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老师说课教案模板

2020-04-18 来源:教案模板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陆老师说课

以读促情 走进秋天

——《秋天的雨》说课设计

开发区同升小学

陆国珍

一、说教材

《秋天的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它是一篇抒情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是在写秋天。有这样一句话:万美之中秋为最。那如诗、如画、如歌的秋天总能带给人们美好的享受。作者抓住秋雨的特点写出秋天缤纷的颜色,秋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各种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将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串起来,呈现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1. 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因此体会课文语言,运用语言,体会秋天美是本课的重难点。根据这些特点,在第一课时我对学生进行了识字教学,通过朗读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让学生初步感知了秋天的美,因此,在这一课时我制定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过程与方法: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体会秋天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2.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生动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分层次朗读,体会秋天的美

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3.教学难点

课文使用多种修辞手法,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体味文中的语言,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是教学中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在教学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情境指导法,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陶冶情感。

2.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读为主的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流程

(一)欣赏秋景,悄然入情。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我由孩子们喜欢的雨说起,首先带她们去看秋雨。(出示课件)在美丽的秋雨里,让他们去感受、去体验。这样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进入下阶段的学习,从而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初悟小诗,整体感知

为了延续上一环节的情景,我将生字以雨点的形状出现在画面上,让孩子们快速地读出小雨点的名字,其实就是在巩固上节课的识

字教学,同时也调动了孩子们读书的积极性。有了兴趣,读书的效率就会提高,从而训练他们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接着,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朗读课文,同时提出读书要求。再联系课文图片,想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秋雨的。学生在反馈这一问题时,我引导学生找出1—4段的第一句话,一会儿,一首描写秋雨的小诗就展现在我们眼前。然后,让学生在品读小诗中去感受秋雨,这样就潜移默化地把这些句子储存到了孩子们脑海中。

(三)紧扣文眼,感受美丽。

第三个环节的深入品读,是教学中的重难点。课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秋天人格化了。这些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因此,我借助多媒体,再现文中景物来解决这一难题。

1、图文并茂,以读促情。

新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首先我让学生在欣赏秋景的同时,欣赏老师范读,用范读为学生打开秋天的大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秋天的雨。在学习秋天颜色的部分,我先出示一张无颜色的银杏树图(课件),让学生想象:“秋姑娘会给它穿上什么颜色的的衣裳呢?”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找出相关句子进行填充,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然后再现黄色银杏树的画面(课件)。这样,让直观的画面直切孩子们的头脑中,,随机出示句子(课件)。这句话一连用了三个“扇”字,使原本静静的画面立刻动起来,不但把银杏树叶写活了,更把银杏树也写活了。这时抓住机会对“扇”字进行巩固教学,加深学生对句子的理解。接着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下面的内容,提出问题:“同样能把树叶写美、写活的句子还有吗?”让他们通过朗读找出句子(课件),指导学生抓住这两句话中表示动态的词语,一遍一遍有目的地朗读,让他们从读中领会修辞手法的运用。

2.理解品味,读中悟情。

当孩子们心中对秋天已留下美好印象时,我再出示一张丰富绚丽的秋景图(课件),让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所看到的画面。其实他们早就在反复朗读中感悟到了本段的文眼“五彩缤纷”一词的含义, 不知不觉这个词就会脱口而出。同时很自然地感悟到这一段的中心句。这种图文结合的方法,不仅使学生直观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感受到课文语言的优美。紧接着引导孩子们进行比喻句的仿说练习:“秋天的雨,把 __ 色给了__ ,__ 像 __ ”这样就让学生把吸收到的美及时释放出来,学以致用,实现语言内化,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3.总结学法,悟中说情。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为本课结构相似,学生在学通学懂前面内容的情况下,鼓励学生总结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学生读完课文后再欣赏丰收的秋景图(课件)。要求他们用鼻子闻一闻,说一说闻到了秋雨中的哪些气味,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对积累的运用。

课文第四自然段描写了深秋的动植物准备过冬的繁忙和热闹的场面(课件)。这段文字妙趣横生,恰恰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于是

我顺学而导,以学定教。为了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我让他们看完图片后再读课文,读完后采取小组合作,进行场景的述说,这样不但实现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而且实现了学生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同时实现了感情的升华,实现了教学由扶到放的过程。

4、升华感情,拓展美丽。

在前面的环节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结合画面,深深的感受到了秋天的美,这时,我要求学生结合当地的秋色用一个词说出心目中的秋天,于是,“美丽、丰收、欢乐”这些词立刻从他们口中说出。这时我乘机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背下来。这样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最后,我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秋天,可以写一首小诗,可以画一幅漂亮的图画,也可以写一段话,让秋天的美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四、说板书

这堂课我抓住秋天的三个特点进行板书,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便于学生理解。(出示课件)

11.秋天的雨

颜色 气味 声音 五颜六色 香香 甜甜 冬的消息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我通过多种方式,创设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自由、开放,弘扬了学生的个性的课堂氛围。努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受到美的熏陶。

推荐第2篇:老师说

语文老师说,你们很美,

是一种回归大自然的天然美;

数学老师说,你们很美,

那轻盈一跃是对称的美;

政治老师说,你们很美,

是负出与收获的辩证美;

英语老师说,

在古典的文化美后你们有欧式的拼搏美。

推荐第3篇:老师说

老师说:我被家长责问得哑口无言,我被领导恐吓得噩梦连连,我被教师法骗得有冤难辩,我被学生折磨得遍体鳞伤,我被专家羞辱得无地自容,我被社会捧上天后摔了个半死!教师是什么? 教师可以当警察:因为整天在班里破案; 教师可以当主持人:因为整天为公开课想游戏和花招;教师可以当演员:因为一会态度和蔼一会暴跳如雷; 教师可以当清洁工:因为整天扫地、擦玻璃; 教师可以搞工艺美术:因为整天写黑板、布置教室; 教师可以当作家:因为整天写计划和论文; 教师还可以到市场上叫卖东西:因为练出了高音和厚脸皮。教师是什么? 在文人眼中,教师是培养祖国花朵的花匠。 在不知情的眼中,教师是一天到晚都在放假的闲人。在医生的眼中,教师是更容易患咽喉癌的禁用词语。 在商家眼中,教师是一个吝啬鬼。 在妈妈的眼中,女儿当教师,容易找一个好老公。 在未婚男人眼中,娶回一个教师,相当于娶回一个保姆,一个家教,和一个文秘。教师是什么? 法律说,教师归属事业单位管理,工资应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水平。经济说,教师是“臭老九”。 神圣一点说,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纯真一点说,教师是孩子王。 一个家长说,教师一天到晚在收钱;又一个家长说,我孩子成绩好,是因为他聪明; 还有一个家长说,我儿子成绩差,都是老师不会教。 教师是什么? 应试教育说,都是教师惹的祸; 素质教育说,明明白白我的心。教师是什么? 教师说,我只是一个左右为难的可怜虫。人事部歧视教师分三步走:1、让教师的职称与行政级别脱勾,这样公务员就可以绕开知识分子独上高工资了。—掩耳盗铃! 2、故意推迟绩效工资发放时间,慢刀宰人,迫使教师最后接受比公务员低得多的标准。—委曲求全! 3、将教师养老推向社保(已开始试点,请大家留意),以平稳过渡,骗大家上了这条贼船后,再让教师与农民工相差无几。——减轻负担!教师育人终日疲惫, 学生告状回回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税。 从早到晚比牛还累, 一日三餐时间不对。 一时一刻不敢离位, 下班不休还要开会。 迎接检查让人崩溃, 天天学习不懂就问。 晋升职称回回被退, 抛家舍业愧对长辈, 囊中羞涩见人惭愧。 百姓还说我们受贿, 青春年华如此狼狈。 请教师们将信息转发群友,让所有教师都知道并参与这次活动。是教师的都有体会,就发吧;不是老师也看看,也无所谓。

推荐第4篇:幼儿家长对老师说的话

1.宝贝,现在你上学了,老师和同学将会陪你度过美好的幼儿园生活。爱老师,爱同学,守纪律是每一个优秀的小朋友必须做到的。告诉你一个秘密,老师就喜欢爱吃饭、诚实、勇敢的男子汉。

2.新学期的脚步近了,爸爸妈妈看着你一天天的长大,非常欣慰。希望你在新学期里:健康快乐的成长,在幼儿园里好好学习知识,做一个懂事听话的孩子。你快上小学了,希望你在这学期更加努力学习,越来越讨人喜欢。爱你的爸爸妈妈

3.希望孩子能够在健康快乐中学习,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听老师家长的话 ,希望老师严加管教

4、希望该孩子在校能遵守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能尊师爱友,虚心求进,能以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回报父母。

5、希望老师多一点道德教育,多一点学习难点,不要让孩子认为上了大学就等于进了天堂。

6、现在的孩子有一股傲劲,希望老师严加管教,循循诱导,使孩子走向社会时,是一个成功的人材。

希望我女儿虚心的学习,有特长之处加强学,不断上进,不足之处要加强学习,力争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文化素养。

作为学子,应以学业为重,理当争分夺秒,那有缺课之理,违纪之言。如不痛该前非,则家里将不再供学。

家居贫困山区,父母虽有小职,但微薄的工钱还往往不能如数到手,只能维持温饱。且父常年有病在身,还要赡养老人,现在住房贷款,入学也贷款,妹妹又要高考了,条件只许节俭,不许奢华,如花钱不顾家底,超越所限,重负不堪,物极必返。

就学机会来之不易,如不再珍惜,不专心功课,不提高成绩,不但愧对苍天,而且将来也难立足社会。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言行穿戴必须大众化。听从老师教诲,遵守学校要求。成才之道,为人之本定当铭刻在心。

望各位指导老师因人施教,严律该生。敬请班主任老师速把联系电话告知家里。

谨托。切记!

愚儿——知识得以长进,承蒙师传管教有方,用心良苦。但愿其儿虚心学习,有志气学好本专业课,为未来的前程奠定好知识基础,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作为**的父亲敬向各位关照学子的师长以及热情帮助**的同学,表示深深的感谢,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推荐第5篇:出色的老师说课搞

《出色的老师》说课稿

一、分析教材

《出色的老师》是语文出版社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规则与公平,其中既有中国古代的名人轶事,又有当代作家的经历见闻。学生阅读这些作品,能深切地体会到规则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出色的老师》讲述了作者在美国南加州法律大学读书时,一只朋友送的手表失而复得的故事,赞颂了那位黑人同学模范地坚持公共道德和遵守规则的优秀品质。旨在引导学生树立遵守规则,培养良好的公共道德,做一个遵守社会公德的好公民.

二、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对本学段的具体要求,并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等的实际情况,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品析文中描写“我”心理变化的词句,从中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及其原因。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为什么说黑人同学是一位出色的老师,从中体会黑人学生的美好品质,受到启发、教育。

3.认识讲公德和遵守校规的重要,培养学生树立公德意识,遵守校规校纪。

根据拟定的学习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抓重点词句,体会我情感与认识的变化及其原因,感受黑人学生拾金不昧、爱护环境的公德之心。

难点是:联系上下文,理解“但那位黑人学生可真是位非常出色的老师!”这句话的含义。

三、教法学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基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我构建“导——读——悟——拓”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和谐的课堂情感氛围。对本课的教学,老师从“悟”字出发,以读为本,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明理,让有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学习,让课堂真正动起来。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过程、

良好的教学设想要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水平,再立足教材本身的特点,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我具体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回顾课文,激趣导入

开门见山点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八课《出色的老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和老师一起写课题)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内容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同学回答,教师小结:文中的这位黑人学生相对作者而言,只是一位陌生的同学,虽然拾金不昧,将捡到的手表归还给作者,却又无情地到校长办公室告发了作者,使作者受到了高额的处罚,这样一个人怎么会是一位出色的老师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疑惑一起走进课文,去体会这位出色的老师的“出色”之处。【设计理念: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回顾,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课的主要内容,训练有条理地叙述事情的口头表达能力,引出本节课的学习。】

(二)、品读课文,体会“我”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

1、教师引导,初读感知

浏览课文,画出中心句——“但那位黑人学生可真是位非常出色的老师!”(培养学生自主捕捉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

2、自主学习,自读自悟。

教师出示导学提示:让学生默读课文,用“——”画出描写“我”感情变化的语句,并读一读,体会变化的原因,做好批注。给学生独立自学,随心所欲写感想的空间,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

3、组内交流,品析语句

经过自主学习写出感受,每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先让学生在组内交流各自画出的句子及写的感受。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解决自主学习中存在的疑问。(在这期间教师要走下讲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聆听学生的心声,并点拨学生理解重点句子。)

4、全班展讲交流

在足够的交流之后,开始进入全班汇报展示过程,达到智慧共享的目的。教师针对重、难点处引导深人品析,重点指导下面的句子。体会“我”情感变化及其原因

(1)“可是,这块手表却在一次晚餐时丢失了,可以想象我当时是多么伤心,就像丢了自己的魂魄一般。”。教师设置问题:“丢了魂魄是什么样的?”去掉这句话中“就像丢了自己的魂魄一般”这半句,和原句比较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并出示句子,对比读一读,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中体会作者把自己伤心之情写得真实、生动的写作方法。)为理解丢失手表如此伤心的原因。教师追问: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电子手表,丢失了可以再买,作者却为什么如此伤心呢?学生联系上下文自由发表意见,体会这块手表对我的意义。师小结:手表传递着真挚的友情,寄托着我对祖国、好友的亲切思念,在异国他乡给我带来心灵上的慰藉。所以我丢失了手表,就像丢失了魂魄一样,伤心至极啊!师生一起用读来表达作者难过的心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

(2)教师相机提出:就在这时,我的手表失而复得,我又是什么样的心情?指名读一读写作者此时心情的句子。

“天哪,正是我心爱的电子表。我高兴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了,连忙对这位拾金不昧的黑大哥表示谢意。”

理解这段话教师抓住“高兴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了”,用一个成语说叫——喜极而泣。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我此刻的心情呢?学生会说出(欣喜若狂、喜出望外、喜不自胜),接着引导 了解作者高兴的原因:黑人学生拾金不昧,使我的手表失而复得。并板书:高兴、感激、拾金不昧。指导学生带着欣喜之情再读这句话,再次体会我对手表的珍爱

(3) 教师描述:就是这样一位好人,却将我告发了,使我受到了高额处罚,四十美金呀,远远超过了那块手表的价钱,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出示第8自然段齐读。体会我此时的心情(痛惜、委屈)。“我”对黑人大哥的情感态度有什么变化呢?点名读句子。

“我一看,马上露出了感激的笑容,这不就是那位拾金不昧的黑大哥吗”

出示肯定句,让学生读一读,对比体会反问句式表达的我遇见黑大哥时惊喜与激动的心情。

(4))接着出示句子:“我顿时明白了,告发我的就是那位把表还给我的黑大哥!我用一种极其困惑的眼光看了他一眼,他给我的居然是一种遗憾的笑容,还笑着解释了一句:“这是公德,这是规则!”他居然还笑得出来,真不仗义! ”

教师提问“我用极其困惑的眼光看了他一眼”,“我”的眼中带着怎样的疑问?面对“我”的疑问,黑大哥的表现是怎样的? “我”对他的笑有着怎样的感受?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师小结:二遇黑大哥,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谁用比较准确的词来表达“我”的情感?学生回答(真不仗义)的(家伙)

(5)当“我”愤愤不平去交罚金,和蔼可亲的收罚金的老太太的一席话却让我翻然醒悟,“翻然醒悟”是什么意思?我忽然间悟到了什么? “我”醒悟后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出示课文第12自然段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讨论:为什么“我”与老人都认为黑人学生是一位出色的老师?师巧妙地利用《有效教学法》中的煽风点火法和小纸条法引导学生领悟到(黑人学生拾金不昧,自觉遵守公德;爱护环境,维护公德;对“我”进行了公德教育)

(这一环节在集体交流中,抓住“我”感情变化的句子,通过指导朗读、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意思表达的感情,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能力,感悟黑人大哥优秀的品质。继而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三)拓展延伸

举例说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一个遵校纪、守校规的好学生?

( 通过拓展练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训练他们的书面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公德意识。)

(四)、结合板书,整体回归

指名说说为什么黑人学生是一位出色的老师?学生齐读课题,读出对黑人学生的理解与尊敬。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个微型教案,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展示教学的总体思路。

推荐第6篇:小学语文老师说课技巧

小学语文教师说课技巧

旗风学校

蒙丽萍

一、说课的内容

说课的方法有多种,有“四说法”、“五说法”、“六说法”,但万变不离其中,总是要说清教材、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说明白教学过程以及理论依据,说明白板书练习……

一说教材——明

说教材一般说三句话——

1、说课内容是什么教材的课文;

2、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本课文有什么特色。

如:《小鹰学飞》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叙述了小鹰在跟随老鹰学飞的过程中,老鹰不断向小鹰提出新的目标,从而使小鹰懂得天外有天,学无止境,应该不断进取的道理。课文结构相近,语言生动,对话居多,插图逼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说目标——清

这一环节也可分二个层次表达:

1、先说一说你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依据一般有三—— 一是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描述; 二是学生的年龄特点;三是教材本身的特点。

第二层就是具体描述教学目标。具体描述教学目标时,要注意目标的准确性和具体性。在描述的方法上,也有两种:

一是按新课标关于目标的三个维度描述,即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去表达;

二是同样从这三个方面去思考,但表达时可将这三个层次的意思整合在一起。在具体的表达时,还要时刻注意我们是在“说”课,并要照顾整个一篇文章,而不是只说一课时,但由于两课时都具体说又不可能,因此,第一课时可简要说说目标,而把重点放在第二课时上。

如:《小鹰学飞》的目标可这样描述:为了顺利完成本课教学,我准备分两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主要解决生字词的识写,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结合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和本文情趣性强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有滋有味的朗读全文,尤其是读好三次对话;

1

2、抓住重点语段,品词析句,具体感悟,理解文章意思;

3、能练习学习第一次对话的方法,自学第

二、第三次对话;

4、通过学习课文,懂得学无止境,不断进取的道理。三说重点难点——准

重难点的确定要根据具体的文章而定,一般来说,徐分开表述。在确定重难点时,要注意前后联系,瞻前顾后,在教学过程中有具体的体现,重点是怎样突破的,难点是怎样分解的。

四说过程——实

说过程时说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要花大力气说好这一环节,就说课的时间分配而言,说过程至少要花6-7分钟时间,具体地说,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提纲挈领说框架——说过程时要注意先提纲挈领地介绍整个过程的几个主要步骤(或说成几个板块、几个层次、几大部分),然后再具体说说各个环节。

2、精雕细琢说名称——设计板块名称时,要词斟句酌,具体而言,各标题最好要做到四点:

一是字数相等;二是结构相近;三是层次清晰;四是用词前卫。 列举两个例子:特级教师王崧舟的《圆明园的毁灭》——

一、揭题导入,奠定基调;

二、整体感知,敏化感悟;

三、拓展背景,加深理解;

四、情境写话,激荡感情。

特级教师窦桂梅的《小珊迪》——

一、启读,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通读,潜心会文动真情;

三、参读,一字一句总关情;

四、研读,设身处地悟深情;

五、精读,咬文嚼字品至情;

六、活读,妙笔且书个中情。

3、详略得当说过程——教学过程相对来说信息量大,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要让评委留下很好的印象是不容易的,因此,说过程时,一定要注意详略得当。基本环节简略说,要做到惜墨如金;重点环节(课文重点、教学重点、教学亮点、教学特色)等要具体说,要做到不惜工本,大肆宣讲,以给评委留下深刻的印象。

4、选准切口说理论——说设计意图,说理论依据是说课的重中之重,是说课区别于上课的重要部分。因此说理论要精心设计,找准切口。说理论依据不是多多益善,而是择其精要,点到为止,一般来说,只要选五六个关键处简要说说即可。

理论依据主要来自课程标准、教育学心理学论述以及名师名言等,下面以课程标准为例简要说说。

1、设计学生多元理解某一环节时可引用——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

2

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2、设计学生某一语文能力训练时可引用——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设计学生小组学习时可引用——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4、重组教材,课堂拓展时可引用——

语文教师应高度注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方面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5、设计不同形式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时可引用——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6、设计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时可引用——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7、设计学生自读自悟时可引用——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又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8、设计学生自读自悟后交流感受时可引用——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9、设计课堂相关拓展,激发学生爱读课外书兴趣时可引用——

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为学生终身喜爱读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说板书练习——精

二、说课的要求 1.说课语言的要求

①语言表述要准确、流畅、生动、形象

说课的语言表述必须正确无误,而且做到用词恰当,句法规范、通俗、明白、简练,语言连贯,同时又生动形象。

②语言要有节奏感

说课的语言应当抑扬顿挫,该快则快、该慢则慢、该低则低,不能从开头到结束,始终一个腔调,一种语调。当然说课语气和语言节奏的变化,还应当依据说课的内容,而不能随心所欲。总之,恰当地把握好说课语言的节奏。

3

2.说课内容的要求 ①要求内容正确

内容正确,是说课最基本的要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教材的分析、理解,包括教材的中心、结构、写作特色、重点、难点和通过教材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都必须说得正确无误,能够体现教材内容的高度科学性;二是在处理教材,不能出现知识性的差错,所涉及的名词、术语、概念必须诠释正确、表述无误,而且所传授的知识,也必须是反映客观事实及其规律性的知识,

②要求内容完整、系统

小学语文说课的内容,该说些什么,一般都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如课程标准、教材、教法、学法、板书、练习设计、理论依据,都是通常说课所需要说到的基本内容,原则上都应当说到,这是因为说课内容自身是一个结构严密,彼此间具有多层次内在联系的网络系统,每一部分内容都在说课内容这个总的网络系统中,具有各自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任何一个部分内容的残缺,都有可能损害这个网络系统在完成说课目的任务中所具有整体功能。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部分内容都需要平均使用力量,恰恰相反,在说课活动中,有时由于时间的限制或突出重点的需要,有的内容不仅需要而且应当略讲、少讲,这就是处理说课内容的灵活性。但略讲或少讲,不是不讲,而且即或是略讲或少讲,也应当以不损害说课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为前提,不然就会影响说课的质量。

③要求内容有序、联贯

说课,不同于文学创作,可以任意正叙或倒叙。它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再说什么,虽然不是绝对固定,但也必须按照自身固有的内在顺序性,一步步按序述说,不能错位、颠三倒四。如说教材,总是放在说教法、说学法的前面,说学法也总是放在说教法的后面,而不能移到说教法的前面去说。换句话,也就是一般总是先说教材、再说教法、学法,然后说教学效果。这决非是刻板的程式,而是说课过程逻辑性的体现。所以在说课时,其内容要求做到有序、而且条理清楚、意思联贯、逻辑严密、结构合理、流畅自然、环环紧扣,以便为实现说课过程的全程优化,提供切实的保证。

④要求内容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突出重点,是达到最优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小学语文说课内容的重点,一般包含两个含义,一个是内容总体上的重点,另一个是所说教材教学方面的重点。所谓内容总体上的重点,指的是构成说课基本内容当中,最能反映说课本质特点的部分,即“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部分。特别是由于说课者的教学能力、水平综合反映在教材处理上,所以说课中的教学过程这部分内容更需要详说、细说。说清楚教学过程有哪些环节,这些环节是怎样一步一步安排的,每个环节又有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是怎样一步一步落实的等等;第二个说课含义上的重点是指教材教学方面的重点、难点。这些重点往往是教材中的精华,是必须要让学生掌握的内容。而难点则是学生在获取某部分知识或技能过程中由于受知识和能力局限所造成的障碍。凡是这样的重点或难点也需要详讲、细讲。说课中能否做到该详则详,该略则略,不但反映了说课者说课技巧的成熟程度,也说明说课者理解教材的准确性和实际处理教材的技能。只有抓住重点,突出重点,课才会说

4

得精彩,让人印象难忘。

3.说课中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要求

语文说课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要求”,是由小学语文说课的主要特征所决定的。小学语文说课的主要特征是强调说“理”,即不但要说“教什么”和“怎样教”,更要说出“为什么这样教”,这个“为什么教”就是教育理论,它涉及课程标准、教材、学情、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一系列教育的基础理论。在小学语文说课活动中贯彻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要求,保证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得以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从而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有利条件,它也使经验型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上升成了一种科研型的、研究性的教学探究过程,从而使教育理论也得以可能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得到验证和发展。

要在小学语文说课活动中落实好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要求。首先必须正确认识与处理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辨证关系。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从本质上讲是统一的,但由于理论具有普遍性,而教学实践的实际情况却干差万别,所以,有时候,有些教学实践中的做法,从道理上讲是可行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却行不通,有时则道理上讲不通,而实际教学中却行得通。如果不切实际地照搬教育理论,就会成为教学中的教条主义,造成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脱节。就说课活动而言,就是要求就说的内容进行上课,并通过这种教学实践,使教育理论更接近教学实际,从而逐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其次,要处理好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是不能呆板地说教学实践,也不能孤立地谈教育理论,而要把说教育理论与说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这个“结合”,还应当是自然的,具有某种必然的逻辑联系的,不要为说理论而说理论,而要使理论为教学实践服务,成为实施教学实践的科学依据,从而使听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以达到增进说课效果之目的。此外,还要在说理论的时候把握好“深浅”的度。浅了,仅仅点到,贴标签似的,固然不好;“深”了,不管需要不需要或有无直接联系,把可以搬出来的理论依据统统搬出来,也是应当避免的。总之,合理、科学、不勉强,在说课中做到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而且做到结合得自然,是说好课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对说课的最基本的要求。

4.说课与课堂教学相统一的要求

说课与课堂教学相统一的要求是由说课的目的任务决定的。说课的终极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这与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凡是课堂教学需要遵循的原则,说课也必须遵循。例如课堂教学要求目标明确,因此说课时也必须说清所说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发展哪些智能;课堂教学要求结构合理、紧凑,符合系统论的原理,说课中的教学程序也就应该一环紧扣一环,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课堂教学要求教法得当,说课在选择教法的时候,也就必须审慎对待,努力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式。

5.说课注意事项 ①要有创造性

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说课艺术,它贵在创造、贵在灵活、贵在说课者说出自己的特色来,这也正是同样一个内容,不同的说课者会有不同的说课效果的根本原因。如果刻板地墨守成规,死搬硬套说课的条条框框,说课也就成了千人一

5

面、千篇1律的图腾,没有一丝活力和毫无魅力可言了。所以,说课一定要注意发挥自己的特长,在不违反说课原则的前提下,努力扩大创造的空间,说出自己的特色。如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若干说课的若干环节或对某些环节作些拓展,以及设计一些与众不同的精彩的导语和艺术地运用好多种教学媒体等等。

②要控制好说课的节奏

在现实的说课活动中,有时会出现三种情况:一种是规定的说课时间到了,而课还未说完,于是出现了说课的“拖堂”;二是“前松后紧”,即说课开头时慢慢吞吞,没有时间观念,后来发觉时间所剩无几,而内容还有一大截未说,于是慌里慌张地突然加快语速,一句接一句,也不管别人能否听得清楚,最后匆匆忙忙,草草收场;第三种情况与第二种情况相反,就是“先紧后松”,开始时说得快,后来内容快说完了,而时间尚剩许多,说课者只好采用东拉西扯,或故意减慢语速等手段,以期捱满时间。这些现象都会严重影响说课的整体效果。说课的过程,就像弹奏一部乐曲,自始至终都要注意控制好节奏。说课前应根据说课规定的时间,对各部分内容所需的时间,大致作一个估算,以便心中有底。在具体的说课过程中,应尽量做到按计划时间说课,切忌脚踏西瓜皮,说到哪里算哪里。语速要前后一致,做到整个说课过程节奏统

一、和谐、不慌乱、也不紧张,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条不紊地说完该说的全部内容。

③要讲究说课的风度

要使说课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还要求说课者讲究说课的风度,如整洁的仪表,亲切、自然的教态,轻松自如的谈吐和恰到好处地运用体态语言等等。优美的说课风度,也是一种重要的说课艺术,它能给听者以视觉和听觉上的美感,从而使说课也变得更加艺术化。说课中,说课者要轻松、自然、洒脱,但又不能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像演说一般;要庄重,但又不能拘谨、过于严肃。教师说课时的位置,一般要求相对固定,不要多走动。眼睛也不能只盯着讲稿,而要和听者建立视线上的接触,其目光和眼神也应该是十分自然的。总之,说课艺术是说课者高深教学造诣的体现,是建立在说课者个人素质修养基础之上的。它要求说课者在说课中有恰如其分的姿态、动作、神情,并能恰到好处地使用目光、表情、手势、体位之类的体态语言。努力做到庄重得体又不拘谨呆板。虽可谈笑风生,但不能流于滑稽;虽可诙谐幽默,但又不能庸俗、浅薄。

④、避免理论与实际相脱离。

理论联系实际是说课的基本原则,否则,既体现不出说课的理论性,也不能充分体现出说课的研究性,降低说课的水准。但在实际说课中,很容易出现理论与实际相脱离,其表现有二,一是理论与实际脱节,油水分离。二是理论空洞,无具体内容。

⑤、避免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脱离。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目的,教学过程设计以及教法设计是实现目的的措施,是“过河”与“造船与搭桥”的关系,二者应是一致的。在有些说课中,二者却是脱离的,其表现有两种,一是目标与措施不一致,二是目标明确,没有实施措施。

⑥、避免各部分内容相脱节。

6

好的说课稿应是一篇好的文章,其结构应严谨,所以应注意各部分内容的衔接和过渡。有位教师在说一节课时共讲了十个问题,每个问题之间互不联系,变成了答题式的。尤其是教学对象的分析,孤立地分析,不能成为其它设计的依据。

⑦、避免说课与讲课相混淆。

说课与讲课不同。有些教师在说课时仍然区分不开,突出的表现在教法设计上,讲的过细,面面俱到;单纯讲知识,理论分析少。另外,说课应是上课的预演,而不是课后总结,所以语言应注意准确性,如“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准备采取的方法”在语意上是不同的。

⑧、说课整体要流畅,不要作报告式,几个环节过渡要自然,比如,教材分析后,要确定目标时,可以这样说“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人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下面我侧重谈谈对这节课重难点的处理”

⑨、说课要有层次感,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将说课说得很细,我们要说的都是一些教学预案,所以要多谈谈学生学习中可能碰到的困难和教师的教学策略。这里的层次针对某一教学环节来说也是如此。比如,在重难点处理上,你设计哪些问题,如果第一套方案不行,第二套方案该如何调整等;在练习中你安排了哪些练习,有没有体现出层次性等。

⑩、说课要自信,要富有激情和个性。既然是说课,说的成分很重要。最好能说得神采飞扬,激情澎湃感染听众。同时要针对自身扬长避短,体现个性。比如擅长书法的教师可将你的整体框架进行板书,既使听众思路清晰,又能增加你的印象分,何乐而不为呢?

三、说课的一些小技巧

在40分钟去准备一篇完美的说课稿是不可能的,有些教师总是说我刚写完教学目标,时间已经到了。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些技巧性的东西,我谈一些准备中的体会。

(1)要在说课前准备好各种课型的框架。这里的框架包含目标框架、理论框架。

(2)要合理安排好40分钟。目标一般10分钟要确定下来,重点去考虑教学设计的框架,以纲要的形式写下来,特别要记下学生的几种情况和你的对策。不要一字一句去写。

(3)如果遇到不熟悉的教材怎么办?这时你首先要吃准教材,目标不要定错。可以将提供给你的课文多读几遍,你就会心中有一定的底了,然后回想同种课型的课你通常是怎样处理的,可进行套用,当然这是无奈之举。

(4)因为这里的说课是课前的预案,不是课后的反思性说课,想象的空间较大,所以你可以将课堂设计的精美一些如媒体的使用、师生互动等。

(5)现场答辩,一要听清,二要说明。

推荐第7篇:听任老师说

听任老师说,心中有感

—— 孩儿校区 柴旻雯

3月22日下午,阳光灿烂,我和几位班主任同事怀着同样灿烂的心情来到下城区人民政府行政大楼会议厅聆听了一场长达三小时,主题为“教师素质与班主任工作艺术”的讲座,不知为什么,从1:30,任老师讲第一句话起,我的目光就无法从她脸上游离开去。第一次看手表,时间显示3:28,我似乎被自己两小时极度专注的学习状态所感动,当然,更为任老师精彩的演讲暗自叫绝!不好意思的是,我甚至奢望成为任小艾老师那样的成功者!第二次看手表已是讲座结束时,盒上笔记本时翻数了一下,哇!15页!满载而归!不记得当时是几点几分,因为任老师那夺目的举动---喝了一大口水!要知道整整三小时的演讲过程中,任老师没有喝过一口水,会场服务员几次斟水,都没有为任老师打开热水壶盖。我感动了„„又不知为什么,当时,我很想跑到校长面前,对她说:谢谢!因为是她给了我这次难得又难忘的学习机会!我想,最好的感恩方式莫过于将“任小艾精神”融入工作,给学生更多,让自己更精彩! 我所谓的“任小艾精神”即本次讲座给我最大启发的讲话精神:1.教师起点要高---调查研究头等重要! 2.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应“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3.教师要做到“管事理人”!(管理事情,搭理人!) 4.合格教师的底线是“爱孩子”,要给孩子多些精神上的关爱! 5.人间差异源于业余时间!(教师自己首先要将业余时间用来获取知识,搜取信息,更要教会学生如此业余!) 6.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轨迹:调查-反思-改变-创新-读书(“神读”为上智)-积累总结! 7.任小艾教学法:A.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别对学生发火) B.要有责任感与使命感! C.要力求培养出让自己崇拜的学生! 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不推

卸责任) D.通晓班主任工作及学科教学! E.保持五心:爱心.信心.专心.恒心.虚心! F.优良环境的感召法.

虚功实做的导行法.抓住教育时机功倍法.捕捉兴奋点的磁性化.

三位一体的互促法(三位:家.校.社).善于将他律教育转变为自律教育! 感谢任老师!为我们上了一堂精彩实用的课---给予我们丰盛的精神食粮与工作方法!启迪我们走得更踏实,更精彩!

用热情点燃爱

——

孩儿校区

胡胜英

“教师”这个名词曾几何时是我的“紧箍咒”,那沉甸甸的责任经常箍得我喘不过气,此时,我却要为自己能冠上“教师”这个耀眼的“光环”而骄傲。任小艾老师声情并茂的演讲如同一把金钥匙,瞬间开启了我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前所未有的热情。

这一天,我认识了“爱”——一个人要具备爱的能力,让你爱的人爱你,用爱深深地打动对方。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很爱学生的,但与任老师相比,我对学生的爱骤然变得苍白,充其量不过是自己感动自己罢了。因为她准许学生犯一百次错误,甚至是一百次同样的错误,却要求自己有一百零一次的耐心。我呢?„„看来对自身“耐心”的修炼亟待加强。

这一天,我知道了,有一位老师叫霍懋征。

霍老师从事小学教师工作60年,从没有对学生发过一次火,从没有惩罚过一个学生,从没有向一个学生家长告过状,从没有让一个学生掉队,并且她教的学生个个成才。这对于过去的我来说不折不扣是一个美丽的神话,如今,神话变为现实,给予我的震憾和兴奋豪不亚于“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我不得不信,“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 爱是神奇,可以点石成金。”

这一天,我顿悟了自己工作的意义。

当初填写志愿,“教师”这一职业实属于我的编外选择。但父母及其亲友团以强有力的阵势,天天对我进行苦口婆心的劝说,最终胳膊拧不过大腿,我只得投降。于是,每当自己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就开始抱怨,仅仅因为这不是当初自己的选择,却从不审视自己身上确实存在的问题。

这种抵触的情绪迷了我的双眼,我的心,我像一个任性而又懦弱的孩子,努力工作只为向父母交一份令其满意的成绩单。

也难怪,我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达到自己理想的效果,原来是缺乏了最重要的催化剂——热情。没有热情的爱又怎能深深打动学生呢?想到这儿,不由得羞愧难耐。

改变,改变自己!这急促的声音时时从我内心深处传来,常常在我的耳边回响。

趁热打铁,有了热情,我相信自己也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好老师。

激情的岁月 爱的倾注

——长寿校区 吴旭莹

区政府礼堂的演讲台上,一个极具个人魅力的老师, 虽年近半百却青春依旧,光彩照人,她就是全国模范班主任——任小艾。她浑厚的声音、飞扬的神采,激情的演讲,牵动着台下无数的聆听者的心,大家是那样的专注,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

任老师说“教师要为人师表,有崇高的精神境界,要以献身教育事业为荣,爱生如子,甘为人梯,对学生充满极大的热情”她用自身的经历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教育工作者满怀激情的教育生涯,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用心感受生活,充满工作热情的高大形象。在她的人生字典里有的是“爱心、责任、使命、恒心、创新„„”这样的字眼。

任老师牢记苏霍姆林斯基这么一段话“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我竭尽努力,使在童年的所有年份里,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以鲜明的形象、图画、知觉和表象来滋养学生的意识。”凭着自己对工作的这一份激情和对学生的这一份关爱,她精心安排,带着孩子们参观了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美术馆、天文馆、„„游览了长城、天坛、地坛、日坛、月坛、香山、颐和园、圆明园遗址、北戴河„„甚至带着孩子们乘火车、轮船、飞机,进行海、陆、空的旅行„„她还为学生设计了充满七彩阳光的中学时代的生活:周一师生对话日;周二家长系列讲座日;周三音乐欣赏日;周四英语日;周五无批评日;周六外出参观日;周日小主人劳动日,使孩子们每天都有快乐的感受,使班集体成为该子们的乐园„„做她的学生是多么的幸福啊!试问,倘若没有这份工作的激情,失去了这份真诚的爱,又怎会为学生花费如此多的心血?

任老师说:“教师的爱.能启开学生的心扉.激励学生进取向上。用爱的泉水浇灌成长的学生.必将成为懂得爱生活、爱人民的一代新人。”她用爱心呵护着每一个孩子,用她的激情感染着每一个孩子。因此她有了最无价的回报:孩子们都把她当作知心朋友。她教的书,孩子们愿意学;她讲的理,孩子们愿意听。她带的学生,出类拔萃。正如陶行知所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我想,此时的任老师就是成功的。

令我至今仍然记忆犹新的是任老师用她因激动而微微颤抖的嗓音向我们讲述那令她终身难忘的30岁生日时的惊喜。当她的那群令她骄傲的孩子们,为她送上了生日的祝福,当她手捧鲜花和可爱的娃娃,我想,此时她一定还是最幸福!她用激情和爱换来了世上最珍贵的东西

让我们也用心去感受生活,充满热情地工作吧,用我们的真爱创造出值得我们崇拜的学生。 几句话

几个人和几个问题

——长寿校区

王洁

今天下午,有幸聆听了全国模范班主任的一个报告,因为从没有与这样的“名人”近距离接触,所以带着一份敬仰,提起笔,用心记下了“任小艾”的名字。

任小艾的报告持续时间长达三小时,但你不会觉得坐不住,因为她不仅会时不时的站在你的立场上,讲你感觉非常熟悉的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令你有所感触(如:她的带班经历);而且会带给你新鲜的气息(如:新的教育信息)。

一、令我印象最深的几句话: 班主任工作是主业。——令人振奋 班主任工作有苦有乐。——有同感

教师的一杯水不能成为死水,得是一眼泉。——难,要学习皮肤饥饿——颇受启发

聪明的教师应会理人、管事——妙、学着点 一人多高的笔记、累累的教育科研成果——令人敬佩

二、令我感动的几个人: 孙维刚、魏书生、霍懋征

孙维刚(全国著名的数学特级教师),北京22中(东城区的一所普通中学。)数学教师,创造了多个教学奇迹:

从1987年开始,孙维刚就不再给学生留家庭作业。

教初中时,他的学生已接受高中数学,教高中时,他的学生接受的是大学的数学。1997年高考,全班40名同学,数学平均分为117分,38人达到全国重点大学录取线,600分以上的9人,22人考入北大、清华。

有人问孙维刚,说,孙老师呀,您教学有什么诀窍吗?孙老师说,没什么诀窍,要诀窍,就一句话:教师要善于把不聪明的孩子教聪明了,把聪明的孩子教得更加聪明。要想这样,老师先应学得聪明起来。

孙老师把从初一到高三,从代数到几何的所有知识当成一个体系来教学,用孙老师的话讲:“八方联系,浑然一体,漫江碧透,鱼翔浅底。”这也是值得我们语文老师学习与借鉴的。

孙老师虽说是数学老师,但十分重视孩子德育教育,“诚实,正派,正直;树立远大理想,为人民多作贡献;做有丰富感情的人,要因为我来到这个世界上,使别人生活得更幸福。”这既是孙维刚的建班原则,也是他的育人原则,更是他的做人原则。“教人要教心”, 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写道:孙老师有病,工作又那么繁忙,这我们都清楚。有一天早晨,老师迟到了,他自惭自责,竟然在教室门口罚站。那一天风很大,望着门外的老师,同学们心里说不清楚是感动是难过。孙老师就是这样,要求同学们做到的,自己绝对以身作则。读到这里,我不由得肃然起敬。

魏书生,一个善于教会学生学习的老师,一个真正“授之以渔”的老师。说实话,我从心底佩服魏老师,公开课上,他专拣学生不愿意学的古文教。整堂课,学生在魏老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学,掌握了学习古文的方法。一位同学风趣的说:今天的学习,做老师的轻松,做学生的累。轻松—因为老师不必为学生打鱼吃。累—因为学生自己学着打鱼呢!如果,我想拥有魏老师这样“授渔”的经验,我想,我至少还要积累打成百上千条鱼的经验。

霍懋征

周恩来称她为“中国教育的国宝”。 第二代领导人说“你是小学语文界的泰斗”。 温家保亲自前往看望时,题词“爱的教育”。 霍懋征有四个从没有: 从教六十年从没有发过一次火。

从教六十年从没有惩罚或变相惩罚一个学生。 从教六十年从没有让一个学生掉队。

从教六十年从没有因学生犯错误请家长来学校。

听完报告会,我专门上网查找,读到了不少关于他们的故事,我想,无论你教什么,只要你是一位老师,都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许多。

二、令我关注的几个问题:

网络问题: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形成孩子对网络的依赖。“堵”不是办法,“导”才是良方,“爱”是良药。提高自身素质去正确地引导,用心灵去沟通,只有如此,才能驾驭学生。

单亲子女问题:离婚带来孩子爱的缺失,造成孩子心理畸形。

早恋问题:我们要正视孩子青春期的变化,生理上的需要,呵护孩子,关爱孩子。否则,只会造成更多的早恋现象。 也许,你会奇怪,怎么反而说任小艾的少了,不,他在自己的报告中介绍了那么多值得敬佩的人,是一种人格上的魅力,他引导我们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帮助我们知道什么是好教师:一个高起点的,有服务意识的教师。如何成长为一名好教师:反思——改变——创新——学习——积累经验——升华。

任小艾最大的优点是常常在反思。今天,听了她的报告,我也学了一回,我深刻体会,反思是一件非常动脑筋的学习活动,反思中,我查找—阅读—思考—写稿—修改„„今天的反思,我有所收获。

推荐第8篇:对老师说的话

对老师说的话

敬爱的陶老师,我成为您的学生已有一点个多月了。在这一个多月来,您已经开始慢慢了解我,而我也慢慢开始了解您了。趁这次的机会,我想对您说说心里话。

老实说,就在一个月前,我是不太喜欢您的,您并不凶,可就是因为如此,我才有些惧怕,形容您的神态就只能用严肃这个词。可渐渐地,我心中的感觉变了。老师您知道吗,尽管您还是那样的不苟言笑,那样的严肃,但您在我心中的印象,变的光辉起来,变的可爱起来。您对与我们的严厉,就是对我们的爱。如果把您的心血分成四份的话,我相信其中的三份是给予我们的,还有一份是给家庭的。

这两天您不在,我心中觉得空落落的。耳边没了您的叮嘱,没了您的训斥。我竟不习惯了。如果妈妈的爱温柔如水,那么您的爱威严似山。漂亮的话,就不说了,唯一的一点:您对我们所付出的所有,在三年后定会看到一份满意的答卷。,

推荐第9篇:高师说课

高中英语说课稿模板

Good afternoon, my dear teachers and .I’m …from…Middle School.It’s my great honor to be here sharing my leon analysis with you.The content of my leon is Senior English Book 5 Unit 5(First Aid)I am to analyze this leon from five perspectives: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the teaching methods, the studying methods, the teaching procedures, and reflection..First, let me talk about the teaching material.

Part 1 Analysis of Teaching Material: 1.Introduction of the teaching aims of this unit This unit is about the neceary knowledge about first aid.

By learning this unit, The students

will be enabled to know what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in a first aid.Undoubtedly, such knowledge will be helpful in the students’ daily life.

The unit provides all-round practice about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on this topic.And it provides a real situation in which students can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using English language.2.The status that this specific leon plays in the unit As we all know, reading belongs to the input during the proce of the language learning.The input has great effect on output , such as speaking and writing.This is a reading leon tha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unit.It provides the primary knowledge and

neceary words and expreions for the learning of other parts.According to the New Standard Curriculum and the Syllabus (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 I design the teaching aims as follows: 3.Teaching aims: (1).Knowledge objects:

A. Enable the students to know the new words and the main sentence patterns.B. Enable the students to get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and understand the content of it.(2)Ability objects: A.Improve the Ss’ extensive reading abilities such as skimming and scanning.B.Enable the students to expre their ideas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3).affection objects: Cultivate the students’ compaion to others and their awarene of coping with emergencies.4.Difficult points: How to ensure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text by fast-reading.What is the most difficult in teaching proce? I think the most difficult is how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text by fast-reading.Of course the students may also find it difficult to expre their own experience and their understanding based on the learning of the text.Well, how to achieve the teaching objects better, how to stre the important points and break through the difficult point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and the students’ learning background, I will use the following methods

strongly recommended in the New Standard Curriculum .Part 2 Analysis of Teaching Methods: The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as well as Communicative Approach is employed to fulfill the teaching aims.That is to say, I’ll let the Ss to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first aid for burns by means of a series of tasks and a number of interactions.According to the modern social communicative teaching theories(现代社会交际教学理论), I adopt the 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情景教学)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语言任务教学)in my teaching.

Part 3 Analysis of Studying Methods: Students of this stage are quick in thought and they are eager to show what they know and they have a certain ability to read .But they are lack of the cultural knowledge and the background knowledge of what they are going to learn.They are not familiar enough to the reading strategies.And they lack courage to expre their ideas.Therefore, a teacher should care for their learning strategy,in this leon.I will teach my students to master the following strategy;

1 Basic learning strategy;

The students can get the meaning of the words and phrase 2 Practice strategy;

Practice can help the students get the

general idea and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language.3 Communication strategy In a ward, I’ll teach the students how to be a succeful language learner and let them study language through “Observation—Imitation—Practice-produce”.

Part 4 Teaching Procedures According to the new standard curriculum and the syllabus, the students are the subject of learning and teachers should act as a guider, an organizer and a director in the learning proce.So I design the teaching procedures like this: Step 1 Warming -up (I think the most useful method to lead the students to learn is interest stimulating and discuion by themselves.1.At the beginning I will ask the Ss to narrate one of their

experiences to get through an emergency, including the measures they took to get through it.Then I will tell them what kind of emergency we are to experience and what to do.) Task1 Pair work: Ss are supposed to narrate in pairs one of their experiences to get through an emergency, including the measures they took to get through it.Step 2 Pre-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ifficult words and expreions: ….Step 3 While-reading

(1) Task2 Scanning: Students should read the paage in 3 minutes to find out the main idea.

First aid is a very important first step in the treatment of burns, causes of burns, types of burns,

characteristics of burns and first aid measures.(2) Task3 skimming: Students reread the whole text in 7 minutes to answer the given questions: A True or False a.The skin is an eential part of your body and your body’s smallest organ.b.There are four types of bourns.c.B Answer the questions: 4个

(3) Task4 Fast reading: Students read the whole text again in 5 minutes to get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and fulfill the 2 exercises on P35 Step 4 After-reading

Task5 Group work: Interview.Ask the 6 to form a groups.In each group, there must be an interviewer who interviews another student who

acts as a nurse or doctor.There must be a character who is being burnt.Others as recorders to note down the important tips and report what they note to the whole group.And then ask several groups to perform it in cla.Step 5 Summary Today we learnt some knowledge about first aid.By learning the text, we know causes of burns, characteristics of burns and first aid procedures.Apart from that, we learnt some useful words and phrases and some medical terminologies which are very useful in our daily life.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extensive reading strategies such as skimming and scanning.Step Homework (Purpose of my design: I think

homework is so important that the students should use English as much as they can in cla and after cla.It is neceary for th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knowledge they learned.This contents is an extension of the previous leon, to meet the need of increasing communicating and writing demands of some students and form their personality as well.) Collect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on other kind of first aids and write a short composition in about 120 words to introduce it. Part 5 Reflection

Most students can involve them in the claroom activities.Especially for the Ss who have trouble in English, they can still find their roles in the group activities.Without doubt, this will encourage them to learn English.A famous educator

says:” In one’s mind ,there is always a kind of deeply rooted demand.It is the hope to make oneself a finder and explorer.Such demand is specially strong in a student’ s mind,.” So I always involve every student into my English cla by applying the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and Communicative Approach into my cla to help create a vivid and real situation to stimulate ’ enthusiasm for learning.Thus I can achieve the teaching aims effectively. 12

推荐第10篇:小班语言教案我会对老师说

语言:我会对老师说

【活动目标】

1、学习有事情告诉老师。

2、学习用普通话表达简单的想法。【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教师事先观察、分析幼儿入园以来适应集体生活、用普通话会话的情况。

2、物质准备:木偶小兔、小猫、大象若干。【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的口吻引入。

1、出示木偶小兔、小猫、大象等,提问:“这是谁呀?”让幼儿辨认并说名称。

2、教师操作木偶做一些简单的模仿动作,如点头、招手等,让幼儿学说:“小兔在点头”“小猫在招手”......

二、观看木偶表演。

1、教师操作木偶模仿幼儿园生活环节进行简单对话表演,引导幼儿听听小动物们和大象老师说什么。

2、启发提问:小动物在幼儿园有事是怎样跟老师说的:“小兔要小便,它是怎么对老师说的?”“小猫衣服穿不好,它是怎么对老师说的?”

三、学说短句。

1、幼儿讨论:如果你有事情,应该怎么跟老师说?

2、以集体、小组、个别等形式引导幼儿练习“老师,我想(要)......”的句式,引导幼儿学学、说说有事情时要怎么对老师说。

四、模拟练习。

1、教师创设相应的情景,引导幼儿说说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事情要怎样对老师说,如:小朋友肚子不舒服,要怎么对老师说?

2、以表扬、鼓励的方式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用普通话表达简单的想法。

3、小结:当小朋友有需要或者遇到事情时,要及时跟老师说,老师会帮

助小朋友的。

第11篇:《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

教学目标 :

1、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4、掌握重要字词及古今异义词,背诵全文。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板书课题。解题。

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初中学过的《爱莲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

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写作背景)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耻于从师的风气很盛行。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来抨击耻于从师的风气,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过去的旧框框,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三、初读课文

1.第

一、

三、四段学生齐读,第二段师领读。

2.订正以下字音:

句读

阿谀

郯子cháng苌弘

师襄

老聃

四、研读课文第一段 (一)字词疏通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求学的人

是靠(他)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学者:者字短语,相当于名词

受同授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

跟从老师(学习) 那些成为疑惑的

而,表顺承

而,表转折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懂得的道理本来比我早

跟从(他)拜他为师

相当于介词“于”

于:表比较,比。 师:名作意动:以„„为师

4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向他们)学习道理的

哪管他们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5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无论地位尊贵

地位卑贱

年龄大 年龄小

无„„无„„:无论„„还是

6道

之所存,

之所存也。

道理存在的地方 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意为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老师) 之: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所字结构中间

(二)内容梳理

1.思考: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哪句指明教师的职责?那些语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哪些语句阐明择师的原则和态度?

2.明确:1)首句:推出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

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 与结尾“余嘉„„”呼应。 2)第二句:教师的重要作用或职责

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职责认识的局限,把教师的职责从“授其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这在当时是个不小的进步。

道,儒家的思想。业,儒家的经典,道的载体。 3)

三、四句:从师的必要性 这是承“解惑”而言的。 4)择师的原则和态度

针砭了当时上流社会看重门第高低的恶劣风气,提出“师之所存„„”的原则,此思想无疑是积极的,进步的。学问面前,人人平等嘛。

这是承“传道”而言的。那么为什么不承“受业”展开呢?因为人人皆知教师有“受业”的职责。

3、总结本段

总说老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择师的原则,推出“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4、背诵本段

五、布置作业

一、给下列加点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是通假字的,就在它下面划横线。

1.六艺经传(

2句读(

)之不知

3.无长(

)无少

4.或师焉,或不(

)焉

5.官盛则近yú

6.孔子师„„cháng

弘、老dān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第二段

一、检查复习

1、提名背诵第一段。

2、提问个别字词。

二、研读第二段

1、指导朗读。

指导正确断句,如:师道之不传也/久也

2、词句疏通

1嗟乎!师

道之不

传也久矣!

从师的风尚

没有传播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也:表句中停顿

2而 耻学于师。

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

耻: 以„„为耻。

3圣人之所以为 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

所以:„„的原因

成为

大概

这个原因吧

4则耻师焉。以从师为耻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之: 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

6或

焉,或不

焉。

有的从师

不从师

焉:语气助词

7巫

医乐师百工 之

人,不耻相

师。

各种工匠这些

互相学习

8今其

乃反

不能及,

其可

怪也欤!

他们的智慧竟

反而

赶不上 这可真

3、简析

1).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2)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边析边整理出以下板书: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其子与其身

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从师

耻学于师

择师

耻师

不耻相师

群聚而笑

圣益圣

愚益寓

小学而大遗

其智乃反不能及

从师的重要性

3)小结:本段 一连用了三个对比,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阐明从师的重要意义。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4) 指导朗读。 分析作者态度语气的变化:疑问推测——肯定责备——感叹讽刺:语气步步加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5、学生背诵本段。

四、作业

(一)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1.无贵无贱

2.小学而大遗

3.吾从而师之

4.弟子不必不如师

5.古之学者必有师。

(二)熟读背诵课文第二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

三、四段并总结课文

一、检查复习

1、背诵

2、字词

二、分析第

三、四段

(一)第三段

1、指导朗读

2、学生自译。3.师指导释疑:孔子师郯子。 师:名作意动,以……为师

4、简析:举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从师的重要性

以孔子为例,典型精当 说服力强.继而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二)第四段 1.学生通译本段.

2.释疑:不拘于时。不受时俗的限制 于,“被”

3.析:结尾交代写作本文缘由。虽然简单,但紧扣中心,照应了开头。

(三)背诵

三、总结

1、思想意义 《师说》的创新至少有三点:一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对教师作用全面而崭新的界定,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二是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三是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

2、写作特色

1)对比论述,观点鲜明。

2)语言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

3)感情充沛强烈

四、有感情地读背全文。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四。 附板书设计 师说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职责 从师必要性(1)

论证 不从师风气 三组对比 (

2、3) 从师典范 孔子言行 写作缘由:赞李蟠行古道

择师标准 结论:

第12篇:师说教案

师 说

教学目标:

1.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虚心向学的习惯;

2.感受韩愈文章的特点,体会“说”这种文体犀利的特点;3.学习本文的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掌握“师 传 道 惑 贱”等文言文常用实词,“乎 之 而 其 于”等继文言文虚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的第二自然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采用三组对比论证的方式,来批判士大夫“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需要学生学习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学习对举这种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由学生自读全篇文章,初步了解其中的生僻词句;2.老师带领学生进行逐段朗读与分析,提问与讲评结合; 3.积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语。 教学课时:4课时(包括课外练习)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简介作者和古文运动,及本文写作背景; 2.了解“说”这种文体; 3.分析翻译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初中的时候已经学过孔子的《论语》,其中有一个关于从师重教的句子,有没有同学知道?

学生回答(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说明: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引出本节课所上的章节,让学生初步了解即将学习的内容是与老师有关的。

好,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与老师息息相关,请大家翻到书本的第157页,韩愈的《师说》是我们本学期学习的第一篇古代文言文,请大家先预习20分钟,将不认识的字词进行标注,对本文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古文运动:

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革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 主将:韩愈、柳宗元。

主旨:效仿先秦两汉散文,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

虽“言之有物”,但需“师其意而不师其辞”,语言需新颖。

历史意义:解放了六朝以来的浮艳骈文,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师说》一文写作背景:

自魏文帝曹丕以来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士族对老师 的鄙视与不屑;

中唐时期,上层“士大夫之族”拒绝从师,反对为师之人,嘲笑从师之人; 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他对此种恶劣风气深恶痛绝。

三、题目解析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说:陈诉 解说

师说:即说师,解说从师的道理

四、分析第一自然段

请大家带着以下三个问题来学习第一自然段,从师的必要性、从师的态度以及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学者: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所以:用来„„的。 „„者„„也: 表判断 受:通“授”,传授。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播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之:代词,指知识、道理。

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从:动词,跟从;为:动词,作为;其:那些。

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惑的,终身得不到解决。

4.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到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乎:介词,在; 闻:懂得;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要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5.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动词,学习; 庸:副词,表疑问,岂,难道; 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我学习道理,哪管他的出生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所以,因此; 无:无论; 所:代词,代方位,动词的前置宾语,指“地方”。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所以无论(身份)的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对第一自然段我们进行了详细的翻译与解说,下面请同学们将原文按照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以及从师的标准进行段落层次的划分,并用原文回答这三个问题?

{ 老师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从师的态度: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从师的标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课后作业:背诵第一自然段,下节课上课前进行抽查;预习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分析翻译第二自然段;

2.学习本段的论证方法,掌握其论证特点;3.学习本段中虚词的运用,品味作者行文的语气,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状态。 教学过程:

检查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的情况

带领学生翻译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每一个句子抽一名学生进行翻译后,再进行详细分析。

1.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嗟乎:叹词,表示慨叹;道:风尚;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欲:想要; 也:放在句子中间,起舒缓语气作用。

(本句一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上文说“古”,由此开始说“今”;二有提示本段内容,将要分析“师道”不传的原因)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想要有人没有疑惑难啊!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固圣益圣,愚益愚。(圣 愚:做名词、形容词用)

出:超出;远:多;下:低于;耻:以„„为耻。众人:一般人。今:很多人。而:却,表转折。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多,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远低于圣人,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处于此乎?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处于这(个原因)吧? 5.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其:代词,指他的;而:连词,表顺承关系;之:代词,指孩子;其:代词,指自己;惑:糊涂。

(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老师(学习)为可耻,糊涂呀!

6.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也。比:那些;童子:指孩子们;之:代词,指童子; 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大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句读、惑:宾语前置;不:通“否”;小学:小的方面;

(一方面)不知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我没看出那些人是明智的。

此句前部分为错位+倒装句,正确顺序应为:不知句读,或师焉;不解惑,或不焉。

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相师:相互学习;族:类;曰:称;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味;则:连词,就。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相互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

9.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相若、相似:差不多;呜呼:叹词,表悲伤;复:恢复。 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的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了。”

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齿:不屑一提,意思是看不起;乃:竟然;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分析第二自然段结构:

1.本段主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针对当下的学风,批判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 2.批判运用了三组对比,请大家列举出来。 {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其子——其身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3.每组对比中对待求学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用原文作答。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结果:圣益圣 愚益愚

其子——择师而教之 其身——则耻师焉 结果:小学而大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 结果: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说说第一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的关系 第二自然段以第一自然段为立论的依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一自然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性。

5.将本段进行层次划分,归纳各层大意。

第一层(开头两句)提出世道长期失传的问题。

第二层(“古之圣人”到“官盛则近谀”)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人们当中存在“耻学于师”的坏风气。

第三层(“呜呼”到结尾)总的批判耻学于师的风气

6.韩愈在本段先是批评了今之众人,然后批评做父亲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主要批判的对象是谁?请说明理由。

自由发言

留作业

1.背诵第二自然段 2.翻译第二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第二自然段的内容;2.解释并分析第

三、四自然段;3.学习其中的两种论证方法。 4.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过程:

本篇课文我们已经学习了大部分,前面两个自然段韩愈以其锋利的语言、严厉的词句对“耻于从师”的风气进行了批判,对古之师道大力推崇,表达了他对与师道之不传、师道之不复的惋惜。第三自然段与第四自然段又通过圣人从师、李蟠从师,进一步说明了从师的重要性。下面,我们一起来解释后面两段。

1.圣人无常师。常:固定的。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以„„为师;之徒:这类人;及:赶得上。

孔子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比不上孔子。 3.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是故:因此;不必:不一定。今义:表示拒绝之意。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懂得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所长,如此罢了。

本段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例证与引证

例证:孔子师郯子等人之事。 引证: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韩愈用孔子的言行证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从师的方法与态度应虚心好学。因为闻到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所以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自己的老师。

第三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第三自然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自然段中的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通:普遍;拘:约束;于:被;于:向。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约束,向我学习。

5.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嘉:赞许;其:指李蟠;古道:这里指古人从师之道;行:遵行;贻:赠送。 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师说》来赠送他。 问题: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此段点明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二自然段,“能行古道”照应第三自然段。

作业:1.背诵全文

2.找出文中虚词“乎”“于”“其”“而”“之”“也”,实词“师”“传”“道”“惑”在不同的句子中的意思;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 3.翻译全文。

第13篇:《师说》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上节课老师点到的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议的词语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1.老师层层设疑,共同讨论本文的主要内容

2.把握判断句、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后置等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

用最快的时间找老师所提问题的答案 教学过程: 一. 检查上节课所接触到的实虚词

(1)本文中古今异议的词

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所以

古:用来„„的凭借

今:因果关系的连词

从而

古:跟从并且

今: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

因此 就 (2)本文中的词语或用现象

吾师道也

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用作意动

“以„„为师” (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孰能无惑 (谁)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

哪) ....是故无贵无贱(因此)(无论,不分)

犹且从师而问焉(尚且

还) ...圣人无常师(固定)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二. 导入新课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洛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说起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文风,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热情鼓励和指导后生写作古文。《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一下本文到底是什么样社会风气的产物。它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三. 合作探究

(一) 此文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这样的信息?

学生回答:第四自然段 师:那么我们齐读一下本段 生齐读

师:哪位同学能翻译一下? 生举手发言

师标出文中的重点实词,进一步引导学生疏通文意。 重点理解:

好古文

好:喜欢

余嘉其能行古道

古道:古人从师之道。 不拘于时

被动句

不受世俗限制。

(二) 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篇流放千古的名篇佳作呢?

老师提示学生从本段筛选信息点

学生回答:(1)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2)不拘于时,学于余

(3)余嘉其能行古道

(三)文章结尾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古道”就是古人的从师之道,那么古人的从师之道是什么?能否从课文中找出。

老师提示学生从第一 第三两个自然段中寻找。

提问不同的学生,让其发表各自的见解,最后归纳总结: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圣人无常师

(四)古人如此重视学习,那么古人择师的原则是什么?

同学们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述说第一 三两个自然段的意思?

老师留给学生3-5分钟时间

老师引导学生疏通文句

重点理解:

吾从而师之

从而:跟从,并且

师之:以之为师

意动用法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闻:懂得

传道受业解惑也

惑:疑难问题

古人从师的原则是什么呢?

归纳总结: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

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五)韩愈写文的另一个原因,上面我们已经找出“不拘于时,学于余。”试问,当时的社会风气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疏通第二段文句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其出人也远矣

出人:超出(一般)人

今之众人

众人:一般人

圣益圣

圣:圣人,圣明

愚益愚

愚:愚人,愚昧

当时的社会风气是什么?

(师生讨论)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于其子

泽师而教之

小学 于其身

则耻师焉

大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

群聚而笑之

(六)韩愈通过以上三组对比,非常形象的向我们再现了当时耻学于师的风气,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我们还认为此文仅仅是写给李氏子蟠的吗?本文还准备写给哪些人看呢? 师生讨论:

(1)士大夫。

提醒他们不学习的严重后果。此时引导学生再度末段,体会一下韩愈的情感,原来由社会风气而造成的忧心如焚远远超过李蟠勤奋好学而带来

的欢乐啊!

(2)1200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老师的现象比比皆是,有些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有些学生课堂上顶嘴,围攻老师,路上碰见,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讲,此文何尝不是写给就今天的我们的呢?所以,此文已经穿越了时空,为后人创造了永恒的价值,历久弥新,终成经典!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归纳了文中的各种特殊句式和部分多义词语的用法,梳理了文章,明确了本文的写作目的,了解了作者敢于向世俗挑战的的精神和勇气。 五.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

(2)写一篇《师说》读后感

第14篇: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韩愈作《师说》的缘由、文章中对比论证的使用 教学过程:1.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课文《马说》、《爱莲说》,那么这里的“说”是什么含义? 古代议论文的标志。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议”相比,随便些。所以《师说》就是一篇解说师道的议论文。

2.作者是韩愈,大家来一起回忆一下唐宋八大家并做一下关于韩愈的填空。唐:韩柳;宋:三苏、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3.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唐朝的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辱。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

说》。”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4.做读音练习。PPT 5.强调“其、为、也、师,重点解释”生乎吾前...生于吾乎?“ 6.齐读第一小节,思考(原文回答): ①韩愈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师”? 师者,所以...也。判断句。 ②人为什么要从师呢?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③韩愈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引申:你觉得一个好的老师应该做到什么呢? 小结:本段阐述了从师的意义以及从师的标准。

7.第一小节提到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哪一小节正面举例论证了这个观点? 第三小节。圣人无常师。

8.第三小节重点字词:常、师、不必、贤于弟子(状后),攻

小结: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方面,也许这位同学数学特别好,但是语文英语不好,那么旁边语文英语好的同学就可以成为他的老师,帮助他,反过来,他也可以帮助那些同学解答数学题,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共同进步。

9.之前所提到的都是正面论证我们需要老师这个观点,那么文章第二小节又在论述什么呢? 例举了几类现实,从反面来论证从师的必要。 10.当时那种“耻学于师”的具体表现有哪些?韩愈如何来评价这些表现。(请找出原文回答) ①古之圣人 出人远 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 下圣人远 耻学于师 评价:圣益圣,愚益愚(纵比) ②对其子 择师而教

于其身 耻学于师 评价:惑矣(自比) ③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 群聚而笑 评价: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横比)

小结:从纵比、自比、横比三组对比论证,以及正面举例,圣人无常师和师道之不传这两个正反对比论证指出当时不耻相师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呼吁社会形成良好的从事学习的风尚。

11.文章的最后一个小节作者交代了写作的缘由。

李蟠不被流俗拘泥,向我求学问道。强调字词:六艺、不拘于时这句被动句,于、嘉。

第15篇:师说教案

师说

澄迈中学 肖独林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2.学习本文“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写法。

3.了解课文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感悟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重点词句,掌握文言文的一般句式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有破有立的论证方法,能运用正反对比说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2、熟读课文,全面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唐宋古文“文以载道”的风格。教学过程

一、感受文本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 2.教师PPT正音:

愚(yú) 句读(dòu) 谀(yú) 经传(zhuàn)

郯(tán) 苌(cháng) 聃(dān) 蟠(pán) 巫(wū) 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二、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①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②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③ “韩潮苏海”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三个关键词:唐宋八大家 古文运动 韩潮苏海

1

2、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论”要自由一些。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三、理解课文

(一)、诵读课文,对照翻译理解全文。

(二)、完成课堂作业,掌握重点词句,夯实文言基础。

(三)、讨论订正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论证结构、思想内容及语言特色。2.掌握“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写法。

3.背诵课文,体会作者针砭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分析第一段

1、本段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它是什么? 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

2、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3.本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哪些内容? 明确:说理论证、正反论证。

4、齐背第一段。

二、分析第二段

1.本段论述的分论点是什么?

明确: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本段与第一段有什么联系?论述针对的是什么现象?

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3、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这段文字运用的正反对比论证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4、齐背第二段。

2

5、拓展练习。

古代的先民,茹毛饮血,民生维艰;当今的我们,智识发达,衣食无忧。因此,社会在于发展进步,文明在于革故鼎新。

三、分析第三段

1.本段提出的分论点是什么? 明确:圣人无常师。

2、第三段是什么论证?与第一段关系是怎样?

明确:这一段是正面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并引用孔子的名言,进而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第一段提出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

3、齐背第三段。

四、分析第四段。

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明确: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进一步倡导了从师学习的态度。

2、这一段与前面两段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总结全文。这段话中“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二语是点睛之笔,表示作者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赞成以道为师的好风尚,分别照应了前文的第

二、三段。

五、分析课文语言特色。

1、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

总结语: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

附一:【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人们)爱他的孩子,

3

4 (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 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附二: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

1、传道受业解惑 (“受”通“授”,传授)

2、或不焉,或师焉 (“不”通“否”)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的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今)没有。

4、小学而大遗。

(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6、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7、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不需要。

三、一词多义 (1)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4

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2)传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3、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

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 (3)道

1、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3、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

4、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

5、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其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

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5)于

1、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2、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3、学于余(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

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之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4、句读之不知(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

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

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8、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

9、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10、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 后置的标志)

11、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

四、词类活用

5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2、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3、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或大的方面)

4、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5、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6、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7、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名+形)

8、小学而大遗(小的问题,大的问题)

五、特殊句式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宾语前置句)

2、不拘于时,学于余。(介宾短语后置句、被动句)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两句均为判断句

第16篇:师说教案

师说

韩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战的精神和勇气。

2、认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的途径,端正学习态度。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教学重点:

学习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学难点: 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

点拨法、归纳法、诵读法、提问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生回答后老师可复述概况、可补充、可升华、可表扬 不可误导 多叫几个同学回答 不能集中到一个同学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两点3分钟)

1、从背景讲起:

在唐朝中期的时候,一种门阀制度的风气依然存在着,当时,一些贵族的子弟,他们凭着自己的贵族出身,天生就是统治者,这样呢,学习和学养在他们看来是毫无价值的,他们更不把老师放在心目之中,风气非常流行,甚至出现了“以从师为耻”的社会风气。当时文学家柳宗元记载过当时社会中谁要是跟着老师学习,大家就都嘲笑他的这种社会风尚的详细情况。当时,另一位大文学家拍案而起,写了一篇力作,来抨击时弊。这个人是大文学家——韩愈,作品是千古奇文——《师说》。

2、走进韩愈:

提问:我们对韩愈并不陌生,以前学过他的什么作品?(《马说》)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韩愈的情况?(提问1人)

答: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祖籍昌黎,故后人称之为韩昌黎,谥号“文”,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昌黎先生集》 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3、了解文体——搞清文章题目的意思。“说”,议论文体 可议论——《马说》,可叙述——《捕蛇者说》,可抒情——《爱莲说》,最终的目的是说理议论,可按“论述„„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论述关于“从师”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文本(5分钟)

给大家五分钟时间,放开声音自由朗读,读的过程中注意两点:读准字音,注意句读、断句;结合注释了解、疏通文章的大意。

1 三 研习文章结构(每段先读,可朗读、默读、叫同学读,再提出问题,思考一二分钟后提问,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涉及到的重要字句要我来解释)

1、分析第一段(10分钟)

全体朗读第一段,大声读,体现班级的风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议论文有论点,第一段中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读的过程中考虑,应该是哪句

提问:提出了文章总论点,是哪句?为什么(2-3同学) 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总论从师的重要。“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

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如今“师道不存”,借古非今。

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3)提问:本段除总论点之外的内容分为几层,分别是怎么对总论点进行论证的?

第一层:为什么从师(必要性)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第二层:以什么人为师(择师的标准)

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3)让学生理清第一段的写作思路:(板书)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为什么从师(正反说明)——择师的标准 (4)全班根据思路,再次朗读

2、学习第二段(12分钟)

(2)找一位同学带着感情读,韩愈写文章提倡“不平则鸣”,所以读的时候体现不平之气体现出来。推荐一位同学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代表咱们班朗读水平的同学

读(1位同学)

提问:带着怎样的情感读:愤慨 失望

怎么体现这种失望、愤慨的呢?

作者强调的重点的词语,感情强烈惑矣、久矣;

强烈的语气词:嗟乎、呜呼、矣等

全班同学带着感情、放开声音朗读本段,注意刚才情调的体现感情的字词,并思考一下问题:本段的中心句是哪句,并把本段中提到的各种人用笔画出来: (3)提问:本段中心句是?(1同学)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批判当时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第1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4)提问:为了论证分论点,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作者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分别怎么对比的,本段内容分为几层,具体理清楚?(2-3同学)

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

2 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通过正反对比,在对比中得出结论:师道之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明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板书:分论点:师道不传,耻学于师(对比论证)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土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的议论: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根据板书,再次朗读

3、学习第三段(5分钟)

(1)集体朗读,思考:本段的中心句是哪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第三段与第一段关系怎样?(1-2同学)

这一段是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举例论证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既是证明论点,又是升华论点。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

第3段,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板书: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事例论证);孔子从师的言行

4、分析第四段(1同学)(5分钟) 集体朗读本段

(1) 明确这段话的主要目的与作用是什么?

说明写作缘由。“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 思考:作本文的根本目的仅在于此吗?(1同学)

针对时弊而做到,所以,抨击、批判当时的士大夫“耻学于师”的社会现象,为了扭转当时极度颓败的学风,提倡尊师重教。

“不拘于时” 被动句

“于”表被动 翻译:不被时俗拘束,不被时俗限制

“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从此也可看出文章是针对时弊而作。

总结全文的结构

五、结合板书,集体朗读全文

六、小结(2分钟)

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师说,我们感受到了韩愈不平则鸣的文风,感受

3 到不顾流俗的勇气,感受到坚守真理的精神。这篇文章虽然写了一千多年了,但文章的许多思想与句子,内涵和精神还非常富有生命力,还闪烁着真理和智慧的光辉。所以我们各位同学课下一定要好好品读文章,体会作者的人格力量,也体会作者关于从师学习的重要论断,以此来指导我们为人为学。

另外,还要总结本文的文言知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重点实词、虚词等),下节课我们逐段详细学习:举例: 一词多义:

吾师道也(名作动,学习)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其:其出人也远矣 代词,他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今其智乃凡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表反问 特殊句式:

不拘于时 古今异义:

所以

语气词,表推测

第17篇:《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

教学目标

.学习理解韩愈阐明全新师道观念的斗争精神和“尊师重教”的观点;

2.学习借鉴本文事理结合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议论文写作方法;

3.积累掌握“传”“师”“道”“受”“固”“从”“也”“则”“于”“乎”“所以”等词的用法;

4.背诵文。

教学重点难点

、介绍背景材料,疏通文字障碍,正确理解文。

2、归纳“所以、师、于、则、传、从、也、夫”等词的义项。

3、培养学生的背诵激情。

教学时间:3时

教学步骤:

第一时

一、组织教学

二、检查作业(背诵《师说》)

三、导入新

、板书题

2、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祖籍河北昌黎),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又称“韩吏部”(晚年担任吏部侍郎)又称“韩文公”(谥号“文”)。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3、写作背景:

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一文中足可看出:“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饮不暇熟,有挈挈而动,如是这数矣。”

4、文体:“说”,议论文的一种,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如初中《马说》、《捕蛇者说》。

、学生通读文,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注意以下部分字的读音。

句读

经传

苌弘

②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③全文中的四个段落,各从那些方面来阐述观点?

第一段:正面阐述从师的重要性。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

第三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四段:说明写作的缘起。

6、小结全文。

四、作业:

、背诵第一段。

2、思考(或略作书面整理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和结构)。

第二时

一、检查上堂作业:

、背诵第一段。

2、结合练习一导入新。

二、内容结构:

第一段:正面阐述

①老师的职责

②为什么从师

③以什么人为师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古之圣人——从师

圣益圣

今之众人——不从师

愚益愚

爱其子——择师

惑矣,未明也

于其身——耻师

巫医乐师百公之人——不耻相师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士大夫之族——耻相师

其可怪也欤?

第三段:以圣人孔子从师的例子,再论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段;本文的写作缘由。

论证方法:

⑴对比论证(

1、2段)(让学生找出来,讨论确定)

⑵例证法:(3段)孔子师郯子……

⑶引证法:(3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附:第二段论证方法简表

第二段分论点

士大夫之族耻师之风是错误的

据(三个对比)

作者议论抒情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论据(1)(纵

比)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其皆出于此乎

论据(2)(自相矛盾)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矣,吾未见其明也

论据(3)(横

比)

巫医乐师百工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位卑,官盛

呜呼,师道之不复……其可怪也欤

分论点与总论点关系

批判中阐明总论点

三、重点词

、实词

①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有很高学问的人

②受——授

③知——智

④众人:

古义:一般的人

今义:大多数人

⑤下:低下。

⑥惑:

A、疑难问题。

B、糊涂

⑦不齿:看不起。

不足挂齿:指事情小,不值得挂在嘴上。

⑧嘉许:赞许。

⑨贻:赠送。

⑩攻:研究。

⑨道:

道理。传道受业解惑也。

风尚。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⑩师

以……师:我从而师之

学习:不耻相师

从师:则耻师焉

老师:弟子不必不如师

四、作业

、翻译文

2、背诵第二段

第三时

一、组织教学

二、检查作业:

、背诵第二段(方式:2人上黑板默写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句读之不知……段尾)

2、默写填空并翻译:每人一句,默写出原文并翻译:

①作者阐述老师职责的是:

②韩愈认为从师的原则的是:

③作者对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对从师的态度后发表了什么感慨?

三、词句

、活用:

吾从而师之:名——意动。

吾师道也:名——动。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形——名。

耻学于师:形——意动。

圣益圣,愚益愚:形——名。

小学而大遗:形——名。

不耻相师:形——意动。

孔子师郯子:名——意动。

2、虚词:

之:

古之学者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道之所存

句读之不知

人非生而知之

其:

其为惑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与其身也

其皆出于此乎

乎:

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所以:

用来……例:

……原因例:

乃:竟。例句:

无:无论。例句:

3、

句式: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

②不拘于时

(被动句)

③学于余

(状语后置句)

四、相关文学常识:

六艺:经书:《诗》《书》《礼》《易》《乐》《春秋》。

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五、作业

、基础训练有关题目。

2、背诵第三段。

第18篇:师说教案

(一)课文掌握及主题理解

阅读课文,理解标题“师说”的含义,了解“说”是一种怎样的文体;各个小组结合注释分析概括各段基本内容,疏通文义;4个小组分别准备各段讲稿,特别要注意要当好“小老师”,就必须要备好课。可以通过查找资料,小组研究的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1.查找概括资料,解释标题含义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进行概括,采用学生讲解、教师概括的方法。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监博士时写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这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分组概括分析各段基本内容,疏通文义

全文共4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为一部分。学生分4个小组分析各段基本内容,疏通文义,分别展示完成结果,组与组之间互相补充完善,教师指导点拨。

以下内容由教师进行讲解:

第1自然段,论述了教师的职责、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开篇的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更增加了立论的力度。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再用“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申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最后推论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这一择师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第2自然段,阐述“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原因,批判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相对比,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第二层,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揭示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奇怪现象。三层对比,第一层是以古今时代作纵向对比。第

二、三层是根据社会上不同的对象作横向对比,全面深刻,发人深思。

第3自然段,正面阐述应当如何从师。先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再举孔子的择师言论作引证,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第4自然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实际上这只不过是触动韩愈发表议论的一个契机,或者干脆说是一个借口。

教师解说“说”这种古代文体。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学习时要注意体会。“说”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例如我们学过的《捕蛇者说》、《爱莲说》、《马说》等。

3.把握本文判断句式的运用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为: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例如本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就是典型的判断句式。

4.议论文的三要素

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的基本要求是:观点正确,认真概括,有实际意义,恰当地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论据的基本要是:真实可靠,充分典型;论证的基本要求是:推理必须符合逻辑。

以上2~4主要由教师举例解说。

(二)活动步骤

1.自由组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自然段的讲授。 2.根据本组的任务,每人都写一份简单的讲稿。 3.教师讲述讲稿的要求

考虑学生能力有限,对编写讲稿只能做大概要求: (1)体现朗读环节,适当加以朗读方法或技巧。

(2)了解各段基本内容,从疏通文义、重点词句理解入手,理解段落表述的中心。

(3)学习运用对比的论证方法。 4.每组选出一份完整的、方便操作的讲稿,整理修改。 5.每组选出一名上台展示的“小老师”。 6.师生共同研究评价标准,制定评价表。 7.教师宣读评价标准,提请大家参评。

8.“小老师”按照所讲段落的顺序上台展示。每次授课时间5—7分钟。

9.在讲授的过程中,“小老师”可以带讲稿,调动班上的同学朗读课文,回答问题。若“小老师”有卡壳或接不上来的地方,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与指导。

例如:

(1)第1自然段作者运用排比句和反问句,并且一口气连用了八个“吾”字,语势流畅,跌宕有力。朗读时力求把文章的语势读出来。

(2)第2自然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又是怎样展开论证的?

这段文字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今之众人——古之圣人圣益圣,愚益愚(疑问语气) 为子择师——自身耻师小学而大遗(肯定语气)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讽刺语气) (3)如何理解第3自然段“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这是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说明师生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就将老师和学生之间那条人为的固定界限取消了,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

(4)第4自然段与前面两段有什么关系?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总结全文。这段话中“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二语是点睛之笔,表示作者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赞成以道为师的好风尚,分别照应了前文的第

2、3自然段。

10.教师公布各小组得分。学生代表进行点评。

11.教师布置作业:全班4个小组,每组负责一个段落,找出段落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然后将4个小组的成果合成,教师讲解、点拨。

参考答案: 【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教授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读:通“逗” (3)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 吾师道也

动词,学习

吾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

名词,军队 (2)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

助词,的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人非生而知之者

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作师说以贻之

代词,他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代词,这,这一类 (3)传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动词,传授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流传 (4)而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

连词,表并列 惑而不从师

连词,表转折

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

连词,表承接 则群聚而笑之

连词,表修饰 如是而已

表陈述语气

第19篇:《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

教学目标

1.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 所以”等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3.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5.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6.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安排课时

2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每节课都要喊“老师好”,用这表示对老师的尊重。古人也曾用“天、地、君、亲、师”来表达对老师的尊重。“天”和“地”都是虚的,教师是排在国君和父母之后的,实际上名列第三位,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那么,老师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从师学习?择师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让我们走进韩愈的《师说》来探个究竟吧!

二、解题及文体介绍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与“论”差不多,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的意思是解说关于“老师”的道理吗?(设置悬念)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三、作者

作者韩愈,看注解(1)了解作者生平。唐代河南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1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四、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

五、疑难字词

1.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愚(yú) 句读(dòu) 谀(yú) 经传(zhuàn) 郯(tán) 苌(cháng) 聃(dān) 蟠(pán) 巫(wū) 2.找出本文的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传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不是这样 3.用“\”给句子断句: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④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4.指出下列划线词的古今义:

①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②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一般人 今:许多人

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5.指出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①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②而耻学于师(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 ③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名词作动词,从师)

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6.请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

⑤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 ⑥而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

⑦不拘于时(被动句 介词结构后置)

⑧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省略句,省略宾语) 7.词句辨析

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2 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

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

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

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3

①解释下列句中“师”字的含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的道德风尚) 吾师道也 (学习道理)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从师的道德风尚 ) 或师焉,或不焉(从师) 惑而不从师 (老师 ) 吾师道也 (学习) 不耻相师 (学习)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

③解释下列句中“其”字的含义: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其皆出于此乎(表猜测,大概)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表感叹,多么) 5翻译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不学),我没有看出那种人的明智。

第二课时

一、课文分析

(一)、复习检查。 1.提名背诵第一段。 2.提问个别字词。 3.听朗读录音。两遍,第一遍正音,第二遍跟读。学生朗读,并概括每段的大意。

(二)、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第二段: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三段:用具体事实进一步阐明谁可为师的道理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四段:说明写本文的原因

原因:鼓励后学

(1)不拘于时;(2)能行古道 照应上面两个分论点

(三)、研读课文第一段

提出学习要求 :

4 (1)对照注解合作解决翻译,圈点标记出重点词语。

(2)注意理解下列问题:

①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首句:推出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

②教师的作用是什么?③为什么要从师?④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概括重点:

(1)古今异义词语

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所以 古:用来„„的 凭借 今:因果关系连词

从而 古:跟从„„并且 今:因此、就,表示结果或目的的连词。

无 古:无论,不论 今:没有 (2).、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 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 .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惑,形容词作名词,即“疑惑的问题” 作者是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答案: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全句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无”作条件关系的连词“无论”讲,“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全句译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四)研读第二段 合作讨论,自主解决疑难,归纳重点字词(学习方法同上)。

1、词句辨析

5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的道德风尚 师,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 (学习道理 师,名词作动词)

师道之不复 (从师的道德风尚 )

惑而不从师 (老师 名词)

吾师道也 (学习名词作动词)

不耻相师 (学习名词作动词)

2、古今异义词辨析

众人 古:一般的人众人 今:许多人

小学 古:小的方面要学习今:初等教育的学校 不必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3、重点句子解释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否定判断句,“非„„也”构成否定判断)

4、读本段。思考:本段的论点是什么?怎样论证的?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结果。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三组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来证明从师的必要性。

5、教师总结,学生背诵本段。

(五)分析第三段(学习方法同上)。

检查复习

背诵 字词

1、自主翻译,解决疑难。

2、归纳重点词语 .圣人无常师 (老师,名词) .孔子师郯子、师襄„„ (以„„为师,名词作意动用法) 师不必贤于弟子 (“于弟子贤” 介宾后置)

3、思考:本段的论点是什么?怎样论证的?通过论证提出什么观点?

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点。以孔子为例,借孔子之行和言,来说明孔子择师的标准,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新师道观。 【品味】“好(hào)古文”,“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为的慨叹“师道之不传”,古今对照,虚实并举,突出了中心,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本段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述古之圣人从师的风尚。 理清背诵线索。

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之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师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三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今

6 众人耻学;替子择师、其身耻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新师道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写作缘由。

(六)问题探讨:

《劝学》和本文 都谈到学习的重要,那么正确的学习目的究竟是什么?

《劝学》认为学习的本质其实是“改变自己”;“学不可以已”,永远不停止,也即常言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师说》中认为学习是为了闻道解惑。——这些认识都是正确的。

体会语言:整散结合 顶真手法(第一段)。 语言特色

1.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韩愈的散文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多用排比和对偶句式上。他的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这种句式的运用,形式整齐,气势飞动,增强了表现力。

2.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顶真,又称连珠,顶珠、蝉联,民间俗称为“咬字”,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历历如贯珠”。本文这样的句式很多,如开头的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3.丰富的语气表达:丰富的语气表达,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本文在这方面是相当成功的。如用“嗟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语加强感叹,用“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这样的摹状语句有声有色地描绘“士大夫之族”的神态,用“如是而已”这样的限止语句表示结论的无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连用了三组对比揭示“耻学于师”的不明智,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但语气却各不相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问语气;“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是判断语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是感叹语气。这种错综变化的语句,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作业:背诵全文;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第20篇:师说教案

《师说》导学案 制作人:王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知识。

(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观点。

(3)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掌握”师”、”传”等文言实词和”之”、”其”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

用法。

2、能力目标

(1)分析评价本文的思想观点。

(2)掌握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背诵全文。

3、情感目标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正反对比的论证。

三、作者简介

韩愈 (768-824),字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世人又称韩文公。少小孤苦,由兄嫂抚养长大。20岁入长安,三次考进士不中。792年,第四次参加考试,登进士第。802年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从此正式步人仕途。后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四、关干古文运动及本文写作背景

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掘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监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祟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 《师说》,因抗颜 (端正容貌)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五、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以前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都属于这类文体。“说”古文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 “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的意思应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六、熟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归纳整理文言知识。

(一) 古今异义词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②小学而大遗 小学——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

③吾从而师之 从而——古:两个词,从,跟从,而,而且;今:是

一个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必——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二)一词多义。

(1)“师”这个词在文中出现26次,请对它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整理。

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例: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例:吾师道也

作从师讲。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作以……为师讲。例:吾从而师之

(2)之字在文中出现25次,对它的用法归纳整理。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例: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例: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例: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例: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补充]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作代词,指代自己。例:

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定语后置。例: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3) “其”字在文中出现17次,请归纳整理其意义和用法。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复指,作主语。例: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作兼语。例: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定语。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例: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 表感叹。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本文中,还有几个词也是一词多义的

(4)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名词)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形容词)

(5)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名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名词)

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名词)

(6)无:孰能无惑(没有,动词)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连词)

(7)圣、愚: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第一个圣、愚:圣人;愚人,名词

第二个圣、愚:圣明;愚蠢,形容词

(三)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②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③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④介宾短语后置句

而耻学于师

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省略句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⑥固定句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 道„„什么吗?”)

(四)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宾=以+宾+为+名、形,例如: 吾从而师之 名词 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 以„„为奇异

第二课时

一、在上节课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第l段,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标准。 第2段,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第3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第2段和第3段,分别从反面和正面阐明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中心论点。

第4段,说明作《师说》的原因。继第3段引古之圣人孔子从师的范例之后,后生晚辈从师求学的范例,对李蟠是勉励,对当时求学的人是号召。

二、研读第一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人为什么要从师?

明确:①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人非生而知之者。

(2)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这一段从正面阐明从师之道,统领全文。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即下文所说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三、研读第二段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明确:中心句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性。

2、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又是怎样展开论证的? 明确:这段文字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今之众人

古之圣人

圣益圣,愚益愚

为子择师

自身耻师

小学而大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四、研读第三段

1、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明确:中心句是“圣人无常师。”

2、上面第

一、二段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要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第三段又是从什么角度来进一步阐述要从师学习的道理的呢? 明确:第三自然段是正面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并引用孔子的名言,进而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既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也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原则,而且为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佐证,事例选得非常精当,是典型的举例论证方法。

五、研读第四段

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明确: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2、这一段与前文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总结全文。这段话中“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两语是点睛之笔,表示作者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赞成以道为师的好风尚,分别照应了前文的第

二、三段。

六、谈谈本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1)排比对偶句。

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多用排比和对偶句式上。他的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这种句式的连用,形式整齐,气势飞动,增强了表现力。

(2)连珠句。

连珠,又称顶针、蝉联,即用上一句的结尾字,作下一句的开头,首尾相联,历历如贯珠。本文这样的句式很多,如开头的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3)丰富的语气表达。

丰富的语气表达,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本文在这方面是相当成功的。如用嗟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加强感叹。文章的第二段,一连用了三组对比揭示“耻学于师”的不明智,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但语气却各不相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问语气;“小学而大遗,吾末见其明也,”是判断语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是感叹语气。这种错综变化的语句,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总结: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明确: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幼儿老师说课教案模板.doc》
幼儿老师说课教案模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