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案设计模板

2020-04-18 来源:教案模板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初中数学教案设计

篇1: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学校: 年级: 九年级,学科 :数学。

篇2: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学校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 县木井乡中学篇3: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大全

1、《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实验中学 章福枝)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一)内容

概念: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以及能在数轴上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

(二)内容解析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等关系,也存在大量的不等关系.本节课从生活实际出发导入常见行程问题的不等关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再通过对实例的进一步深入分析与探索,引出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解不等式几个概念.前面学过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通过类比教学、不等式、不等式的解、解不等式几个概念不难理解.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又进行数形结合,用数轴来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这样直观形象的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对理解不等式的解集有很大的帮助.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在数轴上.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不等式的概念

2.理解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3.了解解不等式的概念

4.用数轴来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

(二)目标解析

1.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能正确区别不等式、等式以及代数式.2.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能理解不等式的解是解集中的某一个元素,而解集是所有解组成的一个集合. 3.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理解解不等式是求不等式解集的一个过程.

4、达成目标4的标志是: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是数形结合的又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学习不等式的一种重要工具.操作时,要掌握好“两定”:一是定界点,一般在数轴上只标出原点和界点即可,边界点含于解集中用实心圆点,或者用空心圆点;二是定方向,小于向左,大于向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实质是一节概念课,对于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以及解不等式可通过类比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类比教学,学生不难理解,但是对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以及在数轴上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课前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动画演示情景激趣 多媒体演示:两个体重相同的孩子正在跷跷板上做游戏,现在换了一个大人上去,跷跷板发生了倾斜,游戏无法继续进行下去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创设情境,从“等”过渡到“不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立足实际引出新知

问题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距离a地50km,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然后小组反馈交流结果.最后,老师将小组反馈意见进行整理(学生没有讨论出来的思路老师进行补充)

1.从时间方面虑:2.从行程方面: < >50 3.从速度方面考虑:x>50÷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习惯,使他们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对问题解决方法的梳理与补充,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紧扣问题概念辨析 1.不等式

设问1:什么是不等式?

设问2:能否举例说明? 由学生自学,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比如:是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

设问1:什么是不等式的解? 设问2:不等式的解是唯一的吗? 由学生自学再讨论.

老师点拨:由x>50÷得x>75 说明x任意取一个大于75的数都是不等式3.不等式的解集

设问1: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 <,>50的解. <,>50, x>50÷都设问2:不等式的解集与不等式的解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由学生自学后再小组合作交流.

老师点拨:不等式的解是不等式解集中的一个元素,而不等式的解集是不等式所有解组成的一个集合. 4.解不等式

设问1:什么是解不等式? 由学生回答.

老师强调:解不等式是一个过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意识、有计划、有条理地设计一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老师再适当点拨,加深理解.

(四)数形结合,深化认识

问题1:由上可知,x>75既是不等式的解集.那么在数轴上如何表示x>75呢? 问题2:如果在数轴上表示 x≤ 75,又如何表示呢? 由老师讲解,注意规范性,准确性. 老师适当补充:“≥” 与“≤”的意义,并强调用“≥”或“≤”连接的式子也是不等式.比如x≤ 75 就是不等式.

设计意图:通过数轴的直观让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进一步加深理解,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五)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什么是不等式?

<的解集,也是不等式>50

2、什么是不等式的解?

3、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它与不等式的解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4、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要注意哪些方面?

设计意图: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交流心得,不断积累学习经验.

(六)布置作业,课外反馈

教科书第119页第1题,第120页第2,3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作业,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对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

六、目标检测设计 1.填空

下列式子中属于不等式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x +7>

②②x≥ y + 2 = 0④ 5x + 7 设计意图:让学生正确区分不等式、等式与代数式,进一步巩固不等式的概念. 2.用不等式表示 ① a与5的和小于7 ② a的与b的3倍 的和是非负数

③ 正方形的边长为xcm,它的周长不超过160cm,求x满足的条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既要正确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如“大于(小于)、非负数(正数或负数)、不超过(不低于)”等等,正确选择不等号,又要注意实际问题中的数量的实际意义.

推荐第2篇: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法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使学生掌握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法则;

2。掌握有理数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利用运算律简化乘法运算;

(二)过程方法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系列活动中,学会与老师及与其他同学交流、沟通和合作,准确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及运算能力。

(三)情感态度

通过例题与练习,体验“简便运算”带来的愉悦,懂得运算的每一步都必须有依据。通过新知的导入和运用过程,感受到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

教学重点

乘法的符号法则和乘法的运算律。

教学难点

几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的确定。

【复习引入】

1。有理数乘法法则是什么?

2。计算(五分钟训练):

(1)(—2)×3; (2)(—2)×(—3); (3)4×(—1。5); (4)(—5)×(—2。4);

(5)—2×3×(—4); (6) 97×0×(—6);

(7)1×2×3×4×(—5); (8)1×2×3×(—4)×(—5);

(9)1×2×(—3)×(—4)×(—5); (10)1×(—2)×(—3)×(—4)×(—5);

(11)(—1)×(—2)×(—3)×(—4)×(—5)。

【教学过程】

1。几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法则

引导学生观察上面各题的计算结果,找一找积的符号与什么有关?

(7),(9),(11)等题积为负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个;(18),(20)等题积为正数,负因数个数是偶数个。

是不是规律?再做几题试试:

(1)3× (—5); (2)3×(—5)×(—2); (3)3×(—5)×(—2)×(—4);

(4)3×(—5)×(—2)×(—4)×(—3);(5)3×(—5)×(—2)×(—4)×(—3)×(—6)。

同样的结论:当负因数个数是奇数时,积为负;当负因数个数是偶数时,积为正。

再看两题:

(1)(—2)×(—3)×0×(—4); (2)2×0×(—3)×(—4)。

结果都是0。

引导学生由以上计算归纳出几个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法则:

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

几个有理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

说明:(1)这样以后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时必须先根据负因数个数确定积的符号后,再把绝对值相乘,即先定符号后定值。

(2)第一个因数是负数时,可省略括号。

例1 计算:

解:=6

2。乘法运算律

在做练习时我们看到如果像小学一样能利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计算:

(1)5×(—6); (2)(—6)×5;

(3)[3×(—4)]×(—5); (4)3×[(—4)×(—5)];

由上面计算结果,可以说明有理数乘法也同样有交换律,结合律,

(1)乘法交换律

文字叙述: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代数式表达:ab=ba。

(2)乘法结合律

文字叙述: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代数式表达:(ab)c=a(bc)。

例2,用简便方法计算:(1)(—5)×89。2×(—2)

(2)(—8)×(—7。2)×(—2。5)×

解:(1)原式=5×2×89。2……交换因数位置,决定积的符号

=892………………按顺序依次运算

(2)原式=-(8×2。5)×(7。2× )……交换因数位置,决定积的符号

=-60………………按顺序依次运算

【课堂作业】

1。确定积的符号:

积的符号 ;

积的符号 ;

积的符号 。

2完成下面填空:

(1)(—10)×( )× 0。1 × 6 =_______

(2)(—10)×(— )×(—0。1)× 6 =________

(3)(—10)×(— )×(—0。1)×(—6)=________

(4)(—5)×(— )× 3 ×(—2)× 2=________

(5)(—5)×(—8。1)× 3。14 × 0=________

3。计算

(1)8+(—0。5)×(—8)× (2)(—3)× ×(— )×(— )

(3)(— )× 5 × 0 ×(— ) (5) (—6)×(+37) × (— )×(— )

4。计算:(1)(—4)×(—7)×(—25) (2)(— )×8×(— )

(3)(—0。5)×(—1)× ×(—8) (4)(—5)—(—5)× ×(—4)。

(5)(—3)×(7)×—3 ×(—6) (6)(—1)×(—7)+6×(—1)×

(7)1—(—1)×(—1)—(1)×0×(—1)

参考答案:

1、-,+,-

2、(1) —2 (2)—2 (3) 2 (4)—30 (5) 0

3、(1)11 (2) (3)0 (4) —

54、(1)—700 (2) (3)—1 (4)

(5)—378 (6)4 (7)0

【教学反思】

有理数乘法的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也能很快融会贯通,只是计算中还会存在着一些问题,练习过程中要一一指正,并提出要求,让学生在练习中自己总结经验,牢记结论,做到在简单的运算中不失分。这节课主要针对刚迈人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尝试练习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推荐第3篇:湖南初中数学教案设计知识点总汇

湖南初中数学教案设计知识点总汇

第一章

实数

1.1平方根(第1课时)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总序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根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能熟练地用平方根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设计思路】本节课通过问题情景使学生在计算、探索、交流的过程中能感悟到平方根的意义,并且能够知道正负数以及0的平方根的规律。在教学中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去,感受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千万不能在走老路,先告诉规律,然后讲例题,在做练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悟新知

情景一:在等式 中 ,已知 ,你能求a吗?已知 ,你能 求吗?

(二)探索规律,揭示新知

问题一:认真观察下面的式子,积极思考,互相讨论:

请你举例与上面的式子类同的式子; 你得到什么结论?

(分小组讨论,老师适当参与给予帮助。)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的a平方根(square root),也称为二次方根。 如果 ,那么 就叫做 的平方根。

【设计说明:所选的题目都具有代表性,学生通过做题后思考讨论交流,能够较好接受平方根的概念】

问题二:在下列各括号中能填写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吗?如果能够,请填写;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并与同学交流。

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2个,它们互为相反数。

一个正数 的正的平方根,记作" ",正数 的负的平方根记作" "。 这两个平方根合起来记作" ",读作"正,负根号a".【设计说明:通过对具体的数的平方根的讨论交流,使学生自己总结出正数、0、负数的平方根的情况,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问题三:从问题二中,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设计说明:在讨论的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可能会遇到不同的困难,我们教师要给与适当的帮助,要给与鼓励】

(三)尝试反馈,领悟新知 例1 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25;(2) (3)15;(4) 。

分析:

1、判断这些数是否都有平方根;

2、根据规律各个数的平方根有几个? 【设计说明:在处理例题时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分析,在运算时特别要注意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对解题方式有提醒按要求】 练习题一:完成书本4页练习。

练习题二:

1、平方得81的数是

,因此81的平方根是

2、平方根是它本身的数是

3、如果-b是a的平方根,那么 A、;

B、

C、;

D、。

【设计说明:在练习的过程中,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其回答只得法,我们教师要给与鼓励和肯定】

(四)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P7

1、2

可选用:下列各数有平方根吗?如果有,写出它的平方根;如果没有,请说明理由。 (1) ;(2) ;(3) ;(4) 。

(五)教后反思

1.1平方根(第2课时)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总序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算术平方根。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3、能运用算术平方根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算术平方根的意义,能运用算术平方根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设计思路】本节课通过问题情景使学生在计算、探索、交流的过程中能感悟到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并且能运用算术平方根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去,感受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千万不能在走老路,先告诉规律,然后讲例题,在做练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悟新知

情景一:小明家装修新居,计划用100块地板砖来铺设面积为25平方米的客厅地面,请帮他计算:每块正方形地板砖的边长为多少时,才正好合适(不浪费)?

情景二:求4个直角边长为10厘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纸片拼合成的正方形的边长?

【设计说明:将生活实际与数学联系起来,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便于学生主动发现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正的平方根,为解决问题提供方便】 教师讲解:正数有个平方根,其中正数的正的平方根,叫的算术平方根.例如,4的平方根是 ,2叫做4的算术平方根,记作 = ;

2的平方根是 , 叫做2的算术平方根,记作 。

(二)探索规律,揭示新知

例题讲解: 例2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1)625;(2)0.0081;(3)6;(4)0。 【设计说明:在书写时仍采用结合文字语言叙述是写法,以利于学生加深对开平方与平方互为逆运算关系的理解。此题虽然比较简单但也考查了学生对算术平方根的理解情况,我们从学生的角度尤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思考的话也许讲解起来学生更容易理解了】

(三)尝试反馈,领悟新知

完成下列习题,做题后思考讨论交流。

(1)

(2)

(3) =

(4)

=

, (5)

(6) =

。 从这些题目中要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一般形式:

【设计说明:在讨论中我们要相信学生只要他们能发现一点规律或自己的看法,都应给予鼓励和肯定,同时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提供一定的帮助。】

(四)归纳小结,巩固提高

你能说出一些数的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吗? 算术平方根与平方根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设计说明:在教学中要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表现出的不同水平,让学生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不要把归纳概括出一般形式作为本节课思维拓展的主要目标。】

(五)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完成课本P8习题

3、4 补充思考题:

1、已知2a-1的平方根是±3,3a+b-1的平方根是±4,求a和b的值

2、若 ,求a、b的值

(六)课后反思:

1.2

立方根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总序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 在一定的情境只,理解立方根的概念,使学生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学习中要注意感悟"类比"在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 了解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了解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能用立方运算求一些数的立方根

3 能用立方根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正确地理解立方根的概念及符号表示能熟练应用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

创设情境,感悟新知

情境一体积为1的正方体,棱长为多少?体积增加1,棱长为多少? 情境二做一个正方体纸盒,使它的容积为64cm ,正方体纸盒的棱长是多少?如果要使正方体纸盒容积为25cm ,它的棱长是多少? 引入课题

1、2立方根

从实际问题的计算,感受学习立方根的必要性,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平方根的定义,平方根的符号表示,开平方运算,自己给立方根下定义,给出立方根的符号表示和什么叫开立方运算

探索活动

问题一根据立方根的定义,你能举出某个数的立方根吗?你能用符号表示吗? 例题求下列各数的立方根

(1)-64

(2)-

(3)9

(4)0 问题一 根据计算结果,与平方根作比较有什么不同?与同学交流 巩固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任意数a的平方根有2个,它们互为相反数 B任意数a的立方根有1个 C-3是27的负的立方根 D(-1) 的立方根是-1 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64的立方根是 4 B(-1) 的立方根是1 C 的立方根是2

D如果 =a,则a=0 3、求下列各式中的X

x +729=0

(x-3) =64 思维拓展,运用新知

1、讨论( ) 等于多少?( ) 等于多少?

等于多少? 等于多少? 2、练习P10~11

四、课堂小结,内化新知 立方根和平方根有何异同? 利用立方根概念进行有关计算

五、布置作业: 填空题

(1 )(-1) 的立方根是

,-0.0027的立方根是

(2)已知x =64,则 =

(3) =

=

(4)

a为何值时,则

, a , , 中,必是非负数的有

选择题

(1)-6的立方根用符号表示,正确的是(

) A

BX,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 比例系数为-1/2

B 图像不在

一、三象限 C 图像必经过(-2 ,1)点

D y随x增大而增大

二、新课教学

1、引出概念

确定两个变量是否构成一次函数关系的一种常用方法就是利用图象去获得经验公式,这种方法步骤是:

(1)通过实验,测得获得数量足够多的两个变量的对应值。

(2)建立合适的直角坐标系,在坐标系内以各对应值为坐标描点,并用描点法画出函数图像。

(3)观察图像特征,判定函数的类型。

2、例题分析:

1、生物学家测得7条成熟雄性鲸的全长y和吻尖到喷水孔的长度x的数据如下表(单位:m)

吻尖到喷水孔的长度X(m) 1.78 1.91 2.06 2.32 2.59 2.82 2.95 全长y(m) 10.00 10.25 10.72 11.52 12.50 13.16 13.90 能否利用一次函数刻画这两个变量x和y的关系?如果能,请求出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解: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以表中x的值为横坐标,y的值为纵坐标的7个点。

过7个点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所求的函数可以看成一次函数,即可用一次函数来刻画这两个量x和y的关系。

设这个一次函数为y=kx+b,把点(1.91,10.25),(2.59,12.50)的坐标分别代入 y=kx+b得

解得:k≈3.31

b≈3.93 所以所求函数解析式为y=3.31x+3.93 相应练习:通过实验获得u,v两个变量的各对应值如下表 u 0 0.5 1 1.5 2 2.5 3 4 v 50 100 155 207 260 290 365 470

判断变量u,v 是否近似地满足一次函数关系式,如果是,求v关于u的函数关系式,并利用函数解析式求出当u=2.2时,函数v的值。

3、小结与练习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从现实情境中建立一次函数模型,并用待定系数法求解。判定是否为一次函数模型的关键是因变量是不是随自变量均匀变化的或者看函数图象是否为直线型(干线,射线,线段,成直线形状的孤立的点) 课本P49练习

4、作业 课本P54习题第2,3题

5、课后反思:

2.3 建立一次函数模型(第2课时)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总序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在具体情景中,会建立一次函数模型,并会运用所建立的模型进行预测。 重点:建立一次函数模型。

难点:分析变量间的关系抽象出函数模型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

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早期,撑杆跳高的记录近似地由下表给出: 年份 1900 1904 1908 高度(米) 3.33 3.53 3.73 问题:观察表格中第二行数据,可以为奥运会的撑杆跳高记录与时间的关系建立函数模型吗?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结果,师生共议。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上表中每一届比上一届的记录提高了0.2米,即成绩是随年份均匀地变化,由此可建立一次函数的模型。

教师提示:用T表示从1900年起增加的年份,则在奥运会早期,撑杆跳高的主记录Y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式是怎样的?

学生独立写出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式,并用待定系数法求解,做完后,与同伴交流结果,教师点评。

教师规范地板书解的过程。 二.做一做,学会预测

学生活动:1,试用上述所求的公式预测1912年奥运会的撑杆跳高记录。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做完后与同伴讨论交流结果,教师作出评价。

教师提供1912年奥运会撑杆跳高主记录约为3.93米。这说明所建立的函数模型在已知数据邻近作预测是与实际事实比较吻合的。

试用所求公式预测1988年的奥运会撑杆跳高记录,求得结果为7.73米,但当年的记录只有6.06米,经比较远低于所求的结果,这表明用所建立的函数模型,远离已知数据作预测是不可靠的。

2.展开讨论,为什么用公式预测1988的奥运会的撑杆跳高会不可靠?(让同学们展开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此乃开放性问题,教师应作出鼓励性评价。) 三.随堂练习P51练习四.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在具体的情境中建立一次函数模型,并用此模型进行预测,但预测要求在已知数据邻近预测结果才与事实更好吻合。 五.作业

P54习题

六、课后反思

2.3建立一次函数模型(第3课时)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总序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会综合运用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和图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直角坐标系中两条直线(不平行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与两条直线的函数解析式所组成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

3、会用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包括近似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运用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和图象等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构造数学模型(包括函数解析式和图象)与实际问题情景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观察、合作、交流、探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不少问题的数量关系可以用一次函数来刻画。比方说行程问题,如果速度是常量,则路程与时间成一次函数关系。 二.合作学习,思考探究 活动一: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涉及几个一次函数关系?

2.各个函数关系中,包含哪些常量,哪些变量?

3.小聪和小慧出发的时刻是否相同?出发的地点呢?

4.如果这两个一次函数都用t表示自变量,那么t=0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如果分别用s1, s2表示小聪与小慧的行驶的路程,那么当t=0时,s1, s2分别是多少? 小组讨论后汇总,一起制定解题的政策和方法,老师做启发:

1.如果能求出经过多少时间小聪能追上小慧,那么问题解决了吗? 2.对于求小聪追及小慧的时间,可以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用方程s1 =s2,或图象法,这里学生不一定想到图象,给予提示) 3.不管是采用方程(s1 =s2),还是利用图象(图象交点的横坐标表示追及所经过时间,交点的纵坐标表示追及时两人行驶的路程),解决问题首先要做的工作是什么? 教师总结,板书解题过程。(见书本) 三.应用新知,拓展提高

1.一次招聘会上,A,B两公司都在招聘销售人员。A公司给出的工资待遇是:每月1000元基本工资,另加销售额的2﹪作为奖金;B公司给出的工资待遇是:每月600元基本工资,另加销售额的4%作为奖金。如果你去应聘,那么你将怎样选择? 小组讨论,然后请同学黑板上板书。

2.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下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或近似解): (1)

(2)

3.某商场要印制商品宣传材料,甲印刷厂的收费标准是:每份材料收1元印刷费,另收1500元制版费;乙印刷厂的收费标准是:每份材料收2.5元印制费,不收制版费。 (1)分别写出两厂的收费y(元)与印制数量x(份)之间的关系式; (2)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它们的图象。

(3)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印制800份宣传材料时,选择哪一家印刷厂比较合算?商场计划花费3000元用于印刷宣传材料,找哪一家印刷厂能印刷宣传材料多一些? 四.课堂练习P54练习。 五.知识整理

1.直角坐标系中两条直线(不平行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与两条直线的函数解析式所组成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

2.会用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包括近似解)。 六.作业 P54习题2.3

七、课后反思:

一次函数复习课(2课时)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总序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常量与变量,领会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制约的函数关系.

2.进一步明确函数表示法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3.进一步领会一次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应用以及它与正比例函数的关系.

4.进一步感知本章课本体现和渗透的重要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探索、复习[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情境创设

可以用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梳理本章的基础知识,例如:

(1)本章学习了常量、变量、函数、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以及一次函数的图象、性质和应用,请你根据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梳理本章基础知识,然后与同学交流.

展示学生成果,结合学生梳理的知识结构图,也可按下面框图制作的课件,逐步展示本章结构,用问题串的方式,帮助学生回顾知识要点.例如:

(2)请举例说明什么是常量?什么是变量?什么是函数?

(3)我们可用怎样的方式表达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4)什么样的函数是一次函数?它与正比例函数有什么关系?

在回顾图象与性质时,无非是探讨一次函数关系式中的k与b对函数图象的升降趋势及图象位置的影响,要特别注意帮助学生进一步从"形"与"数"的两个方面去认识.例如,如果从"形"上看具有上升的特征,那么从"数"上看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大而增大,究其原因是因为"k>0".在"k>0"的条件下,"形"与"数"的特征得到了统一,构成了一次函数的一个特有的性质.

复习课教学也应注重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而不只是注意结论.

2.例题教学

课本没有配置例题,教学时可以选择"复习巩固"中的部分基础习题为例题,更提倡教师根据教学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一些体现基本要求的问题,穿插在基础知识回顾的过程中,使本节复习课上的生动活泼、有血有肉.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本课时可以选编一些例题和习题,通过学生动脑动手的课堂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落实本章对基本技能的要求.可以选择诸如"复习题"中的第7题、第9题、第12题、第14题等体现本章基本技能要求的习题,还可以补充1-2个实际应用问题,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书写表达能力。

一次函数单元测试(3课时)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总序第

个教案

(一)填空题:

1.已知如图①,直线y=kx+b过点(0,2)、(3,-1),当y≥-1时,x的取值范围是___。

2.如图②,直线y=kx+b与x轴交于点(-5,0)当x>-5时,y的取值范围是____。

3.假定甲、乙两人在一次赛跑中,路程S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③所示,下列说法:

①甲比乙先出发

②乙比甲跑的路程多

③甲、乙两人的速度相同

④甲先到达终点

其中,错误说法的序号是_____。

4.如图④所示,l甲、l乙分别是甲、乙两弹簧的长y(cm)与挂物体质量x(kg)之间的函数关系图像,设甲弹簧每挂1kg物体长的长度为k甲(cm),乙弹簧每挂1kg物体伸长的长度为k乙(cm),则k甲与k乙的大小关系是k甲____ k乙。

5.购某种三年期国债x元,到期后可得本息和y元,已知y=kx,则这种国债的年利率为_____。

6.长途汽车客运公司规定旅客可随身携带一定重量的行李,如果超过规定,则需购买行李票,行李费用y(元)是行李重量x(kg)的一次函数,其图像如图⑤所示,则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_____,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____。

(二)选择题

7.图⑥中,l1反映了某公司产品的销售收入与销售量的关系,l2反映了该公司产品的销售成本与销售量的关系,根据图像判断该公司盈利时销售量为(

)

A.小于4件

B.大于4件

C.等于4件

D.大于或等于4件

8.三峡工程在6月1日至6月10日下闸蓄水期间,水库水位由106m升至135m,高峡平湖初现人间,假设水库水位匀速上升,那么下列图像中,能正确反映这10天水位h(m)随时间t/天变化的是(

)

9.某城市按以下规定收取每月煤气费;限定每户每月用煤如果不超过60m3,按每立方米0.8元收费;如果超过60m3,超过部分按1.2元/m3收费,每平每月煤气费y(元)与用煤气量x(m3)的函数图像示意图是(

)

10.无论m为何实数,直线y=3x-2m与直线y=-x+6的交点不可能在(

)

A.第三象限

B.第四象限

C.第一象限

D.第二象限

11.如图⑦,是甲、乙两家商店销售同一种产品的销售价y(元)与销售量x(件)之间的函数图像,下列说法:①售2件时甲、乙两家售价一样;②买1件时买乙家的合算;③买3件时买甲家的合算;④买乙家的1件售价约为3元,其中正确的说法是(

)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

12.从甲地向乙地打长途电话的收费标准为:不超过3min收费2.4元,以后每增加1分钟加收1元(不足min按1min计算),若通话时间不超过5min,则表示电话费y(元)与通话时间x(min)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图象正确的是(

)

(三)解答题

13.某报纸报道了"养老保险执行新标准"的消息,西河中学数学课外活动小组根据消息中提供的数据,绘制出该市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个人月缴费y(元)随个人月工资x(元)变化的图像(如图⑧),请你根据图像解答回答:

(1)胡总工程师五月份工资是3000元,这月他个人应缴养老保险____元;

(2)小方五月份工资为500元,这月他个人应缴养老保险____元;

(3)张师傅五月份个人缴养老保险56元,求他的五月份工资

14.4³100m接力赛是学校运动会最精彩的项目之一图⑨中的实践和虚线分别是初三(1)班、初三(2)班代表队在比赛时运动员所跑的路程y(m)与所用时间x(s)的函数图像假设每个运动员跑步速度不变,交接棒时间忽略不计

(1)初三(2)班跑得最快的是第_____接力棒的运动员;

(2)发令后经过多长时间两班运动员第一次并列;

15.为了缓解用电紧张矛盾,某电力公司特制定了新的用电收费标准,每月用电量x(kWh)与应付电费y(元)的关系,如图⑩所示

(1)根据图像,请分别求出当0≤x≤50和x>50时,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请回答:当每月用电量不超过50kWh时,收费标准是____;当每月用电量超过50kWh时,收费标准是____。

16.一慢车和一快车沿相同路线从A地到B地,所行的路程与时间的函数图像如图⑾所示,试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慢车比快车早出发____h,快车追上慢车行驶了____km,快车比慢车早_____h到达B地;

(2)快车追上慢车需几个小时?

(3)求慢车、快车的速度;

(4)求A、B两地之间的路程。

17.某药品研究所开发了一种新药,在试验药效时发现,如果成人按规定剂量服用,那么服药后2h血液中含药量最高,达16μg/mL,接着逐步衰减,10h血液中含药量3μg/mL,每毫升血液中含药量y(μg)随时间x(h)的变化如图⑿所示,当成人按规定剂量服药后

(1)分别求出x≤2和x≥2时,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如果每毫升血液中含药量为4μg以上在治疗疾病时是有效的,那么这个有效时间是多长?

18.如图⒀,l1,l2分别表示一种白炽灯和一种节能灯的费用y(费用=灯的售价+电费,单位:元)与照明时间x(h)的函数图像,假设两种灯的使用寿命都是2000h,照明效果一样。

(1)根据图像分别求出l1,l2的函数关系式;

(2)当照明时间为多少时,两种灯的费用相等?

(3)小亮房间计划照明2500h,他买了一个白帜灯和一个节能灯,请你设计最省钱的用灯方法(直接给出答案,不必写出解答过程)

19.已知雅关服装厂有A种布料70m,B种布料52m,现计划用这两种布料生产M、N两种型号的时装共80套,已知做一套M型号的时装需用A种布料0.6m,B种布料0.9m,可获利润45元;做一套N型号的时装需用A种布料1.1m,B种布料0.4m,可获利润50元,若生产N型号的时装x套,用这批布料生产这两种型号的时装所获的总利润为y元。

(1)求y(元)与x(套)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2)雅关服装厂在生产这批时装时,当N型号的时装为多少套时,所获总利润最大?最大总利润是多少?

第三章

全等三角形 旋转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总序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掌握它的基本性质.

2.认识旋转对称图形,并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的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3.培养学生创造图案的设计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它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原图形经过旋转后的对应点、对应线段之间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体验感受图形旋转的主要因素是旋转中心和旋转的角度,从而体会到图形在旋转过程中,图形中的每一点都绕着旋转中转动了相同的角度

2.认识旋转对称图形,理解旋转对称图形的概念,重视对学生自行设计旋转对称图形的能力的培养,并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的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重点】:旋转变换的基本性质,并能根据性质作出简单的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难点】:旋转变换的基本性质的探索,作出简单的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程序 教师活动 创设 问题 情景 课件演示,旋转而动产生的奇妙画面。 你能自己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吗?

探 究 新 知

1 1.观察图形找出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

2.概念:旋转、旋转中心

2 用一张半透明的薄纸,覆盖在画有任意△AOB的纸上,在薄纸上画出与△AOB重合的一个三角形。然后用一枚图钉在点O处固定,将薄纸绕着图钉(即点O)转动一个角度45 ,薄纸上的三角形就旋转到了新的位置,标上A′、O′、B′,我们可以认为△AOB旋转45 后到了上△A′O′B′。在这样的旋转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做一做后,讨论回答:

图中,可以看到点A旋转到点A′,OA旋转到OA′, ∠AOB旋转到∠A′OB′,这些都是互相对应的点、线段与角。那么点B的对应点是___________;线段OB的对应线段是线段______;

线段AB的对应线段是线段______; ∠A的对应角是___________; ∠B的对应角是___________; 旋转中心是点____________; 旋转的角度是____________。 探 究 新 知

3 如图,如果旋转中心在△ABC的外面点O处,转动60 ,将整个△ABC旋转到△A′B′C′的位置。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顶点、边与角是如何对应的呢? 探

1、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D是BC上一点,

△ABD经过旋转后到ACE的位置。旋转中心是哪一点?旋转了多少度?如果M是AB的中点,那么经过上述旋转后,点M转到了什么位置?

2、如图,点M是线段AB上一点,将线段AB绕着点M顺时针方向旋转90 ,旋转后的线段与原线段的位置有何关系?如果逆时针方向旋转90 呢?

小结 提高 说说"旋转"的概念,旋转的等量关系。 说说描述"旋转"的过程要注意哪几方面? 课后反思

图案设计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总序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图案最常见的构图方式:轴对称、平移、旋转……,理解简单图案设计的意图。认识和欣赏平移,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够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旋转的组合,设计出简单的图案。

2、经历收集、欣赏、分析、操作和设计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和交流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3、经历对典型图案设计意图的分析,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及它们的组合进行的图案设计。 【教学难点】:分析典型图案的设计意图。 【教学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的图案、图标的剪贴、临摹以及。多种常见的图案及其形成过程的动画演示。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逐个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典型图案,并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每种图案标志的对象。明确在欣赏了图案后,简单地复习近平移、旋转的概念,为下面图案的设计作好理论准备。对教材给出的六个图案通过观察、分析进行议论交流,让学生初步了解图案的设计中常常运用图形变换的思想方法,为学生自己设计图案指明方向。其中图(1)、(2)、(3)、(4)、(5)、(6)都可以通过旋转适合角度形成(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每个旋转的角度和旋转的次数及旋转中心的位置),另外图(2)、(3)、(5)也可以通过轴对称变换形成(可以让学生指出对轴对称及对称轴的条数),而图(2)可以通过平移形成。

2、课本例1

欣赏课本的图案,并分析这个图案形成过程。

评注:图案是密铺图案的代表,旨在通过对典型图案的分析欣赏,使学生逐步能够进行图案设计,同时了解轴对称、平移、旋转变换是图案制作的基本手段。例题解答的关键是确定"基本图案",然后再运用平移、旋转关系加以说明,注意旋转中心可以为图形上某一特征的点。

评注:可以取其中的任何一个为基本图案,然后通过变换得到。而且变化方式也可以是:左下角的图案通过轴对称变换得到左上图和右下图。

(二)课内练习

(1)以小组为单位,由每组指定一个同学展示该组搜集得到的图案,并在全班交流。 (2)利用下面提供的基本图形,用平移、旋转、轴对称、中心对称等方法进行图案设计,并简要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

(三)议一议

生活中还有那些图案用到了平移或旋转?分析其中的一个,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四)课时小结:

本课时的重点是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变换是图案设计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这些变换设计出一些简单的图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图案的设计又增加了哪些新的认识?(可以利用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多种方法来设计,而且设计的图案要能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再就是图案的设计一定要新颖,独特,这样才能使人过目不忘,达到标志的效果。)

延伸拓展:进一步搜集身边的各种标志性图案,尝试着重新设计它,并结合实际背景分析它的设计意图。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总序第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个教案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教学准备】:直尺、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教学过程】:

1、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概念的引入

(1)显示:

问题:你能发现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美妙的关系吗? 一般学生都能发现这两个三角形是完全重合的。

(2)学生自己动手

画一个三角形:边长为4cm,5cm,7cm.然后剪下来,同桌的两位同学配合,把两个三角形放在一起重合。

(3)获取概念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全等三角形、对应顶点、对应角以及有关数学符号。

2、全等三角形性质的发现:

问题:对应边、对应角有何关系?

由学生观察发现,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相等、三组对应角相等。

3、找对应边、对应角以及全等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1)题目:

D、AD∥BC,且AD=BC

分析:由于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故面积、周长相等。至于D,因为AD和BC是对应边,因此AD=BC。C符合题意。

说明: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要知道中两个全等三角形中,对应顶点定在对应的位置上,易错点是容易找错对应角 。

分析:对应边和对应角只能从两个三角形中找,所以需将 从复杂的图形中分离出来

说明:根据位置元素来找:有相等元素,其即为对应元素:

然后依据已知的对应元素找:(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说明:利用"运动法"来找

翻折法:找到中心线经此翻折后能互相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易发现其对应元素

旋转法:两个三角形绕某一定点旋转一定角度能够重合时,易于找到对应元素

平移法:将两个三角形沿某一直线推移能重合时也可找到对应元素

求证:AE∥CF

分析:证明直线平行通常用角关系(同位角、内错角等),为此想到三角形全等后的性质――对应角相等

∴AE∥CF

说明:解此题的关键是找准对应角,可以用平移法。

分析:AB不是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

但它通过对应边转化为AB=CD,而使AB+CD=AD-BC

可利用已知的AD与BC求得。

说明: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得到对应边相等。

5、小结:

(1)如何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基本方法)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性质的应用

让学生自由表述,其它学生补充,自己将知识系统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建构。

6、布置作业

7、课后反思:

全等三角形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总序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说出怎样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并会用符号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会在两个全等三角形中正确找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3、会说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教学准备】(引导性材料)

让学生在举出(拿出、剪出图形)实际例子,感悟和感知全等图形。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合作、探索.【教学过程】

1、全等形:

下面描述"全等形"的三种不同说法,哪种是恰当的?

①形状相同的两个图形叫全等形,②大小相同的两个图形叫全等形 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全等形

2、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表示方法

3、三角形的全等变换 指导学生用自己制作的两个全等三角形作全等变换

4、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

相等,

相等,

如果△ABC≌△DEF,那么AB=

,BC=

,AC=

, ∠A=

,∠B=

,∠C=

. 【知识运用与测试】

1、能够

的两个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对应边,

叫对应角。

2、全等三角形的

相等,

相等。

3、若△AOC≌△BOD,对应边

,对应角

若△ABC≌△CDA,对应边

,对应角

4、若△ABC≌△DAE的对应边

,对应角

5、如图,已知△OCA≌△OBD,C和

,A和

是对应顶点,

写出两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边和角

6、如图,已知△ABC≌△DAE,∠C=∠E,BC=AE, 则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其他对应边为

;其他对应角为

7、如图,已知△DAB≌△CBA, 对应边:

对应角:

8、如图,已知△AEC≌△ADB,△BEC≌△CDB,

写出它们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 ;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一)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总序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记边角边公理的内容;

(2)能应用边角边公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3) 通过"边角边"公理的运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 通过观察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5) 通过几何证明的教学,使学生养成尊重客观事实和形成质疑的习惯;

(6) 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公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学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找出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准备】:直尺、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合作、探索.【教学过程】:

1、公理的发现

(1)画图:

教师点拨,学生边学边画图.

(2)实验

让学生把所画的

剪下,放在原三角形上,发现什么情况?(两个三角形重合)

这里一定要让学生动手操作.

(3)公理

启发学生发现、总结边角边公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作用:是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依据之一.

应用格式:

强调:

1、格式要求:先指出在哪两个三角形中证全等;再按公理顺序列出三个条件,并用括号把它们括在一起;写出结论.

2、在应用时,怎样寻找已知条件:已知条件包含两部分,一是已知中给出的,二时图形中隐含的(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邻补角、外角、平角等)所以找条件归结成两句话:已知中找,图形中看.

3、平面几何中常要证明角相等和线段相等,其证明常用方法:

证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角平分线定义;等式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地.

证线段相等的方法――中点定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等式性质.

2、公理的应用

(1)讲解例1.学生分析完成,教师注重完成后的总结.

分析:(设问程序) "SAS"的三个条件是什么?已知条件给出了几个?由图形可以得到几个条件?

解:(略)

(2)讲解例2如图2,AE=CF,AD∥BC,AD=CB,求证:

学生思考、分析,适当点拨,找学生代表口述证明思路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定出证明,一名学生板书.教师强调证明格式:用大括号写出公理的三个条件,最后写出结论

课后反思: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二)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总序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记角边角公理、角角边推论的内容;

(2)能应用角边角公理及其推论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3)通过"角边角"公理及其推论的运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通过观察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5)通过几何证明的教学,使学生养成尊重客观事实和形成质疑的习惯 ;

(6)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角边角公理及其推论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学难点】:SAS公理、ASA公理和AAS推论的综合运用.【教学准备】:直尺、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合作、探索.【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显示

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议论后,他们的答案或许只是一种感觉"行或不行".于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分别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就会容易地得出答案 .

2、公理的获得

问:恢复后的三角形和原三角形全等,那全等的条件是不是就是带去的元素呢?

让学生粗略地概括出角边角的公理.然后和学生一起做实验,根据三角形全等定义对公理进行验证.

公理: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强调:

(1)、格式要求:先指出在哪两个三角形中证全等;再按公理顺序列出三个条件,并用括号把它们括在一起;写出结论.

(2)、在应用时,怎样寻找已知条件:已知条件包含两部分,一是已知中给出的,二时图形中隐含的(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邻补角、外角、平角等)

所以找条件归结成两句话:已知中找,图形中看.

(3)、公理与前面公理1的区别与联系.以上几点可运用类比公理1的模式进行学习.

3、推论的获得

改变公理2的条件: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这样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呢?

学生分析讨论,教师巡视,适当参与讨论.

4、公理的应用

(1)讲解例1.学生分析完成,教师注重完成后的总结.

注意区别"对应边和对边"

解:(略)

(2)讲解例2

学生思考、分析,适当点拨,找学生代表口述证明思路。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定出证明,一名学生板书.教师强调证明格式:用大括号写出公理的三个条件,最后写出结论.

课后反思:

角边角定理推论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总序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说出三角形全等判定的角边角及其推论。

2.会应用角边角和角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进而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

此外,在帮助学生熟悉角边角的应用中,进一步渗透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思想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演绎推理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引导性材料】

每个学生用硬纸板任意剪一个三角形,如图把三角形纸板撕成两部分。尝试利用其中的一部分能否再剪一个与原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 【教学过程】

问题1:从上面的实践中容易发现利用第Ⅱ部分可以剪出与原来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观察、比较第Ⅰ、Ⅱ两部分有什么不同?

问题2:观察第二次剪出来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的第Ⅱ部分,有哪些边和角是重合的? 问题3:从利用第Ⅱ部分可以剪出与原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的事实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从上面的动手实践中,可以发现两个三角形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我们把这个事实作为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另一个条件──角边角。角边角可以简写成"ASA"。

问题4:从利用第Ⅰ部分不能剪出与原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的事实中,你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问题5:把一个三角分成如图中的两部分,尝试用其中的一部分能否剪出与原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

问题6:利用中的两部分,都不能剪出与原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你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从问题

4、问题6的探究中,不难发现,两个三角形中,只有一个元素相等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只有两个元素对应相等也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说明:问题

4、

5、6似乎与"角边角"的教学无关,但设计这几个问题有助于让学生主动发现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三个元素对应相等。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练一练:1.(由课本第36页练习第2题改编)填空完成下列分析和证明: 已知:如图中,∠1=∠2,∠C=∠D。求证:AC=AD 分析:要证AC=AD,只要证△____≌△____。由已知条件不能直接推证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还需∠____=∠_____。由已知∠1=∠2,∠C=∠D,可知180°-(____)=180°-(____),即∠____=∠_____,于是可以根据"_____"判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由学生完成证明)

由于两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推出第三对角也相等,由此可得"角边角"的推论: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2.(由课本练习第1题改编)已知:如图中,∠1=∠2,∠3=∠4。求证:AC=AD 证明:(1)∵∠3=∠4(已知)

∴180°-∠____=180°-∠____,

即∠____=∠_____。

在△ABC和△ABD中,∠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ABC≌△ABD(ASA)。

推荐第4篇:初中美术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

课题:捏塑造型

(一)、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就是为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多欣赏优秀作品,多给学生感受美术作品的机会,在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中开展美术学习活动。《捏塑造型的乐趣(设计与生活)》选自江西美术出版社美术教材八年级上册。本课突出介绍了泥塑的含义、类别、特点、制作方法等。还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寻民间泥塑和现代泥塑的了解,扩大他们的艺术视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学情分析

1.本节内容除了让学生了解泥塑的基本概况以外,还更加让学生能贴近生活、学生能更好增进对雕塑的兴趣。

2.学生能在近似于玩的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自由创造的无穷乐趣,在愉快的玩耍中得到美的享受。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泥塑的特点和方法,并初步掌握泥板浮雕的制作方法。2.通过对民间彩塑和现代泥塑作品的欣赏,增进学生对雕塑艺术的认识和兴趣。

3.通过不同艺术类别的比较,使学生拓宽艺术视野,提高审美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学生能更好地对民间彩塑和现代泥塑作品的欣赏。 难点:使学生了解泥塑的特点和方法,并初步掌握泥板浮雕的制作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环节

(1).由图片导入新课。由泥塑图片《大阿福》引入。

(2).讲解新课(教师活动) 1.什么是泥塑 ? 2.我国五大雕塑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 3.泥塑的特点和制作方法应是怎样的? 4.欣赏并讲解民间彩塑《渔家女》、《三只骑羊猴》、《鲁迅像》等的制作过程.5.欣赏并讲解现代泥塑《渔家女》、《三只骑羊猴》、《鲁迅像》等作品。

6.让学生自己学会动手制作泥塑?

7.选出学生中较优秀的作品展示给大家一起欣赏。学生注意力集中。

(预设学生行为)

1.学生通过看书从课方中找出泥塑的含义、类别、特点、制作方法等。

2.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一起欣赏泥塑作品,说说作品美的妙处。3.能学生区分民间泥塑和现代泥塑作品。 4.在欣赏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已归纳、概括、合作。 5.学生本人动手制作泥塑。 6.学生兴趣高 (设计意图)

1.通过对本课的理解更加能清楚地知道泥塑的含义、类别、特点、制作方法等。

2.欣赏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教学目标。

3.在欣赏民间彩塑的过程中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更加增强对其它艺术的学习兴趣。5.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 6.提高作品效率。

(3).小结,讲评

(六)、板书设计

1.泥塑的含义、分布、特点、制作方法。2.我国五大传统雕塑:陶、木、石、铜、泥。 3.欣赏民间彩塑作品。

(七)、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学生展示自己的泥塑作品。

2.分组对这些作品进行点评:选出你认为最好的作品,说说理由。3.请学生本人介绍自己在制作泥塑过程和感受。

4.针对学生的作品做一个等级评定并给学生提出好的建议。

(八)、教学反思

我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密切关注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图片展示、现场示范等形式,让学生通过直观欣赏民间泥塑和现代泥塑作品及泥塑的制作过程,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一般性规律,进而提高作业效率。并且我对本课讲解较为详细,学生都能掌握泥塑的基本知识,也都能在欣赏民间泥塑和现代泥塑作品过程中做到认真并积极地参与讨论,学生学习了本节后能够用文字形式表达出自己对雕塑艺术的了解和感受。本课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但我精心准备了大量的图片和实物并进行现场演示,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

推荐第5篇:数学广角教案设计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4.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巧妙组合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难点: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准备:三只小动物的头像、两顶小雨伞图片、数字卡片、PPT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3只可爱的小动物,你们看它们是谁呀?(边说边贴出动物头像:小刺猬、小鸭、小鸡)小刺猬、小鸭和小鸡三个好朋友今天准备到山羊博士家去做客呢,可是刚走了一半路,突然下起雨来,它们三个只有小鸭和小鸡带了伞,小刺猬没带伞,怎么办呢?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有:①小鸡和小刺猬一起用一把伞,小鸭自己打一把伞。②小鸭和小刺猬一起用一把伞,小鸡自己打一把伞。③小鸭和小鸡一起用一把伞,小刺猬自己打一把伞。)

▲当学生在回答以上方法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相应的动物头像帖在伞的下面。

师:大家想的办法都不错。的确,三只小动物都和你们一样试了上面这三种方法,可最后它们却选择了第③种方法,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原来呀,当它们开始用前面两种方法时,可没走几步,小刺猬身上的刺就把小鸭和小鸡给刺疼了,所以只能选择第③种方法。

(教学设计意图:不拘泥于教材,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又渗透了简单组合及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方法的数学思想,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二、用开密码锁的方法进行数的排列活动

师:三只小动物到了山羊博士家,却发现大门紧闭,门上还挂着一把锁(边说边出示投影)咦,锁上还有一张纸条呢,让我看看纸条上写着什么呢?(教师读纸条上写的内容:,锁的密码提示是:请用数字

1、

2、3(的其中两个)摆出所有的两位数,密码就是这些数从小到大排列中的最小的。──山羊博士留。)

师:三只小动物都犯傻了,怎么办呢?同学们能不能给他们帮帮忙?

(生略)

师:那么我们就先每人拿出数字卡片,自己摆一摆,边摆边记,完成后,再小组内交流汇报,组长把整个小组摆出的数全写出来,当然重复的数字不用再写,然后全组同学一起把这些两位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找到密码。

▲ 学生先自己摆、记,然后小组汇总、排列、交流,教师进行巡视并作适当指导。

(教学设计意图:以帮小动物开密码锁的方法来进行数的排列教学,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情感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摆数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活动操作中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在学习中应用。这里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再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气氛中,参与学习过程。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适当增加了难度,让这个密码出现在所有的两位数从小到大排列的第4个,这也是做到了“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设计意图。)

师:你们找到密码了吗?是多少?你们是怎么找到的呢?

▲请几个小组的学生汇报并说出找密码的过程。(略)

师:那么刚才你们摆两位数时,你摆出了几个呢?请用手势表示一下。

▲学生举手后,问没摆全的学生是怎么摆的,问全摆出的学生又是怎么摆的,学生出现的情况可能有:有把

1、2组成12,然后再交换位置变成21;

1、3组成13,交换位置后是31;

2、3组成23,交换位置后是32。或者是随便摆一个看一个的。或者是这样摆

12、

13、

23、

21、

31、32等。对这些摆法可让学生去比较一下,得出第一种方法有序地去摆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让刚才不是用第一种方法去摆的学生按这种方法再重新摆一摆,感觉一下是不是比刚才方便多了。

师:同学们都摆得很好,都动了脑筋,要想摆得快又不漏掉,我们应该选择一定的顺序去摆。

(教学设计意图:既然是数学活动课就该让学生充分地摆,充分地说,以“摆”来帮助思,以“说”来表达思,在“摆”中发现问题,在“说”中交流问题,解决问题。)

(三)模拟小动物之间的握手来解决组合问题。

师:通过大家的帮忙,山羊博士家的密码锁被打开了,小动物们可高兴了,它们激动地互相握起手来,小刺猬边握手边在想:“我们三个互相握一次手,一共握了几次手呢?”(教师边说边在小刺猬的头上打个问号。)

▲ 学生猜好后,教师指出可以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三人模拟小动物握手,一人数握手的次数,找出答案。最后通过模拟得出:3人一共握了3次手。

师:排数时用了3个数字,握手时是3个学生,都是“3”,为什么出现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学生交流后得出:两个数字可以交换组成2个两位数,而两个人握手不能交换只能算一次。)

(教学设计意图:模拟小动物握手,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自己找出答案,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最后通过比较,找出区别,在区别中强化知识,此种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四)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使知识得到巩固。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今天,我们不仅帮3只小动物解决了不少的问题,还学到了许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高兴吗?

师:那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份兴奋的心情,来做几道题吧!

1.(出示实物投影)第101页第1题,问有几种不同的穿法?

(练习设计意图:通过“搭配衣服”这个练习,不但使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而且巩固了所学知识。)

2.(出示实物投影)一张5角,2张2角的纸币及5个1角的硬币,还有一本标价为5角的练习本。

问:买1个练习本可以怎样付钱?

3.猜一猜,我们家的门牌号。 4.猜一猜,我的电话号码。

(设计意图:透过猜一猜的小游戏,更能使同学们明白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堂小结:学了这一节课,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推荐第6篇:高一数学教案设计

教案一般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那么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高一数学教案设计,供大家阅读参考。

高一数学教案设计一:集合的概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1、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 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 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 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 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

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 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

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 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 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

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 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 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 ”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见附录);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教材中例子(P4)

二、讲解新课: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记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 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 记作N*或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 记作Z ,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 记作Q ,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 记作R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 记作N*或N+ 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

5、⑴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⑵“∈”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三、练习题:

1、教材P5练习

1、

22、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

(1)所有很大的实数 (不确定)

(2)好心的人 (不确定)

(3)1,2,2,3,4,

5、(有重复)

3、设a,b是非零实数,那么 可能取的值组成集合的元素是_-2,0,2__

4、由实数x,-x,|x|, 所组成的集合,最多含( A )

(A)2个元素 (B)3个元素 (C)4个元素 (D)5个元素

5、设集合G中的元素是所有形如a+b (a∈Z, b∈Z)的数,求证:

(1) 当x∈N时, x∈G;

(2) 若x∈G,y∈G,则x+y∈G,而 不一定属于集合G

证明(1):在a+b (a∈Z, b∈Z)中,令a=x∈N,b=0,则x= x+0* = a+b ∈G,即x∈G

证明(2):∵x∈G,y∈G,

∴x= a+b (a∈Z, b∈Z),y= c+d (c∈Z, d∈Z)

∴x+y=( a+b )+( c+d )=(a+c)+(b+d)

∵a∈Z, b∈Z,c∈Z, d∈Z

∴(a+c) ∈Z, (b+d) ∈Z

∴x+y =(a+c)+(b+d) ∈G,又∵ 不一定都是整数,∴ = 不一定属于集合G

四、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

2、集合元素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3、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

高一数学教案设计二:函数的概念

【内容与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有函数的概念指的是函数的概念及符号 的理解,理解它关键就是能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学生已经学过了集合并且初中对函数的概念已经作了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函数的概念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的。由于它还与基本初等函数和函数模型等内容有必要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是本学科的核心内容。教学的重点是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要素,所以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实例领悟构成函数的三个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教学目标与解析】

1、教学目标

(1)理解函数的概念;

(2)了解区间的概念;

2、目标解析

(1)理解函数的概念就是指能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2)了解区间的概念就是指能够体会用区间表示数集的意义和作用;

【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函数的概念及符号 的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函数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学生来说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况函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概况能力,其中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把抽象转化为具体。

【教学过程】

问题1:一枚炮弹发射后,经过26s落到地面击中目标.炮弹的射高为845m,且炮弹距离地面的高度h(单位:m)随时间t(单位:s)变化的规律是: h=130t-5t2.1.1 这里的变量t的变化范围是什么?变量h的变化范围是什么?试用集合表示?

1.2 高度变量h与时间变量t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否为函数?若是,其自变量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问题,让学生正确理解让学生体会用解析式或图象刻画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从问题的实际意义可知,在t的变化范围内任给一个t,按照给定的对应关系,都有唯一的一个高度h与之对应。

问题2:分析教科书中的实例(2),引导学生看图并启发:在t的变化t按照给定的图象,都有唯一的一个臭氧层空洞面积S与之相对应。

问题3:要求学生仿照实例(1)、(2),描述实例(3)中恩格尔系数和时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理解得到函数的定义,培养学生的归纳、概况的能力。

问题4:上述三个实例中变量之间的关系都是函数,那么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分析,函数还可以怎样定义?

4.1 在一个函数中,自变量x和函数值y的变化范围都是集合,这两个集合分别叫什么名称?

4.2 在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A→B中,集合A是函数的定义域,集合B是函数的值域吗?怎样理解f(x)=1,x∈R?

4.3一个函数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如果给定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那么函数的值域确定吗?两个函数相等的条件是什么?

【例题】:

例1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2)

(3) (4)

分析:求定义域就是使式子有意义的x的取值所构成的集合;定义域一定是集合!

例2已知函数

分析:理解函数f(x)的意义

例3 下列函数中哪个与函数 相等?

例4 在下列各组函数中 与 是否相等?为什么?

分析:(1)两个函数相等,要求定义域和对应关系都一致;

(2)用x还是用其它字母来表示自变量对函数实质而言没有影响.【课堂目标检1测】

教科书第19页

1、2.

【课堂小结】

1、理解函数的定义,函数的三要素,会球简单的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

2、理解区间是表示数集的一种方法,会把不等式转化为区间。

推荐第7篇:数学广角教案设计

《数学广角——搭配

(一)》教案

杨 盼

教学内容:

课本97页。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猜测、比较、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②初步培养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③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2.情感态度目标:

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 ②初步培养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③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很有趣的地方,哪呢?我们今天要到“数学广角”里去走一走、看一看。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一)组合问题 l、看一看,说一说

欢迎你们的到来,为了考考你们的智慧,请你们先想办法把这把密码锁打开,锁的密码提示1:请用数字

1、

2、3摆出所有的两位数。师:三只小动物都犯傻了,怎么办呢?小朋友们能不能帮帮他们?老师给你们准备了数字卡片,在信封里。但是老师有要求:同桌合作用数字卡片摆,并且让一个人把摆出来的数字记在白纸上,在动手之前先商量一下你们打算怎么摆再开始。教师巡视,搜集各种不同的摆法。(板书,标上序号) (1)

13、

23、

21、

32、31 (2)

13、

21、

32、

31、

12、

23、21 (3)

12、

21、

23、

32、

13、31 (4)

12、

13、

21、

23、

31、32 (5)

21、

31、

12、

32、

13、23 汇报找密码的过程。(先全部板书,再请学生来说说哪种方法好,好在哪?说说是怎么摆的,最后学生用卡片演示一遍。) 老师这里有5种不同的答案,我给它们标上号。仔细观察,它是怎么摆的?你觉得哪种方法比较好?好在哪里?先和同桌说一说。 预设:生1:我喜欢3号。(他是怎么摆的?)先摆出12,再把十位和个位交换位置。 师:哦,你的意思是用十位和个位交换位置的方法。觉得这种方法的同学请举手。(位置交换法)谁愿意再来说说这种方法好在哪里? 生:很清楚,有规律。师:你还觉得哪种摆法比较好? 生2:第4组。(他又是怎么摆的)他是先把1放在十位上,然后把数字2和3放在个位上组成

12、13,再把2放在十位上„„。(十位固定法) 师:你的意思是先确定十位。十位是1的有哪些数?

12、13,

21、23,

31、32。这样摆有什么好处?(不会重复,不会遗漏,有序。)(请一生上来摆,其余生读数字,感受规律。) 师:观察5号,他有没有顺序?(有,他是先确定个位。) 师:为什么不觉得

1、2方法好?为什么会漏掉?(没有按次序,还重复,漏掉了。) 师小结:看来以后碰到这样的问题,想摆得快又不漏掉,我们应该选择一定的顺序和一定的规律去摆就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答错的小朋友现在你学会这些好办法了吗?

说明数字的排列是有序的,这就是属于数学的排列问题。

(板书:排列)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只是学习“简单的排列”(板书课题)

三 应用拓展,深化探究

1、1.排列数字

3、

5、8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不重复的两位数?

35 38 53 58 83 85 3.排列数字

如果用 0、

2、3 三个数字,能组成几个两位数?再试试看。

20 23 30 32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生活中有这么多数学问题,只要小朋友细心观察,就能发现更多有趣的数学问题,掌握了这些知识,我们就可以解释更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五、板书设计

数 学 广 角

21

21

31

有顺序

31

21

23

32

不重复 23

32

31

32

23

不遗漏

互换位置 定十位 定个位

推荐第8篇: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设计

一、指导思想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会学地理”.二、教材分析:

该教材针对初中生的特点,设置了多个学生活动,同时还有课外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积极作用,同时活动又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三、教学设想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4、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性试题训练。

四、具体措施:

l、钻研教学大纲,订好教学工作计划。

2、认真写好教案。

3、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

4、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正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5、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详略得当,快慢适中。

6、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7、注意教学方法得当。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教法,在教学中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8、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

9、精心选择作业,认真批改作业。

10、通过测验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推荐第9篇:初中计算机基础教案设计

[教学标题]

第三篇

文字处理软件WORD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Microsoft Office 2000组件;掌握Word的窗口组成;掌握在Word中进行文本录入、编辑等操作方法;熟练掌握Word中文档排版方法——文字排版、段落排版;掌握Word中表格数据的输入、编辑;Word中表格边框和底纹的设置;图文高级混排;

[教学重点] 掌握Word的窗口组成;掌握在Word中进行文本录入、编辑等操作方法;熟练掌握Word中文档排版方法——文字排版、段落排版;掌握Word中表格数据的输入、编辑;Word中表格边框和底纹的设置;图文高级混排;

[教学难点 ] 在Word中进行文本编辑操作方法;

Word中文档排版方法——文字排版、段落排版;Word中表格数据的输入、编辑;Word中表格边框和底纹的设置以及图文混排;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实物演示(或投影演示)等直观教学法

[教学过程 ]

第七章

WORD基本操作

第一节

Office 2000组件

一、Microsoft Word2000 字处理软件

1、能够处理各种类型的文本文件,比如书信、备忘录、商务计划、论文、研究报告等等;

2、文本中插入表格、图片集、图形等等。

二、Microsoft Excel2000 电子表格处理软件

制作数字报表,广泛应用于财务、统计等工作领域。

三、Microsoft Powerpoint2000 幻灯演示软件

创建多媒体演示文稿,应用于教学、广告宣传等领域。

四、Microsoft Outlook 桌面信息管理系统

收发电子邮件,管理约会、计划、任务等商务信息,并可通过网络和小组其他人共享信息等

五、Microsoft Acced2000 桌面数据库管理系统

输入、组织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查询、排序、搜索生成报表

第二节

Word窗口

一、窗口组成

二、命令的组成

1、工具栏

(1)常用工具

(P120)

(2)工具栏的消隐和定制

操作:视图/工具栏

2、主菜单

主要功能的介绍(P120)

3、快捷菜单

操作:右击对象

4、联机帮助

三、退出Word

第三节

文档管理

一、创建新文档

1、快速创建

2、利用模板创建

模板

一种特殊的文档(扩展名为DOT),其中存放着特定的版式设计,包括字体、段落、制表、页边距、正文、表和图等。

二、保存文档

1、第一次保存

注意:

保存位置、文件名、文件类型

2、再次保存文档

(1)改名保存

(2)自动保存

设置方法:工具/选项

三、打开和关闭文档

1、近期编辑过的文档的打开

2、多个文档的打开和管理

四、文件对话框的特殊使用

相当于小型文件管理器

第四节

文本录入

一、插入点定位

1、使用鼠标

2、使用键盘

Home、End 快速移动到行首、尾

PgUp、PgDn 上、下翻页 ,每次翻动10行左

Ctrl+Home、End 快速移动到文档首、尾

二、文本输入

1、切换输入方式

2、注意事项(P125)

换行、分段、分页

三、特殊符号的插入

第五节

文档的编辑

一、选定文本

1、拖动选择

2、Shift 选择

3、矩形快选择

4、快捷选择

单击、双击、三击

二、删除文本

1、单个文本删除:Delete 和 Backspace键的使用

2、文本块删除

3、恢复删除

三、复制、剪切和粘贴文本

1、文本的复制、移动

(2)拖动法

(2)复制(剪切)粘贴法

(3)热键操作

2、多个文档之间的复制和粘贴

四、查找和替换

注意:前后空格

五、自动更正

1、英文单词的自动更正

2、快捷词的建立

操作:工具/自动更正

第八章

文档排版

第一节

设定字符格式

版式

包括字符的格式(字体、字号、字型等),段落格式(缩进、行间距、对齐、编号、制表符等)

1、字符样式

字体、字形、字号的统称

2、录入前设定字样

3、修改已录入文本字样(p131)

4、字体对话框

第二节

段落的排版

段落格式含义:对齐方式、缩进、行间距、项目符号、文字默认字样等

一、对齐方式

二、标尺定制缩排和页边距

1、页边距

2、缩进

文字实际距离=页边距+缩进

注:缩进可以被下一段继承

3、制表符

4、标尺含义

三、段落对话框

1、段落标记显隐及含义

段落标记保存了段落样式,包括该段中英文字符样式、段落的排列方式和段落前后的距离

2、格式刷

包含了字符格式和段落格式

四、项目符号和编号

1、添加编号

选定段落(插入点定位到该段落)→单击项目符号

2、取消编号

(1)弹起编号按钮

(2)退格键删除

注:

删除该段编号时,其他段落自动编号

五、首字下沉

注意:删除首字前的空格

第三节

页眉、页角和页码

1、简单设置

操作:插入/页码

2、复杂设置

操作:视图/页眉和页角

第九章

创建和编辑表格

第一节

创建表格

一、插入空白表格

操作:表格/插入表格

1、插入简单表格

2、插入复杂表格

二、在表格中输入和编辑

和其他正文一样进行编辑, 每个单元格即是一个段落,分别有自己的一套标尺

三、表格的选定

整张表格

1、菜单选择:光标置于被选择处,然后选择整列、行、

操作:表格/选定

2、鼠标选择

四、表格的删除

选定表格→表格/删除行

第二节

表格编辑

一、单元格、行、列的插入和删除

1、行、列的插入和删除

(1)插入和删除:选定行(列)→表格/插入(删除)(1)添加:行的追加、列的追加

2、行列的移动

:剪切→粘贴

3、单元格的插入和删除

4、单元格的复制

二、调整行高和列宽

1、鼠标操作

2、菜单操作:表格/单元格高度和宽度

3、调整独立单元格的宽度

4、均匀分布各行和列

在选定的表格范围内平均行高和列宽

格脱离开来

充方式

三、表格内文字的对齐方式

四、表格的合并与拆分

1、合并与拆分单元格

2、拆分表格

(1)拆分:选定行→表格/拆分表格

所选处与上面表

(2)表格合并:删除两表格之间的段落标记

3、表格线的绘制与檫除

第三节

表格的边框和底纹

一、

边框

1、工具栏

选定表格→ 选定线形→选定颜色→选定填

2、菜单

格式/边框和低纹

可以自由组合边框,步骤同上

3、段落边框

二、底纹

注意:文档中其他文字亦可设置边框和底纹

第十章

图文混排

第一节

插入图片

一、剪贴画和图片

1、概念

剪贴画:WORD自带的一种图片格式,由矢量线条组成,可以平滑的缩放。

图片:由其他图像处理软件生成的文档,如文件类型:BMP、WMF、JPG、GIF等。

2、图片与文字的组合方式:

浮动图片:浮动与文字之上,可以设置文字围绕方式

作为字符:作为文字中的单个字符处理

二、抓图

PrtSc(Print Screen):将整个屏幕拷贝到剪贴板

Alt+ PrtSc:将当前窗口或对话框拷贝到剪贴板

第二节

图的编辑和修剪

一、图片工具栏

二、改变图片位置和尺寸

三、裁剪图片

四、设置图片格式

1、改变颜色和线条

2、改变环绕方式

第三节

图文框和文本框

一、图文框、文本框

1、图文框、文本框可以包含以下对象:文字、表格、图像、艺术字

2、特性

在文章中位置比较灵活,可以和其他文字有多种排列方式

3、改变图文框(文本框)的位置、大小、格式

4、两者的区别:文本框中图形不可设置成浮动图形,只能作为大字符处理,图文框处理图形比较灵活、方便。

第九课 制作课程表

教学目标:

掌握表格的插入方法;

学会在表格中输入文字;

学会调整单元格的大小

教学重点:

表格的插入方法;调整单元格的大小

教学难点:

调整单元格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插入表格

1、创建一个新文档,单击“常用”工具栏的“新建空白文档”按钮;

2、单击“表格”菜单,将指针指向“插入”,选择“表格”命令,弹出“插入表格”对话框;

3、在“列数”中输入6,在“行数”中输入7,建立一个6列7行的表格;

4、单击“确定”

二、在单元格中输入文字

1、定位单元格

单击单元格,单元格内出现光标插入点,表示目前定位在这个单元格;

2、单元格间的移动

利用上、下、左、右光标键可以使光标在单元格间移动;

3、在单元格中输入文字

定位单元格后,就可以在相应的单元格中输入文字。

三、调整行高和列宽

1、调整列宽

将指针指向需要改变列宽的单元格的左、右边框线;

左右拖动,拖动时有一垂直的虚线,它表示当前列宽的位置。当列宽合适后,松开鼠标;

2、调整行高

移动指针到需要改变行高的单元格的上、下边框线; 上下拖动,拖动时有一水平的虚线,它表示当前的位置,当行高合适后,松开鼠标;

四、调整单元格的宽度

1、将指针指向单元格,当指针呈箭头形状时,单击;

2、将指针指向单元格的左右边框线,指针变成左右双向箭头形状;

3、左右拖动,可以改变选定单元格的宽度。

练一练:

为自己制作一张课程表 教后小记:

插入表格的操作比较简单,部分学生对调整行高、列宽感觉困难,应适时给予个别指导。

推荐第10篇:初中信息技术课教案设计

初中信息技术课教案设计-flash动画制作

课题:flash动画制作

教学内容:flash动画制作学习汇报好范文版权所有

教学对象:

1、淄川二中初三学生。

2、已经学习完课本上的基本操作,具备了利用flash进行动画创作的基本的操作技能。

教学目标:

1、通过对flash动画制作,进一步使学生掌握flash动画制作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探究问题的兴趣与能力。

3、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4、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信息技术的热情。

教学重点:

1、移动渐变与形状渐变的应用。

2、路径渐变动画的制作方法。

3、遮罩效果的实现。

4、培养学生的审美力和创造力。

5、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教学难点:表达能力,创造力。

教学策略:情境导入à探究学习à协作学习à实践创新à拓展评价

评价方法:采用“知识+技能+创意”评价维度,评价方法采用过程评价与效果结果评价相结合,并借助网络进行评价。评价方式采用小组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

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

硬件准备:网络教室(一人一机),大屏幕投影

软件准备:

1、安装传奇学生机系统

2、发放学生任务材料

教学过程: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8分钟)

访问××的(××××××××),简要介绍田甜的事迹并播放一个田甜创作的flash动画。欣赏多媒体展示这个激励人心的人物及其作品,使学生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任务提出:创作一个flash动画作品,任务请参考下发的《任务材料》。

明确学习任务:1.分组2.确定作品使用的创作方法。3.自主探究4.协作创作5.交流评价

培养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的能力。

分组探究学习(32分钟)

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规划,并听取小组创作思路,给出作品评价标准。2.及时将学生探究的闪光点与全体学生交流。

小组成员规划创作进程:1.确定作品主题2.构思作品呈现方式3.选择创作工具4.组内成员分工5.对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分析,我们进行创作还需学习哪些新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为调动学生有效进行探究、创作提供保障。

围绕主题协作创作(20分钟)

1.巡视2.指导3.调控课堂气氛

1.展开小组创作2.组间交流协助3.师生交流反馈

鼓励学生自主创作、开展小组协作。

作品欣赏交流评价(15分钟)

1.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自评2.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组间互评3.根据发现的有创意的思路或是新的操作方法,请学生代表通过“传奇网络教室”进行演示。

1.网上在线呈交作品。2.各小组在线填写作品创作说明。3.欣赏作品4.根据评价表和作品创作说明(见附表),进行小组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对于提交的作品,学生可以通过“传奇网络教室”平台,对每个作品和小组进行评论。

实施作品网上评论,展示自我风采。让学生在尽情欣赏同学们的作品,并毫不保留地对这些作品加以品头论足,审美能力得以提高,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也得以训练。

积极探索课外延伸(5分钟)

介绍一些好的flash网站及论坛,让那些对flash情有独钟的学生得到更大空间的提高,找到展示自己的舞台。充分利用讨论社区,在课余时间,甚至在家里和同学、朋友、老师进行这方面的交流。这一环节,充分激发学生自身的信息技术潜力,让有某一方面特长的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好范文版权所有发挥。

任务材料:

从下面的几个不同的选题中选择一个,利用flash进行设计创作。

选题一:利用所学内容创作一个flash动画。

要求:(1)主题明确,设计有创意,不同于课本例题。

(2)自行设计界面,至少包括2个对象。

(3)使用绘图工具设计对象。

(4)将动画作品通过“传奇网络教室”上传至教师机。

选题二:利用所学内容创作一个flash动画。

要求:(1)主题明确,设计有创意,不同于课本例题。

(2)自行设计界面,至少包括2个对象。

(3)动画中要用到移动渐变动画和形状渐变动画。

(4)结合实际生活紧密。

(5)将动画作品通过“传奇网络教室”上传至教师机。

选题三:利用所学内容创作一个flash动画。

要求

初中信息技术课教案设计-flash动画制作

课题:flash动画制作

教学内容:flash动画制作学习汇报好范文版权所有

教学对象:

1、淄川二中初三学生。

2、已经学习完课本上的基本操作,具备了利用flash进行动画创作的基本的操作技能。

教学目标:

1、通过对flash动画制作,进一步使学生掌握flash动画制作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探究问题的兴趣与能力。

3、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4、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信息技术的热情。

教学重点:

1、移动渐变与形状渐变的应用。

2、路径渐变动画的制作方法。

3、遮罩效果的实现。

4、培养学生的审美力和创造力。

5、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教学难点:表达能力,创造力。

教学策略:情境导入à探究学习à协作学习à实践创新à拓展评价

评价方法:采用“知识+技能+创意”评价维度,评价方法采用过程评价与效果结果评价相结合,并借助网络进行评价。评价方式采用小组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

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

硬件准备:网络教室(一人一机),大屏幕投影

软件准备:

1、安装传奇学生机系统

2、发放学生任务材料

教学过程: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8分钟)

访问××的(××××××××),简要介绍田甜的事迹并播放一个田甜创作的flash动画。欣赏多媒体展示这个激励人心的人物及其作品,使学生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任务提出:创作一个flash动画作品,任务请参考下发的《任务材料》。

明确学习任务:1.分组2.确定作品使用的创作方法。3.自主探究4.协作创作5.交流评价

培养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的能力。

分组探究学习(32分钟)

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规划,并听取小组创作思路,给出作品评价标准。2.及时将学生探究的闪光点与全体学生交流。

小组成员规划创作进程:1.确定作品主题2.构思作品呈现方式3.选择创作工具4.组内成员分工5.对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分析,我们进行创作还需学习哪些新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为调动学生有效进行探究、创作提供保障。

围绕主题协作创作(20分钟)

1.巡视2.指导3.调控课堂气氛

1.展开小组创作2.组间交流协助3.师生交流反馈

鼓励学生自主创作、开展小组协作。

作品欣赏交流评价(15分钟)

1.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自评2.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组间互评3.根据发现的有创意的思路或是新的操作方法,请学生代表通过“传奇网络教室”进行演示。

1.网上在线呈交作品。2.各小组在线填写作品创作说明。3.欣赏作品4.根据评价表和作品创作说明(见附表),进行小组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对于提交的作品,学生可以通过“传奇网络教室”平台,对每个作品和小组进行评论。

实施作品网上评论,展示自我风采。让学生在尽情欣赏同学们的作品,并毫不保留地对这些作品加以品头论足,审美能力得以提高,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也得以训练。

积极探索课外延伸(5分钟)

介绍一些好的flash网站及论坛,让那些对flash情有独钟的学生得到更大空间的提高,找到展示自己的舞台。充分利用讨论社区,在课余时间,甚至在家里和同学、朋友、老师进行这方面的交流。这一环节,充分激发学生自身的信息技术潜力,让有某一方面特长的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好范文版权所有发挥。

任务材料:

从下面的几个不同的选题中选择一个,利用flash进行设计创作。

选题一:利用所学内容创作一个flash动画。

要求:(1)主题明确,设计有创意,不同于课本例题。

(2)自行设计界面,至少包括2个对象。

(3)使用绘图工具设计对象。

(4)将动画作品通过“传奇网络教室”上传至教师机。

选题二:利用所学内容创作一个flash动画。

要求:(1)主题明确,设计有创意,不同于课本例题。

(2)自行设计界面,至少包括2个对象。

(3)动画中要用到移动渐变动画和形状渐变动画。

(4)结合实际生活紧密。

(5)将动画作品通过“传奇网络教室”上传至教师机。

选题三:利用所学内容创作一个flash动画。

要求[page_break]:(1)主题明确,设计有创意,不同于课本例题。

(2)自行设计界面,至少包括2个对象。

(3)动画中要用到遮罩效果。

(4)结合实际生活紧密。

(4)将动画作品通过“传奇网络教室”上传至教师机。

《初中信息技术课教案设计-flash动画制作》

第11篇: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设计

《伏安法测小灯泡电阻和小灯泡额定电功率》复习

教学目标: 只知识与技能:(1)、知道伏安法测电阻和伏安法侧电动律的原理

(2)、会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

(3)、会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学会系统梳理相关知识,

(2)、让学生学会探究问题喝酒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讨论和交流,使学生具有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学会总结和归纳。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观察屏幕的电路图(课件展示)

教师讲述:此电路图学生非常熟悉,也是很重要的:首先,此电路中涉及三个电学仪器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其次,此电路图能测量电学物理量和探究物理量间的关系,而且,历年中考中涉及到的考题较多。

学生活动:分析此电路图,思考回答:此电路图能做哪些实验。(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归纳问题) 教师总结:

1、不移动仪器:(1)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阻,(2)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功率,

2、移动仪器:(1)研究串联电路的电流关系,(移动电流表)

(2)研究串联电路的电压关系,(移动电压表)

(3)研究电流和典雅的关系。(移动滑动变阻器)

3、更换仪器:(1)研究电流和电阻的关系,(2)研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师讲述:本节课我们重点复习伏安法测电阻和伏安法测电功率两个实验的相关知识。

二、讲述新课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和提出问题:

1、本班同学分成两大组,分别讨论伏安法测电阻和伏安法测电

功率的实验,问题写在纸上,问题可设计想知道的或已经知道的,本组提出的问题由另一组给出答案。

2、小组收集问题,相同问题只有一次记录。教师活动:巡视并给学生指导,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 教师讲述:讨论的问题给大家展示,分组回答和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并作出评价和总结,不足的问题给予适当的补充)

教师提问:伏安法测电阻和伏安法测电功率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 屏幕展示:(根据回答总结)

1、实验的相同点:(1)、相似的实验器材

(2)电路的连接形式 (3)测量物理量相同、(4)、使用滑动变阻器的目的相同

2、实验的不同点:(1)、实验的目的不同

(2)、实验原理不同

(3)、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不同

三、实践与练习:

1、在测定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电阻的实验中。

(1)、如图:小明同学已连接好的电路,但电路中有一根导线连接C P D B

错误,请你把错误的连接线改正过来(在连错的导线上画

“X”,并在原图上画出正确的接线)。

(2)小明同学连完电路后,用开关试触时发现电流表、电压表分别出现如图所示情况, 电流表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电压表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正确操作测得数据如下,电流表的第三次示数如图,请你帮小明填入下表适当空格处,并补完成最后一行的内容。

序号 电压U/V 电流I/A 电阻R/Ω 1 1.5 0.34 4.41

2 2.0 0.42 4.76

3 2.5

2、小明利用以上电路做“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 (1)、小明连接完最后一根导线, 立即看到灯泡发出明亮的光,同桌提醒实验有问题,小明想, 实验连接没问题,请同学们找出可能的操作不当的地方是 ,

(2)、小明在同桌的建议下,检查电路并重新 连接电路,当他闭合开关时,灯光偏暗,但无论如何移动滑动变阻器,灯的亮度都不变,原因是

1、实验的相同点

第12篇:《梅花》初中教案设计[全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意思。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进一步巩固给熟字加偏旁的识字方法。

4、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拿出几枝盛开的腊梅,让学生进行观察,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观赏后的感受。

2、出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宋朝大诗人王安石写的赞美梅花的诗——《梅花》。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回忆学习的步骤,进行自学。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进行自学。

3、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梅 墙 数 寒 独 遥 暗

(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

墙 :第五笔是 “竖”

遥: 熟字“摇”去掉提手旁,换上走之底,就是“遥远”的“遥”。

动手书空( 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理解字意

数:几

凌:冒着,顶着。

寒:严寒,(交待出这是冬季)。

遥:远。

为:因为。

(6)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 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墙角数枝梅:墙角边有几枝梅花。

凌寒独自开: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

遥知不是雪:远远看过去知道那并不是雪,而是盛开的梅花。

为有暗香来:因为有淡淡的清香随风飘过来。

(7)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 教师请教。)

(8)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4、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读。(听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练习,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学生进行朗读,而后评议。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三)练习巩固

1、看拼音填空

línɡ ( )寒 yáo ( )远

( )巧 ( )动

2、给下面的字加偏旁组字组词

每( )( )

( )( )

3、背诵古诗

(四)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五)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背诵古诗,让家长评分,记录在书上。

附: 板书设计:

4 梅花(王安石)

难字: 墙 遥 寒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意思,知道诗人借赞颂梅花表达自己坚强的品格。

2、指导学生欣赏诗句,给学生再现的空间,用画笔亲手画一枝梅花,感受梅花的美,从而对学生进行美的 教育。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诗人借赞颂梅花表达自己坚强的品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让学生写一写生字: 教师读生字,三个学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写完后,大家评议三个同学书写情况,同桌之间对照课本进行相互评议。

2、背诵古诗:全体同学一起背诵,指名背诵。

二、进一步理解古诗意思

1、诗人通过这首诗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

第13篇:初中英语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初中英语教学设计模板教案设计

Food and drink

教学内容分析

饮食话题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只要老师引导得好,可设计许多的内容。同时“饮食”话题也是初中阶段必会的以及各类考试中经常涉及的重要话题之一。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练习“吃”和“喝”的话题。结合时间的表达和“饿了”“渴了”的表达引出“想吃什么”,“想喝什么”的话题,练习常用的表达。并介绍两种单词,food words and drink words,所涉及的语法现象为不可数名词量的表达。食品有:bread, rice等,饮料有:tea, milk, water, juice等,引出 a cup of, a bag of, a gla of, a bottle of, a piece of,学生基础较好的班可给出a bowl of, a box of等。与此同时运用所学过的 how many句型,进一步学会不可数名词量的提问和应答。

73课复习时间的表达,引出“饿了”“渴了”的表示方法。并学习一些表示中外食品的单词。本课作为74课的预备课。

74课学习功能句 “想要„„吗?”“„„怎么样?”的表达。为74课的第二部分 “购买食品”做好铺垫。

75课在7

3、74的基础上,运用所学过的句型做调查。

进行第二轮语音复习。定位在最基本的/i/,/e/和/i:/三个单元音上。

●语音及词汇教学建议

准确、熟练的运用最基本的/i:/, /e/ 和 /i/三个单元音。

教师在教每一个单词时都要注意它是属于可数名词还是不可数名词。要特别关注“量的表达”。

教单词要用多种方法,如:利用拼读规律,利用学过的单词迁移,联想法等。

掌握以下词汇:

food, drink, hungry, thirsty, water, eat, rice, bread, meat, tea, milk, gla, a gla of,

would like, I’d like=I would like sth, porridge, fish, dumpling, fruit

piece, a piece of

理解以下词汇:

hamburger, needle, potato, chips, coke, coffee, madam, dear, ice, cream, ice cream, USA, different, vegetable, sometimes

●听力训练建议

本单元第76课的听力训练材料是根据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安排的,训练学生首先抓住重点,听出对话发生的地点,每人所要的东西。听力材料可以听两遍,学生听懂后完成练习册。

●语法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语法教学是:

(1)some,a/an的用法,some与可数、不可数名词连用,以及不可数名词的量的表达。

(2)How many + 可数名词复数+ can you see?及回答。

How man +可数名词复数 + are there?及回答。

重点难点:

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的分类以及不可数名词量的表达应是本单元的重点。这些词如何分类?没有太多的语法规律可循。主要是中英文表达习惯上的不同。要靠记忆和运用来区分它们。如:cake可数,但bread就不可数。

教学中注意以下几项:

1.记住并能灵活运用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如:some cakes, some bread, some rice等。

2.树立不可数名词的概念,如:一般的液体不可数。并学会量(单复数)的表达,如:a bottle of juice, a cup of tea, a gla of milk 等。

3.学习关于询问“多少”的提问和应答(主要是带有量词的不可数名词)。并注意 some, many, any, a, and an 的用法。

4.注意要设计情景,多练习使用以下句型: Would you like „? What would you like„? I’d like„

●口语交际用语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口语训练包括三个项目:(l)人物与想要的东西;(2)在实际情景中(如商店,餐馆,家里)谈论饮食;(3)How many句型的口语练习。

关于食品的话题是最常用的情景对话之一。如此重要的话题老师应在课堂设计上多下功夫。可多联系实际,模仿真实的场景。根据本单元的内容可以创设一定的情景(安排实物,讲桌当柜台),让学生按实际的爱好和意愿购买“柜台”上的饮食,进行口语训练。

除了利用课文对学生们进行口头训练外,还可利用workbook中第74课练习3,以购物为话题训练学生。如有可能,可用一些实物让学生表演。

注意以下功能句:

表示该干什么了: It’s time for (supper).

表示“渴了”“饿了”: I’m thirsty.I’m hungry.

表示多少: How many bottles of water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I can see three.

表示早餐/中餐/晚餐吃什么: What do you have for breakfast/ lunch/ supper?

What would you like for supper?

What does your friend have for breakfast?

What would your friend like for supper?

表示想要什么:What would you like? I’d like a bottle of apple juice.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 Oh, yes.

表示怎么样: What about something to drink / eat?

表示提供帮助和建议:Can I help you, madam? Yes, I want some rice.

Do you have any ice cream?

●写作训练建议

多利用workbook。其中,在73课练习3完成对话后,可让学生用第一人称将自己饮食习惯写下来。

另外,76课练习8,写回信也是很好的写作训练。可将学生分成四人的小组。让学生们在小组内部仔细阅读Robert的来信,分析它所提出的问题都包含几方面。回信该如何回答?还可写些什么?四人可适当分工:两人收集课文中的句子,两人起草回信。然后认真阅读课文,从本单元中找出回信可用的句子并整理出来,备用。小组集体完成一份回信,作为作业 交给老师。最后,教师可设一定的奖励。

参考答案

Dear Robert,

I’m glad to receive your letter and I know you want to come to China.You talk about Chinese food in your letter.Do you know Chinese food tastes the most delicious in the world? We cook something in many different ways.We can stir-fry, fry, steam, boil, smoke and so on.

We have eggs and milk for breakfast, have rice with vegetables, meat and fish for lunch, noodles and dumplings for supper.Chinese food not only tastes good but also has good nutrition.Sometimes we go to McDonald and Kentucky Fried Chicken.But I don’t like them very much.

For drink, we often drink vegetable and fruit juice, mineral water, and all kinds of milk.Coke and sprite are children’s favourite drink.But I like Chinese tea best.

We have a lot of traditional food and home cooking dishes here, for example: Beijing roasted duck, instant boiled mutton, sweet and sour fish, home-style bean-curd and so on.Now we like home cooked food better than take-away food.Beijingers like bean curd, very much, too.If you come to China, I’ll show you around the city and you can taste these foods one by one if you aren’t afraid to get fat.

Best wishes

Yours

Zhang Fan

第14篇: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学生

2、教材版本:苏科版八年级下册

3、学科:物理

4、课时:2课时

5、学生课前准备:

预习课本,根据导学案初步掌握知识。

二、教学课题

1、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2、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述滑动摩擦力和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2、现状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对力的三要素已经有所了解,同时还懂得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匀速直线运动等知识。加上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与摩擦力的接触,所以对于接受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应该不会难。

四、教学方法

就学生状况来说,本班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喜欢老师用点拨式的教学方式,喜欢思考和讨论;所以对于本节课中的难点理解突破应该不是大

问题。但是由实验现象总结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不强,所以要注意引导。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要调动学生相互交流。

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知的物理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探索,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自体验实践出真知的重要性,形成愿意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的科学价值观。本节课的教学就尝试采用实验探索、问题启发式教学法,加强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究滑动摩擦力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实验引入: 观看花样滑冰表演

同学们看到运动员用力一滑,能够滑得很远,但让运动员在泥地上滑滑看,也能滑的远吗,同学们想一下这是由于什么得缘故?

(二)新课学习

1、认识什么叫摩擦力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

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进一步指出,滑动摩擦是初中学习的重点。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1)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滚动有关?是否于表面积的大小有关? (2)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有针对性地请了同学来说他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

划。

(3)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请部分学生说出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并请同学们观看视频,比较一下自己做的和别人做的有什么区别,自己做的在哪个方面没有注意到。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怎么办?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什么。我们以前有没有用到?试着回答一到两个实验。

3、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

很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事例学生都很熟悉,而且学生通过实验获得了摩擦的有关知识,所以组织学生自己进行讨论,鼓励他们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减小摩擦的事例,让他们自己用学到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有关摩擦的现象,并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常用方法。

4、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试着说说将有哪些情景发生。

接着顺带提问:我们观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火车都装有轮子,这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小摩擦?而现在有一种新型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它是没有轮子的,但它的时速可达到500公里以上,是当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运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么途径来减小摩擦的呢?

5.课后作业:

(1)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 ,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

六、教学反思

1、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地位。这与传统的教学不同,这节是按新课程理念和目标,将学习的重点转化为知识的探究过程。

2、要转变教学理念,不能走形式上的科学探究,要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以达到教学目的。而这个教学环节对能否真正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教师在引导和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目的性和语言的技巧性;对于学生的看法和观点,要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节课完成科学探究,总结实验的方法;第二节课再讨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以及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国 培 计 划

特 岗 教 师 培 训 教 案

学员:戎志高

第15篇:初中安全课教案设计

交通安全

教学目的:

1.知道有关的交通安全标志和规则.

2.知道不遵守交通规则会造成交通事故,给自己或别人带来痛苦。

3.如何安全度过小桥。

教学准备:

教学平台及有关交通安全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上学路上的安全

1.行走的安全常识

每位同学必须牢记如下行走安全常识:

指挥灯信号 绿灯亮时,准许行人通行;黄灯亮时,不准行人通行,但已进入人行道的行人,可以继续通行;红灯亮时,不准行人通行;黄灯闪烁时,行人须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通行.

人行横道信号灯 绿灯亮时,准许行人通过人行横道;绿灯闪烁时,不准行人进入人行横道,但已进入人行横道的可以继续通行;红灯亮时,不准行人进入人行横道.

行人必须遵守的规定 行人须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靠右边行走;穿越马路须走人行横道;通过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须遵守信号的规定;通过没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道,要左顾右盼,注意车辆来往,不准追逐,奔跑;没有人行横道的,须直行通过,不准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有人行过街天桥或地道的,须走人行过街天桥或地道;不准爬马路边和路中的护栏,隔离栏,不准在道路上推扒车,追车,强行拦车或抛物击车.

行走时,哪些情况最危险呢

(1)横穿马路很容易出危险.

(2)三五成群横着走在非人行道上,这样最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3)上,下班高峰过后,马路上车辆稀少,因为路中车少人稀思想麻痹.麻痹加麻痹就等于危险.

(4)行走时一心两用,边走边看书,或边走边想问题,或边走边聊天,边走边玩„„这样做,可能车子不来撞你,你倒自己去撞车子,因此也十分危险.

2.骑车安全

(1)不满12周岁的孩子,不能在道路上骑车.这是交通规则规定的.

(2)不打伞骑车.

(3)不脱手骑车.

(4)不骑车带人.

(5)不骑\"病\"车.

(6)不骑快车.

(7)不与机动车抢道.

(8)不平行骑车.

最后还要注意,在恶劣的天气如雷雨,台风,下雪,或积雪未化,道路结冰等情况下,也不要骑车.

3.乘车安全

(1)上车前先看清公共汽车是哪一路,因为公共汽车停靠站,往往是几路公共汽车同一个站台,慌忙上车,容易乘错车.

(2)待车子停稳后再上车或下车,上车时将书包置于胸前,以免书包被挤掉,或被车门轧住.

(3)上车后不要挤在车门边,往里边走,见空处站稳,并抓住扶手,头,手,身体不能伸向窗外,否则容易发生伤害事故.

(4)乘车要尊老爱幼讲礼貌,见老弱病残及孕妇要主动让座.

(5)乘车时不要看书,否则会损害眼睛.

4.学校附近有一座小桥,每天上学放学我们应该注意一些什么?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5怎样提高心理素质

(1)树立正确的人生兢,始终保持开阔的心胸,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忍受能力,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2)充分认识自己,正确估价自己,有自知之明,不自卑也不自负.

(3)积极交友,宽容待人,善于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相互帮助,相互学习.

(4)积极培养自己的各种兴趣爱好,如琴棋书画,参加有益的娱乐活动,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5)多读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等,陶冶情操,树立远大的理想.

(6)学会思考,爱动脑筋,学会全面分析复杂问题,要矿遭受挫折的思想准备.

(7)家长不宠孩子,从小不过分迁就孩子,不使孩子养成任性,什么都以自己为中心的坏习惯,坏脾气.

(8)要让孩子参加劳动,即使孩子在劳动中受了点伤害也不能中止,要让孩子吸取教训,接受艰苦的磨炼.(9)要教育孩子尊重他人,首先从尊敬长辈,尊敬教师做起,教育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进而要求爱护财物,培养勤俭节约的品质.

公路交通安全

1、指挥灯信号的含义

(1)绿灯亮时,准许车辆、行人通行。

(2)红灯亮时,不准车辆、行人通行。

(3)黄灯亮时,不准车辆、行人通行,但已超过停止线的车辆和已经进入人行横道的行人,可以继续通行。

(4)黄灯闪烁时,车辆、行人须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通行。

2、行人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1)须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须靠边行走。

(2)横过车行道,须走人行横道。

(3)不准穿越、倚坐道口护拦。

(4)不准在道上扒车、追车、强行拦车或抛物击车。

(5)列队通过道路时,每横列不准超过2人。儿童的队列,须在人行道上行进。

3、横穿马路注意事项:

横穿马路,可能遇到的危险因素会大大增加,应特别注意安全。

(1)穿越马路,要听从交通民警的指挥;要遵守交通规则做到“绿灯行,红灯停”。

(2)穿越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在有过街天桥和过街地道的路段,应自觉走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

(3)穿越马路时,要走直线,不可迂回穿行;在没有人行横道的路段,应先看左边,再看右边,在确认没有机动车通过时才可以穿越马路。

(4)不要翻越道路中央的安全护栏和隔离墩。

(5)不要突然横穿马路,特别是马路对面有熟人、朋友呼唤,或者自己要乘坐的公共汽车已经进站,千万不能贸然行事,以免发生意外。

4、乘车人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汽车、电车等机动车,是人们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为保证乘坐安全,应注意以下各点:

(1)乘坐公共汽车,要排队候车,按先后顺序上车,不要拥挤。上下车均应等车停稳以后, 先下后上,不要争抢。

(2)不要把汽油、爆竹等易燃易爆的危险品带入车内。

(3)乘车时不要把头、手、胳膊伸出手窗外,以免被对面来车或路边树木等刮伤;也不要向车窗外乱扔杂物,以免伤及他人。

(4)乘车时要坐稳扶好,没有座位时,要双脚自然分开,侧向站立,手应握紧扶手,以免车辆紧急刹车时摔倒受伤。

(5)乘坐小轿车、微型客车时,在前排乘坐时应系好安全带。

(6)尽量避免乘坐卡车、拖拉机;必须乘坐时,千万不要站立在后车厢里或坐在车厢板上。

(7)不要在机动车道上招呼出租汽车。

5、骑自行车要注意哪些安全事项:

骑自行车外出比起走路,不安全的因素增加了,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如下:

(1)要经常检修自行车,保持车况完好。车闸、车铃是否灵敏、正常,尤其重要。

(2)自行车的车型大小要合适,不要骑儿童玩具车上街。也不要人小骑大型车。

(3)不要在马路上学骑自行车;未满十二岁的儿童,不要骑自行车上街。

(4)骑自行车要在非机动车道上靠右边行驶,不逆行;转弯时不抢行猛拐,要提前减慢速度,看清四周情况,以明确的手势示意后再转弯。

(5)经过交叉路口,要减速慢行、注意来往的行人、车辆;不闯红灯,遇到红灯要停车等候,待绿灯亮了再继续前行。

(6)骑车时不要双手撒把,不多人并骑,不互相攀扶,不互相追逐、打闹。

(7)骑车时不攀扶机动车辆,不载过重的东西,不骑车带人,不在骑车时戴耳机听广播。

(8) 学习、掌握基本的交通规则知识

用电、防火、防盗

教学目的:

对学生进行用电、防火、防盗等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学会一些自救的方法,让学生在遇到危险时能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自己。

资料准备:《安全教育读本》

资料搜集

教学过程:

一、用电安全

1、学生说说家里有哪些电器?(引起学生兴趣,因他们较熟识。

2、用电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安全?

3、不当的使用会导致什么后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教育:现代家庭,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庭中的电器也越来越多,给我们学习、生活带来了好多方便及乐趣。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掌握一定的用电知识,不注意用电安全,就会很危险。所以,我们不要出于好奇,自行拆卸、维修电器,不要私自拉或乱接电线和随意拆装电器。使用和操作电器要注意不能湿水,一旦电器出现故障,应立即截断电源。

二、防火安全

1、生活中,有哪些环境中,用到火?

2、出现过的一些火灾是怎样引起的?

3、提出问题讨论:如果你发生火灾或看到邻居有火灾怎么做?(学生各自发表意见,说做法,对正确的肯定。

4、根据讨论,结合《安全教育读本》向学生补充一些防火知识。

三、防溺水

1、回忆在新闻中,生活中游泳、钓鱼、玩水等引发的溺水事故,是怎样引起的?

2、会导致什么严重的后果?什么心情?

3、结合当前天气炎热的情况,要求学生游泳要有大人陪同,不能私自到河滩、水库游泳,即使是在游泳池也必须严守规则,由成年人陪同。

四、结合实际进行防止高楼坠下、误服药物、食物中毒等教育。

五、课堂总结。

六、作业:检查自己有哪些不安全的事,写下来,并说说如何注意。

消防安全

教学目的:教育学生在火灾面前不能慌乱,学习基本的火灾自救知识

重点:火灾的初步逃生知识

教学过程:

I、火灾发生后,如何逃生。

一旦火灾降临家庭,应抓紧时机进行扑救。家庭常用的灭火工具是水、湿棉被、砂土、干粉等。值得注意的是,电器起火应首先切断电源再进行扑救。若发现火势较大时,应立即拨打火警“119”,说清楚家庭详细地址、起火物品,然后离开火场到主要路口引导消防车前来扑救。切忌贪恋财物贻误逃生时机。

起火部位在自家之外。【初中安全教育教案大全】初中安全教育教案大全。用手先试一下门把手及门是否灼热。如果不觉得热,可用身体和脚抵住房门,小心地将门开一条缝,观察门外火情。若烟雾弥漫,热气由门缝逼进灼热难耐或用手伸到门外上方感到热气逼人,应立即关闭房门,向房门泼水,并用湿棉被、毛巾等物品封住房门,以暂阻火势蔓延进家。若烟雾不大,门外上方热度可以忍受,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必要时把全身用水淋湿或披一条湿棉被,采用低头弯腰的办法打开房门逃生。如果火将门封住,无法由房门逃生,只有依靠外窗和阳台。若楼层不高,可利用床单、窗帘、衣服等物品连接成救生绳捆于窗框、暖气管等物体上,沿绳下滑逃生;也可利用水漏管道下滑逃生。居住在二楼的居民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可将床垫、棉被、沙发垫等缓冲物扔到窗下,再跳楼逃生。跳的时候应采取用手攀窗台或阳台外沿,身体垂直向下的姿态跳下。如果居住的楼层很高,用尽家中之物也无法拥有足够长度的救生绳,应不时地向房门泼水争取时间,到阳台或窗口持醒目之物挥动、呼喊或利用现有长度的救生绳下滑到其它楼层暂避。

如果火不但封了门,窗外也是一片火海时,应将门窗全部关闭,用湿棉被、毛巾、衣物等封堵门窗,同时采取打电话、敲打脸盆、向窗外抛东西等手段吸引外部人员注意,以便获救。

逃离途中切记不可使用电梯。因为火灾中线路常被烧坏,会使你被困电梯中无法逃生。

II、报警电话怎么打?

发生火灾后,要立即拨打火警电话“119”。报警时,不要紧张,简要说清发生火灾地点,如哪个区、哪条路、哪个住宅区、第几栋楼,几层楼,烧什么东西,有条件的到路口引

导消防车进来,争取时间让消防队员及时赶到现场灭火、救人。

III、住在楼上往哪逃?

楼下发生火灾,住在楼上的人一定要沉着镇静,既不能听天由命,也不要惊慌失措,要冷静,果断想尽一切妥善办法。有时,楼梯或者门口已经着火,但火势并不大,这时可用湿棉被、床单、浴巾等物披在身上,从楼梯或者门口火中冲出去。虽然人可能会受点伤,但可避免生命危险。在这种情况下,要早下决心,越是犹豫不决,火势越烧越大就会失去逃生的机会。

如果楼梯或门口被大火封堵,可以通过窗口、阳台、下水管、竹竿等滑下逃生。如果楼层高,其他出路被封堵,应退到室内,关闭通往着火区的门、窗,有条件的可使用湿布料、毛巾等,封堵着火区方向的门窗,并用水不断地浇湿。同时靠近没有火的一方的门、窗呼救,晚间可用手电筒、白布摆动发出求救信号,等待救护人员的解救。

如果其他方法都无效,火势又逼近时,也不要仓促跳楼,有可能的话,先在门窗等牢固处拴上绳子,没有绳子的可撕开被单、床单等连接起来,然后顺着绳子或布条往下滑。需要跳楼时,可先往地下抛些棉被、床褥、海绵垫等物,然后手拉住窗台往下滑。

IV、身上着火怎么办?

发生火灾时,如果身上着了火,千万不能奔跑,因为奔跑时,会形成一股风,就像是给炉子扇风一样,火会越烧越旺。着火的人乱跑,还会把火种带到其他场所,引起新的燃烧点。

身上着火,一般总是先烧着衣服、帽子、裤子。这时,最重要的是先设法把衣、帽、裤脱掉,如果来不及脱,也可卧倒在地上打滚,把身上的火苗压熄灭,或者跳入就近的水池、水缸、小河等水中去,把身上的火熄灭。

V、错误的逃生模式。

原路脱险

这是人们最常见的火灾逃生行为模式。因为大多数建筑物内部的平面布置、道路出口一般不为人们所熟悉,一旦发生火灾时,人们总是习惯沿着进来的出入口和楼道进行逃生,当发现此路被封死时,才被迫去寻找其他出入口。殊不知,此时已失去最佳逃生时间。因此,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的大楼或宾馆时,一定要对周围的环境和出入口进行必要的了解与熟悉。多想万一,以备不测。

向光朝亮

这是在紧急危险情况下,由于人的本能、生理、心理所决定,人们总是向着有光、明亮的方向逃生。光和亮就意味着生存的希望,它能为逃生者指明方向道路、避免瞎摸乱撞而更易逃生。而这时的火场中,90%的可能是电源已被切断或已造成短路、跳闸等,光和亮之地正是火魔肆无忌惮地逞威之处。

盲目追随

当人的生命突然面临危险状态时,极易因惊惶失措而失去正常的判断思维能力,当听到或看到有什么人在前面跑动时,第一反应就是盲目紧紧地追随其后。常见的盲目追随行为模式有跳窗、跳楼,逃(躲)进厕所、浴室、门角等。只要前面有人带头,追随者也会毫不犹豫地跟随其后。克服盲目追随的方法是平时要多了解与掌握一定的消防自救与逃生知识,避免事到临头没有主见而随波逐流。

自告向下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火焰向上飘。当高楼大厦发生火灾,特别是高层建筑一旦失火,人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火是从下面往上着的,越高越危险,越下越安全,只有尽快逃到一层,跑出室外,才有生的希望。殊不知,这时的下层可能是一片火海,盲目地朝楼下逃生,岂不是自投火海吗?随着消防装备现代化的不断提高,在发生火灾时,有条件的可登上房顶或在房间内采取有效的防烟、防火措施后等待救援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冒险跳楼

人们在开始发现火灾时,会立即作出第一反应。这时的反应大多还是比较理智的分析与判断。但是,当选择的路线逃生失败发现判断失误而逃生之路又被大火封死,火势愈来愈大,烟雾愈来愈浓时,人们就很容易失去理智。此时的人们也不要跳楼、跳窗等,而应另谋生路,万万不可盲目采取冒险行为,以避免未入火海而摔下地狱。

小结:

水火无情,当有灾害发生时,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因地制宜,恰当地运用逃生自救的方法,保证自身的安全。

饮食安全与卫生防病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饮食卫生安全的重要性;

2、对学生进行饮食卫生方面的知识教育;

3、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重难点:

饮食卫生安全教育,强化行为

教(学)法:

举例、实际材料,来打动学生行为。达到个人饮食卫生安全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知道什么叫“病从口入”吗?

学生讨论交流。

二、对学生进行饮食卫生方面的知识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有一些不卫生的饮食习惯和行为,但很多人对此尚未重视起来,这对身体健康十分不利。“病从口入”这句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要注意:

1、养成吃东西以前洗手的习惯。人的双手每天干这干那,接触各种各样的东西。会沾染病菌、病毒和寄生虫卵。吃东西以前认真用肥皂洗净双手,才能减少“病从口入”的可能。

2、生吃瓜果要洗净。瓜果蔬菜在生长过程中不仅会沾染病菌、病毒、寄生虫卵,还有残留的农药、杀虫剂等,如果不清洗干净,不仅可能染上疾病,还可能造成农药中毒。

3、不随便吃野菜、野果。野菜、野果的种类很多,其中有的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毒素,缺乏经验的人很难辨别清楚,只有不随便吃野菜、野果,才能避免中毒,确保安全。

4、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食物腐烂变质,就会味道变酸、变苦;散发出异味儿,这是因为细菌大量繁殖引起的,吃了这些食物会造成食物中毒。

5、不随意购买、食用街头小摊贩出售的劣质食品、饮料。这些劣质食品、饮料往往卫生质量不合格,食用、饮用会危害健康。

6、不喝生水。水是否干净,仅凭肉眼很难分清,清澈透明的水也可能含有病菌、病毒,喝开水最安全

常见的饮食卫生误区如下:

1、好热闹喜聚餐:每当节假日,人们大多喜欢三三两两到餐馆“撮一顿”,或是亲朋好友在家聚餐,又热闹又便于交流感情。这样做不利于健康,不符合饮食卫生,特别是当前这一非常时期,最好实行分餐制。分餐的做法是对别人和自己生命健康的负责和尊重。

2、用白纸包食物:有些人喜欢用白纸包食品,因为白纸看上去好像干干净净的。可事实上,白纸在生产过程中,会加用许多漂白剂及带有腐蚀作用的化工原料,纸浆虽然经过冲洗过滤,仍含有不少化学成分,会污染食物。至于用报纸来包食品,则更不可取,因为印刷报纸时,会用许多油墨或其他有毒物质,对人体危害极大。

3、用酒消毒碗筷:一些人常用白酒来擦拭碗筷,以为这样可以达到消毒的目的。殊不知,医学上用于消毒的酒精度数为75°,而一般白酒的酒精含量多在56°以下,并且白酒毕竟不同于医用酒精。所以,用白酒擦拭碗筷,根本达不到消毒的目的。

4、抹布清洗不及时:实验显示,在家里使用一周后的全新抹布,滋生的细菌数会让你大吃一惊;如果在餐馆或大排档,情况会更差。因此,在用抹布擦饭桌之前,应当先充分清洗。抹布每隔三四天应该用开水煮沸消毒一下,以避免因抹布使用不当而给健康带来危害。

5、用卫生纸擦拭餐具:化验证明,许多卫生纸(尤其是非正规厂家生产的卫生纸)消毒状况并不好,这些卫生纸因消毒不彻底而含有大量细菌;即使消毒较好,卫生纸也会在摆放的过程中被污染。因此,用普通的卫生纸擦拭碗筷或水果,不但不能将食物擦拭干净,反而会在擦拭的过程中,给食品带来更多的污染机会。

6、用毛巾擦干餐具或水果:人们往往认为自来水是生水、不卫生,因此在用自来水冲洗过餐具或水果之后,常常再用毛巾擦干。这样做看似卫生细心,实则反之。须知,干毛巾上常常会存活着许多病菌。目前,我国城市自来水大都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所以说用洗洁剂和自来水彻底冲洗过的食品基本上是洁净的,可以放心食用,无须再用干毛巾擦拭。

7、将变质食物煮沸后再吃:有些家庭主妇比较节俭,有时将轻微变质的食物经高温煮过后再吃,以为这样就可以彻底消灭细菌。医学实验证明,细菌在进入人体之前分泌的毒素,是非常耐高温的,不易被破坏分解。因此,这种用加热方法处理剩余食物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8、把水果烂掉的部分剜掉再吃:有些人吃水果时,习惯把水果烂掉的部分削了再吃,以为这样就比较卫生了。然而,微生物学专家认为:即使把水果上面已烂掉的部分削去,剩余的部分也已通过果汁传入了细菌的代谢物,甚至还有微生物开始繁殖,其中的霉菌可导致人体细胞突变而致癌。因此,水果只要是已经烂了一部分,就不宜吃了,还是扔掉为好。

9、饮食卫生安全教育,饭前、便后要洗手。

10、不购买三无食品饮品(无产地、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

珍爱生命,安全第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校园安全隐患。

2.

掌握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校园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可请学生列举一些现象)

1.

学生集会、集体活动、课间活动的安全隐患。

2.

学生饮食、就餐的安全隐患。

3.

学生交通安全隐患。

4.

校园隐性伤害的隐患。

二.学生集会、集体活动、课间活动中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

上下楼梯要注意什么?

1、

不要因为赶时间而奔跑。

2、

在人多的地方一定要扶好栏杆。

3、

整队下楼时要与同学保持一定距离。

4、

上下楼时不要将手放在兜里。

5、

不要在楼道内弯腰拾东西、系鞋带。

6、

上下楼靠右行。

集体活动中要一切行动听指挥,遵守时间,遵守纪律,遵守秩序,语言文明。

课间活动应当注意什么?

l.室外空气新鲜,课间活动应当尽量在室外,但不要远离教室,以免耽误下面的课程。

2.活动的强度要适当,不要做剧烈的活动,以保证继续上课时不疲劳、精力集中、精神饱满。

3.活动的方式要简便易行,如做做操等。

4.活动要注意安全,切忌猛追猛打,要避免发生扭伤、碰伤等危险。

三.学生饮食、就餐的安全注意事项。

不吃过期、腐烂食品,有毒的药物(如杀虫剂、鼠药等)要放在安全的地方。

禁止购买用竹签串起的食物:油反复使用,竹签容易伤人,食品卫生得不到保证,油炸食品有致癌物质。

四.交通安全注意事项

行人靠右走,过马路要走斑马线,注意观察来往车辆,红灯停,绿灯行,遵守交通规则。

乘坐公交车注意事项:

1.

车停稳后,方能上下车,上下车时注意秩序,不要拥挤。

2.

乘车时,要站稳扶牢,不要把身体任何部位伸出窗外,人多时,应该注意看管好自身物品,谨防扒手。

3.

注意公共场所礼仪,时刻牢记“寿春品牌,当我责任”。

骑自行车须知

1、要学习了解、自觉遵守道路交通法规。

2、保持车况良好,车铃、刹车齐全有效。

3、行驶中要遵守交通信号灯,不得抢穿红灯。

4、穿越无信号灯的十字路口,必须\"一慢、二看、三通过\"。

5、必须在规定的非机动车道内行驶;在无分道标志线的道路,必须靠边行驶。

6、行驶时不要随意抢占机动车道、不要多车并排行驶。

7、行驶时要集中思想,不要带着耳机收听广播、音乐。

8、在转弯时必须看清后面来车,先伸手示意,不要突然转弯、斜行转弯。

9、对于不同天气特点,做到安全行车:顺风不要借助风势骑快车;逆风不要低头猛骑不看路;雾天视线变差要慢速骑行;下雪结冰路滑要扶稳车把;雨天穿戴雨披更要多留心

五.其他校园安全的注意事项:

1.

如何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甚至误解?

敢于自我反省,认真反思。如果真是老师误解,应该和老师好好交流。切忌偏激,甚至做出什么过激的行动。

1.你与同学发生矛盾怎么办?

自己的所作所为也要有安全意识。青少年时期容易冲动,容易感情用事,因此,在同学间遇到矛盾时,一定要冷静,要理智,切忌用拳头代替说理,给自己和同学带来不良的后果。

2.如何加强教室安全

要注意教室的安全。学生上课离开本班教室一定要关好门窗,要将钱和贵重物品带在身上,不能给小偷有可之机;不要把球带到教学楼,在教室楼的走廓上踢,这种行为既违反了校规,又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试想一想,若把玻璃窗踢碎,玻璃片飞入哪一位同学的眼中,哪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3.为什么不能提前到校?

校门没开,一些学生在校门发生矛盾,无人调解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在校门外拥挤,会造成意外伤害。

4.

当自己感到身体不适时,怎么办?

及时告知班主任或任课教师,与家长取得联系。

5.

你不认识的人自称是你家人的朋友,要将你接走,你怎么办?

先让班主任与家人取得联系再视情况而定。

6.安全小常识

临危逃生的基本原则:

保持镇静,趋利避害;学会自救,保护自己;想方设法,不断求救;记住电话,随时求救:

“119”----火警 “110”----报警

“120”----急救 “122”----交通事故报警

打电话时要说清地点、相关情况、显著特征。

六.小结

第16篇:《桂林山水》初中课堂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挂图

四、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前提测评

让了解桂林的学生说说桂林山水的情况。

二、出示本课时目标

三、导学达标

1、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同时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尔后让学生谈感受。

2、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3、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4、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着的特点?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5、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

(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3).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4).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5).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6、朗读全文

四、达标测评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一、口述本课时目标

二、导学达标

(1)指名读课文

(2)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

二、

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景色。第

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一。)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4)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

(5)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6)全班背诵课文

(7)作业

三、达标测评

【1】背诵课文

【2】抄写字词

第17篇:初中英语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初中英语教学设计模板教案设计 Food and drink 教学内容分析

饮食话题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只要老师引导得好,可设计许多的内容。同时“饮食”话题也是初中阶段必会的以及各类考试中经常涉及的重要话题之一。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练习“吃”和“喝”的话题。结合时间的表达和“饿了”“渴了”的表达引出“想吃什么”,“想喝什么”的话题,练习常用的表达。并介绍两种单词,food words and drink words,所涉及的语法现象为不可数名词量的表达。食品有:bread, rice等,饮料有:tea, milk, water, juice等,引出 a cup of, a bag of, a gla of, a bottle of, a piece of,学生基础较好的班可给出a bowl of, a box of等。与此同时运用所学过的 how many句型,进一步学会不可数名词量的提问和应答。 73课复习时间的表达,引出“饿了”“渴了”的表示方法。并学习一些表示中外食品的单词。本课作为74课的预备课。 74课学习功能句 “想要„„吗?”“„„怎么样?”的表达。为74课的第二部分 “购买食品”做好铺垫。

75课在7

3、74的基础上,运用所学过的句型做调查。

进行第二轮语音复习。定位在最基本的/i/,/e/和/i:/三个单元音上。 ●语音及词汇教学建议

准确、熟练的运用最基本的/i:/, /e/ 和 /i/三个单元音。

教师在教每一个单词时都要注意它是属于可数名词还是不可数名词。要特别关注“量的表达”。

教单词要用多种方法,如:利用拼读规律,利用学过的单词迁移,联想法等

第18篇:初中数学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是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及其应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其基本方法与步骤是化归为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结果仍是多项式,其项数与原多项式的项数相同。因此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关键是将它转化为单项式除法的运算,再准确应用相关的运算法则。

难点是理解法则导出的根据。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可知,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的实质是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的运算转化为单项式的除法运算。由于,故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也可以看做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的应用。

教法建议

(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运算的实质是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转化为单项式的除法运算,因此建议在学习本课知识之前对单项式的除法运算进行复习巩固。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所得商的项数与这个多项式的项数相同,不要漏项。

(3)要熟练地进行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必须掌握它的基本运算,幂的运算性质是整式乘除法的基础,只要抓住这关键的一步,才能准确地进行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

(4)符号仍是运算中的重要问题,用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时,要注意每一项的符号和单项式的符号。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

2.运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熟练、准确地进行计算.

3.通过总结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和计算能力.

4.培养学生耐心细致、严谨的数学思维品质.

重点、难点:

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及其应用.

2.理解法则导出的根据。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学具:

投影仪、胶片.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l)用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

(2)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是什么?

(3)计算:

(4)填空:

规律: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2.讲授新课

例1计算:

(1)(2)

解:(1)原式

(2)原式

注意:(l)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商式与被除式的项数相同,不可丢项,如(l)中容易丢掉最后一项.

(2)要求学生说出式子每步变形的依据.

(3)让学生养成检验的习惯,利用乘除逆运算,检验除的对不对.

例2化简:

解:原式

说明:注意弄清题中运算顺序,正确运用有关法则、公式。

练习:(1)P1501,2,。

(2)错例辩析:

有两个错误:第一,丢项,被除式有三项,商式只有二项,丢了最后一项1;第二项是符号上错误,商式第一项的符号为“-”,正确答案为 。

3.小结

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是什么?

2.运用该法则应注意什么?

正确地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问题转化为单项式除以单项式问题。计算不可丢项,分清“约掉”与“消掉”的区别:“约掉”对乘除法则言,不减项;“消掉”对加减法而言,减项。

第19篇:初中数学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有关三角形的一些初步知识,能在生活中抽象出三角形的几何图形,并能给出三角形的简单概念及一些相关概念.但不够严密,教师要在教学中指出,并要相对严密地给出概念.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以前的几何学习过程中,已对图形的概念、线段及角的表示法、线段的测量等有了一定的认识,为认识三角形概念、表示法、边的关系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基于学生在小学数学中学习了有关三角形的一些初步知识,所以在观察生活图片抽象三角形的几何图形学生会理解地很好,对三角形的边角也能很好理解.教学中注重三角形三边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能应用于实践的思想,在解题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逐步达成学生的有关情感态度目标.因此

本节课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是:

1.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概念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运用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4.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情景,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反思,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教学设计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环节:现实情境引入、三角形的概念、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练习提高、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现实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让学生收集生活中有关三角形的图片,课上让学生举例,并观察图片.

活动目的:让学生能从生活中抽象出几何图形 ,感受到我们生活在几何图形的世界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能很好的找出生活中的三角形的实例,如教师用的三角板、人字架房屋、自行车的大梁、三角架、埃及金字塔等.

第二环节三角形概念的讲解

活动内容观察下面的屋顶框架图,回答如下问题

(1)你能从中找出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吗?

(2)与你的同伴交流各自找到的三角形。

(3)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第20篇:初中数学

初中数学“合作—互动”式教学策略的创新方式

构建主义者认为,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一项集体活动的过程,这其中既包含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的过程,又包含了生生之间的合作探析的过程。教学活动中,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缺少生生之间的合作,就失去了教学活动的价值和意义。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予以重视和培养,提供充足丰富的实践载体,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是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师落实能力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任务之一。“合作—互动式”教学策略就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交流探讨等形式,进行知识内容教学、问题案例解析的活动过程。它对于培养和锻炼学生团结协作能力、互动交流能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简要论述新课改下“合作—互动式”教学策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方略。

一、创设融洽轻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愿意参与合作互动

初中数学新课程强调指出,要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情感的激发和培养,利用学科优势,设置有效教学情境。传统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愿意参与师生互动,畏惧师生互动,“身在曹营心在汉”,效能低下。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教师与学生关系“紧张”,教师“高高在上”,一方面学生主动参与互动意识薄弱,消极情感大于积极情感,主动参与互动合作积极性不强。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保证“合作—互动式”教学策略有效开展,就必须将积极情感的培养作为其首要条件,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走进学生之中,通过交流、谈话、谈心等形式,与学生建立融洽师生关系,同时,要分析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相关度,创设具有一定真实性和现实意义,贴近情感“敏锐区”,适应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参与合作互动“发自内心”。

如在“等腰梯形的性质”新知导入环节,为提升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互动意识,设置了如下教学过程:

师:出示等腰梯形形状的教学画面,通过画面,你能告诉这个图形是什么图形呀?

生:是一个梯形。

师:这个梯形的形状与我们见过的梯形具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它的两个腰分别相等。

师:揭示等腰梯形定义。

师:请同学们阅读书本,从书本上找出梯形的性质?

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探知活动。

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对话,以及设置生动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动参与合作探析、互动交流的“潜意识”得到有效的“激发”,能够带着积极的学习情感主动参与到师生之间共同探知“等腰梯形的性质”的教学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数学教师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互动情感的方式多种多样,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贴近学生情感“发展区”,贴合教学重难点,展现生动性、趣味性和融洽性。

二、奠定交流互动的教学技能,让学生能够参与合作互动

学习技能是学生深入开展学习活动,探析问题的“能力保障”和“方法保证”。部分初中生合作互动学习活动效能低下的重要原因就是,学生未能掌握进行合作互动的方法和策略,包括对新知内容的掌握和解题策略的运用。因此,在开展合作—互动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将解题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始终,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互动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深入的探索新知要点内涵,探析解决问题策略,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在师生互动、合作中掌握解题策略,锻炼学习能力,实现学生合作、协作意识和交流、交际能力的有效培养。

如在“若直线y=-2x-4与直线y=4x+b的交点在第三象限,则b的取值范围是多少?”问题案例教学中,教师采用合作—互动式教学策略,让学生组成合作探析小组开展互动探析、解答问题活动。学生小组探析认为:“此题是一次函数图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性质的问题案

例”,此时,教师进行解题策略指导,向学生指出:“此题设置的意图是要说明:两条直线相交问题,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各象限点的特征,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学生进行互动讨论,进行问题解答活动。最后,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得出解题规律:“联立y=-2x-4和y=4x+b,求解得交点坐标,x和y的值都用b来表示,再根据交点坐标在第三象限表明x、y都小于0,即可求得b的取值范围”。这一过程中,教师将“探究”作为一种发现式的学习方式,渗透其中,使学生在交流研讨和实验验证结果的合作互动过程中,解题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团结协作能力、交流沟通得到有效锻炼。

三、利用双边互动的促进功效,让学生高效参与合作互动

教育学指出:“发展是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三个领域的发展,包括归纳总结、检测和迁移训练三个环节。”学生个体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等双边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的相互帮助,从而获得认识上的发展,技能上的提升,情态上的树立。在合作互动教学策略中,评价活动是其重要形式。因此,在合作互动式教学策略实施中,教师要利用评价活动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实施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活动形式,让学生个体在有效评价的合作互动中,学习愿望得到激发,学习习惯有效养成,知识迁移有效训练,为高效合作互动活动开展提供方法论。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模板.doc》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模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