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案导入模板

2020-04-18 来源:教案模板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高中化学教案

为您服务教育网http://www.daodoc.com

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了解大气污染的原因及其控制。 2.能力目标。通过对SO2氧化性和还原性的推测及验证,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与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酸雨形成的途径及防治方法,增强环保意识;通过对氮氧化物的功与过的探讨,认识事物的两面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的性质。

难点:SO2的氧化性与还原性;有关NO、NO

2、O2等混合气体与水反应的简单计算。

三、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资料搜集、实验探究、对比归纳。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利用网络搜索查询当地城市某一天的空气质量报告,通过相关数据分析提出下列问题。 1.为什么空气质量报告中要提供SO

2、NO2的指数?它的意义何在? 2.空气中的SO

2、NO2主要来源是什么?

[课堂讨论]启发学生从自身感受的角度讲述大气污染的情况。 [幻灯展示]酸雨的形成及其危害。

对以上问题要更深一步了解,引入本节课的课题——硫和氮的氧化物。 [板书]第四节硫和氮的氧化物

[课堂引导]SO2是一种非金属氧化物,初中阶段我们学习过的CO2也是一种非金属氧化物,它们性质上有何异同?

[自学辅导]学生按提纲回忆已学知识,分段阅读教材,对比归纳,学生代表发言。 学习提纲:

1.CO2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2.SO2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对比归纳]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CO2SO2物理性质无色、无气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易溶于水。化学性质①一般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②与水化合CO2+H2OH2CO3 ③与碱反应

CO2+Ca(OH)2CaCO3+H2O①与水化合; ②与碱反应; ③漂白作用;

为您服务教育网http://www.daodoc.com ④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拓展延伸1]

CO2是酸性氧化物,SO2也是酸性氧化物。我们如何验证一种氧化物是否酸性氧化物? [教学引导]从酸性氧化物的定义分析;从大多数酸性氧化物与水作用的情况分析;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实验探索]小结学生讨论,可参考设计如下实验供学生动手探索: 1.在澄清石灰水中通入SO2气体。 2.在通入SO2的蒸馏水中滴加石蕊试剂。 [拓展延伸2]

从上面的实验和以前学习的知识了解到SO

2、CO2通入石灰水中都能使石灰水变浑浊,要求学生写出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提问学生:如何鉴别SO

2、CO2两种气体?

[教学引导]利用SO2的气味、漂白性、还原性等进行鉴别;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动手实验可参考如下设计。

1.收集SO

2、CO2各一瓶,闻气体气味;2.将SO2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

3.分别将SO

2、CO2气体通入酸化的KMnO4溶液中。[拓展延伸3]

SO2可使紫红色KMnO4溶液褪色,是由于SO2的漂白作用吗?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SO2,在SO2中硫是+4价,它可以在反应中升高,也可降低,故S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知识迁移]写出下列化学反应程式: SO2+KMnO4+H2O—— SO2+Cl2+H2O——

[知识应用]根据二氧化硫的性质,联系生活实际分析,SO2有哪些用途?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织物都可利用SO2来漂白,但某些不法商家却利用SO2来漂白食物,从而对人体造成伤害。在现实生活中,你如何利用化学知识来辨别是否添加了SO2?组织学生讨论。

[实验探索]品红溶液通入SO2再加热到沸腾。

[观察分析]SO2与有色物质作用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

[归纳小结]SO2是一种酸性氧化物是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SO2的漂白作用与氯水漂白作用是有区别的;S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用几分钟时间给小组成员归纳要点,由学生代表陈述,其余同学补充)。

[作业]课本第83页习题;《化学学材》第55页第1~10题。

[教学反思]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学生的积极性高,有较高的参与度,通过师生的教学互

为您服务教育网http://www.daodoc.com 动,较好地解决了课本的难点和重点。建议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能多些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对拓展延伸问题应再精简些,否则课堂时间略显不足,课堂讨论难以充分。

[本课特点]在本小节的教学上,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对凡是学生能自己掌握的知识,都要求学生自己归纳小结,教师只是给予适当的点评,如本节有关SO2与CO2的性质对比,因而课堂上大部分时间可用于典型问题的深入探讨和实验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按学生的思维层次提出了一系列的拓展延伸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1.氮的氧化物有几种?其中氮有几种价态? 2.氮的氧化物中属酸酐的有哪些? 3.NO、NO2的互变关系如何?

[讨论、小结]1.氮的氧化物有5种价态 N+12ON+2ON+32O3N+4O2N+42O4N+52O5 2.N+32O3(亚硝酐)HN+3O2;N+52O5(硝酐)HN+5O3 3.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对比NONO2物理性质无色、不溶于水的有毒气体。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易溶于水。化学性质2NO+O22NO23NO2+H2O2HNO3+NO [拓展延伸1]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反应 3NO2+H2O2HNO3+NO 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多少?

[拓展延伸2]大气中的NO、CO、NO2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的排放,试利用已学知识分析汽车尾气中含NO、CO、NO2的主要原因。

[分析讨论]从汽车汽缸中的气体过量与否分析,可考虑总结如下: 空气不足:汽油不完全燃烧产生黑烟(C);C+O22CO 空气过量:N2+O2电火花2NO;2NO+O22NO2 [拓展延伸3]NO2与溴蒸气都是红棕色气体,根据已学知识如何鉴别这两种气体? [分析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回答,可参考以下方法: 1.将两种气体通入水中,观察水溶液的颜色; 2.利用AgNO3溶液鉴别。

[科学探究]设计实验:给你一试管二氧化氮,要求尽可能多地使NO2被水吸收。

[教学点拨]从3NO2+H2O2HNO3+NO;2NO+O22NO2两化学反应综合考虑,归纳小结NO、NO

2、O2等混合气体与H2O反应的两个总反应: 4NO2+O2+2H2O4HNO3 4NO+3O2+2H2O4HNO3 [分组讨论]填写课本第80页表格。

为您服务教育网http://www.daodoc.com [拓展延伸4]例:将一充满NO2和NO的混合气体倒立水槽中,充分反应后,若水上升到14处,则原混合气体中NO2和NO的体积比为多少?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试管中气体体积缩小的原因是什么;利用差量法计算。 3NO2+H2O2HNO3+NOΔV=2 [课堂讨论]保护环境——如何防治SO

2、NO2对大气的污染? [资料搜集]参考问题: 1.当地城市的大气状况调查;

2.近几年当地城市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情况对照;3.当地城市的SO2的成因调查; 4.改善本地城市大气环境的合理化建议。 [作业]《化学学材》第56页:能力拓展题。

[教学反思]在实验探索的环节及资料查询上,可考虑课前以小组形式开展活动,从而保证课堂效率。

[本课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要求学生自己归纳小结NO2和NO对比等内容;按学生的思维层次提出一系列的拓展延伸问题;重点设计实验探索和利用网络进行资料查询等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推荐第2篇:高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分为必修两本,选修6本 高一基本就是学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前两章 目录如下:

必修1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重点是蒸馏和萃取操作)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物质的量,高中化学的基本计量方式,很多人就是这里不适应的,多做题,是高中化学的第一道槛) 归纳与整理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胶体,内容比较独立,可以上课的时候再听,影响不大) 第二节 离子反应 (高考必考一个选择,重点)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绝对重点,重点中的重点!记住后面学习第三章第四章具体物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时候都基本都需要结合氧化还原反应来考) 归纳与整理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主要是四种金属:钠、镁、铝、铁)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归纳与整理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如果你是暑假自学的话我建议到第三章就差不多了,贪多嚼不烂,这一章非金属涉及到的性质更多,计算也多,结合前面的也多,前面没有完全弄懂的情况下贸然接触容易产生挫败感)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第三节 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四节 硫酸、硝酸和氨

归纳与整理

必修2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 化学键

归纳与整理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归纳与整理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第三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第四节 基本营养物质

归纳与整理

第四章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

第二节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

归纳与整理

化学反应原理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二节 燃烧热 能源

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

第二节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第三节 化学平衡

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一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

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

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第四章 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 原电池

第二节 化学电源

第三节 电解池

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有机化学基础

第一章 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第三节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第四节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第二章 烃和卤代烃 第一节 脂肪烃

第二节 芳香烃

第三节 卤代烃 第三章 烃的含氧衍生物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醇酚

羧酸 酯

有机合成

第四章 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第一节 油脂

第二节 糖类

第三节 蛋白质和核酸

第五章 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 第一节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

第二节应用广泛的高分子材料

第三节 功能高分子材料

化学与生活

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

第一节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

第二节重要的体内能源---油脂

第三节生命的基础---蛋白质

第四节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第二章 促进身心健康

第一节 合理选择饮食

第二节 正确使用药物 第三章 探索生活材料

第一节 合金

第二节 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第三节 玻璃、陶瓷和水泥

第四节 塑料、纤维和橡胶 第四章 保护生存环境

第一节 改善大气质量

第二节 爱护水资源

第三节 垃圾资源化

化学与技术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工业

课题1 化学生产过程中的基本问题

课题2 人工固氮技术──合成氨

课题3 纯碱的生产

第二单元 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

课题1 获取洁净的水

课题2 海水的综合利用

课题3 石油、煤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

第三单元 化学与材料的发展

课题1 无机非金属材料

第一章 课题2 金属材料

第二章 课题3 高分子化合物与材料 第四单元 化学与技术的发展 课题1 化肥和农药

课题2 表面活性剂精细化学品

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 原子结构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二章 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 共价键

第二节 分子的立体结构

第三节 分子的性质 第三章 晶体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 晶体的常识

第二节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第三节 金属晶体

第四节 离子晶体

实验化学

第一单元 从实验走进化学 课题一实验化学起步

课题二化学实验的绿色追求

第二单元 物质的获取

课题一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课题二 物质的制备

第三单元物质的检测

课题一 物质的检验

课题二 物质含量的测定 第四单元 研究型实验 课题一 物质性质的研究

课题二身边化学问题的探究

课题三 综合实验设计

我面试的时候用的资料,不过提醒你哦,几乎是不会出现原题的。 1.问题:当在你上课时,一个学生在传纸条,你怎么办?

1、用眼神暗示他,引起他的注意,让他聚精会神的听课。

2、边讲课边走到他的课桌边,用手敲打他的书桌,提示他,让他聚精会神的听课。

3、课后把他叫到办公室,给他讲清楚,传纸条的危害,让他今后注意上课认真听讲。

其实这是一个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只要围绕这三个要点,说法正确就可以。 2.问题:学生早恋怎么办?你支持学生早恋吗?

“不支持,但也不生硬地反对。先了解学生情况,分析早恋的原因。通过在班上开展讨论,让学生明白青春的可贵,爱情的神圣——很多人只是因为空虚,寂寞,贪玩而随便、不负责任地把爱情当游戏……有必要的话,可以找学生单独谈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讨论:我会和他/她讨论如何对待这种“爱慕”,而不能叫爱情。我比较喜欢私下沟通,上升到班级讨论会不会让孩子难为情呢?这也是人生一道彩虹! 3.问题:你对工资和福利有什么期望? 我对工资没有硬性要求。我相信贵公司有一个薪酬标准,在处理我的问题上会友善合理。我注重的是找对工作机会,所以只要条件公平,我则不会计较太多。 4.问题:“为什么要选择教师这个行业”、“你是怎么看教师这个工作的”?

回答:我读的就是师范类的专业,做教师符合自己的专业,而且现在公司之类的工作不够稳定,教师稳定性比较高,现在好的学校对教师的培养很好,也能为教师提供很大的发展空间等。

对孩子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更多了一份成熟和自信。教师这个职业是神圣而伟大的,他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情操。因此,在读师范 时,我就十分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广泛地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学有专长,做到除擅长绘画和书法外,还能会唱、会说、会讲。“学高仅能为师,身正方能为范”,在注重知识学习的同时我还注意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没有不良嗜好和行为。我想这些都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素养。

5.问题:教师要耐得住寂寞、清贫、教师要守住这片净土,你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个行业?参加教师招考进行教师队伍你的动机是什么?你觉得做教师的伟大之处在哪里?

回答: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一直以来是我的梦想,也是我最真实的理想,虽然我从教已经有十几年了,但我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所以我要报考教师这个职业,并不是因为听了“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句话,而是因为我非常了解这个职业,也非常热爱这个写满奉献、充满挑战的职业,因为在这里有着可爱的孩子,令人敬佩的同事们,他们都已成为人生路上不可磨灭的一笔。 教师在精神上是富裕的,是其它行业所不能比拟的,因为我们从事的是伟大的事业,是令人尊敬的事业,至少我们的灵魂是幸福的。如果上天要我选择财富的富有和灵魂的幸福,我想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这可能就是我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的根本原因吧!

6.问题:做班主任吃亏吗?

根据我十多年的教学经历来说,我觉得做班主任还是比较合算的。 我的想法有以下几点:

(一)、能吸取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管理水平。班主任既要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又要做好管家,大事小情都要做到有的放矢。从直观上来说可能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但是从另一方面,为了能经常吸取先进的教育理念,我经常收看、收集与教育有关的信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管理水平。

(二)、交流经验,加快自己的成长步伐。班主任工作纷繁复杂,为了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我经常和其他班主任互相交流自己的育人经验,有失误的败笔,也有成功的喜 悦。大家在互相交谈中多了几份留意和思考,多了几份关注和细心。同行间的交流与思考似一道强劲的催化剂,加快了我成长的步伐。

(三)、增强了 反思精神。学一学,听一听是班主任积累经验的过程,现代信息条件下的网络技术为班主任发展提供了平台,我写教育札记、教育日记,写同孩子们相处的成长故 事,并粘贴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后来干脆建立了自己的教育博客,成立了自己的家园。写一写,让我品尝到了交流带来的成功和快乐,班主任工作极大的炼就了我的 反思精神。

所以说,做班主任虽然辛苦,但对我快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却有些不可估量的作用。

7.问答:谈谈你的缺点

常规思路:①不宜说自己没缺点;②不宜把那些明显的优点说成缺点;③不宜说出严重影响所应聘职位的缺点;④不宜说出令人不放心、不舒服的缺点;⑤可以说出一些对于所应聘职位“无关紧要”的缺点,甚至是一些表面上看似“缺点”,从工作的角度看却是优点的“缺点”。

点评:这个问题上是各种教人面试技巧中,最“害人”的。 考官问这个问题,是想测试一个人的成熟度、对自己的判断、和学习改进能力。说出自己有什么缺点,其实一点都不重要。这里重点测评的是面试者是不是真正的对 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而且一般在问这类问题的时候,我喜欢让面试者举出一两件具体事例,这样更具有真实性。尤其是用上面的思路5来回答,纯粹是把面试官当成XXX,难道他们听不出来吗?,如果这样回答,应聘者在面试官心中一定减分不少。 8.问答:请你自我介绍一下

常规思路: ①介绍内容要与个人简历相一致; ②表述方式上尽量口语化;③要切中要害,不谈无关、无用的内容;④条理要清晰,层次要分明;⑤事先最好以文字的形式写好背熟。

点评:我个人在面试中一般喜欢用这个作开场白,这个问题其实已经心里有数,只是作开场白而已,然后对阅读简历中发现的问题,在开场白的时候找机会了解。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想好细节,考官在这个时候一般都会追问几个细节。一般编造的简历和经历在这个过程中都会“穿帮”。 9.问答:你有什么业余爱好?

常 规思路:①业余爱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应聘者的性格、观念、心态,这是招聘单位提问的主要原因;②最好不要说自己没有业余爱好;③不要说自己有那些庸俗 的、令人感觉不好的爱好;④最好不要说自己仅限于读书、听音乐、上网,否则可能令面试官怀疑应聘者性格孤僻;⑤最好能有一些户外的业余爱好来“点缀”你的形象。

10.问答:谈谈你的家庭情况

常规思路:①对于了解应聘者的性格、观念、心态等有一定的作用,这是招聘公司提问的主要原因;②简单地罗列家庭人口;③宜强调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④宜强 调父母对自己教育的重视;⑤宜强调各位家庭成员的良好状况;⑥宜强调家庭成员对自己工作的支持;⑦宜强调自己对家庭的责任感。 点评:这个问题一般很少问,因为毕竟牵涉到个人隐私。国企和部分民营喜欢问,主要是了解社会关系。而不是上述的回答。 11.问答: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常规思路:①座右铭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应聘者的性格、观念、心态,这是面试官问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②不宜说那些医引起不好联想的座右铭;③不宜说那些太抽象的座右铭;④不宜说太长的座右铭;⑤座右铭最好能反映出自己某种优秀品质;⑥参考答案——“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点评:这个也最多使面试应届生时候的问题,对经验人士从来不用,否则会显得考官比较傻。

12.问题:为什么要选择当山区教师?

1、山区也需要教育。孩子都是祖国的希望,而山区的孩子们更是大山能够崛起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家强,西部富则国家富。所以,我愿意为祖国山区的教育事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2、我人生理想的实现。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人生三大乐事之一,那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我的希望就是能教育所有渴望学习,热爱学习的孩子们。所以,不管他们是在大都市还是在小山村,我都愿意用自己的学识和爱心,点亮他们前进的明灯。

3、个人喜好。山区的生活条件是很艰苦,但同时那里却有都市所没有的清新的环境和纯净的民风。在山区我可以静下心来,不考虑俗世名利,涤净心扉,踏实教学。

13.问答:为什么要选择教师这个行业?

“为什么要选择教师这个行业”、“你是怎么看教师这个工作的”等涉及到教育观的这类问题被问到的几率最大。金陵中学丁强校长告诉记者,这是来面试的考生必须要回答的问题。每年仅是因回答这两个问题不当而被淘汰的考生就有很多。 参考意见:回答问题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要故弄玄虚,比如这样回答就不错:读的就是师范类的专业,做教师符合自己的专业,而且现在公司之类的工作不够稳定,教师稳定性比较高,现在好的学校对教师的培养很好,也能为教师提供很大的发展空间等。

14.在面试时如何应对学校即兴提出的问题

在面试时,学校会根据考生的履历提出一些即兴的问题,主要是考察考生的应变能力。

参考意见:考生在写履历表时就要有被提问的意识,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强项”多做点准备,这样不至于强项变弱项。他说,有个考生在履历表上写到他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校长马上就追问考生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以及对这篇文章观点的一些探讨。结果这个考生说的稀里糊涂,很显然没做准备。 15.小学教师面试:课上得怎么样?

小学教师面试第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对考生课堂教学的考察,通过上一节课看考生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到底怎么样,比如对教材的了解、板书,对学生活动的组织以及对课堂的控制等。区教育局会组织教师听课并给考生打分,根据分数确定是否留用。而学校没有录用权。

参考意见:平时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应该增加课堂教学实战训练,结合自己学到的知识,多实践,锻炼自己的教学水平,增加实战经验,平时还要多研究案例教学法,这样就不会在真正的课堂教学中紧张。一些师范学校也应多给学生安排实战训练课,熟练掌握案例教学方法。

16.为什么要选择教师这个行业?

【参考答案】:我读的是师范类的专业,当一名优秀的老师是我最大的愿望。现在公司之类的工作不够稳定,教师稳定性比较高,尤其是好的学校很重视对教师的培养,所以未来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7.你最尊敬的教育家是谁,为什么?

【参考答案】:我最崇拜的教育家是素有英语教育界泰斗之称的——张道真。我之所以崇拜他,原因有三。

第一高尚的人格魅力。76岁高龄的张道真教授,在国内外英语教育界享有盛誉。他把毕生的经历都献身于教育并研究教育,正是他带领着我们走着英语教育改革的每一个步伐!

第二科学、实用的英语教学方法。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来改变这种状态。而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被广泛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第三严谨治学的思想前瞻性。张教授提倡考试要改革,听说与读写,二者并举, 甚至听说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思想深邃的张道真教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科学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思想,征服了我,我要秉承他老人家的思想和态度,在未来的英语教学之路上,默默奋斗,勇敢向前,创造英语教学的辉煌,是我学习的榜样!

18.你最赞赏的教学方法是什么?

【参考答案】: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生动活跃的教学法是我赞赏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用一些平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来跟学生解释,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想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独特之处,如果用得好了,用得恰当可以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19.为什么学生会偏科?

【参考答案】:学生偏科有很多因素,我着重从以下三点来分析,第一兴趣,第二环境,第三老师。如果具体分析,第一兴趣,学生因为兴趣爱好不同容易出现偏科现象;第二是环境,低年级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周围同学经常在一起讨论的科目会影响自己对某学科的偏好。第三老师,部分学生因为某科老师而出现偏科现象。当然也会有其他因素。回答完毕。

20.做好一名教师固然离不开敬业、爱生、专业知识扎实,除了这些,你认为教学的最重要特质是什么?

【参考答案】:做一名好老师除了敬业、爱生、专业知识扎实之外,老师拥有开朗的个性,良好的品德,比较渊博的知识更为重要。

21.你赞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种提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赞同。教学方法因人而宜,没有一个适合所有人的方法,但要适合个人,这就是贵在得法。教师备课时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本校条件等,结合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因校制宜、因时制宜,灵活、恰当地借鉴和选用国内外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并善于探讨、实践,教学其实就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过程。

22、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参考答案】: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要求教师成为决策者而不是执行者,要求教师创造出班级气氛、创造出某种学习环境、设计相应教学活动并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等等。

这些常见问题如果考生在考前没有经过准备,面试时难免会有疏漏,目前,就业压力的增大,招聘机会的宝贵自不必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考生在备考阶段对这些常见问题的充分准备是必不可少的,是确保考生取得好成绩的好方法。

23、学生记忆有什么特点,学科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

【参考答案】:以小学生为例,一般而言,凡是引起小学生强烈情绪体验,易于理解的事物记忆较快而且记忆保持时间也较长。一般来说,低年级小学生主要采取机械识记的方法,中高年级小学生比较多地采用意义识记的方法。低年级的小学生由于知识经验比较贫乏,抽象逻辑思维欠缺,对学习材料不易理解,也不会进行信息加工,因而在学习功课时较多地运用机械识记。到了中高年级,由于他们知识经验日益丰富,抽象逻辑思维不断发展,在学习活动中运用意义识记的比例逐渐增大。一般来说,小学生回忆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对外在线索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小。

老师可采用以下方法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

第一是采用动机诱发的方法,动机诱导法是培养学生记忆能力的基础;第二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这也是老师授课通常使用的方法,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比较好的可以提高学生记忆能力的方法;第三具体知识记忆方法的指导,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善于摸索、总结具体知识记忆的规律,帮助学生找到快速记忆的方法,是提高学生记忆能力的关键。以上是三种方法的简单介绍,供大家参考。

24、你认为一种科学的备课方法是什么?

【参考答案】:备课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我认为无论是哪门学科,教师真正要备好一堂课,应该脚踏实地,并结合自身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创造性地研究和设计。第一“研读”是备课的必要前提,老师研读与课程有关的资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第二“博学”是备课的重要基础;第三“细致”是备课的基本要求;第四“创新”是备课的成功亮点。这种备课方法是我所追求的目标。(补充:备出一份好的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也能使教师教学更有底气,甚至变得胸有成竹。同时,好的教案设计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式、效率等多个方面,最终对整个课堂课的教学效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25、你同意“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这句话吗?

【参考答案】:本句话源于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的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是其衍生出的众多“伟辞”中最为著名的一句。我认为陈老先生当初写这句话时,断然不会想到在多年以后的今天会引出如此多的讨论吧!

我不完全赞同。这句话说的太过绝对,造成不合格学生的原因有很多,每位学生自身条件和生活环境都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出现不合格的学生老师不能完全负责。但是老师对待资质不高和成绩不好绝对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任其自生自灭,对待此类学生,老师应该积极努力帮助学生找到落后的原因,平时多关心,多辅导,尽快帮助学生把成绩赶上来。

26、有一个住读生下晚自习后乘门卫不注意,溜出校门上网吧。你得知这一情况后,准备采取什么措施来处理?

(1)作为教师,采取适当方式(不漏身份)找到他,给他说:“晚了不安全我来陪你上好不好?”

(2)我认为帮助教师的责任,应当以教育和帮助学生为主。现在的学生都很有叛逆感,如果教训的话很可能带来反的效果,可以和他谈谈心,使他从心里感到愧疚。(3)打电话给家长,明天请家长来谈谈!

(4)现在网吧老板大多受利益驱使,教师如直接去找,可能受到侵害。可以让家长来找孩子,再进行教育。

27、有一天,一个女生交给你一封信。信是本办一个喜欢这个女生的男生写的。你作为班主任,怎样处理这件事? (1)冷处理,不扩张。

(2)告诉女生,淡然地处理这件事,只当没有发生过。

(3)悄悄的告诉男生:橄榄果没熟的时候去采摘是苦涩的。青春的萌动是正常的,老师能理解。喜欢一个人就把她埋在心里,别干扰了别人的正常生活。

28、有一天,你上课的时候,学生向你提出里一个你也不知道的怎么解答的问题,你准备怎么办?

我会告诉他们我不太清楚。如果有条件我会和学生一起寻找答案,顺便教他们学习的方法,若没法立刻解决,我会查找答案后告诉他们,或告诉他们到哪里去找,也许有些学生会去查找,并很自豪的告诉其他同学,以后遇到问题他们就会争先恐后的去解决,一举两得。

29、什么是班级文化?你当班主任后,准备怎样进行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内部的共同的精神,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等的总和。班级文化包括包括硬文化和软文化等两个层面。

我当班主任后,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班级文化建设:

(一)、“硬文化”的建设①、注重教室的卫生。扫、保结合②、重视教室的布置。两侧的墙壁可以贴一些字画、人物等(由学生选出);教室的四角,可以把它安排成自然角、科技角、书法角等;教室前面黑板的上方可以挑选一句整个班级的座右铭;后面的黑板报应经常更换,由学生自己排版、策划;设立温馨提示栏(提醒学生及时增添衣物的天气预报;卫生保健、预防季节传染病的小知识;当日学校活动安排;当天值日学生等)、风采展示窗(本班学生创作的书法、绘画、剪纸、摄影、手工制作的艺术品;优秀手抄报、优秀文学作品;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访谈录、小发明、小设计、小创意、小点子、小窍门,假期生活掠影等。)③、讲究座位的排列。变“秧田型”为“马蹄型”“面面型”“小组型”等

(二)、“软文化”的建设——创意班级文化活动①、开展星级创建可以开展了星级宿舍、星级小组、星级学生创建活动,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自筹资金,对照标准,自我设计,展开竞赛。不仅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荣誉感。②、建设班级博客现代社会,网络已经走经寻常百姓家。而博客便成为张扬个性,展现自我风采的窗口。我将为班建立了“阳光满屋”博客,在上面记录班级和个人成长的历程,问题讨论发帖、跟帖……博客成为展现班级形象的窗口。③、“股份制”的班训、班歌、班徽 在班里开展征集班训、班歌、班徽(班标)活动;给班训、班歌、班徽各找10条理由。他们是班训、班歌班徽(班标)真正的“股东”。④、文明袋文明袋:上面印有“你丢弃的是垃圾,我捡起的是品质”的塑料袋,学生将其统一挂在课桌的一侧,以保持室内外的清洁。⑤、知心信箱知心信箱:为了给师生情感交流开辟一个绿色通道,班里专设知心信箱。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需要老师帮助时,对班级管理、教师教学有什么建议时,教师失察或一时失误对自己造成伤害时,成长发育遇到什么小烦恼时,有什么心理疙瘩解不开时,想约教师单独谈一谈时,都可以悄悄地将书信、便条投入信箱,老师定会选择合适的时间、场合,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老师愿做你的知心朋友,伴你度过美好的学习人生!⑥、自我警示卡

自我警示卡是统一贴在学生课桌一角的用于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警示的小卡片。卡片上内容有:自己的奋斗目标、竞争对手、座右铭、需要改掉的坏习惯等。⑦、班级功臣席比如:每周由学生投票,评选出二至三名为班级做出突出贡献的学生,授予班级功臣称号。上榜的学生不但要在班会课上接受学生们诚挚的祝贺,还要在特殊座位——班级功臣席坐上一周。“今天我因班级而自豪,明天班级因我而骄傲”必将成为学生们的共同心声。⑧、感恩行动让学生学会感恩。对父母尽孝心,对同学献爱心,对社会献诚心。 利用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进行“感谢你,我的父亲(母亲、老师)”专题活动,通过给父母、老师写信、出专题版报等方式,通过进述的方式,把自己享受到的父母无私的爱用文字表达出来。利用同学“生日”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赠送良言,表达谢意。⑨、开心日记(语典)每周2——5篇开心日记,每天审视自己、身边的现象,把最突出的成绩和优点写出来,提高内省力、观察力,每天坚持2——3句开心语典,进行美句(段)的赏析点评,促使学生多看书,多积累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0、你认为,当好一个班主任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我认为班主任素养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爱国情怀、崇高的人格、奉献精神、爱岗敬业精神。

(2)、丰富的科学文化素质。包括:教育科学知识、岗位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

(3)、较强的能力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此外还包括: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转化后进生能力、组织班集体活动能力。(4)、健康的心理素质。包括:热情而深沉的情感、正确而持久的动机、广泛而有益的兴趣、爽朗而稳重的性格、持重而不孤傲的气质、顽强而坚韧的意志。或

(一)、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意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二)、广博的知识面,良好的人文素养。社会科学及简单的医学知识;社交技巧和学习技巧;生活常识;

(三)、熟练的基本技能。敏锐的观察能力,多角度的理解能力,机智、幽默的交际能力,立体的思维能力等

31、一个班级,有好的班风、学风很重要。这需要全体课任教师的共同努力。作为班主任,你准备怎么团结班级课任教师?

第一,主动联系任课教师,协助任课老师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建立了解与信任

在任课教师面前,我要先当学生,在班级制度的制定,班干部的人选,学习方式的组织上,要尽量征求任课教师的意见,在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寻求最佳的方案。在交流过程中,我不仅可以巧妙的让任课教师掌握了班级情况,还可以了解了任课教师的一些想法,做法,为更好的合作奠定了基础。而且,通过班主任主动的交流,也让任课教师了解了作为班主任的我的处事态度,管理方法。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任课教师会给我们提出很多很有价值的经验和做法。 同时我们也应主动协助课任老师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于任课教师在自己课上和科内的学生问题,我要应及时地调查了解,掌握第一手材料,协助课任老师解决这些难题。通过这些,与任课教师建立了信任。

第二、建立定期会面机制,积极主动地互通情况,形成一个高效的教育集体 为了使任课教师了解学生,我们要主动地向任课教师介绍本班学生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注意听取他们对学生的看法和意见,及时向任课教师反映学生的意见和要求等。我认为,交流的方式可以有如下三种:一是特意找任课教师,如到他的办公室,了解学生的阶段性的学习成绩而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探讨或针对某一学生的该课学习情况进行专门探讨;二是有意的找任课教师闲聊,如上班,下班路上,主动打招呼,可聊学生也可聊家常,以便拉近与任课教师的距离,并了解任课教师的一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以求更好的配合;三是全体任课教师一月一聚,畅谈班级的管理思路及交流个别重点学生的不同教育教学方法,以便使任课教师之间互相了解,对学生的教育能够互通,形成教育合力。 第

三、协调一致地统一要求,帮助课任老师建立威信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协调一致、统一要求。班主任要了解各科的具体规定和要求;任课教师也要了解班级规定。大家都有意识地统一要求、统一执行;

另外,作为班主任,有时可能会碰到个别学生对某个课任老师的意见和不满,那么班主任就要在维护课任老师应有威信的前提下,正确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评价课任老师,积极主动地宣传课任老师的长处和劳动成果,使学生对他们产生敬佩之情。同时,要通过合适的方式帮助课任老师改正不足,以树立其在学生中的良好形象。

推荐第3篇:高中化学教案

第一章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内容、目标】

1、了解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初步认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2、学会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能初步运用“对立统一”观点了解有关概念的辩证关系)。

3、初步学会用箭头符号正确表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知识讲解】

本节重点是用化学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本节难点是用箭头符号表示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一、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

1、仅从物质类型分为无机化学反应和有机化学反应。

2、既从物质类别又从物质反应前后种数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3、按反应中有无电子转移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4、按反应中微粒形态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分子之间或分子与原子之间的反应)。

5、按反应中能量变化形式如热量的变化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二、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

初中化学仅以得氧、失氧的观点初步认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但是有许多反应尽管没有氧参与,如钠在氯气中燃烧2Na+Cl2NaCl也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而碳在氧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表面上似乎只有碳得到氧,发生了氧化反应那么什么物质失去了氧呢?谁被还原了呢?“失氧”的观点不能自圆其说;再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水的反应:++其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保持-2价没有变化,实质上起氧化作用的是+2价铜元素,并不是-2价的氧元素。因此得氧,失氧观点是不全面,不完整,不确切的一种说法。

其实在化学反应前后,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有升必有降,这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和特征。由于元素化合价数值与正负跟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失电子数目或形成共用电子对数目及其偏移状况有关,所以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

2、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成对”概念及其辩证关系

以下跟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成对”概念既相互对立又紧密相联缺一不可,都统一于同一反应之中才具有意义。

(1)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物质失去电子(相应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就是氧化反应(或称“被氧化”);物质得到电子(相应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就是还原反应(或称“被还原”)。如: ;

在一化学反应中有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则必然有物质发生还原反应,二者尽管表现不同,但必走同时存在于某一具体反应中。 (2)氧化剂~还原剂

在化学反应中得电子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称为氧化剂;在化学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物质)称为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是从还原剂转移到氧化剂。必须强调的是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均是指反应物,二者必定同时存在,两者既在不同种反应物中,也可以在同一物质中,甚至可以存在于某一单质中。两者既是对立的(争夺电子)又是统一的(共依共存)。 (3)氧化性~还原性

在化学反应中,氧化剂夺电子的性质称为氧化性(或称氧化能力);还原剂失电子的性质称为还原性(或还原能力)。所谓氧化剂的强弱,就是指它的氧化性强弱;所谓还原剂的强弱,就是指它的还原性的强弱。 (4)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这一对概念只针对生成物而言。还原剂失去电子被氧化后的生成物称为氧化产物;氧化剂得电子被还原后的生成物称为还原产物。氧化产物相对同一反应的氧化剂具有较弱的氧化性;还原产物相对同一反应的还原剂具有较弱的还原性。

上述四对概念之间的关系可归纳如下:

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氧化剂

+ 还原剂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 (氧化性强)(还原性强) (还原性较弱)(氧化性较弱)

得电子,化合升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也可概括为六个字“失→高→氧,得→低→还。”

3、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常见的氧化剂有:

(1)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如:卤素单质(X2)、O

2、S等。

(2)高价金属阳离子如:Fe3+、Cu2+等。

(3)高价或较高价含氧化合物如:MnO

2、浓H2SO

4、HNO

3、酸化KMnO4。常见的还原剂有:①活泼或较活泼的金属:如K、Na、Z

1、Fe等。

②一些非金属单质:如H

2、C、Si等。

③较低态的化合物:CO、SO

2、H2S等。

一般情形下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共存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弱氧化剂与弱还原剂则较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4、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的表示方法:

(1)用双线箭头符号表示(方程式两边同一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的情形

失2×2e

得e

得3e

(2)用单线箭头符号表示(仅在方程式左侧反应物上原子得、失电子的情形)

e

2KMnO4K2MnO4+MnO2+O2↑

第三节

硫酸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硫酸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两部分。硫酸是在初中学过稀硫酸的化学性质的基础上讨论浓硫酸的化学性质和硫酸的用途。浓硫酸的特性主要介绍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教学中特别强调浓硫酸的吸水性与脱水性的不同,通过实验对浓硫酸的还原产物进行有效检验。在介绍硫酸的用途时,教给学生读图方法,认识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关于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在已有的离子反应、稀硫酸检验及氯离子检验知识为基础,学会硫酸根离子检验的一般原理及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使学生掌握浓硫酸的性质; 2.

使学生了解硫酸的用途;

3.

使学生掌握检验硫酸根离子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重点:浓硫酸的性质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教学难点 :浓硫酸的氧化性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述法、比较发现法、例举法

教学用具:实验用品 课型:

新课 课时:

2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新课的准备:

复习稀硫酸的性质,指出具有硫酸的一切通性。引出课题。 新课进行: 第三节

硫酸

一、硫酸

比较:纯硫酸、浓硫酸、稀硫酸 发现:纯硫酸中只有硫酸分子,浓硫酸中为水合硫酸分子,稀硫酸中有氢离子及硫酸根离子。(重点学习浓硫酸)

1、

纯硫酸的物理性质

无色油状液体,常见的浓硫酸质量分数为98.3%,沸点为338℃,高沸点难挥发性。 说明: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2、

浓硫酸的化学性质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和氧化性 ⑴

硫酸的吸水性

三种形式:①与水任意比例混溶,溶于水剧烈放热;②吸收气体中水蒸气

干燥剂,不能干燥硫化氢、溴化氢、碘化氢、氨气;③与结晶水合物反应。 【实验】浓硫酸与胆矾反应,由胆矾蓝色变为红色说明吸水性。 ⑵

硫酸的脱水性——炭化(变黑)

【实验6-3】潮湿的纸屑、棉花、木屑中分别滴入几滴浓硫酸。 【实验6-4】蔗糖(加几滴水)中加入浓硫酸。 结论:这几种有机物均变黑,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强调:①C12H22O11 12C+11H2O;

②吸水性与脱水性的根本区别;

③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沾上皮肤如何处理? ⑶硫酸的强氧化性

说明:稀硫酸与铜、木炭均不反应,与浓硫酸反应不反应呢?

【实验6-5】浓硫酸与铜反应,要求学生注意反应现象,分析反应产物存在的依据。 化学方程式:Cu+2H2SO4=CuSO4+SO2↑+2H2O 强调:硫酸所起的作用(氧化剂与酸的作用)。 叙述:浓硫酸也与木炭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2H2SO4=CO2+2SO2↑+2H2O 强调:钝化现象及有关应用(分别举Al、Fe、Pt、Au,说明不同)。

3、浓硫酸的用途,指导学生读135页图示,说明硫酸的用途。新课的延伸:

1、足量的铜与50m(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aodoc.com,请保留此标记。)l18mol/L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反应停止后,被还原的硫酸为

(A)0.45mol (B)o.45~0.9mol(C)0.9mol (D)<0.45mol

2、设计一个实验,检验碳与硫酸反应的气体产物的方法。教学小结:

浓硫酸具有高沸点难挥发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作业 :P137

二、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新课的准备:

1、

回答:浓硫酸的特性:高沸点难挥发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比较吸水性与脱水性的不同?

2、

浓硫酸与铜反应时,起氧化剂与酸作用的硫酸物质的量比为多少?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比为多少?

3、

浓硫酸与碳反应时,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比为多少?

4、

提问:检验Cl-方法。 新课进行:

二、

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设问:硫酸与硫酸盐溶于水时都会产生硫酸根离子,与钡离子可以发生反应,能否利用这个反应来检验硫酸根离子呢?

【实验6-6】要求学生注意比较实验现象?

稀硫酸

白色沉淀

沉淀不溶解

三支试管

Na2SO4 白色沉淀

沉淀不溶解

Na2CO3

白色沉淀

沉淀溶解 按课本要求,填写表6-2 加入BaCl2溶液 加入盐酸或稀硝酸 稀硫酸 现

象 化学方程式 Na2SO4 现

化学方程式 Na2CO3 现

象 化学方程式

强调:①BaSO4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

②检验SO42-的方法,可溶性钡盐+稀盐酸或稀硫酸。 化学反应方程式:

H2SO4+BaCl2=BaSO4↓+2HCl Na2SO4+BaCl2=BaSO4↓+2NaCl Naa2CO3+BaCl2=BaCO3↓+2NaCl BaCO3+2HCl=BaCl2+CO2↑+H2O 说明:实验室通常用先酸化再加入可溶性钡盐的方法来检验硫酸根离子的存在。 讨论题:如何用实验方法鉴别NaCl、Na2SO

4、NaNO3与Na2CO3溶液? 介绍选学内容:

硫酸钙

CaSO4·2H2O 2CaSO4·H2O,石膏绷带、调节水泥凝固时间; 硫酸钡

不溶于水、不溶于酸、不被X射线穿透,“钡餐”、白色颜料。 新课的延伸:

检验硫酸根离子的方法有以下多种选择,哪些是可行的? ①稀硝酸+硝酸钡溶液

②稀盐酸+硝酸钡溶液 ③稀硝酸+氯化钡溶液

④稀盐酸+氯化钡溶液 ⑤硝酸钡溶液+稀硝酸

⑥氯化钡溶液+稀硝酸 ⑦硝酸钡溶液+稀盐酸

⑧氯化钡溶液+稀盐酸 教学小结:

硫酸根离子检验的一般方法; ②

硫酸根离子检验的化学原理。 作业 :P137

一、课堂巩固

三、四

作业

课后小结:

推荐第4篇:高中语文课堂的导入

高中语文课堂的导入

语文在目前高中各学科的地位,虽然说分数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但在实际中学生却不是这样重要,在学生和其他的学科的老师看来,语文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多少是不必论的,学习时间也是不必多考虑,反正多学少学,学多学少,考出来的成绩是一样的。以前语文教学也是经常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肢解得零零碎碎,教学上只重讲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艺术特色等,使得学生没有兴趣学语文。这里面有教师、学生等因素,也有教法、课堂效益等原因。语文学科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是刻不容缓的重大问题。

现在是新课程教学,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又要还给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所以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益是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在教学中觉得,在上课时如果有一个好的导入,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集中精力上语文课。因为“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一个好的导语设计往往会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它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又能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课堂导入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综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这段时间的听课所得,略列举如下:

一、歌曲导入

音乐自古以来就有教化作用,能熏陶人的性情,能抒发人的情感。现在中学生很爱听歌曲,所以我在教高中语文必修一时,就利用学生爱音乐的特性,让他们先熟悉音乐,提起对课文的兴趣。如在教戴望舒的《雨巷》时,就从《丁香花》入手,让学生对丁香花有一定的理解,从而明确作者的丁香情结。教《鸿门宴》时,让学生听屠洪刚的《霸王别姬》,音乐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然后再问:“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这样一种下场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司马迁是如何告诉我们的。”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在上《别了,不列颠尼亚》时,这则新闻是写于1997年香港回归时,通过独特的视角写出来的优秀新闻,我就从歌曲《东方之珠》导入。教必修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就从学生喜爱歌星周杰伦的《兰亭序》入手,再加上作者有关的传说,学生一下子就对课文感兴趣了。教《孔雀东南飞》时,又让学生去找歌曲《孔雀东南飞》,学生提前对课文相关内容有了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其实,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相当多的课文都有相对应的歌曲,如上李清照的词时,就有“月满西楼”“一剪梅”等歌曲,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明月几时有》等等都有歌曲,这些歌学生也都听过,只要教师多加注意,就能作为很好的课堂导入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二、影视导入

学生对影视还是很喜爱的,对于一些影视剧,多少也有接触过。所以我在教课文时,尽量把这些资源利用在教学上。如在教《荆轲刺秦王》时,让学生先去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学生一下子就能就说出了许多相关的知识,也更容易理解荆轲在易水送别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那种悲怆感情。在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前,我先让学生去查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有关资料,在课堂上我可利用徐志摩一生与三个女子的爱情故事导入,学生会更好地理解诗歌中那种情感。上到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因为这是写二战时纳粹对对待战俘所犯的罪恶,所以我先从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电影导入。关于二战的题材,有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如《辛德勒名单》、《钢琴家》、《美丽人生》、《灰色地带》等都让人流泪,因为它们都在拷问所有生者的灵魂。通过学生去了解这些电影,使学生对这一段历史先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涵,为什么在奥斯维辛会“没有”新闻。在上曹操的《短歌行》时,我先从网上下载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横槊赋诗”的内容,放在教室电脑中,学生有时间去看。学生用五六分钟看完之后,我上课时进行讲解,学生明白了诗歌的内容,了解曹操的为人,同时也知道了诗作的背景,“短歌行”是低沉、忧伤的、用来吟唱的文体,而忧的正是人生短暂、求贤不得、功业未就。而真正的“志”是不能一统天下。这样就更容易理解文章内容了。用影视来导入,利用其中的片段、细节、画面,学生有感性认识,较直观,可以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对联导入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所以我就考虑让学生在课堂上怎样才能真正动起来,其中就是让学生要自己走进课文,而写对联就是让学生动笔的最好方法。

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学生从小就熟悉,但却不理解,认为这是很难的。但教过必修一的“梳理探究”中的“奇妙的对联”后,又明确对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当我教到必修二的《孔雀东南飞》时,就提前布置了预习,让学生去读课文,我写了上联“纫如蒲苇,勇兰芝抗婚赴清池;”让学生对,学生对出很多内容,甚至对到现代革命追求精神。我就从内容相对、意义相关、句式、平仄等角度进行分析,并让学生修改,挑出对得工整的对子。在教到《兰亭集序》的第二课时,要求每个学生都得写一副对联,这次不是对对子了。学生先是慌了。但当我写出上联:“群贤毕至,一觞一咏成就兰亭华章,信可乐也;”让学生想该怎样写下联后,我写出了下联:“少长咸集,几俯几仰参悟人生哲理,岂不悲哉?”这一下,就让发现原来对联也可以这样写的,于是兴趣就来了,很快从文章中摘出了对仗的句子,自己整合一下就成了对联了。当然,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也能先写出上联或下联让学生来对对子,以激发学生预习课文,理解知识内容。如《药》的对联是“治痨病小栓吃人血黄泉丧命群众愚昧落后 ;闹革命夏瑜丢性命刑场就义清府凶残暴虐。”通过这些对联的练习,促进学生去理解课文,概括内容,用对联来提高仿写的能力。

四、悬念导入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老师通过巧妙的设疑,设置悬念,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所以,课堂上使用最多的就是导入法中的悬念设置法,让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状态。如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便提问“同学们阅读了课文,那么有没有发现本课使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以此来设置悬念。又如在教学《诗经.氓》时,可说:“诗中的女子聪明贤惠,勤劳专一,那么她们究竟因为什么而被休弃的呢?”学生不免好奇,便会积极阅读,展开讨论,那么一堂课的基础也就打下了。

五、学科渗透导入

语文是中学教学的基础学科,它具有基础性、工具性的特点。它的知识是体现在各学科的教学中,这是其它学科无法表现的。而我在教学上,也能利用其它学科的知识来导入。如在教《短歌行》时,我在投影上打出了“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appears”时,让学生翻译,学生有的还在琢磨,有的已经译了出来,就激动地说“说曹操,曹操到”,其他学生也马上反映过来,我借问:“为什么是曹操,而不是刘备或者孙权?”由此导入对曹操为人的认识。在教《我有一个梦想》时,我利用英文版的演讲“I have a dream”导入,让学生感觉译文与原文的不同。这是语文与英语的相通,都是语言教学。而在教《兰亭集序》时,则从高一年的美术课导入,从王羲之的《妹至帖》谈到他的书法。在上《飞向太空的航程》时,可能把火箭升空与物理、化学等学科联系起来。其实语文课并不单纯是属于文学的,各学科之间是可以相通的,只要能通过各学科之间的联姻,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的知识。

在新课导语设计上,除上述例示外,还有故事导入、图示导入、针对语病导入等。总之,作为课堂的第一环节,导入可以是多姿多彩的,在课前偶然听到的一句话,或者上一节课的一个亮点,都可以作为课堂的精彩导入,因为新课程教学,是非常重视课堂生成的教学,只要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有一些闪光点,就可以利用它来进行教学。课堂生成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新形势下要非常重视的一个环节,只要细心观察,可以用它来为课堂教学服务。但是无论如何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它必须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导入还应该切合学生实际,即注意到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阅历、心理特征、思维特点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师生间的双边活动,从而提高授课效果。同时也要注意导入的时间,不能占太多的时间而影响了主题。同时,我要课前布置的查找资料,也正是符合新课程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这又是建立校本教材的基础。一举数得,确是使学生动起来的方法。当然,在教学中,教无定法,一切都只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否则就成为了空理论了。

推荐第5篇: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技巧

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技巧

语文在目前高中各学科的地位,虽然说分数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但在实际中学生却不是这样重要,在学生和其他的学科的老师看来,语文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多少是不必论的,学习时间也是不必多考虑,反正多学少学,学多学少,考出来的成绩是一样的。以前语文教学也是经常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肢解得零零碎碎,教学上只重讲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艺术特色等,使得学生没有兴趣学语文。这里面有教师、学生等因素,也有教法、课堂效益等原因。语文学科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是刻不容缓的重大问题。

现在是新课程教学,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又要还给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所以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益是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在教学中觉得,在上课时如果有一个好的导入,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集中精力上语文课。因为“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一个好的导语设计往往会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它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又能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课堂导入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综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这段时间的听课所得,略列举如下:

一、歌曲导入。

音乐自古以来就有教化作用,能熏陶人的性情,能抒发人的情感。现在中学生很爱听歌曲,许多人也都有MP

3、MP4等,利用课余时间在听歌曲,甚至两人合用一个在听。所以我在教高中语文必修一时,就利用学生爱音乐的特性,让他们先熟悉音乐,提起对课文的兴趣。如在教戴望舒的《雨巷》时,就从《丁香花》入手,让学生对丁香花有一定的理解,从而明确作者的丁香情结。教《鸿门宴》时,让学生听屠洪刚的《霸王别姬》,音乐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然后再问:“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这样一种下场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司马迁是如何告诉我们的。”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在上《别了,不列颠尼亚》时,这则新闻是写于1997年香港回归时,通过独特的视角写出来的优秀新闻,我就从歌曲《东方之珠》导入。

教必修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就从学生喜爱歌星周杰伦的《兰亭序》入手,再加上作者有关的传说,学生一下子就对课文感兴趣了。教《孔雀东南飞》时,又让学生去找歌曲《孔雀东南飞》,学生提前对课文相关内容有了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其实,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相当多的课文都有相对应的歌曲,如上李清照的词时,就有“月满西楼”“一剪梅”等歌曲,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明月几时有》等等都有歌曲,这些歌学生也都听过,只要教师多加注意,就能作为很好的课堂导入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二、影视导入。

学生对影视还是很喜爱的,对于一些影视剧,多少也有接触过。所以我在教课文时,尽量把这些资源利用在教学上。如在教《荆轲刺秦王》时,让学生先去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学生一下子就能就说出了许多相关的知识,也更容易理解荆轲在易水送别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那种悲怆感情。在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前,我先让学生去查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有关资料,在课堂上我可利用徐志摩一生与三个女子的爱情故事导入,学生会更好地理解诗歌中那种情感。上到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因为这是写二战时纳粹对对待战俘所犯的罪恶,所以我先从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电影导入。关于二战的题材,有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如《辛德勒名单》、《钢琴家》、《美丽人生》、《灰色地带》等都让人流泪,因为它们都在拷问所有生者的灵魂。通过学生去了解这些电影,使学生对这一段历史先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涵,为什么在奥斯维辛会“没有”新闻。在上曹操的《短歌行》时,我先从网上下载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横槊赋诗”的内容,放在教室电脑中,学生有时间去看。学生用五六分钟看完之后,我上课时进行讲解,学生明白了诗歌的内容,了解曹操的为人,同时也知道了诗作的背景,“短歌行”是低沉、忧伤的、用来吟唱的文体,而忧的正是人生短暂、求贤不得、功业未就。而真正的“志”是不能一统天下。这样就更容易理解文章内容了。用影视来导入,利用其中的片段、细节、画面,学生有感性认识,较直观,可以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对联导入。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所以我就考虑让学生在课堂上怎样才能真正动起来,其中就是让学生要自己走进课文,而写对联就是让学生动笔的最好方法。

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学生从小就熟悉,但却不理解,认为这是很难的。但教过必修一的“梳理探究”中的“奇妙的对联”后,又明确对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加上前几年高考福建卷有考过,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趣了,很想自己来对对子。当我教到必修二的《孔雀东南飞》时,就提前布置了预习,让学生去读课文,我写了上联“纫如蒲苇,勇兰芝抗婚赴清池;”让学生对,学生对出很多内容,甚至对到现代革命追求精神。我就从内容相对、意义相关、句式、平仄等角度进行分析,并让学生修改,挑出对得工整的对子。在教到《兰亭集序》的第二课时,要求每个学生都得写一副对联,这次不是对对子了。学生先是慌了。但当我写出上联:“群贤毕至,一觞一咏成就兰亭华章,信可乐也;”让学生想该怎样写下联后,我写出了下联:“少长咸集,几俯几仰参悟人生哲理,岂不悲哉?”这一下,就让发现原来对联也可以这样写的,于是兴趣就来了,很快从文章中摘出了对仗的句子,自己整合一下就成了对联了。当然,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也能先写出上联或下联让学生来对对子,以激发学生预习课文,理解知识内容。如《药》的对联是“治痨病小栓吃人血黄泉丧命群众愚昧落后 ;闹革命夏瑜丢性命刑场就义清府凶残暴虐。”《项链》的对联是“一夜风头项链即锁链;十年艰辛悲剧实闹剧。”通过这些对联的练习,促进学生去理解课文,概括内容,用对联来提高仿写的能力。

三、高考作文导入。

学生经常为写作文没有材料而愁,其实课文本身就是很好的素材。高考中也是常见到利用文本为材料来写作文的。如教到高中语文必修二《孔雀东南飞时》,我提前布置学生去看2004年江苏高考作文精选:《孔雀东南飞》新传。学生会对课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论。在教到苏轼的《赤壁赋》时,我让学生提前了解2004年高考福建卷的作文题目,最后还给学生看了当年优卷的作文《苏轼的赤壁》。教到《离骚》时,因高考作文中常常可以屈原的影子,所以我先让学生在高考作文中找出有关屈原的作文,特别是2002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考生写的《给屈公的一封信》。当教到《红楼梦》单元时,无论是《林黛玉进贾府》,还是《抄检大观园》《诉肺腑》等课文,都可以从高考作文导入,如可参考2004年高考福建卷有以“薛宝钗”为题的作文。这样,通过这些优秀高考作文,增加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同时也引导学生对态度,让学生明白优秀作文原来可以这样写的。但这点一定要让学生提前去准备,且导入时间不宜太长,否则会喧宾夺主,影响正课的学习。

四、新闻时事导入。

这一导入方式一定要让学生把时代发生的时事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目的性强,时代感新。如我在上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新闻单元时,其中有《飞向太空的航程》,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根据当时正好我国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机成功返回,我让学生去收集关于“神舟”的相关材料,这样就有利于理解课文的内容。而在上巴金的《小狗包弟》时,我正好安排在10月17日上课,而这一天当时正好是“神舟五号”返回的时间,而当时有人写了诗,来突出一“返”一“归”,因为这天正是巴金逝世的日子,学生一下子就记住这个特殊的日子,又能够突出两大事件。

五、学科渗透导入。

语文是中学教学的基础学科,它具有基础性、工具性的特点。它的知识是体现在各学科的教学中,这是其它学科无法表现的。而我在教学上,也能利用其它学科的知识来导入。如在教《短歌行》时,我在投影上打出了“Speakof the devil, and he appears”时,让学生翻译,学生有的还在琢磨,有的已经译了出来,就激动地说“说曹操,曹操到”,其他学生也马上反映过来,我借问:“为什么是曹操,而不是刘备或者孙权?”由此导入对曹操为人的认识。在教《我有一个梦想》时,我利用英文版的演讲

“I have a dream”导入,让学生感觉译文与原文的不同。这是语文与英语的相通,都是语言教学。而在教《兰亭集序》时,则从高一年的美术课导入,从王羲之的《妹至帖》谈到他的书法。在上《飞向太空的航程》时,可能把火箭升空与物理、化学等学科联系起来。其实语文课并不单纯是属于文学的,各学科之间是可以相通的,只要能通过各学科之间的联姻,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的知识。

在新课导语设计上,除上述例示外,还有故事导入、悬念导入、图示导入、针对语病导入等。总之,作为课堂的第一环节,导入可以是多姿多彩的,在课前偶然听到的一句话,或者上一节课的一个亮点,都可以作为课堂的精彩导入,因为新课程教学,是非常重视课堂生成的教学,只要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有一些闪光点,就可以利用它来进行教学。课堂生成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新形势下要非常重视的一个环节,只要细心观察,可以用它来为课堂教学服务。但是无论如何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它必须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导入还应该切合学生实际,即注意到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阅历、心理特征、思维特点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师生间的双边活动,从而提高授课效果。同时也要注意导入的时间,不能占太多的时间而

影响了主题。同时,我要课前布置的查找资料,也正是符合新课程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这又是建立校本教材的基础。一举数得,确是使学生动起来的方法。当然,在教学中,教无定法,一切都只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否则就成为了空理论了。

推荐第6篇:高中英语课的导入

高中英语课的导入

内容提要: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始,它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效率。本文试图从利用文中插图、各种教学媒体,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来介绍不同的导入手段,以期得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关 键 词:导入,英语课,兴趣

前言

导入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导入得当,就能直接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课堂活动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我们应运用多种导入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为整节课作好开路先锋。

利用文中插图,通过问答、讨论的形式进行导入

新编高中英语教材图文并茂,几乎每一篇阅读课文均配有与该材料有密切联系的插图,有的是为了提示教材难点,有的是为了印证教材观点,有的是为教材重点服务。通过对此画的描述、问答和教师言简意赅、提纲挈领的导语,逐步引入本课的话题,让学生适度了解话题的内容,易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课堂气氛活跃;利用文中的插图导入新课,能激活学生的认知图式,并使其产生阅读课文以了解信息的愿望,为以下教学铺平了道路。如高中一册(上)第五单元18课(The Green Hills of Tangsa)的图片,可作如下导入:

T: Just have a look at the picture.What can you see?

Ss: Two women, some young trees, and many big trees on the hills…

T: Can you gue what nationality the women are?

Ss: Indian.(We can judge from their clothes.)

T: What are they doing?

Ss: They are planting trees.

T: What‟s the use of the trees? (Have a discuion)

Ss: To make furniture, paper and so on.

To keep the soil; To keep off the noise & strong wind; To keep the balance of the nature etc.

T: Ok.Today we‟re going to read a true story that happened in Tangsa Village in north India.In the past people there cut down the trees and there were almost no trees left.Later a forest programme was carried out by teams of women in this village.And the village has taken on a new look.Let‟s go and visit the village now.

2.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进行导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各种教学设施日趋完善,电脑、电视机、投影仪、VCD、录像机、录音机等相继进入课堂,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设备进行教学导入。

2.1.直观导入法。直观导入法是指通过具体的实物、图片、简笔画、照片、幻灯片、录音、录像、VCD等手段,导入教学。它往往能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直观的手段要比言语

描述更为清晰明了,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如在上高中一册(上)第七单元26课(Earthquake)时,教师可事先找一些与此有关的录像或VCD片段,通过放映,让学生感受到地震时人们的心情及地震所造成的灾难,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又如在上高中二册(上)第五单元18课(Charlie Chaplin)时, 可直接放映由他主演的电影片段,学生往往在笑过之余,更迫切地希望了解Charlie Chaplin 的有关背景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成效。再如在上高中一册(上)第三单元10课(American English)时,教师可充分利用收音机和录音机的功能,选择性转录了BBC和VOA的英语节目,上课时让学生听,然后让他们判断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在发音和用词上的区别,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2.2.音乐欣赏导入法。教师可根据课文的需要,可直接让学生欣赏的关音乐、歌曲,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讨论音乐的作者、作品的主题等。如在上高中一册(上)第十一单元42课(Country Music)时,可让学生先欣赏Country Road这首MTV,并通过对画面和歌词的讨论,引出Country Music这个话题,进一步说明乡村音乐的内容,使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再如在上高中二册(下)第二十一单元82课(Music)时,可播放各种体裁的音乐,使学生感性认识课文的话题。

2.3.背景知识导入法。对于一些历史题材的课文,如在上高中一册(上)第十三单元50课(Abraham Lincoln)、高中一册(下)第二十一单元82课(Karl Marx)、高中二册(下)第十三单元50课(Albert Einstein)、高中二册(下)第二十二单元86课(A tale of two cities)、高中三册(上)第一单元2课(Madame Curie)、第二单元6课(Captain Cook)、高中三册(下)第二十单元78课(Gandhi)等,教师可事先通过各种途径(如上英特网Internet等)找到相关的材料或背景知识,把它们制成幻灯片:或以关键词出现、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图片形式展示。教师采用以介绍作者、讨论课文背景为切入口,把学生引入到真实的语境中去,将语言的习得与语言的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符合语言的输入大于输出的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把他们言谈、表演作为导入

充分掌握学生的好表演、欲成功、易满足等特点,把学生的自由式谈话(Free-talk)、演讲(Speech)、和表演(Act)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满足学生的表演欲和成就感。

3.1.自由谈话式(Free-talk)。教师可让学生进行俩俩对话或由值日班长提出话题,各自自由发表看法,也可分组汇报,或以竞赛的方式进行,内容不限,可以是天气、日期、学生的日常活动、新闻话题、社会热点,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奥运会、足球赛等。教师充分利用学生所讲的内容,并适时地引入主题。

3.2.三分钟演讲。教师让一位学生上台演讲三分钟,演讲的内容可根据演讲者的各自差异进行安排。如成绩滞后的学生可进行课文复述,程度中等的可进行与将要学的主题或与课文相关的内容作演讲。如在上高中二册(上)第九十三单元34课(Earth, air and water)时,让学生准备以pollution为主题演讲,收效良好。而成绩优秀的学生则可以作即兴演讲。因此,教师一定要作好充分的安排,确定有关人员及演讲的主题,把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的同时作为一节课的导入。

3.3.课本剧表演。新编高中英语教材中许多内容都可以编成课本剧。如在上高中一册(下)第十八单元70课(The necklace)、高中二册(上)第十单元38课(At the shop)、高中三册(上)第十一单元42课(The Merchant of Venice)等。教师事先通过成绩好的学生进行改写成简单易懂的剧本,再由

学生进行简单的排练,在上课时进行表演导入,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使班上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陶醉于英语学习之中。

4.以教师的提问为主线,通过师生问答导入教学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除了借助插图、各种媒体、学生的言谈、表演外,更多的时候需要教师的导语。他可以进行提问,使用问题导入法;也可以通过复习,以旧带新进行导入;对课文题目进行讨论,直接破题导入;还可以通过重要的语言点进行导入。

4.1.问题导入法。问题导入法又称悬念导入法。随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可以单刀直入,直接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的讨论中,并有一种“欲知详情,请看课文”的心情。如在上高中二册(上)第十二单元46课(Escape from the zoo)时,教师可设计以下的问题:

T: What‟s kept in the zoo?

Ss: All kinds of birds, tigers, lions, and elephants…

T: If a lion escapes from the zoo, what will happen?

Ss: It‟ll run away…

It‟ll hurt the people…

It‟ll be killed.

……

4.2.以旧带新进行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与新知识有内在联系的已学过的知识,在温故而知新的原则上,教师或进行对比,或进行“连珠炮似的提问”(Question bombardment)、“突如其来的提问”(Brainstorming),来唤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如在上高中二册(上)第十一单元42课(The hurricane)时, 可以从高中一册(上)第七单元26课(Earthquake)入手,通过复习,来唤起学生的认知图,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4.3.破题导入。由于英语课文的体裁多种多样,涉及天文、地理、人文等诸多方面,许多内容是学生所熟悉的。因此,对于学生所熟悉的东西,教师往往可以直接破题而入,收到较好的效果。如高中一册(上)第十单元38课(The Olympic Games)时,教师可以直接对题目进行导入:

T: What are the Olympic Games?

Ss: They are the World Sports Games that are held every four years.

T: Where were the Games first held?

Ss: In Greece.

……

4.4.语言点导入。教师可根据课中主要语言点,进行设计导入,把枯燥的语言点变成有趣的导入,使学生易于接受。如在上高中一册(上)第一单元1课(The summer holidays)时,有一个语言点“So+倒装结构”,教师在上复习课时可作如下导入:

T:Which school were you at last term?

SA: I was in No.6 Middle School.

T: What about you?

SB: I was in No.6 Middle School too.

T: A was from No.6 Middle School.So was B.

……

结束语

教学过程虽然十分强调学生的一面,但教师的作用依然不可忽视,而导入新课是其中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正如英国语言学家H.G.Widdowson (1990:33) 所说:“教师只有协调好日常教学活动(to mediate through everyday pedagogic activity)才能使教和学的双方同时取得可观的实际效果”。因此,教师要充分扮演好这一角色,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

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课选择使用不同的导入手段,其目的只有一个: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他们的心智,使学生重塑自信(reaurance),觉得英语课好学、易学,产生兴趣,减少焦虑,达到事半功倍。因此,导入一定要有较强的目的性,让学生明确将要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要学;它要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善于以旧拓新,温故而知新;它更要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能引人注目,颇有风趣,形成悬念,引人入胜,发人深思。

主要参考书目:

1.Widdowson, H.G.(1990).Aspects of Language Teaching.UK: OUP.

2.杰克斯、刘道义主编,《(高级中学教科书)英语》(1995),人民教育出版社、朗文出版集团公司。

3.刘汉昔、党永升,“„导学法‟实验的初步尝试”,《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沪),1997年第1期。

4.刘红宇,“高中英语新教材阅读课的呈现”,《中小学外语教学》(京),1998年第2期。

5.汪胜光,“利用文中插图,进行导语设计”,《中小学外语教学》(京),1998年第3期。

推荐第7篇:化学教案

第四节 自然界中的水

桐梓县木瓜中学:张基灵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水的组成;

(2)粗略了解天然水、自来水、饮用水、矿泉水和蒸馏水的区别; (3)认识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认识水是人类宝贵的资源; (4)了解水污染的因素和水净化的基本方法;

(5)懂得过滤,蒸发的目的,学习过滤和蒸发的基本装置和操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能从水的分解和水的合成两种变化过程分析水的组成。 (2)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初步得出水的组成和结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水是宝贵资源的观念,养成节约用水、自觉保护水资源不受污染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水的组成,

(2)各种水资源的区别

2.教学难点(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www.51jsw.net无忧教师网): 过滤操作的基本要点 实验探究:

1. 水的组成研究

2. 纯净水与矿泉水的区分 教学内容:

一.自然界的水 1. 水在自然界的存在

(1)地球表面的分布:在地球表面,江河湖海约占地球表面的3/4;

(2)其他分布:地层下有地下水,大气里有大约0.03%的水蒸气,动植物体内有大量的水

注意:地球表面虽然有很丰富的水资源,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却非常有限,不到总水量的1%。因此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 2.水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工业上需要水:洗涤、溶解、加热、冷却,作为原料 (2)农业上需要水:农作物需要水灌溉 (3)动力工业上:水力发电

(4)交通运输上:内河及其海洋航运

3.水对生物体的重要作用,水(water)——生命之源

(1)生理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唾液、胃液、血液、组织液等。水在人体内起这调节体温、溶解食物、排泄废物等作用

第1页 共4页 (2)植物光合作用需要水作为原料

诺贝尔奖两次获得者林德斯•波林医生在《如何活得好》一书中给读者提供了几点养生术,其中有一条就是“每天喝大量的水”

4.水污染情况: (1)水污染的来源

a.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三废”(废气、废水、废渣)的任意排放; b.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任意施用; c.城市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2)防止水污染的主要措施:

a.加强对水的管理和对水质的监测; b.工业三废实行先处理后排放; c.农业上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d.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二、水的组成及性质 1.水的组成

实验:水的电解实验

现象 :1.接通直流电源,看见两管子中都出现气泡,负极和正极中气体的体积比大约为2:1 2.将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电源正极,木条复燃,说明生成了氧气

3.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在电源负极处,气体被点燃,产生淡蓝色火焰,用一个干冷的烧杯放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说明反应生成了氢气(Hydrogen)

氧气(O2) + 氢气(H2)点燃——→水(H2O)

解释:水在通电的情况下,被分解生成了氢气和氧气

文字表达式:水(H2O) 通电——→ 氧气(O2) + 氢气(H2) 气体体积比: 1 : 2 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学中根据它的组成情况写成H2O 注意:

(1).纯净的水导电性很弱,在做水电解实验时,一般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以增强水的导电性。而硫酸或氢氧化钠本身却并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2).因为我们通常使用的是钠玻璃,焰色反应的影响,是反应产生的火焰呈黄色 2.水的物理性质

(1)在通常情况下,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

(2)在标准状况下,水的沸点(boiling point)为0℃,水的凝固点(freezing point)为100℃

水蒸气(vapor) 水(water) 冰(ice) (3)能够溶解很多物质,是化学常用的溶剂

(4)在1大气压下,4℃时的水密度最大为1.0g/cm,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3.水的化学性质

第2页 共4页

3(1)通电分解:

水(H2O) 通电——→ 氧气(O2) + 氢气(H2) (2)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生成对应的酸

水(H2O) + 二氧化碳(CO2) → 碳酸(H2CO3) 水(H2O) + 二氧化硫(SO2) → 亚硫酸(H2SO3)

水(H2O) + 五氧化二磷(P2O5) → 磷酸(H3PO4) 热水情况下 (3)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生成对应的碱

水(H2O) + 氧化钙(CaO) → 氢氧化钙[Ca(OH)2] 俗称:生石灰 俗称:熟石灰

(4)能与某些活泼金属发生反应,生成对应的碱和氢气

水(H2O)+ 钠(Na)→ 氢氧化钠(NaOH)+ 氢气(H2)

三、水的净化(要依据用水要求来净化水)

1.过滤:过滤是一种从液体中分离出不溶性固体的方法。利用它可以将不溶于水的杂质与水分离。

(1)具体要求:“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被滤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嘴紧靠玻璃棒,玻璃棒下端紧靠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2)玻璃棒的作用:引流,防止液体溅出

(3)如果水中的杂质颗粒比较小,我们一般加入明矾(十二水合硫酸铝钾,KAlSO4•12H2O)等净水剂,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而沉降。

2.蒸馏:通过蒸馏的方法可以得到比较纯净的水,一般认为蒸馏水就是纯净物。

蒸发:通过溶剂挥发获得溶液溶质的方法

具体要求:

(1) 蒸发皿中液体不能超过容积的2/3;

(2) 蒸发过程中,玻璃棒要不断搅拌,防止局部受热而使液体溅出; (3) 蒸发结束后,应用坩埚钳将蒸发皿转移是石棉网上; (4) 固体冷却后,应用玻璃棒将固体转移至指定容器中;

练习:水受热蒸发与水通电分解是否是同种变化?

回答:水受热蒸发是物理变化,而水通电分解是化学变化

3.软化:石灰岩地区的水含有较多钙、镁等离子,是硬水。不含或含有少量的钙、镁离子的水是软水

(1)实验:硬水与肥皂水反应

现象:硬水中泡沫高度很低,而且在溶液中出现大量的絮状白色沉淀 结论:硬水中的成分能与肥皂水发生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2)硬水的危害:影响加热效率,浪费能源,容易引起锅炉爆炸等

(3)硬水软化的方法:加热煮沸,蒸馏,离子交换法 4.自来水净化

水源→过滤→吸附→消毒→进入家庭

第3页 共4页 练习:请你设计一个具体的实验,鉴别以下4种无色液体:过氧化氢溶液,氯化钠溶液,氯化钙溶液,纯净水

设计:分别取样。分别向4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如果出现大量气泡的试管中为过氧化氢溶液,剩余的3支试管中,加入少量肥皂水,振荡后产生白色沉淀的是氯化钙溶液,剩余的两液体分别重新取样,蒸发,在蒸发皿中出现白色固体的是氯化钠溶液,剩余的没有任何明显现象的纯净水。

P.S:鉴别氯化钠和纯净水的方法

(1)蒸发:在蒸发皿中出现白色固体的是氯化钠溶液,剩余的没有任何明显现象的纯净水

(2)导电性:用导线将溶液与电源、小电珠连接,电珠亮的是氯化钠溶液 (3)密度:用密度计测定液体的密度,较高的是氯化钠溶液 *(4)溶沸点:测定溶液的溶沸点,较高的是氯化钠溶液

补充练习测试题

(1)有人说,天然水都是混合物,无色无味的液体都是纯净水,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2)下列变化哪些是化合反应或分解反应?为什么?

水电解;氢气在空气中燃烧;蒸发食盐水得到水蒸气和食盐;过滤泥水得到水和泥沙。

(3)某种硬水煮开后,在容器底部出现白色的锅垢。你认为锅垢中可能含有什么元素? (4)有人认为,如果能找到从水中获得氢气的简便方法,就可以从水得到氢气,氢气燃烧获得热能又生成水,从水再得到氢气,如此反复循环,就不会有能源危机了。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第4页 共4页

推荐第8篇:化学教案

4 爱护水资源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学习用辨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2、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3、初步懂得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形成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良好品德。

(二)、过程与方法:

树立保护水资源、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并使学生初步了解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短缺善以及水污染情况。要求学生从图书、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媒体上搜集与本教材相关的资料和有关水污染的知识和情况报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帮助学生树立保护水资源、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2、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3、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案

(一)重点

1、世界水资源的颁布情况、可利用水资源的情况。

2、我国淡水资源短缺的现状。

3、水浪费、水污染及解决措施。

(二)难点

水资源是丰富的,又是有限的,对此学生不容易形成正确的认识。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程导入

师:大自然的水景是多么壮观、多么变化莫测。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水资源。

教师可引出课题──爱护水资源。

二、自学过程

学生阅读教材,并完成下列测试内容:

1、地球的表面积约有多少被水覆盖着?(

2、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是什么?(

、淡水约占全球总水储量的多少?( )

4、海水中含有的化学元素大约有多少种?(

5、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几位?(

6、世界人均水量最多的国家是(

7、中国人均水量约占世界均值的多少?(

8、我国人均水量最多的省是(

9、世界水日是几月几日?(

10、我国人均水量最少的省是(

11、世界上有多少人口处于缺水状态(

12、南水北调工程将使我国北方城市摆脱缺水困难,请问是将哪里的水调往北方?(

通过这些题目,同学们知道了水的分布现状,也证实了自己的自学能力。 (在此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赞扬的语言,多鼓励学生,对于学生们的自学能力给予肯定。)

三、师生互动

1、小结下列知识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1、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水球”

2、海洋水:

(1)储量约占全球总储水量的96.5%;

(2)作用:繁衍水生生物;蕴藏化学资源(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元素;海水的含盐量很高,人们可从海水中提取出大量无机盐。)

(3)探究方向:淡化海水

3、由于人口增多、工业、生活用水量增大,水污染也比较严重,造成水资源缺乏。

如:(1)爱护水资源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体污染两方面考虑。(2)我国的“节水标志”。

(3)有关水污染而引起的环境问题的图片和报道。 (在师生热烈的讨论过程中完成下列课程内容。)

二、爱护水资源

1、节约用水:

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可以减少大量工农业和生活用水。

2、防止水体污染:

(1)水体污染是指什么? (2)水体污染源:

①工业污染:工厂的“三废”(废气、废渣、废液)倒入江河、地下,污染江河和地下水。

②农业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也易造成水的污染。 ③生活污染: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的任意排放,造成水的污染。 ④其他污染:

A、病原微生物污染 B、需氧有机物污染

C、富营养化污染(赤潮) D、恶臭物污染

、地下水硬度升高

F、重金属离子污染(水俣病) J、石油泄露造成的海水污染 H、热污染

I、放射性水污染

(3)水体污染的危害:

影响工农业生产、渔业生产、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三、习题

1、下列关于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 B、水是一种有限的宝贵资源,必须保护水资源 C、人类需要的淡水可通过海水蒸馏来补充 D、雨水是天然蒸馏水,所以是纯净物

2、科学家预言“水短缺,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这是因为( ) A、水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提取这些资源消耗了水 B、由于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水在不断地蒸发减少 C、淡水资源不充足,且分布不均匀

D、水不断受污染,使淡水资源越来越不充裕

3、请你们谈谈自己的节水经验,在爱护水资源方面,你做的有哪些不妥的地方吗?

四、结束语

在优美的风景和诗篇中体会爱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并启发学生以“我认识的水”为题,从名称、化学式、组成元素、主要性质、主要用途、水的净化、爱护水资源等方面写一篇小论文。

课后反思

本堂课与过去明显的不同在于:把单纯的教师传授式改为学生自学与讨论相结合,再加上艺术欣赏与表演,学生感到很新奇。课堂上所探讨的问题就在身边,更重要的是,不论课前、课中,都是学生唱主角,比给教师当听众要有趣的多,整堂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配合得很好,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和谐、轻松。我认为教师能将每堂课都设计好是上好一堂课的成功保证。不足的是我们还可以多让学生走出课堂,如:参观水厂,了解水厂收费情况;了解学校学生每个月的用水情况;了解中山市水的污染问题和歧江河改造工程以及一些矿泉水的水源来源等,使学生们更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

推荐第9篇:化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初步了解分散系概念;初步认识胶体的概念,鉴别及净化方法;了解胶体的制取方法。

能力培养:通过丁达尔现象、胶体制取等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实验、联系实际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品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比较等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胶体的有关概念;学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

难点:制备胶体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氯化钠溶液、泥水悬浊液、植物油和水的混合液振荡而成的乳浊液。

【提问】哪种是溶液,哪种是悬浊液、乳浊液?

【指导阅读】课本第72页第二段

思考:

(1)分散系、分散质和分散剂概念。

(2)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三种分散系中的分散质分别是什么?

【提问】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三种分散系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观察、辨认、回答。

阅读课本,找出三个概念。 (1)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

分散质:分散成微粒的物质叫分散质。

分散剂:微粒分布在其中的物质叫分散剂。

(2)溶液中溶质是分散质;悬浊液和乳浊液中的分散质分别是:固体小颗粒和小液滴。

思考后得出结论:

共同点:都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于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 复习旧知识,从而引出新课。

培养自学能力,了解三个概念。

培养学生归纳比较能力,了解三种分散系的异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氢氧化铁胶体,和氯化钠溶液比较。

【提问】两者在外部特征上有何相似点?

【设问】二者有无区别呢?

【指导实验】(投影)用有一小洞的厚纸圆筒(直径比试管略大些),套在盛有氢氧化铁溶胶的试管外面,用聚光手电筒照射小孔,从圆筒上方向下观察,注意有何现象,用盛有氯化钠溶液的试管做同样的实验,观察现象。

【小结】丁达尔现象及其成因,并指出能发生丁达尔现象的是另一种分散系——胶体。 不同点:溶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0-9m,是均

一、稳定、透明的;浊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7m,不均

一、不稳定,悬浊液静置沉淀,乳浊液静置易分层。

仔细观察后回答:

外观上都是均一透明的。

分组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光束照射氢氧化铁溶胶时产生一条光亮的“通路”,而照射氯化钠溶液时无明显现象。 培养观察能力,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设问】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知道胶体有丁达尔现象,而溶液没有。那么,二者本质区别在什么地方呢?

【演示】实验2-8介绍半透膜

【设问】这个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小结】1.分子、离子等较小微粒能透过半透膜的微孔,胶体微粒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和胶体的最本质区别在于微粒的大小,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从而引出胶体概念。

2.介绍渗析方法及应用 观察实验,叙述现象。

现象:在加入硝酸银的试管里出现了白色沉淀;在加入碘水的试管里不发生变化。

思考后回答:氯化钠可以透过半透膜的微孔,而淀粉胶体的微粒不能透过。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培养思维能力。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哪些胶体?

讨论,回答:淀粉胶体、土壤胶体、血液、云、雾、Al(OH)3胶体等等。 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指导阅读】课本第74页最后一行至第75页第一段,思考胶体如何分类? 看书自学,找出答案。

胶体按分散剂分为:

液溶胶(溶胶)

气溶胶:云、雾、烟等固溶胶:烟水晶、有色玻璃等 了解胶体分类。

【过渡】在实验室我们也可以亲自动手制一些胶体。学生实验(投影)

1.制取氢氧化铁胶体

2.制取硅酸胶体

3.制取碘化银胶体

【指导实验】强调:1.制备上述胶体时要注意不断搅拌,但不能用玻璃棒搅拌,否则会产生沉淀。2.在制取硅酸胶体时,一定要将1mL水玻璃倒入5mL~10mL盐酸中,切不可倒过来倾倒,否则

会产生硅酸凝胶。

【提问】如何证实你所制得的是胶体?请你检验一下你所制得的氢氧化铁胶体。 分组实验:

用烧杯盛约30mL蒸馏水,加热到沸腾,然后逐滴加入饱和氯化铁溶液,边加边振荡,直至溶液变成红褐色,即得氢氧化铁胶体。

在一个大试管里装入5~10mL1mol/L盐酸,并加入1mL水玻璃,然后用力振荡,即得硅酸溶胶。

在一个大试管里注入0.01mol/L碘化钾溶液10mL,用胶头滴管滴入8~10滴相同浓度的硝酸银溶液,边滴加边振荡,即得碘化银胶体。

思考后回答,胶体可产生丁达尔现象,然后检验。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使学生亲自体验成功与失败,激发兴趣。

【提问】请学生写出制取三种胶体的化学方程式,请一个同学写在黑板上,然后追问:这个同学书写是否正确?

KI+AgNO3=AgI↓+KNO3

Na2SiO3+2HCl=H2SiO3↓

+2NaCl 把学生存在的普遍错误充分暴露出来,引起学生重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3页。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解释。 对照课本找出错误。

但感到疑惑,提出问题。

1.书写制取氢氧化铁胶体方程式时,中间为什么用“=”,而不用“”。

2.氢氧化铁、碘化银、硅酸是不溶性物质,为什么写化学方程式时不写“↓”。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小结】就学生谈的收获进行小结。

请同学们谈一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随堂检测】

1.下列物质能发生丁达尔现象的是()。

(A)蔗糖水(B)肥皂水

(C)碘酒(D)碘化砷胶体

2.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

(A)产生布朗运动(B)产生丁达尔现象

(C)胶体微粒不能穿透半透膜 (D)分散质直径在10-7~10-9m之间

3.填写分离下列各组混合物所用的物理方法:

(1)除去水中少量的溴;()

(2)除去碘化银胶体中含有的碘离子;()

(3)除去石灰水中悬浮的碳酸钙;()

(4)从硬脂酸甘油酯经皂化后液体中,分离出硬脂酸钠,先_____,然后_______。

1~2两题

考查胶体的性质。(A级)

3.综合各种分散系的物理性质(B级)

板书设计

第二章第八节胶体

一、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有关概念

二、胶体

1.概念: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 3.鉴别溶液和胶体的方法——丁达尔现象

4.胶体的净化方法:渗析

5.胶体的制备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Na2SiO3+2HCl=2NaCl+H2SiO3(胶体)

KI+AgNO3=AgI+KNO3

附:随堂检测答案

1.(B)(D)

2.(D)

3.(1)萃取(2)渗析(3)过滤(4)盐析、过滤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认识胶体的一些重要性质和作用。

能(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aodoc.com,请保留此标记。)力培养:通过胶体性质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依靠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观点,教育学生关心环境。

科学品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逻辑推理等方法。

重点、难点

胶体的性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1.什么叫胶体?它和溶液、浊液有何异同点?2.如何鉴别溶液和胶体? 思考后回答:

要点:1.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叫胶体。相同点:胶体、溶液、浊液都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于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都属分散系的一种。不同点:主要是分散质颗粒大小、液体的均一性及稳定性的不同。

2.胶体可产生丁达尔现象,而溶液没有。 复习巩固上节课所讲内容。

【设问】胶体除有丁达尔现象,还有无其他性质呢?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明确研究意图,培养学生好奇心。

【板书】

三、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现象

【讲述】日常生活中,如果把花粉悬浮在水里,用显微镜观察,就会发现花粉的小颗粒作不停地、无规则的运动,这种现象称为布朗运动。胶体也可作布朗运动,好 情境想像。

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增加感性认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比电影院放映电影时,可看到受光束照射的空气里,尘埃小颗粒作无规则的不停地运动。

【板书】2.布朗运动

【设问】为什么胶体微粒的运动是不停顿地、无规则的运动呢?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6页。

阅读思考得出结论:胶粒受水分子从各方面撞击、推动,每一瞬间合力的方向大小不同,所以每一瞬间胶粒运动速率和方向都在改变,因而形成不停地、无规则地运动。 培养思维能力。

【演示】电泳实验(见课本77页)

【提问】1.通电后,U形管里阴极附近的红褐色逐渐变深,阳极附近的红褐色逐渐变浅,这表明阴极附近什么微粒增多了?

2.Fe(OH)3胶粒向阴极作定向移动,说明它具有什么样的电性?

【小结】电泳概念: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微粒在分散剂里做定向移动的现象,叫做电泳。

产生电泳现象的原因:因为胶体的微粒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了定向移动,产生了电泳现象。

【板书】3.电泳现象

观察后叙述实验现象:阴极附近颜色变深,阳极附近颜色变浅。

思考、得出结论: 1.通电后,阴极附近Fe(OH)3胶粒增多了。

2.说明Fe(OH)3胶粒是带正电荷的。 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逐步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向学生渗透分析问题的方法。

【指导阅读】课本第77页第二段至第三段,思考:1.为什么胶体微粒带有电荷?

2.哪些胶体带正电荷?哪些胶体带负电荷? 自学、思考、总结出结论:

1.胶体微粒带电荷的原因:表面积大,吸附力强,吸附阴离子的带上负电荷,吸附阳离子的带上正电荷。

2.带正电荷的胶体: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

带负电荷的胶体:金属硫化物、非金属氧化物。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3.胶体分散系稳定的原因?

【板书】带正电荷的胶体: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

带负电荷的胶体:金属硫化物,非金属氧化物。

3.胶体分散系稳定的原因:同种胶粒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不容易聚集:布朗运动能克服重力作用,胶粒不易沉积。

认识胶体所带电荷情况及胶体分散系稳定的原因。

【讲述】简介电泳原理的应用

1.在陶瓷工业中,借助它来除去粘土中所混杂的氧化铁杂质。简述方法。

2.气溶胶也可发生电泳现象,如在水泥、冶金等工业中,通高压电于含烟尘的气体时,可除去大量烟尘以减少空气污染,净化环境,保护人民健康。 倾听、思考。

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教育学生关心环境,培养社会责任感。

【提问】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胶体稳定的因素,那么我们能否有针对性地想出办法来破坏胶体的稳定性,使胶粒彼此聚集成大颗粒而沉淀下来呢?

归纳总结,出示探究方案:(投影)

开展讨论,提出消除胶粒所带电荷的方案。

1.加电解质溶液;

2.加带相反电荷的胶粒;

3.加热。

实验,观察现象,做好记录。

实验现象:(1)浑浊

(2)浑浊

(3)产生沉淀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指导阅读】教材第78页第1行至第16行,思考产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胶体凝聚概念和凝聚方法。

【板书】4.胶体的凝聚

方法:(1)加电解质溶液

(2)加带相反电荷的胶粒 (3)加热

阅读、思考,填好上表:

(1)MgSO4=Mg2++SO42-,其中带负电荷的SO2-4离子与带正电荷的Fe(OH)3胶粒发生电性中和而聚集沉淀。

(2)Fe(OH)3胶粒带正电,硅酸胶粒带负电,混合后发生电性中和,使胶粒凝聚为沉淀而析出。

(3)加热时,胶体微粒受热后相互碰撞的机会增多,从而使胶体凝聚为沉淀析出。

【练习】解释下列问题(投影)

1.河流入海处,易形成三角洲的原因。

2.豆浆里放入盐卤或石膏,为什么可制成豆腐?

3.氯化铁和硫酸铝溶于水形成胶体,它们为什么都有净水的作用? 分组讨论,解释实验现象,相互补充,得出正确答案。 联系实际,强调学习的真正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认为这节课的知识重点是什么?

【课堂小结】 思考、讨论、回答。

感受学习新知识的乐趣。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随堂检测】

1.在氢氧化铁胶体中逐滴滴入一种液体,初滴入时氢氧化铁胶体发生凝聚而沉淀,继续滴入,沉淀消失则这种溶液应是()。

(A)0.5mol\\L硫酸镁(B)蒸馏水

(C)0.5mol\\L氯化钾溶液(D)0.5mol\\L盐酸

2.硅酸胶体微粒带负电,现把氯化钙溶液、蔗糖溶液、氢氧化铁胶体、硫化锑胶体分别加入到硅酸胶体中,发生的现象依次是:①_____,②____,③_____,④______。

3.实验时,手不慎被玻璃划破,可从急救箱中取氯化铁溶液应急止血,其原因是_______,若换成硫酸铜溶液,是否可以?其原因是_________。

1、2题检测胶粒带电情况及胶体凝聚方法。3题针对少数优秀学生,考查知识应用能力。

【作业】课本第79页习题

2、

3、

4、5题。

板书设计

三、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现象

2.布朗运动

4.胶体的凝聚

方法:(1)加入电解质溶液(2)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粒(3)加热

附:课堂练习答案

1.河水中粘土等胶粒,遇海水中电解质而发生凝聚作用,逐渐沉降为三角洲。

2.豆浆里的蛋白质胶体,遇电解质形成凝胶。

3.Fe(OH)3和Al(OH)3胶粒带正电荷,而粘土胶粒带负电荷,相遇而发生凝聚作用。

随堂检测答案1.(D)2.①凝聚②无现象③凝聚④无现象

3.血液是胶体,FeCl3是电解质,可使血液发生凝聚。不能用硫酸铜,因为铜盐有毒,虽然也能使血液凝聚,但不能使用。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daodoc.com)查看更多与本文《数学教案-高中化学教案第一部分化学》相关的文章。

推荐第10篇:化学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根据基本反应类型熟练的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练习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认识 2.加强对复分解反应的掌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归纳判断书写能力

教学重点

1.对化学方程式的准确书写

2.对复分解反应发生过程中的现象的判断

教学难点

1.对化学式的正确书写

2.对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判断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判断一下下列方程式的书写和基本反应类型的判断是否正确。

(1) (2) (3) (4) Mg + O2 MgO2

化合反应 2H2O 点燃2H2↑+ O2↑

分解反应

Na2SO4 +2KNO3 === 2 NaNO3 + K2SO4 复分解反应

Fe + ZnSO4=== FeSO4 +Zn

置换反应

在以上的方程式中出现了许多错误,对基本反应类型的认识也存在着不足,那么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包括哪些内容呢。基本反应类型又有那些。这就是这节课我们所要复习的内容。

一、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1.反应条件 2.配平3.正确的化学式 4.气体符号和沉淀符号

二、基本反应类型

1.化合反应: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通式:A + B == AB 举例;4P +5 O2 2P2O5

3Fe + 2O2  Fe3O4

点燃点燃S + O2SO2

2 Mg + O2 2MgO

点燃点燃C+ O2CO

22CO + O22CO2 2.分解反应: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通式:AB == A +B

△举例: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22KClO3 MnO==== 2KCl + 3O2↑

2 2H2O2 MnO==== 2H2O + O2↑ 点燃点燃3.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一种单质与另外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通式:A + BC == AC+ B 举例:金属和酸的反应

Fe + 2HCl== FeCl2 + H2↑

Fe + H2SO4 == FeSO4 + H2↑ Zn + 2HCl== ZnCl2 + H2↑

Zn + H2SO4 == ZnSO4 + H2↑

金属和盐溶液的反应 Fe + CuSO4 === FeSO4 + Cu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练习、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如果能写出化学方程式,不能则说明原因

(1) 铜和硫酸 (2) 锌和氯化铜 (3) 汞和盐酸 (4) 铜和硝酸银

4.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通式:AB + CD == AD + CB 反应条件:(1)反应物:必须溶于水或酸

(2)生成物:有水、沉淀或气体

练习:1.下列各物质的溶液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是(

A : HCl和Ca(OH)2

B : Na2CO3和 H2SO4 C : AgNO3和BaCl2

D : KNO3和NaCl

2.下列各物质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是你(

) A : HCl和CaCO3

B : Cu(OH)2和 FeCl3 C : Na2CO3和CaCl2

D : Fe(OH)2和H2SO4 3.完成下列方程式

(1)纯碱和熟石灰 (2)氯化钡和硫酸钠 (3)苏打和盐酸 (4)氢氧化钠和氯化铜 小结: 作业:对今天所写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总结:

第11篇:化学教案

课题1 金属材料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能区分常见金属和非金属

2钢等

作用,

点:金属的物理性质

学过程

、认识在金属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可以制得合金,知道生铁和重要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初步形成物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方法。 过程与方法:关注生活→分析比较→归纳解释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性质决定用途,但不是唯一因素

三、教学模式 探究式

四、教

板书设计

课题1 金属材料

一、金属

1合金

1

2 1.2.应。

、性质 ①颜色②导电性③密度④熔点⑤硬度⑥延展性

2、用途

二、、概念 、性质 a、硬度 b、熔点 教学反思: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以及金属氧化物溶液间的置换反

3.熟悉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会利用金属与酸以及金属化合物溶液通过“置换”推断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4.发展学生敢于置疑、勤于动手的科学精神,发展求知欲和探究激情。

(注:“置换反应”概念的更深刻理解,于第二课时进行) 教学重点:

1.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掌握置换反应的概念。

2.认识部分金属重要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与盐酸、稀硫酸反应及金属间的置换)。 教学难点:

1.活动性顺序强弱的探究及排序。 2.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 教学方法:

对实验现象进行筛选、对比、归纳、分析、进行信息处理,获取科学结论的教学方法。 教会思路: 猜想与探究――→观察与检验――→分析与归纳――→解释与结论

教学准备:

镁、铝、锌、铁、铜等金属,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稀盐酸、稀硫酸等以及酒精灯,石

棉网、三角架、试管、镊子等。 教学过程:

作业设计:

1.课后习题

2.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活泼性

板书设计: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 fe > cu zn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镁铝常温下很容易反应,铜铁常温下反应很慢,金在高温下也不反应。 结论:不同的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cu hg au pt au

寻 教学反思: 活动性:mg、al>fe、cu>au 二.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金属活动性由强渐弱 结论:不同的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 三.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置换反应的应用 越在前面越活泼 氢前金属置换氢 金属之间互置换溶液里面可探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常见的金属(铁、铝等)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 2. 会根据化学方程式对含有某些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有关计算。 3. 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以及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练铁的原理,使学生认识化学原理对实际生产的指导作用。 2. 通过对某些含有杂质的物质的计算,使学生把化学原理、计算和生产实际紧密地结合在

一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我国古代练铁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 通过对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等金属资

源保护的重要性。

3. 通过对矿物可供开采的年限的介绍,让学生产生金属资源的危机意识,更让学生懂得要

保护金属资源。 [教学重难点]

重点:铁的冶炼,以及有关铁的锈蚀以及防护的“活动与探究”

难点:化学方程式中有关杂质问题的计算,以及对铁的锈蚀防护的“活动探究“的结论的辨析

归纳,从而得出铁生锈的条件,以及防锈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板书设计]

1 2fe+3co2

题:

80%=800t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一.铁的冶炼 . 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2. 设备:高炉 3. 原理:3co+fe2o3 高温 现象:红色变黑色,石灰水变浑浊。 二.涉及到杂质问题的计算 例解:1000t赤铁矿石中含氧化铁的质量为: 1000t×

设:800t氧化铁理论上可以炼出铁的质量为x 3co+fe2o3

高温

2fe+3co2

160 2×56

800t x

160800t

= 2?56x2?56?800t

x=

折合为含铁96%的生铁的质量为:

560t÷96%=583t

答:1000t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理论上可炼出含铁96%的生铁583t。 三.金属资源的保护

(一)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1.铁生锈的条件:有水和氧气 2.防锈的方法:保持干燥;隔绝氧气

(二)金属资源保护 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 1. 防止金属的腐蚀 2. 金属的回收利用 3. 有计划合理的开采矿物 4. 寻找代替品:如塑料等

160

=560t

实验活动4 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巩固和加深对金属性质的认识。

(2)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认识金属的性质,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并用文字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生敢于质疑、勤于动手的科学精神,激发求知欲和探究激情,感受科学探究对知识构建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1)金属的物理性质

(2)金属的化学性质及活动性强弱探究。

教学难点: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探究

教学准备:试管、试管架、酒精灯、坩埚钳、电池、导线、小灯 泡、火柴、镁条、锌粒、铝片、铁片、铁粉、铜片、黄铜片、铁丝、铜丝、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

教学过程: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提起金属,同学们都不会感觉陌生。我们家中的日常生活用品,如锅、水壶、菜刀等,他们都是用金属材料制成的。下面我为大家提供一些材料,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完成以下实验。

(1)观察并描述镁、铝、铁、铜的颜色和光泽。

(2)采取相互刻画的方法,比较铜片和铝片、铜片和黄铜片的硬度。

(3)请你设计并进行实验,证明金属具有导电性。

根据实验可知,金属的物理性质有 。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常识总结金属的其他物理性质:延展性、导热性。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1)用坩埚钳夹取一块铜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铜片表面的变化。

请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

(2)向4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镁条、锌粒、铁片、铜片,然后分别加入稀盐酸(或稀硫酸),观察现象。如果有气体生成,判断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注:

1、稀盐酸、稀硫酸具有腐蚀性,教师要强调实验的安全性。

2、向试管中加入酸的顺序是:cu、fe 、zn、mg,加入酸的体积约为试管的1/4,注意从侧面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用拇指按住镁条

与盐酸反应的试管管口10秒左右,松开拇指,用燃着的小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现象。

请学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请你设计并进行实验,比较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 学生上台板演化学方程式。 思考:铁是银白色金属。在上述实验中,你观察到的铁片和铁粉是什么颜色的?你有什么问题?查阅资料,与同学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的方法并用多媒体展示查到的信息。

【学以致用】

1.把金属x放入agno3溶液中,x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若放入feso4溶液中,无明显现象。则x、ag、fe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正确的是( )

a.fe、x、ag、b.x、fe、ag

c.fe、ag、x d.ag、x、fe

2、一些不法商贩常常用铝制的假银元坑害消费者,小明在市场上买了一枚银元,请你帮他鉴别一下这枚银元,是真?是假? 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还有何疑惑。

板书设计: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第12篇:浅谈高中英语课堂导入 论文

浅谈高中英语课堂导入

罗桂玉(蒙城一中)

【摘要】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我认为英语课堂导入方式更是一门艺术.它具体表现在教师的形象和教学活动对学生强有力的感染力.导入的好与否直接影响到整课的效率。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想方设法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从课堂导入的要求,课堂导入的基本方法及课堂导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等方面谈谈高中英语课堂导入的基本技巧。笔者从事高中英语教学工作几年,逐渐意识到课堂导入的重要性,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地运用和总结了一些有效可行的导入方法。下面就高中英语课导入的一些问题谈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以供同行们商榷。

【关键词】 英语课堂 导入 要求 方法

如何导入新课是一项需要精心设计的教学艺术。正如谚语说,万事开头难。如果导入得当,就能直接吸引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为整节课做好铺垫,大大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怎么样的导入才是成功的呢。笔者认为,作为一次成功的导入应符合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一)情境性原则

什么是情境? 情境指的是情景和语境。英语是一门学科性很强的课程.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是用来作为交际的工具,有其自身的特点。那就是离不开特定的情境,离开特定的情境,语言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会探索,会学习,会运用英语。我们经常听到有一些学生在国内英语成绩很差,完全无法开口说英语。但是一到西方国家去留学几个月,英语成绩就突飞猛进的提高了,尤其是在口语方面。能操一口流利而纯正的英语。而为什么我们中国的学生学习了英语九,十年还无法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很显然,是因为我们没有创设大量的情境去进行练习。所以在设计导入环节时首先应考虑把它放到特定的情境中去,为学生提供自然真实的交际情景,让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体会语言的魅力。

(二)趣味性

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我国古代闻名的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从心理学角度讲,爱好是熟悉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这种心理状况会促使学习者积极寻求熟悉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任何一种导入的方式都离不开一定的情境,而导入的效果好与差,关键在于能否激起学生的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他们就一定会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因此,趣味性原则要求我们在设计英语课堂导入方式时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有趣的英语课堂导入方式,会使学生们产生浓厚的探求欲望,自觉或不自觉的参与其中。直接、平淡的英语课堂导入方式总是令人乏味。

(三)针对性原则

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首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精心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教学内容不同,课堂导入的设计就应该不同,教学对象不同,课堂导入的设计也应该有所不

同,但前提必须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服务于课堂教学。但是千万不能单纯为了“导入”而“导入”,导入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确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为讲授新课做好铺垫。 新编高中英语教材图文并茂,几乎每一篇阅读课文均配有与该材料有密切联系的插图,有的是为了提示教材难点,有的是为了印证教材观点,有的是为教材重点服务。教师在设计导入时,在自己分析教材内容后,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图文和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新颖性

现在的高中生都是九零后,接受新事物和新信息的能力很强。因此,新颖的富有时代感的信息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兴趣强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就越好。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的时候能充分利用当今流行的素材并借助于现在化的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相关的背景材料。这样必定能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中。

二、课堂导入的方法

课堂导入因人因时因地不同,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这里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和平日的积累,举例探讨一些方法。

(一)图片导入法

新高中英语人教版的的每篇课文都配有插图。利用插图和课文的联系,,围绕插图设计一些相关问题,引进课题。如高中英语必修五第五单元FIRST AID 的WARMING UP中有六副关于在日常生活中受伤的图片。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 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se pictures? S: They got injured.T: Yes, when you meet with this kind of situation, what will you do at first? S: I will ask the doctor for help.T: However, sometimes, time is limited for saving one’s life, such as: a snake biting.S: En…

T: Don’t worry.Today, we will learn something about a temporary form of help given to someone who suddenly falls ill or gets injured before a doctor can be found---first aid.然后在黑板上写上课题,unit5 first aid 。这种导入方法直观形象,可以使同学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还激发了他们的思维,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二)时事导入法

利用近期发生在身边的事或国内外大事来导入课文。教材的安排是固定的,但是每天发生的事件都是无法预知的,因此这一方法完全要看教师是否能灵活联系生活,如能应用恰当,应该是种很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的导入方式。例如在必修五 UNIT 1 JONE SNOW DEFEATS “KING CHOLERA”在讲到这个单元的时候,正好我们所在地区发生了几十年不遇的霍乱,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先问了学生“Recently, some people are suffering a very dangerous disease in our county, do you know what is it ?”有学生都能说出来霍乱,但是不知道其英文怎么说,我顺势把Cholera 这个单词写在黑板上,带他们读几遍。然后我又问学生:Can you tell me what kind of disease of cholera? 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ople when suffers this disease? 因为最近在我们这个地区关于霍乱的宣传比较多,所以学生们很快就把得了霍乱的人的特征给例举出来了,而且学生们都很积极踊跃的回答。课堂气氛非常好。整堂的课的效率也是非常高,这和时事导入的方法是密不可分的。

(三)视听导入法

1,实物导入 :生理学家经过实验证明人在接受外界的信息70%来自于视觉,而不是听觉。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大多是靠“听讲”获得的。因此利用实物以立体的形式,将传统的教学方法转化为视听说教的形式,可以克服教师所设置的情景的非真实性和呆板性,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热情,从而达到较好的效果。 2,多媒体导入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丰富的信息资源给了我们电化教学广阔的选择空间。高中学生活泼好动,且善于接受新事物和新信息。他们对歌曲、影片都非常感兴趣。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对英语课堂内容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并茂的特点,播放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歌曲或影片,创设生动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提出相关的思考问题。例如在上我在上必修3 unit4的课文“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 时,我就从网上下载了英文big bang的视频片段让学生观赏。由于学生平时很少接触到有关宇宙来源的这类抽象的知识,所以通过视频,他们不仅能对地球的起源的比较科学的学说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也能从中学到一些宇宙天体的英文词汇,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

(四)背景知识导入法

对于一些文化类或科普类题材的课文,让学生事先通过各种途径找到相关的材料或背景知识,增加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如在人教版新课标高一必修2 Unit 1 Cultural Relics”时, 笔者先让学生事先通过各种途径(如上Internet)找到有关于国内外著名文化遗产的背景知识,并让他们在课堂上或表达或呈现。在课堂上学生例出了Mount Huangshan (黄山);The Mogao Caves (敦煌莫高窟);The Great Wall (长城); The Summer Palace (颐和园)等等。在导入新课时,笔者又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地向他们展示了国内外著名的文化遗产。这既增加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又为新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一)首先,课堂导入,要注意时间不宜过长,最长不超过5分钟。若导入时间延长过多,就会使导入显得冗长,从而影响整节课的进程。毕竟导入的目的只是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其次,“导”无定法,切忌生搬硬套。所以对于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教师应精心设计,采用不同的课堂导入方式;不同的班级也要有不同的导入设计,这需要我们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而定。即使是同一个班级也应经常变化导入方式,以保持新鲜感。

(三)最后,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教学过程的结构也是一个系统。导入、呈现、理解、巩固和结尾五者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不能只重视导入而忽视了其他的环节。

四、小结

总之,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它既是课堂教学的自然过渡,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可激发学生学习新内容的欲望和兴趣,能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欲望进入主动学习状态;因此,只要我们能从实际出发,结合不同的课文内容,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就一定会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课堂教学也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于如何导入新课去进行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方法还有许许多多,让我们进一步去研究这门艺术。

参考书目: [1]程晓棠,郑敏编.英语学习策略.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 [2]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 .[3]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4]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5]王怀彬.新教学方法[M].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1995.

第13篇:高中地理课导入十二法

高中地理课导入十二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老师要特别注意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上课伊始趣味即生的境界。以便能够一上课就紧紧抓住学生,让学生的大脑迅速兴奋起来,以饱满的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掌握新知识,探求新问题,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那么,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呢?

一、漫画导入法

漫画具有幽默、诙谐的特点,同时它针贬时弊。把它用于地理课堂教学的话,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尝试利用漫画来导入新课。

例如,在教“森林资源”时,教师首先出示“小鸟的悲哀”漫画,其大意是:一位伐木工人砍光了某地的树木,小鸟失去了在树上栖息的条件而无家可归,一只小鸟站在那位伐木工人肩扛的斧头上,可怜巴巴地对伐木工人说——“请把我也带走吧!”这幅幽默、生动的漫画一出现,学生即刻兴趣昂然,议论纷纷,教师适时导入:森林有哪些重要作用呢?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

二、儿歌导入法

儿歌——人人皆知,人人会读、会唱,它通俗易懂,知识丰富。针对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精心寻找课文内容与儿歌的对接点,由儿歌通过对接点引出教学内容,可以做到水到渠成。在教学中不妨一试。

例如,在讲述“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时,我就是利用儿歌导入

新课的,效果很好。

“同学们,还记得一首童年时的儿歌吧?‘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从这首儿歌中,我们了解到地球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本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

转’”。

三、悬念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有究,才有所得。利用问题,巧设悬念,激起疑惑,启发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的知识,效果是很好的,这也是老师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海军为了防止德国军舰进入地中海,在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布下了水雷阵,同时派出强大的舰队,日夜巡逻防守,真可谓固若金汤!哪知道德军潜水艇经常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地中海,给英军以突然袭击。原来,德军早已掌握了该地区一重要的地理现象和规律,而这一点恰好被英军将

领忽略了。

你认为德军是如何抵达地中海的呢?利用史事,适时提问,巧设悬念,使学生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进入到“海水运动”知识的学习中去,效果不言而喻。

四、广告导入法

大街小巷、报刊杂志、电视、网上,随处可见知识内涵丰富、通俗易懂、读起来琅琅上口的各种广告,结合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把广告巧妙引入地理课堂进行教

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水资源”教学可以这样导入:打开电视,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公益广告:“地球上水资源十分有限,我国水资源非常缺乏,如果不注意节约用水,最后见到的一滴水,那将是自己的眼泪”;“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你知道这些

宣传的用意吗?

又如,由山东电视台的广告——“孔子在这里诞生,泰山从这里崛起,黄河由这里入海„„”导入山东省的教学,学生听见这几句广告词,马上就会想到“这里是——山东电视台”。在这里老师稍作停顿,“山东电视台”由学生回答,此时学生异常兴奋,老师适时引入新课,衔接自然,水到渠成。

五、谜语导入法

采取与地理课堂教学内容实际相符合的谜语导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导入形式。通过竞猜谜语,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态中轻松进入新课的学习,从而老师的匠心得以圆满实现。

例如,由“说它多大有多大,日月星辰全容纳,无人知它始与终,也没左右和上下”;“有个老公公,天亮就出工,一朝一日不见它,不是下雨就刮风”,导入“人类认识的宇宙”的学习,经过学生的讨论,谜底是——宇宙和太阳。

又如,在教“地图”时,可由“容纳万水千山,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山,浑身绚丽多彩”;“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半亩田,五湖四海没有水,世界各国在眼前”;“不坐车船跑全国,不乘飞机观四海,分文不花万里游,请问奥妙何处来”导入。通过竞猜,可使学生脑海中形成地图的概念,又加深了对地图

的特征和作用的理解。

六、目标导入法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活动,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辅相成,互相配合,彼此促进,缺一不可。老师为了引导学生探求知识,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导入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抓住重点,开宗明义,直奔主题,以便学生顺利地听课和

思考。

例如,“常见的天气系统”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本节课要着重领会三个问题:一是掌握冷、暖锋的形成特征,以及它们过境时及过境前后的天气状况,学会分析现实生活中与锋面活动有关的天气变化;二是掌握高、低气压系统的特点、运动规律及对天气的影响,弄清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是初步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天气形势预报。这样将教学重点和盘托出,既利于学生心中有数,又便于老师

进行讲述,起到了统领全课的作用。

七、简介导入法

有些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难以理解,这样的内容,通过老师简单

介绍导入较好。

例如,我在教“俄罗斯的气候”时就采用简介导入法,效果较好: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冬季十分寒冷,奥伊米亚康曾经达到-71℃低温,因而有“北半球的寒极”之称。西伯利亚的冻土,深度可达几百米,在短暂的夏季,表面融化变成泥沼,能吞没货车、拖拉机等。房屋要建在深埋在土层里的高桩上,以免冻土解冻,建筑物倾斜或下沉。所有的住宅墙都很厚,都装有

三、四层门窗,放在露天的钢铁也会失去韧性,变得像冰一样脆,容易折断。有人说,新来的人第一次注意到自己的鼻子,每吸一口气你都能感到鼻毛弯腰,你能够“看”到自己的呼吸,更出

奇的是你能够听见它变成冰。

你能说说西伯利亚北部的冬季气候为什么这么寒冷吗?通过简介,生动形象,学生兴趣大增,由此导入冬季漫长而寒冷的俄罗斯气候的讲解。

八、材料导入法

针对地理课堂教学内容,老师适当地把一些与教材有紧密联系的、学生爱听的并且真实的、生动的、形象的趣闻轶事引入新课,加以印证,一方面深化学生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展开思维。

例如,在教“埃及的象征——金字塔”时,老师说:“在金字塔群里,有一座独具风格的金字塔,这就是胡夫儿子哈弗利的金字塔。塔前有一座巨大的狮身人面像,过去有人猜测在雕像里面可能有通道、厅堂等建筑结构,有人甚至拽来大炮轰击这座雕像,以寻找进入内部的入口,但结果呢?”讲到这里,学生的好奇心已被拨动,他们急切地想知道:“雕像内部到底有没有通道、厅堂?找没找到人口?”思维由此活跃起来。这时,老师稍作停顿,给学生思考和进一步发问的时间,然后再接着说:“结果一无所获,后来才知道,它是用一整块天然巨石雕刻

而成的。”

学生对金字塔这方面的内容不太了解,这样一讲,使学生既丰富了知识,又理解了金字塔为什么是埃及的象征、世界上的奇迹。

九、复习导入法

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可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能使学生从已知领域进入到未知的新境界,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并且起着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所以,复习导入法往往被广大地理老师乐于采用。

例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知道地球是一个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为什么说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呢?地球运动的意义有哪些?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从地球自身条件分析,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生命物质?(学生回答均从略)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共同探讨大气的最基本的特征——“大气的组成和垂

直分布”。

十、节日导入法

与环境有关的世界日很多,主要有2月2日——世界湿地日,3月22日——世界水日,3月23日——世界气象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7月11日——世界人口日,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12月29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等。利用、宣传这些节日,往往会起到唤起学生注意,点拨思维,诱导动机,使其主动学习的效果。把这些节日有机地融入到地理课堂教学中去,不失为一个新的导入方法。

例如,提问“3月22日是什么节日”引入“水资源”的教学,由6月5日——世界环境日引入“世界环境保护”,7月11日——世界人口日引入“世界的人口和居民”的教学等,同时,或补充该节日的由来,或补充该节日当年的主题内容,或补充与该节日有关的趣闻轶事均可,只要有机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导入自

然,就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十一、时政导入法

将学生关注的时事政治问题,大胆而巧妙地引入地理课堂,通过学生的讨论,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时事政治问题的引入和讨论,老师要做到导之有法、导之有意、导之有度;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待到讨论遇到困难,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老师就及时导入新课,使学生感到“柳暗花明

又一村”。

例如,在讲授“我国的首都——北京”时,我先讲述——2003年7月13日,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城市在我国的北京、日本的大阪、加拿大的多伦多、法国的巴黎、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五个城市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最终的结果怎么样呢?(学生有答对北京的)最终北京大获全胜,申奥成功,举国上下人心振奋。那么,北京申奥成功的原因何在呢?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学生们浓厚的兴趣并且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是因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有的说是我国综合国力强,还有的说„„在学生争论不休之时,我适时点拨并引入新课,同时指导学生学习教材,分析北京的位置、气候、交通、经济、环境等因素,从而很好地解决了北京

为什么会申奥成功的问题。

十二、析题导入法

标题号称文章的“窗口”,是对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从这里往往可以窥知全文的奥秘。新课一开始,老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课题,并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可以起到开门见山,抓住重点,促使思维迅速定向,直截了当,清晰简明,使学生很快进入对教材中心问题进行探讨的作用,达到开“窗”入

“室”之功效。

例如,在教“陆地环境的组成要素——土壤”时,我这样导入:我国古书《说文解字》中对“土”字的定义是:“土,地之吐生物者也”,并进一步解释说:“‘=’像地之下,地之中”,即土壤位于岩石面之上,地面以下的大地表层;“‘ㄧ’,物出形也”,表示土壤能够生长植物。那么,请大家举举例子,你在哪儿见过土壤?学校操场上的土是不是土壤呢?请说出你的理由;在你的印象中,什么样的土才算是土壤呢?什么样的土壤能生长植物呢?

一连串提问将本课的主要线索理了出来,通过对课题的讨论,老师已经引导学生对教材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为深入学习本节知识做好了认知的准备。

导之有法,导无定法。以上仅仅是我个人教学中的心得体会,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因而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是丰富多彩的,只要运用恰当,就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第14篇:高中化学教案《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高中化学教案|《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欢迎来到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福建中公教育考试网提供真实可靠的福建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考试最新资讯,包括招考公告、考录进程、考试培训、面试辅导、资料下载等。我们在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等着你回来。

小编推荐>>>教师考试面试备考指导|13个学科教案【汇总篇】(下载后按住ctrl点击查看)

人教版高中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三节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的定义,会表示化学反应的速率;知道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在化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理解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培养实验观察能力及分析探究能力;通过实验探究,培养获取、分析并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同组合作实验和交流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交流分享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难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1:飞机、汽车、自行车。描述:根据物理知识和常识,假设要花费最短的时间从北京到海南,我们会选择以下交通工具中的飞机,因为它们之中飞机的速度最快。

展示图片2:爆炸、面包久置发霉、溶洞。中公教育提供

引入:与我们衡量物体运动快慢类似,化学反应也有快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化学反应速率。 环节二:实验探究,新课讲授 1.化学反应的速率

展示图片3:初中阶段学过的不同金属单质与稀盐酸的反应。

请学生对比图片2和图片3,想一想可以得出什么信息?根据图片2的实验现象,说说你是如何判断这四种金属与酸反应的快慢? 归纳并讲解:化学反应的快慢是相对而言的。化学反应速率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溶度的增加量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的单位mol/(L·min)或者mol/(L·s)。

请学生思考:例如某反应的反应物的浓度在5分钟内由20 mol/L变成了10 mol/L,则以该反应物浓度的变化表示该反应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是多少? 讲解:根据化学反应的速率V=ΔC/ΔT,则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2 mol/(L·min)。 课堂练习:中公教育提供

讲解:表示化学反应速率的注意事项:反应速率要指明具体的物质并取正值;表示气体或溶液的反应速率;指的是该反应的平均速率。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提问:不同的金属单质如镁和铁,它们与稀盐酸反应的快慢并不相同,这说明什么? 得出结论:决定化学反应快慢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展示面包的标签,提出问题:为什么保质期的时间不只一个呢?

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1:

取两支试管,分别装入2-3 mL约5 %的H2O2溶液,滴入1-2滴1 mol/L FeCl3溶液。待试管中有适量气泡出现时,将两支试管分别放入盛有冷水、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并记录,用带火星的火柴梗检验生成的气体。

得出结论:温度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温度越低化学反应速率越慢。 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2:

取3支大小相同的试管中各装入2-3 mL 5%的H2O2溶液,向其中两支分别加入少量MnO2粉末、1-2滴1mol/L FeCl3溶液。对比观察现象并记录。中公教育提供

得出结论:催化剂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催化剂可以大大加快反应的速率。 请学生思考并交流讨论:下列事实中,什么因素影响了化学反应的速率? (1)铁矿石炼铁时要粉碎成矿粒。

(2)实验室进行化学反应时,常常把一些固体物质溶于水配成溶液再进行反应。 (3)工业合成氨,通常在

的压强下进行。

(4)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蓝紫色火焰。

得出结论:固体表面积、反应物的状态、压强、反应物的浓度等会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

归纳: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外因:温度、催化剂、固体表面积、反应物的状态、压强等。

(1)温度:通常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2)催化剂:通常加入催化剂能极大地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3)固体反应物的表面积:有固体参加的反应,固体的表面积越大,固体在同一时间内与其他反应物的接触越多,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4)反应物状态:通常气相或液相反应比固相反应的反应速率大。 (5)反应物的浓度: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6)压强: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改变压强将使气体的体积发生改变,也即相应地改变气体的浓度。 环节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化学反应快慢的表示和影响因素。请大家说一说如何表示?表示时要注意哪些?哪些因素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呢? 作业:在一个容积为3 L的密闭容器内发生如下反应:

反应开始时,n(N2)=1.5 mol,n(H2)=4.4 mol;2 min后n(H2)=0.8 mol。试分别用H

2、N2和NH3的浓度变化来表示该反应的反应速率,你能否归纳出用反应体系中不同物质表示的该反应的速率与化学计量数的关系?并思考上述在合成氨反应中,温度和压强是否越高越好?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查看更多教案,推荐您阅读:面试备考指导|13个学科教案【汇总篇】(按住ctrl点击查看)

第15篇:溶解度化学教案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2.使学生对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3.使学生掌握有关溶解度的几种基本计算。 能力目标:

会利用溶解度曲线查找常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和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情感目标:

通过对不同物质溶解度的比较和外界条件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的分析,体会事物内外因关系和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

教学建议

关于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列表法,如教材中表7-1;另一种是坐标法,即在直角坐标系上画出坐标曲线,如课本图7-1。可以先向学生说明溶解度曲线绘制原理(不要求学生绘制),再举例讲解如何应用这种曲线图。

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表示如下几种关系:

(1)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的数值;

(2)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

(3)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4)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等。

进行这些分析之后,教师还可以就某物质在曲线上的任一点,请同学回答其表示的含义,来验证学生是否已了解溶解度曲线。例如,横坐标是60,纵坐标是110的点表示什么含义。学生应该回答(1)代表60℃时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10克;(2)代表60℃时,100克水里,达到饱和时可溶解硝酸钾100克等等。当然,可以提出教材中表7-l中未列出的温度,例如让学生说出35℃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多少,这时学生可以利用溶解度曲线顺利地作出回答,使学生体会到曲线图在这方面所表现的特点。 关于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区别与联系

物质的溶解性与物质的溶解度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就必须先了解物质溶解性的知识,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区分这两个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这种能力既取决于溶质的本性,又取决于它跟溶剂之间的关系。不论其原因或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有多么复杂,都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这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例如食盐很容易溶解在水里,却很难溶解在汽油里;油脂很容易溶解于汽油,但很难溶解于水等等。食盐、油脂的这种性质,是它们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都可以用溶解性这个概念来概括。然而溶解度则不同,它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来衡量物质溶解性的一把“尺子”。在同一规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所能溶解的不同数量,就在客观上反映了它们溶解性的差别。因此,溶解度的概念既包含了物质溶解性的含义,又进一步反映了在规定条件下的具体数量,是溶解性的具体化、量化,是为定量研究各物质的溶解性而作的一种规定后形成的概念。

关于气体溶解度的教学建议

对于气体溶质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有三点应向学生做常识性介绍:

(1)定基地描述物质溶解性时,不论气体还是固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规定的条件和表示方法上有所不同:固体溶解度用质量(克)表示,规定溶剂的量是100克;气体溶解度则是用体积表示,规定溶剂的量是1个体积(一般以升为单位)能溶解若干体积气体,而其它条件如达到饱和、一定温度等都是一样的。

(2)所以规定不同标准,是因为气体的体积容易测量、而质量不易称量,因此就用体积来表示。

(3)由于气体溶解度受压强的影响很大,所以规定其溶解度时,对于压强作出规定—101千帕。这一点可以用打开汽水瓶盖后,放出二氧化碳气体所形成的泡沫为例来加以说明。

气体溶解度在实际测定时比较复杂,非标准状况下的数据,还应该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值。初中学生很难掌握,因此对这部分内容不必过多要求,只要知道如何表示,就可以了。 关于溶解度的教学建议

1.对学生来说,物质在水中溶解是一件非常熟悉的事情。但是对学生而言,溶解度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对表征物质溶解性的大小的规定不像质量分数那样容易理解,因此溶解度观念的建立时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宜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出发,可以从质量分数的概念出发去建立溶解度的概念。对于溶解度概念的表述应加以适当的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概念。

2.要注意实验在学生形成概念时的重要作用。本节安排了若干实验,可以有教师边讲边演示,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安排学生亲自动手做。

3.注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合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本节在教学的编排上特意设置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内容,具有活动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特点,要精心组织好相关活动,有条件的学校根据学生的设计、论证,应对学生设计的方案予以实施。

对具体活动的建议如下:

[实验4-9]:(1)取过量硝酸钾和一定量的水,制成饱和溶液。然后按下面两种思路进行操作,第一,设法将饱和溶液除去,测定剩下的未溶固体;第二,设法将固体除去,在将饱和溶液蒸干。至于如何除去饱和溶液、如何除去未溶固体,则完全由学生取设计。建议先发散,再归纳、再评价、再实施。(2)本实验关键问题在于温度的控制,教师应根据溶解度曲线设定要求学生测定的温度。为了获得较稳定的温度值,建议用水浴的方法,水浴中的水量可适当大一些。

根据相关数据用描点法画出硝酸钾、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这是另一种学生活动方式。数据点在图中后所连成的曲线可能不够平滑,教师应讲明可能的原因,并说明处理方法。 关于溶解度计算的教学建议

关于溶解度的计算,教材只列举了三种类型。若没溶解度为r,饱和溶液为a,溶剂量为b,溶质量为c(均以克为单位),三种类型是:

(1)已知b、c 求r (2)已知r、a 求b或c (3)已知r、c 求b 这几种类型的计算都统一于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即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有以下关系式:

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三种类型例题的分析,归纳出上述关系式,以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为了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解题的规范性,也可以按下列格式要求,例如课本中例2:

解:设1000克氯化铵饱和溶液里含氯化铵的质量为x。

温度 饱和溶液 = 溶质 + 溶剂

20℃ 137.2克 37.2克 100克

1000克 x

需水的质量为:1000克-271克=729克

答:20℃时,配制1000克氯化铵饱和溶液需氯化铵271克,水729克。

教学设计方案1 重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 难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酒精可以任意比例与水互溶,那么,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所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有没有一个限度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这种限度呢?

[板书]第三节 溶解度

[思考]

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实例,说明气体在水中溶解性受哪些外界条件的影响,这些条件对气体的溶解性产生怎样的影响。

[板书]

一、溶解度

[讲解]溶解性是物质的一个重要性质,怎样才能比较精确地表示一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性的大小呢?

[板书]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布置思考题]理解溶解度概念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板书]关键词:一定温度(指条件);100g溶剂;饱和溶液;克(单位)。

[布置讨论题]“20℃时食盐溶解度是36g”的含义是什么?

[板书]2.溶解度曲线

[讲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溶解度的大小与温度有关。可以以横坐标表示温度,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画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板书]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展示教学挂图]

第16篇:硝酸化学教案

使学生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酸性、不稳定性、氧化性); 使学生了解硝酸的用途。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根据硝酸的性质解释日常见到的现象、学以致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常温下可用铝槽车装运浓硝酸,王水可溶解铂、金等)。 情感目标:

通过硝酸的浓度变化—量变引起质变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通过课后的“阅读”和“选学”资料对学生进行发奋学习的教育和安全教育。

教材分析

在初中曾经介绍过硝酸具有酸的通性,对于硝酸的氧化性只是简单提及。本节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硝酸的一些性质。教材从硝酸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引入,介绍了硝酸的两种特性—氧化性和不稳定性。

硝酸的氧化性是全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从实验入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铜与浓硝酸和稀硝酸反应时的不同现象。加深学生对硝酸氧化性的认识及对反应产物的记忆,同时也解开了学生在初中时学习实验室制氢气时不能选用硝酸的疑惑。并且还从反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和电子得失,来简单分析硝酸与金属的反应,使学生理解反应的实质,同时也复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本节教学重点:硝酸的氧化性。

本节教学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教法建议

硝酸是在学习了浓硫酸后,再次接触到的一种强氧化性酸。因此,建议本节的教学在复习浓硫酸物理性质、特性的基础上,找出硝酸和浓硫酸性质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训练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

一、硝酸的物理性质

通过学习阅读教材和观察实物和实验,归纳硝酸的性质,并引导学生与浓硫酸、浓盐酸进行比较。

二、硝酸的化学性质 1.硝酸的不稳定性

可采用如下的教学过程:

实验 结论 问题 (硝酸受热分解)

此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硝酸的氧化性。

可先复习浓硫酸与不活泼金属铜的反应,以引导学生学习与金属的反应。通过演示[实验1—7]由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反应产物并写出浓、稀硝酸与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①剧烈程度;②产生气体的颜色(若为敞开体系稀硝酸产生的气体在管口处变为红棕色,说明无色气体不是 。)③溶液的颜色。

(2)由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分析①硝酸的还原产物及氮元素的化合价;②铜的氧化产物;③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师生共同归纳浓、稀硝酸的化学性质①浓、稀硝酸均具有强氧化性;②金属与硝酸反应均不产生氢气;③金属与浓硝酸反应,还原产物一般为 ;金属与稀硝酸反应,还原产物一般为no;而金属被氧化为相应的硝酸盐。

此外,教师应指出:硝酸的氧化性强弱不应根据硝酸被还原的产物的化合价改变的大小来决定,而在根据其得电子的难易程度来决定,硝酸的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

硝酸与非金属的反应,可启发学生联想浓硫酸与碳的反应,写出硝酸与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引导他们归纳①浓硝酸与某些非金属反应时,还原产物一般为 ;②非金属一般被氧化为最高价氧化物,若最高价氧化物易溶于水,则生成相应的含氧酸。

在介绍王水时,可结合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第17篇:中专化学教案

第一章第一节 物质的结构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的组成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理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及应用。〖教学重点〗

1.质量数(A)和的含义,以及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2.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教学难点〗

1.质量数与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理解。

2.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及应用。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法建议〗

借助课件,组织学生复习初中化学课本中有关原子的内容,以此导入新课,使这些知识成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教学内容〗

引言: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在初中化学中,我们已初步认识到物质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各种性质,都与它们的化学组成和微观结构有关。例如,用来刻画玻璃的金刚石和用作铅笔芯的石墨,它们都是由碳组成的,但前者碳原子呈立方体结构,后者碳原子呈鳞片形层状结构;还有我们平时食用的食盐——氯化钠晶体,呈立方体结构等。本章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基本知识,理解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从氧化、还原的角度认识物质所发生的变化。 新授:

第一章物质的结构及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结构

一、原子结构 1.原子的组成 在初中化学中,已经学过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电子在核外空间一定范围内作高速绕核运动。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呈电中性,所以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因此,原子作为一个整体不显电性。 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由于电子的质量约为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做质量数。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例如,知道氯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7,质量数为35,则中子数=35-17=18。

归纳起来,如以代表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那么,原子组成可表示为: 原子()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低,在离核较远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这些不同的“区域”称之为电子层,按从内到外的顺序分别用n=

1、

2、

3、

4、

5、

6、7或K、L、M、N、O、P、Q来表示。核外电子总是尽可能地先从内层(能量最低的第1电子层)排起,当第1层排满后再排第2层,即按由内到外顺序依次排列。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个(如n=1,即K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12 =2个)。

(2)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3)次外层的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的电子数不超过32个。

二、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的元素种类也在不断地增加,在这些众多的元素中是否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或是某种规律呢?

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该规律是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于1869年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2.元素周期表

把电子层数目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列,这样就得到一个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 (1)周期

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共有7个周期。每一周期中元素的电子层数相同,周期的序数就是该周期元素具有的电子层数,即: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第一周期最短,只有两种元素;第

二、三周期各有8种元素,这三个周期所含元素较少,称为短周期;

第四、

五、六周期所含元素较多,分别为

18、

18、32种,称为长周期;第七周期还未填满,称为不完全周期。 (2)族

元素周期表中有18个纵列,除第

8、

9、10三个纵列为一族外,其余每个纵列称为一族,共有16个族,即7个主族、7个副族、1个零族和1个第Ⅷ族。

其中,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叫主族,分别用ⅠA、ⅡA„„ⅦA表示。周期表中,主族的序数就是该主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即: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完全是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叫副族,分别用ⅠB、ⅡB„„ⅦB表示。由稀有气体元素构成的族叫零族,用“0”表示。由第

8、

9、10三个纵行的元素构成的族叫第Ⅷ族,用“Ⅷ”表示。

3.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金属性通常用元素的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以及形成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来判断元素的金属性的强弱。非金属性通常用单质跟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或形成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来判断元素的非金属性的强弱。

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因此,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减弱,如NaOH>Mg(OH)2>Al(OH)3;非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如H3PO4

同一主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着电子层数逐渐增多,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因此,其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增强,如LiOHP,因此,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HNO3>H3PO4。 4.化学键

(1)化学键:相邻的原子间强的相互作用叫化学键。

(2)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2、化学键的类型

分析:HCl 分子的形成过程 (1)共价键:

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形成的化学键,叫做共价键。 共价键形成条件:一般在非金属元素原子之间易形成。

成键原因:微粒由不稳定结构通过电子转移共用电子后变成相对稳定结构。 成键微粒:原子。 共价键的类型:

①极性共价键:不同的非金属原子之间或非金属与金属原子之间。 ②非极性共价键:相同的非金属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 知识拓展:用电子式表示HCl 分子的形成过程。 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用.。 (2)离子键:

定义: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离子键形成条件:活泼金属元素原子与活泼非金属元素原子之间易形成。 成键原因:微粒由不稳定结构通过电子得失后变成相对稳定结构。 成键微粒:阴、阳离子。 总结归纳: 课后作业:

第二章第一节 〖教学目标〗

1.理解物质的量及摩尔质量

2.理解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表示方法。3.掌握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教学重点〗

1.物质的量浓度的表示方法。2.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教法建议〗 借助课件,组织学生复习初中学过的有关溶液配制的内容和上一堂课学习的有关物质的量的内容,以此导入新课,使这些知识成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前后联系,使学生正确理解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及其简单运算。 〖教学内容〗

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 n,单位为摩尔(mol)。

2.1 mol粒子的数目是0.012 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为6.02×1023个。 3.1 mol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单位mol-1。

物质的量只规定了所含粒子数目的多少,但并没规定粒子种类,所以,使用摩尔时应注明所指粒子是哪种。 在初中化学中,已经学过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和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方法和步骤,上一节课又学习了质量浓度的概念,物质的量、物质的摩尔质量及相关换算关系。本节着重讨论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以及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练习:判断正误,说明理由。

A.1 mol氢×没有指出是分子、原子或离子 B.1 molCO2

C.1 mol小米×小米不是微观粒子

4.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练习:根据摩尔的有关知识,进行计算。

(1) 1.204×1024个H2含多少摩尔氢分子? (2) 5 mol O2中有多少个氧分子? (3) NA个水分子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粒子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量三者的关系为: 5.N=n·NA 练习:

(1)0.5 mol H2O中含有个水分子。

(2)2 mol H2O中含有个水分子,个氢原子。

(3)1 mol H2SO4中含有个H2SO4分子,个硫酸根离子。

(4)1 mol HCl溶于水,水中存在的溶质粒子是什么?它们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5)1个水分子中有个电子,1 mol H2O中呢?

二、摩尔质量 1.定义:1 mol任何物质的质量,称为该物质的摩尔质量。用符号M表示,常用单位为g·mol-1 [问题解决1]

参考下列解题方式,完成下列计算:

(1)9.8 g H2SO4的物质的量

。(0.1 mol)

(2)10.6 g Na2CO3的物质的量

。(0.1 mol)

(3)0.25 mol CaCO3的质量

。(25 g)

(4)2.0 mol H2O的质量

。(36 g) 新授:

三、物质的量浓度

以单位体积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的溶液浓度,叫做物质的量浓度,用符号“c”表示,单位为mol/dm3 或mol/L。其数学表达式为: 即 〖例题1〗将1.2g NaOH溶于水中,配成300mL溶液,计算该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解:1.2g NaOH物质的量为

答:该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0 mol/L。

〖例题2〗将25mL 2 mol/L硝酸溶液稀释至0.1mol/L,则所得溶液的体积为多少毫升? 解:已知c1=2 mol/L,V1=25 mL,c2=0.1 mol/L 则

答:所得溶液的体积为500 mL。

〖例题3〗中和40mL 0.10mol/L NaOH溶液,用去某盐酸溶液25mL,计算这种盐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解:根据化学方程式

NaOH+HCl ==== NaCl+H2O 1 mol

1 mol 即

n(NaOH)=n(HCl)

c(NaOH)·V(NaOH)=c(HCl)·V(HCl) 则

答:这种盐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6 mol/L。 在实验室里,可以直接用固体或液体试剂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如果要求比较精确,就需使用容积精确的仪器——容量瓶。现以配制0.5mol/L NaCl溶液100mL为例: (1)计算配制所需NaCl固体的质量

n(NaCl)=0.5 mol/L×(100×10-3)L=0.05 mol m(NaCl)=n(NaCl)×M(NaCl)=0.05 mol×58.5g/mol=2.92g。 (2)根据计算结果,称取NaCl固体。

(3)将称量好的NaCl固体放入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使之溶解。

(4)将烧杯中的溶液,沿玻璃棒小心注入100mL容量瓶中。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和玻璃棒2~3次,洗涤液按同法也转移到容量瓶中,轻摇,混匀,如下图所示。

(5)向容量瓶中注入蒸馏水,直到液面接近容量瓶刻度线以下约1~2cm处,静置1~2min后,改用胶头滴管继续滴加蒸馏水至溶液的凹液面正好与刻度线相切。然后盖上瓶塞,反复上下颠倒,使溶液充分混匀,如上图所示。 因容量瓶不宜长期存放溶液(尤其是碱性溶液),因此,溶液配好后应倒入试剂瓶中保存。通常,先用该溶液少量将试剂瓶洗涤2~3次,然后全部注入,盖上瓶塞,贴上标签。 总结归纳:

第18篇:九年级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化学备课组:黄福兵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3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2、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3、能调查或收集有关酸雨对生态环境和建筑物危害的资料及当地空气质量周(日)报或相关信息,能初步分析这一时段空气质量变化的原因。

4、形成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2、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3、形成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

同学们,你们家里做饭时用的是什么燃料?我们烧水时为什么要开窗或开换气扇? 走在路上,一辆汽车从你身边经过你有什么感觉?

燃料的使用,给人们的生活提供能量、带来方便的同时,却对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一)、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三大化石燃料是什么?煤中含有哪些元素?煤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这些气体对空气和我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呢?(观察图7-28)

那么,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酸雨对环境有什么影响?破坏植被、腐蚀建筑物、影响人体身体健康。(观察图7-29和图7-30)

[活动与探究]: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比较在“水”和“SO2加水”中的“植物叶子或果皮”、“镁条或锌粒”、“大理石或石灰石”有什么不同。

1、分别产生的现象。

2、产生的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为了防止酸雨带来的危害,采取的措施有哪些?(组织学讨论)

(二)汽车用燃料的燃烧:

汽车使用的燃料有哪些?主要是汽油和柴油。

汽油和柴油燃烧时产生的尾气中主要含有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等大气污染物,严重危胁着我们的健康。

如何才能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指导学生读书P141。

简单介绍压缩天然气(CNG)、液化石油气(LPG)。

化石燃料对空气造成的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有害气体和烟尘。

解决空气污染的根本方法就是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

(三)、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

你所知道的清洁燃料有哪些?

1、乙醇(俗称酒精):可再生能源。

是由高梁、玉米和薯类经过发酵、蒸馏等过程得到的。

C2H5OH+3O2=2CO2+3H2O

乙醇作为燃料有哪些优势?放热量大,无污染,可再生。

简单介绍乙醇汽油的优点:节省石油资源、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2.氢气:

你对氢气作为一种清洁燃料的认识有哪些?

(氢气本身无毒、极易燃烧、放热量大、燃烧产物是水)

氢气虽然是最清洁的燃料,但上于氢气的制取成本主和贮存困难,作为燃料暂时还不能广泛使用。目前,对氢能源的开发已取得了很大进展,随着科技的发展,氢气终将会成为主要能源之一。

[组织讨论]

(课本第143页讨论内容)

[组织阅读]

其实,我国在许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努力寻找新的办法同时开发新的能源来改善大气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了。比如著名的“西气东输”。

[组织讨论]

3.现代社会对能量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化学反应提供的能量已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我国各地区及世界各国也都在利用和开发新的能源。你知道有哪些能源是可被人类利用的吗? (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水能、潮汐能等)

[出示能源图片]

这些能源的利用,不但可以部分解决化石燃料面临耗尽的问题,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希望同学们将来长大了,能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开发和利用更理想更实用的清洁能源方面,为人类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作出自己的贡献。

[课堂小结]

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第19篇:初三化学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范文《燃烧和缓慢氧化》教案 知识目标:

1、会判断燃烧和缓慢氧化。

2、能说出燃烧的条件并能说明常用灭火方法的原理。

3、能说明爆炸和自燃的原因。技能目标:

1、提高观察、提出问题的能力。

2、提高分析、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3、提高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1、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分析提高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2、学会用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看问题。教学重点:

知道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教学方法: 自学、讲述、实验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演示实验:白磷的自燃。观察实验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准备回答: 看书

1、什么是燃烧?

2、燃烧的条件?如何用实验验证?

3、灭火原理?常见方法?

4、爆炸原理?利?害?举例说明。

5、缓慢氧化?利?害?举例说明。

6、什么叫自燃?原因?

二、总结:

1、燃烧的概念: 板书:

燃烧:可燃物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和灭火 学生讨论:

问题:图1-8实验的目的?

提示: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温度和氧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

结合日常生活常识谈谈对燃烧条件的认识。

结合日常生活常识谈谈你曾见过的灭火方法。 板书: 燃烧条件:

(1)、温度达到着火点 (2)、有充足的氧气。

设计意图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自学能力

1、通过对实验目的的讨论教会学生一种科学实验方法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灭火条件?

3、爆炸 危害和好处?

4、缓慢氧化 有何意义?

5、自燃

演示实验:白磷在空气中自燃 解释原因

如何防止自然火灾?

三、作业:

1、作业本第二节

2、自然科学同步第二节

初中化学教案《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教案 知识目标:

1、记住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及实验室制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认识制氧气所需仪器的名称及知道这些仪器的连接和使用方法。

3、知道实验室收集氧气的方法(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并能说明原理。

4、能复述催化剂的概念并说出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5、会判别哪些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6、了解工业制氧气的方法。技能目标:

1、通过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提高对实验的观察、比较能力。

2、通过对催化剂概念的学习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有无催化剂的对比实验学到自然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对比法) 情感目标:

1、通过有无催化剂的对比实验初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提高对化学科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安排学生看书并思考下列问题;

1、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催化剂的概念。

3、分解反应的概念

4、实验装置及连接顺序(从下到上,从右)

5、如何收集氧气?

6、如何检验氧气?

7、实验操作步骤?

8、氧气的工业制法?

学生活动 看书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举例:生活中常见的爆炸 举例: 铁生锈---不利 垃圾腐烂---有利 举例:

教育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 教育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 总结归纳: 板书:

一、原理: 催化剂 加热

1、氯酸钾 —— 氯化钾

+ 氧气 加热

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二、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改变的物质。工业上又叫触媒。

实验:(1)加热氯酸钾,用带火星木条检验是否有氧气产生;

(2)在加热后的氯酸钾中加入MnO2,用带火星木条检验是否有氧气产生;

三、装置:

铁架台、酒精灯、试管、单孔塞、导管、集气瓶、水槽

连接:从下到上,从左到右。

四、气体的收集方法:

1、排空气法(利用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2、排水法(利用氧气不溶于水)

五、气体的检验方法: 带火星的木条

六、实验操作顺序:

1、检查气密性

2、装药品

3、加热

4、收集气体

5、将导管拿出水面

6、熄灭酒精灯

七、氧气的工业制法: 分离空气法 作业:

1、作业本第三节

2、预习实验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初中化学教案设计《分子》化学教案 知识目标:

回答问题

看书上装置图,注

意连接方法。

讨论收集原理

讨论

5、6两步的原

理: 防止倒吸

1、认识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通过实验认识到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3、认识分子的一些特点:微小的、不断运动的、分子间有间隔、分子间有作用力 能力目标:

训练自学能力、思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学生通过分子运动论的学习,理解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在不断运动的辨证观点。 教学重点:

分子的概念,分子运动论的有关内容 教学难点:

对微观粒子的想像能力

教学准备: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烧杯两只、蒸发皿、钥匙、试管、量筒、橡皮塞、镊子、细铁丝、火柴、碘、蒸馏水、淀粉试纸、馒头、酒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引入:在自然科学第一册第一章中我们学习过物质可以不停地分割,得到微粒。例水不断地细分下去,可以得到水分子的微粒。一滴水大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 小结:(板书)

1、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分子很小。

3、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4、分子间有间隔

5、分子是不断地运动的

6、分子间存在作用力

第二遍看书思考:

1、哪些实验或事实可证明分子具有左边所列的那些特点?

2、固、液、气三种状态与物体分子间的间隔有何关系?

3、热胀冷缩与分子间间隔有什么关系?

4、分子的运动速度与温度有什么关系?

5、不同分子分子间的作用力大小是否相同?

6、哪些事实能说明分子是一种很小的微粒?

小结: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多种,如分子、原子、离子,它们之间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作业: 作业本第四节

想一想:

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联系生活的能力。

问题: 什么是分子? 分子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

第一遍看书思考: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初中化学教案模板《元素》化学教案 知识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认清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2、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能正确书写元素符号。

3、准确叙述元素符号的含义。

4、知道元素的两种存在形式----游离态和化合态,并能举例说明。

5、记住地壳里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氧、硅、铝、铁

6、能复述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并能对常见物质作出判断。能力目标

1、提高阅读能力

2、分析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

认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世界是物质的。 教学重点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教学难点 元素概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 阅读课本并思考

自学提纲:

1、什么叫元素?

2、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哪四种?

4、元素符号有哪几层含义?

5、元素有哪几种存在形式?

6、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小结:

1、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总回忆原子结构及质子称为元素

数、中子数、电子数之补充说明:有些原子质子数同,但中间的关系。 子数不同,如氢原子有氕、氘、氚三

种,另H与H+都属于氢元素。

2、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讲种类,不能讲个数。原子既能讲种类也能讲个数。

正如我们不能讲一个动物,但可以讲一种动物。

3、氧、硅、铝、铁

4、代表某种元素,同时也代表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5、游离态:以单质形式存在 化合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6、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设计意图 培养自学能力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练习:

下列物质是单质的是 、是化合物的是

、是氧化物的是

SO

2I2

H2

Fe3O4

H2SO

4H2O

P2O

5 P4

He

HCl 课堂作业:

作业本第六节:元素 元素符号 课外作业; 同步第六单元

初中化学下册教案《原子》 知识目标:

1、通过水电解实验,学生知道另一种微粒原子的概念;

2、学生会比较原子与分子的异同;

3、从微观粒子角度认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并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

4、学生能复述原子内部结构;

5、学生初步知道什么是原子结构示意图。

6、学生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能进行计算。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认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物质的可分性 教学重点:原子的概念,原子与分子的区别 教学难点: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教学准备:水电解器、10%NaOH溶液、学生电源、导线、酒精灯、线香、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分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空气是混合物,氧气是纯净物。

2、分子有什么特点?

3、作业讲评:

着重讲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用分子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引入:分子虽然很小,但在一定条件

看书第五节

学生活动

思考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回忆巩固已学知识

讨论回答

下可以分成更小的微粒 演示实验:水的电解

说明:为了增强导电性在水里加了NaOH,同时为便于学生观察加了点观察演示实验,注意两极产生气体的量并判断气体成份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红墨水。

分析: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说明水

分子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这种微粒我们称之为原子。水分子就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在电解的时候,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结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2H2O

4H + 2O

2H2 + O

2问题讨论: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与物理变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化有何不同? 分子。物理变化中分子不

变。

原子的概念?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如何理解这概念? 在物理变化中分子、原子都

不变。

与分子相比有何异同?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看下列分子的符号(分子式),认识变化,而原子不发生变化。 它们的构成情况: 在核变化中原子才会发生氦气----He

氯化氢---HCl 改变。

甲烷---CH

4 二氧化碳----CO2 分子与原子的相似点: 氮气---N2

(1)小(2)运动(3)间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 隔(4)有质量(5)构成物碳、硅、金属等 质的一种微粒(6)同种原子

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

不同 作业:

自然同步第五节1-5题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提问:

回答问题:

1、化学变化的实质? 实质: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

2、分子与原子的异同? 组合成新的分子 布置自学:

相同不同点

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

点 分微粒

化学

构成物质 设计意图

子 运动

有质量有原间隔 子

反应中能再分 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能构成分子,也能直接构成某些物质

看书思考:

1、原子由哪两部分构成,小结:

质子(带正电)

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原子

核外电子(带负电)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离子:当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时,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就不再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此时的原子就成了带电的微粒,这种带电的原子我们称之为离子。

简介: 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

表示原子核,核电荷数为8个单位正电荷,弧线表示电子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区域,弧线上的数字表示电子数。 看书思考:

1、为什么要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2、相对原子质量有单位吗?

3、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真实质量如何换算?

4、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它能否体现出原子的实际质量大小? 小结:

它们的电性怎样?分别居于什么位置?

2、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简称什么?

3、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思考:“相对来说,电子是在原子内部一个巨大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你怎样来理解这句话?

看书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1、数值比较简单,便于书写,记忆,运算。

2、有,单位为一,通常不写。

3、真实质量=相对原子质量×1.66×10-27千克

4、能,相对原子质量越大,原子的实际质量也越大。练习:

1、已知一个标准碳原子的质量为m千克,A元素的一个原子的质量为n千克,则A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______。作业:

作业本第五节原子

初中化学教案《燃烧条件》化学教案 课题:对燃烧条件的探究

一、学习目标:

1.

认识燃烧的特征,知道物质燃烧是化学变化,能从微观角度适当解释物质的燃烧; 2.

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物质燃烧的条件,进一步学习对控制变量因素的探究过程; 3.

体验物质燃烧条件的得出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 4.

能够运用燃烧条件解释一些现象;

二、学习主题: 1.对燃烧现象的认识 2.对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3.运用燃烧条件解释一些现象

三、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能对一些常见物质的燃烧现象进行描述,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原子重新组合,初步具备对控制变量探究的能力,初步具备基本实验操作能力。

四、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引言:

出示一张奥运会会场火炬图片 说到火,我们就会想到燃烧,火是物质燃烧时的一种现象。 展示图片: 火——造福人类 火——带来灾难

引导:

在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知道很多燃烧的事例。把所知道的燃烧现象填写在表格1中,与同学们交流讨论。

填写学案表格一 交流,讨论

总结燃烧的特征:

感受火给人类带来的文明

联想,感受

学生活动

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感受燃烧的“功”和“过”,并由此进一步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也激发起学生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

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对燃烧进行从感性到理性的再认识。

活动意图

参与学生讨论 发光、放热、剧烈。化学变化 给燃烧下个定义

引导

燃烧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结合

思考并发言,通过活动完成学案二

自己的经验说说燃烧都需要什么“我猜想燃烧的条件可能是……” 条件?为什么需要这些条件?

投影

讨论,先从日常生活经验上对猜想

物质燃烧的条件可能有哪进行说明。 些?

参与学生讨论 对自己的猜测提出实验方案 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针对猜测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

象:

1.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蘸有酒精

和水的棉花球。

2.将直立于桌面上的两支燃着的

蜡烛,其中的一支罩在玻璃杯下。

3.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细木条和

煤块。

交流讨论实验结果,通过分析,达参与讨论 成共识:

物质燃烧需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投影

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与氧

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图片) 气接触;③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补充演示实验:

1.“白磷自燃”

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中看2.“烧不坏的手帕” 到的现象。 出示一块蜂窝煤

提问:

为什么有很多直孔? 思考,发言

“为增加空气(氧气)量” 说说想让物质燃烧得剧烈一些,可回答并举例 以有哪些方法?日常生活中用过

这些方法吗?

小结:

对学生活动表现做简要评价。 1.

整理这节课自己学到的知识。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新思路、新2.

跟其他同学说说这节课你学点子做简要评价。

到了哪些以前不知道的内容。 3.

针对这节课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练习

初中化学实验教案《质量守恒定律》

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去研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自己动手锻炼实验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的分析处理能力。

知识的运用

知识的运用

多样化评价

一、提出问题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二、

猜想与假设学生讨论: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生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生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师:从讨论的情况来 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

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

制定计划师:把学生分成三组: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的测定。二组:进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三组:进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 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

进行实验。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的完成实验。

3、

收集证据。学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进行小结,自然的得出结论。

四、

发现规律生:三个小组的小结情况:一组:磷燃烧后有白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二组:铁在硫酸铜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 色物质;溶液有兰色变为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不变。三组: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与兰色的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兰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 和还是不变。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衡定律,请一个学生叙述。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 和。生: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五、

解释与讨论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学生:讨论、归 纳

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

原子的数目不变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质量不变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师: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 原子没有变。生:质量守衡定律是否对所有化学反应都适应呢?

六、

反思与评价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实验2:铝箔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师生讨论:

1、

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

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

如果在燃着的铝箔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师:归纳、总结。再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只要是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衡定律。

初中化学教案设计《碳酸钙》化学教案 教案示例:碳酸钙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碳酸钙在自然界的存在及用途,碳酸盐的鉴别法。 2.掌握酸式碳酸盐与正盐间的转化关系。 教学重点

碳酸盐(碳酸根)的鉴定法。 教学难点

不溶的碳酸钙与可溶的碳酸氢钙的相互转变。 课的类型:综合课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写出下列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必要的反应条件。 注:*不要求。 ①C+O2(充足) CO2 *②2Mg+CO2 2MgO+C(老师写) ③2CO+O2 2CO2 ④CO2+C 2CO ⑤CO2+H2O H2CO3 ⑥H2CO3 CO2↑+H2O

⑦CO2+Ca(OH)2 CaCO3↓+H2O

⑧CaCO3+2HCl=CaCl2+CO2↑+H2O或CaCO3 CaO+CO2↑

2.引入新课(教师说明小测验正确答案后)教师总结出CO2与CaCO3之间的互变关系:

(1)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不仅限于大理石、石灰石,也不限于CaCO3。凡是碳酸盐(金属原子与碳酸根的化合物),像碳酸钠(Na2CO3)碳酸钾(K2CO3)碳酸镁(MgCO3)等。都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跟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是鉴定碳酸根的最简便的方法。地质工作者背包中经常装着一小瓶盐酸,就是用来作石灰岩的初步鉴定的。 (2)酸式碳酸盐

〔提问〕云水洞的石笋、石柱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总结:这些大自然的奇迹和水壶里水垢的形成过程(反应)相似,都是溶解在水里的碳酸氢钙〔Ca(HCO3)2〕经过酷暑或煮沸(加热)生成不溶性碳酸钙的缘故。 结合这一组反应让学生解释以下现象,教师及时评定。纠正错误。 ①在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后变浑浊。 ②继续通二氧化碳,又变澄清。

③将已经变澄清的溶液加热,溶液又变浑浊。 传看标本:

出示几种常见的碳酸盐的标本盒,让学生传阅,然后教师总结并写出板书: (板书)

(二)碳酸钙在自然界的存在。(1)大理石

人大会堂建筑材料;

(2)石灰石

建筑石料

制水泥

烧生石灰; (3)白垩:粉刷墙壁。 3.巩固提问

〔演示〕(1)取鸡蛋壳一块,水壶里的水垢一块,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各加入少许盐酸,观察现象并解释,可以让学生做并回答。教师总结:说明二者主要成分 都是碳酸钙,遇盐酸都冒气泡。(2)两支试管里分别盛着无色透明溶液,一种是食盐水,另一种是碳酸氢钙溶液,请同学用两种办法鉴别出来。

这两种方法是:①加热后冒气泡溶液变浑浊的是碳酸氢钙溶液,没有现象的一种是食盐水。②分别加入几滴盐酸,冒气泡的是碳酸氢钙溶液,没有现象的是食盐水。 4.课堂练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反应: ①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

②继续通入二氧化碳,溶液又变清,把澄清溶液分为两份,在第一份中加浓盐酸; ③第二份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④碳酸钠和盐酸反应。

初中化学上册教案《铁》化学教案 一)课型、课题:复习课,第六章 铁

(二)教学目的:1.巩固、提高对铁等金属元素的认识,以“铁”为代表加深掌握金属与酸和盐的反应规律。2.进一步巩固掌握含杂质物质的有关计算。3.培养学生讨论、分析、综合等能力。

(三)教学重点:1.巩固、掌握铁的化学性质及金属与酸和盐的反应。2.掌握含杂物质的有关计算。

(四)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和掌握其有关的应用;2.有关能力的提高。

(五)教学媒体:投影片、电脑、光盘等。

(六)教学方法:问题化教学、协作学习等。

(七)教学过程:一.本章的主要知识脉络及有关重点内容(注:主要知识脉络图见小页)△指导学生阅读脉络图、回答下列问题:1.几种常见金属(1) 自然界约有多少种金属元素?说出几种常见金属名称。(2)为什么Al、Zn、Ag、Au不易生锈?(3)人体健康与金属元素有关吗?(4)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与现状怎样?2.铁合金(1)什么叫做合金?该概念的关键词有哪些?合 金是混合物吗?(2)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是哪些? 3.铁的性质(1)物理性质1)认识金属单质物性的一般方面有哪些?多数金属单质是什么颜色?Cu是什么颜色?2)铁与生铁、钢有何区别?(讨论)(2) 化学性质△指导学生观看电脑模拟实验——铁与氧气与酸、与某些盐溶液的反应。△结合知识脉络小结铁的化性。(问题):1)铁在自然界主要以单质还是以化合 物形式存在?(讨论)

2)铁锈是纯净物还是化合物?生锈的铁钉更容易生锈对吗?

3)如何防止铁生锈?

4)发生:金属+酸→盐+氢气,类型的反应要哪些条件?(讨论)

5)发生:金属+盐→新盐+新金属 类型的反应要哪些条件?(讨论)

6)说出下列物质在水中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的物质,不能发生转换反应的说明理由。A:Al + HCl ——

, B:Zn + H2SO4(浓)——C:Zn + HNO3—— , D:Mg + H2SO4——E:Cu + AgNO3——

, F:Fe + AgCl——G:Hg + CuSO4——

, H: Zn + CuSO4——二.含杂质物质的有关计算例如 :含Fe2O380%赤铁矿石200吨(杂质不含铁元素),问:(1)其中含铁元素多少吨?(2)可炼出含杂质3%的生铁多少吨? (学生讨论后,提出规范解法)解:(1)矿石中含Fe2O3质量为200×80% = 160(吨)

160吨Fe2O3中含铁为 (吨)

(2)可炼出含杂质3%的生铁: (吨)答:(略)解法二:设可冶炼出含杂3%的生铁 吨,

160

112

200×80%

(吨)三.综合训练1.说出实现下列变化的反应式及转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现象。

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铁含金的是(

)A、氧化铁

B、生铁

C、不锈钢

D、碳素钢3.为了降低生铁中的含碳量及除去其它杂质(如S、P),在炼钢时,应加入或通入的物质是(

A、焦炭

B、一氧化碳

C、氧气或铁的氧化物

D、氢气4.向足量稀盐酸中加入适量的镁粉,下列函数图像横坐标表示此化学反应的时间、纵坐标表示反应的有关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5.用相同质量的镁和铁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能正确表示反应情况的图像是(

6.质量相等的金属X和Y分别跟一定量的稀H2SO4起反应,结果发现X和Y均有剩余,但产生氢气的质量相等,则对于X和Y来说相同的是(

A、化合价

B、活动性

C、剩余物的质量

D、消耗酸的质量7.有FeSO

4、CuSO4的混合溶液,向其中投入一些锌粉,完全反应后得到一些固体沉淀。过滤,向沉淀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有气泡产生。 对上述固体沉淀有下列说法:①一定含有Zn,②一定含有Fe,③一定含有Cu,④可能含有 Zn,⑤可能含有Fe,⑥可能含有Cu。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8.在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铁粉,充分反应后发现有少量金属析出,取上层清液滴加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A.有Ag析出,滤液中有Fe2+、Cu2+、Ag+ 存在B.有Ag析出,滤液中有Fe2+、Cu2+、存在C.有Ag、Cu析出,滤液中有Fe2+、Cu2+、Ag+ 存在D.有Ag、Cu析出,滤液中有Fe2+、Ag+ 存在9.5.8克不纯的铁粉与足量的稀硫酸完全反应,生成0.2克氢气,则该铁粉中所含的杂质可能是(

A、镁

B、铝

C、锌

D、铝和镁

E、铜 △本节小结:

1、主要学习了金属单质的代表铁的有关知识,铁是一种化性比较活泼的金属,能跟多种物质(如S、O

2、HCl、H2SO

4、CuSO4等)反 应。

2、含杂物质的有关计算。初中化学优秀教案《酸碱盐》化学教案

一、离子的检验

Cl-(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氯离子。

SO4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钡、或氢氧化钡)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或盐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硫酸根离子。

CO32-(1)(固体或溶液)———在被测物质中加入稀酸溶液,如果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物质中含碳酸根离子。

(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银溶液,如果产生能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且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溶液中含碳酸根离子。

注:

1、在鉴别Cl-和SO42-时,用氯化钡溶液,不要用硝酸银溶液,这是因为硫酸银为微溶性物质,使鉴别现象不明显。

2、在一未知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若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可能含银离子也可能含硫酸根离子。

二、物质的颜色

1、固体(多为白色) 黑色———CuOC粉MnO2Fe3O4 紫黑色———KMnO4 红色———CuFe2O3 红褐色———Fe(OH)3 蓝色———Cu(OH)2 CuSO4·5H2O 绿色———Cu2(OH)2CO3

2、溶液(多为无色)浅绿色溶液———(亚铁盐溶液)FeCl2 溶液、FeSO4 溶液、Fe(NO3)2 溶液黄色溶液———(铁盐溶液)FeCl3 溶液、Fe2(SO4)3 溶液、Fe(NO3)3 溶液蓝色溶液———(铜盐溶液)CuCl2 溶液、CuSO4 溶液、Cu(NO3)2 溶液蓝绿色溶液-CuCl2 溶液(较浓)

三、酸、碱、盐的特性

1、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2、浓硝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有强氧化性。

3、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有强氧化性。

4、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5、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水时放大量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6、硫酸铜———白色粉末、溶于水后得蓝色溶液(从该溶液中析出的蓝色晶体为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

7、碳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为碱性溶液(从溶液中析出的白色晶体为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8、氨水(NH3·H2O)———属于碱的溶液

第20篇:环境化学教案

环境化学教案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环境化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化学基本概念;

(2) 掌握环境中的污染物类型、种类;

(3) 了解环境化学研究的范畴。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环境中污染物的类别,环境化学研究的对象和范畴;

难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及师生互动设计:

教学方法:讲授法;

师生互动设计:提问:环境和化学之间有什么联系?

讨论:环境包括有哪些? 课堂练习、作业:

作业:环境中污染物有哪些? 本次课教学内容小结:

对于同学们第一次接触环境化学,首先应从环境与化学之间联系讲到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再讲环境问题研究的对象和范畴,环境中污染物有哪些,让同学们在脑海中形成一系列的环境化学概念,为此后所讲的内容作一个整体的认识。也激发同学们对此门课程学习的兴趣。 教 学 内 容: 关于课程: 1.课程性质与特点

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的核心,是本专业七门主干课程之一。 2.课程目标

运用所学原理,理解和掌握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的转归与效应,达到本专业的要求。

通过期末考试。 3.课程的教法与学法

教法: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处理,突出重点,避免与其它课程重复,讲授与自学结合。

学法:以化学物质在大气、水、土壤、生物各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及其效应为主线,学习掌握这些过程的机制和规律。

环境化学教案

4.教材与参考书:

一 环境问题

1、环境污染

最初,人们将环境问题和环境污染联系起来。确实,从本质上看,大多数环境问题由环境污染引起。就目前人们的认识水平来看,所谓环境污染,指的是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生产、生活)原因,往原先处于正常状态的环境中附加了物质、能量或生物体,其数量或强度超过了环境中的附加物质、能量或生物体,其数量或强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自动调节能力)、使环境质量变差,并对人或其它生物的健康或环境中某些有价值物质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20世纪30~70年代发生的最著名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中,有五个公害是由于排放大量气体和浮尘引起的,另外三个公害是由于污染而最终引起食物中毒事件。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12—0l一05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该工业区处于狭窄盆地,1~5日气温逆转,工厂排出有毒气体在近地层积累,SO2和氟化物污染。3天后有人胸痛、咳嗽、呼吸困难,一周内死亡80余人,许多家畜死亡。

——多诺拉烟雾事件:1948—10—26~31美国宾夕法尼亚多诺拉镇。该镇处于河谷中,10月末逆温控制,有雾,污染物在近地层积累,SO2和金属尘致害。1.4万人的小镇有5911人眼痛、喉痛、头痛、胸痛、呕吐或患综合症状,死亡17人。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40年代初期夏季起,美国洛杉矶市,全市250万辆汽车排放大量HC、NOx、CO,该市依山傍海,处于长盆地中,一年约有300天出现逆温, 5一10月阳光强烈照射,产生以O3为主的光化学烟雾,刺激人的眼睛、粘膜和呼吸道。 1955年一次烟雾事件中死亡400余人。

——伦敦烟雾事件:1952—12—05~08英国伦敦市。5—8日伦敦、南英格兰一带有一大型移动性高压脊,使伦敦上空处于无风状态,气温逆增,致使燃煤产生的烟尘不断积累,持续4~5天浓雾弥漫。4天中死亡人数比常年同期多4000人,受害者万余人,肺炎、肺癌、流感及其他呼吸道病患者死亡率成倍增加。 ——水俣病事件:1953~1956年日本九州熊本县水俣市。该市醋酸厂、氯乙烯厂排放大量含甲基汞废水。患者耳聋眼瞎、四肢麻木、精神失常、疼痛惨叫,死亡百余人。

2 环境化学教案

——骨痛病事件:1955~1979年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该地区锌、铅冶炼厂排放含镉废水污染神通川水体,污灌后使稻米含镉,食用和饮水中毒。患者发生骨痛病,咳嗽等就可导致骨折,骨骼严重变形,在剧痛中惨死。到1977年已死亡200余人。

——四日市哮喘事件:1955年起日本四日市。该市石油化工排放废水、废气污染严重,粉尘、SO2排放量13 ×104t,超标5~6倍,重金属微粒与S02形成酸雾。1961年哮喘病发作,患者6370人,死亡33人。

——米糠油事件:1968年3月日本北九州市爱知县一带生产米糠油时,用多氯联苯作脱臭工艺中的热载体,由于管理不善混入油中,食用后中毒。受害者万人以上,病人有痤疮样皮疹,眼脸浮肿,皮肤色素沉着,四肢麻木等,1977年前死亡30多人。大批家畜死亡。

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发生的许多公害的严重程度已远远超过了八大公害事件。在印度,博帕尔农药厂化学品泄露造成约3000人死亡;在墨西哥城,液化气罐暴炸使千人遇难;在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反应爆炸使核尘遍布欧洲。 更为严重的是,现在不是局部的污染,而是生态环境的恶化。每年有600万hm具有生产力的旱地变成沙漠,有1100多万hm2的森林遭到破坏。在非洲,干旱将3500万人置于危难之中;由于引用水被污染,全球每年约有6*107人死于腹泻等等。由此可见,决定地球人类前途和命运的是“环境”。

22、持续发展

1987年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环境化学

1、环境化学的概念

环境污染问题促进了环境化学研究的进展。例如,通过煤烟型大气污染问题的研究发展了硫和气溶胶化学,通过光化学烟雾污染的研究发展了大气光化学,通过酸雨污染的研究发展了降水化学。另一方面,当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又将怎样迁移、转化,日本发生的水俣病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促使人们探讨汞的迁移、

3 环境化学教案

转化、存在形态及环境影响,反过来又促进了环境化学的发展。

环境化学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970前孕育阶段:1962年,《寂静的春天》一书,描述了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和毁灭生物的恶果,引起了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注意。

美国《化学文摘》(CA)从1971年开始在“环境”主题下收录环境化学文摘,随后即以每年100篇的速度递增,1990年已达2033篇;

形成阶段: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后制定了一系列与环境化学有关的研究与监测计划,包括全球环境监测系统和国际潜在有毒化学品登记。 发展阶段:

2、环境化学的定义

1972年R.A.Horne在《环境化学》一书中定义,“环境化学是研究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外层大气圈的化学组成和其中发生的过程,特别是界面上的化学组成和过程的学科。” 这个定义无所不包,包括了所有物质(不仅是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所有化学现象,失去了指导分工的意义。

也有的学者认为环境化学按其英文名称(Environment Chemistry),它的基础是化学,所以又把环境化学定义为:“环境化学是研究物质在自然界开放性系统中所发生的现象。” 研究对象应该是环境中的化学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变化规律,而不是普通的化学物质,否则就不能区别与普通化学,污染物是最终能产生有害生态效应的物质,然而污染物的确定是有一个过程的,不是所有的化学物质都是污染物,也不能说目前对环境诬害的就一定不会发展为污染物,特别是人类不断合成的新物质,影响不能马上确定,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和变化的的观点来看待。如在对流层中稳定而曾经认为无害的物质如 CO

2、N2O、氟氯烃等,不仅会引起全球气候变化,而且进入平流层后会导致臭氧层耗损而危及人类生存。

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把环境化学定义为: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它是化学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3、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及特点

环境化学研究的内容:.研究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存在的浓度水平和形态;潜在有害物质的来源,它们在个别环境介质中和不同介质间的环境化学行为;有害物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以及人体健康产生效应的机制和风险性;有害物质已造成影响的缓解或消除以及防止发生危害的方法和途径。

4 环境化学教案

环境化学的发展动向

目前,国际上重视研究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元素(尤其是碳、氮、硫、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

相互耦合的研究; ②化学品安全评价;

③臭氧层破坏。气候变暖等全球变化问题。

当前我国优先考虑的环境问题中与环境化学密切相关的是: ①以有机物污染为主的水质污染;

②以大气颗粒物和二氧化碳为主的城市空气污染;

③工业有毒有害废气物和城市垃圾对大气、水和土地的污染等。 3 环境化学的分支学科 ⑴环境分析化学

要得知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本底和污染现象,必须运用化学分析的技术取得各种数据,为环境中污染物化学行为的研究,环境质量的评价,环境污染的预测预报以及为治理污染等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分析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分析方法标准化和环境标准物质 .污染物的形态与结构分析方法研究 .环境痕量与超痕量元素分析

.环境有机物(包括金属有机物)的分析研究 .环境优先控制对象筛选研究 .环境分析仪器化、自动化研究 ⑵.大气、水体、土壤环境化

Δ大气污染化学——研究有重要影响的化学物质(颗粒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臭氧等)在大气环境中的性质、化学行为和化学机制的科学、涉及地面、对流层和平流层存在的多种化学物质。

Δ 水污染化学——主要是在溶液平衡理论(酸碱、沉淀与溶解、氧化还原、配合与离解)基础上,研究化学物质在水环境中的存在(包括浓度、形态和分布)、行为(包括迁移、转化及其归宿)与效应(包括环境效应和生态效应)。特别是对重金属、农药等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存在与化学转化的研究。

Δ 土壤环境化学——研究农用化学品等化学物质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归宿及其对土壤化学变化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土壤中有机物的研究。

.土壤中金属存在形态及其转化过程研究。 .污染物在土壤固——液界面上化学过程的研究。

5 环境化学教案

.土壤中温室气体的释放研究。

⑶.污染(环境)生态化学——研究化学污染物引起生态效应的化学原理过程和机制,宏观上研究化学物质在维持和破坏生态平衡中的基本化学问题,微观上研究化学物质和生物体相互作用过程的化学机制

⑷.污染控制化学(环境工程化学)——研究与污染扩展有关的化学机制和工艺技术中的化学基础性问题,以使最大限度地控制化学污染,为开发经济和高效的污染控制技术,发展清洁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高中化学教案导入模板.doc》
高中化学教案导入模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