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案模板综合探究

2020-04-18 来源:教案模板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综合探究__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教案

综合探究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教学前沿】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国际分工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已从原来的商品交换广泛渗透到生产协作、技术交流与研发、信息传播、资金融通和劳务合作等各个领域,经济全球化的格局越来越明显。这既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大好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面对经济全球化,中国怎么办?带着这个问题,本次综合探究的主题是: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探究意图】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抓住各种机遇,勇敢迎接前进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本次探究展示的正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带来的各种机遇与挑战。

2.通过综合探究,希望学生结合我国经济建设实际,针对具体问题,在充分收集材料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建议,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本领和责任感。【活动策划】

将全班学生分为五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探究一个问题。

第一小组:收集跨国公司跨国兼并的案例,分析哪些行业的兼并比较活跃。结合国内或本地的产业结构调整,为迎接这场全球化的产业大转移提出建议。

第二小组:收集我国在参与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取得了哪些主要的成绩?区域集团外的国家不能享受区域集团内部的特殊优惠政策,这种内外有别的做法妨碍了其他国家对该区域集团的出口。我国的企业应当如何克服这一困难?

第三小组:搜集与“数字鸿沟”有关的材料,了解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针对我国如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数字鸿沟”,提出建议。

第四小组:搜集我国出口产品绿色壁垒的典型案例。为我国出口企业应对绿色壁垒提出建议。

第五小组:搜集我国企业成功应诉反倾销的案例,总结它们的成功经验。如果与世贸成员发生贸易摩擦,怎样利用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维护自己的权益?

1 / 5

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获取本探究的资料:上网,书刊、报纸、杂志,实地考察、调研。

每个小组必须就自己负责的问题,提出一份探究报告,以供课堂交流。在课堂交流完毕后,全班应当结合本地的经济建设实际,形成一份综合性的、完整的方案。

进行本探究,最忌泛泛而谈,说大话、空话,光讲抽象的道理,要求结合实际,提出具体的、有操作性的、建设性的建议和对策。 【活动方式】

自由论坛(模拟《财富》论坛的形式,各小组交流自己的报告,教师主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备课资料】

一、跨国并购的类型

跨国并购可以分为领域加强型、领域扩张型和领域开拓型三种类型。

领域加强型并购,又称纵向并购,指处于同一产业的不同生产和经营阶段的企业并购。被购方可以是收购方的上游企业,也可以是其下游企业。这类并购在建材、电子、家用电器等行业较为常见。它对于强化企业的核心和整体竞争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领域扩张型并购,它包括横向并购和集中并购两种类型。前者是指收购方与被购方拥有的产品系列和市场基本相同或类似。后者是指收购方与被购方的市场相同,但生产技术不同,或者技术相同而市场不同。领域扩张型并购为企业顺利进入目标市场、扩大市场覆盖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领域开拓型并购,又称混合型并购,指收购方对不同行业中的企业实施的并购。这种并购不仅使收购方的业务领域得到有效拓展,有时还会导致收购方的行业属性发生变化。

二、区域贸易协定知多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区域经济合作迅速发展。截至2003年10月,向世界贸易组织(含关贸总协定)通报的区域贸易协定数量已经达到了285项,其中尚在实施的有189项。此外,有60项协定虽然没有向世贸组织通报,但已经开

2 / 5 始实施。

欧洲是区域贸易协定最集中的地区,占全球已实施数量的50%以上。过去10年间,美洲是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最快的地区。目前,全球已有45%以上的贸易属于区域内贸易,预计35年后将超过50%。这意味着全球贸易的一半以上将不再属于多边贸易体制所管辖。

三、我国的信息鸿沟

在我国,不同地区、人群使用信息技术的程度存在鸿沟,表现为:东部沿海城市信息化程度相对来说比较高,而中西部地区信息化程度较低。无论是实际上网人数,还是上网人数所占人口比例,东部省区都大大超过中西部地区。农民的信息化程度大大低于城市居民。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2003年山东省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在627万名山东网民中,农民由于上网用户过少竟然被忽略不计,也就是说,山东农民仍然可以说与互联网无缘。在山东上网用户中,高居榜首的是学生,接近1/5。另外几个比较集中的群体有专业技术人员、商业服务人员、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教师、国家机关和党群组织工作人员,所占比例均在1/10以上。作为东部沿海的一个经济大省,山东农民尚且如此,中西部地区农民上网情况可想而知。

四、绿色壁垒的特征

绿色壁垒具有其他非关税壁垒所不具有的特征。其一,表现内容上具有合理性。以保护环境、自然资源和生命健康为借口,表面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潮流,也迎合了绿色消费的需要,而且以国际公约和国别法律、法规等公开立法为依据。其二,保护对象上具有广泛性。不仅包括初级产品,而且还包括所有中间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等几乎所有的产品。不仅对产品本身的质量,而且对产品从生产前的设计一直到消费后的最终处理都有限制。其三,保护方式上具有隐蔽性。不像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壁垒,虽然限制贸易,但有一定的透明性。绿色壁垒是利用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使出口方难以预见其内容及变化而难以对付和适应,但又不易产生贸易摩擦。其四,实施效果上具有歧视性。有些国家根据自身与其他国家的具体贸易状况采取不同的手段,使国民待遇原则受到扭曲。而且,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上差异明显,绿色壁垒主要方便发达国家使用。

3 / 5

五、我国反倾销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于2001年10月31日国务院第46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对外贸易秩序和公平竞争。进口产品以倾销方式进入我国市场,并对已经建立的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者产生实质损害威胁,或者对建立国内产业造成实质阻碍的,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进行调查,采取反倾销措施。

六、“入世”3年,中国经济真正成为“入世”获益者

3年间,中国的GDP增长了25%,进出口总额翻了一番,创造了罕见的历史奇迹。具体表现在:

1.农业、汽车、电信、金融、证券等重要行业稳健发展。

2.“阳光政务”全面推行。3年来,中国政府各个部门全面清理各种法规和部门规章,根据WTO规则和中国“入世”的承诺分别进行了修改和废止,政府提高了法律的透明度,忠实地履行了我们的承诺。

3.外贸发展速度全球罕见。2004年,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1万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德两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

4.中国利用外资额稳步增长。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利用外资最多的国家,外商投资已遍及制造业、服务业、农业、基础设施等诸多领域。目前来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近190个,全球最大500家跨国公司已有400多家在华投资,外商投资设立的研发中心超过600家。

5.“入世”3年来,最大的变化是观念的变化。人们普遍树立起了规则意识,接受了国际上通行的一些基本规则,以确保我国的经济法律法规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和国际通行的做法相一致。这些都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条件。总之,“入世”3年来,我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WTO的其他成员国也从中国的改革开放中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可以说是取得了“双赢”的结果。

但是,随着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事务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同时受到“非市场经济地位”身份的限制,中国企业不断受到反倾销诉讼与调查的困扰,目前中国是WTO成员中受到反倾销诉讼最多的国家之一。根据中国“入世”协定,从2004年1月1日至所承诺的行业全部开放为止,中国将进入“WTO后过渡期”,“后过渡期”意味着目前中国主要产业的所有非关税保护措施将逐渐减少直到完全取

4 / 5 消,中国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5 / 5

推荐第2篇:综合探究 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

综合探究

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

高二政治备课组 李海强 付斌 谢名华

一、综合探究设计意图

设计这一综合探究主要有三个意图。第一,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认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关系,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本单元的重要内容。由于内容结构安排及文字所限等原因,在本单元三课中未作集中安排,因此在本探究活动中予以落实,即它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第二,通过学生的探究和思维活动,掌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能力。第三,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角度看,真正领会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懂得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意义,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党在现阶段必须实行这样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才能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二、探究活动开展建议

1.布置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

(1) 收集资料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查阅《邓小平文选》,找出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有关文章和讲话。

○收集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状况的有关资料,从某个方面分析和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如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所实施的方针、政策;根据我国人口和就业的状况,确定每年新增就业岗位,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在不同的时期,我国所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调控的力度都不同。

○查询我国近几年的四次修改宪法的情况,每次增添的新内容,探究其修改的哲学依据。

○调查身边的某项改革方案,用学过的哲学原理进行分析。

○收集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或各地人大会议)有关求真务实、勤政高效的具体事例。

○收集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实践、真理有关方面的名人名言。 ○列举在现实生活中不求真务实的具体表现。

(2) 收集资料的方式和途径:建议采取分组合作和个人自愿相结合的方式,分头收集资料。可借助图书馆或阅览室查阅有关书籍报刊杂志,运用网络上网查询,问询家长或老师等。 139

(3) 明确收集整理资料的目的:一是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二是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体会坚持求真务实、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是利用收集整理的资料,印证和加深理解所学的哲学知识。

2.在探究活动中务求实效

本探究活动的主题是“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如果我们探究活动的本身不切合学生实际,就很难做到以理服人,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在教学中务必结合本地、本学校、本班级以及学生的实际进行。当然,做到“求真务实,与时俱进”,不是仅仅通过一两节探究活动课所能解决了的,需要一个人一生一世为之追求的。建议结合期中考试前的工作,配合学校政教处、班主任的工作,进行考试纪律教育,对学生进行诚实、诚信、守纪的教育。

3.“探究路径参考”提示

第一个探究路径,主要通过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事例及个人学习和生活的实际,引导学生着重理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个探究路径,则通过邓小平讲话对我国证券、股票市场培育和发展起的指导作用,侧重引导学生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第三个探究路径,通过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对求真务实原则

- 1

求实精神、一种进取精神。

从太空能否看得见长城本身并不重要。如果认为长城是我们的骄傲,则无须非要证明在太空能用肉眼看到才感骄傲。最重要的是我们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不能丢,否则,就会丧失我们的科学怀疑能力和创造能力。

(摘自:《时事报告》2005年第l期) 3.提低、扩中、保高——萧灼基开出理顺分配三“药方”

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的一大社会难题。“关注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成为本次两会代表委员关心的话题。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萧灼基委员开出了“药方”:理顺分配关系,当前最主要的是要提低、扩中、保高。

萧灼基委员说,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主要是提高农民、农村贫困人口、城镇低保人口的收入;提高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提高离退休职工的最低离退休金标准;保护农民耕地,防止耕地转让费流失;严格控制农村各项收费项目,对农民和低收入者免征利息税,扩大农村贴息贷款的范围、额度和年限,对特殊困难户给予特殊补助。

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的主要措施有:一是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中等收入阶层主要分布在第三产业;二是提高知识阶层和专业人士的报酬;三是提高中低收入人员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的队伍;四是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降低工资外劳务收入的所得税率;五是鼓励专业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条件下从事一定的技术开发,取得一定报酬。

萧灼基说,要提高低收入,保护高收入者的合法收入。一是扩大先富地区和先富人群,逐步从先富过渡到共富。二是允许和鼓励资本参加分配,实行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相结合。三是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初次分配中,以公平为主、兼顾效率。四是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只要合法,上不封预,这样有利于非公经济做强做大。五是保护合法的高消费,但要征收特别消费税。

(摘自:《人民日报》)2005年3月6日) 4.不求真务实的十种表现

(1) 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不认真学习理论,不用心汲取新知识,不深入思考新问题,思想上故步自封、停滞不前,工作上敷衍了事、庸碌无为。

(2) 作风飘浮、工作不实,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满足于一般号召,抓工作浮光掠影,搞调研蜻蜒点水,身子沉不下去,对实际情况不甚了了。

(3) 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不顾现实条件,提不切实际的高指标,搞违背科学的瞎指挥,导致决策失误,造成严重浪费。

(4)随心所欲、自搞一套,不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仅损害国家的全局利益,而且侵犯群众切身利益。

(5) 心态浮躁、追名逐利,一事当前,总是算计个人得失,习惯于做表面文章,热衷于 145 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脱离群众,劳民伤财。

(6) 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掩盖矛盾和问题,蒙蔽群众,欺骗上级。

(7) 明哲保身、患得患失,在原则问题上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奉行“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处世哲学,不开展批评,不让人批评,甚至压制批评。

(8) 贪图享受、奢侈浪费,追求低级趣味,热衷于个人享乐,大吃大喝,大手大脚,铺张浪费。

(9) 以权谋私、与民争利,干工作不是先考虑群众利益,而是先考虑小团体、本部门、本单位的利益,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侵害群众利益,甚至中饱私囊。

(10) 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对群众的安危冷暖漠不关心,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甚至肆意欺压群众。

- 3 -

推荐第3篇:综合探究求真务实与时俱进

《求真务实与时俱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认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关系;理解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探究和思维活动,掌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真正领会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树立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教学方法:阅读、讨论、启发。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关系

教学过程:

探究活动一:

设问一: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重大变化体现在那些方面?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设问二:什么是科学发展观?请运用已学的哲学知识,谈谈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什么关系?)。

师:科学发展观的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原因: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要求我们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科学发展观就是立足我国国情,实事求是的结果。 要实事求是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寻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发展真理,不断解放思想。科学发展观就是通过对我国国情的深入研

究,对我国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外国经验的借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伟大实践是科学发展观产生的来源和动力。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结果。

探究活动二: 设问:为什么党和国家领导人如此强调求真务实精神?其哲学依据是什么?

求真务实

•●求真务实,关键在于一个“真”字和一个“实”字。它要求我们求真理、讲真话、用真心,要求我们务实效、办实事、重实绩

●求真务实,这个“真”,核心在于事物的规律性。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基本前提和根本要求

●求真务实,关键是要做到“实”。必须紧紧围绕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来进行,最重要的是付诸实践、见诸行动、取得成效。

••求真务实,质朴而简单的四个字,要求什么真、务什么实

求真务实是指,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

求──就是去探索、去追求、去挖掘、去研究,提高自身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要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坚持运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相结合,不断增强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

真──是指某种事实、规律和真理等。就内容而言,现今最根本的就是要认清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和掌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顺应潮流,把握趋势。

务──就是尽量去追求。这是一种作风,即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态度和行为。不同的理念和感情决定着不同的作风,而不同的作风又有着不同的成效。

实──就是严谨扎实,一丝不苟,干实事、求实效。就内容而言,包括如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如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等。

求真务实的关键在于落实。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就是要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掌握规律;同时,还要认真执行,坚持不懈,脚踏实地。

不求真务实的十种表现

(1)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不认真学习理论,不用心汲取新知识,不深入思考新问题,思想上故步自封、停滞不前,工作上敷衍了事、庸碌无为。

(2)作风飘浮、工作不实,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满足于一般号召,抓工作浮光掠影,搞调研蜻蜓点水,身子沉不下去,对实际情况不甚了了。

(3)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不顾现实条件,提不切实际的高指标,搞违背科学的瞎指挥,导致决策失误,造成严重浪费。

(4)随心所欲、自搞一套,不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仅损害国家的全局利益,而且侵犯群众切身利益。

(5)心态浮躁、追名逐利,一事当前,总是算计个人得失,习惯于做表面文章,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脱离群众,劳民伤财。

(6)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掩盖矛盾和问题,蒙蔽群众,欺骗上级。

(7)明哲保身、患得患失,在原则问题上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奉行“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处世哲学,不开展批评,不让人批评,甚至压制批评。

(8)贪图享受、奢侈浪费,追求低级趣味,热衷于个人享乐,大吃大喝,大手大脚,铺张浪费。

(9)以权谋私、与民争利,干工作不是先考虑群众利益,而是先考虑小团体、本部门、本单位的利益,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侵害群众利益,甚至中饱私囊。

(10)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对群众的安危冷暖漠不关心,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甚至肆意欺压群众。

师:我国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所以高度重视“求真务实”的精神,就在于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从中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靠实践,才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其哲学依据: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作为认识基础的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类认识也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永无止境。

“求真务实”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是一脉相承的,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侧重强调工作方法,“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侧重强调工作中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侧重强调工作中的态度和价值取向。

“真”和“实”都是客观存在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勇于求“真”和务“实”。阻碍人求“真”和务“实”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利益问题。有的人为了个人私利,不求“真”、不务“实”,弄虚作假、搞花架子。“求真务实”是需要勇气的,但最主要的是利益出发点和立场要正确,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是做到“求真务实”的起码要求。

探究活动三: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说法? 辅文释疑

《易传》主张“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同时又反对“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要求人们“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一语是对《易经》益卦卦辞的解释,见于《易传·彖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大凡增益的基本法,是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现实的顺序一起前进的。

《易传》:“终日乾乾,与时偕行。”见于《乾·文言》。这句话是解释《乾》卦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乾,是刚健的意思。卦意是说,君子应当终日刚健有为,从早到晚,不能懈怠,若做到了这一点,即便遇到什么危险的事情,也不会发生咎灾。《易传·乾·文言》在解释这句话时,加上了“与时偕行”四个字。偕,就是“俱”、“同”的意思,就是和时代一起前进,和社会共同发展。《易传·彖下》也提到“与时偕行”,还用了“与时行也”的表述,意义大致相同。

在古人类看来,刚健有为,与时俱进,是人类对自然运行秩序的反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我们必须看到问题的另一面,这就是,天地的运行,社会的发展,往往是有进有退。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做到“时进则进,时止则止”。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往往是知进忘退,知刚忘柔,这就背离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使自己陷入困厄之境,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立足实践,把握自然和社会的规律,掌握进退存亡之道,与时代共进。

古语中的“与之俱行”、“与时偕行”、“与时行也”与我们今天的“与时俱进”都有相似或相近的含义,意思是人的思想要跟上时代的发展,不能僵化落后。

古人虽然有上述言论,但从本质上看,古人的时代观念和我们今人的时代观念是不同的,所反映的时代内容也是不同的。当今,我们提出的“与时俱进”,本质上是一个现代性观念,是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给我们带来的一种切身感受和现实要求。现代社会每天都面临新的东西,新事物层出不穷,新问题不断涌现,这都需要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有创新思想、创新方法,不断解决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生存,这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与时俱进”的含义,是指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教师可以基于“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这三个词,引导学生加深对“与时俱进”的理解。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为了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因此说,“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师:(1)①物质是运动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变化的实际出发,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才能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获得符合实际发展的正确认识。

③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我们必须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所以要知进退存亡。不能仅从主观愿望出发。

(2)譬如:《易传》记载,“与时行也。”《国语》记载,范蠡对越王说:“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论语》记载:“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理论评析:

1、党的思想路线

(1)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的基本观点,也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2)基本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注意顺序)

(3)重要地位

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关系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因此,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3、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推荐第4篇:美术综合课教案文档 (8)

美术教案-课型:综合课

课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欣赏,讲解演示和制作相结合。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懂得贺卡是具有纪念意义的精美艺术品,并学习贺卡制作的方法。

2、通过贺卡的制作,提高学生装的设计、制作能力,培养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的品德增进师生感情。

三、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自制各种示范贺卡;示范制作备用的花纹图案资料;8开白纸,废旧彩图纸,浆糊、剪刀、画板、图钉等。

学具:16开白纸对折,废旧彩图纸、浆糊,彩色笔,剪刀等。

四、教学过程(www.3edu.net)

1. 组织教学:检查学具,2. 引导认真听课。 3. 课前谈话导入新课:(约2分钟)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色彩知识和美术字等课,今天让同学们运用这些已学过的知识,自己动手制作贺卡。 (板书课题:贺卡设计与制作)

贺卡是在重大节日、纪念日、生日互相赠送的具在纪念意义的精美艺术品,它能显示爱心,表达美好的祝愿,给我们增添欢乐,友谊和节日气氛,如果我们能够运用自己已掌握的图案基础知识,自己动手制作,那么,不但能够节约,而且会使人更感亲切,更有意义。

(板书:爱心与祝愿)

3、贺卡欣赏:(出示贺卡范图、边欣赏边讲解边板书)

贺卡的内容广泛:包括贺年卡,对话圣诞卡,尊师卡、生日卡等。贺年的形式很多:单页卡折页卡;有平面的、立体有声的;横式的,竖式的;心形的、树叶形的及不规则形的。

制作贺卡的方法有:摄影的,色彩绘声绘的,镂印喷刷的以及剪贴的。剪贺卡包括利用多种材料拼贴和利用废旧彩图纸剪贴制作的等。贺卡的制作要求:构思巧妙,形式新颖,造型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剪贴手法设计和制作贺卡。

难点:1、构图设计

2、恰当选择材料。 美,工艺精致。下面重点介绍一下利用废旧彩图纸剪贴制作贺卡的方法。

4、剪贴贺卡的制作步骤:(边演示制作步骤边讲解、边板书)(约分钟)

(1)构思、设计

我们要制作一张贺卡,首先应该有一个好的构思,准备制作一个内容,什么形式的贺卡,然后,可按自己的构思画出铅笔设计稿。

在设计时我们应该考虑赠送的对象,因人而异,如老年人喜欢爱欢乐、新颖的格调;儿童则喜爱灿烂绚丽的色彩我们只有掌握了不同对象的心理和爱好来进行设计制作的贺卡就一定会受到珍视和喜爱的。

(2)准备一张较厚的纸,按所需形状剪裁。

(3)选材、配色:废旧的画报和图片本身就有一定的图形和色彩,我们就是要利用它选取我们所需要的部分图形。要注意色彩配置鲜艳、明快。

(4)剪贴; 剪取合适的图形,按设计稿依层次贴到纸上合适的位置。

(5)书写或剪贴赠言: 如:新年好、老师您好、生日快乐等祝愿的字句。

(6)整理画面: 看看什么地方需调整,什么地方空了需添画。

5、学生课堂作业

(1)请位同学到讲台前各拼贴一张贺卡。

(2)其它同学在座位上开始设计制作剪贴形式的贺卡。

(《新年快乐》、《友谊地久天长》、《老师,您好!》播放轻音乐。)

教师巡视辅导,交待注意事项:

构图时要注意疏密、虚实关系;配色要鲜艳、明快图案和文字要眉目清楚剪贴花纹线条要流畅不要把连接处剪断了。

6、课堂小结(约分钟)

(1)与学生一起分析、讲评作业,并对优秀作业进行表扬。

(2)学生互相交换贺卡。

(3)总结课堂教学情况。

五、作业要求

利用废旧图片或画报剪贴制作一张贺卡,要求构思巧妙

推荐第5篇:(美术综合知识)

综合

■为何要提高审美能力:1审美能力是现代人文知识结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2具有审美能力,可从美术作品中获得更多的美的享受3具备审美能力,可使审美情趣更高尚 ■美术教育: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素质和能能市没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美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按照三个维度表述的,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要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努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要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学生要努力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美术教育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和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认识:1从文化的多样性角度来考虑,它加深了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了解,培养学生对我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尊重并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2从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横向联系的角度来考虑,它可以促进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取得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理解3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角度来考虑,它可帮助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上的一些问题。总之“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在国际上是基于多元文化理论的影响,基于对文化的多样性而提出来的。我国本次美术课程改革中提出这一新理念,是基于从根本上扭转把美术学科仅仅作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的观念,而是视为一种文化学习来看待的理念提出来的,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美术学科的学习同其他人文学科一样参与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各学段综合?探索教学活动如何进行1.2年级的阶段目标: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表演、展示3.4四年级的阶段目标: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览,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5.6年级的阶段目标: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运用自然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的关系7.9年级的阶段目标: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共通的原理和规律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学生应达到1了解美术发展趋势以及美感的多样性,拓展想象的空间,综合运用丰富多样的美术媒材、形式、技能表达自己的创意,美化环境与生活2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以及社会的关联,能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美术活动,形成综合学习的能力,培养创造精神3以个人创造与集体合作的形式参与综合美术活动,发挥个性,学会合作,体验探究、发现的愉悦与成就感,激发美术学习的兴趣

■美术欣赏课怎样体现美术课程人文性质1分析美术作品时不单要讲技能,更要从美术文化上进行分心,把美术作品放到广泛的文化情景中去学习2分析美术作品的技能要和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和感情,以及作品是怎样表达的这种思想感情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并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特征、代表作品3引导学生欣赏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和身边的一些典型的美术现象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美术作品的讨论和评论,加深对美术作品的体验

■基本的美术素养1是对美术的内容和现象有基本的了解2是对美术的创作方法和过程有基本的了解3是对美术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有基本的了解 ■造型与表现的关系可以看成该学习领域中的两个维度,造型是指与视觉造型有关的一切活动,表现是指与造型活动有关的全部过程。造型是“点”,表现则是”线”,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则是造型的过程。造型与表现在本学习领域中是一体两面。比如说学生进行一次玩泥巴的活动,泥巴是造型的材料,采用什么方法,想要表达什么感受,实际上在动手前就有所考虑,就已经开始了表现的过程。在整个造型活动的过程中,也许中间想法会有所改变,但活动本身并不会停止。这说明表现始于造型之初,造型贯穿于表现的全过程 ■如何评价学生美术作业对学生美术作业应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学生美术作业评价呈现方式可以是分数或等级,可以是评语,也可以采用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采用互评或座谈等方式,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

■美术课程性质与价值1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2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3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4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5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美术课程基本理念1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2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3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4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美术课程教学建议1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2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3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层面4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主角的现象,应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5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6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与合作交流7教师影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8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如何理解《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综合探索新课标中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 其内容应包括1融美术各学习领域为一体2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3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 三个方面的内容有不同程度的交叉与重叠1通过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差异与联系,学习领或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2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3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美术课程的评价建议1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在重视教师与他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可以采用问卷形式,也可采用建立学生学习档案的方式。学生在学习档案中收集美术学习全过程的重要资料,包括演习记录、构想草图、设计方案、美术作业、相关美术信息(文字或图像资料等)、自我评价以及他人评价的结果2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美术教学评价既要通过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更需要通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3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对学生美术作业应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学生美术作业评价呈现方式可以是分数或等级,可以是评语,也可以采用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采用互评或座谈等方式,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行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4建立促进美术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美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议美术教师在每一个单元教学结束后,记录教学体会、教学成果以及需要改进之处 ■一年级不同领域的目标?举出典型课题1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2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3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像、创作、表演和展示

■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1从时限分析,小学美术教学目的是一个多极系列。从组合要素分析,小学美术教学目的是一个双层次结构,即由一般目的与具体目的组成.一般目的包括A智育目的B德育目的C美育目的.具体目的A、要使学生的美术双基水平得到提高B要使学生的美术心理素质得到提高C要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力2小学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的是所有的小学生,在实现小学美术教学目的的基础上,要充分兼顾到这一阶段美术教学的大众性、基础性与趣味性。使学生能够热爱美术,保持恒定持久的兴趣十分重要

■新课程标准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

■普通中小学校的美术课程要改变单纯的学科知识体系构建模式,使专业化倾向淡化,要由专业化美术走向生活化美术 ■美术活动中基本不存在标准答案,某些活动中也不存在对错,美术活动是极富个性与想象力的创造性活动■美术欣赏课教学流程:呈现作品.自由欣赏分析.小组讨论.小结评价 ■新课标中所指的基本的美术素养应当包括:能初步解读身边的美术现象.能在一定程度上运用美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观念.有自己的审美趣味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 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美术课堂教学设计主要标准:教学目标多元化 教学内容丰富 教材处理变式 教学问题优化 教学活动有效 教学流程清晰 教学姿态平等 教学评价恰当 教学方法多样 媒体运用恰当 ■美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使学生形成基本美术素养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 在广泛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 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美术的功能1认识、教育功能2审美功能3实用功能4传播交流功能

■美术社会功能:教育认识审美娱乐功能

■美术具有造型性静态性物质性可视性空间艺术 按制作方法美术分绘画工艺美术雕塑建筑 具有认知教育审美功能 ■美术媒材是构成美术作品的物质材料 如颜料纸张粘土画布电影胶片录像带木材 塑胶 ■旧教材观是教教材,新教材观是用教材

■新课程总目标按照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表述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根据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 欣赏?评述 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

■为提高课程适应性满足不同地方学校学生需要制订国家 地方 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美术教师有剪纸绝活 常规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单项技能训练 其他内容一概少讲或不讲这种做法是师傅带徒弟传统模式应提倡

■笔触是作画过程中画笔在画面上留下的痕迹,笔触的审美效果取决于画笔的特性.用笔的力度和速度.绘画材料特性 ■绘画以内容题材分类:风景画.静物画.肖像画.历史画.风俗画.壁画.年画.漫画.宣传画 ■绘画日记是绘画与文字相结合的一种形式

■美术学习活动不同于其他文理学科学习方式对

■美术又称造型艺术 空间艺术 视觉艺术,美术的社会功能体现为认知 教育 审美功能.可包括绘画工艺雕塑摄影电脑美术产品设计

■美术学习活动分创作 欣赏,前者倾向外化 后者偏重内化 ■美术媒材是构成美术作品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粘土.画布.电影胶片.录像带.木材.塑胶

■纯度是指色彩的鲜浊程度 ■在色环中互成150°—180°的色为强烈对比 位于60°以内色为柔对比

■色彩搭配方法:对比 临近互补 分有彩色无彩色

■色彩的三属性包含色相明度纯度

■色彩构成是现代三大构成设计基础之一,专门研究色彩视觉心理新兴学科(另外:平面构成立体构成)

■不同颜色的相貌名称称为色相

■明度:色彩的明暗、深浅程度

■色彩冷暖是相比较而言 不是绝对的

■同类色的配合可使人感到协调柔和、含蓄雅致,但也易单调平淡,因此在同类色的运用中要有意识的加强色彩之间明

度纯度对比

■类似色也叫邻近色 指色相比较接近的各种颜色 如紫红红橘红

■对比色是人的视觉感官所产生的一种生理现象,是视网膜对色彩的平衡作用 ■五墨:焦浓重淡清 六彩:黑白干湿浓淡

■用墨分.泼墨.破墨.焦墨.积墨.蕉墨

■红紫黄绿橙蓝几色中橙绿紫是间色 明度最低是紫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图案纹样按照组织形式分单独纹样连续纹样

■常用美术字体有行揩隶书魏姚体

■篆刻表现形式有朱文白文阴文阳文

■中国书法艺术创作常用幅式.条幅.横幅.中堂.扇面.斗方.手卷

■中国画特点:中国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墨线为基础,用以表现物象的轮廓、明暗、质感,同时通过墨线还可以表达作画者的思想和精神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用中国的传统绘画工具,按照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而出来的画.用毛笔在宣纸绢帛上用墨中国画颜料所画的水墨画淡彩画重彩画 中国画具有鲜明民族形式和风格特点 表现手法上主要运用线条墨色进行创作.用笔讲究勾皴点染.中国画是我国传统艺术,学习中国画有利于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艺术,感受民族文化、民族艺术精神

■中国画融诗书印为一体 有托物寄情的特点 例如王冕《墨梅图》有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羡人间好颜色 只流清气满乾坤” ■国画采用高原深远平远散点透视

■国画形式美:形象 笔墨 色彩 章法

■用笔 中国画技法属于 在技法上笔不指毛笔而是勾皴点染 ■接染:用渲染的方法,将两个在一个范围的颜色,用清水衔接起来,产生自然过渡的效果

■晕染:也叫渲染或烘染,中国画技法的异种。将两只湿笔种的一只蘸颜色,将颜色涂染要求范围的一部分,再用另一支清水笔沿颜色的边缘运行,同时带少许颜色,一直涂到要求的范围,使颜色产生深浅自然的过渡效果

■线条 形体 明暗色调属于美术表现手段 夸张变形 对比 寓意 象征 抽象是指艺术手法 ■基本美术素养包括能解读身边的美术现象 能运用美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观念 能熟练运用各种表现形式自如地描绘对象 能自主追求更高的审美品位,有自己的审美趣味 ■时间性不属于美术特点 ■“永久性的褶皱”一举成名服装设计师三宅一生

■美术欣赏课教学流程1呈现作品2自由欣赏分析3小组讨论4小结评价

■我国美术课程的教学设计发展过程经历1重技能2重双基3重素质教育

■美术课堂教学评价: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美术作业

■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美术课程评价的依据是美术课程标准

■美术活动中不存在标准不存在对错美术活动是一种极富个性与想象力的创造性活动 ■空间是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存在形式 对空间的呈现有平面的和立体两种

■新课程总目标是按照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表述

■普通中小学校的美术课程要由专业化美术走向生活化 ■具象艺术指艺术形象与自然对象基本相似或极为相似的艺术

■造型艺术构成因素有形状色彩肌理

■成角透视就是景物纵深与视中线成一定角度的透视,景物的纵深因为与视中线不平行而向主点两侧的余点消失 如果物体的一个角与画者相对,这种透视称成角透视

■常见透视现象近大远小、近高远矮、近长远短、近宽远窄 ■动态线是指人体由于动向线与形体转折的变化,带来的形体外在形态外缘上的变化 ■美术史研究美术发展过程的学问,包括有关美术作品、美术家、流派和风格的信息、阐述和评价

■插图:又名插画.绘画的异中,指插附在书报杂志中的图画。一般份艺术插图和图解插图

■构图:又叫布局或经营位置,一幅画如何安排好所表现物象的位置,以及几种物象的组合关系叫构图 ■农民画:农民的画.也包括渔民和其他劳动者的画。在内容上主要表现农民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在形式上自由随意,经常借用民间美术,如剪纸、刺绣、皮影等造型方法,在画法上没有既定的框框,不求形似,不讲透视,总体上呈现出热烈、明朗、质朴、稚拙的艺术风格

■油画棒有覆盖.刮刻.油水分离表现法

■拓印分干拓.湿拓 ■素描:狭义有“朴素的描写”之意,它是用铅笔、毛笔、炭笔等工具做单色的描写.广义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训练学科。通过线条、色块的深浅把我们所画的物象的体积的感觉和空间的感觉真实的表现在平面的纸上

■版画在不同的材料的版面上通过手工制版、印刷而成的一种绘画。从拓印方法和材质上可分为七个类别:凸版型版画、凹版型版画、平板型版画、孔版型版画、独幅版画、玻璃版画、拓篇

■纸版画是版画独特的表现形式 ■二方连续是用一个单独纹样,按一定的形式法则,上下或左右连续或重复而成的.格式有散点式.直立式.倾斜式.折线式.波线式.接圆式.复合式

■雕塑:造型艺术的一种形式,是雕和塑的总称。以可塑的或可雕刻的材料,制作出各种实在体积的形象 分圆雕浮雕透雕 题材分纪念雕 城市园林 宗教 陵墓 陈列 样式分头像胸像半身全身群像 雕塑有雕 刻 塑,占有三维空间

■泥塑制作分:塑捏贴刻划彩雕挖

■制作陶艺方法:泥条盘铸 拉坯成型 捏制成型

■明度色彩的明暗、深浅程度成为明度

■立体具有三维空间的物体,即具有长度宽度深度的立体物 ■重复:将一个形进行有秩序的反复排列,称为重复 ■渐变:形有秩序的逐渐变化,叫渐变

■民间美术:人民群众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及流行的美术

■民间美术特征:寓意 象征.民间美术是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美术形成的源泉。在造型及艺术风格上带有质朴活泼的鲜明民间特色,刚健清新,带有浪漫主义色彩

■面部表情分喜怒衰乐

■构图有横构图、竖构图、方构图

■建筑艺术特征:科学性实用性艺术性文化性

■工艺美术:以美术技巧制成的各种有实用价值或欣赏价值的工艺品

■图案基本规律:统一与变化平衡与对称

■构成在形成上分平面立体色彩

■平面构成基本:重复 对比近似 发射 渐变 特意 密集 对比 肌理

■现代艺术设计基本原则:适用经济美观适合生产,不同于传统更机械化批量化

■色调种类:暖色 冷色 中性 淡色

■写生过程分大体 深入 调整 ■汉字八种脸型:田由甲国申风用目

■刊头标题在板报设计中起画龙点睛

■标志设计时要求简明易认一目了然有独创性

■常用美术字有行揩.隶书.魏碑.姚体

■奥运标志:红绿黄黑蓝 ■礼品包装结构类型:结扎式.袋式.盒式.异形盒式.趣味性包装

■中国结象征和谐团结的人际关系,有基本结 变化结

■中国龙造型各部分具有哪些动物特点,龙在历史演变中象征意义:尽管龙的形象在古人以言传口授的形式相传中融合、兼并其他动物的内容,人为扭曲变形,导致走失了原来的模样,但仍然具有扬子鳄的全部基本形态特征1披满鳞甲

的身躯2长颚大口和位于头顶的翘鼻3锋芒毕现的锥型尖牙4大而圆的突起眼睛5粗壮的长尾6强健的四肢和五指利爪7有横条纹的腹部.为了弥补扬子鳄秃头尖尾有损神灵形象的缺陷,古人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力,给它添加了角、须、尾鳍以及把背部纵向排列的突起角质棘刺也变换成锯齿状背鳍,并拉长躯体以渲染气势,充实装饰效果,于是扬子鳄就被塑造成了传说中描绘的张牙舞爪、能腾云驾雾的龙形象了。虽然经过艺术夸张后,幻化的龙与现实中的扬子鳄有了许多不同之处,但对比之下,仍可看到扬子鳄— —长颚、尖牙、披鳞、利爪等主要特征。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龙之所以具有这种文化象征意义,是与传说及神话中龙在天则腾云驾雾、下海则追波逐浪、在人间则呼风唤雨的无比神通有很大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因为龙几千年来往往成为中国奴隶、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独家专利",是皇权的代名词,因此,皇帝自比为"真龙天子",全们的身体叫"龙体"《穿的衣服叫"龙袍",坐的椅子叫"龙椅"乘的车、船叫"龙辇""龙舟"总之,凡是与他们生活起居相关的物均冠以"龙"字以示高高在上的特权

推荐第6篇:教案:第二单元综合探究 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优秀]

综合探究

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一、探究路径参考

1、通过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事例,理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3、理解求真务实的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能够认识世界并在意识的指导下改造世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

4、理解与时俱进体现的哲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认识也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永无止境。

二、理论评析

(一个原理、一个理论依据、一个首要问题、一对关系、一个要求)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2、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举例】我国近几年的四次修宪:

A、1988年修宪:为“私营经济”正名;

11条增加: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B、1993年修宪:为“富强”奋斗;

国家的奋斗目标由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变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市场经济”一词入宪,“计划经济”一词淡出;

C、1999年修宪:为“法治”鼓与呼;

增加了“依法治国”四个字,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2004年修宪:“三个代表”成为国家指导思想;私有财产保护力度加大;非公经济地位获得提高;更加明确地表明“保障人权”;人民民主专政的内涵扩大;“政治文明”首次被建议入宪;国家主席职权有所扩大;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成为国家目标。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统一 (1)含义: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

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关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5、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举例】讲真话要有“五气”:勇气、正气、底气、锐气、大气; 【举例】不求真务实的几种表现:

反对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作风漂浮,急功近利,随心所欲,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心态浮躁,追名逐利;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明哲保身,患得患失;高高在上,脱离群众;

【布置作业】

一、课堂作业

二、第六课课时练习

综合探究

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理论评析

(一个原理、一个理论依据、一个首要问题、一对关系、一个要求)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2、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举例】我国近几年的四次修宪:

A、1988年修宪:为“私营经济”正名;11条增加: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B、1993年修宪:为“富强”奋斗;国家的奋斗目标由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变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市场经济”一词入宪,“计划经济”一词淡出;

C、1999年修宪:为“法治”鼓与呼;增加了“依法治国”四个字,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2004年修宪:“三个代表”成为国家指导思想;私有财产保护力度加大;非公经济地位获得提高;更加明确地表明“保障人权”;人民民主专政的内涵扩大;“政治文明”首次被建议入宪;国家主席职权有所扩大;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成为国家目标。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统一

(1)含义: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关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5、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举例】讲真话要有“五气”:勇气、正气、底气、锐气、大气; 【举例】不求真务实的几种表现:

反对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作风漂浮,急功近利,随心所欲,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心态浮躁,追名逐利;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明哲保身,患得患失;高高在上,脱离群众;

【布置作业】

推荐第7篇:美术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探究

美术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探究

摘 要: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是否合理将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科学合理的导入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使美术课堂更具活力。文章对美术课堂教学导入方法进行探究,旨在为美术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美术教学;导入方法;学习动力;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16-0087-01

课堂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只有?x择恰当的导入方法,才能奏响前奏,先声夺人。美术教师要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层次进行认真分析,找到导入设计的切入点,通过运用多样化的导入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呈现出最佳状态。

一、情境导入引发兴趣

课堂导入环节需要做好一系列的铺垫工作,这样才能奠定美术高效课堂实施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在新颖和极富创意的导入环节感悟美术的魅力。情境导入法是美术教师在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方法,其主要操作模式是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将美术教学内容蕴含在这一情境当中,通过展示情境的方式吸引学生主动进入到特定情境中进行体验。学生在特定的美术情境当中能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收获的知识以及获得的体验会更加深刻,使课堂导入更加高效。例如,在教学“节日”时,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导入法进行新课的导入。先带领学生装饰教室,并在教室中挂上节日饰品,如对联、窗花、拉花等,营造出一个热烈而欢快的节日氛围,让学生沉浸其中。然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不同节日的视频,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的了解,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计“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有什么特别的风俗活动”等问题,引领学生对这方面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

二、问题导入激发思维

无论是学习哪一门功课,学生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能够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解答问题,这样不仅能突破学习难题,还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发展。在美术课堂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运用问题导入法,也就是在课堂上为学生提出事先设计好的与美术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初步感知美术内容,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活跃课堂气氛。教师所设计的导入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还要与教材内容相关联,以确保导入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吸引人的招贴画”时,教师可以用问题导入的方法进行导入: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思考一下,什么是招贴画?你在日常生活当中看到过招贴画吗?怎样才能创作出富有吸引力的招贴画呢?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积极思考,热烈地进行讨论,有效地导入了新课的学习,激发了学生深层次学习招贴画的欲望。

三、想象导入增强活力

学生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小学阶段正处在他们想象力以及联想力的活跃期,通过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能够自然地导入新课,让美术课堂焕发勃勃生机。想象导入主要是教师运用趣味形象的语言描述来引发学生的想象,并指导学生借助美术的呈现方式表达自己所想象的内容。美术教师要抓住学生想象力丰富这一重要特征,引发学生的积极想象,顺利地导入美术学习。例如,在教学“儿歌和童话故事”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一首耳熟能详的儿歌《小老鼠上灯台》,之后用富有趣味和生动形象的语言为学生描绘儿歌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并构思儿歌中的画面,以进行相应的美术创作。

四、操作导入感悟乐趣

活泼好动是学生的突出特征,动手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感悟到美术学习的乐趣。为了让学生深刻感悟学科魅力,教师可以积极借助操作导入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丰富多样的美术知识,顺利地过渡到新课学习,并在实践中感悟美术学科的魅力,让美术学习和创作渐入佳境。例如,在教学“妙用纸盒”时,教师可以用操作导入的方法为学生呈现教学内容,即在课前先给学生布置用纸盒制作不同手工艺品的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纸盒创作出不同的美术作品。在学生完成作品创作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构思,并让学生进行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的交流沟通,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大量的美术知识,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五、结束语

总之,课堂导入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在选择导入方法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认知水平,考虑到导入方法的运用能否为学生的美术学习提供助力,能否为美术课堂增添活力。只有把握了这些课堂导入的原则和前提条件,才能让美术课堂教学拥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美术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美术素养。

参考文献:

[1]薛姣.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导入技巧探微[J].内蒙古教育,2015(35).

[2]吴佩莲.课堂导入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6(22).

[3]孙力力.小学美术课堂导入策略与实施[J].美术教育研究,2015(05).

[4]刘兆,颜代波.浅析美术教育中课堂导入对学习兴趣的培养及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5(04).

推荐第8篇:小学美术教学模式探究

小学美术教学模式探究

中心学校

在多年的学习、实践、探索、尝试、总结、完善中,我总结出了自己的美术教学模式。

一、激趣乐画

即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观察、欣赏、感受生活中的美术,从而激发学生学画的兴趣。

在上课开始我常根据所学课型的特点,用2--3分钟的视频、动画、图片、故事、实物、范画等手段来引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学生的创造美、表现美的欲望,为学习新知做足铺垫。

二、探究画法

学生在激趣导入之后,已经有了创造美、表现美的欲望,所以,这时我首先会给学生一定的活动空间,让学生通过小组自主探究的方法来探讨本课的绘画方法,然后,我根据学生探究的情况,再进行一步步的示范讲解,讲解时要注意精简适度;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本课的绘画方法,从而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三、实践创画

学生经过前两个步骤的引导、学习,已经掌握了本课绘画的技巧和方法,早已跃跃欲试,想要用自己从观察、学习中发现的方法去实践创作了。这时为学生布置创作要求,让学生按要求去完成自己的作业创作。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我会进行巡回辅导,及时发现解决问题,重点帮助学生加深对美的理解,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创作,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四、赏画评画

在课程结束前用1--5分钟来欣赏学生的作品,并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展开不同形式的评价、使学生通过欣赏、互评来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绘画能力。

五、课外延伸

即根据课程的内容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延伸、拓展,如绘画、剪纸、拓印等方式让学生领悟美术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推荐第9篇:美术核心素养探究教育

美术.核心素养.探究教育 ——高中美术教育对话与思考

义乌市城镇职业技术学校 蒋华剑

摘要:当前美术教育迈入核心素养时期,亟待对美术教学进行改革,重视美术基础教育改革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就需要每一位美术教师能够基于核心素养,把握正确的美术教学价值导向,彻底改变过去“以教材为本位+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格局,有机嫁接美术教材与学生素养,实施美术探究教育,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内化,实现美术课堂“乾坤大挪移”,给学生“留下”美术核心素养。

关键词:美术教育;核心素养;探究教育

引言

美术是人类为了生存所需,对现实状态进行自主改造或改变的一种独特思维方法,是人类不断更新创造思想的生命动力。然而,我国当前美术基础教育中,对美术的教育仅仅停留在低水平技能传递或低水平模仿层面,滞后的美术教育理念,导致美术教育成为“掌握美术技能的简笔画”。2015年,我国教育部召开主题会议《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试框架和命题》中,明确提出美术学科课程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观点。随后,各地展开关于“美术核心素养时期美术教学的思考”报告会议,数以万计的美术教师聚集分享自己的教学理念与经验,对美术教学改革进行对话与思考。

1.基于核心素养取向的美术教育改革

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关于“美术核心素养”教学改革浪潮,然而很多美术教师已经固步于“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当然,这本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掌握,未能有效转化为美术“素养与能力”。这就需要美术教师基于美术核心素养视角,探寻美术教育新视野,找准美术课堂教学“准度”,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与运用”能力,促使其转化为美术“素养与能力”。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五大方面: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新实践、文化理解,因此基于核心素养取向的美术教育改革,应围绕这一基点,教师应主动积极参与课程教学改革,教学中深入浅出,为学生引入美术真实案例,呈现直观形象的美术素养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认识美术素养的重要性与价值,教师应促使“知识与技能”美术教学,转向“核心素养”教学,改变当下美术教育“学以待用”的现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美术学习情境,抛出美术学习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掌握美术课程知识,养成美术核心素养,向“以用带学”的美术教学靠拢。

2.美术核心素养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

余文森教授在其文章《美术教学重心的挪移》中指出,为学生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是美术“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与运用”方式,是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很多一线美术教师,存在教学观念转变困境,构建探究式教学模式对于美术教师而言,是一大困难,需要他们基于教学主题,以学生生活经验为支撑,为学生创设探究式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延续美术教育,自主探究获得美术知识,运用美术技能,解决美术问题。

基于此,笔者认为高中美术教学应回归本体,回到人身上,以“人”为中心,以教学问题、教学实践、学生主体为“三重”回归,确立高中美术教育新选择,构建“回归问题+回归实践+回归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见图1)。高中美术探究教育的关键点在于:在问题探究活动中,学生探究解答问题后,转化为自身知识,促进学生美术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美术基础知识、美术技能、美术体会与感悟的学习,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美术核心素养。

图1 高中美术探究式教学模式

从图1的高中美术探究式教学模式看,美术教育是基于教师与学生两大主体角色,而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美术时,应考虑美术学科特点、学生群体特征、教师个体优势、教学设备状况四大要素,灵活开展探究教学;美术教育“情境”与“反馈”为两大贯穿要素,链接美术探究教育的全过程,美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情意”,促使探究顺利实施;“反馈”引领美术教育“航向”,是美术“教”与“学”的调控行为,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基础上,适度修正美术教育,确保美术教育最优化运行;美术教育核心为:“探索(观察)+研究(思维)+运用(建构)”,在美术教师引导下,学生行为对应为“探索+研究+运用”,学生心理对应“观察+思维+建构”。总之,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探究教育应围绕“探索(观察)+研究(思维)+运用(建构)”这一主线,实现美术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3.美术教育跨越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探究教育是值得广大美术教师深思的,如何在美术探究式教学模式指导下,链接美术教材,实施美术核心素养教育是关键,笔者以湘教版《美术鉴赏》教材中第三单元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一课为例,探讨美术教育的跨越,从知美-制美-知美,与高中美术教学进行平等对话,对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美术探究教育进行反思。 3.1教学内容

本课是湘教版《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中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主要内容是讲述了美术家自我认知及其与社会关系。绘画类别中,肖像绘画是一种较为成熟的类别,很多艺术家善于以肖像绘画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但是自画像作为艺术家自我表现的一种最佳形式,亦是类属于肖像绘画的形式。《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教学设计,集中体现了美术是人类最重要文化传承载体之一,在文化情境中,学生鉴赏美术作品,发现生活情境中的艺术美,体现美术课程中的人文气息。自画像表现形式多样,本课中包括自我定位与自我认同、浓缩的人生、场景中的自我三种画家创作意图形式。自画像作品中,或多或少表达了画家自我意识与人生经历,一扇久闭的大门缓缓向我们开启,等待我们了解,等待我们共鸣。

3.2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是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地处义乌市郊区,自身对美术作品的了解与欣赏不多,通过笔者在美术课的观察发现,学生对美术鉴赏兴趣浓厚,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与判断能力,但由于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整体文化水平较差,生活经验局限,难以理解美术理论内容,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借助美术图片进行对比鉴赏,增加学生对美术的直观理解。同时,笔者提出应注重发挥学生的探究学习意识,鼓励学生自主查找资料,自主探究与体验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特征,解读美术作品中的美术语言。基于学生对美术家生活与工作的想象,结合具体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解读教材,理解美术思想与内容,恰当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以问启思,以问促思,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探究中寻得答案,获得知识,养成核心素养。

3.3教学对话

(1)美术作品的渊源与底蕴

美术作品的渊源与底蕴是美术家创作的灵魂,这就需要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重视美术作品深层次挖掘,为学生讲授美术作品的渊源与底蕴,帮助学生加深对美术作品学习层次,引领学生美术创作制高。如,笔者在讲授《埃及墓室壁画》、《拉斯科岩画》时,给学生讲解、分析作品的渊源与底蕴。这些艺术创作背景很简单,并非“真正”的“艺术家”创作,创作源于生活,表达了人们思想的追求与向往,是人们意识形态的迸发与累计,并不存在“创作意识”。通过讲授这一点,希望学生能够明白,一个人如果没有思想层面的认知,缺少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就不会有美术作品的渊源与底蕴,就不会有真正的“美术作品”,美术作品只能是“掣风浮云”、“空穴来风”。

(2)美术作品理解自主权下放

对于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具有较为完善的意识形态,笔者在教学中,适当的下放学生的自主权,激发学生思维意识创作,培养学生美术作品创作灵感。如,笔者在讲授《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时,没有直接讲述真蒂莱斯基自画像特殊的原因,为了让学生捕捉美术作品的创作灵感,笔者让学生自己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章,整理资料,寻找真蒂莱斯基艺术创作风格独特的原因。学生们经过自主探究学习后,得知真蒂莱斯基所处社会背景下,女画家将自己画成淑女,是一种文化教养,自画像中突出画家身份,打破了人们传统习惯看法,表达自己是“自食其力”,不标榜自己的画家才艺。笔者将美术作品的理解自主权下放,给学生抛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寻得答案,利于激发学生美术作品的创作灵感。

(3)教与学交互对话有效联接

在美术教育中,围绕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有效联接教与学交互对话,刺激学生主动学习热情,产生美术学习热情。如,在《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讲授中,笔者优化设计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艺术家身平介绍、美术作品创作来源,还包括艺术家的经典美术作品,美术课件真可谓图文并茂,由浅入深,为学生提供直观美术作品欣赏学习。此外,笔者还在多媒体课件中,穿插了美术家生活、美术作品创作背景及作品相关问题,如,自我认同与角色定位中,笔者提出问题“图2中,哪副画是画家?为什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学生们回答:“都是画家,三幅画中的人物相似。画家自比为是神的化身,在自画像中力图坚持画家的尊严,回归正道。”学生通过表达自己观点,融入美术作品学习,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美术作品鉴赏能力,教师也要对自画像相关知识点进行讲授,指导学生学习自画像具体操作方法,进一步感受自画像绘画方式,创作自己的自画像,从学到会,从会到用,真正领域自画像内涵、特征、创作之法,探究学习美术作品,拥有美术核心素养。

图2 猜一猜谁是画家?

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透过艺术家的自画像,真正把握艺术家审美意向与人生理念,勾勒艺术家生活境况,领悟美术作品中蕴含的艺术家人生信息,将绘画艺术进行延续,即“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4.结论

通过对美术“核心素养”的一词的学习,笔者感触颇深,结合美术教学实践反思,笔者认为基于核心素养取向的美术教育改革迫在眉睫,美术教学不应驻足不前,应将美术“有声有色”的表达出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美术艺术的理解,探究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美术教育,与高中美术教育对话,思考高中美术教育价值取向,明确高中美术教育改革思路,提出高中美术教学应回归本体,回到人身上,以“人”为中心,以教学问题、教学实践、学生主体为“三重”回归,确立高中美术教育新选择,构建“回归问题+回归实践+回归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践行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探究教育,且行且珍惜,让核心素养成为美术教育向往与追求,围绕核心素养思考美术教育实践,渗透以人为本的美术教学思想,犹如“返璞归真”,让美术教育“如沐春风”,承载生命关怀使命,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李冬梅,聚焦美术的核心素养与绿色教育[J].新课程,2015(7)

[2]梁涛,合作式探究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5(11) [3]巫晓疆,实现高中美术教育审美价值刍议[J].中国教育学刊,2012(5)

推荐第10篇:小学美术有效教学探究

小学美术有效教学探究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教师有着自己的教学工作经验,缺乏的是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如果上了一堂好课,但并不清楚这堂课为什么能成功;如果这堂课效果不佳,教师也需要知道改进的地方。我们能提供给教师的是告诉他们思考问题的视角。即思考问题的思路与解决问题的出路。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在一定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检验教师教学的重要标准,就是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收获。教学有没有效益,不一定是指教师不认真负责,而是要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我们应该努力去做到有效教学。美术教学的有效性建立在本学科的特性基础之上。

美术教育中美术素养是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素养是指学生学习了美术课程及相关知识之后所形成的美术方面的感知、想象、思维、表达、审美和参与人际交流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及其所伴随的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品质。是学生将来从事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做出个人决策所必需的对美术科学概念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究能力,还要较好地理解艺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艺术的本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1、注重内省和内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具体到美术教育上来,就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是否感受关怀和尊重。如果得到关怀和尊重,学生就能够产生爱、快乐、欢喜与骄傲的情感,否则就会产生恨、厌恶和悔恨的情感。事实证明,缺乏情感的教育是苍白的。态度是指个体对任何人、观念或事物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它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向三个成分。要让一个学生形成对美术学科的积极态度,那么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美术的重要性,在情感上喜欢这门课,进而在意向上

1 形成认真学习美术的倾向性。

2、强化欣赏 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也指出,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

3、摆正美与术的关系,重视学习方式的转化,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

《新课程标准》强调美术文化的学习,改变过去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改变过去过于关注并不是不关注。美术是视觉艺术,也是造型艺术,没有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美术的学科本位还能体现吗?在教学中强化美术的美育功能的同时,还必须强调“术”,把必要的美术知识与技能、技巧落到实处。

4、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小学美术每周仅有两节课的学习时间,我们认为在美术课上的学习是有限的,仅凭课内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是不够的。教师可以通过兴趣小组活动、举办画展、组织学生参加美术竞赛等形式延伸美术学习,开发好课程资源。

5、体验过程,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美术课程是人文学科,美术素养的形成需要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完善的人格。现代社会科学迅速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压力越来越大,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欣赏让学生感知艺术的魅力,陶冶学生情操,通过绘画练习,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习惯,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与协作精神。在这些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习过程的强化与落实,重视体验,达到培养情感与态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未来的人生做好储备。

绘画习惯,怎能熟视无睹?

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对每一学科来说都非常重要,美术学科是一

2 门综合性的学科,每节课所带的材料繁杂,创作形式也非常多样,学生有着良好的绘画习惯对美术教学至关重要,

教师范画,是对是错?

教师范画是美术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直观教学方法,它是教师通过形象的作画(制作)演示,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将要学习绘画(手工)内容的表象,以了解作画的步骤、要领的方法。因此,美术教学中的教师示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直观感受,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美术的效率。

“热闹”之后你看到什么?

教学评价一直扮演着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指挥和向导的角色,因此有人形象的将教学评价称作教学改革的“牛鼻子”,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评价问题已日益凸现,并一直困扰着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用什么标准去评价新课程的教学,这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教学改革实践表明,传统的评价机制已成了课改的障碍。

以上仅为对小学美术问题与对策一些个人想法及教学案例。

第11篇:美术课程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

美术课程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

摘 要:美术与生活本为一体,美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生活是美术成长的土壤,没有了生活这片沃土,美术成长必将会“营养不良”。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生活,点燃学生的创作欲望;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美术兴趣;运用美术美化生活,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关键词:美术教学;生活化;教学情境;创作欲望;创作热情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13-0087-01

真实的美术教学离不开生活,从生活中开始,在生活中成长,最后又回归生活。它只有跟生活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只有与生活结合在一起,美术教学才会蒸蒸日上。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将两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美术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美好的情感,提高创作能力,获得审美情趣,从而让美术课堂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

一、引领学生走进生活,点燃学生的创作欲望

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学生对世界的认知与了解大部分靠观察。因此,教师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是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前提。学生年龄比较小,他们对世界充满了渴望和好奇,对感兴趣的事物往往会全神贯注。根据这一特点,美术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室外,走进生活,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活中的美。例如,在教学“我造的花园”一课的时候,考虑到虽然生活的周围没有大规模的园林,但是每位学生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小花园,教师要将学生带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让学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勾勒出自己心中花园的样子。在公园里,教师可让学生观察公园的层次与结构,观察树木的生长及外形,观察花儿的颜色及形态„„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都成为学生观察的对象。学生们兴致极高,就像刚出笼的小鸟一样快乐自由。通过仔细观察,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收获,都急于拿起手中的画笔,将这美丽的景色变成永恒。

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感受,切勿将自己的感受强加在学生身上,因为学生的观察与成人是不一样的。教师应该试着用学生的眼光去感受大自然的一切,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学生的体验,这样才能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更好的创作。

二、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

生活化情境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解放了教师的双手和思想。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教学载体和手段,为学生创设一种符合其心理特点的生活化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体会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美术学习之中。例如,在教学“动物明星”一课的时候,教师可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学生虽然很喜欢小动物,但是与小动物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很少。因此,教师可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动物王国要举行一场盛大的明星表演,国王知道我们都很喜欢小动物,特意派喜鹊来给我们送邀请函了,大家想不想去现场看看啊?”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动物明星表演的视频,学生看得津津有味。看完后,教师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还请学生到讲台前进行模仿,学生积极踊跃,纷纷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感受。最后,教师让学生画出这些动物的形象,绘画效果特别好。

可见,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灵活运用这种教学方法。不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心理,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三、运用美术美化生活,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美术源于生活,还要应用于生活,这才是美术的最高境界。在美术教学中,要让学生的创作热情变得持久,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将美术与生活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运用美术作品装点生活。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保持高昂的情绪,还可以让学生获得创作的满足感。例如,在教学“玩偶”一课后,教师让学生从家里找来很多旧材料,如手套、袜子、布料,等等,并利用各种方法做出了各式各样的玩偶。学生将这些玩偶挂在教室的展示窗里,还有的挂在家里,美化自己的生活。除此之外,学生们还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制作了好多小玩具,并把它们作为礼物送给即将毕业的同学。同时,他们还设计出漂亮的毕业纪念册,贴上自己的照片,签上自己的姓名和留言,共同倾诉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可见,在美术教学中,学以致用非常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美术作品装饰生活,让美术教学与生活更加贴近,这样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会大大增强,可以收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总之,生活是一个聚宝盆,包含很多美术知识。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将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联系,使美术教学生活化。只有这样,才能让美术课堂教学色彩纷呈,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美术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梅峰.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美?g教育研究,2018(03).

[2]张露.妙趣生活,欢乐美术――生活化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7(11).

[3]王雪萍.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探究[J].吉林教育,2017(04).

第12篇:小学美术学习方法的探究

小学美术学习方法的探究

歌德曾说:“人不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我认为让孩子从小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逐渐形成能力,对他们今后的人生受益颇深。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个人简介:我叫刘辉,女,是济阳第二实验小学一名普通的美术教师。1997年毕业于济南师范,2008年本科毕业于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工作十二年以来,默默耕耘,2002年获济南市小学美术优质课评比一等奖,2007年被评为济阳县小学美术学科教学能手,2009年被授予济阳县“学科带头人”。

们会越来越多的体会到拥有了卓越的能力,自己就拥有了伟大和幸福,唯有学问、才华才是真实的本钱。

传统教学中只把过程与方法视为手段,往往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视为目标,这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向发展。

一、和谐的自主学习

现在的学生欢迎更有趣、形式更新颖的学习方式,没有自主性就不可能有创新行为。因此,让学生自主学习,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在美术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主学习。我在讲《冰川与晚霞》一课时,改变以往教师将为主。而是从观察入手,先出示色环,让学生自己体内各国对比找出最浅、最深、最亮、最暗的颜色,并让学生按通过我让学生发现颜色有深浅。有敏感,进而引出渐变的概念。引导学生去尝试使用一种颜色去加白或加黑,在自主实践中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做的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仅获取了知识,还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

自主学习强调对学习过程不应由教师整齐划一地区硬性规定。教学应以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发挥。于是在教学中我们不再是整齐划一的要求学生,而是根据学生的需求,大胆尝试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选择、个性体现的空间,使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

自主选择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针对所学的知识技能,选择喜欢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创造。创造一种师生心理相触,民主交往狼嚎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师生自主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在我的课堂上,我希望我的学生们人人都尊敬我,但却不必怕我,他们能无所顾忌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敢说、敢问、敢做,例如在《今日的菜单》一课时,我让学生从家里带来花围裙和盘子、碗、筷子等。在课堂上又领着孩子用图画纸围成筒状,戴在头上作做厨师帽。这样教师就成了为一个大厨房,学生们都置身在新奇有趣的学习环境中,他们真的把自己当成了一名小厨师,充分的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涉及出了多种美食,把自己的餐桌布置的非常丰盛。

二、“经营”合作学习

学会合作应从低年级学生就开始培养,集体合作是保证短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的必要条件。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人是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较为与审美的过程。因此,在执教《花地毯》一课时,我在教学中利用小组合作的作业形式,让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了一块大地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及竞争意识。最后,教师将各小组间的大地毯粘贴在一起,组成了一副更大的地毯展示给同学们,让学生自己做出评价,学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他们感受到还是集体的力量大,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又如《拉花》一课时,为了检验大家的合作意识,也使我这位老师体会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必须同坐合作学习方式加以弥补,从而真正实现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在发放彩纸张的时候我故意设计了难题:每位学生我只发给一种颜色的彩纸,小组三人分别拥有一种颜色,学生制作过程中我惊讶的发现,孩子们都紧紧捂住自己的彩纸,不与同组人交换合作,经过我再三的启发知道,只有个别的学生愿意用自己颜色与同组人交换,我意识的加入到该小组,知道他们合作。课堂评价时,同学们都是惊讶于这个小组作的拉花如此长,颜色如此丰富。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出:小组合作只有三个人团结一心,才能取得胜利。同学们亲自体会到小组竞争中相互支持配合是取胜的关键。

三、探究学习

《课标》对“探究”没有明确的定义界定,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得知识,体验过程与方法,形成一定的美术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这种学习过程才有价值和意义。

每个学生与生俱来都有“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承担责任的需要。”如讲述《陶陶罐罐》一课时,采用自主探究,打破常规。首先让学生观察、欣赏陶罐的造型特点,汤学生发现泥条可以塑出这么没的作品,感受泥条的重要性。把问题抛给学生,怎么样搓泥条,教师不讲方法,而是采用了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先试一试,搓一搓,学会搓泥条的方法,在实践探究中学生发现泥条搓不均匀,怎么样搓出粗细一样的泥条?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教师仍没有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去实践探究,体会到用力均匀才能搓出粗细一样的泥条,怎么样使陶罐造型有变化?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制作方法,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研究,实践讨论,自己总结出方法,指导陶罐造型变化跟泥条盘法又很大的关系。每条依次排齐向上盘形状粗细一样,逐渐向内盘形状缩小,逐渐向外盘形状变大。学生掌握了方法创作热情更高了。他们塑造自己喜欢的陶罐,造型迥异的作品出现了,学生们陶醉着,欣赏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课程标准指导下,教学空间更灵活、更广阔,教材对于教师来说只是一个媒介,一个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的桥梁。通过这个桥梁,学生看到的是一个广阔而美丽的美术空间,这个空间是与他们的生活,情感,需求息息相关的。记得在《泥浮雕》一课时,为了能让学生尽量地体验到“造型”表现的乐趣,体验探究泥巴的性能与泥塑的方法,让学生玩玩泥巴,试试用哪些方法让泥巴“听话”,看谁的办法多。先试一试再相互说说,最后班级交流展示,让泥巴“听话”的方法:搓、揉、压、捏等。针对这一情况,我并没有手把手地数,将概念直接灌输给学生,让他们生搬硬套,千篇1律,而是采用游戏教学,鼓励学生在玩中悟、悟中获、获中学、学中玩,自主选择内容,体验泥巴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浮雕的形式和表现方法不拘一格,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其探求创新的精神。使他们在轻松活剥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用泥来表现浮雕的方法。

学生是个性的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总之,在教学中要综合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指导。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绘画知识与技能,通过一次一次联系,逐步扩大知识领域,从喜欢学到会学,真正地学好美术这个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

不知不觉一学期的美术教学工作结束了,短短的时间我有太多的感促,有收获也有欠缺,现做以下反思,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教学是我们教师的中心工作。我努力将所学的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立足“用活新老教材,实践新理念。”尊重学生,努力培养学生个性,发展潜能和素质,力求让我的美术教学更具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在日常教学中,我坚持切实做好课堂教学“五认真”。课前认真作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教案,并结合各班的实际,灵活上好每一堂课,做到每堂内容当堂完成,课后仔细批改学生作业。不同类型,不同年级的学生作品采用不同的批改方法,使学生对美术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另外,授课后根据得失及时写些教后感、教学反思,从短短几句到长长一篇不等,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同时,我还积极和班主任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改进教法,突破学法。

一、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今年学校安排我担任

五、六年级的美术课教学。哲学家詹姆士精辟地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热情、向上的中学生更是如此。教师的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教师的赞美是一座桥,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河;教师的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教师的赞美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的赞美越多,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学习的劲头就越足。

实践使我懂得,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对学生小小的成功,点滴的优点给予赞美,可以强化其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满足其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自信心,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氛围。我在孩子的作业本上第一页,都写了几句激励性的评语,比如:“你真棒!姚老师好喜欢你的作品,你一定会成为未来的小画家等!”学生画的更认真了!请多给学生一点赞美吧,因为他明天的成功就蕴藏在你的赞美之中。

二、用师爱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精彩的话: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幼小的心灵。我对这句话情有独钟,因为我是一名平凡的小学老师。我的工作对象是6至12岁的儿童,他们稚嫩的心灵需要老师用心地呵护。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体会到做为一名科任教师,要增进师生之间的互相理解、支持和配合,建立友谊,产生凝聚力,向心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一切目标的实现,必须以爱为基础。

在我的工作中,我觉得最大的不足是“只知埋头赶路,不知抬头看路。”我常常忙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忙于应付各种各样的任务,缺少对教学理论专著的系统学习,缺少对自己教学的深刻反思,自己偶尔有的一些教学方面的想法,不能细致深入地研究下去,使自己成为一个日常事物型的教师,不能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仍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地改进工作方法。我相信:只要坚定信心、发奋学习、锐意进取、自觉奉献,一定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征程中取得更大的成绩,拥有更为辉煌的明天……

第13篇:美术课堂教学案例探究快乐

美术课堂教学案例探究——快乐•学习

广州市芳村区东漖中学 谭慧君

★ 思考问题:

1.感受生活,如何鼓励学主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情绪? 2.采用那些方式评价学生作品,收集并保存其作品? ★ 案例描述: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那在感受生活,如何鼓励学主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情绪?我在选至第15册岭南版初中美术教材中《卡通·漫画》的一堂课是这样上的。

片段1:贴近生活是卡通漫画的一大特点,它可以直接描绘生活的一切。

师:“请大家把准备好的东西拿出来吧!” 学生拿出的钢勺、金属碟、钢饭盒。。。。。。照着他们疑惑的脸。师:同学们你们看到“镜子”中的你吗?

“镜子???”“没用啊!!!老师” 师:“就在你们手中噢!”

他们来劲了,一个个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凑到自己带的闪光的金属器具中。 师:“再近点再靠近点!来做个思考的模样。”“怎么样才是思考呢?” “老师我们不是要当思想者吧?”一阵哄笑 师:“对!来一个”

学生坐在桌子上像模像样的扮演起来了。 师:“大家觉得怎么样?请大家留意下他的脸部表情,再用你们的镜子照照看”

师:“诡秘!”“疯狂!”“生气!”“看看自己的五官。夸张点!夸张点!夸张点!再夸张点!”

在同学们兴奋、喧哗声中,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影像,找到了一张张映在凹陷闪光钢勺(钢碟)内面的自画像,学生兴趣盎然并非常乐意去自我表现。

自己感觉这种上课方法简单,但形式新颖,消除了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学习就象游戏一样,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让学生在乐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在这次活动中,我惊喜的发现学生对人的脸部表情如何随着心情变化而改变很感兴趣,当他们愁眉苦脸、呼叫、大笑和沉思时,他们望着这些金属器具或互相注视,他们注意到表情变化时,脸部线条发生了变化,他们极其想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将这些变化的瞬间保留理来。这时所有的学生部变得忙碌起来,很快各种各样的脸部表情跃然纸上,我们愉快地传阅着,猜度画中人物的情绪。

在课堂当中,营造了一种学生能以内心感受和领悟并主动参与美术学习的氛围,鼓舞了学生在合作中自主探索,改变了由老师大权独揽、承包到底的模式。给困难让学生自行摸索解决;给空间让学生去想象往前闯,在学习中体验创造和表现的无穷乐趣,充分感受到美术的独特价值和艺术魅力。

片段2:

由于学生刚接触卡通漫画的创作,在守成作业过程中不必过于强求完美,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大胆、自由地把所感所想通过作画形式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作业完成后我首先让学生自评,请学生谈谈对自己作品的看法及创作过程的体会,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第二让学生互评,学生可自由发表时其他同学作品的认识与感受,并从画面效果、造型能力,表现技巧这几个方面展开讨论,这样学生始终处于主动位置。学生思维活跃,探索热情高涨,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最后教师评价,对学生创造成果进行积极多侧面的评价,从中发现创新点、独特点、闪光点,使学生愉快地品味成功的果实,体验程度不一的成就感,这不仅是检验教学实效的一个环节,更重要的是它关系着个人价值是否得到承认的重要问题。

最后我和同学们一起制作了全班“全家福”。每个学生在纸上画了一幅自画像后,可以加贴一张姓名及个人简历,然后将它们合订在一起,这样学生就可以将像集进行传阅,并加强了学生的团结和友谊。 教学反思

在课堂当中,我注重学生的参与,让他们能够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力,提出自己的观点,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提高了审美能力。同时我还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通过讨论 -- 欣赏 -- 讨论,培养了学生的一种探求精神。注重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这是实验教材的基本要求,也是它的优势。我还注重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比如了解卡通画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之后,学生就会发现,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处处到能见到卡通作品,也能尝试应用学到的这些知识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于是这些知识就不再是枯燥地凌驾于人的情感之上了,就会生动地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体现出了实验教材的一种人文主义精神。以这样的方式上课以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回答问题,通过我的“启发”﹑“引导”,学生能够比较深入的挖掘实际生活当中一些和卡通有关的问题,并能够找到运作卡通画的表现语言表达生活的方式以及卡通与情感、生活之间的联系。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学效果很好,实现了教学要求,达到了教学目的。

因此,在使用教材的时候,作为执教者的我们,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把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该更进一步地拓展课本内容,把这些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对于我个人有待于进一步改进的就是,自身的卡通知识和技能积累积少,平时对卡通的发展关注得不够,所以我在教学准备中比较仓促。这一点充分说明美术教育的发展是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联的,美术教师的知识技能水平也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而不断提高。

第14篇:小学美术教学方法的探究

小学美术教学方法的探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现今美术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存在一些不适应素质教育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课程的综合性与多样性不足。

(2)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

(3)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上述三个方面虽然表现不同,其实根源只有一个,即过于强调学科本位。正是由于这样,我们的视野才局限于美术学科本身,才过多地关注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才不会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美术的关系。因此,教师应大胆开拓教学活动,变革教学方法,实现美术教学以学科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寻求优化美术教学的真正出路。

一、创设情境,激发美术创作的热情

所谓情境,即情形、景象、境地的组合。课堂的情境包括课堂的场境和学习的氛围。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反映儿童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场景以及与之相应的学习氛围。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在的动力支持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是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内驱力,

创设情景教学法首先要设置情境。根据教学目标,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幻灯或绘画再现,音乐渲染、游戏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情感、美感,生动形象的特定氛围,以激起学生的创作兴趣、热情。其次要让学生体验情境,通过参与各种游戏、表演、唱歌、听音乐、谈话、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在特定的气氛中主动积极地从事创作活动。

二、在探究中进行美术创作活动

“美术创作”教学指在美术领域内“运用材料、技法、过程、要素和分析来制作视觉艺术作品”的行为,是与复制、临摹相对的,它不同于诸如美术技能、理论和以临摹为主的教学,更不用于其他学科。《课标》这样写道:“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儿童在学校的学习固然包括学习现成的书本知识,但更主要的是自己进行研究发现。因此,我认为儿童美术创作教学迫切需要引进探究式学习方式,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技法,会产生不同的视觉艺术效果。美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不可能由老师教出来,而只能由学生自主探究来进行。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式学习方式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创造性特点。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设自主、民主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保证,是探究式学习的最佳情境。教师巧妙地“引”,学生主动地“学”,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在和谐的教育气氛和积极主动的学习生活中得到发展。此时此刻,学生处于—种放松状态,思维极其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教师以学习者的身分参与了学生的质疑、讨论和辩论,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使学生在做学习主人的意识支配下,自主探究,集思广益,从而以极大的学习热情去遨游只是的迷宫,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去寻找合适的答案。

三、在合作中进行美术创作活动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依不同性别或能力,混合编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相互扶持,彼此指导,共同努力达成教学目标。合作学习在教育领域中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的美国,结果发现,合作学习不但有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同伴关系,而且对儿童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美术课程标准》中这样要求“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体验、观察、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合作学习是美术课程改革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美术创作活动提倡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首先,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应有一点难度,问题应用一定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与小组学习活动的激情以及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创作性。第二,处理好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第三,每个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质量是保证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基础。第

四、注意适时引进竞争机制及激励评价,使小组间通过竞争共同得到提高的同时,个人及小组群体分享成功的快乐。

五、小组研讨的民主性、超越性是保证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关键。

合作学习需要改变传统的整齐、标准化课堂教学模式,建立美术课堂中学生思维活跃,表现风格多样的教学景观。座位排放是合作学习的教室物理环境,教师可根据各种美术创作活动的需要来合理设置座位。积极的相互依赖是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认知差异,构建一个结构合理的合作群体,在生生互动中进行“帮扶”学习、互帮互学。合理的合作环境的营造,能使合作学习运作更加流畅、和谐、默契,合作的成果也会因此而水涨船高。

我在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经常采用四人一组的方式,即以上下两桌为单位,只要上桌的两位同学向后一转,即可运作,即节约时间,又方便灵活,还可以使每一位组员都能在有限的合作时空里全员参与。例如:我在上一年级《奇妙的撕纸添画》时,把上下两桌合为一组,推选出一位小组长。发给每组一张白纸:让孩子们把彩色纸随意撕后贴在白纸上,然后进行添画创作。并且告诉他们:每一张作品都应该有一个小故事。于是孩子们开始了分工合作,一边创作一边编故事,他们有的创作了《快乐的好朋友》,有的创作了《森林里真热闹》,有的创作了《有趣的海底世界》„„最后,让组长把自己组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把编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在这样的合作过程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任务,并且每一个任务都服从于小组即定的目标。个体与共同体的一致努力,让每个孩子都分享到了个人与集体成功的快乐。

总之,创作中的合作学习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提高了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敢于创新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健康心理得以发展;学生增强了交往,掌握了初步的社交能力;有效地激活了师生的创作激情,形成了愉快教学的良好氛围。

四、整合生活经验进行美术教学

对学生而言,未知的领域是无限广阔的。当学生对美术创作有了探索的欲望和探究的能力时,仅靠课内是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的。此时,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把探究的领域扩展到课外生活中。

五、给予积极的鼓励性评价促成可持续发展

作为美术教师,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孩子们极其兴奋地把作品拿到你的面前,眉飞色舞地向你讲解他的创意。他们的意图并不是让你指正缺点,而是希望听到你的表扬和肯定。因此,教师对儿童创作进行评价的,要顺应儿童的思维,尊重儿童的想法。苏霍姆林斯基曾精辟地指出:“你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评价时否定学生的作品,最容易使学生失去这种力量。评价作品时要以表扬为主,要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用激励性的语言给以肯定和鼓励:“你真棒!”“颜色真漂亮!”“你这个想法真有创意。”“你观察得很仔细。”“你画的人很夸张传神。”„„使学生获得喜悦和满足。这种喜悦和满足会进一步产生自我激励的心理状态,自信心也会随之产生。

第15篇:高中美术探究教学体会

高中美术探究教学体会

黄华荣

摘要:美术生的教育应结合学生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体现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让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注重培养学生全面探究知识协调发展的能力,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情感的培养、高尚的情操的塑造和科学价值观的确立,促进他们的全面、持续、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美术专业人才。

关键字:美术 兴趣 方法 规律 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学习和践行科学发展观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我们的中心工作。我校开展了高中美术特色教学,成立了高中美术专业班。在完成高中美术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增加对美术有浓厚兴趣学生的专业训练时间,强化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培训。我认为高中美术生的目标应该明确,美术生的教育应结合学生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体现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让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注重培养学生全面探究知识协调发展的能力,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情感的培养、高尚的情操的塑造和科学价值观的确立,促进他们的全面、持续、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美术专业人才。

近几年来,本人从事高中美术专业班教学工作,教学有所收获,就此谈谈培养兴趣特长生的心得体会。

一、激发兴趣,挖掘潜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改革家魏书先生说:“兴趣像柴,既可点燃,也可捣毁。”在美术教学当中,用生动有趣的方法,引导学生对美术课的内容发生兴趣,那么他们的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反之,则把学习看成是负担,效率必然会降低。因此,应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综合性美术人才。

二、转变观念,与时俱进

科学发展观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在个性等方面获得和谐的发展,而且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能力。要充分认识到美术教育不但可以构建人的健康的审美心理,还可以培养人的美术欣赏和美术创造能力,还应该发现和培养有美术潜质和兴趣的学生。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是以人为本,学校教育要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全方位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个性创造等。美术特长生的培养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规范进行。

现在所有的美术高校也特别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养的考察,这一切都在美术高考专业课考试当中得以体现。如多年来必考的素描头像和水粉静物换成了素描静物、主题创作和场景速写等。如清华美院、中央美院的主题创作出现了“锄禾”、“十字路口”、“秋实”等创意性考题,如果学生缺乏对生活的体验、观察和积累,不注重个人素养的提升,是很难表现好,更难拿到高分的。美术院校高考考题的变化,都是围绕着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精神展开的,注重能力的表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三、转换角色,互动交流

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的“师道尊严”的心态,创设民主、平等、轻松的教学环境,一切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创新欲,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目标。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学生和谐共处,互动交流,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如在色彩画教学中,并不直接告诉学生怎么用笔和调色,而是先引导学生观察和感悟色彩,讨论画面的色彩关系,在色彩关系明确以后,教师再动笔表现和讲解。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不仅观察了老师技法展示,并从理性上对客观事物有了全面的把握。

在欣赏名作时,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分析作品的构图、形式和意境,能快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因材施教,方法多样

在专业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应由以讲为主转向合作探究为主。要创设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在活动中去“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以身作则,始终以一名“学习型”的教师给学生以榜样和示范,使学生明确终身学习是一种持续发展必然要求, 促进学生从根本上形成自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才是我们的训练目标。教师在辅导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学习能动性、重视学生审美意识的提高,不能让所有的学生按照一个标准模式去训练,学生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考场的应变能力,当试题出现改变后,就会茫然不知所措。在辅导中教师要善于点拨启发,使学生的作品充满个性、异彩纷呈、百花齐放。

1、改变方式,促进发展

传统的特长生教学方式是统一标准、统一进度、统一评价,缺少灵活性、差异性,教师决定一切。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枯燥乏味,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要注重情境教学,创新教学方式。

探究式教学

这种方式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曾问学生“你怎样把握素描的五大调子”、“如何在平面的纸上塑造出具有三度空间的物体”等等,给学生一些时间去准备,然后集中探讨。通过探究式学习,学生加深了认识,形成了表现能力。

小组合作式教学

“学会合作”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应该具有的素质。这种方式能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大家一起探讨交流取得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在教学中,教师有目的的将学生分组训练,每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通过以好带差,同学之间互相帮扶、交流,实现共同提高。

2、丰富内容,提高兴趣

传统的特长生教学是单一的绘画训练,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也不能真正理解美术的内涵。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如:感受、观察、体验和表现事物并注意收集资料等),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①采取请进来(请专家讲座),走出去(带学生外出写生、多看画展)的办法,扩大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美术鉴赏水平。如:在教学当中我们请来了美术高校的教授与学生进行座谈交流,也组织学生参观了在省博物馆举行的“巴洛克油画精品展”,这些活动让学生受益匪浅。

②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提高,发扬个性,完善自我。(以看教学录像和作业讲评的形式加强学生对优秀作品的理解,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的提高。) ③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性, 注重美术与生活的联系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实践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如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艺术节的徽标和海报设计,通过动手绘画体验,进一步获得创造与成功愉悦的体验并关注美术设计在生活中的发展和运用。通过这些方式来扩展学生对美术的认识,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3、分层教学,个别辅导

普通高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欣赏和能力水平也有差异,接受知识能力有强有弱,在教学中不能搞“一刀切”,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消化和掌握知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设计,努力创设一个愉快、充满艺术情趣的学习环境。遵循学生身心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对有潜质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及时进行教学小结。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4、创设条件,营造氛围

定期在学校举办学生作品展览和讲座,让学生互相交流经验,许多优秀的学生作品影响了一片, 也带动了一片。即检验了学生水平,也让学生有了自我展示的机会,观众(老师与学生)对作品的评价会通过各种方式反馈给作者本人,作者能更准确的给自己定位。能促进学生更多的关注周围的事物。同样也增强了校园文化艺术氛围。

五、增强信心,树立理想

在教学中与学生多交流和沟通,学生在训练中画不下去,坚持下不去的时候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力争让每一个专业生都不掉队。

六、合理安排,遵循规律

根据近年来的美术高考科目设置课程,课程设置强调专业技能(素描、色彩、速写、设计)与专业理论(构图学、透视学、艺用解剖学、色彩学、中外美术史、艺术鉴赏)并重。充分利用目前学校现有的软件、硬件设施,有效地开展教学,做到教学目的和任务明确,加强双基与能力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上,要遵循认知规律,坚持循序渐进把握由慢到快的教学节奏,使学生感到易学、爱学、乐学,从而更好地发挥美术教育以人为本的作用。在教学训练中精心设计每一教学阶段的课题并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认识问题并解决问题。一步一步夯实基础。

七、评价多元化,激励发展

特长生的教学不要仅看作品的优劣,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良好的学习过程是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保证。由重结果评价转向多元评价。在评价作品时,师生一起分析作品的优点和不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在评价过程中的每一个赞许的微笑,每一个鼓励的眼神,每一句肯定的话语,都会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的愿望。恰当准确、激励性的多元化评价,能保持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倡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激励每个学生走向成功。

八、心理健康,提升信心

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曾指出:“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被点燃的火把。” 除了知识,除了升学,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要教给学生,譬如对人生的乐观;对困难和顺境、失败和成功的态度……这一切都是学生今后走上社会生存、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他们才能做到全面、持续、健康发展。美术高考的竞争既是技能水平的竞争同样也是心理素质的竞争,良好的心态是考生水平正常或超常发挥的保障。

①多画长期作业,面对枯燥乏味的训练注意自我调节情绪,在长久的训练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得以培养和提高。

②多与学生交流考场心得,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明确艺考之路是坎坷不平的,并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平时我就以各种训练形式来锻炼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如:在校门主干道那里画速写,让学生在身后站“观众”的情况下能正常发挥水平。考前我一般是通过各种活动调节学生的心态,在学生要走向考场的时候,我都会在考前组织一次座谈会,让学生的状态处在“抛物线”的最高点,让学生以最好的状态参加考试。 美术高考是展望艺术人生的开始,大学录取通知书只是它的副产品。成绩固然重要,但考试得出的只是一些很抽象的分数,体现不了一个人的全部价值,不应该成为同学们的全部追求。应该更注重自己综合能力的提升,要拿出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来证明自己的实力。你不要因为美术高考打了高分而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了,到处炫耀;美术高考成绩不理想就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学会,对自己丧失信心;真正懂得美术的人会从画面里看到你的能力和水平、甚至是你对生活的态度等等。只是你现在还没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方法而已。所以,我们要调整好学习心态,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以更轻松的姿态去迎接艺考的挑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对美术特长生教育教学的探索,在教学中牢固树立和贯彻科学育人观,学生经过两年多的专业训练,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考取自己理想的大学,其中不少同学能考上全国重点美院。

九、总结经验,自我反思 这几年来,我校的美术特长生人数由少到多,专业素质由弱到强,首先离不开领导的重视,美术专业教师也付出了很多,以执着的精神,全力以赴投入其中,甘于奉献,积极地探索如何有效地实施高中美术特长生的教育培养模式,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与终身发展,使教育对象获得多方面成功。并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取得了一些好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训练工作当中专业教师要在以下四点中狠下功夫:

“以人为本、开拓眼界、抓住规律、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开拓眼界:多读精品,多临摹精品,多学大师的绘画技巧和方法,多与外界交流,提高自己的审美眼光和表现能力。

抓住规律:在这里指掌握绘画的规律,多看,多动脑思考,多学习,多练习。。。。。。

全面发展: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人成才。我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将美术的学科与教育功能相结合, 重新认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立足于学生成才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努力探索美术专业生的教学规律,带好每一个美术生,让每一个美术生都能闪光,让学生的每个梦想都开花!

第16篇:探究课教案

1.飞机升空的道理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的“飞机升空的道理”为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物理知识方面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科学,探索新知方面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运动流体特性方面科学知识的体验。

2、通过实验活动,学习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3、通过学习实验活动,让学生了解运动流体特性方面的知识,初步明白飞机升空的道理,并能简单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悟研究事物最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初步知道运动流体的特性。 教学难点:

由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而推导出科学结论是较为困难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和引导。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由插图和一段话直接切入主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要复习一下关于大气压力的知识。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飞机升空的道理”,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① 教师要先熟悉实验,要准备一套实验器材,并能很好的操作。 ② 要注意收集相关资料,制作视频课件。 ③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准备活动器材:

3张A4白纸、学生用剪刀、胶带、直尺等活动用具。 ④ 进行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

提示本节活动是通过不同的气流小实验研究飞机升空的道理。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对“气流实验”进行必要的解析。

落实提示内容关于“各项吹气小实验都不要太用力、要吹得平稳”。的要求,实验效果才更好。

活动过程: 进行三项实验 实验一

是通过“吹不开的纸”的实验让学生初步理解“纸间空气流动快了,则纸间压力减小了”的道理。

实验一是全课的基础,教学进程不要太快。让每个学生都亲自试一试,这样得出来的结论,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实验二

是通过“吹起来的纸条” 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空气流动快的地方,空气压力就减小了”的道理。

实验二与实验一的区别在于纸条由垂直状态而升起来,为本课题的研究又靠近了一步。教学中教师在语言描述上多使用“升起来”的语句,这样就为进一步的研究做了铺垫。 这个实验也要让每个学生都亲自试一试。 实验三

是通过“模拟机翼升起”的实验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实验难度较大,教师要根据自己实验的体验进行指导:一是怎样制作好“模拟机翼”,二是怎样进行实验。

其中“思考问题”要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理解,虽然有一定难度学生还是可以理解的。最后演示相关的视频课件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引入小组讨论,关键的是两个问题:一是飞机起动后要逐步提高速度,二是速度越快空气在机翼上下产生的压力差才越大。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既总结了全课的三个实验,又把课题研究做了相应的结论。 要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讲解,以加强对课题结论的理解。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由历史事件的介绍,由气体引伸到液体,向学生展示了流体力学共同规律。 建议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提示同学要采用本课实验中的结论,结合图6进行研究。 2.应注意的问题

(1)组织好实验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 (2)不要过分强调概念性知识,让学生有所感悟即可。

四、背景资料 1.伯努利效应

丹尼尔·伯努利是瑞士著名的科学家。他将牛顿力学引入流体力学进行研究,出版了不朽的名著《流体力学》。1726年,伯努利在实验中发现:流体速度加快时,物体与流体接触的界面上的压力减小。这一发现就是“伯努利效应”。它被广泛应用于飞行器上。在飞机问世前,人们研制了大量的滑翔机。滑翔机与飞机的受力基本相同。不同的是飞机有动力,飞行员能够有效地操纵。

2.是什么力量驱使两船相撞呢?原来流体流动时,内部的压强与流速有关,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由于这一原因,当两艘船平行向前时,两船之间的水比外侧的水流得快,即两船之间的压强比船外侧水的压强小得多。由于船外侧海水对船舷的巨大推力,迫使两船急速靠近乃至相撞。

3.飞速前进的火车在车厢周围造成很强的气流,会对旁边的物体产生吸引作用,如火车以时速100公里行进时,可产生很大的压强,所以当火车开来时人不能离铁轨太近,否则容易发生事故。

4.压力与压强:支撑面所受的与面垂直的作用力为压力,又称正压力,垂直的作用在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力为压强。

5.人们了解气体流动的性质后,可以充分利用它来为人类服务,这方面有很多事例。飞翔在天空的飞机就利用这个道理升空的。机翼的形状是流线型,下面平直,上面圆拱,飞行时流过机翼上方的气流速度大,流过机翼下方的气流速度小,机翼下表面的压力要比上面大,使飞机受到一个升力,进而在空中飞行。

2.“框架结构”的研究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框架结构的研究”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搭建结构”方面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钻研、举一反三,拓宽自身科学知识的科学态度。

2.通过“木筷举重”的活动,学习科学的选择使用材料,制成“框架”作品,逐步提高分析各部件在整体中作用的能力。3.通过动手制作活动,了解一些搭建结构方面的科学知识及三角形稳定性的知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通过实验了解三角形框架不易变形且能使框架的稳定性增强的特点。

2.在“立体框架承重”的竞赛活动中,学知识、学方法、学技能、学合作,创造出不同式样的新颖框架。

三、指导策略

1.在搭建框架结构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

(框架见书上)

2.搭建“框架结构” 是活动中的重点。要求学生分工合作,按“要求”落实以后再动手做。尤其是要求③中,计算材料是任何工程都不可缺的,而且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斜杆要比横、竖杆长些,这一知识点,让学生自己去感悟。

3.竞赛是培养竞争意识及合作精神。因此,时间限定在15~20分钟内,由老师称重后,排出名次。

4.本课的课堂组织工作尤为重要,尤其是搭建、称重、评比等过程,请老师考虑周全,做到安全有序。

5.注意安全教育,在剪裁木筷长度的环节中,再三叮嘱使用剪刀的安全。

6.课后让同学搜集我们周围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实例,如桥梁、大型建筑„„。

3.捆管子的数学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的“捆同尺寸多根圆形管用绳子长度的规律”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知识为实践服务的科学态度,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感悟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活动,初步知道捆同尺寸多根圆形管用绳子长度的公式应用及相关知识。

二、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研究探索问题的方法。教学活动中以让学生感悟为主,在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方法。

本课教学难点是3根管子周长计算和公式的总结,教师要做好指导。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由插图和一段话直接切入主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实物演示捆管子的情况并设疑:“有没有可以计算的方法?能不能用我们自己的能力研究出一个简易的方法?”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捆同尺寸多根圆形管用绳子长度的规律”,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教师按小组准备以下实验器材:

直尺1把、三角尺两把、软米尺一条(裁剪衣服用的尺)、空易拉罐5个、线绳等。 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 制作课件,提升教学效果。

要进行安全教育,防止易拉罐伤手。 活动设计:

提示本节活动是通过分别捆2—5个易拉罐的实验,研究捆若干根圆形管子所用绳子长度的规律。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教材首先安排了实验的准备活动,测量一个易拉罐的直径。 学生可按教材提示的方法进行,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测量。 教师在各小组测量的基础上推出一个较为标准的直径数值。 接着安排了两项实验 实验一

包括两项活动,进行捆2—5个易拉罐线绳长度的研究。

教学中教师要重点抓好两个易拉罐线绳长度测量方法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研究捆四个易拉罐线绳长度测量方法。 教师再指导研究捆三个易拉罐线绳长度测量方法,学生再以小组为单位自主研究捆五个易拉罐线绳长度测量方法。

最后引导学生参考图7初步总结出计算公式。 实验二

结合图8引导学生研究捆多根圆管形物体线绳长度的方法与公式。要指导学生分析中心圆管与计算多根圆管形物体线绳长度的关系。

思考问题(图9)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给出两段内容,第一段内容是总结实验的结论。 教师可以用回放课件小组讨论办法实施教学活动。关于第二段内容要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研究。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是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的实践研究活动。 建议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2.应注意的问题

要用启发式教学,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四、背景资料 关于公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绳子长度正好是管子直径与根数的积和一个圆周长的和。 即:直径×根数+圆的周长=绳子长度

4.神奇的莫比乌斯圈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有关“莫比乌斯圈”的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猜想、验证是探索科学规律的必要手段,培养学生具有认识科学、了解科学、掌握科学的信心。2.通过“莫比乌斯圈”的趣味活动,使学生对新现象,新知识能独立思考,能进行猜想验证,逐渐形成独立探究的能力。

3.以“莫比乌斯圈”为载体,引导学生逐步提高学习与研究的水平。

二、重点难点分析

通过实验探索“莫比乌斯圈”的神奇特点,体味数学的神奇魅力。

三、指导策略及相关答案

1.实验一:认识“莫比乌斯圈”中,纸条第一次对接(图2)与纸条第二次对接(图4),观察两个纸圈的不同之处,找出第二个纸圈的特点。

①在纸圈的中线位置,任选一个为起点,用红色沿中线一直画下去,会发现这条线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

②还在这纸圈“边”上,用红色从这个红点开始沿着这个“边”一直用手指摸下去,会发现手指又摸到原来的红点上。

这就是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在1853年发现,因此人们把它称作:“莫比乌斯圈”(图4) 2.实验二:体验“莫比乌斯圈”中,在“圈”的中间画一条中线(图6),用剪刀沿着“莫比乌斯圈”的中线剪开,猜想是他会“变”成什么样子?答案:剪开后是一个较大的纸圈 沿纸圈中线剪开,剪刀沿中线可以经过里外两个面,再回到出发点,并不会一分为二,而成为一个较大的纸圈。

通过剪开后,结果初步感受到“莫比乌斯圈”的神奇。

为再次感受“莫比乌斯圈”的神奇,可再加一个实验。如果:再沿着剪后的大纸圈的中线剪开,就会成两个跨在一起的纸圈。为了感受“莫比乌斯圈”的神奇之处,可以让同学们剪一下试试。先猜想,后实验。答案:再沿着剪后的大纸圈的中线剪开后,是右图,两个跨在一起的纸圈。

3.“探索延伸“中的“莫比乌斯圈”的另一种神奇 沿着其中带颜色的任意一条边线剪开,猜一猜要剪几次?剪后是个什么样子?先猜想,后实验。

①只需剪一次(很多同学都想剪两次) ②剪后是:一个大圈跨着一个小圈。

4.让学生逐步认识“莫比乌斯圈”的每个过程中,都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感受的空间,在探索中体味数学的神奇魅力。

小游戏:加深学生们对“莫比乌斯圈”神奇特点的进一步理解,为探讨它的用途做一些启示与铺垫。

5.进行安全操作教育。

5.为什么系安全带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的“为什么要系安全带?”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这一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用科学的道理分析生活中各种现象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身边的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2.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学习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让学生了解有关为什么要系安全带的知识,从中体会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道理,并学习解释有关的生活现象。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本课以学生分析实验以及解释生活中有关现象为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是“探索延伸”的实验操作与道理的理解。 前面研究的内容都是属于运动的物体有惯性的内容。而此处是静止的物体有惯性,这必然存在一定难度,教师要做好指导。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由插图和一段话直接切入主题。教师进入新课时可以结合实际事例展开教学活动,则更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为什么要系安全带?”,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①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为学生准备活动器材:

两把学生用尺、一块橡皮、几枚相同的圆形棋子、小玩偶、胶带等。 ② 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资料,制作视频课件。 ③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

提示本节活动是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归钠概括科学道理为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进行两项实验 实验一

是通过“运动物体突然停止时产生的现象”的实验研究求证“为什么要系安全带?”的基本道理。

又分做两个实验来进行。

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实验程序进行。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认真研究“思考问题”栏目内容。

小组内每个同学都要亲手实验,以获得体验,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实验二

是通过实验研究本课主题,用小玩偶形象的进行实验,使学生既明理又认同了“为什么要系安全带?”的道理。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注意使学生明白严格按实验操作程序进行,才能达到满意的实验效果。

对“小知识”的学习,如果能够有实物来帮助同学理解会有更好的效果。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给出三段内容,第一段内容是实验的总结和结论,第二段内容是对课题研究结果的认同。第三段是学生的体会。

教师可以用回放课件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方式实施教学活动。关于学生的体会,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收获。 (5)探索延伸

是静止惯性的研究,教师可以以智力竞赛形式进入研究,如:用什么办法把最下面棋子取出而棋塔不倒?

要利用上面知识来引导。在各小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验,逐步引起思考得出结论。 2.应注意的问题

(1)要用启发式教学,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实验。 (2)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要多举生活中的实例来印证研究的结果。

(3)本课讲的是惯性知识但没有提出这一概念,如果学生掌握并不困难,也可以导出这个概念。

四、背景资料

1.基本定义: 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2.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具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有惯性,运动的物体也有惯性;不受任何外力的物体有惯性,受力的物体也有惯性。

3.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因此质量也称为惯性质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同一个物体静止时的惯性大小与它运动时的惯性大小是相同的。

4.惯性大小反映了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惰性程度。物体的质量越大,它的惯性越大,表明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本领越强,外界试图改变它的运动状态所需要付出的努力也就越大。

5.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是力。

6.物体所具有的惯性总是在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才表现出来,这就是惯性现象。如乘客具有的惯性只有在汽车突然启动或突然刹车或突然拐弯时才表现出来。 7.高速行驶的汽车刹车后不易停下来,并不是因为汽车的惯性大,而是因为汽车速度越快,汽车的动能越大,刹车后要使汽车停下来,地面对汽车的摩擦力所要做的功越多,汽车滑行距离越远的缘故。

8.实际生活中,许多场合需要利用惯性来为我们服务,如用力拍打衣服可以去掉衣服上附着的灰尘;将锤柄在水泥地面上敲击几下,可以把锤头牢牢套在锤柄上。也有许多情况下,我们需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如为防止汽车突然刹车而伤害司机与乘客,所以交管部门规定,前排的司机和乘客必须系牢安全带。 9.汽车安全带

汽车的时速在每小时60千米以下,使用安全带可以减少交通事故中死亡率的80%,真是这一“带”值千金。汽车安全带慢慢地拉动时,不会锁紧,猛烈拉动时才会锁紧,以确保司机与乘客的安全。原理是当迅速拉动安全带时,安全带会带动一个轴转动,轴上的一个装置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可以卡住安全带,并锁紧。

10.惯性玩具汽车,很受家长和儿童欢迎。玩时,不用电池或上弦,只需将它的后轮在地面上轻轻蹭几下,然后松开手,它就会呜呜叫着走出好远。这是因为在它的后轴上装着一个质量比较大的小轮——飞轮,当后轮因蹭地而快速转动时,飞轮也被带动而快速地旋转起来,它就储存了许多转动动能,当人放手后,它就把储存的转动动能逐渐释放出来,可以使汽车向前运动好长一段距离。这就是飞轮储能器的原理。

11.把飞轮储能器用于城市公共交通工具,也会展现出诱人的前景。用飞轮惯性汽车代替公共交通中的燃油汽车也是办法之一。已设计成功的飞轮惯性汽车,是利用站台上的电力设备使车上的飞轮高速旋转起来。飞轮装在车内的真空室里,以尽量减少因空气阻力而造成的动能损失。飞轮所储的能量足以保障汽车运行到下一个站台。不久的将来,人们就可以乘坐这种汽车了。

12.近年来有人提出将飞轮储能技术用于航天的方案。在航天器里,用磁力悬浮的飞轮,转速可达每分钟20000转,代替化学蓄电池,用以储存航天器的太阳能电池板收集到的太阳能。这种设备的容量大,寿命也长。

6.你的拳头有多大

一、目的要求

1.通过“你的拳头有多大?”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物理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钻研、举一反

三、拓宽自身科学知识的科学态度。2.通过检验拳头大小的实验,培养学生具有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物体力和运用数学方法计算实验数据的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有关“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及浮力方面的知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通过测量橡皮泥体积的实验,学会重量与体积的换算方法: 1升水=1000立方厘米 1升水重1000克

所以1克=1立方厘米水

2.举一反三学会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的方法。

三、指导策略

1.实验一:用正方体体积是27立方厘米的橡皮泥,得出:称量增加了27克,橡皮泥体积是27立方厘米。取出橡皮泥,把橡皮泥捏成不规则形状,重复实验一的实验得出的结果,让学生自己说说对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认识。 2.实验二:测量拳头大小

引导学生知道拳头是不规则的物体,同实验一的方法,可以测出拳头的体积,谁的体积大,谁的拳头就大。

3.为了让学生体验拳头大小的过程,可组织同学依次到讲台上测量,并由同学一一记录。4.实验二中的思考问题:“物体的体积与质量(重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实验中,为什么通过电子秤秤量能测量自己的拳头大小呢?”这一问题是巩固1升水=1000立方米,1升水恰重100克,所以1克=1立方厘米的计算方法。

四、参考资料

阿基米德:古希腊的学者。重要贡献是发现了杠杆原理和计算浮力的“阿基米德原理”。 “探索延伸”中的故事虽是传说,但是根据阿基米德的“测量不规则物体”的原理编写的。

7.建筑艺术中的黄金数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的“建筑艺术中的黄金数”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质疑、求真、探索的科学精神。

2.通过探讨与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研究事物的乐趣,锻炼推理能力,感悟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3.活动中使学生知道什么是“黄金数”及它的实践意义,并学习有关的知识。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感悟研究方法。对“黄金数”有初步认识。教学的难点是关于寻找生活实例中的黄金数问题。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由插图和一段话直接切入主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在介绍天津广播电视塔概况下,结合视频课件提出天津电视塔挺拔秀美,巍峨壮观,这与瞭望厅、

旋转餐厅设在250多米处大有关系的问题,引起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兴趣。(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建筑艺术中的黄金数”,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①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准备活动器材:

A4白纸3张、直尺1把、计算器活动用品等 ② 收集有关 “黄金数”应用的资料。 活动设计:

明确本课学习方法是通过实验、观察、对比研究建筑艺术中的黄金数。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进行三项实验 实验一

是通过测量矩形,认识“黄金数”

教学中教师可以从19世纪中叶,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曾经做过一次别出心裁的试验,他召开的一次“矩形展览会”讲起,再让学生动手实验,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水到渠成的导出“黄金数”。

在这里可以让学生把这一数值背记下来。 实验二

是通过模拟“建筑模型展览会”,体验黄金数

教学中让学生实际测量,会自然的认为“黄金数”是艺术的美。 如果有的同学有相反意见,也不能认为是错误的,大多数同学会认为“黄金数”是艺术的美。 对于其比值要采取接近值。 实验三

是通过研究世界著名建筑物与黄金数的关系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黄金数”。 教学中让学生量一量,算一算,去感悟“黄金数”的意义。

如果校园中有某个符合“黄金数”的建筑物,教师把它引进教学中会有更好的效果。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给出三段内容,第一段内容是实验的回顾与总结。第二段内容是建筑艺术中数学的延伸,列举了“对称”和“曲线”。 教师可以用相关图片加以介绍。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研究生活中实用事例。建议用小组活动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提示同学要采用本课实验中的方法和结论进行研究,并启发学生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研究。

2.应注意的问题

要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研究问题的方法,课要上得生动活泼。

四、背景资料

1.黄金分割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数学家欧多克斯发现把一条线段分为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与全长之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一部分之比。其比值是一个无理数,取其三位数的近似 值为0.618。由于按此比例设计的造型十分美丽,因此,称为“黄金分割”。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数字,也称0.618为“黄金数”。这个数值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绘

画、雕刻、音乐、建筑等艺术领域,而且在管理、工程设计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黄金分割”具有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和谐性,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 例如:五角星可以找到所有线段之间的关系都符合黄金分割比。,正五边形的对角线连接以后,所有的三角形都是黄金分割三角形。 2.有趣的是,0.618这个数字在自然界和人们生活中到处可见:门窗的宽长之比是0.618„„;有些植物茎上,两个相邻叶柄的夹角也恰好把圆分成1∶0.618„„

的两条半径的夹角。而且这种角度对植物通风和采光效果最佳。人们还发现,一些名画、雕塑、摄影作品的主题,大多在画面的0.618„„处。

3.19世纪中叶,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曾经做过一次别出心裁的试验。他召开一次“矩形展览会”,会上展出了他精心制作的各种矩形,并要求参观者投票选择各 自认为最美的矩形。结果以下四种矩形入选:(单位不计)

矩形长

宽与长之比 1. 8

5 5 :8 = 0.625 2.1

3 8

8 :13 = 0.615 3.

21 13

13 :21 = 0.619 4.3

4 21

21 :34 = 0.618 有趣的是,所得的四个矩形的长与宽,它们的比都接近于0.618。

8.叠正方体纸盒

一、目的要求

1、通过以“叠正方体纸盒”为内容的实验研究活动,引起学生对有关包装盒方面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兴趣。

2、通过活动,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和方法。

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使学生了解哪些六方平面能叠成正方体纸盒以及一些有关包装盒方面的知识。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知道哪些六方平面能叠成正方体纸盒的内容。培养动脑动手能力,感悟中理解空间概念。

教学难点是“活动延伸”的思考与实践。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由插图和一段话直接切入主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要指导学生有目的的观看插图,为后面环节进行铺垫。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叠正方体纸盒”的问题,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①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准备活动器材:

一把学生用剪刀、一个正方体小纸盒及白纸等学用品。

② 教师课前制作一个包装盒和一个包装盒的展开件,收集符合本课教学要求的包装盒,辅导学生制作包装盒用的剪刀、彩色笔、胶水以及包装盒的一些实用图案等。 ③ 进行实验的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

提示本节活动是通过拆、剪、叠等方法研究能叠成正方体纸盒的展开图有多少种,并探讨其中规律。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进行四项实验 实验一

是通过“拆包装盒”让学生初步认识“叠正方体纸盒”的相关问题。 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住两个问题,为下面的研究打好基础。 一是学生对展开图的认知。 二是让学生理解“连方”概念。 实验二

是对

二、

五、

六、连方叠正方体纸盒的研究。通过描图、剪图、叠图进行研究,研究中如果学生能直接看出来该展开图能叠成正方体纸盒,是可以肯定的。 教学中对于

五、六连方不能叠成正方体纸盒的道理是实验二研究出结论的重点内容。关键是纸盒的六个面,其中有一对面占去两个面,只还剩四个面,因此最多是四连方。要结合实物去讨论研究。 实验三

是对三连方的研究。

操作程序如实验一,完全可以让同学自主进行实验。 提醒同学小组内要分工合作共同进行实验研究。 实验四

是对四连方的研究。

操作程序如实验一,可以让同学自主进行实验。

关键是把握好能叠成正方体纸盒展开图的共同特点,也就是规律的提出。应在实验后,在小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再适时做出总结。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给出两部分内容,一部分内容是实验的回顾。另一部分内容是实验的结论。 教师可以让小组内同学讨论,理顺结论,再进行交流。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是在叠成正方体纸盒展开图研究基础上的延伸活动,是研究一个正方体包装纸盒的展开图。让学生把设计与制作结合起来,教学效果会更好。 2.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亲自动手作实验。

(2)组织好实验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强调小组内同学要分工合作完成研究任务。

四、背景资料

1、包装盒的有关知识 (1)包装盒设计的概念:

包装盒设计是一门产品信息传达和视觉审美传达相结合的设计,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设计。 (2)包装盒设计的特点:

①包装盒要既能保护商品,便于运输、携带、储藏,又能美化生活。 ②包装盒要鲜明地标明商品的名称。

③包装盒的造型要具有独特的风格,有新鲜感。 ④包装盒要具有比较鲜明的识别标志。 ⑤包装盒要能使购物者产生购买的欲望。

⑥包装盒要在色彩处理上与商品的品质、类别、分量达到统一与调和的效果。 (3)包装盒设计的形式:

商品包装的形式很多,其中以纸盒较多。纸盒设计分为结构设计和装潢设计,两者结合才能产生完美的效果。 ① 结构设计:

常见的纸盒在结构形式上分为:六面体、圆柱体和多面体数种。其中以六面体形式的纸盒应用最多。 ② 装潢设计:

文字、图形、标志、色彩是装潢设计中的四大要素。

盒面装饰一般以文字为主,纹样为辅, 字体要书写得正确美观。文字既可作设计标志用,也可作说明用。甚至在一件包装设计中完全用文字表现,也能朴素无华地突出重点。

纸盒装饰的图形要和商品内容一致。中国的包装盒应该体现中国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如用中国画,中国书法,使我们的包装盒设计具有民族风格。 标志的设计要使人容易记住。

商品包装设计中的色彩效果,具有提高商品销路的决定作用。因此,盒面装饰应色调统一明快,引人注意。

(4)纸盒包装设计的步骤: ① 要确定纸盒的造型和展开图。

② 确定哪个面是主要的,哪个面是次要的,哪个面要装饰,哪个面不要装饰。 ③画稿与着色。

2、六个正方形的连接:一共约有35种不同的排法,其中约有11种可以剪折成立方体纸盒。

9.物体振动实验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的“物体的振动”为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的研究兴趣。 2.在学习与实验活动中,让学生学习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使学生知道物体振动的一些现象和科学道理,并认识物体振动的危害与变害为利的事例与道理,学习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振动现象。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物体振动相互影响的实验与道理。并学习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这也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师要做好指导。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以引言为切入点并演示一些筒易振动小实验,联系到钟摆的摆动而自然切入主题,提出物体振动有时带来的是福,有时带来的是祸的问题,引起学生学习研究兴趣。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物体的振动”,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①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为学生准备活动器材:

实验铁架台2台、带钩环的大小相等的小重物3个(如小锁头),45厘米长线绳2根、70厘米长线绳1根、30厘米长线绳1根、曲别针3个、计时表1块(一般电子表亦可)。 ② 收集有关“共振”现象产生的利与弊资料。制作视频课件,组装好一套实验器材。 ③ 进行操作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

本节活动是利用悬挂重物进行振动实验,通过实验研究物体振动的一些特点和科学道理,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进行三项实验 实验前按小组进行器材组装。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模仿教师的器材组装好小组的实验器材。 实验一

是通过实验测定物件A、B、C的固有频率。

对于“思考问题”教师要做好辅导使学生能较好掌握这些内容为以下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学生对物体振动问题是比较生疏的,尤其对摆动也是振动的一种,在理解上更困难一些。 教学活动中要注意使学生明白,要严格按实验操作程序进行,才能取得满意的实验效果。 要指导小组做好分工。

可以交流测试情况,得出统一认识。 实验二和实验三

是研究物体振动相互影响的实验,就是研究物体的共振问题。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住两点: 一是要强调每分钟振动次数,二是每分钟振动次数相同的物件在实验时发生什么情况,不相同的又发生什么情况。推理出结果。

在进行这两个实验教学活动时,建议教师先演示实验,边设疑、边演示、边推理。在师生对知识认同较顺畅时,再由学生进行实验,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对于学生的实验要强调分工合作和按实验操作程序进行实验的要求。 (4)探索发现

给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是实验的总结,给出实验的结论。 当两个物体每分钟振动次数一样的时候,由一个物体的振动就会引起另一个物体的振动。第二部分内容是例举了历史上的一场悲剧,由于共振引起大桥倒塌。此点教师可以参考背景资料讲解这一事件。

关于人们利用共振的现象造福于人类的事例,教师能借助教学课件演示一下效果会更好。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研究生活中实用事例。建议与学挍的参观活动结合起来进行。条件不具备也要采用演示课件的办法进行教学。。 启发学生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研究。 2.应注意的问题

(1)关于一些概念如“频率”、“固有频率”、“共振”等本课都没有给出,教学中如果学生可以接受,不妨引入,这样教学进行起来更为顺手。

(2)组织好实验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

四、背景资料

1.如果使物体振动起来以后,不再对它施加外力,任其自然,这种振动就叫自由振动,也叫固有振动。

2.物体在自由振动时,它的频率是一定的,这个频率就叫这个物体的固有频率。3.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当一个发生振动时,引起另—个物体振动,叫共振。 4.1906年的一天,一支沙皇俄国的军队迈着整齐的步伐,通过彼得堡附近的丰坦卡河大桥时突然桥身断裂,造成桥毁人亡的悲剧。调查表明,桥本身相当坚固,军队的总重量也不会把桥压垮。那么,大桥究竟是如何断裂的呢?原来是共振造成的。

5.1940年11月7日,美国新建的一座跨度为850米的悬索桥,突然在一场大风中坍塌——那天的风速是19米/秒。在大风中,那桥面扭曲跳动,越跳越厉害,最后断毁。罪魁祸首就是共振。

6.为了避免发生破坏性的共振,世界各国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大队人马要便步过桥。建造铁路桥梁时,绝对不能让桥梁的固有频率与车轮撞击接轨处的振动频率相近,以防止共振,使乘客免受颠簸之苦。登山运动员禁止高声说话,避免由于空气的振动引起雪层共振而发生雪崩。

7.共振在更多的场合却是我们的朋友。人的耳朵之所以能“听音”,全在于人耳中有精巧绝伦的共振系统。

10.握手次数的研究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握手次数的研究”的探索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锻炼思考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谨踏实的学习态度。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能积极思考,探究其中原因的兴趣。3.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等差级数”“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多人不重复握手次数的计算规律。

难点:通过五位同学演练握手次数,分析推导出计算规律的过程。

三、指导策略及相关答案:

1.建议:课前请老师准备A、B、C、D、E五张卡挂在五位同学的胸前,依次2人(A、B)、3人(A、B、C)、4人(A、B、C、D)、5人(A、B、C、D、E)演示不重复握手的次数,在监督员监督下,记数员作出记录。

2.把记录握手次数填写在第46页的表中。

3.对照第47页分析内容,复核不重复握手次数的正确与否。对照过程中要知道“P”代表握手人数,“n”代表握手次数,为推导计算规律打下基础。 4.找规律:

由n=1+2+3+„+(p-1)推导到n=,了解p人不重复握手次数的逐步过程(参看第47页“提示”栏)

特别让学生理解推导过程中的p-1的其中含意,启发学生讨论一下。

5.在“探索发现”栏目中,以“顶点连线数”即是不重复握手的次数总和。让同学用8个顶点练习一下。

6.“发散思考”栏目中“钥匙与锁”的答案如下: 对于第一把钥匙而言,配对所需次数,最多试7次。第二把钥匙,最多试6次,第三把钥匙,最多试5次,第四把钥匙,最多试4次,第五把钥匙,最多试3次,第六把钥匙,最多试2次,第七把钥匙,最多试1次。到第七把钥匙时,只试1次,便可分辨最后两把钥匙属于哪一把锁了。因此,对于锁与钥匙所需次数,应为(1+2+3+„„7)共28次。 设p为锁的数量,n为开锁的次数。 则:n=1+2+3+„„(p-1)

7.本课的两个活动都是生活中身边的科学问题,问题的提出体现了基础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学生不但掌握知识,而且能联系实际加以应用,不但有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学习方法的改进,而且对更多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

因此,要以学生为主体,营造有利于他们学习、活动的种种环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和大胆实践。

1.级数:把一个数列a1,a2,a3„„an„的项依次加起来所得的表达式a1+a2+a3+a4„„an叫做级数。

2.等差数列:也叫算术数列(旧称“算术级数”)。后一项与前一项的差总相等的数列。如:10,14,18,22„„是一个等差数列。(后一项与前一项的差数总等于4)。 3.等差级数:也叫算术级数。把等差数列的各项依次相加,所得的级数。 (摘自2001年版的《新华词典》) 11.老国王的地图

一、目的要求

1.通过“老国王的地图与‘四色’问题”的课题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四色问题”方面知识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世界数学难题的了解。

2.通过对给地图着色的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的能力。3.使学生初步了解“四色问题”的知识。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四色问题”。

教学难点是由“老国王的地图” 到推导出 “四色”问题是本课的难点,教师要在辅导上下些功夫。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从讲解“老国王的地图”的故事入手导入新课,引出“四色问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老国王的地图与‘四色’问题”,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① 课前教师需要准备有关地图,制作教学课件。 ② 课前学生需要准备好彩色笔、白纸等学习用品。

③ 有条件的可以将需要学生描下的图,课前给学生印好,这样可以节约大量教学时间。 活动设计:

本节活动课是通过画“老国王的地图”和给地图着色的实验,探讨给地图着色至少需要几种颜色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进行两项实验操作完成这一课题的研究。 实验一

是通过王子们分地画图的实验,导出四色问题。

这一实验是分成三步进行的,由把土地分成三份、分成四份、到分成五份,逐步深入到课题的中心。

教学过程中,要时时把握住用几种颜色的问题。如:把土地分成三份成功了,那么用颜色来区分,用几种颜色合适?是不是因为每一个区城都和另外两个区域相接,因此区分三个区域用三种颜色就可以了。

这里教师一定努力让学生弄清楚:每一个区城都和另外两个区域相接与最少用几种颜色的关系。

把土地分成四份时也是要强调每一个区城都和另外三个区域相接与最少用几种颜色的关系。 当要把土地分成五份时由于不可能实现,也就是说一张地图每一个区域和另外区域相接,最多只能和三个区域相接,因此用四种颜色就够了。

这个推导过程有一定难度,教师要下功夫解决好这一问题。 实验二

是通过看地图和给示意图着色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四色”问题。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给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是实验的回顾与总结。第二部分内容是介绍在实际应用上的问题,有时由于实际需要在绘制地图时用了四种以上颜色。 可以让学生看中国政区图来理解这一问题。 (5)探索延伸

是用所学知识进行的一次实践活动,可以先用数字代替颜色,先标号再涂色的办法,这样比较稳妥。

2.应注意的问题

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研究问题的方法。

四、背景资料

1.世界六大数学难题是:三等分角问题、立方倍积问题、化圆为方问题、四色问题、费尔马大定理、哥德巴赫猜想。

2.“老国王的地图”结论是不能划分开。从故事中想到的是:

王子们打开老国王留下的锦盒,里面并没有什么地图,只有老国王的一封亲笔信。信中嘱咐王子们要精诚团结,不要分裂,合则存,分则亡。这时王子们才明白,遗嘱中的地图是画不出来的。

这个古老的传说告诉我们,平面上的5个区域,要求其中每一个区域都与其他4个区域相邻是不可能的。 这也说明画一个地图,四种颜色就可以了。 3.关于“四色问题”的研究

近100年来,人们一直在研究四色问题,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存在一个最大困难:数学家所提供的检验四色定理的方法太复杂,人们难以实现。

1976年9月,美国数学学会公布了一个震动人心的消息,美国数学家阿佩尔和哈肯,用3台高速电子计算机运行1200小时,作了100亿个判断,终于证明了四色问题是对的。此时,这个数学难题已延续124年。从此,四色问题变成了四色定理。 这是人类首次依靠电子计算机的帮助解决的著名数学难题。人类靠机器“完成了人没有能够完成的事情”,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怎样检验阿佩尔和哈肯的证明呢?显然,这还得靠电子计算机。难道电子计算机就不会出现差错吗? 有些数学家问:能不能给出一个简洁的手算证明?另一些数学家则反问:数学定理的证明一定要手算的证明才算是证明吗 可见“问题”并没有结束。

12.圆形物品的研究

一、目的要求

1.通过以“圆形物品的优点”为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

2.通过研究活动,让学生感悟研究科学问题的方法。

3.使学生初步了解在生活当中大量圆形物品在使用上的优点和相关知识。并学习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有关现象。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习由实验推导出圆形物品的优点。 教学难点是实验二的实验与推理。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由研究分折插图进入新课,让学生例举各种圆形物品的例子,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设问:“为什么要用圆形的,除了圆形给人以美感外,还有什么更多的道理吗?”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圆形物品的优点”,与引言连成一体,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①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为学生准备活动器材:

方型食品罐2个、饮料瓶2个、A4白纸3张、胶水、干净砂子、小铲等。

② 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制作视频课件,有条件的要准备一些安全的让学生进行实验的物品,使研究气氛更具有趣味性。 ③ 进行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

本节活动是通过对圆形物品进行模拟实验,研究圆形物品的优点。了解其中的一些科学道理,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进行四项实验 实验一

是通过比较、体验、观察,研究圆形物品的优点。让学生在小组内各抒己见的基础上,全班再进行交流。

不一定追求统一答案。 实验二

是通过感觉圆形车轮的好处,即研究圆形车轮与方形车轮在动时它的中心距地面高低变化情况,由此联系到坐这样两种车的感觉,逐步理解圆形车轮的优点。 教学时建议用演示视频课件办法进行讲解,会取得好的效果。教学中要生动形象的讲解乘坐这样两种车的感觉。 最后全班要做出小结。 实验三

是通过研究圆形物品的面积的实验探索“圆形物品的优点”。

教学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强调要分工合作。指导学生严格按照实验程序进行活动。 各小组进行汇报,教师做全班小结,导出标准答案。

教师在教学活动时,要细心做好各实验小组的组织工作,使更多同学进行实验操作。 实验四

是通过研究圆形物品容积的实验探索“圆形物品的优点”。

教学仍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强调要分工合作,按照实验程序完成实验。 教师做全班小结,导出标准答案。 (4)探索发现

教学中教师可用教材的语句,进行实验的总结。 教师可以用回放课件小组讨论方法实施教学活动。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研究其生活中两个实用事例。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理论服务于社会实践的道理。

建议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提示同学,要采用本课实验中的结论进行研究。 2.应注意的问题

要用启发式教学,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课要上的生动活泼,有较浓的趣味性。

四、背景资料

1.在人类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物品像车轮、杯子、瓶子、水管等等,它们的外形是圆的。为什么要用圆形,这除了圆给人以视觉的美感外,更重要的是由圆的性质决定的。 2.圆心到圆周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是圆的最基本的性质。

人们用圆的这种性质来制造车轮,车轴总是安装在车轮的圆心位置上,这样,车轴到车轮边缘的距离处处相等,也就是说,车在行进中,车轴离路面的距离总是一样的。只要路面平整,车子就不会上下颠簸,人坐在车上就感到平稳、舒服。假如车轮是方形的,那么车子在行进时,车轴到路面的距离时大时小,结果车子就会上下颠簸。

3.用同样长度的材料围成一个三角形或正方形或圆形,结果圆形的面积最大。所围成的空间容量也最大,人们利用这个性质,制造了各种用途的圆形制品。 4.树干为什么都是圆的? 世界上所有生物的生存,总是朝着对环境最有适应性的方向发展。树干呈圆柱形也是自身生长繁衍的需要。

(1)树木长成圆柱形,输送养料的效率最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水管、煤气管等都是圆的,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圆柱形物体具有用料最省、装的东西最多、输送也最快的特点。树木长成圆柱形,这就能给树木提供最大限度的养料的供给,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2)圆柱形具有最大的支持力。又高又大的树冠全靠一根主干支撑,特别是硕果累累的果树,须要强有力的树干支撑,才能维系生存。

(3)圆柱形的树干对防止外来伤害很有好处。树皮是树木输送营养物质的通道,皮层一旦中断,树干就会死亡,而树木是多年生的植物,它的一生难免要遭受很多外来的伤害,它没有棱、没有角,就不容易被动物啃掉或被其他物体摩擦碰伤。

大风吹来,也不容易把树木吹倒,圆形的树干不论风从哪个方向来,都容易沿着圆面的切线方向掠过,受影响的只是小小一部分。 5.果汁瓶为什么是圆的? 圆柱体的侧面是曲面,会感觉到光溜溜的,不像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个尖尖的角,所以我们握在手里就会特别舒服。另外,它还有一个圆形的平面,我们可以稳稳的把它们放在桌子上。瓶盖做成圆形可以拧紧,防止漏出液体。

13.找“搭档”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找搭档”的探究活动,引起学生对分析推理方面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主动思考、拓宽科学知识,树立客观求真、探索的科学精神。

2.初步培养学生对“条件”的整理与思辨、分析综合能力及推理判断能力。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了解一些符合逻辑的推理与判断方面的知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 通过“找搭档”的思维训练活动,提高学生的整理、思辨、分析等综合能力及推理判断能力。

三、指导策略及相关答案 1.本课有四个推理活动实例:

①四种图代表几?(以竞赛形式活动。) ②“找搭档”教给学生推理的思路。 共经历

①提出的问题, ②给出推理条件, ③指导推理程序,

④得出推理结果,四个过程。 让学生理解:“推理的过程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条件,得出一个新的判断的过程”。 ③让学生用学会的方法,推理“同年级的同学是谁?” ④用推理的方法,推导表中A、B、C方框中的代码。

2.在推理思维训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严谨、缜密。学会运用分析推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答案: ①

推理过程:

第一横排:24÷4=6„„„„=6 第二横排:[30-(6×2)]÷2=9„„„„=9 第一纵行:23-(6×2)-9=2„„„„=2 第三横排:20-9-2-6=3„„„„=3 ②实验三“同年级的同学是谁?” 答案:小林、小华、小刚是三年级学生 小明是四年级学生

小冬、小强是五年级学生 推理过程:

由⑥判断小林、小华是三年级学生。 由②判断小刚是三年级学生。 由③④判断小冬是五年级学生。

因为小刚和小冬不在同一年级、小刚在三年级,所以小冬是五年级学生。 由④可以判断小明是四年级学生。

因为小刚是三年级学生,小冬是五年级学生,小明与他们不在同一年级,所以小明是四年级学生。

由⑤可以判断小强是五年级学生。

因为小冬为小强补课,小冬是五年级学生,所以小强当然也是五年级学生。 ③“探索延伸”栏目:推导表中A、B、C的代码。

A代码为:7707

B代码为:110

3C代码为:9907

四、参考资料

1.推理:也称“推论”。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得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所根据的判断叫前提,根据前提所得到的判断叫结论。 2.判断:对所反映的对象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 3.根据:把某种事物作为结论的前提或语言行动的基础。 (选自2001版《新华词典》)

14.缺点列举发明

一、目的要求

1.通过以对小发明技法之一缺点列举法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小发明活动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2.在研究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小发明技法缺点列举法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学生创新技能。 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缺点列举法小发明方面的有关知识。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了解发明技法之一缺点列举法的操作规律。 教学的难点是运用发明技法缺点列举法进行小发明的设计活动。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引导学生在观看题图,阅读开篇语中初步明确什么是缺点列举发明技法。进而引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缺点列举发明技法的特点”,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准备有关的投影图片与实物,使活动更具有趣味性,提高活动效果。 活动设计:

提示本节课是通过研究身边许多釆用缺点列举发明技法而发明的新物品,分析它的特点、找出它的规律,实践缺点列举发明技法的一次发明研究活动。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准备阶段,学习发明信息,了解缺点列举发明技法的特点与规律。

教学中对这条信息的处理,可读、可讲,注意效果。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什么是缺点列举发明技法,要求学生理解即可。 活动过程: 进行三项实验 实验一

是分析相关物品,探索“缺点列举发明技法”的规律。

通过普通信筒、台式电脑、普通机械手表的缺点列举,到改革缺点,发明新物品的事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了“缺点列举发明技法”的规律。

对 “思考问题”中的这句话要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结合具体事例谈出自己的看法。 实验二

尝试对物品列举缺点的活动,是发明活动的初步模仿操作。

首先要让学生对“电视机”的缺点逐步发现逐步进行改羊,而发明新一代电视机的过程有所了解,进而结合实物或者图片谈出新一代电视机的变化情况。

对旅游鞋的缺点列举,可引导学生实施扩散思维,要让学生多方位去思考。列举出满意的答案。再进行全班或小组内交流。

“发现”一栏是提示了寻找物品的缺点的路径,这是很重要的,是教学的关键地方,最好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实验三

是尝试缺点列举发明技法。举了四个事例,让学生体验其规律。可以按小组让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实践活动。可以举办小型发明方案介绍活动。 对“自主发明尝试”,也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对一些“萌芽”的想法要给予帮助。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给出两个内容,一是实验的回顾与总结。二是指出很多事物发展过程中看都是有缺点的。

教师可以用小组讨论方法实施教学活动。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研究一则发明事例。它是“缺点列举法”与“巧用缺点”相结合的发明例子。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在小组内展开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2.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注意所有的探讨都是“纸上谈兵”,不进行实际操作。关键是体验方法,进行思维训练。

(2)在创造性活动中,提醒学生,不要对其他同学的想法提出反对意见,只能加以补充和完善。

四、背景资料

1.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使用的东西并不都是完美无缺的,它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是人们往往有一种惰性,就是对于常见的事物,顺其自然,很少去研究它们有什么缺点和不足.如果我们对经常使用而又十分熟悉的物品采取‘吹毛求疵”的态度,分析这些物品在使用时不尽合理、不方便的地方,开动脑筋,找出了它们缺点,并对这些物品存在的缺点加以改革,就会成功地搞出一项发明来。

2.缺点列举法是围绕一种现有的物品列出它的缺点,再针对列出的缺点,提出改革设想,而这些设想是用现有物品的原型作为参照,它是一种既筒便又有效的创造方法.

3.列举缺点时,要敢于大胆怀疑.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质疑,列举缺点就是发现问题,发明创造正是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

第17篇:《探究欧姆定律》教案

课题:探究欧姆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一)了解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公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中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控制变量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探究活动中的协作精神。

【重点】掌握实验方法;理解欧姆定律。

【难点】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数据的分析,实验结果的评估。 【教学准备】

器材:学生电源、电流表、电压表、定值电阻(5Ω、10Ω、15Ω)变阻器、开关、小灯泡、学生2——4人一组。 【教学过程】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电阻和滑动变阻器,通过课本P54“活动3”知道滑动变阻器与灯泡串联可改变灯泡的电流,下面我们再通过实验回顾一下在这个活动中变阻器是怎样改变灯泡的电流的。

演示实验:按图1重组装一电路,电源为学生电源,闭合开关,滑动变阻器片,使灯泡发生明暗变化。

问:(1)滑动变阻器与灯泡串联后,为何能改变通过灯泡的电流?

(2)有没有其他方法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由以上两问可知,电压和电阻都影响通过电路、电流,是不是知道电压和电阻的变化就可以判断电流的变化呢?

(3)如果电路两端的电压增高,电路中电阻也增大,电路中电流如何变化?

(二)进行新课

1、提出问题:

由学生讨论第(3)问的答案,从而提出探究的问题“一段导体中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的电阻有什么定量关系?”

2、猜想与假设

由于小组讨论作出猜想与假设,并说出自己的根据。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要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是否正确,我们只有通过实验来验证,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怎样设计实验(结合大屏幕上的提示)。 温馨提示:

(1)研究电流I与电压U之间关系时: ①是否应该保持电阻不变? ②怎样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电压?

③实验中用到哪些器材?各器材如何使用? ④如何设计电路?

(2)研究电流I与电阻R之间的关系? ①是否应该保持电压不变?你用什么方法? ②怎样改变电阻?

③实验中用到哪些器材?各器材如何使用? ④如何设计电路?

设计完毕,将学生设计的电路图用大屏幕展示,由学生简述方法,并鼓励学生利用多种简述方法。

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在学生进行实验前,先由学生回答一下连接电路中注意的事项,然后以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分析和论证

展示学生的测量数据,并由学生分析得出结论,然后鼓励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得出:一段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此结论德国物理学家欧姆早在19世纪初就得出来了,为纪念他的贡献,这个结论就被称为欧姆定律,欧姆定律也可以用公式 来表示,欧姆得出这个结论是不是也像我们这么容易呢?请阅读课本P59“信息浏览”。

6、评估:

(1)刚才那个小组的同学得出了欧姆定律的结论,其他小组有没有得出相同的结论呢?如果没有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是怎么发现的?(可由学生通过实验分析回答)

(2)你们小组的数据有没有偏差?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的结论是否可靠?具有不具有普遍性?

7、交流:

课下把你的探究过程及结论告诉同学和老师,或者把这个探究记录给他们看,征求他们的意见,既要改正自己的错误,弥补不足,又要为自己的正确观点和做法辩护,把交流的情况简要记录下来。

(三)课堂小结:

鼓励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收获? 想想议议

⑴、在学习电路连接时,课本为什么提示:切不可用导线直接把电池两端连在一起,这样会烧坏电池和导线。

(2)在电流表说明书中为什么规定:严禁将电流表两个接线柱直接连到电源两极上,否则会烧坏电流表。 (3)如图2所示,

某同学用电压表测串联电路中灯泡L1两端电压,开关闭合,两灯泡均不发光,电压,开关闭合,两灯泡均不发光,电压表指针有明显偏转,请分析一下产生此现象的原因。

(4)一天晚上,小明家一盏灯泡忽然亮度一增加,接着就熄灭了,而其他用电器照常工作,小明仔细观察灯泡发现灯丝烧断了,请你帮助分析一下灯丝烧断的原因。 实际实验有一定难度,因此利用大屏幕加以提示。

在此处提注意事项,可避免烧坏某些电路元件

第18篇:科学探究教案

第二节 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经历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的过程: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知道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⑵认识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连通器。 ⑶知道帕斯卡原理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实验的能力,体会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替代法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物理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2.难点:用等效替代法理论推导液体压强的公式 【教学方式】

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入手,为学生搭建一个实验探究的平台,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小步子,多台阶,步步深入,进行探究。教师再进行理论分析,加深对液体压强的规律的理解。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内合作交流,自主设计实验,动手实验,归纳分析,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过程得出液体压强规律。课后通过调查,了解液体压强的装置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教学用具】

1.学生实验器材(每4~6人一套):液体压强计、水、盐水(染成红色),透明盛液桶,空饮料瓶和锥子、橡胶薄膜、皮筋,盛有水的水槽、塑料袋,烧杯,三通管。

2.教师实验器材: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塑料片、侧壁开口的试管、橡皮膜、长橡胶管一根。

3.自制PPT幻灯片、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让学生戴上一次性手套或方便袋,将手浸入水中。让学生谈论手上感觉的变化?让学生亲自感受水中的压强。

怎样用物理知识来解释这种现象呢?这就需要用到这节课要学的知识。引入课题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

二、师生互动,探求新知

(一)液体压强的特点

1.请学生分组利用桌子上教师提供的器材探究液体压强。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一段时间后检查实验结果,请学生说一说你都用到了那些器材,怎样做的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底部扎有橡皮膜的饮料瓶加水――――液体对底部有压强。 侧面开口的玻璃管加水―――――――液体对侧面有压强 方便袋套在手上,没入水中―――――液体内部有压强 竖直扎有孔的饮料瓶底部水流的远――深度增加压强大 贴上膜的三通管加水――――――――对底和壁都有压强 ......

2.教师演示实验验证深度相同压强相同。 向学生介绍液体压强计,并说明用法。

用手按一下薄膜让学生观察压强计液柱的变化―――有高度差。 提问:为什么会有高度差?―――有压强

如果把橡胶模浸入水中会怎么样?―――也有高度差。 实验验证。

然后让学生观察,固定橡胶模位置改变橡胶模方向液柱的变化。――没变化。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深度同压强同。

拿出另外一筒浓盐水和另一只压强计。与前一只固定同一深度,观察两只压强计的液柱情况。――盐水的高度差大。这说明了什么?―――盐水压强大。

实验结束,学生总结压强特点。

解释现象:为什么水坝建成底宽上窄的形状?

(二)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液体压强与密度、深度有关,它们之间存在一种什么关系呢?液体压强的大小如何求呢?

回忆压强概念,固体压强公式。

要求学生按求固体压强思路根据学案推导液体压强公式。 学生展示结果。

(三)与液体压强相关的应用实例 1.连通器

小活动:我在黑板上画一个点,给你一根充有水的软管,你能在这个位置附近找到一个与这个点等高的一个点吗?学生讨论,找学生上前实验。等学生找到后提问:你运用的什么原理呢?

引入连通器的知识,展示各种连通器。 2.帕斯卡原理

阅读课本144页内容,完成导学稿活动4的练习。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请学生从知识和方法两方面自主建构知识网络

教师对学生说的不完整的方法进行点拨:转换法,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 2.布置作业: 调查生活和生产中应用液体压强的装置,下节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液体的压强 1.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2.液体压强的特点: 3.液体压强的计算 4.液体压强的应用

【教学反思】

液体压强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感受很少,在教学时教师如果用简单的几个实验演示就说明液体内部的压强的特点,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变成学生死记硬背了。因此,在上这节课时,大胆地用一些简单方便的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亲身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并通过观察和感受来归纳液体压强的特点,从中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锻炼。然后再来探究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显得容易的多了,整节课的效果收到了良好效果。

第19篇:探究结构教案

课题:探究结构

教学目标:

1、了解结构的稳定性的概念,知道结构三边确定的三角形构成稳定的几何图形;

2、知道强度的概念以及结构的强度与材料和所用材料本身的形状有关,了解什么是内力、应力、刚度;

3、知道构件连接处的强度是影响整个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并了解不同的连接方法特点;

4、在实验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结构的稳定性、强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通过指导学生的技术实验,加深对影响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 多种因素的了解;使学生认识技术试验是解决技术问题的重要方法。 教法与学法:实验法、讨论法、归纳总结法。 实验器材:扑克牌、胶水、纸片、细绳

一、课堂引入

学生自读课本P6‘彩虹桥坍塌事故’(从一个工程事故引入,以期加深学生对工程设计中质量安全重要性的理解)。

二、结构的稳定性

让学生自主讨论A形吕梯的使用方法。提问人在爬梯子时,逐渐上升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A行吕梯能承受人体的压力?

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出A形吕梯能够才承受人体的压力是利用了三角形几何结构的稳定性。人在爬梯子的过程中,人越往上升越会觉得梯子越不稳定。

由此引出结构的稳定性概念:结构在荷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的平衡形式的能力,就叫做结构的稳定性。结构的稳定性是讨论结构整体的问题,它与物体的几何形状、支撑面积的大小和重心位置密切相关。结构要达到稳定,首先,它的整体结构必须科学合理;其次,一个支撑面积越大,重心越低,其稳度越大。在进行结构设计时,要尽可能使其重力集中在底部,降低重心,并使重心垂线落在底面积内,就可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三、结构的强度

1、强度与应力

结构的强度是通过构件和材料来体现的。构件在外力作用下会变形,同时构件内部个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发生了改变,这种作用力的改变称作内力。

一般来说,外力越大,则构件的内力越大。当内力达到一定数值时,构件就会被破坏。在工程技术中,不允许任何构件在正常工作下被破坏,这就要求构件和材料必须具有抵抗破坏的能力,这种能力称作强度。

当外力越大时,内力也越大,构件被破坏的危险就越大,但内里的大小并不能确切地反应一个构件的危险程度。那么它还与什么有关呢?

小实验:取一个作业本,从作业本里撕出一片纸,分别把纸片和作业本卷成实心圆筒,对它们施加相同大小的力,观察其变化。

实验说明:在外力与材料不变的情况下,构件被破坏的危险程度还与它的横截面接有关。

构件单位面积所受内力称为构件的应力。应力(σ)、内力(N)、横截面积(A)之间的定量关系如下:

σ=N/A 由公式可知,在内力不变情况下,构件的截面积越大,应力越小,危险性就越小。

2、强度与材料

由生活经验可知,结构的强度与材料有关。

小实验:去两张一样的报纸片,一张对折,一张叠成可伸缩的形状,用它们做P18‘设计与实践’的实验,观察变化。

实验得出结构的强度不仅与材料有关,还与所用材料的形状有关。

四、结构的连接

实验:学生用扑克牌做P20‘设计与实践’,观察实验结果,总结结论。 我们通常所说的连接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把两件或两件以上的物体连在一起。同样,结构的连接也是通过一定的连接物将构件组成整体结构。科学合理的连接,不仅可保证结构或构件的形状稳固,还能提高结构的强度,使它足以支持自身重力及荷载。

学生自学了解不同的连接方式。

五、教学反思:

第20篇:3.3(综合探究 正确对待金钱)

www.daodoc.com

综合探究

正确对待金钱

从容说课

古往今来,对“金钱”的认识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过于清高,视钱为“阿堵物”;二是认为钱很重要,又不重要,认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三是认为钱能通神,“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是什么?钱能做什么?金钱应该怎样获得?钱应该怎样利用?本单元的综合探究就围绕这些问题展开。

探究意图:

(1)本单元的知识点是介绍货币、价格、消费。货币就是金钱,商品价格是用钱来表现的,消费不外乎是怎样花钱,所以金钱观与这三课的内容密不可分。探究正确对待金钱,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本单元的知识。

(2)正确对待金钱,在高中生的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日益频繁,金钱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此外,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一代高中生有更多的机会与金钱打交道。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可以避免他们陷入拜金主义误区,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3)对金钱的看法,众说纷纭,因此探究这一问题容易形成争辩的气氛。通过让学生搜集相关的关于金钱观的观点,并对它们进行争鸣、分析,既培养了学生收集相关资料筛选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剖析各种观点的思维辨析能力,并在分析、比较、感悟的基础上,认同正确的金钱观。

活动策划:

(1)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有的负责收集外国名人对金钱的看法;有的负责收集我国古人有关对金钱的看法;有的负责收集我国当代人对金钱的看法;有的负责收集周围人对金钱的看法;有的负责收集各种典型事例。各小组各负其责,每个小组将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以备课堂交流之用。

(2)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周围人对金钱的看法。在老师指导下,事先编制有关金钱观的调查问卷,将问卷发给周围人填写,将问卷回收后进行统计分析。

附:调查表(参考) “我的金钱观”调查表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性别:□男

□女

通信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 年龄:□20岁以下

□25~35岁

□35~45岁

□45岁以上

您的职位:□学生

□教师

□一般职员

□农民

□单位高层领导

□其他 1.有人说“金钱乃万恶之首”,你认为 □合理

□不合理

2.“钱财乃身外之物,不必追求,够用就行。”你认为这个观点 □可取

□不可取

3.某企业家主张“努力挣钱,快意人生,回报社会”。你认为 □可取

□不可取 4.古人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是

□方法、技巧

□道德和法律 5.有人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你认为这句话 □合理

□不合理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www.daodoc.com

6.如果你是学生,那么你的零用钱打算怎么花?

7.假如你以后(或现在)很有钱,你打算怎么花? 8.请你提供一句有关金钱观方面的格言。 (请据实作答,谢谢合作)

(3)每个小组在整理资料时,要发表自己对这些观点、事例的看法。在课堂交流时,不仅要汇报收集的观点、事例,而且要汇报自己对这些观点、事例的看法。

(4)课堂讨论:

主持:老师或学科代表。 论题:(1)金钱是什么?是魔鬼还是天使? (2)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3)金钱应如何获取?什么叫取之有道?为什么要取之有道? (4)钱应该怎么用?为什么要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5)全班在课堂探究结束后,整理出一份探究成果,制作一期以此为主题内容的黑板报。

时间安排:一课时。

备课资料

一、货币的故事

在太平洋卡罗莱群岛中有一个雅普岛,岛上的居民把开采出来的石头当作钱,即直接从自然界中取得货币。这种石头钱被称为“斐”,它是从雅普岛以南枷英里的另外一个岛上开采出来的。在质地符合要求的前提下,石头的价值取决于石头的大小,石头越大,价值越大。由于人们都追求较大的价值量,当地许多居民便冒着巨大的风险从海外的岛上开采大石头并运回来。因石头较大,用作交易工具实在不便,所以岛上的居民进行交易时,并不搬动石头,而只是由石头的主人作一个口头声明,告诉大家这块石头已经易主就行了。据说,雅普岛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趣事:一个富有的家庭自称在400英里以外的岛上有一块巨大无边的石头“斐”,以表示他家拥有巨大的财富。其实,那块石头到底是什么样,大到何种程度,雅普岛上的居民从没有见到过。这富有之家的财富也就仅仅作为观念存在于岛上居民的心目中。

1898年,德国政府从西班牙手中接管了卡罗莱群岛。管理者计划改造雅普岛上的道路,却遭到岛上居民的抗拒。当德国人了解到岛上居民的全部财富就是那些分布于岛上的石头“斐”时,他们想出了一个制服这些居民的办法。他们派人用黑色染料在岛上所有的石头“斐”上画上黑色十字,并宣布这带黑色十字的石头不再是货币。这样,岛上居民一下子失去了全部财富,不得不按照德国人的意志,老老实实地修好了路。这时,德国人又派人将所有石头“斐”上的黑色十字洗刷干净,宣布这些石头还是钱,雅普岛的居民对重新获得财富而高兴万分。

二、关子金钱的格言

金钱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成为他想要的一切东西的主人。有了金钱,甚至可以使灵魂升入天堂。

——哥伦布1503年寄自牙买加的信

人间再没有像金钱这样坏的东西到处流通。这东西可以使城邦毁灭,使人们被赶出家乡,把善良的人教坏,使他们走上邪路,做些可耻的事,甚至叫人为非作歹,干出种种罪行。

——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

三、阿堵物

释义:

阿堵:这个东西。指钱。 出处: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www.daodoc.com

唐·房玄龄等《晋书·王衍传》。

“阿堵”,是六朝和唐朝时的常用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个”。东晋时著名画家顾恺之,字长康,擅长画人物。他画人像,一连画了几年都不点眼睛。别人问他原因,他指着眼睛回答道:“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为照,正在阿堵中!”(四肢的美丑,是无关紧要的,画像要能传神,关键就在这个里头!) 《晋书·王衍传》还有一段传说:晋人王衍,标榜清高,从来不说“钱”字。他的妻子郭氏,曾多次设法逗他说“钱”,都没有成功。一天晚上,郭氏趁王衍睡熟时,叫婢女偷偷把一串串的铜钱,围绕着床堆放在地下,让王衍醒来,无法下床行走。她以为这样一定能逼得他说出“钱”字来了。结果第二天早晨,王衍见此情景,就把婢女召来,指着床前的钱,说:“举却阿堵物(拿走这个东西)。”

“阿堵物”本意即“这个东西”。但由于上述王衍的故事,“阿堵物”从此成了“钱”的别名,并且带有轻蔑的含义。

四、致富之道

东阳陈同甫,尝与客言:有一士,邻于富家,贫而屡空,每羡其邻之乐。旦日,衣冠谒而请焉。富翁告诉之曰:“致富不易也,子归,斋三日而后告子。”如言,复谒,乃命待于屏间,设高几,纳师资之贽,揖而进曰:“大凡致富之道,当先去其五贼;五贼不除,富不可致。”请问其目,曰:“即今之所谓仁、义、礼、智、信是也。”士胡卢而退。——《篇曝偶谈》

译文: 东阳地方的陈同甫,曾对客人说:有一个书生,与富家为邻,屡次穷得身无分文,常常羡慕邻居家的快乐。一天上午,他衣冠整齐地前往拜访、求教。富翁告诉他说:“致富很不容易啊,先生请回去,斋戒三天后再来,而后告诉你。”如他所说的做了后,穷书生又来拜访。富翁让他在屏风里面待着,摆设高高的几案,收下作为师资的礼品,作揖而后向前说道:“大凡致富之道,应当先消除五贼;五贼不除,不可能致富。”书生请问“五贼”的细目。答道:“就是今天所谓的仁、义、礼、智、信啊!”书生笑着告退出来。

五、捐赠及慈善

捐赠及慈善是一种社会投资,是企业和社会的一种互动和双赢。一直致力于编制“中国大陆富豪榜”的胡润团队,2004年发布了《中国大陆慈善家排行榜》,它是内地首份慈善家排行榜,民政部、上海慈善基金会等机构给予了大力支持。名列胡润团队编制的“2003年中国大陆百富榜”前十名的富豪中,仅四人上了“慈善家榜”,而且排名都在十名以外。此次共有50位慈善家被列入榜中,这50位慈善家在2003年共捐出了10.29亿元现金和物资,平均每人捐赠超过2 000万元。最主要的捐赠方向是:科普教育、灾害救助和健康。慈善榜上企业家的平均年龄为48岁,40岁以下的慈善家(包括40岁)共有14位。胡润团队认为,目前是编制相关榜单促进社会慈善意识提高的恰当时机。

六、江苏几位反贪局长谈金钱

苏州市检察院反贪局局长说:从事这么多年反贪工作,经历过犯罪分子企图送我10万元钱诱惑的考验,也听到过朋友让我辞职开公司、当律师赚大钱的劝告,但我始终认为,追求金钱不应成为人生的唯一目标,否则就会走入迷途。查办苏州市外经委原副主任一案对我触动很大。他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大敛横财近300万元,但他仍不满足,他的目标是要在任职期内积累500万元的原始资本。受贿、索贿、贪污等手段都用上了,有了这么多钱又不敢存银行,家里到处藏着钱,但花钱又非常吝啬,他儿子上大学因为一分之差,要花1万元转本科他都不愿意。很多人像他一样,看待金钱没有一颗平常心,目标定错了,路也就跟着走错了。

南京市鼓楼区检察院一位副检察长曾当过多年反贪局长,她说:如果有人问我有钱好还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www.daodoc.com

是没钱好、钱多了好还是钱少了好,我肯定会回答“有钱好”“钱多了好”。但是有一个前提,这些钱必须是自己诚实劳动所取得的合法收入。从事17年反贪工作,我接触过几百名跌倒在金钱脚下的人,这些人职位高低不同、犯罪情节不同、涉案金额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错位”,随之带来的金钱观的严重扭曲。金钱成了他们炫耀、虚荣的资本,事业、亲情与金钱相比反而“一文不值”。省计经委原副主任受贿70多万元,他家里书中夹的是钱,床下铺的是钱,但他的亲哥哥带着儿子来南京找他,回去没有路费,却假装身上没带一分钱,向同事借了100元钱给哥哥。他哥哥和侄子在回去的路上不幸因车祸而丧生了,他被抓后提起失去亲人之事就痛哭流涕。“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按照公平分配的原则取得自己的合法收入,同时以努力工作来回报社会和人民,这就是我的金钱观。

太仓市检察院副检察长谈了她当反贪局长时办的一个案子,这个罪犯的金钱观,给她留下极深的印象。太仓市自来水公司原总经理敛财200多万元,家里却没什么像样的东西。人家送的螃蟹、甲鱼,甚至丈夫钓来的几条鱼,她都拿到饭店去卖掉,几年来饭店都记着账,一共3万多元。听到查案风声紧了,她就把钱埋在地下,过一阵子见没动静,就请假回家将钱拿出来晒,最后连女儿都不相信她节俭的妈妈有那么多钱。这个案件对我触动很大,该怎样摆正金钱在心中的位置?金钱的多少与人生价值的大小能画等号吗?我看不能,不义之财越多,人的价值反而越低。

常州市郊区检察院反贪局局长说:金钱没有臭味,同样金钱也没有香味,但如何挣钱、如何花钱却是有香有臭的。我曾经查办过一个村支书,他一年正常收入有10多万元,但是还嫌钱少。请他办事,不给钱不行,哪怕是同村人,他也要伸手,哪怕是几百块,他也要装进腰包。他厚着脸皮敛财,却身背群众的骂名。从事这么多年反贪工作,我时刻提醒自己,如果把金钱看得过重过大,那就会成为金钱的俘虏和奴隶,特别是对手握一定权力的人来说,就很有可能为金钱所惑,走上腐败之路。

七、聪明的馈赠

有一座小城是个“风水宝地”,5年前有甲、乙两人分别中了118万元的福利彩票大奖。5年后的今天,两个百万富翁的现状却大为不同:乙成了拥有数家超市的千万富翁;甲仍然是个打工仔。

甲中了百万大奖后,欣喜若狂。兄弟姐妹都来庆贺,言语当中均有想借几个钱的意思,甲夫妻俩很为难,但为了不得罪大家,便忍痛作出“给双方所有兄弟姐妹每人馈赠5万元”的决定。由于两家兄弟姐妹多,一下子就拿出去了六七十万,剩下的三十几万夫妻俩买了一幢商品房便所剩无几了。这样平均分配,大家皆大欢喜,但由于分散了资金,包括甲自己,整个家庭没有一人凭借中大奖的契机而发家致富。甲仍靠打工维持生计。

乙中大奖后,也是欣喜若狂。兄弟姐妹都来祝贺,也想借几个钱用用。乙夫妻俩想到双方兄弟姐妹这么多,每家送几万便所剩无几,但铁公鸡一毛不拔,肯定会得罪人。思前想后,终于想出一个万全之策:夫妻俩用中奖的钱开了一个超市,给每个兄弟姐妹馈赠5万元的股份,兄弟姐妹都成了超市的股东,并立下了公证文书,馈赠的股份实行世袭制,父传子、子传孙,只要超市不倒,大家尽可坐地分红。此股份只有分红权,不能退股、买卖、转赠。说穿了,该股份只有一项功能,那就是盈利分红。事实证明,赠股份既让兄弟姐妹有利可图,又不减少中奖资金的总量,真是一举两得的高招!

更绝的是,兄弟姐妹都成了超市的股东,超市的经营状况直接影响到每个股东的年终分红,因而股东们都想方设法拉顾客,千方百计让超市盈利。这样“众人拾柴火焰高”,没几年工夫,就又开了几家分店,超市的总资产超过了千万!兄弟姐妹们都腰缠万贯,有的还借鉴开超市的经验,自己开公司成了老板。

由此可见,馈赠也是一门学问,相同的馈赠,只是改变了一下方式,结果便不一样。这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www.daodoc.com

个故事告诉人们,换一种思维方式,便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馈赠如此,人生的许多方面也是如此。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美术教案模板综合探究.doc》
美术教案模板综合探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