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案模板高三

2020-04-18 来源:教案模板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高三文言文翻译——教案(材料)

文言文翻译(教案)

一、真题回放:按照评分标准翻译句子。

1、(2010年广东高考卷)

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翻译:而今上天把(居庸关)授予我们,不可以(再)丢失。 评分标准:授予,古今异义1分,省略句1分,大意1分。 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翻译:皇上指挥军队度过黄河,呐喊(着)直接冲击宋忠的军阵。 评分标准:麾,1分,河,1分,大意1分。

2、(2011年广东高考卷)

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

翻译:罗提督招募善于游水(或:泅渡)的人(或:士兵/勇士),(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子隐藏(或:躲藏/藏匿)(在)上游的江水中。 评分标准:(3分。泅、上流、句意,各1分) ②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翻译:(罗提督)还(或:并且)邀请(或:延聘)文人(或:读书人)详细地(或:清晰地)记载他(做贼)的事情,(这种胸襟),确实是个非凡(或:异乎寻常/奇特/奇异)的男子汉啊。(3分。历、洵、“洵奇男子也”句式,各1分)

1

【补注】洵,诚然,确实。《诗·邶风·静女》:“洵美且异。

3、(2013年高考卷)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4分)

翻译:(饥民)如果不用贩卖私盐的方法让自己活下去的话,一旦他们像蜜蜂一样聚集成为盗贼,那么制造的隐患就深了。

评分标准:(“苟„„则”表假设关系,如果„„那么„„,1分;“自活”1分,“蜂聚”1分,大意1分)

②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3分) 翻译:傅先生是天下德才兼备的人,我尚且不能够和他成为朋友,你是什么人,敢叫他的名字!

评分标准(判断句,1分;“名之”,1分;大意1分)

二、分析评分标准,总结采分点。

三、练习:看下面这一段译文,指出其在翻译上的不足之处。“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2

翻译:一个厨师丁给文惠君杀牛。他用手按着牛头,用肩膀靠住牛脖子,用脚踩着牛肚子,用膝盖顶住牛身子,牛身上发出哗哗的响声,杀牛刀在前进,也发出哗哗的响声。这些声音,像音乐一样悦耳动听,合乎桑林的舞蹈,又合乎《经首》,传说中尧的乐曲的节奏。

错误有:

①“解”和“杀”意义不同;

②牛头、牛脖子、牛肚子之类为原文所没有的;

③“牛身上发出哗哗的响声”不很明确,如译为“皮骨和肉分离时发出哗哗的响声”可能会好一些;

④“一个厨师丁”不合现代汉语习惯,可译作“一个叫丁的厨师”;

⑤“杀牛刀在前进”,也不妥,可改为“进刀时”;

⑥“合乎桑林的舞蹈”,不通,应译为“合乎桑林舞的节拍”;

⑦“传说中尧的乐曲”没有必要译出。

说明:其中①②⑦为译得不确切、多余,③④⑤⑥译得不明白通顺。错误主要在两个方面:

意思翻译不准确、无中生有,句子不通。

这是我们翻译文言文的大忌:想当然,甚至靠想象。

参考翻译:丁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皮骨和肉分离时发出哗哗的响声,进刀时豁豁作响,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四、小结:文言文翻译的要求: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

3

雅”三个字。

“信”

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

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语句规范、得体,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五、如何做到信达雅?(看课件)

六、练习:结合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换、删-也、调-回也,贤哉!) 注释:

贤哉回也:即“回也贤哉”,“回”指颜回。箪(dan1):竹筐。食(si4):食物。饮:喝的东西。陋(lou4):简陋。堪:能够忍受。其:这种。忧:忧苦。(le4):快乐。 (孔子说:“真是个贤德的人啊,这个颜回!一竹筐吃的东西,一瓢喝的东西,住在简陋的街巷里,别人不能忍受这种忧苦,颜回却一直充满快乐。真是个贤德的人啊,这个颜回!”)

2、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呜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留-孟尝君、鸡鸣狗盗,换-雄,调-岂足以得士言-贯-哪里说得上得士不得士呢)

4

(孟尝君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辈的头目罢了,哪里说得上得士不得士呢!)

七、阅读文段,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翻译句子。(要有争取采分点的意识,做完根据采分点互评)

1、董叔将娶于范氏 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他日,董祁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注】①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②董祁:范献子妹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③纺:系 参考答案

①范氏富盍已乎:(2分。“盍”1分,何不,为什么不;“已”1分,停止)

翻译:范家富贵,何不(为什么不)取消(停止)这门婚事(亲事)呢?

②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3分。“执”1分,捉住;省略句“执之”1分;“纺”1分,绑)

翻译:范献子把董叔抓来(捉来、逮住)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③欲而得之,又何请焉:(3分。“欲”1分,想要;宾语前置“何请”1分,请求什么;句意1分)

翻译:想要的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2、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它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①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3分。译出大意 1分;“旬”1分;“举”1分)

翻译:五十天就攻下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这样的。 ②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2分。译出大意 1分;“是”1分)

5

翻译:古人有这样做的,武王就是这样。 ③箪食壶浆以迎王师。(3分。译出大意 1分;“箪”1分;“师”1分。) 翻译:用竹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迎接大王您的军队。

八、课后巩固练习。

1、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2002年北京高考试题)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参考答案:

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我翻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 ②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翻译: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2、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参考答案:

①曾子衣敝衣以耕。

翻译: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从事耕作。 ②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翻译:先生不是向别人索求,而是人家主动送给你的,为什么不接受呢?

③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翻译:接受的别人的东西,就会害怕得罪他,给予了别人东西就会盛气凌人。即使国君有所赏赐,而不傲视我,但是我能不畏惧吗?

推荐第2篇:高三文言文复习

文言文复习

(一)文言文通假字集锦

1、案:同“_______”;_________。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2、暴:同“_______”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_______”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3、倍:通“_______”,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被:同“_____”;覆盖在肩背上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5、不:同“_______”;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6、雠:同“_______”;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7、从:同“_______”;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8、而:通“_______”;你。人称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

9、反:同“______”返回。动词。“人穷则反本。”

10、拂:同“______”;辅弼。动词。“入则无法家拂土。

11、父:同“_____”,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

12、曷:同“______”;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13、见:同“______”暴露,露出来。动词。“图穷而匕首见。”

14、见:同“现”;呈现,露出来。动词。“风吹草低见牛羊。”

15 景:同“______”;影子。名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6距:同“______”;把守。动词。内:同“______”接纳。“距关,毋内诸侯。”17离:通“罹”; ______。动词。“‘离骚’者,犹离忧也。

18莫:同“_____”;日落的时候,晚上。“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19女:同“______”;人称代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20取:通“______”;把女子接过来成亲。动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21沈:同“______”;形容暮霭的程度深。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22识:通“_______”;记住。动词。“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23孰:同“______”;仔细。形容词。“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24说:同“______”;愉快。形容词。“秦王不说。”

25庭:同“_______”;国君听政的朝堂。名词。“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26亡:同“______”;不。副词。“河曲智叟亡以应。”

27惟:通“______”;只,只有。副词。“惟陈言之务去。”

28文:同“______”;纹路,纹理。名词。“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29邪:同“耶”;呢,吗,疑问语气助词。“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30要:同“______”;邀请。动词。“张良出,要项伯。”

31著:同“______”,穿。动词。“著我旧时裳。”

32有:同“______”;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副词。“其级七千有余。”33有:同“又”;再。副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34与:同“______”;呢。疑问语气词“是谁之过与?”

35蚤:通“______”;在先,还没到时候。形容词。“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36知:通“______”;智慧。名词。“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7直:通“______”;价钱,代价。名词。“系向牛头充炭直。”

(二)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刘备,天下枭雄。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意。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二、被动句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若属皆且为所虏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特殊的: ⑤无被动标志,意念上的被动:戍卒叫,函谷举

三、倒装句

1、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

君何以知燕王?

举贤以自佐

一言以蔽之

沛公北向坐

何陋之有?惟命是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特殊的:为强调宾语而无条件前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定语后置

(中心词+定语+者)求人可使报秦者。村中少年好事者 ......

(中心词+之、而+定语+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用“之”把形容词定语后置(中心词+之+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数量词作定语常后置。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

3、介宾短语后置,也叫做介词结构后置

以勇气闻于诸侯。

皆不可拘以时月。

覆之以掌

焚拜如前人

4、主谓倒置

有时为了强调谓语,而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甚矣,汝之不惠!

四、省略句

五、固定句式:固定的文言句式,又称固定句式,它是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固定形式,了解一些固定结构,有助于理解句子的含义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 比及、及、洎…… :等到……的时候如:洎牧以谗诛

(2) 得无……乎:该不会……吧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3)无乃……乎:表商榷语气,译为 大概、恐怕……吧“无乃尔是过与”

(4) 但(惟)……耳:只不过……罢了 如:惟手熟耳

(5) 庸……乎、宁……乎、顾(独)……乎(邪、哉)、岂……乎(哉):全表反问,译为:难道……吗,哪里……呢,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独畏廉将军哉?

(6) 何……之有,何……焉为:“有何……”的倒装,“之”作提前标志,有什么……的呢如:何陋之有?夫子何命焉为?

(7) 何其……也:(表感叹)多么……啊 如:何其哀也

六、练习:

1、与“未之识”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人不余欺也B石之铿然有声者C多于市人之言语

2、与“不殴杀何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吾属今且为之虏矣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C沛公安在

3、在括号内填入省略的虚词

卜居()阳羡(原文是:建中靖国元年,东坡自儋北归,卜居阳羡……)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金玉是贱,人民是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何谓得之于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第3篇: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一)教案

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

(一)教案

一.教学内容:

文言文阅读

(一)

能力要求:

《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就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1.理解 B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此项今年轮空)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 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分析: 1.理解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与文言虚词相比,它数量多,表意性强,变化性大。“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

重点掌握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

爱 安 被 倍 本 鄙 兵 病 察 朝 曾 乘 诚 除 辞 从 殆 当 道 得 度 非 复 负 盖 故 顾 固 归 国 过 何 恨 胡 患 或 疾 及 即 既 假 间 见 解 就 举 绝 堪 克 类 怜 弥 莫 乃 内 期 奇 迁 请 穷 去 劝 却 如 若 善 少 涉 胜 识 使 是 适 书 孰 属 数 率 说 私 素 汤 涕 徒 亡 王 望 恶 微 悉 相 谢 信 兴 行 幸 修 徐 许 阳 要 宜 遗 贻 易 阴 右 再 造 知 致 质 治 诸 贼 族 卒 走 左 坐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地表示意义,而只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的词。它是构成文言句子不可缺少的部分。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中学生在古文学习中常见的,而不是生僻晦涩的;二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三是对于这些文言虚词用法的基本要求是了解,而不是识记。

《考试说明》把常见的文言虚词,限定为15个,即:

而 乎 其 且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于 与 则 者 之

- 1谕大也。”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D )

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将军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既出塞,出东道 始皇 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1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

B.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称代前文的“(李)广”。

C.饮食与士共之 称代前文的“赏赐”。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刭”。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 D ) ①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②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③专以射为戏 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时冲杀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的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其李将军之谓也?

“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题型分析: 1.从阅读选材的选择上看,其文段一般是“正史”中的纪传性文段,文段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一般以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为主弦律。如1994年对何子平勤政忠孝的记叙,1995年对郑善果母教子秉公执法的记叙,1996年对郭永刚直抗上、执法爱民的记叙,1997年对权善才被飞骑诬陷的记叙,1998年对李若水忠君爱国、义无反顾的记叙,1999年对苏琼办事讲究艺术的记叙,2000年春季高考对韦仁约不碌碌保妻子事迹的记叙,2000年对胡威清正廉洁的记叙,2001年关心百姓疾苦的徐久思,2002年廉洁自律的李广等。

2.从阅读长度看,文言文阅读的选文一般在500字左右,超过600字或不足400字的文段一般不选。

3.从命题数量上看,文言文阅读理解试题经过了由多到少的过程:1994年至1997年每个阅读文段命8个小题,1998每个阅读文段命7个小题,1999年至2001年,每个阅读文段命6个小题,2002年5个小题,1个翻译题。

4.从2002年开始,文言文阅读题采用笔答题的方式,命题数量与分值作了相应的调整。从考查角度看,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考查一般设两个小题,文言语句的理解一般命一个小题,对文意的分析综合命两个小题,每个小题一般占3分,一道文言翻译主观题(内含2小题),5分,共18分。

5.从题型设计看,文言文阅读的考查,有越来越灵活和越来越开放的趋向,单纯的识记和再现性的题目越来越少,涉及古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比重正逐渐增大。 误答原因:

文言文阅读题的误答原因很多,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平时文言文阅读量不足,文言底蕴薄弱,基本词汇识记寥寥,以致在应试中不能读懂原文,找不到正确答案。

2.平时做题轻阅读,重做题,急功近利,摆不正阅读与做题的关系。阅读文言语段与做题本来是基础与目的的关系,阅读是基础,没有深入细致的研读,就根本谈不上做题。可是有的考生认识不到这一点,把重心放在了做题上。由于阅读投入不足,理解浅薄,做题中只是跟着感觉走,以致把题做错。

3.临场心态不佳,不能正常发挥。有的考生平时在做题中正答率不高,又不能找出失误的原因,因而产生了厌读的心态,失去了做题的自信心,影响了正常思维,自身潜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掘。

4.不能科学运用应试技巧。近年来,有些文言文阅读题除用语境法做外,还有一些辅助手法,如“代入法”、“排除法”“互训法”“组词法”等,这些方法运用得好,可以帮助考生准确快捷地做出答案,提高答题效率。可是有的考生把平时的训练与考试分割开来,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有关的应试技巧。 备考方法

1.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要掌握常见古今词义的差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识记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2.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5个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要在具体的语境中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不要孤立地背诵文言虚词的字典意义。

3.掌握六种常见文言句式的特,或和常见词类活用现象。要注意在具体文言语句的理解中学习文言句式和用法特点,不要死背定义和概念。

4.掌握翻译文言语句的基本要领。文言文和现代文的语言风格和语序有着很大差别,翻译

- 4(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7)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

(8)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 .(9)其若是,孰能御之 《齐桓晋文之事》( ) .(10)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可至极邪? ..4.且

①副词,将要 ②副词,姑且,暂且 ③连词,表选择,“还是” ④连词,表让步,“尚且” ⑤连词,表转折 ⑥连词,表递进 ⑦连词,表并列

(1)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五人墓碑记》( ) .(2)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且在邦域之内 《烛之武退秦师》( )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5)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6)卿但暂还家,吾今且赴府 .5.所

①量词,“座,所” ②助词,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词组 ③名词,位置,恰当的位置 ④名词,住处,住所 ⑤助词,“为……所”表被动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陈涉世家》( ) .(2)各得其所( ) .(3)离宫别馆,三十六所 .(4)失其所与,不知 .6.为

①wèi介词,向,对 ②wèi介词,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当”“等到” ③wèi介词,替,给 ④wéi动词,是 ⑤wéi介词,“为……所”表被动 ⑥wèi介词,表目的,“为了” ⑦wéi助词,与“奚”“何”等疑问代词搭配,表疑问语气

⑧wéi动词,做,干 ⑨wéi动词,以为,认为 ⑩wéi动词,做为 ⑾wéi动词,成为,变成

(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为学》( ) 《过秦论》(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触龙说赵太后》( )

《五人墓碑记》( )

《西都赋》( ) 《烛之武退秦师》( )

《鸿门宴》( ) 《愚公移山》( ) 《鸿门宴》( ) 《滕王阁序》( ) 《孔雀东南飞》( )

《逍遥游》( )

(7)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 《战国策》( )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卒相与为欢,为刎颈之交 .(4)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6)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5)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鸿门宴》( )

《鸿门宴》( ) (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8)此中人语:“不足为外人道也” .(9)孰为汝多知乎? .

《两小儿辩日》( )

《桃花源记》( )

(10)为其来时,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

- 6714.者

①数词后,“个”“样” ②判断句中,“者”“也”相呼应 ③时间词后,起语气助词的作用,不译 ④动词、形容词后构成“者”字结构 ⑤与疑问代词搭配,构成疑问句式

(1)得道者多助 .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

(2)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 《烛之武退秦师》( ) .(3)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4)陈胜者,阳城人也

.(5)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15.之

①指示代词,放在表复数的词前 ②结构助词,用于定语、中心语之间,“的” ③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独 ④结构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⑤指示代词,这,此 ⑥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⑦动词,到,往 ⑧音节助词,凑足音节 ⑨第三人称代词

(1)然后驱而之善 《齐桓晋文之事》( ) .(2)故民从之也轻 《齐桓晋文之事》( ) .(3)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 )

《过秦论》( ) (4)有宁越、徐尚……之属为之谋 .(5)弈秋,通国之善弈者 .(7)何陋之有? .(8)马之千里者 .

(6)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孰几乎 .

《赤壁之战》( ) 《陈涉世家》( ) 《鸿门宴》( )

《弈秋》( )

《庄暴见孟子》( )

《陋室铭》( ) 《马说》( )

《孟子·离娄上》( ) (9)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试题答案】

1.

6、

2、

8、

7、

1、

5、

4、3 2.

1、

4、

2、

3、

7、

6、5 3.

4、

3、

5、

6、

7、

10、

9、

8、

1、2 4.

7、

6、

1、

4、

5、

2、3 5.

4、

3、

1、

2、5 6.

8、

10、

11、

3、

4、

5、

7、

1、

9、

2、6 7.

5、

4、

6、

1、

3、2 8.

2、

3、

5、

4、1 9.

3、

8、

11、

12、

7、

6、

9、

4、10(或3)、

1、

2、

5、13 10.

5、

3、

4、

2、

6、1 11.

5、

1、

6、

3、

2、

7、4 12.

5、

6、

2、

7、

4、

3、1 13.

6、

3、

4、

2、

5、1 14.

4、

3、

1、

2、5 15.

7、

9、

5、

1、

2、

3、

4、

6、8

推荐第4篇: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教案(高三)

【教学目标】

1.以翻译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复习。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以翻译为切入口,落实第五册文言文复习。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设想】

1.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作为高考的第一轮复习,要遵循由“已知”推出“未知”的认知规律,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复习原则,逐一落实考点内容。

2.在学生掌握了“信、达、雅”三字翻译目标和“六字翻译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3.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让学生变换角色,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教学时数】 6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掌握翻译的一般目标及翻译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2、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一、复习巩固(请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5、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二、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推荐第5篇: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技巧训练教案

文言文阅读技巧训练教案

課型:复习课 教法:练习法、讨论法

重点:文言文实詞意义的推断技巧 难点:技巧在文段中的运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掌握实詞意义的推断方法;

2、让学生初步掌握“随文取义”、“以文解文”、“以题解题”的方法,克服学习文言文时的畏难情绪;

3、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

一、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分析:

文言文阅读题的考试多年来都相对稳定,“浅近”仍是一个总体难度标准。2001年的《考试说明》删减了常见文言虚詞的数量,并删除了对文言句式的考查。2000年《考试说明》对语文试卷的内容、题量和得分情况作了明确的说明,其中文言文阅读6题,18分,位置仍在第一卷第二题11—16题。2001年仍保持稳定,考查了文言文6个方面的知识。

从近年考题的文段内容来看,仍以叙述类的人物传记为主,只是选文的出处已不限正史(前几年选用唐宋史书资料较多),同时也会根据命题的需要而作增补和删节。这表明阅读这些文段无需事先专门了解某些复杂的背景资料,语段本身的叙述情节就能“自圆其说”了。而文段的思想意义又往往以传统的伦理道德为主,如“秉公办事”、“为民效力”、“情操高洁”、“尊老爱幼”等。写人叙事的完整性和选材表述的思想性仍是今后文言文阅读材料的基本构架。文段和考题的特点,为我们的复习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方法得当,发现和掌握规律,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习方法探讨(学生通过讨论发现规律、掌握规律)

不少教师认为,文言文的阅读方法集中在一个字,就是“迁”,即知识的迁移。从多年的考题来看,所考知识点均为课文中所学过的。考题是所学知识的运用,是举一反三,体现了“考题在課外,功夫在課内”的出题原则。同学们多读多背典范文言文是取得高分的基础。而在考试中,正确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技巧仍不失为得高分的重要手段。下面,我们探讨考试中比较有效的两种方法:“以文解文”,“以题解题”。

(一)、以文解文——随文取义

1、借助整齐的结构推断词义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 .

2、借助被活用的词,先推词性,后推詞义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游褒禅山记》) .

3、借助对语法功能的分析,先断詞性,后推詞义

春风又绿江南岸 (《夜泊瓜洲》)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夫披坚执锐,义(宋义)不如公 (《史记·项羽本纪》) ..

4、借助大语境的前后内容来推断詞义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而漁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石钟山记》)

5、借助音近形近推测是否是通假字。(此法不可滥用,一看所学课文有没有出现过,二看代入文中是否合情合理。)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鸿门宴》)

不管用哪种方法都应“随文取义”,“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这仅仅是对实詞的推断,其他方面的知识仍需加强训练。

(二)、以题解题——以文验证

此法是根据目前文言考题一般是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错误答案,即绝大部分答案提供的信息都是正确的这一特点提出来的。在考试中要逐字理解和翻译整个文段既不现实,也无必要。利用题目考中提供的已知因素来帮助理解内容和解题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具体步骤是:

1、通读:包括文段和考题,大致了解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干了什么事。

(一般最后一题中可了解大概,译文题,实詞题可帮上不小的忙。)

2、

3、找题:找到考题所在语句,推断意义和考题答案。验证:将所选答案放回文段中看是否通畅合理。

(末题中的错项多为:⑴添油加醋、半真半假;⑵张冠李戴,混淆视听。)

三、学生巩固性练习

附:练习题

一、推断詞义

(一)、断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

1、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2、老吾老及其人之..老

3、但二月草已芽

4、常以身翼蔽沛公 ..

5、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6、孔子登泰山小鲁 ..

7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二)、推断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正误

1、(胡威)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打柴)炊爨。

2、臣闻勇略(谋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3、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不吃饮食)者千余家 ..

4、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聪明,有智慧)

(三)、推测下列句中有无通假字,有的请指出来。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荆)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四)以200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为例,巩固所学方法(略)

推荐第6篇:高三文言文复习专题之文言文翻译教案

高三文言文复习专题之文言文翻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明确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与原则

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常用方法并能在具体语境中灵活运用。

3、让学生逐步体验成功的愉悦,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并能在具体语境中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热情。

教学方法:采用师生合作、小组合作、探究归纳、讨论交流的方式 教学课时:一课时

二、解读考纲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试大纲》强调:“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

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其能力层级为B级。

1、积累性的:关键词语(重要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2、规律性的: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固定结构、特殊句式等)

三、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与原则

1、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标准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高考不作要求)

2、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三、文言文句子翻译的步骤

1、读:通读原文,明确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以及与上下文的联系,初步了解大意。

2、审:审清采分点即两类考点。(关键词语、语法现象)

3、切:以词为单位切分句子。

4、连:按现代汉语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

5、验:检验句子是否连贯通顺,并且代入原文判断意思是否成立

6、誊:逐一查对草稿纸上的译句后字迹清晰地誊写到答案卷上。

四、温故知新,探究文言句子的翻译方法。

探究总结

1、对(对译法)

就是要求逐字逐句落实,以原来的单音节词为一个语素,另外再加一个语素,组成一个双音 节词来解释。

第一组

例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例2:君安与项伯有故。

译文:您怎么和项伯有交情。

探究总结

1、对(对译法)

就是要求逐字逐句落实,以原来的单音节词为一个语素,另外再加一个语素,组成一个双音节词来解释。

第二组

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例

2、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译文:陈胜是阳城县人,表字叫涉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译文: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探究总结

2、留

凡国名、朝代、年号、人名(字、号等)、官职名、地名、器物名、数量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或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专有名词,皆保留不译。

第三组

例1.夫战,勇气也。

译文:作战,是靠勇气的。 例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译文: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之为提宾标志) 例3.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译文:不久,烟火遮满天空。 例4.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孔雀东南飞》 译文:我有亲生母亲,逼迫我的还有哥哥。

探究总结3、删

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偏义复词中的陪衬等,都要在翻译中剔除。如“之”,作为助词,它可以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也可以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这些情况下就无法译出,可以删除。另外某些发语词语气词、表停顿、补足音节和缓语气的虚词,也应删除。

第四组

例1璧有瑕,请指示王。

译:和氏璧上有瑕疵,请允许我指出来给大王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

例2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译:已经为它们哭泣了三天,于是发誓要治疗他们…… 把五年作为期限,一定要使它们恢复看, 使它们保全。词类活用

例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文: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带着粮食,影子似地跟着他。(通假、活用)

4、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译文: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

探究总结

4、换

用现代汉语词汇替代文言词汇,将古汉语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用普通话词语换文言词语……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第五组

1、沛公安在?

译文:沛公在哪里?(*宾语前置) 例

2、求人可使报秦者。

译文:寻找可派去回复秦国人。

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译文: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 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状语后置) 例

4、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译:你的不聪明,太严重了!(你太不聪明了!)

探究总结

5、调

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在对译的基础上,应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对象是文言文中倒句,这些特殊句式包括: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第六组

1、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译文:(河伯)顺着水流往东走,到了北海,朝东面瞭望,看不到海水的尽头。(补主语) 例

2、竖子不足与谋。

译文: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补宾语) 例

3、今以钟磬置水中。

译文:现在把钟磬放在水里。(补介词) 例

4、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译文: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台阁。(补数词后的量词) 例

5、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不能,不及、不到)

译文: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补出分数相应得部分)

探究总结

6、补即补出文句中省略了的内容(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第七组

1、秋毫不敢有所近。

译文: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秋毫:鸟兽在秋天初生的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近:接近、沾染。

应译为:财物丝毫(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 例

2、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注:牛马走,如牛马一般的供驱使的人。此处为作者自谦词,可意译为“鄙人”或“您的仆人”) 译:太史公、像牛马一般的仆役,司马迁拜了又拜说。

译文:太史公(汉代史官、太史令的通称)、愿为您效犬马之劳的司马迁谨向您再拜致意。

探究总结

7、贯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鱼雁、案牍、纨绔分别译为书信、公文和富家子弟)、用典、讳饰、婉辞(薨、仙逝译为死)(会猎译为出兵征伐)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使文意通顺。 *注意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这往往指前六种方法都用上了还不能解决问题时。

六、课堂小结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异同”一览表

1.古汉语具有单音性,

现代汉语是双音性;

2.古今词语同义

留 3.古今词语异义

换 4.古汉语多余虚词

偏义复词

5.古今句型表达方式不同(句式不同)

6.古汉语省略现象突出

七、学以致用

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故事一则

杨朱之弟杨布素衣而出,天雨(yù),解素(白色)衣,衣缁(zī,黑色)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毋击也。子亦犹是。曩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韩非子·说林》

译文:

译文:

2、我的感悟

推荐第7篇:届高三文言文翻译

二月二日~五日答案

二月二日

一、文言文翻译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诸侯害怕,就结盟来商量削弱秦国(的方法),不吝惜用珍宝和富饶的土地,来招揽天下的人才。

(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像这样做,原来的边远地区的人不归附,就修治文教德政来使他们归附;已经使他们归附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

(3)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史记·项羽本纪》)

沛公说:‚您怎么会和项伯有交情的呢?‛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样以后,人们才知道只有在忧患中才能得以生存,却会在沉迷安乐中走向衰亡。

(5)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皮都不存在了,毛将要依附在哪里呢?

(6)项王亦身被十余创。(《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全身也遭受了十余处创伤。

(7)将军身被坚执锐。(《史记·陈涉世家》)

将军您身穿盔甲,手拿武器。

(8)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希望项伯能详细说明我不敢背叛项王的恩德的。

(9)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还是认真探究他成功失败的过程,却都出自人为的原因呢?

(10)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任安书》)

遗憾自己的志愿还没有全部完成,如果平平庸庸的死了,就会使自己的文章不能在后代传扬了。

二、诗歌鉴赏

二月二日①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②,三年从事亚夫营③。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②元亮井:陶渊明字元亮,这里用‚元亮井‛指代像陶渊明那样的归隐生活。③亚夫营: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这里指代作者供职的蜀中柳仲郢幕府。

(1)首联和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4分)

(1)(4分)①描写了风和日暖、笙歌笑语、花柔柳嫩、蝶紫蜂黄的早春景象。(2分)②手法:拟人、对偶(2分)。

(2)从“万里”、“三年”两个词中任选一个加以赏析。(2分)

参考答案一:‚万里‛强调空间渺远,蕴涵飘零天涯而欲归家不能的苦闷;(1分)为尾联抒发作者的悲情做铺垫。(1分)参考答案二:‚三年‛点明时间漫长,流露羁旅的愁苦和疲惫。(1分)为尾联抒发作者的悲情做铺垫。(1分)

(3)请结合全诗,简析作者感情变化的过程(4分)

(3)(4分)本诗作者的情感由乐而悲,进而由悲而怨。前两联先写欢乐春景;中间一折,抒发悲抑归情;末句再折,转责新滩不解人意,情感变化一波三折。(答出1点得1分,答出2点得2分,答出3点得4分)

二月三日

一、文言文翻译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蜀国的边远之地有两位僧人,其中的一个贫穷,一个富有。

(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这和用刀捅人并杀了他,然后说:‚不是我杀死的,是兵器杀死的‛有什么不同?

(3)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

武王身边的人想用兵器杀死他们(伯夷、叔齐)。

(4)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好的将领手持强弩驻守在要害的地方,忠诚的大臣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严厉盘问过往行人。‚‘何’通‘呵’,呵斥。‛

(5)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陈情表》)

我小的时候经常得病,九岁还不能走路。一个人孤单凄苦,一直到成年。

(6)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如果我不做这个差事,那么我早就困苦不堪了。

(7)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

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会担心别人不赏识自己。

(8)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国也》)

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

(9)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桓晋文之事》)

视力足够能看清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的末端,却看不到整车的柴禾。

(10)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答客难》)

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人太精明且过分苛刻,就没有伙伴。

二、诗歌鉴赏

桂枝香 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谩嗟:空叹。

(1)“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一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3分)

(1)①‚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②‚故国‛点题(或‚扣题‛,为下片的怀古伏笔;③‚晚秋‛点明登临季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3分,一点1分)

(2)“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实写登临所见,请简要说明在写法上有何特点?(3分)

(2)①运用了比喻、拟人(‚如簇‛是好似争相聚集在一起之意,应属拟人手法)、借代等修辞手法;②远近结合(或‚由远而近‛);③动静结合(或‚静中有动‛);④注意描画景物的色彩。(3分,答出一点得1分,得满3分为止。)

(3)这首词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3)①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②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是空发兴亡的感慨;商女至今犹唱《后庭》遗曲);③流露了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4分,一点2分,得满4分为止。)

二月四日

一、文言文翻译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要根据实情去处理。

(2)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过秦论》)

使八州重新排列座次,使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

(3)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逍遥游》)

朝菌不知道一个月的时间变化,蟪蛄不知道一年的时间变化,这就是短寿。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你的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竟然连寡妇孤儿都不如。

(5)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赋》)

如果从它变化的方面去看,那么天地连一瞬间都没有停止过。

(6)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

(7)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救兵才出动。

(8)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

(9)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

原因大概是(帝王)在处于危急忧患之中时,肯定会付出最大的诚意来优待手下的人才;而等他的志向得以伸展,功业建成了,就放纵自己的情绪,傲慢地对待周围的事物。

(10)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

做人君的人,如果看见能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醒自己。

二、诗歌鉴赏

幽州夜饮

张 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注:据《新唐书•张说传》,张说因与姚元崇不和,罢为相州刺史,后又任幽州都督。

(1)“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这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4分)

(1)这两句通过对‚凉风‛‚夜雨‛‚寒林‛的描写,突出了边地之夜萧瑟、荒寒的特点。(2分)一方面渲染了‚夜饮‛的氛围,另一方面也为全诗奠定了愁苦的情感基调。

(2)诗歌颔联中的“迟暮心”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哪一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2)(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1分) 表达了诗人因年老及仕途坎坷所生的愤懑之情。(2分)

(3)清人姚范评论最后一联“托意深婉”,请作具体分析。(3分)

(3)表面上感激皇上派遣他来边城为将的深恩,(1分)实际上表达了他对朝廷的怨愤之情。(2分)

二月五日

一、文言文翻译

(1)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

特意下了圣旨,任命微臣为郎中这个官,不久蒙受国家的恩典,被任命为冼马的官职。

(2)洒扫庭除

洒水打扫庭院和台阶。

(3)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求!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

(4)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史记·项羽本纪》)

刘邦说:‚刚才出来没有(和项羽)告辞,这怎么办呢?‛

(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纪》)

做大事的人可以不考虑细微末节,有大礼节的人不避小的责备。

(6)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报任安书》)

我之所以忍受着屈辱苟且活下来,被幽禁在像粪土一样污浊的监狱之中却不肯死的原因。

(7)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带着粮食,像影子似的跟着他。

(8)樊哙从良坐。(《史记·项羽本纪》)

樊哙紧挨着张良坐了下来。

(9)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选拔有才能的人并且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并且听从它。

(10)与从弟俱知名。

和表弟一样闻名。

二、诗歌鉴赏

玉楼春

欧阳修

去时梅萼初凝粉,不觉小桃风力损。

梨花最晚又凋零,何事归期无定准?

栏干倚遍重来凭,泪粉偷将红袖印。

蜘蛛喜鹊误人多,似此无凭安足信!

(1)上片是如何写时序变化的?这样写作用是什么?(3分)

⑴通过梅花、桃花和梨花的依次开落来表达时序变迁。突出等候之久,为下文抒发怅惘之情作铺垫。(3分)

(2)下片前两句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

⑵通过时时倚楼望远,偷偷拭泪的细节,刻画了痴情而哀怨的闺中女子形象。(3分)

(3)试分析下片后两句的抒情特色及效果。(4分)

⑶托物抒情,借埋怨蜘蛛喜鹊多次误传喜讯,表达了自己久盼不归的失望,从侧面体现出思念之殷切,委婉动人。(4分)

推荐第8篇:高三语文文言文训练

高邮临泽中学高三语文导学案

主备人:李娟

2013-5-14

高三语文文言文训练

(一)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自为墓志铭 徐渭

山阴徐渭者,少知慕古文词,及长益力。既而有慕于道,往从长沙公究王氏宗①。谓道类禅,又去扣于禅,久之,人稍许之,然文与道终两无得也。贱而懒且直,故惮贵交似傲,与众处不浼袒禓②似玩,人多病之,然傲与玩,亦终两不得其情也。

生九岁,已能为干禄文字,旷弃者十余年,及悔学,又志迂阔,务博综,取经史诸家,.虽琐至稗小,妄意穷及,每一思废寝食,览则图谱满席间。故今齿垂四十五矣,藉于学宫者二十有六年,食于二十人中③者十有三年,举于乡者八而不一售,人且争笑之。而己不为动,.洋洋居穷巷,僦数椽储瓶粟者十年。一旦为少保胡公罗致幕府,典文章,数赴而数辞,投笔出门。使折简以招,卧不起,人争愚而危之,而己深以为安。其后公愈折节,等布衣,留者盖两期,赠金以数百计,食鱼而居庐,人争荣机而安之,而己深以为危,至是,忽自觅死。人谓渭文士,且操洁,可无死。不知古文士以入幕操洁而死者众矣,乃渭则自死,孰与人死之。渭为人度于义无所关时,辄疏纵不为儒缚,一涉义所否,干耻诟,介秽廉,虽断头不可夺。故其死也,亲莫制,友莫解焉。尤不善治生,死之日,至无以葬,独余书数千卷,浮磬..二,研剑图画数,其所著诗文若干篇而已。剑画先托市于乡人某,遗命促之以资葬,著稿先为友人某持去。

初字文清,改文长。生正德辛巳二月四日,夔州府同知讳鏓庶子也。生百日而公卒,养于嫡母苗宜人者十有四年。而夫人卒,依于伯兄讳淮者六年。为嘉靖庚子,始籍于学。试于乡,蹶。赘于潘,妇翁薄也。又一年冬,潘死。明年秋,出僦居,始立学。又十年冬,客于幕,凡五年罢。又四年而死,为嘉靖乙丑某月日,男子二:潘出,曰枚;继出,曰杜,才四岁。葬之所,为山阴木栅,其日月不知也,不书。

注释:①长沙公:王阳明门人。王氏宗:指王阳明学说。②不浼袒禓:意谓虽别人在旁边赤身露体,也不以为意,不怕会被玷污。③食于二十人中:徐渭被录取为山阴县学生员。山阴县学有廪膳生员二十人。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生九岁,已能为干禄文字,及长益力。 干:求取 .B.举于乡者八而不一售,人且争笑之。 售:出售 .C.故其死也,亲莫制,友莫解焉。 制:阻止 .D.尤不善治生,死之日,至无以葬 治:管理 .

6.以下全都表明徐渭“不合世俗、狂傲清高”性格的一组是( )(3分)

①少知慕古文词,及长益力 ②务博综,取经史诸家,虽琐至稗小,妄意穷及 ③使折简以招,卧不起

④人争荣机而安之,而己深以为危 ⑤干耻诟,介秽廉,虽断头不可夺 ⑥明年秋,出僦居,始立学。

A.①④⑤ B.③④⑤ C.①⑤⑥ D.③⑤⑥

7.下列各项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徐渭早年丧父,靠亲人拉扯长大。成人后又十分贫困,一度靠租房维持贫困的生活。 B.徐渭年轻时学习十分刻苦努力,学习的内容却十分丰富。他在绘画、诗歌等方面都有成就。

C.在幕府里,徐渭的思想和行为往往与一般人不同。他的安全与危险的感觉与别人恰恰相反。

D.徐渭认为文人即使有操守,在幕府中仍然是十分危险的,与其等着别人杀死他,还不如自杀好。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一旦为少保胡公罗致幕府,典文章,数赴而数辞,投笔出门。(3分)

(2)剑画先托市于乡人某,遗命促之以资葬,著稿先为友人某持去。(4分)

(3)为嘉靖庚子,始籍于学。试于乡,蹶。赘于潘,妇翁薄也。(3分)

1 高邮临泽中学高三语文导学案

主备人:李娟

2013-5-14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刑部郎中张府君神道碑(节选)

曾巩

府君讳保雍,字粹之。景德二年举进士。授山阴主簿,有能名。提点刑狱皇甫选上其状,拜大理评事,监尉氏酒。逾年,知三泉,用故事,得假五品服专达。既至,叹曰:“吾常所欲为此,几可试也。”县以治闻。

李丞相迪镇永兴,扳府君自赞,遂通判其军府。李公去,寇莱公代之。诏易府君凤翔,莱公雅知其贤,因奏留之。事有利害,未尝不争,听乃止。玺书奖之,迁殿中丞。钱思公惟演、李三司士衡荐任佐益州,避亲嫌不拜。迁太常博士,寻换晋州。今上即位,以屯田员外郎知汉州。夜中四卒叩府,告禁兵两营变。佐吏骇,辈入府,府君徐出,独械四卒掠之,趋作诬状,徇两营以安之。至明鞫得,乃实四卒与伍中谋,遂及同谋者九人弃之市。因奏言蜀戍兵久合,往往叛,可因使臣去来番代之,行之至今。

擢拜都官,还朝,庄献太后面嘉之。有冯异以化黄金干太后,得奉职监鄂州税,知州欧阳颖事之曲恭。武昌臵场中市民炭,常时吏先署入抄文为足,而实尚留民家不入,比漕发,乃直取载之,以为故。颖暴,又欲资异谋,使按之,坐盗死者十八人,当论,府君自荆南乘单船,六日夜入鄂,直之,笞守吏数人而已,同时,汉阳俚民贩茶,得知军骆与京诬民忤巡检,应首死者二十人,随者百余人,与京暴甚颖,人莫敢相曲直,府君亲往虑之,遂明其诬,二十人者得不死,随者皆贳。

汉阳距江为城,潦至堤辄毁,岁调薪石,发民完之,工四千人,两县以病,府君身自护作,省工费半,堤完至今。迁祠部郎中,满岁,更两浙转运使,行部至婺,刺得其守罪,留治之。未既,疾作,遂不起。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莱公雅知其贤,因奏留之

雅:向来

B.迁太常博士,寻换晋州

寻:不久

C.至明鞫得,乃实四卒与伍中谋

鞫:审讯

D.有冯异以化黄金干太后

干:触犯

6.下列句子中,属于张府君“辩诬”的一组是(3分)

) ①钱思公惟演、李三司士衡荐任佐益州,避亲嫌不拜

②事有利害,未尝不争,听乃止

③至明鞫得,乃实四卒与伍中谋

④常时吏先署入抄文为足,而实尚留民家不入

⑤自荆南乘单船,直之,笞守吏数人而已

⑥府君亲往虑之,遂明其诬。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张府君景德二年考中进士。担任山阴主簿一职,因为有治理的才能而名声远扬。后来因为皇甫选的举荐,担任大理评事,监尉氏酒。第二年,担任三泉县令,到任后又因为治理得力而闻名。

B.寇莱公了解张府君的贤能,当他代替李迪镇守永兴时,奏请皇上留下张府君留在凤阳,张府君遇到有利害关系的事情也据理力争,得到了皇上的表扬。 C.张保雍知汉州时,夜间有四个士兵叩见他告诉他禁兵两营兵变,张府君识破他们的阴谋,最终知道是这四个士兵和其他人合谋叛乱。

D.汉阳百姓贩茶,骆与京诬告百姓不服从检查,判处二十人死刑,受到牵连的有一百多人,张保雍亲自前往查明真相,二十人都没有判处死刑,受到牵连的人也得以赦免。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独械四卒掠之,趋作诬状,徇两营以安之。(3分) 译文:

(2)颖暴,又欲资异谋,使按之,坐盗死者十八人。(4分)

译文:

(3)与京暴甚颖,人莫敢相曲直。(3分)

译文:

推荐第9篇:高三文言文教学反思

高三语文复习之文言文教学反思

周村中学

赵芳

文言文知识点在高中语文知识结构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从分值来看,它在150分的总分值中占了19分,而文学常识在今后的高考中也会有多体现,所以它是高三语文复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文言文试题的训练似乎很费时且见效慢或效果不明显,而且多数学生都不喜欢学习文言文,觉得枯燥无趣。那么该如何做有效的复习和训练呢?作为一个初上高三的青年老师来说,没有任何教学经验,只有通过学习他人的教学思路、方法和自己的思考、探索,来慢慢摸索、实践、反思、积累。

本文主要就自己在高三一轮复习中对文言文这个专题复习时所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探索式的方法来谈谈个人的反思。

一、系统梳理、归纳总结

结合高考复习资料,按小专题的形式对考点逐个复习。

我安排的小专题顺序是这样的:

(1)实词和虚词

(2)词类活用

(3)文言句式

(4)翻译的方法准则

(5)真题真练

对于文言文复习我安排了一个月的时间,主要时间花在基础复习上,课后再加以配套的习题,对基础的复习自认为很扎实。但是,从整体的时间布局来看,我觉得这个环节的时间可以再缩减一点,以便为之后的文言文综合实题训练留出更多的时间。

这个环节有助于学生对文言文的考点有一个清楚的框架,知道高考考什么,有哪些知识点,该复习什么,即有了个目标和方向,这样就可以有的放矢,后面的复习就有了针对性和侧重点。

二、紧贴教材、回归文本

学生对知识点有了一个系统的宏观上的掌握后再回归教材,把理论性的知识点揉进实实在在的文本里。

第一轮复习一定要慢,要踏踏实实地把教材里的文言知识点过一遍。其实高考对文言文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考察,教材里都能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大纲要求考察120个实词、18个虚词,从数量来看并不多,关键在于如何灵活有效地记住,我认为还是得通过课文,通过实实在在的语境、句子,有机整体的去记忆,而非独立、机械地记忆。

但是,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再把文章从头到尾翻译一遍,且也没有这个必要。因此我具体操作如下:利用早自习时间大约2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先自主复习1—2篇文言文(视文章长短而定),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以前的笔记把文章内容回忆起来,再思考本文有哪些重要的或是你认为比较难记的实词,勾画出来并记在笔记本上。找出本文出现了哪些虚词,特别注意那些在文中所处的句子不同,意思也不同的虚词。找出本文出现了哪些特殊文言句式,勾画出来。

总之,思考四个问题:第

一、本文讲了一个什么内容?第

二、本文有哪些重要的实词及其含义?第

三、本文有哪些虚词及其含义和用法?第

四、找出本文的特殊文言句式,并判断它是何种句式。在学生做好这些自主复习工作之后,老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的分析讲解。这样做的好处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让学生静下来走进教材里面去,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比老师满堂灌似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然后再配以紧密结合教材的练习加以巩固。按照这个方法复习完初高中必备篇目。

三、试题演练、注意要点

走进教材后,再从教材里走出来,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试题演练,来运用消化所学知识。最好是在课堂上进行定时训练。

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忘性非常大,有些词的含义讲过多遍也记不住,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重复!记忆需要理解加重复,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以为,可以采取这样的措施:

课堂限时做文言文练习(一至两篇),做完后马上评讲,解决练习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知识点。学生做了至少4篇文言文后,老师再把这篇文言文中考查过的知识点整理成一张卷子,再次考查。

总之,学生做翻译题时,总体显得较急躁,因为看不懂文章,急!越急则越看不懂。又加上没有严谨的答题习惯,有些也许本来会做的,或是只要稍微冷静点就能做对的,也做不对了,甚至犯了一些很低级的错误。 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老师应该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有意在这些方面进行指导和训练,使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思维和答题习惯,知道做文言文翻译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训练之后,我想,学生的文言文翻译题得分应会有所提高。

以上的几点内容只是自己在这轮文言文复习过程中所积累的,有些方法是自己实行过的,有些只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后总结的教训,也许有些方法还不成熟,但或许能为我以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一个借鉴作用。

推荐第10篇:高三文言文练习(二)

高三文言文练习

(二)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拜送书于庭2.召有司案图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君子生非异也

5.凌冬不雕6.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

7.善刀而藏之8.辞决而行

9.同舍生皆被绮绣10.而倔起阡陌之中

二、指出下列加黑字在句中的意思

1.负 秦贪,负其强2.引 引赵使者蔺相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左右欲引相如去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相如引车避匿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3.卒鲁肃闻刘表卒4.备请备述之

夫以疲敝之卒御狐疑之众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五万兵难卒合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5.修 邹忌修八尺有余6.事 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乃重修岳阳楼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7.假 假途灭虢8.疾 君有疾,在腠理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大臣犯法,无所宽假素疾大户兼并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庞涓恐其贤于已,疾之

汉人未可假大兵权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顺风而呼,声非疾也

9.绝 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10.顾 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佛印绝类弥勒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盖世绝技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蹈死不顾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1.传 舍相如广成传舍12.任 吾与足下分任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王甚任之

朔气传金柝恐不任我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杜少府之任蜀州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任重而道远

13.谢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14.举 举所佩玉决以示之者三

乃令张良留谢举大计亦死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是以众议举宠为都

多谢后世人举动自专由

形谢而神灭杀人如不能举

一战而举鄢、郢

15.实 无苗时采,则实而沉16.会 不敢会宾友

用实者,成实时采遂与秦王会渑池

诸越则桃李冬实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荷枪实弹会使辙交驰

儿实无罪过会当凌绝顶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乃中《经首》之会

自以为得其实

17.见 子见夫子乎18.服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曲罢曾叫善才服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于是皆服其妙

移船相近邀相见汝非徒身当服行

汝真妇人之见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

冀君实或见恕也

19.决 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20.恶 勿以恶小而为之

吾计决矣廉颇宣恶言

决负约不偿城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

孔子不能决也死亦我所恶

予分当引决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

辞决而行

21.曲 梅以曲为美22.间 彼节者有间

邪曲之害公也遂与外人间隔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数月以后,时时而间进

未成曲调先有请谗人间之

争曲直,屡当死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道芷阳间行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得间奔真州

23.过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24.信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今公子故过之是皆不足以执信

《过秦论》烟涛微茫信难求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低眉信手续续弹

25.势 逼于兵势耳

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势拔五岳掩赤城

罔不因势象形

三 指出下列句中哪些词有活用现象,并翻译

1.舍相如广成传舍2.乃使其从者衣褐

3.秦王恐其破璧4.宁许以负秦曲

5.闻寡人之耳者6.庸人尚羞之

7.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8.是故圣益圣

9.此亡秦之续耳1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11.籍吏民,封府库12.常以身翼蔽沛公

13.必复之全之14.必蹶上将军

四、指出下列文中文言虚词的意思

1.因 不如因而厚遇之2.徒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因人成事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之劳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4.以 以勇气闻于诸侯

因遗策,蒙故业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因利乘便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之 人非生而知之者5.故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

吾从而师之燕太子丹者,故偿质于赵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7.或或师焉,或不焉

郯子之徒吾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6.但 无他,但手熟尔9.即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何以相恤

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但观之,慎弗声,令贼知也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

8.然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10.为 为身客死于秦

不然,籍何以至此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森然欲搏人如姬为公子泣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然,固有所闻何辞为

成然之

五、指出下列句中那些词语与现代汉语不同,并翻译

1.初一交战,曹军不利

2.璧有瑕,请指示王

3.致殷勤之意

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

5.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6.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7.山东豪杰并起

8.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

9.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10.初至北营,抗辞慷慨

文言文练习

(二) 高三 答案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拜送书于庭廷2.召有司案图按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智4.君子生非异也性

5.凌冬不雕凋6.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脔

7.善刀而藏之缮8.辞决而行诀

9.同舍生皆被绮绣披10.而倔起阡陌之中崛

二、指出下列加黑字在句中的意思

1.负 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2.引 引赵使者蔺相如 引见,延清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辜负,对不起左右欲引相如去 拉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相如引车避匿拉、这里“掉转”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3.卒鲁肃闻刘表卒死4.备请备述之完备、全部

夫以疲敝之卒御狐疑之众士兵又备经年裹物之用预备、准备

五万兵难卒合同“猝”仓促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

5.修 邹忌修八尺有余长6.事 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事业、大事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侍奉

乃重修岳阳楼修建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情况

7.假 假途灭虢借8.疾 君有疾,在腠理小病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凭借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痛苦

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宽容素疾大户兼并痛恨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庞涓恐其贤于已,疾之嫉忌

汉人未可假大兵权给予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快

顺风而呼,声非疾也强、加强

9.绝 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断绝 10.顾 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回头看

佛印绝类弥勒极、非常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

盖世绝技绝妙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照顾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渡蹈死不顾顾虑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 只是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消失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

11.传 舍相如广成传舍客舍12.任 吾与足下分任之担负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种文体则攸之、祎、允之任也责任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释经的文字王甚任之信任

朔气传金柝 传递、传来恐不任我意听任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授杜少府之任蜀州委任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任重而道远担子

13.谢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14.举 举所佩玉决以示之者三举起

乃令张良留谢 辞别、告辞举大计亦死发动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感谢是以众议举宠为都推举

多谢后世人 告诉举动自专由举上

形谢而神灭 衰亡杀人如不能举全、尽

一战而举鄢、郢攻下

15.实 无苗时采,则实而沉充实16.会 不敢会宾友聚会

用实者,成实时采果实遂与秦王会渑池留会、宴会

诸越则桃李冬实结果实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会面、相会

荷枪实弹填充、装入会使辙交驰正巧、适逢

儿实无罪过确实、实在会当凌绝顶一定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诚实乃中《经首》之会 节奏

自以为得其实真相

17.见 子见夫子乎 看见18.服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服从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拜见曲罢曾叫善才服佩服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召见于是皆服其妙信服

移船相近邀相见 见面汝非徒身当服行做、履行

汝真妇人之见 见解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衣服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被(介)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穿

冀君实或见恕也 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19.决 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疏通水道20.恶 勿以恶小而为之罪恶、不良行为

吾计决矣 决定廉颇宣恶言不好的坏的

决负约不偿城一定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丑、样子难看

孔子不能决也 判决死亦我所恶不喜欢、厌恶

予分当引决 自杀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凶险

辞决而行离别

21.曲 梅以曲为美 弯曲22.间 彼节者有间缝隙

邪曲之害公也 不公正、邪恶遂与外人间隔隔开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理亏、无理 数月以后,时时而间进间或

未成曲调先有请乐曲谗人间之 离间、挑拨

争曲直,屡当死 曲非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中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道芷阳间行 小道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一会儿

得间奔真州机会

23.过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走过、经过 24.信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说真话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过错、错误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相信、可靠、忠实

今公子故过之拜访是皆不足以执信凭证

《过秦论》 批评得失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实在、的确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责备低眉信手续续弹随便、随意

25.势 逼于兵势耳力量

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权力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趋势、情势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形势

势拔五岳掩赤城气势

罔不因势象形形状、姿势

三 指出下列句中哪些词有活用现象,并翻译

1.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住宿(名如动)

2.乃使其从者衣褐名如动、穿

3.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4.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5.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6.庸人尚羞之感到羞耻,以……为羞

7.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形如动

8.是故圣益圣圣明的 形如名

9.此亡秦之续耳持续,动如名

1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如动)游水、凫水

11.籍吏民,封府库 用简册登记(名如动)

12.常以身翼蔽沛公将鸟张开翅膀,名如状

13.必复之全之 使……全 (使动)

14.必蹶上将军使……跌倒,使……遭到挫败

四、指出下列文中文言虚词的意思

1.因 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

因人成事 依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经由

因遗策,蒙故业承袭

因利乘便靠着

2.徒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之劳只、不过

3.之 人非生而知之者 代、代“事理”

吾从而师之代、他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

郯子之徒那样的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取独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标志

4.以 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来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同“而”表并列

5.故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 因此(表因果)

燕太子丹者,故偿质于赵从前(副)

6.但 无他,但手熟尔 只,不过(连)

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但只

但观之,慎弗声,令贼知也 只

7.或或师焉,或不焉有的人、有的

吾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可能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或者,有时

8.然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但是

不然,籍何以至此这样,如此

森然欲搏人形容词之尾…“地”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的样子

然,固有所闻是的,对的

成然之认为对

9.即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何以相恤 即使,如果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立即,马上,就

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 是(副)用在判断句中表确认作用

10.为 为身客死于秦被(介)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给

如姬为公子泣向、对(介)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因为

何辞为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语,译为“呢”

五、指出下列句中那些词语与现代汉语不同,并翻译

1.初一交战,曹军不利刚一

2.璧有瑕,请指示王指出来……看

3.致殷勤之意恳切慰问

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亲属

5.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政治制度、治理、管理

6.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例

7.山东豪杰并起筱山以东(诸国)

8.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结成亲戚

9.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德行高尚的人

10.初至北营,抗辞慷慨理直气壮、意气激昂

第11篇:文言文教案

初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针对语文学习中的难点(学生的三怕)分模块一一解决,让学生学会学习语文,渐渐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将语文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教学难点 :(1)文言文阅读

(2)较复杂的现代文阅读

(3)写作

本课具体任务:学会阅读文言文

1、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它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散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括策、诗、词、曲、赋等多种文体。

2、文言文分类:

(1),叙事性文言文【例如:《郑人买履》、《刻舟求剑》、《论语》《两小儿辩日》《晏子使楚》、】 (2),写景类文言文【《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 (3),传记性文言文【《五柳先生传》、《陈涉世家》】 (4),议论性文言文【《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5),特殊文体:说【《马说》《爱莲说》】表【《出师表》】铭【《陋室铭》】

3、如何阅读文言文:

一、首先要读懂

(1)通读,注意古今读音的不同。(不会读的字可以查古汉语词典。) (2)在理解的基础上判断实词、虚词的特殊用法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包括:名、动、形、数、量、代词。

a、通假字: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字可以用发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做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假借)通假字有三种:同音通假、音进通假、变音通假。判断方法:通假字读音与被通假字读音相同,一般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b、古今异义:由于时代变迁出现的古今意义不同的情况,通常有词义的扩大、缩小、延伸三种。判断方法,根据语境。

c、一词多义: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甚至分属不同词类。判断方式:语境。 d、词类活用: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应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最常见的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或形容词。

虚词:没有完整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包括:副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等。

如:之、以、而、其、则、乃、然、于、为、焉、乎等。 (3)特殊句式:按照一定模式来组织的句子。

A、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做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翻译时要加上判断词“是”。

B、被动句:文言文中的被动句一般不用“被”字表示,而是借用其他介词来表示,如:“于,受……于”、“为,为……所”等。也有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一般是句中动词本身含有被动意思。

C、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 D、省略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或介词,以求语言简洁。 E、固定结构:“得无……乎、如……何、奈……何、是故、所以、孰若、若夫、然则、不亦……乎?”等。

二、在读懂的基础上欣赏 1)、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有利于文学常识的提高 2)、结合自身情感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陶冶升华的过程

3、如何记忆背诵:多度,在理解基础上记忆。【诗词同样受用】

实战操练: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 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半路上,有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屠户害怕了,就把骨头扔给它们。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朝狼扔骨头,后得到骨头的那只虽然停了下来,但先前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非常窘迫,害怕前面后面受到狼的攻击。他往旁边看见野地里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禾堆积在麦场当中,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就跑过去,背靠在柴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对着屠户。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外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过了很久,它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走开,转身看看柴草堆后面,发现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打算钻洞进去,以便从背后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它的大腿,也杀死了它。屠户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骗对手。 狼也够狡猾了,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有多少呢?只是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字词解释: 止,通“只”,只有。 缀,这里指紧跟、跟随。 投以骨,即“投之以骨”,也就是“以骨投之”,把骨头投扔给狼。 从,跟从。 并,一起。 故,旧、原来。 窘(jiǒng),困窘,处境危急。 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 积薪,堆积柴草。 苫(shàn)蔽,覆盖、遮蔽。 乃,于是、就。 弛(chí),放松,这里指卸下。 眈眈(dān dān),注视的样子。 少(shǎo)时,一会儿。 犬,像狗似的。 坐,蹲坐。 久,很久;之,没有实在意义。 瞑(míng),闭眼。 暇(xiá),空闲。 暴,突然。 毙,杀死。 洞,打洞。 其,指柴堆。 隧,指从柴草堆中打洞。 尻(kāo),屁股。 股,大腿。 寐(mâi),睡觉。 盖,原来。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富人之子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 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①?” 父怒曰:“吾之子敏②而且多能③,岂有不通世务者耶?” 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④之罪。” 父呼其子而问之。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 其父愀然改容⑤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 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节选自苏东坡《艾子杂说》)

注释:①曷:何,怎能。克:胜任。②敏:灵敏,聪明。③多能:多种本领。④妄言:乱说,造谣。⑤愀然改容:神色变得严肃。改容,改变面色。

译文:齐国有个富人,家里有很多钱。但是他的两个儿子很笨,他又不教他们。一天,艾子对富人说:“您的儿子虽然很美,但是不通事务,以后又怎能接管您的家产呢?”富人大怒道:“我的儿子很聪明,而且有很多本领,怎么会不通事务呢?”艾子说:“也不必考验别的事,只问他米是从哪里来的。如果知道,我情愿担当诬蔑不实的罪名。”富人把儿子找来问这件事。儿子笑嘻嘻地说:“我岂能不知道,米是从布袋里来的。”父亲听了,立刻凄怆悲伤地改变了面容说:“你的愚笨可算是达到极点了!那米不是从田里取来的吗?” 艾子叹道:“不是这样的父亲,是生不出这样的儿子来的。”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①齐有富人,家累千金( ) ②其二子甚愚( ) ③吾当妄言之罪( ) ④每以布囊取来(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 ②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

3、你觉得富人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都有哪些错误?

4、艾子说:“非其父不生其子。”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参考答案:

1、①积累 ②很 ③承担,担当 ④从

2、①您的孩子虽然很好,却不了解社会上的事务,以后怎么能胜任家务呢? ②只问您的孩子“所吃的米是从哪儿来的”;如果他们知道这个问题,我愿意承担造谣的罪责。

3、富人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有两条错误:一是不教育他们,使他们不通世务;二是护短,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

4、从字面上看,艾子是在讽刺富人本人也不知道米是从哪里来的。而实际上,这句话还揭示了父子一脉相传的剥削阶级本质。

学以致用(文言文作文)

智士程济小传 (2007年高考作文,成都考生)

程济,陕西朝邑人,少与同窗高翔言志,翔言:“愿为忠臣。”济曰:“愿为智士。”建文初,济出仕,上本言燕王有反意,人皆不信。明年果反,人皆信服。建文特升为翰林院编修。北兵素悍,南兵节节败退。 建文四年六月,京城破,帝欲自尽,济劝之,乃削发为僧,济扮作道士,由宫中秘道出。二人乃以师徒称之。燕王入城,召素有名望者草诏以服众,时高翔在京任监察御史,与方孝孺同被召, 二人严词以拒,王怒杀之,诛其亲族。而名士重臣,如状元胡广,学士解缙,编修杨荣、杨溥等,皆降之。济闻之,叹曰:“高君果遂生平之志。”燕王百计寻帝,二人乃往云南投西平侯沐晟。 至云南,幸沐晟忠义,藏二人于隐蔽处。 后沐晟卒,帝问济:“沐晟以死,靠山失,如何?”济曰:“人心难测,此地不可再留。”乃隐于大理穷荒。 后帝静极思动,与济出游,路上闻燕王暴卒于榆木川,洪熙继位。帝访问确真,乃释然曰: “从此可以无忧矣。”又十月,洪熙又亡,宣德登基,帝愈放心,与济一僧一道,遍游天下。 十年后,宣德崩,正统即位,因其年幼,用杨荣、杨溥、杨士奇主政,时人称为“三杨阁老”。帝谓济:“当日杨荣、杨溥与卿同为编修,今日权倾天下。以卿才智,若肯改节,今日首辅之位,舍卿其谁!”济曰:“荣华富贵岂弟子所愿?求长伴师身旁,此生足矣。”帝颇有感慨。 一日,帝问济:“我今年老,可归否?”济曰:“朝代已换,天下久定,人已老,恩怨全消,何不归?”帝乃至云南布政司堂言:“吾建文帝也,今年老欲归,汝等可写本奏上。”众官本上,旨下:进京辨认。 至京师,朝廷遣建文旧臣吴亮往辨,亮见帝,大哭,不能仰视。入内,恐难以取信,自缢以明。正统感悟,命迎入大内,济见帝得入宫,乃飘然而去。入内,正统以孙儿礼拜之,因不便称呼,乃称太上老佛。后帝寿至八十九岁而崩,敕葬于北京西城外黑龙潭,无坟无树。 异史氏曰:一子错,满盘输。人的每一步对一生都很重要。建文纯仁至孝,惜靖难初错用李景隆、耿炳文,军事失利。又因燕王为叔,处处忍让,是徒惜仁名而遂至失国,流亡一生。燕王甘冒大险,起兵反叛,侥幸获胜,然大肆屠杀忠臣,兴文字狱,凶暴过甚,是以后人多同情建文而贬斥燕王,真可谓不以成败论英雄,公道本自在人心。胡广以状元之才名重于世,降燕姑且不论,据顾炎武考证其《五经大全》全系杂抄他人著作而成,是文章品行俱不佳,无可取也。解缙素无劣行,丧名降燕,终于狱中,为士林所不齿,真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程济追随建文近四十载,矢志不渝,委曲全主,终致主归骨,比之介子推有过之而无不及,自称智士,真无愧矣,可谓俯仰一生无所愧,从来不作剧新文。

【点评】 故事新编已不新鲜,文言文写作亦不新鲜,而用文言文创作故事新编,则属另辟溪径。作者的文言文功底比较扎实,遣词造句像模像样,若即若离地记叙出燕王朱棣弑君篡位的故事,并赋予其新的含义——一步决定一生。结尾模仿《聊斋志异》的笔法,直接对故事中的人物进行点评,评价中肯,颇有见地,既收束全文,又点明话题,这是文章最大的亮点。

第12篇:文言文教案

一对二《文言文》学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巩固重点字词(词类活用、通假、古今异义)。

2、通译全文,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和重点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的运笔和构思;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二、明确学习目标:

1.认准字形、读对字音。准确背诵默写。

2.准确全面掌握课文注释,注意特殊用法。准确、流畅的翻译句子。 3.理解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4.学会拓展思考,利用课内知识解决课外阅读中的问题。作者的运笔和构思;了解诗歌创作中的象征笔法。

三、学习重点:

一词多义的记忆注意归纳整理,记忆不要分散。 词类活用要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整体记忆,不死记硬背。

1、虚词

父利其然(代词,这样)也

泯然(„„的样子)众人矣(语气词) 传一乡秀才观之(代词,指诗) 问女何(什么)所思 见往事耳(罢了)

蒙乃(于是,就)始就学

妇拍而(连词,表并列,相当“又”)呜之 此不为(是)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孰为(认为)汝多知乎其(其中)一犬坐于前 投以(把,介词)骨

盖(原来)以(用)诱敌

意将隧入 以(连词,表目的,相当“来)攻其后也 2.一词多义

书:未尝识书具

然:父利其然也 即书诗四句

泯然众人矣 自:并自为其名

贤:贤于材人远矣

还自扬州

如此其贤也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观:传一乡秀才观之

指:手有百指(名词,手指)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

闻:余闻之也久

绝:以为妙绝(副词,极)

不能称前时之闻

群响毕绝(动词,消失) 妙:众妙毕备(名词,妙处)是:当是时(介词,这) 以为妙绝(形容词,美妙,奇妙)问今是何时(判断动词) 3.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形容词作意动词,以„„为奇。) 父利其然(名词作意动词,以„„为利。)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名词作状语,每天。) 京中有善口技者(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妇抚儿乳(名词做动词,喂奶。) 宾客意少舒(形容词做副词,稍微。) 不能名其一处(名词做动词,说出。) 北饮大泽(名词作状语,去北方。) 道渴而死(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 孔子东游(名词作状语,到东方。)

而日中时远也(形容词作动词,离人远的。) 4.古今异义

夸父与日逐走(古义:跑。今义:走路。) 河、渭不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及其日中如探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古义:距离。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会宾客大宴(古义:适逢,正赶上。今义:聚在一起,合拢。)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古义:其中夹杂。今义:里面。)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5.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满坐寂然

孰为汝多知乎

止有剩骨 6.文言句式: 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2、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3、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4、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5、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省略句:

1、省略主语 (病)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病)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医)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今译:病在肌肤,是针炙能够治疗的;病在肠胃,是火剂汤能够治疗的;病在骨髓里,是掌管生命的神所管辖的,当医生的就没有办法了。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改之。(《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① (之)以骨。(《狼》)

今译:把骨头扔给(狼)。

②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今译:你和他一起来。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今译: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

第13篇:文言文(教案)

中考文言文复习

一、导入

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学好文言文对继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具有深远的意义,基于此,在苏教版教材中共选入古诗文104篇,其中文言文(不包括古诗)共有36篇,其中包括4篇诵读欣赏和2篇专题中的文章,占教材总篇目的七分之一强,数量的多再加上内容的难,就使得文言文的学习成为中学语文学习的一个拦路虎。但其实它并不难,因为它毕竟是我们的母语,所以只要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那么这扇古老的城门自然会为我们而开,今天我们就来寻找这把打开大门的钥匙。

二、点击中考

1、中考分值

在统计的2009年96家中考试卷中。10分以下的只有北京燕山、怀柔,湖北的荆州、孝感等7家,其他各家正常分值在12分―16分,最高分值是兰州,为22(课内14课外8分)分。内容以一条课内加一条课外居多;纯课内的有27家;纯课外只有13家。课内外阅读内容之间有联系的居多,但也有几家内容间并没有联系,比如盐城卷,两篇古文几乎没有相似点。

2、考点要求

1)、正确诵读古代诗文,读出文句的节奏和停顿。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基本内容。 3)、理解常用实词和虚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具有一定的直译或意译浅易文言语句的能力。 5)、理解选文思想感情,了解选文主要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3、中考题型分析

题型一:划分句子节奏(选择题)

题型二:解释文中加点实词(多是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特殊的词) 题型三:一词多义(虚词)选择题居多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不同)的一项是”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和例句加点字相同(不同)的一项。” 题型四:翻译句子

题型五:分析人物形象,概括文章主旨,分析表达技巧,分析寓意、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启示等。

题型六:比较文章的内容、写作手法、思想感情。

4、链接中考(2009年襄樊卷)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贤于材人远矣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初极狭,才通人 ..B.未尝识书具 默而识之 ..C.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渔人甚异之 ..D.忽啼求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3.将下面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2分)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课文内容理解填空。(2分)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 ”,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 。 5.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2分)

三、课内文言文

1、请同学们从自己学习文言文的体验出发,谈谈自己在学习文言文的困惑和心得。

2、教师小结:课内文言文复习要旨 1)、文言节奏宜长、宜整忌短忌碎

文言文中划分句子节奏,应该找那些比较长的句子,划分时不宜过碎,两处最适宜,关键要知道哪地方不能划。 2)、文言实词宜常见常用忌生僻难懂

文言文实词复习时应该着重复习在文言文中常见常用的,易混淆的而不要在那些生僻难懂、不常用的词上花功夫。 3)、文言实词宜关注重点忌主次不分

文言文实词复习时应该着重复习一些特殊用法如古今异义(现在是双音节词而文言文中是单音节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等。 4)、文言虚词宜灵活运用忌生搬硬套

文言虚词复习时一定要结合句子内容,而不能死记硬背几个用法然后去生搬硬套。 5)、文言译句宜一一对应忌意译大概 翻译句子时应该尽量用直译,争取做到一一对应,尤其是一些重点的实词必须都落到实处。而不能只用意译把句子的大概意思翻译出来就行。

6)、文言译句宜古今对照忌语句不通

翻译句子时一定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尤其对于一些特殊句式应该学会调换,语句通顺是翻译句子最起码的要求。

7)、文言译句宜补换留删忌文白不清

翻译句子时注意这几个字,补:对句中省略成分,须据上下文文意,适当补充,使语意完整。删:句中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可舍去不译。换:文言句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应用现代汉语的相应的词语加以置换 。留:人名、地名、年代、官名、物品名等可直

2 接用,不用翻译。而不能使得句子中有文言文有白话文,文白不清。

3、实战演练 1)09盐城卷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前人之述备矣 众妙毕备,以为妙绝(林嗣环《口技》)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沈复《幼时记趣》) ..C、予观夫巴陵胜状 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驴》) ..D、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司马迁《陈涉世家》) ..

1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9绍兴卷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媵人持汤沃灌( )(2)同舍生皆被绮绣( ) ..(3)腰白玉之环( ) (4)余则袍敝衣处其间( )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句子: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翻译:

四、课外文言文

1、请同学们从自己学习文言文的体验出发,谈谈自己在做课外文言文的困惑和心得。

2、教师总结要旨:

1)、初读借注释

对于课外文言文,一定要借助注释阅读,往往在通读全文后再结合注释理清文意,如果遇到没有注释但是又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先暂时跳过,不需要追求每个词每个句子都搞得很清楚。可以借助上下文试着揣测其内容含义。

2)、解词重联系

中考中课外文言文中考察的词应该都是课内文言文中出现过的。所以一定要把这个词和曾经学过的词作比较,并选择正确的义项。

1出猎,见白雁群。梁君下车,彀弓○2欲射之。道有行者,梁君(09盐城)[乙]梁君○

3公孙袭下车抚矢曰:谓行者止。行者不止,白雁群骇。梁君怒,欲射行者。其御○“君止!”梁君忿然作色怒曰:“袭不与其君而顾他人,何也?”公孙袭曰:“昔齐景公之时,天大旱三4之,曰:5,乃雨。年,卜○‘必以人祠○’景公下堂顿首曰:‘凡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

3 今必使吾以人祠,乃且雨,寡人将自当之。’言未卒,而天大雨者方千里者,何也?为有德

6!于天而惠于民也。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言无异于虎狼○”梁君援其手与上车归,入庙门,呼万岁,曰:“幸哉今日也!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

1梁君:即魏国国君。○2彀gòu弓:拉开弓。○3御:车夫。○4卜:占卜,古时注释:○5祠:祭祀。○6无异于虎狼:跟虎狼没两样。 迷信活动。○

1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的词。(3分)

(1)白雁群骇____________ (虎大骇,) . (2)言未卒____________ (卒用其人,卒中往往语) .(3)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________(广故数言欲亡,故逐之,扶苏以数谏故) .3)、译句比结构

翻译句子时,注意句子的格式,是特殊句式的如疑问句、反问句、倒装句就要调整句子结构。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宾语前置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定语后置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状语后置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比况结构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反问句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被动句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主谓倒装 祭以尉首《陈涉世家》介宾短语后置 4)、内容靠梳理

要学会在通读全文的情况下梳理信息,做到提取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并用简洁、精炼的语言进行概括。

(09绍兴市卷)南霁云①威武不能屈[唐]韩愈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②也,贺兰嫉巡、远③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疆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④,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愈⑤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⑥。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出,即牵头,将.斩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⑦!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1、本文通过三件事,刻画了南霁云顽强勇敢、忠诚爱国的英雄形象。这三件事依次是: 、箭射浮图、。(分别用四字短评进行概括) 5)、人物找描写

对于一些写人的课外文言文,分析人物形象是常见的题型,如何能够准确地分析出人物形 4 象呢?抓住文中对人物描写的文字,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试分析上文中南霁云的人物形象。

语言描写:“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

动作描写: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视死如归,勇猛不屈,顽强勇敢、忠诚爱国 6)、启示看全文

一些短小精辟的小文言文是近年来的流行,这一类文章往往要求你说出从中获得的启示或寓意,对于这种题型应该在通读全文的情况下,总结出的启示应该是源于文本但是又高于文本,可从正面也可从反面总结,但要求是积极向上的并且对于每个人的生活有着指导意义的。

(09湖州卷)昔有长者子①

,入海取沉水②

。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⑧

。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选自《百喻经》)

注释】

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②

沉水:即沉香木,因木质坚硬,能沉于水,故名。③

售:卖出去。

直:通“值”。

1、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示? 7)、中心抓议论

题目中如果涉及文章寓意、主旨那就要着重分析文中的议论、抒情的语句,这些句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中心内容。

(09德州)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锻黄金之钩,错①以银碧,垂翡翠之纶②,其持竿处位即是③,然其得鱼不几矣。故曰:“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 【注释】① 错:镶嵌。 ② 纶:钓鱼绳。 ③ 是:正确。

3、实战演练:

五、文言文比较阅读

小结:比较的内容有人物形象、性格特点;作品写作特色;同一种表达技巧;

【甲】邹忌入朝见威王,曰:“„„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桡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④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⑤而往卜⑥于市,曰:“我田忌之

①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公孙闬因令人捕为人卜者⑨,亦验其辞⑩于王前。田忌遂走。 .

(《战国策·齐策一》)

注释:①闬:念hàn。 ②不进:指不再威胁到邹忌。 ③曲桡:桡,念náo。曲桡,这里指混淆视听、罗织罪名。 ④说:念shuì,劝说,说服。 ⑤十金:当时齐国二十两为一金。 ⑥卜:念bǔ,烧灼龟甲,看其裂纹以预测吉凶。 ⑦威:威慑,使恐惧而屈服。 ⑧为大事:这里指造反。 ⑨为人卜者:帮人占卜预测吉凶的人。 ⑩验其辞:验证占卜者讲的话。

【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巨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1.甲、乙两个片断中的齐王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差异很大,试分别加以说明。

2、请结合甲、丙语段分析造成齐威王能够“战胜于朝廷”而宋昭公不得不“出亡“的原因各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3分)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

二、(09浙江台州)

(二)(11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 【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 。(2分)

2.【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六:点击中考

(09台州)钟 繇①

⑦⑧ 6 魏钟繇,字元常。少随刘胜入抱犊山,学书三年,遂与魏太祖、邯郸淳、韦诞等议用笔。繇乃问蔡伯喈④笔法于韦诞,诞惜不与。乃自捶胸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得活。及诞死,繇令人盗掘其墓,遂得之。由是繇笔更妙。繇精思学书,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书象之。繇善三色书⑦,最妙者八分⑧。

(选自羊欣《笔阵图》)

【注释】①钟繇(yóo):三国魏大臣,书法家。书法与晋王羲之齐名,并称“钟王”。②刘胜:行书首创者。抱犊山:山名,在河南境内。③魏太祖:曹操。邯郸淳:魏文学家,对文字书法很有研究。韦诞:魏书法家。④蔡伯喈(jiē):东汉人,工书画。⑤被穿过表:被子被手画穿了。⑥如厕:到厕所去。⑦三色书:楷书、行书、草书。⑧八分:汉字书体名。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⑪诞惜不与(

⑫及诞死 (

) ..⑬遂得之 (

⑭皆书象之 (

) ..2.理列各项中“以”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太祖以五灵丹救之 .A、或以钱币乞之 B、皆以美于徐公 ..C、卷石底以出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3.文章写了钟繇痴迷学书的哪些表现?请作简要概括。(3分)

答:

例二:(09赤峰卷)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2即:假如。3下人:迁就他人。 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1)蹴尔而与之()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②③ 7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4)其弟子谏曰() .2.翻译句子。(4分)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2分)

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2分)

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2分)

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2分)

第14篇:届高三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实词教案

2012届高三语文专项复习教案:文言文实词

教学目标:

1、明确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在文言文阅读及高考中的重要地位

2、指导解题方略,掌握准确把握词义的方法

3、学会知识迁移, 提高应试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准确把握词义的方法

2、学会知识迁移。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大多来自试卷,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今天就介绍几种推断实词含义的方法。

二、考纲分析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主要考察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常见实词是指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近几年来,高考命题采用多种形式:一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和错误的一项;二是从古今词义比较的角度,选出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查实词理解。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只要在多读中尽可能多地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并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技巧,就能从容应对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

三、首先,让我们先来看一些我们学过的文言实词,说出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

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喂养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招致

3、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任用

4、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 破旧的

5、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傲慢

总结:这些实词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是我们书本学过的。然而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些

用心

爱心

专心

实词可以说都是一些特殊的实词,还是比较难的。比如说涉及了一些词类活用或者是一些并不常用的词义。那么,怎样才能正确理解这些实词呢,我们可以根据一些方法推断出来。

四、方法例析

(一)、语境推断法

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例如: 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苏洵《六国论》)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苏洵《六国论》) (3)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史记·李将军列传》)

(4)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史记·屈原列传》)

简析 (1)(2)句有两个“战败而亡”,根据上下文,前者与“战胜而得”相对,故“亡”应解释为“丧失”;后者与“革灭殆尽”相对,故“亡”应解释为“灭亡”。(3)(4)句两传中都有“竟死”,必须依文推断,才能看出不同。前者应译为“一直到死”(因为李广是自杀而死,不是因射箭为戏而死);后者应译为“终于死亡”。

答案 (1)“丧失” (2)“灭亡”(3)“一直到死”(4)“终于死亡”

小结: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有时甚至可以结合整个语段乃至全文来确定实词的含义。这就是推断实词语义的基本方法,联系语境法。

试试看:

项王至阴陵, 迷失道, 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绐(dài):欺骗

(二)、语法分析法

说说下列句中“绝”字词性和含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第一个“绝”是与世隔绝,形容词,在句中做定语,第二个“绝”是“渡过”,动词在句中做谓语。同一个字在不同语境中,它的词义不同,词性不同。根据这个特点,准确判断词性或成分也能为推断词义提供帮助。

用心

爱心

专心

- 2

解释加点的字

(唐太宗)叹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止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

上面文段中,“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是并列的句子,古人写文章讲究文面美,经常采用并列句、对偶句、排比句等句式,在这样的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可以由此来推知词义。语段中“安”和“弊”是意思相反的两个词,“安”是“安全、安定”,“弊”可解释为“衰败”。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对应互译法。

(四)、字形推断法。

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

想一想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组: 绳索

2、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贿: 嫁妆 试一试

1、汤、武非受命,乃弒也。(06年山东卷翻译题)

(译文:汤、武不是秉承天命而得天下,而是臣杀君)“弒”根据其形旁可推知此词和“杀”有关,义为“臣杀君”。

2、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 (09全国2卷) (译文:在村里买米,然后烧火做饭。) 做饭

(五)、知识迁移法

高考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或者我们熟悉的成语、词语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来确定试题中的实词词义。

想一想

5、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09年海南、宁夏卷) 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摄:代理 B、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 婴:环绕 C.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 薄:削弱 D.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 乘:追逐

第一项中可见史记选读中“周公乃践祚代成王摄行政当国”,摄:代理;第二项中而刘夙

用心

爱心

专心

- 4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妙 B.以章献起于寒微 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惩罚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 延缓 答案 B 解析 A项奇:意动用法, 认为„„惊奇;C项诛:诛杀;D项弛:松弛。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

译文:(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译文:(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三、(09年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卖酒者传 魏 禧

(1)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结,必问:“汝能饮酒否?”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2)里中有数聚饮平事①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②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③。

(3)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噉。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噉,酬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

(4)术者谈五行④,决卖酒者已死。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曰:“吾往买若田

用心

爱心

专心

- 67 -

第15篇:高三文言文复习教学反思

文言文知识点在高中语文知识结构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高三文言文复习教学反思。从分值来看,它在150分的总分值中占了19分,所以它是高三语文复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文言文试题的训练似乎很费时且见效慢或效果不明显,而且多数学生都不喜欢学习文言文,觉得枯燥无趣。那么该如何做有效的复习和训练呢?作为一个初上高三的青年老师来说,没有任何教学经验,只有通过学习他人的教学思路、方法和自己的思考、探索,来慢慢摸索、实践、反思、积累。

本文主要就自己在高三一年中对文言文这个专题复习时所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探索式的方法来谈谈个人的感想。

一、系统梳理、归纳总结

结合高考复习资料,按小专题的形式对考点逐个复习。

我安排的小专题顺序是这样的:

(1)18个虚词

(2)词类活用

(3)文言句式

(4)翻译的方法准则

这个环节我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主要时间花在18个虚词上,每节课讲1——2个虚词,课后再加以配套的习题,对虚词的复习自认为很扎实。但是,从整体的时间布局来看,我觉得这个环节的时间可以再缩减一点,以便为之后的文言文综合实题训练留出更多的时间。

这个环节有助于学生对文言文的考点有一个清楚的框架,知道高考考什么,有哪些知识点,该复习什么,即有了个目标和方向,这样就可以有的放矢,后面的复习就有了针对性和侧重点。

二、紧贴教材、回归文本

学生对知识点有了一个系统的宏观上的掌握后再回归教材,把理论性的知识点揉进实实在在的文本里。

第一轮复习一定要慢,要踏踏实实地把教材里的文言知识点过一遍。其实高考对文言文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考察,教材里都能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大纲要求考察120个实词、18个虚词,从数量来看并不多,关键在于如何灵活有效地记住,我认为还是得通过课文,通过实实在在的语境、句子,有机整体的去记忆,而非独立、机械地记忆。

但是,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再把文章从头到尾翻译一遍,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我按教

材编写的顺序,从第一册复习起,我以一个单元的内容为“点”,以每一册的内容为“线”,以实题演练为“轴”,建立起立体的复习坐标,讲练结合,整散相济。

具体操作如下:

用大约2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先自主复习1—2篇文言文(视文章长短而定),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以前的笔记把文章内容回忆起来,再思考本文有哪些重要的或是你认为比较难记的实词,勾画出来并记在笔记本上。找出本文出现了哪些虚词,特别注意那些在文中所处的句子不同,意思也不同的虚词。找出本文出现了哪些特殊文言句式,勾画出来。

总之,思考四个问题:第

一、本文讲了一个什么内容?第

二、本文有哪些重要的实词极其含义?第

三、本文有哪些虚词及其含义和用法?第

四、找出本文的特殊文言句式,并判断它是何种句式。在学生做好这些自主复习工作之后,老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的分析讲解。这样做的好处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让学生静下来走进教材里面去,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比老师满堂灌似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然后再配以紧密结合教材的练习加以巩固。按照这个方法复习完全六册。

三、试题演练、注意要点

走进教材后,再从教材里走出来,若进去时是头脑空空,那么出来时脑袋里应该要装有东西了。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试题演练,来运用消化所学知识。最好是在课堂上进行定时训练。老师自己打印一篇文言文,为什么是自己在电脑上输入试题而非选择现成的试题呢?因为我要在文言文上“做文章”。即把重要的实词、虚词打上点,并当作习题写在后面,告知学生这些是本文需要识记的重要知识点。

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忘性非常大,有些词的含义讲过多遍也记不住,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重复!记忆需要理解加重复,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以为,可以采取这样的措施:

课堂限时做文言文练习(1至两篇),做完后马上评讲,解决练习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知识点,教学反思《高三文言文复习教学反思》。 学生做了至少4篇文言文后,老师再把这篇文言文中考查过的知识点整理成一张卷子,再次考查。

题目内容设置为:

1.实词解释(多个解释的也要写出来)。如:

比:①②

竟:①②③④

2.虚词辨析(可以用填空的题型,也可用选择题的题型。)

3.翻译(包括“白译文”“文译白”两种题型)

“白译文”:即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这也是高考翻译题采用的翻译方式。

“文译白”就是用文言文翻译现代汉语

例如对《烛之武退秦师》的考查:

译句:我们还是回去吧!

原句:

或者采取填空式的翻译,仍以这句为例:

译句:我们还是回去吧!

原句:吾还也!

高考考的是“白译文”即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为什么还要练习“文译白”呢?我认为有以下作用:

(1)、熟记文言语句,增强语感。

通过考查的方式,给学生稍稍施加压力,让他们更加注重对文言文原句的记忆,积累语感。相当于是背文言文,由于背整篇难度太大(当然,教材中经典篇目还是要一丝不苟全文背诵的),于是我选取其中重要的句子让学生记忆,日积月累,文言语感则可增强。

(2)、培养学生的“文白对应”意识。

通过每次考试学生的翻译情况来看,我发现有些学生没有这种意识。

比如,2012级5月份第一次强化训练,有一道翻译题是这样的:

原句:华皎之反也,遣使招诱灵洗,灵洗斩皎使,以状闻。(5分)

译句应是:华皎反叛,派使者招引诱惑程灵洗,程灵洗斩杀华皎的使者,并且把这件事报告给朝廷。(重点词是“反”“招诱”“以状”“闻”)

有个学生这样做答:华皎反过来被灵洗招诱,灵洗斩了华皎的使者,以表忠心。

这个学生就没有“文白对应”的意识。“以表忠心”对应原文中的哪句?“以状闻”吗?“忠心”对应“闻”吗?平时有遇到过“闻”表示“忠心”这样的情况吗?同样,“遣使”在译句中也找不到对应之处。我想,这个学生如果写完后再仔细读一读原句和自己的译句,再仔细推敲推敲,应该不难发现“别扭”之处。

所以,老师在平时的训练中就应该指导学生有“文白对应”的意识,写完后,检查一下你的译句中的词在原句中是否能找到“母词”,要有“踩点”得分意识。文言文翻译要尽量遵循“逐字翻译”原则,而对有些特殊句子的翻译,因为要遵循“信”“达”“雅”这个大原则,则又需要灵活地“意译”,“意译”后的句子虽然不能和原句严整地一一对应,但从意思上来看,整体上还是对应的。翻译完后,学生还应该读一读自己的译句是否是病句,并联系全文的内容来检查逻辑上是否有问题,是否跟这篇文章的大意相符合。这点也很重要。

比如,仍是这次考试中的一道翻译题:

原句:灵洗素为乡里所畏伏,前后守长恒使召募少年,逐捕劫盗。(5分)

译句应是:程灵洗一向被乡里人敬畏,前后几任守长常常派他招募年轻人,驱逐拘捕窃贼强盗。(重点词:“素”“为……所”“恒”“逐”)

有个学生这样翻译:程灵洗一向害怕乡里人,前后守长恒使他召集少年,抓捕盗贼。

从全文来看,程灵洗作为本文的叙述对象,是被褒扬的人物。文章说到了他的性格特点,特长爱好,平生立下的功绩。这样的人深受国家重用,也是深得百姓爱戴的。他为何要“害怕乡里人”?这层意思从何而来?且不论他行为坦荡,抓捕盗贼,为民除害,不需害怕乡里人,就凭他的社会身份、地位以及他的性格为人(“性严急,御下甚苛刻,士卒有小罪,必以军法诛之,造次之间,便加捶挞……”),他也不至于如此胆小,害怕乡里人啊!

我问这个学生为什么这样翻译,并告诉了他我的疑惑。他说:“我在写的时候,也觉得很奇怪,但考试时间很紧,我就懒得再想了,就这样写算了!”殊不知,这一“算了”,这2分也就“算了”啊!

还是回到上面介绍的“文译白”的练习方法。比如填空式的“文译白”翻译,由译句“我们还是回去吧!”来还原成原句“吾还也!”空处应该填什么词呢?它对应的是译句中的哪个词呢?一比照不难发现应该是“还是”,表委婉的商量语气。再回顾以前所学知识,不难知道此处应填“其”。就算不知道此处应填“其”,通过自己的查找,或是老师的讲解,学生也对“其”的含义加深了印象。学生在做这道题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就会去把原句和译句一一对应,久而久之养成一种谨慎的习惯,而非天马行空、想当然地胡乱翻译。且有针对性地强化记忆了“其”有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语气“还是”的意思。所以我认为这样的训练,是很有价值的。

(3)、培养学生的“踩点得分”意识。

其实培养了学生的“文白对应”意识,也就培养了他们“踩点得分”意识。学生在翻译文言句子时“踩点得分”意识非常薄弱,看到给出的句子,不会去思考,这个句子哪些字词可能是考察的重点,也就是一定要翻译出来才给分的。哪怕整个句子的大意你翻译对了,而这个关键字你没有译对或是没有明确地翻译出来,都会扣分。比如上面那个把“以状闻”翻译成“以表忠心”的同学就没有踩点得分意识。这里的“状”“闻”都没有很明确地译出来。而通过“白译文”和“文译白”这两种方式交叉训练,让他们学会判断,哪些是关键词,并知道这些词是一定要译出来才有分的。久而久之,他们对待翻译题就不会那么大意和随便了。

总之,学生做翻译题时,总体显得较急躁,因为看不懂文章,急!越急则越看不懂。又加上没有严谨的答题习惯,有些也许本来会做的,或是只要稍微冷静点就能做对的,也做不对了,甚至犯了一些很低级的错误。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老师应该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有意在这些方面进行指导和训练,使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思维和答题习惯,知道做文言文翻译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训练之后,我想,学生的文言文翻译题得分应会有所提高。

以上的几点内容只是自己在这轮文言文复习过程中或之后所积累的,有些方法是自己实行过的,有些只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后总结的教训,也许有些方法还不成熟,权且当作自己这一年的所谓“经验”吧,或许能为我以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一个借鉴作用。

第16篇:高三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

《高三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翻译句子》教案

丹阳六中

刘阳

【教学目标】

掌握翻译的一般目标及翻译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2、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教学过程】

一.试题反馈

(2012语文苏南一模真题) 8.(1)既及公而问焉,公变更名氏以绐之,捐家属以委之。(4分)

现场答案: 等到公询问贼人后,公改变名来应对贼人,捐献家人亲属来当礼送给贼人。(0分) 参考答案: 等到找到柳公并且询问他的时候,柳公改变自己的姓名来欺骗贼寇,并且抛弃家人来交付给贼寇。

(2)公顿首流涕,累陈计画。(3分)

现场答案:公点头流泪,积累计算谋划。(0分)

参考答案:柳公磕头流泪,多次向朝廷陈述平定贼寇的计策。

二.总结文言文翻译存在问题:

1.审句不够精细,字字落实不到位。

2.疑难词句推断盲目、随意,语境意识不强。3.句意表达不够流畅,拗口甚至违背 常理。

三.明确文言文翻译方法 四.强化训练 《李疑尚义》

1.(1)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3分)

参考答案:把封起来(装有金银)的包裹存放在他的乡人家里。 (2)(胡)颖常微服行诸营,察众志向, 归必三鼓。(4分)

参考答案:胡颖经常穿着一般人的衣服在各个军营间行走,观察了解士兵的想法和动向,三更时分才回来。 《富郑公神道碑》

2.(1)怙势诬人,冀以自免,宜竟其狱。(4分)

参考答案:(黄德和)倚仗势力诬陷他人,希望用这种办法免除自己的罪过,应该彻查这个案件。 (2)德和竟坐腰斩。(3分) 参考答案:德和最终被判处腰斩。

五、复习小结

文言实词古今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考虑它们在句中的具体意义;注意特殊句式等现象。

第17篇:文言文特殊句式(高三教案设计)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第18篇:高三文言文复习教学反思

高三文言文复习教学反思

易兴菊

参加高三复习备考也不是一届两届了,但每到复习阶段,总有几分忙碌和紧张.弹指一挥间,又到了复习文言文的时候,复习按部就班地进行,偶尔有段空闲的时间,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却时常觉得有些不踏实,生怕有些复习得不到位.

教师不能止步于日常备课与教学,仅仅按部就班是不行的,尤其是教学多年,自认为教学经验丰富,是极危险的.特别是文言文教学最容易导致一潭死水,这样日复一日机械运作,又谈何教学质量呢?高三(3)班是个理科班,他们很大一部分精力都花在英语和数理化上,语文算得上是边缘学科,教师如果不能做到精讲,不注重授课方式,文言文复习就会让很多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是味同嚼蜡.端正学习太度,规范学习行为是学好文言文必不可少的一环.我常常有意地给学生“洗脑”,帮助他们摒弃“文言文学习无用论”的思想,见识一些高考真题,找到真题与教材的相关处,让学生明白学好教材上的文言文有多么重要,首先督促学生系统梳理教材上的重要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然后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强化资料上的文言语段训练,如此方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言文复习很关键的一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联系。很多学生之所以对学好文言文有畏惧心理,在于其认为古人讲话,不管是涉及的实虚词意思,还是句式都是毫无规律可循的,因而觉得一篇课文讲下来

知识点多如麻,那么产生畏惧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因此,在复习

过程中要注意寻找规律,常常要求从出题者设置考点的角度,引导学

生,让他们自己发现题目与课堂讲授的知识点的相关性,学会举一反

三.对一道试题的讲解,千万别拘泥在某一个考点本身,要注意多做

拓展,趁此机让学生复习回顾一下其他知识点,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对于文言文练习的讲解,最怕上成对答案的课,使班级陷入一片"死

寂"中,师生似乎都很认真,恐怕是学生人犹在,可心却早已"神游

万里"了吧.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把复习的绝大多数机会交

还给学生自己.一道题目,在老师看来也许连讲都没有必要讲了,似

乎早已讲烂了,学生也听厌烦了,如果让学生自己把答案整合出来,便真正成为了学生所拥有的东西.所以,有时换一中方式,会有意想不

到的收获,倘若学生讲得不尽如人意,也可以让更多学生再补充或者

纠错.而后,老师再从中从中指导,点评,那效果一定好.

如何提高文言文复习的效率,是必须经常探讨的问题。特别是到

了备考的黄金时期.时间紧,内容多,就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复习思路

要绝对清晰,方法也一定得尽量科学.

复习到现阶段, 回过头来看看在文言文的复习过程中,我也积

累了一些经验,现归纳如下:

一, 先让学生把《名师一号》上的课内实词、虚词题独立做一遍,

做完后,如有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再引导学生探究.学生的回生现

象严重,教材复习一定要脚踏实地,做到有布置有检查.二, 在复习过程中,做到以点带面,可以首先选取几篇典型的文章或

文段,教给学生一些系统的翻译方法,譬如解答实词的方法可归纳为代入检验法,语法分析法,结构分析法,联想推新法,相邻推断法,对称推断法等.

三,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运用所教方法,多读语段多做题,

训练得多了,语感也就加强了,做题也就顺手了.

四, 在复习常用实词、虚词用法的同时,要梳理在教材上出现过但又

不常用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譬如“多”有“称赞”之意,“婴”有“缠绕”之意,“干”有“冒犯”之意.

五, 在训练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在语境中理解此意.断章取义是不可

以的.

六, 要注意精讲多练,对于语段,只有在学生先阅读并做题的前提下

在精讲,否则是没有意义的.

总之,文言文复习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教师有耐心,有智慧,在复习的过程中总结反思,步步为营,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复习策略、复习进度,才能有所获.

2012年12月18日

第19篇:高三文言文复习教学反思

高三文言文复习教学反思

易兴菊

参加高三复习备考也不是一届两届了,但每到复习阶段,总有几分忙碌和紧张.弹指一挥间,又到了复习文言文的时候,复习按部就班地进行,偶尔有段空闲的时间,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却时常觉得有些不踏实,生怕有些复习得不到位.

教师不能止步于日常备课与教学,仅仅按部就班是不行的,尤其是教学多年,自认为教学经验丰富,是极危险的.特别是文言文教学最容易导致一潭死水,这样日复一日机械运作,又谈何教学质量呢?

高三(3)班是个理科班,他们很大一部分精力都花在英语和数理化上,语文算得上是边缘学科,教师如果不能做到精讲,不注重授课方式,文言文复习就会让很多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是味同嚼蜡.

端正学习太度,规范学习行为是学好文言文必不可少的一环.

我常常有意地给学生“洗脑”,帮助他们摒弃“文言文学习无用论”的思想,见识一些高考真题,找到真题与教材的相关处,让学生明白学好教材上的文言文有多么重要,首先督促学生系统梳理教材上的重要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然后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强化资料上的文言语段训练,如此方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言文复习很关键的一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联系。很多学生之所以对学好文言文有畏惧心理,在于其认为古人讲话,不管是涉及的实虚词意思,还是句式都是毫无规律可循的,因而觉得一篇课文讲下来知识点多如麻,那么产生畏惧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寻找规律,常常要求从出题者设置考点的角度,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发现题目与课堂讲授的知识点的相关性,学会举一反三.对一道试题的讲解,千万别拘泥在某一个考点本身,要注意多做拓展,趁此机让学生复习回顾一下其他知识点,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对于文言文练习的讲解,最怕上成对答案的课,使班级陷入一片"死寂"中,师生似乎都很认真,恐怕是学生人犹在,可心却早已"神游万里"了吧.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把复习的绝大多数机会交还给学生自己.一道题目,在老师看来也许连讲都没有必要讲了,似乎早已讲烂了,学生也听厌烦了,如果让学生自己把答案整合出来,便真正成为了学生所拥有的东西.所以,有时换一中方式,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倘若学生讲得不尽如人意,也可以让更多学生再补充或者纠错.而后,老师再从中从中指导,点评,那效果一定好.

如何提高文言文复习的效率,是必须经常探讨的问题。特别是到了备考的黄金时期.时间紧,内容多,就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复习思路要绝对清晰,方法也一定得尽量科学.复习到现阶段, 回过头来看看在文言文的复习过程中,我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归纳如下:

一, 先让学生把《名师一号》上的课内实词、虚词题独立做一遍,做完后,如有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再引导学生探究.学生的回生现象严重,教材复习一定要脚踏实地,做到有布置有检查.二, 在复习过程中,做到以点带面,可以首先选取几篇典型的文章或文段,教给学生一些系统的翻译方法,譬如解答实词的方法可归纳为代入检验法,语法分析法,结构分析法,联想推新法,相邻推断法,对称推断法等.三,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运用所教方法,多读语段多做题,训练得多了,语感也就加强了,做题也就顺手了.四, 在复习常用实词、虚词用法的同时,要梳理在教材上出现过但又不常用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譬如“多”有“称赞”之意,“婴”有“缠绕”之意,“干”有“冒犯”之意.五, 在训练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在语境中理解此意.断章取义是不可以的.六, 要注意精讲多练,对于语段,只有在学生先阅读并做题的前提下在精讲,否则是没有意义的.总之,文言文复习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教师有耐心,有智慧,在复习的过程中总结反思,步步为营,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复习策略、复习进度,才能有所获.

2012年12月18日

第20篇:文言文 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理解对比烘托的艺术手法,领会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能够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会诵读并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之后能够背诵课文,能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阅读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平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志气追求。 教学重点

通过游戏、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当堂背诵此篇古文 教学难点

理解对比烘托的艺术手法,领会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表述了作者自己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平乐道的情趣, 教学流程

一自我介绍和快乐分享

二 读一读

对于文言文,学习文言文,我们首先要会读它--读准字音。 1.指一名同学读课文,纠错

师:还有一些易读错字,要注意: 馨xīn

吾wú

痕hén

葛gě

调tiáo 2.对于文言文,不但要读准字音,还要能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引导学生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老师读书的情景,每句最后一个字要读出延长音。 听老师范读,生边听边划节奏。 3.学习铭这种文体。

师:感觉读起来琅琅上口吧?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看题目——这是一篇“铭”文,指名读注释9——押韵,生划出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8个字。

此外,本文以双句为主,绝大多数是对偶句。所以有一种音乐美。

4.齐读全文。要求:①读出节奏 ②韵脚稍慢,清晰些 。③读出音韵美,读出古文味。

三、读懂课文

师:文言文要舒缓一点,一定能读出一些韵味来。其实学习文言文,读好只是第一步,还应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发现问题,你在读中对一些实词、虚词理解上有问题吗? 学生质疑:生对照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圈画疑难,质疑解答。 1.名:出名(名作动)

遂以名楼:命名。

2.上: 长到

动词 将静景写活,苔痕能“上”阶,草色能“入”帘 入: 映入

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3.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案牍之劳形: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劳形:使……劳累

猜读:劳其筋骨:使筋骨劳累

四、理解文章

1.析题,陋室——简陋的居室

到底有多简陋呢?

惟吾德馨:点明不陋的原因

(翻译句子 )是:判断动词。是马也:这。 3.作者具体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德馨,找文中的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环境清幽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交往不俗

每找一处都先译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学生分析师板书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情趣高雅

①环境别致幽雅,宛若“世外桃源”

②“知其友必知其人”:交往的都是有德有才之士,主人也必是一位高雅之士。

“往来无白丁”→士人重视“无友不如已”的儒家交友之道 ③朋友走了以后,主人自己干什么?

想象一下:或窗下抚琴或展卷读经,参悟人生哲理,悠闲自在。

不用被丝竹打扰了耳根清静,不用被案牍劳形伤神。 5.读出感情。

师:文章通过室主人居住环境的清幽,交往的人不俗、情趣高雅三方面来表现德馨。其中充满了对居室环境的喜爱。对交友不俗的得意,对高雅情趣乐在其中,颇有一番自得其乐。 因此读此处,我们应带着什么感情来读? 指男、女生分别齐读,读出感情。

6.师:清贫的生活,不但不以此为憾,反而引以为悦,你觉得陋室的主人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

指生答,师板书

师:是啊,被贬偏远,又遭当地知县百般刁难,委身于陋室,却能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节操可见一斑。有时物质上简陋,反而使精神上更充实。 这正是“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须华”,贵在德馨。

五、熟读成诵。

短短81个字,却能流传千年而不衰,并对中国文人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的浸润作用,我们有必要熟读成诵,使之成为影响我们修养的一部分。 生自由背诵,看谁掌握的快。

指名背,齐背

七、总结全文。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只能说是初步了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但文章带给我们的感悟还没有停止,美文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解读。我们要把这种精神带入到生活中,提升自己的情操。

进入初二的文言文学习,更要注重积累和背诵,对古人一些优秀的篇目要能熟读成诵,养成沉思质疑的好习惯,对于作者所要表达抒发的情感要去感悟,以至于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其次我认为这个时期要培养我们自主学习古诗文的方法。语文是个厚积而薄发过程,积累便是“登堂入室”的一把钥匙。 初二同步辅导课程的简介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斯:这 唯,只 吾:我,这里指住屋得人自己。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2)鸿儒:博学的人 (3)白丁:平民 (4)调素琴:这里指弹琴 (5)金经:指的是佛经

(6)丝竹:琴瑟萧管等乐器。这里指的是奏乐的声音。 (7)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8)案牍:官府的公文。

(9)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陈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练习题1.文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2.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3.来陋室的有哪些人?

4。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5 主人在陋室的活动有

6.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文言文教案模板高三.doc》
文言文教案模板高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