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案模板浮力

2020-04-18 来源:教案模板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教学设计:浮力(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案)

《浮力》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明港一中 物理教师:张世锦,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浮力》的内容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物理八年级(新人教版)第十章第一节。

一、教材分析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展开的。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它的实用性,由于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船舶工业、农业上的盐水选种,气象上的探空气球、军事上的潜水艇等等。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也是初中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因此把这块内容放在初中,并要求一次性过关,高中教学中不再重复。先认识浮力的概念,然后向学生介绍测量浮力的方法——称重法;接着告诉学生浮力产生的原因;最后通过实验探究得到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这几个过程有承接,有设疑,环环相扣。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浮力的概念。

(3)知道测量浮力的方法之一—称重法。 (4)知道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收集,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四、学情分析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方法

作为自然科学的规律课,教材的编写思路一般是

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这节课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已列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物理教学目的之一,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中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六、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给学生演示乒乓球的沉浮实验,一般乒乓球都是浮在水面的,怎么让它沉在水底呢? 如下图,把乒乓球放在去底部的倒扣的矿泉水瓶里,然后快速倒水,发现小球就沉在水底了,接着堵住瓶口,小球又浮起来了。在此处设处疑问,引出——浮力。同时课件展示课题和本节的目标。

2、讲授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漂浮在水面上的鸭子,死海上躺着看书的人,上浮的孔明灯和热气球)学生通过图片就很容易理解浮力的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托力焦作浮力。指明“浸在”的涵义。指明浮力的单位——牛。指出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说明:从“浸没”到“浸在”,从水到其它液体,改变实验条件,异中求同比较,提供归纳素材。通过归纳,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初步归纳能力。 3.称重法求浮力的大小

课件展示:图1(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称的物体的重力),图2(物体浸在液体中测力计的拉力),图3(手托起物体时测力计的拉力)。师生一起总结:测力计减小的力就等于浮力,即F浮=G-F拉。

4.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材中对浮力的产生原因讲解的非常细致,学生通过自学,教师抽出个别学生解释原因即可。学生自学得出浮力是由于物体浸在液体中受到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并由此得到求浮力的方法之二——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另外教师介绍压力差发求浮力的两种特殊情况:(1)和容器地面紧密接触的物体,只受到向下的压力,向上的压力为零,所以浮力为零;(2)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向下的压力为零,只受到向上的压力,浮力等于向上的压力。紧接着让学生思考漂浮在液面上物体所受的浮力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并展示曹冲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进而

展示漂浮的船和漂在水面的鸭子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它们分别收到哪些力的作用。学生不难分析出它们分别都受到了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于是就得到了F浮=G物,这就是二力平衡法求浮力,它只适用于物体处于漂浮或悬浮状态。 5.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以上给学生介绍了三种求浮力的方法,那么直接影响浮力的因素有哪些呢?根据教材内容的引导,学生自主实验,师生共同分析评价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六、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七、结束语:

本课的教学设计,比较适合于大部分学生的实际。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较强的班级,本课还可以采用“自主探究法”组织教学。即由教师提供或由学生任选材料和器材,围绕“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个主题,让学生自主猜想,提出假说,自行设计进行探究,让学生到实验室甚至到教室外面去参与自己设计的实践性活动,在实践探究中去总结、发现阿基米德原理等,这些,都是值得尝试的教学方式。

总之,抓住F浮=G排液这个关键点设计课堂教学,针对学生易出现的思维障碍“对症下药”有意识地运用科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发现新知,尝试创新,发展实践能力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所在.

推荐第2篇:教学设计:浮力(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案)

浮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浮力的方向。

(3)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4)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收集,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方法

作为自然科学的规律课,教材的编写思路一般是

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这节课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已列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物理教学目的之一,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中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教学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

浮力概念的建立(分三步) 第一步:

演示实验1:黄色乒乓球在液体中缓慢上浮(乒乓球内注入适量的水,容器可用大量筒) 设问并讨论乒乓球上升的原因,并说明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说明:动态观察、创设情景、激发思维) 演示实验2:金属块在水中下沉

问题一:浸在水中的金属块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针对学生思维障碍提出问题,进一步激发思维)

问题二:如何判定金属块是否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 学生讨论方案,教师演示托力的测量法,类比得出测浮力方案。 第二步:

演示实验3:用弹簧秤分别测出金属浸在水中、煤油中的浮力。 第三步:

归纳得出浮力的初步概念,指明“浸在”的涵义。指明浮力的单位——牛。 说明:从“浸没”到“浸在”,从水到其它液体,改变实验条件,异中求同比较,提供归纳素材。通过归纳,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初步归纳能力。 3.浮力的大小

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学生通过“想想做做”,找出获得最大浮力的办法。 教材图13.5-2实验的基本器材,通过手压易拉罐的方法,体验易拉罐所受浮力的大小跟浸入水中的深度的关系。

通过这个“想想做做“的内容为探究活动做铺垫。 4.探究 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阿基米德原理(分四步)

第一步:根据称量法测浮力的演示,猜测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利用尝试性实验排除无关因素。

从力的三要素角度提出,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运用演绎法:因为浮力是一种力,而力具有三要素)

类比:手对物体施加的托力的大小跟施力物体(手)有关,那么,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有关呢?

学生猜测可能因素:深度h、物体的密度ρ物、物体的形状、空心与实心、浸入液体的体积V排等。 问题一:这些因素是否都会影响物体受到的浮力呢?我们用什么方法去检验它呢?(引导学生提出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问题二:请设计一个检验F浮与深度h有否关系的实验,并上台演示。

学生实验时,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分析,所设计的实验研究的目的、控制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学生实验探索并演示,可能出现两种意见:)

A:将弹簧秤所挂的橡皮泥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秤的示数逐渐减少,证明F浮与h有关,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B:将弹簧秤所挂的橡皮泥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秤的示数逐渐减少,当橡皮泥完全没入水中后,继续增大深度,发现弹簧秤的示数不变,证明F浮与h有时有关,有时无关。 师:这两个结论似乎是矛盾的,这说明物体在部分浸没过程中不单单是深度变化,还有更本质的因素有待发现,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与比较一下,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什么差异?再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谈起:人进入浴缸的水中后,会感到水的浮力,同时,我们也看到水面上升了,水上升的原因是因为人在水中占据了一定的体积,也就是人排开了一部分的水,人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人感受到的浮力越大。引导学生使用溢水杯,使学生观察得出F浮与排出液体的多少有关。

第二步:探索F浮与G排液的关系。(放在第二课时讲解) 师:F浮与G排液之间是否存在着确定的数量关系呢? 学生分组实验,分三次测出浮力与排开的水重

①铝块全部浸没

②铝块部分浸没

③铁块全部浸没 比较①、③得出F浮与ρ物无关(扫除学生的又一个思维障碍) 比较①、②、③得出F浮=G排液 第三步: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1.教师演示(并借助于实物投影)在煤油中F浮=G排液 说明:这里采用教师演示的目的只是为了节约时间,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让学生分组,分别用不同的液体做实验,再归纳出一般结论的方法。 2.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3.讨论原理的适用范围,简介阿基米德的发现 第四步:简单应用

讲解课本例题,不要直接引入F浮=ρgV排公式,而应根据F浮=G排液来计算。强调应用定律求浮力时,必须搞清两点:一是液体的密度;二是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 实践性作业

第一道题:能否利用1牛的水产生比1 牛大的浮力?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索这个问题。 第二道题:设计实验,证明气体中物体也会受到浮力,增强学生探究的能力

第三道题:让学生上网查有关潜水艇的知识,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应用网络资源,学生从网络中获取知识。 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推荐第3篇:教学设计:浮力(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案)

《浮力》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广州天荣中学 510620 物理教师:陈威威,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浮力》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物理九年级(人教版)第十三章第五节(P90~P9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它的实用性,由于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船舶工业、农业上的盐水选种,气象上的探空气球、军事上的潜水艇等等。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也是初中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因此把这块内容放在初中,并要求一次性过关,高中教学中不再重复。鉴于以前的教材把浮力安排在初二学习,不适合初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易造成初二学生的两极分化的事实,现行教材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大面积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的需要考虑,把浮力的内容放到初三教材中,具体安排为:先通过实验方法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再运用演绎方法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最后介绍浮沉条件的应用使所学知识具体化,这种处理方式比较符合初中学生的认识规律。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浮力的方向。

(3)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4)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收集,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

作为自然科学的规律课,教材的编写思路一般是

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这节课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已列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物理教学目的之一,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中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教学程序 (拟分两课时讲解)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

浮力概念的建立(分三步) 第一步:

演示实验1:黄色乒乓球在液体中缓慢上浮(乒乓球内注入适量的水,容器可用大量筒) 设问并讨论乒乓球上升的原因,并说明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说明:动态观察、创设情景、激发思维) 演示实验2:金属块在水中下沉

问题一:浸在水中的金属块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针对学生思维障碍提出问题,进一步激发思维)

问题二:如何判定金属块是否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

学生讨论方案,教师演示托力的测量法,类比得出测浮力方案。 第二步:

演示实验3:用弹簧秤分别测出金属浸在水中、煤油中的浮力。 第三步:

归纳得出浮力的初步概念,指明“浸在”的涵义。指明浮力的单位——牛。 说明:从“浸没”到“浸在”,从水到其它液体,改变实验条件,异中求同比较,提供归纳素材。通过归纳,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初步归纳能力。 3.浮力的大小

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学生通过“想想做做”,找出获得最大浮力的办法。 教材图13.5-2实验的基本器材,通过手压易拉罐的方法,体验易拉罐所受浮力的大小跟浸入水中的深度的关系。

通过这个“想想做做“的内容为探究活动做铺垫。 4.探究 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阿基米德原理(分四步)

第一步:根据称量法测浮力的演示,猜测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利用尝试性实验排除无关因素。

从力的三要素角度提出,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运用演绎法:因为浮力是一种力,而力具有三要素)

类比:手对物体施加的托力的大小跟施力物体(手)有关,那么,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有关呢?

学生猜测可能因素:深度h、物体的密度ρ物、物体的形状、空心与实心、浸入液体的体积V排等。 问题一:这些因素是否都会影响物体受到的浮力呢?我们用什么方法去检验它呢?(引导学生提出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问题二:请设计一个检验F浮与深度h有否关系的实验,并上台演示。

学生实验时,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分析,所设计的实验研究的目的、控制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学生实验探索并演示,可能出现两种意见:)

A:将弹簧秤所挂的橡皮泥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秤的示数逐渐减少,证明F浮与h有关,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B:将弹簧秤所挂的橡皮泥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秤的示数逐渐减少,当橡皮泥完全没入水中后,继续增大深度,发现弹簧秤的示数不变,证明F浮与h有时有关,有时无关。 师:这两个结论似乎是矛盾的,这说明物体在部分浸没过程中不单单是深度变化,还有更本质的因素有待发现,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与比较一下,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什么差异?再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谈起:人进入浴缸的水中后,会感到水的浮力,同时,我们也看到水面上升了,水上升的原因是因为人在水中占据了一定的体积,也就是人排开了一部分的水,人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人感受到的浮力越大。引导学生使用溢水杯,使学生观察得出F浮与排出液体的多少有关。

第二步:探索F浮与G排液的关系。(放在第二课时讲解) 师:F浮与G排液之间是否存在着确定的数量关系呢? 学生分组实验,分三次测出浮力与排开的水重

①铝块全部浸没 ②铝块部分浸没

③铁块全部浸没

比较①、③得出F浮与ρ物无关(扫除学生的又一个思维障碍) 比较①、②、③得出F浮=G排液 第三步: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1.教师演示(并借助于实物投影)在煤油中F浮=G排液 说明:这里采用教师演示的目的只是为了节约时间,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让学生分组,分别用不同的液体做实验,再归纳出一般结论的方法。 2.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3.讨论原理的适用范围,简介阿基米德的发现 第四步:简单应用

讲解课本例题,不要直接引入F浮=ρgV排公式,而应根据F浮=G排液来计算。强调应用定律求浮力时,必须搞清两点:一是液体的密度;二是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 实践性作业

第一道题:能否利用1牛的水产生比1 牛大的浮力?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索这个问题。 第二道题:设计实验,证明气体中物体也会受到浮力,增强学生探究的能力

第三道题:让学生上网查有关潜水艇的知识,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应用网络资源,学生从网络中获取知识。

六、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七、结束语:

本课的教学设计,比较适合于大部分学生的实际。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较强的班级,本课还可以采用“自主探究法”组织教学。即由教师提供或由学生任选材料和器材,围绕“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个主题,让学生自主猜想,提出假说,自行设计进行探究,让学生到实验室甚至到教室外面去参与自己设计的实践性活动,在实践探究中去总结、发现阿基米德原理等,这些,都是值得尝试的教学方式。

总之,抓住F浮=G排液这个关键点设计课堂教学,针对学生易出现的思维障碍“对症下药”有意识地运用科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发现新知,尝试创新,发展实践能力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所在.

推荐第4篇: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机械功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学习机械功、功率。机械功、功率是“机械和功”这一章的第二节,是为下一节学习“机械能”打基础的,同时也是本章学习研究“功的原理”的基础,更是高中学习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知道功的概念,知道功率的意义。

在学习本节前,学生已经学过“力”、“物体的运动”相关知识,对“力”和“距离”这两个概念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容易将生活中的“做工作”与物理学中的“做功”混淆,对费

力而未做功的现象不易理解。因此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例让学生知道功的概念。 做功有大小,做功有快慢吗?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呢?本设计期望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找到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不同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观察、实验、讨论的过程中建立功和功率的概念,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计算功的大小,并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功率有关的问题,从中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功的概念;能用公式w = f·s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功的单位。

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功率的单位。

能用公式p = w / t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和方法

经历比较做功快慢的活动,认识功

率概念的建立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

难点:功的概念建立。

四、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钩码、弹簧测力计、木块、铅球、秒表、矿泉水瓶、直尺等。

2.各种做功和功率的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为机械功、功率等两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观察生活中的实例为基础,以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建立机械功的概念,并能实际测量物体做功的大小;通过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建立功率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是:在学生已经知道功的概念的基础上, 1

让学生测出自己走上楼梯和跑上楼梯所做的功及所用时间,将不同同学测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学生会发现:不同的人,上楼时做的功不同,所用时间也不同,怎样才能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在需要中寻找方法,最后得到功率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功的概念建立。方法是通过列举一系列的事例,引导学生明确:物理学中的“做功”与生活中的“做工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用了力不一定做了功,在学生知道了功的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举例并通过讨论、辨析,搞清怎样才算做了功。

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通过活动、讨论,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做功”与”做工作”的不同;做功不仅有大小,还有快慢之分。通过学生

实验、举例辨析等自主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教与学能达到最佳的结合。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2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教学流程图说明及主要环节

活动ⅰ阅读讨论

阅读活动卡p16上的小故事,讨论问题。

阅读教科书p13“机械功”,建立机械功的概念。

情景ⅰ视频

观察描述一些力做功、力未做功的情景。

活动ⅱ 讨论

讨论做功的要素,知道机械功w = f·s。

活动ⅲ应用

进行活动卡p17活动,通过对表格中实验结论的分析,体会机械功的含义。

分析例题,巩固练习。

活动ⅳ学生实验

进行活动卡p18活动,记下自己两次登楼的高度和所用时间。

活动ⅴ分析数据

比较自己两次登楼做功的多少;比较自己两次登楼做功的快慢,完成表格填写。 活动ⅵ比较快慢

进行活动卡p18交流与合作,完成表格填写,寻找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建立功率的概念。 情景ⅱ 应用

一些常见机械的功率。

3.教学的主要环节本设计为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建立“机械功”的概念,体会“机械功”的含义。 第二环节通过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感受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建立功率的概念。

七、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引入

1.阅读活动卡p16小故事,讨论

回答问题。

在两人用力大小和移动物体距离不同的情况下,怎样比较两人贡献大小?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关注“力的大小”及“移动距离”这两个量。

新课

2.机械功

问题

做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观察、讨论

观看一些力做功、一些力未做功的视频,描述观察到的情景中力的大小、方向及物体移动的距离大小。讨论做功的要素。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力对物体做的功越多;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越大,力对物体做的功越多。

阅读

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且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了一段距离,物理学上称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了功。

公式:w = f·s。

单位:1焦=1牛·米

体会1焦的大小。

知识应用

3.应用

问题

任何情况下力都对物体做功吗?

活动

进行活动卡p17活动,通过对表格中实验结论的分析,体会机械功的含义。

例题

计算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做功值。

教科书p14例题1、例题2。

布置作业

①教科书p17,1、2、3题。

②学生实验

测一测自己上楼做的功。设计方案,测量自己走上楼和跑上楼做的功及所用时间,将测量数据填入活动卡p18的活动表格中。

第二课时

引入

1.分析实验数据

分析活动卡p18上表一中测得的实验数据。

如何比较自己两次做功的多少?

如何比较自己两次做功的快慢?

做功有快慢吗?做功多的做功一定快吗?

新课

2.功率

问题

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

结论

相同时间比较物体做功的多少;

做相同的功比较所需时间的多少。

采集数据

任选几位同学的登楼梯数据,填入活动卡p18表格二中。

问题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发现,不同同学做功不同,所用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 结论

比较物体单位时间做功的多少。 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称为功率。符号为

p。

公式:p=w/t

单位:瓦特,简称瓦,符号w。

1瓦 = 1焦/秒。

体会1瓦的大小。

功率单位的由来

介绍瓦特。

知识应用

3.应用

视频

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功率的大小。观看汽车发动机、摩托车发动机的铭牌。 例题

教科书p15例题3、教科书p16例题4。

阅读教科书p16阅读材料、sts另一个功率单位——马力的由来。 布置作业

教科书p17,4、5、6题。

推荐第5篇:文博教育初中物理教案12 压强浮力计算专题

文博教育物理力学计算专题

开县天白初级中学理化生教研组

八年级物理(下册)专题力学计算

(一)

压强浮力的综合计算

学号: 班级: 姓名:

1、漳州市东山岛东门外海滨的一个大石盘上,屹立着一块质量约4×104kg的巨石,巨石与石盘的水平接触面积约0.05m2,其余都悬在空中。当大风吹来时,它就像一个不倒翁,摇摇欲坠,故名“风动石”。求: (1)巨石受到的重力;(2)巨石对石盘的压强;

(3)李强从厦门驾车到东山岛旅游,途经厦漳跨海大桥,已知大桥全长9.33km,则他以100km/h的速度匀速通过大桥需要多长时间。

2、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m,已顺利完成5000m级海试主要任务。(海水密度取1.0×103km/m3。g取10N/kg)

(1)若“蛟龙”号以0.5m/s的平均速度下潜100min时,下潜深度是多少米?

(2)当“蛟龙”号下潜至5000m深度时,其壳体受到海水的压强多大?

3、星期天,小强同学参加社区举办的“体验日”活动中,体验了一回送水工的工作,将一桶20L的饮用桶装水搬到五楼的张爷爷家。求:(g=10N/kg,1L=1×10-3m3) (1)桶中水的质量是多少? (2)小强同学质量为40kg,桶重不计,每只脚与地面接触面积约0.025m2,当他扛起这桶水双脚站立时,他对水平地面的压强是多大?

文博教育物理力学计算专题

开县天白初级中学理化生教研组

4、如图所示,置于海绵上的木块,高为0.05m,底面积为0.02m2,质量为0.6kg,g取10N/kg,求: (1)木块的重力大小;(2)木块的密度;(3)木块对海绵的压强。

5、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静止放着一杯水,已知杯和水的总质量为0.4kg,水面距杯底高度为6×10-2m,杯底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3.2×10-3m2,g=10N/kg,求: (1)杯和水的总重力;(2)杯对桌面的压强;(3)水对杯底的压强。

6、我市部分中小学投入使用的新型安全校车,这种校车的性能完全符合校车12项安全标准。中考期间,××中学的学生乘坐这种新型安全校车到9km外的考点参加考试,校车行驶了15min后安全到达考点。求: (1)校车在送考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2)若校车和学生总质量为9000kg,车轮与地面的接触总面积为0.15m2,求校车对水平路面的压强;

7、一颗图钉尖的面积是5×10-8m2,图钉帽的面积是0.5×10-4m2,手指对图钉的压力为20N,求:

(1)图钉尖对墙面产生的压强;

(2)图钉尖对墙面产生的压强相当于多少米深处水所产生的压强; (3)在同一标准大气压下图钉帽受到大气的压力。(ρ水=1.0×103kg/m3,g取10N/kg,一标准大气压p0=1.0×105Pa)

文博教育物理力学计算专题

开县天白初级中学理化生教研组

8、一条老年金鱼患上了浮鳔病,这种疾病使它沉到水箱底部浮不起来,它的主人给它穿上用软管制作而成的“救生衣”后,它重获新生,再次正常游泳.如果水箱内水深0.8m,金鱼和“救生衣”总质量0.2kg,金鱼悬浮在水中,如图所示.请计算:

(1)金鱼和“救生衣”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2)水对水箱底部的压强是多少?

9、乘坐羊皮筏在水流湍急的黄河漂流是一项惊险的活动.羊皮筏由多具充气的羊皮捆绑在支架上做成,如图甲.甲中羊皮筏总重为500N,平均每具羊皮最多排开水0.05m3.乙图是游客乘坐在甲图羊皮筏上漂流的情景.设人的平均体重为700N,g=10N/kg,ρ水=1.0×103kg/m3. 求:(1)乙图中羊皮筏排开水的体积为多少?(2)该羊皮筏最多能承载多少人?

10、如图所示,一个实心小球,质量是51g,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沉入水底,溢出了0.5N的水.求: (1)小球受的重力?(2)小球的体积?

(3)现在将小球放入密度为1.05×103kg/m3的盐水中.小球在盐水中静止时,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11、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已突破7000m,世界领先.已知“蛟龙号”潜水器浸没在海水中时排开海水的体积为22m3.(海水的密

文博教育物理力学计算专题

开县天白初级中学理化生教研组

度取1.0×103kg/m3,g取10N/kg).求: (1)“蛟龙号”从海水表面以0.5m/s的速度匀速竖直下潜到7000米深处,需多长时间? (2)“蛟龙号”下潜到7000米深处时,海水对它产生的压强是多少? (3)“蛟龙号”浸没在海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12、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下面挂一实心圆柱体,将圆柱体从盛有水的容器上方离水面某一高度处缓缓下降(其底面始终与水面平行),使其逐渐浸没入水中某一深度处.如图是整个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与圆柱体下降高度h变化关系的数据图象.已知ρ33水=1.0×10kg/m,g=10N/kg.求: (1)圆柱体的重力.(2)圆柱体浸没时受到的浮力. (3)圆柱体的密度.(4)圆柱体在刚浸没时下表面受到的水的压强.

13、如图所示,在容器底部固定一轻质弹簧,弹簧上方连有正方体木块A,容器侧面的底部有一个由阀门B控制的出水口,当容器中水深为20cm时,木块A有3/5的体积浸在水中,此时弹簧恰好处于自然状态,即没有发生形变(已知水的密度为1.0×103kg/m3,不计弹簧所受的浮力,g取10N/kg)

(1)求此时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 (2)求木块A的密度; (3)先向容器内缓慢加水,直至木块A刚好完全浸没在水中,此时弹簧对木块的作用力为F1,再打开阀门B缓慢放水,直至木块A完全离开水面时,再关闭阀门B,此时弹簧对木块A的作用力为F2,求F1与F2之比

文博教育物理力学计算专题

开县天白初级中学理化生教研组

14、如图所示,底面积为S的圆筒形容器,高h,装有体积是V的水,水底有一静止的边长为L的正方体实心铝块,密度为ρ1,水的密度ρ水.已知g.求:

(1)水对筒底的压强;(2)铝块受到的支持力;

(3)近来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更轻的泡沫铝,密度为ρ2,且ρ2小于ρ水,欲使铝块离开水底,可以给铝块粘贴一块实心泡沫铝,求泡沫铝的最小质量.

15、如图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塑料杯子的质量不计,向杯中倒入200g的水,水深20cm;再轻轻放入质量为40g的木块,木块静止后漂浮,水面升高了4cm(水未溢出,g=10N/kg).求此时:

(1)水对杯子底部的压强为多少?(2)木块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3)杯子底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是多少?

16、如图所示,某同学在一薄壁平底玻璃管中装入沙子,管口密封,制成一个“密度计”,用来测量液体密度.已知,试管和沙子总质量为40g,试管底面积为2.5cm2.当放入某未知密度的液体中静止时,“密度计”漂浮在液面上,浸入液体中的体积为50cm3.(提示:计算中取g=10N/kg) (1)“密度计”受到的浮力是多大? (2)这种液体的密度是多大?

(3)液体对“密度计”底面的压强是多大?

推荐第6篇:初中物理教案11.3

第11.3——怎样认识和测量电流

【教学目标】

(1)通过类比的方法理解电流的概念,

(2)掌握电流方向的规定

(3)掌握电流单位及换算

(4)认识电流表,知道电流表的图形符号。

(5)会正确选择量程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和正确读数

【教材分析】

电流的概念比较抽象,为了让学生更轻松的理解和接受电流,老师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水流”、“人流”、“车流”的形成,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流动的物质如水、人、车,二是朝某一方向。与“水流”、“人流”、“车流”类似,电流的形成也要有两个条件,就是电荷和向一定方向,把电流的概念引出。电流方向的问题是物理学的规定,要求学生记住通过P15图11-27的演示看到灯泡的亮度不同,说明电流有强弱和水流有急缓类似,公式I=Q/t可补充,同时电流的单位的内容也随机说明介绍。认识电流表借助实物和挂图讲解,用电流表测量电流通过实验器材操作演示给同学们看,有时间和条件的让学生动手练习,达到增强记忆加深印象和提高兴趣的的效果。

【学情分析】

学生对电流的概念比较难理解,用类比的方法讲解让学生通俗易懂。电流表的读数一定要看清量程和分度值,写法上不要忘了单位。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避免出现错误的操作动作。

【教学理念】

本节的教学重点:电流的方向的规定

正确选择量程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和正确读数

本节的教学难点:电流的概念

正确选择量程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闭合开关,电灯会亮,风扇会转,各用电器会工作,说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了电灯、风扇和各用电器。通过用电器是否工作来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那么电流是什么呢?物理学中常用电流与水流、人流、车流来类比,引入电流的概念。

一、认识电流

1、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或者说向一定方向移动)形成了电流。

2、电流方向:物理学中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由于正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也可以说电流的方向与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用电器接入电路闭合开关时,电源外部电流沿着电源正极→开关→用电器→电源的负极的方向流动,电源的内部电流从电源的负极→电源的正极的方向流动。

如图11-3-1所示串联、并联电路电流方向。会标电流的方向

3、电流的定义:用每秒电荷通过导体任意横截面的电荷量表示电流的强弱叫电流。用字母I表示。表达式I=Q/t,其中Q表示电荷的多少,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C。t表示时间单位秒符号s.

4、电流的单位:国际单位安培,简称安,符号A. 1A=1C/s 常用单位:毫安(mA),微安(μA) 换算式:1A =1000 mA 1 mA=1000μA 1A =106μA 台灯工作时的电流为0.2A的含义:表示每秒通过台灯的电荷量为0.2C.

二、怎样测量电流

1、认识电流表

①作用:测量电路中电流的大小

②电路符号 圆圈内的A表示所测的电流用安培作单位。

③有三个接线柱,标了“—”或“+”表示公共的接线柱,另二个标数字的表示量程的接线柱。二个量程:“0~0.6A”“0~3A”对应的分度值分别为0.02A,0.1A

2、电流表的使用

为了方便学生记忆,将书P16电流表使用说明书详解后归纳为以下几个字。

①校零:使红色指针对准“0”刻度线。

②串联:只串不并,并则短路,因电流表电阻很小,相当于导线。

③正进负出:使电流从电流表“+”接线柱进,从“—”接线柱出。

④量程:估测或试触(从大量程先试,如偏角小则试小量程。)

⑤禁止:不允许把电流表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的两极。

3、电流表的读数方法

①看量程②看分度值③看指针向右偏了多少小格,用分度值乘以小格数就是电流表的示数。但记住一定要把单位读出来。练习读出下图11-3-2电流表的读数,若改用“0~3A”的量程结果又怎样?

4、用电流表测电流

在活动3中目的是使学生能正确接入电流表,用不同的量程正确读出读数;比较读数的不同,知道用哪个量程测量会使结果更准确。注意:在电路电流不超过0.6A的情况下使用“0~0.6A”的量程,读数会更准确。因为“0~0.6A”的分度值0.02A,“0~3A”分度值0.1A,测量工具的分度值越小,测得的结果越准确。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自我评价与作业

推荐第7篇:《功率》初中物理教案

物理教案

《功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形成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2、学习者的分析

学生来自小城镇和农村(大部分),有丰富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接触许多与功和功率有关的事物和现象,为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奠定基础,同时学习过速度和电功率的概念,对于理解功率有很大帮助。

3、教具与学具

电化教具:多媒体课件

4、教学过程分析和设计 教学流程图

设计内容 设计意图 活动层面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一、播放多媒体素材(视频)或画面)如用挖掘机挖土和一个工人单独挖土比较哪一种方法更快?图中的情景说明了什么问题? 类似的事例还有吗?(启发思考) 教师通过所设计的情景,将学生引入学习怎样比较做功快慢的学习主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知道物体做功是有快慢之分的。

由情景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并直接切入学习主题。

认知层面

想想议议学物理

二、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1、引导回顾“速度”的知识。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向学生提供一组数据,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谁做功最快?说出比较的依据。

物体 所做的功 所用时间 A 1000J 5S B 1000J 10S C 4000J 1min D 6000J 1min

3、联系教材,利用工地上的搬运问题加深对功率知识的认识。

4、想想议议:

投影演示插图“孙女与爷爷上楼”,让学生分析比较谁的功率大。

5、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方便准确的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呢?

6、介绍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并以适当的事例加以巩固。

例:过去我们学习电功率,说说某电风扇的功率为60W,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参看课本小数据图表中的资料,说出各物体功率所表示的意义。

7、巩固提高:

提问:用1牛的力在2秒内将物理课本从地上提高1米,你能算出这个力做功的功率吗?

教师启发:以前学习过要比较两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先确定路程再比较时间,也可以先确定时间再比较路程。同理,要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可采用什么方法?

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回答,由他人(同组同学或其他组同学)适当补充,

再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领悟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方法:①做功相同,比较做功的时间,时间短的做功快;②时间相同,比较做功的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快。

利用机械或人工将同一大堆砖从地上搬到五楼,你会选用什么方法?

学生讨论过程。

教师点拔:在图中不知爷孙俩的体重和他们爬楼的时间,能否确定他们的功率的大小。

教师引导:用一个包含有功和做功所用的时间的概念(电功率)来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是否可行?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功率的概念,功率表示的物理意义,认识功率的相关单位及计算公式。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作适当的讲评,加深学生对功率概念的理解。 教师先引导学生求出所做的功,再求功率,这对学生巩固前后知识均有所帮助。 温故而知新,对后面的学习将起到重要的启发作用。 用类比法

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物体做功有快有慢之分,进一步知道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物体做功的快慢有进一步的认识。

学生的答案可能两方面都具有,如果教师在学生的讨论中逐步启发,加选先进的起重机,学生就会在前面讨论的基础上深刻领悟物体做功确有快慢之分。

学生的讨论也会出现分歧,教师就在学生的分歧中导入功率的概念,循序渐进,恰到好处。

设疑,引出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要比较两物体做功的快慢,可用功率直接比较)。

通过实例讲授,让学生自然知道功率的概念。

加深学生对功率的物理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对人和一些事物的功率数值有个具体的概念,懂得功率大或小的意思是什么。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率的相关知识,包括公式的运用。

知识的运用与迁移

三、通过例题训练,加深对功率概念的理解和加强知识的运用能力。

1、想想议议:

物理学或者生活中,还有那些场合需要表示一个物理量变化快慢的?

2、例题:体重为900N的爷爷与体重为300N的小孙子举行登楼活动,楼高三层共10米。若:

(1)爷、孙两人同时从一楼起步,半分钟后同时到达三楼; (2)爷爷年纪大、身体较重,孙子登楼用了半分钟,爷爷所用的时间是孙子的2倍;

(3)孙子登楼用了半分钟,爷爷所用的时间是孙子的3倍。 以上三种情况下,谁做功多?谁做功少?谁用的时间多?谁用的时间少?谁做功快?谁做功慢?

3、学生自己阅读课本例题,动手做一做。

教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说出经济增长率、人口增长率、频率(振动),拓展知识。

阴道学生回到前面所举的例子,通过讨论及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边边思考,边动手进行计算解答。教师把学生的答案进行投影,可进行全班讨论,加深理解。

学生自己进行阅读、解答,教师在课室巡视,给有学习困难的学适当的帮助。学生解答完后,教师再用解题示范,强调解题的方法和习惯。

对各种变化率,增长率的认识,让学生拓展知识

使学生加深对做功快慢的理解及加强学生对功率知识的应用能力

练习功和功率公式的应用,使学生加深认识功──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小结

四、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学生先自己总结归纳,教师引导个别代表回答并作适当的讲解。

给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教师也能借此机会发现学生学习的问题,并获得教学效果的即时反馈。

四、点评

功率的教学一个难点,以往的教学过程按教科书的思路进行授课,课堂显得枯燥,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本教学设计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和理念,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熟悉的生活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再以“想想议议”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和功率的知识,最后让学生用所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体现到学致用的乐趣。本人教学实践证明,这节课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推荐第8篇:初中物理教案 机械功

机械功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学习机械功、功率。机械功、功率是“机械和功”这一章的第二节,是为下一节学习“机械能”打基础的,同时也是本章学习研究“功的原理”的基础,更是高中学习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知道功的概念,知道功率的意义。

在学习本节前,学生已经学过“力”、“物体的运动”相关知识,对“力”和“距离”这两个概念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容易将生活中的“做工作”与物理学中的“做功”混淆,对费力而未做功的现象不易理解。因此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例让学生知道功的概念。 做功有大小,做功有快慢吗?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呢?本设计期望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找到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不同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观察、实验、讨论的过程中建立功和功率的概念,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计算功的大小,并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功率有关的问题,从中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的概念;能用公式W = F·s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功的单位。

(2)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功率的单位。

(3)能用公式P = W / t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和方法

经历比较做功快慢的活动,认识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

难点:功的概念建立。

四、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钩码、弹簧测力计、木块、铅球、秒表、矿泉水瓶、直尺等。

2.各种做功和功率的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为机械功、功率等两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观察生活中的实例为基础,以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建立机械功的概念,并能实际测量物体做功的大小;通过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建立功率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是:在学生已经知道功的概念的基础上,

1让学生测出自己走上楼梯和跑上楼梯所做的功及所用时间,将不同同学测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学生会发现:不同的人,上楼时做的功不同,所用时间也不同,怎样才能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在需要中寻找方法,最后得到功率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功的概念建立。方法是通过列举一系列的事例,引导学生明确:物理学中的“做功”与生活中的“做工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用了力不一定做了功,在学生知道了功的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举例并通过讨论、辨析,搞清怎样才算做了功。

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通过活动、讨论,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做功”与“做工作”的不同;做功不仅有大小,还有快慢之分。通过学生实验、举例辨析等自主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教与学能达到最佳的结合。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2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教学流程图说明及主要环节

活动Ⅰ阅读讨论

阅读活动卡p16上的小故事,讨论问题。

阅读教科书p13“机械功”,建立机械功的概念。

情景Ⅰ视频(或照片)

观察描述一些力做功、力未做功的情景。

活动Ⅱ 讨论

讨论做功的要素,知道机械功W = F·s。

活动Ⅲ应用

进行活动卡p17活动,通过对表格中实验结论的分析,体会机械功的含义。

分析例题,巩固练习。

活动Ⅳ学生实验

进行活动卡p18活动,记下自己两次登楼的高度和所用时间。

活动Ⅴ分析数据

比较自己两次登楼做功的多少;比较自己两次登楼做功的快慢,完成表格填写。 活动Ⅵ比较快慢

进行活动卡p18交流与合作,完成表格填写,寻找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建立功率的概念。 情景Ⅱ 应用

一些常见机械的功率。

3.教学的主要环节本设计为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建立“机械功”的概念,体会“机械功”的含义。 第二环节通过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感受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建立功率的概念。

七、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阅读活动卡p16小故事,讨论回答问题。

在两人用力大小和移动物体距离不同的情况下,怎样比较两人贡献大小(让学生充分讨论)?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关注“力的大小”及“移动距离”这两个量。

(二)新课

2.机械功

(1)问题

做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观察、讨论

观看一些力做功、一些力未做功的视频,描述观察到的情景中力的大小、方向及物体移动的距离大小。讨论做功的要素。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力对物体做的功越多;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越大,力对物体做的功越多。

(3)阅读

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且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了一段距离,物理学上称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了功。

公式:W = F·s。

单位:1焦=1牛·米

体会1焦的大小。

(三)知识应用

3.应用

(1)问题

任何情况下力都对物体做功吗?

(2)活动

进行活动卡p17活动,通过对表格中实验结论的分析,体会机械功的含义。

(3)例题

计算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做功值。

教科书p14例题1、例题2。

(4)布置作业

①教科书p17,1、2、3题。

②学生实验(这一内容既是这节课知识的应用,又是下一节课的课前准备)

测一测自己上楼做的功。设计方案,测量自己走上楼和跑上楼做的功及所用时间,将测量数据填入活动卡p18的活动表格中。

第二课时

(一)引入

1.分析实验数据

分析活动卡p18上表一中测得的实验数据。

(1) 如何比较自己两次做功的多少?

(2) 如何比较自己两次做功的快慢?

做功有快慢吗?做功多的做功一定快吗?

(二)新课

2.功率

(1)问题

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

(2)结论

相同时间比较物体做功的多少;

做相同的功比较所需时间的多少。

(3)采集数据

任选几位同学的登楼梯数据,填入活动卡p18表格二中。

(3) 问题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发现,不同同学做功不同,所用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 (4)结论

比较物体单位时间做功的多少。(可以引导学生与速度公式得出的方式进行类比) 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称为功率。符号为P。

公式:P=W/t

单位:瓦特,简称瓦,符号W。

1瓦 = 1焦/秒。

体会1瓦的大小。

(5)功率单位的由来

介绍瓦特。

(三)知识应用

3.应用

(1)视频

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功率的大小。观看汽车发动机、摩托车发动机的铭牌。 (2)例题

教科书P15例题3、教科书P16例题4。

(3)阅读教科书P16阅读材料、STS另一个功率单位——马力的由来。 (4)布置作业

教科书p17,4、5、6题。

推荐第9篇:《功率》初中物理教案

《功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知道功率的单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建立功率概念的过程,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进行物理探究;2.通过讨论,学会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形成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

功率概念及相关计算 教学难点 对功率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功的有关知识

二、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用挖掘机挖土和一个工人单独挖土比较哪一种方法更快?

(2)有一堆沙子约一吨,要运送到七楼上去,一种方法是把它装在桶子里,一桶一桶的抬上去;另一种方法是使用小型吊塔一次吊到七楼。两中情况下,对沙子做的功是否相同?哪一个更快?

三、课内探究

(一)做功快慢的比较

甲在10秒内做功80J;乙在10秒内做功90J; 丙在15秒内做功90J。

(1)甲乙比较,谁做功快?是怎么比较出来的? (2)乙丙比较,谁做功快?是怎么比较出来的? (3)甲丙呢?如何进行比较?

(二)功率

1.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 2.定义: 单位时间内物体所做的功 3.定义式:PW t4.单位:瓦特(W)

1W= 1J/s 小试牛刀:利用功率的公式,分别计算出甲、乙、丙的功率 。

(三)介绍常见物体的功率

电视机的功率约100W,电脑的功率约是200瓦,洗衣机的功率约是200瓦,空调的功率约是1200瓦,微波炉的功率是1000瓦,成人熟睡消耗的功率大约为80瓦,学生上课消耗的功率约为150瓦,以5m/s骑自行车人消耗的功率约为500瓦等等。

(四)功率的计算应用

【例1】大石头的质量为12t,起重机在30s内将大石头沿竖直方向匀速提升了3m,起重机提升大石头的功率是多少?

【例2】某物体在水平50N的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10s内前进了6m,求前进过程中拉力做的功W和功率P。

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并强调解题思路及注意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布置

1、完成学案剩余内容;

2、课本66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2、

3、4题。板书设计

§2

功率

1.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 2.定义: 单位时间内物体所做的功 3.定义式:PW t4.单位:瓦特(W)

1W= 1J/s 5.功率的计算 教学反思

推荐第10篇:初中物理教案透镜

初中物理教案:“透镜”课堂实录

【设计理念】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理念的指导下,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考虑。

1.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现象,从生活走向物理。由这些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要探究的主要课题,通过讨论、分组探究,寻找物理规律,再将所学 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当中,从物理走向生活。

2.让学生经历深究学习的过程,在注重科学探究的基础环节上,渗透物理学科的基本研究手段,引导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加强合作探究,在合作中,相互取长补短,不 断改进自己的方案,使学生在各自学习层面上取得进步。

3.落实新的学生评价机制,不仅注重结论的得出,还要兼顾过程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激发起学生活跃的思维。保持学生对学习、对科学的兴趣。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透镜、薄透镜,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主光轮、光心、焦点和焦距; 知道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知道利用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以丰富、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 让学生带着问题,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学目标与情价感值态观度

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逐步建立物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本章主要讲述透镜的初步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研究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和凸透镜的成像是本章的重点。而本书中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又是理解凸透镜像以及透镜在生活中应用的根本。

教学难点

以“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这个知识点为载体,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探究活动的设计以及实验现象,合理运用物理的研究方法进行解释即为本节课设计应着力之处。 教法

以学生的集体讨论、小组合作为基础。合理引导学生分组实验。 教具和媒体

教师用:凸透镜、凹透镜、光具盘、光源。

学生用:凸透镜、凹透镜、小平行玻璃板、光源、白纸。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实录】

一、情景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戴过老花镜没有?戴过的同学能说一下有什么感觉吗?

(说明:此次发问并不要求学生作出准确回答,只是为本课作引,唤醒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记忆,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

师:(手持老花镜)如果没有,老师提供你一次机会,谁愿意来试一试?

(学生争先尝试)

师:能不能说一下,你戴上老花镜的感觉与不戴时以及戴近视镜有什么不同?

(学生争先发言)

师:刚才没戴过的同学肯定也想试试!桌上我为同学们准备了三块玻璃,请同学们亲身体验一下。

(学生尝试、讨论)

师:通过刚才和同学们一起的亲身的尝试,我就想:同样是玻璃制成的镜片,为什么会有如此差异?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你们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说明:创设情景,利用初中生较强的好奇心,使学生与本节课实验器材充分接触,注意到三个镜片形状上的差异。)

(学生可对照实物回答)

生:三个镜片有一个中间厚、边缘薄,一个各处等厚,一个中间薄、边缘厚。

二、引入课题

师:(鼓励)同学们的观察十分仔细!

板书:第二节透镜

一、透镜的分类

(出示投影1)

(说明:此环节重点突出凸透镜,凹透镜的概念形成。)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光线在经过三个玻璃片后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出示投影2)

师:今天我们来研究光在通过三块玻璃后的传播情况。今天讨论最简单情况:平行光射的情况: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提出假设、建立课题。

(学生讨论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1:我们组认为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可以聚拢,经过凹透镜后应该散开,而平行玻璃板对光线没有什么作用。

生2:我们组跟刚才的同学意见略有不同。我们认为光线经过凹透镜后可以聚拢,经过凸透镜后应该散开,而平行玻璃板我们同意刚才的意见。

生3:

(说明:对学生所有的大胆猜想给予支持。)

师:刚才同学们的猜想,我感觉都动了脑筋,那么谁的意见是正确的呢?

生:应该通过实验验证!

师:今天阳光明媚,我们今天的实验就到校园中去做!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我们可以认为是平行光,请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记录阳光在经过透镜后留下光斑的大小,并且考虑一下:光斑的大小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回来后,我们看哪组同学的实验记录最详细!

(学生露天实验,教师跟随并解决学生实践中产生的质疑)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亲身实验,能把你们的实验现象踉其他同学交流一下吗?

(学生利用实物投影出示实验记录)

师:(多请几组学生到讲台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师:还有同学找到不同的实验现象吗?……如果没有,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总结一下,你认为三种镜片对光线应该有怎样的作用?

(学生讨论并自己进行总结、教师作必要规范)

(出示投影3)

板书:第二节透镜

二、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3.平行玻璃板不改变(垂直入射)光线传播方向。

(说明:此环节重点突出透镜对光的作用。本实验中,让学生离开实验室中进行实验,学生实验兴趣高,实验效果好。)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得到了正确的答案!老师很高兴!可是老师想知道,你们是如何建立结论和实验现象之间关系的?

(学生组内讨论)

生:通过观察光线经过透镜后留下光斑的大小,利用这种转换的方法,将光的传播路径间接地表示了出来。(说明:教学过程中,授之以鱼,也要接之以渔)

师:另外关于透镜还有几个重要的名词,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55页。看能否自己解决这几个小问题。如果看不懂,可以和周边同学或跟我交流一下。

(学生自学。可讨论)(出示投影4)

师:(请学生对照投影提示,辨别几个重要名词)

三、新课巩固:

师:(出示投影5)

师:透镜在生活中很多地方有广泛的运用,除了投影中列举的实例外,你还能找到更多的例子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

(说明:物理知识来源生活、还原于生活。)

师:(出示投影6)

小名的奶奶要看报纸,让小名拿老花镜,小名发现爸爸的近视镜和奶奶的老花镜都放在桌子上,怎么办?请你帮忙为小名想个办法。

(学生讨论并回答)

(说明:物理知识学习的根本要应用于生活。)

三、布置作业

师:(布置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第二节 透镜

一、透镜的分类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二、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三、关于透镜的几个重要名词

主光轴 焦点 焦距

第11篇:九年级物理教案第十四章 压强和浮力

西龙虎峪中学

九年级物理组

第十四章 压强和浮力 第一节 压 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掌握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计算公式,国际单位制中压强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简单计算。3.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了解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过程与方法:

4.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情感态度价值观

5.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教学重、难点

重点: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及压强的计算。 难点:压强知识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方法:观察、科学探究式 教学用具

压力小桌、沙子、质量为200克的砝码1个(以上器材四人一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钉钉子)

这个说明了什么道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对以上问题,可能同学们现在还不能得出正确结果,同学们学习了本课的知识,就会得到满意的答案。

二、新课教学: 一)压力 1.压力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种常见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这节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种常见的力――压力,什么是压力?“压”── 即“挤压”的意思, 在实际中,那些现象属于物体对物体的挤压作用呢?

根据以上实例,参照板图,师生共同分析压力的特点.并给出压力的定义.压力:由于物体间的挤压而垂直作用在接触面上的力叫做压力.说明:只有在水平面上时压力才等于重力。

2.猜想:我们看一个动画,请仔细观察并做好比较。(牛和拖拉机)

牛车和拖拉机对地面都有一个压力,这两个压力的效果相同吗?对此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比牛车重的多的拖拉机反而陷不到泥里呢?)对此你有何猜想?

学生猜想:压力效果可能与可能与受力面积、压力大小有关。 学生举例 :书本对桌面的压力、图钉对墙的压力等

3.探究:自己猜的是否正确,要经过事实来检验。现在就让我们利用手边的器材来探究一下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吧。

1)介绍器材:

2)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

34

西龙虎峪中学

九年级物理组

压力(填大小或相等)

受力面积(填大小或相等) 压力效果 3)学生交流

分析归纳: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板书) 4.猜一猜

在这个问题中,能否因为A的压力大于B, 就认为A比B压痕深呢? 你能判断出哪种情况下的压痕深吗?(学生说明判断方法)我们采用的方法是比较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板书这一定义)。

即 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二).压强: (1)定义: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是比较压力效果的物理量.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越大, 压力产生的效果越显著,也就是压强越大.根据压强的定义可以推导出计算压强的公式.(2)公式: 如果用p表示压强, F表示压力, S表示受力面积.

Fp

S

(3)单位: 压强的单位是“牛每平方米”.在国际单位制中叫做“帕斯卡” 简称“帕”,用符号“Pa”表示。

21帕=1牛/米

2例如: p=300牛/米=300帕.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300牛。教师拿出一张纸放在桌面上,说明纸对桌面的压强大约是1帕,并指出帕斯卡是一个很小的压强单位.常用单位还有:百帕(hPa)和千帕(kPa)等。

-22例题:桌面上平放一本教科书,书的重量约2.5N,与桌面接触面积约4.7×10m,试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学生练习) 三)应用. (1)减小压强的方法

讲述: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将会被压坏。

举例:房屋建设中,楼层修得越高,楼体对地面的压强就越大,可能会使地面下陷,楼房倒塌,造成损失。因此需要减小楼房对地面的压强,你知道人们在造房子时是如何减小对地面的压强的吗?(学生讨论)

可见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你还知道哪些通过这种方法来减小压强的例子?(学生举例,履带拖拉机、骆驼、钢轨等此处应多举一些例子)

读图:13.1-4,13.1-6教师对学生回答补充、完善后板书\"在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压强。\" (2)增大压强的方法:

一)学生随堂实验:

学生实验,让每一个学生拿一支削尖了的铅笔,用两只手的食指顶住铝笔的两端进行实验,然后找同学利用pFS来解释此现象.

35

西龙虎峪中学

九年级物理组

由以上学生随堂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启发学生得出结论,教师板书:\"压力不变时,利用减小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增大压强。\" 你还知道哪些通过这种方法来增大压强的例子?读图:学生阅读课本图读后说一说图中所述的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增大压强的。

1.归纳总结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2.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3.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

教学反思:

36

西龙虎峪中学

九年级物理组

第二节 液体压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2.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课外阅读三峡大坝中的有关物理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重点: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难点: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及密度的关系。

教具:演示: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压强计、水、盐水等 学生:压强计、200mL的量筒、水、盐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实验:

用一个塑料袋装满水,用一个钉子从底部扎一小孔,水就会从底部流出。 (组织学生讨论)说明:水对底部有压强。

老师用钉子从袋子的四周扎上一些小孔,水就会从四周喷出。 (组织学生讨论)说明:水对侧面有压强。

如果塑料袋子装的是别的液体,实验现象是一样的。 拓展: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壁有压强。

(组织学生讨论)液体有重力,所以对底部有压强;液体与固体不同,有流动性。容器壁阻挡着它流动,它就会对容器壁有压强。

二、进行新课

水对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水的内部是否有压强?有。 为什么说有?

就像我们在吃火锅时,在中间有一个隔板把辣的和不辣的分开了。假如设想一下,把隔板的一边的水拿走,另一边的水对侧壁就有压强。因此,我们都同意当隔板还在时,两边的水对它有压强,那么,把隔板拿走,水的内部有压强。

(一)提出问题

液体压强有什么规律?或者说,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引导类比

咱们先看能不能把液体分成若干小液滴,(边画示意图,边讲解)这些小液滴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 在这个描述中,关键词是“大量、密集”。

1.直接类比:请找出日常与“大量、密集”有关事物,请同学们想得越多越好,尽可能多地告诉我。

街上走的人群、乱哄哄的苍蝇、箱子中的苹果、一袋子大米…… 我们从一大箱苹果开始研究。

2.拟人类比:现在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就是一只只苹果,被装在箱子中。这时,你有何感受?

呼吸困难、愤怒、受到挤压、挣扎、无奈……

4.象征类比:

大家的感受也就是:无奈地承受。现在以“无奈地承受”为题,说说日常哪些现象是这样的? 在圈中的羊、在网中的鱼、同学们的学习状况……

我们不妨来讨论一下:我们学习状况是如何无奈地承受?

37

西龙虎峪中学

九年级物理组

各方面的压力,如家长、同学、亲戚……;在班中的名次前后对于个人的感受也不同;同样的成绩在不同的班级或不同的学校感觉也不同。

可见,由于学习的状况造成的无奈与压抑,来自各个方面,并与名次、学习环境都有关系。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类比,从而使陌生的问题变为熟悉的问题。该环节是学生思维最独特、最发散的环节。在以上的这三个环节中,学生的想法很多,发散思维得到从没有过的训练,他们的好多想法来自生活,他们更熟悉,更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这几个环节中,只起组织、引导的作用。为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切不可为了赶进度,匆匆而过,使学生来不及思考讨论,在最能锻炼学生能力的环节,达不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三)适用问题

对应学习的无奈,你能否体验液体中的每个液滴的感受?

每个小液滴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小液滴所在的位臵(深度)有关,也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四)找到方案或建立假说

根据刚才的讨论,请你谈谈对液体压强有关因素的看法。

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不同的深度压强不同,不同的液体中同一位臵的压强也不同。

(五)检验论证

我们用实验来验证,现在有这样一种测液体压强的仪器──压强计(教师简介:我把手指压在橡皮膜上,在右侧的“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我们看到“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就知道橡皮膜上有压强)。

请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交流。 下面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一液体、同一深度压强是相等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六)评估:今天的实验只能到此为止。让我们回顾一下今天的实验:

①实验设计有无不合理的地方?②操作中有没有失误?③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 知识应用:请同学们阅读书上材料,了解液体压强规律的应用(边阅读,边讨论)。

请一位同学说明什么是连通器?举几个连通器例子。

三、小结: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38

西龙虎峪中学

九年级物理组

第三节 大气的压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大气压的存在.知道大气压强的数值是很大的.

2.理解托里拆利实验原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

5.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对托里拆利实验原理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推理的方法.

2.渗透等效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马德堡半球实验的学习,使学生爱科学;在对托里拆利实验原理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理性思维的成就.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具学具准备(1)桌面上实验器材清单:吸管、集气瓶、去芯的酒精灯、镊子、铁架台、鹌鹑蛋、水槽、大小试管、保温杯(内装热水)、纸杯、缝衣针、硬纸片、塑料吸盘、气球各一个。

(2) 配套多媒体课件一套、罐头一瓶、集气瓶、去芯的酒精灯、镊子、铁架台、鹌鹑蛋、水槽、大小试管、热水瓶各一个、有色水少量、马德堡实验装臵一套。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同学们,今天罗老师先要来当一回魔术师,给大家表演两个魔术。这里有两根内径差不多大的试管,它们重叠起来倒臵后,如果不用手托住,你们猜猜会不会掉?在大试管里注入大半试管的水,将小试管慢慢插入大试管中,这时把两管同时倒立过来,注意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请学生回答:小试管不但不往下掉,还往上升呢。)再来一个:我桌上有一个鹌鹑蛋,大家看好了,现在我要让小烧瓶把蛋整个吞下去。看我变变变,瞧,进去了!刚刚的两个小魔术是不是老师施了魔法呢?不是的,学完“大气压强”这一节内容后,同学就知道为什么了。

讲授新课:同学回忆一下上一章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作用且有流动性,因而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压强,同理,空气受重力作用且有流动性,因而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也有压强,这个压强就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有同学可能会讲,空气本来就看不见、摸不着,我倒是可以通过空气的流动形成的风来知道它的存在,这大气压我怎么知道有没有呢?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过程,介绍半球构造,再请同学抽气后拉半球。大气压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不管抽没抽气,半球外部始终受大气压作用。只不过,抽气前,内外气压值一样,所以显现不出来;抽气后,外界大气压远大于瓶内气压,因而表现出把两个半球紧紧压在一起了。马德堡半球实验能有力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实际上能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有很多,同学利用桌面上给你的器材,动手做几个实验吧。要记得哦,只有内外有气压差,大气压才能显露出来。找找看,你能设计出几个跟大气压有关的实验?小组成员可以互相讨论、互相协作,看哪一组想得最多。完成一个记录一个。表格也在桌上。开始。(几分钟后,有代表性地请学生宣读实验记录,并请同学分析实验成功或不成功的原因。)

通过刚刚的实验同学发现有的小组用小试管装满水后从水槽中倒提出来水一滴不洒,有的小组用大试管做这个实验结果也一样,那是不是说大气压能无限制地支持任意高度的水柱呢?早在 1640年,在意大利北部佛罗伦萨城,塔斯坎宁大公爵在家里的花园中修建了一座十分精美的喷水池,为了保证有足够的水源供给,就在园中挖了一口井,井口离地面足有十多米,并且装上了强有力的抽水机。大公爵和设计师想,在晨曦中喷泉与园内景色相映一定美极了。工程完成后,大公爵选择了吉日邀请了亲朋好友,正式揭幕喷泉。可是十分扫兴,尽管抽水机不停地工作,喷水池却喷不出一滴水来。在实际上,在当时的生产实践中,这类问题不止出现一次。矿工们早就发现无论费多大的努力都不可能把矿井里的水吸到离地面10米以上

39

西龙虎峪中学

九年级物理组

的地方。喷水池**虽然结束了,但问题却留给了科学家。到底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柱?大气压到底有多大呢?三年之后,一位青年学者找到了答案,他就是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

因为水银有毒,所以现在在课堂上不做托里拆利实验了。托里拆利也在实验后4年39岁就辞世了,又是一位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科学家。这个实验我们可通过视频录像来了解全过程。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大气压能支持76厘米的水银柱,而水银的密度是水密度的13.6倍,也就是说能支持水柱的高度应为13.6×0.76m,约为10m,如果超过了这个值,则无论用多强劲的抽水机都白搭,而且如果违背了科学,再选良辰吉日都是无稽之谈。

再问同学一个问题:我们人体周围会不会有大气压?有,那为什么没把我们压瘪?同学们都看过电影、电视里的宇航员在太空遨游时,都要穿着厚厚的宇航服,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如果不穿,会怎么样?同学们再开动脑筋,找找我们周围还有哪些跟大气压有关的现象?联想:注射器吸取药液过程、钢笔吸水过程、塑料挂衣钩挂书包。

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我们今天主要认识了大气压的存在,并知道了大气压的大小。回到开始我给同学演示的两个小实验,同学能解释原因吗?同学再想想有没有办法把蛋再完整的给吐出来?启发学生上台操作演示完实验后,告诉学生:大气压虽然可以简称气压,但大气压和气压还是有区别的。严格说起来,大气压只是气压的一种,是外部空气产生的压强;而气压还包括封闭空气产生的压强、水蒸气或其他各种气体产生的压强等。当瓶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时,鹌鹑蛋就被压出来了。

教学反思:

40

西龙虎峪中学

九年级物理组

第四节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对实验原理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推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理念的渗透和学生个性的培养:

通过参与从生活走向物理科学探究活动,学习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观察物理现象,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初步体验探索问题时的喜悦,领略它的美妙与和谐。

【教学方式】

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班级师生交流。 【教学用具】 1.教师用具

教师自制的如图(1)所示的演示器、漏斗、乒乓球、自制的CAI课件 2.学生用具

乒乓球两个、小木条两根、饮料吸管一支、大号注射器一支、水槽一个、两只塑料小船、一杯水、一根中间切开(未断)折成直角的饮料吸管、两张纸。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科学探究要素:提出问题并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学习方法:从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尝试根据经验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图1

师:同学们,请先看一个实验,如图1所示,我打开阀门A,关闭阀门B,让红色的水流入管径粗细不同的透明塑料管,请注意观察三支小竖管中水柱的高度。你观察到什么?

学生回答。

师:请看如果我打开阀门B,可以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

师:这时请看三支小竖管中水柱的高度是否相同? 学生回答。

师:你看高度发现什么特点呢? 学生回答。

师:根据学过的连通器原理,当水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总保持相平。如今当水流动时,小管中水柱的高度却不相同,说明水平管中的深度也就不相同。根据液体的压强公式p=ρgh ,也就是说各个粗细管中水的压强就不相同。同学们猜一猜,想一想,这个不相同可能会跟什么有关系呢?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请继续看另一个实验,如图2所示,我把乒乓球放在伸平的手掌上,并把乒乓球放在翻转的漏斗中,请看(说完,松开手掌),看到了什么现象?

41

西龙虎峪中学

九年级物理组

图2 学生回答。

师:我用嘴通过漏斗向下吹气,同时放开手。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

师:乒乓球为什么在漏斗下方不会掉下来,我们分析看看,乒乓球能在漏斗下方不会掉下来,由物体的平衡条件可知,竖直方向除了受到重力以外,一定还受到一个向上的压力。未吹气时没有这个现象,当吹气之后才产生这种现象,同学们再猜一猜,想一想,这个压力可能会跟什么有关系呢?

学生回答。

师:吹气就是气体在流动,那么你们认为与气体的流动有关,是吧? 学生回答。

师:液体和气体,它们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都具有流动性,统称为流体。两个实验的共同之处是,流体在运动时才导致现象的产生。且我们已猜测流体流动可能与流体的压强存在有某种关系。那么,这可能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回答。

师:我们猜想这种关系无非存在两种情况:

一种是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大,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小;另一种是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反而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反而大。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下面我们将通过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

二、新课教学

科学探究要素: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学习方法:明确探究目的,给定一些器材,由学生选择并设计实验方案,经历实验的过程,来探究流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师:好,我们今天就来研究流体的流动速度与压强的关系。同学们的桌子上有乒乓球两个,小木条两根,饮料吸管一支,大号注射器一支,装满水的水槽一个,两只塑料小船,一杯水,一根中间切开(未断)折成直角的饮料吸管,两张纸等器材。自由选择器材,做一到二组实验。

这里提示你们,我们可以用嘴吹气产生气流,用注射器喷射水产生水流,通过一些物体的运动状况来分析判断压强大小的变化。

这里提供几个参考实验装臵,请看大屏幕,如图3所示。同学也可以自己设计别的实验方案。

42

西龙虎峪中学

九年级物理组

图3 科学探究要素: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学习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记录有关实验现象。

师:现在我们的研究活动以小组进行,请大家在小组内积极地讨论、研究方案,积极地用眼睛去观察、用大脑去思考,并把你们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全班交流。看看在实验中能发现些什么?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看看哪一小组做得最好?

(学生开始实验、探究、讨论,教师巡视各组的实验情况) 科学探究要素:分析与论证

学习方法:分析物理现象,进行简单的推断,归纳出科学的规律。 师:你们的实验完成了吗? 学生回答。

师:下面我们进行全班交流,把你所看到的,所想的说出来与大家交流,就按顺序来进行,好不好?声音要大些,那么,第一组开始吧。

估计学生会回答到的几个情况:

(1)我们这一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实验装臵第三个图,选择用大号注射器一支,装满水的水槽一个,两只塑料小船,作为实验器材,用注射器向漂浮在水面上的两只小船间喷射水流,可观察到两只船向中间靠近。

(2)我们这一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实验装臵第一个图,把两个乒乓球放在两根小木条上,相对靠近一些,用一支饮料吸管向它们中间吹气,两个乒乓球互相靠近。

(3)我们这一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实验装臵第二个图,我们选择在两张纸中间吹气,结果看到两张纸不但没有被吹开反而互向中间靠近。

(4)我们这一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实验装臵第四个图,我们把一根中间切开(未断)折成直角的饮料吸管,一端插入水中,向管中间吹气,我们可看到水雾从切口处喷出。我们认为管中间被我们吹气,因此切口处压力变小,底下的大气压就会产生一个力把水往中间压。因此,我们也认为: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反而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反而大。

……

师:好,非常好!还有没有不按照大屏幕上的实验方案,而设计其他实验方案呢?

师:好,因气流具有不可见性,并且流体不容易任意控制,我们结合同学分析的现象,采用CAI课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操作CAI课件)

师: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科学探究要素:评估、交流

师:我们一起对上述实验方案进行评估和交流。

第一、看看实验方法是否存在缺陷,是否需要改进;

二、是否还有其他实验方案也可以实现实验目的;

第三、利用其他比较简单的实验器材是否也能说明问题等。并作为同学们的家庭作业。

教学反思:

43

西龙虎峪中学

九年级物理组

第五节 浮 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都受到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会用弹簧秤法测浮力。

3.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4.知道物体的浮沉是由重力和浮力决定的。会判断物体浮沉。

5.会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并知道漂浮的物体浮力大小等于物重。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引发讨论,培养学生探索事物现象的能力。2.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的方向,浮沉条件及应用 【教学器材】

弹簧测力计、墨水瓶、烧杯、水、乒乓球(3个)、溶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力?

2.力的测量工具是什么?(测力计)

3.出示弹簧测力计下挂空墨水瓶。墨水瓶受几个力?(两个) 4.两个力是什么关系?(一对平衡力) 5.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二、导入新课

(一)演示实验

1.用手托住空墨水瓶。分析受力情况,看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2.分析变化原因,手对空墨水瓶的托力多大?如何求得? 学生实验:

将弹簧测力计吊着空墨水瓶,放入水中浸没,观察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问: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现象?(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对它向上托的力。)物体在其他液体中是否也受到向上托的力呢?

演示实验:

将吊着的空墨水瓶放入

溶液中,看到什么现象?分析变化原因。

问:漂浮的物体是否也受到向上的托力呢? 学生实验:

将乒乓球投入水中,设法将它按入水中,有何感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这就是浮力。)

(二)板书

一、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 ↓ ↓ ↓ (受力物体) (施力物体)(方向)

44

西龙虎峪中学

九年级物理组

分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任何一个都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受力物体是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另外对浸入的理解,它包含两种情况:①部分浸入;②浸没。

讨论:

1.给你弹簧测力计、水、烧杯、钩码,如何测出钩码浸入水中的浮力? (1)先测钩码在空气中的重力G 。

(2)物体浸入水中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 (3)求浮力

2.浸在液体中物体一定受到浮力吗?(有各种意见) 演示实验:

图1 (1)取一只去底的矿泉水透明塑料瓶,瓶口朝下,瓶口略小于乒乓球。放入乒乓球。 问:如果我往里面注水,乒乓球会浮起吗?(会。因为要受到水的浮力)

(2)往塑料瓶里面注水。现象:乒乓球被水压在瓶底,同时有水从塑料瓶口漏出。 (说明浸在水中的物体不一定受到浮力。为什么呢?) 板书: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3)用瓶塞(或手)堵住漏水的瓶口,注意观察乒乓球下面积满水时有何现象发生? (现象:乒乓球下积满水时乒乓球会上浮。) (4)将水倒回烧杯,分析原因。

第一次乒乓球只受到水给它向下的压力。

第二次乒乓球下积满了水,即受到水对它向下的压力,而且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压力。乒乓球上浮说明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这就是压力产生的原因。>

图2 我们举特例来分析:立方体浸没在液体中的受力情况

立方体浸没在水中,其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和面积相等,并且对应部位距水面的深度相同。 问:水给它们的压强是否相等?(相等)

问:水给它们的压力是否相等?(让学生讨论)(压力相等并且方向相反)

分析:(p =ρgh p =F/S S 一定,F =p〃S)但是,上下两表面处的深度不同,下表面处的深度更深,压强更大,而上下两表面的表面积相同,据p = F/SF = P〃S,所以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力比上表面受到的压力更大。即>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板书:原因:>

而根据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这就是浮力。 板书:实质:=-,方向竖直向上。

45

西龙虎峪中学

九年级物理组

总结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就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问:既然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浮力,那么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有的在水中上浮呢?下面我们就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

板书:

三、物体的浮沉

演示实验:将三个乒乓球浸没水中(一个充满沙;一个中空;一个有部分沙,用蜡封住),松手后出现什么现象?分析讨论。

图3 问:浸入水中的物体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重力、浮力)它们的施力物体是谁?(地球、水) 一个物体在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力的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由它们共同决定。 (1)当(2)当(3)当板书: =G 时,它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静止)(悬浮) >G 时,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上升)(上浮) <G 时,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下沉)

问:沉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静止)为什么?(另外受到容器底对它的支持力。)() 问:那么上浮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静止)我们就说物体漂浮在液面上,那么,。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三、总结扩展

(一)本书主要学习三个知识点:

1.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如何,以及如何用实验法测浮力? 2.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物体的浮沉条件。

我们要理解、记忆,并且借助实验,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二)思考:上浮的物体(),上浮至漂浮在液面上()

讨论:物体的重力怎样变化?浮力怎样变化?浸没在水的体积能怎样变化?说说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有关系?

四、布臵作业 教学反思:

46

第12篇:变阻器初中物理教案学案

听评课网(tpkw.net),丰富的在线听课评课平台!

第二节 变阻器

(一)教材 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二册 (二)教学目的

1.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原理.

2.知道滑动变阻器上所标规格的含义.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3.知道电阻箱的构造,会读出电阻箱的示数. (三)教具

1.学生实验:学生电源一个,学生电流表一只,滑动变阻器一个,开关一个,小灯泡一只,导线若干条.

2.演示实验:电源一个,演示电流表一只,滑动变阻器一个,小灯泡一只,开关一个,导线若干条,电阻箱一个,有四个接线柱的滑动变阻器一个. (四)教学过程

1.复习

提问:

(1)导线电阻的大小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2)“长导线比短导线的电阻大”,这种说法对吗?应该怎么说?

2.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剧场里的照明灯是怎么逐渐变暗的?(将滑动变阻器、小灯泡串联后接入电路,闭合开关,移动滑片,做演示实验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

在不改变电源电压的条件下,在电路中串联了一个叫滑动变阻器的元件,移动滑片就能使小灯泡的亮度改变.这节课研究的课题就是变阻器.

3.进行新课

提出问题:滑动变阻器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分析演示实验的电路:小灯泡的亮度变亮,说明通过它的电流变大,在电源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应当减小电路中的电阻.

提出问题:根据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可以采取哪些方法减小导体的电阻?哪种方法简便?

听评课网(tpkw.net),丰富的在线听课评课平台!

(有四种方法:减小导体的长度、增大导体横截面积,选用电阻率更小的材料制成导体,降低导体的温度.其中用改变导体的长度来改变导体的电阻简便可行.)

做演示实验:将一根较长的镍铬合金电阻线AB、小灯泡、电源、开关和演示电流表按图4所示电路串联起来.其中P是金属夹制成的触头,当P向左滑动时,电流表示数逐渐变大,灯逐渐变亮;P向右滑动时,电流表示数逐渐变小,灯逐渐变暗.

提问:触头P移动时出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分析:当触头P向左滑动时,电阻线AB接入电路部分变短,接入电路部分的电阻变小,电源电压一定,所以电路中的电流增大,电流表示数变大,灯变亮.

用触头在电阻线上滑动,改变接入电路部分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变阻器”.

提出问题:怎样改进,以方便实验的操作?

改进方法:把电阻线绕在绝缘的瓷管上,并且瓷管上各匝线圈之间互相不接触,使触头P在线圈上滑动.

出示自制教具(图5),并用它替代图7—4电路中的AB部分,做演示实验.移动触头P,观察电流表示数和灯泡亮度的变化情况.并请同学上来分析.(分析过程同上,略)

用自己桌上的滑动变阻器实物跟图7—5所示的自制教具对比,弄清变阻器的构造和原理.

变阻器的构造要介绍瓷管、线圈是电阻率较大的合金线绕制而成,电阻线表面涂着绝缘漆,所以制成的线圈各匝之间相互绝缘,滑片就是自制教具中的触头P,为使滑片P跟电阻线接触良好,线圈上接触滑片的地方,

听评课网(tpkw.net),丰富的在线听课评课平台!

绝缘漆被刮去,为了便于接线,将滑片套在金属棒上,金属棒右端安装有接线柱.

注意:要强调滑片滑动时,改变的是线圈中A—P部分的长度.来达到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的目的.

小结:

一、滑动变阻器

1.原理:利用改变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强度.

2.构造、结构示意图和元件符号(图6).

提出问题:怎样使用滑动变阻器?利用投影幻灯片,也可以用电脑设计程序模拟电流流经变阻器的路径.同时配合演示实验.

接法:将变阻器串联在电路中,要将变阻器的两个接线柱接入电路.(常见错误有两个:一是将导线接到滑片上;二是将导线接到支架上,要注意纠正.)

分析过程要有序: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是哪一段电阻线?清片向右滑动时,这段电阻线的长度怎样改变?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怎样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怎样改变?电流表的示数和灯的亮度怎样变化?

学生实验:将滑动变阻器、小灯泡、学生电流表接入电路.做下面实验:

(1)滑片向右移动时,观察电流表示数和灯的亮度的变化.先分析再动手实验、观察.

(2)移动滑片使电流表示数变大,灯的亮度变亮.先分析再做实验.

(3)移动滑片使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最大.先分析再做实验.

观察变阻器滑片上的铭牌,说明铭牌上的一组数值表示的含义.用投影幻灯表示出铭牌,见图7。

听评课网(tpkw.net),丰富的在线听课评课平台!

3.使用:

(1)串联在电路中.

(2)弄清滑片移动时,变阻器接入电阻线长度怎样变化,电阻怎样改变,电路中电流怎样变化?

(3)使用前应将滑片放在变阻器阻值最大位置.

(4)使用前要了解铭牌.铭牌上标有变阻器的最大电阻值和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

提出问题:变阻器不能表示出连入电路的电阻值,能否有一种可以表示出阻值的变阻器呢?引出电阻箱.

出示挂图,说明电阻箱的构造和读出电阻箱示数的方法.同时展示电阻箱的实物.

用投影幻灯片练习电阻箱读数三次.

小结:

二、电阻箱

1.能表示出接入电阻值大小的变阻器.

2.读数:各旋扭对应的指示点的示数乘以面板上标记的倍数,它们之和就是电阻箱接入电路的阻值.

练习题:

如图8所示的电路中,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是电阻线的______段,当滑片P向左移动时,连入电路的电阻变______,电路中的电流变______,电流表示数变______,灯泡变______.

发给每人一个有四个接线柱的滑动变阻器,请学生先观察它的构造和接线柱.结合它的结构示意图(课本上有此图)进行讨论:

(1)若将变阻器的B、C两个接线柱接入电路,变阻器的哪段电阻线连入电路?当滑片P向右移动时,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怎样变化?做实验验证一下.

(2)把它连接在电路中,能有几种正确接法?说出每种接法所用的是哪一段电阻线?

听评课网(tpkw.net),丰富的在线听课评课平台!

4.小结

这堂课的重点是滑动变阻器.要知道它的构造、原理和作用.会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其中包括了解它的铭牌,使用前把滑片放在变阻器阻值最大的位置上,要把变阻器串联在电路中,并能判断滑片移动时,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怎样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怎样变化.此外,要会读出电阻箱的示数. (五)说明

1.旧教材中使用的滑动变阻器有四个接线柱,连入电路的方法有四种.新教材用的是只有两个接线柱的变阻器,连入电路的方法只有一种,跟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内容和要求都降低了,有利于教学.但在实验中往往用有四个接线柱的滑动变阻器.因此,为了将知识阔展,使有条件的学生会使用有四个接线柱的变阻器,可以增加这一内容.

2.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关键是弄清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是哪一段电阻线,常见的错误是把金属棒接入部分也当成是电阻,这里应指出金属棒电阻几乎为零.

3.在滑动变阻器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逆向思维的能力.使学生不但知道滑片移动时,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怎样改变,电路中电流怎样变化?反之,给出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变化或电路中电流的变化情况,也应会判定变阻器的滑片怎样移动?

4.关于电阻箱,新教材跟旧教材相比,突出了实用性,从道理上说明它的读数方法,只要求记住怎样读出电阻箱的示数就可以了.

第13篇:半导体初中物理教案学案

听评课网(tpkw.net),丰富的在线听课评课平台!

*第三节 半导体

(一)教材 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二册 (二)教学目的

1.常识性了解什么叫半导体和常见的半导体材料.

2.常识性了解半导体具有的三种特殊的电学性能. (三)教具

演示实验:四节干电池,量程是5毫安的电流表,锗晶体二极管(2AP型)一只,玻璃外壳的三极管(如3AX型)一只,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四)教学过程

1.复习

提问:(1)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2)怎样比较材料导电性能的好坏?

(比较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都相同的情况下,不同材料制成导体的电阻大小.) 2.引入新课

翻开课本看几种材料制成的长1米、横截面积1毫米2的导线在20℃时的电阻是10-1~10-2欧.举几个绝缘5的例子,长1米、横截面积是1毫米2的木材在20℃时的电阻约是10-14~1018欧,玻璃的电阻是1016~1020欧,橡胶的电阻是1018~1021欧.

由比较可见,在相同条件下,绝缘体的电阻比导体的电阻大十万亿(1013)倍以上.

3.进行新课

(1)什么叫半导体?

导电性能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材料,叫做半导体.

例如:锗、硅、砷化镓等.

半导体在科学技术,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电视、半导体收音机、电子计算机等)这是什么原因呢?下面介绍它所具有的特殊的电学性能.

(2)半导体的一些电学特性

听评课网(tpkw.net),丰富的在线听课评课平台!

①压敏性:有的半导体在受到压力后电阻发生较大的变化.

用途:制成压敏元件,接入电路,测出电流变化,以确定压力的变化.

②热敏性:有的半导体在受热后电阻随温度升高而迅速减小.

用途:制成热敏电阻,用来测量很小范围内的温度变化.

按图9连好电路,不要给学生画出电路图,告诉学生电路中的D中有半导体锗,让学生观察常温下电流表的示数(示数很小),再用手捏住D,或用点燃的火柴接近D,观察此时电流表示数(示数明显增大).

比较前后两次电流表示数,说明半导体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③光敏性,有的半导体在光照下电阻大为减小.

用途:制成光敏电阻,用于对光照反映灵敏的自动控制设备中.

先做实验,电路图见图10.用四节干电池串联作电源.图中三极管用玻璃外壳的三极管(例如3AX81),把外壳上的漆刮去,将三极管的发射极e、集电极c连入电路中.

在没有光照时,观察电流表的示数(示数很小),再用手电筒光照到管内锗片(PN结上),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变化(示数明显变大).

比较前后两次电流表示数,说明半导体受到光照后电阻将大大减小.

4.小结

这堂课讲授了什么是半导体,一些常见的半导体材料,半导体的三种电学特性,正是由于半导体具有许多特殊的电学性质,所以它有着广泛的应用. (五)说明

听评课网(tpkw.net),丰富的在线听课评课平台!

1.半导体这一内容,只要求做到常识性了解,不要讲得过深过难.这一部分知识是科学常识,又将学习第十五章有用的电子元件做准备,所以虽然是选学内容,还是讲讲为好.

2.半导体的热敏性和光敏性,最好是通过实验的观察得出结论,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还可以提高学习兴趣.

第14篇:引言初中物理教案学案

听评课网(tpkw.net),丰富的在线听课评课平台!

引言教案示例之一

(一)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2.知道物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物理的广泛应用。

3.知道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

(二)教具

玻璃杯、鸡蛋、硬纸片、圆底烧瓶、铁架台、旋转七色板、放大镜、散开的塑料捆扎绳、牛顿管。

(三)教学过程

导言:从现在起,我们将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学。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物理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有些内容在小学自然课上我们已经有所了解,如摩擦起电、热胀冷缩等。有一些我们还不了解,尽管它们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1.物理研究什么

课本图0一1中所列举的现象,都是我们所熟悉的,也都是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它们分别属于力的、热的、光的、电的现象。

其实在生活中,使我们感到新奇的现象还很多,这些现象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例如:飞机为什么能在空中飞行?保温瓶为什么能保温?电动机为什么能转动?用望远镜为什么能看得远些?(此处举例应包括力、热、电、光的现象。)大家想一想,还有哪些曾经使你感到新奇的现象?(引导学生发言,并指出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哪一些是属于力的、热的、光的、电的现象,指出这都是物理研究的内容。若学生发言涉及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内容,也给归类,说明不是物理研究的内容。)

这些物理现象现在我们还不能解释它们发生的原因,当我们掌握了必要的物理知识,不仅能解释这些现象,也能利用它们为人类服务。

2.物理是有趣的

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像一个个的谜,当谜底揭开的时候,我们的心情自然是欢畅的。在这众多的谜中,有许多就是初中物理研究的对象,到时不仅能揭开谜底,而且还能体验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增长我们的才干。物理课上研究的一些现象,许多是我们没有见过,也没有想过。下面我们将要做的几个实验,虽然我们今天还不能揭开它们的谜底,但可以告

诉我们,物理学研究的现象是十分有趣的。(展示一些简单而又效果明显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实验一:学生实验

请同学们将一长纸条平放在桌面上,然后把钢笔帽立在纸条的一端。你能不能把纸条从笔帽底下抽出来,但要保证笔帽立在原地不动。(有的同学慢慢地拉动纸条,笔帽倒了或是笔帽跟着纸条走。)教师演示:快速抽动纸条笔帽立在原地。

为什么要快速抽纸条。才能休证笔帽不动。而慢慢地拉动纸条不会成功?这就是物理研究的内容,今天我们暂不研究,但我们毕竟知道了怎样做才能成功。

实验二:课本图0一2实验

有了前一个实验的基础,可以让学生猜一猜,应怎样弹出硬纸片,才能使鸡蛋落入杯中,而不会随纸片飞出。

实验三:旋转七色板实验

先介绍实验装置的构造,将可以旋转的圆盘分成若干个扇形,分别涂上红、橙、黄、绿、蓝、靛、紫各种颜色。要强调其中没有白色。提出问题:当圆盘飞快旋转的时候,圆盘该多好看?

演示:当圆盘旋转时将出现白色。

本来圆盘上涂有各种颜色,当它旋转的时候,却偏偏呈现它所没有的颜色——白色。这是为什么呢?当我们学过光学之后,这个谜底就不难揭开。

实验四:放大镜观察实验

我们常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的物体,放大镜中间厚、边缘薄,也称为凸透镜。大家可以隔着放大镜看看自己的手纹,看看书上的字,是不是放大了。

问题:隔着放大镜看物体是不是总是放大的?

让学生手拿放大镜,伸直手臂通过放大镜看黑板上的字或墙上的标语。(要让学生观察远处较大的,且容易分辨倒立、正立的物体。)学生观察后,回答观察到的现象。(看到的是缩小的,而且是倒立的)

用放大镜看物体不总是放大的。在什么情况下是放大的,什么情况下是缩小的?这正是光学要研究的内容之一。

实验五:课本图0—3实验

首先解释沸腾:日常生活中常说把冷水烧“开”了,水“开”了在物理学中则叫沸腾。通常为使水沸腾,需要加热,今天我们要做一个用冷水使热水再次沸腾的实验。

演示实验:将保温瓶中的热水倒入烧瓶,使水占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一左右。将烧瓶置于预热的电炉上加热,让学生看到水在沸腾时有大量汽泡产生。迅速将烧瓶加塞后倒置于铁架台上。在用冷水浇烧瓶前要让学生观察瓶中的水是平静的。浇冷水时,烧瓶中的水会再次“沸腾”起来。实验六:课本图0—5实验

散开的塑料捆扎绳(应将扎绳尽量“破”细些)用干燥的手捋几次,扎绳不仅不能合拢,反而会膨散开,甚至会被手“粘”开。

3.物理是有用的

①导言:前面的实验包含着重要的物理知识,学了物理就会知道它们为什么发生,我们还要应用这些知识为人类眼务、造福。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曾运用过许多物理知识,只不过有的我们知道为什么,有的我们还不知道。例如:乒乓球瘪了,用热水烫一下能使乒乓球复圆。再如我们常用棍子来撬动一些笨重的物体。由于在小学里学过热胀冷缩、杠杆等知识,就懂得为什么这样做。

②列举日常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如照相机、高压锅、电热杯、收音机等等。这些事例学生还不懂为什么,说明需要学习物理知识。

③列举事例说明在工农业生产、邮电通信、广播电视、医疗卫生等方面,都有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有的就是在物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懂得它们,就需要学习物理知识。

④举例说明物理研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它使我国某些尖端技术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如:同步通信卫星发射、原子弹、氢弹、低温超导技术、十亿次银河巨型计算机等。

⑤举例说明物理也是学好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不可缺少的基础。⑥简要介绍课本图0—6“科学家的设想”,说明在未来的科学中,物理应用将更为广泛,未来物理将更有用。

4.怎样学好物理

要学好物理,就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物理知识是从观察和实验得来的,观察和实验也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观察决不是简单的看看,重要的在于思考,要注意观察的现象有什么特点,要明确观察目的,并注意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这样才能有所发现。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些现象,是否也能有所发现。实验七:物体下落实验

(此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如何观察)

取一张纸和一支粉笔头,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演示)。演示后让学生回答看到了什么现象?(粉笔头落得快,纸片落得慢)从现象来看,粉笔头落得快。类似的现象同学们见过很多:树枝和树叶落地快慢不一样,石子和羽毛落地快慢不一样。通过这些观察会想到“是不是重的物体落地快,轻的物体落地慢?”带着这个问题再进一步的观察,这就是明确观察目的。

教师:现在我们把原来的纸片,团成纸球。

问:纸球是否比原来的纸片变重了?(没有)

演示:再使纸球和粉笔头同时下落。请同学们看看会出现什么情况(少停一会,学生有所思考后再演示,结果将是两者同时落地)。

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同一张纸,展开的纸片飘飘悠悠的慢慢落下来,团成纸球就很快地落下来,两者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在观察中,就是要注意这种变化,并考虑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纸片落地慢的原因(纸片面积大,受的空气阻力大)。

总结学生的发言,指出:物体落地快慢不同,是由于受到的空气阻力不同,而不是物体的轻重,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空气的话,纸片、粉笔头将怎样落下呢?

实验八:牛顿管实验

(借助此实验,着重讲什么是实验和如何做实验)

为了回答上面的问题,就要在没有空气的空间中观察物体下落的情况,这种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的观察叫做实验。下面我们就来做实验。

出示牛顿管。介绍装置,说明管内空气已事先抽空。长管内放了铁片、羽毛、火柴杆等轻重不同、表面积不同的物体。

提问:在空气中铁片、羽毛能否同时落地?(不能)在真空中这些物体怎样下落呢?(做演示,证明同时落地)

实验证明,在真空中轻重不同的物体将同时落地,这就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到的物理知识。今后物理课上,许多地方都要通过实验来获取物理知识,同学们自己也要做一些物理实验。在实验中要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按规则操作,仔细地观察,如实地记录,并根据观察和记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总结实验

七、八的认识过程,指出要学好物理,就要重视观察和实验;要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同时要重视应用知识,使之在应用中加深理解。

5.作业:用手帕、细绳、螺帽自制一个降落伞,观察它下落的情况。

(四)说明

做为一门新课的开始,前言的任务在于向学生介绍物理学,激发学生对物理的热爱,了解怎样才能学好物理。

在向学生介绍物理学时,要体现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简单的直述,看似严谨但会给学生以枯燥的感觉。不仅有悖于物理是有趣的,学生也不容易理解。应把这个观点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体会。因此在简单的导言之后,便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一些曾引起神奇感的自然现象,并通过简单分类使学生粗知物理研究的内容。既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又暗示了物理研究的内容和物理知识应用的广泛。通过一组过程简单、效果明显的实验阐明物理是有趣的。力图通过这些使学生感到新厅、意外的实验,把物理的有趣表现在无言之中,又使学生体会到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所用实验,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物理是有用的,运用置疑和列举事例的方法讲授。通过多方面的置疑,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蕴藏着许多的秘密,有待于我们去探索,而物理知识是揭开这些秘密的基础,学好物理非常必要。

怎样学好物理是通过一组学生能够理解的实验—一物体下落实验—一创设学物理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体会应如何观察、实验。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观察和实验中的思维活动,既是学习方法的熏陶,也能帮助学生破除对物理学习的神秘感和畏难情绪,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以教师自身的教学方法,体现物理学的研究和学习方法,避免说教式的灌输。力图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创设学习物理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第15篇:《平面镜成像》初中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

2.知道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知道潜望镜、万花筒的光学原理

技能目标 学会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重 点

平面镜成像特点

难 点

“像”的概念,区别实像和虚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光的直线传播

2. 光的反射现象及反射定律

3. 光路可逆

二、导入

学生 观察课本P54照片

设问 湖中的倒影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与湖面上的景物对称?

展示 表面平的镜子、玻璃板、表面抛光的金属板、平静的水面、大理石及透明塑料片等都能产生与物体对称的影子。

这类反射面是平面的镜子称为平面镜。

三、新课

(一)、平面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实验1 内容 活动卡P35实验

1记录 将蜡烛和蜡烛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连起来,

量出蜡烛到镜面的距离和蜡烛的像到镜面的距离。

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实验2 内容 活动卡P35实验

2观察 比较描画与原画的大小、左右和朝向关系

结论 虚像、对称、大小相等

练习课本P56思考与练习1.2.5.(二)、平面镜中的像是如何产生的?

阅读 课本P54-P5

5发光点S发出的光束经平面镜反射,进入人眼。所有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交于镜面后的S。因为光的直线传播,人眼感到反射光线是从镜面后的S发出的,好像S在发光,S实际没有光线射出,它是发光点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虚像。物体上的每一点都会在平面镜中形成一个相应的虚像点,在平面镜中就形成了物体的像。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

演示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利用物像对称性先决定像点位置,任取两根发散光线并画出反射光线。(用虚线表示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

提问 如果入射光线沿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入,情况会怎样?

练习活动卡P36思考和讨论1.2.课本P56思考与练习3.4.6.

(三)、平面镜的应用

阅读 课本P5

5平面镜作用:1.成像2.改变光路

练习活动卡P37探究1.2.3.小结 1.平面镜所成的像特点

2.平面镜中的虚像的产生

3.平面镜的应用

作业

活动卡P38家庭实验1.2.

板 书

一、平面镜成像特点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4.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二、平面镜成像原因

1.光的反射

2.光路可逆

三、平面镜成像应用

课后记录

第16篇: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

篇1: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 , 而且还应重视技能的训练,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学生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就能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所学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一个走上教育十多年头的我,紧紧跟着新课程改的步伐,面对一双双天真可爱的眼睛,一颗颗渴求知识的童心,我一直在思考,在课堂上,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有爱的地方,就会有奇迹。

我常常思考怎样的一节课才算是成功的?记得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学生能听懂,学生能参与!”是啊!如果课的形式质朴得无法再出彩,如果言语匮乏得无法再生动,那么倾之一腔深情吧,需知那温柔的一句问话那鼓励的一个眼神,在学生的心海中激起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涟漪更有那波涛汹涌般的热情。在讲授是否可用纸锅烧水是,学生们各执己见,有个女孩说出“这不可能,锅是铁的,怎么能用纸锅来烧水”我当时对她的话进行了更正,但无论是我讲解还是用实验来验证,我始终都没有把视线从她的眼睛上移开,我想让她深切的感受到我在和她交流,就这样她看着我,轻轻的点点头,我知道她懂了。这之后她的回答是更加的踊跃也是更加的出彩。我想这正是在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彼此间都要达到的境界。

二、巧妙提问,点燃学生兴趣之火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为一上课你就必须有让学生感兴趣的东西,用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其身心都在课堂之内,这可是一堂课成功的先决条件。因此,老师在备课时就必须于课题导入上进行精雕细啄,做到巧妙引导。

例如在“惯性”一节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已经学习了“惯性”,下面老师列出一个题(边写边念题目):烧锅炉时用铲子送煤,铲子往往不进入灶内,而是停在灶前,煤就顺着铲子的运动方向进入了灶内,这是为什么呢?

生:(几乎是全班同时齐声回答)因为煤有惯性。

师:那你有没有惯性呢?

生:有惯性。

师:那你为什么不进入灶内?(全班同学都被逗笑了,但很快安静了下来,进入了认真的思考境界之中)

另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而有些经验又与物理知识密切相关,若能恰当运用则会激发起探索的兴趣。如利用从井中打水,水桶离开水面时会突然感觉的下沉来引入“浮力”这一节的教学,学生会茅塞顿开:原来“浮力”问题他们早就亲身经历过,有些学生还会联系想到水中漂浮的物体、游泳等。

这样我就利用精心策划的导入使学生轻松而又成功地触入到我的教学活动之中。

三、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

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例如,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可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通过实验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四、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在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浪潮,要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我设法让每个学生真正手动起来、脑动起来,开发学生的脑力、智力。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时,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积极性。其实,初中生感到学物理难并不都是学生的智力问题,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更大。因此,给学生创造一个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每单元授课完后,要认真进行单元归类复习,精心设计测试题,对于较难的题目在复习时可进行一些暗示,对差班甚至不惜“漏题”,使他们在复习时具有针对性,在测试时获得一定的成功,从而激发和巩固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借助多媒体资源创设物理情境 ,让物理课更生动有趣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开展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是教学现代化和教学改革的一种重要体现。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势在必行。顺应时代要求,代表先进教学手段的多媒体就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以新颖的形式,强大的功能,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相对于古老的黑板、粉笔对学生的吸引更是可想而知。运用多媒体教学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 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将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物理学是一门深奥抽象而又充满逻辑推理的自然科学,因此不少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尤其是喜欢形象思维的女同学,对物理课常常是望而生畏。经验表明,学生感到物理题目难做的原因不是物理规律(公式)不熟,而是无法想象完整的物理情景,从而无法准确地弄清物理过程。现代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技术于一体,能够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物理画面,降低了物理知识的认知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在进行日食、月食形成的教学中,课本上只是用一个平面图表示出来,不够形象,我用 Flash 软件把太阳、地球、月亮三者按天体中的坐标放好,使三者按实际情况运转起来,这样在什么地方怎样形成什么样的现象就很明显直观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非常好;再如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学生不明白电荷怎么移动,如果做成动画如同水流,学生一看就很明白;还如讲到平抛运动飞机投弹例题时,可用 Flash 软件制作一个战斗机空中投弹的动画,通过多媒体动态展示出来,很容易让学生理解题意,不但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等客观条件以及仪器本身因素的限制,有些实验效果不够理想。如果利用计算机模拟辅助物理实验,将起到直观形象、重复再现、大小、远近、时空、动静、快慢都可调节等作用。如液体、固体的扩散实验,液体的扩散现象观察需要几天甚至十几天,而固体的扩散现象需要更长的时间,若采用动画模拟实验,放快扩散的过程,扩散现象便一目了然;还有介绍天体的运动,通过多媒体视频课件使宏观现象微观化,就可以使同学们看到想看而看不到的现象;还有像冰的升华现象模拟等,都向学生展示了形象的物理画面。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教师用幽默的语言、有趣的实验,把物理教学以新奇的方式提示在学生面前,使课堂气氛活跃。打造出情感交融、兴趣盎然、和谐的探究的物理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使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实现>素质教育中提高科学素养的总目标。

篇2: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其实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我们搞教育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我认为,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物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物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科学、社会生活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进行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反思,我觉得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沿袭,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教师应进行新课程理念的系统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

物理教学中要注意反思以下观念是否落实: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秉承精英教育的观念,只注重尖子学生的学习状况,而忽视了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状况,忽略了对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的提高;往往只关心物理的相关知识的传授,而忽略相关学科的知识的联系,尤其是极不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忽略乃至割裂知识与生活的必然联系;往往只注重解题能力的培养,忽略了问题意识的保护和培养,忽略发展其对科学的探究能力的培养等方面。

如在学习“第十六章 热和能”的内容时,我对教材中的“地球的温室效应”并没有轻易放过,而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仔细思考,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物理学科和现实世界的广泛联系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好物理的兴趣。

物理新课标不仅对物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如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二、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进行物理教学实践时,有时会发觉物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分析一下,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物理新教材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中“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等结论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而且其推导过程是不完全归纳法,在教学设计中如果按教材的体系、线索平铺直叙的讲授,则学生没有深刻的印象,相应的结论内化成学生的世界观也成为空谈,要学生死记结论效果也不佳。在对教学设计的反思中,我经过对多种设计方案的比较,最终决定让学生开展讨论和辩论,让学生们充分思考,让各种观点充分碰撞,让他们接受以上结论。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师的反思大多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我们要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提高、问题意识是否具备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我们知道,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能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中将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在学习“浮力的应用”的时候,我让学生先放“孔明灯”(市场有售)玩,然后要求他们探究“孔明灯”升空的原因。学生们热情很高,并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我在最后总结时,重点并不放在结论上,而是放在大家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究的过程上。重在肯定同学们的参与过程和鼓励、赞扬同学们敢于发表意见,尤其是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行为。之后,我又把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延伸到课外,要求学生平时更多地关心科学、社会、关心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并把它们和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探究。事实证明,这样学生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同时也学会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笔者认为,这种探究式学习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教学素质和研究能力,有设计富含知识和能力,并有利于展开多端性、创造性思维的课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对教学过程有充分的估计,能随时调控学生的学习障碍,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确的评价。这一系列要求使物理教师必须从多方面充实、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校内外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从而使教学活动处于活跃积极的状态。

四、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地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从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是否有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感情,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等等。

例如,在讨论“物质是可分的”这一结论时,有个别学生提出了物质分到一定程度后不再可分,我当时作了批驳。在课后反思中我深感这样扼杀了该同学积极思考的兴趣、大胆创新的>勇气。于是,在下一堂课中当全班同学的面作出了自我批评,并在后来的教学中注意宽容各种观点,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创新。在后来的探究“孔明灯”升空的原因时,有学生提出了“孔明灯”升空的原理与火箭升空原理一样,这时,我就不慌不忙,又提出了下一个观察探索的问题:观察“冲天炮”的升空过程,探索其升空原理。这样,学生的探究精神和问题意识得到培养,把深奥的物理问题和生活中的问题密切联系起来。

众所周知,过去为了巩固“双基”,我们教师的教学往往追求对学习内容的“标准化”理解和“课本式”、“教参式”表达,强调对问题解决的常规思维、逻辑思考、唯一答案,对学生的置疑、奇思妙想往往采取压制、回避、冷处理甚至简单否定的做法。这样大量地进行反复操练,使学生学会的只是“复印”知识。而新课标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意识和问题意识,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谨慎处理自身的教学行为,要能积极肯定学生的“别出心裁”,给予及时适当的肯定和引申。

五、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要通过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在信息反馈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获取全方位的体察。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有许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知识的习得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所以我们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

例如,在做以下题“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到几对平衡力的作用?为什么说他们是相互平衡的?”的题目中,有些学生对“为什么说他们是相互平衡的”不理解,我不急于解释,而是让学生反复观察实验,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

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产生的问题更值得我们反思,给我们更多的启发,更是我们从事教学活动的有效资源。

例如,前面所叙的探究“孔明灯”升空的原因中,有学生提出了“孔明灯”升空的原理与火箭升空原理一样,这不正是我们引入新知识教学的重要契机吗?

物理是一门观察、实验和物理思维相结合的科学,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形式最一般规律和应用十分广泛的基础科学,是一门定量的精密科学,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要完成新课标中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除了师生在课堂上的教与学之外,还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总结规律。还有目前最直接的反馈就来源于作业练习。作业练习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通过作业,不仅可以检查课堂教学的效果,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的物理作业必须是科学的,多样的、开放的,我们不能仅仅为了使学生完成作业而教学,而要教给学生“对其终身发展的能力”,所以要侧重对学生物理技能和方法的培养、科学素质的养成。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细胞,就多一些教学科研的智慧,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益处多多,其乐无穷!

篇3: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

随着物理学习的深入,如何持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物理思维能力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的。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浮力、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的重要概念和规律。教材的内容覆盖了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及其物理方法(实验和科学探究),对学生全方面的能力要求高,是已学知识质量、密度、力、压力、压强等的综合,从数学角度分析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更是下一阶段学习的开始,因而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材内容从根本上看是讲了“一个力”即浮力,讨论实验测量浮力,而阿基米德原理从本质上讲是研究浮力的大小问题。这样教学内容可以提炼为浮力和浮力的大小两大问题。对于力的概念学习是学生已掌握的,从常见的力、压力等迁移到浮力,学生会明确浮力学习的内容和重点,消除陌生感,化解学习的难度。

对于教学的重点探究浮力大小教材安排了三个探究活动

1、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

2、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3、探究浮力的大小。个人认为探究活动1目的主要还是找到一种测量浮力大小方法为后面的探究提供实验解决方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

二、教学设计

1、让学生对学习保持持续的兴趣,不是孤立抽象的学习物理,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发现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的应用。

2、注重将学生的经验体验抽象加工提升为知识,消除知识的陌生感神秘感降低物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学得轻松。

对于浮力学生生活中有一些经验和前概念。教学设计以此为线索,在研究浮力的概念时要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学生的前概念只是模糊的认识,通过课堂实验再此体验,将经验抽象成严格的物理概念。从浮力到阿基米德实验,思维有很大跳跃,通过体验和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分析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从而真正认识和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3、立足学生主动学习进行设计和预设

教学活动是围绕学生学这一中心展开的。

首先对于浮力的概念,让学生从现象和实验体验的基础上抽象出严格的物理概念,认识一种新的力,思考浮力的其它因素。

对于教学的重点三个探究活动过程设计有所区别。探究活动1,2可以由学生分组完成,探究活动3由学生讨论方案教师演示。而这三个探究活动的重点都是猜想和实验方案的设计。猜想涉及到物理的规律,对学生分析问题和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探究活动1,2的猜想是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体验引导分析提出。 探究方案要求学生通过讨论自主设计,活动操作的过程步骤必须表述清楚,使每个学生都明确做什么这么做有什么现象,有效探究

4、发挥教师的导学指导作用,处理学生的生成调控教学进程

三、教学反思

1、教学容量太多完成有一定的难度,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对于启发学生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环节可以简化处理。即不做折纸船游戏,仅从生活现象(游泳时从浅水区走向深水区人的感觉/井中提水时人的感受)去引导。

2、教学探究出的物理规律仍需要一定的训练去巩固,除了本节最后的解释现象,还需要一节习题课练习及讨论问题。

3、为了保证探究活动的有效完成,分组探究课前要安排好小组要明确小组成员分工。教学过程的探究活动务必注意使学生都明确做什么怎么做,真正将有效的经历经验转化为知识。

4、教学中不要急于完成知识传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尝试操作的时间,困难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

第17篇:初中物理《浮力》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浮力》复习教案

授课教师:李志荣 授课班级:119班 授课时数:2课时

授课时间:2017年3月30日第三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学会计算浮力的方法。(3)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4)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基本的解题能力。(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3)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加对物理学的亲近感,保持对物理和生活的兴趣。

(2)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3)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勇于、乐于参与科学探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基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三)基础知识复习

1、引导语:同学们,浮力的知识在每年的中考题中或多或少都出现,在社会生活中也有很多的应用,例如造船、游泳、飞机设计制造等方面,所以我们必须要学好,同时还要复习好!大家有信心吗?

2、定义:

浮力: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 叫浮力。

3、浮力的三要素:

(1)作用点:在物体上。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2)方向:竖直向上。 (3)大小:F浮=G液排=ρ

gV排

4、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

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 ,即浮力。

5、怎样判断物体的浮沉

(1)物体的浮沉条件: 浸没在液体里的物体若只受重力和浮力的作用,则: 当F浮>G物 (ρ当F浮=G物(ρ当F浮ρ物物)时,物体上浮→漂浮(F浮=G物).=ρ

1)漂浮: 物体独自静止地浮在液面上,有一部分体积在液面下为V排,有一部分体积在液面上为V露。

2)悬浮: 物体独自静止地悬在液体中任何位置,此时V排=V物.3)沉底: 物体在液体中沉到容器底,容器底对它有一个支持力.4)浸没: 物体全部浸在液体中,此时V排=V物.

6、注意:

1) 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或漂浮)。 2)悬浮与漂浮的比较

相同:F浮 = G 不同:悬浮:ρ

;V排=V物

漂浮:ρ液

3)判断物体浮沉(状态)有两种方法:比较F浮 与G或比较ρ

与ρ

.

7、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浮=G排或F浮=ρ

gV排),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自身的质量、密度、体积、重力、形状、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3)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注意:在用F浮=ρ液

gV排计算或比较浮力大小时,关键是分析液体的密度ρ液和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的大小.

8、物体浮沉的应用

(1)轮船:采用”空心”办法,使它排开水的体积增大,达到增大浮力.(2)潜水艇: 浮力不变,通过改变“自重”来实现上浮、下沉的.(3)气球与飞艇: 用小于空气密度的氢气或氦气充入气球和飞艇中,通过改变气球和气囊的体积而改变浮力的大小,实现升降.

(四)习题训练及辅导

1.某种材料制成的空心球漂浮在甲液体的液面上,但沉于乙液体中.利用这个信息可得(

A.该材料的密度一定小于甲液体的密度

B.该材料的密度一定大于乙液体的密度

C.该材料的密度一定等于甲液体的密度

D.该材料的密度一定等于乙液体的密度

2.目前,制造中国自己航母的呼声越来越高,如图所示是某位网友提供的中国航母的设想图。一艘航母的舰载机飞离航母后,则有(

A.航母将上浮,所受浮力减小

B.航母将下沉,所受浮力增大

C.航母将下沉,所受浮力减小

图5

D.航母始终漂浮,所受浮力不变

3.浸没于水中的钢球,在继续下沉的过程中,它受到的(

) A.浮力增大,压强减小 B.浮力减小,压强减小 C.浮力不变,压强减小D.浮力不变,压强增大 4.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决定于(

)。

A.物体浸人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

B.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

C.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

D.物体的体积和形状

5.有一木块漂浮在水面上,若在水中加一些食盐,木块仍漂浮在水面上,则它受到浮力将(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不能确定

6.把质量相等的铁球和铝球,分别挂在弹簧秤下,然后将它们分别全部浸入水中,比较弹簧秤示数则(

A.挂铁球的读数大于挂铝球的读数 B.挂铁球的读数小于挂铝球的读数 C.挂铁球的读数等于挂铝球的读数 D.无法研究读数大小

7.体积为3×10-4米3的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求: (1)该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V排; (2)该金属块所受到的浮力。

8.一金属球在空气中称重是14.9N,浸没在水中称重是4.9 N。已知这种金属的密度为2×103kg/m3,此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若是空心的,其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少?

(五)课堂小结

(六)课外作业

2017年《考试说明》第61页练习5.3

第18篇:初中物理浮力的知识点

初中物理浮力的知识点:浮力定义 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叫浮力。

初中物理浮力知识点:浮力计算方法浮力计算题方法总结:(1)、确定研究对象,认准要研究的物体。(2)、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画出受力示意图,判断物体在液体中所处的状态(看是否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3)、选择合适的方法列出等式(一般考虑平衡条件)。 计算浮力方法:①量法:F(浮)=G-F(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②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用浮力产生的原因求浮力)③浮、悬浮时,F(浮)=G(二力平衡求浮力;) ④F(浮)=G(排)或F(浮)=ρ(液)V(排)g(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知道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或体积时常用)⑤根据浮沉条件比较浮力(知道物体质量时常用)

初中物理浮力知识点:浮力的利用(1)、轮船:工作原理:要使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必须把它做成空心的,使它能够排开更多的水。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单位t由排水量m可计算出: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m/ρ;排开液体的重力G(排)=mg;轮船受到的浮力F(浮)=mg轮船和货物共重G=mg。(2)、潜水艇:工作原理: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的。(3)、气球和飞艇:工作原理:气球是利用空气的浮力升空的。气球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如:氢气、氦气或热空气。为了能定向航行而不随风飘荡,人们把气球发展成为飞艇。(4)、密度计: 原理:利用物体的漂浮条件来进行工作。构造:下面的铝粒能使密度计直立在液体中。 刻度:刻度线从上到下,对应的液体密度越来越大

初中物理浮力的知识点:漂浮问题\"五规律\"

规律一: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

规律二: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所受浮力相同;

规律三: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里浸入的体积小;

律四: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规律五: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需加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增大的浮力。

第19篇:安全用电初中物理教案学案

听评课网(tpkw.net),丰富的在线听课评课平台!

安全用电(人教版教材)

(一)教学目的

1.记住安全电压的数值。

2.知道触电的原因和触电的几种形式。

3.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

(二)教具

幻灯机,有关电的应用方面的几张投影幻灯片,自制课本图10—

11、图10—13的投影幻灯片(或插图),课本图10—14的挂图一幅。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教师通过实例,讲述随着科学的发展,随着家用电器的普及,现代生活中已离不开电。接着用幻灯机打出几张电的利用的幻灯片:如夜晚的教室里灯光明亮,同学们在灯下读书;节日的**城楼,被灯光点缀得格外辉煌;大型电网等,用来激发同学们的情绪。

教师再将话锋转到接连不断发生的触电事故,给国家、给个人都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但是触电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我们掌握了安全用电的原则,并严格按照用电的要求去做,我们就可以驯服电,让它做我们的好朋友,为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国防科技服务。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安全用电呢?安全用电的原则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讨论的。

2.进行新课

(1)问:你们知道触电是怎么回事吗?

引导学生看课本上的第一个问和答。然后教师指出因为人体是导体,人体触及带电体时,有电流通过人体。这就是触电。电流对人体的危险性跟电流的大小,通电时间的长短等因素有关。

(2)问:人触电一定会死亡吗?发生触电事故的原因是什么?安全电压值是多少?

引导学生看课本上的第二个问和答。然后让学生讨论下列问题:①根据欧姆定律知道,导体中的电流大小跟什么有关?②用两手分别触摸一节干电池的正负极,为什么没有发生触电事故?③通过人体的电流大小决定于什么?④安全电压值是多少?

教师小结:①通过人体的电流大小决定于外加电压和人体的电阻;②安全电压:只有不高于36伏的电压才是安全的;③家庭电路的电压是220

听评课网(tpkw.net),丰富的在线听课评课平台!

伏,动力电路的电压是380伏。④触电事故是由于过大的电流通过人体而引起的,且通过人体的电流越大,通电的时间越长,越危险。

(3)问:家庭电路中的触电事故是怎样发生的?(低压触电的两种形式)

引导学生看课本的第三个问和答。明确家庭电路中的触电事故,都是人体直接或间接跟火线连通造成的。

再引导学生观察课本图10—10,并请学生指出图甲和图乙中电流的回路,然后教师指出触电的两种形式:

单线触电(图甲):站在地上的人触到火线,则电流由火线进入人体到地,经地线形成回路,造成触电事故。跳转《电子课文》

双线触电(图乙):站在绝缘体上的人若同时触到两根电线时,电流将由火线进入人体到另一根线(零线)而形成回路,造成触电事故。

指出:为了安全用电,绝对不要接触没有绝缘皮的火线以及跟火线连通的导体。

(4)家庭电路安全用电的常识

引导学生看课本的第

四、第五个问和答。然后问:生活用电中要特别警惕什么?

学生答:要特别警惕本来是绝缘的物体导了电,本来是不该带电的物体带了电。

教师用幻灯片打出课本上的图10—11的4个图(或出示挂图),指图提问。如用幻灯片打出甲图,教师指图提问:这是什么现象?生活中还有哪些这类现象?应当怎样防止?由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小结:①注意防止绝缘部分破损。②保持绝缘部分干燥,不用湿手扳开关,不在电线上晾衣服。③有人触电,要先切断电源,或者用干木棍等绝缘体拨开电线。④架设电视天线时,注意不要触及电线。

(5)家用电器的安全用电

请一位同学读课本第六个问,请另一位同学读第六个问的答,请第三位同学回答。学习了第六个问和答,你知道了什么?(为了安全用电,有金属外壳的家用电器,外壳一定要接地)。请同学们回到家里检查哪些用电器有金属外壳,把没有接地的,想办法接地。

继续请一位同学读第七个问,另一位读第七个问的答。然后引导学生看课本上的图10—12。最后教师指出:在高大建筑物上,室外天线一定要装避雷装置。

(6)高压触电的两种形式

听评课网(tpkw.net),丰富的在线听课评课平台!

用幻灯打出课本上的图10—13,问学生有没有见过这个标志?让学生记住这个标志,然后讲述第八个问和答,使学生知道高压危险。

让学生看课本的第九个问和答。出示课本上图10—14的挂图,讲解高压触电的两种形式:

高压电弧触电:当人体靠近高压带电体到一定距离时,高压带电体和人体之间会发生放电现象。这时有电流通过人体,造成高压电弧触电。

跨步电压触电:高压输电线落在地面上,地面上与电线断头距离不同的各点存在着电压,当人走近断头时,两脚位于离断头远近不同的位置上,因而两脚之间有了电压(跨步电压)。这时电流通过人体,造成跨步电压触电。

强调指出:为了安全用电,不要靠近高压带电体。

(7)触电的急救

引导学生看课本第十个问和答。知道生活中人触电、发生火灾的一些急救方法。

3.小结(师生共同小结)

(l)安全电压值。

(2)触电的原因及触电的四种形式。

(3)安全用电的常识。

(4)触电急救的方法。

4.组织学生讨论课本上“观察·实践·调查”的第 4点,问:同学们,你们的家庭电路中有没有违反安全用电的地方?你有没有发现学校的电路中有违反安全用电的地方?

让学生讨论回答,对提出问题的同学给以表扬,鼓励他们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让同学们对刚才提出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

5.布置作业

(l)总结安全用电的要点,并编成口诀,看谁编得好。

(2)本章习题

3、4。

第20篇:初中物理教案7.1 力2

教师:张兆祥 教学科目:物理 教学年级:初中年级 教学时间:45分钟 教学内容:力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带领学生认识力的单位:牛顿(N)

2、认识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学习画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教学准备:黑板用尺子 教学步骤:

1、通过提问简单回顾上节课所学有关力的知识,本节课接着介绍一些与力

有关的内容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是一种衡量力的大小的国际单位。(拓展:①它是以创立经典力学的艾萨克·牛顿(Sir Isaac Newton)命名。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②牛顿是一个国际单位制导出单位,它是由kg·m/s²的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导出。两个鸡蛋的重力约为1N。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ma,可知,1N=1kg·m/s²,能使一千克质量的物体获得1m/s²的加速度所需的力的大小定义为1牛顿。)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1) 我们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那么又有哪些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实验: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来推凳子:①用同样大小的力在凳子中间,向不同方向推凳子②用不同的力向同一方向推凳子③用同样的力,向同样的方向,分别在凳子上方和下方推凳子。三次产生的效果一样吗?

(2) 师生分析:可见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这就是力的三要素。

(3) 提问:生活中,有哪些例子是体现力的三要素不同,其作用效果就不同呢?

4、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师:可见要想把一个力完整的表示出来,就要把力的三要素都要显示出来。 画力的图示方法:

(1).确定受力物体

(2).在受力物体上找好作用点 (3).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

(4).标出力的大小和单位。 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在很多情况下,不需要严格按照力的图示法表示力,而只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物体受到的力,且不过分强调有向线段的长短和起点,这种表示力的方法叫做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是一种大概,简略的表示方法。 “力的示意图”和“力的图示”要区分清楚。

力的图示是一种精确地表示方法,能显示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示意图是一种简略方法,只大致表示出力的方向。 力的示意图:

1、无须选标度

2、从作用点开始沿力的方向画一适当长度线段即可

3、在线段末端标出箭头,表示方向

4、G代表重力,F代表压力,N代表支持力,f代表摩擦力

(先在黑板上画图示范,然后选取一些情景,结合实物分析,让学生画出力的图示、示意图进行训练)

5、总结:(1)、(2)、(3)

6、提问检测本节课掌握程度:力的单位是什么?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有什么区别?

下课!

《初中物理教案模板浮力.doc》
初中物理教案模板浮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