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开发教案模板

2020-04-18 来源:教案模板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如何利用和开发小学数学课程资源

如何利用和开发小学数学课程资源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运用教学资源是深化课程改革、实践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要手段。本人以为要最大最限度利用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就是要摈弃过去那种“教室是唯一的学习场所,教师是唯一的知识传承者,教材是唯一的学习资源”的旧有课程资源观,使课程资源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封闭走向开放”。

成功运用和激活各种教学资源应从多方面入手,根据小学数学的特点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特向大家提出如下建议,与大家一起共勉.一、教材资源是航标。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小学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不仅在内容标准中单列“主题探究”,而且在其他主题中都给出多项活动建议和探究案例。这就要求教师应该主动的对教材进行开发,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由于思维定式、且许多小学教师都经历由传统教学模式向课标所要求的新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因而不少教师出现不适现象。我校的不少数学老师反映新课标教材没有以前好上就是这种不适的表现。对于教材的使用,有人认为,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觉得这是打开固守教材这种教学资源的一个很好的钥匙。

二、学生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应该摈弃过去那种教师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架势,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以及释放给学生敢于想象、大胆猜疑或否定的俗成概念空间。想象是创造力始发的翅膀。一读小学的学生写:“天空中两只鸟儿飞过,远处杨柳依依„”.其父认为“两只”应改为“一对”。生问:“你怎么知道一只是公、一只是母”?父亲哑然。允许学生质疑及提出自己的看法(哪怕在教师眼里认为是不可思议的)会让我们的教学充满活力且生成意想不到的新知识。

三、教师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对自

1己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必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要彻底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积极探索适应学生自主、创造、探究性学习需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小学数学学科素养的课堂教学结构,以切实提高教学效益。教师自身应不断的进行业余学习、不能墨守成规。教师的文化底蕴、人文素养、人格魅力等对于学生来是一种天然示范(即活生生的教学资源),教师的出口成章、信手拈来、下笔如飞都会潜移默化到学生中,将成为学生前进的原动力。

四、实际上,本地的乡土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等等适时、充分渗透到实际课堂教学中对打破以往单

一、封闭地使用教学资源的模式都起着不可低估的力量。

总之,对于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我们老师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开发和利用好身边的教学资源,这对提高我们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附: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文本、影音、课件等课程资源,让各种课程资源为英语教学服务,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英语电影练就完美听说能力

英语达人的英语学习计划

听说读写,新概念轻松搞定

30天成就流利口语有方法

大学英语新课标强调:“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以往教师心目中的课程资源往往只限于教材、教参、挂图、磁带、幻灯片等。新课标把课程资源的内涵延伸到社会、学生生活、教师、家长和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处都是鲜活的信息,使其感受语言学习无穷化,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感受文化的差异,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课程资源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有效地利用文本资源

除传统的教材、教辅教材、学生作业、练习以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个人自身的英语水平选择合适的英语报纸杂志,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增强信息收集整理能力、英语口笔头表达、交流能力。同时,要注意收集身边的英语,学英语的一个最重要方法就是“PI CK一UP”。笔者组织学生展开竞赛,收集、交流身边的英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学会了许多单词、名言,词汇量在扩大。与此同时,还可利用学习园地开展英语编报比赛活动。英语编报是一种综合开发利用文本资源的好方法,因此我们定期开展英语编报比赛活动,开发利用了已有的文本资源,又为学生提供用英语的机会,实现了资源公享,循环利用。

二、合理地使用影音资源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发和利用影音资源提供了最广阔的空间。笔者鼓励

学生收看英语电视节目,学唱英语歌曲,如希望英语、CCTV 一5 的体育英语、电影频道的英语等节目。这些电视节目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听力、扩大词汇量都大有好处。而众多耳熟能详的英语歌曲更是音乐爱好者乐意接受的课程资源。如西城男孩的Mandy,My love,后街男孩的I want it that way,Never disappear.音乐是无国界的语言,学生对音乐的接受能力普遍较强,在这样一种没有压力、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英语学习演变为一种乐趣,因为有趣,很多蕴含在歌词中的语法现象、知识点学生都会主动去解决。此外,可让学生合理使用复读机跟读、复读,纠正错误读音,说出纯正流利的英语。

三、恰当地运用课件资源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尝试采用CAI 课件及多媒体组合进行教学,可以得到很多启示。笔者运用媒体导人新课,为学生创设了多种特定的情景和提供了大量英语刺激,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形成了说用英语说、想用英语想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课文computer 时,一开始,通过微机屏幕展示CAI 课件中的一幅立体电脑图形,图象在屏幕上旋转着,由大变小,由小变大,渐渐地演变成一个由若干电脑组合的电脑球体。教师还没来得及提问,学生便纷纷嚷道:全世界都在使用电脑,电脑已经变得越来越普及,作用越来越大。随即,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课文要求找出答案,自然而然引出了新课。又如,在学习Country Music 时,借助录音机播放一首美国乡村音乐,同时在大屏幕上,一位美国流行歌手跃入学生眼帘,手弹吉它,昂首高歌。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左右晃动着,挥动手臂,跟着歌手唱了起来。音乐一停,当教师问学生们听的是什么音乐时,全班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美国乡村音乐。教师以此进一步启发学生用英语说出其他音乐的名称。然后将学生们熟悉的popular music、claical music、light music、rock and roll等写在黑板上并进行归类,补充后引出新课。

四、运用信息网络资源拓展课程资源

现代的教材资源不再仅仅是传统的几本教科书、教师用书和练习册等,而是能够充分体现现阶段教育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科学体系。因此,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并在英语课程标准目标总体描述中明确要求,“能有效利用网络等多种教育资源获取和处理信息,并根据需要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分析。”新教材的话题天南地北、包罗万象,

充分利用好信息网络资源对教师及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五、校内外各种场馆资源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有力补充

学校的各种场所和设施包括语音室、图书馆、英语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都应该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资源库。教师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这些课程资源。同时应发掘、利用校外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以及社区的各种文化设施、场馆等,把它做为学生学习内容的补充和完善,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资源财富。

总之,新课程要求教师学会扩大教学资源。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谁占有的学习和信息资料越多,谁就能够充分熟练地利用这些资料,他取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教师首先要掌握大量的教学资源,同时帮助学生建立掌握资源的有效策略,包括利用网络、图书馆等检索教学资源。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善于反思,一定能让各种课程资源为英语教学服务,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推荐第2篇: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怎样才能保证让学生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呢?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效地去开发、利用、整合课程资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教育环境 ,以保障学生人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

什么是数学课程资源呢?所谓数学课程资源是指应用于数学课堂教与学活动中的各种资源。主要包括文本资源(如教科书、教师用书,教与学的辅助用书、教学挂图等);信息技术资源(如网络,数学软件、多媒体光盘等);社会教育资源(如教育与学科专家,图书馆、少年宫、博物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环境与工具资源(如日常生活环境中的数学信息,用于操作的学具或教具,数学实验室等);生成性资源(如教学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学生的作品、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课堂实录等)。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学,能有效地整合并恰当地使用数学课程资源,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水平和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质量,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创造高效课堂。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整合课程资源,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有效整合文本资源,精心设计教案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备课是教师取得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上好一节课,课前务必要充分地备好课。而备课实际上就是教师独立钻研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师用书及教与学的辅助用书等这些文本资源,并与课程内容对话,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实际,选择、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过程。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地去整合文本资源。具体做法是:一是研读课程标准,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二是吃透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三是参考教师用书及教学辅助用书,结合学情,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四是整合文本资源,精心设计教案。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发挥校本教研的作用,开发乡土教材,创设新的教学资源,以满足学生学习数学的个性化需要。只有有效地整合和开发各种文本资源,才能保证高质量的备课。

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资源的辅助性,使之为教学服务

当今时代是“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已应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方面能向学生提供并展示多种类型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并能灵活选择与呈现;可以创设,模拟多种与教学内容适应的情境;能为学生从事数学探究提供重要的工具;可以使得相距千里的个体展开面对面交流。因此,信息技术是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中,必须要充分加以应用。具体做法是:一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从事数学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辅助性工具。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查找资料,下载教学案例及课件,加工后供教学服务;还可以自主研发教学软件、课件,以运用于教学中。二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辅助性工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将计算器、计算机用于数学学习活动之中。例如:学生在计算987567 ×8942时,用计算器处理就很简单了;还有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学生通过网络帮助,可以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简单化;学生还可以在网上查找更丰富的学习资源,这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有条件的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还能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所以,教师要有效地整合、开发信息技术资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三、有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校要努力为师生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平台。有条件、有机会的学校可以邀请有关专家作讲座,以促进师生的成长。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少年宫、博物馆、科技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以及网络等,寻找合适的学习素材,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学习与交流,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地挖掘整合社会教育资源,让社会教育资源为数学教学服务,以实现资源共享。

四、有效开发环境与工具资源,让数学回归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善于发现,总会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的影子。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相关的数学信息,及时收集,开发成为教学资源,为教学所用。例如,在教学数数时,可以将教室里的资源、学校的资源、以及学生身边及家里的资源等进行开发,让学生数生活中的数,学生善学乐学,能亲身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研发制作简单实用的教具和学具,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数学实验室”,以拓展学生的数学学习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数学实践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能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数学回归生活。

五、科学处理好生成性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

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交互、生生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生成性资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科学适时调整预案,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做法是;

1、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2、延迟判断学生的反馈,可以采用“让学生说明理由”的方式回应学生(比如当学生的观点正确时,就鼓励其他学生对此给出自己的想法,当学生的观点有问题时,引发学生反思自己的想法。);

3、提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寻求一个变化过程中的数学规律或观察一些特定的现象,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等)。

总之,我们身边的数学课程资源是丰富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去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只有有效地整合、开发课程资源,才能为学生创造更优越的教育环境,让学生享受优质的数学教育,发挥高效课堂的作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推荐第3篇:农村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农村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海口市丁村小学莫建勋

内容摘要: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广大教师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应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的价值,使各种资源与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然而,在我们广大农村小学里,由于教师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未根本转变以及信息的闭塞,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未受到重视。作为一名乡村小学数学教师,我感到树立起新的课程资源观、树立起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非常重要,应当紧紧围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根本出发点,合理利用课内外、校内外的一切可以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为数学教学服务,激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丰富学生数学实践活动、拓宽数学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关键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对数学课程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是实施新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和任务。作为数学教师,要积极主动、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内外、校内外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除数学课本、教参内容以外的数学课程资源,使得其他学科知识资源、生活化教学资源和动态生成性资源充实数学课堂。

正文:

走进数学课程资源,可开发和利用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形式多种多样。下面我就结合农村小学数学的特点谈谈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1、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模式的变革。它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窠臼,它将教学由课堂延伸到社会,由教材内延伸到了教材外,由教师延伸到学生。产生了多维立体的教育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

2、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我们不仅重视对教材的研究,同时又将相关的课程资源引进课堂。极大地拓宽了原有狭窄的教育内容,使理论知识一下子鲜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随着课程资源的深

入开发和利用,也改变以往只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的弊端。为学生施展聪明才智提供了一个大舞台,从而促进学生的时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开发和利用好教材的课程资源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新教材越发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它在关注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在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然而,教材毕竟具有普遍性,不可能兼顾所有的学生和学校。教材中编排的很多情境图因农村生活环境或教学条件所限,无法达成原有的目的,一些数学活动也无法开展。因此,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我在教学时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条件对教材进行增添、删减、调整、置换,活用数学教材资源。例如:我在教学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循环小数》一课时,就没有使用教材中的例题(例题是:王鹏400米只跑了75秒,平均每秒跑多少米呢?),而是把例题更换为农村学生熟悉的内容:“爸爸要搭淮山架,把一根10米长的竹子平均分成3截,每截长几米?谁能帮爸爸的忙?”学生一看题目,是生活中的问题,都非常积极地探索、讨论,并列式计算:10÷3=3.333„„,我就顺势引导学生理解什么叫循环小数。

以往,一些老师常把教材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认为学生只能通过教材学习数学,使数学与生活脱节。本次课改,虽然还把教材作为数学课程资源,仍要利用,但不唯一,因此,我们要以教材为蓝本,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使数学教学向课外拓展延伸。

三、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

《数学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出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连接起来,从日常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用数学的思维去加以解决。数学教学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没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没有韵味十足的生活情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感觉枯燥无味,无从下手。我认为我们数学教师应根据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这个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数学活动,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资源,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情境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所以我们广大教师不应拘泥于教材,课堂教学中应巧妙地创设一些新颖、生动、活泼的生活情景,将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以生活物象展示、生活情景活动以及巧设疑问等激发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探索,在已有的

认知基础上,乐于讨论、交流。例如: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统计与可能性”就是生活资源丰富的数学课程。我在教学时没有采用课本的例题,而是选择学生常玩的扑克牌:“有一筐番薯,妈妈让你和弟弟通过抽扑克牌的单双来比赛捡,看谁捡得多。如果是你,选择单数捡还是双数捡,为什么”?让学生互相交流后,组织学生讨论、探索,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生活中随处要用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还可在课堂教学之余设计出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数学游戏等,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习方式,从而也更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源。

四、开发利用教学过程的课程资源

1、数学学习中的情感资源开发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学习中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和态度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如果老师不细微地察觉此点,学生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例如:我教“圆的面积”时,在讲圆周率的过程中,我发现班里数学学习最好的陈伟琪同学正在玩钢笔,就问他为什么。他说他早就知道圆周率为3.14,用不着听了。此时,我并不批评他,而是一边轻轻的抚摸他的头一边绘声绘色地插讲“祖冲之发现圆周率”的故事,告诉学生数学奥秘无穷和学数学需要不断地探索研究,最后告诉学生圆周率准确是

3.14到3.15之间,到底是3.14几呢?学生静静地听后,纷纷表示要寻找答案。事实证明,学生只有深切地感受到教师的真情和关爱,才会对数学学习更有兴趣,学习效果才更好!

2、数学学习中学习方式的开发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合作、交流、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是生动活泼、主动积极、团结协作、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的差异性正好通过合作、交流达到互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深入开发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切实引导学生相互信任,能够真诚地相互合作、交流、探索,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探索、帮助,取彼之长补己之短。还可采用自愿组队交流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在与同伴的合作过程中大胆交流,相互给予中肯的评价,增强同伴合作交流的信心。让儿童体验学习过程,在伙伴的合作、指引、鼓励下获得

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与经验。还要引导学生大胆与老师、家长以及社会群体进行交流学习,在遇到数学问题时,能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共同探讨,共同解决,共同分享成功带来的愉悦。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更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然,在合作交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可采取红花奖励等方式,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体验到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

3、数学学习中的整合资源开发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为其他学科提出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毋庸置疑,数学学习不应是简单的、孤立的学习,而应当将数学学科内的各部分知识进行充分整合。还要让数学学习与其他学科(如语文、信息技术等)进行充分整合,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创设情境,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如在教学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用生动形象的动画、优美的背景音乐,创设唐僧师徒取经的故事情境: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快到火焰山时,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耐,于是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一会儿,八戒抱着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回来了。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四分之一。”八戒一听不高兴了,嚷道:“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八分之一也得给我六分之一吧。”悟空乐了,赶紧切了八分之一给八戒。八戒一看,怎么比四分之一还少啊?想不同意。悟空说:“这是你自己要求的,还能反悔!”八戒挠着头皮说:“我真傻,为什么会比先前分的少呢?”大家都笑了。这样学生一下子就投入到教学情境中了。

总之,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以及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深入挖掘数学学习中的各种整合因素,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方法和经验!

要想改变农村课程资源的现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它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只有靠我们广大教师积极、善于引导孩子们去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想学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学生的数学素养就一定会全面提高,农村的教育事业才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推荐第4篇: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论文

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在理想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我们常常会从教师主体的智慧引领、学生主体的亲历体验等方式维度展开思考和研究。而事实上,正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理想课堂的构筑过程如果缺少了蕴涵活力的内容资源,那么一切方式层面的教学行为便会因失去赖以依托的原始肢体而显得苍白无力。因此,课程资源在理想课堂的构筑中的重要地位已不可动摇。在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又应该如何进行资源合理开发的实践行为?对此,进行如下几点的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探索性思考。

一、精用教材资源,构建有效度的数学课堂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而对于需要经过艰难曲折的思维过程才能获得的结论,教材往往以很简单的过程予以呈现,或以“容易看出”等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教材是静态的,而课堂是流动的,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执行教材,而应作为教材的开发者,根据学生现有知识基础和思维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和精用教材,那么,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怎样精用教材资源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 研读教材意图,体现数学学科的严密性

不论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其编写都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那就是突出了数学逻辑的严密性。走进教材,我们发现编者非常注意从相关的数学问题中,揭示丰富的数学知识,进而归纳完善的数学规律,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尝试练习来解释数学规律、完善知识体系。这样的编排体系,符合了数学教学循序渐进、逐渐累积、逐步抽象的原则性理念。作为课程资源的创生者,数学教师应深入研读数学教材的“文本结构”,并在教学实践中尽力重现其“问题——事实——规律——应用”的编写意图,以真正彰显数学教学的严密本色。

(二)变换呈现方式,增强数学学科的自主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的学习需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突破教材在内容呈现方式上的局限性,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教学中信息的呈现重在提供给学生适量的信息,而不一定是完整的题目,促使学生对已有信息进行分析,建构联系,得出某种结论或提出某些问题,信息的呈现不一定是教师一步到位的呈现,可分步呈现,或让学生自主呈现,应该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提供信息的主体,变以往学生坐等信息为主动地提供、获取信息,提高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在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时,教师提供给学生信息,教师教得灵活,学生学得灵活,所得结论也灵活多样,培养了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可以说,教材资源的价值功能在这里得到了最为深层的发掘体现。

二、提炼生活资源,构建有信度的数学课堂

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数学教学也可以采用“借代”手法,借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用这些真实生动的材料取代原有例题或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亲切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数学知识,学会用具体的生活经验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实现数学学习生活化;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分析、解决生活问题,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提炼生活资源,丰富课堂资讯,可以有效增添数学学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一)重现生活场景,突出数学学科的现实性

“生活场景”是数学知识客观存在的原始温床。在课堂教学的恰当时机,巧妙介入“生活场景”,能有效建立起“抽象知识”与“数学原型”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使学生主体与知识客体之间的原有距离缩短,促进知识客体的认知建构和情感被学生主体所接纳,同时也能通过侧面闪现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但是我们也应注意,进入课堂的“生活场景”必须紧扣知识本身,借此展开的教学活动也必须围绕数学本质,保证在“生活化对话”中能突出“数学化思考”,不能牵强和虚假。

(二)激活生活经验,彰显数学学科的体验性

数学学习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积极作用而逐步走向深入的。而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教师往往比较关注“知识基础”对新知建构的支撑性作用,而恰恰容易忽略“生活经验”对知识意义领悟的促进性作用。对于身处纷繁复杂世界的学生主体而言,其逐步积累起的“生活经验”毋庸置疑应该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提供学习空间,创设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在具体现实的学习情境中自然发挥生活经验、自觉启动主体思维,对数学知识的本质意义作出个性化的有效回应。

教学《有余数除法的应用》时,例题“一共有21人要坐船,每辆船限坐4人,需要租几辆船?”学习之后,知道至少要租6条船。然后进行了拓展,教师问学生:你们会怎么分配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学生说“前面5条船每条坐4人,最后一条船1人”,此学生一说完就有学生有意见了:“我觉得不好,最后一条船只有一个人,游玩时一个人也太孤单了”。其他学生听了都表示有同感。“那怎么办呢?”教师追问到,学生说:“我觉得应该尽量分布均匀一点,这样大家都有伴!”这时有个学生却说道“还不如再租一条船,全部三人一船,这样更公平。”这个学生一说完,引起“公愤”了,“那也太浪费了,一条船可以坐4人,为什么才坐三人,题目说“至少”,也就是说只要人能全部坐下就可以了,再租一条船就有很多空位了,太浪费。”……本环节是这节课中学生最投入的环节,真正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本节课的目标之一是通过已学的数学知识,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这里的“合理解决问题”即余数的合理应用,学生设计方案后反思自己的方案,得出更好的方案,可以说在互相辩论中每个孩子都心服口服,真正地做到了“合理应用”,而且学得非常开心。很明显,这一知识的教学过程,正是学生基于“生活经验”的体验过程。

三、接纳文化资源,构建有厚度的数学课堂

多少年来,数学课堂一直都是“定理”、“法则”、“运算”的代名词。这种现象的逐步形成,与数学教学一味注重知识传递、技能训练,而无情漠视“数学”依托的丰厚社会背景、“数学”蕴涵的鲜活文化背景、“数学”发展变革过程中人类探索发现的精神力量以及“数学”与人类社会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是分不开的。因此,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努力挖掘关联数学知识的厚重文化资源,实现数学教学“科学求真”与“人文熏陶”的视界融合。

(一)链接社会文化,浓郁数学学科的时代性

用数学思想来解读社会现象,这是数学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立足新理念精神、依附新时期背景的数学教学,理应带着博大包容的人文姿态,去全心眷注时代特质下的社会现实,并精心选择那些蕴涵数学意义、富有思辨价值的社会现象以恰如其分的合理方式呈现于课堂现场,以便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适度透析社会现实,从中既增长知识、锤炼思维,还能感悟数学的文化内涵,体味现象的社会根源。

(二)引入历史典故,诠释数学学科的人文性

数学的科学内涵无疑是严谨刚性的,但其间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却是浪漫柔性的。如果数学教师能够更多关注数学知识历史背景的挖掘追索,那么,定然能为数学教学“脱去僵硬外衣、显露蓬勃生机”提供更为丰富的可能性。鉴于此,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时,理应把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文化传闻”或“科学趣事”等一并纳入资源组合的广阔视野,力求以丰厚深邃的课堂信息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在教学《鸡兔同笼》时,教师改变了教材的呈现顺序,直接出示例题教学。课堂上在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解决例题之后,教师进行了背景资料介绍:刚才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一类重要数学问题,也是历史有名的数学趣题,在中国古代1500多年以前,数学书《孙子算经》里,就记载着:“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这就是最早的鸡兔同笼问题。教师介绍后,让学生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纷纷感叹:“我们的古人真是聪明极了,能在1500年以前就想出解决问题的巧妙办法!”,“我们应该向古人学习钻研探究的精神!”揭示这段历史文化背景后,“鸡兔同笼问题”的课堂探究仿佛已经进入了科学再创造。不难想象,当学生突然感觉到自己的“学习内容竟然是“历史名题”时、自己的“探究方法”曾与诸多知名数学家的“发明历程”如此接近时,学生数学学习的“文化滋养”该是怎样地“昭然若揭”但又“润物无声”呀?

四、捕捉现场资源,构建有深度的数学课堂

课堂教学的互动本质,决定了课堂现场定然是即时资源频繁生成的重要平台。无论是独立学习,还是师生对话,或是生生合作,意外因素干扰的可能性和主体个性思维的独特性都决定了现场资源是“旁逸斜出”且“不可预约”的。对此,数学教师应凭借自身的教学智慧,从容应对即时资源,巧妙调整教学进程,以诱发认知主体的深层思维,促进知识本质的核心凸显。

(一)智对课堂意外,正视数学学科的生成性

数学教学是数学的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作用的过程。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经常产生许多预想不到的意外。教师要善于从这些意外中学会分析,并加以利用,以促进学生的不同发展。

(二)善待错误生成,强化数学学科的建构性

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错误”在所难免。由于“错误”折射了认知主体丰富的观念信息,所以纠正错误对于转变数学认识、促进知识建构意义深远。因此,“错误”资源是极其重要的课程资源。面对“错误”,教师应以“错”为媒,慧眼捕捉,及时引导学生通过反驳评价、补充完善等学习途径来发掘错误根源、生成新意思维,使数学学习在“曲折”中走向“深刻”!

如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道题:在五年级学生献爱心捐款活动中,我班24名女生平均每人捐款48元,30名男生平均每人捐款54元,全班平均每人捐款多少元?当教师正在就

(48×24+54×30)÷(24+30)这种方法讨论解题思路时,一名学生急着补充他的简便方法:(48+54)÷2=51(元),并且振振有词说:“全班学生分成男生、女生两部分,我就把一名男生捐的钱加上一名女生捐的钱,再除以2。”这时,教师并不是简单地否定该生的方法,而是及时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辩论,有学生继续说到“这样非常简便,能很容易算出男女生的平均数”,但等这一学生一说完,就有很多学生表示不赞成,因为男女生的人数是不相同的,不能直接相加除以二,如果男女生相同则可以这样。经过激烈的辩论,学生对平均数本质含义有了深刻的理解。教师机智地把握住这一教学时机,让学生的偶发错误成为教学资源,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透彻,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对数学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赋予我们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只要我们教师提高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积极地从教和学的实际出发,开发和利用好课内外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的课堂必将会是一个风采迷人、朝气蓬勃的新天地。

推荐第5篇: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大庆市万宝学校 梁源

【摘 要】如何开发课程资源,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研究课题。对此,本文试图立足教材资源、生活资源、文化资源、现场资源四大视界维度,依循研读文本结构、变换呈现方式、重现生活场景、激活生活经验、链接社会文化、引入历史典故、智对课堂意外、善待错误生成八条实践策略来构建有效度、有信度、有深度和有厚度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 课程资源 开发 利用 数学教学

在理想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我们常常会从教师主体的智慧引领、学生主体的亲历体验等方式维度展开思考和研究。而事实上,正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理想课堂的构筑过程如果缺少了蕴涵活力的内容资源,那么一切方式层面的教学行为便会因失去赖以依托的原始肢体而显得苍白无力。因此,课程资源在理想课堂的构筑中的重要地位已不可动摇。那么,基于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纳入课程资源开发的理念视界又有哪些元素呢?数学教师又应该如何进行资源创生的实践行为?对此,笔者试图通过本篇论文进行如下几点的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探索性思考。

一、精用教材资源,构建有效度的数学课堂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而对于需要经过艰难曲折的思维过程才能获得的结论,教材往往以很简单的过程予以呈现,或以“容易看出”等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教材是静态的,而课堂是流动的,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执行教材,而应作为教材的开发者,根据学生现有知识基础和思维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和精用教材,那么,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怎样精用教材资源,才能实现其最优化的价值功能,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 研读文本意图,体现数学学科的严密性

的严密性。走进教材,我们发现编者非常注意从相关的数学问题中,揭示丰富的数学知识,进而归纳完善的数学规律,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尝试练习来解释数学规律、完善知识体系。这样的编排体系,符合了数学教学循序渐进、逐渐累积、逐步抽象的原则性理念。作为课程资源的创生者,数学教师应深入研读数学教材的“文本结构”,并在教学实践中尽力重现其“问题——事实——规律——应用”的编写意图,以真正彰显数学教学的严密本色。

《植树问题》教材是这样编排的:首先,出示例题,解决植树问题的数学事实;然后,图示揭露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得出植树问题两端都种的规律雏形;最后,尝试练习,完善形成“两端都种时,棵树比间隔数多1”的数学规律,整个教材编排充分体现了“呈现事实——尝试验证——应用规律”这一知识形成的“严密逻辑”。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就力求凸显教材编写的“严密逻辑”性,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与教材内容相呼应的是,先呈现“数学事实”,且数学事实在操作活动中产生、在联想延伸中丰富;接着归纳“数学模型”,且数学模型在独立探究中得出、在合作交流中概括;最后形成“数学规律”,且数学规律在质疑验证中肯定、在字眼补充中完善……可以说,教材资源固有的严密特性,在课堂现场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实践体现。

(二)变换呈现方式,增强数学学科的自主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的学习需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突破教材在内容呈现方式上的局限性,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教学中信息的呈现重在提供给学生适量的信息,而不一定是完整的题目,促使学生对已有信息进行分析,建构联系,得出某种结论或提出某些问题,信息的呈现不一定是教师一步到位的呈现,可分步呈现,或让学生自主呈现,应该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提供信息的主体,变以往学生坐等信息为主动地提供、获取信息,提高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小数加减法》时,教师提供给学生材料,请你任写几个小数,如1.4,2.37,4.89,15.3,21.325,并把他们组成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可以组成1.4+2.37,4.89-1.4,15.3+2.37,21.325-4.89,然后试着研究一下小数加减法的法则。这些材料由于条件的不确定,学生自主选择、获取自己喜欢的信息,进行相关组合,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教师教得灵活,学生学得灵活,所得结论也灵活多样,培养了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可以说,教材资源的价值功能在这里得到了最为深层的发掘体现。

二、提炼生活资源,构建有信度的数学课堂

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数学教学也可以采用“借代”手法,借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用这些真实生动的材料取代原有例题或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亲切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数学知识,学会用具体的生活经验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实现数学学习生活化;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分析、解决生活问题,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提炼生活资源,丰富课堂资讯,可以有效增添数学学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一)重现生活场景,突出数学学科的现实性

“生活场景”是数学知识客观存在的原始温床。在课堂教学的恰当时机,巧妙介入“生活场景”,能有效建立起“抽象知识”与“数学原型”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使学生主体与知识客体之间的原有距离缩短,促进知识客体的认知建构和情感被学生主体所接纳,同时也能通过侧面闪现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但是我们也应注意,进入课堂的“生活场景”必须紧扣知识本身,借此展开的教学活动也必须围绕数学本质,保证在“生活化对话”中能突出“数学化思考”,不能牵强和虚假。

在教学《有趣的搭配》时,教师由“今天课堂上,一共有48位小朋友,如果老师想和我们班的每一位小朋友都握一下手,为了保证和每一位小朋友都握一次手,你觉得我们握手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引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快说出“不能漏掉

”、“不能重复握”“要一排一排地握”。师生很自然地得出本节课的关键,握手时我们要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才能既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本节课让学生在握手、衣服搭配和早餐搭配这些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进行交流,并通过观察、验证、总结认识搭配要遵循有序、合理,而且要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初步建立有序、合理的搭配观念等。同时注意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丰富对搭配问题的感性认识。整个教学过程与生活场景紧密相联,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焕发了活力,也增加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现实性。

(二)激活生活经验,彰显数学学科的体验性

数学学习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积极作用而逐步走向深入的。而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教师往往比较关注“知识基础”对新知建构的支撑性作用,而恰恰容易忽略“生活经验”对知识意义领悟的促进性作用。笔者认为,对于身处纷繁复杂世界的学生主体而言,其逐步积累起的“生活经验”毋庸置疑应该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提供学习空间,创设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在具体现实的学习情境中自然发挥生活经验、自觉启动主体思维,对数学知识的本质意义作出个性化的有效回应。

教学《有余数除法的应用》时,例题“一共有21人要坐船,每辆船限坐4人,需要租几辆船?”学习之后,知道至少要租6条船。然后进行了拓展,教师问学生:你们会怎么分配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学生说“前面5条船每条坐4人,最后一条船1人”,此学生一说完就有学生有意见了:“我觉得不好,最后一条船只有一个人,游玩时一个人也太孤单了”。其他学生听了都表示有同感。“那怎么办呢?”教师追问到,学生说:“我觉得应该尽量分布均匀一点,这样大家都有伴!”这时有个学生却说道“还不如再租一条船,全部三人一船,这样更公平。”这个学生一说完,引起“公愤”了,“那也太浪费了,一条船可以坐4人,为什么才坐三人,题目

“至少”,也就是说只要人能全部坐下就可以了,再租一条船就有很多空位了,太浪费。”……

本环节是这节课中学生最投入的环节,真正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本节课的目标之一是通过已学的数学知识,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这里的“合理解决问题”即余数的合理应用,学生设计方案后反思自己的方案,得出更好的方案,可以说在互相辩论中每个孩子都心服口服,真正地做到了“合理应用”,而且学得非常开心。很明显,这一知识的教学过程,正是学生基于“生活经验”的体验过程。

三、接纳文化资源,构建有厚度的数学课堂

多少年来,数学课堂一直都是“定理”、“法则”、“运算”的代名词。这种现象的逐步形成,与数学教学一味注重知识传递、技能训练,而无情漠视“数学”依托的丰厚社会背景、“数学”蕴涵的鲜活文化背景、“数学”发展变革过程中人类探索发现的精神力量以及“数学”与人类社会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是分不开的。因此,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努力挖掘关联数学知识的厚重文化资源,实现数学教学“科学求真”与“人文熏陶”的视界融合。

(一)链接社会文化,浓郁数学学科的时代性

用数学思想来解读社会现象,这是数学文化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作为立足新理念精神、依附新时期背景的数学教学,理应带着博大包容的人文姿态,去全心眷注时代特质下的社会现实,并精心选择那些蕴涵数学意义、富有思辨价值的社会现象以恰如其分的合理方式呈现于课堂现场,以便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适度透析社会现实,从中既增长知识、锤炼思维,还能感悟数学的文化内涵,体味现象的社会根源。 《百分数的意义》的教学结尾,教师出示了一则信息 “小学生的近视率是22%”,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及其折射的社会背景中描述百分数的意义、说说自己的感想。学生说道“这里的“22%”应该是把小学生总人数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约22份的小学生患了近视眼,而不是说每100人中一定有22人患近视眼。”教师给予了大

“我们现在的同学平时看电视或是玩电脑的时间太长了”,有学生说“还有可能是现在同学们的作业负担比较重,让同学们忙于学习,使眼睛过于疲劳”,还有学生说“我们应该加强体育锻炼,做好眼保健操,并随时注意用眼卫生”,“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保护视力,从现在做起”!

此时,“百分数”赋予了社会生命!它已不仅仅是一种数学知识,数学文化,它更成为了一扇透视社会的窗口。透过这扇窗口,学生准确领悟了百分数的情境意义,还以此为起点理性分析了造成小学生视力下降的多维根源,促使学生对今后的社会生活现象产生了更为深层的内心启发和自我约束。而这些显性和隐性教学目标的协同达成,都应归功于教师独智慧的资源创生!

(二)引入历史典故,诠释数学学科的人文性

数学的科学内涵无疑是严谨刚性的,但其间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却是浪漫柔性的。如果数学教师能够更多关注数学知识历史背景的挖掘追索,那么,定然能为数学教学“脱去僵硬外衣、显露蓬勃生机”提供更为丰富的可能性。鉴于此,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时,理应把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文化传闻”或“科学趣事”等一并纳入资源组合的广阔视野,力求以丰厚深邃的课堂信息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在教学《鸡兔同笼》时,教师改变了教材的呈现顺序,直接出示例题教学。课堂上在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解决例题之后,教师进行了背景资料介绍:刚才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一类重要数学问题,也是历史有名的数学趣题,在中国古代1500多年以前,数学书《孙子算经》里,就记载着:“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这就是最早的鸡兔同笼问题。教师介绍后,让学生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纷纷感叹:“我们的古人真是聪明极了,能在1500年以前就想出解决问题的巧妙办法!”,“我们应该向古人学习钻研探究的精神!”

“鸡兔同笼问题”的课堂探究仿佛已经进入了科学再创造。不难想象,当学生突然感觉到自己的“学习内容竟然是“历史名题”时、自己的“探究方法”曾与诸多知名数学家的“发明历程”如此接近时,学生数学学习的“文化滋养”该是怎样地“昭然若揭”但又“润物无声”呀?

四、捕捉现场资源,构建有深度的数学课堂

课堂教学的互动本质,决定了课堂现场定然是即时资源频繁生成的重要平台。无论是独立学习,还是师生对话,或是生生合作,意外因素干扰的可能性和主体个性思维的独特性都决定了现场资源是“旁逸斜出”且“不可预约”的。对此,数学教师应凭借自身的教学智慧,从容应对即时资源,巧妙调整教学进程,以诱发认知主体的深层思维,促进知识本质的核心凸显。

(一)智对课堂意外,正视数学学科的生成性

数学教学是数学的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作用的过程。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经常产生许多预想不到的意外。教师要善于从这些意外中学会分析,并加以利用,以促进学生的不同发展。 《角的度量》教学时,本人讲解完角的度量方法后,便让学生开始练习量角。巡视指导过程中,发现量角正确率很高,基本上人人都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可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有学生说“老师,我的量角器断了,我还有一个角没量呢,怎么办? ” 这时我迟疑了一下“大家看,×××同学的量角器断成了两半,它还能量角吗? ”很快就有学生说“那小半块肯定不行了,因为已经没有了中心点了”另外有个学生说“那大半块上面有中心点,还有刻度,应该可以量。”坏了量角器的学生说“可是我还没量的是个钝角,那大半块的量角器也不够用呀! ”我说“那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请同学们合作商量一下,帮×××同学想想办法。”话音刚落,学生们就议论开了,组1说“先用三角板在角内画出一个直角,然后量余下角的度数。再把量得的度数加上90°,就是原

”组2说“把这个钝角分成两个锐角,分别量出两个锐角的度数后相加。”组3说“可先把这个钝角补成平角,量出补上角的度数,再用180°相减就行了。” 量角器断了,在意料之外,这种突如其来的课堂尴尬往往会使数学教师手足无措、或草率处理。而巧妙的采用“求助学生”的谦和方式,却引发了其余学生充满创新意味的策略观点。因此,工具虽断,但思维敞亮;学习暂停,但个性张扬,教学现场荡漾着一种浓郁的生命张力!

(二)善待错误生成,强化数学学科的建构性

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错误”在所难免。由于“错误”折射了认知主体丰富的观念信息,所以纠正错误对于转变数学认识、促进知识建构意义深远。因此,“错误”资源是极其重要的课程资源。面对“错误”,教师应以“错”为媒,慧眼捕捉,及时引导学生通过反驳评价、补充完善等学习途径来发掘错误根源、生成新意思维,使数学学习在“曲折”中走向“深刻”!

如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道题:在五年级学生献爱心捐款活动中,我班24名女生平均每人捐款48元,30名男生平均每人捐款54元,全班平均每人捐款多少元?当教师正在就(48×24+54×30)÷(24+30)这种方法讨论解题思路时,一名学生急着补充他的简便方法:(48+54)÷2=51(元),并且振振有词说:“全班学生分成男生、女生两部分,我就把一名男生捐的钱加上一名女生捐的钱,再除以2。”这时,教师并不是简单地否定该生的方法,而是及时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辩论,有学生继续说到“这样非常简便,能很容易算出男女生的平均数”,但等这一学生一说完,就有很多学生表示不赞成,因为男女生的人数是不相同的,不能直接相加除以二,如果男女生相同则可以这样。经过激烈的辩论,学生对平均数本质含义有了深刻的理解。教师机智地把握住这一教学时机,让学生的偶发错误成为教学资源,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透彻,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对数学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赋予我们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只要我们教师提高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积极地从教和学的实际出发,开发和利用好课内外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的课堂必将会是一个风采迷人、朝气蓬勃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马云鹏主编.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长春出版社.2009(5)

[2] 林良富主编.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宁波出版社.2008(6)

[3] 庞维国著.数学学习与教学设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6) [4] 陈惠芳著.触摸教育的风景.长春出版社.2006(8) [5] 郑金洲主编.课改新课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

[6]孙文波主编.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五星”教学设计的探索.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4)

推荐第6篇:一年级数学课程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 ,比一比 ,1—10的认识和加减法 认识物体和图形 ,分类 ,11—20的认识 ,认识钟表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数学乐园 ,我们的校园 ,总复习。

1、熟练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1~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材分析

1每一单元后面都跟有综合练习,形式灵活多样,能很好的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2、数学乐园很好的体现主体性原则,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4、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5、重视学生对数的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6、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7、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四、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体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五、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熟练地数出20以内的数,正确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20以内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认识=、>、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和减法的含义,直观地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与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5、使学生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法一步计算的图文应用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口述答案,能看实物或直观图口述题意,简单的讲述和与求剩余的数量关系。

6、使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对这些图形有初步的了解。

7、结合主题图和插图及有关数据,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做题,正确计算,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二)、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积 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 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 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使学生从小养成认真学习、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六、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尽量注意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帮助学生 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时常注意强调学生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的习惯。

4、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第一单元

数一数

第一课时

准备工作:

1、作业的收交及封皮的书写。

2、通过数数了解学生人数。

3、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谈明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第二课时

数一数

学习内容:教科书第

2、3页 学习目标:

1、让学生通过看和数了解画面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看和数是认识生活中的事物,是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

2、引导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初步培养有条理地观察的习惯。

3、帮 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重点及难点:

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数数。帮助学生解决认知过程中的困难。 教学方法及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

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 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 学习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1分钟)

1、

2、

3、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0分钟)

讲述 :

1、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热闹的地方——威戎小学的校园转一转,高兴吗? 身临其境,不过老师要求同学们要仔细观察我们的校园,进一步激发起数数的兴趣。 (回到教室汇报结果)

2、出示书中2----3页的画面。(5分钟) 这是什么地方?你认为它美吗?

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图上的物体分别有多少?

让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

3、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

三、实物操作。(8分钟)

(1)分4人小组,由任意一个小朋友说出物体的个数,让其他3个小朋友用圆点摆出表示的数。

(2)数教室里的实物。 (3)数字卡片。

四、拓展运用。(5分钟)

讲述:小朋友,已经学会了数一数,即1—10的物体的个数。你能用1-10这10个数字中的其中一个数来说句话吗?在小组内说说。如:我有10个手指,我们小组有4人,等等。

五、巩固深化(5分钟)

1、游戏:火车钻山洞

2、数水果,摘水果

六、全课小结。(2分钟)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练习课

一、学习目标(1分钟)

1、通过练习,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学会数数的方法。

2、通过练习,掌握数数方法。

二、课堂练习(35分钟)

1、数一数,每一种物品有几个?

2、看图圈数。

3、看图连数

第四课时

综合能力测试

出示鼎尖教案的单元测评卷。(6----7页)

第二单元

比一比

单元学习目标:

1、使学生会比多少、比长短和比高矮,掌握自己认为适用的比较方法,知道多少,长短和高矮是比出来的。

2、通过学生操作、观察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语言表达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在与他人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合作交流的意识。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曰常生活的联系。

单元重、难点:|

1、学会运用自己认为适用的比较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语言表达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初步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1、比多少………………………………2课时

2、比长短、比高矮………………………………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比多少(第6―――8页)及练习一第

1、

2、

3、4题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和精神。学习重、难点:掌握自己认为适用的好的比较方法。 学习准备:师:数字卡片一套(1―――10),小猪、小免卡片各一张。

生:学具盒一个,数字卡片一套(1-10)

学习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1分钟)

1、

2、

二、回顾旧知,活动引入(4分钟)

请小朋友看一看,在我们班中,是男同学多,还是女同学多。还是一样多?你是怎么

知道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比较多少。

板书课题:比多少

三、主动探讨,获得新知(15分钟)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小免、小猪的卡片各一张并板书在黑板上,

问:瞧,这是谁?他们俩准备去干什么?谁来猜一猜?

师:那么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小猪怎么说?(放录音:小朋友,我和小免正准备去参加义务劳动呢!)小朋友,你们想一起去看看吗?

2、引导观察,初步感知

A:出示书中第6面的图画

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多少呢?

(学生数一数)

B:问:小免去搬砖,有几只小免,有几块砖,小免和砖谁多?你是怎么知道的?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

师:这样一个对着一个,都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免和砖的块数怎么样?(一样多)用一个算式表示是:

板书: 4=

4学生书写并齐读,

老师介绍等号

3、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A:问:小免和小猪比,谁多,谁少呢?

B:学生操作:用圆片代表小免,用正方形代表小猪在桌子上摆一摆。

C: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演示

师:小免比小猪多。也就是几比几多?用一个算式表示是:板书:4>

3 老师介绍大于号,学生书写。

问:你能读这个算式吗?

师:小免比小猪多还可以怎么说?

板书:3<

5 介绍小于号

学生书写,再齐读,

4、小于号与大于号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老师小结)

5、现在,你能用大于号、小于号、等号说一个算式吗?

三、课堂练习(10分钟)

1、说一说

问:请你再仔细看一看图,你还能用多或少说一句话吗?(4人小组讨论后汇报,可

以不举手,谁先站起来谁就先说)

2、猜一猜

A:老师从1―――10的卡片中任选一张,请学生猜卡片上的数是几,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作出\"大了\"或\"小了\"的提示,直到猜对为止。

B:指名一学生拿卡片,老师猜,方法同上

C:同桌互猜,看谁猜得对

3、填一填:

A:7○

3 4○9

3○3

5○8

10O1 B:

4、试一试

模拟活动:把4块同样的糖放入相应的4杯水中,让糖溶化。请你猜一猜,哪杯水最甜。

你是怎么知道的,请你说给大家听。

5、学生完成第11页的1――――4题。

四、全课小结(2分钟)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练习课

学习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1分钟)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2、通过练习,使学生学会比较“多少”的方法。

二、学习内容(20分钟)

1、看图比一比。

(1)3只蝴蝶与2朵花比。

(2)2只乌龟与4只刺猬比。

(3)4个苹果与3个梨比。

(4)2个桃子与5个梨比。

2、多的画对号,少的画圈。

(1)6只兔子与4个萝卜。

(2)7只猴子与5个桃子

(3)3个壶盖与4个茶壶

(4)2个乒乓球与4个球杯

3、画一画

(1)画三角形与正方形同样多。

(2)画三角形比圆多3个。

(3)画小旗比五角星少2个。

(4)画正方形比圆多2个。

4、综合测评。(教案第14页)(15分钟)

第三课时

比长短

学习内容

教材第9页,做一做及练习一

5、6题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 一般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习重、难点:掌握比较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长短。 教、学具任务: 1.12袋不同的物品

2.两支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学习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

1、

2、

3、4.(1分钟)

二、感知物体有长、有短(10分钟) 1.引导观察

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交流、汇报

(1)问: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三支铅笔,一支是红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 (4)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cháng duǎn 板书:长、短

[ 设计说明: 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 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10分钟)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 [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让学生参与知识 的形成过程。] 学生可能说出: (1)看出来的。

(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3)两头儿都不对齐。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出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

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短 的认识,培养学生言语 表达能力。]

三、课堂练习(10分钟)

1.教师谈话:现在, 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学生活动。

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学生结组活动,用日常 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 体的某个部位比长短, 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 处有数学。]

四、课堂作业

1、必做题: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

5、6题

2、选做题:找出自己周围可以比长短的物体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说出比长短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五、整理学具 教师提出要求:

1.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收拾好。

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的一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 4.各组都只剩下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 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整理学具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组成部分,有序地操作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六、全课小结。(2分钟)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比高矮

学习内容:

教材第10页,做一做及练习一第

7、

8、9题。学习目标:

1.通过比较高矮、长短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经历比较事物的高矮、长短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学习重点: 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体验具体的比较方法. 学习难点: 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体验具体的比较方法. 学习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

1、

2、

3、(1分钟)

二、感知高矮的关系(10分钟)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黑板一棵大树,树上挂满苹果,有高有矮。) 秋天来啦,苹果都熟了,老师想请小朋友们把苹果摘下来放到篮子里,谁愿意来?(学生摘到下方的苹果,怎么都拿不到黑板上方的苹果。这时,老师轻松地将苹果拿下来。)小红为什么没能摘到苹果,而老师为什么能摘到呢?

因为老师和小红比,老师比小红高,小红比老师矮。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高矮。(板书:比高矮)请跟老师读。

2、例举生活中的高矮。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能想到哪些物体能比高矮吗?

二、体验比较的方法。(10分钟)

刚才小朋友们一眼就看出来老师比小红高,现在,你们想跟小伙伴们比比高矮吗?好,请听清楚要求:想想你要和小组内哪个同学比?你想跟他怎么比?比好之后,快速回位坐好!开始!

1、学生活动,探讨比较方法。

2、学生汇报,展示不同方法。

谁来告诉老师你是怎么和身边的小朋友比高矮的?请你和你的小伙伴出来演 示给大家看好吗?

学生每汇报一种,教师及时加以正确指导。

3、游戏。(教材第13页)

下面,咱们来做个小游戏,请小朋友们猜一猜,谁长得高些?

看看,到底谁长得高些?

请你再看看是谁高?

他们比身高的方法对吗?那你们说正确的应该怎么比?

4、小结。

看来比身高的方法有很多,但比较时必须要注意:一是两个人的脚要放在同一个平面上;二是人要立正站直,可以用背靠背的办法比,也可以用面对面的办法比;三是用做记号的办法时,人还要贴着墙壁。现在你们会比身高了吗?

三、活动巩固。

我请坐得最好的小朋友到前面来排排队。谁愿意来给他们排队?

你是按什么顺序排的?谁最高?谁最矮?谁第二高?(老师加入)现在他还是最高的吗?你能找出三个比你高的小朋友吗?

小结: 小朋友们合作得很好,队伍排得很整齐,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这种排队的方法是很重要的。

四、课堂练习.

1、小动物们看见小朋友这么热闹,它们也想来比高矮,看!这是?

(大象和犀牛)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说一句话吗?

这是(长颈鹿)?现在你想让谁和谁比?这时大象还是最高的吗?三只动物比,谁最高?谁最矮?

2、(出示三只兔子图片)3只兔子都站在了领奖台上,怎样才能比出他们谁长得高?谁长得矮呢?用我们刚才所说的比较方法行不行?为什么?怎么比呢?

3、(出示图片)汽车能从桥下通过吗?要想使汽车顺利通过大桥下,可以怎样做呢?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比高矮)

请你在班级中找出三个比你高的同学。

教学反思:

1

推荐第7篇: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新课程下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对数学课程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是实施新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和任务。作为数学教师,要积极主动、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内外、校内外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除数学课本、教参内容以外的数学课程资源,使得其他学科知识资源、生活化教学资源和动态生成性资源充实数学课堂。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只要按照教材、教参及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面临的是新的课程环境,教材内容、教学要求、学生思想等都是全新的,且社会发展一日千里,教师再传统的教学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的发展,教师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渠道地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才能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从校内出发,开发数学课程资源

1、活用数学教材资源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新教材越发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它在关注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在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然而,毕竟教材具有普遍性,它不可能兼顾到所有的学生和学校。教材中编排的很多情境图因生活环境或教学条件所限无法更好地展示,一些数学活动也无法开展。因此,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教学条件对教材进行增添、删减、调整、置换,不被教材束缚了手脚。

2、把数学和生活中的“材料”沟通

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现实生活中的图、表、形或实际情境、数量关系有时可作为数学课程资源直接加以利用。教“三角形的认识”,适当的时候,老师问:“同学们,你们见过还有哪些事物的形状是三角形的?”让学生们把自己头脑中已存有的三角形物体的表象回忆、表达与交流。或者部分学生也可根据“三角形概念”的特点找到现实生活中的红领巾、三角板、流动红旗等。同样,对“圆的认识”这节课中类似环节也可利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强化知识的学习,促进现实生活与数学学科之间的联系。另外,有一定数量

关系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作为学生的数学试题。如:小华今年a岁,哥哥比他大b岁,再过5年他们相差几岁?

3、开发科学课中的数学资源

科学课中的自然现象、研究方案、探究活动、教学实验等都可对其进行细加工变成数学教学资源。例教学“循环小数”时,可出示关于四季交替变化的挂图或课件,让学生感知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总是循环交替出现,为学生新课学习作好铺垫。再如教学完“比例的知识”后教师向学生提供一竹竿的高度、影长以及一幢楼的影长,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求解楼的高度。当然,也可把科学中的知识或问题转化为数学习题让学生解答。例:生活中我们一般用摄氏度来描述温度,在欧美一些国家也用华氏度来描述温度,华氏度的冰点是32华氏度,沸点是212华氏度,算一算,平均1摄氏度相当于多少华氏度?另外,“山谷回音”、“天平称物”、“计算池塘含磷情况并提出建议”等问题都能很好地加强和沟通科学与数学的联系。

4、开发语文课中的数学资源

语文是和数学紧密相连的一门学科。同样,它也藏有很多可以被利用的数学教学资源。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抓住本课教学难点对单位“1”的理解来创设情境:今天老师和大家讲讲“1的故事”,暑假里的一天,小强在家做作业,突然来了一群小伙伴叫他去钓鱼,他们准备了一罐蚯蚓出发了,钓了一下午,约摸钓了1千克鲫鱼。①请你找出上述含有“1”的词;②你还会举出几个这样的“1”的例子来吗?③请你说说“1”可以用来表示什么呢?让学生初步感知“1”既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或一群物体,为难点的教学与突破埋下伏笔。又如教学完“百分数的意义”后,教师出示练习题,你会说出下面每个成语所表示的百分数吗?“百里挑

一、百发百中、半信半疑、一箭双雕。”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可先通过“吞——吴、由——甲、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等语文汉字及诗句的颠倒来帮助认识和理解倒数。

5、开发信息技术课中的数学资源

《课标》指出:一切有条件和能够创造条件的学校,都应使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成为数学课程的资源。利用电脑多媒体制作的教学课件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等特点,能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

动,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替代的。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模拟实验,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开放。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微机显示小熊坐在方形、椭圆形车轮的车上一高一低、上下颠簸的画面,以及坐在圆形车轮的车上平稳的情景,使学生从观察比较中产生问题,为什么小熊坐在圆形车轮的车上平稳,而坐在方形、椭圆形车轮的车上不平稳呢?同样,当学生对“线段、直线、射线”的理解困难时,利用微机辅助教学就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在几何形体教学中,课件的演示可将图形由静态变为动态,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图形的变化过程,从直观中感受新知识的产生过程。

二、利用家庭资源,充实课程资源

1、把日常生活体验融入课堂

课堂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生命活力的舞台。每位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同,生活体验也不同,因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学生的生活体验应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以丰富课堂教学,使之与教学内容、目标发生良性互动,借助这种课程资源达成教学目标,同时生活体验得到检验、修正与丰富。例:一位教师在教四年级上册“合理安排时间”这一内容时,先让学生在家里当一周“家务小能手”,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家务劳动,然后举行一次以“谁能与时间赛跑”的数学活动课,提出“谁能用最短的时间完成煮饭、洗菜、洗衣、拖地等家务,谁就是今天的冠军!”话音刚落,活动室热闹起来,同学们摩拳擦掌争先发言。正因为有了生活体验,学生才有言可发,正是由于课堂知识,教会学生要节省时间,就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学会珍惜时间,学会感恩父母。实现日常生活体验与数学知识的融会、互补。

2、让信息资源丰富课程

现在农村地区经济变化日新月异,孩子们在家里也不断看到:电磁炉、消毒柜、微波炉、电冰箱等各种各样的新电器,也盼来了电视、电话、电脑等信息工具。农村的信息不再是封闭的,通过报刊、电话、电视、网络等媒体,我们能够获得富有时代感和生活气息的数学课程资源。例如各种数据表格;各种商品打折、赠送的促销广告;各种文章中与数学相关的内容;各种商标;一些蕴藏着数学资源的画面;等等。此外,购物发票、手机话费清单、车票、衣服标签„„,这些在生活中随处看到、随时用到的,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数学资源。

三、发掘当地农村特色,丰满课程资源

农村学校处于社会课程资源的海洋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乡村文化、生产劳动、人际交往、生产工具、独特的自然环境、奇特的自然现象等社会资源, 更贴近农村学生的生活。它们为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培养人文精神,提供了最佳的场景,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优质的社会课程资源。我们可以开发正面的课程资源,也可以开发负面影响的反面教材,同样有很好的利用价值。例:在现时的农村当中,还进行着非法的“地下六合彩” 赌博活动,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毒”害了许多人,祸害了不少家庭,我们的学生当中也有人参与。他们认为1︰40,回报率高。针对这种现象,有一位教师把“地下六合彩”引入课堂,利用“可能性”的概率知识,跟同学们一起分析、研究,同学们不但认清了地下六合彩的真面目,认识了其操纵者的阴谋,还掌握了可能性的知识。

数学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要根据农村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促进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推荐第8篇:数学教师与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数学教师与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一、引言

从2007年9月至11月,我们深入到我县30所中学进行调查,一路下来深感到农村数学教师对着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实施,如何进行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能力较弱,作为数学教师不能很好适应现代中学数学教学的新要求,造成数学课程教学的理念和目标就很难落实,如果我们不改变这种状况的话,农村数学教师将很难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因此,不论是学科教学法的学习、教师教学技能的训练还是校本培训都应强化牧师作为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加深对课程资源的理解,提高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这应成为目前我们农村数学教师面临的一个崭新的急待解决的课题。

二、数学教师要全面理解课程资源

(一)怎样理解课程、课程资源?

课程在传统看来就是教材、教学计划或教学大纲,课程资源就是教材,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就是订购教材、编写教材、编写教学指导书等。新课程改革使我们对此有了更广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课程是学校教育中为所有学生提供的和重建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和。这是一个完整的多维的课程概念,其中包括课程日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也包括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其中包括显性的课程计划、科目、活动,也包括隐性的教师影响、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其中包括预期的目标、教学和学习,也包括非预期的目标教学和学习。”而课程资源广义的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也即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其中,既包括知识、技能、经验体验、教学活动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等课程要素,也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教学场所、教学媒体、仪器设备、实验室、图书馆、教学专家、教师与学生等课程实施

1 条件。课程与课程资源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课程资源是课程的前提,课程资源只有经过选择加工并付诸实施才能真止进入课程;另一方面课程实施的范围与水平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开发运用水平。

(二)数学课程资源

对数学课程来说,凡是有利于数学课程目标实现,支持数学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都是数学课程资源。数学课程资源如按功能特点,可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如按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同,可划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1.校内资源

处于学校范围内的课程资源称为校内课程资源,其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与条件性课程资源。素材性资源包括: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实验技能、生活的经验与体验、教学活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数学课程培养目标等,而条件性课程资源包括:数学教科书、各种教学参考书、多媒体教室、数学仪器设备。数学实验室、校内图书馆、校园文化建设、各种数学知识型课程开发与重组等。

2.校外资源

处于学校范围之外的课程资源称为校外课程资源,其包括的素材性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为: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各种科技图书、报纸和各种科技期刊、广播电视中的科技信息、网络资源、乡土资源、科技专家学者、科研与生产单位、学生家长等。

值得指出的是,数学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有其特定的内容,但两者并没有截然的界线,许多课程资源往往既包含课程的素材,也包含课程的条件;另外,校内外课程资源对数学课程实施至关重要,做为数学教师一方面要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校内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要重视和加强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帮助学生实现课程学习

2 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

三、关注数学课程目标与理念 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关注的往往是课程的内容即知识与技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只是围绕知识与技能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课程培养目标进行开创性的重人调整,其核心理念和总目标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并由此提出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的具体目标(“三维”目标)。这是数学课程的灵魂和核心,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围绕着如何贯彻课程理念和实现课程目标来进行,使《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得到落实。

(一)课程资源开发要贴近学生生活情境,从生活走向数学,从数学走向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身边的各种数学现象,让学生厂一泛的接触生活和社会,使学生在资源的利用中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如:学习电能时,带学生去参观当地的发电厂;学习噪音的防治时,带学生去调查社区噪音污染情况,分析产生污染原因,讨论减少污染的方案;学习电能时,让学生学读电表,计算电费;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技讲座、科技小创造等活动;关注报刊、广播电视中有关科普知识、尖端技术、科学家的事迹、最新科技发展等信息。让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真正拓展到学生的生活。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关注课程结构的综合性,重视数学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融合。自然界本来是和谐统一的,科学知识本身也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数学学除了学科内各知识发生联系外,还与其他学科如数学、化学、大文学、生物学等都有密切联系,当我们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各种数学现象为懈决各种问题的时候,总是和其他学科知识发生联系,用到其他学科知识。因此在进行课程资源

3 开发与利用的时候,要有意识的打破学科界限,跳出数学学框框,通过各种方式反映学科间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在知识的应用中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如“声音的传播”,教学时教师可通过让学生欣赏《致爱丽丝》,请学生弹拉乐器,教师击鼓,让学生感受由于震动而发出声音,在美的感受中理解声音的产生。又如:调查并讨论手机的使用是否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心脏起搏器的工作原理;数学学对大文与航大技术发展的贡献;空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课题的教学时,都可通过开发和利用多学科知识,协同解决问题,体现学科的融合性。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改变学生的原有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和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比如在进行“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金属导体电阻的因素”

课题教学时,教师可根据需要准备各式各样导线,创设不同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各种假设,然后在教师指导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白己动手动脑,设计实验方案,观察记录和交流总结,最后得出影响金属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这一教学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设计,开发与准备了相关的器材和材料,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体验着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四、数学教师与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数学教师不仅决定数学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而且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性资源。因此,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提高教师开发和利用课

4 程资源的能力,是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保证。作为数学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应关注如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数学教师要使处理好教材,要吸取不同教材的长处,根据学生实际和当地环境,开发编写某些教学补充材料。如研究性学习课程、STS课程等。

(二)实验室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数学实验教学中主要使用的是实验室资源,对实验室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体现在:注意更新和增加仪器设备,改变使用模式;开放实验室,为学生进行探究创设条件;利用实验室设备,为师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制作仪器与实验提供便利;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实验室的功能等。

(三)现代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到数学课程教学中,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的重要途径,通过整合可以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果、改变学习方式。拓宽学习渠道等,使学生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和技能,又发展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如:开发有利于解决数学教学中重点和难点的问题的课们;利川多媒体技术,模拟复杂数学实验过程的环境,并对实验进行实时控制和实验数据的采集、处理;利用网络技术,指导学生网上搜索流览,组织网上交流;开发与建设中学数学网络课程等。

(四)学生身边的自然环境与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应对校内环境及社区资源都有所了解,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丰富的资源有选择的筛选和指导,加以开发和利用。如:参观科技馆、展览馆、少年宫、科研单位;建立校外活动基地;各种报刊与广播电视媒体信息的开发利用等。

(五)数学探究性实验的建设。数学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面对新的数学课程,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必须关注探究性实验的建设。如:对数学教学中的一些验证性实验,通过挖

5 掘它们的探究教学功能,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对现有仪器进行改造,设计和开发新的实验器材;随手取材自制教具和学具进行实验;开发多种形式实验资源,支持学生随堂实验探究和课外动手实验等。

(六)数学教学活动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教学活动的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通过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刑、活动方式和手段,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向学生提供学习反馈信息,从中开发山各种生成性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教学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经验等素材性资源。

总之,如何进行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摆在数学教师面前急迫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我们做为数学教师教育工作者要解决的课题,在对数学教师进行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数学课程资源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澄清课程资源的概念,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才能很好提高数学教师开发和利用各种数学课程资源的能力,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教师。

数学教师与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寿县迎河中学

《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状调查》课题组

推荐第9篇: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之我见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之我见

容桂城西小学岑万泉

在教育线上工作了七年了,正值是新课程改革的时期,我一边实践,一边成长,不断地吸收了新的教学理念。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中,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课程改革的推行确实对我们的学生受益匪浅,对我们的教师更是一次全新的洗礼,师生同舟共济,共同发展,充分实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那么为什么一定要进行新课程改革呢?我对此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体系很难适应知识经济和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的需要要。在课程内容上,现行小学教学教材内容贪大求全,据有关部门调查结果表明,超过70%的教师与学生认为教材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现有的应用问题更多是为数学体系服务,是人为的东西,并不是源于生活中的问题。教材内容的陈述方式基本上是演绎型的,是对符号的直接操作或是重新再操作,都是从符号到符号,造成现在的数学教材是“教”材,而不是“学”材。既缺乏趣味性和可读性,又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方法上,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填鸭式灌输教学方法的影响,目前,以统一性教学、教师独占课堂、教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教学效率低等为特征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一次性和唯一性,排斥创新和多样性;重知识记忆和技能训练,轻视思维训练,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训练,使学生只知道呆读死记现成的结论,只对结果、目标感兴趣,而对探求真理的过程本身缺乏热忱向往。在学习状态上,目前学生的学习状态从情感上讲是被动的、缺乏自信帕,不是自主探索的,也谈不上合作学习;从知识

形卷上讲更多是结论的知识。更多是技能技巧的,更多是缺乏应用价值的。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我们的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主要是外在的动力,更多的来自分数前压力。而不是来自耐数学内在的一种追求,一种爱好。所以,为了学生的发展,进行新课程改革是必须的。

新课程实施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们的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观正在发生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渐变化;教师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教师评价方式多元化;新课程实施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过去的课堂教学一向是教师唱主角,学生只有听从与配合。一些教师比较认同教师就是居高临下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而现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样的观念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

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创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从实践反馈的情况来看,确实这样的观念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如有的教师注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找规律”时,引导学生找出课室中有规律的事物,学生们找出了窗帘布的花边、吊扇的安装位置等等,改变了过去的只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学习方式的改变更多的体现在师生互动多,学生活动机会多,生生之间,师生之

间的交流得到了有效地改善。学生敢于提问题,说出不同的见解。新课程的学习过程更多的体现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我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与新课程改革相距甚远的地方,如:

1、对数学学习活动的理解不够深入;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在处理日常数学与学校数学的关系上还需加强;

3、在处理多元化与最优化的关系方面还需加强;新课标指出:“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知道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4、关注弱势群体不够;走进课堂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有部分学生能积极举手发言,能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能热情地投入自主探索之中,他们是老师和同学们关注的焦点,是课堂舞台的主角,他们敏捷的思维与精彩的发言能博得老师的欢心,能让同学投去羡慕的目光,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但同时我们靜下心来思考一下,在这热闹的背后

又隐藏着许多被遗忘的角落,总有一部分学生在成为观众和听众,更有甚者连观众与听众都称不上,他们是随心所欲的“自由人”,可以做任何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形成“差生”是必然的。

新课程为基础教育打开了一片自由发展、蓬勃向上的新田地,使我们的教学开辟出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新思路。但是,现在的新课程改革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研究者与我们教师不断的尝试、探索与反思,让我国的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同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也渗透着以人为本的育人思想,需要我们教师去认真分析和挖掘教材中零散的、潜在的人文因子,在教学时间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多渠道地培养学生良好、健全的素质,做到授知和育人并重。

推荐第10篇: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的发展、引导者和合作者 ” 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结合自身近年来参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感受。

一、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具有几方面的特征,对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过程,学生能从学习内容入手、在教学中坚持两个原则、即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引导,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课堂上教师将方法交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如二年级的乘、除法计算中,都是先出现学生熟悉的,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的场景,提出数学问题。接着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经验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组织相互间的交流发祥总结算法,然后出现类似的数学问题或通过情境变式,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谈出自己的观点后,并作出自己的解释。教师再进行点拨。这样,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种学习过程,学生充满成就感,有了信心,这一切又激发他们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

二、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活动探索。

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他认为从五个方面入手,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大脑,让他们敢想;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多做;解放儿童的嘴巴;让他们敢问多问,

有了问题的自由,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多学,儿童的空间,得到解放,才能收集丰富的资料,扩大眼界,发挥内在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时间,让他们有空暇时间消化知识,增长知识

三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新一轮课程要求学习自主探索、主动获取,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相学习.合作学习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呢?让每个学生承担着不同的学习任务,每个人承担的角色随时改变,这样,每人都需要与他人交流、合作。《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这是学生的主体参与,通过教师和学生学习的互相作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许多过去课堂上需要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可以有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教师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解题的方法,同时有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

总之,数学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于数学。

第11篇:小学数学课程实施工作总结

小学数学课程实施工作总结

新课程教育理念的主旨在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我们知道,在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确定之后,教学方法就成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的关键。因为教学方法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学习态度、意志、情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手段。

几年的数学课改实践,使我真正理解了数学的内在价值,只有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行为,正确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才能体验数学的价值; 只有注重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 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才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只有教学资源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是生活,数学就在身边,才能使教育理念得以升华,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结合近年来参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一、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

首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参与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的发展”,使人人体验成功的喜悦,感悟学习数学的乐趣。

其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鼓励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现和掌握数学知识。

二、把握特点,活用教材

与传统小学数学教材相比,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变革,其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课程环境;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所以每一小节数学知识的出现,教材都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素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通过数学活动获得数学知识。倡导自主的、多样化的学习。

三、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相互交往的一种活动,而教材给我们提供的只是表态性教学素材,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因此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种素材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每一位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灵活运用教材,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

学生的知识面广了,学得活了,学习兴趣浓了,课堂开放了,教师与学生的亲和力增加了。在看到这些变化的同时,又要冷静下来对目前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困惑问题进行反思。“摸着石头过河”,究竟摸

到哪些石头?摸得怎样?有哪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下面对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多样化与优化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差异。作为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个性化,不搞填平补充一刀切。要创造促进每个学生得到长足发展的数学教育。 算法多样化是针对过去计算教学中往往只有一种算法的弊端提出来的。例如某一种题目,只要求笔算,另一种题目只要求口算,即使口算也往往只有一种思路(当然,学生如有其他思路也不限制),这样很容易忽略个别差异,遏止了学生的创造性,何况有不少题目本来就可以有多种算法的。

应该明确“算法多样化”与“一题多解”是有区别的。“一题多解”是面向个体,尤其是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遇到同一道题可有多种思路多种解法,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多样化”是面向群体的,每人可以用自己最喜欢或最能理解的一种算法,同时在群体多样化时,通过交流、评价可以吸取或改变自己原有的算法。因此,在教学中不应该也不能要求学生对同一题说出几种算法,否则只是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二)、成功与挫折

课改中,教师都很重视对学生的尊重、信任、赏识和肯定,这很有必要;但也的确看到这方面存在误区。有的不管学生表现如何一律给予夸奖,即使是一个十分简单的回答都表扬为“真了不起!真聪

明„„”,有的还误认为当前不能批评学生,批评就是否定,就会刺激学生,影响其上进心,对课上的一些不良行为视而不见,名曰“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以上种种,会给学生的全面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应该指出,表扬与批评都是对儿童行为的一种强化手段,恰如其分、实事求是的强化,并得到学生的认同,对于学生行为的规范、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是必不可少的。

在与课改同行的路上,我深知:实施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但是,课改引发我们深思,课改促使我们蜕变,课改为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课改也引领了我们走进新的天地。

第12篇: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几年来,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中,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课程改革的推行确实对我们的学生受益非浅,对我们的教师更是一次全新的洗礼,师生同舟共济,共同发展,充分地实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下面我谈一谈我们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教材内容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那么教师如何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亲近感,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呢?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根据知识特点的不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两位数加两位数第一课时,教材给学生提供的超市买玩具的情景是学生一般都经历过的,容易从中提出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便于调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和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根据同学的意见进行必要的反思,从而选择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口算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关注了知识过程的呈现,探究性的学习、合作性的研究更多地出现了,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计算,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这些设计使数学学习摆脱了机械乏味技能训练,让学习的过程充满探索和思考,对知识的应用也变得灵活。

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设立了相应的情景教学环境,学生不仅能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而且获得了学习中的乐趣和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机会。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学生从前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摒弃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思想,更加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评价方法的转变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要求评价注重过程,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有“尽力则行”的要求和评价,既承认个人的局限又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不苛求自己也不苛求别人,因为努力是每一个愿意做的人都可以做到的,而某种结果却不是我们努了力就可以得到的。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在不同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获得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淡化“区分”,突出“转变”,追求每个学生在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上的进步和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诊断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从而发挥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正如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专家斯塔弗宾所言:“评价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运用这些方法,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发展,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学生的现状和进步。

四、师生关系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数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课堂上,我们注重激发学生回答的欲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第13篇: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思练镇中心小学:莫增军

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和性学习。让他们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我通过对数学新课标的学习和实践对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要用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二、转变教学方法

1、注意创设教学情境。

2、注意知识探究过程。

3、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4、注意在教学中要体现讨论、合作、交流,让学生参与。

5、注意布置生活化的作业。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作业布置应当尽量与生活联系起来。

6、评价方式要多样化,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水平,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我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每天接受大量的信息,电视、报刊、网络等都是学习数学的场所。这要求我们打破课堂局限,把周围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并引导学生运用各类信息,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新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就“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提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研究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知情统一规律,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他们从创设情境,驱动探究数学现象的好奇心;调动情绪,产生探究数学规律的乐趣;交流情意,形成乐学数学知识的态势几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提高学习效率,力图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叶圣陶说过:“习惯的养成在于教师的训练和指导”。“指引”能使学生养成善思考的好习惯,随时关注周围事态的变化,明白事物之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已定的事随时会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事物的形式或内容随时会换成另外的一种。好习惯应该在自然而然中得到训练和培养。与之相对应的,不管是人还是动物,如果“抱着”就会养成一种依赖情绪,什么事都不去考虑,也不想考虑。他知道会有人来指导他怎么做,至于做的方式,做的效果,那不是它所想的事,惰性就此产生,要想别具一格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要“指引”学生学习,而不是“抱着”学生学习。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第14篇: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 教育具有活动性的特点。以课题覆盖大纲的策略就是英国数学教学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教师以教学目标的某一项及学习大纲的某个水平为出发点,组织学生学习活动,这类活动针对性强,内容集中,便于教学组织,能使较多学生达到某个水平的学习要求。教师也可以提出开放性课题任务,进行开放性教学活动,往往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多个教学目标,涉及多个学习水平。教师对学习情况进行记录,以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水平。

(三)计算机与数学教育相结合 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育,十分重视计算机辅助教与学的研究与实施。例如,英国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机会来发展并应用信息技术学习数学的能力。美国2000年标准明确提出了“技术原则”也反映出这种趋势。2000标准最大的特点也许是强调科学技术在数学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强调科学技术与数学教学过程相结合,并提供大量的形象化电子版中的数学例子,使得教师懂得怎样在教学实践中去运用信息科技。

数学教育的技术化趋势,也成为近年来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引人注目的特点,而且日趋活跃。各种现代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已经出现:结合具体数学内容编制各类软件,借助计算机快速、形象与及时反馈等特点,配合教师教学,使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好的发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机交互作用,从ICAI(智能型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融声、图、文于一体的认知环境更趋自然的MCAI(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随着数学教学中的技术含量的提高,电脑、网络技术等成为学生学习手段之一,学生可以自己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和媒介获得信息,进行数学思考活动。

(四)目标的个性化与差别化

目标的差别化和弹性是目前国际小学数学教育设计的一个重要动向。英国国家数学课程由学习大纲和教学目标两部分组成。其中教学目标按照五个知识块展开,学习大纲则按照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发展被划分为八个水平。国家数学课程明确规定每个水平的学习要求。体现了统一要求又具有弹性的结构。

(五)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

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也是一个重要的趋势。这是近二十年来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这一趋势在英国数学课程标准、日本的课题综合学习中体现尤为清楚。国外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对我国的启示总之,国际数学教育改革上述趋势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第一,目前国际小学数学出现一些共同的趋势,如个性化、活动化和实践性,注重学生个人的感受和差别化的数学教育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在我国小学数学改革的实践中应该注意到这些趋势。第二,我国不少数学教育工作者总是存在一些担心,深怕一旦计算机器或计算机应用于小学数学教育就会削弱学生的运算能力。上述国家改革的经验表明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计算器(机)是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我们应该努力提高电脑技术应用于数学教育的水平,增加我国数学教育的技术含量,这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第三,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在吸收国际经验的同时,必须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实际上,在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中有许多优势,例如,我国的方块字中存在着许多几何图形,小学中的乘法口诀,古代的数学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方法,都体现了我国数学的民族特色。又如,我国小学生基本知识和能力相对比较好。我们在小学数学教育改革中,应该发扬我们的优势,克服我们的不足。因此,在吸收国际数学教育改革有益经验的同时,充分考虑我国的文化特点,努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和中国特点的小学数学教育体系。 第二节 我国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分析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数学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周代的学校教学科目“六艺”中

就有“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大多带徒讲学,其中或多或少包含着数学的知识内容。秦汉时期,相继出现了《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这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数学教材。到了唐代,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中设有算学馆。为了教学的需要,由李淳凤等人审定并注释了汉朝以来的十部算经,统称《算经十书》,作为教学用书,并由唐高宗下令定为全国通用的数学教材,这是我国国家审定数学教科书的开端。

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算经十书》是我国古代数学的经典教材,前后流行1200余年,对中国的数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最大的特点,一是以问题为线索,按照由问题归纳“术”的方式进行研究;二是提倡实用,注重计算技能的培养。

尽管我国古代的数学教学有数千年的历史,但由于统治者对小学教育采用放教于民间的办法,所以按照现代的学制、课程概念来看,我国真正在小学设置算术课程,始于清朝末年,比很多国家要晚。

一、我国小学数学课程演变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清末民初至新中国成立前

1904年,清朝政府颁布了仿日本学制而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其中《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中规定:“算术,其要义在使知日用之计算,与以自谋生计必须之知识,兼使精细其心思,„„以便将来寻常实业之用。”同期颁布的《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中也有类似的规定。 清末的小学算术教材,以模仿日本教材为主,而且内容极为简单。初等小学堂修业五年,“先就百以内数示以加减乘除之方,使之纯熟无误,然后渐加其数至万止,兼及小数;并宜授以珠算”。高等小学堂修业四年,则“授以复杂之算术”,内容主要有度量衡、货币及时间的计算,小数、分数、百分数,以及比例、求积、日常簿记。

辛亥革命以后,小学学制改为初小四年,高小三年。1912年公布的《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中规定:“算术要旨,在使儿童熟习日常之计算,增长生活必需之知识,兼使思虑精确。”算术的教学内容较清末变化不大,只是改用七年学完。当时各书局所编教材很杂,大多沿袭日本、美国教材的编排体系,教学内容深浅不一。

以后几十年,多次颁布、修订的《小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小学算术课程的目标,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

(一)增进儿童日常生活中关于数量的常识和观念;

(二)培养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计算能力;

(三)养成计算敏捷和准确的习惯。三项目标比较具体、明确,也明显反映出受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强调以儿童生活为中心。‘这在当时是一种进步,而且重视儿童的特点与儿童的主体性,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在这期间,小学学制改为六年。曾经一年级,甚至一二年级不设算术科,采用以儿童活动为主的方式“随机教学”。即在游戏活动或其他学科中遇到需要时就随机教一点算术知识,例如认数、记数,求一共多少,比较长短、大小、高低、远近,区分方圆等。相应的教材以图为主。由于随机教学系统性差,难以保证必要的练习,所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当时所用教材和清末民初一样,仍以个人编写为主,版本不一。多数教材编排上直线式、螺旋式兼有,笔算与心算并重,珠算则单编成册。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

建国以来,国家十分重视学校课程教材的建设,小学算术(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已经先后颁布了八份。这一系列的修订工作,反映了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概括了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主要成果。与此同时,教材编写工作也经历了多次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人才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回顾这段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七个各具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 1.百废待兴

建国初期,国家首先于1950年颁布了《小学算术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其中规定小学算术课程目标是:

一、增进儿童关于新社会日常生活中数量的正确观念和常识。

二、指导儿童具有正确和敏捷的计算技术和能力。

三、训练儿童善于运用思考、推理、分析、综合和钻研问题的方法和习惯。

四、培养儿童爱国主义思想,并加强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等国民公德。

这四项目标,知识、能力、方法、习惯和思想教育都提到了,比较全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与旧教育的不同。它表明我国第一部小学算术课程标准就达到一定的水平。它的不足主要是,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目标、空间观念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明确提出。当时百废待兴,没有采得及据此编写全国统一的教材加以全面贯彻。于是采取临时措施,确定了两套选用课本。后又换成一套,并作了一些修改。 2.学习苏联

五十年代初,学习苏联,把各科的课程标准改称“教学大纲”,在1952年底颁布了《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这部大纲是参考当时苏联的小学算术教学大纲,为我国的五年一贯制小学制定的。关于教学任务的规定是: “小学算术教学的任务,是保证儿童自觉地和巩固地掌握算参知识和直观几何知识,并使他们获得实际应用这些知识的技能。算术教学应该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逻辑思维,使他们理解数量和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这部大纲,第一次确立了直观几何知识在我国小学算术课程中的地位。但对教学任务的概括不如1950年课程标准的目标那么全面。

一年后,由于师资等条件准备不足,暂时停止推行五年牛贯制,恢复初小四年、高小二年。根据“

四、二制”小学的教学计划,对前一部教学大纲进行了修定,在1956年颁布了《小学算术教学大纲(修订草案)》。该大纲指出:

“小学算术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使儿童能够自觉地、正确地和迅速地进行整数运算,能够用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去解答算术应用题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计算问题。算术教学必须有助于儿童智慧的发展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以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的实现。算术的学习应该做到使数和量成为儿童认识周围现实的工具。” 这一修订草案第一次提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但是,这个时期内两个教学大纲的最大缺点,就是过低估计我国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不顾国情,机械照搬外国经验,把当时苏联小学(只有四年)的教学内容拉成五年、六年教学。

从1952年起,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同年颁布的教学大纲,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编写新教材,到1955年编完全套课本(包括珠算),开创了我国有一个统一的教材体系的新局面。

这套新编课本与旧的算术课本相比,系统性、科学性和思想性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同时加强了口算,也比较重视数学概念和规律性知识的教学。但是,在内容上六年只教完整数四则计算和简单的小数、分数加减法,降低了小学算术的程度。当时我国大多数小学毕业生不能升人初中,而要直接参加生产劳动,但他们掌握的数学知识却很少,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在编排上重复过多,特别是整数部分,安排了七个循环圈,忽视我国的记数特点,生搬硬套地加上“千”的循环圈,没有必要。在编写上采用习题汇编形式,例题、习题不易分清,给教学带来不便。

3.小学教完算术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反映出小学算术的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需要。195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指示,对原教材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加以适当的精简,然后进行必要的补充,三年之内全部补完,并编辑出版了各册的暂用本。 这套暂用教材虽然是临时性的,却是小学算术教学改革的重要转折点。首先,把初中算术下放到小学,提高了小学毕业生的数学水平,初步克服了学习外国经验中的教条主义错误。其次,在全国城乡使用这套暂用教材,初步证明了小学六年学完全部算术基本内容是可能的,从而解除了一些同志对小学教完算术能否保证质量的担心和疑虑,结束了长期以来初中开设

一年算术课的局面。第三,改进了教材的编写形式,把讲解的内容和练习题分开,方便教师研究教材和进行教学。此外,还精简了一些不必要的内容,并在初小增加了几何初步知识。由于这套暂用教材带有临时性,主要解决初中算术内容移到小学的问题,其他方面来不及深入研究,因此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还没有完全克服学习外国经验时结合中国国情不够的缺点。

4.加强“双基”教学

1958年以后,各地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学必须改革的指示,按照适当提高程度,适当缩短学制的精神,在开展学制和教材改革试验方面,做了一些大胆的、有益的尝试。但存在着“程度偏高,内容偏深,在结合实际和政治方面有片面性”等不足。

1960年起,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总结建国以来编写数学教材的经验教训,研究各地改革实验得失的基础上,于1961年编出《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算术(试用本)》共十册和《珠算(试用本)》一册。这套新教材不仅对教学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对教材的编排体系也作了一些改进。例如,减少整数的循环,根据我国的计数特点划分为“20以内”、“百以内”、“万以内”、“万以上”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重点;提早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从第四册起。每册适当安排一些几何内容,并注意与计算的联系。从试用情况来看,教学效果比较好,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因此,这套试用本的编成,不仅为缩短学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且为以后的算术教学改革开辟了道路,提供有益的经验。 以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又着手重新编写十二年制学校算术课本,经少数学校试教,作出修改,1963年秋开始正式使用。同年,在总结各地教改经验和课程教材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制订颁发了六年制的《全日制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该大纲指出: “小学算术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算术和珠算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正确地、迅速地进行四则计算的能力,正确地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以及具有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以适应他们毕业后参加生产劳动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与前面几部大纲相比,这次规定的教学目的比较明确,比较纫合我国当时大多数地区的实际情况,而且,第一次提出了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要求。但把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表述为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

这部大纲和相应的课本主要进行了以下一些改革,一是加强基础知识,提高了程度。重新编人暂用本或试用本中删减不当的内容,如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最大公约数的求法,圆锥的体积等。另外还增加了棱柱和棱锥的体积、复比例、一些典型应用题和记账初步知识。二是建立了“以四则计算为中心,其他各方面的内容,配合着四则计算进行安排”的小学算术教材体系。在十年制学校算术试用本减少整数循环的基础上,根据十二年制学校小学六年的特点,构建了新的整数、小数、分数的教材结构。即把整数在初小安排四个循环圈,到高小(五年级)再加以概括和提高;把小数、分数各划分为两段,初小只限于初步认识,高小再系统讲授。三是加强数学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严密性。四是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安排的练习题比较多。这部大纲、课本的编成,不仅对提高60年代小学算术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后来的教学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但是,这套大纲、课本也存在一些缺点,主要是程度偏高,分量较重,增加了一些并不十分必要的传统内容,有些计算和应用题偏于繁难;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对学生们能力的培养注意得不够;对思想品德教育,大纲中未提,课文中也有所削弱。另外,“以四则计算为中心”的内容体系,客观上将数与形的基础知识作为计算的辅助物。这种为计算而教的算术教学思想,至今仍有影响。

第15篇:小学数学课程教研活动总结

一、抓好教学常规管理

本学期,我们教研组围绕学校工作目标,规范教学常规管理,使数学教学工作有序地铺展开来。

开学初,我们认真学习了学科教学常规,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落实,精细管理教学的每一个过程。每位老师都明确数学学科备课、上课、课后反思、作业、辅导、教学评价与分析等基本常规。期中,根据学校的安排,我们对本教研组教师的备课、上课、听课、辅导学生和学生的学习习惯等教学常规进行自查和互查。

二、同研一节课,共同求发展

本学期,围绕工作重点,我组全面铺开了“同研一节课”的活动。我们教研组团结协作,努力做到“三个结合”:个体备课与集体备课结合,个体实践与集体评课结合,个体反思与集体研讨结合,努力提高教学研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教研组活动经常性,尤其是发挥校本教研优势我们基本保证上做到每周一次小活动,每月一次大活动,进行理论、业务学习或专题讨论,加强行为的反思层面,突出教研课题化。

教研组的教师,还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并勇挑重担。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都能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三、认真做好其他教学工作

1、加强了教学质量的管理,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必须把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纳入教学的重要议程,渗透到具体的教学行为中。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刚刚起步,可塑性强,教学中严格要求,训练到位,经常抓,抓经常。加强了学生的书写习惯,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还注重培养了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与数学思维。平时通过每周一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结合数学周活动,开展口算竞赛,增强学生的数学兴趣。

2、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结合学校的大课题,我们制定了适合一年级小朋友的评价方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本学期,我们教研组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但每一位老师都能踏实,认真地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在下学期的工作安排中,我组将在作业实践活动及评价方面力求一些尝试,希望做到是日评、周评、月评一条龙,老师评、学生评、小组评,家长评一条龙,老师对一日作业做出评价,学生自查后对评价结果登记在自己的小本子上。

我们将继续关注课改,聚焦课堂,同时确立共同的研究主题,积累课堂中的真实案例,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数学教学的整体提升。

第16篇: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自学提纲

1、课程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2001年1月,教育部在华南师大召开正式启动大会,第八次课程就此拉开,2001年9月全国27个省, 38个国家级实验区起始年级(一年级、七年级)展开实验,2002年9月省级实验区500

个县起动实验,占17%。

(1) 进行数学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须要求 ① 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 数学的发展 ③ 教育本身的发展

(2) 进行数学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

2、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框架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是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要求制定的,是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第一部分:前言,介绍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标准》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分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两部分,分别阐述各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分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

学段的划分:1—3年级为第一学段;4—6年级为第二学段;7—9年级为第三学段,也即现在的初中阶段。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分三个学段分别给出。各学段设置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课题学习)”四个学习领域。

在内容标准中,每一个内容都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教学要求。

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分学段提出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

第五部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一

3、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1) 如何认识数学课程 (2) 如何认识数学 (3) 如何认识数学学习(4) 如何认识数学教学 (5) 如何认识数学教育评价

(6) 如何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程中的应用

4、小学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什么?与2000年《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相比,目标有什么变化? (1)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目标分类形式 (2) 加强了情感教育目标的内容 (3) 调整了数学能力方向的目标内容 (4) 关注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

5、课程内容的特点是什么?

(1) 提倡现实的、有教育价值的数学 (2) 提倡“自主、合作、实践”的学习方式

(3) 提倡在关注获得知识结果的同时,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

(4) 提倡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5) 对于重要的数学概念、思想、方法等,标准不主张采用“线性安排,一步到位”的模式,而是提倡“螺旋上升,逐步发展”的教材体系

6、我国中小学数学课程的特点是什么?

第17篇: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尽管学生个体中存在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如果单纯从学生个体诱发仍然比较困难。第一学段的学生认识事物正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认识事物表现最突出的阶段,也就是由实物向具体的数的概念抽象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讲授一节课时一定要从图画开始,让学生在图画中发现数学信息,用已经看明白的数学信息来学进一步学习数学。

一、在情境中学数学

所谓情境,就是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情境中去。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一年级学生是刚从幼儿园转到小学学习,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数学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和故事情境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例如教学《可爱的校园》一课可以采用互动教学策略。在书本图画情境导入,让每个孩子在观察图中的各种动物和观察教室的各种摆设,学生不知不觉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后,教者让学生互相提问题,互相解答,要求学生把为题说完整,在互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提问题意识和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始终体验着学习的成功与乐趣。从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既有所学,又\"乐在其中\"。又如:在教学《猜数游戏》一课中的\"想一想\",教师引导学生讲《小老鼠背土豆》的故事,通过拓展故事情节,很自然地引出了多种多样的数学问题,教师再加以点拨,学生就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二、增强学生自信,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参与能力

教学任务要靠教学过程来完成,实现短时、高效、省力、低耗的教学效果,关键是要优化教学过程,要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形成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局面。

1.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人人都要动脑、动口、动手

在21世纪教材的使用中,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摆正自己位置,还学生主人地位。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处理好师生间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多给学生创造动脑、动口、动手。在讲“两位数的乘法”这一课时,我注重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了知识的生长点。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如:学生在以前学习“一位数乘法”这一课时,已经明白了用第二个因数分别与第一个因数各个位上的数字相乘的算理。针对这一情况,先让同学们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温故知新,并让学生口述算理,在引导学生用多种算法计算两位数的乘法,从多种算法中启发学生用笔算,从而使同学们感悟到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了思想教育,达到了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目的。

2.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悟出道理,得出结论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过程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之上,让学生通过对新知识的感知——概括——应用去发现、掌握规律。这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能力的过程。21世纪教材教

学中也正是体现了这点。我在讲“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这一课时,首先通过动手实践摸一摸、描一描让学生体会周长是求各边长度的总和。然后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长方形的特征入手照寻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多种算法,得出结论。在教学中我抓住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小组讨论、口述过程、直观演示等教学手段,达到了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的目的。总之,在使用21世纪教材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考虑怎样才能发扬民主、强化训练意识,在具体教学环节安排上,多一些引导、点拨,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师都知道,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的习惯是很重要的。按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精神,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对新课程实验班的学生,首先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这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杨法,乐于与人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老师还要明确,学生这些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就能完成的。教学中,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对学生过早地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让学生学会讨论、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学生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分享。这引起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学生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无穷。

四、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道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学“数数”前,由于学生刚入学,互相之间还比较陌生,我就设计了“自我介绍”的活动,介绍内容必须包括“家里有几口人”这样,就把要学习的“数数”的知识孕伏在其中了。又如,教学“高矮”时,前一天,我对学生说:“明天数学课上,同学们要告诉全班同学,是爸爸高些,还是妈妈高些?”学生回家后将认真观察比较,无形中就把“高矮”的知识渗透在生活实际中了。随着新课程教学实验的不断深入,我发现知识的“课前孕伏”应该有一个条纹的规划。为此,老师要在学期之初对整册教材进行研究、分析,找到知识的孕伏点,规划知识的孕伏周期,然后通过家庭、学校的有校沟通,通过一系列实验作业,让学生经历几天、几个周,甚至几个月的“感受”之后再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总之,数学教学仍然在尝试和探索中,不可能一朝一夕、立马追击就能达到一个什么程度,它需要教师通过顽强的拼搏,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在平日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成绩,还要善于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并及时给予鼓励与培养;既要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与困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还要重视综合能力等多方面的基本数学素养的培养,以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所有的这一切,切不可急于求成。

第18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

【摘要】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数学课程和教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的形势下,我本着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实效性、时代性的目的,依托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内部基础和外部环境,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改进数学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本质和提高数学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作一些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 课程整合 信息素养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那么,该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呢?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现行的小数教材教学内容明显偏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及时在教材中反映出来。这在统计知识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教材很多地方还经常出现九十年代(甚至更久远)统计的信息。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数学学习更贴进生活。

比如我校有位教师在小学数学第十册《简单的统计》的教学时,事先拍下了一段反映327国道路状况的录像,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一生活实例中来学习统计知识、研究统计问题,还在课前就班级同学的“视力”、“体重”、“身高”、“年龄”、等情况做了一些调查,粗加工制作成了网页提供给学生,让他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统计研究。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整合

随着小班化教育的开展,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有机整合为我们的教学增加新的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第五册的知识。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并知道它们的特点。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将教师的教学设计转化为学生的生命活动实践的一个互动,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为此我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互动式的游戏教学——拼图游戏,电脑给出一些三角形、四边形及其它认识的图形,学生可随意拖曳图形拼出形状各异的美丽图案,然后在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再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找角、摸角、折角、画角、玩角五个环节,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其中在画角这一环节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老师不示范画角的步骤,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先出示一点,接着点闪烁几下,出示“顶点”两字,然后动画演示两条边的画法,边再闪烁两下,出示“边”,这样主要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清楚明了地抽象出角的图形,接下来,再让学生自己画一个好看的角,效果就较好。

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手段开展教学,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等特性,促进课堂模式的转变,既丰富了教学形式,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三、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相整合,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以信息技术解决课程和课程学习中的各种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实践中应用、学习、完善。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技术也是这样,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计算机课以及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只是为学生应用打下一个基础,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的技术上的问题,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扫清障碍。这样,会更实际,也更能体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如利用计算机我们可以创设远比传统教学更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能设计让学生动手做数学的数学实验环境,能灵活自如地进行变式教学;利用计算机能更有效地使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启发学生更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同时能使学生交流、小组讨论与“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地认识,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造交互式学习环境,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可能,每个学生通过这种个性化的练习,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从而真正体现出学生认识主体的地位。

在信息技术引入数学课之后,计算机手段与传统教学完美的结合十分重要。不是计算机用的越多就越好,传统教学的优势应该保留,如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等。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此就需要教师全新的教学设计。有了计算机,学生的活动丰富了,教师能以更有效的方式表达了,同时在课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计算机之间信息交互的机会增多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处理的是课本、教师、学生和教育技术的关系,要考虑怎样组织起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学计划可以面对班级的所有学生而制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3.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协同作业的合作精神,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使得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获得了生机,使得我们许多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使得我们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加科学合理,使得我们有机会觅得更好的数学教学改革的最佳方案。可以通过网上合作学习和小组协同作业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这样,学生在使用各种信息手段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有多种途径和方法,不拘一格,其效果是传统教育技术难以比拟的。总的来说,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务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我们积极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途径。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小学数学学科教学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我国教育部已决定,分三个层面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这个决定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极大地影响数学教育的现状。因为只有这样,数学教师才能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小数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里是一个“糅合”的含义,这就是“课程整合”的核心。“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内容的整合

现行的小数教材中,最大的弊端就是经常出现1993年(甚至更久远的年代)统计的信息,教学内容明显偏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比如在小学数学第五册《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有关奥运赛事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又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我们正是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

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第八册《十进制计数法》、《数的产生》时,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看来是刻不容缓。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们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又如在教学第七册《常用的计量单位》整理和复习一课时,利用网络教室,我们要求小组合作,内容是:把常用的计量单位分类整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的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从而改变以往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在练习纸上整理数据,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整理数据的全过程,教学的实效性很难把握等结果。而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大信息量传载功能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师生及时地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

四、信息技术与小数课程整合所要注意的问题

在“课程整合”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感到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但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尤其是小学生,往往因相关同步知识不具备而使辅助教学本身遇到障碍。

从数学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为了用计算机而使用,要强调教师的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和学科教学基础,要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发挥计算机的长处,而不是抛开一切只要用计算机就行。关键还是教学设计。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是大前提。多媒体课件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手段,利用它能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但它只能作为一种工具。不能替代教师的作用。多媒体课件能装载知识,但不能替代书本。学生要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使用多媒体课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19篇: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娄山关将军希望小学

曾秉华

这是一本相当好的专业书,它是浙江教育出版社所出“课程学科教学论丛书”之一,总主编钟启泉,主编孔企平,皆是教育或是数学教育界中的人物。随录如下

第一章是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它的第三节论及“近年来国际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所归纳的数学觉得完备而合乎我现有的认识,内容如下,一是强调数学的现实性;二是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三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四是重视教育过程的个性化与差别化;五是关注与其他学科的综合。P9日本的新数学学习纲要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愉快感、充实感应该是与数学内容有本质联系的。这次数学课程改革应该让喜欢数学的学生多起来。”我也相信,光有快乐没有数学的课堂不是数学课堂.P10谈到教育目标的差别化与教育设计弹性时,阐述极少,可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实现之难,当然,这也是个热点、待开发点。

第二章是小学数学新课程的理念与目标.照录一段提纲挈领的话,P13“本次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性发展,是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P27在新教材中,每个知识点编排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结构。 第三章 小学数学学科的几个基本问题.P31,好句子:“学生太早地、过度地被教师们安排在象征符号堆里,满脸数字印痕却不知数学在生活中有什么用。”P33,在解决街头数学问题中,儿童用的是自己的口头语言甚至是直觉的方式,而学校所教授的是书面和符号方法。这两种符号系统之间的差异是街头数学和学校数学之间的本质差异,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所在。P

34、P15都论及小学数学所应当具有的特点是,“第一,小学数学具有现实性质,数学来自于现实生活,再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第二,学生应该用积极主动的方式学习数学,即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自己逐步建构数学结论,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第三,要通过数学教育,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P44,“数学的学习要超越概念、步骤、运用。它包括数学素养,把数学看做一种强有力的审视情境的方式。素养不仅指态度,而且指具有思考的倾向和积极的行动方式。学生的数学素养体现在他们是否能够自信地接近目标,乐于探索,具有意志力和兴趣,以及能否有反映他们自己思维的倾向性等几方面。”--美国数学教师国家委员会.

第20篇: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1.4具有某些特性的函数

§4具有某些特性的函数

Ⅰ.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并利用定义证明函数是否具有有界性、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2.掌握有界函数、单调函数、奇(偶)函数、周期函数的图形特征,并加以合理地应用.Ⅱ.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有界函数、单调函数、奇(偶)函数、周期函数的概念.难点: 有界函数、单调函数、奇(偶)函数、周期函数的概念.Ⅲ.讲授内容

有界函数

定义

1设f为定义在D上的函数.若存在数M(L),使得对每一个xD有

f(x)M(f(x)L),

则称f为D上的有上(下)界函数,M(L)称为f在D上的一个上(下)界.

根据定义,f在D上有上(下)界,意味着值域f(D)是一个有上(下)界的数集.又若M(L)为f在D上的上(下)界,则任何大于(小于)M(L)的数也是f在D上的上(下)界.

定义2 设f为定义在D上的函数.若存在正数M,使得对每一个xD有

f(x)M,

(1) 则称f为D上的有界函数.

根据定义,f在D上有界,意味着值域f(D)是一个有界集.又按定义不难验证: f在D上有界的充要条件是f在D上既有上界又有下界.(1)式的几何意义是:若f为D上的有界函数,则f的图象完全落在直线yM与yM之间.

例如,正弦函数sinx和余弦函数cosx为R上的有界函数,因为对每一个xr都有sinx1和cosx1.

关于函数f在数集D上无上界、无下界或无界的定义,可按上述相应定义.的否定说法来叙述.例如,设f为定义在D上的函数,若对任何M(无论M多大),都存在xD,使得f(x0)M,则称f为D上的无上界函数.

§1.4具有某些特性的函数

例1 证明f(x)1x为(0,1]上的无上界函数 .

1M1证 对任何正数M,取(0,1]上一点x0

f(x0)1x0,则有

M1M.

故按上述定义,f为(0,1]上的无上界函数.

前面已经指出,f在其定义域D上有上界,是指值域f(D)为有上界的数集.于是由确界原理,数集f(D)有上确界.通常,我们把f(D)的上确界记为supf(x),并称之为f在

xDD上的上确界.类似地,若f在其定义域D上有下界,则f在D上的下确界记为inff(x).

xD

例2 设f,g为D上的有界函数.证明:

(i)inff(x)infg(x)inf{f(x)g(x)} ;

xDxDxD

(ii) sup{f(x)g(x)}supf(x)supg(x).

xDxDxD

(i)对任何xD有

inff(x)f(x),infg(x)g(x)inff(x)infg(x)f(x)g(x).

xDxDxDxd上式表明,数inff(x)infg(x)是函数fg在D上的一个下界,从而

xDxDinff(x)infg(x)inf{f(x)g(x)}.

xDxDxD(ii)可类似地证明(略).

例2中的两个不等式,其严格的不等号有可能成立.例如,设

f(x)x,g(x)x,x[1,1], 则有inff(x)infg(x)1,supf(x)supg(x)1,而

|x|1|x|1|x|1|x|1inf{f(x)g(x)}sup{f(x)g(x)}0.

|x|1|x|1

单调函数

定义3 设f为定义在D上的函数.若对任何x1,x2D,当x1x2时,总 有

(i)f(x1)f(x2),则称f为D上的增函数,特别当成立严格不等式f(x1)f(x2)时,称f为D上的严格增函数;

§1.4具有某些特性的函数

(ii)f(x1)f(x2),则称f为D上的减函数,特别当成立严格不等式f(x1)f(x2)时,称f为D上的严格减函数;

增函数和减函数统称为单调函数,严格增函数和严格减函数统称为严格单调函数.

例3 函数yx3在R上是严格增的.因为对任何,x1,x2R,当x1x2时总有

33

x2x1(x2x1)[(x2x12)234x1]0,即x1x2.

233

例4 函数y[x]在R上是增的.因为对任何x1x2R,当x1x2时,显然有[x1] [x2].但R上不是严格增的,若取x10,x212,则有[x1]=[x2]0,即定义中所要求的严格不等式不成立.此函数的图象如图1—3所示.

严格单调函数的图象与任一平行于x轴的直 线至多有一个交点,这一特性保证了它必定具有反 函数.

定理1.2

设yf(x),xD为严格增(减) 函数,则f必有反函数f定义域f(D)上也是严格增(减)函数.

设f在D上严格增.对任一yf(D),有

xD使f(x)y.下面证明这样的x只能有一个.事实上,对于D内任一x1x,由f在D上的严格增性,当x1x2时f(x1)y,当x1x时有f(x1)y,总之f(x1)y.这就说明,对每一个yf(D),

1,且f1在其都只存在唯一的一个xD,使得f(x)y,从而函数f存在反函数xfyf(D).

1(y),

现证f1也是严格增的.任取y1,y2f(D),y1y2·设x1f1(y1),x2f1(y2),则y1f(x1),y2f(x2).由y1y2及f的严格增性,显然有x1x2,即f1(y1)f1(y2).所以反函数f21是严格增的.

例5 函数yx在[—,0)上是严格减的,有反函数(按习惯记法)yx,x(0,);yx在(0,+)上是严格增的,有反函数y2x,x[0,+)。但yx在

2§1.4具有某些特性的函数

整个定义域R上不是单调的,也不存在反函数.

上节中我们给出了实指数幂的定义,从而将指数函数

yax(a0,a1)

的定义域拓广到整个实数集R.下面证明指数函数在R上的严格单调性.

例6 证明:,y=ax当a>1时在R上严格增;当0

设a>1.给定x1,x2R,x1x2.由有理数集的稠密性,可取到有理数r1,r2,使x1r1r2x2,故有

ax1x sup{ar|r为有理数}arar2sup{ar|r为有理数}ax2,

1rx1rx2这就证明了a当0a1时在R上严格递增.

类似地可证.ax当0

由例6及定理1.2还可得出结论:对数函数ylog严格递增,当0

奇函数和偶函数

定义4

设D为对称于原点的数集,f为定义在D上的函数.若对每一个xD,有

f(x)f(x) (f(x)f(x)),

ax当a>1时在(0,)上则称f为D上的奇(偶)函数.

从函数图形上看,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则关于y轴对称.

例如,正弦函数ysinx和正切函数ytanx工是奇函数,余弦函数ycosx是偶函数,符号函数ysgnx是奇函数(见图1—1).而函数f(x) sinxcosx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因若取x04,则f(x0)2,f(x0)0,显然既不成立f(x0)f(x0),也不成立f(x0)f(x0).

周期函数

设f为定义在数集D上的函数.若存在>0,使得对一切xD有f(x)f(x),则称f为周期函数,称为f的一个周期.显然,若为f的周期,则n(n为正整数)也是f的周期.若在周期函数f的所有周期中有一个最小的周期,则称此最小周期为f的基本周期,或简称周期.

§1.4具有某些特性的函数

例如,sinx的周期为2,tanx的周期为.

函数 f(x)x[x],xR的周期为1(见图1—4). 常量函数f(x)c 是以任何正数为周期的周期函数,但不存在基本周期.定义在R上的狄利克雷函数是以任何正有理数数为周期的周期函数,但不存在基本周期.(Dirichl)et

《小学数学课程开发教案模板.doc》
小学数学课程开发教案模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