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解读专题发言提纲

2020-08-03 来源:专题发言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在新的世纪大潮流涌动下,经济全球化也伴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在国际范围内飞速蓬勃发展。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既能强国,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强大与否的关键因素。而在我国,除了继承与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这一重要任务,还必须得用心学习国际文化知识。则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也就成了我们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

这样一个关键时期,英语课程标准就像语文数学的课程标准就成为一必不可少的存在,甚至更重要的存在。它不仅是对老师的教学行为进行指导,也是一种规范;它也是师范生在校学习时对自我要求成长的依据。作为一个将成为小学英语教师的在校大学生,对英语课程标准的解读就是一个必须而艰巨的任务了,但我想也是一个我们自己将获益匪浅的的任务。

那么什么是英语教学大纲?什么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内容是什么?且又存在着怎样的问题呢?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标准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而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也得从这两性质出发,在熟悉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基础之上,一步一步来理解英语课程标准的进步和发展,了解它各个阶段的特点。时代的发展既伴随着人们思想的转变,也要求着教育领域里的各个方面各个问题不断被进步和不断被改革。虽然进步,但总有问题会随着进步而出现,然后再促进其进步,那么现今我们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呢?

一、我国基础英语教学大纲的发展

教学大纲(Syllabus)

狭义的“课程标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及规定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体现实施内容和目标的次序和进程。

英语教学大纲

英语教学大纲是英语教学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它规定英语教学的目标、要求、理念、方式方法、教材、测试等。近年来,它更多的是指对某一课程在某个/些阶段中的教学内容清单及选材和排序的原则等。

英语教学大纲发展的详细过程

第一阶段(1977-1990)

1998—1980 《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1986 《全日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 1990 《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

第二阶段(1988-2000)

1988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 1992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 1993 《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 1996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2000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第三阶段(1999-至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Curriculum)

在国外,它是指反映教育管理部门或具体教育单位的所有教育功能的整体课程设置模式以及体现这些功能的教学活动和内容。

在我国,是由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派的英语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考察和研究了当今国内外基础教育外语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现状并广泛听取了各地专家学者和英语教师意见的基础上,通过近三年的反复研讨和修改后制定出来的指导性文件。

第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的特点:

第一、外语成为我国中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受到了社会的普遍重视;

二、已经注意到外语教育的差异性;

三、强调外语教学的实践性;

第四、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挥他们的特长,使他们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五、建议“根据中学不同的需要,编写出几套符合外语教学规律,受师生欢迎的好教材。

第二阶段英语教学大纲的特点: 第

一、科学

二、规范

三、开放

四、完整

中小学英语课程的进步:

第一、教学目标:

1988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大纲明确提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992年的义务教育初中大纲则增加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要求。

2000年义务教育初中大纲旗帜鲜明地提出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教学目的部分,不仅提出知识、技能、能力的要求,还提出了思想情感、道德品格、跨文化交际意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开发等方面的要求,甚至把非智力因素(兴趣、信心、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等)放在首位。

总的来说,英语课程教育目标在由单纯传授知识向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方向转变。

第二、教学要求:

在1986-1993年的五个大纲都提出了培养“在不同程度上通晓一些外国语的各方面的人才”,并反复批判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强调中学开设英语课的双重目的——升学与就业。

从1992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大纲开始规定分级要求,即初中分成一级和二级要求,初

一、初二年级英语为必修课,初三选修。

1996以后的普高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了一级和二级目标要求,高中

一、二年级英语为必修课,高三英语选修。一级或二级要求为基本要求,“上不封顶”,意思是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超过大纲规定的要求。

也就是说,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必然由单

一、封闭型向灵活、开放型转化。

第三、教学观念和方法:

(1) 明确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2) 提出了四项技能综合训练,不同阶段各有侧重;

(3) 强调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的关系; (4) 注意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5) 重视利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创设英语环境。

第四、语言和文化:

(1)语言技能的听说读写熟练掌握、语言知识的语音词汇词法的牢记及话题的应用表达; (2)情感态度的能动作用; (3)学习策略的反作用;

(4)文化意识在新国际视野里德步步升华。

第五、教师定位:

1.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2.课堂教学的研究者

3.学校课程的开发者

4.综合知识的掌握者

5.信息技术的应用者

6.教学教授的学习者

第六、教学手段特点:

实效性;

趣味性; 教育性; 创新性; 针对性。

第七、教材:

变化之一是现代化,主要反映在:

1.英语教材的内容逐渐贴近学生的生

活和现代社会生活,渗透思想情感的教育(即大纲提到的“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或“树立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英语教育观”),渗透大量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

2.教材多采用结构、功能、话题相结合的方法。

3.教材的编写注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征,特别是年龄的特征,重视从教材内容、编排体系到呈现形式等方面提高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力求符合学生学习英语的认知规律,注意调节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分量。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编制多媒体教材。 变化之二是多样化,主要表现在: 1.鼓励“一纲多本”;

2.引进多种外国教材,补充发达地区和外国语学校等不同类型学校的需求;3.编写不同起点的教材,特别是小学起点的英语教材。

第八、测试改革:

1988《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 1992《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 2000《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二、课程标准内容概述

(一)“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是什么关系?

1.“课程目标”主要是用简炼的文字从总体上来概述高中英语课程目标中横向展开的几个方面和纵向发展的几个阶段(级别)。

“内容标准”部分实际上是对“课程目标”部分陈述的目标的细化和具体化,即详细描述五个方面的目标(含对五个方面的再分类)以及这些目标在各个级别的具体要求。

2.值得注意的几点:

(1)“课程目标”部分用一个饼圆图来示意课程目标五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五个方面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之间的关系因此,这五个方面之间没有明显的先后顺序问题。

(2)“课程目标”部分对一至五级的目标做了总体概括。总体目标是对学生在某个阶段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描述。

(3)“内容标准”部分列出的内容并不等同于以往教学大纲所说的教学内容。

(二)英语课程目标包括哪些方面?

(1)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知识也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

(3)情感态度指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 (4)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以及指导学习行为的各种理念和认识。 (5)文化指文化知识、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为什么要把情感态度列为课程目标?

(1)语言与情感态度有密切关系。

(2)情感态度对语言学习的结果有重要影响。

(3)情感态度本身就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如何理解情感态度目标?

(1)有些情感态度,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自信心,不仅与英语学习有密切的关系,而且还是在英语学习方面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2)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情感态度,如动机、兴趣、自信、意志,可以转化到其他的学习活动之中以及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和社会活动之中。

(3)有些情感态度,如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在表面上与英语学习没有直接联系,但应该渗透到英语学习之中。 (五)为什么要把学习策略列为课程目标?

(1)学生使用学习策略能够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

(2)发展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

(六)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有什么区别?

(1)学习策略包括学习者对学习的认识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采取的具体做法、步骤等行为。根据这个定义,学习策略包括学习方法,但不是所有的学习策略都是方法。

(2)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区别类似于足球中“技术”和“战术”的区别。

(3)策略的概念比方法的概念更全面,涵盖的内容更丰富。

(七)为什么说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既都是课程目标,也都是课程内容?

(1)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是同步发展的。

(2)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不可分割的。

(3)《标准》并不要求学生为了知识而学习知识。

(八)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指什么?

(1)横向联系指同一级别中各种技能的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纵向发展指语言技能从低级别向高级别逐步发展的过程。

(2)为了使技能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我们把一至五级的技能目标逐级描述,每一级目标又按听、说、读、写分别描述。这样做并不意味着这些技能是可以割裂的。相反,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在横向是紧密联系的,在纵向是逐步发展和提高的关系。

(九)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指什么?

(1)文化知识指学生了解的中外文化知识。

(2)文化理解指学生对中外文化及其差异的理解过程或理解能力。

(3)跨文化交际意识指对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如英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cultural awarene)。

(4)跨文化交际能力指根据文化环境,在理解并尊重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十)如何理解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关系?

(1)学习外语要了解外国文化,更要了解和熟悉本国文化。 (2)了解本国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外国文化,提高对外国文化的鉴别能力和鉴赏能力。通过文化对比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三、中小学英语课程的存在的问题:

如何充分利用与开发英语课程资源?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在英语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善于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为此,教师必须建立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师观和课程资源观,懂得课程资源的范围和种类,能正确使用教科书并恰当利用其他课程资源。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2.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3.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4.安排学生参加英语课外活动。5.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学英语的最佳年龄是多大?

有人认为孩子越早接触英语越好,因为英语和语文一样都是语言类的学习。对于语言类的学习越早越好,他们那时候的语言接受能力最强,对语言异常敏感。从生理系统上说,他们的语言接收系统呈开放状态。

还有人认为12岁以后学英语最佳,那时的他们已掌握语言学习的一般技巧,他们会知道怎么对学好一门语言是比较好的,他们接受老师所教学的能力也在增强。

文献综述:自2001年教育部正式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逐渐深入人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动了教育观念、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管理、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巨大变革。 课程标准的逐步改革,使得想要成为一个有着独特思想的老师的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要面向全体学生。2.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要创设以人为本的情境教学。4.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5.有灵活有效的任务型教学。6.要有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

无论是作为老师还是学生,课程标准都是我们开展教学活动和进行课程学习的重要工具和指标。已学到和未开始的都是现在的我们要掌握的,已学到的是前辈们的不懈努力给予的,他们告诉我们课程标准的发展就像一部历史,里面的可挖掘宝藏有很多。我们在英语教育事业的领域里带着课程标准一路成长。未开始的就是我们的责任和任务了,未来教育事业的路还很长很长,问题和考验也会接踵而来,英语课程标准就会成为我们的武器,实践会验证我们的努力。我们的努力也随时在促进着课程标准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1)四川教育院外语系

(2)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 程晓堂

(3)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推荐第2篇: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音乐课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转载自一起去留学http://www.daodoc.com/转载请保留出处。

1.审美体验价值2.创造性发展价值3.社会交往价值4.文化传承价值

二、基本理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2.以爱好爱好为动力3.面向全体学生 4.注重个性发展5.重视音乐实践6.鼓励音乐创造 7.提倡学科综合8.弘扬民族音乐9.理解多元文化 10.完善评价机制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本《标准》的主干是分层面、分领域、分学段呈现的,体现为从课程目标到内容标准的外化过程。如图所示:

课程目标(体现在三个层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教学领域(包含四个领域) 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

内容标准(分布为三个学段) 1~2年级3~6年级7~9年级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进步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上述课程目标内含在以下三个层面的表述中。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积极乐观态度学习音乐,使学生情感受到感染和熏陶。2.培养音乐爱好,树立终身学习愿看3.进步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5.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

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充分展开想像;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2.模仿

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模仿,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3.探究

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看。 4.合作

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5.综合

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价值。

(三)知识与技能 1.音乐基础知识

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和音乐常见结构(曲式)以及音乐文体形式等基础知识 2.音乐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学习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 3.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 学习浅显的音乐创作常识和技能。通过认知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题材、文体、风格等,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扼要历史,识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加深对中华民族音乐的熟悉和理解。 4.音乐与相关文化

熟悉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了解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二、学段目标

上述课程目标,将分为3个学段,体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9学年中。分段的主要目标如下: (一)1~2年级

应留意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乐于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创造活动。 并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二)3~6年级

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河源商标注册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文体、形式,增加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保持学生对音乐的爱好,使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培养感受与鉴赏的能力。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和艺术想像的创造力,并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本部分内容的表述框架 领域一:感受与鉴赏

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文体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 领域二:表现

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识读乐谱 领域三:创造

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造创作实践 领域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 分学段的内容标准

一、感受与鉴赏 【内容】音乐表现要素 【标准】1~2年级

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进行模仿。聆听歌声时能作出相应的情绪或体态反应。能听辨童声、女声和男声。感受乐器的声音。能听辨打击乐器的音色,能用打击乐器奏出强弱、是非不同的音。能够感受并描述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 【标准】3~6年级

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感到好奇和有趣,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乐器进行模仿。能随着熟悉的歌曲或乐曲哼唱,或在体态上作出反应。能听辨不同类型的女声和男声。知道常见的中华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能够感知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作出相应的反应。 【内容】音乐情绪与情感 【标准】1~2年级

体验不同情绪的音乐,能够自然流露出相应表情或作出体态反应。 体验并说出音乐情绪的相同与不同。 【标准】3~6年级

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能用语言作简单描述。 能够体验并简述音乐情绪的变化。 【内容】音乐文体与形式 【标准】1~2年级

聆听童谣、童谣、进行曲和舞曲,能够通过模唱、打击乐对所听音乐作出反应,能够随着进行曲、舞曲音乐走步、舞蹈。能够区别独唱、独奏、齐唱、齐奏。 【标准】3~6年级

聆听少年儿童歌曲、颂歌、抒怀歌曲、叙事歌曲、艺术歌曲、通俗歌曲等各种文体和种别的歌曲,能够随着歌曲轻声哼唱或默唱。聆听不同文体和种别的器乐曲,能够通过律动或打击乐对所听音乐作出反应。能够区别齐唱与合唱、齐奏与合奏。能够初步分辨小型的音乐文体与形式,能够聆听音乐主题说出曲名,每学年2~4首。 【内容】音乐风格与流派 【标准】1~2年级

聆听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童谣、童谣及小型器乐曲或乐曲片断,初步感受其不同的风格。 【标准】3~6年级

聆听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知道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曲和戏曲、曲艺音乐等,了解其不同的风格。聆听世界各国民族民间音乐,感受一些国家和民族音乐的不同风格。

二、表现 【内容】演唱 【标准】1~2年级

参与各种演唱活动。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能够对指挥动作及前奏作出反应。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按照节奏和曲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能采用不同的力度、速度表现歌曲的情绪。 每学年能够背唱歌曲4~6首。 【标准】3~6年级

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及呼吸方法,并能在唱歌实践中逐步把握和运用。能够对指挥动作及前奏作出恰当的反应。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正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简单评价。每学年能够背唱歌曲4~6首。 【内容】演奏 【标准】1~2年级

学习常见的打击乐器。能够用打击乐器或其他音源合奏或为歌曲伴奏。 【标准】3~6年级

乐于参与各种演奏活动。学习课堂乐器的演奏方法,参与歌曲、乐曲的表现。

能够选择适当的演奏方法表现乐曲的情绪,并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奏进行简单评论。每学年能够演奏乐曲2~3首。

【内容】综合性艺术表演 【标准】1~2年级 能够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能够配合歌曲、乐曲用身体做动作。能够在律动、集体舞、音乐游戏、歌表演等活动中与他人合作。 【标准】3~6年级

能够主动地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并从中享有乐趣。在有情节的音乐表演活动中担当一个角色。能够对自己、他人的表演进行简单的评论。 【内容】识读乐谱 【标准】1~2年级

熟悉简单的节奏符号。能够用声音、语言、身体动作表现简单的节奏。能够用唱名模唱简单乐谱。 【标准】3~6年级

用已经学会的歌曲学唱乐谱。结合所学歌曲熟悉音名、音符、停止符及一些常用记号。能够识读简单乐谱。

三、创造

创造是发挥学生想像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创造包括两类学习内容:其一是与音乐有关的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其二是运用音乐材料创作音乐。其中第二类内容与音乐创作有关,但区别于专业创作学习。 【内容】探索音响与音乐 【标准】1~2年级

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声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能够用打击乐器或自寻音源探索声音的强弱、音色、是非和高低。 【标准】3~6年级

能够自制简易乐器。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声及其他音源材料表现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 【内容】即兴创造 【标准】1~2年级

能够将成语、短句、诗歌或歌词用不同的节奏、速度、力度等加以表现。能够在唱歌或聆听音乐时即兴地做动作。能够用课堂乐器或其他音源即兴配合音乐故事和音乐游戏。 【标准】3~6年级 能够即兴创编同歌曲情绪一致的律动或舞蹈,并参与表演。能够以各种音源及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即兴创编音乐故事、音乐游戏并参与表演。 【内容】创作实践 【标准】1~2年级

能够运用线条、色块、图形,记录声音或音乐。能够运用人声、乐器或其他音源,创作1~2小节节奏或旋律。

【标准】3~6年级

能够创作2~4小节的节奏短句。能够创作2~4小节旋律。尝试用电脑创编音乐。

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内容】音乐与社会生活 【标准】1~2年级

感受生活中的音乐,乐于与他人共同参与音乐活动。能够通过广播、电视、磁带、cd等传媒听赏音乐。能够参加社区或乡村的音乐活动。 【标准】3~6年级

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音乐。喜欢从广播、电视、磁带、cd等传播媒体中收集音乐材料,并经常聆听。主动参加社区或乡村音乐活动,并能同他人进行音乐交流。乐于听音乐会或观看当地民俗活动中的音乐表演。 【内容】音乐与姊妹艺术 【标准】1~2年级

能够用简单的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能够用简明的表演动作表现音乐情绪。能够用色彩或线条表现音乐的相同与不同。 【标准】3~6年级

接触与了解戏剧、舞蹈等艺术表演形式,熟悉音乐在其中的作用。能够结合所熟悉的影视片,简单描述音乐在其中的作用。

【内容】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 【标准】1~2年级

能够了解声音与日常生活现象及自然现象的联系。能够用简单的韵律操动作配合不同节奏、节拍、情绪的音乐。 【标准】3~6年级

能够选用合适的背景音乐,为童谣、童话故事或诗朗诵配乐。知道一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国家的代表性儿童歌曲。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为保证《标准》的实施,教师应深进领会课程的基本理念,开拓思路,创新方法,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全面实现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 (一)教学中应留意的一些题目

1.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2.留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 3.面向全体学生,留意因材施教 4.建立同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6.因地制宜实施《标准》

(二)关于教学内容的几点提示 1.感受与鉴赏

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2.演唱

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 3.演奏

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爱好,进步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识读乐谱

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有利于进行音乐表演和创造等教学活动。 5.创造 音乐创造是指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即兴创造和运用音乐材料来创作音乐的活动。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

二、评价建议

(一)音乐课程评价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

评价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发展音乐的潜能;有利于教师总结、进步自己的教学水平,并有利于促进课程的发展。 2.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的确定和评价方法的选择应以音乐学科的特点和音乐教学的客观规律为依据,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符合青少年发展特点和音乐审美教育规律。 3.整体性原则

评价应从整体着眼,涵盖课程目标的各层面和教学的各领域。对学生的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使评价起到激励和促进的作用。 4.可操纵性原则

评价的指标和方法要简便、明晰,易于操纵和推广。

(二)评价内容 1.学生

对学生的评价应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指标,还应考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 2.教师

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教育思想、业务素养、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效果、教学业绩(含课外音乐活动)及在师生的交往与沟通中是否爱护和尊重学生等。 3.课程治理与课程发展

主要评价学校领导对音乐教育功能的熟悉和重视程度。

(三)评价的方式与方法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抽唱(奏)等方式进行。 2.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可以用较为正确、形象的文字进行定性评价,也可根据需要和可行性,进行量化测评。

3.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

由于在音乐学习中学生个体差异明显,自评的方式,可以描述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为主。通过班级音乐会或其他活动,展示师生音乐作品、音乐小评论、达到相互交流和激励的目的,是一种生动活泼的评价方式。 学生和教师的自评、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的互评、学校和上级主管部分对教师的评价、家长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师生和家长对学校音乐教学工作和音乐课程的评价,都是重要的评价方式。评价活动不宜过多,尽量简化评价过程,防止流于形式。

推荐第3篇: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小学数学

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 “6条”改“5条”

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

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 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

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四、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 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注重启发式

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 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

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五、“双基”变“四基”

这是2011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最重要的变化。 2001年版: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011年版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新课标还把 “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

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 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六、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2001年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2011年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七、课程内容的变化

更加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如在数与代数领域的第一学段:增加了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要求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

八、实施建议的变化

不再分学段阐述,而是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建议。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明确提出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六大理念的解读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关于数学课程的功能 (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应当是适合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接触、了解和掌握的数学。

怎样理解有价值的数学? 有价值的数学应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有价值的数学应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有价值的数学应对未来学生从事任何事业都有用。

(2)“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首先要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这样的数学无论是出发点和归宿都要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3)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积累,每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2、关于数学的意义

(1)数学教育的目的不能仅限于“智力或思维能力的发展”不能把智力价值看得过分重要。

(2)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要作为一项人类活动来看待。 (3)数学课程应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和结束。 (4)数学课程应展示数学文化的魅力。

要展示数学文化的悠久历史,要展示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要展示数学家的探索精神,要展示数学文化的美学价值。

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3、关于数学学习

(1)数学课程的内容不仅要包括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要包括这些结果的形成过程。(做数学体现过程、感觉数学发现的乐趣)

(2)数学学习的方式应当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4、关于数学教学活动

(1)数学课程应当让学生感到亲切(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

(2)数学教学活动就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角色的新期待: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3)用教材:结合“境材”(周围的环境资源)和“人材”增删、重组、包装“教材”,考虑“人材”特点,摄取“境材”组成“大教材”。

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关于数学教学评价

(1)把过程纳入评价的视野:过程评价和结果相结合、认知评价和情感态度评价相结合、注意评价内容的综合性、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注意评价对象的差异性、注意评价结果的激励性。

(2)多元的评价目标和方法:观察法、档案袋法、三方协商考评法、学期及学年报告法。

(3)数学教学评价的一个目的是改进教学。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以及所具有的优势,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6、关于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1)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的观念的影响。

(2)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变化

数与代数

数与代数现行大纲这部分内容主要侧重有关数、代数式、方程、函数的运算,《标准》对此作了较大地改革:

1.重视数与符号意义以及对数的感受,体会数字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通过探索丰富的问题情景发展运算的含义,在保持基本笔算训练的前提下,强调能够根据题目条件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和运算方法,加强估算,引进计算器,鼓励算法多样化。

2.对于应用问题:选材强调现实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题材呈现形式多样化(表格、图形、漫画、对话、文字等);强调对信息材料的选择与判断(信息多余、信息不足„„);解决的策略多样化;问题答案可以不唯一;淡化人为编制的应用题类型及其解题分析。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可以发现、描述、分析客观世界中多种多样的模式,把握事物的变化和事物间的关系;初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学会用符号表达现实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关系,会初步进行符号运算。

4.体会方程和函数是刻划现实世界,有效地表示、处理、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强有力工具,是探究事物好发展规律,预测事物发展的重要手段,重视对简单现实头问题的建模过程,学会选择有效的符号运算程序和方法解决问题,重视近似解法特别是图象解法。

第一学段

1.增加“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2.适当加强基础。

3.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

图形与几何

(原称空间与图形:变“空间与图形”为“图形与几何”;重提几何直观、推理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用词更加规范,体现了课标的严肃)

现行大纲这部分内容,小学主要侧重长度、面积、体积的计算,初中主要是运用逻辑证明和扩大公理化的方法呈现有关平面图形的性质,这使得学生不能将所学的几何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也没有体现现代几何的发展,还往往造成不少学生因此对几何、至整个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为此,《标准》在重新审视几何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几何学习最重要的目标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所生存的世界,形成空间观念。并对传统的几何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

1.设置了“空间与图形”领域,将几何学习的视野拓宽到学生生活的空间,强调空间和图形知识的现实背景,从第一学段开始使学生接触丰富的几何世界。

2.通过观察、描述、制作、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和图形设计与推理的能力。

3.突出用观察、操作、变换、坐标、推理等多方式了解现实空间和处理几何问题,体会更多的刻划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标准》中还指出,逻辑证明的要求并不局限于几何内容,而应该体现在数学学习各个领域,包括代数和统计与概率等;对于几何证明的教学来说,它的目的不应当是追求证明的技巧、证明的速度和题目的难度,而应服从于使学生养成“说明有据”的态度、尊重客观事实的精神和质疑的习惯,形成证明的意识,理解证明的必要性和意义,体会证明的思想,掌握证明的基本方法等等。因此,《标准》中在强调探索图形性质的基础之上,要求证明基本图形(三角形、四边形)的基本性质,降低了对论证过程形式化和证明技巧的要求,删节去了繁难的几何证明题,旨在通过这些让学生体验逻辑证明的意义、过程,掌握基本的证明方法,同时,向学生介绍欧几里得和《几何原本》,使学生体会它们对于人类历史和思想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综上所述,《标准》大大地加强和改善了目前的几何教学。

的”图形与几何”第一学段仍分为四部分,具体表示有所变动,(1)图形的认识,(2)测量,(3)图形的运动,(4)图形与位置,

在探索、发现、确认、证明图形性质过程中,体现两种推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辅相成的关系。

体现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

“图形的运动”强调了图形的运动是研究图形性质的一种有效方法。 运动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 第一学段

(1)将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放在第二学段.(2)将”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放在第二学段.”

统计与概率

现行大纲中只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三代数中设立一章介绍有关统计初步的内容,几乎没有涉及概率内容,同时仍然采取“定义——公式——例题——习题”的体系呈现弦计初步知识,使得学生很难得体会这部分内容与现实的联系,统计与概率对决策的作用。因此,《标准》中大大增加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在三个学段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别设置了相应的内容,结合实际问题,体现了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

1、反映数据统计的全过程:收集和整理数据、表示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进行交流。

2、体全随机观念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初步思想,将概率统计方法作为制定决策的有力手段。

3、根据数据作出推理和合理的论证,并初步学会用概率统计语言进行交流。

统计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⑴(第一学段)不要求学生学习“正规”的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以及平均数(放在第二学段)。

这种变化有三个原因:①更加突出了学生对数据分析的体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分析数据。

②早期经验的多样化可以为以后学习:“正规”的统计图表和统计量奠定比较牢固的基础。 ③使得统计内容在第

一、二学段的要求层次更加明确。⑵ 加强分析图表的能力里的培养。 提升“读图能力”的培养。

⑶加强调查等活动的体验。(主要是小调查)

在收集数据方法方面,考虑到学生年龄特征,要求学生了解测量、调查等的简单方法,不要求学生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去收集资料。

⑷第二学段与《标准》相比,在统计方面,只要求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不要求学生学习中位数、众数(这些内容放在第三学段)平均数易受极端数的影响(最大数与最小数的影响)。

⑸另外,删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的误导”这一要求。

概率(可能性,重视“随机现象”)

在第一学段,去掉了对此内容的要求:第二学段只要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并能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定性的描述.

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针对问题的情景,学生综合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所教数学内容的理解.

《标准》增设“联系与综合”部分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各个知识领域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体会数学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现实社会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过程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同时,采用过“综合实践活动”这种新的学习形式,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他们获得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逐步发展对数学的整体认识。

新的数学课程新技术对数学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了新技术包括数学课程的目的、数学学习的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标准》提出在第二学段引入计算器,并鼓励把计算器和计算机作为研究、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这样可以免除学生做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从而在探索性、创造性的数学活动中投入更多的精力,解决更为广泛的现实问题。

同时,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强调,有条件的地区应尽可能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数学课程的技术含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增加师生互动、形象化表示数学内容、有效处理复杂的数学运算等方面的优势,去改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最终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对综合与实践的理解-------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 “综合与实践”应当保证每个学期至少有一次,它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在课外或课内外相结合完成。

“综合与实践”的核心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不同学段有不同的特点。

第一学段

内容安排强调时实践性和趣味性。

启 示

启示一:坚持数学课程的三维整体目标

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在新的教学课程标准中,形成了包括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能力、情感与态度三个基本方面的目标。

启示二: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作为课程与教学的重点之一

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初步学会大知识的学习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自我评判和调控。

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

初步学会对已有知识经验质疑和对问题进行多方面的分析,能进行发散性思维,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算法多样化、思考问题的策略化)。

初步掌握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类比、归纳多种数学的思考方法和利用图表整理数据,获取信息的方法。

具有抓住现实生活的本质,进行数学抽象与概括的经历与经验。 懂得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以及转化的思维策略。

启示三:把解决问题置于数学课程的核心地位

在标准的修改稿中,不仅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理念,而且在实施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经历探索、实践的过程)。

启示四:要把促进创新和落实基础知识统一起来

数学学习中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推荐第4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 树立语文教育新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产生的背景

一 时代呼唤教育改革

二 世界母语的教育问题

三近几年语文改革的形势

《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

一 重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2.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

3.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而非灌输。

二 增强了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1.提出了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2.更新了教学内 3.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表现在 :

课程理念,凸现语文综合素质;

课程体系,着眼于开放、创新;

课程目标,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

课程内容,提倡新、活、宽;

课程实施,重视探究,加强实践;

课程评价,重在激励、反馈。

三 根据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阶段目标,选择教学策略

四 兼顾不同的教学需求,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

对《语文课程标准》各部分的解读

第一部分 前言

一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地位:“两个基础,一个重要”。

二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学习方式、审美情趣、学习习惯的融合。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习方式应研究:

(1)重视教师观念的转变。

(2)要改变学习方式,必须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如何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大视野、大语文观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 关于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的设计纵向结构是三个维度,横向结构是五个方面。

二 关于总目标

(一)总目标的内容排列 前5条目标从语文素养的宏观层面着眼,后5条目标从具体语文能力培养的层面着眼。

(二)总目标的基本精神

1.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突出了语文课程实践性的本质

(三)总目标的基本任务

1.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2.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品质 3.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4.培育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 三 关于阶段目标

阶段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贯彻和实施。阶段目标有以下特点 注意体现学习目标的阶段性和连续;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关系;明确提出情感态度和学习习惯方面的目标;

第一次提出“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一) 识字与写字 在识字、写字目标中应注意三点:

1.培养学生的识字和写字能力是第一学段的重点。2.识字要遵循“认写分开,多识少写”的原则。3.汉语拼音教学时要与说话教学、识字教学相结合。

(二)阅读

在阅读目标中

1.阅读目标体现了有个性的学习、自由阅读、自由表达的新理念。2.第一次提出了猜读(推想)和探究性阅读的要求。

(三)写作(写话、习作) 1.在情感态度方面:

(1) 注重培养兴趣和自信。(2) 注重写作中合作与交流。(3) 注重培养创新精神:鼓励自由表达;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4) 强调个性化,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 2.在过程方法方面:

(1) 强调学生对生活的观察。(2) 重视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把课内外阅读与写作相联系学与用相结合。 3.在知识能力方面

(1) 没有写作知识的要求;(2) 淡化文体要求,以写纪实性作文为主,也可写想象作文;

(3) 在条理性方面适当降低要求,只提 “能根据表达习作内容的需要,分段表述”。

(四) 口语交际

1.突出情感与态度的优化训练。2.重实践、重过程。 3.重在参与。

(五) 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具有4个特点: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生成性

综合性学习的4个要素

1.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及强烈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2.强调观察及亲身体验,有所感受,有所发现。3.强烈的参与意识与合作意识。4.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一 教材编写建议建议教材编写做到“新、实、活、宽” 二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对课程资源的认识: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程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

1.自然性资源开发 2.社会性资源开发

3.文性资源开发

(三)课程资源的利用 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

1.学校资源的利用 2.社区资源的利用:联系生活学语文;服务社区用语文。

3.家庭资源的利用

三 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可分两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即第1 — 4个问题,这是教学思想

(一)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1.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2.要充分发挥教师教的积极性,使他们创造性地教。

(二)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正确处理课内外的关系。

(三)正确处理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与重视过程、方法之间的关系。

1.因势利导、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陶感染、潜移默化是最基本的方式。

(四)处理好语文素养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

1.培育创造人格2.营造创造氛围

3.提供创造

第二部分:即第5个问题,这是对教学改革的具体建议。

(一)关于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要求:认写分开,多认少写。2.写字教学要求:重视写字姿势的指导;对学生的写字要加强指导和示范,写字指导,不能用多媒体的演示代替教师的板书。

3.汉语拼音教学 (1)强调趣味性。(2)建议以活动和游戏为主。

(3)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二)关于阅读

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 探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探究的阅读活动。

● 造性阅读:是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到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感悟和新异的结论

3.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 4.注意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眼 卫生。

(三)关于作文教学

提法:小学低年级叫写话,中高年级叫习作,初中叫写作

1.在小学阶段培养习作的兴趣、自信心是重点。2.要抓好:指导观察、引导阅读、指导学生“想心思”、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并重。

(四)关于口语交际教学

1.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2 .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

3 .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使儿童感兴趣,有话可说。4 .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让绝大多数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5.应着眼于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五)关于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是指: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1.突出自主性

2.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3.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

四 评价建议

(一)评价的目的 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评价的内容: 分为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

三个维度:

1.知识能力(它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评价目标:一评知识文化的“量”; 二评知识文化的“质”;三评语文能力的“用”;

四评语文能力的“创”; 评价要素:语文知识评价;文章知识评价;文学知识评价;一般能力评价;发展能力评价。 2 .过程和方法(它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评价目标:一评文献检索的能力;科学思维的方法;三评语文学习操作;四评学习习惯的养成。

评价要素:课堂参与,阅读习惯;表达习惯;学习方法 3 .情感和态度(它是语文学习的动力)

评价目标:一评语文学习的兴趣;二评语文学习的习惯;三评语文学习的方法;

四评语文学习的交往。

评价要素:热爱语文;关心文化;参与实践;学会合作;化智为德。 五个领域

1 .识字与写字(它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评价目标:一评识字数量;二评识字质量; 三评识字能力;

四评写字能力。 2.阅读

评价目标:一评阅读能力;二评阅读习惯; 三评阅读方法。 3.写作

评价目标:一评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二评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三评良好的作文习惯。4.口语交际(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

评价目标:一评听说普通话能力;二评听说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评听说的态度和习惯。

5.综合性学习(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综合性学习成果评价重视学习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作品评价。

(三)评价的原则:发展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多样性原

(四)评价方法 1.定量评价方法

2.定性评价方法 第十部分 附录

附录部分,共包括三项内

1.关于优秀诗文背颂推荐篇目的建议。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3.从五个方面列出了所涉及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推荐第5篇: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府谷县第四小学

高 军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音乐课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体验价值 2.创造性发展价值 3.社会交往价值 4.文化传承价值

二、基本理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3.面向全体学生4.注重个性发展 5.重视音乐实践 6.鼓励音乐创造7.提倡学科综合 8.弘扬民族音乐 9.理解多元文化10.完善评价机制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本《标准》的主干是分层面、分领域、分学段呈现的,体现为从课程目标到内容标准的外化过程。

四、课程目标(体现在三个层面)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过程与方法

3、知识与技能

五、理解课标

《音乐课标》指出,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音乐教学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小学音乐教学需要从多方面着手,从培养兴趣入手,发展学生的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的能力,并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1、学会“听”音乐

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听觉的作用,审美主体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能力(节奏感、音高感、旋律感、和声感、结构感、形象感等等)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学谱的基础也应该首先放在听觉能力的培养上。听得多了,就自然会有一些音高的感觉,有了先入为主的音高再唱简谱,学生更容易掌握音准的概念.比如,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以听领先。做为音 乐老师不能剥夺学生聆听音乐的权力,一首乐曲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聆听去充分体会音乐中美和丰富的情感。重“听”的教学,强化“听”的功能。在真正要学习这首歌曲前,我又安排了一次有意欣赏,这属于诱导性的欣赏,启发学生、诱发学生联想,指导学生欣赏,从而对歌曲的情绪、节奏、表现的内容等有初步了解,同时旋律、节奏,在学生脑中有一定印象,起到了熟悉旋律等作用。这也是许多老师提出的先唱歌词再唱简谱的方法.但一遍一遍的唱学生很容易分心,也提不起兴趣.所以在听的时候要变化多种形式,在给学生美的感受的同时强化他们听的感觉.

2、音乐教学的多元化

由于经济形社会环境的现在文化传播媒介的广泛,流行、商业化的艺术音乐等,都成为现在学生盲目追宠的所谓新风尚。音乐课堂上学生都在以他们的审美要求去审美着歌曲。是不是够流行,够不够酷……等这些因素。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的树立,又不让学生厌倦音乐课首先就是投学生所好,从他们的兴趣出发。所以音乐教学不能再是传统的学习观,提倡学科综合,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入手。

六、评价建议

(一)音乐课程评价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整体性原则、4.可操作性原则

(二)评价内容

1、学生

2、教师

3、课程管理与课程发展

(三)评价的方式与方法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

3.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

由于在音乐学习中学生个体差异明显,自评的方式,可以描述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为主。通过班级音乐会或其他活动,展示师生音乐作品、音乐小评论、达到相互交流和激励的目的,是一种生动活泼的评价方式。

学生和教师的自评、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的互评、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对教师的评价、家长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师生和家长对学校音乐教学工作和音乐课程的评价,都是重要的评价方式。评价活动不宜过多,尽量简化评价过程,防止流于形式。

推荐第6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一、解读新《课标》

(一)基本理念解读

1、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

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究竟要试图去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说相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究竟要面对的是什么问题?

基本问题: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缺乏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

针对性的缺乏是指未能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真实的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而更多地是基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考虑和成人世界的品德要求出发,来设计学生思想品德课程。 与之相关,缺乏针对性必然使得这种教育远离真实教育情景中的学生,学生的主动性自然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发挥。由于这、这种课程设计从整体而言是脱离学生实际的,所以,不管教师如何去启发诱导,从根本而言之,他们都只可能是被动的接受者。 落实到效果,就导致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的缺乏。

以2001年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稿)》为例:

初一年级(七年级)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重视品格修养,培养健康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初二年级(八年级)采用以例说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使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懂得法律与公民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同犯罪做斗争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初三(九年级)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我国基本国情、国策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国家的国策、发展战略。提高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里,从整体内容目标而言,已经初步具有了贴近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意向,注重学生个体完整的个性发展,但基本上还是从成人世界对学生品德的简单设计,而不是从学生品德与生活发展实际的需要出发,带有浓郁的学科化痕迹,强调内容设计中的逻辑性和内容标准的整齐划一。

以此为准的教科书设计,一般都是将初中三年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教材分为三大板快:初一为心理健康教育;初二为法律常识教育;初三为国情教育。每一块中都是按照所涉及学科的逻辑框架,开中药铺似地一一展开。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正是要着力从学生成长、1 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打破传统的学科似框架体例,真正使教科书的编写发生实质的转向,由面向成人世界的规范设计转而面向学生的品德与生活实际。

2、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程性质的规定

新《课标》明确提出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作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思想性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人文性 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实践性 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生活,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 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与以前的课程标准相比,其明显的特色在于,在强调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确保思想品德对学生的价值熏染与引导的同时,突出更广泛视野之中的人文启迪和人文渗透,即充分注重以优秀的人文精神资源来拓展、敞开学生的人文视界,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来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同时又“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和提升他们的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把学生置身于个体与生活世界的各种交互关系之中,让学生在必要的认知的同时,积极自主地去发现、感受、体验、判断、理解,强调思想品德课程的实践性。

思想性和综合性是多继承,有发展,而人文性和实践性则是发展重于继承。

3、新课程理念的解读

(1)核心理念: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这就是前面说的根本转向,即转向对学生个体品德发展与生活实际的关照。

(2)课程目标理念: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基本追求。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

传统的意义都是被规定的、非个体化的、与宏大主题相关联的。

四川都江堰蒲阳中心小学校训:“让我们的孩子知道什么是幸福,并懂得如何追求幸福。” 我在教材的前面写了一段给中学生朋友的话:

我们期待大家能与新教材一道,勇于思考,乐于实践,从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我们 2 自身的心理健康,关注自身作为公民的基本道德修养、权利意识、守法精神,以及对民族、国家的责任感,把活泼、健康的自我融入开阔的社会生活之中。 这段话表达了我们对新课程目标的基本理解。

(3)过程理念: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的基本原则。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这实际上是提示我们,新课程标准试图在课程组织和实施的过程中都要突出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基础的独立思考与积极体验,以内在促进而不是外加强加的方式,使学生思想品德自主、健康发展。就象我在教材前面所写:

新《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紧贴大家生活、强调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体验的课程。我们并不期望大家机械、被动地接受成人世界对中学生的规范和教训,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大家视为平等的朋友,力求把好的问题、感人的事例、优美的篇章,与大家一同分享。

4、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新《课标》要求在内容的编排上,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打破传统的课程内容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

具体结构如下:

5、新《课标》具体内容标准解读

新《课标》的内容标准共包括3大板块、10大要点、59个小点。其主要内容是:

1、成长中的我

(1)认识自我(包括6小点,略)

目标:能够不断认识自我,悦纳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心理; 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 (2)自尊自强(包括6小点,略) 目标: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 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精神;

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学会用法(包括5小点,略)

目标: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权益; 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养成自我防范意识。

2、我与他人的关系

(1)交往与沟通(包括6小点,略)

目标: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 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交往的品德(包括6小点,略)

3 目标:知道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做一个诚实的人; 学会关心、尊重、宽容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 (3)权利与义务(包括7小点,略)

目标: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规定,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3、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1)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包括6小点,略) 目标:认识成长的环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关心祖国的发展和命运。 (2)承担社会责任(包括5小点,略)

目标: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 懂得公平需要正义,激发社会正义感;

理解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3)法律与社会秩序(包括4小点,略)

目标:知道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增强法律意识;

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 (4)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包括8小点,略)

目标: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途径,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认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根据新《课标》的内容标准,我们对其进行了整合。以初一年级第一册教材为例:

我们设计“走进中学”作为第一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在了解、正视自我身心发展问题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展现自我、提升自我,做健康活泼、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中学生。 第二单元主题“在成长的道路上”,旨在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和逆境,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化解矛盾、应对挫折的能力,引导中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我们以中学生与家长、老师、同学的交往为主要内容,设计编写了《相处之道》,意在使学生通过了解、体验与自己生活中最切近的人的交往,来理解、领会与人相处的道理,学习、掌握在不断拓展的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艺术。 第四单元“树立团队精神”,意在鼓励中学生积极参与竞争的同时,体验团队生活,关注集体发展,理解合理精神,培养团队精神。

第五单元《走近法律》是初中法律教学的一个开篇,教学内容以法律的基础理论为主,意在让学生在一般性地了解法律、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的基础上,懂得法律是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理解权利义务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由上可以看出,我们教材的编写理念是按照初中生的生活逻辑来展开的,通过这样一种设计,初中思想品德课就把心理、道德、法律等有关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当然这种融合不是知识点的硬性接合与拼凑,而是从中学生生活的不同层面(我与自我、我与他人、我与社会)呈现出来的,是他们生活中所实际遇到的问题。这样,教材与学生之间是以实际生活为联系的媒介或桥梁,而不是以抽象的文字和成人的话语为沟通媒介。同时,这种设计也为后面教材的安排打下了基础,因为,七年级的教材虽然较全面地涉及到了心理、道德、国情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基本上都是一种“初接触”,随着学生生活的扩展,这些内容在后面的教材中也都会得到扩展性的诠释。如心理学方面,初中一年级只涉及到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如何设 4 计成长计划、如何关注心理健康,如何勇敢地展示自我风采和调节情绪,如何对待成长过程中的顺境、逆境和挫折,而在八年级和九年级的教材中,我们将会根据学生身心成长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心理教育的问题将会扩展或延伸到青春期的心理调适以及如何解决和应对考试焦虑、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等更高层次的问题了;在道德方面,七年级的教材是从初中生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出发,探讨中学生在与父母、老师和同学相处过程中应当养成什么样的品德和操守,而在八年纪和九年级的教材中则是逐渐从不断扩展的公共生活的角度使学生逐渐认识和理解诚信、正义等道德问题;在法律方面,七年级的教材只是结合现实生活从总体上对法律的本质和作用做了介绍,而在八年级和九年级的教材中将会涉及到与中学生密切相关的法律问题,如未成年人犯罪及其保护问题,而最后则引导学生从依法治国的高度来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重要意义;在国情方面,七年级的教材中并没有用专门的章节来谈这一问题,只是在各单元中有所渗透,而随着学生认识的提高、阅历的增加,我们在八年级和九年级的教材中逐渐加重这方面内容的分量,使学生十分自然的了解和接受国情教育,而不是强硬地向他们灌输这方面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与比较

(一)基本认识

教材的特色实际上也就是教材改革创造性的最集中的体现,但是任何特色的形成都不是凭空抽象出来的,而必须要通过实际的比照和思考才能够较为合理地归纳出来。我们认为,要编写出有明显特色的教材,这样三个方面的工作是不可缺少的:

第一,需要对现行教材的优缺点有确当的把握,而这是我们形成自己特

色的最基本的前提。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认真研究了国内有代表性的教材版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教材和广东、深圳等地所采用的教材,并在三所省级重点中学中进行了问卷调查,还召开了任课教师和家长的座谈会,获得了很多有启发性的经验材料。 第二,需要有开放的视野,即应当积极地汲取当今其他国家和地区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中的一些好的措施和做法。我们参阅了日本、德国和新加坡的一些教材,也研究了台湾地区“国民教育九年一贯课程标准”,应当说对当今国际上的相关信息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把握。 第三,要对新颁布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标准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特别是认真领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二)国内教材的优缺点 从现行国内教材来看,客观地说,近年来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在经过多次修订后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在内容安排和形式设计方面也有了明显的改进: 主要优点:

一是目标明显拓宽,不仅从社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求出发来设定目标,而且已开始全面关注学生的身心整体发展,增加了做健康、活泼的中学生的目标取向;二是内容开始变得丰富多样,增加了大量跟学生生活贴近的内容;

三是形式也开始摆脱单

一、枯燥的说教式面孔,从版式设计到内容组织都不乏生动活泼。尽管如此,我们认为目前的教材就整体而言,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直接成为我们新教材编写创新的基本参照,主要缺点有:

(1)课程设计的知识点很丰富,但是一以贯之的逻辑主线并不十分清晰。

传统教材大都是以系统知识的传授为中心目标,注重知识点的设计与分布,在不同年级的课程内容设计中往往具有非常严谨的逻辑性,但作为初中阶段课程整体而言则其中缺少了逻辑线索,结果只能是心理、法律、国情等几大块内容的拼接,学生无法从中获得学习这些内容 5 的内在动因和整体印象。而从学生的实际成长过程来看,并不存在那一个阶段只关注心理、法律、道德或国情的实际状况,他们的生活是不断扩展的,与社会和知识的接触是多层面的,也就是说他们的生活和知识积累都体现出一种多元的递进性。很显然,过去那种分割的、封闭的教材设计方式是不合时宜的。

(2)注意了教材内容上的平面分布和个别处理,但是交叉性和递进性体现不够。 正因为传统教材是以不同体系的知识点为中心而组织起来的,它所注意的只是不同知识框架内的逻辑联系和与之相关的知识点处理,不是从学生生活的整体需要出发,在某一时段内整合不同知识内容,所以它只能是不同内容的简单相加,而不能使不同的内容在不同的层面上交叉渗透,螺旋上升,体现对学生生活的整体性的关照。因而从整体而言,这样的教材设计不具备包容性、辐射性和立体性,不具备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深层吸引力。

(3)一定程度上注意了教材内容表达的通俗性和亲和性,但是启导性、冲突性设计不够,从而弱化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挑战性。

由于传统教材更多地注意给学生说清楚某个道理,目标过分明确,而不是让学生从中自我去认识、体验、发现,这就使得传统教材只注重把要说的道理用平易的形式直白地表现出来,惟恐学生不能明白教材的意思,往往在标题上就开门见山地摆出了课堂教学的目标,使得学生缺少了积极参与、体验、发现、表达的空间,使教材明显地内容单薄,对学生而言更多地只需要记诵,不能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情感、态度构成真正的张力与挑战。 (4)阶段性学习目标定位不清晰。

中小学思想政治课应当具有整体性、协调性、贯通性,每一个阶段的学习任务都应该有明确定位,虽有所不同但又能整体关照,尽量避免内容简单重复,但是目前的教材在这一点上还存在不足。如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之间的整体协调和贯通没有处理好,有的内容在小学时已经出现,初中教材又重复出现,使学生感到乏味,对他们不构成挑战、探索的意味。而高中简单重复初中的情况也同样存在。

(5)课程内容呈现的方式尚显呆板,还存在着明显的说教性、灌输性、刻板化的痕迹。 由于传统教材组织更多的是以知识为中心而不是以参与学生生活为基本线索,这使得以往教材的改革,更多地关注的是知识点的增加和知识体系框架的调整,而对于知识的呈现方式重视不够。同时也更多地关注了对学生识记知识的要求,而对于如何调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知道、理解和懂得有关知识和道理重视不够,因而导致依然难免简单机械说教的面孔,使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和实践活动分割开来。

(6)过于偏重知识教育的环节,而实践环节的设计显得薄弱。

学生面对知识点为中心而组织起来的平面化教材,更多地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其中灌输的道理,参与也只能是机械、被动地印证、重复,缺少对学生创造性的、全身心投入的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引导。

(三)当前国外教材的基本特点

从国外相关教材的设计来看,从20实际8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德育课程的改革,尽管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不尽相同,如西班牙、比利时、英国、新加坡等都十分重视中学生的宗教情感和道德情操的熏陶,韩国、日本等国则把道德课单列。并且在课程的名称设计上也不尽相同,诸如\"道德课\"、\"修身课\"、\"人格训练课\"、\"公民课\"等等,但是在课程设计上却有很多一致之处:

第一, 重视把道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从他们所熟悉的事件、人和环境切入,尽力避免强制性的灌输和外在训导;

第二,重视学生自身的体验,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自觉地接受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操守;

第三, 重视实践活动环节的设计,淡化体系化、框架性的知识点铺陈,实践参与的部分占 6 据的比例相当大;

第四, 教材的呈现方式丰富多样,特别强调趣味性和哲理性的图文安排,并且印刷装帧十分精美;

第五,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体验,体现学生主体性。 这些特色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四)编制教材的基本理念

我们在新教材的编写中,力求改变单纯以知识点为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教材结构模式,而追求以不断拓展的学生生活为基本主线,把社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学生自身生活发展需要有机的结合、统一在教材整体结构的逻辑理路之中,注重不同内容的交叉渗透、螺旋上升,提高教材的包容性、辐射性和立体感;

把学生周遭的生活的复杂性、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生活对学生个体的挑战性尽可能地展示出来,提高教材情景创设和问题设计的真实性、丰富性,改变教材平面化说教的形象,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对学生思想、智慧、情感、态度的挑战性,提高教材的层次与品位; 增强教材设计的实践性,强调学生对教材理解的参与的程度,给学生尽可能多地开辟自主思考、体验、创造、发展的实践的可能空间。

我们坚持的基本理念主要有:

1、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引导生活。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因为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同时,人的思想品德又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因此,我们必须注重个体生活和生命,发掘生活本身对学生品德形成具有的特殊价值。初中阶段是人生的特殊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教材要尊重、关注、反映初中生的现实生活,帮助青春期的学生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解决冲突与矛盾;另一方面,要从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个人生活、社会公共生活、国家民族生活、全球生活),引导他们把个人的生活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联系起来,引领他们感悟生命的意义,学会过道德的、有意义的生活,为他们的未来生活做准备,为他们终身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2、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品德教育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在目前社会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纷繁复杂的背景下,要不要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我们认为应明确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柱,是振兴民族、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力量。尤其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热情但缺乏理智,他们追求真善美,但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不强,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应引导他们自主地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而不是\"干什么都行\"、\"做什么都可以\"的道德相对主义盛行。但是这种引导,决不是采用过去的\"教条式\"的强加灌输,而是建立在对学生个体需求的了解,引导他们进行内化的基础上;不是只仅仅重视道德知识的系统传授和行为习惯的训练,更要重视培养适应当代价值多元特点的道德敏感性、道德思维、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决策与践行能力。

3、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培养道德主体。品德教育不是禁锢人、束缚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美德\"的容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仅是社会的要求,也是初中学生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品德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还必须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提供条件,创设氛围,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注重教材的心理学基础,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把过去教材以教导、说服、劝诫为主转向以学生的调查、访谈、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创作、社会实践为主,积极倡导探究发现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究、感悟,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激发他们内心对真善美理想的 7 向往和追求,积极主动地以自己为认知对象,以自己的生活、以身边的环境为课堂,去正视人生、体验人生、探索人生,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进行道德修养、有效调控自己的行为等方面的能力。教材主题的选择、教材内容的编排、呈现方式等,为学生的探究、交流、活动、实践留有足够的空间,注重加强实践活动的环节,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4、整合的品德教育观。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丰盈的人格,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要实现这个目的,不仅仅是学校教育,需要把学校、家庭、社会看成是一个整体,使三者形成网络,产生合力,这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整合。即使在学校,也不仅仅只是品德课程这一渠道,要打破各科目界线森严的局面,要处理好品德教材与其它各科教材的关系,这是思想品德课程与其它课程之间的整合。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打破传统的课程内容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这是课程内容上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的整合。在品德课程中,教与学、教师与学生是一整体,倡导师生的互动、对话、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这是教学情景之中师生认识、情感的整合。在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中,不是人为地割裂品德的结构,也不是把品德结构看成是静态的,而是使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的培养与学习融于一体,这是学生个体品德心理结构中的内在整合。

当然,要完全克服传统教材缺点,解决前面的问题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只能逐步改变,不可能一步登天,但我们充分意识到了问题的难度,我们将以此作为超越、创新的原点,力求有本质性的突破。

(五)结语

我们参与这次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的立项申请和编写工作得到了许多专家和老师的鼓励与支持,编写组的全体成员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由于水平有限,教材中肯定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广大任课教师能提出宝贵的意见,我们再一次表示诚挚的谢意,并期待与老师们的真诚对话。

留下一些问题,或者说我们在编写过程中的困惑,期待与老师们一道共同来思考:

1、思想品德课程究竟应该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起什么作用?能起到什么作用?这涉及到我们对这门课程的编写与教学中的定位的问题。

2、思想品德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怎样才能称作是贴近了学生生活?品德教育中到底要不要适当的说理、认知,或者说必要的\"灌输\"?如何保持这样一种\"度\"?怎样处理认知与情感体验、灌输与自我发现之间的关系?

3、思想品德教材如何面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差异性?

尽管这些问题在我们的编写中也有了我们自己的思考与回答,但这远不是标准答案。我们相信,这些问题将会一直存在于我们的教育实践之中,召唤我们去思考,不断进取。也许,正是这种召唤,构成了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永久的魅惑力。

推荐第7篇:《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解读(版)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解读(2017年版)

小编也已为各位整理了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就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答记者问:

1.社会各界对修订普通高中课程十分关注,请介绍一下修订的背景和意义? 答: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这些要求必须全面落实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之中。

二是解决高中课改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的需要。2003年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了十余年的高中课程改革实践,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生的巨大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需要进行修订完善。

三是推进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的需要。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对高中课程和高考改革进行统筹谋划,做好衔接。

2.为确保课程修订达到预期目标,修订工作遵循了哪些基本原则? 答: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坚持了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基本立场,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落实中央有关教育要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源头上把好意识形态安全关。

二是坚持科学论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反映学生的成长需求。加强调查研究和测试论证,广泛听取不同领域人员的意见,重大问题向权威机构、权威人士咨询,求真务实,严谨认真,确保课程内容科学,表述规范。

三是坚持反映时代要求。反映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高度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变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话语体系,努力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新成就。

四是坚持继承发展。对十余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进行系统梳理,总结提炼并继承已有经验和成功做法,确保课程改革的连续性。同时,发现并切实面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修订完善,在继承中前行,在改革中完善,使课程体系充满活力。

3.这次修订涉及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4门学科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主要开展哪些工作?

答: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标准的修订,重点开展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广泛深入调研。党的十八大之后,教育部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课程实施情况调研、国际比较研究等,特别是委托有关高校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党的教育方针要求具体化、细化,为课程修订提供必要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先后形成20余份专题报告,500余万字。

二是精心组织修订。委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简称“专家工作委员会”)遴选260多位专家成立修订组,承担具体修订工作。加强统筹谋划,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先后召开16次全体会议集中修订研讨。在全国选择了19个省(市)4万余名学生对课标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进行测试。

三是广泛征求意见。向各省(区、市)和中央、国务院等16个部门以及课程教材专家征求意见。国家教材委员会成立后,于2017年7月底将课程方案和标准送委员进行审读。根据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了修改。

四是落实十九大精神。党的十九大之后,专门召开修订组会议,集中学习十九大精神,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课程方案和标准进行了修改完善。

五是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把关。课程方案和标准修订完成后,按规定提交国家教材委员会全体会议审查。根据审查意见进一步修订完善,正式印发实施。

4.看来课程修订经历了一个反复修改、不断完善的过程。请问对修订结果是如何把关的?

答:教育部专门成立了审议组,对修订后的课程方案和标准进行了审议把关。 课程方案审议组由来自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语文、数学等学科领域的40余位学术造诣深厚、熟悉教育教学实际的专家学者,包括院士和资深教授组成。审议专家在个人审读的基础上,听取修订情况介绍,进行集体讨论,形成审议意见。此外还邀请了国内德高望重的权威专家进行书面审议。审议结论认为,修订工作实现了预期目标。

课程标准审议组由179位专家组成,每个学科一个审议组,同时专门设立综合审议组。学科审议重点对课标的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适宜性和可操作性进行把关;综合审议重点对相关学科横向配合和各学段纵向衔接情况进行把关。审议组高度肯定了修订工作。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专家工作委员会还组织对课程方案和标准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情况进行了专项核查。审议组认为,修订工作抓住了关键、突出了重点、兼顾了全面。

2017年12月初,国家教材委召开全体会议,审查通过了课程方案和标准。 5.请问修订后的课程是如何具体落实十九大精神的?

答:党的十九大后,在之前修订基础上,结合各学科性质和学生年龄特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课程之中,主要新充实和强化了五个方面。

一是强调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在思想政治“政治与法治”部分,要求学生理解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重要性。

二是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思想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部分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转化的意义等。三是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语文、历史、外语等课标中,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坚守中国文化立场。

四是强调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在地理、生物、化学等课标中,要求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五是强调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数学等课标中要求学生学习了解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等内容,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创意设计能力,感悟和弘扬劳模精神。

此外,在有关课标中还体现健康中国建设等要求,对课标中一些提法和表述也根据十九大报告做了规范。

6.与2003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相比,新的课程方案有哪些主要变化? 答:一是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强调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不只是为升大学做准备,还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考虑到高中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及升学考试要求,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规定学生所有科目都要学,达到教学基本要求;有特定学科潜力和发展需求的学生在相关科目上可以多学些、学得深些,做到发挥特长、因材施教。

三是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从选课走班等新要求出发,进一步明确课程实施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要求,增设了“条件保障”“管理与监督”内容,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的责任。

7.请问新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变化?

答:新课标在文本结构、内容及其实施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一是在文本结构上,主要新增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两个部分,内容更全面,结构也更加完整,努力使标准从整体上有较大提升。

二是在课标内容方面,努力凸显思想性、时代性和整体性等。各学科课标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等内容;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新成就;更加关注学科内在联系及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克服碎片化及彼此间的脱节等现象。

三是从实施需求出发,强化指导性、可操作性。切实加强对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的具体指导。大部分学科增加了教学和评价案例、命题建议等,便于准确理解和把握课标要义,确保课标能够落地,有效发挥统领作用。 8.刚才您说到,新课标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各界比较关注,请介绍一下具体情况。

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这次课标修订的重点之一,各学科结合自身特点,丰富充实相关内容。其中,语文课标最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各个部分。一是内容更全。在“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除保留原有《论语》《孟子》《庄子》外,增加了《老子》《史记》等文化经典著作,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二是分量更多。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三是要求更高。在全面加强的同时,还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题,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深入学习研讨。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学习要求。

此外,美术、音乐、体育与健康、数学等课标都增加了有关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如美术课标增设“中国书画”,内容涉及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篆刻等经典作品欣赏及传统画论,促进学生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增强文化自信。

9.社会各界对革命传统教育也很关注,请再具体介绍一下。

答: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是本次课标修订的又一个重点。语文、历史、思想政治、音乐等课标都结合学科自身特点,对革命传统教育内容要求做了强化。

如语文课标在革命传统教育方面做到了“两个结合”。一是全面加强与专题学习相结合,在将革命传统教育内容要求贯穿在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各部分的同时,还设立专门的“革命传统作品”专题,集中学习研讨。二是广泛阅读与深入精读相结合,要求学生在课内外广泛阅读革命先辈的名篇诗作,阐发革命精神的优秀论文与杂文,以及关于革命传统的新闻、通讯、演讲、述评等,课内外读物推荐篇目涉及毛泽东诗词,以及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艾青、臧克家、贺敬之、郭小川、周立波等一批作家反映革命传统的作品,让学生充分体会崇高的革命情怀。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学生精读“一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文专集”和“一部反映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伟大历程的长篇文学作品”,撰写研究报告或文学评论,“深入体会革命志士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饶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

再如,历史课标明确要求学生系统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还增设“老兵的故事”主题活动,让学生感悟在历史大背景下普通人物的所思所为,体会革命军人崇高的精神境界。

10.各学科课标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请问主要考虑是什么?

答:主要考虑是将党的教育方针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具体化、细化到各学科课程之中。长期以来,宏观育人目标是明确的,中观的学科育人目标比较笼统,容易造成微观的教学目标只关注具体的知识学习。这次修订,各学科凝练提出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提出考试评价的建议,目的是切实引导各学科教学在传授学科知识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科思想、思维方式等,克服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11.这次新课标为什么补充了学业质量要求?

答:这次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明确学业质量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状况的综合衡量,确立了新的质量观,改变过去单纯看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把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要求,因材施教,也为考试评价提供了依据。

12.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高考综合改革,请介绍一下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如何加强与高考综合改革衔接的?

答:对人才培养而言,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基本依据,考试招生是重要导向,要把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兼顾,有效联动,形成合力。这次修订工作课程专家与考试评价专家共同参与、一起修订,确保两者的衔接。

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在教考关系方面,把学习内容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统一高考相关要求以及学生兴趣特长发展需要相适应。在考试命题方面,各学科细化了评价目标,加强了对学科素养的测评指导。在课程实施方面,充分吸收了高考综合改革先行试点省份的经验,加强了对学校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选课走班教学制度、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等方面的指导,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教学管理要求、条件保障措施等。

13.下一步,对各地和学校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有哪些具体要求?

答:一是把准两个方向。一要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培养青少年一代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和理性认同,铸牢理想信念、打好人生底色,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二要把握好反映新时代的改革方向,以修订后的课程为抓手,着力发展素质教育,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要将修订后的课程在政治方向、改革方向的要求落实到教材编写、教学、考试评价等各个育人环节之中。

二是统筹两项改革。这就是把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协调好。一方面要发挥好课程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中的统领作用,特别是强化考试内容与高中课程的关联性,保证教、考、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有效发挥高考改革对高中课程改革的正确导向作用,如推动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招生录取中的使用,促使高中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等。

三是抓好一个关键。课程实施涉及人员、资金和设备多方面因素,但最关键的还是师资队伍建设。要根据课程实施的需要,调整教师编制标准,配齐配足专任教师,满足实行选课走班教学、指导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师资需要。要加强教师、校长的全员培训和研修,使他们切实理解、把握课程内容要求,增强教书育人与实践育人的意识和能力。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中的“变与不变”

高中思想政治新的课程标准最新出炉,通过新旧课标的对比分析,发现新课标在文本结构、编写依据、课标内容及其实施要求等方面都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一)文本结构

主要新增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两个部分,内容更全面,结构也更加完整,努力使标准从整体上有较大提升。

旧课标的结构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新课标的结构变为六个部分,分别是: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设计依据、结构、学分与选课)、课程内容(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学业质量(内涵、水平、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实施建议(教学与评价建议、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对地方和学习实施本课程的建议)以及附录部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教学与评价案例)。

(二)编写依据

旧课标的编写依据是中央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新课标的编写依据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关于党的教育的方针和教育思想、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了十余年来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以及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

(三)课标内容

在课标的内容方面,努力凸显思想性、时代性和整体性等。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等内容;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新成就;更加关注学科内在联系及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克服碎片化及彼此间的脱节等现象。具体内容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性质中的“变”

旧课标主要从高中政治课程的基本观点、内容、学习高中政治的好处、高中政治课程在整个政治课程的地位这四个方面来介绍课程性质。并没有明确的告知高中政治课是一门怎样的课程。

而新课标中明确的指出高中政治课程是一门怎样课程,这门课程讲授了哪些内容,目的是培养什么的学生,以及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根本任务这几个方面来介绍课程性质的。 具体来说,新课标的课程性质阐述如下: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正确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紧密结合社会实践、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进程,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基本形成(旧课标是“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具有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学校德育工作的引领性和课程实施的实践性等特征(新增内容)。它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旧课标是“初中思想品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等课程相互衔接,与时事政治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其他学科教学和相关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旧课标是“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解读:课程性质的变化,突出体现了党中央十九大精神的重要性,将其融入到了学习的全过程中。重在把握思想政治课程的思想性和方向性,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2.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的“变”

课程的基本理念由过去的五点变成了四点,而且在这四点中只能看到老的课程理念中的“政治方向”和“评价机制”的相关表述,但表述内容和方向也发生变化。

具体来说,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变化如下:

(1)“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变为“坚持政治的思想政治方向”;

(2)由“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变为“建立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机制”,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3)除此之外,新增加的表述有“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以及“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进教学方式”。

(4)被删掉的基本理念有三点,分别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解读:新课标中课程基本理念的变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往的基本理念是以课程为核心,而新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核心。

3.新增“学科核心素养”

新课标中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部分的内容,旧课标中没有核心素养的相关阐述。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

解读:新增“学科核心素养”这一部分主要目的是将党的教育方针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具体化、细化到学科课程之中。长期以来,宏观育人目标是明确的,中观的学科育人目标比较笼统,容易造成微观的教学目标只关注具体的知识学习。

4.课程目标发生改变

旧课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分目标又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 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是围绕着“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展开的,目标变成了:“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学科能够具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目的在于培养四种学生:具有政治认同的学生,具有科学精神养的学生,具有法治意识素养的学生,具有公共参与素养的学生。

解读: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的变化,将教学目标进行融合,将教学的唯一目的指向培养具有“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素养”的学生,突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重要性。

5.课程结构的优化调整

考虑到高中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及升学考试要求,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规定学生所有科目都要学,达到教学基本要求;有特定学科潜力和发展需求的学生在相关科目上可以多学些、学得深些,做到发挥特长、因材施教。

旧课标的课程设计思路在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呈现,只阐述了课程模块的学分管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三个概念。而新课标将课程结构做了一个专题,并且从设计依据、结构、学分与选课这三个方面进行展开。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材整体来说都发生了变化,具体来看:

旧课标中的必修课程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模块,选修是六门课程。而新课标中在教考关系方面,把学习内容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统一高考相关要求以及学生兴趣特长发展需要相适应。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四个模块,并规定了选择性必修是《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选修是《财经与生活》《法官与律师》《历史上的哲学家》,最大的变化是将大学的很多知识放到了高中阶段。

下面我们重点分析一下新课标的课程体系: (1)课程模块的交叉与变动

必修课程模块1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包括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与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两部分内容。这一模块是新课标中新增加的模块,与大学政治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一定关联,本模块使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内容,是高中思想政治的起始课程。

必修课程模块2为《经济与社会》,主要包括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两部分内容,这一模块与旧课标中经济生活的第

三、四单元的内容基本一致,本模块使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相关内容。

必修课程模块3为《政治与法治》,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部分内容,其中前两部分与旧课标中政治生活第

二、三单元的内容基本一致,依法治国为新增内容,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部分内容重合,本模块使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相关内容。

必修课程模块4为《哲学与文化》,主要包括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三部分内容,其中前两部分与旧课标中生活与哲学的内容基本一致,第三部分与旧课标中文化生活第二章的内容基本一致,本模块使学生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内容。

选修性必修课程模块1为《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主要包括各具特色的国家、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国际组织四部分内容,这四部分内容与旧课标中政治生活第

一、四单元的内容基本一致。

选修性必修课程模块2为《法律与生活》,主要包括民事权利与义务,家庭与婚姻,就业与创业,社会争议解决四部分内容,此模块与旧课标中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内容基本一致。

选修性必修课程模块3为《逻辑与思维》,主要包括学会科学思维、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四部分内容,此模块与旧课标中科学思维常识内容基本一致。

选修课程模块1为《财经与生活》,主要包括货币与市场、收入与支出、投资与理财、企业与就业四部分内容,此模块与旧课标中经济生活第

一、二单元内容基本一致。

选修课程模块2为《法官与律师》,主要包括法官的职责、审判程序、律师的职责、辩护和代理四部分内容,此模块为新增内容。

选修课程模块3为》历史上的哲学家》,主要包括百家争鸣的时代、理学与心学的演变、西方哲学的起源、西方哲学的发展四部分内容,此模块为新增内容。

综上所述,经济生活的第

一、二单元变为《财经与生活》,经济生活的第

三、四单元变为《经济与社会》,政治生活的第

一、四单元变为《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政治生活的第

二、三单元变为《政治与法治》的前两部分。文化生活的第二单元和生活与哲学变为《哲学与文化》。科学思维常识变为《逻辑与思维》,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变为《法律与生活》,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与法治中依法治国》、《法官与律师》,《历史上的哲学家》为新增内容,文化生活的第

一、

三、四单元,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删除。

(2)学分的变化

关于学分方面,旧课标中的所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均为2学分,新课标必修课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经济与社会》为1学分,其余必修模块和选择性必修模块为2学分,选修模块没有学分。

关于选课方面,旧课标中的必修课程就是高考所要考核的内容,选修课程为教学的拓展也延伸。而新课标中,必修课程是全体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业,选择性必修课程是选择本课程作为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业,选修课程委托站、提高型课程和校本课程。

解读: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结构的设计,聚焦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讲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跟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进程,阐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体现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与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课程设计兼顾基础性与选择性、提高学习效率与减轻学业负担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从整个课程结构的调整中我们可以看出修订后的课程结构深入贯彻落实了十九大精神。党的十九大后,在之前修订基础上,结合学科性质和学生年龄特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课程之中。重点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强调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在思想政治“政治与法治”部分,要求学生理解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重要性。

第二,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思想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部分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转化的意义等。

6.学业质量要求的补充 (1)学业质量内涵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最标准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思想政治学科学业质量是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学员水平等级性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

(2)学业质量水平

思想政治学科学业质量水平分为4级。 (3)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学业质量水平二是高中毕业生在本学科应该达到的合格要求。学业质量水平三是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命题依据。学生到水平四的相关表现可纳入综合素质档案中予以呈现,作为普高等学校招生录取、自主招生的参考。 解读:新课标增加“学业质量”,明确学业质量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状况的综合衡量,确立了新的质量观,改变过去单纯看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把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要求,因材施教,也为考试评价提供了依据。

(四)实施需求

新课程的实施建议主要从实施需求出发,强化指导性、可操作性。切实加强对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的具体指导。增加了教学和评价案例、命题建议等,便于准确理解和把握课标要义,确保课标能够落地,有效发挥统领作用。

旧课标中的“实施建议”主要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四个方面;而新课标中的“实施建议”同样还是四个方面,不变的只有“教材编写建议”,其他的几个方面变成了:教学与评价建议、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对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具体来看:新课标将之前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合到一起,变成“教学与评价建议”;把之前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变成“对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此外,新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具体来看每个部分的内容,主要有下述更新:

(1)教学与评价建议

新课标中强调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施,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发展学生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力求将学业质量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要求,体现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

本课程学要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活动体验是其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

评价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着重评估学生解决情境化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反映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政治学科核心养发展水平。

具体教学目标的制订与评价方式的选择应该聚焦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态度价值观。这就需要从总体上把握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各自的独特价值。要看到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把握每个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要素的独特价值,可依次归结为: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

而新课标中关于课程教学的具体建议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设计、辨析式学习过程的价值引领,综合性教学形式的有效倡导,系列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即:第一,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第二,强化辨析,选择积极价值引领的学习路径;第三,优化案例,采用情境创设的综合性教学形式;第四,走出教室,迈入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课堂。 解读:修订后的教学建议主要突出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程的活动性、思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情境式教学法”成为新课标中十分重视的教学方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又一次的革新。 旧课标中的教学建议主要是以下几点: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而评价建议主要在在评价要求方面有所突出:第一,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第二,强调学生既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第三,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第四,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第五,采取多种学习评价方式。第六,采用开放的教学评价方式。

解读:修订后的评价建议突出体现了对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上,对学生的评价侧重于评估学生解决情境化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反映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政治学科核心养发展水平。

(2)新增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

主要的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把握学业水平考试的目标和要求;制定学科任务导向型的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框架;测试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命题要求。

(3)教材编写建议的变化

新课标突出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具体建议为:第一,突出立德树人要求,着力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第二,依据课程标准,体现课程理念;第三,利用多种课程资源,拓展学生视野;第四,体现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新要求;第五,坚持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组织编写队伍。

而旧课标的教科书编写建议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鲜明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第二,把握内容标准的要求与编写教科书的关系;第三,发掘教科书引领教学活动的功能;第四,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别学生使用的需要;第五,倡导联系生活实际、活泼生动的呈现方式。

解读:新课标中的教材编写建议主要突出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等方面,在教材编写中着重提出要增加案例的呈现和使用,体现活动型学习课程的要求。

(4)新增对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新课标中对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主要体现在:其一,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加大课程实施的培训指导;其二,根据课程方案,开足开齐必修课程,开好选修课程;其三,结合实际,确保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其四,采取多种方式,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而旧课标这部分体现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强调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所以要丰富、拓展课程资源以及主动开发课程资源。

解读:新课标中强调对课时实施的培训指导,并对于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开课量提出了明确要求。

推荐第8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产生的背景一 时代呼唤教育改革

(二)总目标的基本精神1.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一)对课程资源的认识: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程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

指导学生“想心思”、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并重。

(四)关于口语交际教学

二 世界母语的教育问题突出了语文课程实践性的本质三近几年语文改革的形势

(三)总目标的基本任务 《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

1.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 2.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品质

一 重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注重提高3.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学生的人文素养

4.培育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1.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三 关于阶段目标

2.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阶段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贯彻和实施。阶段目标中的地位。

目标有以下特点

3.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注意体现学习目标的阶段性和连续;正确处感染,而非灌输。

理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关系;明确提出情感态二 增强了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适应度和学习习惯方面的目标;

时代发展的需要

第一次提出“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一) 识1.提出了语文能力的新要求字与写字

2.更新了教学内

在识字、写字目标中应注意三点: 3.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培养学生的识字和写字能力是第一学段表现在

的重点。

课程理念,凸现语文综合素质; 2.识字要遵循“认写分开,多识少写”的课程体系,着眼于开放、创新; 原则。

课程目标,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 3.汉语拼音教学时要与说话教学、识字教课程内容,提倡新、活、宽; 学相结合。

课程实施,重视探究,加强实践;

(二)阅读在阅读目标中

课程评价,重在激励、反馈。 1.阅读目标体现了有个性的学习、自由阅三 根据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的特点,读、自由表达的新理念。

确定阶段目标,选择教学策略

2.第一次提出了猜读(推想)和探究性阅四 兼顾不同的教学需求,具有较强的读的要求。

包容性和适应性

(三)写作(写话、习作)对《语文课程标准》各部分的解读

1.在情感态度方面:

第一部分 前言

(1) 注重培养兴趣和自信。(2) 注重写作中一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合作与交流。(3) 注重培养创新精神:鼓励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自由表达;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4) 强程的基本特点。

调个性化,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地位:“两个基础,一个重要”。 2.在过程方法方面:

二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 强调学生对生活的观察。(2) 重视在写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

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把课内外阅读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与写作相联系学与用相结合。 养。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情3.在知识能力方面

感态度、思维品质、学习方式、审美情趣、(1) 没有写作知识的要求;(2) 淡化文体要学习习惯的融合。

求,以写纪实性作文为主,也可写想象作文;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人文

(3) 在条理性方面适当降低要求,只提 “能性、实践性、综合性

根据表达习作内容的需要,分段表述”。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四) 口语交际

方式转变学习方式应研究: 1.突出情感与态度的优化训练。2.重实践、(1)重视教师观念的转变。

重过程。 3.重在参与。

(2)要改变学习方式,必须实现师生角

(五) 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具有4个

色的转换。

特点: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生成性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综合性学习的4个要素

如何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1.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及强烈的探究语文大视野、大语文观

兴趣和问题意识。 2.强调观察及亲身体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验,有所感受,有所发现。3.强烈的参与一 关于目标设计

意识与合作意识。4.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 课程目标的设计纵向结构是三个维度,横现语文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学生素质的向结构是五个方面。 全面提高。二 关于总目标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一)总目标的内容排列 前5条目标从一 教材编写建议建议教材编写做到“新、语文素养的宏观层面着眼,后5条目标从具实、活、宽”

体语文能力培养的层面着眼。

二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自然性资源开发 2.社会性资源开发1.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3.文性资源开发

行。 2 .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

(三)课程资源的利用 教师是语文学习的修养。3 .选择贴近生活组织者和引导者,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的话题,使儿童感兴趣,有话可说。4 .采利用者。

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让绝大多数学生主 1.学校资源的利用 2.社区资源的利用:动积极地参与。5.应着眼于提高学生口语

联系生活学语文;服务社区用语文。交际能力,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3.家庭资源的利用

(五)关于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是 三 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可分两部分来理指: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解:

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 第一部分:即第1 — 4个问题,这是教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思想

1.突出自主性2.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

(一)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程。3.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 1.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2.合。 要充分发挥教师教的积极性,使他们创造性 四 评价建议

地教。

(一)评价的目的 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

(二)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正确处理课内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外的关系。

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

(三)正确处理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重视过程、方法之间的关系。

发展。

1.因势利导、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

(二)评价的内容: 分为三个维度和五个中。陶感染、潜移默化是最基本的方式。 领域。

(四)处理好语文素养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 三个维度:

1.知识能力(它是语文学习的基础)1.培育创造人格2.营造创造氛围3.评价目标:一评知识文化的“量”;

提供创造

评知识文化的“质”;三评语文能力的“用”; 第二部分:即第5个问题,这是对教学改革四评语文能力的“创”;

的具体建议。

评价要素:语文知识评价;文章知识评价;

(一)关于识字写字教学

文学知识评价;一般能力评价;发展能力评 1.识字教学要求:认写分开,多认少写。价。

2.写字教学要求:重视写字姿势的指导;2 .过程和方法(它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对学生的写字要加强指导和示范,写字指

评价目标:一评文献检索的能力;科学思维

导,不能用多媒体的演示代替教师的板书。的方法;三评语文学习操作;四评学习习惯3.汉语拼音教学

的养成。

(1)强调趣味性。(2)建议以活动和游戏评价要素:课堂参与,阅读习惯;表达习惯;为主。(3)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学习方法

相结合。 3 .情感和态度(它是语文学习的动力)

(二)关于阅读

评价目标:一评语文学习的兴趣;二评语文

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学习的习惯;三评语文学习的方法;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四评语文学习的交往。

能力。

评价要素:热爱语文;关心文化;参与实践; ● 探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会合作;化智为德。 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探究的阅读活动。 五个领域

● 造性阅读:是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1 .识字与写字(它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神、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诱发学生

评价目标:一评识字数量;二评识字质量; 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三评识字能力;四评写字能力。 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到前2.阅读

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感悟和新异的结评价目标:一评阅读能力;二评阅读习惯; 论

三评阅读方法。 3.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3.写作

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 评价目标:一评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二评4.注意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眼 卫生。 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三评良好的作文习

(三)关于作文教学

惯。4.口语交际(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提法:小学低年级叫写话,中高年级叫习评价目标:一评听说普通话能力;二评听作,初中叫写作

说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评听说的态度和1.在小学阶段培养习作的兴趣、自信心是习惯。

重点。2.要抓好:指导观察、引导阅读、

5.综合性学习(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式) 综合性学习成果评价重视学习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作品评价。

(三)评价的原则:发展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多样性原

有早已具备的语言心理机制为基础,具有对本国本民族文化背景熟悉的有利条件,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大量的实践机会,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

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四)评价方法 1.定量评价方法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2.定性评价方法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

4、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汉字是平面型方块文字,是形音义的综合体;汉字的形音义之间本来都存在一定的理据,汉字丰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长期以本特点。”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来,汉语和汉字对中华相互影响,也相互适法。“工具生”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应,汉语和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文运用能力的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大的作用,对语文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影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响。因此,语文课程要充分考虑汉语言文字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特点。语文课程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向的影响,在教学中尤人文性内容;或者先突出人文性,而后加强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工具性,这两种想法都是不妥当的,工具性力。

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的目标,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自主、合作、探究”是适应时代要求和语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这种方式是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地位。

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的积累,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要帮助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特别要注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的内以下几点:

涵是丰富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了解“过程与方法”、“表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

维度来设计展开。这里体现了工具生和人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取精神;

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鼓励学生的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自主学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习,鼓励想像、质疑和创新;

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省略的语文课程 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较强的阅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句话,语文综合素养是适应生活需要的、整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合的、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时间:2010-02-25 21:36:13来源: 关于语文教育的特点,需要注意以下四个网络资源作者:匿名 方面:

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第一部分 前言

将语文课程和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进行比较,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

可以看到,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因此,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生平等对话,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也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独特创新的理解。

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

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的系统和完整。

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语教育

3、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

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生学习母语,因为

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四年级阶段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

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推荐第9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小学语文(滕春友)

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在新世纪课程改革历经十年实践的基础上展开的,从课程标准的基本面貌上看,有较大调整变化,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都有不同幅度的修订。如“前言”部分中,导言是全新的,课程性质的表述也有重要的补充,正面回答了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四条基本理念没有变化,但文字表述略有修改,设计思路有较多的修改。再如“课程目标”部分,现称为“课程目标与内容”。还有“实施建议”部分,增加了许多具体的建议,包括评价建议。“附录”中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略有调整,整体数量增多了15篇,课外阅读着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增加了《革命烈士诗抄》、《红岩》等宣扬革命传统的书目;增加了两个字表:一是《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一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本次2011版课程标准相比于原有实验稿课程标准,充实与调整的主要内容有如下五点: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

学科的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依据我国的国情,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依据语文学科的特性,突出人文熏陶。需要注意的是,此两者必须与语文目标融合、渗透,而不是离开语言文字,专谈思想政治。我们提倡教学尽可能做到水乳交融、紧密结合。

二、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年前启动本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新修订课标增加的内容,目的是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三、集中指向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

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此过程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增强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 这是对十年课改实践中反馈的比较集中的意见。尽可能明确哪些要提倡,哪些要反对,以利于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

五、回应语文教学和社会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突出问题

比如,近些年来,关于识字、写字和汉字教育,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错别字情况严重。不光是中小学教育,社会用字错误情况也很严重;二是书写质量普遍偏低。学生写的字不行,很多老师的字也不行。有的老师只做PPT,不敢写字。三是有的地区学生写字教学负担过重。有的地区,特别农村地区,识字环境比不上城市,对识字写字的量过大反映比较强烈。本次修订具体目标有改动:控制识字写字的字量,提高常用字的书写质量要求。

小学品德与生活(邬冬星)

与《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比较,《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要有以下几点显著变化:

一、课程的基本特征增加了“综合性”

强调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的表述顺序和内容进行了调整

比如,理念的第一条调整为“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这是对课程价值的理解。原课程标准中“学会做人”对低年级儿童来说比较抽象,修改为“学会关心、学会探究”更具体。

三、增加了动手能力的要求

将“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改为“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增加了“动手”的要求,因为低年级儿童动手能力的发展是其创造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我国儿童在“动手”方面一直比较欠缺,增加“动手”要求也更有针对性。这样既强调动脑也强调动手,有利于培养手脑并用的儿童,进一步突出本课程活动性、实践性的特质。

四、强调把了解儿童作为教学的基础 根据本课程的性质,强调教学必须以深入地了解儿童为基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在了解儿童的实际生活和发展状况,掌握每个儿童的特点和各不相同的需要,了解其所在的家庭和社区的状况等基础上进行。

五、教学评价、教学实施、课程开发是一个整体

在评价的理念上,提出了“本课程的评价与教学实施、课程开发是一个整体。评价不仅是为了解儿童的学习,它本身就是儿童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在评价过程中,儿童彼此间讲述活动过程、分享探究发现和活动体验、交流作品和活动心得,都是儿童学习的生动体现。”

在评价的实施上,将评价的特点、方法与本课程特结合起来,克服了空洞、泛泛而谈的问题,更加有操作性、指导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邬冬星)

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较,《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要作了以下修订:

一、课程性质的表述更加清晰

新版的课程标准将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定位在:“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同时,增加了关于课程特征的阐述: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

二、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年段区分

课程内容修改为:“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六个领域,适当降低了难度,并且对各年段(中、高)内容做出区分度的说明。

三、增加了体现新时代要求的目标和内容

增加了“崇尚公平与公正”、“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了“有荣辱感与知耻心;懂得感恩;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等内容。

四、对实施建议做了详细的、可操作性的补充与完善

教学建议部分对指导教师教学的指向和课程的具体实施要求更明确、清晰、详实。提供的教学方法也更丰富、更明确,可选择性更强。

在评价建议部分,对原标准的评价目的与功能进行了结合与完善,评价目的和内容更加明确,评价方式和方法更加具体、易于操作。 小学数学(斯苗儿)

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的变化:“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

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四、课程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几个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五、“双基”变“四基”

2001年版的“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011年版的“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六、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2001年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2011年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七、课程内容的变化

更加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如在数与代数领域的第一学段:增加了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要求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

八、实施建议的变化

不再分学段阐述,而是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建议。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明确提出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小学英语(郑文)

根据全国小学英语课程发展的实际,以及2001年出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性不够突出,对小学英语的具体学习内容目标要求得不够具体,小学阶段词汇表、语法项目没有分别列出;对小学英语教学和评价指导力度不够,缺乏可操作性建议和案例,等等问题,《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小学阶段主要体现如下特点:

一、理念更先进

1.更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修订稿中首次将英语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语言学习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加强人格品质和道德情操的修养。一个人如果具有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较高的综合人文素养,他会更快地适应社会变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理念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2.更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修订稿在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更注重了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不仅体现在基本理念的调整上,也体现在了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各级目标的描述中。语言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必然经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渐进深入过程。修订稿强调了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更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

二、目标更清晰

就小学英语教学而言,修订稿在对原有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目标微调的基础上,在技能教学参考中,对各项技能教学的目的、技能要求以及主要活动都给予了分级描述,还明确了小学阶段语法教学的内容与要求,列出了小学阶段应掌握的423个基本词汇,这些也是以往教学中老师们感到比较模糊或困惑的地方,这次课标的修订能使老师们在教学中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

三、方法更具体

课标对于一线老师而言,不仅是理念的引领,也是方法的指导,老师们看了后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如实施建议中对教学和评价都给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建议,同时评价方式与方法的举例非常详尽,不仅例举了各项技能不同级别的评价方案,还有对评价方案的评析,对老师们在教学中的评价操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再如修订稿中的课堂教学用语更具体、更符合实际教学需要,语言也更具有时代气息。

音乐(杜宏斌)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颁发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标准”)是在总结近十年课程改革的经验基础上和广泛听取一线音乐老师和一批专家意见后的创新与改革。新标准在原标准的基础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创新和改变:

一、课程性质更加明确

新标准在前言中把音乐课程的价值作了简要的概括,而将原标准中的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价值”改为“课程性质”,因此将原标准的四大价值简练地浓缩为课程的三大性质,改变了原标准中的性质与价值混为一谈的表述方法,课程性质更加明确。并且在课程性质中集中体现了音乐课程的独特性质: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其中“实践性”是本次改版的标准中单独在“课程性质”中提出来的,突出了音乐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并强调了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的必要性。这一观点在后面的教学理念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

二、课程基本理念更加综合 原标准中基本理念共有十个,而新标准中将原来分为两个方面表述的基本理念合并为一个,共有五大理念。如审美和兴趣合二为一,改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但基本内容没有多大变化,增加了“音乐的情感体验,应以多样化的文化语境出发,以及双基的学习业要与不同的文化认知有机结合”等内容。如原标准中的重视音乐实践和鼓励音乐创造合并为:“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如弘扬民族音乐和理解多元文化合并为“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将原标准的理解多元文化改为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再如原标准中的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在新标准中也合二为一。同时,修改并提出了“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我想是鉴于前期课改中一些老师过于强调了学科综合而忽略了音乐特点的做法而提出的,新标准指出要突出音乐特点,并且在表述中具体列举了音乐的不确定性、抽象性以及时间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特征,指出这些音乐特点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强调和体现。

三、音乐特点更加突出

从新标准提出的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中以及教学建议中,我们都可以感觉到,这次新颁发的标准更加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如新标准提出的音乐的实践性特点、音乐的不确定性、抽象性以及时间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特征,强调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内容标准更加具体

新标准在分学段的内容标准表述上也更加明确和具体,操作性更强,体现在: 1.内容标准各年段的表述指向性更强,如: 感受与欣赏(注:原标准中是“感受与鉴赏”)的音乐表现要素标准中关于对节拍的感受标准中具体指出了:1——2年级主要是二拍子和三拍子;3——6年级主要是二拍子、三拍子和四拍子;在演奏上,新标准还对课堂乐器也做了明确的说明,课堂乐器主要是指竖笛、口琴、口风琴等,并在学习曲目的数量上也提出明确的要求。

2.弘扬民族文化在内容标准中得到具体体现,如在“演唱”的内容标准中在各学段背唱歌曲的要求中明确提出其中要有背唱中国民歌的数量要求,并且在中高年级和初中阶段提出了学习京剧和地方戏曲唱腔的要求。

3.识读乐谱的要求有所提高,如3—6年级原标准只要求能够识读简单乐谱,但新标准中提出“能够跟随琴声视唱简单乐谱,具有初步的识谱能力”。而这个要求原标准中是在7—9年级中提出的。新标准在7—9年级中识读乐谱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为:具备识谱能力,能够比较顺畅地识读乐谱。

五、设计思路更加清晰

新课标在原来的基础上还增设了一块内容——课程设计思路,其中包括了: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以音乐活动方式划分教学领域;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分学段设计梯度渐进的课程学段目标及相应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设计,在明确的规定性和适度的弹性之间寻求平衡,给教师教学和地方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留有创造和选择运用的空间。可以说这五个设计思路既解释了新标准框架如何构建也解答了在课程改革中需要正确处理好的几个教学问题和教学关系,对指导老师领会新课标精神,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标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美术(冷莹)

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总方针与主要内容没有大的变化。比较旧版实验稿,《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方向更明确、文本更精练、内容更具体,表述更理性。修订体现了美术教育专家学者在美术新课程实施若干年后,对课程标准的重新梳理,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明确了发展方向。

一、明确课程性质,突出学科特点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本次修订新增的。同时标准中增加美术课程四个特性的表述:“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美术课程的“视觉性”特征作为首要特征,是首次在课标中明确提出。愉悦性的提法也是本次修订新增的内容。这些不仅凸显美术学科的价值,而且有效地包容了美术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两方面的特性。

二、搭建清晰的课程目标与内容的递进结构

课程目标上,新课标明确了美术课程的目标框架:总目标、分领域目标的框架结构。 课程内容上,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习内容结合建立层层递进的关系。以“造型•表现”为例,第一学段强调“尝试”和“体验”;第二学段强调“初步认识”、“激发想象”和“创作愿望”;第三学段强调“运用”、“选择”和“发展构思和创作能力”;第四学段强调“有意图的运用”、“探索不同的方法”和“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等。

三、全面梳理了课程内容,明确评价要点

在课程内容中,改原先“学习领域、教学活动建议、评价建议”为“目标、学习活动建议、评价要点”的三个条目。目标更简练清晰,具有层次。对原先教学活动建议中,一些具体的活动形式进行了更加概括描述,工具材料的选择范畴更广,表现方式的限定也更少。对评价要点中应知应会的知识技能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并明确“活动建议”和“评价要点”的各自的描述的侧重点。在知识技能方面,文本中更明确指出“辨别12种以上的颜色。”“运用3种以上的方法,创作表达一定意图的立体作品。”“能说出至少6位重要美术家(中外各3位)及其代表作品。”等等具体的量化要点。

四、突出强调课程开设的基本要求与保障

美术课程的开展必须依托资源的配套,现阶段美术课受到重视程度或实际困难的影响,教学基本配置尚未得到有效地保障。在新课标中,“课程资源建议”上,在以前对学校的资源配置建议的基础上,更在建议的首条就从学生使用的角度进行了更加明确要求:“在美术学习中,必备的美术学习工具和材料包括绘画工具、材料和泥工工具、材料。1~9年级的学生必备画笔、颜料和美术专用纸张。”这是从课堂的实际出发,进一步强调美术课程开设的基本条件。

体育与健康(余立峰)

一、《标准》名称作了适当的调整

原实验稿全名为《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后的正式名称为《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小学1~6年级的课程名称从“体育”转变为“体育与健康”,与7~12年级的课程名称统一起来。同时与高中《标准》分离。

二、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更加符合实际与时代要求

修订稿在课程性质上突出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定义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时,加上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二是强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学科性质,并对这些性质进行阐述。

三、修订稿在几条课程理念方面做了以下强调:

1、在“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理念中,强调了本课程要努力构建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并强调在重视体育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各种知识。

2、在“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的理念中,为了防止教师误解“激发运动兴趣”理念,不重视学生对运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最终导致“放羊课”教学的现象,在强调激发运动兴趣的同时,提出要“重视对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的教育,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等。

3、在“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个学生受益”理念中,强调各地各校要在保证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关注地区、学校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形成教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帮助学生达到国家课程提出的基本要求。

四、课程目标调整为四个方面

修订稿将学习领域改为学习方面,并对实验稿中的五个学习领域进行了调整,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学习领域合而为一,最终形成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

五、课程内容提高了指导性

将《标准》实验稿中“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在对学生提出的每一条目标要求之后,修订稿中都会列举达到相应目标要求所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供老师们选择。同时,还增加了“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举例”。这样既有助于一线体育教师知道应该选择什么教学内容去达成学习目标,又有助于教师清楚如何评价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目标与内容”。

六、实施建议更为强调地方制定实施方案的作用

修订稿将“教学建议”部分关于地方和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制订挪至附录部分,同时对地方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旨在强化地方和学校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的责任和权利。

七、评价突出强调学校体育工作的整合性

为了提高体育学习评价的可操作性,修订稿增加了一些可供教师直接参考的案例,放至附录部分。特别在对“体能”的评价中,修订稿特别注意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衔接。要求体育教师正确处理体育学习评价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体育中考”等测试之间的关系,避免大量的“应试课”冲击和替代正常教学课的现象,影响体育教学质量。

八、课程资源开发强调与体育紧密结合

修订稿强调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定要与身体练习有关。

推荐第10篇: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五)从“自然大纲”到“科学标准”的变迁。

科学课程标准语小学自然教学大纲相比,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课程定位上——倡导了科学素养的提高。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什么是科学素养?《标准》研制核心组给它下了这样的定义: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标准所倡导的科学素养是一个复合概念,它包含了科学知识、科学探究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有四个:一是科学知识与技能,二是科学方法与能力,三是科学行为与习惯,四是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最核心部分是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中间部分是科学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最外围部分是科学行为与习惯。这是关于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定位问题。我们仔细地回顾一下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这次把自然课程改为科学课程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实质性的飞跃。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感受到其中的变化:首先,“从自然到科学”,可以理解为从自然教学大纲发展为课程标准,这是一种进步。过去的大纲很抽象、很简略,《标准》与之相比则具体多了,而且操作性强,这一点看到《标准》的人都有共识;其次,“从自然到科学”,还可以这样理解:自然是我们认识的对象,包括自然事物和现象,其更多的是注重知识本身,但科学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本身,它还包含了我们人类的一种求知活动。科学这个概念比自然内涵更丰富,它涵盖了科学素养的各个层面,这是一种发展;第三,“从自然到科学”,较好地诠释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STS教育),代表了当今世界理科教育的发展方向:趋向综合、强调融合、重视高新技术、注重能力,这是一种突破。

伴随着《标准》出台的一系列新的《科学》教材也给了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很好地体现了课程定位。它们都着眼于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重视整套教材的整体性,综合发挥教材的整体育人功能;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重视教材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因材施教,使教材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2、在教学行为上——注重经历、体验和发现。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是《标准》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学习科学是一个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是学和做的,而不是教的。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学生应该是科学学习的主角,教师仅仅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教师和学生有着互补的责任。教师负责制定正确的教学策略,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由于《标准》中强调的探究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因此,在教学行为上,教师应确立“注重经历、体验和发现”的教学观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学科学、做科学,这样,或许会激活孩子潜意识中学习科学的本能和欲望,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科学的最佳状态,从而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科学的无穷乐趣。

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冷和热》(苏教版《科学》教材)的教学片断:冷和热是物体的特征之一,通常学生能用感官直接感知和判断。这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是科学。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经历、体验由热到冷的过程,首先设计情境讨论:你可以用什么办法让热水冷下来?你怎么知道热水变冷了?这些问题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接着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充分感知由热变冷的过程。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每个小组都设计出不同的方案,并且能自觉地使用温度计,自觉地做些记录来形象地描述热变冷的过程。学生的内心是喜悦的,这不仅因为人人经历了“冷和热”的探究活动,亲身体验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而且因为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冷和热的变化规律”。对于学生来说,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这将让学生体验到些许成功(在成人看来,也许是微不足道的),并最终促进其科学素养的发展。

3、在学习方式上——体现自主、合作和探究。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探究式学习,看重的是学生探索世界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一句话,看重的是过程。这同时也意味着把知识的系统性、学生对知识的复现率以及相当多的时间当作代价去付出,因为探究式学习最可能出现的结果就是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却还一无所获。这岂不是效率低下?是的,大工业生产和传统课堂教学的共性就是讲效率,但要看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效率。一册小学自然课本,采用死记硬背的办法,大概不用三个小时,记忆力强的学生就能将书中所有结论性的知识记住,然而,学生究竟能学到什么、能体验到什么呢?事实上,我们选择这些内容教学生掌握的真正意图,不在于这些知识本身,而在于凭藉这些知识去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活动,使他们在探究活动中得以体会科学家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解”、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借以渐渐地掌握科学探究的技巧和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态度和品质。这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因此,在学习方式上,我们应给孩子创设一个“体现自主、合作和探究”

的氛围。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的关注、耐心和鼓励尤为重要。

例如关于早已灭绝的史前爬行动物--恐龙,学生的研究兴趣就特别浓。有关的资料、媒体介绍也比较多,一些学生或多或少也有所了解。如果教学中以此为契机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地、合作地去搜集恐龙的资料,带领他们去图书馆查阅,上互联网搜索,去音像室查看,最后再来开个恐龙研究科学发布会,那学生所认识的恐龙世界一定是奇妙的。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既是搜集信息资料的主人,又是愉快的合作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从多方面去搜集资料的能力。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要相信孩子的研究能力,只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那么他们的收获定会是无穷的。这样的教学师生两方面可能都兴趣盎然,而这些也许正是自主、合作、探究的魅力所在呀!

4、在价值取向上——关注科学与人文的整合。

考察一下现代科学与人文发展的状况,我们知道,最初科学是从人文中分化出来的,随着历史的发展,科学又成为人文的基础。科学与人文整合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科学与人文整合是是科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与人文整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途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科学教育的着眼点不仅仅是科学本身,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科学教育充实人、发展人,完善人。科学的发展史也表明,科学发展的每一步都充满人性的光辉,反映人的求真、求善和求美的精神品格。

我们的科学教育要以科学为基础和手段,以人文为价值和目的。例如,苏教版《科学》教材在《金色的秋天》一课就安排了这样一首小诗:“金灿灿的果实挂满枝头,我知道,秋天来了。”接下来是这样写的:“凉爽的风儿钻入衣领,我知道,秋天来了。”然后让孩子们继续往下说他们眼里的秋天的样子,为什么这•

样做?也许这就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吧。怎样做到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呢?一方面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学和人文环境,使他们置身于一个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体中,不仅让学生去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等,还让学生感受科学作为生活过程的意义。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并参与创造良好的科学人文环境,鼓励学生亲近自然、探索自然,最终与自然建立和谐的关系。

5、在评价方式上——追求主体多元与过程多面的统一。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最终实现课程目标,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这种评价不同于传统的单纯由教师对学生考试成绩进行分等排队的评价做法,必将引起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时机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将其有机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之中,又将成为科学课的基本原则。

学生将参与教学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并对教师的教学状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都将成为教学评价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评价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但不是裁判角色,而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伙伴和激励者,同时又是科学教学的调控者。由于教学内容要含盖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既要考虑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方法与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所以评价要注意教学时机的全程化和评价方法多样化。从而方法灵活、实施及时、效果适当的给与鼓励和指导性的评价。

第11篇:生物课程标准解读心得

生物课程标准解读心得

湖北省秭归县文化中学周立勇

随着新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工作也正蒸蒸日上蓬勃发展。在落实生物课程标准过程中,要求在方法上应注重“四强调”中指出:“强调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强调学生主动学习与实践;强调学生对生物学有更深入的理解;强调学生利用生物学考虑择业方向。”要求学生提高探究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生物学责任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可见,学好生物科学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需要,更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学会生活的需要。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将向学生展示一个多彩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学生可以从中认识小到基因大到个体的生命现象,了解动物、植物、人的结构,了解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通过学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关系、各营养结构的关系、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与能量的流动等,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并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主动保护我们周围的动、植物,保持个人卫生,保持环境卫生,使用无公害产品,尽其所能地减少、不污染环境,为动、植物创造一个舒适的生存环境,同时也为我们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家园。通过学习食物的营养成分、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了解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素及其他成分、所有这些物质对人体的作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们与人的健康与疾病的关系,以及人体食入、消化、吸收、运输、利用排泄食物中这些物质的过程,让大家懂得一日三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吃的合理、吃的科学也不是易事。特别是初中生,他们像含苞欲放的花朵,似灿烂的朝阳,生机勃勃,正迈入美好的青春期,要健康成长,更需要科学、安排合理膳食。

生物课程的理念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课程的设计要求: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态势,以十个主题为基础,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教学,为学生的成长打好基础,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实现社会、科学和学生个性发展统一的“三角绿洲”。

怎样才能转变教师的传统观念,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呢?这是一个大家都在讨论的问题,也是一个讨论已久的、看法不一的问题。我认为,转变一个人的思想观念,不是说今天我学了某某学说,就立刻接受,它需要时间,更需要实践,这不仅是转变教师的观念的过程,也是跟上时代的步伐与学生零距离接触的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这不是一句话就能解决的事情。前景是光明的,但道路是坎坷的。我们要放下“我是老师,学生就得听我的”的架子。要知道,初中生不再是小孩子,把老师的话当“圣旨”,他们正处于心理、生理趋向转型的关键时期,有自己的思想,自尊心强,自我意识强。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走到学生中去,从心里关心他们,不是作表面文章。

一、课堂上正面引导。例如:让学生发言,留给他们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把自己的生活经验搬到课堂上来,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热爱生物科学,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二、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秘密,老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行为,推测学生心理,及时与学生谈心,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透明教育,减少与学生之间的隔阂,改善师生关系。这样有利于我们研究学生个案,有利于教学与辅导,轻松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三、关心学生的学习。也许你会问,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让学生学习,要以学习为主,为什么要把学习问题放在这个位置?我的解释是,这好比战场上的士兵,如果后方问题解决了,他就不会有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战斗。学生学习也是这样,解除了他们的心理问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不是更容易一些呢?有了主动学习意识,我们就不用愁他们不能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全面提高生物科学素质了。

第12篇:解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分析

教科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

适用年级:高一

教材特色: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一总目标编写教材。 教学目标:

按照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本教材之后,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能熟练地操作应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健康安全地使用信息技术。

教学主线:

从教材内容设计结构来看,本册教材由7章组成,每一章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主题。其中第一章是概括性的,为后续各章节的学习做一些准备,其后各章是沿着培养信息素养的主线(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有侧重地展开的。

体系结构及课时数:

全书课时分配计划如下表所示,大约需要32课时完成。

第一章

第二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第三章2课时

第四章第二章

第五章信息获取 第六章

第七章4课时

第八章第三章

第九章信息的编程加工和智能化加工5课时

第十章第四章

第十一章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

第十二章6课时

第十三章第五章

第十四章音频、视频、图像信息的加工

第十五章7课时

第十六章第六章

第十七章信息集成与信息交流

第十八章6课时

第十九章第七章

第二十章信息资源管理

第二十一章2课时

第二十二章体例风格:

第二十三章本册教材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基础,很好地衔接了初高中信息技术课的相关教学内容,也为后续各选修模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每章的开头都有简短的前言,概括地表述了本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关系,有助于学生掌握本章的主旨;每节学习导言包括一则有趣的小故事和学习目标简述,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思考和探索;每一节所展示的资料也贴近日常生活、易于学生理解;正文两旁的注释栏补充了很多课外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此外,在每章的正文中加入了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点的实践活动,在每章的的最后还附有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综合实践活动以及本章练习,有利于学生对每一章内容进行巩固。

第二十四章总的说来,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与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相适应,很好地体现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目标。主要特色如下:

1、教材内容和编排合理、科学,重点、难点分布恰当;

2、教材活动设计与选材贴近生活,易于学生理解、实用性强;

3、在实践活动中,很多是以专题形式呈现,通过合作形式培养整体意识和团结意识;

4、内容调理清晰,由浅入深,可操作性强,较好地处理了内容间的联系与衔接;

5、强调技术素养与文化素养的双重构建,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与价值观。

各章节涉及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包含“信息及其特征”、“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两节。这一章是高中生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讲,通过介绍有关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将学生引入奇妙的信息世界,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求知欲。既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过去,也揭示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产生对生活中新技术的信息敏感度,能够紧跟信息化时代潮流。同时,通过一定情境案例展示,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现实应用有所体悟,并且让其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本章的重点是能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并能对应实例说出其特征。本章的难点是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

第二章“信息获取”,本章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的首要环节,分为四节。第一节“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通过分析和比较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能有效规划信息获取的具体方案,同时让学生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意义,学会选择恰当的方法获取信息;第二节“因特网信息的查找”,通过搜索引擎的应用,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技巧,学会在网络中高效查找所需信息;第三节“文件的下载”,了解多种文件类型,尝试多途径下载文件,并优化下载方式,提高效率,对文件下载有整体认识;第四节“网络数据库的信息检索”, 通过体验网络数据库,学会选择合适的网络数据库提高信息获取的针对性。

三、

四、五章均为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分别是信息的编程加工和智能化加工、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多媒体信息加工。其中,多媒体信息加工包括音频、视频、图像三个方面的采集与加工,这部分是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衔接较多的一部分,是初中内容的深化,并且更注重应用性。第三章中信息的编程加工主要依托VB程序进行介绍,通过体验一个完整的程序设计过程,让学生懂得用编程加工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客观认识程序设计的本质,消除对编程加工信息的神秘感和畏难心理。其后,通过体验几个智能化信息处理工具软件的使用,感受人工智能给人类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并了解其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对探索新兴科学技术的兴趣。第四章“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是人性化信息加工的两类重要应用。“文本信息加工”主要讲了汉字的编码和利用文字处理软件简单加工文本信息的方法;“表格信息加工”讲解了表格数据的简单处理和表格数据的图形化。通过本章的学习,将进一步体验和认识文本信息加工和表格信息加工的实际价值,特别是如何很据需要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去有效地表达信息。第五章“音频、视频、图像信息的加工”带领学生体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培养正确信息处理价值观,学会选择恰当的学习处理软件,有效完成信息加工任务,并且能够客观分析和评价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这三章的重点是能熟练运用文字、图表、多媒体、程序或智能工具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难点是能根据任务需求,选择适当的加工工具,掌握相应软件的操作技巧。

第六章“信息集成与信息交流”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集成、发布和交流能力。主要依托个人网站制作这一方式,介绍信息集成和信息发布的过程,学会发布网站、传播信息;利用论坛和QQ等平台讲解信息的交流和意义,了解信息交流的多种类型和交流工具,同时强调了信息安全、文明上网的重要性,增强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意识,健康负责地使用信息。

第七章“信息资源管理”包括“信息资源管理概述”、“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和“利用数据库管理大量信息”三节。通过体验生活中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学会将一些数字化管理工具应用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养成对个人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管理的好习惯。认识数据库管理的优势和基本思想方法,理解信息资源管理对我们的重要意义。

第13篇:发言提纲

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发言提纲

按照集团公司党委组织部的要求和安排,今天我们召开这次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本次民主生活会的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为理念,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围绕这一主题,结合本部门实际,以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统一思想,统一认识、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为生产任务的全面完成提供精神支持和政治保证。下面我将一年来的思想、工作、学习情况和存在的不足及整改措施汇报如下。

1、思想方面的收获: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中纪委第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及全会工作报告,学习胡锦涛同志关于向杨善洲同志学习的重要指示,学习股份公司、集团公司全委会和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等党纪条规,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为开好民主生活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工作方面的收获:首先,科学发展观和大局意识进一步增强,在工作中能够按照党工委工作部署和安排,在实

1际行动中,能认真执行上级的各项制度,积极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3、在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方面:能严格要求自己,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真正做到自重、自励,始终保持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二、存在不足的方面。

通过学习并结合自身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进行剖析,发现自己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风方面: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上还不够深入,自己平时虽然能够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但由于在施工现场的时间较多,有时还存在着以工作代替学习,或对学习采取适用主义态度,需要时就多学点,不需要时则很少主动学习的情况。一些理论知识学的不深,学的不透,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工作的需要。

2、工作作风方面:还不够扎实,对现场的进度、实际完成和成本管理监督力度还不够,急需加强。

3、思想作风方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树立的还不是十分牢固。

三、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以上问题的存在,虽然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但主要是主观原因造成的。问题出在表面上,根子生在思想上,从更深

2层次上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习方面自我要求有所放松,忽视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提高。有时放松了对前沿业务知识的及时更新,凭经验做事,虽然有时意识到了,但又不及时去弥补。没有时刻提醒自己注重全面发展,紧紧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2、在工作作风方面,有时会产生松口气的念头,认为自己工作已经很努力了,致使某些工作有时不够深入,不够细致。有时仅满足于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任务,忽视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四、整改措施

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要在今后工作中要努力做到:

1、加强理论知识学习,要在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科学文化知识、当代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网络知识的学习,拓宽知识面和视野,启迪思维。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根据自身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有的放矢地搞好学习,最大程度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2、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在思想作风方面,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工作作风方面要踏踏实实,求真务实,真正把抓落实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生活作风方面,果断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总之,要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时时处处以一名共产党

3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党章》规范自己的言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热情。通过召开这次生活会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要自觉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坚持深入基层,贴近群众,体察职工冷暖,千方百计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要深入基层、贴近群众,不断改进工作作风。

以上是我对自身工作、学习和党风建设的一点认识,不当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

2011年11月15日

第14篇:发言提纲

发言提纲

(2014年8月)

一、“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形式主义方面

工作有时候不能落到实处,在校园内不能看到地上有垃圾,没有及时地去捡起来等一些看起来细小的事情我却不能认真的做到。

(二)官僚主义方面

群众路线之前,因为工作繁忙不能及时与家长和其他任课教师沟通学生的情况,有些脱离群众。

(三)享乐主义方面

群众路线之前由于工作我有了一定的经验,就总是满足于老经验,老办法,创新意识不强。

(四)奢靡之风方面

群众路线之前喜欢讲究吃喝,有些浪费。

自我评价:

1.共性指标:

我主动加强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尤其认真学习十

八大精神,认真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实践“执政为民”的思想,并配合支部的组织生活计划,切实地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同时注重加强对时政的了解,通过学习,提高了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能力,坚定了立场,坚定了信念,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实际工作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履行共产党员义务和用共产党员的标准规范自己言行,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更好的投身教育工作中。

2.个性指标:我积极响应局内和支部组织的多次党员活动,配合当前的理论前沿,为自己补充新鲜血液。

(1)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每天坚持自学,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将自己的思考感想及时写出来;

(2)学习方法上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做到是学习先进事迹时做到远近结合:学习张丽莉,最美教师的奉献精神,学习魏书生老师的教学方法,做一名博学的教师。我时刻以他们为榜样,立足岗位,甘于奉献。

(4)我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作风和

严格遵守党纪、政纪的自觉性,始终按照中央、省、市、县有关廉政建设的制度严格要求自己,带头廉洁自律,自觉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坚决贯彻中纪委四大纪律、八项要求。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刻不忘组织的信任,按守则自律,用制度自律,对待工作勤勤恳恳,严格按学校制定的各项制度秉公办事,每天早到、晚走,带头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对领导交办工作都能积极踏实的做好。为人正直,作风正派,能把自已置于领导和群众的监督之下,不以手中的权力为个人谋私利,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做个模范党员。

二、产生问题的主要根源

(一)、业务知识钻研不够

我深切地体会到自己的业务知识是不够的,平时忙于教学工作、批改作业等。例如,以前有时间不去学习,导致对更多新事物,新知识的学习掌握不够好,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促进工作上肯定存在了差距。现在我明天都阅读相关的教育书籍。

(二)、平时细节做得不够

例如:走在校园里,看到地上有垃圾,没有及时地去

捡起来,而是匆匆走过。看到不是自己本班的孩子踩草坪时,没有做到及时教育等。

(三)、对学校工作上创新意识还不够

自从负责年级组工作以来,虽然对年级组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作出了一些成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这块工作产生了程式化,有时只满足于认真完成学校领导交给的任务,常常求稳怕乱。由于自己思想不够解放,就谈不上敢想、敢闯、缺乏知难而上,排难而进的工作态度和果敢精神。做事情干工作只抱定把它们做好,而没有思考怎样把它们做得更好,做得更具特色这一高度来认识,这也与科学发展观相悖而行的。

(四)没有节约的生活习惯

以前生活中讲究吃喝有不少浪费现象,现在我已改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三、今后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

(一)、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作为一名教师,要为“师生成功,学校发展、社会满意”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就必须学习。不管平时的教学业务,教导处工作有多么的繁杂,多么的忙,都要静下心

来,挤出时间来学习、来提高。要树立在学习中放松的思想,学习政治理论,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解读学习课堂教学策略,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对于我们教师来说,终生学习是我们最好的发展形式之一。

(二)、要做到时刻关注细节

从“自我”做起,发挥党员先锋模范的作用,要做到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在校园里看到一些孩子的不良行为,要及时地去纠正他们。把学校里的每个孩子都当做自己班里的孩子一样去教育、去对待、去关心。

(三)、树立创新精神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紧跟时代脉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自觉地加强党性锻炼,在工作中学会善于总结和观察,提高开拓创新意识,党性是每个的党员的立身之本,要坚持党性,加大事业观念,自律观念,要做到经常自查、自省、自警、自励。

总之,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自己在思想深处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决心以这一次生活会为契机,提倡“从我做起”的精神,不去强调客观,高标准,严要求地口号主义。要从眼前做起,从自身做起,真抓实干,改进工作,努力

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第15篇:发言提纲

“六查六看六改”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主题教育专题会发言提纲

按照上级党委的部署,今天,我们党支部召开“六查六看六改”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主题教育活 动专题会议。旨在进一步掀起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的热潮,引导党员、干部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下面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自己的情况做如下剖析。

一是理论基础知识薄弱。作为一名党员,自身的学习抓不紧,没有自觉和系统地学习党的文件,导致自己理论基础不够扎实。

二是学习的自觉性不高,学习的内容不系统、不全面,对很多新事物、新知识学习的不透,掌握的不够好。有时工作一忙,有时会出现急躁情绪。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和标准。满足于过得去、差不多,对时时处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这根“弦”绷的不紧。

三、存在修身不严律己不严的问题。

四、谋事、做人存在不实问题。

三、努力方向

1、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勤学习、勤动脑、勤动手,要学以致用。要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努力学习业务知识、法律法规,拓展知识面。

2、提高标准严以律己。在工作和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克服工作中急躁情绪,进一步增强工作积极性,树立强烈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把学生满意不满意,支持不支持作为

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少说空话,多办实事,树立教师工作中良好的党员形象。

3、对工作勤勤恳恳,求真务实、兢兢业业,树立强烈的时间观念、效率观念、质量观念,今天能办的事不拖到明天。

4、把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放在首位,为实现自我价值不断努力,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精钻业务上狠下功夫,以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以良好的形象,一流的业绩做一名让学生、社会、家长满意的教师。

1.查修身严不严,看是否做到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认真整改修身不严的问题。

2.查用权严不严,看是否做到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认真整改用权不严的问题。

3.查律己严不严,看是否做到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为政清廉,认真整改律己不严的问题。

4.查谋事实不实,看是否做到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认真整改谋事不实的问题。

5.查创业实不实,看是否做到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认真整改创业不实和工作不力的问题。

6.查做人实不实,看是否做到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带头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认真整改做人不实的问题。

第16篇:发言提纲

发 言 提 纲

(XXX)

按照会议安排,下面我就如何做到政治坚强、如何改正四风问题、更好的服务群众、做一名好干部做简短发言。不足不到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始终做到政治坚强

政治坚定是对领导干部第一位的要求,其核心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理论上的清醒,是政治坚定的思想前提。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理论就是灵魂、是方向,丧失了理论指导,就会思想混乱,政治动摇。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要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点掌握贯穿其中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站稳立场,是政治坚定的主要表现。政治立场是领导干部的根本立足点,只有立场坚定,才能防止和排除各种错误思想、错误倾向的干扰,坚定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领导干部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到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动摇。

二、认真改正“四风”问题

解决“四风”问题,要围绕反映最强烈、最要害、最关 1 键、最根本的问题。聚焦“四风”问题,重点在思想上强化“四个意识”。一是必须强化理想信念意识。当前,我们党面对世情、国情、党情、干情、民情深刻变化,理想信念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做为一名公务员要认真学习党的三代领导人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认清形势、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矢志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解决学习不认真、思想不进取、敬业精神不足的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到政治上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的好干部。二是认真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努力适应与时俱进的新形势、新任务领导能力的需要。三是在学习形式上结合工作实际拓宽学。向书本、向实际、向领导、向身边同志、向报刊、向信息网络、向外单位、向先进典型学习,不断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提高工作效能。四是在查摆问题上带头。针对机关“四风”存在问题,敢于自我批评、虚心听取组织、领导、机关干部职工提出的批评意见,认真梳理,找准病根,吸取教训,完善整改措施,达到“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目的。五是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上下功夫。

三、践行服务群众的宗旨

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是服务人民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群众路线。做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一是要把群众的实惠放在首要的地位。要深入基 2 层,深入群众,广泛的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及时的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知道群众的诉求,切实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不断的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要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看待,真切的对待群众,认真的解决好群众的各种问题,切实的履行好作为党员的义务和责任。三是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放低姿态,将服务作为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工作尽量讲究实在,能当面解决的绝不拖延,不能当面解决的也要尽快解决,给予群众满意的答复。四是干部只有始终牢记自己职责,自觉深入基层,联系群众,不断增强为民服务意识,才能成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公仆。

四、争当一名好干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是坚持和把握好“好干部”的标准。做为党员领导干部:一是要对党的事业绝对忠诚,必须做到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坚定自己的信仰,义无反顾地为党确定的目标努力奋斗。二是身为一名党员干部在任何时候都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是无论与公与私,都要克服急躁情绪,要有较强的敬业精神,敢于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和节假日,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各项事业。四是作为党的公职人员要有一定的胆识和胸怀,既能干成事、又能靠得住。日常工作中既能放下架子、又能放下面子,一切都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让 3 人民群众从心眼里佩服,从心里感激。五是要“清正廉洁、干净做人”。要控制自身的欲望,遇事之前认真反思,从心中深处克服贪念,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

第17篇:发言提纲

党员民主生活会发言提纲

1、目前首要任务是:尽可能好地完成各项任务指标。

我分社的责任目标任务为:贷款余额:2018万;“两呆”年末控制数为:240.33万;不良贷款年末余额控制数为:242.56万;年末存款余额为:4355万;发卡量为:500张;贷款利息收入为:126万;中间业务收入任务数为:3万元。 到今年11月10日止,我分社完成任务指标情况:贷款余额:1865万,完成任务数的92%,差153万;“两呆”余额为:263.94万,还需下降23.61万元;不良贷款余额为:279.63万,还需下降37.07万,存款余额:4996.02万,完成任务数的115%,发卡量为632张,完成任务数的126%,贷款利息收入为98.78万,完成任务数和78%;中间业务收入:0.78万完成任务数的26%。

2、任务指标完成情况分析:存款余额、发卡量已完成,主 要是今年烤烟收成好,兑付烤烟期间吸储工作积极;浦贝乡工资本领卡面达90%以上,大额贷款挂卡面为95%以上,而兑付烤烟期间发卡量为90张,因此存款和发卡完成得较好。贷款余额、“两呆”不良贷款控制数、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尚未完成。利息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问题不大,利息收入到季度结息至少收入30万,中间业务收入划入兑付烤烟款2106万的手续费,应该会完成。最为困难的是“两呆”不良贷款的控制数和贷款余额。

3、面临的困难

(1) 目前的困难:不良和“两呆”贷款难以下降,部分即 将到期的贷款难以收回。

(2) 以后的困难:卡市场基本饱和,明年难以发展;农行 涉入“三农”服务,直接影响到我们和经营。

4、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以服务取胜,克服困难 (1) 发扬“啃骨头”的精神,把不良贷款消化,采用清收、资产重组、下降本金借新还旧等方法控制源头,确保不良贷款余额得到控制。

(2) 优化服务,深入民心,使信用社在客户心目中成为金 融业首选。

龙泉党支部:刀蕾

2008年11月14日

第18篇:发言提纲

发言提纲

在此我首先向各位表示感谢,感谢你们对我的信任和支持,我们一定不负众望,加强学习,以身作则,全力以赴地抓好机关支部工作,积极引导每一个党员始终保持和展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踏踏实实地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卫生工作。总的来讲,将从五个方面开展支部的各项工作:

一是时刻加强研读、研究、研判。我和同事们将:认真研读中央、市和新区的各项决策部署,读懂大局、读出共识,通过研读切实增强国家战略意识;深入研究国内金融改革开放的最新趋势和国际金融发展的最新动态,研明规律、研出机遇,通过研究切实增强走在前列意识;科学研判浦东金融发展面临的矛盾和约束,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判明得失、判对方向,通过研判切实增强操作手意识。

二是时刻注重务实、扎实、踏实。浦东开发开放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我和同事们将:坚持作风务实,多做打基础的事情,多做人民群众得实惠的事情,多做有利于协调发展的事情,坚决不搞形式主义和花架子;坚持工作扎实,对照职能、细化分工,主动服务,把新区重点金融工作落到实处;坚持做人踏实,绝不东张西望、绝不哗众取宠、绝不飘浮作秀,坚决配合好相关部门,踏实做好本职工作。

三是时刻牢记“两个务必”。牢记“两个务必”,严格执行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淡泊名利,公道正派。

自觉接受人大监督,认真对待人大的检查、询问和评议,在人大的监督和支持下开展工作。

浦东金融核心功能区建设,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我有压力,但更有信心。新区金融服务局成立后,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将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以满腔的激情和勇气,锐意进取、克难攻坚,谱写浦东金融业二次创业、二次跨越的新篇章。

谢谢大家。

走上新的岗位,承担新的任务,履行新的职责。此时,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位新任职干部,如何开展新的工作,如何进入新一轮发展。古有至理:强人者必先自强,律人者必先自律。作为机关党务的保障者、管理者、服务者,唯有自强自律,方能合其位,尽其责,胜其职,方能有效发挥保障,服务和管理的作用。我个人认为:干部之强,强在有高尚的品德、精湛的业务和突出的业绩;干部自律,关键要励其志,修其身,养其性,言为楷模,行为榜样。所以,要更加突出自律自强,努力成为时代所需要,机关党务发展所需要的新型干部。 第一,要把学习作为终身的职业,做学习型干部。人之差异在于学习,人之差别产生在八个小时之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随着知识后勤的迅速崛起,如果不能学习、不想学习或者不会学习,那么个人进步必然落后于他人的发展,工作能力和水平必将滞后于实践的需要。所以,我们全体干部职工首先应该是一位善于学习的干部。要在提高学习自觉性上下功夫,把学习作为生活之需,工作之需和成长之需,把业余时间用在学习知识上,把多余精力花在学习上,形成人人自发学习、个个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要在提高学习效率上下功夫,讲究学习的策略和方法,既要真学,又要会学,善学,做到学有思考,学有启迪,学有收获。要把政治知识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增强政治敏锐性和责任感;要把业务知识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结合本职工作重点学习,掌握岗位业务本领,在实践中促进学习,在学习中推动实践。

第二,要把干事作为道德的基点,做实干型干部。“干事”是党性、职业道德和个人良心对于干部职工的底线要求。我们要把干事视为立德之基、做人之本,努力做一位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和干成事的实干型干部。做实干型干部,前提要在思想上崇 实。要有干事、成事的强烈愿望,无所事事要不得,不想干事要不得,应付了事要不得,力戒坐而论道,力戒纸上谈兵,力戒空谈误事,力戒浮躁虚名。做实干型干部,关键要在谋划上务实,要善于在谋划和谋事上动脑筋,围绕全局中心,将思路和措施进一步细化到位、深化到位,使思路和措施更加靠前、更加靠实。做实干型部,重点在工作上求实,努力在落实上下功夫,真正把心思花在落实上,把力量用在落实上,让成效产生在落实上,不能有花拳绣腿,不能有空架子,要发扬吃苦耐劳精神,有耐性、有韧劲,既要坐得住、沉得住、想到干什么,知道如何干;又要扎下去、沉下去,当真干事,真正干成事,真正做到想一件事就抓一件事,抓一件事就成一件事。

第三,要把团结作为成功的基石,做合作型干部。团结是一种健康的风气,充斥着浩然正气,昂扬锐气和蓬勃朝气,彰显出公平、正义、勤廉、奋进、创新、高效的特质,团结是一种向上的精神,要各负其职、各尽其责、互相协调、沟通高效,真正做到职责分、目标全、任务分、思想合,力量分、步调全;团结也是一种良好的氛围,人人和气,个个和谐,让事事顺意,处处顺心,有利于个人成长,有利于事业成功。我们要有讲团结的意识,在维护团结上有所作为,在团结中赢得成功。要学会珍惜,珍惜合作共事的机会,珍惜同事友谊,珍惜和谐、和睦、和顺的局面。要学会交流,把交流作为一种工作,把沟通作为一种艺术,让和气融入言语中,让和蔼充盈在表情中,让和睦渗透于行动中,在交流中消除误会,在沟通中化解矛盾;要学会包容,多看别人优点,多找他人长处,包容他人缺点,宽容别人失误,在宽容和包容中做到和谐共进;要学会检讨,检讨自己的工作,检点自己的言行,反思自己的不足,反省自己的成功,把好的做法发扬光大,把存在的不足加以改进和完善。

第四,要把干净作为形象的保证,做廉政型干部。从根本上讲,形象是内在素质的外显,一名干部的内在素质如何,不仅决定着个人形象的好坏,而且也决定着所在单位甚至整个干部群众的形象好坏。如何塑造良好形象,关键在于要把

“干净”作为做人、做事的底线,干干净净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何谓“干净”,从本质上讲就是公正清廉、政治坚定、思想端正,作风正派、办事公道、坚守原则。我们机关事务管理局虽然不像那些部门有大项目、大工程,但也掌握着一些财和物的权力,要始终坚持严格自律,始终保持勤政廉洁的政治本色,做一名清正廉洁,组织信任的公职人员。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我们手中掌握的一点点权力,本质上说是属人民所有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也是受法纪约束的,我们要充分认识这一点,防止以权谋私,防止为所欲为,自党接受法纪和制度对权力的约束,坚持秉公用权,为民用权,按程序用权。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小节观。俗话说:“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要谨访忽视小节问题,谨防在小节上自我放纵,谨防“小节不守、大节不保”,导致小错筑成大错,小患终成大患。要始终保持健康的生活情趣和高尚的精神追求,防患于小,防错于微,防腐于细,防败于渐。第三要树立正确的友情观。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重情重义是一个人良好品质的重要基石。但是“礼”再美要有“节”,“情”再深也有“界”,这个“节”就是不能以情乱法,以情代权,这个“界”就是不能以权谋谋私,以权谋利。要谨防在情与权,情与法的区分上“破界越线”,要始终做到讲礼不越位,重情不变味,用权不错位。

自强自律是我们干部自身必备的素质,希望大家要按照组织的希望和要求,在新的岗位上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奉献自己,以学习促提升,以干事谋发展,以团结获成功,以干净树形象,努力做时代的新型干部。

第19篇:发言提纲

2012年教育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材料

镇安县永乐中学 丁金林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迎来了县局考核小组对我校进行2012年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综合考核。请允许我代表校委会和全体师生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根据县局安排,我们已将2012年教育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的总结报告以文件形式上报考核小组,下面我就一年来学校的主要工作作简要汇报,敬请批评指正。

一 、教育工作与管理

一是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永乐中学德育常规》为标准,结合校情,扎实开展以“良好习惯,美好人生”为主要内容的育人活动,以主题班会为载体,系统性地对学生进行了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今年4月份制定下发了《永乐中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强化了班会育人机制,每周都有安排、有主题、有落实、有检查,各班主任紧密配合,使教育活动扎实有效。一年来进行了“弘扬雷锋精神,争做文明先锋”“学身边榜样,为班级添彩”“创平安班级,冬季安全防范”等一系列主题班会,同时还在四个班级召开了 “杨帆济沧海,展翅向蓝天”“青春无悔”“惜时奋进”“我的梦想”为主题的班会观摩活动。并且在全校范围开展了“良好习惯,美好人生”主题演讲比赛,进行了表彰和宣传,效果良好。按照《方案》学校已将这一主题教育建立了长效机制。

二是强化法制安全教育。在学校常规教育的同时,今年9月5日,我校在校园内举行了法制教育报告会,邀请了县政法委、司法局、综治办、教体局相关领导出席会议,县安业律师事务所狄传珍作了“法制在我心,安全伴我行”主题报告,提高了广大同学们的法制安全意识, 并积极开展安全法制征文活动,加强安全六防教育,一年来学校没有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三是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作用。4-5月份学校开展了第二届校园名人评选活动,有15名教师、41名学生脱颖而出,9月份对15 1

名教师、41名学生进行表彰,事迹制作匾牌,展示在校园醒目位置,并在校园网上进行了大力宣传。

四是加强校园文化品位建设。近年来学校在教学质量大幅度攀钢升的同时,狠抓学校文化建设,注重师生潜能开发和全面发展。校委会成员形成共识,建立校园艺术节活动。10月初学校扎实安排部署,精心准备,积极实施首届艺术节活动,以“健康、高雅、和谐”为主题,以“体育运动会、师生书画摄影赛、师生才艺展示”为载体,全方位、立体式地展示了我校师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

五是重视校园广播宣传和队伍建设。为了培养新人,校园广播主持人,每年都在初一年级学生中选拔。今年12月6日,我们进行了第三届校园广播主持人选拔赛,七年级各班18名选手经过单人朗读、组合主持、才艺展示比赛,六名同学获聘为学校第三届校园广播主持人,同时还为获奖者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品。效果和影响都很好。

六是狠抓了师德师风建设。今年暑假我们如期进行了第四届教育教学经验报告会,会上有9位老师做了经验发言。他们的事迹令人感动,发人深省,教育和影响了全体教师。为扩大影响还将他们的事迹报告编印成册,并在网上宣传。另外学校还加大了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力度,对违反师德规定的教师(如在校外参加有偿补课、体罚学生等)实行了评优树模一票否定,并在教师例会上通报批评,切实扭转了师德师风向好的方面发发展。

二、教学工作与管理

一是扎实搞好听评课。上半年进行了包括初三教师在内的 “人人技能过关”课堂教学听评课活动;下半年学初又进行了校班子成员连续三周听评新调教师的上岗课、薄弱学科的提高课、问题学科的改进课,做到了面对面的交流。改进了工作作风,提高了针对性和工作效率。

二是务实搞好教学赛讲活动。上半年2月末至4月初进行了第七届校内教学十佳赛讲评选活动。活动安排扎实,过程紧凑有序,效果令人满意。参赛教师积极性高,有14名教师获得“校内教学十佳”和7名教师获得“校优质课教师”称号,扩大了我校名师队伍,提高了课堂整体教学水平

三是课题研究有序开展。2011年末我校有多名教师成为国家级课题“VSO与贫困地区教师专业发展”运行机制课题研究的主要成员,承担着重要研究任务,这些在研项目都在紧张的进行着。今年,我校还申报获批了两个省级课题实验研究项目,课题是《听课、评课、议课与教师专业化成长》以及《薄弱学科教师的配备与教师素质提升的策略研究》。他们的成功研究将会成为学校今后健康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四是完善了考评机制。教导处在延续以前管理的基础上,今年做了部分改进,务实抓好备讲批复考各环节,及时反馈,强调针对性,增强了透明度。今年我们就把每次常规检查结果予以张榜公示,这既是对检查者业务能力的考查,也是对教师知识水平的检阅。

三、其他工作

一是积极配合上级各部门的工作。今年完成了全县第七届青少年文学创作大赛、县市第十九届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演讲•讲故事比赛、十九届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征文、全省第九届青少年文学创作大赛、第四届步步高杯全国作文大赛以及全县春芽杯青少年科技艺术展示大赛等多个任务,均榜上有名。很多同学有十分突出的表现,学校也获得优秀组织奖。

二是完成了省级卫生县城复验学校类各类档案建设,并通过了验收。

三是完成了县局“走进家庭,携手育人” 家访活动。

四是完成了初

二、初一年级教室多媒体安装和教师各办公室电脑安装工作,并开通了网络。截止现在学校30个教室和实验室均实现了多媒体教学。教学现代化水平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五是继续开展帮扶救助活动。2012年学校出资,给十五名有临时困难的学生每人资助200元,给五名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每人每月资助100元,共资助人民币8000元,使困难家庭感受到了学校的关怀和温暖,受到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四、工作成绩

一是2012年中考会考成绩优异,中考我校全县前十名9人,前五十名30人,前一百二十名58人,重点高中上线录取236人(其中

特长生11人),无论是上线人数、录取率,还是尖子生占有率均居全县之首,中考及七八年级会考学科中共获得12A8B1C(21个学科参评),全校教育质量综合评比为A,名列全县第一,三个年级均获全县第一。获得提高教育质量先进单位,至此连续12年获此殊荣。

二是2012年3月获得2011年度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综合考核先进单位,这是自县局2009年实行以来,我校连续三年获此殊荣。

三是2012年元月获得县关工委、文明办、教体局、县文联联合命名的全国青少年文学创作大赛优秀校园称号,5月获得中共商洛市委、商洛市教育局等5部门命名的全国少儿书信文化活动商洛赛区优秀组织单位;5月又获得中共县委宣传部、文明办、教体局命名的第十九届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演讲•讲故事比赛优秀组织奖等多项荣誉称号。在全市第四届艺术节展演评选中。我校报送的自创校园剧《杜鹃花开》和声乐节目《我把祖国爱在心窝里》质量高,分别获得全市二三等奖。2012年11月我校还被省教育厅授予国培学员实习实训基地学校。

四是2012年2月被商洛市命名为商洛市文明校园

五是2012年11月学校接受全县316督导评估跟踪检查,综合评比名列全县第一

总之,过去的一年是繁忙而丰硕的一年,也是学校教育品位突破和跨越的一年。全体教职工团结努力,敬业奉献,校班子成员团结协作,勤于管理,确保了年度教育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我很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感谢上级对我的肯定和信任。

谢谢!

第20篇:发言提纲

学习新疆精神发言提纲

王 芳

元月7日下午,*******领导班子、中层干部对全区邮政2011工作会议情况进行了学习讨论。在讨论中,与会代表在认真学习****总经理做的全区邮政工作工作报告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研究2011年工作,共谋中心局发展之路。

工作有了“指向标”。精辟的指导思想,能够指明前进的方向。与会代表在学习了王春力总经理工作报告后深受鼓舞,对今后的工作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大家认为,王总的报告精炼、务实, 通过报告能够更为深入地了解当前新疆邮政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更加明确下一步邮政改革发展的任务,增强大家加快发展、深化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为全区邮政更好的融入自治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实现长治久安指明了方向,非常给力。

实干才能有实效。如何正确分析我局生产经营形势,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贯彻落实全区邮政工作会议关于网运工作的部署,加强网运支撑保障,成了分组讨论中的热点。经过讨论,“精耕细作”打造高效邮件处理平台成为与会代表的共识。大家认为,*****工作要着力适应新疆邮政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真正把新疆邮政公司的工作部署与我局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要善于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作业计划变更、流程优化等“难事”上,要积极探索、勇于向前,使每一项工作既充分体现实事求是的原则,又蕴涵着改革创新的精神。

这次全区邮政工作会议区公司首次采取电视电话会议

的形式,与会代表纷纷表示会议形式创新高效,是企业降本增效的具体举措,为2011年降本增效这项重点工作开了个好头,同时电视电话会议受众范围更广,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在传达时更为直接,确保了执行力。

结合******总经理在2011年新疆邮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根据区公司的安排部署,对接我局的相关工作,2011年我们将做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凝心聚力,深化企业改革

(一)全力营造“流程优化”稳步推进新形势。在区公司统筹安排下,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强化干线网络经营,增加物流收入,对干线车辆实施填空利载,2011年利用空余运能实现利载收入要达到500万元。二是对现有场地进行改造,合理利用,发挥中心局仓储节点的作用,达到场地的综合利用。三是结合全国邮政普邮网优化调整方案和1月11日火车改点,进一步优化局内作业计划和作业组织,合理灵活做好作业计划、人员、班务等工作的衔接。四是做好对重点线路实施甩挂运输新运邮模式的准备,在保证邮件传递时限的同时,不断降低运输成本。五是继续深化邮件进、出口分拣前置工作。扩大进口邮件分拣前置的范围和业务种类,实现集中分拣到段覆盖更多市县投递部,积极做好省际大宗函件直封到投递局的试点工作。在出口环节,通过规范流程、建立机制,本着先易后难,先大后小的原则,分步推进,重点推进区内重点客户互寄邮件分拣到段工作。六是适时启动中心局环节与营业、投递环节的封发无纸化改革,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七是优化包裹处理模式,进一步开展集中收寄处理一体化工作,减少处理手续。八是建立大宗邮件收投平台,

合理利用场地,扩大大宗客户直接进中心局交接的范围。九是继续扩大乌市范围各营业和投递点实行散件外走运邮的范围,尝试在

一、二条直达干线邮路启用新型容器封装模式运邮。十是以“双定”工作为契机,打破内部处理岗位界限,继续实施深度综合分拣、梯次排班法、交叉作业法、大班组和生产现场调度制度,打造高效邮件处理平台。

(二)全力支撑“一体两翼”和谐发展新格局。在区公司指导下,整合中心局速递物流与普邮网资源,建立支撑到位、衔接顺畅的普邮处理网络和层次清晰、稳定高效的速递物流网络。

1、支撑普邮业务快速发展。一是以商函账单、畅销报刊业务为突破口,以“稳定质量、提升时限、满足服务”为目标,建成一个“时限可承诺、质量可考核”的邮务网络处理平台。二是以“扩大运能、减少滚存,增加直运、减少经转”为基本原则,对账单大客户、重点报刊建立绿色通道,实行直封直运、优先发运,减少内部中转环节。三是加快省际商函、畅销报刊传递时限,确保干线运输能力不降低、维持干线运输网平稳运行。四是对大宗包裹采用收寄出口分拣前置,实施“信息分拣、直封直运”,减少中转环节、压缩内部作业时长。五是充分利用现有场地、设备资源,探索建设“大范围集散、大规模处理、大通道运输、平台化运作、精细化管理”的邮政基础大网平台。

2、支持速递物流改革和发展。整合中心局速递物流与普邮资源,协调共赢发展,形成水平更高的递物流处理平台。根据区公司部署,一是扩大经济快递范围,增加重点城市路向的航空运能;二是探索联合收寄单位将出疆邮件按重要程

度、时限要求进行分类运作,对速递直营客户优先处理、优先发运。

3、建立网业统筹互动机制。实行前后台双向互动,互通市场渠道信息,以便地州市局有针对性开展营销;以“增加频次、稳定时限、用足运能、削峰填谷”为基本原则,在业务旺季及时向区公司提供运能分析、时限情况,以便区公司通过加密区域频次、增加点对点直运等措施,做强区内干线,提升网络运营水平。

4、搭建网路资源共享平台。完善中心局实物网动态监控平台功能,实现共享普邮网、速递物流网作业计划、生产运行信息数据,实现网络资源公开化、透明化,方便双方结合业务需要互用双方网络平台。不定期的召开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区域生产协调会议,沟通相关生产情况及业务发展需求,合力解决面临的问题,主动支撑和推进邮务类业务发展与速递物流改革。

(三)全力构建“薪酬杠杆”激励约束新机制 在生产岗位员工实行“量比薪酬”分配办法的基础上,按创新精神、贡献能力等对全局管理序列实行类级考核,以发挥管理人员在效能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对于绩效考核连续类别较低的管理人员将向操作岗位调整和降级使用。

二、求真务实,提升管理水平

(一)在财务管理方面实现新突破,着力提升理财能力。一是集中资金干成型的事。通过资金集中管理,强化全面预算,按照全面、真实、可行的原则,认真编制今年的各项预算支出。二是严格控制运行成本。继续深入开展“创建节约型企业”活动,争取全局可控费用在去年基础上再有所下降。

继续推进区内干线运费结算工作,配合区公司利用社会运力组开部分区内邮路,深化单车成本费用核算,在条件成熟时,根据区公司安排,启用“塑料封志”替代原有铅丸封志。三是推进财务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我局财务管理由会计核算型向财务管理分析型转变,进而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信息集成及决策辅助功能。

(二)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实现新突破,着力提升员工素质。一是推进机构扁平化管理。按照“减事减人”的原则,及时根据作业组织优化变更,调整人员结构,实现部门和班组扁平化管理,今年开始,各生产部门人员临时调整由生产指挥调度中心统一安排,各部门的设施、工具、设备由生产指挥调度中心统一调配。二是打造“全能工”队伍。强化各环节生产人员对业务操作系统的熟练程度,在分拣、转运、汽运、押运等环节开展“示范岗”活动。三是进一步完善员工奖励机制。表彰奖励安全生产行车百万公里以上的驾驶员,奖励分配要向一线苦、脏、累、险岗位倾斜,向全能工岗位倾斜。对于涉及填空利载和商包业务的部门,积极贯彻集团公司、区公司有关各项业务的奖励政策,做到“用足、用活、用好”。

(三)在流程管理方面实现新突破,着力提升团队执行能力。把全年工作和生产经营指标逐项分解到各部门,并在《乌鲁木齐邮区中心局2011年全年重点工作推进安排一览表》中规范各项工作责任人、完成时间和完成效果。在生产流程管理侧重分拣封发优化方案的执行和落实,确保处理环节确定方案和调整作业计划得到有效实施。落实全程时限管理工作,分析能力缺口、逐步加大投入,确保邮件作业计划

合格率100%,邮件作业计划执行率100%,邮件全程时限达标率95%以上。

(四)在网络管理方面实现新突破,着力提升支撑保障能力。继续推行《邮运指挥调度管理规范》,充分利用网络、LED宣传屏幕、对讲机等设备,将生产调度指令及时发布,确保总调度台发出的调度令模式化、制度化,形成刚性指令。严格执行交接验收三项基本制度,加强机要通信管理,确保机要通信生产万无一失,继续细化生产现场“6S”管理内容。

(五)在安全管理方面实现新突破,着力提升风险控制能力。坚决杜绝禁限寄物品通过邮政渠道寄递,确保全年经转各类总包邮件丢失、损毁率为0。突出安全责任制落实,消除不安全隐患,避免通信事故、交通事故、火灾、机械事故发生,对安全行驶百万公里的汽车驾驶员进行表彰,努力争创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八连冠,争创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六)在设备管理方面实现新突破,着力提升信息化水平。根据实际管理和生产的需要,创造性设计、开发和应用能提高生产效率的辅助工具。通过报刊电子分发系统改造升级,提高报刊分发效率和分发质量;以加强信函分拣机名址维护为保障,进一步提高信函自动分拣处理能力;以完善车辆信息管理系统为抓手,确保所有车辆基础数据的准确性,明确单车成本核算以及内部结算标准。

三、从严要求,促进队伍建设

以领导序列、管理序列为重点,通过绩效约束和各种学习实践,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形成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对员工产生示范作用。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融入

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为导向,积极探索适合中心局发展的科学之路,引领广大员工认真思考如何在新疆跨越式发展背景下振奋精神,提高效益的现实问题,每位员工明确自身定位和奋斗目标。以善于干正事,勤于干实事,勇于干难事为内容,在全局建立“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流程优化、薪酬改革等“难事”上要积极探索,勇于向前。以“用正确方法解决问题”的历练为途径,深入创建学习型组织。在全局提倡 “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把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当作学习的主要内容,当作课题来研究。以实现成为“工作中的领军人物,岗位上的专家人才”为目标,让培训成为员工的福利,通过上岗资格培训,转岗适应性培训和升职提高培训,帮助员工学习岗位知识,为各个岗位的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机。

四、以人为本,建设和谐企业

把“真学真干抓落实,确保群众得实惠”的要求付诸行动,着力解决“职工企盼、职工急需、职工关注”的难点问题,为员工办实事、办好事。一是以人为本,关爱员工。积极做好劳动保护,最大限度减少职业病发生。继续做好节日期间的慰问工作,关心外勤员工的生产生活。通过改造邮路宿站,修缮粉刷作业场地等措施,逐步改善员工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关心劳务工的成长和生活,制定工资激励机制,逐步提高福利待遇,让一部分优秀劳务工同时享受到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三是以“创争”活动为契机,中心局艺术团为载体,员工菜园、茶吧、活动室、阅览室、健身房等为场地,丰富员工业余生活,拓展员工的兴趣爱好,推动员工“小家建设”。四是建立健全“送温暖”工作长效机制,通过救

济帮扶特困员工,慰问离退休老同志,“金秋助学”等活动,使员工切实感受到企业发展成果。

五、积极融入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在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工作中,我们要深刻认识强化网运工作是全区邮政的大局,开阔视野、超前谋划,使网运支撑尽快与业务发展同时产生质的飞跃。根据自治区规划,在区公司的指导下,一是结合国家高速公路网疆内路段高速化形势,提早制定区内干线公路邮路提速方案;二是结合区内铁路基本覆盖地级城市和90%以上县级城市形势,协助区公司做好铁路与公路运邮成本效益对比分析;三是结合疆内通航机场由目前的12个增至21个,配合区公司做好与民航管理及各涉疆航空公司对接工作,全力降低航运成本、加快运递时限。我们要充分结合区情、局情,充分发挥中心局“主动支撑、靠前保障”的企业优势,以实际行动服务于新疆邮政跨越式发展,使中心局自身得到长足进步,实现“双赢”。

《课程标准解读专题发言提纲.doc》
课程标准解读专题发言提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演讲稿主持词代表发言庆典致辞民主生活会发言表态发言专题发言对照检查材料开场白感言大全发言稿欢迎词台词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