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演讲稿

2020-08-19 来源:演讲稿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厚德博学,求是创新演讲稿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厚德博学,求是创新”。

大学之道厚德博学

蓦然回神惊现山重水复

于书间行走,不经意间闻见一段大师的轶事——(王守仁)十一岁时尝问塾师:“何为第一等事?“惟读书登第。”

“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和鸣共振效果般地,自己不由扪心自问:“自己将书一路读来又所谓者何?”百思不得其解,一种惘然若失的感觉自发地萦绕心扉处,久久不能释怀。

这样的一幕在不久前自导自演却又是突兀的粉墨登场于自己的眼前。

跨入大学府第的自己,本是以雄赳赳一般的姿态和气昂昂的风貌,欲向未来尽情的挥洒与彰显自我。可是,事与愿违的场景却总是欢喜于四处上演,这次自己又没能够逃逸出这幕。

或许是自己准备的不够,或许是出乎自己的意料与准备,或许这是同仁们的一贯遭遇,又或许…不管缘于怎样的因素,自己在大学府第内却渐行渐远于自我——开始陷入了空前的困惑与迷失中。学习的节奏,生活的律动,自我的评判…一切都在不自觉中趋向了混乱与失落低迷。

在求学道上,风雨了十余个春秋,想来却是浑浑噩噩地不明就里地糊里糊涂滚过来而已。值学前班和初小之时,读书不过是上学而已,对,就是上学校而已;步入初中时,读书只不过是个尚未完成的任务——离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还差三年嘛,当然也有一些所谓成绩与友谊之类的副产品;高中呢,读书是为考大学然后可以找个体面的工作——喔,工具论或者社会功用论。

虽然有所谓十余载的寒窗日子,可自己又真正了解个中道理么?

说了解,那是自欺欺人。正是这样的不知所以然,这样的浑浑噩噩,才使得自己在尚未寻到大学府第的主殿时便迷失自己于那长长的走廊里,山相重水相复,无路可寻。

迷路不要紧,更可怕的是为周遭山水迷情所惑而不知已然失却了前进的路标。

其实自己很长一段时间内就是后者,为眼前的新事物新景象感到赏心悦目,更有目不暇接之感。

或许一旁冷眼观人世的造化都看不下去我的玩物丧志,扼腕之余,遂一场冷雨朝我漂泊开去。醍醐灌顶,岂能不醒?

无意间瞥见王守仁的那则轶事,便是弄人的造化给我的灌顶醍醐。

是的,读书所谓者何?

自己一时惘然于这个问题,却有急于找寻,一时却又不可得,头,痛至极。

其间,自己冷静下来的某个时段,自己突然意识到自己这才长大了,开始渐远于曾经的懵懂与浑浑噩噩。更重要的是,自己性格里的理性成分愈见浓厚了,“跟着感觉走”不再适合自己了。自己也明白这些迷茫是自己走向成熟所不可避免的,更是一个人必经阶段——破茧成蝶固然令人羡慕,可谁又能体会其过程的艰辛与苦楚呢?

不错,自己在走向成熟了,也这才方然知晓自己陷入了山重水复的境地。可明白了又能如何?视线遍及之处,依然路标杳然,无路可寻可走。

灵犀校训始有柳暗花明

失落时,其实也可以做到信步碾尘。就是那样若失的心境这样小哉的步子,带着自己不觉间踱到了教学楼的主楼前,更让自己心有灵犀一般地为这八个烁金的大字所吸住,随后的

几分钟,自己像是找寻到糖果的孩子般跳跃了起来,仅仅因为这八个字:厚德博学,求是创新。

第一次进入这个校园,便与这八个家伙不期而遇,却因对其不甚有感觉,一直冷落甚至遗忘了他们。而现在,却有一种对其相识恨晚的遗憾于我心底暗暗滋生。

好一个“厚德博学,求是创新”!

这不就是自己一直苦苦思寻而不得的答案么?

读书所谓者何?

惟“厚德博学”者是!

那又如何读书?

“创新”见重!

天下书何其多,择何书而读?

“求是”为要!

一时间,自己心头环绕已久的乌云不但尽然散去,而且大喜之情难以抑制,遂喜极而忘形,响着手指和着口中滑落的音符,先前的山重水复,突然间消失殆尽,眼前一片豁朗,可谓柳暗花明啊,快哉悠哉,无复形容。

.“厚德”语出《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即大地平坦铺展,顺承天道而动;君子应效法大地,以无比深厚的德行来承担重大的历史责任。郑玄注云:“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博学”语出《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礼记》又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求是”语出《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意谓做学问要根据事实、实证,求索真知或正确结论。毛泽东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创新:创,开始(做)。新,初生之物,与旧相对。创新,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见解或方法。《尚书》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所大学长远发展的不竭动力

可以说,校训的内容“厚德博学,求是创新”凝结了为人的旨要,体现了学校的人本精神,表明学校育才的方式与目标,是潍坊学院校园文化的积淀,是校园精神的凝结,体现了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也反映了广大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同时,更为学生们的求学生涯成铸了一个亚历山大灯塔,让学生在知识的汪洋上不致迷失。这个灯塔不是一时的,而是一世的,它将伴我行走一生,彼此不离不弃。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推荐第2篇:求是26

登高望远 开启中美合作伙伴关系新篇章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2011年1月18日至2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应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邀请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在中美关系走进21世纪第二个10年的重要时刻,胡主席的访美引起了中美两国人民的高度关注和世界各国的瞩目。访问期间,两国领导人就中美关系未来发展等重大战略问题深入交流意见,达成了诸多共识。两国领导人向全世界宣布,中美双方将共同致力于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中美双方并发表《中美联合声明》,明确了伙伴合作的具体内涵。两国关系的新定位,为新时期两国关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向国际社会表明了中美将携手合作共创未来的坚定决心。

共同应对21世纪的机遇和挑战

在胡主席访美期间,中美双方通过发表《联合声明》,承诺两国将从共同“应对二十一世纪的机遇和挑战”的战略高度,“在安全、经济、社会、能源、环境等广泛领域开展积极合作”。这种广阔的全球视角,使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中美两国建设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家间相互依赖关系的不断加深,全球日益形成为一个休戚与共的整体。在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给世界经济带来严峻挑战之际,中美都推出了重大的经济刺激计划,共同为缓和危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作出自己的贡献。与此同时,两国还与其他国家在二十国集团框架下密切合作,致力于加强全球经济治理,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为应对气候变化,中美两国都在认真推动节能减排,并寻求在促进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合作。在阻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技术的扩散方面,中美两国共同努力强化国际防扩散机制,推动核安全峰会和《核不扩散条约》审议大会取得积极成果,支持《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尽早生效,并都承诺将致力于最终实现无核武器世界。此外,面对恐怖主义、跨国犯罪、传染性疾病、严重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上升,中美双方一直努力推进务实合作、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

在《中美联合声明》中,两国领导人明确表示,要“通过合作努力建设二十一世纪更加稳定、和平、繁荣的亚太地区”。亚太地区是中美两国利益交汇最集中的地区,两国在这一地区的合作,对于维护地区的稳定与繁荣至关重要。在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方面,两国有着重要的共同利益。中美均坚决主张朝鲜半岛无核化,反对所有违反六方会谈“九·一九”共同声明和相关国际义务和承诺的活动。为推动全面落实六方会谈“九·一九”共同声明中的承诺,双方都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虽然自去年以来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遇到了困难,但双方都支持采取必要的步骤,以尽早重启六方会谈进程。

建立全面经济合作框架

在胡主席访问期间,两国领导人都强调,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 对中美两国和世界经济都极为重要。《联合声明》提出,两国将致力于“确立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建设全面互利的经济伙伴关系”。

双方都看到,中美两国间的经济关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据中方统计,两国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由建交时不足25亿美元跃升至2010年的3853亿美元,增长了150多倍。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据美方统计,2010年美国对华出口同比增长23.2%,远高于美20.6%的对外出口平均增幅。美国50个州中,有40个州的前五大出口市场包括中国。在投资领域,两国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加入世贸组织10年来,中国承诺开放的100个服务业部门均有美国企业投资。截止2010年底,美对华投资项目累计5.9万多个,实际投入652.23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也在快速增长。截止2010年11月底,中国企业对美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超过44亿美元,在美中资企业达到1300多家。

胡主席的访问为两国经济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合作平台。访问期间,两国政府和部门之间达成了十余项协议、备忘录和意向书,两国企业间也达成一系列协议,涉及科技、人文、能源、环境、智能电网等广泛领域,充分体现两国互利合作正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将为促进两国经济发展,提高两国人民生活水平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致力于伙伴关系,摒弃“零和”思维

中美双方在《联合声明》中向世界宣布,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和最大发达国家,中美两国都致力于伙伴关系,“中美已成为不同政治制度、历史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发展积极合作关系的典范”。这种宣示是对“大国崛起宿命论”的否定。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实现了快速发展,与西方大国的差距显著缩小。在这种背景下,国际上出现了怀疑中国和平发展可能性的论调。一些人套用殖民主义时代的大国兴衰理论,提出新兴国家在崛起过程中必然挑战既存国际秩序,质疑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这种论点反映国际社会某些人对中国缺乏了解。尽管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属性并没有改变。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但仅为美国的4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世界排名则在100位之后,何况还有大量的贫困人口。这意味着中国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距离仍然很大,实现国家发展目标仍需长期不懈的努力。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自由贸易体系,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所以,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坚定不移的选择,中国将继续依靠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同时又以自身的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

21世纪的中美关系不是你输我赢、你兴我衰的关系。胡主席在访问前夕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联合书面采访时指出,中美要摒弃“零和”的冷战思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胡主席访问前指出,19世纪的大国博弈“零和”理论已不适用于当今的中美关系。中美致力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表明两国都将以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看待和处理两国关系,并通过建立这种新型的大国关系,展现出经济全球化时代大国良性互动的新模式。

以务实态度处理“既重要又复杂”的双边关系

正如《中美联合声明》所指出的,“中美关系既重要又复杂”。鉴于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水平不同,以及现实政治经济等原因,中美两国之间存在一些分歧和摩擦是正常的。两国需要直面双边关系存在的分歧,坦诚交换意见,尽可能缩小差距,找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联合声明》中,中美两国重申要深化对话,拓展务实合作,共同努力“处理分歧、扩大共识、加强在一系列问题上的协调”。在人权问题上,双方坦承存在分歧,但都强调,应按照国际文书促进和保护人权,加强人权对话,并加强两国的法律合作和法治交流。在经贸问题上,双方同意加强沟通和协商。为促进贸易平衡,中国表示,将继续加大力度扩大内需,促进服务部门的私人投资;继续坚持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同时采取更长远的措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美国也表示,将重点减少中期联邦赤字,确保长期财政可持续性,并对汇率过度波动保持警惕;承诺通过中美商贸联委会以合作方式迅速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并推进出口管制体系改革。

在胡主席访问期间,两国领导人都表示要推动两军关系健康稳定可靠发展。《联合声明》确认,“一个健康、稳定、可靠的两军关系”是两国领导人关于“积极合作全面中美关系共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方将继续把中美国防部防务磋商、国防部工作会晤、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作为未来两军对话的重要渠道,并有意加强各层次的实质性对话和沟通,以减少误解、误读、误判,增进了解,扩大共同利益。

三个联合公报仍是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

在《中美联合声明》中,双方重申“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为两国关系奠定了政治基础,并将继续指导两国关系的发展”。

三个联合公报是中美两国领导人和有识之士多年来共同努力的结果。30多年来中美关系的发展表明,只要双方都能坚持三个公报的原则,特别是相互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中美关系就一定能稳定发展。反之,中美关系就会麻烦不断,甚至出现紧张。任何违背三个公报指导原则的行为,都不符合中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违背两国人民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共同愿望。

双方应秉承“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精神,妥善处理重大敏感问题。台湾、涉藏等问题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国核心利益所在,牵动着13亿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中方希望美方恪守承诺,同中方一道共同维护两国关系来之不易的良好局面。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面对可能出现的新的复杂情况,中方坚决反对以任何借口,包括以互联网自由等问题干涉中国内政的言行。我们相信,只要中美两国能在三个联合公报框架下加强协商,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中美关系就一定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

总之,正如胡锦涛主席在美国友好团体欢迎宴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展望未来,我们对中美关系发展前景充满信心。选择建设合作伙伴关系,体现了中美两国领导人审时度势的全球眼光、高瞻远瞩的政治智慧和脚踏实地的合作精神。中美关系的发展,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美两国需本着对历史和未来负责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双边关系,不使其受一时一事的影响。尽管双边关系的发展未来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只要登高望远,不畏浮云遮望眼,坚持从长远的战略高度把握两国关系发展大局,坚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的大方向,中美合作之路就一定会越走越稳健、越走越宽广。

(执笔: 刘 卿)

创新转型谋发展 服务群众促和谐 围绕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创先争优

(俞正声)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党的性质、宗旨的必然要求,是党的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有效载体。只有每个党员力求成为先锋模范,每个党组织力求成为战斗堡垒,党的先进性才有坚实的基础。

去年以来,按照中央关于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总体部署,上海市把创先争优与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全市开展了以世博先锋行动为主题、以党建联建工作为特征的创先争优活动,活动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发动面广、参与率高。我们在全市党员中进行了世博专题培训,100多万名党员在上海基层党建网上开展签名承诺活动。把“岗位行动、家园行动、志愿行动”作为创先争优的载体,让党员参与世博人人有责任、个个有平台。

二是聚焦重点难点创先争优。把党员的力量向急难险重任务集聚,尤其是在世博园区内开展的“世博先锋一线行动”中,广大党员冲锋在前、奉献在先,全力保障了园区和整个城市的有序运行。

三是深化党建联建,放大党建工作整体效应。以联系报到制度为纽带,推进条块大联动,为世博党建联建提供区域性党建资源。90%以上的驻区单位与所在社区和乡镇党组织建立了联系,形成了由社区党组织统一协调、区域内各类党组织共同“保世博、创先进、当先锋”的新局面。

回顾去年全市创先争优活动,有三条基本经验值得我们传承和坚持:

一是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把创先争优活动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做什么、创什么;干什么、争什么”,不搞“两张皮”。

二是明确创先争优活动的主题和载体。去年我们以“世博先锋行动”为主题,以岗位行动、家园行动、志愿行动为载体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求明确,容易聚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年我们明确以“创新转型谋发展,服务群众促和谐”为主题,继续深化三大行动,进一步推动全市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争科学发展之先、创社会和谐之优,为上海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三是坚持群众路线,提高群众满意度。在围绕举办世博会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过程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回应群众关切,坚持“办一天世博,就改进一天工作”,以实际行动为参展者、参观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得到群众的好评。这启示我们,创先争优活动必须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服务群众实事化、项目化,使创先争优活动成为“惠民工程”。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基层党建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必须常抓不懈。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继续总结发扬世博先锋创先争优活动经验,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转变作风、服务群众、化解矛盾、促进和谐,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提供坚强保证。

一、围绕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创先争优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改革攻坚年。对上海的转型发展而言,突出改革创新,是当前最为紧迫的问题。

必须把创先争优活动与改革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抓住“四个中心”建设的先行先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服务经济体制机制和税制改革、工程建设监管体制改革等关键环节,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突破瓶颈、解决难题,推动上海加快转型发展。

必须把创先争优活动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结合起来。帮助党员干部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提高理论水平、创新思想方法,在体制机制上突破瓶颈。

必须把创先争优活动与转变机关作风结合起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保持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养成平等待人的思想品格,真正把转变作风落实到为人处事的自觉意识中。

必须把创先争优活动与推进基层党内民主结合起来。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民主,尊重多数人意见,鼓励党员敞开思想,献计献策、贡献智慧,立足本职、勇于创新,在党内营造学先进、作贡献、当表率的良好氛围。

必须把创先争优活动与从严治党结合起来。认真搞好专项治理,严肃查处腐败案件,严格执行换届工作的各项有关规定,加大信息公开力度,鼓励群众监督我们的各项工作。

二、围绕服务群众创先争优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须臾不能忘记的基本原则,也是创先争优的基本要求。把“服务群众促和谐”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主题内容之一,就是突出强调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联系服务群众、促进社会和谐作为核心任务和基本职责。必须坚持“三访、三服务”要求,建立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经常性走访基层、联系群众的制度,形成党组织主动关心关怀广大群众的机制,切实为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以服务群众的实际成果检验创先争优活动的成效。

要把化解社会矛盾、破解和谐难题作为创先争优的重要内容,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到情况最复杂、矛盾最集中的地方去体现战斗力和先进性。当前,信访矛盾是上海比较集中和突出的社会矛盾之一,创先争优要在化解、缓解信访矛盾上下力气、见成效。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下访接访,带头到一线去化解信访矛盾和各类历史遗留问题,并举一反三,努力从体制机制上寻求化解矛盾的方法和途径。全市广大党员要从身边做起,主动关心、帮助身边的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要带头参与平安社区、平安乡村、平安校园、平安企业等系列创建活动,强化城市安全运行和安全生产保障。全市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运用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力量,努力形成上下联动、各方协同的回应诉求、解决矛盾的合力机制。

三、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创先争优

近年来,上海以区域化党建为重要载体,切实发挥各类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推动社区服务群众工作的落实、扩大党在基层社会领域的影响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社会加快转型,社会利益主体分化、利益关系改变、利益格局调整,必然带来许多新的社会矛盾,需要继续发挥区域内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作用,及时掌握社情民意,规范社会行为,协调利益关系;需要更多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通过平等的对话、沟通、协商等办法化解社会矛盾。这是新形势下做好党的群众工作、推进社会管理和创新的必然要求。

创先争优活动必须与进一步深化区域化党建、推动社会管理和创新紧密结合,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服务地区群众、推动地区发展、维护地区稳定、推进社区建设、培育社会组织、带动基层民主自治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对社会管理的领导;进一步探索党员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将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到社区联系报到、服务社区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完善相关的管理办法,对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作出规定,支持和引导党员进入居委会、业委会、群众文化团队等,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宣传、组织、引领群众;进一步巩固和传承世博党建联建成果,整合利用区域党建资源,通过组织共建、人才互动、党员联管、活动互助等方式,推进单位党建、行业党建和区域党建的互联互补互动,提高社会管理和创新水平。

四、围绕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创先争优

基层党组织是党团结群众、推进改革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战斗堡垒,必须下大气力坚持不懈地抓好基层党组织的日常建设。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基层党建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必须在为基层党建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上下功夫。

要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同步推进基层组织体系的完善和工作制度的健全。着眼于完善特大型城市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体系,积极探索扩大外资银行、中介事务所、各种协会,以及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和工业园区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的有效途径,拓展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部分“难点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要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同步推进基层党组织的党务公开。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意见》,搞好试点,抓好推进,结合各地区、各单位实际,制定党务公开目录和程序,规范公开内容和形式,积极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党务公开的有效途径,切实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证党员民主权利,确保在年底前全面推开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工作。

要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同步推进基层党务干部队伍建设。建设好一支强有力的基层党务干部队伍,事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事关基层党建工作的成效,必须引起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现在,不少农村、企业、社区等基层存在党务干部年龄偏大、队伍青黄不接等问题。一些区县已在加强干部培养方面作了不少探索,要继续积极推进。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要结合庆祝建党90周年这一契机,兴起学习党史、继承党的优秀传统的高潮。要组织开展“两优一先”评选表彰活动,形成学习先进、弘扬先进的良好氛围,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以优异成绩向党的90周年生日献礼

推荐第3篇:《求是》道德文章

《求是》刊文论我国道德状况:失德现象仍属支流http://www.daodoc.com 2012年04月10日04:35 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者按今年以来,《求是》杂志在第1期、第4期、第7期相继刊发《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认清道德主流坚定道德信心——再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正视道德问题加强道德建设——三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共三篇署名“秋石”的文章。“道德三论”引起读者广泛关注。

一论:考察道德现象,离不开具体的价值观立场、认识方法论和历史视野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一文指出,在我国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日益变革的大背景下,包括道德在内的社会意识形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情况。当前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是应该怎样评价我国现阶段的社会道德状况,道德总体上是进步的,还是退步的?这个问题已经超出单纯道德评价的范畴,涉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成就的评价,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

文章从价值观立场、认识方法论和历史视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关于价值观立场,文章指出,道德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实践精神方式,与人的实践活动密不可分,渗透在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这就使得人们容易把道德本体化和独立化,忘记道德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事实上,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受经济基础制约,其独立性只有相对意义。评价道德的价值是正还是负、性质是善还是恶,总是具有两方面的维度:一方面,看决定道德发生发展的经济基础的性质;一方面,看道德对相应的经济基础起作用的性质。从根本上说,建立在进步经济基础之上的道德,能够推动进步经济基础发展的道德,其价值为正、性质为善,反之,则价值为负、性质为恶。从这个基本价值观立场出发,评价当前我国道德状况的性质,就要放眼广阔的经济社会领域;根本标准,只能是生产力的标准,是经济基础的标准,是社会进步的标准,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标准。

关于认识方法论,文章认为,对当前我国社会道德状况进行评价,首先要把握全面的道德现象。列宁曾说过:在社会现象领域,“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在道德领域,所谓整体的普遍联系,就是道德在生产方式以及上层建筑历史变革总进程中的状况,就是道德反映和作用于经济基础以及同上层建筑其他方面相互作用的总联系方面。这才是反映本质的道德现象。

关于历史视野,文章指出,经济进步与道德进步是同向还是二律背反,不能作静态的无谓争论,只能在人类历史进程的动态比较中来评判。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从人类历史发展的事实来看,即便是在历史最黑暗的时期,人类道德进步的总趋势并没有根本逆转。道德发展的这种客观规律同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今天,我们只有在历史的比较中,才能深刻认识到,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上的新中国,使中国人民在道德上和精神上获得了巨大跃进;而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在道德和精神上获得了新的巨大进步。

文章认为,从正确价值观立场、科学认识方法论和历史视野出发来分析当前我国的道德状况,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发展进步的。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的变革,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为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道德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注入了持续的动力;在新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基础上生长起来的崭新道德,以及不断开展的群众性道德建设活动,又反过来为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营造了良好的精神道德环境,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动力。经济的发展进步和道德的发展进步之间存在的作用和反作用的相辅相成关系,决定了经济的发展进步,决不可能建立在社会道德总体滑坡的基础之上。

二论:认清道德领域的成绩与问题、主流与支流,坚定道德信心

《认清道德主流坚定道德信心——再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一文认为,2011年我国社会出现的一系列道德事件,勾勒出“感动与疼痛并存,谴责与反思交织,忧虑与希望同在”的图景。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社会真正危险的道德状况,不是人们对失德现象的义愤,而是对道德滑坡的冷漠。无论是感动还是疼痛、谴责还是反思、忧虑还是希望,都传递着社会公众的善良意识和德性本质,反映出干部群众的道德自省和道德愿景,也充分证明我国社会的主流道德观念、主流道德行为和主流道德舆论的积极、进步、向善。

文章认为,评价道德发展的问题与成绩,与评价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具有相当的同一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其巨大成就得到人们的高度认同,然而,一些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但这些,都不能影响人们对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评价,中国的发展成就,没有人敢否认,也否认不了。问题确实不少,成绩更加巨大,这正是中国的实际国情,是中国发展进步的主流态势。对道德领域的形势也应该作这样的评估。可以认真地梳理和比较一下,30多年来,伴随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和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在人的利益、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个性、人的权利等问题上,有了多么巨大的变革和进步;改革开放意识、竞争进取意识、自由民主意识、公平正义意识、和谐包容意识、生态环保意识,有了多么巨大的转变和创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以及经济道德、政治道德、公共道德、生态道德等各个领域的道德建设,又有了多么巨大的改进和提升!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肯定,中国道德的发展进步在总体上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历史成就同向,与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同向,与中国人素质的全面提升同向。

文章说,在当前中国社会道德领域,一些时段、一些领域、一些人群的局部道德滑坡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有些道德问题还相当突出。但无论怎样高估问题的严重性,失德现象仍属支流,社会道德积极、进步、向善的主流地位无可撼动。

以腐败问题为例。一方面,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在少数党员干部身上,风气的败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另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从高层到基层,许许多多的党员干部锐意改革,勇于探索,致力发展,开拓进取,带领群众干事创业,不断开创工作的新局面;许许多多的党员干部忠于职守,敬业奉献,不计报酬,不辱使命,在自己的岗位上建功立业;许许多多的党员干部舍小家,顾大家,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负重前行,超负荷工作,甚至牺牲了健康和生命;许许多多的党员干部严格自律,清正廉洁,用一身正气坚守着党性,保持着共产党人的本色。在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在抗击非典、防控疫情的斗争中,在关键时刻和危难关头,总是我们的党员干部挺身而出,冲锋在前,舍生忘死,慷慨赴义。如果不是这样,如果没有一大批这样的党员干部,如果没有一大批这样的中坚和骨干在团结带领群众奋斗,我们的党和政府就不可能成功推进并驾驭这30多年来波澜壮阔的大变革,我们的国家就不可能有这30多年来突飞猛进、举世惊叹的发展和进步。

以诚信问题为例。一方面,商业欺诈等现象屡禁不止,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食品安全问题尤为突出,毒奶粉、地沟油、瘦肉精,等等,让一些群众发出了“还能放心吃什么”的责问。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的企业和商家是好的,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商家把诚信当作自己的生命和无形资产。如果不是这样,中国就不可能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中国商品就不可能涌向世界每个角落,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也离不开的从主要日用品到高端电子产品的供应基地。从出口商品看,2009年和2010年,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测的中国出口货物不合格率分别为0.15%和0.14%。2010年,中国出口美国的食品合格率达99.53%;出口欧盟的食品合格率达99.78%;出口日本的食品合格率也达到99.74%,高于同期来自美国和欧盟进口食品的抽检合格率。从国内商品看,近年来,在卫生部每年进行的抽检中,食品的合格率都在90%以上,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合格率更达95%以上。与饮食质量密切相关的是,中国人的预期寿命越来越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改革开放初期的68岁提高到73.5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国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也越来越好。这表明,食品质量的提高和安全保障,功不可没。

以公德问题为例。一方面,扶贫济困、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遇到了新情况、新挑战,一个“小悦悦”事件,似乎颠覆了不少国人的道德观念,要不要救助不相识的人,成为一些人心中纠结不清的问题。另一方面,勇敢徒手接住坠楼女童的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以德报德、坚决拒收上万元补偿金的合肥两位农妇,在看到孩子躺在马路上抽动的那一刻“只想着救人”的陈贤妹,这一个个平凡的道德模范,这些在中国大地上天天都会出现的义举,为中国社会牢牢地支撑起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的道德蓝天。这些年,每遇大灾大难,中国社会都会出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天动地的场面。蔚为壮观的志愿者队伍,已成为今天中国社会一道真善美的风景线。为北京奥运会服务的志愿者就达170万,是奥运史上志愿者最多的一届。据团中央志愿者工作部2005年的不完全统计,全国有260万个学雷锋小组,学雷锋志愿者超过3000万人;全国已建立了43万个志愿者组织,常年开展活动的志愿者超过6000万人,注册的志愿者达2000多万人。志愿者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社会大多数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赤诚心,折射出中国社会道德状况的主流。

三论:正视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的道德发展变化,动员起全社会的力量,共建我们的道德家园

《正视道德问题加强道德建设——三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一文认为,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道德问题,是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发生的,具有鲜明的社会转型期特征。毫无疑问,道德问题的主观成因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在人类历史的本源意义上,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而不是相反。因此,分析道德问题的客观成因,对于我们加强道德建设、治理道德问题,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为什么官员腐败问题易发多发?文章分析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围绕配置资源的权力展开的寻租博弈,是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的基本特征。而所谓寻租,最直接的表象,就是权钱交易。这样的寻租或权钱交易现象,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很难发生的。在计划经济时代,社会的经济结构简单、利益主体单一,全国的企业就像一个个生产车间,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产品如何销售、利润如何分配、工资如何确定,等等,并不由企业自己决定,生产要素的配置主要是政府主管部门按照计划指令执行。在这样的经济社会环境中,政府官员和企业负责人缺乏寻租的根据,也难有寻租的可能,各级政府对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管制是简便而高效的。

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的经济结构日益复杂化,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不同所有制企业所形成的不同市场主体,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全流程展开竞争,其激烈程度,被形容为“市场如战场”。由于转型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存在着诸多的不健全不完善,给权力与市场之间留下了许多空隙,权力可以通过这些空隙进入市场,金钱也可以通过这些空隙获得权力。正是所谓的“审批经济”,导致在一些时段、一些领域和一些人群中,权力寻租和权钱交易现象突出。该由政府管的,一些职能部门不作为,有权不用;不该由政府管的,一些职能部门乱作为,有权乱用。这些不作为和乱作为反映的正是制度上的缺陷,它为权力寻租和权钱交易,为一些失德的官员提供了贪污腐败的客观条件。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

为什么商业诚信缺失问题易发多发?文章分析认为,这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大大提升,生产、流通、消费时间延长、环节增多、层次叠加等密切相关。在自然经济和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交换、消费是在一种简单状态下进行的,生产的产品以单一的农产品和品种有限的工业制成品为主;交换的手段要么是直接的以物易物,要么是即时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消费的物品是人们可以直接判定成分质量的产品。在这样的经济活动条件下,即便是恶意欺诈也很难得逞,因为每一个交易人都是有效的诚信监督者。简单的经济活动,造就了直接的信用监督机制和纯朴的诚信道德。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交换、消费的情形发生了根本变化。从生产环节看,人们原来直接从田地里收获食用的庄稼,现在往往只是现代化大工厂流水线上的原材料,食品加工业产出的商品五花八门,把超市的货架摆得琳琅满目。从交换环节看,原来直接的以物易物和即时交易行为,被越来越多的间接订货方式所替代,支票结算、信用卡结算成为基本的结账方式,期货交易、网络交易等成为新型的时空分离的交易方式。从消费环节看,过去,食品从田间到餐桌只有一步之遥;现在,不仅粮食蔬菜水果的生产可能被施以各种化肥和农药,而且还要经过复杂的加工环节,消费者个人很难有能力检测餐桌上的食物是否“绿色”和“有机”,更检测不出“地沟油”和“瘦肉精”。在这样复杂的经济活动中,可以制假贩假的链条全方位延伸,诚信缺失的风险空前放大,信用监督的职责,根本无法由交易的当事者独立完成,更不可能由消费者个人独自担当。在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体系,就没有市场经济;信用体系有多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就有多完善。而建立、完善和维护信用体系,不仅需要有专门的监管机构,还需要统筹很多部门,共建共享质量信用信息平台,以有效防范和惩处诚信缺失者。显然,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还需要足够的时间。事实上,世界上所有的市场经济国家都面临商业诚信缺失问题的困扰。西方发达国家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已有一二百年的历史,但严重的商业欺诈事件仍然层出不穷。从美国安然公司、安达信会计事务所的假账丑闻,到震惊世界的麦道夫诈骗案,这一系列恶性案例表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信用制度远非完美无缺。

为什么公德失范问题易发多发?文章分析说,一些社会成员的公德失范,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以往调节“熟人社会”的道德机制受到削弱,而调节“陌生人社会”的道德机制尚在建立和完善之中。

在“熟人社会”,人们对自己的处境是比较了解和信任的,在作道德选择时,道德价值观不会出现大的混乱,比较容易拥有道德自信和勇气;而在“陌生人社会”,人们往往需要对新的道德处境进行分析判断,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容易产生不信任感,在作道德选择时,自信心和勇气都可能大打折扣。有一种现象很值得研究:当前中国社会的公德失范现象,绝大多数不是发生在“熟人”之间,而是发生在“陌生人”之间;人们照样会为亲朋好友“两肋插刀”,但面对陷入困境的“陌生人”,往往退避三舍。因此,不能简单地说当前中国人的社会公德水平普遍滑坡了,而更应该说,一些国人在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的过程中,道德价值观产生了纠结,陷入了道德选择的困惑。还有一种现象也值得研究:中国的“80后”、“90后”及现在的中小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情况,总体上似乎要好于更年长的人。他们更快地适应着“陌生人社会”的公德规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垃圾分类、过马路走斑马线、在公交车上主动让座、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在滚动电梯上靠右站、遵守银行和邮局的一米线规则——这些“小节”的变化,反映的正是中国道德进步的大趋势。

文章指出,在对各种失德现象同声谴责的批评声中,我们听到的是对加强道德建设、改善道德环境、治理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强烈呼唤。对道德问题,既要回答“怎么看”,更要思考“怎么办”。

文章强调,加强道德建设,要在思想上提高觉悟,在行动上加大力度。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告诫全党:“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我们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之初,江泽民同志就严肃指出:“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地防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蔓延,帮助人们树立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风尚,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党的十六大以来,思想道德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在分析腐败的思想道德根源时,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些人认为道德修养方面的问题是‘细节问题’,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小题大做。这种认识是十分错误的、有害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从近年来查处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看,腐败分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大都是从道德品质上出问题开始的。”他强调,一定要把加强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作为反腐倡廉抓源头的一个重点。他向全党和全社会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

文章说,国际国内的教训一再证明,道德败坏了,一定会反过来损害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个“三鹿奶粉”事件,不仅彻底毁掉了一个著名的企业,而且伤害了全行业,伤害了相关地区,甚至伤害了国家形象。这样的教训,可以促使人们进一步认清新形势下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视和治理各类道德问题,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在思想上进一步觉醒起来,决不能对道德建设有丝毫的轻视和懈怠;就是要在行动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决不能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没有道德领域的进步和发展,就不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在道德建设上,要做实功而不要务虚名,要日积月累而不能急功近利。

文章强调,加强道德建设,要让法制建设成为道德建设的坚强后盾。道德的后盾在法律,道德的底线在法律。使法治和德治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是加强道德建设、有效治理道德问题的根本途径。道德主要依靠良心的自觉发挥作用。人的良心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从根本上说,良心就是内化的社会道德规范。在这个过程中,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言行会受到肯定和奖励,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言行会受到否定和相应程度的惩罚,人们在激励与约束相辅相成的机制中经受着道德磨练。道德良心既是“奖励”出来的,也是“惩罚”出来的。人们往往只看到发达国家公共秩序良好的一面,却忽略了发达国家社会公德背后的法律支撑,当闯红灯、乱停车、随地吐痰等轻微违法行为的代价都高昂到承受不起时,人们自然就会变得更加“有道德”。中国自从实行“醉驾入刑”以来,酒后驾车的人数陡然下降。这是道德觉悟提高了,还是惩戒机制奏效了?答案显然是:双赢!治乱当用重典,治理当前的道德突出问题,必须更加重视发挥法治的作用。

文章强调,加强道德建设,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加强道德建设,治理道德问题,是一项全民共建共享的民心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担当。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成为道德建设的参与者,而不能只当旁观者;都应该成为良善道德环境的维护者,而不能只当享受者;都应该成为躬身行德的实践者,而不能只当评头论足的“批评家”。强调道德建设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就是强调道德建设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事事可为。每个公民都负有道德建设的责任,都是道德建设的主体;道德建设的成就人人有一份功劳,道德领域的问题人人有一份责任。一滴水能够反映太阳的光辉,一个人的德行能够折射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我们理想的道德家园。

推荐第4篇:求是25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研究室)

2011年1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座谈会。吴邦国委员长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光辉历程,深刻阐述了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大意义,认真总结了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经验,精辟分析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新形势新任务。吴邦国委员长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吴邦国委员长的讲话精神,努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开创立法工作新局面。

一、完善法律体系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社会实践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实践经验的总结。社会实践永无止境,立法工作也要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是静止的、封闭的、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新形势、新实践、新任务给立法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我们党已经确定了本世纪头20年中国发展的奋斗目标,这就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现在离2020年还有不到10年,随着“十二五”的开局,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内外形势的新情况新变化,广大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迫切需要法律制度建设予以回应和调整。实现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迫切需要法律制度建设予以推动和引导。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立法工作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发展变化的需要,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障宪法及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与此相适应,今后较长时期内,立法工作的重点将会逐渐发生变化:将从注重制定与修改并重,逐步转向更加注重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将从注重经济领域立法,逐步转向更加注重社会领域立法和其他领域立法的均衡发展;将从注重创制法律规范,逐步转向更加注重提高立法质量,更加注重保障和促进法律规范的有效实施。

二、完善法律体系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吴邦国委员长在讲话中认真总结了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经验,并把最重要的经验归纳为五条: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二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三是坚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五是坚持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这五条宝贵经验,来自于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历史经验教训进行深刻总结,从中国国情出发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正确决策;来自于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来自于几代立法工作者秉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理想,几十年如一日的执著追求、默默奉献、不懈努力。正是因为始终践行这五条经验,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立法路子,仅仅用几十年时间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立法任务之重世所罕见,克服困难之多前所未有。因此,这五条经验,也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绝不能偏离和动摇。

在具体立法工作中,我们要积极创新思维,牢固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立法理念。

一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理念在立法上的体现就是立法为民。要常怀敬畏之心,始终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问法于民”,从民意中汲取立法的动力和营养,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立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二是与时俱进。要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通过法律修改、立法解释、法律编纂等多种方式,及时对现行法律规范进行补充完善。要遵循法律体系和立法工作自身规律,妥善处理法律规范的稳定性与变动性、现实性与前瞻性、原则性和可操作性的关系,使我国法律既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要求,又顺应世界法律发展趋势。

三是质量第一。要积极探索立法规律,完善立法工作机制。通过立法前的项目论证、立法中调研、立法后评估等方式,探索总结客观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要使法律规范互相衔接,协调配套。要妥善处理各类利益关系,确保法律制度能够得到有效实施。确定立法项目,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使法律更具现实针对性;在法律规范设计上,要力求明确、具体,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在立法模式和体例上,不求大而全,需要几条就规定几条,重在管用,重在实施。

四是重在引导。法律规范中有原则和规则。原则注重倡导和指引,规则注重规范和约束。在强调用法律手段推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鼓励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要充分发挥不同类型法律规范的功能,使法律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助推器。

三、为完善法律体系努力做好立法工作

吴邦国委员长在讲话中指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成就辉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任重道远。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法律体系形成后,今后一个时期,立法工作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以提高立法质量为中心,促进法律体系不断趋于完备。

一是更好地做好现行法律的修改完善以及制定新法律的工作。法律体系的形成,意味着我们国家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主要的、基本的法律都已经有了,今后立法工作的重心是根据实践不断发展变化提出的新要求,对现行法律的修改完善。对与改革发展要求不适应、不协调的法律,要按照立法规划和立法工作计划,及时予以修改,使法律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同时,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还要做好新法律的制定工作。尤其是要紧紧围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领域立法工作,从制度上逐步建立包括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教育医疗、公共安全等方面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此外,还应着重做好财税立法工作,充分发挥财税制度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调控作用。

二是采取各种措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在制定新法时,要同时研究考虑与新出台法律不一致、不协调的其他法律或者其他法律中相关条文的修改、废止,力争做到立、改、废同步进行。不能同步进行的,在法律特别是重要法律出台之后,也应及时进行修改、废止。要加强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及时发现并纠正法规、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中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的问题,切实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继续做好立法后评估工作,为制定、修改或废止有关法律法规提供依据,从而促进立法质量不断提高。要探索开展立法前论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合理安排立法项目,以突出立法重点,集中立法资源,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

三是在立法工作中为法律有效实施提供保障。把督促配套法规制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在确定立法项目、起草法律草案的同时,对配套法规的制定作出统筹安排,原则上做到与法律同步起草、同步出台、同步实施;个别不能同步出台的也应抓紧跟踪督促,确保按照要求如期出台。进一步加强立法解释工作,对法律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法律制定后出现新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通过及时作出立法解释,赋予法律条文更加准确、更具针对性的内涵,发挥立法解释对于保障法律有效实施的重要作用。在具备条件的领域,适时开展法律编纂工作,将法律系统化,以更加适应新情况、新变化。

四是进一步扩大公民对立法工作的有序参与。要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方面下更大的功夫,不断探索完善立法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公布法律法规草案以及公民旁听常委会会议等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方法,建立健全立法过程中的意见表达机制以及对公众意见的反馈机制。加强立法调研,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着力提高公众参与立法工作的成效,使立法更加集中民智、汇聚民意、体现民情,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五是深入开展法律理论研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对我们提出了进一步开展法律理论研究新的更高要求。要通过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理论研究,充分认识影响和制约立法工作深入推进的全局性、长远性、规律性问题,深入谋划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不断提高运用法律理论研究成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立法决策水平,为不断完善法律体系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

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

(王炳华)

核电是安全可靠、技术成熟的清洁能源。新世纪以来,世界上很多国家开始了新一轮核电建设,我国也进入了核电快速发展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这一方针立足世界核电发展大趋势,强调了必须紧紧把握安全和高效两个关键点,指明了我国核电发展的方向。

一、发展核电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核电是一种清洁低碳能源,经济性好,持续供应能力强,代表着能源优质化方向,受到各国重视。截至2010年底,全世界在运核电机组442台,总装机容量3.7亿千瓦,发电量占世界发电总量的16%。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数据,目前全球在建核电机组66台,计划建设约148台,意向建设约342台,到2030年世界核电总装机容量将再扩大一倍。世界核电市场孕育着巨大的投资需求。因此,发展核电并努力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先进核电技术,不仅会在未来世界核电市场竞争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增长的重要引擎。

发展核电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营,涉及材料、冶金、化工、机械、建筑、电子、仪器制造、信息技术等众多行业,基本涵盖了工业的各个领域,对基础研究、系统集成、装备制造、工程管理有着很高的要求。发展核电,可以有效地带动研发、设计、制造、建设和管理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进而推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方式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方向转变。

发展核电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发展核电,可以大幅减少对化石能源的开采、运输和燃烧总量,降低经济快速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是电力工业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我国目前投入运行13台核电机组,装机容量约为1080万千瓦,与相同规模的火电相比,相当于每年少排放二氧化碳6700万吨、二氧化硫25万吨、氮氧化物15万吨。“十二五”期间,我国面临的改善能源结构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任务更为艰巨,核电将成为促进节能减排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发展核电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调整密不可分。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明确核安全的国家责任和国际行为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对于我国来说,积极参与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不仅可以加快核电技术进步,还能够提升我国与相关国家的双边信任关系。未来,我国出口自主品牌的核电站,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而且能够增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二、国内外核电发展形势

世界核电始终向着更安全和更经济的方向发展。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以技术更迭为标志,世界核电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到今天,第一代技术已被淘汰,第二代技术在上世纪70到80年代得到发展和普及,现在全球运行中的核电机组绝大部分为第二代,其存在的问题是没有把防治和缓解严重事故作为设计基准。在美国三哩岛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二代核电站发生重大事故后,世界核电建设几乎停滞了20年,但各国对核电技术的探索并没有停止。当前,以AP1000、EPR为代表的第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已成为主流,AP1000在中国和美国,EPR在芬兰、法国和中国先后开工建设。在三代核电技术继续发展的同时,全球已在积极开发第四代核电技术,其最终实现商业运行预计要到2030年以后。

我国探索和平利用原子能经历了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周恩来总理先后3次提出要搞核电建设。1981年,国务院批准秦山一期30万千瓦核电站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国核电事业正式起步。“九五”期间,即在全球核电建设陷入低谷的时期,我国开工建设了秦山二期、广东岭澳、秦山三期、田湾4个核电项目,使我国保持了核电发展的连续性,为我国核电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3年,全国核电建设工作会议召开,提出了“核电要统一组织领导,统一技术路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快自主化建设”的发展思路。经过充分论证,中央于2006年底做出了引进美国西屋公司AP1000三代先进核电技术的战略决策,这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领域投入资金最大、转让技术最完整的技术引进项目。2007年10月,国务院发布《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20)》,明确提出了我国加快核电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与技术路线图。

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具备自主建设和运营二代和二代改进型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能力,而且在三代先进核电技术应用和创新方面还走在了世界前列。AP1000三代核电自主化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广东台山2台EPR机组进展顺利,与此相配套的国家产业规划和支持政策也逐步到位,核安全监管体系不断完善,我国核电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三、中国核电发展要走安全高效的道路

今后,我国要实现核电的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处理好五个重要关系。

处理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核电对安全的要求远远高于其他行业,一旦出现严重核事故,不仅当前发展的好势头将不复存在,而且会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经过10多年努力,我国已经建立了符合国际标准、比较完善的核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核电建设和运行总体上保持了安全稳定。目前,处理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关键是落实好中央已经明确的技术路线,新建项目应尽可能选择安全性最高的机型,集中力量对AP1000三代核电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核电站的能力。

处理好高效发展与高速发展的关系。核电发展在注重规模和速度的同时,更要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目前,国家核准建设的核电机组有34台,已经开工建设28台,占全球在建规模的40%。随着我国在建和拟建的核电项目规模不断扩大,人才、燃料、装备制造、安全监管等制约因素开始凸显。如果不顾实际条件,过多过快上马核电项目,无疑会牺牲技术先进性和长期安全性。因此,处理好高效发展与高速发展的关系,关键是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稳步推进,根据需要与可能,在确保高效发展的前提下,合理确定不同时期核电建设的规模和结构。

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的关系。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是密不可分的。从历史上看,除了美、俄拥有原创技术,法、日、韩等世界核电强国都是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而发展起来的。从现实看,世界核电强国正在抓紧组建跨国技术联盟,开发新一代核能技术。我国核电自主研发和国际合作的实践也表明,国际合作越全面越深入,越有利于我们掌握世界先进技术,实现持续创新。当前,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扩大核电领域的对外开放,特别是同技术原创方进行持久深入的合作,同时加快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在更高的起点上参与世界核电的竞争。

处理好集中统一与市场竞争的关系。正确处理这一关系,构建合理的产业组织形式,是支撑核电安全高效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考察世界主要核电强国,有些经验值得借鉴。一是研发设计资源相对集中。不论是美国、法国还是韩国,均是由一家企业面向全世界提供标准化设计和技术服务。二是产业链条有效衔接。各核电强国普遍在国内整合资源,在国际上形成联盟,将研发设计、工程管理、电站运营纳入一个企业集团,便于为核电业主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三是核燃料体系独立开放。从我国核电发展状况看,技术力量大多分散在不同的企业集团。在核电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们应在研发设计等薄弱环节整合技术资源,在工程建设等比较成熟的环节要保持适度竞争,促进核电产业高水平快速健康发展。

处理好核电产业与相关领域的关系。核电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长、涉及产业面广的特点,由此决定了核电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产业链上各相关环节的协调发展。当前,重要的是在核电规划调整中,统筹考虑核电发展规模与人才、燃料、制造等方面的关系;要支持装备制造业尽快提升水平,稳定产品质量;要提高核安全监管水平,形成具有权威性的独立监管机构;要提高核燃料供应和后处理能力,力争5到10年内在铀资源开发、铀浓缩、燃料元件制造和乏燃料后处理等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

在创新中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 )

创新,是深圳作为经济特区的一个显著特征。长期以来,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试验田”、“排头兵”和示范区,对中央的战略部署“先行先试”,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过程中,深圳同样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放在党建乃至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创新学习理念、构建学习网络、完善学习制度、打造学习品牌、探索学习方法,走出了一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习型党组织与学习型城市建设相促进的新路子。

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各级党员干部的决策力、执行力和免疫力。深圳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首要目的,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保持特区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永葆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的理想信念。近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自觉把学习视为创新发展的基础,在学习中提高决策力,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和“深圳质量”等一系列重大决策。把学习作为提高执行力的重要手段,寓工作于学习、寓学习于工作,切实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能力和素质。市委提出:“切实树立科学理念、不为定势所困,切实树立忧患意识、不为成绩所累,切实树立世界眼光、不为视野所限,切实强化创业精神、不为艰难所惧”,通过全市深入开展干部思想作风大整顿和“服务年”活动,在坚持“特”、追求“好”、突出“新”、敢争“先”、立足“干”上狠下功夫,推进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低碳发展、和谐发展,大力加强执行力建设。把学习作为加强党风廉政教育、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的重要手段,提高特区党员干部的免疫力,同时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培育有利于反腐倡廉的文化土壤,使特区党员干部自觉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始终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

构建学习网络,实现党组织、党员和市民学习的全覆盖。创新和构建多层次的学习网络,建立并发展以需求为导向,面向未来、面向社会的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学习网络体系。首先,针对各级领导班子,开展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为龙头的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都强调“一把手”的高度重视和示范带动,采取专家辅导、集中学习、讲党课、电视电话会等多种形式,扩大学习效果。其次,针对各级党组织,通过参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大规模、全市性的活动开展学习,使特区党员胸怀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肩负更加重大的历史责任,培养更高的促进发展能力,树立更好的党员形象。第三,针对各级党员干部,组织各种干部教育培训。近5年来,已培训干部80余万人次,进一步理顺了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的干部培训管理体制,构建了以党校为主阵地、国内外优质培训资源为补充的干部培训机构体系,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的大教育大培训工作新格局。第四,针对基层党员,借助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进行学习。深圳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2008年开通以来,已建成终端站点近4000个,基本覆盖了目前有活动场所的基层党组织,成为基层党组织学习的重要载体。

健全学习制度,推进党员干部学习的科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不断创新和完善党员干部学习的工作体制机制。一是通过贯彻实施《深圳市干部学习促进办法(试行)》,建立健全党员干部的学习促进制度。二是通过贯彻落实《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我市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实施意见》,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全市形成了以市委中心组为龙头、从上至下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委中心组学习领导责任制和工作机制。三是通过大力实施《2006—2010年深圳市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完善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制度。构建了由市委组织部主管、各单位各司其职,市、区分级管理的培训管理体制,形成了以市、区属“三支队伍”为主体,并向重点产业行业和“两新”组织等领域人才拓展的培训新格局。

打造学习品牌,吸引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主动参与、热情参与和普遍参与学习。一是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深圳学习讲坛”为代表的党委中心组学习品牌。党委中心组学习的定位是“学理论、议大事、转观念、出思路、建班子”,注重系统性和前瞻性,凸显高层次和高端化。同时,打造有特色、有声势的“深圳学习讲坛”,作为市委中心组学习的平台。二是以“百课下基层”为代表的理论宣讲品牌。目前已持续开展五届,现场听众超过10万人。三是以鼓励全民学习为追求的“深圳读书月”品牌。目前,“深圳读书月”已举办各类活动2000多项,已成为市民的文化庆典、城市的文化名片,深圳也因此成为全国读书文化的领军城市之一。四是以提高城市鉴赏品位为目的的“市民文化大讲堂”品牌。“大讲堂”以“弘扬人文精神,发展公共文化,丰富市民生活,提升城市品位”为宗旨,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讲坛品牌。五是以推进社科理论知识普及为使命的“社科普及周”品牌。“社科普及周”以向市民宣传普及社科知识为使命,提升了理论工作的影响力和说服力。六是以“大家谈”活动为代表的基层党建品牌。活动以“发现先进典型、增强党员意识、树立良好形象”为主题,成为基层党建的新品牌、新亮点。

创新学习方式,增强学习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影响力。首先,大胆利用新兴传媒等各种先进手段,实现学习的网络化。注重网络培训、远程教育和电化教育,对培训机构进行信息化改造,对培训成果和特色课程进行深度开发,每年推出一批网络培训课程,完善深圳干部网上学院,逐步实现教、学、考、管的网上作业。其次,构建以党员为主体、以提高能力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增强学习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党员教育由传统的灌输式向互动式转变,突出学习的主体性,通过加强国情民情体验、一线挂职、跟班学习、现场教学、基层蹲点等方式实施体验教育;以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为载体,借助案例教学、行动学习、学员论坛等方法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和提升干部正确的角色行为能力、心理素质、沟通技巧和应变能力。第三,开展党组织思想关怀和帮扶活动。建立党内思想关怀和帮扶机制,将党内谈心活动经常化,推行党员领导干部接待日制度,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和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定期与党员开展谈心活动,努力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广大党员不断学习、追求超越、锐意创新的精神家园和战斗堡垒

推荐第5篇:求是观后感

《求是》观后感

近段时间,我系统地看完《求是》看完之后,我感触颇深,深深感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不畏惧艰难困苦,是一个具有强烈使命意识,勇于担当使命的政党。

杂志发表习近平文章:《关键在于落实》通过认真阅读该书,可以发现,书中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物质不灭。宇宙不灭。唯一能与苍穹比阔的是精神。”“毛泽东不是先知先觉,却以最大的历史自觉来到转折点。没有句句是真理,只有步步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与非凡,毛泽东作为这个党的领袖的伟大与非凡,并不在于那种充满佛光神意的被神化的计划或者预言,而在于它的实践。不屈不挠的、百折不回的实践。”“真理在大多数时候,并不是一轮光芒四射的红日。更多的时候,它可能只是黑夜中一道电闪,甚至是遥远的前方一缕若明若暗的微光。发现真理,需要智慧。跟随真理,则需要勇气。”这些都是《求是》里让我受益的精彩睿语。

“实事求是是从苦难走向辉煌的思想基石。”这警示我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坚决打牢理论基础并将它们牢记于心,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强烈的工作责任心,真正做到以人本、专业、安全为服务理念,以效率、亲切、严格为工作信念,以更快、更亲、更严为工作追求,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严谨方式切实服务好边检工作,踏踏实实的走好边检人生的每一步,把自己极其有限的生命融入到神圣的边检事业中去,做一名忠诚进取的国门卫士。

学习有很多种,不论直接学习或者间接学习,学到就好。读书也一样,在于读透而不是读过,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高人指路,高人指路不如自己领悟。学习不仅仅是要理解掌握知识,更要将知识能动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3100301赵立庚

推荐第6篇:《求是》文章

《求是》文章——大部制改革:科学发展的有力保障

《求是》杂志2013年第1期刊登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署名文章:《大部制改革:科学发展的有力保障》。全文如下: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作为这一改革的试点,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探索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着力创新行政管理理念,转变职能,有力保障了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

在改革实践中,我们从基础抓起,坚持在“六个注重”上狠下功夫。

注重科学优化机构设置。坚持精简统一效能,整合优化内设机构。将过去由十几个部门分管的行业,综合设置为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子信息4个管理大司局,推进管理职能的有机整合。根据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设置主要负责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军民结合、信息化推进等机构。兼顾信息通信网络发展、管理和安全保障的现实需要,设置主要负责通信发展、电信管理、通信保障、信息安全协调等机构。

注重全面正确履行职责。认真履行管规划、管政策、管标准以及指导行业发展的职责。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提出了工业转型升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通信业转型发展等战略举措,狠抓企业技术改造、自主创新、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攻克“三网融合”、淘汰落后产能等难点。

注重加强政府管理创新。坚持把转变职能作为改革的着力点,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减少微观干预,精简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注重增强行业管理的科学性和全局性。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行业管理的新途径,强化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和行业自律管理,努力为行业发展创造开放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改进财政资金支持方式,支持受惠面广和公益性强的新型工业化基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加强信息发布等公共服务,健全行业服务体系。

注重健全协调配合机制。坚持权责一致原则,建立健全部门间协同配合机制,加强重大问题会商和沟通。充分利用跨部门合作机制,有效推动一批涉及面广、任务重、难度大的工作,促进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的衔接配套。加强部省战略合作,与23个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加强规划衔接、项目推进和信息沟通,确保相关政策的一致性和有效性,促进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

注重完善行业管理体系。坚持发挥和利用好各方面的力量,建立统一高效融合的工业和信息化管理体系。按照相互沟通、协同配合的思路,完善司局职责分工,理顺工作流程。发挥地方贴近基层贴近行业的优势,依托和支持地方主管部门开展行业管理。始终把行业协会作为加强和改善行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支

撑,建立健全购买服务、政策征询、信息交流等机制。发挥部属事业单位和高校在决策咨询、人才培训、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注重加强机关队伍建设。通过学习培训、双向挂职交流、竞争上岗、关键业绩指标考核等形式,改善干部队伍素质和结构,适应履职需要。加强反腐倡廉和作风建设,培育机关文化,提高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大部门制改革不仅精简了机构,更重要的在于初步建立了有利于工业通信业与信息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力推动了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快步前行。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环境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内在要求,及时提出工业转型升级等重大战略思路;针对一段时期内工业行业管理分散的情况,着力建立工业和信息化规划体系,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协调,不断夯实行业管理基础;着眼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全局,及时提出重点产业振兴改造、工业结构调整、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重大政策建议并组织实施。2008—2011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40%左右,制造业规模跃居全球首位,2011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7.5%,“十一五”期间工业领域规模以上中小企业数量增长了50.1%。有力夯实了工业作为实体经济主体的地位,信息化作为现代化战略举措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加快推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我们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突出抓好技术改造、兼并重组、产业转移和集聚发展等关键环节,坚决打好淘汰落后产能、工业节能减排等攻坚战。“十一五”期间,淘汰落后产能占全部落后产能的50%左右,6大高耗能行业占工业比重从2005年的32.7%下降到2010年的30.3%,钢铁、汽车等规模经济行业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中西部工业占比分别提高了2.1和3.7个百分点,工业发展层次稳步提升;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水耗分别下降26%和36.7%,工业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7%和15%,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进展。 切实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工业由大变强,关键在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强核心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推动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技术路线图,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启动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生物、信息、节能环保等产业年均增速超过20%。加强标准化和知识产权工作,4年多来共复审2.4万项标龄超过5年的行业标准,制定完成近万项标准,基本扭转了长期存在的标准滞后局面,积极推动第三代移动通信TD-LTE-A(时分双工模式增强型长期演进技术)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为国际标准。

大力推进两化融合和军民融合。我们积极探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军民融合的路径。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集成应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生产装备、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60%,重点行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50%。以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切入点,推动信息技术在商务、物流、交通、金融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为产业结构调整注入了新活力。不断完善两化融合工作与服务体系,健全两化融合区域公共服务平台和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初步建成,国防科技工业民品产值占比超过75%。

全力推动通信业健康发展。我们坚持统筹规划、政策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加快提升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覆盖能力和技术水平,努力探索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行业监管模式,不断推动行业转型发展取得新成果。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农村地区实现了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全国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3.35亿户,其中移动用户达到10.52亿户,固定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64亿户,互联网网民达到5.38亿人。电信业务结构进一步优化,互联网应用迅猛发展,市场格局持续改善,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在推动行业发展的同时,我们高度重视信息通信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带来的网络和信息安全问题,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有力维护了基础网络、工业控制系统、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保障了用户信息安全,净化了网络环境,提升了网上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为社会稳定提供了支撑。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相协调。把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作为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渠道,重点支持创新型、创业型和劳动密集型小型微型企业发展。近年来,中小企业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成为改善民生和推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狠抓工业产品质量工作,组织开展质量品牌年活动,推动企业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体系。推动建立区域性、行业性的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坚决查处电信行业恶性竞争、阻碍互联互通、资费违规等行为,2008—2011年电信服务综合资费水平累计下降30%左右,老百姓得到了真正实惠。

总的看来,大部门体制改革仍处于探索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力推进,才能突破制约,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实质性步伐。

促进科学发展是大部门体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大部门体制改革是在以往政府机构改革基础上的深化,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目标的关键步骤,是为科学发展提供体制保障的战略举措。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对大部门体制改革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着力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为促进科学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体制保障。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的关键。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部门体制改革的难度和复杂性也在不断加大,必须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扩大共识为动力,寻求改革的新进展新突破。一方面,要直面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积极探索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式;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改革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坚持用改革的方法解决改革中碰到的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转变政府职能是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的核心。深化大部门体制改革,必须牢牢把握转变政府职能这个核心,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着力推进管理创新,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市场主体加强自我管理和行业自律,更加注重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和改进工作作风,不断完善管理制度、管理手段和人才队伍等基础建设,提高行业管理能力。

加强协调配合是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的保障。加强相关理论研究、经验总结和国外做法借鉴,搞好顶层设计,促进大部门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财税体制改革衔接配套。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科学设计、分步实施、由简入难、逐步深化,积极稳妥推进改革。要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巩固与拓展大部门体制改革的成果。 文章来源:移动通信

http://

推荐第7篇:第七期《求是》文章

2012年第七期《求是》文章精选

深入开展新形势下学雷锋活动 努力当好雷锋精神传人

雷锋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是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楷模。近半个世纪以来,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大力倡导和推动下,学雷锋活动在全国全军蓬勃开展,长盛不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适应新的形势任务要求,作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战略部署。胡锦涛主席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号召全军要深入开展新形势下学雷锋活动。全军和武警部队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胡主席的决策指示,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更高的标准要求,深入开展新形势下学雷锋活动,在弘扬雷锋精神、当好雷锋传人上努力走在前列。

一、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总需要伟大的精神来凝聚前进的力量,需要一批优秀人物来引领社会风尚。雷锋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火热实践中孕育出来的先进模范。雷锋精神是历经几代人传承和丰富发展的高尚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顺应了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彰显了我们党的先进本色,是一面永不褪色、永放光芒的旗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必将为更好地凝聚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力量,推进党、国家和军队事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雷锋精神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传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宝贵精神财富。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归根结底就在于始终坚持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雷锋是党和人民的忠诚战士,他以实际行动模范践行了党的性质和宗旨;雷锋精神生动诠释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丰富内涵,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崇高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为我们党加强先进性建设提供了宝贵精神财富。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党要成功应对和经受各种考验、化解和战胜各种危险,始终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拥护,实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迫切需要解决好新形势下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这个重大课题。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对于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永葆政治本色,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一步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雷锋精神闪耀着道德光辉,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是最能打动人心的精神力量。雷锋这样一个只有22年短暂生命的普通战士,能够赢得亿万人民长久的崇高敬意,教育和激励了几代人;学雷锋这样一个群众性实践活动,能够在中华大地沧桑巨变的历史进程中延续不断,影响整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很重要的是雷锋身上闪烁着永恒的道德光辉,展现了社会主义崭新道德的强大力量。现在,我国社会思想道德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随着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多样多变,也出现一些突出问题,人民群众从心底里呼唤真善美,呼唤雷锋精神。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对于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具有重要促进和推动作用。

我军作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更要坚持不懈地弘扬雷锋精神。军队的形象同党和国家的形象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努力走在前列、当好排头兵,历来是党和人民对军队的要求。近50年来,我军坚决响应党的号召,坚持不懈地开展学雷锋活动,不断发扬光大雷锋精神,激励了一代代官兵健康成长,有力促进了部队建设发展。雷锋精神和雷锋这个光辉榜样深刻影响了几代官兵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已经深深溶入人民军队的血脉。我军在学雷锋活动中创造的丰富经验、涌现的一批又一批先进群体和模范人物,为各个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带头弘扬雷锋精神,是人民军队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当前,我军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军所处的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担负的使命任务更加繁重,特别是贯彻国防和军队建设主题主线,对各项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不断从雷锋精神中汲取战胜矛盾困难、推动事业发展的精神营养。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有利于激励广大官兵以雷锋为榜样,大力弘扬我军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自觉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把人生追求融入党和军队建设事业,积极投身推动部队建设科学发展、有效履行历史使命的伟大实践,真正做到忠诚使命、献身使命、不辱使命。

二、深刻把握军队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 雷锋精神具有永恒的、强大的生命力。新形势下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与时代条件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中央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明确要求,当前开展学雷锋活动,要大力弘扬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这赋予了雷锋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明确了新形势下学雷锋活动的努力方向和基本要求。军队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必须紧贴时代发展、紧贴使命任务、紧贴官兵实际,在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实践中弘扬雷锋精神,为推动部队建设科学发展,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一是着眼铸魂育人学雷锋,大力弘扬雷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精神,更加坚定自觉地高举旗帜、听党指挥。雷锋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对党无比忠诚,对党的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自觉把个人的一切都奉献给党和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是雷锋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我军是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高举旗帜、听党指挥是党和人民对军队的最高政治要求。始终不渝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关系人民军队性质和宗旨,关系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国家长治久安。军队弘扬雷锋精神,最根本的就是要学习雷锋坚定的政治信仰和宝贵的政治品格,坚定不移地听党的话、跟党走。要把雷锋事迹、雷锋精神作为加强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宝贵资源,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军,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学习胡锦涛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引导官兵进一步增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培养一代又一代忠诚党的事业的坚定举旗人、合格接班人。

二是紧贴使命任务学雷锋,大力弘扬雷锋敬业奉献、争创一流的精神,激发官兵爱军精武、建功军营的内在动力。雷锋对待工作像“夏天一样的火热”,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雷锋这种对事业无比热爱、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学习孜孜以求的精神,集中体现了革命军人的职业操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亿万人民团结奋斗、敬业奉献;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有效履行历史使命,需要广大官兵埋头苦干、锐意进取。我们要像雷锋那样,始终保持高昂的革命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强化使命意识,以正在做的工作和本职岗位为基本实践平台,以实际行动履职尽责,真正做到“接过雷锋的枪”。深入贯彻胡主席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主题主线重大战略思想,加快推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也是全军部队当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要把开展学雷锋活动与推进转变结合起来,大兴学习之风,大兴军事训练热潮,更加刻苦地学信息化、钻信息化、干信息化,深入研究解决军事斗争准备的重难点问题,不断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三是结合加强部队思想道德建设学雷锋,大力弘扬雷锋热爱集体、艰苦奋斗、助人为乐的精神,培育官兵高尚的道德情操。雷锋克己奉公,公而忘私,视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始终保持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本色,始终以帮助他人为最大快乐,对待同志就像“春天般的温暖”。这种高尚品德,是雷锋精神最感染人激励人的地方。人民军队在思想道德建设上有着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面对官兵成分结构发生的变化,更加需要弘扬雷锋的可贵品质,引导官兵不断端正价值追求,提升思想道德境界。我们必须紧贴军队实际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引导官兵像雷锋那样从点滴入手、小事做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尊干爱兵教育,引导官兵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培养情同手足、亲如兄弟的革命情谊,巩固和发展团结、友爱、和谐、纯洁的内部关系。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坚持工作上高标准、生活上低要求,勤俭建军、艰苦朴素,反对铺张浪费,永葆革命军人本色。

四是坚持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中学雷锋,大力弘扬雷锋学人民爱人民为人民的精神,积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雷锋精神的本质所在。雷锋有句名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用实际行动实现了他“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的誓言。我军是人民的子弟兵,坚持为社会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是由我军性质宗旨决定的,也是军队学雷锋的重要任务和鲜明特色。全军部队要坚持学人民、爱人民、为人民,始终保持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位置,继续发扬我军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和民族团结,不断巩固和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军政军民关系。积极参加和支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坚决完成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踊跃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创建活动,深入做好扶贫帮困工作。同时,扎实做好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关工作,为维护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应有贡献。

三、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军队学雷锋活动持续深入开展、取得更大成效

雷锋是在党的哺育下,经过军队这所“大学校”培养锻炼起来的。我们要倍加珍惜、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部署要求,把学雷锋活动作为加强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培育新时代革命军人的重要内容和实际举措,加强组织领导,以更高的标准、更自觉的行动,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学雷锋活动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一是深入抓好雷锋精神的学习教育和宣传。深刻理解和高度认同雷锋精神,是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首要环节。组织部队深入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指示和论述,充分认清学雷锋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握雷锋精神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尤其要教育引导青年官兵走近雷锋,熟悉雷锋,了解雷锋的成长经历和感人事迹,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官兵学习实践的积极性。加大舆论宣传和引导力度,通过开展理论研讨、文艺创演、宣传报道等多种形式,营造学习雷锋的浓厚氛围。不断总结学雷锋经验,树立学雷锋典型,广泛开展学习“当代雷锋”郭明义、“做雷锋式好战士”活动,充分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二是建立健全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学雷锋活动重在实践、贵在坚持,需要有效的制度机制作保证。各级党委机关要把开展学雷锋活动摆上重要位置,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政治机关牵头,其他各部门积极配合,共青团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形成广泛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实践活动,坚持把学雷锋融入思想政治工作、战备训练和教育管理,与学习型党团组织建设、基层“双争”评比、创先争优和官兵学习成才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学雷锋经常有活动、工作不间断。现在,弘扬雷锋精神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军营内外的雷锋班组、雷锋岗哨、雷锋学校、雷锋街道,以及雷锋歌曲、雷锋雕像、雷锋影视剧等,滋养着人们心灵,引领着社会风尚。注重把弘扬雷锋精神融入发展先进军事文化之中,纳入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不断强化官兵弘扬雷锋精神的文化自觉。

三是不断改进创新学雷锋活动的内容形式。这是学雷锋活动常抓常新、保持生机活力的内在要求。要积极适应时代发展和青年官兵特点,注重把用党的创新理论建连育人、落实以人为本建军治军理念、加快部队信息化建设等新任务新要求,融入学雷锋活动。进一步拓展学雷锋活动的领域,多做那些科技帮扶、文化帮扶、智力帮扶以及法律援助、心理服务等群众欢迎的实事好事。充分借助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用先进手段传播先进思想,增强学雷锋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积极与地方开展学雷锋共建共育,学习借鉴地方的好思想好经验,进一步扩大学雷锋活动的效应。

四是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学雷锋活动要取得扎实成效,党员干部必须模范带头。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以雷锋为“镜子”,经常打扫思想上的灰尘,加强党性修养和世界观改造,切实端正人品官德。像雷锋那样以极端负责的精神对待事业和工作,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打赢。以雷锋同志为榜样,加强学习锻炼,刻苦钻研本职工作,提高履行职责使命的实际能力。自觉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大力弘扬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作风,圆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作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

正视道德问题 加强道德建设

——三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

在中华民族的血管里,道德的血液已经奔涌流淌了五千年。充分肯定中国当前道德状况的主流积极、进步、向善,决不意味着任由各种严重存在的败德现象泛滥成灾,而是要树立必胜的信心去治理和根除这些败德现象。中国人民有足够的道德阅历、道德勇气、道德能力,解决自己的道德问题,完善自己的道德体系,主宰自己的道德命运。

一、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的道德发展变化

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道德问题,是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发生的,具有鲜明的社会转型期特征。正视这一点,是我们加强道德建设、治理道德问题的必要前提。

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是一场新的革命。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历史性巨变,中国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都充分涌流,让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道德都得到尊重。道德最基本的功能是调节社会利益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在道德视野内,最根本的利益关系的变革,是个人正当利益获得了重新评价和肯定。道德在调节利益关系方面取得历史性进步的根据在这里,道德也因面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自身出现了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情况。

中国将发展阶段定位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找到了真实客观的历史方位。这对道德发展变化产生的最重要影响,是使人们深刻认识到社会成员道德觉悟和道德境界的多样性与层次性,认识到社会道德价值取向的多样性与层次性。这也就要求社会在倡导和进行道德导向时,必须考虑人们价值取向的实际状况,既强调道德的先进性,也照顾道德的广泛性,既追求道德的应然性,也满足道德的实然性。这种变化使道德建设从过去的“天上”回到了“人间”,现实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得到大大提升。这种变化带来的一个客观结果,是使多元、多样、多变的道德规范日渐活跃,社会主流道德规范的适应性和弹性也由此增大,道德舆论环境也更加宽松。

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是当代中国最具基础性的社会变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道德对更加多元多样的利益主体,对市场、利润、商品、货币、交换、分配以及消费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作出道德上的新阐释。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更加务实,道德对人们在合理合法基础上追求更多的个人利益,更多的商品、货币(金钱),更高水平的消费、享受等观念及行为作出正当性的肯定和维护。另一方面,也要防止等价交换、利润至上、消费主义、嫌贫爱富等市场经济法则在人们精神领域的泛化,尤其要防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对人们思想道德的腐蚀。

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转变,是中国社会实现的又一历史性变革。对外开放使中国门户大开,在呼吸到新鲜空气的同时,苍蝇蚊子也进来了。一个加入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国家,一个链接了互联网的国家,再也不可能关起门来搞道德建设。一方面,中国可以在同世界各国交流交往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习借鉴别国优秀的道德文化;另一方面,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世界配置资本、科技、技术标准和贸易规则的同时,也会“配置”其所谓的“普遍伦理”和“普世价值”,当今中国道德价值观念的多元、多样、多变,既有深刻的国内根源,也有深刻的国际背景。

二、新形势下道德问题的产生机理

毫无疑问,道德问题的主观成因是十分重要的。为什么处在大体相同的社会环境中,处在相同的制度、体制之下,同样经受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同样面对着形形色色的诱惑,人们的道德境界、道德表现却差异甚大?“物必自腐而蛆生”,差就差在内因。少数官员贪污腐败,是因为他们在理想信念上出现了滑坡,而这是最致命的滑坡;一些企业和商人诚信缺失,是因为他们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一些社会成员公德失范,是因为自私自利的思想意识在作祟。这印证了一句话: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但是,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在人类历史的本源意义上,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而不是相反。因此,分析道德问题的客观成因,对于我们加强道德建设、治理道德问题,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1.为什么官员腐败问题易发多发?

少数官员贪污腐败,是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权钱交易易发多发,而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健全不完善。从这些年我国贪污腐败易发多发的时段、领域、人群来分析,一个基本规律是,贪腐现象严重的地方,往往是权力与市场的结合部,是新旧体制机制转轨的结合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围绕配置资源的权力展开的寻租博弈,是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的基本特征。而所谓寻租,最直接的表象,就是权钱交易。 这样的寻租或权钱交易现象,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很难发生的。在计划经济时代,社会的经济结构简单、利益主体单一,全国的企业就像一个个生产车间,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产品如何销售、利润如何分配、工资如何确定,等等,并不由企业自己决定,生产要素的配置主要是政府主管部门按照计划指令执行。在这样的经济社会环境中,政府官员和企业负责人缺乏寻租的根据,也难有寻租的可能,各级政府对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管制是简便而高效的。

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的经济结构日益复杂化,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不同所有制企业所形成的不同市场主体,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全流程展开竞争,其激烈程度,被形容为“市场如战场”。如果市场经济发育完善,体制机制比较健全,那么利益主体主要通过市场获得资源,政府应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以维护市场竞争的公正、透明,从而使权力寻租现象大大减少。然而,由于转型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存在着诸多的不健全不完善,给权力与市场之间留下了许多空隙,权力可以通过这些空隙进入市场,金钱也可以通过这些空隙获得权力。正是所谓的“审批经济”,导致在一些时段、一些领域和一些人群中,权力寻租和权钱交易现象突出。该由政府管的,一些职能部门不作为,有权不用;不该由政府管的,一些职能部门乱作为,有权乱用。这些不作为和乱作为反映的正是制度上的缺陷,它为权力寻租和权钱交易,为一些败德的官员提供了贪污腐败的客观条件。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

这些年,我国积极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一个基本思路,正是从健全完善体制机制上,封堵权力寻租、权钱交易的源头。实际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土地的“招拍挂”制度,工程项目的公开招投标制度等,就大大提高了那些败德之徒权力寻租、权钱交易的难度和风险。

2.为什么商业诚信缺失问题易发多发?

商业诚信缺失问题易发多发,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大大提升,生产、流通、消费时间延长、环节增多、层次叠加等密切相关。

在自然经济和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交换、消费是在一种简单状态下进行的,生产的产品以单一的农产品和品种有限的工业制成品为主;交换的手段要么是直接的以物易物,要么是即时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消费的物品是人们可以直接判定成分质量的产品。在这样的经济活动条件下,即便是恶意欺诈也很难得逞,因为每一个交易人都是有效的诚信监督者。简单的经济活动,造就了直接的信用监督机制和纯朴的诚信道德。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交换、消费的情形发生了根本变化。从生产环节看,人们原来直接从田地里收获食用的庄稼,现在往往只是现代化大工厂流水线上的原材料,食品加工业产出的商品五花八门,把超市的货架摆得琳琅满目。从交换环节看,原来直接的以物易物和即时交易行为,被越来越多的间接订货方式所替代,支票结算、信用卡结算成为基本的结账方式,期货交易、网络交易等成为新型的时空分离的交易方式。从消费环节看,过去,食品从田间到餐桌只有一步之遥;现在,不仅粮食蔬菜水果的生产可能被施以各种化肥和农药,而且还要经过复杂的加工环节,消费者个人很难有能力检测餐桌上的食物是否“绿色”和“有机”,更检测不出“地沟油”和“瘦肉精”。在这样复杂的经济活动中,可以制假贩假的链条全方位延伸,诚信缺失的风险空前放大,信用监督的职责,根本无法由交易的当事者独立完成,更不可能由消费者个人独自担当。在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体系,就没有市场经济;信用体系有多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就有多完善。而建立、完善和维护信用体系,不仅需要有专门的监管机构,还需要统筹银行、商务、海关、税务、工商、质检、工业、农业、保险、统计等很多部门,共建共享质量信用信息平台,以有效防范和惩处诚信缺失者。显然,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还需要足够的时间。

事实上,世界上所有的市场经济国家都面临商业诚信缺失问题的困扰。西方发达国家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已有一二百年的历史,但严重的商业欺诈事件仍然层出不穷。从美国安然公司、安达信会计事务所的假账丑闻,到震惊世界的麦道夫诈骗案,这一系列恶性案例表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信用制度远非完美无缺。而其金融信用欺诈导致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严重危害自身,而且祸害全世界。 3.为什么公德失范问题易发多发?

一些社会成员的公德失范,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以往调节“熟人社会”的道德机制受到削弱,而调节“陌生人社会”的道德机制尚在建立和完善之中。

在“熟人社会”,人们对自己的处境是比较了解和信任的,在作道德选择时,道德价值观不会出现大的混乱,比较容易拥有道德自信和勇气;而在“陌生人社会”,人们往往需要对新的道德处境进行分析判断,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容易产生不信任感,在作道德选择时,自信心和勇气都可能大打折扣。有一种现象很值得研究:当前中国社会的公德失范现象,绝大多数不是发生在“熟人”之间,而是发生在“陌生人”之间;人们照样会为亲朋好友“两肋插刀”,但面对陷入困境的“陌生人”,往往退避三舍。因此,不能简单地说当前中国人的社会公德水平普遍滑坡了,而更应该说,一些国人在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的过程中,道德价值观产生了纠结,陷入了道德选择的困惑。

还有一种现象也值得研究:中国的“80后”、“90后”及现在的中小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情况,总体上似乎要好于更年长的人。他们更快地适应着“陌生人社会”的公德规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垃圾分类、过马路走斑马线、在公交车上主动让座、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在滚动电梯上靠右站、遵守银行和邮局的一米线规则——这些“小节”的变化,反映的正是中国道德进步的大趋势。

三、动员起全社会的力量,共建我们的道德家园

在对各种败德现象同声谴责的批评声中,我们听到的是对加强道德建设、改善道德环境、治理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强烈呼唤。对道德问题,既要回答“怎么看”,更要思考“怎么办”。

1.在思想上提高觉悟,在行动上加大力度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告诫全党:“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他反复向全党和全体人民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要教育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我们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之初,江泽民同志就严肃指出:“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地防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蔓延,帮助人们树立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风尚,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他强调,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失去行为的正确规范,因此,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

党的十六大以来,思想道德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在分析腐败的思想道德根源时,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些人认为道德修养方面的问题是‘细节问题’,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小题大做。这种认识是十分错误的、有害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从近年来查处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看,腐败分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大都是从道德品质上出问题开始的。”他强调,一定要把加强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作为反腐倡廉抓源头的一个重点。他向全党和全社会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把思想道德的建设任务,提升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国际国内的教训一再证明,道德败坏了,一定会反过来损害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个“三鹿奶粉”事件,不仅彻底毁掉了一个著名的企业,而且伤害了全行业,伤害了相关地区,甚至伤害了国家形象。这样的教训,可以促使人们进一步认清新形势下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正视和治理各类道德问题,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在思想上进一步觉醒起来,决不能对道德建设有丝毫的轻视和懈怠;就是要在行动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决不能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没有道德领域的进步和发展,就不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在道德建设上,要做实功而不要务虚名,要日积月累而不能急功近利。要真正把道德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绩考核指标,纳入干部奖惩评价体系。

2.让法制建设成为道德建设的坚强后盾 道德的后盾在法律,道德的底线在法律。使法治和德治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是加强道德建设、有效治理道德问题的根本途径。

道德主要依靠良心的自觉发挥作用。人的良心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儿童道德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良心形成的过程,就是逐渐社会化的过程,从根本上说,良心就是内化的社会道德规范。在这个过程中,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言行会受到肯定和奖励,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言行会受到否定和相应程度的惩罚,人们在激励与约束相辅相成的机制中经受着道德磨练。这一过程表明,道德良心仅仅靠正面的肯定和奖励是不可能健全成熟的,而是一定要有相应的否定和惩戒机制,才能促使人们形成“趋善避恶”的条件反射并养成道德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健全成熟的道德良心。这就是说,道德良心既是“奖励”出来的,也是“惩罚”出来的。

道德需要终身学习和修养。儿童道德良心形成的过程,与成人遵守道德规范的良心机理是一致的。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面对更多的利益诱惑和欲望冲动,面对新旧道德规范的碰撞激荡,无论是少年儿童还是成年人,新的道德良心的养成,既要靠学习教育、靠舆论引导,更要靠制度强制,包括靠法律惩处的“威慑”。人们往往只看到发达国家公共秩序良好的一面,却忽略了发达国家社会公德背后的法律支撑,当闯红灯、乱停车、随地吐痰等轻微违法行为的代价都高昂到承受不起时,人们自然就会变得更加“有道德”。中国自从实行“醉驾入刑”以来,酒后驾车的人数陡然下降。这是道德觉悟提高了,还是惩戒机制奏效了?答案显然是:双赢!因为法律本身也具有思想教育的力量,可以促使人们将道德行为由他律转为自律,并通过正确行为的反复强化、对不良行为习惯的反复矫正,逐渐使遵守道德规范成为一种不再需要外部监督和意志努力的自觉行为。治乱当用重典,治理当前的道德突出问题,必须更加重视发挥法治的作用。

3.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加强道德建设,治理道德问题,是一项全民共建共享的民心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担当。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成为道德建设的参与者,而不能只当旁观者;都应该成为良善道德环境的维护者,而不能只当享受者;都应该成为躬身行德的实践者,而不能只当评头论足的“批评家”。

道德领域存在的一些现象值得人们反思。比如,一些人一面抱怨“人心不古”、“人情冷漠”,一面又提醒家人“出门少管闲事”、“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一面抱怨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一面又对廉价仿冒名牌趋之若鹜;一面抱怨公共秩序混乱,一面又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逆行闯红灯,等等。这种相互矛盾、“双重标准”的心态,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正是当前道德问题突出的温床和土壤。

强调道德建设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就是强调道德建设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事事可为。每个公民都负有道德建设的责任,都是道德建设的主体;道德建设的成就人人有一份功劳,道德领域的问题人人有一份责任。一滴水能够反映太阳的光辉,一个人的德行能够折射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我们理想的道德家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些古训所揭示的道德哲理,在今天,依然是激励每一个国人立德向善的大智慧。一个具有五千年道德文明史的伟大国度,一个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继续涌动的,依然是波澜壮阔、大浪淘沙、奔腾向前的道德主流。

增强党的凝聚力、政府的公信力、干部的执行力

和制度的约束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并要求全党同志牢记历史使命,“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这“四个考验”、“四个危险”、“三个不”振聋发聩、发人深省,是向全党发出的警世之言,把新时期党的建设引入一个新境界,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吉林要实现“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关键在于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坚定不移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结合吉林实际、突出工作重点、抓住关键环节,着力在增强党的凝聚力、政府的公信力、干部的执行力和制度的约束力上下功夫。

一、党的凝聚力,是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体现,是党富有生命力、创造力和战斗力的根本保证

党的凝聚力既表现为党对党员和群众的吸引力,也表现为党员和群众对党的向心力。增强党的凝聚力,就是要坚持共同思想基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坚持共同奋斗目标,使推动振兴发展成为全体党员和群众的自觉行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就是要坚持统一意志,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使各级党组织始终成为党领导事业发展的坚强核心,广大党员成为推动发展的先锋模范,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

增强党的凝聚力,一要强化党的意识。教育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党所处环境的深刻变化,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进步。二要自觉维护大局。时刻保持政治敏感性和敏锐性,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切实保证政令畅通,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创造性地把中央和省委的要求落到实处。三要肩负起执政责任。要增强执政意识,关注党的前途命运,把党的意志和主张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之中,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历史使命。四要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人民群众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五要重视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结合吉林实际,以农村基层组织固本强基、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党员创业带富“三项工程”和城市基层组织有一个好书记、有一支专职队伍、有一处标准场所、有一笔固定经费、有一套运行机制,着力创建服务型社区党组织“五有一创工程”,深入开展“三帮扶”活动,以及在边境地区实施“强基富民固边”工程为载体,统筹推进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关心关爱基层组织,支持基层党员干部立足实际开展工作,不断开创基层组织建设新局面。

二、政府的公信力,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前提,是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基本保障

政府的公信力,既表现为各级政府通过自身行为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和认可的能力,也表现为政府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一定意义上讲,政府公信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党的执政形象、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就是要贯彻落实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不断提高各级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创新和改进政府各方面工作的方式方法,切实把各项职责履行好、各项事业发展好,以为民赢公信、以公正建公信、以高效树公信、以公开促公信、以廉洁保公信,以良好的执政形象和工作业绩赢得人民群众的普遍信任和真心支持。

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必须坚持执政为民,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脚踏实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一要坚持依法行政。大力加强政府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完善法规体系,规范行政行为,严格依法办事,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断促进政府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进一步简政放权,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进一步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整合工作资源,优化工作流程,完善绩效管理,提高行政效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办事提速、管理提效、服务提质。二要坚持公开透明。进一步完善决策程序,政府重大决策必须经过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和公众参与,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不断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以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为重点,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拓宽信息公开渠道,健全信息发布机制,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公共权力的行使自觉接受法律和制度的约束、社会和公众的监督。三要坚持权责统一。进一步加强权力运行监督和制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切实加大行政问责力度,严肃查处失职渎职和违法行政行为,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要追究。四要坚持廉洁从政。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加快建设具有吉林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提高各级干部拒腐防变能力,严惩腐败分子,以清正廉洁的形象取信于民。

三、干部的执行力,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现实需要,是推动事业发展进步的关键所在

干部的执行力,既表现为正确领会和自觉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也表现为有效组织和动员群众抓落实的能力。真正把中央和省委的要求部署落到实处,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关键要通过各级干部真抓实干,把美好蓝图转化为生动实践。增强干部的执行力,就是要大力加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能力和作风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干部把精力集中到加快发展上,把心思用在改善民生上,把功夫下到狠抓落实上,不断增强谋划发展、统筹发展、推动发展、优化发展的本领,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动事业向前发展。

增强干部的执行力,一要进一步强化忠诚履责意识。忠诚党和人民的事业,带领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弘扬创新、公正、包容、守法、诚信等价值取向。做到“胸中始终有大局、心里时刻有群众”,敢于负责、敢于担当、敢于叫真、敢于碰硬,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开创事业新局面。二要不断提高工作能力。敏于发现问题,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及时发现可能影响全局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敢于正视问题,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矛盾和困难,坚决防止躲事、怕事、拿事不当事。善于解决问题,认真分析产生矛盾和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化解矛盾和问题的措施办法,在克服困难、战胜挑战中推动事业不断进步、提高自身工作能力。三要切实做好结合文章。把中央精神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切实找准推进工作的着力点、政策措施的切入点、改革创新的关键点,用创新的思维和办法推动工作。四要努力形成正确导向。坚持凭实绩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让那些肯干事、能成事、不惹事的干部有机会、有舞台、有回报,不让老实肯干的吃亏、诺诺连声的占先、投机钻营的得利,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大力倡导务实作风,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营造比学赶超、奋发向上、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浓厚氛围。

四、制度的约束力,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基础,是确保党的各项事业顺利推进、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制度的约束力,既表现为对行为的规范和管束力量,也表现为对行为的引导和激励力量。增强制度的约束力,就是要坚持用制度规范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行为、用制度治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用制度推广取得的成功经验,不断提高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保证各级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使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

增强制度的约束力,一要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围绕现有制度做好立、改、废、释等工作,着力填补“制度空白”和“制度漏洞”,推动各项制度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切实增强制度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二要不断推动制度创新。坚持从实际出发,及时把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上升为规章制度,推动制度建设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制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促进各项制度更加科学管用。三要严格执行制度。增强干部制度意识,严格按制度办事的规则,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切实把各项制度转化为党员干部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减少制度执行的自由裁量空间,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四要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严肃查处违法违纪和违反制度的行为。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制度、带头执行制度、带头维护制度,切实发挥示范和导向作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形成崇尚制度、执行制度的良好风气。

党的凝聚力、政府的公信力、干部的执行力和制度的约束力是一个有机整体,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根本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以人为本理念贯彻落实到党和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每个环节;关键是与时俱进、推动创新、改进作风、真抓实干,以实实在在的业绩凝聚智慧力量、赢得群众信任、推动事业发展。

(作者: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最近,中央政治局就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行第32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做好就业工作的重大战略意义,深入分析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明确了就业工作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工作要求,为做好新时期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进一步增强实施更加积极就业政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全面加大就业工作力度,努力实现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劳动者素质明显提高、失业风险有效控制的目标。

一、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始终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来抓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切实落实就业优先战略,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更加注重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变为就业拉动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把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过程转变为统筹城乡就业的过程,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使促进就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部进程,以增长促就业,以就业稳增长,是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破解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的必然选择。我们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识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重大意义,持之以恒地推动落实。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是要将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将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在总体布局上,更加注重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要素配置上,更加注重通过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来促进经济增长;在目标导向上,更加注重将促进就业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积极参与当地经济结构调整方案的制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拓展就业新领域,在产业转移和调整中实现就业稳定增长,在产业转型升级和淘汰落后产能中实现劳动力平稳过渡和转移。要加强就业政策与有关经济政策的协调,与教育培训、社会保障及其他社会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产业、贸易、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措施,探索建立宏观经济政策就业评估机制,建立就业岗位增加、人力资源配置、从业人员培训相衔接的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机制。健全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完善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使就业成为政府考核体系的重要指标,用制度确保就业优先战略的实施。

二、不断拓宽就业领域,积极推动实现劳动者多渠道就业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增强实施更加积极就业政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切实支持劳动者多渠道就业。多渠道就业是实现社会更加充分就业的现实路径。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就业任务,面临很大压力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满足劳动者多层次的就业需求。

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产业发展战略。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不断开发就业新领域,增加智力密集型就业机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广开服务业就业渠道,注重发展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及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高技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着力提高服务业就业比重。在发展资本密集、高技术制造业的同时,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特别是高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使第二产业就业份额保持稳中有升。注重发展现代农业、精细农业,挖掘第一产业就业潜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增加农村就业机会。

更好发挥中小微型企业吸纳就业的潜力。中小微型企业是创造就业岗位的主体。推动落实完善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加大财税扶持,缓解融资难题,改善行政管理,促进中小微型企业健康发展,增加更多就业岗位。全面落实鼓励中小微型企业吸纳就业的税收减免和金融扶持政策,完善就业与社会保障的联动机制,健全稳定灵活就业的政策措施,支持劳动者在小型微型企业就业、临时性就业以及其他形式的灵活就业。

大力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创业带动就业是激发创新活力和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要落实鼓励劳动者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营造有利于创业的良好环境,提高创业成功率,延长企业存活期。不断完善创业服务体系,激发各类群体的创业动力,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引导各地将促进创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创业有更广阔的领域、更旺盛的活力和更持久的生命力。

发展家庭服务业等其他形式的就业方式。重点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照料服务、病患陪护服务、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等家庭服务业态,因地制宜发展其他家庭服务业态,满足家庭的基本需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从财税、金融等方面为企业开办、融资、品牌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促进家庭服务企业发展。加快制定相应的劳动用工政策及劳动标准,规范对从事家庭服务人员的管理,维护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三、突出抓好重点人群就业,统筹推进城乡和区域就业协调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要求,切实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解决好高校毕业生、进城农民工以及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是就业工作的重点。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必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针对性地做好重点人群的就业工作。

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这是重中之重。要继续将高校毕业生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岗位,统筹实施好“三支一扶”等基层服务项目,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大力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加强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精心组织高校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活动,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广泛开展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活动和实名制就业服务活动,提高就业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强化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将就业困难人员全部纳入就业援助范围,实行就业援助对象实名制动态管理。实施分类帮扶,有针对性地提供专业化和个性化就业援助。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引导鼓励企业吸纳援助对象,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建立“出现一人,认定一人,扶助一人,稳定一人”的就业援助工作机制,切实解决好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以及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

推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坚持城乡统筹就业的原则,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推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和稳定就业。适应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趋势,为农业富余劳动力开辟更多的生产和就业门路,实现就地就近就业。落实完善创业政策措施,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四、切实加强就业服务和管理,不断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切实加强就业服务和管理。为劳动者免费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是政府促进就业的重要职责,是帮助劳动者实现就业的重要途径。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承担着组织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就业的重要职能,要强化服务意识,切实履行职责,提高工作水平,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

加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要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城乡各类劳动者平等就业。加强市场监管,完善信息发布制度,规范市场主体和中介机构运行,促进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着力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强化就业失业管理,完善服务功能,规范服务流程,改进服务方式,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国的就业信息监测平台,不断完善全国招聘信息公共服务网,提高就业服务效率。

加强职业培训制度和能力建设。大规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更多技术型、应用型劳动者。紧密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需要,深入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加强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加快建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加快培养一批技艺精湛、技能高超的高技能人才。

加强失业预防和调控。加快建立失业预警制度,加强预警预测,防范和缓解失业风险。完善失业动态监测制度,及时监测企业岗位变化情况。鼓励企业履行稳定就业的社会责任,规范企业规模裁员行为。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充分发挥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作用。

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特别是提高小型微型企业和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积极稳妥推进集体协商,不断扩大集体合同覆盖面,继续以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推动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指导企业改善劳动条件,加强人文关怀,畅通劳动者诉求表达渠道。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加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作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

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这是一付切中时弊、发人深省的清醒剂,可以澄清思想,端正方向,指引正确的发展道路。

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问题

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农业、工业等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货币金融体系长足发展,整个经济体日益金融化。但金融资本激增并走向虚拟化,必然会带来一些国家实体经济的空心化,形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头重脚轻”的不稳定结构。

上世纪中后期以来,许多发达国家经济越来越具有“金融依赖”性,即实体产业的活力和创新力不足,国际竞争力减弱,经济增长日益依赖于金融运作,依赖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而采用“刺激”和“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质是货币本位的腐蚀和财政纪律的松弛,放纵虚拟经济泛滥以应对实体产业乏力的窘境。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至今难以摆脱经济衰退的产业根源,就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严重失衡。极度膨胀的金融系统因失去对实体经济的信心而崩溃坍塌,而拯救方式又不得不是饮鸩止渴式的金融“宽松”,至今难见尽头。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经济出现的高度“金融依赖”性,不可避免地对开放的中国经济产生影响。实际上,中国经济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金融依赖”苗头。例如,通过银行和股市从民间汲取资金支持企业盲目扩张,一些企业依靠金融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等非主营投资来获利,社会资源越来越多地流向虚拟经济领域,资产金融化和资产价格泡沫化现象显现。于是,社会投机气氛较浓,“一夜暴富”的资本神话创造了令人羡慕的财富英雄,实体产业发展却越来越失去脚踏实地的耐心和根基。

中国在金融体制改革尚不充分和金融深化程度不高的条件下,出现的“金融依赖”现象和苗头,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如果任其发展,将会导致中国经济产生不适当的“去实业化”和“去制造业”现象,进而扭曲实体经济与金融活动的关系。金融活动本应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和支持实体产业发展的,如果颠倒为实体产业反而成为金融活动的投资投机“标的物”,最终将削弱整个经济的长期竞争力和增长的基础。

二、实体经济是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人类的经济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具有真实意义的经济活动归根结底是实体经济。最初,人类从自然界直接获取有用物质,这类经济活动称为第一产业。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第一产业产品由于需求弹性较小,其增长率相对较低,因而在社会总产出中的比重将逐步下降。

在第一产业基础上,人类将自然物质加工制造成各种产品,这类经济活动称为第二产业。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工业和建筑业以及水电供应等,其中最主要部分是制造业。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第二产业产品的需求弹性大,可以广泛运用科学与技术发明,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在产出量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单位产出的价格下降。人类社会经济增长和财富增长最快的时期便出现在工业化时代。

除第

一、第二产业之外的经济活动称为第三产业。主要包括以下三类:第一类是直接服务业,即以人的体力和技能直接提供服务。这类服务活动的劳动生产率通常难以持续提高,其单位产出价格趋向上升。第二类是工业化服务业,即以工业技术为支撑的服务经济活动。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持续进步,这类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会提高,单位产出价格也可能下降。第三类是金融服务业,即以货币金融运作为对象的经济活动。其性质本应是为第

一、第二产业服务的,但也可以自我扩张和衍生膨胀,并使第

一、第二产业产品金融化。

上述第一类服务业通常称为“传统服务业”,第二类和第三类服务业统称为“现代服务业”。广义的实体经济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直接服务业和工业化服务业。在工业化时期,实体经济的核心和主体部分是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这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随着经济增长,第三产业比重会不断提高,这是水到渠成的。因为,一方面,在更发达工业基础上,工业化服务业将加快增长;另一方面,工业产品的价格下降和服务业价格的上涨,也会使以现价计算的第三产业比重出现显著提高。但在现阶段,如果不顾中国经济发展实际,将经济增长的期望过度寄托于服务业是不现实的,寄希望于虚拟经济的激剧扩张则更是充满风险的。

需要强调的是,作为第三产业的构成部分,金融业发展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合理限度内是具有真实增长意义的,其提供的服务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但超过一定的限度,金融业自我扩展和衍生膨胀,并推动实体经济的产品和资产过度金融化,将形成巨大的虚拟经济“泡沫”,成为吸纳社会资源的引力“黑洞”,终将会危及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导致巨大的金融风险。

三、解决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必须依靠发达的实体经济 发展实体经济的意义不容置疑。但问题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一些产业已经出现产能过剩,还有进一步发展工业的需要和空间吗?其实,现实国情告诉我们,中国工业发展还有迫切的需要和巨大的空间,亟待构筑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

首先,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建设任务仍很繁重。例如,我国广大农村的建设水平和基础设施不仅同发达国家有天壤之别,而且同国内城市相比也是差距甚远。因此,中国城乡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量巨大,必须以大规模工业品生产和供应为前提。也就是说,城市化必须以加速工业化为基础。

其次,中国要解决所面临的所有重大的经济社会问题,都必须依靠发达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先进的工业技术水平。人们常常批评工业增长导致了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等问题。其实,如果没有工业发展,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将更加严重,而且根本没有解决的条件。因此,只有依靠更发达的工业体系和更先进的工业技术,中国才能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问题。

再次,中国要成为创新型国家,就必须有发达的工业基础和工业体系。工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产业载体,不仅本身是实现科技创新的最重要领域,而且第

一、第三产业的技术进步也必须以工业的技术创新和运用为基础。现代农业实质上就是以工业化为基础对科技的大规模运用。

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体是实体产业,主要是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即使是服务业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必须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和技术条件。所以,中国要想形成新的产业门类和发展未来的支柱产业与主导产业,就必须依赖于先进制造业的更大发展。

四、实体产业必须通过转型升级实现全方位现代化

“十二五”时期,中国实体经济特别是作为其主体的工业,肩负着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但要认识到,中国以工业为核心的实体产业的转型升级,不仅仅是一些产业领域的变革,而且是全方位的产业现代化。 一个根本的问题是,在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实践中,不能把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别绝对化。将高新技术注入具有传统优势的产业,是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路径。这是一些具有坚实实体经济基础的发达国家的重要成功经验。

产业技术高低有两种含义,一是不同行业的物质性质决定的技术含量高低;二是在同一产业中所达到的技术水平有先进与落后的差别。绝不要以为,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就一定是高附加值的,而技术含量低的产业就一定是低附加值的。各类产业都有产业链的低端和高端环节,从低端向高端产业链提升,各产业都有发展空间。即使是在产业低端环节,只要产品做得更精致、更具有品牌声誉,也可以拥有强大竞争力。因此,产业和产业链的“低级”或“高级”不是绝对的,各类产业中都可以拥有精湛的技术、技能、工艺和强大竞争力的企业。

所以说,中国在上述两种产业技术含义上都面临着艰巨的产业转型升级任务。特别是面对中国的劳动力结构现状,只有高、中、低产业均衡发展,才能使就业状况得到持续改善,而保证就业不仅是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本义所在。

五、发展实体经济的关键是完善体制机制

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存在着令人担忧的窘境:从事实体经济的企业和人们都认为做实业越来越难。产业间巨大的比较利益差距使人才和资金的流动倾向于选择更具赢利性的虚拟经济投资方向。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与我国改革开放选择的路径相关。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渐进式的,中国的发展道路是级差式的,因而长期存在差别化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在这样的体制环境中,工业发展多年来实行“血拼”式的竞争方式,在取得了令世界惊叹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巨额的代价。在这一过程中,工业领域遇到的很多矛盾与困难,大部分是因其他方面的改革滞后和不配套引起的,这反过来又成为深化工业改革开放的障碍。

从长远看,中国必须适时实现从渐进式改革开放向全面配套改革开放的转变。特别是要尽快改变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工业“单兵突进”,而其他领域滞后的局面,当前需要同步加快各领域的改革开放,尤其是要消除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各种壁垒,尽快形成金融财税体系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从一定意义上说,当前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主要是体制机制问题,只有建立了有利于资源均衡配置的体制机制,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才有希望。

“十二五”时期,中国解决实体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关键是要在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着力重构超越于各种特殊利益的公共决策机制,以避免改革方向发生不合理的利益偏向,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公正性和有效性。从根本上说,只有在充分体现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下,中国依靠市场竞争才会形成有效合理的经济结构,保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长期而稳定的经济增长。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形成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 五部委相关负责同志答记者问近年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科技部等部委为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文化建设呈现出“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繁荣景象。文化发展的优美乐章是如何共奏的?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这些部委的相关负责同志。

记者:近年来,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主要推出了哪些重大政策举措?

朱之鑫(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发改委的政策举措包括,一是组织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译制制作能力和少数民族文字出版能力建设、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保护等一批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推进了国家大剧院、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国家话剧院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牵头组织实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支持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在积极参与《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等政策性文件研究制定工作的基础上,将涉及文化产业的有关内容纳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作为鼓励类项目,并落实相关产业政策;推动一批具备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或上市融资;积极推进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组建;改革创新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政府扶持方式,支持培育农村电影放映市场主体;将鼓励文化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扩大消费信贷,规范市场价格。

张少春(财政部副部长):财政部的政策举措包括,一是财政投入持续快速增长,重点文化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全国公共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从2005年的597亿元增加至2010年的1543亿元,年均增长20.9%。其中,中央公共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从2005年的102亿元增加至2010年的316亿元,年均增长25.4%。同时,努力优化财政文化支出结构,中央财政文化支出重点向农村和基层倾斜,向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倾斜,支持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共计安排农村文化支出237亿元,其中2010年达到74亿元,是2005年的31.3倍;安排中西部地区文化支出318亿元,2010年达到103亿元,是2005年的8.4倍。二是财政投入方式不断创新,财政资金引导和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根据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财政部努力探索财政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新方式,中央财政投入的有效性、激励性和引导性功能不断增强,充分调动了地方和社会力量投入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三是文化经济政策逐步完善,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作用显著。积极研究制定支持文化体制改革相关配套政策,从财政税收、投资融资、资产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人员分流安置等多方面出台扶持措施,有力地保障了改革的顺利进行。坚持“扶上马、送一程”,帮助转制单位弥补改革成本。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至2011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62亿元,重点支持转制文化企业发展和骨干文化企业培育、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等,同时,对电影、动漫、新闻出版和发行等文化企业给予税收优惠,鼓励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技术创新,增强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完善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向公益性文化事业捐赠,对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门票收入免征营业税。继续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和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增加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支出,文化投入来源渠道不断拓宽。

刘士余(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中国人民银行的政策举措包括,一是出台金融扶持政策。2010年3月,中宣部、中国人民银行等9部门联合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发融资租赁贷款、权利质押贷款等适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建立和完善贷款授信模式和利率定价机制,合理确定文化企业贷款的期限和利率;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文化企业直接融资规模;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保险市场;建立完善财政支持、融资担保、产权保护等多层次配套机制。二是各地结合辖区实际,抓紧出台具体落实措施。中国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积极会同当地宣传文化部门,抓紧出台具体的贯彻落实措施,确保政策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三是积极推动文化企业多元化直接融资。大力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创新金融产品和担保体制机制,努力扩大文化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的规模,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积极发挥信用评级、信用增进等中介机构的作用,为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中小文化企业直接融资提供便利。四是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和改进文化企业金融服务。推动金融机构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信贷产品开发和创新,探索适合文化产业项目的多种贷款模式,加大对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重点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

仇鸿(商务部部长助理):商务部的措施包括,一是构建政策支持体系。2006年11月,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共同制定了《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关于金融支持文化出口的指导意见》。2010年2月,会同10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目录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2011年,会同33个部门发布了《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把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文化领域作为“十二五”时期商务部门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重点领域。二是加强部门协调合作,建立了良好的工作机制。2010年10月,商务部牵头会同12个部门成立了“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相关工作部际联系机制”,进一步加大了对文化贸易和走出去工作的协调力度。三是支持重点文化企业和项目。根据《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每两年认定一次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对符合条件的文化出口企业及海外投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四是建立文化贸易统计制度。商务部根据已有的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统计渠道,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界定,探索创建了由核心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进出口数据构成的文化贸易统计体系。五是加强文化出口促进体系建设。利用“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介绍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信息;主动了解文化出口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支持中国文化走出去。 曹健林(科技部副部长):科技部重点针对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发展趋势,加强了对数字媒体、数字内容关键技术的研发以及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的推动;围绕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与服务,加强了对高性能宽带信息网络、无线通信技术等关键技术与系统和以构筑健康网络环境为目标的网络安全技术的研发;加强了新型电影院、数字电影娱乐设备、便携式音响系统、流动演出系统、多功能集成化音响产品以及绿色印刷等相关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同时,还加强了对纸质有声读物、电子书、手机报和网络出版物、激光显示等新型出版、显示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现代服务业领域中,科技部进一步加强了对以支撑文化产业发展为目标的项目的支持,目前已启动7项。在促进先进技术向文化领域集成应用方面,通过组织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大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古代建筑保护技术及传统工艺科学化研究”、“石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等重点项目,进一步强化了科技的支撑作用。在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创新环境建设方面,科技部依托国家高新区和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等园区、基地,加强了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培育;建立了部际会商机制。

记者:这些政策举措取得了哪些积极效果?

朱之鑫:一方面,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直播卫星,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的农民群众都能够收听收看到40多套广播电视节目;每个行政村基本实现一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乡镇建有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综合文化站,一批代表我国文化发展水平的国家级重点文化设施和各具特色的省级博物馆建成并投入使用,公共文化设施体系逐步健全,人民群众可获取的基本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丰富。红色旅游蓬勃发展,成为深受群众喜爱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方式。另一方面,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和实力快速提升。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10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78%。已有31家文化企业在A股市场和香港H股市场上市,增强了大型文化企业的竞争实力。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准入门槛逐步降低,全国已有民营文艺院团7000多家,民营出版发行、印刷复制企业32万多家,初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文化消费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人民群众的良好文化消费习惯正在养成,文化市场日趋繁荣。

刘士余:一是金融支持文化的力度明显加大。据初步统计,截至2011年末,主要金融机构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中长期贷款余额861亿元,是2008年的2.4倍。二是金融服务文化的组织体系逐步形成。三是适合文化企业需求的信贷产品不断丰富。四是文化产业多元化融资渠道不断拓展。截至2011年末,有39家文化企业发行98只短期融资券,24家企业发行43只中期票据,共计融资1250亿元。

仇鸿:“十一五”期间,我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从102.1亿美元增长到143.9亿美元,年均增长9.0%;我国文化服务进出口从26.6亿美元增长到54.2亿美元,年均增长19.5%。2011年我国文化贸易继续显现快速发展的态势,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198.9亿美元,同比增长21.4%;其中出口186.9亿美元,同比增长22.2%,进口12.1亿美元,同比增长10.4%,贸易顺差174.8亿美元。文化服务进出口77.6亿美元,同比增长36%,顺差5.8亿美元。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和走出去的规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曹健林:“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在数字媒体领域攻克并应用了一批关键技术,初步形成了支撑广播电视数字内容服务流程的自主技术应用体系。通过一批关系到下一代互联网等先进通信技术发展的重点项目的组织实施,为拓展传播渠道、提高传播效率、催生新兴文化产业奠定了更好的基础。基本解决了电子图书出版物网络内容服务的关键技术,实现了适合网络内容出版、发行、销售的服务模式和应用系统架构,探索了电子图书网络内容服务体系。围绕文化遗产保护开展的一系列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重大工程和重点工作中,若干制约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重点、难点和瓶颈问题得以解决,文化遗产保护的科技含量大幅提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通过文化与科技融合园区、基地和部际会商机制等创新环境与机制的建立,促进了文化与科技在技术、人才、管理等多方面的交流、互动与融合。

记者:为进一步推动文化改革发展,下一步还将出台哪些重要的政策举措?

朱之鑫:2011年,中宣部和国家发改委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十二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将进一步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解决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主要措施包括:会同有关部门启动实施中西部地区地市级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译制制作和少数民族文字出版能力建设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读书看报等文化权利,使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切实发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积极作用。继续实施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程,加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遗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珍贵文化遗产保护性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利用、有效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续组织实施红色旅游二期规划,进一步完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基础设施条件,拓展红色旅游所承载、弘扬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一是继续将鼓励文化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积极培育文化消费市场。研究支持中西部地区城市数字影院建设,拓展文化产品销售流通渠道,推动多样化消费平台建设;扩大消费信贷,规范市场价格秩序,优化消费环境,推动文化消费较快增长。二是积极配合中宣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整顿规范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工作;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出台规范发展大型主题公园的政策措施;开展文化产业扶持政策研究,推动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三是继续支持和推动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鼓励文化企业在境外投资,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市场,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鼓励文化企业尽快做大做强。

张少春:根据中央总体部署和要求,财政部研究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做好财政支持文化改革发展工作的通知》,主要包括:一是加大财政文化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财政文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明确各级财政要切实增加文化投入。同时,进一步拓宽文化投入来源渠道,努力增加政府非税收入用于文化的投入,逐步增加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的支出。二是优化财政文化支出结构,加强重点文化领域经费保障。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央、省、市级财政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促进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大幅增加文化遗产保护资金投入,支持优秀传统文化保护。设立“国家文化发展基金”等,鼓励和引导优秀文化作品创作和人才培养。支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加强海外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建设,加强重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促进提高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三是创新财政投入和管理方式,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通过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以奖代补、捐赠配比等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捐赠和兴办文化事业。创新财政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方式,通过项目补贴、贷款贴息、保费补贴以及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引导和带动金融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创新财政投入管理方式,建立健全财政投入激励约束和绩效管理机制,把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财政增加投入的重要依据。四是落实完善各项扶持政策,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科学界定文化单位性质和功能,分层次、分类别实施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支持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重要新闻媒体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推动一般时政类报刊社和重点文艺院团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在资产和土地使用处置、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人员分流安置、财政税收等方面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给予有力保障,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按照中央要求将相关扶持政策执行期再延长五年。五是建立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不断壮大文化企业整体实力。探索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和工作机制。制定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加强资产管理基础工作,研究制定国有文化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薪酬管理办法等。加强文化单位转企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管理,推动国有文化资产优化配置和结构调整。探索建立主管主办制度与现代企业出资人制度有机衔接的工作机制。

刘士余:“十二五”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将进一步完善符合文化发展需要的多层次、多元化融资服务体系,多措并举、共同支持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领域的信贷投入。综合运用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加强“窗口”指导,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

推荐第8篇:求是学社简介

求是学社简介

河南工业大学求是学社协会(HAUTQSXS)由名师指导,由学生自行发起成立,挂靠校团委,系校级学术研究型社团。社团以“学习、公益”为主题,以“厚德载物,穷疑致理”为理念,秉承“为了更多人活得更好而努力”的宗旨,传学科之美,释科学真谛,逐时代前沿,注国家发展,扬时代精神,承中华文明,立足校园,面向社会,服务广大师生,服务社会。

你能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求是: 一,光荣求是

以学习为目的,在工大60年校庆激情燃烧的岁月中诞生; 生机勃勃、与时俱进,在中原大地、热爱学习的热土中成长; 河南工业大学求是学社与工大齐奋进,与时代同发展,与其他社团共呼吸,享誉省内外,日新月异;

河南工业大学求是学社协会可追溯到2017年5月初办的河南工业大学求是夜校,后于2017年9月正式成立为校级社团—求是学社。

二,成长历程

求是学社协会是一个以学习为目的的校级社团,成立以来,一直秉承着“厚德载物,穷疑致理,为了更多人活得更好而努力”的宗旨,紧跟时代的步伐,高举学习的旗帜,积极开展相应活动,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建设学校的优良学风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为了能帮助更多的同学,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期末考试前夕,求是学社品牌项目求是夜校如期开展,就《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概率论》《大学英语》《电工技术》等课程开展了专项辅导,由求是成员讲解知识点,并命制押题卷,促进数学及其他学科的发展。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为了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风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求是学社从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社团学习的优势,积极开展帮扶活动,组织社团成员参加高新区4.30课堂,辅导学生功课,以己所学,帮助他人,以自己的行动诠释生命的意义。

2017年暑假,积极引导大学生过一个充实有意义的暑假,求是学社面向全体工大人开展了暑假计划-717计划,从7.17-8.31,采取打卡的形式,参与同学需要每天运动2公里,背单词50个,早上早起5.00-7.00签到,每天步行一万步等等。广大同学积极参与,不忘初心,日日坚持,每天努力,只为呈现更好的自己。“717计划”改善了同学们的暑假状况,形成良好的氛围,对学生长远发展有积极推动作用。

2017年暑假,求是学社组织社员参加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前往河南省邓州市冠军村开展为期15天的支教活动,传道受业解惑,以自己所学,帮助他人。

2017-2018第一学期开始,为了帮助更多补考的同学,求是夜校开展了高数、线代、大物补考前的讲解,充分结合课本,白皮书,对知识点揭露。

2017.9.25日中午13.00-14.00,求是学社社团成立仪式暨新生见面会在河南工业大学4号楼报告厅4222隆重举行。

2017-2018第二学期,河南工大求是学社求是讲坛如期创立,并成功开展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传数学之美,释科学真谛,逐时代前沿,注国家发展,扬时代精神,承中华文明。

2017-2018第二学期,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营造好的学习氛围,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引导大学生度过美好时光,社团学期计划“耕耘计划”如期开展。当然也少不了我们的招牌活动夜校,本学期开展了《线性代数》《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求是行“大学生实践活动也开展了一期。

2018崭新的开始,逐梦的岁月。新的时期,社团以新的面貌展现最美的风采。

从当初的数学交流群,到后来的求是夜校,到现在的求是学社,一路走来,实属不易。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新时代的潮流下,河南工业大学求是学社扬起前行的风帆,努力打造工大品牌-求是学社,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与交流平台。 厚德载物,穷疑疑理,为了更多人活得更好而努力。 工大求是,一直在路上!

三,部门设置 求是学社协会下设宣传部、办公室、策划部、实践部、学习部、外联部,各部门职能具体为:

理事会:负责社团具体活动的审议,及重大决定的决策,管理社团的一切事务。

学习部:真正把学习放在第一位,负责开展相应学习活动,组织全校学生参与 学习,为工大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的平台,促进学校良好学习风气的形 成;下设:

求是讲坛组:负责求是讲坛的运行; 高数课题组:负责高数课程讲解答疑; 线代课题组:负责线代课程讲解答疑; 概率论课题组:负责概率论讲解答疑;

竞赛课题组:包括建模比赛和学科竞赛,负责竞赛内容讲解(可邀请老师);

物理课题组:负责大学物理、三大力学讲解答疑; 专业课课题组:负责各专业课程答疑讲解;

学术交流课题组:负责定期邀请校内外老师给学生做讲座,跟踪时事,追踪学术前沿;

办公室:负责整理和保存社团各类档案及社团各类物资,记录社团活动及成长历程,借活动场地,负责相关证书的印制、分发; 策划部:负责策划社团各项活动,安排具体活动方案,协调社团个部门间的联系。

外联部:负责社团对外联系、洽谈,为社团争取赞助与合作,为同学们提供良好的锻炼机会;加强社团同社会各界的联系,树立社团良好形象

实践部:负责社团活动的具体实施及活动开展过程中各类活动物资的搬运及活动现场秩序的维护。负责求是行大学生实践活动的进行。 宣传部:负责社团微博、微信公众号、官方QQ 的日常运行,社团形象的设计与宣传,配合社团其他部门,积极宣传社团日常活动,跟踪时事,追踪最新学术动态; 四,招牌活动 求是夜校,

求是每日一题,

关注公众号“工大求是“即可获取 求是耕耘计划, 求是讲坛, 求是行大学生志愿实践活动。

未完待续。

推荐第9篇:弘扬求是精神

弘扬求是精神,团结带领全院团员青年,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而努力奋斗

----共青团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青年朋友们

我受共青团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委员会的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本次大会是我院组建以来的关键时期,学院各项事业进入快速发展背景下召开的第一次的团员代表大会。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团的“十五大”以来的精神,总结学院组建以来的共青团工作,明确新形势下学院共青团的奋斗目标和基本任务,选举产生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第一届团委会,团结带领全体团员青年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为公共管理学院的跨越式发展奉献青春和力量。

第一部分:学院组建以来的工作回顾

公共管理学院成立于2005年7月20日,2005年10月30日始正式运行。自学院组建以来,我院团委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院党委和校团委的领导下,自觉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团的十五大以来的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用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来认识青年,指导工作。教育和引导团员青年按照中央人才会议精神和中央16号文件,担负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参与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促进学校改革发展、服务青年成长成才,学院共青团工作取得了全面发展,为学院赢得了荣誉,为共青团增添了光彩,成为引导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力量,具体体现在:

1、以先进理论构筑团员青年的精神支柱,努力提高团员青年的政治素质

政治上的成熟源于头脑的清醒,头脑的清醒源于先进理论的指导。学院团委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学院青年大学生,带领青年大学生牢固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和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始终把用科学理论武装和教育青年大学生作为学院团工作的首要任务。以加强基层团支部建设为载体,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为途径,组织团员青年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和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抓住重大节日和纪念活动等教育契机,以“党在我心中”、“永远跟党走”、“我为党旗添光彩,我为团旗争光辉”等为主题,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努力形成抓学习、抓骨干、抓实践、抓契机、抓阵地的有效做法,带领青年大学生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武装青年大学生。

2、以党建带团建,加强和推进基层团组织建设

共青团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坚持党建带团建是共青团工作永葆青春活力的源泉和不竭动力。学院团委贯彻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全国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会议指导措施,把团的建设主动纳入党的建设总体规划中。按照基层团组织建设健全、主题活动活跃、活动阵地建设规范的基本要求,扎实开展创建先进团支部活动。积极推进团建创新,加强基层团干部的教育培训,探索加强青年大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机制,切实加强推优入党工作,培育和建设“四方位推优”和入党积极分子“四培养”工作体系,共推荐51名优秀团员加入党组织。

3、以优良学风建设和加强学术道德规范为载体,切实加强学院文化建设

学风和学术科研道德状况,是高校团员青年先进性的重要评判标准。学院团委认真学习贯彻教育部[2005]1号文件和21号令的精神,结合学校“条块结合,优势互补,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学生管理新体制的运行,围绕学校优良学风建设和加强学术道德规范的要求,积极领导和组织学生会在、研究生会、学生社团开展了学院优良学风建设月、加强学术道德规范等活动,主要开展了学风建月动员大会、考生考前自律承诺活动、组建自修小分队、考试周学风优良寝室评比活动、主题班会、学风调查、探求求是学风辩论赛、学术道德规范语丝征集、公管学术论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而又卓有成效活动。这些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院优良学风的形成与传承,加强学院学术道德规范建设,有助于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刻苦求实的研究精神。

4、以增强团员意识为核心,切实增强青年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

学院增强团员意识教育活动以“新时代 新风采”为主题,以增强青年大学生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为目标,遵循青年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围绕时代特征、素质能力、作用发挥等专题,扎实推进“六个一”工程,即上一次团课,读一本好书、学一篇团章,参加一次主题活动,过一次民主生活和写一篇心得体会。

通过增强团员意识教育活动,帮助青年大学生更深层次了解了团组织的性质、任务、以及团员的责任与使命;引导青年大学生以实际行动倡导文明的社会风气、校园风气和学习风气;还营造了团组织的民主氛围,健全团组织生活,有效地实现了从思想上纯洁组织,增强团结,提高基层团组织凝聚力和发挥团员先进性作用。

5、加强学生组织建设,延伸团的工作手段,拓展团的工作新领域

学院团委积极探索构建“一体两翼”的共青团工作格局,努力延伸团的工作手臂,加强对学生会、研究生会、学生社团的指导,支持学生会组织按照自己的章程独立负责的开展工作,提高学生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还特别指导校研究生会完善各项制度,规范各项管理,发挥研究生群体的比较优势,推进学院学生会工作格局更加完善。

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引导,按照“在繁荣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的原则,扶持、鼓励、引导社团发展,完善对社团的支持、评价、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社团在繁荣学院文化中的作用。

学院团委以青年志愿者、社会实践、科研训练、创业教育、校园文化、贫困资助、就业

指导服务、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拓展等活动载体,积极拓展团的工作新领域,努力营造“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共青团工作格局,不断提升学院团组织引导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能力

学院团委还积极关注学院青年教职工的工作、学习、生活,为他们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服务,及时反映他们工作、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健全青年教职工团的组织建设,积极开展适合青年教职工特点的活动。

回顾学院组建以来的学院共青团工作,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1、加强理论学习,始终坚持科学理论指导

理论水平有多高,工作的水平就有多高,理论学习的力度有多大,为党和国家事业奋斗的决心和投入就有多大,思想有多远,成功者的路就有多远;觉悟有多高,成功者的成就就有多高。因此,自觉把党的指导思想作为我们开展工作的指导思想,坚持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发展、创新工作,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共青团永葆先进性的根本指针。

2、坚持党的领导,服务党政中心工作

始终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努力实践与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围绕学校党政提出的“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导者”的教育培养目标,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引导与服务青年全面发展。认真落实党委和上级团组织的指示,这是我们共青团组织发挥助手和后备军作用的必然要求。

3、走群众路线,发挥自身组织优势

只有走群众路线,把青年的要求和意愿作为检验共青团工作的标准,我们的共青团组织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才能使共青团事业永远永葆青春。因为只有坚持走群众路线,才能了解团情,反映民意,顺应民心,集中民智;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才能凝结青年力量,顺利推进各项工作,开创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发挥自身组织优势,继承共青团组织历史留给我们的光荣传统,弘扬源源流传的求是校训,利用学校创建一流的历史机遇,不断扩大发展视野、培育战略眼光,这是我们共青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不竭动力。

4、把握青年特点,围绕青年的成长成才需求开展工作

青年是追求新颖的,共青团工作必须关注新事物,传播新知识;青年是追求效益的,共青团工作必须讲求效率,注重实效;青年是兴趣先导的,共青团工作必须吸引青年,凝聚人脉;青年是追求进步的,共青团工作必须营造向上氛围、搭建发展平台;青年是多元需求的,共青团工作必须以青年为本、提供个性化服务,这是我们共青团工作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的根本途径。

第二部分:未来三年的目标及其任务

各位代表,朋友们,未来三年是党提高政府执政能力,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十一·五”规划,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时期。党有号召,团有行动,这是我们共青团组织的优秀品质。为此,各级团组织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广大团员青年要坚持艰苦创业,奋发成才,携手共进,把共青团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结合学院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办学目标以及“公坚忠毅、能转移国运之民族脊梁”的培养目标,我们认为:

今后几年,学院共青团工作的基本思路是: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团的十五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党政的中心工作,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勤奋学习,艰苦创业,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导者的新一代青年,为推动学校、学院的快速协调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奉献青春和力量。为此,我们将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坚持以先进理论武装团员青年,争做团员青年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学院团委将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筑起团员青年强大的精神支柱;通过理论学习、教育引导、服务实践、,把团员青年的思想和行动、智慧和力量统一和凝聚到党政中心工作和学校发展战略上来;引导团员青年支持改革、维护稳定、勇于创新,为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坚强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因此,我们将在团员青年中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先进性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努力提高学院团员青年的政治道德素质,加强对团员青年的教育引导,争做青年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2、坚持以党建带团建,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加强团的组织建设是学院共青团工作发展的根本保证。学院团委将将紧紧围绕党的路线、方针和学校的党政中心工作,以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工作归宿,坚持以党建带团建,认真作好推优工作,不断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努力提高团员青年的政治素质,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和奉献精神,使学院团员青年成员德才兼备、素质过硬、党放心、民满意的党和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坚持以实践育人,争做团员青年成长成才的奠基石

学院团委将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塑造公管气质,培育公管文化,努力形成思想向上、活动丰富,既有主旋律又富多样化,既有高品位又有多层次,既反映高校团员青年共性又体现公管特色的浓郁学院文化氛围。办好各种讲座、演讲赛、论坛、报告会、学术沙龙等活动,打造更多的文化活动品牌;办好各类学术科研活动,营造学术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美育培养、鼓励体育锻炼,不断提高青年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身体素质;鼓励学生组织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兴趣活动,为更多的同学演绎自我、发挥特长提供广阔舞台,不断推出校园活动新亮点,推进社会实践,促使学生树立牢固的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观念。

4、坚持以创新推动工作,争做浙大共青团工作的示范基地

学院团委将坚持以创新推动工作,以工作带动研究,以研究促进工作,积极应对全球一

体化趋势和高等教育改革挑战,主动出击、沉稳应对,开拓思路、探索途径,积极探索学校“条块结合、优势互补”学生工作体制下的共青团工作新思路,探索学校“大类招生、通识培养”教育改革下的共青团工作新体系,探索“国际视野、民族精神”培养目标下的共青团工作新内涵,积极探索“管理、服务、育人”工作目标下的共青团工作新途径,争做浙大共青团工作的探索先锋与示范基地。

5、坚持以服务育人,加强对学生组织的指导和管理

学院团委将充分发挥学生会、研究生会、文化新闻中心和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广泛联系青年学生的桥梁作用,把团员青年紧密地团结在党团周围;构筑“一体两翼”的共青团工作体系,大力扶持学生会、研究生会、文化新闻中心和学生社团按照章程独立开展工作以及自主发展,形成党团组织政治影响力延伸带。

各位代表,朋友们,共青团要始终坚持以青年为本,努力成为青年磨砺思想、健康成长时指引方向的灯塔航标,成为青年提高素质、全面发展时铺垫基石的进步阶梯,面临困难、遭遇挫折时首先想到的信任力量。只有这样,共青团才能成为进一步巩固、联系党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桥梁,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奋发有为。

各位代表,朋友们,使命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前行的路上,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让我们弘扬五四之精神、追求科学之真谛,促社会之发展、谋人类之进步!让我们与时代同行,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振奋精神,锐意进取,为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共青团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筹委会

推荐第10篇:解放思想,事实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担。因为我们是未来的希望,是祖国的花朵。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看一个国家的发展,就看这个国家的青年综合素质。凡事都要靠思考之后才能做得好,所以我们这新一代的的思想很重要。思想的解放,才不会让我们的思想顽固不前,这样社会才会进步。而且只有实事求是的想问题,综合分析利弊,才能取得成功。

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领导全党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由此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条思想路线不仅得到了重新确立,而且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又不断发展和完善这条路线,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

一. 解放思想

1.解放思想的含义: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所说的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2.解放思想不仅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而且还是我们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情况、完成新使命、开拓新局面的思想武器。

3.坚持解放思想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在要求。邓小平指出:“什么叫解放思想?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关于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具体要求,江泽民同志多次作过重要论述,他指出:“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党的基本理论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二. 实事求是

1.实事求是的含义:毛泽东同志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简而言之,就是从实际出发,探寻事物规律性,按客观规律办事。

2.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饿创立和发展;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最本质的东西。由于把握了这个精髓,一代又一代马

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坚持解放思想是达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邓小平在讲到如何贯彻党的思想路线时指出:“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条件,要想做到实事求是,必须首先解放思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了这一点。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正因为冲破了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束缚,大胆解放思想,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才实事求是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进而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正因为大胆解放思想,旗帜鲜明地批判了“两个凡是”,才逐步实现了拨乱反正,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坚持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解放思想不是随心所欲的主观空喊。为什么解放思想?解放什么思想?怎样解放思想?所有这些都需要以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为根据。比如,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之所以大力强调解放思想,就是因为当时许多人的思想仍然非常严重地受着教条主义和个人迷信的禁锢,特别是受着“两个凡是”的束缚。不打破这种思想僵化,不解放干部群众的思想,就不可能实现拨乱反正,就打不开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正因为思想解放,才引导我们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坚持解放思想是一个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随着变化了的情况而变化。这在客观上就要求人们不断地解放思想,研究新情况,探索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获得新真理。

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我们的影响

1.作为我们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正站在校园与社会的边缘,我们肩负着重任,因为我们将是先进知识的载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很早就有提出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当今社会我们大学生庞大的数量和未来的重要作用上来看,在我们这个群体的身上,将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而时代和社会是不断的发展着的,为了适应发展的需求,我们更应该时刻牢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不能好高务远,也不能自卑,更不能骄傲,头脑清醒的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不能妄想打擦边球来蒙混过关。

然而,形势如此,许多大学生依旧荒废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这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由于人的思想的多元化和大学生思想素质的

多层次性,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价值观不同,驱使我们做出不同的抉择;另一方面是大学生环境的复杂化,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与高中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各种诱惑刺激着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为完全成熟的我们,使我们迷失方向,忘记了自己曾慷慨激昂的立下的誓言,出现理想信念淡薄、缺乏责任感和荣誉感、心理问题严重、荒废学业、沉迷网络游戏、恋爱、酒吧等一系列问题。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少一些虚荣,多一些务实;少一些妄想,多一些理性,我们更应该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实事求是对大学生成长的意义,与大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实践证明,大到国家建设,小到个人的事业,要想取得成功,实事求是都是我们须臾不可缺少的法宝。可以说,它是一种素质,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品质,需要年轻的大学生自觉地培养。

3.“实事求是”成为现在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概念,或者说,已经成为当

代人的一句口头禅。领导们讲话时,也会经常说:“我们实话实说嘛,这样才实事求是”,可是往往,他们只做到了“实事求是”中的“实事”,而忽视了“是”,更为可怕的是,时至今日,许多人却对这种现象习以为常,甚至明知故犯,同实事求是背道而驰。

4.做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深刻认识实事求是的本质。不管在学习还是在

生活中,只有做到实事求是,我们才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排除我们的主观随意性,解放思想,适应时代的新变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献出一份力量。

5.当代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都找不到工作。

人说,职场如战场。竞争对手强手如林,招聘单位真假难辨,鱼龙混杂,这就要求大学生做到:首先,随时关注国家政策环境、本专业的市场需求状况、就业环境、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等。其次,对满意的用人单位进行必要的调查了解。所以,只有依靠实事求是的方法,勤调查、细摸索、善分析,才有可能在职场上竞争到心仪的职位。

我们只有学好知识,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才能走出自己的成功之路。

第11篇:坚持不懈,事实求是

坚持不懈,事实求是

听完这次党课,对我内心的感触很大,没有追求与理想,人便会碌碌无为没有信念,人就会缺少了人生航标,人便会迷失方向甚至迷失自我,难以到达理想的彼岸,更不会完全发出自己的光和热,激发出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要成为跨世纪的优秀年轻人,就要向中国***——这个光荣而伟大的组织——靠拢。

党课让我对中国***的历史、党的理论、党的政策有了更多的了解,中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

行动指南,坚持民主集中制,加强党的纪律性,广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真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没有***就没有新中国”,在中国***的领导下,中国结束了外国侵略、军阀割据、混战连年的景象,使中国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80多年来风雨兼程,我们顺利地实现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走出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恢复了我国在联合国中的席位,重新以世界大国的姿态展现在国际舞台上。面对98年洪水、08年的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藏独分子破坏,**的分裂势力等,中国人民在中国***的领导下,庄严的捍卫了自己的荣誉和尊严。记得温总理在四川汶川说过“灾难,只会让中国雄起!”党在面对任何困难、挫折时从不低头,坚定地领导中国人民披荆斩棘,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要不断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科学理论体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因为只有认真学习才能更好的贯彻执行。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好自己的专业。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是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明确自身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我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要主动关心同学、帮助同学。要端正入党动机,时时开展自我批评,在今后的生活中,我立志严于律己,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一个***员的标准,确立心中的目标。自觉投入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并在思想上做好模范带头作用,服从组织分配和命令,以大局利益为重,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时刻保持昂扬的斗志,以饱满的热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和责任,我在今后的学习中要不断鞭策自己,努力奋斗。刻苦学习,使自己成为一名坚持不懈,事实求是,脚踏实地的执着的耕作者,使自己成为一名自信乐观、意志坚强的****战士,并以实际行动为****事业贡献力量,争取早日加入中国***。这次党课真的让我收益匪浅。我觉得,党课的学习十分必要,它对帮助我们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党的知识,党的思想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党课有针对性的教育让我们沐浴在党思想的春风中,帮助我们看清了今后努力的方向,促使我们定下了终身为祖国事业奋斗的目标并为之而努力奋斗!

第12篇:学习《伤寒论求是》心得体会

学习《伤寒论求是》心得体会

学习《伤寒论求是》心得体会作者:李佳明单位:长春市中医院文章编号:Y443A280有关《伤寒论》的书籍很多,《求是》是陈亦人先生为了适应研究生教学主编的课程教材。裘沛然教授谓是书“思欲一决是非于百家之中,立剖精粗于毫芒之际,以启后学,莫兴望洋。”作为研究生学位课程教材,效果很好,深受同学好评。陈亦人(1924年7月5日~2004年8月24日),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原名陈伟勋,江苏省沭阳人。世业医,幼承家学,稍长复从同闾儒医戴笠耕先生游,于四大经典研习颇深,后悬壶济世,医名渐振。1955年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师资提高班进修,结业后留校任教。曾任南京中医学院古典医著教研室副组长、伤教研室主任。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仲景学说研究会主任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从事本学科研究近五十年,发表专业论文60余篇,主编的《伤寒论译释》经反复修订并多次再版,更臻完善,不仅汇粹了历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精辟论述,而且融进了陈亦人教授研究伤寒论的心得和成果,是当前伤寒学界公认的划时代的研究《伤寒论》巨著;近年来开展的“伤寒论价值研究”和“疑难病辨治规律和方法的研究”,强调伤寒杂病合论,拓宽了应用范围,填补了国内外研究的空白,开辟了伤寒学研究的新天地。 与刘渡舟教授并称为南陈北刘。陈亦人教授的学术观点及见解有提倡外感内伤合论说,推崇“六经钤百病”说,反对“经腑分证”说,认为“坏病即疑难杂病”。陈老认为仲景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果,著成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创立了六经与八纲相集合的辨证体系。仲景能够做出如此巨大贡献首先是因为他有治病救人的崇高理想。仲景对中医学确实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堪称为“继承发扬”的典范。陈老推崇《伤寒论翼.自序》方柯二氏的论证,认为《伤寒论》中虽无杂病名称,但是许多误治变证,实际属于杂病。外感与杂病的最大区别是有没有表证,当表证已罢,邪已 传里。则外感、杂病并无多大差异,既可发生于外感病程中,也可现于杂病中。论中的许多方证,如苓桂术甘汤证、茯苓甘草汤证、五苓散证、小青龙汤证、黄连汤证、五泻心汤证、吴茱萸汤证、真武汤证、当归四逆汤证、白头翁汤证等,都是杂病中常见的证候,而这些方剂以及其他大多数方剂,也都是治疗杂病的常用方,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先生认为张仲景辨证论治思想涵盖了几乎所有疾病的诊治规律,提出的“《伤寒论》非外感病专著”学说填补了《伤寒论》价值研究的空白,推动了当代伤寒学学术的进步,赋予了《伤寒论》研究新的生机。陈老先生认为,六经和八纲辨证,皆是对疾病共性的概括,六经辨病治所在,八纲辨病之性质,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章虚谷说:“举六经以统诸病,非伤寒一端而已。“事实就是这样,如叶天士就善用六经分析病机与决定治法,当代已故名医蒲辅周、岳美中等也大都如此。至如范中林之治内科病,陈达夫之治眼科病,李树勋之治儿科病,以及王友章之治妇科病等,更是以六经辨证理论,为主要依据。读了陈老的《伤寒论求是》,使我对伤寒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找到一种学习伤寒论的新方法,思考问题的新思路,在今后的学习和临床实践中更好的运用经典理论服务于广大患者。我相信,通过学习《伤寒论求是》,运用不同的治病方法和辨证诊疗思维,能更好的履行救死扶伤的职责。

第13篇:求是园中怀旧

求是园中怀旧

农艺52 熊农山

2008.12.28

末届入学新生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夏季我毕业于湖北省立武昌高级中学,到东南江浙沪一带报考大学。那时大学招生分5批进行,从7月初一直考到8月中旬。第一批招生的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公认的一流名校;第二批是中央大学等;第三批有复旦大学等;第四批是前三批的补招生;第五批是浙江医专等专科学校,无形中形成梯次。考生可以从第一批顺序考下去,多次参加,也可能多次录取。每批次每个学校都有少量备取生,准备递补正取名额的空缺。当时浙大对本校教职员工子女有一条优惠政策:可以不经过入学考试直接注册为\"试读生\"。试读一学年如各门成绩都及格,便转为正式生。另外,浙大附中每年有几个免试直升浙大的保送名额。浙大子女如参加入学考试,没有加分优惠。虽然我的父母都在浙大任教,我为了测试自己的学力究意够不够上浙大,选择了参加入学考试。结果被录取第一志愿农艺学系。我们是在敬爱的竺可桢校长手上考入浙大的最末一届新生。 末届浙江大学农学院毕业生

事有凑巧,1952年夏季我们毕业时,又成为获得浙江大学文凭的末届农学院毕业生。怎么回事呢?

1952年为学习苏联经验进行了全国性高等院校大调整。在政务院高等教育部具体领导下,全国高校体制作了重大改变,其核心内容有:

1、只有由文科、理科、法学科等组成的综合大学才能称作大学。如调整后的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

2、所有实用性的工科、农科、医科等只能称为学院。如调整后的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南京工学院、华中工学院、大连工学院、浙江农学院、浙江医学院等。 当时浙江大学有九十多位教授被调出。除调往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院校外,农科的归入浙江农学院、医科的归入浙江医学院、文科理科归入浙江师范学院,剩下的只有工科及少量文理科基础教师。东方剑桥被\"肢解\"了。听说几年以后高教部领导谈起浙大,也表示了\"遗憾\"。

按当时的政策,清华只有工科应改称学院,浙大只有工科也应改称学院。但是,高教部总算网开一面,给予这两所名校特殊待遇,仍保持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名称。 另外,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及同济大学似乎也没改为学院是否也属于特殊待遇不详。

从我这两次\"末届\"的经历可以看出,当时浙江大学在国内高等院校中的名声和地位已经是公认的国内一流大学,与北大、清华并驾齐驱。应该说,竺可桢校长十三年苦心经营是决定性因素。当时浙大的物质条件在众多国立大学中恐怕是最差的,然而群贤毕至,大师云集,皆甘之如饴,悉心教学。竺校长力挺求是精魂,要求学生以天下为已任,从不高喊不切实际的口号,而春风化雨,下自成蹊,诚一代大师也。 综合性大学的优势

当年,浙江大学只有两个校区:校本部在庆春门里,正门开在大学路上,聚集着行政中心和文、理、法、师范、工、医等六所学院;农学院则在庆春门外华家池畔,即现在的浙大华家池校区。我们那一年农学院新生都安排住在校本部,便于基础课的教学。国文和英文由文学院教师授课;数学、化学、地质学、动物学、植物学由理学院教师授课;经济学由法学院教师讲;做实验全在理学院大楼里做。一般独立学院的基础课部要达到这样的水准很难,这正是综合大学的重要优势之一。

另外一个优势是院系多,学科齐全,各种各样的学术演讲多,都可自由听讲,开扩眼界。我记得听过的非农科类演讲主要有:

陈建功教授介绍世界数学名题\"遇河搭桥,过河拆桥\";苏步青教授讲拓朴学名题\"老太婆二十庙烧香\"。两位大师把数学名题介绍得深入浅出,使我们这些非数学系学生也能听懂大意,并启发了怎样有效进行逻辑思维,获益良多,至今不忘。

法学院严仁赓教授讲\"有效需求与正义、自由、平等\",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我们敬爱的竺可桢校长作为一名听众还站起来提了一个问题。可惜那时我这个外省人还听不懂他那一口浓重的绍兴话。严先生讲 \"只有真正实现了经济上的平等,才会达到政治上的自由。\"针对这一论断,我也站起来提了一个问题:\"美国贫富悬殊,经济上远未平等,何以号称政治上自由世界呢?\"---真是不自量力,浅薄可笑!严先生怎么回答,印象不深了。

王琎教授讲\"科学园地的开垦者---现代十大化学家\",从门德列也夫的元素周期表讲到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镭。王先生最后讲了一段极富人生哲理的名言警句:\"科学是最冷静、最客观的东西。不过,你对她冷淡,她也对你冷淡;若是你对她热烈的话,她也会对你热烈的。……科学又是最富于革命性的,时刻在变革、在创新。只要有persistence(坚持)和imagination(想象),做一个优秀的科学家绝非难事。\"王先生进一步带着惋惜的口吻说:\"中国的科学家太浅溥,不够热烈,浅尝辄止,这样永远不会有很大的成就。\"六十年过去了,王先生这番话似乎仍在针砭时弊啊!

1949年8月,正当我们这些学生命科学的师生开始忙着读苏联米丘林李森科遗传学时,谈家桢教授在健身房演讲了世界遗传科学的最新进展,介绍了对核糖核酸(RNA)及脱氧核糖核酸(DNA)研究的最新动态,指出在遗传学上可能的前景。要知道,英国科学家Click与Watson有关DNA双螺旋结构的论文是四年之后才发表的。这一方面反映了当时浙大生物系在遗传学的教学与研究上是紧跟世界尖端水平的,值得自豪。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米丘林李森科学说根本否认遗传物质的存在,说什么\"基因学是唯心论和形而上学\",而那时学习苏联要\"一边倒\",因而谈先生介绍基因学说新进展是\"不合时宜\"的。于是,此后几年里谈先生不能开遗传学课程,只为我们农学院讲一门一学期的小课进化论。我们农艺学系核心课程之一是作物育种学,它的前导专业基础课本该是遗传学。难以置信的是我们这一届四年里根本没有学过遗传学!

我个人感到惭愧的是大学毕业后到中等农业学校去教\"作物改良\"课,也卖力地讲李森科学说,\"批判\"孟德尔---摩尔根学说,误人子弟。 嫁接产生了无性杂种吗?

米丘林李森科学说里有一个重要论断:果树不同品种间通过嫁接手段可产生杂种。 1950-1951年间,浙大农艺学系教授丁振麟指导助手汪丽泉老师、学生叶彦复做了一个月光花嫁接甘薯的实验。月光花和甘薯同属旋花科,但茎叶花等地上部份比甘薯大不少,光合面积大。甘薯品种是\"胜利百号\",平常地下结的薯块单个重量平均约1000克左右,达到2000克就算大的。经与月光花嫁接后,由于地上营养面积大,地下薯块也明显增重,大致增加一倍左右,最大的一个达到5000克以上。这下可轰动了,拿到浙江省农业展览会上展出成为突出 \"明星\"。我们当时正开始自学米丘林李森科遗传学,以为产生了无性杂种。第二年,把头一年的大薯块按常规方法育苗、移栽,想看看第二代不经过月光花嫁接长成什么样?结果出来了,与对照组一样重,没有生物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在这组实验中,没有产生\"无性杂种\"。浙大求是学风的又一次实践!

现在,我们浙大各方面条件都很好,综合大学的优势愈益凸显,上下齐心,师生合力,相信一定能继承发扬东方剑桥、国内一流的光荣传统。戳力进取,力争跻身世界知名大学的行列!

第14篇:《求是》杂志第11期

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推进水利事业科学发展

——访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陈雷

(《求是》杂志2010第11期)记者: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强调要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请问,贯彻落实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推进水利事业科学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陈雷:重视和善于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当前,水利事业正处在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关键阶段,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土流失、水污染等水问题十分突出,饮水、灌溉、用电、防洪、抗旱等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亟待解决,科学、合理、高效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亟待建立,影响水利科学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突破。特别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和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水资源条件发生了新的变化,水资源问题更加复杂,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水利工作形势,水利系统各级党组织和领导班子只有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学习,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更新知识,才能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深化对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水利发展规律的认识;才能提高科学发展能力,把握关系水利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自觉把科学理论转化为推动工作的正确思路和行动;才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破解制约水利发展难题,促进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记者:“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请您谈谈水利部采取哪些措施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陈雷: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水利部党组按照党中央《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要求,着眼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着眼于建设高素质的各级领导班子和水利干部队伍,着眼于促进水利事业科学发展,坚持以学习为组织建设的重要特征,以学习为组织活动的重要内容,以学习为提高组织战斗力的主要途径,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

我们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认识,端正学习态度。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不断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二是抓机制,落实学习责任。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党组织主要领导深入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部门协同抓,基层支部具体抓,形成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三是抓领导,发挥表率作用。充分调动各级领导干部抓学习、促学习的积极性,自觉做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实践者,争做勤奋学习、学以致用的表率。四是抓基层,保障全员覆盖。发挥党组(党委)中心组的带动作用,以支部为重点,以党员为基础,每个基层党组织都制订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每名党员干部都制订学习计划,把学习任务落到实处。五是抓宣传,营造学习氛围。依托报刊、网站等各种媒体,加强宣传引导,努力形成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勤奋学习、持久学习的浓厚氛围。

记者: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领导干部是关键。请问,水利部如何发挥领导干部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陈雷:水利部高度重视领导干部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的示范效应,重点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发挥党组中心组学习的带动作用。举办水利部党组中心组学习班,党组一班人作形势报告,谈学习体会,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学习。二是建立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和调研的机制。要求水利系统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把学习作为政治责任,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领导班子成员都要确定基层联系点,帮助基层水利单位解决突出问题。完善领导干部深入实际调研制度,规定部级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每年不少于30天,司处级领导干部每年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撰写1—2篇有一定深度的调研报告或理论学习文章。三是定期举办党员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讲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集体学习,引导水利系统党员干部深入研究思考问题。

记者:坚持改革创新是推动实现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目标任务的重要途径。请您谈谈水利部党组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进行了哪些改革创新?

陈雷:学习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创新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不竭动力。水利部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既坚持以往的好经验、好做法,又积极探索新举措、新途径,不断增

强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

一是深化学习内容。坚持从事业需求、岗位需求和个人需求出发,科学设置学习内容,精心安排学习活动。以提高理论素养为目标,举办专题学习班,加强基础理论学习。以提高业务能力为目标,开展新一轮大规模干部培训工作,加强实际应用学习。以完善知识结构为目标,举办主题报告会和理论讲座,加强综合知识学习。

二是创新学习形式。坚持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在职学习与脱产学习相结合、全面学习与重点学习相结合,发挥水利部党校等教育培训机构作用,举办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和主题实践活动。通过推荐学习书目和学习资料、利用网络媒体和远程学习教育平台等多种方式,抓好个人自学。把水利实践作为党员干部学习成长的重要途径,一年来派出498个工作组深入防汛抗旱和水利建设一线,选派干部到新疆、西藏等西部地区挂职锻炼。三是改进学习方法。坚持在学习中推动工作,在工作中深化学习,采取讨论式学习、研究式学习、开放式学习、交互式学习等不同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四是开展争创活动。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作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以及“创建文明机关、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精神文明创建等活动结合起来,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考评。

记者:水利部党组提出,要把解决直接关系民生的水利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请问,水利部是如何结合民生水利的实践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

陈雷: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水利部党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转变水利发展模式,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推动水利逐步走上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水利系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我们把加快推进民生水利作为重要内容,以是否符合民生要求、是否有利于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把群众受益与否、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努力做到“五个结合”。一是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决策部署结合起来。紧紧围绕保增

长、保民生、保稳定开展工作,水利投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如期完成中央扩大内需水利建设任务,干成了一些多年想干而没有条件干的大事,解决了一批多年欠账的水利问题。二是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牢固树立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相协调。

三是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结合起来。全面实施6240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今年年底可全面完成除险加固任务;2009年解决了6069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饮水安全规划任务,今年将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对大中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启动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山洪灾害防治和中小河流治理。

四是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应对西南大旱结合起来。去年入秋以来,云南、广西、贵州、重庆、四川等五省(区、市)发生特大干旱,水利部把抗旱减灾作为检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先后派出33个工作组深入抗旱一线指导工作;组织地方水利部门对口支援,调集大批抗旱设备和物资送往灾区;组织140多名专家前往重旱区找水打井;采取水库供水、应急调水、打井取水、拉水送水等措施,努力保障旱区群众饮用水需求,保障春耕生产用水,千方百计减少旱灾损失。

五是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支援抗震救灾结合起来。青海玉树发生强烈地震后,我们把支援抗震救灾作为重中之重、当务之急,迅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紧急部署,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成立了水利部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及防灾减灾、供水保障、水电恢复、监测预报、技术指导、灾后重建等7个工作组,在玉树成立了前方领导小组和临时党支部,派出100多名专家、技术人员,组织1000多人抢险抢修队伍,调集大批机械、设备、仪器、净水药片等物资火速驰援灾区,协助地方对震损水利工程查险排险,修复水电站、供水设施,防范地震次生灾害,编制水利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科学依法统一和有力有序有效地做好各项水利抗震救灾工作。

记者: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长期的系统工程,水利部在健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长效机制

方面有哪些打算?

陈雷: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是一项紧迫而长期的战略任务,水利部党组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一是完善学习制度。建立健全党组织集体学习、领导干部培训学习、基层党员轮训学习和党员个人自学制度,实现各层次人员学习的常态化。二是加强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单位、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党员干部的特点,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分别提出相应的学习任务。三是抓好考核评价。完善学习激励、考核评价、监督检查和成果转化机制,适时开展学习考评工作,并将考评情况与评优表彰及党员干部提拔任用结合起来。四是保证学习成效。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加强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水利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水利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水利发展的实际能力。

第15篇:“求是”薪火耀宜州

引言:“浙大岭”,守望着宜州人与浙大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刘三姐乡坝头村,有一座山岭,当地的人们管它叫做“浙大岭”。

那是75年前,在抗日战争烽烟蔓延南烧之时,国立浙江大学在竺可桢校长的带领下举校西迁至宜山(现宜州)继续办学。民风淳朴、崇尚文化、开放包容的宜州人把原工读学校、文庙、湖广会馆、标营等最好的建筑和地方腾让给浙大,还把宜山坝头村岭边的一片耕地也腾让给浙大办学,并帮忙搭建校舍、礼堂、教室、操场„„于是,人们就把坝头浙大校舍边的那座岭称为“浙大岭”。

“浙大岭”一叫就是75年„„

那是宜州人一个永恒的记忆、那是宜州一份特殊的荣耀!

那是浙大人一段怀念的岁月、那是浙大一种非凡的壮举!

2013年12月冬至的前一周,南国多雨,壮乡多情,芳草萋萋的浙江大学西迁宜州办学旧址,每一粒石子都轻轻摩挲,怕惊醒了人们灵魂深处那一寓熟睡的婴儿;每一寸泥沙都用力紧握,怕久别重逢的老友一纵即逝。捧一把滚烫的泥土在胸口,有一种思绪在血脉里滚涌,有一种情愫在灵魂里闪现„„

千年古郡,三姐故里,唱起一首首壮族热辣纯朴的山歌,远山近水嘹亮而清脆的回声由远及近,穿越两千多年悠悠历史长河和75年红色正能量的峥嵘岁月,在龙江之洲,在下枧之畔,在群山之巅,在坝头之岭,在文庙之苑,在标营之空,泛起层层涟漪,响起阵阵回声,那是苍穹的万钧雷霆轰然滚过67万壮乡儿女的心中、滚过一代又一代浙大人的心中,凝结成一个永远的主题:“求是”精神――我们共同的传承!

2100年的历史长河啊如歌如诗,溯流而上,沿河而走,情绪如水„„

从汉武定周(公元前111年置定周县)编钟的左音右韵、以西晋龙刚(西晋,置龙刚县。东晋,沿置龙刚县)丝竹横吹的前韵后律、以贞观龙水〔唐朝贞观四年(630年)置龙水县〕琵琶的玉盘之珠、以宋代宜山(宋徽宗宣和元年龙水县改宜山县)风雨雷电的铜鼓铿锵、以元明清宜山彩调渔鼓的腔调音韵,以抗战宜山《求是》校训惊天动地的聩响和以《大不自多》校歌荡气回肠的咏唱,唱响千年古郡历史恢宏岁月的辉煌,唱响刘三姐故里壮丽山河醉美的风光,唱响历史与当今的宜州人和浙大人共同的“精神家园”那美丽诗章!

二千年的璀璨记忆令我们无比骄傲,我们多想,跟徐霞客再探一遍神奇的宜州山水,聆听黄庭坚再吟一首铁城凝重的诗句,仰望石达开登峻岭书一个惊天的石刻,与冯京一道再著一篇锦秀的文章,重走竺可桢那条文军长征之路,在“浙大岭”、在文庙、在湖广会馆、在标营――在浙大西迁宜州办学的土地上,唱响我们英雄宜州不屈的脊梁与骨气,唱响我们伟大宜州不屈的尊严与神圣。

75年的缤纷记忆令我们无比自豪,我们多想,以竺可桢手中的那条教鞭,以浙大师生窗前的那盏油灯,以他们肩上挑着教学仪器的扁担,以他们手上捧着生命一样的书卷,以宜州人用血肉之躯筑起的长城保护了战火中无一伤亡的一千多名浙大师生的奇迹,唱响我们热情宜州的坚韧与顽强,唱响我们光荣宜州的灵魂与精神。

“浙大岭”上风光好,观龙江猛、赏下枧柔、望群山雄、数峻岭莽,醉美山河浩浩荡荡从岁月走过,走过历史的华章――走出宜州人民最风光最风华的步伐,走出一个壮民族最壮观最壮美的方阵,走来宜州人与浙大人旷世神奇的“求是”精神。

“浙大岭”,在风雨中守望,在春阳里守望,全神贯注着这片多情热土的变化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迁。

宜州人伟大的家乡,浙大人伟大的“精神家园”亲切的第二故乡,二千年的蕴涵与积淀,75年的传承与发展,一个南国的神话,一个壮乡的传奇,今天,新时代的刘三姐们唱着山歌张开手臂,再聚集当今华夏最多最广的人气与景气,不卑不亢不躁不惊,以坦荡豁达和深邃广博,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我们热切地表达着创新与发展的心声,我们阔步在新世纪的黎明„„

浙大西迁宜州办学,

永远的“求是”文化

1938年10月,浙江大学在抗日战争的烟火中举校西迁宜山(现宜州)办学,并在此激发了灵感,创立了 “求是”校训和“大不自多”校歌,传承弘扬至今,为中国高等教育树立了独特的文化品牌,也给宜州留下了一段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2013年12月15日,热情好客的宜州人与情深义浓的浙大人欢聚一堂,满怀深情地纪念浙江大学西迁宜州办学75周年,共同缅怀“文军长征”艰难而光荣的历史,传承弘扬浙大求是精神,共叙市校深厚情谊,商谋友好合作发展。

南国初冬忒多情,从12月3日校友们报到的那天起,宜州的上空就是连连的暴雨如注,那是75年前浙大人与宜州人初相逢时的热泪吗?那是75年前宜州人与浙大人并肩穿过战火时的汗与血吗?那是75年前来宜州人与浙大人日日相连的心灵上空拧出的液体啊――昔日的战火阻不断西迁办学的脚步,岁月的冷雨也浇不灭人们心中燃烧的热情。一位96岁来自湖北的老校友伸出她那颤抖的手接着一缕缕雨,她回忆当年的情景时说,因为日寇的飞机常常来轰炸,每当警报一响,师生们就有序地撤离教室躲进山洞继续上课,夜晚,燃起煤油灯不停苦读„„老人家动情地说,当年,他们就像一群无家可归的孩子,是宜州收留了他们,是竺可桢校长让他们的灵魂在硝烟战火里淬火之后,他们的骨骼里才增加了更多的钙质。当他们一踏上宜州这片土地时,竺可桢校长说:“孩子们,咱们到家了„„”竺校长那坚毅的目光让师生们坚定了一种不屈的信念。

宜州是浙江大学西迁途中的重要一站、是浙大“求是”精神的诞生地、是浙江大学的精神家园。

“浙大岭”――宜州坝头村校舍,宜州人永恒的记忆与特殊的荣耀„„

抗战时期,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以过人的胆识带领千名师生员工于1937年冬举校西迁,完成中国文军的“长征”:1938年10月抵达广西宜州办学1年4个月。1940年1月迁往贵州湄潭。 穿越险山恶水、穿过枪林弹雨而的浙大师生,在宜州这片土地上找到了“家”,每一寸土地都是他们的乡土,每一个宜州人都是他们的亲人。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崇尚文化、开放包容的宜州敞开怀抱欢迎浙大的到来,当时的县政府大力支持,把原工读学校、文庙、湖广会馆、标营等最好的建筑和地方拨给浙大,并组织群众帮忙搭建校舍。浙大的教师们则分散安排居住在城内条件较好的民众家中。马一浮、丰子恺、苏步青、谈家祯、王淦昌、贝时璋等老一辈教育家、科学家、文学家从那时起,就在宜州留下了他们言传身教的身影和辛勤耕耘的足迹。

在宜州办学的1年4个月里,浙大学校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学科得到拓展。学生由600多名增加到1000多名;原来的3个学院发展到5个学院,涵盖了文学、理学、工学、农学、教育学等五大学科门类。在坚持办学的同时,竺可桢校长积极倡导“知行合一”理念,鼓励浙大师生开门办学、改良社会、移风易俗,用他们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带领师生开展资源调查研究,撰写具有指导意义的论文和调查报告,输送科学信息;举办了桑蚕养殖示范班,包括养蚕缫丝技术展览,介绍桑蚕种养常识,进行田间地头操作示范和现场展示缫丝表演,为75年的今天,宜州成功跻身“全国最大桑蚕生产基地县(市)”,留下了深远影响;还组织师生协助农民秋收,举行抗日宣传和义卖、支前劳军等活动;还举办实验学校和夜校,与广西教育厅达成协议,开办广西中学教师辅导班,并给宜州的政务管理和建设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为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和基础教育做出了积极而重要的贡献。

浙大的到来,让古城宜山为之一振,耳目一新,同时也招致日本侵略者的有增无减的狂轰乱炸。仅1939年2月5日1天,宁静的宜山城被尖啸而来的日本敌机划破,遭受了日本18架敌机3次轮番轰炸,两次机枪扫射,投下118枚炸弹,使建在标营的浙大18间宿舍、3座14间教室、1座礼堂、导师办公室、阅览室、体育室、厨房以及唯一的一架钢琴等被炸毁,宜山50多名民众伤亡。之后,日军对宜山城又进行多次狂轰滥炸。据统计,1939年2月至10月的9个月里,日军共出动轰炸宜山城的飞机50多架,投弹18次284枚,炸死87人、炸伤104人、炸毁房屋154间、军用仓库1处„„所幸的是:在宜山特有的地理优势、竺可桢校长的沉着应对和广大宜山军民的保护下,浙大师生没有一人伤亡。在日军多次轰炸宜山城区的日子里,宜山民众始终与浙大师生在一起,他们有粮同食,有水同饮,生死与共,结下了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

在西迁宜山这段最动荡、最艰难、最困苦的时期,在这片历史悠久、地灵人杰的热土上,竺可桢校长进一步明确和丰富了他的教育思想,达到了当时国内高等教育思想的最高水平。浙大在宜州产生了“求是”校训和校歌,形成巨大的凝聚力,把全校师生、家属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把浙大人与宜州民众团结在一起,同舟共济、肝胆相照、众志成城,使浙江大学在困厄中崛起,完成浙江大学从地方性大学向全国性一流大学的转型和过度。

“求是”精神成为了浙江大学办学的强大动力,为中国高等教育树立了独特的文化品牌。浙大师生炮火不屈、弦歌不辍、追求真理、团结友爱的爱国激情和“求是”精神,同时,也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宜州人,成为了宜州人民的精神富矿,宜州为此被浙江大学誉为“精神家园”。

宜州人民十分珍视浙江大学西迁驻宜办学的这段历史,更珍惜彼此结下的深厚情谊,怀着感激和敬意之情,把浙大西迁到宜山办学当作宜州历史上特定的纪年纪事,宜州人喜欢把浙大迁到宜山那年叫浙大来那年,把浙大农学院在宜山坝头村建校舍的那座岭叫做“浙大岭”,将浙大西迁宜山办学的历史资料进行了抢救性的收集和整理,将浙大办学旧址申报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起了浙江大学西迁纪念广场、宜州市博物馆浙大西迁展厅,配合浙大在宜州开展纪念“文军长征”65周年“重走西迁路”主题新闻采访活动,每年暑期接待数批浙大学生到宜州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宜州市党政主要领导先后多次组团到浙大拜访学习,讨教发展大计。同时,宜州还专门成立了市校合作工作机构,加强与浙大的往来与合作交流,充分挖掘浙大西迁文化,弘扬和传承“求是”精神,为这红色历史文化增加“红色正能量”的文化元素,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地挖掘和宣传宜州红色革命传统、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等正能量的文化元素,充分展示宜州经济、文化、区位、旅游等资源优势。

战火情谊深,

宜州与浙大共同传承“求是”精神

浙大始终没有忘记第二故乡宜州,积极主动为宜州经济社会建设献计出力。特别是2005年浙大和宜州正式缔结“校市合作”友好协议以后,浙大在人才、科技、培训、项目等方面对宜州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

2007年,浙大联手湖州市与宜州签订了《浙江大学―湖州市合作共推宜州市蚕丝业发展协议书》,在宜州实施“128”行动计划;同年,浙大派出鲁兴萌、朱良均、石伟勇、朱祥瑞等四位专家教授,对宜州桑蚕茧丝绸产业循环经济建设进行长期指导。

2008年,浙大为我市引进蚕沙处理企业,使我市实现了废弃蚕沙的高效循环综合利用。2009年,浙大结合我市实际,科学编制了《广西桑蚕茧丝绸产业循环经济(宜州)示范区规划》(2009-2015),同时,浙大主要领导亲自将《建设宜州桑蚕茧丝绸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议书》转给时任广西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同志,引起了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同年10月,宜州被确定为“广西桑蚕茧丝绸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并获2600多万元的示范基地项目建设经费。

2010年7月,为提升宜州基层干部队伍素质,浙大将宜州列为基层村官培训试点县市,圆了宜州基层村官“远程教育网上读名校”的梦想。自2010年起,浙大每年给宜州提供5个自主招生面试名额,让宜州学子有了读名校的机会。同年,浙大提出了宜州加快推进“富民强市”、打造“中国丝绸新都、生物化工基地、文化旅游名城、山水宜居家园”的战略思路和政策建议,帮助修编了《宜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总体规划》,为宜州“十二五”时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依据。 2011年,浙江大学、深圳浙江大学校友会和宜州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同出资建设的浙江大学西迁纪念广场在宜州竣工。2012年,浙大师生、校友带着浙大人对第二故乡的眷恋和良好祝愿来到这里,在浙大西迁纪念广场上,与宜州人民共同缅怀浙大西迁历史,表达市校双方将传承“求是”精神,携手合作共创未来的愿望和信心。

2013年,浙江大学与宜州市签订《宜州市―浙江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宜州的中国村民自治展示中心挂牌成立“浙江大学基层民主研究与实践基地”。市校联合举办浙江大学?广西宜州项目交流合作恳谈会,大力宣传推介宜州。同年,又共同举办浙江大学―宜州市蚕桑茧丝绸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专题培训班,为宜州蚕桑茧丝绸产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推荐浙大校友李摩西先生、朱巍先生分别为宜州市经济发展顾问和旅游发展顾问,为宜州经济、旅游等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力的人才支撑。同时,浙江大学校友怀着回报母校、回报社会的满腔热情,大力支持宜州教育事业,在宜州设立了浙江大学校友宜州?求是奖学金,仅1个月时间,广西、苏州、深圳、江苏及法国等各地浙大校友会共同捐赠45万元奖学金,用于奖励宜州优秀教师和学生;浙江大学经典总裁同学联谊会为宜州市北牙瑶族乡万里小学捐助20万元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一条条良策、一件件实事,饱含着浙大对宜州人民的深情厚意,让人感动,催人奋进,有力地推动了宜州的发展。桑蚕茧丝绸产业一直保持良好发展态势。2013年,桑园面积达32.3万亩,鲜茧产量5.36万吨;茧丝绸相关企业发展到20家,生产白厂丝3405吨,坯绸220万米,蚕丝被12万床,丝绸加工业总产值达15亿元,加工能力位居广西第一,农民养蚕收入达到23亿元,全市桑蚕茧丝绸及资源综合利用总产值达到35亿元,全市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连续8年保持全国县域第一。宜州已初步形成了桑→菇→肥、蚕沙→叶绿素→有机肥、茧→丝→绸3种桑蚕茧丝绸循环经济模式,正逐步实现由“桑蚕大市”向“桑蚕强市”的历史性转变。桑蚕茧丝绸、甘蔗综合利用、生物质化工、机械制造配套加工、矿产品加工和以酒业为主的食品加工、旅游等7大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同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1亿元,财政收入7.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56元。宜州先后荣获“中国第一大桑蚕生产基地县(市)”、“广西重要的甘蔗生产基地县(市)”、“中国循环经济优秀品牌城市”、“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市)”、“中国最具民俗特色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名城”等荣誉称号。

沿着浙大西迁宜州的“求是”足迹奋进

2013年12月15日上午,暴雨未住,但人们的热情不减,不论是打伞的老校友、还是披着雨衣的新校友,人们已经自觉地在宜州市浙江大学西迁纪念广场排好队伍,每一个宜州人与浙大人都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在这里隆重举行浙江大学西迁宜州办学75周年纪念活动竺可桢铜像落成仪式。浙大发展委员会主席、浙大原党委书记张浚生,浙大常务副校长吴朝晖,中共河池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河池市副市长黎丽,中共宜州市委书记黄平权,竺可桢铜像捐建者、宜州市经济发展顾问李摩西校友等共同为竺可桢铜像揭幕。中共宜州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主持竺可桢铜像落成仪式。

竺可桢铜像落成,为浙大西迁纪念广场竖立了一尊智慧伟岸的灵魂,为宜州创造了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瞻仰着竺先生的铜像,遥想当年浙大师生在这里集会和上课的情景,眼前就会浮现出竺可桢先生坚韧的身影,耳旁就会响起竺可桢富有韧性与力量的声音。先贤在逆境中百折不回、追求真理、报国为民的精神,必将成为实现宜州跨越式发展的强劲动力。我们一定要学习竺可桢校长的高尚品质和伟大人格,增强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创新争先,让“求是”精神在宜州永远弘扬光大。

中共宜州市委书记黄平权在纪念浙江大学西迁宜州办学75周年座淡会上表示:一是继续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实现富民强市目标。充分发挥宜州资源、区位、环境等方面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桑蚕茧丝绸、甘蔗综合利用、生物质化工、机械制造配套加工、矿产品加工和以酒业为主的食品加工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做大做强。突出发展桑蚕茧丝绸循环经济产业,重点将放在延长产业链、提高高端产品加工生产方面,引进和扶持重点企业,打造一批品牌名牌,把宜州打造成为中国“丝绸新都”。二是创新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以城带乡共同发展目标。宜州是一座拥有21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东与柳州相连,西与河池相接,高速公路和黔桂铁路穿越过境,城区所在地理位置广阔平坦,拓展空间很大。近年来,宜州农村发展、工业发展和城镇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已为宜州推进新型城镇化创造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6万人,流动人口在8万以上,城市发展具有很大潜力。我们将抓住实施“柳来河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机遇,按照新编的城市发展规划,加快建设步伐,力争在桂西北率先崛起。三是大力推动特色文化旅游发展,不断增强城市吸引力和生机活力。宜州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山青水秀、林茂洞奇的自然生态加上悠久丰富的人文资源以及独特的民族风情,是宜州旅游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2013年7月,广西自治区政府把宜州确立为全区首批20个创建特色旅游名县之一。根据自治区统一部署,我市已制定出创建特色旅游名县的实施方案,宜州旅游将迎来突破发展的重大机遇。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刘三姐歌谣,是宜州独有的名片,也是宜州最有张力的文化品牌,我们将进一步打造刘三姐文化品牌和浙大西迁文化品牌,将这两个品牌更好与当地文化、旅游、经济等产业地融合起来,让它们成为城市最具活力的要素。四是扎实抓好投资发展环境和各项民生事业,不断提高市民生活幸福指数。改善民生、改善投资环境、保障民生,一直是我们始终不懈坚持的执政目标。我们将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加大投入,加大改革力度,切实做好各项民生工作,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促进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这是67万宜州人共同的声音!

这是3896平方公里土地山河的回响!

宜州的发展离不开上级领导和浙江大学领导、师生、校友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宜州人真诚期望继续得到浙大的关心支持和帮助,真诚希望市校双方在多方面进行深度的交流合作,真诚期待双方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勤劳善良的宜州人民,永远像当年那样,热情欢迎浙大领导、师生、校友到浙大的第二故乡――宜州指导、投资、置业、旅游,助推宜州向桂西北新型中等城市大步迈进。

2013年,是宜州撤县建市20周年,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新挑战,宜州必须提振精神,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三中全会精神,加快融入“柳来河一体化建设战略部署中,奋力建设桂西北新型中等城市,努力实现与全区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几十年来,竺可桢先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谦逊平和的性格性情、睿智博学的风范、朴实高尚的品格,博爱宽阔的大师胸怀,在宜州人心中树立起光辉不灭的形象。竺可桢先生当年播下的科学与文明的种子,早已在在宜州大地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求是精神弦歌不断,薪火相传,成为宜州人民的精神血脉。

一段历史,波澜壮阔,激励后人;一种精神,穿越时空,辉映未来。时光飞逝,抹不去历史深深印记;山遥水远,割不断真情相连。我们将让包含着启尔求真的科学精神、开物前明的创新精神、无吝于宗的合作精神、海纳江河的开放精神、树我邦国的爱国精神和天下来同的和谐精神――这一浙大“求是”精神在宜州弘扬光大,在宜州迸发出新时代夺目光彩。

第16篇:忠诚 担当 求是 图强

忠诚 担当 求是 图强 ――记西校区九月党

员大会

金秋九月,硕果飘香。在这凉爽宜人的季节,华山教育集团轨道交通运输学校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工作顺利开展。

根据集团党委、兰办总支本学期党建工作安排,经学校党小组讨论决定,轨道运校西校区于2017年9月25日中午12:10在1703班教室召开了本学年第一次支部党员大会。

西校区目前共有党员8人,预备党员1人,入党积极分子4人。

会议进行了四项主要内容。第一项,由杨珍书记组织研究讨论制定本学期党建工作计划。全体参会同志积极参与讨论发言。明确了下一阶段党建工作的主要目标。

会议第二项,由杨书记宣读并安排分解落实集团党委、兰办总支《今冬党建工作安排》的相关内容。

敢打硬仗,作风优良。这是部队的口号,我想也应该是每个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会议最后,由杨书记带领大家在党旗下重温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第17篇:“求是”党小组成员纪实

心在一起才是团队

“劳务队的复印图纸打印出来不清晰”,“洗脸处的龙头少了”……南堤湾二期项目工友宿舍里工友们畅所欲言,“求是”党小组成员认真地倾听记录。这是“求是”党小组每周的“党员进宿舍”活动,2名2017届党员在项目班子的带领下走进工友宿舍,询问工友的工作和生活需求,了解到工友对热水的需求,他们及时向项目反映,为工友生活区加装了热水器,方便了工友们的生活。

经过此事,党小组一名年轻的党员高兴地说:“每当我们走上现场,那些工友都会向我们主动打招呼,每当遇到施工难题时,工友不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像朋友一样出谋划策,帮助我们这些菜鸟施工员解决问题”。自“党员进宿舍”活动开展以来,项目结合意见,通过为工友生活区宿舍堵漏、疏通排水沟等,切实改善了工友的工作、生活条件,项目管理和工友的心更近了。

对于工友来说,一年一度最高兴的日子就是回家,然而一票难求的春运现状让家横亘在万水千山之外。为了解决工友回家难的问题,“求是”党小组针对工友专门开展了网络购票培训,让农民工也搭上春运购票“潮”。党小组成员“手把手”教工友用手机进行网络购票,切实解决工友的购票难题。此外,党小组成员还在办公区为工友提供了免费wifi,保证了抢票渠道的畅通。工友高兴地说:“培训真给力!终于不用提前跑到车站去辛苦排队了!”

工作之余,“求是”党小组还专门为工友开展“520”工地送玫瑰、办生日party,举办“工友书画艺术展”、红歌会等活动,丰富工友的业余生活。

在“求是”党小组的带动下,更加激发了工友奋斗的激情,国华新都二期项目在7天内完成了2000多平米的人防区的建设,70天内完成了7万平米的主体结构施工。看着工友的坚持和坚守,项目书记尹周的眼睛都湿润了,真心感受到人在一起不是团队,心在一起才是团队。

第18篇:德清求是学校简介

德清求是高级中学简介

2004年12月18日,德清县求是高级中学正式揭牌成立。学校占地面积65亩,现有在校学生1519人,教职员工128名,其中专任教师85名。学校凭借超前的教育理念、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严谨科学的管理机制、富含特色的教育教学、精细周到的后勤服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求是高级中学已初步形成了“团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风,“敬业爱生,严教善导”的教风和“乐学多思,勤学多练”的学风。虽然我们的学校非常好,但是我们必须事先声明,我们的学校

需要接受较高的学费,如果经济有困难的家庭请另寻他处。

学校有着雄厚的集团背景,是湖州求是教育集团下属的分支学校之一。湖州求是教育集团成立于2005年12月18日,董事长沈法初先生在杭州、德清等地已成功开办杭州求实专修学校、德清县莫干山外国语小学,德清县千秋外国语学校、德清县求是业余学校,湖州市求是业余学校,办学层次从小学、初中、高中、高复到自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开设“创新承诺班”,助学生考生大专

2010年,学校首次开设特色创新承诺班,敢于承诺让上不了普高分数线的学生,通过三年的高中学习,考上高职分数线,甚至三本大学分数线,今年,学校创新承诺班的生源范围将面向全省。

学校招收的创新承诺班,教师全程全方位指导学生。班里给学生配备一对一的导师,比如单科成绩差的就补单科,几科成绩都差的就全部补。导师还为承诺班学生做全程的心理调节工作,为学生疏导压力过大等问题。

水平的师资队伍,名师执教

对一所民办学校来说,师资是学校生存的生命线。只有高水平的师资,才能教育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学校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将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关爱”,高薪聘请了杭州求是高复以及全国各大教育强省的名优教师担任我校教学工作,学校共有20名普通教师,10名中级教师,这在德清县在新开设的创新承诺班里,杭州求是高复的名师和德清求是高级中学的优秀教师将联合执教,精心培养。学校还将定期邀请优秀毕业生来作讲座,给学生加油、鼓劲,交流学习心得。

信心教育,让“丑小鸭”变成“白天鹅”

当初这些孩子进校,很少有灿烂的笑容。中考失败的阴影,让这些学生缺乏信心。在求是高级中学,各个班主任新学期所要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歧视教育。学校通过各种办法树立学生的逆反心理,比如,邀请优秀校友现身说法,邀请励志专家作讲座,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优点,班主任召开主题班会及时发现信心不足的学生,任课老师使用规范语言鼓励学生,给学生创造成功的体验等。(我们不保证学生能考进理想的大学)

“静”、“严”、“和”三要素管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通过几年摸索,求是高中提炼出了学校的管理理念,那就是三个字“静、严、和”。“静”就是要让学生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严”就是军事化管理,禁止学生抽烟、谈恋爱、上网吧等,要让学生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学习生活;“和”就是要让学生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学习,老师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心去关爱学生。

经过“静、严、和”管理要素的渗透,原来很多让老师头痛的学生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了。如果一个学生自私、蛮横,那么即便他成绩再出色,也是一种教育上的失败。从进校门开始,学生就得像个学生样。在“求是”,学生的举止行为都被量化打分,所以你在校园是看不到奇装异服或吐字带脏的学生。新生进校的第一周,学生上午接受军事训练,下午学习学校规章制度,而且要进行考试,让学生深刻理解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学校严令禁止的。

新校园硬件一流,努力打造全优环境

为满足现代社会对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的需求,学校新改建了图书馆、微机房、美术专用教室,为每位教师都配备了电脑。学校的每一间寝室安装了空调,寝室里有独立卫生间,热水适时保证供应;每一间教室都装有多媒体,80%以上的课均采用多媒体教学。为了确保师生间每天点对点的辅导,学校规定傍晚5:40至6:20任课教师必须留在办公室,帮助学生消化当天的问题。为了提高考前训练的针对性,学校与重点中学同步精心准备模拟试卷。

班主任24小时“贴身护航”,关怀每一个学生

为了管好这些孩子,尽可能提高他们的成绩,让家长百分之百地放心,学校有一批尽职尽责的班主任,对他们进行24小时贴身管理。每天早晨6:20班主任跟学生一起来到教室,督促早自习。中午12:00至13:00的午睡时间,老师也陪着学生休息。学生出校门要写请假条,请班主任签字,再交政教处签字。如果需要回家,学校一定在离校前跟家长通过电话。学生如有生活、心理上的问题,都可找班主任解决。

“走进校门是求是的希望,走出校门是求是的自豪”。走进学校大门,便能看到熠熠生辉的校长寄语,它不仅闪耀在我们眼前,更镌刻在我们每个求是人的心中。我们求是的每一个成员都有着同样的信念:要做就要做得最好,要办就要办成一流的学校。

山东省昌乐二中创办于1959年,是一所文化底蕴丰厚、教学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领先的省级规范化学校、省级文明单位、山东省民办教育先进集体。学校现有一所分校,141个教学班,7700名在校生,609名教职工。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高、中级职称教师285人,省市教学能手70多人,100多人荣获全国、省、市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模范班主任等称号;学校教科研成绩斐然,山东“十五”规划立项课题及三个国家级课题均已顺利结题,省十一五课题及市重大问题研究成功立项并进入实验阶段,1000多篇论文(论著)在市以上刊物发表(出版)。

学校始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把每一个孩子的一生变成一个成功而精彩的故事”为培养目标,坚持“素质+个性,规范+创新”的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特别是“271高效课堂”的打造、学生自主管理的探索、大德育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及海量阅读课程的设立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学校先后荣获“中国民办教育创新与发展贡献奖”、“山东省民办教育先进集体”,学校连续四次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三次被评为“山东省普法依法治理先进集体”,先后荣获“山东省省级规范化学校”、“山东省奥林匹克竞赛优胜学校”“山东省高校招生优秀考点”、“山东省优秀中学生团校”、“山东省招飞先进单位”、“潍坊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潍坊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潍坊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70多种国家、省、市荣誉称号,《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中央教科所《新教育》杂志、《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开辟专栏争相报道昌乐二中的经验做法,2007年11月28日《中国教师报》连续8版全方位地报道了昌乐二中。先后有北京、河北、江西、安徽、江苏、吉林、内蒙古等十几个省市千余所学校前来参观学习,名校效应轰动全国。

第19篇:深思笃行,求是创新

深思笃行求是创新

2013.12.DFPV生产物流部刘彪

自从进了公司后,党支部十分的关心党员职工的发展问题,始终将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放在开展党员工作的重要的位置,陆续的给公司的党员职工发放了很多学习资料,组织公司的党员职工不断的学习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党理论的最新成果,始终将我们的理论学习水平推向党事业发展的最前沿。对我们公司党支部的可持续发展和不但进步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我认真的学习了公司给我们发的党章和提升创新力的学习材料,使我对党的基础理论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第一次意识到大学毕业后,作为一个党员依然要保持自己的先进性,要在理论上保持共产注意信仰,在技能上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依然要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依然需要在自己的领域里全心全意为公司和社会上的人民服务,保持党员一贯的优良作风,为公司和社会建设做贡献。 我记得几年前在校学生会外联部纳新宣讲会上,部长对部员的要求是要有创新意识,当时就有一位新生提问怎样做才是创新。外联部长的解释是他所教的都不能成为创新。从那时起,我对创新的概念就认定为是别人都不知道的就是创新,并不能够准备的判断什么是创新。

在深入的学习了党支部提供的创新学习材料之后,才对创新有了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的模式主要有5种方式:组合模式、分解模式、移用模式、返本模式、迂回模式。这些基础理论的学习对创新有了准确的定义,对创新的模式也有了完整的说明,对于创新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

部门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正需要不断的改善和创新才能够推动部门的发展。学习了创新的书籍之后才发现,对于创新的理论学习的太少了,后期将加强创新理论的学习,力争将创新带到日常改善中,将部门的改善工作做的更好。

第20篇:六要求是严禁

中央组织部制定部机关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六方面要求

并对全国组工干部提出“十严禁”纪律要求

人民网北京10月23日电(记者董宏君)为把组织部门建设成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模范部门,把组工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过硬队伍,树立和维护组工干部的形象,近日,中央组织部结合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央组织部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并向全国组织系统印发了《组工干部“十严禁”纪律要求》。

《中央组织部工作人员行为规范》有六方面要求:

一、政治坚定,服务大局。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忧患意识,勇于担当责任,主动为党分忧。

二、思想解放,求实创新。开阔眼界思路,增强战略思维,研究探索规律,敢于攻坚克难。

三、公道正派,选贤任能。坚持德才兼备,注重以德为先,科学评价干部,民主公平公正。

四、以人为本,心系群众。主动服务基层,密切联系群众,树立和谐理念,建设“三个之家”。

五、努力学习,提升能力。勤于学习思考,善于调查研究,加强实践锻炼,争做行家里手。

六、严于律己,争作表率。加强党性修养,砥砺个人品行,严格守法遵规,干净做事做人。中组部要求,部机关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落实《行为规范》,发挥示范作用;全体干部职工要严格遵守《行为规范》,切实把各项要求落实到工作中、体现在行动上,努力做服务科学发展的表率。

《组工干部“十严禁”纪律要求》主要包括:严禁“封官许愿”,违规干预下级单位和有关部门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严禁在干部考察工作中弄虚作假、隐瞒实情;严禁参加可能影响公务的消费娱乐活动;严禁利用职务之便为本人、亲友谋取私利;严禁收受任何单位或个人的贵重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严禁接受任何单位或个人支付应由本人或配偶、子女等亲属负担的费用,等。

中组部强调,对违反“十严禁”纪律要求的,要调离组织部门并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各级组织部门要加强对遵守“十严禁”纪律要求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把组织部门真正建设成为“模范部门”和“过硬队伍”,以加强作风建设的实际成效保障和推进各项工作,让全党满意、让人民满意。中央组织部欢迎社会各界对组工干部执行“十严禁”纪律情况进行监督。

《求是演讲稿.doc》
求是演讲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演讲稿主持词代表发言庆典致辞民主生活会发言表态发言专题发言对照检查材料开场白感言大全发言稿欢迎词台词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