,气则四,五味之中,每一味各有四气,有使气者,有使味者,有气味俱使者……所用不一也。”由此可见,药物的气味所表示的药物作用以及气味配合的规律是比较复杂的,因此,既要熟悉四气五味的一般规律,又要掌握每一药物气味的特殊治疗作用以及气味配合的规律,这样才能很好地掌握药性,指导临床用药。

第11篇:浅析文心雕龙之“气”

浅析《文学雕龙》之“气”一范畴

古代文学 唐欢 2016110993 关键词:气 建安文学 Key words: 摘要:文章重点探讨了刘勰好用“气”来评价建安文学和建安文人,归纳出了四点原因:第一个可以确定的原因就是刘勰继承而且发展了曹丕文与气的观点。第二点“世积乱离”的时代背景是建安文学“梗概多气”的社会原因。这种名教的破坏和个人价值的自觉正是刘勰喜用“气”来形容建安文学的第三个原因。第四个原因,在建安时代,汉代流行的大赋已经被乐府和新兴的五言诗所取代。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Liu Xie to evaluate the Jian\'an Literature and Jian literati \"gas\", summed up four reasons: the first reason is to determine Liu Xie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Cao Piwen with the viewpoint of qi.The social reason second \"background of World War product\" is \"a multi gas Jian\'an Literature\".The teaching of personal value and self destruction is Liu Xie is fond of using \"gas\" to describe the third reasons of Jian\'an literature.Fourth reasons, in the Jianan era, Han Fu has been popular and new Yuefu Poems replaced.

一、“气”之本义与引申。

许慎《说文解字》中“气”一条:“气,雲氣也,象形,凡氣之屬,皆从氣。”段玉裁注:气,本云气,引申为凡气之称。”由此可知,气的本义是云气,造字法是象形,其它的意义都是从这一本义引申而来。引申的意义有空气、气体、气候、气象、呼吸、社会风气习俗、气运、气色、文气等。

我认为其中有本义引申而出的最核心的意义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形而上的气的概念。《易 系辞》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孔颖达疏曰:“精气为物,谓阴阳精灵之气。”《庄子 知北游》:“通天下一气耳”。汉王冲《论衡》有:“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张载《正蒙 乾称下》有:“凡象,皆气也”。朱熹《答黄道夫》:“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发现古代学者关于气在宇宙生成中的作用:道(理)→气→物。凡物象,都是在道的作用下,由气生成,这是形而上的气。而在形而下的物禀气而生,也就有了气的第二种重要的意义:人的元气,生命力。

《墨子 辞过》有:“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故圣人作,诲男耕作稼树艺,以为民食,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疆体适腹而已。”

这里的气指的就是人的元气和生命力。同样的,血气与气的这一意义是相通的,而血气在中国很早就广泛使用:

《左传昭公十年》齐国晏子有:“凡有血气,皆有争心。”《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中庸》“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礼记玉藻》:“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践也。”以上这些例子,血气原来指的是血液气息,但引申开来,血气都是指的是人的生命力,而在《文心雕龙 体性》中也有“才力居中,肇自血气”。

并且,在《文心雕龙》中,代表着人生命力的气,也是与作家个性、作品风格紧密联系,因此,文心雕龙的中的气这一概念,最好要能在人的血气与生命力这一层面上进行理解。

二、前《文心雕龙》的文论对文与气的关系主要的论述。

对“气”的探讨与文学有关的,最早的可能是孟子的“养气说”:我知言,我善养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者„„”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是把道德与人的生命力融为一体之后的精神的升华。本质是把人的生命力灌注在道德中,使得道德内化,成为人生命的一部分。所以有孔子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勒。”(《论语雍也》)这正是颜回把道德内化为自己生命一部分后的表现。

一般认为最早提出文与气的关系的当是曹丕的《典论论文》: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这里的文不是指的一般的文章,可以把它理解为广义上的文,但更好是理解为“文章的体貌”,气,也就是上文反复强调的人的生命力。这里指出了关键一点,文章的体貌或风格由作者的生命力决定。人的生命力是各有个的不同,也即“气之清浊有体”,是不能强求而至的。

就比如孟子的养气说,是把人的生命力灌注到道德理性之中,使得人的生命力与道德融合无间。伟大的作品也是把人的生命力灌注到文章之中,使得文章充满着作者澎湃的生命的,这在读者的视角感受下,就是作者的鲜明的个性,就是作品鲜明的风格。这就可以推出文与气的关系:作者与其生命力→文章与其风格。其中作者与文章之间、作者与文章的体貌风格之间全部由气,作者的生命力来贯通联系。

二、文心雕龙中“气”的使用

文心雕龙五十篇,其中直接出现“气”的凡八十处,分别如下: 秀气成采

《征圣》

气往烁古,辞来切今

《辩骚》

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

《明诗》

志感丝簧,气变金石

《乐府》

总赵代之音,撮齐楚之气

同上 魏之三祖,气爽才丽

同上 臧洪誓辞,气截云霓

《祝盟》 藻溢于辞,辞盈乎气

《杂文》

放怀寥廓,气实使之

同上 列御寇之书,气伟而才奇

《诸子》 辞气之大略也

同上 气含风雨之润

《诏策》 聲如衡風所繫,氣似攙搶所掃

《檄移》 事昭而理辩,气盛而辞断

同上 李斯法家辞气,体乏鸿润

《封禅》 文举之荐祢衡,气扬采飞

《章表》 砥砺其气

《表启》 气流墨中

同上 辞气质素

《议封》 汉来笔札,辞气纷纭

《书记》 志气槃桓

同上 条畅以任气

同上 神居胸臆,志气统其关键

《神思》 气倍辞前

同上 王冲气竭于思虑

同上 才有俊庸,气有刚柔

《体性》 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

同上 才力居中,肇自血气

同上 公幹气褊

同上 才气之大略

同上 志气之符契也

风骨 情之含风,犹体之包气

同上 意气俊爽,则文风清焉

同上 缀虑裁篇,务盈守气

同上 相如赋仙,气号凌云

同上

魏文称:文以气为主

气之清浊有体

论孔融则曰 体气高妙

同上 论公幹则云时有齐气

同上 论刘桢则云时有逸气

同上 信含异气

同上 并重气之旨也

同上 骨劲而气猛也

同上 情与气偕

同上 文辞气力,通变则久

《通变》 疏古竞今,风味气衰也

同上 会通负气以适变

同上 颇亦兼气

《定势》 声含宫商,肇自血气

《声律》 气力穷于和韵

同上

韵气一定,故余声易遣

同上(无实义)所以节文辞气

《章句》 气无奇类,文乏异采

《丽辞》 气貌山海,体势宫殿

《夸饰》 后进之才,奖气携声

同上 言必鹏运,气靡鸿渐

同上 气寒而事伤

《隐秀》 昔王充著述,制养气之篇

《养气》 神疲而气衰

同上

同上 长艾识坚而气衰

同上 气衰者思密以伤神

同上 精气内销

同上 蹙迫和气

同上

清和其心,调畅其气

同上 卫气之一方

同上 素气资养,水停以鉴

同上 宫商为声气

《附会》 辞气丛杂而至

《总术》 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

《时序》 因谈余气,流成文体

同上 阳气萌而玄驹步

物色 英华秀其清气

同上 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

同上

写气图貌,既随心而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同上 膏润于笔,气形于言

才略 孔融气盛于为笔

同上 阮籍使气以为诗

同上 方声气

序志

“气”这一范畴在《文心雕龙》中一共直接出现了八十次,并且在《养气》篇中作为标题出现。同时,加上序志的五十篇中有三十一篇使用了“气”这一范畴。风骨中出现气的频率最高。以上可以证明“气”在刘勰的《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首先按意义给文心雕龙中出现的八十处“气”一字可大致分为以下十类:

(一)才气:

秀气成采《征圣》气往烁古,辞来切今《辩骚》才气之大略《体性》公幹气褊

《体性》

后进之才,奖气携声《夸饰》;孔融气盛于为笔 《才略》

(二)气势:

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明诗》;藻溢于辞,辞盈乎气 《杂文》;放怀寥廓,气实使之

《杂文》;列御寇之书,气伟而才奇

《诸子》;事昭而理辩,气盛而辞断 《檄移》;文举之荐祢衡,气扬采飞《章表》;砥砺其气

《表启》;气流墨中

《表启》;条畅以任气

《书记》;气倍辞前《神思》;神思相如赋仙,气号凌云

《神思》;骨劲而气猛也

《风骨》;文辞气力,通变则久 《通变》;疏古竞今,风味气衰也 《通变》;颇亦兼气

《定势》;气貌山海体势宫殿

《夸饰》;言必鹏运,气靡鸿渐《 夸饰》;宫商为声气

《附会》;辞气丛杂而至

《总术》;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

《时序》;膏润于笔,气形于言 《才略》;阮籍使气以为诗 《才略》;方声气 《 序志》

(三)辞气、风格:

志感丝簧,气变金石《乐府》;辞气之大略也《诸子》;气含风雨之润 《诏策》;李斯法家辞气,体乏鸿润

《封禅》;辞气质素《议封》;汉来笔札,辞气纷纭

《书记》;魏文称:文以气为主

气之清浊有体

《 风骨》;论孔融则曰 体气高妙 同上;论公幹则云时有齐气

同上;论刘桢则云时有逸气

同上;信含异气 同上;并重气之旨也

同上

(四)音乐、声气:

总赵代之音,撮齐楚之气《乐府》;聲如衡風所繫,氣似攙搶所掃

《檄移》

(五)意气 气格(作家风格)

魏之三祖,气爽才丽

《乐府》;志气槃桓

《 书记》;神居胸臆,志气统其关键

《神思》;志气之符契也《 风骨》意气俊爽,则文风清焉

《风骨》;情与气偕

风骨;会通负气以适变

《通变》;气无奇类,文乏异采《丽辞》 ;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

同上;臧洪誓辞,气截云霓 《祝盟》(义气)

(六)语气:

汉来笔札,辞气纷纭 《书记》;所以节文辞气 《章句》气寒而事伤 《隐秀》

(七)体气、生命力

才力居中,肇自血气《体性》;才有俊庸,气有刚柔 《体性》;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

《体性》;情之含风,犹体之包气《风骨》;缀虑裁篇,务盈守气《风骨》;声含宫商,肇自血气 《声律》;昔王充著述,制养气之篇《养气》;精气内销《养气》;蹙迫和气,同上;清和其心,调畅其气

同上;卫气之一方 ,同上;素气资养,水停以鉴

同上。

(八)气力

王冲气竭于思虑 《神思》;气力穷于和韵《声律》;神疲而气衰

《养气》;长艾识坚而气衰

《养气》;气衰者思密以伤神 同上。

(九)风气

因谈余气,流成文体 《时序》

(十)气息、空气

阳气萌而玄驹步《物色》英华秀其清气 同上;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

同上 写气图貌,既随心而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同上 无实义

韵气一定,故余声易遣《声律》

以上把文心雕龙中出现的气之概念按照意义分成了十类,这只是粗略的分类,因为中国古代文论的范畴本身极其复杂,而且其用法也很多,例如“臧洪誓辞,气截云霓 《祝盟》(义气”一条,气指得应该具体是值得誓词的精诚,但这种精诚从根本上来说是来自于人的意气,所以也可以把这一条归入“意气”这一项。同样的,气力一项与体气、生命力一项有一些重合相通之处,不同的是“气力”指的是短时间内的状态, 之后可以恢复。而生命力是一个人长期的生命的根源,具有相对的稳定。这一点我们看“王冲气竭于思虑”,这个气力耗尽是在构思中短暂的耗尽,并可以恢复;而“才力居中,肇自血气”,“血气”是一个时期内相对稳定的人的生命力,所以形成了才力也是相对稳定的。

进一步地,把《文心雕龙》“气”的十类意义还可以继续划分:

一、自然界意义:

(十) 空气、气息;

二、由自然界意义引申而来的社会意义层面的“气”:风气;

三、形容作家层面上的“气”:气力、生命力、意气、才气、

四、作品层面的“气”:语气、音乐声气、辞气风格。

五、“气”兼指作者、作品的“气势”。

但这十种“气”意义、分成五类都是都是由第七个意义“人的生命力”这一意义贯通的。首先,第一个意义才气,才气是人先天的禀赋加上后天的学习才能形成的,其中蕴含着人的生命力。第二“气势”,凡是充满气势的文章或者作者读其来都是凛凛有生气的,其中也包含着人的生命力,这是无疑的。同样的,第三辞气、风格,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于他本身的生命力是密切相关的,杜甫年少时,血气正盛,也能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阔大的风格;当杜甫暮年,血气深沉时,才有了《秋兴八首》这样沉郁萦回的风格;第四声音、声气,;第五意气、第六语气、第八气力,这些也与风格一义,一都内在地包含有人的生命力在其中或者说是由人的内在的生命力所决定的。另外的的空气、风气在另一层面上与人的生命力也是相通的:“气”这一形而上的范畴,如前文所说,能化为万物;化为有血气的是动物,它们有的就是生命力;而化为无血气的,就是空气、风气了。这也就是说,有血气的动物的生命力和自然的空气、社会的风气都能上溯到形而上的“气”的层面。

“气”这一范畴的“人的生命力”这个意义在所有意义中居于中心的地位,其它的意义都被这一意义渗透、支配。气的“才气”这一意义,就是把作家的生命力灌注到学习、知识中,融合而成形成了才气。“气势”也是生命力在作品中流动中给读者的感受。第三个意义风格也是作家生命力灌注在文字中后自然的流露。语气、声气本身并没有自己的个性特质,也只有在注入作家的生命力后才能够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气力只是作家生命力在一段时间内的体现。而空气、风气与表示“生命力”的“气”都是形而上的气的衍生。

文心雕龙中的“气”与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七子,文心雕龙中对于建安文学的论述有的是针对建安文学这一整体有的是针对三曹、七子。比如:《明诗》中整体谈到建安文学的整体风貌;《时序》中也有对建安文学的整体描述“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 ”而具体在《乐府》篇中形容三曹父子“魏之三祖,气爽才丽”;在《体性》篇中用“公幹气褊”来形容刘桢;在《才略》中赞扬孔融“孔融气盛于为笔 ”。另外在《风骨》篇还引用了曹丕对刘桢、徐干的评论:“论公幹则云时有齐气 ”

“论刘桢则云时有逸气” “信含异气 ”。最后,在对紧紧接续着建安文学的诗人阮籍,刘勰也用了“阮籍使气以为诗”(才略)来评价。

几乎所有对建安文学和建安作家的评论,文心雕龙都使用了“气”这一范畴。这种突出的现象,我们可以发现评价其他的时代的文学和作家时,刘勰并不都使用“气”这一范畴。 这一点,在《明诗》中除了建安诗歌,从三代、秦代仙诗、汉初四言诗、汉末五言诗、正始诗歌到晋代诗歌各个时代的诗歌,刘勰都没有使用气这一范围。《乐府》篇也是一样的情况。除了曹氏父子被称为“气爽才丽”,从葛天氏的歌谣、到汉乐府、晋代傅玄、张华都不用“气”来评价。在《时序》篇,除了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来赞扬建安文学,其他的从陶唐、有虞、大禹、姬周、战国、有汉的孝武、昭宣、哀平、晋朝、宋齐凡十代的文学,都没有轻许一个“气”字。在《才略》篇,刘勰也只评价孔融为“气盛于为笔”,对从诗经诗人以来的其他作家也没有用气来评价。

同时,刘勰在使用“气”一概念在评价文学和作家时,常用的是“使气”“阮籍使气以为诗”《才略》、“任气”“条畅以任气 ”《书记》 慷慨以任气《明诗》。任气、使气其实一也。都是指作家抒发自己独特的与生俱来的生命力。

是什么使得刘勰对建安文学作出这样的判断?

第一个可以确定的原因就是刘勰继承而且发展了曹丕文与气的观点。曹丕首先在《典论论文》中讨论了文与气的关系,说出了“文以气为主”这样一个重要的观点。刘勰对于曹丕的观点是赞同的,他在《体性》篇还曾经引用了曹丕的这一段话:“故魏文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故其论孔融,则云体气高妙;论徐干,则云时有齐气;论刘桢,则云有逸气。”同时刘勰也引证刘桢论孔融:“孔融卓卓,信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这说明当时的文学批评是十分重视“气”这一范畴,并用“气”在评价人物。刘勰因此接着说“并重气之旨也”。这也说明刘勰对“气”这一范畴的重视。

在《时序》篇中,在说明建安文学的整体风貌是“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之前有一番论述:“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观其时文,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故”之一词是关键,说明刘勰认为,建安文学“梗概多气”的风貌来源于之前的“洒笔酣歌”、“和墨谈笑”、“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志深笔长”。

因此,第二点“世积乱离”的时代背景是建安文学“梗概多气”的社会原因。关于这一点,曹操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并不是夸张,刘勰也说过“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时序》。而当时的士人的处境也是比较险恶。孔融被曹操杀害、祢衡被黄祖杀害,王粲流落荆楚,曹丕以魏主的尊贵,也是早逝。这给士人的心理带来的影响是极大的。士人有的认为人生短暂,当及时行乐,曹操的《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一句正是这种心态的写照。刘勰也用:“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来形容七子。有的士人则是要在有生之年及时建功立业,曹植《白马篇》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体现了这一点。无论哪一种,这都是建安文人那种强烈生命意识的体现,因此建安文学中蕴含着作家的充沛的元气,这也就是当时的批评家和刘勰喜用“气”的一个原因。

一般认为,魏晋是文学自觉的时代。因此,我认为文学的自觉一定是与人的价值的自觉同时进行的。刘勰《时序》中有“风衰俗怨”一句,风衰指的是两汉以来儒家标准的风俗道德的衰败。这一点已经有很多的论证。曹操父子对名教的反叛可以说是开风气之先。曹操发布的求贤令,不求德才兼备之人,顾亭林《日知录》对此有:观其下令再三,至于求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不 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这可以说是对两汉察举孝廉的公然反叛,两汉的用人的第一条标准就是孝,而曹操作为北方的统治者,公然招求不孝而有才之人,其对士人的冲击可想而知。另外,作为孔子后人和汉末名士的孔融,居然公开宣称父子无亲论,父亲生儿子,不过是为了发泄情欲。而母子之间的关系就像瓶子的物件一样,物件从瓶子里倒出来,就和瓶子就没有关系了,母子之间也是如此。这简直是在公然动摇儒家孝的理论根基。(“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起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后汉书 郑孔荀列传》)因此,在名教被破坏后,外在的价值消失了,士人开始在内心深处寻找自己的价值,开始展现自己的个性,魏晋风流便是如此。而这正是人的价值的自己,士人开始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不是为了孝、不是为了忠、不是为这些外在的事物,他们认识自己的价值在自己的个性、自己生命。这就是士人的价值的自觉。因此,在魏取代汉、晋取代魏、晋一统的时候,并没有太多士人出来反抗。而这种自觉正是一种生命力的流露,个性的展露,因此整个时代的文学都有充盈着个性生气。这种名教的破坏和个人价值的自觉正是刘勰喜用“气”来形容建安文学的第三个原因。

第四个原因,在建安时代,汉代流行的大赋已经被乐府和新兴的五言诗所取代。由大赋的铺排繁缛转变成五言短章的明快、灵动;由大赋过去强调政治的讽喻和劝诫转到文人诗人生哀乐的抒写和个性的展现。这种诗体的转变,更有利于在诗歌中抒发作家的生命力。建安文学的激昂高亢的风格,给人以充满刚劲、明朗的生命力的感觉。

结论

《文心雕龙》中使用“气”字有八十处,五十篇中有三十一篇使用了“气”这一范畴,并单独有《养气》一章。从此可以看出刘勰对于“气”的重视。由于“气”这一范畴的复杂性、意义的模糊性,刘勰使用的“气”一范畴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释义。我在文中把其分成了十类。但,这些释义是不完美,由于文言与白话之间翻译的缺陷,总是有“不尽之意”。而后文章重点探讨了刘勰好用“气”来评价建安文学和建安文人,归纳出了四点原因:第一个可以确定的原因就是刘勰继承而且发展了曹丕文与气的观点。第二点“世积乱离”的时代背景是建安文学“梗概多气”的社会原因。这种名教的破坏和个人价值的自觉正是刘勰喜用“气”来形容建安文学的第三个原因。第四个原因,在建安时代,汉代流行的大赋已经被乐府和新兴的五言诗所取代。

参考文献:

(1)刘勰 〔M文心雕龙 四部丛刊嘉靖本 (2)徐复观 〔M 中国人性论史

九州出版社 (3)徐复观 〔M〕中国文学论集 九州出版社 (4)周振甫〔M〕

文心雕龙今译

中华书局 (5)顾炎武 〔M〕

日知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

(6)范晔

后汉书

郑孔荀列传

百纳本景绍熙刻本

第12篇:运管人员四风四气对照自查汇报材料

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自我检查发言稿

地区“两学一做”领导小组根据计划,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抓紧落实“学转促”专项行动,治理党员队伍中的“四风”“四气”现象,本人根据此项主题教育学习活动中的各项要求进行了自我剖析、自我查摆、自我总结,对发现的问题和不足作出如下小结,请组织给予批评指正和监督指导。

(一)“四风”“四气”对照检查情况

一、形式主义方面。

1、个人学习的整体意识还不够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欠缺造成工作粗糙,缺乏深度,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要用什么才去学什么,与工作关系密切的才学,与工作关系不大的少学,系统学理论少。学习形式和方法单一。

2、创新意识、进取精神不够强。有时思想观念还不能适应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的新要求,对当前道路运输行业发展趋势定位认识不准确,站位提不高,眼界放不宽,考虑处理问题就事论事、思路不宽。有时精神懈怠,工作激情明显下降,工作思路不宽不新,工作举措不实不力,工作亮点不多不特,存在怕乱求稳、怕冒风险、安于现状的思想,有时在统筹全局、分工协作、主动配合、围绕中心、协调发展方面还不够好。对安全管理工作中出现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敏锐力不够。只局限于做好本职工作不出问题就行了,缺乏思考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不会主动思考,想办法、出点子较少。

二、官僚主义方面。

1、是深入第一线安全管理调查研究不够。解决企业具体困难和问题的情况少,习惯于在办公室想事做事,习惯于常规式、本本式地工作,有时到企业安全督查,与管理对象见面,出于目的性、针对性的多,真正与管理对象沟通思想的少;看汇报材料的多,直接倾听意见的少;看文字资料的多,了解落实情况的少;发现深层次问题少;对重点工作研究多,对身边的一些小问题关心少、关心不够。

2、是群众工作经验缺乏,宗旨观念有所淡化。对坚持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没有真正在思想上、行动上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在工作上和群众互动观念淡薄,看不到被管理者的实际困难,缺乏真功夫。

三、享乐主义方面。满足于完成既定任务,而对已可以拓展延伸的管理思维,总是担心犯错,不甘于尝试,更不善于把很多可能对运政管理工作有所改进的想法主动和领导、同事沟通,总觉得工作已经很繁重了,只要完成好领导交办的工作就行了,这就是一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享乐主义的表现,创新意识有所淡化,忽视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四、奢靡之风方面。作为一名党员,我们应该坚决反对奢侈浪费之风、坚持艰苦奋斗,通过反思,我感觉自己对奢靡之风定性认识不足、廉政风险防范意识不强等问题,认为我只要不接受管理对象的宴请,不吃拿卡要,年轻人用自己活父母的财富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标准无可非议,开好车,进出高档餐馆或高消场所等,就不会违规,在生活中还存在着讲面子、讲排场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作风不够朴素、不够勤俭的问题。

(二)对照与“两面人”做斗争:“

1、不讲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

本人政治立场坚定,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为中共党员后信念更加坚定,不存在政治立场问题。

2、不讲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就是工作作风不扎实,对工作缺乏应有的激情,安全管理工作常年抓,常年管,法律、法规、制度等成文的管理内容复杂,落实起来难度大,安全管理对象对安全意识的缺乏,自身能力的不足,都是导致工作没有良好效果的原因。其次是安全管理工作系老生常谈,所有的管理要求都是常年要求,落实在落实,枯燥乏味,有时会出现应付的情况。

3、不讲大局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本人政治立场坚定,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忠诚。始终顾全大局,不存在该问题。

4、不讲团结方面存在的问题

团结是多方面的,首先民族团结的意识通过多年来家庭、学习、社会、单位和党组织的教育已经非常坚固,这是最起码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结亲对象家庭情况,生活状况,实际困难了解和帮扶不够。

5、不讲责任方面存在的问题

责任方面存在实际工作中,落实上级文件要求只是照抄照搬,缺乏实事求是的规划部署落实,收到文件转发,检查企业汇报材料和统计数据,到底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没有认真思考,缺少工作热情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认为我文件下发了,会议召开了,现场检查了,每月统计了就万事大吉,而安全管理工作恰恰是长年累月隐患的累积,今天检查没有问题不带病每天没有问题,如何长效解决问题缺乏建设性思维,照本宣科,没有充分考虑到每个企业的不同和管理对象之间的差异。

6、不讲忠诚方面存在的问题

本人政治立场坚定,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党忠诚。不存在此类问题。

7、不讲原则方面存在的问题

本人讲政治、讲立场、讲原则。不存在此类问题。

(三)产生问题的原因剖析

1、形式主义产生的原因

政治学习不够深入,思想意识不高,缺乏对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只有热爱事业,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而不是浅尝则止。自己爱好多,精力有限,也是产生形式主义的原因,需要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有期望得到领导重视的心理,有时会不自觉地追求亮点,加大形象表示力度,陷入形式主义。有时也是能力有限,看不到问题的本质,抓不住要害,表现出形式主义,需要加强学习和交流。还有下市场调查少,缺乏实践,导致形式主义。

2、官僚主义问题分析

脱离管理对象是官僚主义的根本原因。作为一个行业的管理者,要求多了,执行难度大了,惩罚太严,怕得罪人是我产生该类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把人放到了第一位。相反,把如果把管理工作放到第一位,所有的疙瘩自认就解开了。总之克服官僚主义,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摈弃老好人的思想,敢于承担责任。

3、享乐主义问题分析

享乐主义产生的根源是意志不够坚强,危机意识淡漠,没有一种紧迫感和责任感,其实,树立共产主义信念的意义在于人有了生存的目标和追求,我们不能用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用凡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4、奢靡之风问题分析

奢靡形成一种风气,十分可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意识,随着长大而淡忘和淡薄,是卷进奢靡之风的一个原因吧。主要原因还是只注重工作,没有在政治学习上下功夫所致。

(四)整改方向

1、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分阶段夯实自身的思想政治基础,筑牢反腐拒变防线,增强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侵蚀的免疫力。

2、牢记“两个务必”。正确对待地位、名利、权力,在思想上筑起高度责任心的长城,自觉执行单位的各项规定,不要总考虑组织上给了我什么,时刻想着我为党和人民做了什么,如何比更加用心的做好本职工作,真正做到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3、今后始终把对自身的素质提高工作和主管的安全生产工作为最重要内容放到突出的位置上来执行,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不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坚决与一切不正之风作斗争,洁身自律,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一名无愧于民、无愧于党的优秀干部。

第13篇:天海的四气新

天海的立身之本、立业之术

立身之本 为大家 为大家都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立业之术 靠大家 靠大家的努力、智慧、力量 立世之道

...

为什么天海提出要有四气?

要有为大家的胸怀、志向、境界、行为...

一、四气是天海经理的立身之本 傻气

厚道、宽容、诚实、感恩;

对他人、对下属心存厚道,宽以待人。 缺傻气者戒:

不要拿别人都当傻子,耍小聪明

不要拿别人、下属、员工不当回事

不要认为别人为我们做什么都是应该的

不要以为别人的迁就、包容没有止境

不要拿别人的厚道、诚实当笑柄

二、四气是天海经理的立业之术

正气

坚持原则,正派、积极、正直、忠诚,

并以此指导帮助他人、影响他人。 缺正气者戒:

不要对错不分、是非不明

不要拿原则、制度不当回事

不要拿公司的原则、利益做人情

不要做自己都明知道不该做的事

不要做让自己蒙羞让大家蒙辱的事

三、四气是天海经理的立世之道

豪气

不争、先公后私,敢于承担责任,

信守承诺,以大局为重,注重合作。 缺豪气者戒:

不要只顾自己利益斤斤计较

不要不顾公司利益损公肥私、假公济私

不要只有自己、只看小团体得失

不要推卸责任,忘记自己的位置、立场

不要图小利忘大义,丧失起码的做人底线

四、四气是天海经理的职业天条

霸气

言出必行,以身作则,自律,

对自己狠、对下属严。 缺霸气者戒:

不要表里不

一、言行不

一、说话不算数

不要做老好人,迁就、默许他人过失

不要自己做不到,却要求别人做到

不要心疼自己,总是自己迁就自己

不要无法让下属承担责任、完成工作

第14篇:养“四气” 添“四力”

养“四气” 添“四力”

新闻作者:市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 朱静娟发布时间: 2012年11月28日

古人所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加之多年来的阅读经历,使我深刻体会到:读书会使我们的内心更加宁静,使我们的生活更有品位,使我们的修养更加升华。

勤读书,树正气,增定力。首先,读书学习是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径。深读理论原着,使我们能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旗帜鲜明,在关键时刻经得起考验。其次,读书学习是保持党员队伍纯洁性和先进性的有效方法。读书学习使党员干部达到知可为知不可为,追求名节而不追求名利的人生境界。再次,读书学习是党员干部转变工作作风的现实需要。在干部作风建设中,读书学习能唤醒党员干部厚德载物的亲民作风、干事创业的工作作风,使党员干部真正沉下心来办实事、扎扎实实抓工作。

勤读书,养才气,增能力。胡锦涛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指出,全党面临的“四大危险”,其中就有能力不足的危险。改变能力不足,就是靠读书、靠学习、靠实践。在推动宣城跨越发展进程中,我们更应强化责任感,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感,着力增强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运用现代理论、科技成果推进工作的能力。一方面,在读书中思考,多思、勤思、善思、深思;另一方面,在工作中思考,关注上情、外情和下情,把学与思、知与行统一起来,把书本知识转化为推动工作的生产力。

勤读书,培志气,增魄力。第一,人贵有志,“凡成大事都是旷达拔俗,志存高远。”读书学习能培养不屈的意志。第二,读书学习能塑造良好的心态。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共产党员要保持清醒、理性的头脑,唯有勤于学习。只有把学习作为履职的“第一要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粗浅学”为“深入学”,才能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第三,读书学习能增添果敢的魄力。

勤读书,求大气,增魅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指为人处世要心胸开阔,性格开朗,有一种容人、容事、容言甚至容错的雅量。培养这种虚怀若谷、兼容并蓄的气度,需要读书学习。这样在成功时,能秉持一种大气,再接再厉,乘胜前进;在失败时,能秉持一种大气,重整旗鼓,振作图强。广泛的阅读,知识的月累,一方面,提升了我们的内在修养,比如培养宽容、善良、勇敢、幽默等心态、性格;同时,也塑造了个人良好的外在表现,比如说话的风度、美好的举止、端庄的姿态及和悦的表情等,展现个人独特魅力。

读书改变命运,学习铸就未来。通过读书学习,把握人生道理、领悟人生真谛、体会人生价值、实践人生追求,做到政治上更加敏慧、思想上更加敏锐、思维上更加敏捷,努力在宣城跨越发展实践中树形象、写华章、创辉煌。

第15篇:教师上课需“四气”

教师上课需“四气”

近日,连续听了好几节课。昨天上午,因为参加某种评选,很长时间没有上课的我,重新走上讲台。虽然不尽完美,但自我感觉满意,因为没有试上,没有求助,似乎还是找到了当年上课的感觉——激情,激趣,尤其关键时候还能来点“出奇制胜”,比如上课中拿出自己保存已久的几张有一定年限的实物粮票,顿时让学生感觉眼前一亮,好奇心大增。

随后进行的民主测评,我真的发自内心感谢每一位参与者。辛苦了!为了我,多次“连累”大家。自感实在过意不去。还请各位理解。我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今天上午,到一所高中听了一节高二语文课,一节英语课。虽然我没有多少专业发言权,单从形式上看,我觉得两节课总体不错,给我印象很深,两位年轻教师有很多方面值得我学习,自信大方,从容驾驭课堂。据此,我突然觉得,教师上好一节课,必须要有“四气”:

第一,霸气。教师要有一种很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不仅自信,而且还有点“自负”,换言之,忘我。要让学生相信你所说的一切,跟着你后面学习,感觉很踏实,没错。

第二,生气。也就是课堂气氛必须活跃。倘若整节课死气沉沉,只见教师“满堂灌”,试想,这样的课堂又能给学生带来多少有价值的东西?

第三,灵气。课堂中要多少体现一些智慧的东西,即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如何应急解决,这就需要巧妙地处理与应对。

第四,底气。许多课堂,很多处理方式,乍一看,没有什么,但感觉有的教师应对得非常自如从容。或者说如此能力绝非一朝一夕所能搞定。而这所能完成的就是日积月累的积淀与熏陶。由此才会形成无与伦比的“底气”。

我不能说,具备上述“四气”就能“气宇轩昂”,但我敢说,倘若如此,你的课堂绝对“气质非凡”。

第16篇:食物的“四气”、“五味”

食物的“四气”、“五味”及常见医学术语

【四气--温、热】温热性的食物有温中、补虚、驱寒作用,适宜于于虚寒体质的人和宜于冬季食用。这类食物如牛肉、鹿肉、鸡肉、鳝鱼、韭菜、核桃、荔枝、榴莲等都列为温热类的食物。

【四气--寒、凉】寒凉性的食物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适宜于体质偏热,平时面目赤红、小便黄、大便硬的人。这类食物如黄瓜、苦瓜、西瓜、雪梨、绿豆、螃蟹、猪肉、啤酒等俱属于寒凉性食物。

【五味--辛】辛味食物有宣散和刺激作用。适量食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刺激内分泌,尤其性腺,有很好的美容效果。这类食物有辣椒、葱、姜、茴香等。小心!如果不小心辨别自己的体质属性,很可能弄到咽喉痛和长暗疮的。

【五味--甘】甘味的食物多是健脾胃、长肌肉,具有增肥的作用。如燕窝、大枣、蜜糖、小麦、粟米、糯米等。

【五味--酸】酸味的食物有收敛、生津益阴的作用。对胃酸不足、皮肤干燥,面部多油脂、皮肤脱屑的人有一定的作用。如乌梅、橘子、苹果、米醋等。

【五味--苦】苦味的食物一般都有寒凉、清热的作用,对长暗疮、小便黄热、咽喉痛的人有很好的效果。例如:苦瓜、茶叶、苦菜、青榄等。

【五味--咸】咸味的食物有软坚散结,通大便和补肾的作用。阴液不足、大便干硬、耳鸣、甲状腺肿大等。食用海带、海参、紫菜都很适宜的。

提示:美味食物不足为虚,过多则实。阴阳平衡,长寿可期。

元气 指人体维持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与活动能力。元气在胚胎时已经形成,藏于肾中,与命门有密切联系。

【气血】指人体内的气和血。“气”的含义较广,包括人体内能运行变化的精微物质,或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均泛称为“气”,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血,主要指血液,为水谷精微所化生,由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成。气与血各有其不同作用,而又相互依存,以营养脏器组织,维持生命活动。

【津液】

津和液的合称。指人体中的液体,均为饮食水谷的精微所化生。津随卫气而散布,有濡润肌肉.充养皮肤的作用。液随精血而滋濡,有滑利关节、补益脑髓、灌濡孔窍等作用。亦指排出体外的废液,如汁液、尿液等。

【肾阳】

亦称“真阳”,“元阳”,“命门之火”。指肾脏的阳气。肾阳有温养腑脏的作用,为人体阳气的根本。肾阳与肾阴相互依存,两者结合,以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

【肾阴】

亦称“真阴”、“元阴”、“肾水”。指肾脏的阴精。肾阴有滋养脏腑的作用,为人体阴液的根本。《景岳全书》称:“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肾阴与肾阳相互依存,两者给合,以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

【舌苔】

正常人的舌背上有一层薄白而润的苔状物,叫。由脱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及渗出的白血细胞等组成。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咀嚼和吞咽动作,以及唾液、饮食的冲洗,经常不断地清除掉舌表面的物质,仅表现为薄白的一层舌苔。当患病时,进食少或只进软食,使咀嚼和舌的动作减少,或唾液分泌减少,舌苔就变厚。常见的舌苔有白、黄、黑三种。祖国医学认为,舌苔是由胃气所生,从舌苔的白和黄,可辨病之寒热;从舌苔的薄和厚可辨病之重深浅;从舌苔的变化,可辨病之转化。

【表证】

外感病邪一般先侵袭体表的呼吸道,其出现的证候,称为“表证”。表证有表寒、表热之分;表寒常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鼻塞流涕、咳嗽痰白、关节酸痛、苔白口不渴、脉浮紧等;表热则见身热不恶寒、咽痛口渴、咳嗽痰黄、脉浮数等。

【实证】

指人体受外邪侵袭,或因痰火、瘀血、虫积、食积、水湿等阻滞所引起的实性证候。与虚证相对而言。如面赤、气粗、痰壅、喘满、痞块、症结、肿胀、腹痛、拒按、便秘溲赤、舌苔厚腻、脉实大有力等。

热证

主要指人体感受温邪、暑气或寒邪化热而引起的热性证候。如身热汗多、面赤烦燥、口渴喜冷饮、神昏谵语、便秘或泄泻热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及脉洪、大、滑、数等。

【虚证】

指人体因精气不足而出现的正气虚弱的证候。与实证相对而言。如面色不华、精神疲惫、气短音低、自汗盗汗、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饮食减少,舌质淡胖或瘦瘪、脉虚细无力等。

阴虚

指精血或津液亏损的病理现象。因精血和津液都属阴,故称阴虚,多见于劳损久病或热病之后而致阴液内耗的患者。由于阴虚不能制火,火炽则灼伤阴液而更虚,两者常互相影响。阴虚主症为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盗汗、颧红、消瘦、舌红少苔等。

【虚火】

一般是指阴虚而导致火升的病理现象。阴虚有五脏之阴偏虚与精、血、津、液等亏损的不同情况。阴虚则阳气相对的亢盛,易于导致虚火上升,故虽见火升征象,实为阴虚所引起。临床表现为咽喉干痛、颧红升火、心烦少寐、脉细数等。

【阳虚】

指阳气虚衰的病理现象。阳气有温暖肢体、脏腑的作用,如阳虚则机体功能减退,容易出现虚寒的征象。常见的有卫阳虚、脾阳虚、肾阳虚等。阳虚主症为畏寒肢冷、面色皑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脉沉微无力等。

气虚

一般多指中气不足或元气虚衰的病理现象。两者既又联系,又有区别。如饮食失调.劳倦伤脾,每致中气受伤,而见肢倦、乏力、神疲、食少等症。若素体虚弱,或耗伤肾精,每致元气受损,而见头晕、腰酸、气短、气促、小便频数等症。在中气不足或元气虚弱的患者,往往影响其他脏器的功能活动。可出现各脏的气虚证候。

【肾虚】

指肾脏精气亏损的病理现象。肾亏的原因,可由禀赋不足或肾精耗损太过所致。临床表现多见精神倦怠、眩晕、耳鸣、腰酸、遗精,并可兼见咽干、潮热或肢冷、阳痿等症。由于肾精有滋养五脏的作用,故肾脏的精气亏耗,不仅表现为肾脏的病变,同时能影响其他脏器的病理变化,说明肾脏在人体生理活动与病理变化方面的重要性。

【血虚】

指体内阴血亏损的病理现象。可由失血过多,或久病阴血虚耗,或脾胃功能失常,水谷精微不能化生血液等所致。由于气与血有密切关系,故血虚每易引起气虚,而气虚不能化生血液,又为形成血虚的一个因素。血虚主症为面色萎黄、眩晕、心悸、失眠、脉虚细等。

【脾虚】

指脾气虚弱的病理现象。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

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

【胃火】 指胃热炽盛化火的病理现象,若胃火炽盛,可沿足阳明胃经上炎,临床表现为牙龈肿痛、口臭、并可见嘈杂易饥、便秘等症。

【肝火】

指肝火亢盛的病理现象。由于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或肝热素盛所致。与情志激动过度也有一定关系。临床表现多见目赤、易怒、头痛、胁痛、口苦、吐血、咯血、脉弦数等症。

肝气郁结

肝有疏泄作用,喜舒畅而恶抑郁。如肝失疏泄或清绪抑郁不舒,均可引起肝气郁结。临床表现多见胁痛、胸闷、脘胀、嗳气、妇女月经不调等症。

【心肾不交】

指心与肾生理协调失常的病理现象。多由肾阴亏损,阴精不能上承,因而心火偏亢,失于下降所致。临床表现为失眠、多梦、虚烦、遗精等症。

【命门火衰】

即指肾阳衰微的病理现象。肾阴和肾阳相互依存,故命火衰多由元气虚弱或肾精耗伤所致。临床上可见下元虚冷的证候,如精神萎顿、腰酸、肢冷、阳痿、滑精、小便清长或黎明泄泻、水肿等症。

房劳 指房事过度,耗伤精气而导致疾病的一种因素或由此而形成的疾病。

清热

指清除邪热或虚热的各种治法。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一般称为实热。邪在气分的宜用辛凉清热;热毒炽盛或夹湿的宜用苦寒清热;热盛伤津的宜用甘寒清热;热在营血的宜用凉血清热法等。由阴虚而生的内热,称为虚热,宜用养阴以清热。养阴有滋养肺阴、肝阴、肾阴和养血、滋液等多种方法,须根据具体情况配合应用。在热病伤阴阶段,也可参合养阴清热法。另有气虚而致的发热,宜用甘温补气药治疗,不属清热范围。

【解毒】

指解除病毒的一种治法。“毒”有热毒、寒毒、疫毒、蛊毒、湿毒、火毒及食物中毒等,因病情不同,有内服和外治等各种不同方法。临床上以热毒症较为多见,常用清热解毒药物,如银花、连翘、板蓝根、蒲公英、山豆根等。

【降火】

指治疗热盛火升的一种方法。“火”有虚火、实火的区别,故治疗亦有不同。(1)降虚火,指用滋阴降火的药物,以治疗阴虚火升的咽痛.咯血.颜面升火.虚烦易怒.眩晕失眠.舌红口燥.脉细数等症。常用药物如玄参、生地、丹皮等。(2)降实火,指用清泄降火等药物,以治疗肝火上升的目赤.头痛或胃火炽盛的齿痛、便秘等症。常用药物如龙胆草、黄芩、大黄、生石膏等。

【疏肝】 指疏调肝气的一种治法。适用于肝气郁结而致胸闷胁胀、嗳气吞酸等症。常用药物如柴胡、香附、青皮、金铃子等。

【活血】

指流畅血行的一种治法。适用于血行不畅、经脉阻滞,如女子经行不畅、小腹疼痛;寒凝瘀阻、胸胁或肢节疼痛及外伤所致的瘀块肿痛等症。常

用药物如桃仁、当归、红花、川芎、丹参等。

【健脾】

指健运脾气的一种治法。适用于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所致的脘腹胀满、大便溏泄、食欲不振、肢倦乏力等症。常用方药如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等。

【化痰】

指祛除痰浊的一种治法。适用于痰饮而导致的多种上疾患。常用药物如半夏、陈皮、茯苓、贝母等。痰证因病邪留阻部位、临床表现及病机的不同,化痰法常与宣肺、顺气、清热、燥湿、健脾、温阳或熄风潜阳等法分别配合应用。

【寒证】

指人体因受寒邪侵袭或因阳气不足而引起的寒性证候。如面色苍白、畏寒肢冷、口不渴或渴喜热饮、痰多白沫、腹痛喜温按、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舌苔白润等。寒邪侵袭者多见迟脉或紧脉,阳气不足者则脉多沉微。

【益气】

指补益气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内伤劳倦或病久虚羸,而见气短懒言、面色皑白.神疲无力.肌肉消瘦等症。常用药物如党参.黄耆.白术.甘草等。

【滋阴】

指滋养阴液的一种治法。适用于阴虚潮热.盗汗.或热盛伤津而见舌红.口燥等症。常用药物如沙参.玉竹.天冬.石斛.枸杞子等。

补血

指补益阴血的一种治法。适用于血虚引起的面色苍白、眩晕耳鸣、心悸失眠、妇女月经不调、脉象虚弱等症。常用药物如熟地、当归、白芍、首乌等。

【安神】

指安定神志的一种治法。可分为重镇安神和养心安神两种。重镇安神适用于惊悸不寐、头痛头晕、耳鸣、目眩等症,常用药物如磁石、朱砂、龙齿等。养心安神适用于心烦、失眠、多梦、健忘等症,常用药物如丹参、枣仁、柏子仁、远志等。

【经络】

指经脉和络脉。经脉如径路,为纵行的干线;络脉如网路,为横行的分支。经络是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联系全身,运行气血的通路。它们纵横交叉,循行于人体内外,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

壮阳

指温壮肾阳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命门火衰,精气虚耗而见阳萎、滑精、小便频数、腰膝酸冷、脉象沉微等症。常用药物如鹿茸、狗肾、仙茅、锁阳、韭菜子等。 【补肾】

指补益肾阴、肾阳的治疗方法。肾阴虚表现为形体消瘦、眩晕、腰酸、遗精、神疲、虚热升火等症。常用药物如龟板、熟地、鳖甲、黄柏、女贞子等。肾阳虚表现为面色皑白、气短气促、头晕、阳痿、便溏、肢冷、水肿等症。常用药物如巴戟天、仙灵脾、肉桂、补骨脂、菟丝子等。

第17篇:山西省“四气”行业准入条件

“四气”行业准入条件

根据2010年8月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晋政办发【2010] 73号文件印发的《山西省“四气”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四气”企业申请行业准入的条件简要介绍如下:

1、营业执照(复印件)

2、公司完善的经营计划。

3、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4、安全管理制度。

5、安全操作规程。

6、安全消防制度。

7、预警防控措施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8、安全消防应急保障措施。

9、完善的上岗人员培训制度。

1 0、申请单位安全管理机构名称,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名单。

11、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器具和设备明细。

12、法定代表人、总经理及主要负责人提供本科及以上学历证书复印件和已取得专业培训证书复印件。

3、企业总工程师或技术总监提供从事燃气行业最近5年的

工作简历并加盖公章,并提供高级职称证书复印件。

14、申请单位全体员工名单,具有企业燃气(含天然气、煤层气等)及工程相关专业等人员名单及毕业证书复印件。具有专业背景的人数占总人数比倒不得低于30%; 1

5、中级及以上职称技术人员名单,及职称证书复印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占总人数比例不低于2 0%。

6、提供主要技术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上岗)人员名单,和已取得的安全、消防、质监等部门所颁发的安全技术培训证书和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复印件。1

7、由申请单位开户银行提供该单位具有良好资信的证明。1

8、申请单位最近一期的审计报告。

9、出具所提供资料、数据、证书等均真实有效的承诺函。注:①“四气”包括:天然气、煤层气、焦炉煤气、煤制

第18篇:药物四气五味特性

一、药物的四气:

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又称四性。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另外还有平性,即药性平和。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证。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证。

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予以区别。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而上,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在治则方面,《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素间.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基本的用药规律。

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指药性寒、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和缓的药物。其中也有微寒、微温的,但仍未越出四性的范围;所以平性是指相对的属性,而不是绝对性的概念。

二、药物的五味:

原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后扩展为体现药物功能归类的标志。

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药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处。至于其阴阳属性,则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综合历代用药经验,其作用有如下述: 辛味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作用,即辛散。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主治表证和气滞血瘀证。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或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等,都有辛味。 甘味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作用,即甘缓。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止痛药多具甘味,主治虚证、痛证。一般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如党参、熟地;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的药物,如饴糖、甘草等,皆有甘味。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酸味有收敛固涩作用,即酸收。一般具有酸味的药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证,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 苦味有清泄、燥湿作用,即苦坚。一般清热、泻火、通便、燥湿药多具苦味 ,主治热证、火证、湿证。泄的含义甚广,有指通泄的,如大黄,适用于热结便秘;有指降泄的,如杏仁,适用于肺气上逆的喘咳;有指清泄的,如栀子,适用于热盛心烦等证。至于燥,则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温性的苦味药如苍术,适用于前者;寒性的苦味药如黄连,适用于后者。此外,前人的经验,认为苦还有坚阴的作用,如黄柏、知母用于肾阴虚亏而相火亢盛的痿证,即具有泻火存阴(坚阴)的意义。

咸味有泻下、软坚散结作用,即咸软。一般软化坚硬、消散结块、泻下通便药物多具咸味,主治大便燥结、瘰疬瘿瘤、啯瘕痞块等证。如瓦楞子软坚散结,芒硝泻下通便等。 五味之外,还有淡味及涩味。

淡味有渗湿、利尿作用。一般渗湿利尿药多具淡味,主治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等利尿药。

涩味与酸味作用相似,也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以治疗虚汗、泄泻、尿频、精滑、出血等证,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能涩肠止泻。 五味的确定

① 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 如黄连、黄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桂枝、川芎之辛,乌梅、木瓜之酸,芒硝、食盐之咸等 ② 后来由于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并以味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

③ 随着用药实践的发展,对药物作用的认识不断丰富,一些药物的作用很难用其滋味来解释,因而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 例如,葛根、皂角刺并无辛味,但前者有解表散邪作用,常用于治疗表证;后者有消痈散结作用,常用于痈疽疮毒初起或脓成不溃之证。二者的作用皆与“辛能散、能行”有关,故皆标以辛味。磁石并无咸味,因其能入肾潜镇浮阳,而肾在五行属水与咸相应,磁石因之而标以咸味。

由此可知,确定味的主要依据,一是药物的滋味,二是药物的作用。 由于药物滋味和作用并无本质联系,两者之间并无严密的对应关系,因而从古至今,五味学说在理论上和实际运用中出现不少分歧和混乱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四气与五味:

由于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性和味,因此,两者必须综合起来看。例如两种药物都是寒性,但是味不相同,一是苦寒,一是辛寒,两者的作用就有差异。反过来说,假如两种药物都是甘味,但性不相同,一是甘寒、一是甘温,其作用也不一样。所以,不能把性与味孤立起来看。性与味显示了药物的部分性能,也显示出有些药物的共性。只有认识和掌握每一药物的全部性能,以及性味相同药物之间同中有异的特性,才能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和使用药物。 性味合参

① 性和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

② 味同气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例如,紫苏、薄荷皆有辛味,能发散表邪,但紫苏辛温,能发散风寒;薄荷辛凉,能发散风热。麦冬、黄芪皆有甘味,前者甘凉,有养阴生津作用;后者甘温,有温养中焦,补中益气作用。 ③ 气同味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例如,黄连、生地黄均性寒,皆能清热,用治热证。但黄连苦寒,清热燥湿,主治湿热证。生地黄甘寒,能清热养阴,用治虚热证。 由于性和味都属于性能范畴,只反映药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点,因此不仅要性味合参,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得到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因此,性味与功效合参尤为重要。

第19篇:教师四风四气自查报告

教师四风四气自查报告

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通过认真对照检查和分析评议,使我更加清醒的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也更增强了我改进不足、改进作风、提高修养的动力。

一、存在的问题:

通过四风的学习对照排查,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实在太多了,原来总是自我感觉良好,现在才明白,多亏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当头棒喝,才使自己清醒过来,否则继续放纵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平时疏于学习。总认为,只要能把本职工作干好,其他学习都无关紧要,殊不知,学习与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深入地、系统地、全面地学习,才能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有时,对于自己所学的东西,也没有认真去深入消化,吸收,也就不能很好地做到把自己所学贯彻到实践中去,落实到行动上来。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对于学习制度坚持不够,致使学习收效不佳。

思维局限,进取意识不够强。认为工作上过得去就行,不求冒尖,但求稳而不乱,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没给自己树立起跨越的高标杆,让自己朝着目标坚定地走下去,反而缺乏向更高目标追求和奋斗的激情与勇气。

三、整改措施和努力方向

针对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认真反思,加以改进,时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勤政务实,开拓进取,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扎实做好每一项工作,每一件事,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质。今后我不仅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科学理论,还要及时学习领会党的文件精神,用正确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加强党性修养,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要继续对得起领导和同事的信任,要继续、真诚的心。在此基础上,多总结,多学习,继续提高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总之,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工作作风,改正不足,提高自己,真正使自己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净化、工作得到进一步提高、作风得到进一步改进、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第20篇:年轻干部成长力戒“四气”

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要善于自我“保健”

大学生村官作为农村舞台上的一支新军,其成长既得益于党组织的培养教育,更在于个人的勤奋努力。时刻要牢记力戒“四气”,响应中央的号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的重新崛起树立发家致富榜样,力争帮助当地群众发掘新的致富路。 大学生村官要尽快成熟起来,必须勤奋学习、克服“稚嫩之气”。从大学校园步入社会课堂,许多大学生村官既有干事创业的冲动和激情,更有眼高手低、自恃清高的稚气。刚走上工作岗位,自以为凭着素质和能力肯定能够胜任。一段时间下来,却感到有力无处使,反观身边领导和同事,不仅业务娴熟,而且忙得充实。相比之下,自己显得稚嫩许多。为尽快胜任工作,要坚持一边向书本学、向实践学,一边向领导学、向同事学,广涉各类知识,博采众家之长,比较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时补充党在新时期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重要理论,使自己在政治上、思想上逐渐地成熟起来,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得到提高,服从组织、服务人民的思想根基得到夯实。

大学生村官要创造一流业绩,必须务实创新,力戒“浮躁之气”。作为大学生村官,要创造一流业绩,必须做到务实创新,“身沉”、“心沉”,主动、勤奋、高效地做好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所谓“身沉”,就是要多深入实际、多了解实情、多做些实事,努力做到不干外行事、不说外行话。所谓“心沉”,就是要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岗位,都要沉得住气、耐得住静,不好高鹜远,不三心二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履行好本职工作,服务好领导、服务好基层、服务好百姓,才能在具体工作中切切实实地磨炼意志、砥砺品质,锻炼本领。

大学生村官要得到同志肯定,必须保持谦逊、摒弃“骄子之气”。大学生村官的健康成长,既离不开个人的辛勤努力、组织的关心培养,也离不开同事和群众的肯定和认可。大学生村官初入社会,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要得到同志们的肯定,必须彻底抛弃自以为“天之骄子”的光环,主动融入,真诚互信,对同志、对群众要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踏实的作风,这样才能赢得尊重和认可。工作上,甘当小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或不明白的事情,主动向同事们学习、求教,踏踏实实地做好领导安排的每件工作;生活上,甘当小兄弟,与同志们平等相待、和谐相助,共同践行着职责,履行着义务,在赢得领导、同事和群众普遍认可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大学生村官要保持正确方向,必须洁身自好、不沾“庸俗之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各种新旧体制交替转轨,各种社会文化、社会思潮激烈碰撞,可以说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为此,要始终固守诚实、正直和谦虚,保持对党的事业的那份虔诚和执着。作为大学生村官,必须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主动做到重百姓、轻名利,重事业、轻名位,始终保持洁身自好,守住清贫寂寞,不沾社会“俗气”。唯有如此,事业才有根基,才能在细节中积累经验、在细节中取得进步,从而树立大学生村官的良好形象。

《四气对照检查材料 官油子 之气.doc》
四气对照检查材料  官油子 之气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演讲稿主持词代表发言庆典致辞民主生活会发言表态发言专题发言对照检查材料开场白感言大全发言稿欢迎词台词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