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专题发言

2021-08-18 来源:专题发言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的课题研究方案

上传: 蔡金枝更新时间:2012-5-22 19:44:00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的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依据、背景

世纪之交,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知识、信息、经济飞速发展这一时代特点,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素质教育则是当务之急。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宜于发展的良好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探究的精神,体现学生的主体原则,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的学习。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其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探究问题,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更应体现素质教育,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原则,传统教学,应试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

首先,从学习结果看,虽学经九年,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但语文能力低下现象普遍,知识面窄,见解浅显,思维呆板,语言贫乏。阅读能力,表达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方法能力,不能适合时代的需要。 其次,从课堂效率看,语文教学存在着严重的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的现象。师生们普遍一种感受,多上一节语文课,与少上一节根本无关需要。课堂教学陷入不可自拔的“题海战”中,应试教学是“指挥棒”,学生毫无读书的热情和兴趣,更不必说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再次从阅读能力的培养看,目标不明,把简单的传授知识等同为培养能力,阅读能力简单为分析、概括大意,归纳中心,写作特点的把握等等。把学生的思维统一化,简单化、机械化,缺乏自主,探究乃至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第四,新教材的启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的出台,倡导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倡导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加上新教材容量陡增:课外读本、推荐名著,综合实践活动等。指明了,大量的阅读是解决语文能力低下的良方,然而师生因时间紧任务重而疲于应付,不能落到实处。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提出“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这一课题,显得尤为重要,是当务之急。阅读是语文之体,是语文教学之基础。“自主探究”的阅读方法,习惯养成则是语文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效率的突破口。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1)概念的界定:

“阅读教学”:教学以阅读为本,注重阅读教学整体的感悟,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体现全方位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指导、训练和培养,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读带写全面提高,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熏陶。

(2)理论依据

1.系统论中的整体

2.优化论

3.教育学心理学

4.《语文课程标5.准》

三、理论假设

1.优化阅读教学方式方法。

把阅读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面。

(1)表层(理解字词,初步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

(2)浅层(理解探索文章思路,阅读这类文章的方法技巧)

(3)深层(在感知理解语文的基础上,鉴赏评价文章,有意识地培养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

2.实施自主探究性的语文教学,以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能力主要目标,让思维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中,最终培养学生使之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培养自主探究的阅读能力,全面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具体目标如下:

改革课堂模式:

(一)由单一课型转化为多种课型。如朗读课、讨论课、研读课、自读课、实践活动课等,有序系统,各有侧重地进行教学。

(二)重视自主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改变教师的“满堂灌”“填压式”,学生毫无阅读、思考的时间,只是机械的,毫无主见的等标准答案,并进行认真细致的笔记,形成依赖心理和思维的情绪。

课堂上应该还时间给学生,养成其自主、独立的思考习惯和能力,还给学生现象参与行为,自主的体验感悟、质疑、解感,形成种种感知学习、理解、提高。激发阅读兴趣和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三)以读写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原则

阅读教学以阅读为核心,但系统论又决定要以此带动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因此在教师要体现,“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关促进”的原则。

同时,要体现以课内本,以课外为辅,提倡“课内课外相结合”原则,相辅相成,全面提高阅读能力。

五、实践原则

1.自主性原则

2.活动性原则

3.以读为主的原则

4.循序渐进的原则

6.提高课堂效率的原则

六、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在校初一至初三学生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比照新课程标准,领会课程内容,明确新课程的目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2.实验研究法:以同年级平行班与比照班进行初期的研究进行比照,针对问题,进行探究。

3.个案研究法:按照个案研究法的一般操作要求,结合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收集整理既有普遍意义又有个性特点的案例,为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经验总结法:课题研究综合性报告,自主研究阅读能力培养,研究语文,学生自主研究能力培养的成果等等。

七、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08,1---09,3)。学习相关理论,制定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具体研究阶段(09,4---09,9)。开展研究及时处理相关资料,形成成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09,10---11)。分析总结研究所得,形成综合性总结报

推荐第2篇:初中语文教学研究论文

中学语气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初中语文教学研究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论文

1《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

摘要:语文是初中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占据了学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就很难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占据更多的时间却不见好效果。而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如在教学中结合文献资料、将语文教学和现实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愿意去学习,带着兴趣去探索,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文献资料;结合现实;自主学习;巧妙应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学生不认真听讲或是不愿意完成作业的情况,教师往往将这些归咎于学生懒惰,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学生缺乏必要的学习兴趣,没有自主学习语文知识的意识。长此以往,在教学中很容易出现“填鸭式教学”的现象,学生在大量知识面前的状态是麻木的,真正能获得的也很少。要改变这样的情况,就要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实现高效率学习的目标。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将所学知识和文献资料结合

语文是一门覆盖广、内容丰富的学科,我们所教授的知识并不是孤立单一的,大多时候都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或蕴涵了丰富的文学知识。将课本上的知识和这些文学知识结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对我们教学很有帮助。举个例子,例如,在学习《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时,可以带学生了解《孟子》一书,让学生知道《孟子》记录了孟子和其学生之间有关人性道德的讨论,和《论语》同属儒家经典。这样学生能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体会到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再如,在学习《出师表》一文中,可以结合三国时期的背景向学生介绍本文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这样的文章并非空洞而生,而是源于真实的背景,有着深厚的情感,这样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同时也会主动接受,减少排斥心理。初中课本上的知识只是众多优秀文化中的一小部分,教师要善于以课本为窗户,结合窗外广袤的文化天地,让学生能够通过打开这扇窗而发现更多优秀的文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将语文知识与现实结合

语文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学习它的最终目的也是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去。生活是语文的立足点,只有将语文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学生才会发现所学的知识一旦回归生活,便能顿时迸发出巨大的魅力,激发出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不应片面化或是功利化:不要把思维和教学局限在课堂上,不要把重点和关注集中在考试上。而是要注意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这是语文学习的目标,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不可少的途径。例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不应只停留在对小资产阶级的批判上,而应该跳出特定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小人物命运的悲惨、无奈和尴尬,让学生带着思考去审视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形成自己独到的思考。当今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的运用,学生也在接触更多的信息和数据,他们需要将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理智地判断和思考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拥有独立的思想。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让学生在写作时拥有足够的素材和判断能力,也能够促使学生进一步将语文知识和现实结合,让学生在探索中培养学习兴趣,有助于之后的学习。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中国有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中如果学生需要教师时时帮助指导,那样他们很难拥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对获得的知识也不会有深刻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需要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索,而探索不是盲目的,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思维,这就是所谓的“渔”。自主学习需要方法指导,例如,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就该让学生知道不可以上来就盲目阅读翻译,而应该大致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对文章的背景有所了解;接下来就要在通读文章中抓住重点的字词和句子,通过解释在意思上理解整篇文章;最后就是结合背景和文章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在这一系列步骤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逐渐自主学习文言文,同样的道理,把握了其他的学习方法,学生也可以自己去学习其他内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对所学知识理解深刻,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学生整体学习起到很大的帮助。

四、鼓励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知识一旦被运用,不仅有利于学生继续深入理解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知识的兴趣。语文教学是一个不断教会学生运用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把所学到知识束之高阁,那样不仅会让学生感觉学习枯燥无味,最后也会收益不大,无法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语文知识的运用多种多样,具有实用性,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就可以在遇到相关文章的时候运用相关知识通读大意,有时候在生活中理解一些字词,避免尴尬。在生活中学生也能运用语文中学到的成语典故,这样既可以增长见识,同时也发现所学语文知识的巧妙,方便学生带着兴趣进行下一步的学习探索。积累下来的诗词知识可以帮助学生鉴赏对联等,在鉴赏中更灵活地运用相关对仗知识。这样,才能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初中语文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兴趣,采取多种方法来不断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带着好奇的心理投入到初中语文学习中,以崭新的状态来获取更多的知识,同时能够对知识加以运用,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论文

2《 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论文 》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微课程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渐渐走入课堂当中。给学生增添了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新途径。本文通过微课程的简述,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特点,对初中语文微课程的设计及应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

将微课程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是以完备的教学设施为基础,针对知识点设计教学内容,借助互联网、手机电脑等多媒体以形成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促进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欲望,从而有效的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微课程的含义与特点

微课程这一教学模式被发现是在2008年,当时美国新墨西哥州的一名高级教学设计师提出了这个概念。渐渐的流入了我国的教育发展中,随着科技与研究的改进和优化,对微课程这一教学新形式的理解也愈加深入。学术界很多教授也开始加入了对微课程概念的讨论。大多教授指出,其中“微”这一字对微课程的特点有很好的诠释,也就是课程的细小精致,以及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及教学内容向外拓展的资源活动结合体。综合各方的说法来看,微课程是一种借助网络科技,由教师本身自主研发的,少于十分钟却拥有整体结构的短小教学视频资源,可用于大多数一般课程,有助于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与按部就班的老固课程教育形式相比,微课程具有以下特点:其一,短小高效,领域性广;其二,方便简洁,个性化强;其三,丰富多彩,趣味性高;其四,重点突出,针对性强。

二、微课程的作用

初中的语文学科是各学科的一个基础学科,包含了较多的知识层面。所以在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对课内课外知识的吸收与巩固是很关键的,培养学生将知识用在实际当中的能力,加强交流互作、创新思维能力。微课程的出现,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对知识的记忆过程,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等问题都有所改善,为初中语文课程良好的完整性教学目标提供推动力。

1.建立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老固的教学模式在传统思维的影响下,循规蹈矩、单一无味,生感到乏味无聊,渐渐对语文课程的学习产生逆反抵抗的心理,也就是对语文教学目标实施的阻碍,影响了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但微课程的引入,有效的化解了这类问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计加入微课程,利用更多美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无聊的要点趣味化,将层面较宽的知识面进行综合整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纳。

2.对于教师教学效果的优化性

在原有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完全依靠教师个人对知识进行传授,在讲解重点前还要进行适当的铺垫,也就占用了一定的课内时间,达不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微课程的引入,将即将进行学习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减少了铺垫所浪费的宝贵时间,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对提高他们思维创造力也有良好的作用。

三、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原则

1.规范性

微课程在时间长短上有相对明确的要求,需要控制在几分钟内并针对知识点做好相应主题的内容。与固有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是,不需要在讲课过程中停下来与同学进行互动,教学内容需要适应短小的微课程,进一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看”和“听”是微课程教学中的两大重要因素。在设计微课程时,所选的背景图片及整体结构的构建都要与所讲内容相适应,一些细微之处的差异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上都会有所影响。还有语言的标准性也很重要,作为贯穿整个微课程的要点,语言对整体构架起着支撑作用。微课程中所应用的语言需要达到流畅规范的普通话。优质的微课程,既对知识的传授有一定推动力,又能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挖掘。

2.完整性

微课程同普通的语文课程一样,遵循“目标的设立、内容的编排、过程的建立、情景的设定、后期判定与评价”等等的设计流程。但由于微课程多借助网络科技,教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判定与评价方面相对难以实施。但学习后的测评系统,对于语文微课程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反馈与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加强。

3.系统性

根据微课程的短小及针对性等特点,在对知识内容的特点和细节进行推敲时,相当于完整全面的把握过程。在对微课程进行设计时,不需要明确的划分出不同个体,而是互相逻辑相依有所联系的整体结构,在各个知识块之间的网状系统性。对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良好的接受大块知识,有条理的对知识进行系统性接纳有所帮助。目前在微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已经逐渐对完整系统化的见识加强了重视程度,也是对过去单调的微课程的新改良。

四、微课程的实际运用及注意事项

1.教学中的PPT

PPT作为一个全面应用性很强的软件,有助于复杂的语文知识教学。看起来杂乱的语文知识在经过PPT的整理排序后,更好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在愉悦的课堂氛围内,完成知识点的传递,也使学生更加有热情的积极参与进来。在普通的教学内容中添加了相对应的图片与音乐,全新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2.视频音频的播放

在教学中提前对知识点进行录制整理与剪辑,在课堂中以微视频的模式将知识点体现在学生面前,也可以反复播放,不但对知识点起到加深与巩固的作用,也能快速的使学生理解和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期望目标。

3.情景剧模式

对前两者而言,情景剧的完成难度较大,不但需要教师在编排过程中的合理科学易懂性,还要求了学生互相协作的能力。通过情景剧来学习知识点,既保证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也使知识能够融入实践中。通过对台词和角色的理解与体会,也是对所学知识认识与思考的过程。在实际运用微课程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把握好,时间不宜过长,内容要有明确针对性;教师要注意以学生为参与主体,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各知识点相互关联但不可多次反复,保持新鲜性;还有我们要知道的是,微课程在初中语文课程运用中,可利用的内容、入手角度类型多种多样,细致的观察与准备会为微课程的设计提供帮助。

五、结束语

文章结合微课程的内涵与特点与初中语文中的设计原则及运用进行了深入分析,使阅读者了解了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希望对提高学生思维与沟通能力和语文学习的质量有所帮助。

推荐第3篇: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摘 要 本文从写作课堂、阅读课堂、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入手进行分析,总结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课改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关键词 农村 初中 语文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1写作课堂

(1)树立正确的作文观。写作教师要明确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对课堂进行创新式的改革,让学生写作的作文内容进行开放,真正的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之中。多采取材料作文的训练,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华丽的辞藻和有层次的结构而进行命题的训练。在材料作文的训练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发言,对材料内容进行剖析。切忌评判对错,而是要让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自圆其说,告诉大家为什么。通过这种形式,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课堂的写作教学效率,更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开放,对学生十分有益。

(2)将作文同生活联系起来。不仅需要语文教师进行策划和开展,还需要学校的积极配合。教师可以举办一些活动、互动游戏;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校级的扶贫互助、敬老爱幼等的一些活动。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更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培养。扩展阅读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进行多种文化知识的摄取。多看一些名家名篇或者是散文诗歌,发散自己的文学思维,培养自己的文学敏锐度,这对写作教学的有效性也大有裨益。

(3)创新作文评价形式。写作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工夫,而是通过大量的错误改正和不断的积累逐步的成长。因此,在写作训练的过程中,作文评价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也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创新教学。创新写作评价机制,就是更正传统教学中固有的教师进行全班作文批改的形式,转而进行师生共同评价制、学生互相评价制、学生自我评价制等等新式评价制度。

2阅读课堂

(1)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阅读的兴趣。教师应该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空间,创设出以形象为主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挖掘文章的内涵。情境的创设有多种形式,在讲课前,通过图片或者音乐给学生一定的展示,用多媒体再现场景,使学生对课文有感性的接触,提高学生抒发情感的欲望。

(2)培养学生勤于阅读和积累的习惯。没有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阅读能力得到提高简直是空想。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在精心选择文章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读写听说的词汇量有所增加。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指导学生学会制定阅读计划,使学生在长期不断积累的过程中收集到课本内外的词汇。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还要把一些好的句子和段落进行摘抄,做好笔记,这样的坚持一定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语文阅读的效果。

(3)明确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水平,应该尽可能地安排教学课程,制定出细致规范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对语文阅读教学能有充足的时间。教师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和阅读教学的目标进行授课,重点关注文章的构思和作者的精神内涵,使学生的思想境界能上升到一定的层次。教师还要改变传统的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精神作为教学目标,传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3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1)初中语文教学观念滞后。目前在初中语文教师中,中文专业本科毕业的教师很少,许多非师范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走上讲台,从事语文教学。目前许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只教学生识字、解词、语法修辞、总结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而不注意探究课文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意义、人文素养。这样的语文教学不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熏陶学生高尚的情操。

(2)传统的教学方式占主导地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大多不能很好地贯彻实施课改目标。学生完全处于接受学习的被动地位,没有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要求,即使有这种愿望和要求,也往往被教师繁琐的讲授取代剥夺甚至扼杀了。学生必须且只须认真听课,认真作好笔记,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由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没有体现,忽视了学生学习愿望和要求,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发挥,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讲得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学生却听得无精打采,对语文学科厌倦。

4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课改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1)研试题、精训练、提高学习效率。平时要认真研读教学大纲、研读考试说明、卷面试题类型研究要了然于胸。考试要考字词,要求掌握字词的形音义。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就要注意帮助学生归纳好多音字、形近字和容易写错的字。考试要考诗词欣赏。在课堂上就要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引导学生从思想感情、写法技巧上欣赏诗词。要考阅读理解、我就要指导学生怎样理解课文、要考作文就要加强作文训练。

(2)研解题、教方法、减轻学习负担。教师研究解题的能力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应试能力,因此对各类文体阅读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都要做归纳,通过课堂教给学生答题方法。如分析句子在文段中的作用要考虑:内容上告诉我们什么?结构上什么作用?修辞手法极其作用?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平时还要考虑它的位置如果在文首,往往是点题、点中心、设置悬念、引起阅读兴趣总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如果在文尾,往往是点题、深化中心、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等。如果在文中又往往是呼应上文或下文某句话承上启下过渡作用。有时可能这些作用都有,有时可能只是重点突出其中一两个作用,这要因文而异。

(3)研教材、探教法、培养学习兴趣。传统教、教师导。作为教师我们要反复地看教材和辅导材料,吃透教材的组织结构、重点和难点,对每一单元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做到心中有数,领会教材所需达到的考试目标和素质教育的目的。 要做到这些要求,我们一定要静心地坐下来去研究、去比较、去熟悉。

推荐第4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课题计划

为了使本课题研究落实到位,向纵深发展,力争获得实质性效果。现将有关研究事项安排如下:

一、本计划研究阶段:准备阶段

二、计划内容:

1、精心布置,全面考虑,认真做好准备阶段工作。

2、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对研究工作进行整体布置。

3、课题负责人撰写课题开题报告。

4、组织召开“课题开题报告会”。

5、拟定下一阶段研究设想。

此计划

突泉三中语文课题组

2009年11月

推荐第5篇:初中语文作文序列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作文序列教学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但近几年来应试作文愈演愈烈,公式化模式化,所谓的考场作文教学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说假话,写假事;小孩儿说大人话,毫无童心童趣;\"内容空洞,不实在,不具体;一段一段甚至整篇整篇地抄写别人的作文;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和特点。究其原因,主要在:作文与学生生活、学习严重脱离,学生无内容可写,形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作文教学存在着\"文学化\"、\"成人化\"的倾向,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逐渐失去对作文的兴趣;作文教学存在着随意性及无目的、大操练的倾向,缺乏一定的训练序列, 作文教学的现状堪忧。 当前,许多教师对语文作文教学的开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总体来说研究还不够深入,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没有切合实际的具体内容,具体的途径、有效的策略可供借鉴。因此,作文教学是当前广大一线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本课题通过研究写作教学方面的价值和内涵,在充分借鉴别校写作教学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写作过程的动态分析,来进行作文的实践与研究。

2、建立一套有利于学生在初中阶段更好地运用写作这一表达交流方式的课程资源,有效避免出现教师在作文教学时“无米为炊”的局面,也有利于学生从生活丰富的资源中获取相关作文内容和技巧。

3、建立一套合理有序的作文教学序列,便于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开展作文教学,避免其随意性、盲目性和不完整性。

4、建立一套科学的学生作文评改体系,一方面极大的调动学生参与作文评改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减轻教师繁重却低效的批阅负担,有效提高评改质量,并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学生写作兴趣的研究。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2、学生生活与写作紧密联系的研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描绘生活并高于生活。

3、以班级为单位,循序渐进地进行作文序列训练。三个年级各有侧重,力争达到新课标对写作的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具体设想为:

第一,按表达方式确定: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第二,按写作流程确定: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行文—→修改。 第三,按课标规定的写作环节确定: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

第四,按表达凭借的手段确定:先说后写,以说带写,用口头语言作为书面语言的先导。

第五,按写作的本质确定:观察—→思考—→感悟—→作文。

第六,按作文的类型确定: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

四、课题研究的途径和策略

1、确立合理的、可行的写作能力培养目标。将初中三年作文教学学生写作能力目标作三年一贯整体设计,学生写作能力目标在总目标下,按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三个阶段六个学期分别提出分阶段目标,从而体现初中作文教学的整体性与阶段性。

2、研究几类写作教学的创新课型

一是理论指导课型。一般包括明确作文范围与要求,赏析借鉴经典范文,写作知识与技巧的指导,反馈、交流评点等几个环节,设计有独创性的指导训练。 二是实践活动课型。常见的活动型的作文课,如阅读赏析,参观访问,成果汇报,探究辩论,经验交流等等,活动设计科学合理,可根据作文训练的特点和实际需要以及本地资源设计好活动课型。

三是讲评课型。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作文成功与否的一次检阅。讲评课一般分为三种:教师讲评;学生互评;师生面评。 四是升格课型,也叫修改课型。对不同类别的作文,通过教师或学生讲评后进行修改,使学生的作文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提升,达到学生比较满意的一种作文教学方式,是实践操作中最为行之有效的课型。

3、强化思维训练。依据初中学生的思维年龄特征与作文思维能力要求的匹配性,在大量调查研究学生写作中的实际困难或问题的基础上,从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方面入手进行切实有效的训练,形成螺旋递进式的作文训练阶梯。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案例法、调查法、文献法相结合。 具体说来就是:

1.以年级为单位,在初中三个年级每个年级确定研究序列,就写什么、如何准备、如何指导、怎样写、如何评价、怎样修改等确立案例,进行各种文体的前测,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搜集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的有关材料,并做好追踪档案;

2.搜集相关文献结合学生实情制定好暂行序列训练体系;

3.按暂行序列训练体系进行训练,并做好学生的档案追踪记录、发现问题,随时记录,并做出分析与后期调整计划。

4.对每一个专项训练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撰写报告。 5.编制具体、实用的作文序列训练教材和具体实施方案。

六、前期主要研究工作

1、准备阶段(2012年3月初——2012年6月中旬):

(1)成立了“初中语文作文序列教学研究”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2)撰写课题实验方案;

(3)申报立项,并进行了开题论证。

(4)组织相关教师培训,学习有关理论和经验文章,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2、实施阶段(2012年9月中旬——2013年6月底): (1)制订工作实施计划与定期工作研究措施。

(2)以年级为单位,确定初中三个年级的训练序列,并做好分工计划。 (3)邀请专家学者来我校指导课题实施的研究。

(4)各科研究成员撰写研究反思或案例分析,上交阶段性材料。 (5)定期召开总结会,进行交流。做好各种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性成果

1、教师的作文教学观念得到了更新,作文教学和指导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教师改变了以往的作文课随意性大、系统性不强等缺点,形成了“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作文指导方式,随时随地进行作文指导。

2、学生的阅读的数量和质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学生在阅读欣赏的深度与广度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拓展,对文章的欣赏能力和欣赏水平有了提高。

3、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一定提高,由看到作文就害怕的心理中解脱出来,逐步变为喜欢写作、愿意写作、习惯写作的良好现象。有了对写作的初步兴趣,愿意动笔,乐于表达,呈现出可喜的发展势头。

4、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们把自己的点滴感受、体会、收获、反思等都用文字进行了记录,我们把这些思维的火花汇编成册,形成了优秀论文集;许多优秀的教学设计我们也进行了收集、整理,汇编;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大面积的提高,每次作文,都形成一大批优秀习作。

八、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常常感到“现实”和“理想”之间的距离还很大,有时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从更实际的角度思考问题;“追求升学率”的阴影时时笼罩在我们心头。在各学科重重挤压下如何保证学生的写作时间,保持学生的写作兴趣?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积累生活、品味生活?如何取得家长的理解、更多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等问题,还值得我们去探索,但我们坚信我们选择是正确的,我们的研究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2、相关的资源相对匮乏。有关初中作文教学研究的书籍和成果较少,特别是序列化研究的的相关内容更少,与之相关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等内容几乎没有。

3、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学习程度差别很大,在一堂课中,有的同学已经成文,并开始互评,有的同学刚刚写到一半,影响整个课堂进度。

九、下阶段研究工作计划

1、继续整理和收集研究中的材料,深入探讨,使课题研究更系统,更有据可依。

2、继续完善和编订优秀案例、论文,让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有法可依,让学生在写作之前有章可循,让优秀案例、论文引领老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3、开展作文观摩指导课,依循“集体备课——听课——评课”三段式教研模式,及时发现问题,认真解决问题。

4、针对班额大、学生层次差别大等问题,深入展开讨论,多方征询意见,找到一套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推荐第6篇: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研究(整理)

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研究

内容摘要:初中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语文知识,这也是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倡导的教学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恰当的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深入、全面的理解教材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力。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法,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本文将就初中语文情境教学展开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境教学教学研究

情境教学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以教学需求为基础,通过创建、制造或者引入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或者为学生创建恰当的教学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全面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质量。如何创建语文教学情境并恰当的利用,是初中语文教师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情境教学的特点分析

要恰当的利用语文情境教学,就要对情境教学有正确、全面的认识,否则将会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通过将情境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较,可以看出情境教学的特点。传统教学核心在于讲,小组谈论式教学在于讨论,而情境教学的核心就是情境。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创建的情境一般有如下特点:

1.富有情感性。情感是语文情境教学的核心,缺乏感情色彩的教学很难保证教学质量。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如果学生缺乏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很难确保教学效果的。在国家大力倡导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学不应再是冷冰冰的,而是应该倾注教师和学生情感的。富有感情的课堂才能让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位学生都能学到有用的东西,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富有感情的情境教学除了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外,还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初中语文情境教学,就是要利用课文创建美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到文章的美和语文的乐趣,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

2.富有想象力。意象和情绪是情境教学的核心,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想象活动,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想象的内容、教材展示的内容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和想象力,为学生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语文,能够让学生醍醐灌顶,想象力不断涌现出来。由于初中语文情境教学创建的情境具有想象力、情感性等特点,因此能够让初中语文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改善语文教学效果,这也是情境教学优于其他教学方式的主要原因。

二.初中语文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

1.扰乱了教材文本内容。国家大力倡导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初中教师也积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例如知识竞赛、讲故事、演讲等,形式多种多样,内容生动新颖。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哲学、美学等学科都有紧密的联系,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各个学科的渗透应该做到适量,也要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进行合理的渗透,不能一概而论。例如在说明性文章中,可以用静态的画面让学生对文章中的形象有理性的了解,例如在《布鲁塞尔大广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图片展示广场的布局,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对于小说、散文等体裁的文章,则不宜用这种方法。在某位教师教授《山居秋暝》这节课的时候,“诗中有画”是王维诗文的鲜明特点,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王维诗文的“画意”,就邀请学生在黑板上用画来描绘诗,但是初中生绘画水平有限,本来应该是优美的山水和秀丽的渔舟,学生画出来的却是呆板的线条,不仅没有体现出诗文的“画意”,还将诗情诗意冲刷掉了。语文的基础是语言,而语言具有模糊性、多义性的特点,用图画是无法体现出文字描绘的意境的。

2.偏离教材文本中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虽有的知识点都采用创建情境的方法开展教学显然是不可行的,会降低整节课的效率,对于一些难点和重点问题,应该通过创建情境的方法开展教学,这样学生和教师才能更好的把握。实际上一堂课或者一篇文章的教学中,基本只需要抓只一两个关键问题去创建情境,引发学生的探讨和思考,就能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但是一些教师对于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太过重视,针对这些问题创设情境开展教学,却忽视了对教学起关键作用的核心问题。例如在冯骥才《花脸》的教学中,本文的核心是通过作者小时候买花脸、戴花脸的行为,体现出对英雄的爱慕和渴望成为英雄的豪情,但是教师却在花脸上创设情境,花费大量时间教学,向学生介绍花脸的画法、类型和唱腔等,本末倒置,偏离了教材文本的中心。

三.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策略研究

1.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深入探究的动力,对于教师来说,在创建情境时同样要注意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死海不死》这篇课文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如下开展教学:

教师:同学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篇说明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一下目录,第一页一共有两个说明文单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说明文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题目很吸引人,同学们猜一下我们要学习哪篇课文?

(学生看书后举手)

教师:看来同学们都知道今天要学习的是哪篇课文了,那么请一位同学说一下,这位同学请你来回答一下。

学生:应该是《死海不死》这篇课文。

教师:对,你真聪明,那么为什么你会猜是这一篇呢?

学生:题目中是“死海”,但是又说它“不死”,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

教师:刚才有很多学生举手,那么同学们都猜到是这一篇吗?

学生:对,也是这一篇。

教师:那么同学们猜这一篇的理由和刚才那位同学一样吗?

学生:一样。

教师:那么我来考考同学们,题目中的两个“死”,分别代表了什么意思呢?

学生:第一个指没有生命,第二个是指死掉。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猜两个单元中可能要学习的文章,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被教师的问题深深吸引,然后教师让学生理解题目中两个“死”字的含义,通过一系列的提问,自然而然的展开教学,学生对教师的引导印象深刻。

2.在情境中揭示矛盾。在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矛盾,并通过自主学习解决矛盾,能够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对于死海,相信同学们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死海不死》是一篇说明文,对于同学们已经了解到的知识,相信已经不用我再重复了,同学们说是吗?

学生:对,老师能不能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是需要我们学习和掌握的?

教师:可以,但是请同学们阅读一下课文,看看哪些知识是你们不需要教师教就能掌握的?

学生:我觉得文章中列举数字说明的方法可以不用教。

教师:为什么呢?

学生:课文中庸列举数字的方法,是为了让说明更加准确简介,这种方法一看就能知道,因此不需要教。

学生:我同意他的观点,在课文中用了一些数据来说明死海的含盐量较高,这些数据主要是为了让读者对死海含盐量高的特点有更加明确的了解,因此这个方法是不用教的。

教师:很好,课文中用了大量数字来说明死海中盐分和其他物质的含量,我们一读就能知道死海含盐量大的特点,但是如果不教这部分,可能一些知识你们还是无法掌握,请同学们看课后习题,习题中要求学生区别“约数”和“确数”的区别,那么同学们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适合用约数,什么情况下适合用确数吗?

学生:这部分还是要老师教我们。

教师:那么请一名同学回答一下,这位同学,你能举例说一下约数的用法吗?

学生:大约400米,大约在2000年前,这里用的都是约数。

教师:那么使用约数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一般都要加左右、大约这类词语。

教师:如果不用这些词语,能表达约数吗?

学生:能,例如这块木头有四五米长。

教师:非常好,看来你已经掌握了约数的用法了。

3.通过情境营造学习氛围。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有良好的学习行为。有了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学生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学生是在紧张、枯燥的氛围内机械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那么就很难发散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互动创建教学情境,营造教学氛围,例如在《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中,诗文表现了作者马致远的所见所感,但是学生对诗文描写的情境很难真正领会,这时教师可以用手机播放古筝曲目中表现秋日情思的曲目,并用电脑在黑板上投影画面:有着枯藤的老树,一只乌鸦呆立在树枝上,一座小桥下流水潺潺,如血的夕阳下一匹瘦马在古道上缓慢行走。形象的情境让学生们感受到诗文表现出的苍凉,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4.通过情境培养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也成为辐射思维、开放思维或者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认知加工的方式,发散思维主要是以问题作为起点,按照不同的方向,寻找不同形式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发散思维要求不唯一的答案以及多种多样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多角度、多方位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多为文学作品,其中小说能够留给学生很大的思维空间,因为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大多特点鲜明,学生可以从多个层次和多个角度去认识、分析小说塑造的人物,特别是对人物过去和未来的推想,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建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在《最后一课》的教学中,课文描写了小弗朗士的变化但是没有交代未来发展,因此教师可以将“小弗朗士在上完最后一课后会怎么样?”来引导教学。

综上,情境教学是几年来被广泛运用的教学方式,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情境教学也会有新的发展,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具体情况,灵活的创建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韩继洪.浅析初中语文口语交际的情境教学[J].新课程.2015,(07):32.

[2]马聪.初中语文情境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操作策略[J].语文学刊.2013,(10):50.

[3]李桂侠.巧设情境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水平[J].作文成功之路.2015,(12):63.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新庄初级中学)

推荐第7篇:初中语文分层教学研究内容

初中语文分层教学研究内容

分层教学,即按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倾向、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差异,将学生分开层次,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运用主体参与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我们课题组经过调查和时间,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要在教学中实行目标分类,学生分层。

一、制订教学目标要体现层次性的要求

设计教学目标,提出学习任务要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使各层次学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教学目标具有导学、导教、导评的功能。

二、进行教学活动要体现层次性要求

(一)布置预习要分层

①“基础型”:能正确读准字音正确读通课文,边读边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查字典。②“操作型”:能按照预习提示、课后思考、练习的要求,带着问题学,读中有思,能用自找、自读、自练的方法预习。③“智能型”:能在读中提出问题,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二)预习检查要分层

检查时可结合课前布置的预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检查:“基础型”题可提问中下生,因为读准生字的字音是单一要求,中下层面的学生过关就即是全体学生都过关了。

(三)教学过程要分层。

1、设计问题要分层

所谓设问分层,就是在教学设计中依据学生的实际,既要照顾差生的接受能力,注意学生起点,设计一些层次较低的问题,又要为基础较好的学生设计一些层次较高的问题,就能形成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智能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的局面。

2、课堂提问要分层

问题的设计既然已经分了层,老师在提问时就要注意分层实施,让各个层面的学生在课堂上受到触及,都动起来,做学习的主人,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得更有信心。

3、课堂检测要分层

(1)同一知识点,要体现不同层次的要求。

同一知识点的测评题目,既要有达纲的基本题,即是95%以上学生应掌握也能掌握的问题;又要考虑尖子生的需求,设计一些他们有能力解决的更难一点的题目。

(2)不同类型的知识面,也可以分不同的层面组织训练。

一节课有的不单是要求掌握一个知识,而是要求掌握多个知识的。那么,在设计检测题时,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设计,要体现知识的迁移性训练的要求。

4、课后作业要分层。

(1)作业量要分层。

可尝试对知识掌握快的学生减少作业量,对知识掌握不够牢固

的学生,适当增加作业量,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自由发展的时间,一般学生也能得到充分练习。 (2)作业难度要分层。

作业难度略高于学生知识水平,使之有思考性,学生才会对其产生兴趣。因此,针对学生初中语文能力有差异的客观实际,应重视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 (3)作业可自主选择。

教师应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把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候做,应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作业的内容既可以与教材内容相联系,也可以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还可以与社会活动“接轨”,题材要广泛,思路要开阔,形式要有选择。

推荐第8篇:教育教学研究

一、课题研究背景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和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各个家庭大力响应党的少生快富政策的号召,随之而来的是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在他们当中大部分由于受社会及家庭环境的影响,绝大部分孩子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遇事不愿多想多做的坏思想、坏毛病,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任何事情不愿去多想,不愿去多做,很难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实行自我管理。这些孩子走进学校融入集体,他们的诸多毛病都表现出来,尤其是他(她)们的主观能动性与自主管理能力特别缺乏。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结合本人的教育实际进行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与自主管理的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

1、让学生在集体中愿意自我表现,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养成积极进取的精神。

2、让学生个个都参与班级管理,充分发挥自己的管理能力,形成一个和谐、文明、团结、进取的集体。

三、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在课题的研究中班级学生是指乡(镇)中心小学高年级以45人左右组成的集体为研究载体;主观能动性是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主动的参与;自主管理是指以班委会为主体实行学生自我管理的行为。

依据社会的发展,为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以及《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学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作为理论依据。

一、研究内容

1、研究学生在家庭及班级内的自我表现。

2、研究学生在班集体中的想法。

3、研究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研究如何实行学生的自主管理。

二、研究方法

1、调查访谈法:深入学生家庭与家长以及部分学生所在的班级的班主任及科任教师交谈,了解学生在家庭、班级中的表现。

2、问卷法:把要调查的内容设计成问卷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表现如实选择相应答案。

3、观察法:选取相应的目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察学生的表现。

4、比较法:选取两个班级,即五(1)班为实验班,五(2)班为对比班,在实验班进行该课题相关内容的实验,在进行对比总结得失。

三、研究的步骤

1、第一阶段(准备):2009年10月15日至10月30日拟定课题实验方案,撰写个人课题开题报告。

2、第二阶段(研究):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主要内容是开展调查访问收集相应资料,拟定问卷调查内容,抽样调查,积累相应资料,上传研究时段内的经验、体会、感想方面的文章。

3、第三阶段(研究及总结):2010年3月至2010年9月,主要是继续深入开展研究,撰写研究的经验文章,做结题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收集和整理各类资料,撰写研究论文。

四、研究方法与过程

1、建立学生个人档案,有效掌握第一手材料

在课题研究的起始阶段,为了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解决学生的问题,我在本校高年级随机抽去10名学生和五年级(1)班的实验班全体学生建立档案。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登记表(个人情况、家庭情况、生活习惯、个人兴趣、家庭学习、交往、班级表现等)和问卷调查,通过对学生所填写的个人情况登记表及个人问题调查情况作认真分析,加以整合、提炼,大致了解学生在校及在家的表现,初步掌握学生内心的一些真实想法,有效掌握第一手材料,为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加强学习。

教书育人的成败,关键在教师。课题研究能否顺利地开展,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否符合时代的需求,而教育科研又是更新教育观念、永葆教育发展的生机与活力的有效载体,是将先进的教育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的必由之路和必经过程。因此在课题研究时段内,一方面学习有关方面的理论知识的书,如《班主任工作之友》、《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等,仔细研读,认真琢磨,从中吸取相关的理论经验,逐步更新教育理念;一方面与我校多位班主任教师加强联系,经常交流个人在从事班主任工作中的得与失,为自己的研究获得相关的实践经验。

3、抓住时机,面向全体,有机渗透研究的内容。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地发挥与自主管理的培养,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班队活动,集体活动,学校劳动中抓住时机,巧妙、恰当地运用于之中。 (1)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主观能动性地发挥。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当自尊能满足个人需要时,人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当自尊不能满足个人需要时,人的自尊就会受到挫折,从而产生各种不利于上进的消极情绪。在我任教的一个班有一个女同学,在集体活动中,他总是不愿意参加,整天沉默不语,原来是由于家庭比较贫困,没有其他同学穿得好,吃得好,玩得好。我主动找她谈话,给她分析原因,要求她努力学习,用自己优良的成绩赢得同学的赞赏。后来她通过自身努力,取得了优异成绩,同学们经常找她玩,积极主动参加了一切活动,这一切变化来源于她有了自尊心,树立了信心,这个力量来源于她主观能动性地发挥。

(2)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内在动力。我校每周有一节班队课。在开展班队活动时,抓住这一机会,实行民主选取班干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开展班级学生一对一的竞争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兴趣,拟定班级学生百分制管理目标,激发学生自主管理兴趣。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班级形成了一个齐抓共管的局面,个个争当先进,人人主动参与的良好态势。

(3)营造学习氛围、民主环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和问题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要给学生营造一个氛围,提供一个机会,搭建一个展示平台,允许学生百家争鸣,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愿意发挥自己的才能,积极投身于讨论之中,这样培养了学生主观能动地发挥。在开展班主任工作时,班主任要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并且关心学生的一切。冰心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作为班主任不能凭感情用事,不能有亲疏之分,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让学生感到人本无贵贱之分,才会信服你亲近你。学生在班级中才愿意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愿意融入到这个集体,才愿意实行自主管理。 (4)培养一支高效率的班干部队伍,实行学生自主管理。

班主任、班干部及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同伞柄、支架和布,一个在好的伞柄如果没有支架的支撑是无论如何也撑不起一片天空的。既然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着如此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一支高效率的班干部队伍。

一是给班干部戴高帽子的方法来培养班干部,对他们在工作中的成绩及好的做法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有一种自豪感,愿意积极主动地去工作,但要注意在时间和场合上把握准确。二是班干部在开展工作中遇到挫折(如学生无端嘲笑),这时班主任应该鼓励他们,教给他们一些工作的方法和技巧。

三是信任班干部中的每一员。班干部在开展工作时,班主任不必要事事都去过问,要相信他们有能力管理好班集体。让班干部有一种成就感,这样班干部就愿意去工作。

四是要放权,给班干部一定的管理权限,班主任要懂得放权,让班干部对班级管理和班级中发生的事情有一定的处理权,这样便于他们开展工作,但要注意放权的适度,不要给班干部太大的权力,容易助长班干部的威风,引起学生的不满。

4、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行学生自主管理。

(1)抓住特点,从特点入手。有些教师认为后进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针对这类学生进行了研究。关键是采取什么方法,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做转化工作。通过研究,我认为一是要追根溯源,对症下药,发现闪光点,激发主动性。二是要用其所长,掩其所短,创造闪光点的机会,增强自信心,实行自主管理。我教的一个班有一个男同学整天不做作业,经常和同学打架扯皮,同学见他躲着,老师见他训着,但他特别喜欢体育。在我校举行秋季体育运动会时,我让他参加了三个项目的比赛,最终他获得两个第一名。就在领奖时全体同学给他热烈的掌声。走进教室时,同学们齐声大喊“你真棒”。从这以后,他慢慢的变了,带领同学们参加体育活动,很少和同学打架扯皮了,还为班上做了几件好事,这一切的变化来源于他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爱,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自我管理。

(2)调动全体同学的激情,实行自主管理。利用班队课的机会,我让班上全体学生拟定班级计划,提出班级管理的建议。大家共同出点子,发挥集体智慧,形成了一个班级管理制度。这样的班级管理,既规范又全面,又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又体现了学生的民主参与,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由于班级管理制度是学生共同形成的,因而每个学生都会主动接受,自觉地维护,能够完成预定目标,达到学生自主管理的目的。 (3)

尊重、信任、赏识学生激发学生内在潜力地发挥。

首先应尊重学生。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学生迟到或做了错事,允许他们有申辩的机会,然后再作判断,切不可不分青红皂白地进行训斥和指责,用自己的真诚尊重学生。

其次要信任学生。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建设,光靠班主任个人是不行的,必须要有学生的参与。信任学生,让学生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这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全班同学,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找到适合发挥自己才能的位置,班主任只对班级工作进行宏观调控,其余的工作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信任,给学生创造锻炼能力的机会。

最后要赏识学生。后进生无论在哪一方面做得好时,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优等生的进步同时也需要鼓励。因此老师要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对后进生的点滴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对优等生的进步要选择时机给予鼓励,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在老师心目中有他的位置。一个老师做到尊重、信任、赏识学生,这样学生就会认为老师像父母一样,是一个可亲、可敬、可爱的人,学生会对你这个老师有良好的印象,很自然学生对你所教的课,对你所提出的管理目标都会产生兴趣,很自然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参与到你的教学与管理之中。

研 究 成 果 及 反 思

一、课题研究的成果

1、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同学们经过不断的训练,学生原有的一些不良行为得到了改正,逐步养成了多种良好的习惯,如增强了集体主义观念,具有集体荣誉感,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能积极献策,主动配合,愿意表现自我,展示自己的才华;对于班级中的不良行为,个个敢说、敢管,形成了一个自主管理的氛围,在家里能做自己的事,能主动做家务活,敢于提问,勇于发表个人的看法等。

2、实验班的班级班风,学习成绩显著提高。在学校举行文明班级的评选活动中,该班级每次都获得荣誉,学生学习成绩大大进步,涌现出许多先进个人,得到了同行和学校的肯定和表扬。

3、个人水平得到提高。

在个人博客中发表数篇文章,在恩施州民族科研网上发表文章3篇,个人论文荣获乡级一等奖,教育叙事获得州级成果一等奖。

二、问题分析与思考

经过一年多的深入研究,我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如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与自主管理,还需要在总结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研究,让良好的习惯成为自然,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我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作具体实验,结合现代教育理念、观念,总结出一套更完全的操作模式。同时,真诚地希望得到专家、领导的不吝赐教,使本课题研究得到提升,臻于完善,从而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分享:

推荐第9篇:近十年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研究动态

近十年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研究动态 张倩 学科教学(语文) 821611030063 文言文教学,曾经被钱梦龙老师称作“语文教改的死胡同”,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昔日了无生机的文言文教学也渐渐走出了“死胡同”,迎来了些许活力,但也只是些许活力。因为如果你在中国知网中搜索“文言文教学”一词,显示有1186篇相关的研究文章,仅从数量上来看,也是洋洋大观矣。但是关于“教学内容”一词,就只剩12篇。课改这么多年,文言文教学研究基本上就是在教法上打转,针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却是寥落晨星,其中个由确实值得深思。而事实上,内容决定方法,“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一旦确定了文言文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也就迎刃而解了。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研究应该与时俱进才是。

1994年在文言文教学的研究方面,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主要思想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文言文篇目的数量。钱梦龙先生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一文中说道:“我主张中学里不但要教文言文,而且要适量多教一些。”主要原因在于“经过千百年的时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包括古代诗歌),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表现在这些作品中的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是我们民族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这些作品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

2、重视诵读的指导,注重语感的培养。钱梦龙先生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一文中指出,重视诵读指导“非常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古汉语的语感;熟读和背诵又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古汉语的用词、造句以及某些特殊的表达习惯也逐渐熟悉”,这种做法可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文言文打下牢固的基础。

3、重“文”而不轻“言。钱梦龙的《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于漪的《且说文言文》、韩军的《没有文言文,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等文章均不约而同地指出文言文教学应既重“文”又不轻视“言”的重要性。所谓的“文”是指作者的思想感情、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集合体,是一个整体,而在教学中很多教者忽略了对文言文本身蕴含的丰富人文信息的探讨,违背了《课标》的要求,导致课堂上一味地“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因此很多专家学者不断地呼吁文言文教学应该回归到“文”上。但同时又指出,重视“文”并不代表可以轻视、甚至忽略“言”。于漪先生指出“对于文言作品,只有首先读懂,才能做更深入的领会和体悟。”

2005年,上海师范大学的顾金,在其硕士毕业论文里,对目前文言诗文的教学现状进行了深刻反思,对文言诗文的教学目的重新进行了审视,并依据学习迁移理论提出了一些与文言诗文相关的教学策略。其论文研究的侧重点主要放在了教学策略上,并从好几个方面作了具体地阐释。在其教学策略上,没有从有效学习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策略也比较笼统。

2007年文言文教育史研究开始得到关注,涌现出一批新成果。

文言文教育史研究是现代文言文教育教学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新的特别是西方教育观、教学思想、方法的冲击,着一研究领域一直局限在中国古代欲望教育史,中国现代欲望教育史等领域,未能进一步扩大其影响。但是考察文言文教育过程中的种种现象,有助于我们对文言文教育的一些问题进行重新思考。文言文教育史的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领域,07年度文言文教育史的代表性研究文章有两篇,一篇是易建平[1]的《从选文演变看当代高中文言文教材的发展》,另一篇是刘进才[2]的《国文教学中的文言与白话问题------以二三十年代“中学生国文程度”讨论为个案》。

“文白之争”是当下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在我国,三四十年代,也出现了一场类似的“文白之争”,刘进才先生通过观照中学国文教学中文言与白话的此消彼长、理清国文教学讨论中的重大关节点,更深入探讨了中国现代史上的那一场文言白话之争。刘进才指出:20世纪30年代初,语文教育界就中学生国文程度展开的讨论,凸显了国文教学中的文言与白话问题,随着论争的深入,40 年代,国文与教学超越了文言与白话的两极对立状态,文言教学被看做是提高中学生文化素养所必要的经典训练。这时候所出现的“抢救国文”的讨论,其实呈现了一种语言观念趋向综合的思考特征。历史是惊人的相似,刘进才对三四十年代“文白之争”的分析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呈现出来的某些特征,较之今天的新“文白之争”,是何等的相似。他的这一研究,无疑对我们今天的文言文教育和建设问题,都有所裨益,有所启示。

易建平则考察了建国以来至今的文言文教材建设,他将文言文教材的发展,分为了五个阶段:蒙昧期(1949年-1956年)、觉悟期(1956年-1966年)、迷失期(1966年-1978年)、探索期(1978年-2000年)和融合期(2000年至今)。他从具体的选文篇目出发,结合各时期的而历史背景,分析了建国以来至今的文言文教材的特点及缺陷,这对当下的语文建材建设更有借鉴意义。 以上所述的2007年文言文教育的一部分成果,基本反映了文言文教育教学研究中的一些基本动态和基本问题。纵观2007年我国文言文教育研究的概况,可以看出,新课程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问题已经引起广大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现阶段文言文教学的困境,也已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并陆续发表了一批有见地的研究成果,这地以后的研究也会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但是我们也发现,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实践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是太多,如何建构一种切实高效的文言文教学新体系,使中学文言文教育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不断和现实生活融合,成为当地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或是今后文言文教育教学更应当关注的问题。

2008年,苏州大学的郁停捧的硕士论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借助有效教学的相关理念,分析了目前中学文言文教学所存在的基本问题,并从文言文学习兴趣、教学的意义、教学手段等方面找寻出相应的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方法策略。但仔细分析其策略还不够全面,注重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忽视了课前准备、课后有效教学的反思,及教师教学专业能力的后期培训与发展。

目前,国内关于文言文教学的研究,大都是探讨文言文教育的地位和功效,可分为两大派,一派强调教材中文言文含量要加大,以便于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民族精神的继承;另一派则一再重申文言文早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未来语文教育的高效,主张尽量减少文言文的比例:局部则围绕具体教法展开讨论:归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诵读品味、感悟积累。相关著作有:张中行的《文言浸逮》、王昱昕的《文言文教学研究》、王裕关的《文言文教学研究》;通论性著作有:顾黄初、李杏保主编的《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单篇文章散见于一些学术期刊上,如:庄国民的《对于语文教育回归传统的思考》、《清末民初教育的发展对文言文的民族性思考》;罗威林《浅谈文言文语感的培养》,以上研究成果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基础和视角参照。但目前的文言文教学改革研究也还存在明显不足;很多论著处在描述的层面,缺少针对性的调查。

21 世纪初开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实施、改革力度的加大,中学文言文教学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探讨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专著、论文有很多。新时期的文言文教学研究与时俱进,打上了新课改的时代烙印,为高中文言文教学改革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比如专著有:周振甫的《周振甫讲怎样学习古文》(2005 年)、付友梅的《怎样学好文言文》(2006 年)、朱正的《文言入门》(2008 年)、鲍善存《读古文入门》(2010 年)、李秀实的《文言文字词句教与学》(2012 年)张中行的《文言和白话》(2012 年)等。 论文有: 刘艳荀的《浅谈新课标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 04 期) 郑丽霞的《文言文教学的文化价值取向》(《语文教学之友》,2005 年 05 期)卜令常的《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年) 吴风芹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7 年) 张东剑的《新课标体系下高中文言文情感教育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年) 郑青的《上海市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选文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年) 刘文会的《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科教文汇》,2009 年 05 期) 徐时趁的《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问题研究》(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陈浩渊的《新课程环境下高中文言文传统文化教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年) 王丽霞的《高中文言文字词教学的低效现状及对策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年) 常慧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五大原则》(《语文教学通讯》,2011 年 12 期) 黎文华的《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中学教学参考》,2011 年 22期) 王维斌的《让学生爱上文言文——浅谈新课改后的文言文教学》(《中学教学参考》,2011 年 25 期) 袁祯源的《那些拨动心弦的唯美文字——有感于的细节魅力》(《教育观察》,2012 年 01 期) 孙云飞、何彦秋的《“有趣”与“有得”——高中文言文教学管见》(《语文知识》,2012 年 03 期) 闫密霞的《浅谈新课标的高中文言文教学》(《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 年 05期) 邱晓文的《论新课程教育对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作用》(《现代阅读》,2012 年 19 期)等等。从所查阅的专著和论文来回看高中文言文教学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在高中文言文教学研究的领域,有研究文言文的选文、注释的,有研究情感道德教育即美育的,有针对具体的文言篇目进行教学设计的,有研究教学价值、课堂有效性的,有研究教学现状的,有研究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近十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注重实地调研高中一线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并以此为出发点,探究问题的症结,然后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比如: 彭蔚兰的《中学文言文教学困境思考及对策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年) 廖碧的《中学生文言文学习情况调查研究及学习指导》(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年),张海霞的《中学文言文课堂教学的问题及对策》(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年) 焦翠霞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状况的调研和对策思考》(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年) 钱国利的《高中教材文言文基础调查与教学探讨》(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 01 期) 王丹丹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赵鹏飞的《高中文言文教与学现状、成因与对策》(沈阳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年) 其中也有一些研究者,他们在调研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并据此提出策略的时候,注意到了地区差异性或学段的差异性,比如:杨代瑾的《贵阳市非示范高中文言文教学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年)、王小燕《商丘市高中文言文教学状况与对策报告》(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刘灿的《高一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以黄冈中学为例》(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年)。这种研究具有针对性,与地区教学联系紧密,只可惜类似的研究比较少,从查阅的文献来看,仅有 3 篇。 总的看来,大多数研究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教学对策的研究者,多是笼统地谈国内高中的文言文的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却忽略了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地域差异、学校类别差异、学生学段差异。大多数研究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的研究者,不管是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维度进行研究的,还是只从教师的“教”或者学生的“学”一个维度进行研究的,都只看到存在的问题,都对教学现状极为不满,将高中文言文教学批评得一无是处,而未见长处。

教师教学目标的功利化(着眼于“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着眼于文言文的“言”,着眼于工具性,高考考什么就只讲什么)、教师教法的单一化(即一包到底的串讲法)、教师教学过程的程式化(先介绍作家和写作背景、文体知识、文学常识等,然后读一遍,接着一句句串意思,讲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翻译等,最后学生抄笔记,从开篇到结尾都是如此)......却没有看到在新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教师的“教”实际上呈现出了多样化,我们教师的“教”又出现了新的状况,比如: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教师在教授高中文言文的时候教法单一化,也可以看到媒体化、表演化、活动化。又比如: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重工具性的“以言代文”的教法也可以看到只重人文性的“越言以文”的架空文本的教法......在分析高中文言文教学不容乐观的现状的成因时,多数研究者都关注到了文言文年代古远,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材选文存在艰涩的问题,多数研究者都没看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地域经济、文化的影响(如经济较发达地区盛行的快餐文化、时尚文化的影响),学生特殊年龄段的心理特征等因素。即便在一些研究者的文章中也能偶尔散见上述一些观点,但是总体上来看,多都缺乏宏观分析和系统化的条理化的分析。 在针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提出解决策略的文献中,由于研究者所归纳的教学现状及成因不尽相同,所以提出的策略五花八门,其中有一些既有理论架构,也有教学实践案例,值得借鉴;有一些却只是停留在经验性的描述层面,没有理论架构;还有一些只有理论架构,而没有教学实践案例,或者从其教学案例来看,其策略矫枉过正。比如有人说高中文言文课堂存在满堂灌、满堂练、满堂抄的沉闷的现状,并就此提出了要践行新课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但是却未见谈及如何避免探究姿态的表象化。

推荐第10篇: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经验交流发言材料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经验交流发言材料

保安中心校卢苏平

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作为初中语文组的代表,在此和大家交流自己的教研收获,我倍感荣幸。 我的成长,首先要感谢语文组的前辈和同仁们。是你们,为我铺垫成长的平台;是你们,为我创造学习进步的机会;是你们,为我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当然,我更要感谢保安中心校这个辉煌的舞台,感谢学校的领导,为我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

回忆我的教研之路,有以下三点想和领导、老师们汇报:

第一:广泛阅读,创造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读书——是丰富知识和理念的“源头活水”,不仅是为人师者的发展所需,更是教师的职业尊严所系。

语文教师就要以自己的儒雅、神韵、气质、魅力、领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吸引学生,以自己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内在的、主体的体验和学生进行心的交流,美的引导,理的启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书看得多了,在文学里浸润时间长了,文化积淀就厚实了,只有这样,才能造就“学识宽厚智如源泉”的大智者,才能修成“行可以为表仪”的大德者,才能带领学生在语文的大

海里自由遨游,从平庸走向杰出。 我的语文教学观,就源自于有一次我向教研室胡坤玲主任请教,她向我推荐了王尚文教授的《语感论》,我读完后进而又读了韩军的《新语文教育思想》、李海林的《言语教学论》系列书籍,并最终确立了自己言语教学语感中心说的语文教学观,成为这种教育思想的坚定践行者。

二、潜心研究,让智慧开花。

同样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我的教研之路,是我的指导老师——卜绍庭校长亲手带我上路的。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次命题,要求我全部原创,并且逐字逐句一一点评,包括标点符号,让我深刻明白了原创、严谨、人文关怀等诸多命题的原则,命题水平迅速提升,逐步形成了自己“每道都原创、每次都突破自己”的命题风格。

三、不断反思,创新提高。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如果一位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因而,他提出“经验 + 反思 = 成长”的教师成长模式。

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对“缺憾”的思考,就是反思。反思

教学中的得与失,反思学生的亮点与问题,反思突发事件处理的灵活度,反思教案的完善与改进„„把反思记录下来,即使只言片语,也是日后创作论文的重要灵感源泉。我的好些文章,都是这样创作出来的。 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我认识到:成长是一个过程,永无止境;思考也是一个过程,永无终点。我相信,读写不断,思考就会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就会不断。虽然我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仍还有很多方面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比如,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中还没有发表过著述,还需要不断努力。

希望获得语文组前辈和学校领导们一如既往的支持,希望可以为重庆一中的辉煌增添一份绵薄之力!

2012年4月23日

第11篇: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总结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一个学期即将过去,一年一度的寒假即将开始,回顾昔日,我校在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方面有何作为呢?在上级领导及耐心指导下,乘教改之风又走过了一段旅程,现对本期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总结于下:

一、取得的成绩:

本期来,在全体教师及教研组的通力合作下,我校其举行全校性教研数次,为紧跟教改步伐,我校本期教研工作以“如何进行课堂教学为主题” 为宗旨,强化语文、数学、艺体教研”,严格按照教研的要求开展工作,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总结。强化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开展教研。

教研课,教师们都充分准备,认真撰写教案中,都设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动手实践,激活学生思维,主动探究促进学习的环节,工作总结《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总结》。 在教学中注意教学点拨,掌握策略;在听、评、议的过程中,教师结合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找出其中的关键之处进行深入讨论,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反复实践,找到其中的真谛。并达到了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

不断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研究工作,力争早日能编写校本教材。强化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让教师不光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而且要能灵活运用,让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因此项工作开展较好,使得我校各班学生素质有了明显上升,有的班级在素质测试获得了可喜成绩。

二、不足之处:

在教学工作中,我校开展教育科研的力度不够,加之我校地处边远,师资素质相对不高。师资素质不够到致我校的教育研究受到一定的阻碍,对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上还做得不够,老师们挖掘课程资源的能力还需训练。

三、未来设想:

在新课改中拼搏,在拼搏中前进,在信任中生存,是排头小学全体教师的坚定信念,虽然我校师资一够,从素质检测中,我校看到的曙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全体教师必然坚定自我信念,不断自修,不断充实自我,在拼搏中前进,不负排头人的希望。

第12篇: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总结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一个学期即将过去,一年一度的寒假即将开始,回顾昔日,我校在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方面有何作为呢?在上级领导及耐心指导下,乘教改之风又走过了一段旅程,现对本期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总结于下:

一、取得的成绩:

本期来,在全体教师及教研组的通力合作下,我校其举行全校性教研数次,为紧跟教改步伐,我校本期教研工作以“如何进行课堂教学为主题” 为宗旨,强化语文、数学、艺体教研”,严格按照教研的要求开展工作。强化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开展教研。

教研课,教师们都充分准备,认真撰写教案中,都设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动手实践,激活学生思维,主动探究促进学习的环节。在教学中注意教学点拨,掌握策略;在听、评、议的过程中,教师结合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找出其中的关键之处进行深入讨论,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反复实践,找到其中的真谛。并达到了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

不断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研究工作,力争早日能编写校本教材。强化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让教师不光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而且要能灵活运用,让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因此项工作开展较好,使得我校各班学生素质有了明显上升,有的班级在素质测试获得了可喜成绩。

二、不足之处:

在教学工作中,我校开展教育科研的力度不够,加之我校地处边远,师资素质相对不高。师资素质不够到致我校的教育研究受到一定的阻碍,对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上还做得不够,老师们挖掘课程资源的能力还需训练。

三、未来设想:

在新课改中拼搏,在拼搏中前进,在信任中生存,是排头小学全体教师的坚定信念,虽然我校师资一够,从素质检测中,我校看到的曙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全体教师必然坚定自我信念,不断自修,不断充实自我,在拼搏中前进,不负排头人的希望。

第13篇:成功教育教学研究

成功教育教学研究

学习资料汇编个人心得体会

《提高英语成绩从背单词开始》

理科二校教师万红元

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的基础是词汇。单词对于英语学习实在是太重要了,而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都要经历一段死记硬背的过程,背单词的过程无疑是枯燥乏味的,但是这一道坎一定要迈过去,大量的词汇掌握成为我们学习英语的必备。这要我们才能进行广泛深入地阅读,才能巧妙地对这门语言进行灵活自如地运用,对于英语学习好的同学,他们不一定是因为他们有着超乎常人的语言天赋,也许仅仅是因为他们从很早就开始大量的积累单词,扩大词汇量。目前学习的单词由于数量太少,一个单元30,多个单词,一本书五个单元,包括重点单词2000多个单词和短语,高中英语课本按大纲要求不到2800个单词,也就是大纲要求记忆的单词和必掌握的单词不到2800个。只有把这些单词熟练的记住,才会灵活自如地应用,怎样才能把单词牢牢记住?

一、不能急于求成,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效率不高。也许有人想一天背100个以上的单词,更没想过在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内背完高考甚至四.六级的词汇。由于课内学到什么单词就记忆什么单词,课外积累的词汇少,如果下决心去记忆单词而对庞大的词汇觉得无所下手,要不怕单词多长,通过不断积累,不断的摸索方法,不断的请教别人,不断的总结,掌握一套背单词的方法非常重要。

二、背单词不是不停的抄单词,那不是明智的记单词方法,背单词一定要分析单词,把单词按照音节的不同分开记忆,再组合在一起,这样字母组合也记住了,音节也记住了。

三、背单词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形词陌路(这一相关的单词,即使你见过也认不出来,脑海里没有一点印象)。似曾相识(这个单词我在哪见过,就是没法说出来准确的意思)。一见如故(一看到这个单词,就能够想起他是什么意思,但不是特别熟悉。)刻骨铭心(不知道单词的精确意思不能熟练的应用科学的背单词一定要遵循人类普遍的记忆规律,按照这四个阶段,逐步升入)

四、第一次背单词时,自己定下标准,但不要太高,应该遵从人脑本身的记忆规律,只要见到单词能认出来就可以了,过高的标准只能增加记忆的负担,降低学习效率,丧失信心,有百害而无一利,也就是说单词外观特征和中文释义——外观特征包括:单词的长短,起始字母,特征等等,而其他如例句,同义词要坚信自如和单词混熟了,即使你不要抄写也能够记住它的意思。这样要做以下几点:

这一记忆的质量:如果记忆不老返过来会影响了单词的进度,因为如果记不住背单词再快也没用,按照一些恰到好处的时间来做点及时的复习和巩固,也就是不断的重复。早上背过的的单词,临睡前再看一遍,第二天在背新单词之前,再把前一天的单词熟悉一遍,第三天背新单词之前,再把前两天的熟悉一遍,如此往复根据需要不断重复。

对于这三天的单词仍有没记住的,抄在一起,进行分析,综合,归纳记忆,又开始重复记忆,这样会记得更加牢固

要做到更有效的记忆单词的方法,采用以下六个方法:

第一:在每一次复习中,切不可放任自己偷懒,应该遮住中文释义的试图回忆这个单词的意思,从记忆的规律来讲试图回忆是简单的重复学习更为积极的过程,可以是记忆知识的过程中更为专心,因为每次复习都是一次小小的测试,为了下次复习是想起这个单词的意思,要求集中精力去背。 第二:及时做好标记,有的单词复习了好久,可下次看它时还是不能迅速的反映出它的意思,这时候我们应该在它旁边打上记号,玩的次数越多,这样以后复习的时候可以针对记号多的单词,把它作为重点复习对象,也就是说,你真心用在背单词,你的单词书上应该画满记号,如果有的单词总是忘,这时候就要把单词抄在一个小本子上,闲的时候就拿出来看,总会有背会的一天。

第三:跳出单词表,灵活的应用,打乱每次记忆的固定顺序,时而从前往后,时而从后往前,甚至可以挑着背,会发现许多易混单词从为避免单词之间的相对位置的干扰。 第四:区分易混单词:许多易混单词,那一区分先熟悉就先记其中一个单词,等到对这个单词掌握的差不多了,再去背与之对应的易混单词,时间长了就能记下来。 第五:不要迷信词根词缀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和各种花哨的记忆法,只有一种方法死记硬背,只有这样重复不断背熟的才单词,才能建立长久的,直观的记忆。 第六:通过发音记单词,再重复的过程中,可以读出声音,也会是把单词念出来很重要,原因只有一个,记住发音的单词,永远不会忘记。

总之,记忆单词一定要重复,反复的记忆。不仅对单词有一个全面反映他的意思,而在于这个词有一个全面,透彻的认识。因此,我们不仅要背单词而且要学单词。更深层地讲究是要学会抄字典

第14篇: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计划

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计划

今年我县将迎“两基”国检,教育教学质量将是国检的重点检查项目。作为全县教育教学研究室。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为顺利开展本学年的教研工作,做到教研工作科学规划、提前部署、重点落实、从而不断提升我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全县的教育教学质量、特别定如下教研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201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改革创新、狠抓工作落实、认真履行教研员的研究、指导、管理、服务等职责。以提升我县全体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为中心任务,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切入点,以新课程改革为主要途径、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 高质有效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工作、切实教育教研活动的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为开创本县教育 局面而努力奋斗。

二、总体思路。

围绕我县教育工作“123”的思路(即;着眼于, 目标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重点抓好2个提升(提升办学条件、提升队伍素质)着力实现3个全面(全面规范办学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突出教学管理过程中的检查与 促和教学质量的监测与评议,加强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的研究,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等。

三、主要工作和任务。

教研员应该是教师的教师。作为一名教研员必须要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专业功底。因此,教研员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教研员有了深厚扎实的基础,在基层、在各校开展指导工作时,教师才会信服你。为此,下一步着重学习今年两会中有关教育部分的精神,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另一方面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和深钻业务知识教学规律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新课程改革理论的学习,为基层开展教研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和业务基础。

(二)加大深入基层指导和服务工作的力度和广度

深入基层调研,为基层学校、教师提供服务和指导是教研员最主要的工作,也是教研员最基本的职能。以往,在教研工作的方式上,出出试题、考考统考,听、查、评、等,虽然了不少,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缺乏教研与教师之间交流,指导力度小,工作没有创新等。今后教研工作要在“创新”二字上狠下功夫,除了要继续做好听课、评课、检查备课和作业之外,加强同各学校教师的交流,特别是教学经验不足或教学能力较低的教师,跟踪指导与培养,总之最后成为能够胜任教育教学的合格教师。此外,下基层时,必须准备一小时左右的教研报告,教研员要给基层教师上公开交流课,而且工作重点放在比较薄弱的学校和科目上,为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搞好指导和服务工作。

(三)全力搞好巩固“两基”成果工作。今年9月,我县迎来了“两基”迎国检联合工作组的验收检查,此次国检意义重大,我们教

研室全力配合与协助教育局深入到各学校,继续查漏补缺,特别是教育教学,教研互动等一些方面详查、细查,重点指导,全力以赴做好“两基”巩固成果。

(四)组织我县“名师”开展送教和教研室教研员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组织我县部分“名师”组成送教组,赴偏远学校、薄弱学校开展送教活动。活动内容主要是名师上示范课,教研员上观摩课,名师与教研员、基层教师集体备课,互相评课与经验交流等。鉴于-现阶段我县偏远学校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较差,教研员的教学观摩交流组, 薄弱学校进行巡回上课,以提高能力差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促进我县教育的均衡发展。

(五)、及时总结教研成果, 撰写教研论文。教研论文是衡量教研员教研工作的重要依据,教研员的教研成果也主要体现在教研论文上。本学年计划,每位教研员 撰写两篇以上自己教研工作或本学年计划教学有关论文。我们将严格把关稿件,对网上下载、抄袭或质量较差对教学实际没有指导意义的文章一律不予发。要求至少3-5 能在地区能刊物的发表。及时教研论文会成册子,下发各校供参考。

(六)、开展相关课题研究,为教学献计献策。在深入基层开展工作时,教研员都要带着课题去,带差成果回。此外,加强针对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的课题研究开发,争取已有课题研究出成果,为实际教学排忧解难。

(七)、协助本县教体局完成其他任务。

第15篇: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系统教学研究之我见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系统教学研究之我见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新教材的改编,我们不难发现在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上有一亮点,那就是:在每一个单元后面都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它作为一条独立的“线”贯穿于教材的始终。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是如何诠解它的?它又可以分为哪几类?有何规律可循?在平常教学中还存在哪些不足?今天我就根据自己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所获得的一些经验,跟大家在一起交流,谈谈我的拙见。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语文课程标准 分类 规律 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诠解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为了实践这些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将“综合性学习”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综合性学习是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其实质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过程和实践探究过程。综合性学习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础,强调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目的是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和协调发展。综合性学习有如下基本特征:

1.开放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内容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二是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三是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综合性学习无论是内容、时间、空间、组织形形式、指导方式都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它不受40分钟时间和狭窄空间的束缚,而是根据主题内容弹性地安排学习时间、空间。从时间分配上看,可根据单元内容,也可根据课时内容进行安排,可长,可短;从空间组织来看,不限于课堂,可扩展到课外和校外。

2.主体性。综合性学习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它不仅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设计和指导,更注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积极主动地参与,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3.合作性。综合性学习强调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校内与校外之间的相互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复杂而系统的学习活动。

4.实践性。综合性学习要求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生活实际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通过实践活动,沟通学生同社会生活、大自然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独立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

5.统整性。所谓统整,系指合成一体或关联起来的意思。综合性学习的统整性,不仅包括学生发展的统整性、和谐性,而且包括不同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

6.生存性。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存新的知识与技能,生存新的学习方式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由此可以看出,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二)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方式的分类

现在根据人教版语文书每一册每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可以把它们归为以下几个

专题。

1.体验成长类:《微笑着面对生活》、《青春随想》、《让世界充满爱》、《我爱我家》、《献给母亲的歌》、《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成长的烦恼》、《这就是我》

2.自然风情类:《感受自然》、《背起行囊走四方》、《雨的诉说》、《莲文化的魅力》、《寻觅春天的踪迹》、《黄河,母亲河》、《说不尽的桥》、《马的世界》

3.语言文字类:《好读书,读好书》、《漫游语文世界》、《走上辩论台》

4.历史文化类:《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脚踏一方土》、《古诗苑漫步》、《走进小说天地》、《戏曲大舞台》、《乘着音乐的翅膀》、《到民间采风去》

5.专题探究类:《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我也追星》、《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关注我们的社区》

6.科技生活类:《科海泛舟》、《漫话探险》、《探索月球的奥秘》、《追寻人类起源》

7.其他:《怎样搜集资料》

由此可以看出: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进行的主题活动,如办刊、演出、辩论、参观、观摩电影、采访、朗诵会等;另一类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进行的研究活动,是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有关语文或与语文相关的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如“怎样搜集资料”“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莲文化的魅力”等。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规律

在研究实施过程中,我认为以教材内容为专题进行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的过程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前提,学会用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这才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真正意义所在。根据这些特性,我在研究过程中摸索出一个简单、便于操作的基本规律,即:搜索资料—展示成果—总结评价—进行写作。具体操作如下。

1.制订方案,搜索资料

综合性学习过程中,首先指导学生依据专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角度,分组制订各自的研究方案。其次,学生根据各自的特长,自愿结合,分成摄影小组、绘画小组、摄像小组、讲述小组、演唱小组、舞蹈小组等并制订出研究方案,进行调查研究。然后根据既定的方案,或进行实地考擦,或到图书馆查阅,或上网搜索资料。如在上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献给母亲的歌》时,我就要求每位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就自己感兴趣的专题搜集一到两则歌咏母爱的信息,内容包括:①描写母爱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②新闻报道过的与母亲有关的感人事迹;③描写动物世界母子之情的作品;④展现母亲形象的绘画、摄影、歌曲、广告等作品;⑤与母亲有关的格言、俗语。这样在搜集、查阅的过程中,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搜集资料的能力。

2.形式多样,展示成果

学生把搜集来的资料去粗取精,整理归纳,并就各自的特长,与人合作,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成果。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特长(成果),在给人以美的熏陶和知识的传播的同时,自己也获得知识,乐趣和成就感,这就更体现了综合性学习的“语文特色”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如在《献给母亲的歌》的展示课上,同学们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自己的多才多艺:①故事会如:毕淑敏的《孝心无价》《平安扣》;李智红的《母爱不张霉》;李学军《红肚兜》等②演唱会: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满文军的《懂你》;韦唯的《爱的奉献》;张含韵的《妈妈我爱你等》③朗诵会:诗歌有冰心的《纸船》《母爱》,孟郊的《游子吟》等;散文有

《母亲的回忆》《往事》《心祭》等;小说有老舍的《我的母亲》,高尔基的《母亲》等④电影有《我的丑娘》《妈妈再爱我一次》《左右》等⑤画展:同学们自己创作和搜集的作品⑥自己设计的手抄报⑦舞蹈《感恩的心》《让爱住我家》《让世界充满爱》等。总之这些节目给同学们带来了视觉听觉的享受,同时在展示才华、巩固知识时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

3.归纳总结,作出评价

一节课上完了,其中,总有一些亮点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也总有一些不足让我们遗憾。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和学生要及时归纳总结,对于做得好的要继续保持;针对不足,找出原因及弥补的方法,力争下次活动会开展的更成功。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更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如: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怎样?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是否每位同学都参与了活动?是否从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学会了合作?等等

4.借助素材,进行写作

学生在搜集资料和展示成果时,肯定有一些感触和深思,那么,在活动结束后,老师可以及时指导学生针对本次活动进行写作。它既可以是片段式的(如:体验,启发,感受,评价等),也可以是一篇完整的作文。这样就使得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从而避免了写“说大话、说空话”的无味作文。如在上完《说不尽的桥》后,我会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文:以“桥”为话题,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长时间观察、搜集、整理资料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文体(既可以写说明文,介绍自己熟悉的一座桥;也可以写记叙文,叙述桥的历史抒发情感;还可以写议论文,发表自己的见解。),得心应手地写出优美的文章。

为保证以上环节操作的效果,通常情况下,每次综合性学习,我都要提前一个星期或者两个星期布置,有的甚至在开学初就布置,让学生有足够的、充分的时间准备、实践、研究、分析、展示,使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真正地落到实处。

(四)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对策

综合性学习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对广大语文老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综合性学习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不足。很多老师没有真真站在课程改革的高度来认识综合性学习,没有意思到综合性学习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和价值,教学内容还是按过去的老一套进行,教学还是按过去的习惯设计;二是虽然有一些认识但不愿意做更多的工作,或不敢做更多的工作。这种情况的出现固然有当前评价措施尚未配套等原因,但更多的是因为教学上的急功近利,因为没有把教育的终极目标放在人的发展这个基本点上,要扭转这一局面恐怕首先要积解决转变观念的问题。

2.没有真正进入综合性学习的广阔空间。在许多教师看来,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就是要落实教材中所涉及的一些活动项目,把教材中设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内容当做了“规定”,当做了“任务”,于是,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从内容到形式出现了千人一面齐步走的情况。教师应该跳出教材的框架,积极地自主开发一些综合性学习的资源。其实,综合性学习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可以是活动类的,也可以是研究类的;可以是自然类话题,也可以是社会类话题;可以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开发一些活动项目,还可以从教材(课文中)开发一些研究的话题。只有活动的内容丰富了,贴近学生实际了,综合性学习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才能够真正发挥出综合性学习的功能和价值。

3.没有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特点。综合性学习属于语文课的范畴,应该体现出语文课自身的特点,表现出语文性。目前,由于有的综合性学习的选题过于专业化,技术化,尤

其是在实施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把握不住着力点,所以有时给人的感觉是综合性学习变成了科学课(自然课,化学课等),变成了历史课,变成了时事课等等。在这个问题上,教师首先要明确开展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开展综合性学习,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尽管综合性学习较大程度上体现了“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但它归根到底是语文,是基于语文的延伸和拓展。当然,在语文课程中可以学习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我们也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等,培养他们诸如探究科学等方面的兴趣,但语文教学不能越俎代庖,语文课不能也不可能替代其他学科的课。

4.教师在实施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的角色位置有待调整。目前在综合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所做的工作主要在两点上:①给学生提要求,提任务;②在活动综期组织一次综合性学习的“综端展示”,至于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做什么,什么时候该做些什么,很多教师不甚明了。真正的做法是:放下架子,摆正位置,诚心诚意做一个帮助学生学习的人,自始至终做一个学生自主活动的支持者和引路者!

5.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手段尚需研究。我认为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一方面要作细致的工作,实行分项评价,评价的项目越细致越好,力求不漏掉每一个“美点”,抓住每一个“亮点”,让学生的每一次成功、每一点成功都能得到认可。另一方面,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与整个语文学习的评价结合起来,把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作为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的有机部分。

综合性学习在目前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但只要我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些不足,从行动上弥补这些不足,从观念上去转变这些不足,相信在不久的教学中,综合性学习会发挥其相应的作用并体现其相应的价值的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协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大有裨益!只要我们老师转变观念,指导方法到位,把自己位置摆正,多思考,广学习,就一定会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我们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共同努力吧!

第16篇:初中语文预习课的教学研究实验报告

初中语文预习课的教学研究实验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新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是当代国际社会教育的共同趋势,新世纪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也就是自学的愿望和能力。因此,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的自学愿望和能力作为终极目标,改革课堂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正是基于以上的意识,我们尝试把语文学习的第一环节——预习作为培养学生自学愿望和能力的一个突破口,一个重要途径进行探索和研究。

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着“少慢差费”的弊端,如何克服弊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了语文教师一直探索的问题。探索的目标更多放在课上教学,课后复习两环节上。其实,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效率问题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语文教学的起始环节——预习的操作问题。 我们向来很重视预习这一环节,学生一进入初一,便向他们讲清预习的重要,并指导一定的预习方法,要求他们上新课前一定要预习,预习时间大多安排在课外,课上稍作检查。但总觉这种常规的预习操作效果并不好,于是我们对任教班与其它班的语文预习情况作了如下调查:

的功课都要预习,语文预习也就因课余所剩时间不多而挤掉了。教师对预习方法缺乏必要的持久性指导,很多学生不知如何预习。教师因找不到省时有效的办法检查、督促预习,在繁重的教学负担下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而,作为语文学习前奏曲的预习也就成了一句口号,基本上没有落到实处。

大多数学生课前不预习或被动预习。这样学生对课文一知半解,甚至完全陌生。课上又忙于应付老师的“提问法”“讨论法”“启发式”。而且一篇课文往往

一、二课时就讲完。这样听课,必然会影响课堂学习效率。

主动预习是不是一定对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有效呢?不一定。首先,能做到主动预习的同学很少。其次,课外预习的时间不好控制,预习的质量不能确定。再次,这少数主动预习的同学,由于课外已认真研读了课文,在课上很容易听懂,而且对老师提出的某些问题能对答如流。可是那些占大多数的不预习或被动预习

的同学可能听得似懂非懂,无从回答问题,就成了“陪读”。这对整个课堂效率的提高是不利的。

因此,把预习放在课外操作,几乎形同虚设,对课堂效率提高的作用甚微。那么,把预习放在课内操作又如何呢?针对这一想法,我们提出了《初中语文预习课的教学实验研究》的课题,进行研究探索。

二、题的理论涵义与假说:

(一)课题的理论涵义:

1.语文预习

语文预习是学生在新授课前按一定的学习要求对语文新教材或新课文作自我学习的活动,是语文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是学习新知识的起点。一般放在课外进行。

2.语文预习课

语文预习课就是把预习放在课内进行的课型,改变了预习放在课外的常规形式。

(二)理论假说

通过初中语文预习课的教学研究,探讨语文预习内容、方法以及对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自学愿望和能力的培养等所起的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一)对象:

初二(5)为实验班,采用预习课教学。

(二)方法:

实验法,调查法。

(三)步骤:

1.准备阶段(2000年9月---2001年2月):主要工作是学习科研理论。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摸底调查,设计方案,培养学生的预习意识,教会预习方法,打好预习基础。

2.探索阶段(2001年3月---2002年2月):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养成预习的习惯,具备一定的预习能力,进行探索性预习。在此基础上,悟出适合学生自己的预习方法,要求学生在运用时要求创新求发展。

3.总结阶段(2002年3月---2002年12月):调查研究预习课对

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自学愿望和能力培养的结果,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进行数据分析,撰写报告、结题。

(四)操作原则:

1.主体性原则:确立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真正发展。

2.平等性原则:教学中,师生平等,互相尊重、学习、切磋、启发、激励,共创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3.全面性原则: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推动全班学生的学习。

4.实践性原则:以实践为基础,教学理论为指导,从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

(五)测评工具:

实验的评价工具是学业成绩测试以及有关预习情况的调查统计。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操作:

(一)摸情况,树意识。

通过问卷调查摸清学生预习情况,优秀者表扬鼓励。搜集论述预习重要的名言文章介绍给学生。选择几篇课文,进行预习与不预习,课内预习与课外预习的对比测试,并开展预

习好处多大讨论。在作业中进行预习渗透。设置预习笔记本。备好预习工具书。评选预习明星。总之,要利用各种方法形式使学生在体验中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树立强烈的预习意识。

(二)培兴趣,教方法。

光有了预习的强烈意识,没有形成兴趣,预习工作可能不会持久下去,更不会形成习惯,顶多是个被动预习者。因此,实验初期还需培养学生预习的兴趣。首先要让学生真正明确预习的目的和意义。其次预习课的形式一定要多种多样,诵读型、讨论型、表演型、练习型、上网查资料型等都可尝试。如《苏州园林》的预习可选看《苏园六记》,《在烈日和暴雨下》可观看电影《骆驼祥子》展开讨论,《变色龙》可分角色表演,《白杨礼赞》可诵读,《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可通过填写书籍演变表格练习开展预习。再次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动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要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指导、督促,让他们也体会到预习成功的愉悦。最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预习方法。教时要有计划、有步骤,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方法要切实可行,简便易操作。预习情况要落实到预习作业和预习笔记中,便于检查、督促、总结。

(三)重强化,求自悟。

教给学生预习方法,不可能“一次性”,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了预习问题。要学生在预习中反复实践,反复训练,要经常间隔一定时间进行预习方法“强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在相同或相似的学习情境出现时,会选择最优的方法解决新问题。

教会了学生预习方法,还必须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预习方法的交流。还必须帮助他们对自己的预习过程进行总结,取其合理因素,从而领悟到适合自己的正确的高效的预习方法,使预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自我学习活动。

(四)讲合作,倡创新。

在预习中要注意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尤其是在学生较熟练地掌握了一定的预习方法后,可发挥四人学习小组的作用。通过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结合,互相切磋、商讨、交流预习所得及预习经验方法。所存疑难由组长提交老师,便于老师快捷迅速地了解学生学习中的疑点、难点。

在预习中要善于捕捉保护学生的创新火花,要努力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向老师发问。鼓励学生敢于创新,读出自己的见解,发表自己的创见,鼓励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的预习速度,预习效率提高之后,预习课上时间有盈余,可创造性地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如课前三分钟讲话、写小短文,赏名言诗句等。

五、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通过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业成绩测试及有关预习的调查,认为“语文预习课”的设置取得以下成效:

(一)提高学生的预习意识,养成预习习惯,形成一定预习能力,使预习真正落到实处。

预习由课外刚转入课内时,学生思想上还不太愿意接受,预习课上的预习情况也不容乐观,许多学生预习时走马观花,速度慢,抓不住要点,不查工具书资料,不做笔记,甚至连挑选生字词都不会,更

不用说质疑问题。但由表4的调查可看出,经过近乎两年课上预习的训练,学生的预习意识提高了,预习习惯,预习能力形成,即使有时把预习布置到课外进行,学生都能自觉主动完成。预习真正落到实处。

由表5可以看出,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学业成绩差异不

明显,实验后,实验班学业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尤其是学有困难学生,成绩进步特别明显。这是由于预习放在课内,时间得到保证,学有困难学生能得到老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优秀学生的帮助。以前由于种种原因不预习,现在预习了,对课文熟悉了,探究了,听课的效率就提高了,成绩也就逐步提高。

(三)扩大预习的具体内容,形成一套系统的预习方法。

预习的内容不再只是读读课文,查查工具书,认认词语,想想课后练习这么简单。它的具体内容非常丰富,从范围上看可预习一册书,一单元,一篇课文。

一册书预习:指导学生阅读书前彩图、说明、目录,书中单元提示,书尾附录,了解教材编写意图,总体要求;各单元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各单元之间的关系等,指导学生掌握一册书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明确一学期的语文学习目标,也便于学生选购课外读物。

一单元预习:指导学生阅看单元提示,课文前训练重点,预习提示,听说读写训练等内容,讨论明确单元学习要求,单元内每篇课文学习要求及与单元学习要求间的关系;单元内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间关系;单元内课文与知识短文,听说读写能力训练间的关系;掌握单元学习目标及训练重点,使各部分间知识串联成体系。

一篇课文的预习是预习的主要阵地,预习的内容涉及面广,常要预习的有: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阅看自读提示、注释,诵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思考课后练习,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主题中心,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了解写作特色,欣赏品析佳句,质疑问难,查找资料,阅读相关文章等。预习时不必面面俱到,但应视具体文章,据文章教学要求和训练重点安排预习内容。预习内容的丰富,也就决定了预习方法的丰富。这里谈的预习方法是指一篇课文的预习方法。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总结,常用的预习方法有以下几种:

1.五步法:最基本最常用。具体指一看(提示、课文、注释、

课后练习),二查(工具书资料),三思(课后练习、层次、段意、中心、句子、写作特色),四批(批注重点、疑点),五议(疑难)。

2.表格法:最简便易操作。把预习要求设计成表格,学生预习时填写,一般包括:课题、体裁、作者、出处、生字词、佳句、段落提纲、主要内容、主题中心、读后感受、疑难问题。

3.练习法:利用课后练习,练习册预习,或教师把知识通过一定形式编成练习题供学生预习使用。早期培养预习习惯很有效。

4.提纲法:教师把预习要求编写成提纲,为学生预习指明方向,学生在提纲“定向”作用下,独立进行翻查、分析、综合、体会。

5.笔记法:提高后用。在学生熟悉预习内容,掌握了一些预习方法的基础上,可要求学生把预习所得整理在笔记上,便于交流,检查、督促,课前上交老师,便于教师把握课上讲授重点难点。

6.质疑法:难度较大,在预习时可让学生就文章中的字、词、句、章、语、修、逻等各方面质疑,并试着讨论解疑。

7.类比法:难度更大。找一篇与预习课文同类型的文章,进行类比分析,使学生跳出一篇文章的范围,在类比分析中举一反三,获得对某方面知识的规律性认识。

8.活动法:通过举行跟预习课文有关的游戏、表演、实验、朗诵、演讲、学生试讲、观看影片等喜闻乐见的活动,来领悟体会课文的内容。

在教会学生预习法的同时,也伴随阅读方法的传授,如速读、慢读、精读、略读,圈点勾画批注,拟结构提纲,分段方法,概括段意中心方法等。两种方法传授都要有连续性、阶段性、要循序渐进。

(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预习放在课内,学生在同一时间地点进行,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难点、疑点,使讲课更有针对性,减少盲目性。便于教师面向全班学生,进行预习指导,尤其是学有困难学生,可加强巡视与个别辅导,有利师生交流,有利全班提高。

学生通过预习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听课针对性,减少随意性。预习中已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在老师讲解时得以再理解运用,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能作出快速反应,发言积极,思维活跃,师生间配合默契,因而预习课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般讲读课文连预习课一起用二到三课时都能上完,并不会因为预习课占用课时而影响教学进度。

(五)提高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通过自己独立钻研,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如果说课上教师正式讲解课文是学生施展自学能力的战场,那么预习课上便是学生培养提高自学能力的练兵场。其实,预习决非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需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课文,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导下,学生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独立地主动地学习新知识过程,是自学能力培养提高的过程。

(六)有利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教师在预习课上,教给方法,然后启发诱导,答问释疑,或与学

生自由交谈,或相机指点,或巡回指导,或个别指导,真正体现了“导”的作用。在“导”中教师掌握了学生学习情况,及时修正自己的教案,对学生领悟了的,研究出来的,无须讲。对学生困惑处,谬误之处或想不到之处,教师有的放矢地给学生进一步指导。这进一步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除有赖于教师“善导”这一外因外,更有赖于学生学习内因的调动,这内因即为学生学习兴趣与情感。在预习

课上,学生通过自奋其力有所悟,有所知,有所得,充满体验的快乐,老师正式讲解课文时,学生把自己的理解与老师的印证,若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

若不甚吻合,便会思索,便会集中注意力,追求真知。正是这种快感、思索、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情感,

在预习课上,能不断地自我计划,自我控制,自我鞭策,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实验课题研究所取得的初步成效证实了课题的理论假说。但有许多问题还值得我们继续去探索。比如,预习课设置时间长短的问题,是三年,两年,一年还是一学期?是不是每篇课文都要预习呢?当我们把预习放到课堂上进行,那么学生课外在语文方面学些什么?是任其自然,还是开展拓展性阅读?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关注研究。

第17篇:让课堂动起来,初中语文互动教学研究

让课堂动起来,初中语文互动教学研究

摘 要:所谓教学,其实应该“教”与“学”两个部分。作为“教”的主体的教师,以及作为“学”的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才能实现教学的目的。随着我国新课改的逐渐深入,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已经越来越趋近于平等。只有在教学活动中让每个人都得到个性上的解放,潜能上的发挥,才能实现教师和学生统一发展,人格、情感、意志共同成长的教学宗旨。基于这种理念,互动式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已经成为当下以及未来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方式。

关键词:初中 语文 互动 教学

一、合理预设,激发学生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课堂若想发展成互动式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前提。若是学生对于所学习的知识都毫无兴趣,那么互动性就无从谈起。语文这门学科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是母语学科,然而却并不像其他的学科那样能自然而然的就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必须准备一个合理的、有趣的教学预设方案,通过精心的设计,来引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的兴趣。

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内容简短,但是却中心突出,主要角色性格鲜明,人性光辉熠熠闪耀,可谓是大文学家雨果笔下的又一精彩作品。然而在教学时,这篇课文却不像我们所熟知的通俗的故事那样富有戏剧性或者情节性,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是没有多少兴趣的。然而只要通过合理的预设,教师完全可以实现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某位教师在上这一课时,并没有按照传统的“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的模式来教学。这位教师一开始就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放映了一段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沉船片断。学生无疑是喜欢看电影的,眼球立刻就被吸引了。这位教师重点给学生播放了沉船时船上的水手们恪尽职守救助妇女和小孩的片断。待到播放结束之后,她也没有立刻引入课文,而是问到:“同学们,刚才你们看了这个电影片断,你们有什么感想吗?对于电影里的那些水手们的做法,你们赞同吗?试想一下,如果你们遇到这种情况,全班同学都在沉船上,你会怎么做呢?”教师提问的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思考。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学生基本上都表达了愿意把机会让给别人的高尚思想。在情感上,这位教师让全体学生实现了共鸣。之后,这位教师又说道:“人性很复杂,有的人贪生怕死,有的人却伟大高尚。1870年,诺曼底号上的哈尔威船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人性。同学们,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哈尔威船长和刚才泰坦尼克号上的船员有什么不同吧。”就这样,这位教师引入了正式的课文内容,而通过这句话,学生对于“不同”的好奇心也被调动出来。在教学完课文之后,这位教师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一些关于“诺曼底”号的资料,讲述了这篇课文的背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擅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丰富教学模式,还能提供书本所不能提供的信息,

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见识,从而以知识上的丰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调动气氛,鼓励学生发言

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听命于教师。在课堂上,教师就是权威,气氛不可谓不僵硬,学生思维不可谓不固化。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新型的师生关系也被不断提出。当今的中学语文课堂,比起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是以往的权威代表,而是成为一个引路人。这种角色关系的转变和构建为互动式的教学课堂提供了基础。只有做到了将学生当做教学主体,尊重他们的话语权和自主权,重视他们的思想,才能建立适合学生发言,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课堂。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责任由教授更多的偏向于引导。因此,学会调动气氛,巧设情境,活跃课堂,就成为了教师教学预设方案中的主体。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中有一篇课文叫《幼时记趣》。这篇课文虽然是用文言文写成,但是却讲述了作者沈复童年时期的趣事。某位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将课堂的重点内容都放在了学生讲述自己的童年趣事上。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纷纷感受到课文中所描述的事情其实他们自身小时候也经历过。之后这位教师又讲述了自己的童年经历,一些妙趣横生的事情让学生哈哈大笑,课堂气氛顿时变得极为活跃。之后在这位教师的积极引导下,不少学生也讲述了自己童年时期的趣事,甚至是玩的游戏,以及做过的恶作剧。一堂课下来,虽然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讲述自己的童年经历,但是却因此对沈复的《幼时记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文言文也变得通俗易懂了。

课堂教学有时候需要以实际的经验作为切入点,才能激发出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活跃他们的思维,才能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释放权利,培养主动学习

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旨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在当今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已不能把学生当做是接收知识的容器,学生也不能再被摁在课桌后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语文课堂的主流教学方法。互动式的语文课堂要求的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通过相互作用实现语文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发挥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而不是坐等教师安排一切。只有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培养,个性得到充分发挥,语文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如八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一课,某位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了一遍课文之后,就要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自行讨论。孔乙己是一个非常典型但是却非常矛盾的角色,然而在教学时,这位教师却没有对这个人物加以点评,而是要学生自行讨论发表看法:“究竟这个人物是好人还是坏人?”“在现在这个社会这样人还多不多?”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思维被激发了,表现更活跃了,课堂教学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 结:

初中语文互动性教学的前提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还需要注重课堂气氛的调动,释放教学的权利,充分培养学生的主动力,鼓励学生发言。 参考文献:

[1]张晓琴.初中语文课堂有效互动教学策略探讨[J].才智,2011(12)

[2]赵伟.探析初中语文课堂互动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9)

[3]陈旭.浅议如何有效开展初中语文互动教学[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2)

第18篇: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摘要:本文结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针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研究,以期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所借鉴。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且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分析。

一、更新阅读教学观念

传统语文教学观把传授学科知识作为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目标,而新课改则更关注学生现实的、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在学生现实经验的基础上,强调经验与知识的整合,使学科知识成为学习者的发展资源,使文本为教学对话提供话题及创设情景。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转变自身观念,树立全新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探索符合初中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同时,还要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初中生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流向,并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结构和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

二、创设情境进行阅读教学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最有表现力的语句,反复推敲,会 心悟解。如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的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老师可让学生在班内表演捕鸟动作,在表演中体会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天真、快乐的心理,然后同学发表议论。学生在情境中,动态生成动词的运用知识,从而更好地提高了阅读能力。

三、改进教学手段进行阅读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时,由于教学内容与声音、图像、动画等有机融合,教学信息呈现出直观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而备受学生欢迎。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有效利用传媒资源的独特价值。首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要营造氛围,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教师应整合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媒体,以辅助语文阅读教学。尤其是在课文导入及作品赏读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声情并茂的朗读、真实生动的视频等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沉浸在美妙的语言世界。比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自己截取了同名电视散文中安塞腰鼓表演片段,动感十足的画面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铿锵有力的诵读给学生深沉的情感震荡,这样学生更好地进入了教学情境。其 次,充分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当前很多学校都配有多媒体设备,语文教师要正确看待课件的功用,要树立课件为教学服务的思想,应该在吃透教材、理解文本、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设计适合教学对象、切合教学内容的课件。

四、改革阅读教学评价方式

新课标中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考查和评价,重在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和自身的全面发展。教师对学生阅读的评价应随时进行,及时评价。阅读教学不能搞标准化,因为学生有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所以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性格特点及学习基础来制定不同的要求,实施多

第19篇:初中语文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践

初中语文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践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宁县铁王初级中学

实验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我校困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两大因素:其一,受语文界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理解、轻阅读感悟这种大气候的影响,多数学生家庭读书环境差,缺少读书必需的物质条件。其二,学生作文水平不高,“老师一命题,学生扯头皮”现在的学生最怕的可能并不是高难度的试题,而是看起来容易,提起笔来却叫苦连天的作文吧!就现状来看学生能够写出一篇字迹工整,语句通顺,基本符合题意的文章,在阅卷场上就已经很能够打动阅卷老师的法眼了。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理念之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论。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对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2、结集编印学生优秀作文集《雏鹰》,教师经验总结、论文集能够获得市级以上的奖励。

3、全体语文组教师能够得到专业引领、在语文教学上能够得到更快速的成长。

4、我校学生作文水平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课题领导小组

行政主持:陆鹏程

专家指导:李建荣(陇东学院副教授) 组长:周立锋

组员:郭 龙 刘富海 豆海斌 郑会霞 冯永奇 王刚宁

五、具体分工:

陆鹏程:负责课题管理,专业引领及工作协调。

周立锋:负责课题前测、后测工作;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及课题研究结题报告;《雏鹰》的组织;档案管理。

郭 龙:撰写本小组阶段小结,协助开展全校性作文比赛活动;

刘富海:主持一至三年级各项具体实验工作,撰写本小组阶段小结,协助资料整理;

各备课组长:具体负责本年级读书活动的策划、组织与资料整理工作。

其它实验教师:负责完成课题组下达的各项任务及所任教班级的实验工作,与组长一起完成结题报告的写作。

六、课题研究的原则

1、课外与课内相结合的原则。

2、独立写用与平台交流相结合的原则。

3、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观察调查法

通过调查和问卷,对家长、学生相关研究领域进行了解,摸清现实状况,观察课外阅读的实际动态,做出详细记录,根据这些发展变化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获得初步结论,指导计划,并加以实施。

2、行动研究法

即在动态的变化中,不断验证指导效果,及时调整指导内容和方法,以求得更好的指导效果。

3、比较法。学生作文水平前后的比较。

4、评比激励法。对积极参与写作,取得良好成效及明显进步的同学、班级,给予适度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树立典型,激励其他学生多写作。

八、课题研究对象 全校学生、老师

九、课题研究步骤及预期成果 主要计划及预期成果如下:

(一)、准备阶段(2011年4月——2011年7月)

1、了解学生课外阅读写作的状况。(前测)

2、学习相关理论,制定实施方案。

3、申报课题,制定符合实际的年级组实施方案。

4、聘请专家李建荣老师专业指导、开题可行性论证。

5、开办我校作文集《雏鹰》。

6、撰写本学期研究工作小结

(二)研究阶段(一)(2011年9月——2012年1月)

1、学校建立《我行我秀》校园网上作文展。

2、努力办好作文集《雏鹰》争取上一个档次。

3、组织全校学生假期写成果展评活动。

4、借助网络开展“每周美文”评比活动。

5、邀请专家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6、班级周记活动检查。

7、向各大杂志推荐学生优秀习作。

8、撰写本学期研究工作小结。

研究阶段(二)(2012年1月——2012年7月)

1、表彰读书活动优秀作品、各类积极分子。

2、制定新学期研究工作实施方案。

3、邀请专家指导研究课题工作。

4、争取能够采用这种模式在我校上一节县级公开课。

5、优秀家长经验介绍。

6、撰写本学期研究工作小结。

(三)结题研究阶段(2012年8月——结题)

1、实验后测工作准备;

2、整理课题研究各类材料。

3、撰写经验总结、论文及阶段性总结报告。

4、结集编印学生优秀习作集。

5、进行后测。

6、形成校本教材。

7、申请结题。

8、进行后续性研究。

第20篇:初中语文规范汉字书写教学研究初探

新课程下农村初中语文 规范汉字书写教学的探究

姓 名: 李 萍 联系电话:13981675637

新课程下农村初中语文 规范汉字书写教学的探究

平昌县龙岗初中 李萍

【内容摘要】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先进的文明之一,语言文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汉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创造发明,是世界璀璨文明中的瑰宝,规范正确的书写汉字就是在传承中华文明。作为一个中国人就应该写好汉字,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学生来说,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中华文化,规范美观的书写汉字是一个重要的基础能力。近年来,随着现代各种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现在的中学生越来越依赖数码产品,而不重视传统的汉字书写,造成汉字书写、语言表述随意、不规范,严重影响到民族文化的传承。针对我校是一所农村单设初中,学生普遍基础较薄弱,对学习的兴趣不高,信心不足的情况,我尝试以规范汉字书写为突破口,逐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自信,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潜能。

【关键词】 新课标 规范 汉字书写 教学 探究

汉字不同于其他文字,她造型优美,内涵厚重广博。正确书写汉字,对开发学习潜能,培养创新思维有着重要的帮助,对提高自身艺术修养,文化素养,以及修身养性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我校地处偏远山村,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初中之初就表现出汉语拼音、汉字书写能力等较差的问题,因此造成许多学生对学习的信心不足,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更是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于是就出现了一些学生消极怠学,不思进取的状况。基于以上问题,我开展了从基础做起,从规范汉字书写做起,帮助学生打基础,逐步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

一、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历史起源和相关知识,感受汉字之美。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有关知识和文化,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端正学习态度,让学生能主动的去学。通过多种渠道的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我制作成生动有趣的演示课件,开展一系列的讲座。比如:《汉字之美》,先从仓颉造字的传说,带领学生走进历史去探寻汉字起源,再到汉字从古汉字甲骨文,到隶书楷书魏碑行草等字体演变,以及汉字的结构和造字法等知识的讲解和分析,列举了大量的汉字实例,直观形象生动,学生也容易理解和接受。从鲁迅先生的汉字三美为出发点,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意美、音美、形美。讲座结束之后,很多同学意犹未尽,老师又展示了一些有关汉字的谜语和小故事,同学们的热情高涨。从开展的一系列的讲座中,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激发了他们对祖国汉字的热爱,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和学习汉语语言文字的信心和动力。

这种直观生动的方式易于让学生接受,从而很好的引导学生去了解汉字、学习汉字,也唤起了他们学习的热情,效果良好。

二、指导学生加强基础练习,逐步提高学生规范书写能力。通过前期的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接下来就对学生进行具体笔法的指导练习。要写好汉字,我每周一节书法课,双周一次书法兴趣讲习,并组织学生观看全国汉字拼音和书写大赛,循序渐进,先从具体的笔画练习到独体字、包围结构、上下左右结构的字书写,到文章训练。经过几个月的积累,学生的硬笔书法有了很大的提高,汉字书写越来越规范美观。学校多次举办师生硬笔书法大赛,很多学生都获得了奖励,并有学生在县级中学生硬笔、软笔书法大赛中获得较高的荣誉。这些成绩的取得,大大鼓励了学生的信心。随着书法练习的深入,很多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阅读大量的古诗文、名家名篇等,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促进了语文素养的提升。 通过具体笔法的指导练习,很多学生改掉了写字时潦草随意等一些坏习惯,字体也越来越工整和美观,每当我展示优秀作品或提出表扬的时候,我都能从学生那里感受到他们的快乐和自信。有了这样的进步,课堂上主动学习的同学也越来越多,考试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以汉字书写为基点,逐步渗透审美教育。

俗话说“字如其人”,教育学生端端正正的写字,更要堂堂正正的做人。美观、公正、清晰的汉字,不仅能赏心悦目,更能引发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很多事物的看法还不成熟,作为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求真、尚美的精神。美感教育并不是在课堂上灌输理论知识就够了,更需要时时处处的熏陶和感染。我在指导学生汉字书写教学中同时也逐渐渗透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远大的理想。做好中国人,写好中国字,说好中国话,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国家的语言文字。并以此来端正学生写好汉字,用好汉字的思想及行为,使学习汉字书写与做人紧密地结合起来。比如我在课堂上给学生举出实例。人之初,性本善。“善”,吉也。美好的意思。从字的结构分析,即羊用口吃草。羊索取的是草,给予人的是羊奶和羊毛。善是人们公认的美好的品德之一。为善,就是为他人做好事,同时自己感到“最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踊跃捐钱物,我们也都把它当作快乐的事。美育的本质在于追求真、善、美。善,人之美好品德,善有善报。钱一直是人们所向往的。“钱”之为物,人所共爱。分析钱的结构,给人也有很大的启发。君子爱财,当取之有道。取之无道则贪,迟早会有被“杀”的一日。许多贪官污吏因贪赃枉法而受法律制裁就是明证。其实这种以趣味解释来告诉人们如何做人的汉字还有很多,“忠”字,是把心放在中间,即将心放正之意。心若不正,就成了“歪心眼”。对祖国、对事业、对爱情、对朋友,都要忠诚。忠贞不渝、刚直不阿、诚实可信、讲真话、守信用,才是忠的表现。还有“耻”字,《康熙字典》解释说:“耻。从心耳会意,取闻过自愧之意,凡人心惭则耳热面赤是其验也。就是说,知廉耻的人有了过错,就会脸红心跳。自古以来,仁人志士就将“知耻”作为“修身”的基础。“命运”中“命”即“一人一叩首”之意,也就是上天注定命该如此,“运”即通过不断的努力去改变,两个字连起来意思是,“虽然命中注定,但通过后天努力是可以改变的”。通过大量实例的分析,激发了学生主动去探索的兴趣,也无形中给他们渗透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也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的精神。

汉字采用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多种造字法,造就了汉字结构本身的富于变化和趣味性。汉字结构非常讲究,细品起来感觉有的字形结构紧凑整齐;有的疏密有致;有的潇洒飘逸;有的庄重大方,总之只要用心去了解就能发现汉字魅力无穷。所以我在指导学生写好汉字的同时,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也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做事,堂堂正正的做人的思想。 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在规范书写汉字方面有较大提高,学生以前消极怠学的现象也基本消失,呈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以饱满的热情更加的自信地学习,甚至还有学生对汉字规范书写有更高的追求。这个好的开端,也恰好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精神的具体体现。但提高初中生的汉字规范书写工作任重道远,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提高。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专题发言.doc》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专题发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演讲稿主持词代表发言庆典致辞民主生活会发言表态发言专题发言对照检查材料开场白感言大全发言稿欢迎词台词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