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语文教案模板

2020-04-18 来源:教案模板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初一语文古诗教案

《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1、导入新课 :(介绍背景)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主问题] 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追问):

1、“观”是什么意思?看

2、怎么样“看”的?东临碣石远眺

3、看到了哪些景物?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

——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

——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描写的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1、导入新课

唐诗发展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如果说将这四个阶段比作一个人的四个时期,那么王湾就是一个介于少年和青年的高中生。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每示能文,令为楷式”。由此,这两句诗中表现的那种壮阔高朗的境象便对盛唐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到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表达出极度钦羡之情。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3、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学习内容: 《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

1、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3、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1、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2、感知内容

②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3、研读与赏析 [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3.古代诗歌四首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

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漫漫的旅途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前行。

潮水涨满之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家信已传达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春天来了,湖面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繁茂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白沙堤。)

此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前四句写湖上春光,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前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衔接非常自然。

推荐第2篇:初一语文古诗教案

《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1、导入新课 :(介绍背景)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主问题] 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追问):

1、“观”是什么意思?看

2、怎么样“看”的?东临碣石远眺

3、看到了哪些景物?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

——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

——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描写的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1、导入新课

唐诗发展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如果说将这四个阶段比作一个人的四个时期,那么王湾就是一个介于少年和青年的高中生。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每示能文,令为楷式”。由此,这两句诗中表现的那种壮阔高朗的境象便对盛唐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到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表达出极度钦羡之情。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3、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学习内容:

《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

1、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3、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1、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2、感知内容

②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3、研读与赏析 [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3.古代诗歌四首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

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漫漫的旅途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前行。

潮水涨满之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家信已传达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春天来了,湖面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繁茂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白沙堤。)

此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前四句写湖上春光,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前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衔接非常自然。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集

8年级《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3、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2、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1.把握作品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

2、正确认识和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前准备:收集课文相关材料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情景设计法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

2、掌握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3、流畅的朗读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一、导入: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遐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

1、关于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称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

2、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3、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

推荐第3篇:古诗三首语文教案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时间的重要,从而抓紧时间学习。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诗,并会背诵。

3.认识6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表达的含义。

教学准备:小闹钟、挂图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小闹钟,让学生观察秒针转一圈的轨迹。

二、自主阅读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三首古诗,整体感知。

2、小组互动:小组内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指名读,集体正音。

三、熟读成诵

1、引导学生读诗,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节奏。

2、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致意思和自己的理解,教师相机点播知道不理解的问题。

3、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使学生对古诗更有兴趣,加深记忆。

4、朗诵。

5、集体交流读书心得。

6、背诵三首古诗。

四、检查识字

学生开火车识字。]

五、总结

读了三首古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今后打算怎样做?

板书设计:长歌行

劝学

惜时

推荐第4篇:小学语文古诗教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25、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

2、揭示课题:《回乡偶书》

二、初读感知

1、范读《回乡偶书》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认读生字:客何

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并用它们组词。

4、说说你在预习中知道了什么?

5、质疑并适时解疑。

6、看图说说《回乡偶书》这首诗的大意。

7、我会说:

贺知章小时侯离开自己的家乡,直到老了才回来。在乡间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孩子,孩子们地问:“_____________。”

三、朗读感悟

1、创设情境: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身边,你的心情会怎样?

2、指导感情朗读(师范读、指名读、生自读、小组读、展示读)

(第一句:语速稍慢,读出诗人离乡之久。第二句:“无改”读得昂扬一些,“衰”读得起伏一些,读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热爱之情。第

三、四句:语速稍快,读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惊奇。

3、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四、实践活动

1、借助课文插图和诗句进行想象,小组合作表演《回乡偶书》。

2、师生评价表演情况

五、指导写字:音客何

先观察字的特点,再描红、临写,最后评一评。

六、拓展活动

课外阅读古诗,开一次古诗朗诵会。

七、设计板书

回乡偶书

贺知章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 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古诗,理解字词,读懂诗意。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作者与朋友的深厚友谊。练习感情朗读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学会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作者运用夸张、比喻的方法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

3、请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

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送别)

2、再读古诗,想一想,谁送谁,谁别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有谁知道李白是谁、汪伦是谁吗?

学生介绍有关背景。

教师过渡,他们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诗人,一个是普普通通的村民,他们之间是怎以联系起来的呢?(学生说故事)

4、是啊,天下没有散的筵席,再好的朋友也要分别,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分别时的情景怎能样?

5、自读,说诗意。

你认为哪一句还可以怎么说?(修正诗意、注意关键字词)

6、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质疑情况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朗读。

7、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三读古诗:(配乐)

(1)想象一下,此时,你就是一代文豪李白,你就站在船头,望着踏歌赶来相送的汪伦,你不禁脱口而出„„(齐读)

(2)是啊,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李白和汪伦都是豪爽之人,就让这首诗挥去那淡淡的离愁别绪吧!„„(齐读)

(3)对,这就是“诗仙”李白,他可以表现为《夜宿山寺》的奇思妙想,可以表现为《望庐山瀑布》的雄浑壮阔,也可以表现为《赠汪伦》的洒脱豪放,让我们再次吟诵起这流传千古的《赠汪伦》„„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齐读)

四、课外练习:

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板书设计:

主板书:

赠汪伦

李白

深情厚谊

汪伦

踏歌声

辅板书:

一、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

2、揭示课题:《回乡偶书》

二、初读感知

1、范读《回乡偶书》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认读生字:客何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并用它们组词。

4、说说你在预习中知道了什么?

5、质疑并适时解疑。

6、看图说说《回乡偶书》这首诗的大意。

7、我会说:

贺知章小时侯离开自己的家乡,直到老了才回来。在乡间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孩子,孩子们地问:“_____________。”

三、朗读感悟

1、创设情境: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身边,你的心情会怎样?

2、指导感情朗读(师范读、指名读、生自读、小组读、展示读)

(第一句:语速稍慢,读出诗人离乡之久。第二句:“无改”读得昂扬一些,“衰”读得起伏一些,读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热爱之情。第

三、四句:语速稍快,读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惊奇。

3、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四、实践活动

1、借助课文插图和诗句进行想象,小组合作表演《回乡偶书》。

2、师生评价表演情况

五、指导写字:音客何

先观察字的特点,再描红、临写,最后评一评。

六、拓展活动

课外阅读古诗,开一次古诗朗诵会。

七、设计板书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 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古诗,理解字词,读懂诗意。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作者与朋友的深厚友谊。练习感情朗读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学会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作者运用夸张、比喻的方法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2、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

3、请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

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送别)

2、再读古诗,想一想,谁送谁,谁别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有谁知道李白是谁、汪伦是谁吗?

学生介绍有关背景。

教师过渡,他们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诗人,一个是普普通通的村民,他们之间是怎以联系起来的呢?(学生说故事)

4、是啊,天下没有散的筵席,再好的朋友也要分别,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分别时的情景怎能样?

5、自读,说诗意。

你认为哪一句还可以怎么说?(修正诗意、注意关键字词)

6、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质疑情况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朗读。

7、小结:这首诗是以歌声来送别朋友,其实古时候还有许多诗,我们看一下,古人还会以什么来送别朋友?

三、带读古诗:

1、出示以下三首诗,引导学生自读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来送别朋友的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别董大

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

唐·高适

唐·王维

故人西辞黄鹤楼,

千里黄云白日曛,

渭城朝雨浥轻尘,

烟花三月下扬州。

北风吹雁雪纷纷。

客舍青青柳色新。

孤帆远影碧空尽,

莫愁前路无知己,

劝君更尽一杯酒,

惟见长江天际流。

天下谁人不识君!

西出阳关无故人。

2、朗读、小结:无论以什么送别,都有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四、课外练习:

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板书设计:

主板书:

赠汪伦

李白

深情厚谊

汪伦

踏歌声

辅板书: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推荐第5篇:语文古诗两首教学教案

语文古诗两首教学教案

1、会认“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初步情感。

1、每个学生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学生预习:

读读课文,同学间相互帮助,看能读懂多少。

一、导入新课,学习“古、诗、首”三个字

1、指名背诵儿歌。

2、指名背诵古诗(随意)。

3、小朋友们已经会背这么多古诗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师写两个字看看大家认识吗?

(板书:古诗)

4、学生自学、互学、扩词游戏。

5、你会背诵5首,他会背诵8首,哪位小朋友认识这个几首的首字呢?

可以板书出来让学生认读,也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让学生板书“首”字。

二、学习古诗《春晓》

1、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⑴ 出示古诗(课件或小黑板)。

⑵ 询问班级内有没有会背诵的。如有,就请会背诵的小朋友领着大家读。

⑶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眠:读(mián),不读(mín)。

闻:前鼻音(wén)。

⑷ 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2、再读古诗,了解大意:

⑴ 请小朋友们再读读这首古诗,看看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

⑵ 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① 晓:可以先告诉学生“春晓”是春天的一个早晨,再让学生联系晓的日字旁理解。

② 眠:可让学生互相解答,或者直接告诉学生是睡觉的意思。

③ 闻:先让学生看门字里面是什么字(耳),再问耳朵是用来干什么的(听)。顺便进行扩词练习(新闻、闻名、耳闻、见闻) 。

④ 啼鸟:可以倒过来让学生理解(鸟啼)。

⑶ 句子比较,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处处闻啼鸟”和“处处闻鸟啼”两个句子,在这首中用哪个好?为什么?

⑷ 粗略讲讲诗意。先让学生自己说,老师再予以点拨指导。

3、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⑴ 感悟韵律:

① 齐读古诗。

② 引导学生发现“晓、鸟、少”三个字的韵母都是ao,适当渗透一点押韵的知识。

③ 自由练习朗读:

边读边体会“晓、鸟、少”三个字在诗歌中很顺口(押韵)。

⑵ 感悟节奏:

① 老师范读,学生体会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拖声较长。

② 适当断句,引导朗读: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③ 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⑶ 想象意境:

① 课件或挂图:

雨后春天的早晨美丽的景象。

② 教师描述引读:

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绝就天亮了──春眠不觉晓;刚一醒来,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的啼叫,那声音真动听──处处闻啼鸟;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被风吹雨打落下了多少──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⑷ 背诵古诗。

三、指导写字

1、范写、讲解:

古:横一定要长,写在横中线上方;竖写在竖中线上,可稍向左斜。

多:此字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关键是注意第四笔──撇的起笔处,应该在田字格中心交叉点稍微偏右一点。

处:⑴ 引导书写“夂”。

⑵ 捺要写出小“脚丫”。

(写捺画,起笔轻,要出脚,先停停。)

2、学生练习。

推荐第6篇:语文古诗阅读课复习教案

语文古诗阅读课复习教案 一:古诗词的复习。

(一) 导入:孩子们,本学期我们一共学习了四首古诗,还记得古诗的题目吗?下面我请4位同学到前面来写古诗的题目和作者,其他同学在下面写。

(二) 有关题目

1、其中有一首诗是描写春天景色的,据说诗人写这首诗时年仅16岁,而且是在考场上写的。这首诗赞美了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这首诗谁能把它诵读下来。

解释:离离、原、一岁、枯荣、尽。

导读:一遍——荒原的野草,黄了又绿,绿了又黄。春天来了—— 二遍——荒原的野草,任人踩踏,任火焚烧。但是春风一吹——

2、还有一首诗,描写的也是春天的景色。这首诗还描写了儿童追赶黄蝶的生活画面,这首诗是什么呢?谁来诵读。 在这首小诗中,作者一共写了几种事物?分别是什么呢?请四人小组互相说一说。 这些景物分别是怎样的呢,请大家看着图,在老师发给你的试题上完成。 阅读《宿新市徐公店》,根据诗意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篱落()的小径()的儿童 ()的蝴蝶()的菜花()的树 (看着图片来诵读。)

导读1:短短的四句诗,为我们描写了稀疏的篱笆,伸向远方的小路,还有一个奔跑的儿童在追赶黄蝶,多么富有生活情趣啊——

导读2:尽管没有抓到蝴蝶,孩子你别伤心,你看那满地金黄的油菜花,不就像那翩翩起舞的蝴蝶吗?——

3、另外两首古诗,其中的一首是描写风景的,请大家看着大屏幕。这是什么?如果让你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描绘,你想用什么词呢?打开你智慧之门,面对庐山高声赞美它。

导读:下面我们看看浪漫主意诗人李白,是怎样描写庐山的。想听老师读吗?还不送我一点掌声。 分句学习

(一) 日照香炉生紫烟:这便是日照香炉峰的情景,你们看那云烟为什么是紫色的呢?(朝阳照射的)是啊,太阳刚刚升起来。云烟呢,也是刚刚才升起,所以作者用的是哪个生?(出生的生)请大家书写这一句。先将古诗的题目写下来。

(二) 遥看瀑布挂前川:这是从哪看?(远看)你从哪个字读出来的?(遥) 远看瀑布就像是挂起来的河流。“川”是什么意思?(河流)我们平常所说的山川就是山水的意思。请大家书写第二句。

(三) 飞流直下三千尺:瀑布真的有3千尺吗?这是夸大事实的写法。更叫绝的是最后一句。

(四) 疑是银河落九天:知道什么是银河吗?(银河是晴天的夜晚天空呈现的一条明亮的光带,里面与许多一闪一闪的小星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所以叫银河)

作者在这里把瀑布比作银河,这也是夸大事实的写法,叫做夸张。连读两遍。(夸张)同学们书写最后两句。看“疑”的写法。请大家书写最后两句。 问题:作者用这种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

导读后两句:多么富有想象力的比喻,把天上人间巧妙地联系起来—— 导读后两句:诗仙李白这种神奇的夸张,以至于后人望着庐山,觉得没有更好的语言来赞美它。情不自禁地随着李白吟诵——

4、最后一首古诗,是具有诗圣之称的杜甫所做,当时作者辞去了官差,身居成都草堂,心情是那样的轻松愉快。来,我们都做一回小诗圣,随着音乐来诵读。 老师给你们出的题目是什么呢?请大家拿出笔来回答。注意把题目读三遍,再去完成。

阅读《绝句》,完成题目。

1、《绝句》一共描写了六种景物: ()、()、()、()、()、()。

2、《绝句》提到了()种颜色,分别是()、()、()、()。

导读1:六种景物,四种颜色,在短短的28字中再现,多么了不起的杜甫,我们一起走进那草堂,一起来诵读——新课标一网

导读2:在这首诗中,既有动的景物,又有静的景物。黄鹂鸣叫,白鹭飞翔为动景;西岭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的小船为静景。动静结合,让我们不由得感叹:好厉害的杜甫啊!

古诗词我们复习完了,接下来,我们完成最后一组题目。别忘了,读3遍题目。 • 会根据不同的环境运用诗句:

• (1)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去看瀑布。当我看到长长的瀑布从山顶飞快地直泻下来,那么壮观,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诗:“

,

。”

• (2)春天来了,我看到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梢上欢快地歌唱,这时,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诗:“。”

• (3 )一场风雨过后,我和爸爸来到野外,望着田野上挺直的小草,不禁说道: “,”

推荐第7篇:二年级语文古诗诵读教案

一(1)

枫香小学

潘光凤

1

经典诵读教案

1、元

(宋)王安石

教学内容: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tú)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两首诗的大意。

4、通过诵读,联系实际生活想象、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感情。教学重点:明白古诗的大意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生活想象、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

1、元日:春节(大年初一)

2、一般我们是怎样过春节的?

二、重难字的理解

1、屠苏

2、曈曈日

3、新桃

4、旧符

三、句子理解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2、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四、背诵古诗

2、江 南 春

(唐)杜牧

教学内容: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

1、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2、作者描写了江南的春天的哪些景色

二、重难字的理解

1、莺啼

2、酒旗

3、南朝

4、楼台烟雨

三、句子理解

1、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2、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四、背诵古诗

3

3、春夜喜雨

(唐)杜甫

教学内容: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

1、春夜喜雨:

2、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色?

二、重难字的理解

1、好雨

2、润物

3、野径

4、锦官

三、句子理解

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四、背诵古诗

4

4、游 园 不 值

(宋)叶绍(shào)翁

教学内容: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

1、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不值”该怎么理解?

游园不值:说诗人游园的时候,想去拜访老朋友,可是老朋友不在家,所以没有见到他,不能进园观赏。

2、那么诗人在这不遇中又遇见了什么呢?

二、重难字的理解

1、怜屐

2、柴扉

3、关不住

4、红杏

三、句子理解

1、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四、背诵古诗

5

5、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教学内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

1、林子方是谁,为什么要送他?

2、诗人和作者有什么感情?

二、重难字的理解

1、毕竟

2、映日

3、接天

4、四时同

三、句子理解

1、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四、背诵古诗

6、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教学内容: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

1、“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四时指什么?

2、诗人现在的感觉如何?

二、重难字的理解

1、绩麻

2、各当家

3、未解

4、桑阴

三、句子理解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四、背诵古诗

7、清

(唐)杜牧(mù) 教学内容: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

1、清明是几月几日?

2、一般我们是怎样过清明的?

二、重难字的理解

1、纷纷

2、欲断魂

3、牧童

4、杏花村

三、句子理解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2、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四、背诵古诗

8、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 轼

教学内容: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tún)欲上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

1、惠崇春江晚景中的惠崇指谁?

2、晚景是什么意思?

二、重难字的理解

1、春江

2、蒌蒿

3、芽短

4、欲上时

三、句子理解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四、背诵古诗

9、枫桥夜泊

(唐)张继

教学内容: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

1、枫桥夜泊指的是什么?

2、枫桥是在哪里?

二、重难字的理解

1、月落

2、愁眠

3、姑苏

4、客船

三、句子理解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四、背诵古诗

10、望天门山

(唐)李白

教学内容: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

1、天门山在什么地方?

2、为什么要用“望”这个字?

二、重难字的理解

1、楚江

2、碧水

3、相对

4、孤帆

三、句子理解

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四、背诵古诗

11、塞下曲

(唐)卢纶

教学内容:月黑雁飞高,单(chán)于夜遁(dùn)逃。

欲将轻骑(jì)逐(zhú),大雪满弓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

1、塞下曲的“塞”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古诗描写的地方在哪里?

二、重难字的理解

1、月黑

2、遁

3、轻骑

4、满弓刀

三、句子理解

1、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四、背诵古诗

12、凉 州 词 (唐)王翰(hàn) 教学内容: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

1、凉州是什么意思?

2、古诗描写的地方是哪里?

二、重难字的理解

1、夜光杯

2、欲饮

3、醉卧

4、征战

三、句子理解

1、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四、背诵古诗

13、凉 州 词

(唐)王之焕

教学内容: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rân)山。

羌(qiāng)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

1、这首古诗与上一节课学的古诗有一样的名字,回忆一下,那首诗描写的场景。

2、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色?

二、重难字的理解

1、孤城

2、万仞山

3、羌笛

4、玉门关

三、句子理解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四、背诵古诗

14、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教学内容: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

1、元二使是什么职位?

2、这是一首什么诗?

二、重难字的理解

1、渭城

2、雨浥

3、更尽

4、无故人

三、句子理解

1、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四、背诵古诗

15

15、芙(fú)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教学内容: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

1、辛渐是谁?

2、找出古诗中描写静物的字、词。

二、重难字的理解

1、寒雨

2、平明

3、相问

4、玉壶

三、句子理解

1、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2、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四、背诵古诗

16、出 塞(sài)

(唐)王昌龄

教学内容: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jiào)胡马度阴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

1、出塞的“塞”字,指的是什么?

2、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

二、重难字的理解

1、秦时

2、未还

3、飞将

4、不教

三、句子理解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背诵古诗

17、登黄雀楼

(唐)王之焕(huàn) 教学内容: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

1、黄雀楼在什么地方?

2、作者登上黄雀楼,看到了什么?

二、重难字的理解

1、白日

2、海流

3、欲穷

4、更上

三、句子理解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背诵古诗

18

18、江畔(pàn)独步寻花

(唐)杜甫

教学内容: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yǐ)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

1、江畔独步寻花是什么意思?

2、作者晚上散步的时候,看到了什么?

二、重难字的理解

1、倚

2、无主

3、黄师

三、句子理解

1、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2、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四、背诵古诗

推荐第8篇:七年级语文 古诗四首教案

七年级语文 主备人: 备课组成员: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掌握字词。

2.品味诗歌意境及内涵,体悟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主旨。2.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目标展示。

二、作者及背景。曹操:

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当时他正处于事业的最高峰:他削平北方群雄,打垮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后患,统一北方。如果,如果再以优势的兵力去消除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了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把自己宏伟的抱负、旷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三、、听读诗歌,把握节奏,字词注音。

碣石 沧海 澹澹 竦峙

萧瑟 哉

四、同桌读诗,疏通诗意。

五、欣赏诗歌,疏通诗意。

六、小组读诗 解决问题。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的?(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哪几个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为什么? (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看 听

观沧海 想

山岛

树木 百草

洪波 萧瑟秋风 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宏伟志向

实写

海之宏伟

虚写

海之气概

七、次北固山下

1.欣赏诗歌,疏通诗意

2、读诗 思考。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3)自主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诗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课堂小结 3.作业:

1、背诵默写两首诗。

2、完成小练相关内容。

七年级语文 主备人:唐金萍 备课组成员:郭红英 徐庆华 于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

2、有情感的背诵诗文。

3、深刻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一、钱塘湖春行。(1)作者简介。

(2)听读,感知诗歌大意。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早春的景色?

2、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3、“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中间两联是分写。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二、学习《天净沙·秋思》 1.解题: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2.通过想象,把握意境。

作者在曲中只是列举几种事物,没有使用动词或关联词,即形成一幅有形象,有色彩,有气氛,有韵味的图画。 通过想象,描述图景,切忌硬译: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3.总结:点评想象,点明《天净沙》的艺术成就。

元代散曲家马致远,早年热衷功名,屡不得志,漂泊生涯二十余载,本曲乃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与泪写成的,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为“秋思之祖”,近代王国维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三、总结。

作业:

1、背诵默写两首诗。

2、完成小练相关内容。

推荐第9篇:语文教案之古诗三首

语文教案之古诗三首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2.朗读、背诵课文。默写三首古诗。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吗?哪位同学能背一两首呢?谁能背一背李白的诗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望庐山瀑布》。

明确:远看。“庐山”是个山名,在江西省北部,临长江,靠近九江市,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谁去过庐山,或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请一位同学说说他所见过的庐山的景色。

明确:李白。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就是他游庐山时,看到庐山瀑布美丽壮观的景象而写下的。

读前设问:诗人笔下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作者先看到了什么?后看到什么?重点看什么?

明确:诗人笔下的庐山,山峰耸立,紫烟缭绕,瀑布飞悬,景色壮丽。从诗中看,作者选看到香炉峰,后看到飞流的瀑布,诗中重点描写瀑布的壮观景象。

①“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烟”,指的不是炊烟,也不是哪儿冒出的烟,而是指云雾。山峰高耸入云,峰上云雾缭绕,下面水气升腾,整座山峰笼罩在烟雾之中。阳光一照,烟雾便呈现出绛紫的色彩,飘飘悠悠,萦绕山际。多美啊!

②在理解基础上指导朗读。

③读后讨论:“生紫烟”的“生”字若换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升”仅仅是向上升起的意思,而“生”除了这层意思之外,还有“产生”的意思。它活生生地写出了香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犹如仙幻一般的景象。所以“生”这个字作者用得非常好。

④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句诗中描绘的美景说一说。

明确: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弥漫着紫色的云雾。

①解释字义,理解句意。

“遥看”:远远看去,这个词与题目哪个字有关系?

“川”:指大河,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挂”:悬挂。

远远望去瀑布像是挂在山前的一条大河。这句诗挂字用得好,因为瀑布在不停地流动着,从动态上看,就像一条巨大的河流,但平时河流都是流淌的,而这一瀑布却由上而下地高悬,所以诗人用“挂”这个字写出瀑布外形的壮观。同时通过“挂”这个字使人体会到瀑布水流又快又急,而且山势陡峭,仅仅通过一个字就写出了瀑布的磅礴气势。

②指导朗读。

①解释字意,理解诗意。

“飞流”:是形容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像飞一样。

“直下”:直下来。

“三千”:不是一个确数,形容瀑布很长。

站在山下向上望去,瀑布从陡峭的山上笔直地飞快地流下来,足足有三千多尺长。

②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三千”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只是夸张地说出瀑布很长,气势很大。

③指导朗读

①理解词语,体会诗意。

疑:是怀疑。

银河:也称天河,由许许多多恒星构成。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流,所以叫银河。

九天:古时传说天有九层,这里的“九天”指天的最高一层,也就是天的极高处。

这瀑布真像是银河从极高的天上落下来了。在这句诗里,“落”和“挂”一样用得精巧。好像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无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人间。

②指导朗读。

③反复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进而背诵全诗。

1.诗人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瀑布的?

明确:先写背景再写实景,先写静态,再写动态,最后写联想

2.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

3.你读了这首诗有何感受?

祖国山水壮美,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遗:

直下: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的作品,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望庐山瀑布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二首古诗《山行》。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山行》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

杜牧: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溶前贤阔大仆茂的精神,创与之个性相适应的新风格。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坐:因为的意思。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红。

二月花:春天的花。

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

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我所以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爱这夕辉晚照下的枫树林,要好好欣赏一番。

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推荐第10篇:古诗两首语文教学教案

古诗两首语文教学教案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们小朋友,一起先听听他的自我介绍吧。

放录音:嗨,我是古诗博士,非常高兴认识你们。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学习,在学习之前,我想和你们进行一场背诗比赛。

小博士要求:

1、任意背一首诗,开火车背。

2、别人背过的不能得复背。

教师小结背诗比赛:同学们表现很棒,教师也想背了,想不想听呢?

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诗背古诗,请同学评价后,让学生自读《春晓》、《村居》。

2、师:这两首古诗的题目分别是,。指名读,区分“春、村”的读音。

3、出示生字。

a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

b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c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d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4、巩固识谘。

5、比赛背。

三、巩固生字。

1、出示词语

2、比赛:出示字卡,打乱顺序,分别发给四个小组,让小组合作,按诗句的顺序摆一摆。

四、写字。

逐一指导书写。

第11篇:语文第六册教案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同学们背诵的这些古诗,有的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而今天我们学的这两首古诗却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

3.板书课题,理解“乞巧”。

a.认读“乞”,组词:乞求、乞丐等。

b.联系课后资料袋理解“乞巧”。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霄”,认读、组词,与“宵”区别。(留给学生自己发现,为《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留下伏笔)

4.尝试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再读感悟,品味诗意

1.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合作,根据课后资料袋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来理解诗意。

3.全班交流,吟诵诗句。

练说促背,趣味识记

1.教师激趣:一个节日中蕴含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一首诗又取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同学们了解了神话故事,又学习了这首古诗,收获一定不少,现在我们分成两组,进行一个比赛,一组看挂图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一组配乐背诵古诗,看谁故事讲得好,古诗背得棒。□教学设计

2.小组练习。

3.进行比赛。

识字写字

1.自主识字,仔细观察怎样写好字。

2.教师范写“乞、霄”,学生练写。

拓展阅读

阅读《寒食》《元日》《清明》等以节日为题的古诗。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比赛背诵《乞巧》。

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

3.出示课题《嫦娥》,学生讲关于嫦娥的故事。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2.默读质疑。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悟诗。a.可查字典理解字词来理解诗句。

b.联系收集的资料和同步阅读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来理解。 c.可小组合作,也可独立自悟。 4.有感情朗读诗。 a.生练读。

b.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配乐,边想象情景边朗读。 背诗比赛 1.练习背诵。 2.组内比赛。

3.各组随机抽查比赛。识写生字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屏”。 拓展练习

同学们,如果说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渴望飞天的梦想,如今,我国的“神舟5号”飞船已实现了这个梦想。假如你乘坐飞船登上月球,见到广寒宫、嫦娥,见到环形山等等,又会演绎出怎样的富有现代特征的神话故事呢?请用“广寒宫、嫦娥、“神舟5号”飞船、运动会”等词语编写一个想象故事。

第12篇:《古诗三首》语文优秀教案

知识:借助注视和插图等感知三首古诗的大意。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三首古诗。

能力:想象诗歌描绘的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色。

情感: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难点:借助注释知道三首古诗的大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具:课件。

教法:读中感悟,自学法

第一课时

流程:

一、组织教学

二、学生自学:

1.指导学生制订自学提纲,确定自学形式。

2.回顾总结学古诗的一些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学。

3.教师巡视做适当指导。

三、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

1.初读先感知:先整体阅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歌表现得画面情景。

2.朗读晓诗韵:

(1)利用注释、字典和同学帮学等方法读准生字、多音字和古诗中一些生僻的字。

(2)在读准的基础上通过出声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达到上口入身。

(3)研读诗意:通过看注释提示,插图等联系学过的古诗和知道的成语推想把握古诗大意。

(4)美读感悟诗意: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想象古诗的情境,体会表达的情感。

(5)品读抓诗意:完成课后第二题。

第二课时

一、全班交流:让学生们竞赛作答。

竞赛题目:可由教师课前准备好。

竞赛办法:由每个小组选派一名学生作为打分评委,根据得分评出古诗学习优胜组合古诗学习能手若干名。

二、识字写字

1.认读生字:注意多音字“由、鲁”发音。

2.练写6个生字。

三、迁移练习:

选择其中的一首古诗,结合插图,展开合理的想象,改成一篇写景的文章。

第13篇:古诗三首语文优秀教案

教材简析

《出塞》是盛唐时期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吟咏了出征人守边的战斗豪情和对和平生活的祈盼。《春望》是唐代著名大诗人杜甫的五言律诗,前4句写景,借景抒情;后4句叙事,借叙事抒情。全诗表达了诗人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情感。《马上作》是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戚继光的七言绝句,表达了一个军人为国尽忠的豪情和戎马生涯的英雄本色。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以师生互动为主线,通过解题、初读,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意,初步进入诗的意境;通过品析文眼、佳句,揣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诗的意境中悟情;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语感。

教学目标

1苯柚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了解三首古诗的大概意思,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崩识敛⒈乘腥首古诗。

3比鲜端线格内的7个字,会写田字格里的12个字。

教学重、难点

1倍炼诗的意思,能背诵这三首古诗。

2彼卸凉攀,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和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笨吻安贾醚生搜集有关这三首诗的资料,以及诗人的其他诗篇。

2惫彝蓟蚩渭。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钡既耄何夜的古诗源远流长,辉煌灿烂,你能背几首吗?今天我们再学习三首诗。教师板书:古诗三首。

2毖习第1首《出塞》。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1奔蛞介绍诗人王昌龄。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15年(727年)中进士,授校书郎、汜水尉、江宁丞、龙标尉,也称王江宁、王龙标。安史之乱起,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杀害。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以擅长七言绝句著称。他的七绝多用乐府旧题,或描写边塞风光、军旅生活,或表现宫女思妇的愁怨,在简短的篇幅中能容纳多种景象,融进复杂的情感,创造出情景交融的境界。他的诗语言简洁洗炼,韵味深长。

2苯馐题。

塞:边塞。

3庇米约合不兜姆绞蕉潦文,做到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诗句。

4苯淌Ψ抖痢

5敝傅佳生读好节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1)学生朗读,读好节奏。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2)学生互读互评。

(3)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6弊远磷晕颍结合注释及有关资料了解诗的大意。激励学生大胆质疑。

7奔体交流。

结合历史知识理解诗句的含义。提出疑问,梳理共性问题。

三、品读诗句,入境悟情

1倍亮苏馐资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说给大家听。

2辈シ趴渭,出示边塞的风光图片,感受边关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

3敝傅祭识燎傲骄洹

4苯彩隼罟憬军的故事,为学生理解后两句诗作铺垫。

5碧寤帷安唤泻马度阴山”中诗人表达的人们世世代代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

6敝傅祭识梁罅骄洹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弊杂勺楹狭废岸痢

2闭故靖鲂灾该读。

3笔ι互动背诵读。

五、回顾全诗,归纳升华

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六、拓展延伸,积累提高

1笔占一些王昌龄的诗读一读。

2笔占其他诗人的边塞诗读一读。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苯淌介绍诗人及《春望》的写作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义人。他生在一个“奉儒守官”、兼有诗歌创作传统的家庭里,这对他养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终生以诗歌关注国计民生的伟大现实主义大师有着深远的影响。不少研究者把杜甫的生平分为四个时期,即读书与壮游期,困守长安期,战乱流离期和飘泊西南期。756年6月,“安史”叛军下唐都长安。7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鹿阝州的羌村,自己前去投奔,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诗人在长安城内忧虑国家命运,惦念家人下落,于公元757年3月写下了这首《春》。

2卑迨椤洞和》,解题。

春望:春天在高处远眺。

二、感情朗读,体会情感,培养想象力

1庇米约合不兜姆绞蕉潦文,做到把字读正确,读通诗句。

2苯淌Ψ抖痢

3敝傅佳生读好节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在读中初步认识“溅、恨、抵”三个生字。

(2)学生互读互评。

(3)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4弊远磷晕颍结合注释及有关资料了解诗的大意,并激励学生大胆质疑。

5碧寤崆楦校培养想象力。

(1)读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景象?诗人看到这些景象,是怎样的心情?(凄怆之情)

(2)美好的春景,在诗人看来却“花溅泪”“鸟惊心”,这是为什么?

(3)指导朗读前四句。学生自读,自评,评后再读。

(4)国家沦陷,忧虑国家命运;无法和家人团圆,倍感思亲;诗人“白头搔更短”,直至“浑欲不胜簪”这种愁,这种痛,你能体会出来吗?

(5)带着这种愁,这种痛,感情朗读后四句。

三、背诵全诗,总结归纳

1毖生自由练习读。

2闭故靖鲂灾傅级痢

3笔ι互动背诵。

4弊芙崛诗的表达方法:前4句写景,借景抒情,后4句叙事,借叙事抒情。

四、拓展延伸,积累内化

课外收集、阅读杜甫有关忧国忧民的诗篇。

第3课时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1敝该背诵前两首诗。

2苯樯苁人的生平。

本诗是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戚继光的诗作。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山东登州(今蓬莱)人。戚继光出身将门,从嘉靖34年(1555)开始,他招募“戚家军”,在浙江抵抗倭寇,成为抗击倭寇的主力,在抗倭的战斗中连连大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后辞官归乡,病死于家中。戚继光堪称军事家,对练兵、冶械等都有独特创见。

本诗是戚继光为数不多的诗作之一。他以浅显的笔调,描绘了自己的戎马生涯,表达了一个将帅对国家的忠诚和报国之志。“马上作”即骑在马上吟出的诗作。

3币导学习《马上作》。

二、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1毖生自读,认识“驱、驰、戈”三个生字。

2苯淌Ψ抖痢

3敝傅佳生读好节奏。

南北驱驰∥报主情,

江花边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

都是横戈∥马上行。

4毙∽楹献鳎根据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意。

5笔的前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指导学生读出无比自豪之情。

6毕胂笠幌抡馕唤军在战场上作战的情景。

三、朗读、背诵

1敝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北乘小

四、拓展延伸,迁移练习

仿照戚继光的《马上作》,替海军名将邓世昌写一首《舰上作》,表达他的爱国情怀。以填空形式完成。(参考:劈波斩浪白云蓝海乘风舰上行)

舰上作

()报主情,()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

五、识字、写字

1背鍪旧字卡,巩固识记生字。

教师示范,重点指导写好以下字:塞秦恨欲驱横戈。

2毖生描写生字后,独立书写。

第14篇:《古诗三首》的语文教案

古诗三首

目标:

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认识4个生字。

能力:背诵三首古诗。

情感: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想象诗中描绘的优美诗境。

重点: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难点:想象诗中描绘的优美意境。

教法:读中领悟。学法:自主探究。

教具:挂图、课件、资料。

流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读熟诗句:

1.读准字音。

2.把诗句读通顺,读流利。

3.让学生体会怎样才是读诗,为下一步诵诗奠定基础。

三、读懂诗意:

1.让学生自己对照时候的注释,想一想每句诗的大概意思,在想想哪些词语的意思还不理解。

2.小组学习,向同学和老师请教。

3.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予以点拨后,要求学生把各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体会诗境: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

2.在读的基础上,绽开丰富的想象,并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语言描绘出来。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朗读抒情:

1.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用自己的朗读把诗人的感情表达出来。

2.配乐朗读,在朗读中加深体会,获得审美感受。

3.在朗读中自然成熟。

三、欣赏解读:

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从诗的感情、意境、语言等方面谈自己的理解。

四、拓展诵读。

五、积累内化:

1.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背诵三首古诗。

2.阅读其他描绘植物的古诗。

板书:

《早梅》

………白玉条

似玉

………傍西桥

不知……花先发

如雪

疑是……雪未消

第15篇:古诗教案

(一)比赛说词,引入课题。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个词语比赛吧?

1、你们知道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春风送暖,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百花齐放,这真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啊!

2、春花有哪些颜色,你知道吗? 这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啊!

3、春花除了颜色艳丽,还有什么特点?(数量多)那你们能送个词给这么多的花吗? 这真是一个万紫千红的世界啊!

(二)介绍由来,解诗题。

1、指着事先写好的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齐读课题 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2、你对课题的说法有什么疑问吗?

(谁一个人到江边来寻花?为什么一个人到江边来寻花?他到江边寻到花了没有?)

(三)初读,感悟诗情。

1、大家带着疑问自由读诗。要读得字正腔圆、通顺。读的时候,还要仔细看看书上的插图和注释 。 自由读,开始。

2、读了古诗,你们知道是谁一个人到江边来寻花了吗?(杜甫)

3、唐朝大诗人杜甫生在战乱历经磨难,看尽人间离苦、红尘悲情,擅用七律、排律忧黎民,忧天下;他晚年曾“飘泊西南”,臆想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任一腔喜悦随风潜入;也曾立于草堂赏早春,听两个黄鹂鸣翠柳,望一行白鹭上青天,把递进的豪情隐藏;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被称为“诗圣”,和李白齐名“李杜”。他忧国忧民直面战乱后由盛而衰的现实,用沉郁顿挫的风格记录历史。今天,我们就再次和他一起同行吧!

4、好,哪个同学来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是否读正确了。

5、读得正确,流利,非常好。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

6、老师对这首诗也有自己的感觉,我想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可以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伴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朗读,去那个莺歌蝶舞的地方

7、同学们,睁开眼睛。在老师读的过程中,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8、很好,请看大屏幕,诗中的景物花、蝶、莺是很多人都看到过,但是作者却能将这些景物写成了千古传唱的名篇,这其中有什么奇妙之处呢?让我们随着诗人慢慢前行,边赏边品吧!

(四)品读。

1、齐读古诗

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景物?(花、蝶、莺) 哪几句是具体写花的?

2、出示图和“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谁来读第一句?这句中点明了什么?(寻花的地点)地点在哪儿?(黄四娘家附近的小路上。)你怎么知道是在小路上?(注释上写着“蹊:小路。”)什么样的小路?还描写了哪些景物?(花)什么样的花?此刻,你就是杜甫,明媚的阳光下,你漫步在乡间小路上,看到“黄四娘家———(花满蹊)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啊?(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是啊,让人不由得感慨:出示“花真多呀,把小路遮得严严实实的!”指名读。你们能像我这样说一说吗? 出示:“花真 啊, !”(引导学生从花的颜色、气味、数量、姿态等进行自由表达。) (花真多啊,你看,把小路都遮得严严实实的了。)

(花真多啊,你看,把花枝都压弯了。)

(花真美啊,你看,红的似火,白的如雪,黄的胜金……) (花真香啊,你看,把小蝴蝶小蜜蜂都引来了呢。)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语言真美。那里的花多、花美,你们猜猜都可能有什么花呢?

好一派繁花似锦的美景啊,你们看,杏花开了,远远看去,就象天边粉红的彩霞;桃花呢,笑得小脸粉粉的;梨花挤满枝头,仿佛一夜间枝头坠落了满树的白雪,香气四溢。

3、孩子们,当杜甫一个人来到江边,看到这繁华盛开的景象之时,他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呀?(高兴的,喜悦的,赞叹的)是呀,那你就应该带着这种感觉去读呀!

4、杜甫除了看到很多美丽的花儿,还看到哪些景物?诗中是怎样形容蝴蝶和黄莺的呢?(展示课件) 出示:“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男同学读“留连戏蝶时时舞”。这一句中写了什么景物?蝶儿在做什么啊?如果我是杜甫,你是蝶儿,你会怎么对杜甫说呢? 对话:杜甫:蝶儿啊,你为什么在这儿飞来飞去啊?

蝶儿:

蝶儿:先生啊,你为什么 ?

杜甫:

(舍不得离去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因为他舍不得那五彩缤纷的花,那五颜六色的花,那散发着阵阵香气的花呀。)

(是呀!蝴蝶在花丛中时而起,时而落,时而左,时而右。)

看来,鲜艳芬芳的春花不仅吸引了蝴蝶,让彩蝶蹁跹不舍离开,也让诗人因此留连忘返。真是“留连——(戏蝶时时舞。)”

留连繁花的除了蝴蝶、诗人,还有什么?女同学读“自在娇莺恰恰啼。”句。这一句提到了什么景物?黄莺正在做什么呢?如果你是杜甫,你会对黄莺怎么说? 对话:杜甫:黄莺啊,

黄莺:

听到黄莺的鸣叫,诗人认为黄莺是特意为自己歌唱的。由此可见,诗人此时心情十分——(欢愉)确实是“自在——(娇莺恰恰啼。)”

5、岷江岸边,春光无限。鲜艳芬芳的春花醉了蝴蝶,迷了黄莺,也留了诗人。让我们一起读出诗人在春光中的沉醉吧!齐读:(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五)指导吟诵。

1、同学们,《江畔独步寻花 》品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那无边的欢乐,那么你们能连起来读一读吗?

2、听得出,你们已经陶醉在色彩浓丽的意境之中了,你们的思绪也随着那莺歌蝶舞飞到了迷人的岷江边了。

看,小路弯弯,百花烂漫。万紫千红,芬芳四散。杜甫独步西郊,不禁高兴地吟道――全 词 (学生齐读) 看,彩蝶蹁跹,留连不去;听,黄莺啼啭,娇柔轻软。杜甫独步西郊,不禁欢快地吟道――全 词 (学生齐读)

这就是独步寻花时那陶醉的杜甫,这就是独步寻花时杜甫的陶醉。

(六)拓展

1、同学们,读到此,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诗题,齐读诗题。读了诗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诗中写到花不仅多,而且美,这景色在春天随处可见,只要一出门就可以看到,为什么要“寻”呢?

2、介绍写作背景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裘马清狂, 漫游吴越,曾期许——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仕途失意,忧国忧民,曾愤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战乱被俘,历尽艰苦,曾伤悲——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辞官赴蜀,辗转流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上元元年(760)杜甫卜居成都西郭草堂,在饱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诗人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开的时节,他独自沿江畔散步,情随景生,一连成诗七首。此为组诗之六。

3、现在,大家知道杜甫为什么要江畔寻花了吗?(战乱中哀鸿遍野、满目疮痍,难得见到这如画的美景。诗人更没心情去寻找这种美景。)诗人寻找的仅仅是花吗?(他寻找的是一份远离战乱的安宁与和谐。)

4、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诗人心中久违的欣慰与欢愉吧!

第16篇:古诗教案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

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

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名楼送

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盛景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理解第

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目光送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心随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1、学习“孟、浩、陵、辞、唯”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在老师的指导下,借助工具书、注释、图片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感悟诗歌的内容,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能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阅读了解古代送别诗相关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相关内容。

一、情景导入,揭示诗题

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2、指名背诵《赠汪伦》、《别董大》。

3、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争相歌咏的题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堪称送别诗中极品,被人们传诵至今。

4、板书诗题,学习“孟、浩、陵”三个生字,了解诗题中有关“送”的内容:谁送谁?在哪里送?朋友要到哪里?

二、互动交流,分享信息

1、课件展示黄鹤楼名楼风采,认识这座江南名楼。

2、出示地图,了解“黄鹤楼”与“扬州”的地理位置,教师相机板画长江简图。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李白与孟浩然的资料。

三、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1、自由练读古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名朗读全诗,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借助注释等方式了解诗的大意。集 ⑴、指名概述诗的大意。

⑵、引导学生质疑。

⑶、结合板画弄懂“西辞” 意思。

四、赏析俪句,入境悟情

(一)、赏析“烟花三月”

1、引导学生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的画面,并用

一、两句话说一说。

2、共议“烟”的丰富内涵。(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的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使人产生无限遐想。)

3、出示多媒体课件,配乐欣赏烟花三月的扬州如诗如画的春景。

4、“烟花三月”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扬州吗?你还想到什么呢?(“烟花三月”不仅仅是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都是春意盎然,一派姹紫嫣红的景象。当时是盛唐时期,整个社会也如“烟花三月”般美好,诗人愉悦的心情自然流露。)

5、指导读好前两句诗。

(二)、品析“碧空尽”“唯”等词语。

1、诗中哪两个词最能体现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好友的情感之深呢?结合插图品析“碧空尽”“唯”。

2、浩瀚的长江只有一只“帆船”吗?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板画。

3、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朗读

三、四句,师生评读。

4、小结:“帆影尽”而“情不尽”,“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本诗正是表现朋友间依依惜别的这份浓情厚谊。相机板书。

五、知识迁移,拓展升华

1、拓展:自古多情伤离别,离别的诗歌何其多。你能将课前搜集到的送别诗选择

一、两首用速记的方法背下来吗?

2、练笔:⑴、人间最美的是真情,我们也曾有过与亲人或朋友分别难舍的时刻,你能否用抒情的话,在文中引用送别诗句把当时的感受写下来呢?⑵、把这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学生选其中一项进行练笔,交流。

六、整体回顾,总结全文

1、有感情朗读全诗,试着背诵。

2、总结全文: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送元二使安西》领略诗人王维的送别深情。

七、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1、了解其他类别的诗,如思乡诗、边塞诗、爱国诗、咏春诗等。

2、继续搜集李白、孟浩然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

对联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吟诵一对《红楼梦》中的对联,并写下来:

“黄金万两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寻。”

2、导语,揭题。 人生苦短,在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情。有人说,友情是真挚且宝贵的。的确,正如对联中所说的,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今天我们所要学习内容便与友情有关。(师板书课题)

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a、生试读,诵读(注意“孟、陵、辞”的读音)。

b.师范读(也可录音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古诗描述了一件什么事?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

2、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a、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应怎样来学习古诗?

b.归纳如下学习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3、“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

a、指名简介李白。

b.说说诗题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c.指名学生朗读,注意咬音的准确。

4、明诗意。

a、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古诗。

b、查字典或借助课文提供的注释,把它们“移注”到诗行中,读懂诗句的意思;记下不懂的问题,标注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不了的,在全班交流。

5、入诗境,悟诗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从具体的诗句中体会到的?

6、围绕“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提示:指导各组采用不同的汇报形式,如:介绍李白与孟浩然;说诗句意思,用逐句朗读逐句解释的方法;抓住“黄鹤楼”“之”烟花”“尽…„唯见”等重点词,解释、朗读、品味;抓课文插图,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画面,小组合作将李白与

盂浩然在黄鹤楼边依依惜别的情形表演出来等。)

7、小组汇报、交流。

(提示:在交流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来想象烂漫的春天景象,并能用一小段话描写下来,当场点评。)

8、诵读诗句,体会情感。

a.找出一对近义词(孤——唯),想象:当时李白伫立在岸边,他可能做了些什么?

b.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心情。

c、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拓展延伸,自主学习

1、出示唐朝王维的《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

a、罢:完了;完毕。b.柴扉:柴门。

2、出示自学要求。

a、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该诗。

b.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自学古诗,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尝试赏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心得。

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

2、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第17篇:古诗教案

29.诗词五首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古典诗词的不同体裁,积累有关古典诗词的文学常识。 (二)学习古典诗词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品味诗词的意境。 (三)诵读诗词,体悟作者的情怀和诗词中所蕴涵的哲理。

二、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二、研习诗歌 《归园田居》

1.朗读《归园田居》,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名陶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平淡之宗”之称。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首联: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南山; 劳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

把“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 颔联:晨兴理荒秽,带月荷(hè)锄归。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交代了劳作的时间:一整天;

写出了劳作的艰辛,\"带月荷锄归”写出了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诗人扛着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的一幅美丽的“月下归耕图”暗示了这种艰辛在作者眼里是快乐的。

颈联: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阳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为后文写“衣沾不足惜”做铺垫。 尾联: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点明主旨: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

4.主旨。

诗歌描写了诗人重归田园时的新鲜感受和由衷喜悦 。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5.齐读这首诗。 第二课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朗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3.写作背景。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4.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a) 望洞庭湖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齐平,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天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b) 赠张丞相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① 诗歌的首联和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诗的前两联写诗人登上岳阳城楼所看到的波澜壮阔的洞庭湖。这里“虚”和“太清”都是指天空。诗人不说天空倒映在湖中,而说湖水涵容天空;不说水天一色,而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突出了洞庭湖的宏大气象给诗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云梦泽是古代的大泽,地跨长江南北,后淤积为陆地。如果说“气蒸云梦泽”还只是视觉感受,那“波撼岳阳城”就既是听觉感受,也是触觉感受了。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博大的气势,写得雄浑壮阔,极富艺术感染力。

② 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明确:后两联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出仕,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的愿望。

揣摩诗句的深层含义。诗人面对波澜壮阔的洞庭湖,生发出“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的感慨,借双关(“济”,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直挂云帆济沧海”)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想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在天下太平盛世出仕为官,为民谋利,深感惭愧的苦衷。

求官而不得,只好“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了。这里用《淮南子》中的典故,巧为设喻。“垂钓者”,我们可以理解为居官位者,甚至可以理解为指张九龄。诗人希望张九龄引荐自己出仕,自己从此不再做“坐观”者,而也变为执竿垂钓的人。

5.主旨。

诗人借洞庭湖有感,婉转地向张九龄表明了自己愿为国效力的心愿。前四句描绘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后四句抒写诗人渴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

6.齐读这首诗。 《终南别业》

1.朗读《终南别业》,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

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 叙述诗人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

“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wǎng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兴致来了,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快意的事只能自得其乐。 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

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

随意而行,心情悠闲。这二句诗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 “偶然值林叟(sǒu),谈笑无还期”

偶然间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自由交谈说笑毫无拘束,忘了回去的时间。 突出了“偶然”二字 ,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 4.主旨。

终南别业表达了作者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的思想感情。 5.齐读这首诗。 第三课时 《渔家傲》

1.朗读《渔家傲》,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李清照 (1084.2.5.~1155.4.10.)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婉约词宗。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a) 诗文翻译

海天相接,翻涌着如云波涛,弥漫着茫茫晨雾,天上群星闪烁银河流转,海里千船摇荡扬帆飞舞。我的梦魂帆仿佛飘进天帝住所。听见他亲切的话语,问我究竟想去何处?

我说前方有那漫漫的长路,可叹已黄昏日暮,我空有惊人诗句。九万里长途,大鹏正迎风冲举。风啊,你不要停住,把我这小船吹到那仙人之府。

b) 诗歌赏析

词牌名《渔家傲》,标题《记梦》 分析《渔家傲》上阕:

《渔家傲》首二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以下三句写词人在梦中飞上了天空,见到天帝,天帝询问自己的去向。 《渔家傲》上阕一开篇,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 分析《渔家傲》下阕

下阕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感叹自己空有卓越的才华,虽辛苦求索,终因遭逢不幸,未能找到光明的出路。

4.主旨。

本词将真实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使梦幻和真实,历史和现实融为一体,构成了气度恢弘,格调雄奇的意境。

5.齐读这首诗。 《长相思》

1.朗读《长相思》,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他是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为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明珠长子,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但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在内心深处厌倦官场庸俗和侍从生活,无心功名利禄。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a) 诗文翻译。

我扈驾【扈驾】随侍帝王的车驾赴辽东巡视,随行的千军万马一路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

夜已深,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作者思乡心切,孤单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恼之意:家乡怎么没有这么烦乱的声音呢?

(“故园无此声”看似无理实则有理,故园岂无风雪?但同样的寒霄风雪之声,在家中听与在异乡听,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

b)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上片写长途跋涉的情景。

“一程”“一程”的叠用,写出了身离家乡之远,也写出了长途跋山涉水之苦。“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心在关内,心系故园。“夜深千帐灯”,可见军帐之多,队伍庞大,深夜羁旅于野外,思乡之意更浓。

下片“风一更,雪一更”,气候变化渲染了孤寂的氛围,打断了思乡之梦,懊丧之余更怀念宁静祥和的故园。

4.主旨。

《长相思》描写羁旅荒凉的塞外,抒发了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写尽了词人的孤寂和伤感,含蓄地透露了词人厌恶扈从生活的情绪。

5.齐读这首诗。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

第18篇:古诗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牧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

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第二课时(《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第三课时(《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重点难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第19篇:古诗教案

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

二、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

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

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

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

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师向学生明确:本诗分为两层。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

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

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四、研习新课

1、研习第一层:

提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尔:这样。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附]板书设计:

在人境

第一层

(果)←心远地自偏(因)

无车马喧

2、研习第二层

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 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⑵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⑶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⑷ 《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附]板书设计

悠然 → 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第二层

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3、学生齐读全诗。

五、以讨论小结本课。

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明确:

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行路难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一、整体感知:

《行路难》是一首交织着忧郁和乐观自信的抒情歌曲,主旋律始终是昂扬激越的。《观刈麦》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贫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二、教学过程:

1、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2、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撙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对他的一片深情厚谊,朋友们设下盛宴为他送行。但是他端起酒杯却又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放下了,他离开宴席,举目四顾,茫然不知所为。因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 ,馐不能食。因奸佞之闭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3、赏析

五、六句。

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即照应诗题“行路难”也抒写诗人在长安经历仕途**的深切体验和事与愿违的痛苦心情。这让诗人有多么的失意和无奈。

4、诗中借用历史故事的作用:

借用吕尚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5、诗歌的最后一句表达感情怎样的志向?

哪怕面前的道路,险峻而多歧,诗人却相信终有一天将长风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这是他唱出的最强音。

6、讨论本诗如何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

1) 巧用历史故事

2) 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

3) 跳跃式的结构,全诗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总之,全诗基调是激越的,是乐观向上的。

一、预习《行路难》

二、正课

1.朗读《行路难》。

2.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3.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4.赏析。

(1)前四句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停”

“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如此呢?(联系背景)

(2)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3)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4)最后两句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

“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

5.学生再读这首诗歌,背诵。

三、小结

这首诗为古风,巧用典故,夸张的描写,象征的运用,跳跃式的结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四、板书设计

行路难

停杯、不食、拔剑、茫然——忧郁悲愤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应题“行路难”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昂扬激越 豪迈乐观)

一、教

1、知

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 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 育: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居山阴(今绍兴)镜湖之三山村。这道诗作于次年春。诗中生动地描写了农村淳朴的习俗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真挚的情感。

(二)理解诗的意境:

1、“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农家热情、淳朴、热情好客,以丰馔款待客人的情况。“足鸡豚”,形容菜肴很丰盛。“足”,“足够”。“豚”,小猪,这里泛指猪。

2、“山重水复疑无踟,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联描绘了山水复杂纡曲的美丽风光,表现了游者的惊喜和豪兴。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述的是真实感受。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象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带村庄。

两句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3、“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前一联写村外风光,这一联转为写村中所见所闻。春社日将临,农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丰年,击鼓弄箫、载歌载舞,热闹异常;农家的穿载简洁朴素,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习尚。这二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4、“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意思是说,从今以后,假如你们允许我在空闲的时候趁着晚上的月色前来访问的话,那么,我会随时在夜间拄着杖叩启你们的家门的。这里,不仅说明了陆游与当地农民相处得多么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农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

一、导入。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镜糊的三山乡。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跟《钱塘湖春行》—样,也是记游的。诵读全诗两遍后,说说它在记游上跟《钱塘湖春行》有何异同。(异:诗人在村民家做客;游踪用了概括的写法。同:也写了游中可见;也用抒情作结。)

问:第

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表现什么?(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客人是谁?(诗人;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

讲:起势突兀,乍看似与游览无关,须读到最后才能懂得诗人的用意所在。上句是抑,言酒不甚美;下句突然扬起,说菜之丰盛。

问:第

三、四句跟前两句接得上吗?先说这两句的内容。(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这“又一村”指什么说的?(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不美?(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之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讲:诗人这样来写山西村,又是为下文“古风”一语张本的,因为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所以才能保存古风。

问:第

五、六句写游山西村所见。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略)这是写村中的习俗。

问:第

七、八句是抒情语,请先说大意。(今后如果有可能趁着月夜出来闲游,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门的。)按:诗人当时虽在家赋闲,但他有志报效国家,说不定什么时候仍会外出的,所以说“若许”,意思是“如果有机会”。

再问:这歼结尾方式跟《过故人庄》的结尾相似吗?(相似之处是,都是诗人对招待自己的主人说的,“就菊花”“闲乘月”“夜叩门”等都是美好韵意境。不相似的是,《过故人庄)把重来拜访说得很肯定,而这一首说得不甚肯定,仅是一种愿望而已。) (《初中语文第一册教案》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边教育出版社)

补充问:这个结尾跟开头是怎样呼应的?(这次游山西村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又看到了上古的遗风,深受感动,故有重游之念。)

三、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这是容易看出来的。但陆游是爱国诗人,虽是写记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确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诗中“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在许多别的事情上也同样适用。

[附录]仅供教师参考。

古人作诗有所谓“脱化”之法,即在前人诗句的基础上加以改造,使有新意。陆诗“山重”一联也是脱化前人诗句的结果,例如:

“遥看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流转处,忽与前山通。”

——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第20篇:古诗教案

《悯农二》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同学们,谁还记得《锄禾》这首古诗?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2、这首诗选自《悯农二》,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首,板书

二、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粒、颗、闲、夫、饿、死”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

2、、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李绅是唐代诗人。《悯农二》是李绅流传下来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内容深刻,对比鲜明,富有哲理。

3、理解诗意

农民在万物生长的春季撒下了种子,他们要为庄稼浇水﹑施肥﹑除杂草,每天是脸朝黄土背朝天,风吹日晒,到了金色的秋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了粮食的丰收,但是他们不能享用自己创造的社会财富,他们吃不饱﹑穿不暖,乃至饿死﹑不能生存下去。)

(结合插图的内容说明:这农民一家人各个骨瘦如柴,穿着破旧的衣衫,那位妇人的怀里抱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农夫站在一边面露难色,无可奈何。)

三、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读,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2、与小组成员一起练习朗读,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朗读竞赛,然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四、朗读古诗

1、配乐听老师范读并评议诵读情况。

2、伴着音乐自己练习朗读。

3、在小组内参与朗读,互相学习。

4、师生共同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五、总结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回忆《悯农二首》,请学生分别背诵。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蚕妇》一诗是以从事纺织的劳动人民的口吻介绍了她们看到的场景,板书课题:《蚕妇》

二、学习新课

(一)投影列出学习步骤,学生自学。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二)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并纠正

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一个从事养蚕纺织劳动的妇人到集市上去了一趟,回来后,泪水浸满了衣襟。那些穿着绫罗绸缎的人,不是养蚕织布的劳动者。

(三)指导朗读

三、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陶者》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色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3.会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诗的方法步骤。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3、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挖尽了门前泥土用来做瓦,可是自己屋顶上却没有一片瓦,有些人寸指不沾泥土,却居住着瓦片如鱼鳞的高楼大厦。

指导反馈,师生补充。

五、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收集描写劳动人民的古诗。

《所见》

教学目标:

1、能在古诗的语言环境中识记本课生字“牧、童、骑、闭”,学习部首“马字旁”。

2、学会吟诵古诗,读出古诗的趣味,熟读成诵。

3、借助看图说话,了解古诗的大致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吟诵古诗 ,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借助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看图说话。

教学过程:

一 看图说话,揭示课题。

(一)出示第一幅图,看图说话,学习生字。(图一:牧童骑在牛背上,张大嘴巴唱歌。)

2、初步了解牧童,学习生字“牧”和“童”。

(1)简介“牧童”,出示“mù

tóng”拼读音节。

(二)出示第三幅图,看图说话。(图二:牧童站在树下,抬头看知了。)

1、看图,用“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练习说话。

(三)揭示诗名,了解诗作者。

二 初读古诗,指导朗读。

(一)初读古诗,随机正音。

1、自由读古诗,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

2、再读古诗(自由读

指名读)

(二)再读古诗,正确停顿。

1、老师范读。

2、学生练习

三、理解古诗意思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四、背背

过渡:你看,诗人袁枚用简简单单的四行诗句把自己所看到的情景告诉了我们,还引发了我们的想象,这古诗真是太有魅力了!

1、同桌互背,指名交流。

2、吟唱古诗

(1)听录音

(2)生跟读

《池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池、偷、采,莲”四个生字。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训练说话。

1.

(媒体出示荷花的图片):请小朋友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看看图上有了什么。

师:刚才,大家都在静静地欣赏,看得很入迷。你能不能用“什么地方有什么”的句式来说一说你看到的画面?

指名学生交流。(预设:小河里有荷花。池塘里有莲花。等等)

2.“荷花”也然可以叫做(出示词卡:“莲花”)谁能借助拼音读一读?(指名读,再齐读)。

二.揭示课题。

你瞧,这些画面多有趣。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正巧看到了这一幅幅有趣的画面,就写下了《池上》这首诗。

师:你听清楚了吗??谁写了一首诗?(白居易)

三.读准字音。

1.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吟诵唐朝大诗人(生:白居易)写的(生:《池上》)这首诗。

师;请大家打开书本,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然后和同桌拼读这两个生字(出示“偷”和“采”),互相交流记字的好方法。

2、出示生字,读准字音,纠正字音 四理解意思

有一天,一个小娃娃看到一朵朵雪白雪白的莲花盛开在池塘中,心里可欢喜了。于是他悄悄地采了几朵白莲放在小船上,轻轻地撑着小船回家了。他以为没有人会发现他,可是那一片片被小船荡开的浮萍,使人们发现了他的踪迹。

(四)指导朗读

1、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朗读练习,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2、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竞赛,而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3、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四、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画》

教学目标

1.认识“远、看、近、听、春、还”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大致意思,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喜

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习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都猜过谜语吗?谁来出个谜语给大家猜?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请大家翻开书92页,自由读诗,注意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出示小黑板)这六个字你们会认吗?先自己在下面读一读吧!

3.学生自主选择读宇,重点指导读好前鼻音“近”、后鼻音“听”

4.读得很好,去掉拼音朋友也能读这么好吗?咱们开火车比赛来读一读吧1

三、再读古诗,读通诗句

1.生字读得这么好,相信大家再读古诗时一定能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

自己在下面读一读。

2.同座互读、评,指名全班读、评。

3.全班齐读。

四、品读词句,领悟诗境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妍斗艳, 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五.整体感知

1、练读,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

2.小组学习成果展示。

3.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六、课外延伸,再现情境

1.师:(充满激情地)这首诗可真有趣呀,短短几十个字就描绘了这么美的一幅景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吗?(学生扩展背诗,激发喜爱朗读古诗的情

感。)

2.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诗,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搜集更多古诗参加下周班级开展的“古诗诵读会”

《画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简笔作画,激发兴趣

1、教师发给学生画有圆点虚线的公鸡轮廓图。

2、有位诗人叫唐寅,写了一首诗叫《画鸡》。这首诗写的就是同学们画的这只大公鸡,你们想学吗?

二、初读古诗 读同课文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

2教师整体范读,初始难读字

四、品词赏句,感悟诗情

1、这只大公鸡的冠子和羽毛有什么特点?(头上红冠 ,满身雪白。有谁知道它一般在什么时候叫?大公鸡怎样叫?大公鸡一叫,人们就去干什么?(学生据古诗内容回答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

2、说一说这句诗的大意。

3、体会大公鸡的勤劳:这首诗的作者喜欢这只大公鸡吗?为什么?

六、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静 夜 思》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生字“头”、“乡”、“光”、“故”,认识新偏旁“攵”。

2.初步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诵读时能做到正确、有 感情。

3.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积极主动地诵读古诗文。

教学重难点:

1、会认10个生字,写好4个字。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意境。

教学准备:录音机,《思乡曲》音乐磁带,多媒体课件,书中插图。

教学流程:

一、猜谜语导入

1.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谜底:月亮) 2.板书课题,(教师板书,学生齐书空)认读生字“静”“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己读诗,随文识字。

(2)出示10个生字,会写生字“头”、“乡”、“光”、“故”等

(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

三、感受诗意,再读古诗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四、指导朗读背诵

《锄 禾》

教学目的

1.理解每行诗的意思和全诗内容,懂得农民劳动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教育学生要尊重农民的劳动,爱惜粮食。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能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并正确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题目是“锄禾”。很多同学都会背诵这首诗了,那么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锄禾》

二、指名朗读课文。同学们认真看书,然后在书上划出生字来,指名读生字。

三、讲读课文:

(一)板书:锄禾日当,汗滴禾下土。

1.讲解字意:

锄:给禾苗锄草松土,是在劳动,指动作。

禾:指禾苗或庄稼。

日:太阳。 当:正是什么时候的意思。 午:中午。 滴:滴到的意思。

(二)诗的意思。

中午,太阳高高悬挂在空中,农民在烈日照射下,一手拿着锄头,一手擦汗,在田间给禾苗锄草松土,一滴滴的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

(三)板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理解字意:

盘:盘子

餐:饭食

皆:都的意思

2.第2句诗的意思:

(参考:谁知道碗里的饭,每一粒都是用农民辛苦劳动的汗水换来的。)

(四)指名背诵全诗。

四、小结: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提示:作者看到农民辛苦劳动,知道粮食来得不容易,表达了对农民劳动的艰辛的同情。告诫人们要爱惜粮食。

《游子吟》

教学目标:

1、随诗句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3、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观察。

出示挂图:学生观察,讨论:说说你从图中看懂了什么?

二、初读古诗。

1、读读古诗,找出你不认识的字,借助生字表中的音节,把它们读准。

2、把生字多读几遍。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三、再读古诗,大致了解诗意。

1、把生字带到课文中读,把诗句读顺。

2、讨论:说说你懂了什么?(结合图)

3、全班交流。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教师范读:

导语:儿子要出远门了,母亲亲手缝制衣服。儿子要走多远,母亲的心就会跟多远。从孩子出发的那一刻起,母亲就盼望它早日归来。

教师诵读古诗。

2、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诵读古诗。

3、指导背诵。

4、全班齐背。

五、作业设计。

把今天学的古诗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七步诗》

教学目的:

1.了解《七步诗》的背景,理解古诗所隐喻意思。

2.模仿作者声情并茂朗诵古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并正确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设置悬念:来数数看,老师走了几步?

2.介绍诗名和作者,引出背景故事。

1)介绍诗名和作者:古代有个叫曹植的人,在这七步中作了一首古诗,就叫《七步诗》,他的本领大不大?为什么他能在七步中就作出诗来呢?

2)师简单讲解:古代有个人叫曹植,他有个哥哥叫曹丕,曹丕做了皇帝以后,总是妒忌曹植的才华,怕他长大之后会夺取自己的皇位,因而要设计陷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七步中作出一首诗,否则就杀头,结果曹植就作出了这首《七步诗》。

三、欣赏学习《七步诗》

3.欣赏《七步诗》课件

4.提问:你听到了什么?你听懂了哪句?能说说是什么意思吗?哪一句没听明白?

5.师进行朗诵,师讲解古诗意思,帮助孩子理解古诗中隐喻的内容,结合背景更好理解古诗。

四、朗诵七步诗。

1.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学念古诗。

2.跟着老师一起朗诵。

《明日歌》

教学目标:

1.通过倾听故事,理解古诗中“复”、“待”、“蹉跎”等字、词的含义。

2.欣赏并理解古诗。

3.知道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

欣赏并理解古诗。

教学难点:

知道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时间。

教学准备:

1.相关图片。

2.古诗录音带一盒。

教学过程:

1.欣赏、理解故事《等明天》。

★指导语:为什么下雨的时候小猴子没有地方躲雨?

2.完整欣赏古诗《明日》,初步发现古诗语言的特点(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寓意)。

★指导语:诗歌里说了些什么?哪些地方你听懂了,哪些地方你不明白? 3.再次欣赏古诗,理解古诗中的字、词及古诗所表达的含义。

★指导语:这首古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师生完整欣赏并朗诵配乐古诗。

明 日

(清)钱鹤滩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弟子规一》

教学目标:

理解意思,教育学生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不但孝,关键是顺。

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教重难点:

关键在落实上。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小朋友理解孝道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1、听泛读“父母呼 ”之“须顺承”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分行读。

6、理解大意:

父母呼 应勿缓

解读:父母呼唤我们,听到就应该马上答应,不要慢慢吞吞,半天不回答。 父母命行勿懒

解读:父母让我们去做事,应立刻起身去做,不可拖延偷懒。 父母教须敬听

解读:父母在教育我们的时候,应该怀着恭敬的心去倾听。 父母责须顺承:

解读:小朋友有时做错了事,家长会批评责备我们。我们要赶快承认自己的错误,虚心接受,不要让家长生气。

《弟子规二》

教学目标:

教会小朋友在家应该掌握的一些礼节、与尽量做到的事项。

进一步理解怎样才是“孝”。

教学重点:

会读、会背。进一步理解“孝”

教学难点:理解意义,能在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尽“孝”。

教学准备:音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齐声背诵“父母呼”。

2、是否帮父母收拾餐桌。

二、学习“冬则温”之“业无变”

1、听泛读“冬则温”之“业无变”。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分行读。

三、了解意思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解读:要求小朋友了解一年四季的变化,冬天冷,则需要暖温。夏天热,却要凉爽。一天的开始,早晨要想好今天应做的事情,晚上要按照大自然的规律,安寝。弟子规这里是教育小朋友要用心体会照顾自己的父母。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解读:教育小朋友外出要向父母秉告,免得父母为自己担心。比如;早上去上学时要跟父母说:“爸爸妈妈,我上学去了!”放学回来要先向家长报平安。“爸爸、妈妈我回来了!”生活要有规律,免去父母牵挂。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对自己一生都有帮助。

四、拓展: 行孝是每个人的责任,是天下所有做儿女应做的事情。同学们,我们的父母是不是很辛苦啊。你们想不想孝敬一下为你辛苦为你操劳的父母呢?设想一下:今天放学回家,你看到父母工作了一天非常劳累,你想怎样孝顺你们的父母呢?(生答)

《弟子规三》

教学目标:理解“事虽小 勿擅为”“ 物虽小 勿私藏”。

能在生活中实践。

教学重点:

理解“事虽小 勿擅为”“ 物虽小 勿私藏”。

教学难点:

通过圣贤的教诲,启发培养孩子的孝心,让他们知道怎么具体去做!

教学准备:播放音频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齐声背诵。

2、昨天为父母做的什么事情。

二、学习“事虽小”之“亲心伤

1、听泛读“事虽小”之“亲心伤”。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分行读。

三、了解意思。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苟: 如果、假使

解读:小朋友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经过父母的同意方可去做,不可擅自做主,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错误。如果你擅自做了,作为晚辈你是没有道理。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苟: (同上)

解读:看见别人再好的东西,不可将它据为己有。即使是再小的东西,哪怕是一块橡皮,一只铅笔,都不该拿人家的。从小去掉自己的贪占心,长大才不会犯错误。如果是随便乱拿了人家的东西,被别人发现了,父母会为你的行为而感到羞耻。

四、作 业:关心自己的父母喜欢吃什么?干什么?用心体会父母的心情。

《弟子规四》

教学目标:

理解意思,启发培养孩子判断是非的能力,启发培养孩子的孝心,让他们知道怎么具体去做!

教学重点:

会读、会背,理解孝道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能在生活中实践. 教学准备:播放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① 背诵“事虽小”。

② 给父母洗袜子了吗?怎样洗的?父母说了什么?

二、学习“亲所好”之“亲所好”

1、听泛读“亲所好 ”之“贻亲羞”。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分行读。

三、了解意思。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解读:父母亲喜欢你做的事情,你要尽量去做,不要敷衍了事,漫不经心。父母厌恶的事情,你要小心谨慎的去除,包括你的一切坏习惯。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解读:我们的身体是父母给的,我们不敢随便毁伤,即使是手臂上划一个口,父母都会担心的,何况大病父母会难过伤心的。如果你的品德不好,你的亲人就会为你羞愧。

四、作 业:回家询问自己的父母,希望自己做什么?不喜欢自己做什么?自己家的家教是什么?父母希望你长大做什么?

《弟子规五》

教学目标:

懂得尊敬父母,用心体谅别人的心情。帮助父母改正过失要讲究方法。 教学重点:

会读、会背

教学难点:

理解意义,学会体谅。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齐声背诵“亲所好”。

2、询问自己的父母,希望自己做什么?不喜欢自己做什么?自己家的家教是什么?父母希望你长大做什么?情况。

二、学习“亲爱我”之“柔吾声”

1、听泛读“亲爱我”之“柔吾声”。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分行读。

三、了解意思。

1、“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父母那么疼爱我,我孝顺他们有什么困难呢?父母如果憎恨我,我们仍然要对他们孝顺,这才表现出我的贤德。

2、“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父母有了过错,要劝谏他们,让他们改正,劝谏的时候要和颜悦色,柔声细语。

四、作

1、背诵“亲有过”。

2、把故事讲给父母听。

《古诗语文教案模板.doc》
古诗语文教案模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