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 实验课教案模板

2020-04-18 来源:教案模板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课教案

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课教案

课程名称:科学 课程类型:必修 教材来源:大象教育出版社2004版 适用年级:小学五年级 教学课时:1课时 设计者:卢盟辉 新密市来集镇岳岗小学

钟摆的秘密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来了解钟摆的秘密。

二、学习重点:

钟摆的原理,影响摆快慢的因素。

三、学习难点:

摆长与摆摆动快慢之间的关系。

教具:摆钟内部结构模型,钟表的摆模型,自制活动的摆。

学具:自制(课前由学生自制简单的摆)。

四、学习过程:

(一)观察、分析、猜想

1、教师出示摆钟的内部结构模型。

2、学生看完后,提出问题

(1)摆钟如何工作的?

(2)为什么只有摆在摆动时,秒针、分针、时针走动?

3、摆钟工作时,哪部分起着作用?

4、教师出示摆的模型,介绍摆臂、摆锤。

二、)实验

1、研究在相同时间内同一个摆的摆动次数是否相同。

(1)拿出自制的摆,在三个一分钟内测出摆摆动的次数,你的发现是什么?

(2)大家的摆摆动的快慢一样吗?是什么决定了摆的快慢呢?

(3)研究摆长与摆摆动快慢关系

2、实验一

同样的摆锤,改变摆长,观察摆动次数,总结发现。

实验二

摆长相同,改变摆锤的重量,观察其摆动次数,总结发现。

3、整理总结

4、你有办法调整摆的快慢吗?摆钟呢?

四、作业

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60秒摆动20次的摆,60秒摆动40次的摆。

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课教案

课程名称:科学 课程类型:必修 教材来源:大象教育出版社2004版 适用年级:小学五年级 教学课时:1课时 设计者:卢盟辉 新密市来集镇岳岗小学

体积变化之谜

学习目的:

1.会做热胀冷缩的试验。

2.能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出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

学习重点:

会做热胀冷缩的试验。

教学准备:

冰箱、玻璃杯、水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友友在拿冰箱里的饮料时,发现水被冻成了冰,玻璃瓶也裂开了。

二、猜想与假设

玻璃瓶为什么会裂开呢?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吧!

三、试验

1.写出研究计划

2.试验。装一满杯水,不该盖子。把杯子放进冰箱,让水结冰。观察并会不会超过杯口。如果并超过杯口,说明水结冰后体积变大了。

3.得出结论。水遇冷结冰后,体积会变大。

四、延伸

教师提问:其他物体也有这个性质吗?

学生作出假设,把问题存入问题银行。

根据自己作出的假设,制定研究计划,准备工具和材料。

五、事实与证据

根据上节课作出的假设和研究计划,进行试验。

六、分析与总结

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能根据这些现象归纳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遇冷后体积一般都会变小。

七、提问

我们知道了物体遇冷时体积变化的规律。那么物体加热后,体积又会怎样变化?制定研究计划,准备好工具和材料。

八、事实与证据

根据上节课提出的问题,和研究计划,进行试验。

九、分析与总结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一般都有遇热膨胀、遇冷收缩的性质。

十、拓展活动友友提出:在地球上,冷水重还是热水重?

学生先猜想一下,同学们设计试验。

根据小组设计的实验进行试验。

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课教案

课程名称:科学 课程类型:必修 教材来源:大象教育出版社2004版 适用年级:小学五年级 教学课时:1课时 设计者:卢盟辉 新密市来集镇岳岗小学

地球“变脸”之谜

学习目的:

1、能通过搜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2、会运用模型解释地貌变化的主要原因。

学习重点:

能通过搜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粘土、托盘、饮料瓶、小苏打、面粉、红墨水、水、勺子

学习过程:

一、猜想与验证

1.是什么引起了地貌的变化?

2.学生猜想:火山爆发、地震、风„„

二、计划与组织

1.引起地貌变化的原因很多,各小组选择一个开展研究。

2.各小组制定一份详细的研究计划,并做好分工。3.阅读资料

阅读63的课本内容。修改自己的计划。

三、模型与解释

1.以小组为单位做火山爆发模型

(1)先准备好工具和材料。

(2)用粘土将饮料瓶埋起来,使它们像一座锥形火山。

(3)把小苏打、面粉、红墨水和水混合成浆状,倒进瓶子里;最后倒白醋。

2.探究活动

环太平洋沿岸地区的地震活动最频繁,为什么?

推荐第2篇:科学实验课教案

人类的朋友

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发面”的实验数据。

2、探究酵母菌在发面过程中的规律

3、酵母菌的适宜发酵温度在生活中的运用。教学重、难点:

1、探究酵母菌在发面过程中的规律

2、通过实验,证明酵母菌在发面过程中的作用。教学准备:

1、课件、小黑板;

2、面粉、酵母粉、温水、盆、量筒、烧杯、玻璃棒、直尺、计时器、温度计、显微镜、生物显微演示装置。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看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两个大小不一样的馍馍)这是老师用相同重量的面粉做成的,你们看了这两个馍馍后有没有什么想说的?(为什么一大一小)它们为什么有这样的特点呢?(酵母粉的多少,水温,揉面硬软程度等)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这些因素都能够导致馍馍变得一大一小。今天我们就来实验探讨一下在酵母粉和面粉重量相同的情况下,水温不同,发面会有怎样的变化。

二、实验过程

过程一:面团会发胖吗?

1、清点实验用品并作安全提示。

2、把100克面粉和5克的酵母粉倒入盆中。

3、烧杯取60毫升温水,师生共同完成温水调配。(不同小组取水温度不一样并测量水温告诉记录员,记录员上黑板填写)。

4、把60毫升温水倒入盆中,操作员开始和面。

5、把面团揉捏成比量筒口稍细的圆柱状后,拍平面团两端,放入量筒内,还可以用玻璃棒按平面团,尽量使面团保持平实。

6、用直尺记录下面团的高度,观察面团的高度变化。(开始0分钟的计时,刚才同学们在揉面团的时候有什么感受?你们虽然没看见酵母菌,但它们已经看见了你,你们想不想见一见酵母菌的真面目?)

过程二:观察酵母菌

1、发放课前制作的生物标本,每组的观察员按要求操作显微镜。(第一个5分钟)(提醒学生拿放载物片的时候要轻拿轻放)(记录员上黑板填写数据)

2、组织学生谈谈所看到的酵母菌是什么样子的,把看到的酵母菌样子画在随堂记录本上。(第二个5分钟记录员填写数据)

3、用“生物显微演示装置”把观察到的酵母菌图像放大到屏幕上,与学生画的作比较,出示酵母菌的相关图片。(第三个5分钟记录员填写数据)

过程三: 观察分析数据

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你们有没有什么发现?(学生不会的情况下教师引导,分横向和纵向引导,的出发面的最佳温度区间)

三、师生总结:

1、在一定温度内,随着时间的增加,和面水温越高的面团成长

的体积就越大。

2、超过一定水温,面团成长体积反而不如低水温面团成长体积。

四、拓展延伸

1、观察曲线图,得出酵母菌最佳的发酵温度。

2、以后逢年过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可能利用面粉做发面,如果家里人

板书: 人类的朋友

酵母菌 发酵 30℃--40℃

推荐第3篇:小学科学实验课设计

小学科学实验课的设计

东华小学 王有文

众所周知,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提高学生素质的最基本的途径,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尽管课堂教学设计问题是教学实践中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由于社会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对教育教学有不同的要求,作为教学主阵地的课堂教学,无论是在内容、形式,还是在手段上,也必将随之而改变,自然,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也应与之相适应。实践证明,没有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就不会有好的课堂教学实践,没有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真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就将难以顺利进行。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对周围的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事物。因此,学生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他们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自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关键。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

那么,在小学科学实验课改继续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应以怎样的教学设计来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实现新的要求呢?我们还是从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谈起。

一、小学科学实验课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 什么是科学课的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形成于教育技术领域的现代教学技术。它主要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以及传播学、教学论、学习理论等为依据,泛指对课程及课程门类、单元及课时教学四种水平层级的设计。但无论哪个层次的教学设计,都应回答三个主要问题,即:

(1)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 (2)如何展开教学活动; (3)如何进行教学评价。

由此,所谓科学课的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依据现代教学理论,根据科学课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要求,按照科学课的教学理念、科学课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开发教学资源,创造教学条件,去选择组织教学内容、科学探究活动的策略和活动方法,选择教学手段,即对科学课的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预设的过程。 科学实验课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

1、教学目标。即通过教学活动,期望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应达到的程度。

2、教学内容。即以什么作为教学目标的载体。包括内容的选择、教材的处理等。

3、如何进行教学。包括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等。

4、探究材料。怎样选择有结构的、符合学生实际的实验探究材料。

5、如何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

(二)科学课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原则 (1)系统性原则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课堂教学设计是课程教学设计的子系统。科学课的教学设计必须符合科学课程教学设计的总体要求和阶段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例如:“我眼里的生命世界”中关于认识动植物的相同和不同,在三年级,对于探究对象,主要是认识事物的现象(是什么),而较少去探究事物的性质和结构功能。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让学生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探究动植物的种类特点,如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草本植物的特征、木本植物的特征等,则偏离了科学课的阶段目标。而事实上也不符合学生的实际,不可能实现教师的设计意图。

(2)整体性原则

科学课课堂教学设计各因素之间是相互关联、协调统一的整体。各方面的设计必须符合课堂教学的整体要求。各方面的设计要协调统一,相互促进,不能相互脱节,相互矛盾和相互干扰。 “生命之源——水”的第3课“家乡的水资源”,一位教师设计了“保护水资源,树立关爱生命的情感”,并设计了如下的探究活动:把小鱼放在“污水”和清水中做比较,观察小鱼的表现。做完实验后把小鱼救出来。分别在污水、肥皂水、洗涤剂水、洗发液水、洗衣粉水观察小鱼的表现。设计中,由于教师既要学生关爱生命,又让学生把活生生的小鱼置于“污水”之中,这使得目标与活动有相矛盾和相互干扰,于是教学中出现了学生拒绝进行实验探究的情况。

(3)目的性原则

科学课的教学设计要在教学目标的要求下统一起来,要体现“课标”要求,保证目标的实现,而不能偏离教学目标。例如: “观察小动物”分别有画蜗牛、画蚂蚁、画鱼的活动,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科学课中的画小动物的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用“画”的方式记录观察活体动物的结果,其准则就是实事求是,看到什么就画什么。如果把活动设计成了看谁画得“最漂亮、最美”,而不是画得“最象”,则就偏离了教学的目标。

(4)有效性原则

课堂教学设计的目的是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教学设计不能单纯追求教学形式,而要追求实际的教学效果。例如: “固体和液体”中“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材中设计有“用橡皮泥做只小船,讨论什么样的船装得多”的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探究等重情况下,船空间的大小与载重多少的关系。一位教师为了展现科学课中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挖空心思地制作了课件,在学生活动后,让学生观看,以明白道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做和讨论),对橡皮泥船做得越深、越大,就载重越多的道理,已有了深切的感受,再看课件就毫无必要。这样设计和操作,既浪费了课程资源,又造成课堂教学效益低下。

(5)可行性原则

课堂教学设计要符合当时的教学条件、符合学生的实际,做到明确具体、切实可行。例如: “植物的一生”中“种油菜”,若按教科书的编排顺序来设计和组织探究活动,很可能学生最后是“颗粒无收”,达不到课标的要求。因为,按照教科书的编排顺序,当开始本课的探究活动时,大约是四月中旬,已基本是该地区油菜的收获季节。因此,该项探究活动可进行两种方案的设计,其一是,学期一开始便进行该项探究活动;其二是用种其它植物来代替“种油菜”。

二、教学设计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师期望教学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应达到的程度或标准。它是组织、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具体的有层次的、可操作的,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方向与指针。

1、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应正确处理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之间关系,根据各探究主题的实际,制定具体、有层次、可操作的课时目标。编制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认真研究教材。分析教材是如何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学情,(主要是认知水平和技能水平,以及年龄特点)。只有找准了教学内容与学生学情衔接的切入点,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才能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参与和主动探究,教学才是高效的。

二、科学课的目标是“三维一体”的目标(即: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顾此废彼。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容易被我们所忽略。在过去的教学中,老师们往往也制定了情意方面的目标,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自然观”、“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等等,这些笼而统之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根本无法落实。在我们前面“观察鱼”的案例中,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如“体验在观察、探究鱼的特征方面的乐趣”、“更加喜爱鱼这种动物”等等,就非常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三、“三维目标”并不意味着三者彼此分离,而是“三维一体”,包含在每一项活动之中的。应注意三者之间的有机整合。

四、编制教学目标时,使注意目标的陈述方式。过去我们的教学设计是“备教案”,其设计的原发点是为教师自己的教学行为而设计,是教师在讲台上“表演”剧本。因此,我们在陈述教学目标时,往往是“培养学生„„”、“使学生„„”“通过„„的讲述,使学生认识„„”。这种设计及陈述方式所折射出的教学观,是把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而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客体。现在我们应转变这种教学设计观,做到“为学生的科学学习而设计”。

对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尽可可能遵循具体、明确、可观察和可测量的性质,有利于评价的原则,采用表示外显动作的术语。例如:“掌握(知道、了解)什么知识”、“训练什么技能”、“体验什么过程”、“完成什么实验”、“做好什么记录”等等。这样既可以避免用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术语表述目标的笼统性和含糊性,也防止了教学目标的机械性和局限性。

(二)课堂教学策略设计

1、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如何从当前的教学设计出发,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呢?科学课教学策略是指为了实现科学课教学目标进行的思考,策划和谋略,包括选择教学内容(处理教材),设计科学探究活动的程序,选择教学的模式和方法,组织有结构的探究材料等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科学课的教学策略是设计者关于科学教学方法的研究,是教者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的计划方案。

新的教学理念下,科学探究的程序安排更加注重课堂中学生心理的整体性动力特例,更加注重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自主活动,(如何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动手做”是设计的核心要素),更加注重把有序进行同“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变动结合起来。科学课的教学方法也正在不断变革,向着平等对话和交流,合作探究和研讨,随机指导的方向发展。科学课的组织形式也从一统的“插秧式”班级授课,向着小组合作研讨,呈现一种和谐的、有着浓郁科学探究气氛的、在时间和空间上开放的、在探究内容上有层次的方向发展。

(三)探究材料的设计 科学课中学生的探究要借助于“有结构的材料”。所谓有结构的材料是指:这些材料既要能把揭示与探究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有层次、反映规律、具有教学性;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使他们有能力通过对材料的摆弄来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具有可接受性;同时,这些材料还具有趣味性和普遍性,对学生有吸引力,以利于开展探究活动。

科学课课堂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要让学生在短短的教学时间内,通过对材料的探究,获取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感悟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教师只有精心设计和选择有典型的材料,才能便于学生探究,并从中体验教学探究的乐趣,从而增强自信。

(四)科学课教学手段设计

科学课常用的教学手段有:实物演示、实物投影、模型、录像、多媒体课件等。手段的设计应为每一位学生在每一次科学探究活动中都有所体验、有所乐趣、有所感悟服务。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实践证明,不存在“万能媒体”,每一种教学媒体都有其自身的技术特性、教学特性和功能。在教学设计中,应根据目标以及教师、学生的实际综合运用。

其二,设计应遵循效益性原则。教学手段、媒体的设计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是为学生科学探究服务的,不是为表现使用某种媒体而设计,要注意教学“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关系。

其三,要正确选用教学媒体,即教学媒体要符合科学性、教育性、直观性、艺术性和技术可行性。要与科学探究进程相辅相成,介入时机恰当,有针对性。例如“观察鱼”一课,如果我们把活体鱼换成了鱼的标本让学生观察,或在课件中看鱼,就不可能达成课程目标。

(五)有效探究活动的设计 小学科学实验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因此,探究活动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课的价值体现与教学质量。但我们在课堂上往往看到的情况是,学生热热闹闹地实验、“探究”,效益却十分低下,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教师在活动设计中匆视了如下一些因素:

一、指导性探究、引导性探究、自由探究,是小学科学实验课的三种方式,不同的年段、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要求;

二、探究是有目的的,要带着问题探究,学生头脑中缺乏目的和问题,探究就会流于形式;

三、探究材料的准备应当是有结构的,否则,探究就会停留在浅表层次上;

四、小组合作是学生探究活动的重要形式,但它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五、探究过程中,学生之间的讨论、评价、碰撞、激烈的矛盾冲突,是衡量探究质量的重要指标,但它必须建立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即时调控上。

教学设计中,我们只有充分注意上述问题,才能保证探究活动的有序、高效。更好地贯彻《课标》关于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精神,让学生有自由发现进行创造的充足空间,能充分发挥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并在探究的过程中积累感知,感受成功的喜悦。《课标》要求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学生自由汇报探究成果后,让学生自己分析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六)课堂教学评价的设计

在一切系统中都存在着信息反馈,没有信息反馈,系统就无法实现有目的的最佳的运动。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系统,要有序的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也必须在经常的调控中才能实现。教学评价就是对课堂教学系统实施调节与控制的必要手段和重要依据。教学评价种类繁多,应特别注意形成性评价,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是提高探究活动效益的重要手段。

同时,在科学实验课的设计中我们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实验设计要符合科学学科特点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小学科学课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探求自然知识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认识自然始于观察自然,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认识自然。如“水的循环”的教学设计。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对水的感性认识。如:天上有下不完的雨、雪,淋湿的衣服会干,冬天关在屋子里洗澡窗玻璃上会有水珠等。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水或冰受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或冰的循环规律。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认识自然现象,总结自然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创造条件,增加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爱好。

二、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感知世界往往从兴趣出发,抓不住事物主要特征等特点。设计实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如:“植物的根”的实验设计,教师可通过提供大量的可供学生观察的有代表性的实验材料──植物的根,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植物的根有直根和须根之分。常见的萝卜、胡萝卜等直根,土豆、红薯等须根,它们可以储藏养分即贮藏根。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直接获得知识,而中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事物的能力,且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他们对神秘的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对探索自然奥秘充满了自信。这时教师设计实验,主要是以一种引路的方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自己动手实验获得结论,并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结论。设计“水的浮力”的教学实验,就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实验材料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动手将浮在水面的物体用手向下压,产生水有向上的浮力的直观感受,从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下沉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水的浮力,使不平衡的杠杆达到平衡。这种设计可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实验设计要联系当地的自然条件

教学大纲规定:“科学课要密切联系当地自然条件。”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自然优势,通过多种形式,使原本生动的科学课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弄清为什么有的树到了秋冬季就会落叶,而有的却抽出了新芽,动物靠什么越过寒冷的冬天等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兴趣特点进行实验设计。如昆虫是小学生常见的最易引起他们兴趣的一类动物,在山区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爬的应有尽有。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可先安排学生到林间、树旁、小河边捕捉各种昆虫,并将各自捕捉的昆虫有选择地带到课堂,进行认真观察、研究,看它们都有一些什么共同特征,从而达到认识昆虫的教学目的。

实验设计要联系当地的自然条件。教师要全面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做到心中有数,进行实验设计方可如鱼得水,运用自如。设计“植物的生长与环境”这类教学实验时,要安排学生对当地的气候资源、水土资源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分析,记好观察日记,归纳总结出:植物适应在什么样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发育,什么样的植物适应什么样的土壤种植等有关植物生长与环境的知识,并指导当地的农作物种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他们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教学的实践过程也是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过程,好的实验设计思想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有利于义务教材内容的完成,也有待教师更进一步地探索研究。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与学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课堂教学设计是依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进行的一项系统设计,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但它仅仅是“教” (即:教学管理、教学实施)行为与“学”行为的预设。现实中的课堂教学是动态的、发展的、变化的,具有生成性。因此,教学中,我们决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只有让“预设”与“生成”共舞,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益。

推荐第4篇: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规范

卞桥中心校 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规范

为了规范我镇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管理,更好地开展好实验课,用好科学实验室,充分利用县局配备的教学仪器,确保我镇的实验教学位居全县前列,中心校特制定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规范:

1.科学教师每学期初要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各年级教学进度,制定出本学期的科学教学工作计划,一式两份,教师本人一份,学校统一存放实验室一份。

2.科学教师要按照教学课程标准规定,完成全部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任务,努力做到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实验的机会。

3.科学教师要认真备好科学实验课,明确实验要求、所需仪器、药品、实验过程、方法、注意事项。

4.各任课教师根据实验教学计划,提前准备好实验器材等,一般要提前一天申请实验仪器。实验完毕整理、清洗、回收入柜。

5.小学科学课必须安排在科学教室进行,教师对一些复杂的实验,教师应先试做一遍,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6.在做学生实验前,教师应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和方法。实验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注意安全,防止发生意外事故。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如实地填好科学实验报告单。教师要及时批阅实验报告单,并统一保存。

7.对易损、易耗品及有腐蚀性、燃爆性和有毒物品要有明显标记,并嘱咐学生未经允许不得擅自动手,做好防患工作。对实验后的残液应叮嘱学生倒入污水池或指定地点,不得随意倒入下水道内。

8.实验完毕,应让学生整理仪器并清点实验用品,按要求摆列整齐,做好仪器与环境的清洁工作,经同意后方可离开实验室。室内物品未经教师许可不得带出室外,丢失和损坏仪器应及时报告教师。

8.仪器室管理员要认真做好教学仪器的购置、验收、入库及登帐、编号等工作。要合理安排教学仪器的存放,保持教学仪器的整洁,创造仪器室内的良好环境,确保安全和教学仪器使用寿命。

9.实验教学使用的化学危险药品必须贮藏在危险药品柜内,不得和普通试剂混存或随意乱放。还要按各自的危险特性,分类存放。

10.危险药品柜必须要双人管理,双把门锁、双人领发。实验教师领用危险用品时,必须提前计算用量,需填写《危险用品领用记录》。

11.实验室管理人员要注重档案的整理与存放,按教学计划、实验申请单。实验报告单的顺序整理存放。

12.每学年结束,学校要根据实验教学计划的完成情况,对科学任课教师的工作进行考核奖评,对实验教学开展得好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奖励;对在上级试验抽测或实验教学检查中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学校和相关教师一定的处罚。

卞桥中心校 2018年3月

推荐第5篇:科学实验教案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课型: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

2、筷子

1、小勺

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

1、开瓶器

1、注射器1。【教学过程】

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2.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 4.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

2.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

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参考P29) 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三、课后总结:

四、课后作业:

1.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2.等量的食盐和小苏打分别放入等量的水中,谁的溶解能力强?

五、课后反思:

溶解的快与慢

课型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 “ 问题 —假设 —验证 — 证实 ” 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点】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筷子

1、玻璃杯

2、热水和冷水、糖块

3、食盐

1、勺子

1、水槽1。【教学过程】

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1.复习: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2.提问: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5ml),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3.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指导对比方法) 4.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

5.提出新的条件: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60摄氏度左右,强调安全。) 6.学生观察实验。(教师进一步指导实验操作) 7.整理观察信息进行交流。

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1.出示方糖: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2.学生猜想形成假设: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将肥皂切成小块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

3.制定实验设计。(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方案。)

(1)小组讨论: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每组设计一两个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2)各组实验设计交流汇报补充完善。教师板书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重点指导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

(3)请一组演示其中一个对比实验,其余学生观察评议确保每组都能正确操作。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回应假设,总结评价。(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

5.整理课堂共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6.下面让我们来吃一块方塘,猜猜看,一块方糖在嘴里溶解需要多少时间?

三、课后总结:

四、课后作业:

1.在探究物体溶解的快与慢活动中,我们采用的试验方法叫(对比实验 2.(即加热又搅拌)能使砂糖很快溶解。

五、课后反思:

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课型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科学概念: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并能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

演示实验器材:食盐、塑料小勺、筷子、烧杯、水

分组实验材料:食盐1小瓶备用、(亦可每包2克的食盐10包)、筷子

1、盛50ml水的烧杯

1、水槽

1、天平1。【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3‟

1.老师桌上有盐、烧杯、水、勺子、筷子,猜猜看,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实验?

2.谁愿意和老师合作?(出示一杯清水,请一学生放一平勺盐,教师搅拌)大家看到盐怎么样了?再往杯中放一平勺盐又会怎样?

3.提问:如果不停地往这杯200ml水里放盐,不停地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 (板书课题: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二、制定一杯水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20‟ 1.请你推测一下,这杯50ml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2.学生猜测:2勺、3勺、5勺……

3.组织学生讨论:想知道谁的猜测正确,该怎么做呢?

4.组织学生汇报,完善研究计划。(建议用以下形式表达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

一、研究的问题

50ml水能溶解几勺食盐?

二、准备的材料

1、一杯50ml的水。

2、一小袋盐。

3、小塑料勺、筷子、记录纸。

三、实验过程

1、一勺一勺的加,每放一勺用尺刮一下。

2、等一勺完全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难以溶解为止。

3、记录完全溶解后的勺数。

四、研究结果

我们发现:50毫升的水能溶解 勺食盐,即 克食盐。 5.关键性提问:(边交流边完成以上研究计划) 1.一勺盐怎么算?(满满一勺,用尺平刮一下)

2.第一勺加进去以后,什么时候加第二勺?加到什么时候不要加了呢?(等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3.要判断是否溶解是在搅拌时观察还是搅拌后等一下再观察呢? 4.一共溶解几勺怎么算?(如果放到第7勺没有溶解算6勺)

5.根据大家讨论,我们制定了这份计划,计划中哪些地方制定得还不够完善,可以提出来修改。

三、分组实验5‟

1.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提醒做好研究记录) 2.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和分析研究结果8‟

1.汇报实验数据。出示一张大表收集学生数据。 2.从汇报的数据看,你发现了什么?

3.你们想一想:为什么同样一杯水里溶解的盐有多有少呢?(引导学生反思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导致同样一杯水溶解的盐不一样多。

4.讨论:我们怎样回答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看大多数组溶解多少食盐?) 5.出示天平,测量1勺大约是()克,接下来换算50ml水大概溶解多少食盐。 6.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20摄氏度的环境下50ml能溶解18克的盐。 拓展:下节课老师请你把这杯水中的食盐与水分离出来,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呢?

三、课后总结:

四、课后作业:

1.在一定量的水中,物质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2.在进行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盐的实验活动中,每次放盐的量要(一样多)。

五、课后反思:

分离盐和水的方法

课型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如:海水晒盐。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蒸发皿等工具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经历观察比较、描述溶解前后盐粒特征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课外探究其他溶液分离方法的兴趣。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

【教学难点】理解减少溶液中的水分可以进行分离盐和水。

【教学准备】小组观察实验:饱和盐水

1、食盐

1、清水

1、蒸发皿

1、放大镜

1、石棉网

1、酒精灯

1、三脚架1。【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上一节课留下来的浓盐水,请学生观察后提问:为什么这杯盐水杯底会有盐呢?你有什么办法能使杯底的盐继续溶解吗?(增加水量)

2.按照学生的说法演示实验:我们用纸条在杯壁给浓盐水的液面做个记号,然后一点一点地加水,使杯子里的食盐恰好全部溶解,把杯子放在窗台上让水蒸发,当杯子里的水面降到原来的刻度时,已经溶解的食盐会怎样?(学生思考)

3.继续思考:如果杯子里的水一天一天继续蒸发减少,直到水全部被蒸发掉,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怎样?食盐会随水一起蒸发呢还是会留在杯子里。(学生做解释)

二、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判断是否食盐。

1.讲解:用蒸发的方法水分减少很慢,我们还可以用酒精灯加热水的方法来加快水分的蒸发,看一看溶液中水分减少后食盐的变化。

2.出示实验装置,介绍各部分名称。(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 3.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观察。

4.强调实验要点:酒精灯的构造、酒精灯的点火方法、酒精灯的灭火方法、在盐水还未完全蒸发之前熄灭酒精灯、加热后实验器皿会很烫要注意安全。

5.分组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留下的物质的形状、颜色、颗粒大小。

6.集体探讨:这些白色颗粒和食盐一样吗?它们也能溶解于水吗?它们是食盐吗?如果在蒸发皿中留下的是食盐,说明什么?(盐的水溶液中的水分蒸发后,盐并没有随水分一起蒸发掉,而是形成了盐的晶体留在蒸发皿中。) 7.整理本节课达成的共同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拓展:阅读资料P37。

三、课后总结:

四、课后作业:

1.在„‟分离食盐与水”的实验中,我们使用了蒸发皿、(酒精灯)、(石棉网)、(三角架)等实验器材。

2.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

听听声音

课型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过程与方法:

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 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实验记录单、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有效进行。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分组实验1:出示一组(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3、分组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

5、分组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p26途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并记录下表: 击打钉子----我听到的声音

三、课后总结:

四、课后作业:

1.音叉是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2.我听到周围的声音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强有的(弱)。

五、课后反思: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课型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观察发声物体

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交流反馈: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四、课后总结:

五、课后作业:

1.声音是由物体( )而产生的,( )停止,声音就消失。

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的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 ).

六、课后反思:

声音的变化

课型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钺低。 过程与方法:

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钢尺、4个同样的被子内装有不同量的水、实验记录纸、1根橡皮筋、3个长短不同的铁钉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第一节课中我们曾听到过大小不同的音叉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本节课我们要继续来研究声音的变化。

二、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1、使钢尺发出声音:出示钢尺:你能想办法使钢尺发出声音吗?----注意:拨动钢尺时,避免尺子与桌子发声。

2、研究钢尺幅度大小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要求:轻轻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用力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重复3次,并记录。

小结:轻轻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小,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由钢尺的振动幅度决定的。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

三、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出示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你有什么发现吗?(同样大小的杯子,内装不同量的水)

2、如果用同样的力敲击这4个杯子,你预测他们发出的声音会有什么不同?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记录表2第一栏。

3、分组实验1,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并记录。反馈交流: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4、分组实验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比较: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呢?

交流反馈:皮筋松,振动慢,发出的声音低。皮筋紧,振动快,发出的声音高。振动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

四、课后总结:

五、课后作业: 1.声音的强弱用(音量)来描述。 2.声音的高低用(音高)来描述。 3.小提琴的弦越细发出的声音就越(高)。

六、课后反思: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课型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过程与方法:

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情况,通过柱状图的分析,将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与其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尺子深处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变化能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难点】能通过柱状图分析出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把钢尺、一本厚的硬皮书、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钢尺,如何使钢尺发出声音呢?请同学上来试试。

2)如果我们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他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会发生变化吗?

二、探究尺子伸出桌面长短与音高的关系。

1、假设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如何来验证这个实验呢?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方案: 1)确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的变化

2)实验前先进行预测,根据钢尺伸出桌面的变化,音高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预测的理由是什么?

3)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按照尺子振动部分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行实验;注意区分尺子敲击桌面发出的声音和尺子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把观察到的现象(音高用高、较高、较低、低表示)及时记录下来。)

2、教师一边讲解实验注意事项,一边演示分组活动:出示记录情况。

3、整理数据:通过表格中的数据,统计好“我们的观察柱状统计图”的表格,根据实验数据,能找出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合法出声音的音高变化规律吗?还能发现什么?

三、课后延伸

音量的变化物体的振动幅度大小有关,课后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四、课后总结:

五、课后作业: 1.伸出桌面的尺子越长,产生的声音就越(低)。 2.小提琴的弦越短,产生的声音就越(高)。

六、课后反思: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课型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

【教学准备】音叉、“土电话”装置、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很多有关声音的内容,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到达我们的耳朵的呢?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声音会改变吗?今天我们将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出示课题。

二、研究声音的传播

1、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中我们已经发现:由于音叉的振动而产生了声音,那么音叉振动时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呢?

分组实验1: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音叉的振动引起了水的波动。要强调:这次实验与第2课中《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要求不一样,这次的重点是要细致观察水面是如何波动的?并且把它描述出来。

小组交流、反馈:水面一拨一拨地从音叉所在中心慢慢向四周散开去

2、小游戏:平时我们经常接听电话,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也做个接电话的小游戏。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简易小电话。出示实验装置,分别介绍。 分组活动: “土电话”的研究 要求:

1)说话同学要小声说话,以听电话的同学不能直接听到为宜。 2)接听电话的时候,电话线要拉紧,可不能松松垮垮哦。 小组交流讨论: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三、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1、声音在所有的物体中都可以传播吗?让我们向上节课研究“尺子的音高变化”那样,一起来研究一下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出示材料:相同长的铝箔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如何研究声音在这些材料中的传播呢?

2、能通过以上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声音在这些不同材料中的传播情况的不同吗?----小组讨论交流

3、反馈小结:一同学在物体的一端,握住振动音叉的柄,把音叉的一端缠绕在音叉上,另一个同学把物体的另一端紧靠耳朵,并使物体绷紧。换每一次材料,拿音叉的同学尽量都要用同样的力度敲击音叉,另一端的同学必须仔细听,然后记录在记录表格中。记录前先做好预测。

4、分组活动,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

小组交流、反馈:实验结果与你预测结果一致吗?最后发现声音穿过哪种材料时效果最好(声音最大)?

四、拓展延伸

1、出示玻璃钟罩中的小闹钟,小闹钟的声音是如何进入到我们的耳朵中的,能画出简单的传播路线图吗?

2、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思考:声音变化了吗?为什么?

3、假设:当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被抽出后,我们听到的声音会有什么变化?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后,声音真得听不到了,能说明什么问题吗?

五、课后总结:

六、课后作业: 1.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2.声音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

七、课后反思: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课型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通过体验活动感受鼓膜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鼓膜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准备】 耳的结构图、1个玻璃杯、气球皮(略大于玻璃杯口)、音叉、细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并且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那么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二、认识耳朵的构造和功能

1、要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必须认识耳朵:出示耳朵的结构图。师介绍耳朵的各部分,请学生推测:外耳、中耳、内耳主要有哪些作用?重点了解鼓膜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中的作用。

2、鼓膜是怎样振动的呢?

三、研究鼓膜的作用

1、观察比较估摸的振动

1)要研究鼓膜的作用,必须有鼓膜,可是我们无法拿真实的鼓膜来研究,我们就来做一个“鼓膜模型”来研究鼓膜的作用吧。出示制作“鼓膜模型”,简单介绍如何制作“鼓膜模型(强调:”尽量将气球皮绷紧),并在“鼓膜模型”上放一点细沙。

2)分组实验:一学生拿着音叉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的变化。 交流反馈:当物体发出声音时,鼓膜会发生振动,这种振动传到大脑里,大脑经过加工后,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2、研究鼓膜振动与发生物强弱、和它接收声音远近的关系

分组活动:当学生拿着音叉用不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当学生拿着音叉用相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较远的地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从以上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 交流反馈: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 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距离远,鼓膜振动微弱。

四、研究耳廓的作用

鼓膜振动传到我们的大脑中,大脑经过加工,使我们听到了声音。那么耳廓有什么作用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交流反馈:

五、课后总结:

六、课后作业:

1.(鼓膜)接受各种声音并产生振动。

2.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七、课后反思: 3-7 保护我们的听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保护听力的资料,了解我们的听力经常受到哪些伤害,知道保护听力的做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和在公共场所保持肃静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知道各种控制噪音的方法

【教学准备】录音准备(噪音和轻音乐)、发音罐、报纸、毛巾、棉花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那么我们该怎样避免我们的听力受到伤害呢?----出示课题:保护我们的听力

二、远离噪声

1、听两段录音:课间10分钟吵杂的声音和一段优美的轻音乐,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小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声音属于噪音?噪音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三、如何控制噪音呢?

1、过高过强的声音都会影响我们的听力,那么如何控制噪音呢?----小组讨论。

2、分组活动:做一个发声罐,使发声罐发出声音。

能利用桌上的材料(报纸、毛巾、棉花等)能想办法使发声罐的声音变轻呢?

3、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减少噪音的方法?小组讨论

4、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场合需要我们控制音量?为什么?

四、课后延伸

1、经常使用耳塞听音乐好吗?为什么?

2、阅读P42“呵护自己的听觉器官”,从哪些地方需要我们注意保护听力,如何保护听力?

3、介绍电子扩音器

五、课后总结:

六、课后作业:

1.(噪声)和废气、废水一样是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

2.耳是(听觉)器官,它使我们听到各种声音,帮助我们判断事物。

七、课后反思:

我们的身体

课型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4-1身体的结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做事情的不同人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

2、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到,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观察到。过程与方法:

1、能够应用触摸、手捏、听等观察方法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

2、能够根据观察目的的不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观察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对人体的观察活动中,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

2、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教学重点】

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 【教学难点】 观察身体内部器官。 【教学准备】

空白纸、放大镜、尺子、人体基本结构图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动物的本领和它们的身体特点有关。

1、提出问题:人人知道青蛙是捕虫能手,青蛙为什么善于捕虫?老鹰为什么能抓住机灵的老鼠?啄木鸟为什么能吃到树干中的害虫?

2、放映录像带:青蛙的眼睛、后腿、舌头具有善于捕虫的特点,肤色用伪装来保护自己;老鹰有坚硬而带弯钩的喙,以及尖利的爪子,适于捕捉老鼠;啄木鸟的嘴尖尖的适合啄食隐藏在树干中的虫子,爪子两趾在前两趾在后,适于抓住树干。

3、小结:动物的本领和它们身体的特点有关系。

4、引出课题:人有哪些本领?人为什么这样有本领?今天我们来观察自己的身体。

二、观察人的身体。

1、观察身体的外形。我们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1、观察身体的外形。我们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让学生观察到人体可以分成头、颈、躯干、四肢几个大的部分外,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把这些大的部分再划分为小的部分。如躯干部还可以可以分成胸部、腹部、肩部、腰部、臀部、背部等)

2、人体是左右对称的。

(1)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从头顶开始,通过鼻尖画一条线,把人的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人体是对称的。这里要求学生具体说出怎样对称。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人体的左边和右边的眼、耳、鼻、上肢、下肢等各部分不仅大小、长短、粗细、颜色、形状而且位置都是一样的,即一一对应的)

(2)让学生亲自体验身体左右对称这种结构的好处。 活动:①体验用两只眼睛看,比用一只眼睛看到的范围广; 活动:②让学生体会两只眼睛比用一只眼睛看得准确;

活动:③让学生先用两只手系红领巾,接着用一只手系红领巾,让学生体会两只手比一只手做事方便灵活;

活动:④让学生体会如果两只脚不一样长,弯腰、上台阶、转向都会很不方便,身体也不易保持平衡。

(这些活动生动有趣,又使学生体会到我们身体器官左右对称的优越性。当然从人体外部来看,结构上还有不少特点,但对小学生来说观察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不便观察,所以也就把重点放在身体的左右对称这个特点上。从教学的情况来看,选择这个观察点,不仅符合学生的水平,而且选择的体验活动,方便易行,人人都能参与,学生很有兴趣,也使课堂气氛很活跃。)

3、观察身体的内部。

(1)教师用解暗箱的游戏引入(突破难点)。

教师准备一个牛皮纸袋,里面有一个塑料瓶,瓶里装半瓶水,另外还有其它的如夹钳、钟表等物品。教师让学生想办法推测里面的物品,并说出自己这样猜测的理由。学生通过用手摸、捏、摇、听等方法最后终于猜出了里面的物品。

接着教师出示一幅画,上面画有一个人体外表的轮廓,告诉学生人体好比刚才那个纸袋子,外面由皮肤包裹着,看不见里面,让学生想办法推测内部有什么。 这时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想出了许多好办法:

①有的说,用耳朵可以听到心脏的跳动,从而可以知道心脏的位置; ②有的说,手臂曲起,可以摸到鼓起的肌肉;

③有的说,说话时有手摸喉部,可以摸到正在振动的声带;跑步后胸部一起一伏,可以知道那里是肺部;

④有的说,吃饱饭后,胀起来的地方是胃;

⑤有的说,饿的时候,肚子咕咕叫,这里可能是肠子; ⑥有的说,用力往下捏,可以摸到硬的,那是骨头; ……

最后让学生根据大家用看、摸、听等方法所得到的信息,综合想象一下人体的内部是什么模样?

(皮肤下面是什么、肌肉下面是什么、骨胳包着的是什么,血管和神经怎样分布……) 4.身体怎样工作:

利用学生熟悉的身体活动,让学生在对活动的体验中,利用泡泡图的方式把活动中多个身体部分共同参与的情况表现出来。

思考:如果按照人体工作的类型划分,我们更深夜静可以怎么看待人体的组成呢?

三、课的延伸。

问题:直立行走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请查阅资料了解人体具备什么样的结构特点,使其能直立行走?

四、课后总结:

五、课后作业:

1.人体从外形上看,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2.人体的左右两部分是(均衡)、(对称)。 板书设计: 观察我们的身体 头 颈 躯干 四肢

六、课后反思:

骨骼、关节和肌肉

课型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上肢结构形态的观察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能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上肢结构的知识,能够对照资料完善并纠正自己对人体结构的认识。

3、能够将动态的身体活动过程分解为若干动作分别进行细致有目的的观察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2、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教学重点】

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难点】

用观察记录的方式记录下每一段学习中对研究议题的想法与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人体基本结构图、骨骼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我们的的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骨骼能独立运动吗?有哪些组织与骨骼协调工作呢?

二、观察上肢的运动

1、拿重物:学生体验一侧手臂完成拿起哑铃动作。感受肌肉在运动中的变化和作用; 尝试使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来了解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能感受到拿起、放下时都在用力、肌肉变化不同。 观察方法及观察目的

分解观察上肢运动,降低观察难度。

借助对上肢活动的感受,了解骨骼关节与肌肉的关系。

2、记录我们的观察

用图文记录观察所得,强调将学生观察到的事实、体验到的感受,通过图画、文字真实的表现出来。 交流

与相关资料比对(完善自己的认识) (是重要的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记录,学生把自己对于上肢骨骼、关节和肌肉在活动中的关系,直观表现出来。

3、观察与骨骼、关节和肌肉相似的物体

对骨骼、肌肉、关节认识的拓展,利用现代机械上的类似构造,直观地表现三者的功能特点。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 再次明确三者关系,并上升到健康生活的高度。

三、课的延伸。

参加体育锻炼和我们的骨骼、肌肉、关节的关系。

四、课后总结:

五、课后作业:

1.骨骼具有(支撑身体)、保护内脏器官)和(支持运动)。2.骨骼不能独立运动,它与(关节)、(肌肉)协调工作。 板书设计: 骨骼、关节和肌肉 骨骼 关节 肌肉

六、课后反思:

跳动起来会怎样

(一)

课型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

3、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过程与方法:

1、合理使用实验记录单,能够测量单位时间内心跳与呼吸的次数,并进行数据分析。

2、能够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2、能够耐心、细致的完成心跳和呼吸次数的测量活动。【教学重点】

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教学难点】

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教学准备】

秒表、听诊器、塑料袋、吸管、肺活量测量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当我们跳动的时候,骨骼、关节和肌肉都参与了运动,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身体里还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测量心跳和呼吸 (1)播放一段有关运动的录像。(播放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如流汗、气喘、疲惫的视频资料)

(2)汇报交流: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

(3)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的身体在运动后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

2、探究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变化 (1)测试运动前的呼吸次数

①一分钟自己的呼吸为几次?(一呼一吸算呼吸一次).②讨论交流掌握测试呼吸次数的方法。 ③学生测平静时的呼吸次数并做好记录。

④汇报统计发现: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呼吸次数在20-40次左右。 (3)测试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次数

①根据我们上课的这个环境,你能不能设计一个运动量比较大运动项目? ②学生设计并交流室内运动。

③强调运动时注意事项后做运动,测试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的次数并做好记录。 ④汇报交流:运动后的呼吸次数。

三、呼吸为什么加快

1、提出问题: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伴随着运动量的增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那么运动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

2、体验活动:反复呼吸塑料袋里的空气,有什么感觉? 试着解释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猜测。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将会采集人体在平静、一定量的运动以及运动后几段时间内的每分钟心跳与呼吸次数的数据。并引出问题“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验证活动:比较三瓶不同的气体。 借助资料,认识到呼吸是气体的交换过程。

3、对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做出解释。

通过测量跳动后的心跳与呼吸次数的变化,研究呼吸为什么会加快,将呼吸、心跳与人体活动的关系引入学生的研究视野之内。

知道运动要消耗氧气,而呼吸的功能就是在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气的交换。

四、课后总结:

每天坚持跑步锻炼,如果我们的呼吸量增加了,说明我们的身体得到了锻炼。

五、课后作业:

1.人体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支气管)、(肺)、(横膈膜)。2.运动对人有好处,锻炼时间越长就晕能提高身体素质。 板书设计: 跳动起来会怎样 呼吸 心跳

氧气 氮气 二氧化碳 呼吸量

六、课后反思:

4-4跳动起来会怎样

(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需要的氧气又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在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的增加,需要血液运输更多的氧气,心脏跳动速度的增加可以加大运输血液的数量。

3、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心脏的力量,有利于身体健康。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的方式,了解到心脏工作强度和工作量。

2、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完成实验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体呼吸与循环过程中,身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过程,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教学重点】

了解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当肺完成气体交换后,心脏所要完成的输送血液的功能。 【教学难点】

了解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当肺完成气体交换后,心脏所要完成的输送血液的功能。 【教学准备】

吸耳球、水槽2个、水、心脏模型 活动设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激活已有经验 提出探究问题

(1)播放一段有关运动的录像。(播放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如流汗、气喘、疲惫的视频资料)

(2)汇报交流: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回顾:运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3)提出问题:心跳为什么会加快?

2、探究运动前后心跳次数的变化 (1)认识心脏和心跳

①(出示心脏模型)了解人的心脏是什么样子的?讲解心脏的位置和大小。 ②看书了解心脏不停跳动是在干什么?

③(播放视频)讲解:我们的心跳就是心脏在跳动,也就是心脏在收缩和舒张。(板书:心跳心脏收缩和舒张)心脏收缩和舒张一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心跳一次。

④(播放视频)认识心脏在收缩和舒张使血液在人体循环的过程。(板书:血液循环) (2)测试运动前的心跳次数

①心脏跳动可有规律了,你们知道平静时自己每分钟心跳几次? ②交流:你有什么方法能测试自己的心脏一分钟跳动几次。(摸脉搏) ③强调测试时注意事项。

④学生测平静时心跳次数并做好记录。

⑤汇报并统计。发现: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心跳次数在70-90次左右。 (3)测试运动后的心跳次数 ①根据我们上课的这个环境,你能不能设计一个运动量比较大运动项目? ②学生设计并交流室内运动。

③强调运动时注意事项后做运动,测试运动后的心跳的次数并做好记录。 ④汇报交流:运动后的心跳次数。

⑤对比运动前后心跳次数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⑥发现:运动后人体的心跳次数明显加快了。(板书:运动 心跳加快)

3、认识剧烈运动后心跳加快的原因

(1)提出疑问:剧烈运动后我们的呼吸和心跳会加快,这是为什么? (2)心脏不停跳动使血液循环过程有什么作用?(播放一段视频)

用一个洗耳球和塑料管来体验(模拟)心脏收缩与舒张过程中的用力以及血液运输的形式。 (3)谈话:心跳使血液在人体内不停地循环,血液向人体各处不断输送氧气和养分,同时又将身体内产生的废气通过肺部排出体外。那么,心跳加快使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发生了什么变化?(心跳加快使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加快。)

二、课外延伸

(1)出示情境:在登上高楼时有的同学会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而有的同学呼吸却没多大的变化?讨论:这种差别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 (2)交流汇报: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会怎样? ②不锻炼或少锻炼的人又会怎样?

(4)解释这种现象差别的主要原因:经常体育锻炼的人心脏跳动比不经常锻炼的人更有力,肺的呼吸本领也强,因此,经常锻炼的人在运动时,心、肺能为人体提供足够的氧气,也就不容易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而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他的心脏不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那么有力,心肺的供氧的本领不强,不能满足从事剧烈运动或繁重工作时人体对氧气的需要,要靠额外加快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来弥补,也就特别容易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 (5)有什么办法能使我们的心脏更有力、更持久的工作? (6)讨论并交流。

(6)谈话: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我们心肺功能,身体更健康。(板书:增强心肺功能 有利健康)

(6)讨论交流:在日常,我们可以进行哪些体育运动项目锻炼我们的身体?

三、总结提炼课题,体验收获喜悦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2)提炼课题:运动与健康。(板书)

三、课后总结:同学们,身体健康是第一,增强体质靠运动。我们要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让我们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 让我们的心肺功能更强,实现健康工作50年,幸福快乐一辈子。希望你们成为身心健康、充满活力的新一代接班人。

四、作业

1.(心脏)和(血管)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

2.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会感觉到一次心跳。板书设计:

跳动起来会怎样

(二) 心跳次数 血液循环 输送 排出体外

五、课后反思:

4-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www.

1、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

2、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在人体内将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做出食物消化过程图,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能查阅资料,了解有关食物在体内消化的知识,对照资料能够完善自己对人体消化器官的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2、能够正确对待研究中不完善的认识,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教学重点】

了解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教学难点】

了解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馒头,听诊器,有关消化过程和消化器官的投影片或自制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小馒头及搜集到的关于良好饮食习惯的谚语。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创造情景,导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大都比较喜欢出去旅游吧?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旅行,好吗? 我们的旅行既不是去游览壮丽的山河,也不是去探险寻宝,我们将要钠里去呢? 先请我们的导游闪亮登场,(亮出馒头),今天我们将馒头导游到一个时刻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地方去。去哪里呢?

2、学生猜测后导出本课研究内容,食物的消化,并且板书课题。

二、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探究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1、初步感知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

(1)提问,旅游时旅客可以更着导游走,我们增氧才能跟着馒头导游到我们身体里去旅行呀?

(2)学生咀嚼馒头,并且体会馒头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3)学生汇报

2、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经验,处不认识特难题的消化器官。

(1)讲述:当馒头导游进到胃里的时候没,我们看不到也感觉不到了,馒头导游,还会带我们到哪些地方旅游呢? 现在请同学们猜测并绘制一幅旅行图吧/ (2)提出要求,绘制的景点名雀,消化器官路线清楚。 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绘制旅行图。

交流、展示绘制的旅行图个不幸同,但是大家都认为自己小组设计的旅行图最准确路线组合理,其实馒头旅行的景点是固定的,履行的路线也是固定的,怎样才可以知道谁画的旅行图是正确的呢。 交流讨论。

(3)我们找来了最精确的旅行图,和标准图比较 找出差异。 (4 ) 各小组学生对照正确的消化器官进行自我修正。 各小组在一次绘制旅行图。

(5)各小组进行比较先后画的旅行图,找出先后内两次的差异 。 (6)小组交流,比较那个同学绘制的消化器官明确。消化顺序清楚。 学生汇报对消化器官的认识。

老师提问: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 不同的消化器官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汇报。

教师通过计算机可将向学生展示食物在消化器官里的消化过程。 对学生有争议的胰脏何肝脏是否属于消化器官进行分析。

三、认识消化道的蠕动是推进食物前进的主要方式

1、提问:我们看过人倒立吃东西的表演,逆向过问什么人能倒立着吃东西吗

2、学生猜测,做出假设。

3、知道学生做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运动的实验。

4、提问:消化道是用什么方式使食物前进的?

5、学生回答,老师讲这种方式归纳为蠕动

四、认识保护消化器官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怎样做呢?

1、辨析,什么样的饮食习惯好?

2、讨论:因该怎样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及怎样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

五、课后总结:

六、课后作业:

1.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2.消化过程是通过(消化器官)来完成的,共分四个步骤(摄入)、(消化)、(吸收)、(排泄)。 板书设计: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七、课后反思:

口腔里的变化

课型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的有良好的初步消化过程,会利于整体消化器官的工作。

2、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过程,他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3、牙齿有三种,门齿、犬齿和臼齿,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要保护好牙齿,利于身体健康。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观察和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做出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和分布的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合作,完善观察研究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认真细致的观察牙齿的形状特征。

2、愿意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教学重点】

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的有良好的初步消化过程,会利于整体消化器官的工作。 【教学难点】

能够在观察和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做出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和分布的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课前准备】

儿童牙齿模型、馒头、镜子、【教学过程】

一、引入

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那么口腔在消化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它是怎样工作的呢?

1、观察口腔

请学生分别慢慢咀嚼一小块馒头,把他们的感觉说出来,从食物形状和我们的感觉两个方面观察,并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馒头会越嚼越甜。在不同的时间内,食物可能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 体验牙齿、舌和唾液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协调的工作方式。

要特别关注“安全问题”,在不能够保证卫生的情况下,不要操作“入口”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在家中完成体验活动,在课堂中进行汇报。

2、观察牙齿

①观察牙齿,讨论牙齿的不同形状,并画牙齿分布排列图,按形状给牙齿分类及标名。 ②讨论牙齿的作用。知道牙起着切碎、研磨食物的作用,不同牙齿承担着不同的工作。由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食物由大变小,加快了消化的速度。 ③体验三类牙齿在咀嚼活动中的协调工作。

二、讨论对牙齿的保护 ①讨论什么是蛀牙(龋病牙)?

②通过课前调查,让学生讨论交流:(1)想一想,自己平时是怎样护牙的?(2)你觉得哪些坏习惯是会影响牙齿生长的?

③.以下是老师预设的问题。

(1)怎样选牙刷和牙膏?

(2)在换牙时期,要多吃些什么,少吃些什么?

(3)你发现班里的小朋友存在哪些坏习惯?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4)如果发现你的同桌有这些坏习惯,你会怎么办?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师生的对话交流,纠正学生普遍存在的不良习惯。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参与面也比较广。在七嘴八舌的讨论中,在真实生动的画面前,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如果不及时改掉这些不良习惯,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而且,学生的交流能力也得到锻炼与提高。)

三、课后总结:

四、课后作业:

1.口腔中的唾液初步消化食物中的(淀粉)。

2.牙齿按形状可以分为(门齿)、(犬齿)、(臼齿)。3.每一颗牙齿都由(牙冠)和(牙根)。 板书设计: 口腔里的变化 牙齿、舌和唾液 切碎、研磨食物 龋病牙

五、课后反思:

4-7呵护我们的身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人体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过程与方法:

1、能够用画图的方法,直观的表现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

2、能够反复对自己的绘图作出修改、完善,掌握画图的方法。

3、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2、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3、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认识,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教学重点】

人体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教学难点】

能够用画图的方法,直观的表现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人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全面回顾前面学生所了解的人体的骨骼肌肉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的工作过程中,各系统内部不同器官相互之间的协作关系,同时还将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跨系统之间的协作关系,较全面的将人体的系统化结构呈现在学生面前。

1、人体的各个感官怎样协同工作

(1)小组讨论或集体研讨“人体的各个器官怎样协同工作”, 用图、文呈现。 (2)交流研讨,共享彼此的认识 (3)绘制表示简单关系的画图。

(4)交流研讨,在简单绘图的基础上寻找图与图之间的关系,并以此关系绘制新图。 (5)修改完善(循环反复)

讨论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每节课中呈现的系统内部的协同工作;二是(如卡通人物所说)联系各个教学活动中涉及的人体活动,找出不同系统间的器官协同工作的情况。最后学生建议制作卡片进行拼摆,利于表达想法也利于他人理解。

2、人体各器官之间的联系

学生将要全面的思考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联系。需要通过讨论来丰富自己的想法,以寻求找到更多更广泛的联系,扩充自己的认识。在画图的过程中,也需要学生对各种联系反复思考,以寻找最适宜的表述方式。

二、健康生活

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健康生活就是我们在了解了自己身体的结构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后,爱护它们,促进他们更协调的工作。”

三、课后总结:

四、课后作业;1.吸收让我们吸进富有(氧气)的空气,呼出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废气 2.身体内分布最广的血管是(毛细血管)。 板书设计: 呵护我们的身体 画图的指导 协同工作

五、课后反思:

推荐第6篇: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探析

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探析

摘要:

开展农村小学科学实践活动,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明确实验科目的基本要素;二是:千方百计拓展实验空间;三是: 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四是: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

实验教学探析

小学科学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是对学生启蒙教育的重要学科。上好科学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科学课也是中学地理、化学、生物的基础。因而小学阶段的科学课教学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

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小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可以激发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探究欲望。怎样才能更好地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呢?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农村小学目前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的特点,笔者认为开展农村小学科学实践活动,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明确实验科目的基本要素

(1) 明确实验目的

做实验前,只有给学生提出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任务是什么,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明确实验的目的对于学生上好实验课是至关重要的,它能让学生明白该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而设置的。

(2)明确实验操作过程

每个学生理解能力不一样,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有时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山区的学生也是一样,他们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动,做了这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在实验前就要明确操作过程。

如教学《简单的电路》这课时,我们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用一个灯泡、一个小灯座、2根导线、1个电池盒和1节电池要怎样连接起来才能组成电路。设计操作过程,然后汇报,其余学生讨论补充。还可以把影响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点先写在黑板上,作为实验的操作规程或注意事项,从而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3) 明确观察任务

只有让学生明确了实验前的观察任务,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和感知。运用眼、耳、口、鼻、手等感觉器官去观察和感知实验过程中形态、特征和声、光、色、味、温度等变化情况,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感知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个细小的变化。

以《观察植物的种子》为例,课前要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仔细观察它们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植物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

(4) 明确实验结果

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是一个以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只有完成了这个飞跃,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识。

在《磁铁》的实验中,当我们看到磁铁能把带铁的东西吸起来,我们就知道磁铁有吸引铁的性质,所以我们就把磁铁的这种特性叫做磁性。磁性有强弱,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我们把磁铁用细线悬挂起来,等到它静止时,磁极分别指向南方和北方,我们把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指南的磁极叫南极。老师可以提示指南针就是根据磁铁的这一特性发明的。通过验验结果可以增强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教师通过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二、千方百计拓展实验空间

(1) 因地制宜开辟实验场所

小学科学实践课的实验场所不局限于学校的实验室,实验教师应该根据农村实际情况,把实验场所搬出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搬到学生自己的家里。

如在教学《观察植物根的生长》一课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自己做实验,看看种子萌发先长什么,再长什么,植物的根向哪里生长,根的生长速度怎么样。根有哪些作用,种子是怎样变成幼苗的,植物茎的作用和怎样开花结果的等。学生通过自己亲自选材,亲自种植,并把每天的生长都记录下来,从而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植物生长变化的数据。

(2) 就地取材选择实验材料

农村学校周围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根据实验科目的需要,就地取材,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实验材料的选择。

如在做《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实验材料需要土豆、西红柿、米饭、苹

果、梨等新鲜蔬菜和食品,就安排学生从家里带来。

三、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

科学实验兴趣的培养,一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典型活动;二是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科学实验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实验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器材,又要充分发挥农村在小学科学教学方面的优势。

(1) 寓欢乐于学习实践中

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如在《观察蚯蚓的身体 》、《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点亮小灯泡》、《种子发芽的实验》《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做一个钟摆》等这些具有小制作、小实验性质的实验课时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验,在无危险时,尽情地实验,痛快地玩耍,学中玩,玩中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让学生在享受大自然中获取知识

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农村,既有实验的劣势——实验器材不足,也有实验的优势——天然教学资源。农村学校的周围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能为学生科学学习提供很好的学习资源;农村学生的家庭周围一般比较开阔,能为养殖动物、种植植物提供合适的场所;农村的空气清新、天空清朗,能为学生观察天文和气象学习提供很好的条件;农村学校的周围一般是山川、田野或河流,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取到一些土壤材料,可随时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各种动植物、地貌等。让学生们在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学到自然、地理、生物方面的科学知识。

四、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探究。

如在上《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在桌子上放着两盆液体,出示两个马铃薯,分别放到盆子里。马铃薯在一盆液体里沉,另一盆液体里浮。交换马铃薯,再分别放入盆中,在刚才沉的盆子里,马铃薯还是沉,浮的还是浮。把两个马铃薯放入其中一个盆中,都浮起来了,放入另外一个盆中,马铃薯都沉下去了。这时候有学生会发出疑问,有的就说:“哦,浮的一盆水是盐水!”听一个学生这样说,好多学生都跟着认为是盐水。这时,老师需要反问:“你能确定浮的一盆水肯定是盐水吗?”这个提问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有一些学生就说不敢确定。老师又说,如果不能确定这盆水是不是盐水,那么我们怎么办?有的学生说:我们取些水烧干,烧一烧就烧出盐来了。接着学生动手实验,按照教材的方法烧盐水,结果真的烧出了白色的粉末,学生都认为这就是盐!证明了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就是盐水。

又如在教《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时,老师一开始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先不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灯泡发光,而是提出疑问:“谁能让小灯泡发光。”在学生认识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利用现成的仪器去实践,并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争着去比一比谁最快让小灯泡发光,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是一种积累,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学生的合作,更需要师生的合作。只要实验老师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把解决实验教学难点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相结合,实验课教学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效。

参评类别:教学组

作者: 陕西省 丹凤县 峦庄镇 马家坪完全小学 黄庆学 邮编:726202 职务:教师

电话:15991400460 电子邮箱:mjphqx@sina.com

推荐第7篇: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

竹溪县实验小学 刘钰铧

背景分析:

以“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为内容,研究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的素养与策略,以提高课堂效率。科学课题组成员紧紧围绕课题的研究目标,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以科学课堂为阵地,以团队协作为力量,大胆进行课堂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经过课题组成员近三年的研究和实践,现已积累了一些经验,获得启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

基本流程:

解决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该教学模式分以下四个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究验方案---交流实验方案---验证实验方案---总结与交流)-----巩固应用拓展延伸---梳理小结 当堂检测(谈收获)

一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继而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方式方法的问题,更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它的根本点在于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回归于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体,成为一个个的“问题信息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以自身的积极思考为前提,常言说得好,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以上课要通过小游戏、小魔术、讲故事、猜谜语、播放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式再现生活场景,为学生创设活动氛围,引领学生进入探究领地,激发探究欲望。比如: 《轮轴》一课,我设计了一个“比谁的力气大”的游戏,让学生推荐出班级中公认的一个力气最大的和一个力气最小的两位同学来比试。力气小的转动螺丝刀粗的一端,力气大的转动螺丝刀细的一端,结果力气小的几次都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胜利。这样的结果,很显然出乎学生的意料,于是学生提出问题“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从而激发学生研究轮轴的兴趣。

二 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

(一)猜想与假设 猜想与假设已成为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学生对科学活动预见性的重要实施渠道。

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小组或全班为单位,针对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预测或作假设性解释,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畅所欲言。 例如:研究建高塔的秘密,教师让学生玩一玩塑料瓶不同的放法有什么不同的结果,让学生大胆猜想高塔不倒的秘密与什么有关?学生认为:“可能与材料有关,可能与底部是圆顶形有关,可能与„„”。从材料的“结构性”和“形状”出发,做出合理假设,学生就会紧扣主题,自主探究,步步深入,层层推进。

(二)制定实验方案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让学生放开思路,自主地、大胆地设计制定实验方案,这也是一种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具体操作中,一般要采取分组活动方式,让各小组针对本组要研究的问题,制定自己的计划方案。比如《电磁铁的磁力》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制定的实验方案是:用通电后的电磁铁去吸取大头针,看不同圈数的电磁铁能吸取多少枚大头针。

(三)交流实验方案 各小组把制定的实验方案在班内交流,其他小组提建议,进一步完善探究方案,如果方案切实可行,就进入验证阶段。这样做防止学生盲目实验,浪费时间。比如《电磁铁磁力》一节,有的小组制定了用通电后的电磁铁去吸取大头针的实验方案,在全班交流,其他小组都觉得此方案简单、可行,因此都可按此方法进行实验。

(四)验证实验方案 根据探究方案实施探究是科学探究课的中心环节。新课程的实施和推广,更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强调学生在经历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掌握科学方法,感悟科学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

探究活动主要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研究方案对问题进行独立的探索,在一定范围内收集和处理信息。如《电磁铁磁力》,学生们用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去完成试验,记下每次吸取大头针的情况。

(五)表达与交流 各小组通过实验现象,发现总结出实验结论和规律,在全班交流。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课堂上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倾听他人意见中使自己成长、在肯定自我中培养自主意识、在交流评价中发现新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表达与交流环节要注意两个方面:

1、创设民主氛围。

学生的认知活动是受情绪因素影响的,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敢于交流的催化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完全放松,全身心投入,才会有活跃的思维,才敢畅所欲言。

2、允许学生犯错。在交流时,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发现,而无所顾忌。 三 巩固应用 拓展与延伸

生活处处有科学,生活处处用科学,这就是科学的魅力,也是学习科学的价值所在。在学完新知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把学得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比如学习了高塔不倒的原理后,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不容易倒?要让物体不倒我们应该怎么做等问题。

科学课解决的是科学的问题,但是课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就不是一节完美的科学课,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解决新问题的激情走出课堂。

四 梳理小结 当堂检测(谈收获)

当堂检测的目的是“堂堂清”。科学课的这个环节不一定象其他学科一样以做题的形式出现,可以让学生谈谈这节课学到了哪些内容,又有那些新的收获,即知识方面、能力方面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等,既总结了这节课的所得,也检查了学生这节课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可适当纠正补充。

推荐第8篇:小学科学实验课困惑及措施

小学科学实验课困惑及措施

提要:农村的教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实验室、实验仪器等的配备也都比较完善,但教师的教学却没有及时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如何摆脱当前的困境,走出一条适合他们的教学之路,适合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新的教学模式,是教育领导者们迫切追求的,是一线教师们苦苦思索的„„

关键词:科学实验课;困惑 ;应对措施

我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小学教师,说起小学科学实验课,我觉得有千言万语的话想要说。关于这方面的话题、见解及分析,很多专家在各类的报刊、杂志上也有了很多真知灼见。作为在一线教学工作的我,打心里也想发表一些自己的粗浅认识。

上年九月份,校领导又把我们学校两个班的科学课交给了我。这已经是我所代的科学课的第几个年头了,我也记不清了。既然任务来了,咱就得好好完成。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课的现状我是最清楚不过了。说以前吧,教育太穷,别说什么实验室了,就连我们最常用的材料、仪器也配备不齐。现在,国家富裕了,教育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善,实验室建立起来了,各种材料、仪器的配备也都逐步完善。但是,新的问题又随之先露出来,在各种硬件条件跟上去的同时,我们的软件出现了问题——教学思路、教学形式及方法没能及时跟进。说白了,我们教师的教学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了。 我们这儿的许多科学实验课都存在课堂教学低效的现象。我大致分析了一下几个层面:教师纯粹地讲,学生纯粹地听,师生不能有效结合;一个班最为一个集体,不去分工,只是图个热热闹闹的课堂;或者也去分工了,但只会是流于形式,不去合作;在实验操作中,只动手,不动脑;分工不明确,导致学生各行其是,仪器、材料等杂乱无序等。表面看去去热热闹闹的科学课,真正通过动手实验获得真知的学生有多少呢?现状肯定是不容乐观的,这些现象导致了小学科学探究的低效性,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2009学年度下学期,我曾执教过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的《认识光》一课,当时听课的是我们县教研室的人员、镇教研室人员、所有科学课教师。这节课有分工、有合作、既有学生动手、又有教师动手,一节课忙得不亦乐乎,课堂气氛很是活跃。课后评课,自以为很优秀的这节课没曾想到被评为中课。在交流时,

评委的肯定与表扬是有的,但最多的还是给出了意见和建议。这节课目标定位模糊,课堂虽热闹,但比较低效。课下评委问了很多同学,这节课你到底学会了什么知识,大多数同学只是摇头不知道。还真有这么巧的事,在时隔几年后的今天,我看了《山东教育》上的一节课,几乎和我那节课如出一辙,课题虽不一样,但结果是一样的:目标未落实,效率不高。

说到底,以上状况直接导致了小学生较弱的动手操作能力。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探究为核心的学科。实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进面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实验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课程的实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科学课上为了让学生通过实验揭示自然规律,就必须加强学生动手、动脑、操作的能力。作为传授知识的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就不要怕麻烦,耐心指导学生做,分小组做,并且达到人人会做。我认为应着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实验应当突出它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课这门课的特点就是实验教学,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基础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很重要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说到底就是让学生“把手动起来”。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要拓展实验的内容。选择学生生活实践密不可分的小实验,或配合课堂教学的系列实验或补充实验,或有趣味的和新颖的实验等。

(二)、要拓展实验的空间。拓展实验的空间实际上就是把实验由课堂向课外、教室向家庭、学校向社会延伸,它的形式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放实验室,建立家庭小实验角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间比较充分、形式又多样化,又有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个性差异,因此更能有针对性地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实验室就是在规定时间将实验室向乐于开展科学小实验的学生开放,提供相关的实验器材,放手让学生开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活动。这样,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自主发展,并能在宽松自如的气氛中积极自主地进行动手实验了,也许有些学生创新的火花就在这不知不觉中点燃了。建立家庭小实验角就是鼓励一些有条件的学生在家中添置少量的仪器或准备一些实验的代用器材,开展一些个人感兴趣的、自己设计的小实验,让这些学生也能像科学家那样去实验、

去创新。

二、创设比较良好的实验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动起手来,每一个学生都能有事可做。

(一)、让学生在实验室中,就好像在家中、在学校里、在课堂上。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温馨的实验环境,让学生乐于其中,也在乐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

(二)、将动手操作进行完整,要形成书面文字,让同学们做好记录。为此,每一次实际动手操作之后,都要形成书面文字,比方说今天做了什么实验,哪些同学合作参加了,用了什么仪器,步骤是怎样的,有什么现象发生,结果又是怎样的,都要详细地记录下来,最后还要写下自己的感受,文字不需要写得太多,但最主要的还是要写上自己的真实想法

(三)、不要为操作而操作,而是通过操作,让同学们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加深印象,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操作要有一定的目标性,盲目而杂乱的课堂实验教学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了课堂效率。

三、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先进行一番讨论,让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进行猜测,假设。把同一个猜测,假设的同学分为一组,让学生明白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什么问题而做。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我们要不要记录,要注意哪些事项。在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怎样操作实验会更准确等问题。经过这番讨论 ,研究,让学生明白科学是一件很严肃的事 ,在探究过程中要细心,认真,并懂得科学探究实验是有趣而新奇,严肃的事,来不得半点马虎。这时学生的注意力会很集中,就会有计划,有目的去动手操作,以此,慢慢地就提高了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也鼓励了学生自由探究。学生获得更准确的科学知识,同时,也培养了自己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

四、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时,教师要给每组学生一个明确的分工或者学生自己给自己分工。为了强化学生的小组意识,我对学生的评价都是以小组为单位的,让小组成员一荣俱荣。所有的活动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小组成员之间要有不同的分工,明确自己的任务。虽然科学小组成员的学习水平是不同的,但经过特别加强训练,学生之间就会形成彼此尊重、平等互助、友好交流的氛围,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

还有一点,我没有把它当做第五点,也没放在第一点,我把它单独列出来,也表明了我对它的重视。科学实验课的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这一步,实际上也就是我们以前所说的导入新课这一步,我认为这是极其重要的。有很多人总认为小学语文、数学、英语课的导入新课尤为重要,而对于常识课,尤其对科学实验课的导入新课并不重视。我认为持这种说法的教师可能没有亲临教学第一线,或者说亲临第一线但没代过这门课程。这样说可能有些过重,但在我的教学历程中,我发现科学实验课的导入重要性丝毫不逊色于语、数、英。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的顺利进行能为科学实验课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下是我的理由也是我的亲身经历。

三、

四、

五、六年级的科学课我都带过,“1+1”等于几的问题在这四个年级我都问过,我也不管它与本堂课的内容有关无关(我认为导入内容与本课内容无关也无妨),可想而知,不同年级对这个问题的反应是不同的。低年级的同学会很自豪,并且都跃跃欲试;高年级的同学会却很不屑;初、高中生可能会迟疑;如果你问大学生或者教授,那他可能就会很吃惊“这个问题很复杂,需要好好研究”。我常常以此导入,并且收到很好的效果。

科学课实验课教学的落后与我们一线教师的教与学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我们没有推脱,没有气馁。我们要知难而上,顺势而为。可喜的是在县教研室的正确领导下,在我们镇的学校领导及镇教研室的共同努力下,再加上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我们的小学常识课,尤其是科学实验课已初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镇的科学课教师在全县的讲课比赛中年年获奖,并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学生的成绩也在逐年稳步提高。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有丰硕的成果。

普通教师说的话就普普通通,没有什么大话、套话,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我们只会以满腔的热情去谱写我们农村的落后教育。领导拭目以待,我们教师、学生家长也都在拭目以待!

推荐第9篇: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定稿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

民乐县白庙中心小学赵庆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学生观察得越仔细,就越能发现和提出问题,越能引发更多的思考和探究。观察、探究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良好方法。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实验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通过认真观察、认真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也是

小学科学教师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上好一堂课学科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探究潜能

教学中有些内容不便于直观讲解,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就需要老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演示实验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师运用直观教具,演示给全体学生的实验,使学生的受到教育,提高科学教学的实效性,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探究的潜在能力。例如在教学三年级科学《冷与热》中的《温度和温度计》时,可采用演示实验教育学生怎样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读取温度数。在《动物的生命周期》中《蚕的生命周期》一课中我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电教手段的作用,图文并貌、形象直观的演示了蚕宝宝的一生。学生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发掘了学生的潜能。

二、创造条件开展分组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学生课堂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重要环节。通过学生实验,学生能更细致地观察和研究一些自然现象,验证一些规律,熟悉一些简单仪器的使用和性能。为此,在指导学生分组时实验时,都应提出明确的要求,讲清楚实验的目的和研究的问题,交代仪器的名称以及使用方法,并提供材料超市供学生自由选材,为学生分组实验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在教学《磁铁》一课时,把事先准备好的磁铁和各种材料如铜片、铁片、木片、塑料、玻璃等,放到一起,并告诉学生尽可能的多去设计试验方法,来探究磁铁的性质。学生开始设计实验,选取材料,开始实验。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经过一阶段实验,各小组推选代表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完成实验报告。

三、多种渠道开展实验,培养学生探究习惯

学生要开展除课堂实验以外的多种形式是的科学实验,实验内容一般是指那些简单易做的,取材容易的,没有危险的,或是长期坚持的,用一些简单的器材可以独立完成的实验,课外实验和学生生活关系更为密切,更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继而将其培养成习惯。例如,在教学《种子的一生》一单元时,可让学生在家里自己种一些植物的种子,让他们每天观察种子的变化。由种子到一株幼苗,再到一棵成苗,直到开花结果,并收获种子,每一点的变化都让学生细致地观察并作详细地记录。最后,将所有学生的实验成果都拿到课堂上来进行评比。这不仅让学生完成了实验任务,并培养了学生的热爱劳动的习惯,懂得了植物生长的一生。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人和动(植)物的生长变化、生命周期是有规律的,是不可违背的,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投入较长的时间和精力,坚持不懈进行观察记录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仔细观察和认真实验的习惯。

科学课实验教学可以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新课程理念的受益者,有较强的好奇心,而且能保持较长的时间;他们在面对一个科学研究任务前,会提出问题,会制定一个周到的计划,会付诸研究活动;他们在面对一个科学甚至社会问题的时候,会用质疑的眼光去审视。这些起步教育对于学生、老师,乃至我们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推荐第10篇: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

自主 探究 教学模式

——孟庄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

基本流程: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实验方案---交流实验方案---验证实验方案---交流表达)-----整体收获归纳梳理 ---拓展链接 学以致用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这一环节是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归于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体,上课可以通过小游戏、讲故事、播放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式再现生活场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引领学生进入探究领地,激发探究欲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

二 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

(一)猜想与假设

这一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小组或全班为单位,针对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预测或作假设性解释,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畅所欲言。做出合理假设,学生就会紧扣主题,自主探究,步步深入,层层推进。

(二)制定实验方案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让学生放开思路,自主地、大胆地设计制定实验方案,这也是一种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具体操作中,可以采取分组活动方式,让各小组针对本组要研究的问题,制定自己的计划方案。

(三)交流实验方案各小组把制定的实验方案在班内交流,其他小组提建议,进一步完善探究方案,如果方案切实可行,就进入验证阶段。这样做防止学生盲目实验,浪费时间。

(四)验证实验方案根据探究方案实施探究是科学探究课的中心环节。新课程的实施和推广,更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强调学生在经历

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掌握科学方法,感悟科学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

探究活动主要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研究方案对问题进行独立的探索。

1、每个学生理解能力不一样,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由于小学生尤其是

三、四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有时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他们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动,做了这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在实验前就要理解操作过程。在这一阶段教学中,要使学生注意不要将实验结果轻易认为是实验结论。

2、教师要积极引导,肯定正确的实验结果,帮助学生得出结论,有实验结果与实验结论相矛盾的实验,要引导学生查找原因。

3、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采用重点深入与普遍照顾相结合的方式巡视指导,即在重点指导的学生中发现问题,立即普遍巡视,如发现某个问题具有共同性,则立刻在全班作必要的提示。

(五)交流表达 各小组通过实验现象,发现总结出实验结论和规律,在全班交流。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课堂上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倾听他人意见中使自己成长、在肯定自我中培养自主意识、在交流评价中发现新的方法。

三 整体收获归纳梳理(谈收获)

科学课的这个环节不一定象其他学科一样以做题的形式出现,可以让学生谈谈这节课学到了哪些内容,又有那些新的收获,即知识方面、能力方面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等,既总结了这节课的所得,也检查了学生这节课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可适当纠正补充。

四、拓展链接 学以致用

在学完新知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把学得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科学课解决的是科学的问题,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解决新问题的激情走出课堂。

第11篇: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

浅谈新课标下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

蒙自市新安所镇中心学校

杨顺安

2014年4月

浅谈新课标下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

为了充分发挥实验器材的作用,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中实施的新课程标准,为了十分使学生重视、学好科学这门基础学科,引导学生学会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把学会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即“学以致用”。提高科学教师业务水平,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化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适应新课程改革中实施的新课程标准,我想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做好课前实验准备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成功的实验课,必定建立在教师丰富的经验之上。实验课前准备工作十分重要,因为它不仅要熟悉教材知识,还要知道学生实验。教师应充分构思每一节实验课的总体思路,亲自动手熟悉每节课的实验程序,充分准备各种实验器材,找出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二、做好演示实验要起到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有序。例如使用托盘天平时,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点燃酒精灯后火柴签不能随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专门的废物杯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拆卸时先断电源,后拆线路;导线两端接头不是钩、叉时要注意导线在接线柱上的绕向应同螺母旋紧的方向一致等。

有效的演示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学习科学

探究的正确方法,并能受到良好的实验习惯的教育。所以在课堂实验教学中,优化教师演示实验,有利于提升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三、实验的过程要让学生充分进行体验。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进行体验,提高学生实验兴趣。如《淀粉的踪迹》中有两个重要的实验,检验淀粉和淀粉与唾液混合的结果。我在教学的时候发现学生对淀粉这种物质的认识在实验后并没有多少提高,于是我开始思考改进实验的内容。我希望能够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认识淀粉的能力,比如那些食物中含有淀粉。我选择了许多材料来检验——白菜、萝卜、馒头、米饭、马铃薯、薯条、青菜、面条、西红柿等等。在分组检验不同食品的时候,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认识。 动植物观察类的应该利用“童趣”为支撑点。如:学习“蜗牛

(一)、

(二)时教会学生学会观察这蜗牛种动物的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运用同样的方法去观察“蚯蚓、蚂蚁、和金鱼”,为了达到“充分”的目的,拓展到观察蝗虫等小动物。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不是局限于眼睛了,在3个课时的充分活动中,孩子们了解了蜗牛原来不吃有老的树叶,只吃嫩菜叶。蝗虫和蜗牛也会游泳,蜗牛怕烟火,蝗虫不怕烟,怕火,蜗牛很特别,它有一个保护它的壳。

四、教会学生学会合作交流

小学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极为兴奋的事情,学生对科学教材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愿意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针对很多科学探究都是通过实践来的,如: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等,再通过联系课内所获知识,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分析现象、思考问题,顺水推舟,

让学生动手做够,动口说够,动口问够,动脑想够,动眼看够。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因此说合作交流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一个知道学习需要合作的孩子往往是个幸运的孩子,他会因此而找到探究的的兴趣与共事的伙伴;一个善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能干的孩子,一个乐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成功的孩子,他会因此而学会科学学习乃至科学探究,并且从中享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如我在教学《改变浮和沉》时,为了使一些物体改变浮沉状况更为直观、形象,特意引导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讨论:“你能想办法让沉的物体上浮,上浮的物体下沉吗?”再讨论“为什么同一个洋芋会有时沉和有时浮不同的现象”,鼓励学生每人都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注意倾听它人的看法,敢于失败,敢于竞争。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十多种不同方案,然后经充分讨论选出最佳探究观察和想象能手。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教师能主动做好事件的引探,并注意到小组各成员的分工与协同作用,使每一小组的同学人人都有事可干。取得了人人参与、人人有惊喜,这样就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多媒体对实验的辅助作用。

利用多媒体投影的放大作用:我在教学花的构造一课时,要现场解剖一朵桃花或迎春花。在解剖子房时,我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操作,孩子们清晰地看到了我的操作过程,甚至看到了放大20倍的胚珠。这对孩子们的独立操作帮助很大,相对那种教师一桌一桌的演示要大大节约时间,提高了实验效率,降低了材料损耗。

利用电脑动画的启发作用:在启发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的时候,我有时会选择现成的电脑动画来引导学生,减少他们的实验盲目性。此时,flash等动画技术就成为教学的关键,如何用动画技

术再现科学的过程就完全依靠技术水平了。是需要在教学中不断研究,不断调整。应该说,改革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要做的事很多,涉及的面很广,上述的几点只是本人浅见而已,要做的事还很多。新课改下教师要既做教书匠,又做思想者和学者,充分挖掘科学教师这一职业的有效性,在发展学生中发展自己,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

附件:

姓名:杨顺安

出生年月:1966年11月

性别:男

籍贯:云南蒙自

民族:汉族

邮编:661106

电话:15825202188

邮箱:1499447541@qq.com

学历:大专

职称:小学高级教师

工作单位:红河州蒙自市新安所镇中心学校

第12篇: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探讨

一、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之初探

小学科学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是对学生启蒙教育的重要学科。上好科学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科学课也是中学物理、化学、生物的基础。因而小学阶段的科学课教学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

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小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可以激发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探究欲望。怎样才能更好地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呢?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农村小学目前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的特点,本人认为开展农村小学科学实践活动,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明确实验科目的目的、操作过程及任务

做实验前,只有给学生提出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任务是什么,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明确实验的目的对于学生上好实验课是至关重要的,它能让学生明白该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而设置的。每个学生理解能力不一样,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缺

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有时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所以在实验前就要明确操作过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地震》这课时,我们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每人一根竹棍,慢慢用力使其弯曲或(把一快毛巾折叠成几层,然后用力挤压)。设计操作过程,然后汇报,其余学生讨论补充。还可以把影响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点先写在黑板上,作为实验的操作规程或注意事项,从而避免实验的盲目性。只有让学生明确了实验前的观察任务,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和感知。运用眼、耳、口、鼻、手等感觉器官去观察和感知实验过程中形态、特征等变化情况,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感知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个细小的变化。

以《观察植物的种子》为例,课前要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仔细观察它们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植物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 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是一个以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只有完成了这个飞跃,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识。

在《磁铁》的实验中,当我们看到磁铁能把带铁的东西吸起来,我们就知道磁铁有吸引铁的性质,所以我们就把磁铁的这种特性叫做磁性。磁性有强弱,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我们把磁铁用细线悬挂起来,等到它静止时,磁极分别指向南方和北方,我们把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指南的磁极叫南极。老师可以提示指南针就是根据磁铁的这一特性发明的。通过验验结果可以增强学生对现实生

活中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教师通过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二、千方百计拓展实验空间

小学科学实践课的实验场所不局限于学校的实验室,实验教师应该根据农村实际情况,把实验场所搬出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搬到学生自己的家里。 如在教学《观察植物根的生长》一课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自己做实验,看看种子萌发先长什么,再长什么,植物的根向哪里生长,根的生长速度怎么样。根有哪些作用,种子是怎样变成幼苗的,植物茎的作用和怎样开花结果的等。学生通过自己亲自选材,亲自种植,并把每天的生长都记录下来,从而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植物生长变化的数据。

农村学校周围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根据实验科目的需要,就地取材,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实验材料的选择。 如在做《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实验材料需要土豆、西红柿、米饭、苹果、梨等新鲜蔬菜和食品,就安排学生从家里带来。

三、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

科学实验兴趣的培养,一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典型活动;二是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科学实验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实验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器材,又要充分发挥农村在小学科学教学方面的优势。

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如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点亮小灯泡》、《种子发芽的实验》《设计制

作一个保温杯》、《做一个钟摆》等这些具有小制作、小实验性质的实验课时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验,在无危险时,尽情地实验,痛快地玩耍,学中玩,玩中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农村,既有实验的劣势——实验器材不足,也有实验的优势——天然教学资源。农村学校的周围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能为学生科学学习提供很好的学习资源;农村学生的家庭周围一般比较开阔,能为养殖动物、种植植物提供合适的场所;农村的空气清新、天空清朗,能为学生观察天文和气象学习提供很好的条件;农村学校的周围一般是山川、田野或河流,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取到一些土壤材料,可随时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各种动植物、地貌等。让学生们在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学到自然、地理、生物方面的科学知识。

四、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探究。 如在上《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在桌子上放着两盆液体,出示两个马铃薯,分别放到盆子里。马铃薯在一盆液体里沉,另一盆液体里浮。交换马铃薯,再分别放入盆中,在刚才沉的盆子里,马铃薯还是沉,浮的还是浮。把两个马铃薯放入其中一个盆中,都浮起来了,放入另外一个盆中,马铃薯都沉下去了。这时候有学生会发出疑问,有的就说:“哦,浮的一盆水是盐水!”听一个学生这样说,好多学生都跟着认为是盐水。这时,老师需要反问:“你能确定浮的一盆水肯定是盐水吗?”这个提问引起了学生

的思考,有一些学生就说不敢确定。老师又说,如果不能确定这盆水是不是盐水,那么我们怎么办?有的学生说:我们取些水烧干,烧一烧就烧出盐来了。接着学生动手实验,按照教材的方法烧盐水,结果真的烧出了白色的粉末,学生都认为这就是盐!证明了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就是盐水。

又如在教《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时,老师一开始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先不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灯泡发光,而是提出疑问:“谁能让小灯泡发光。”在学生认识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利用现成的仪器去实践,并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争着去比一比谁最快让小灯泡发光,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是一种积累,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学生的合作,更需要师生的合作。只要实验老师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把解决实验教学难点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相结合,实验课教学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效。

比如: 《杠杆》一课,有位老师设计了一个“比谁的力气大”的游戏,让学生推荐出班级中公认的一个力气大的和一个力气小的两位同学来比试。力气小的压离支点远的一端木棍,力气大的压离支点近的一端木棍,结果力气小的几次都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胜利。这样的结果,很显然出乎学生的意料,于是学生提出问题“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从而激发学生研究杠杆的兴趣。

比如: 《杠杆》一课,有位老师设计了一个“比谁的力气大”的游

戏,让学生推荐出班级中公认的一个力气大的和一个力气小的两位同学来比试。力气小的压离支点远的一端木棍,力气大的压离支点近的一端木棍,结果力气小的几次都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胜利。这样的结果,很显然出乎学生的意料,于是学生提出问题“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从而激发学生研究杠杆的兴趣。

科学探究既要有激情,更要讲究方法 内容摘要:

我们在科学实验课上,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应该注重探究活动的效益。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典型的探究活动,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探究活动的目标。并给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在探究中有所收获。 关键词:

经历探究 激情 提出问题 科学探究 效果 方法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探究作为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教与学的策略。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很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获得发展。但是,怎样的探究活动才是有价值的,这个问题

很值得我们深思。

有一节三年级的科学课,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的相同和不同。讲台两侧摆满了各种实验材料。有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蜡光纸、小烧杯、玻璃片、木板、塑料小天平等。学生开始试验之前,老师提出的问题是: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有什么不同?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很多看法,比如:颜色、透明度、味道、稀稠程度、喝下去的感觉、用途等等。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接下来,就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学生一下子蜂拥到讲台上领取材料,想领什么材料就领什么材料。学生顿时忙开了,课堂上很热闹。听课的老师问一个同学,你们在研究什么呀?学生摇摇头……

这节课,教师准备的大量工具和材料,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各种液体更多的不同,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由于教师没有让学生确定自己要探究的课题,致使学生盲目地忙乱了一节课,无论是在科学概念方面,还是在科学态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得到的东西很有限。 对于小学生来说,探究绝不等于不要教师的指导,不是完全放手给学生,有人认为探究就是让学生独立研究,只要老师指导了,就不是探究。那种“学生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学生想怎样研究就怎样研究”的做法实际上是不符合小学生学习实际的。

新课程改革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之后,该怎么办?这些问题是否都有研究的价值,是否都能当堂研究,学生是否具备研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指导他们整理、筛选,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研究什么,并

紧紧围绕这个问题收集信息。

一个完美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可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拟定实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并进行汇报、交流”。每位科学课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完成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但是,真正做到这一步,需要一个能力形成的过程,如果只有探究的激情,而缺乏探究的方法,漫无目的地去操作,那么,只能说是科学课教师失去了应有的指导作用,是“有量无质”的探究活动。

作为科学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放慢“探究的脚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设计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动。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要注重探究活动的效果,让学生从中在各个方面得到最大的发展。当然,在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参与,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之内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这才是我们在科学教育中所追求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科学知识”三维教学目标的系统达成。

农村小学科学实验初探

摘要

怎样让孩子真正地利用实验学会科学地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实验器材达到科学课的实效性,抓住中心环节合理调整内容,集中实验;合理取舍教材内容,主攻重点实验;选择实验材料,侧重探究实验后分析

引领 科学

实验

《科学》新课程实施以来,《科学》实验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有几个实验活动不落实,感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假如每个实验活动都要落实,教学时间不够,也达不成明显效果。我常常思考:教材上安排的内容怎么处理呢?怎样使《科学》实验课上得既有高容量,又有高质量?经过《科学》课的教学实践,发现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对教材作合理调整,对实验小组作合理安排,对实验器材作有效选择,对探究实验作有效指导,都能提高教学有效性,这些因素都需要教师来有效组织。下面结合四年级科学《食物》单元的实验教学,谈谈教师如何有效组织,使《科学》课教学达到既节省教学时间,又提高教学密度,实施最优化教学。

一、抓住中心环节合理调整内容 ,集中实验

依据小学生爱玩、贪玩的特点,组织探究实验活动时,要让学生人人都有任务,要让学生尽兴地探究,要激发出探究的兴趣,而且要有所收获。有些科学实验课,按照教材的编排来上,课堂上很难完成任务。教师要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抓住探究实验中的核心环节,有目的地把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再合理安排好实验小组,把做做停停的分散实验改为人人有事干的集中实验,以节省探究实验的时间。便于花更多的时间用于讨论分析现象,得出结论,上升到对概念的理性认识,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食物中的营养》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教材安排了三个有结构的活动。活动一: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活动二:在一天的食物中,我

活动三:辨别事物中的营养成分。第一次教学时,我按照教材的安排,实际操作时分了五组学生实验。活动一:交流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活动二:在一天的食物中,我们能获得哪些营养;将我们一天所吃的食物中,每种食物含有地主要营养成分补充记录在卡片上。活动三,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结果发现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没有查阅相关资料,以致小组交流时只有个别人发言;还有,六个人不会配合,其中有一部分学生就会无所事事。再则组织学生做分散实验,做做停停,花费时间很长,学生实验不能尽兴,也不利于归纳分析。如果分两人小组实验,准备各种实验器材的工作量很大,分发实验材料也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第二次教学时,分五人小组实验,把某些教学环节稍作调整,减少活动环节,学生探究更尽兴了,时间也节省了。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教学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从而揭示课题。

二、初步感知,实验探究

(一)认识营养成分(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结合课本中的内容,充分熟悉六大营养成分。并运用小组合作交流完善食物中哪些食物中含有这些营养成分。

(二)了解营养的作用(食物中营养对身体的作用)

让学生自己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教材等途径获得的资料自主学习,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很感兴趣,成为更加主动,自主的学习者。

做实验,辨营养成分(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一)寻找脂肪

(二)寻找淀粉

(三)寻找蛋白质

新课程强调从学生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为了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因此创设动感探究式教学模式:讨论猜想—实验研究—互动交流—总结归纳四步骤,努力营造一个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和谐平等互助交流的学习方式,充分感知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学是为了应用,要让学生学以致用。课后布置作业时胃自己设计营养丰富的午餐,让学生学以致用的再探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合理取舍教材内容,主攻重点实验

科学教师都有同感,《科学》教材有些章节的编排内容在一个课时上安排偏多,但仔细分析教材,发现有些内容是同类实验,教学时完全可以有选择地加以选用。教学时,一堂课上抓住一些重要的探究实验,做透这一部分,可以带动这一类实验,同样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食物中的营养》一课教学活动中,教材安排的三个活动环节,在一节课中无论如何是完成不了这三个探究活动的。在这节课中,告诉他们一些搜索信息的方法,让他们课后去查找这些相关的信息,再把这些收集来的证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试着作出自己认为很合理的解释。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获取知识是主动的,这是一种发现式探究。通过搜集整理信息进行发现式探究,能让学生亲历科学,培养

我将我们一天中获得的营养成分环节一带而过,让学生充分的合作探究,主要鉴别脂肪和淀粉全部过程,把这一部分做透,做细,学生不仅能在知识与技能上得到收获,而且更能增强学习的有效性。课后让学生自行探究食物中的营养,应该不是困难的事情了。这里也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对实验效果都没有什么影响。但是每次实验结束后,都必须组织好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与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同时要让学生学会静心地倾听别人的发言,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第三个教学环节,最后花几分钟指导学生去交流讨论实验结果,并要求学生在活动手册上作好记录,下一节课检查。

我认为,科学探究实验,实验小组的安排也很重要。如第一次教学时,我没有对小组成员进行具体分工,结果由于学生不会合作,也不认真听老师的要求,同学们不知该做什么,实验时都自己做自己的,教学完全失败。第二次教学,采用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操作员,记录员,观察员等,教师边演示边提示学生做分组实验,实验操作面广,人人动手,人人参与活动;便于观察,更便于管理,课堂秩序好;可以使教学环节安排得非常紧密,节省了很多时间。

三、选择实验材料,侧重探究实验后分析

教材包括材料,材料是教材最重要的部分,一套好的材料可以促成一节好课。我很有同感,教学中也深深地感觉到材料选择得当,可以使探究实验省时而又有效。要使探究有实效,让学生做好探究前的方案设计很必要。但是设计实验方案很花时间,在一节科学课中既要让学

生自己设计好实验方案,又要学生亲自经历实验探究过程,还要引导学生作好实验分析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要照顾到个别现象面向全体学生。这就更需要教师要有精明的组织,充分发掘实验材料,并能提前让学生自己准备生活中容易找到的实验材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将科学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省时省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验结束后,不仅要重视多数人的结论,也要重视分析个别现象。因为这些特殊现象背后隐藏着学生的疑惑,也隐藏着学生在探究实验中的情感态度,揭开疑惑可以对知识作更进一步的了解。因为教学中对有些实验材料作了调整,学生在取得同样的学习效果下,才有充足的时间对特殊情况作具体的分析,照顾到个别现象从而达到面向全体学生。分几人实验小组?这些都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对于不同材料的不同选择将会影响着课堂的不同结构,也决定着课的成败,所以教师为学生选择好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很重要。

《科学》新教材注重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探究活动的落实要靠教师的有效组织。《科学》教学提倡“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敢于树立“用教材教”意识,学会取舍。教学实践发现,教师只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重点,合理调整探究活动内容,合理安排实验活动小组,善于选择有结构的实验材料,组织好有典型意义的探究活动,授学生于渔,可以节省教学时间,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第13篇: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探讨

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探讨

内容摘要:科学课作为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它学科不能替代的重要的育人功能。而实验则是完成教学任务非常有效的途径。上好科学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

关键词:科学 实验 探讨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小学科学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是对学生启蒙教育的重要学科。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学生观察得越仔细,就越能发现和提出问题,越能引发更多的思考和探究。观察、探究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良好方法。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实验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通过认真观察、认真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也是小学科学教师的重要任务。

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小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可以激发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探究欲望。怎样才能更好地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呢?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农村小学目前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的特点,我认为开展农村小学科学实践活动,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明确实验科目的基本要素。

1.明确实验目的。

做实验前,只有给学生提出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任务是什么,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明确实验的目的对于学生上好实验课是至关重要的,它能让学生明白该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而设臵的。

2.明确实验操作过程。

每个学生理解能力不一样,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有时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山区的学生也是一样,他们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动,做了这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在实验前就要明确操作过程。

如教学《简单的电路》这课时,我们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用一个灯泡、一个小灯座、2根导线、1个电池盒和1节电池要怎样连接起来才能组成电路。设计操作过程,然后汇报,其余学生讨论补充。还可以把影响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点先写在黑板上,作为实验的操作规程或注意事项,从而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3.明确观察任务。

只有让学生明确了实验前的观察任务,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和感知。运用眼、耳、口、鼻、手等感觉器官去观察和感知实验过程中形态、特征和声、光、色、味、温度等变化情况,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感知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个细小的变化。

以《观察植物的种子》为例,课前要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仔细观察它们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植物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

4.明确实验结果。

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是一个以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只有完成了这个飞跃,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识。

在《磁铁》的实验中,当我们看到磁铁能把带铁的东西吸起来,我们就知道磁铁有吸引铁的性质,所以我们就把磁铁的这种特性叫做磁性。磁性有强弱,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我们把磁铁用细线悬挂起来,等到它静止时,磁极分别指向南方和北方,我们把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指南的磁极叫南极。老师可以提示指南针就是根据磁铁的这一特性发明的。通过验验结果可以增强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教师通过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二、千方百计拓展实验空间

1.因地制宜开辟实验场所。

小学科学实践课的实验场所不局限于学校的实验室,实验教师应该根据农村实际情况,把实验场所搬出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搬到学生自己的家里。

如在教学《观察植物根的生长》一课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自己做实验,看看种子萌发先长什么,再长什么,植物的根向哪里生长,根的生长速度怎么样。根有哪些作用,种子是怎样变成幼苗的,植物茎的作用和怎样开花结果的等。学生通过自己亲自选材,亲自种植,并把每天的生长都记录下来,从而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植物生长变化的数据。

2.就地取材选择实验材料。

农村学校周围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根据实验科目的需要,就地取材,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实验材料的选择。

如在做《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实验材料需要土豆、西红柿、米饭、苹果、梨等新鲜蔬菜和食品,就安排学生从家里带来。

三、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

科学实验兴趣的培养,一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典型活动;二是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科学实验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实验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器材,又要充分发挥农村在小学科学教学方面的优势。

1.寓欢乐于学习实践中。

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如在《观察蚯蚓的身体 》、《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点亮小灯泡》、《种子发芽的实验》《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做一个钟摆》等这些具有小制作、小实验性质的实验课时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验,在无危险时,尽情地实验,痛快地玩耍,学中玩,玩中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让学生在享受大自然中获取知识。

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农村,既有实验的劣势——实验器材不足,也有实验的优势——天然教学资源。农村学校的周围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能为学生科学学习提供很好的学习资源;农村学生的家庭周围一般比较开阔,能为养殖动物、种植植物提供合适的场所;农村的空气清新、天空清朗,能为学生观察天文和气象学习提供很好的条件;农村学校的周围一般是山川、田野或河流,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取到一些土壤材料,可随时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各种动植物、地貌等。让学生们在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学到自然、地理、生物方面的科学知识。

四、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探究。

如在上《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在桌子上放着两盆液体,出示两个马铃薯,分别放到盆子里。马铃薯在一盆液体里沉,另一盆液体里浮。交换马铃薯,再分别放入盆中,在刚才沉的盆子里,马铃薯还是沉,浮的还是浮。把两个马铃薯放入其中一个盆中,都浮起来了,放入另外一个盆中,马铃薯都沉下去了。这时候有学生会发出疑问,有的就说:“哦,浮的一盆水是盐水!”听一个学生这样说,好多学生都跟着认为是盐水。这时,老师需要反问:“你能确定浮的一盆水肯定是盐水吗?”这个提问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有一些学生就说不敢确定。老师又说,如果不能确定这盆水是不是盐水,那么我们怎么办?有的学生说:我们取些水烧干,烧一烧就烧出盐来了。接着学生动手实验,按照教材的方法烧盐水,结果真的烧出了白色的粉末,学生都认为这就是盐!证明了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就是盐水。

又如在教《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时,老师一开始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先不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灯泡发光,而是提出疑问:“谁能让小灯泡发光。”在学生认识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利用现成的仪器去实践,并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争着去比一比谁最快让小灯泡发光,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是一种积累,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学生的合作,更需要师生的合作。只要实验老师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把解决实验教学难点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相结合,实验课教学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效。

第14篇:11怎样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

11怎样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要让学生学好科学、懂得科学,科学实验活动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认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观察、

实验等学习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提高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一、教师和学生一起搜集实验材料

虽然我们有实验仪器,但不是什么都有,我们要根据教学所需,准备多种多样而且有结构的材料,才能更好地进行实验教学。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在每上一个单元前,教师开出一张材料清单,让学生提前去收集。学生无法准

备的材料则由教师收集。

通过这两种途径准备的材料全部汇集起来,设立“材料超市”,随着学习的深入,“超市”内的材料越来越丰富,对学生的探究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如《观察土壤》一课的活动2找出土壤中的沙和粘土,我让学生想办法把沙和粘土分开的办法,学生说出办法后我让学生到“材料超市”自选材料,按照自己的方法来设计和进行实验。再如上《电磁铁》一课时,我先向学生讲解制作电磁铁所要用到的材料,然后让学生到“材料超市”找来有绝缘层的导线、铁钉、电池和大头针,让学生按照课本介绍进行制作电磁铁。由于有了可做实验的材料,学生就能“真刀实枪”地做科学,课堂不再是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

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进行实验后,就能自己获得知识,比教师讲,学生听的效果好上十倍

二、实验实施要小组合作化

科学实验教学倡导合作性学习方式,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习惯、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应合理搭配,将学生分组,让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得到更大进步,使实验能力相对弱的同学,得到及时的辅导和帮助,获得锻炼与提高。例如在研究“导体与绝缘体”实验中,我分好小组后,让各小组到设立和准备的“材料超市”选择感兴趣的材料,到组装好的电路中检测哪些物体能导电,哪些不能导电,每个小组内材料员、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等都分工合作,安排得井然有序,激发

了学生协调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三、实验时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探究。如在上《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我在桌子上放着两盆液体,出示两个马铃薯,分别放到盆子里。马铃薯在一盆液体里沉,另一盆液体里浮。交换马铃薯,再分别放入盆中,在刚才沉的盆子里,马铃薯还是沉,浮的还是浮。把两个马铃薯放入其中一个盆中,都浮起来了,放入另外一个盆中,马铃薯都沉下去了。这时候学生说:“噫,这个水是怎么回事?”有的就说:“我,浮的一盆水是盐水!”听一个学生这样说,好多学生都跟着认为是盐水。学生说盆里的水是盐水,这时,我问:“你能确定浮的一盆水肯定是盐水吗?”这个提问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有一些学生就说不敢确定。我说,如果不能确定这盆水是不是盐水,那么我们怎么办?有的学生说:我们取些水烧

干,烧一烧就烧出盐来了。

接着学生动手实验,按照教材的方法烧盐水,结果真的烧出了白色的粉末,学生都认为这就是盐!证明了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就是盐水。我又问:还有什么方法证明这盆水是盐水?学生思考之后说:做一杯盐水试试看。于是,分小组做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的实验,最后试验成功了,学生十分开心。像这样的过程充满探索性,孩子们很有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

一堂课上下来也很顺。

总之,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己动手实验,通过观察实验活动,锻炼学生,提高他们的创

新意识和勇于探究未知的能力。

第15篇:如何上好科学实验课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探究性的学科,科学课的知识大多都要求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去发现、理解、应用科学知识。实验是科学课的主要手段,使学生获得直观、生动、形象的认识,以及探究事物发展规律的重要桥梁。动手实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可是小学生的特点就是爱玩、好动,上科学课时就喜欢做实验,一进实验室学生就兴奋,做实验时只是看热闹,往往是实验做了,但是目标完不成,因此好多老师就不把学生带进实验室,各学校的实验室就成了摆设。殊不知,越是不让学生进实验室,他越是好奇,我在平时就做法是这样的,仅供参考:

一、强调实验时的纪律。我在给学生上第一节科学课时就强调好,做一个守信用的人。老师承诺:只要有实验,就带学生进实验室上实验课,但是学生一定要做到守纪律,否则实验课取消。学生为了能经常去上实验课,就互相监督,遵守纪律。老师一定要注意,必须遵守承诺,否则学生不信任你了。

二、把上实验课当做“家常便饭”。学生经常进实验室,就不再新奇,就象平时上科学课一样正常上课了。

三、实验前做好准备。

1、实验前老师要做好实验,找到典型的材料,找到最合适的器材。以保证学生实验顺利进行。

2、实验前把实验方法、实验目的、注意事项等交代清楚,可以用记录表的形式写出方法及目的,让学生会做,带着目的去观察。

3、实验前教会学生观察、做记录。学生不仅要会做实验,还要会观察,会记录。这样才能从记录的数据或现象中归纳推理得出结论。

四、有适当的鼓励措施。小学生好动也好胜,所以我在上科学课时,有积分的制度,哪一个小组的积分最高,下次的实验课我就是哪个小组的成员,听从组长的分配。有我的参与,不仅会使实验更顺利地进行,更主要的是学生觉得他们这个小组很光荣,有成就感,这样学生为了下一次能让我参加到他们小组,就好好表现,得高分。

总之,上好科学实验课,教师不仅要认真地钻研教材,而且要精心准备实验的材料,还要引导好学生实验的过程。让学生亲自动手,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科学的奥秘,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科学的世界观。

第16篇:小学科学实验课课堂教学评价方案解析

小学科学实验课课堂教学评价方案解析

发表时间:2009-10-17 21:11:39 作者:科学组来源:原创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目的是通过评价,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尽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还有其它途径,诸如学生自学、科技活动、社会考察等,但课堂教学无疑占据着课程实施的核心地位。如何来评价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将直接关系到整个课程目标的达成。为了促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决定从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着手,并因为实验课是小学科学课最主要的课型,我们先制定了实验课的评价方案。

以下就方案做一些简略的说明:

1、解读一级指标:为什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包括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两个方面并首先评定学生学习行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认为这是对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的简明概括。因此,我们改变以往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表现出以教师为主的倾向,建立“以学论教”的评价理念。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生是否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些都是评价关注的重点。

2、解读二级指标:二级指标确定的依据是什么?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关于“学生的发展”,新课程也作了全新的定位,每一门课程都提出以下三个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此指导思想下,我们确定不论是教师教学行为还是学生学习行为,各评价指标都紧扣如何实现这三个方面的目标。学生方面,包括参与程度、科学知识、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四个部分的内容。教师方面,包括教学设计、角色行为和基本素养三个部分的内容。这个内容框架图解如下(这个框架适合小学科学实验课、观察课、制作课等多种课型。框架下的具体评价指标即三级指标和评价要素则根据不同的课型具体确定。) 图解:(略)

3、关于三级指标和评价要素的部分说明:

关于“积极思考”:学生学会了思考,就学会了学习。不要认为热热闹闹做了实验就是好的实验课,学生要有静心思考的时间,在教师的启发下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思维表现出开放性和创造性。关于“参与的广度与效率”:性格、习惯、态度、能力,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活动,实验探究也好、展开讨论也好,几个孩子当中可能会出现比较富有创意和主见,善于表达的“核心人物”,如果这位“核心人物”总是占着主导地位,使其他孩子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我们把这样的学生称为“学霸”。另外,成员中也可能会出现依赖性强、自己懒得动手和思考或不敢动手和思考的学生,他们总是只作为旁观者,我们把这样的学生成为“边缘人物”。教师要想办法尽量激发小组成员中每一个孩子的学习主动性,避免产生“学霸”与“边缘人物”,使“参与的广度”得到保证。而“参与的效率”指成员之间能实现有效合作。我们不要认为,只要将任务分配下去,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学习,看起来热热闹闹的就算是合作学习了。这是虚有其表。效率高,效果好,质与量兼得,实现以上两个目标的合作学习,我们才能肯定它是有效的。

关于“较高的学习兴趣”: 我们其实可以观察到学生的学习状态。首先,我们可以看学生的情绪是否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当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的时候,他们的神情是专注而兴奋的。那么是否学生只要有这样的表现就一定是好的呢?我们还要看学生为什么而兴奋,一个课件,一个游戏,一个幽默,甚至一点奖品都可以使学生活跃起来,但往往这样的“活跃”处理不好,就会喧宾夺主而冲淡学习的主题。所以,我们在评价学生的“兴趣度”时,不要浮于表面,要鉴别学生的兴趣是否来自于学习本身,是否有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

关于“教学梯度”:心理学家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是由近及远、由局部到整体、由表象到本质。我们的学习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四十分钟课堂里,能看到孩子们认知的飞跃、能力情感等各个方面的阶梯性发展。

关于“多向度平台”: 浅显的说,这里的“多向度”指一个问题有多个解决方案。给学生设立这样的学习的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力的核心,而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科学课堂教师应该有意识的给学生多创设一些这样的平台,通过可发散的主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特别是鼓励那些敢于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独特见解的学生。关于“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路培琦老师说,“时间要充裕一点”。请不要以任何理由匆匆结束实验。作为一名科学课教师,我们应该遵循的一种教学思想就是必须在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究活动。只有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他们的思维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对某个问题的深入研究才能真正得以实现。我们不妨计算一下一节实验课上学生到底有多少自主实验的时间。我们在这里定的一个指标是不少于10分钟。

第17篇:山丹县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山丹县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霍城镇小学

王琼

4月13日我参加了“山丹县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培训”教研活动,在教研中各位老师各抒己见谈自己的想法和实践经验。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也认识到要想打造高效益的课堂,从以下几方面来落实。

一、做好课前充分准备。

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我们首先要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深刻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应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有利于学生做探究为原则,选择实验操作的材料,设计恰当的课堂形式。教学内容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我们利用导学案的优势指引学生自己去找适合课堂中所需要的实验材料。对于学生不常见的比如像《细菌和病毒》这样的课,我们可以利用课件来辅助学生学习。不同的学习内容我们要设计恰当的课堂形式,让学生贴近科学,不感觉生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进科学探究措施,保证有效课堂。

增强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是实现科学探究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攻坚战。如何通过有效的教与学的手段促进学生科学探究力发展的措施尤为重要:一是依据探究程序,明确课堂探究的重点。探究教学的一般过程是“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作出结论——交流评价。”虽然不必环环紧扣,或在一节课中让学生经历所有的步骤,但内在的程序不能颠倒;二是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探究时间。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有时间提出问题、有时间作出各种猜想、预测、假设、需要有时间进行设计方案、计划、实验、需要有时间进行表达与交流、需要有时间相互评价……与此同时,教师应合理分配时间,规划好

小组学习、个别学习和师生互动学习的时间之比,策划好每一单位时间学生做什么、学生有什么问题、教师从哪里入手予以帮助和支持。三是把握好探究的开放度,实现由扶到放。实际上,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能独立从事探究学习,年龄越小越是如此,学生的探究与教师的大量指导是分不开的,它的开展需要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

另一方面,我们应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的问题进行探究、步步为营层层深入、把一堂课的重点定位于探究的某一环节上,教师倡导“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因势利导,及时疏导学生思维盲点,促使学生的思维泛起层层涟漪,教学一步一步推向高潮,最终达成理想的目标。

三、课堂中要培养合作探究的协调性。

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刚开始,就要重视学生科学学习常规的养成,让学生讨论制定探究、合作、交流等各种活动的规则,让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有章可循;做到细致入微,放手而不是放任,自主而不是自流。

1、不过分强调合作,提倡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个体思考的基础上,否则往往会产生个别思维活跃的学生包办或掩盖了其他同学,“陪客”现象自然产生。课堂中能够自主探索解决的问题不一定要合作探究。如:小游戏活动时,让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2、小组合作探索中,既要分工又要合作。

首先要有分工,小学科学强调分工,这有利于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分工中要有必要的合作,在探索中“观察结果”应该是每一个学生共同的任务,也是第一任务,是建立在个体任务之上的。

3、对于小组内得出的结论要得到小组内一致的认同,有异议的要反复论证,

这样就凸显了科学课的文化现象特点。同样,全班学生得出的结论也须全体同学的认同,对于结论概括不能老是停留在口头上,更多的要考虑让每一个学生动口说、动手填一填、写一写,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知识。

这次教研活动告诉我对于新课改,我们需要足够的热情,但我们同样需要足够的理智和冷静,把学生的一切放在首位。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的真实标准在于能否建立起一个促使所有学生参与学习、获得发展的系统。需要我们教师仔细琢磨,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加以探索和实践。

第18篇: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效果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效果

摘要: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实验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内容,要上好实验课,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切实加强学生的预习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动手实践能力,恰当地运用电教、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服务于实验教学。

关键词:电教科学实验教学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基础学科,教学中大部分内容是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发现规律、理解和运用知识,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呢?

一、精心准备好实验所需器材,是上好实验课的前提。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实验内容多,包括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学生实验等,为了使学生通过实践、探究、体验,达到掌握操作技能,正确分析成败原因和归纳总结实验结论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准备好每个实验所需仪器和器材,这是保证实验成功最基本的要求。但由于教材的改编,有许多教学仪器与新教材的内容不配套,书本上有很多实验需要的器材是我们实验室里所没有的,致使相当一部分实验无法正常开展,严重的影响了科学实验教学效果,因此,针对这一实际问题,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收集各种废旧材料,经过精心设计,制作出简便而实用的实验教具,来弥补实验教学中仪器的不足,确保实验教学的开展。例如:上《空气流动实验》和《风的形成实验》实验时,由于缺少器材而无法上实验课,如果只凭教师讲,学生没有动手实践的机会,是根本不能理解和弄清空气的流动和风的成因。如是我就找来“可口可乐”饮料瓶、透明的小饮料瓶各25个;又买了蜡烛、橡皮泥、细铁丝、火柴、蚊香,还自己制作了纸风车等,把这些材料按照教材上的说明和要求,制作出了能直观演示的实验装置,让学生亲手操作,认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实验效果明显,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观察和归纳能力。同时根据农村教学资源丰富这一特点,积极发动和鼓励学生自带实验材料,如:食盐、白糖、面粉、醋、洗衣粉、肉、食用油;植物的花、果实、种子、根、茎、叶;各种各样的岩石;

蚯蚓、蚕等物体。学生通过自己准备过程,会更加熟悉实验材料,初步了解器材的性能,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技能。完成科学实验教学任务。

二、加强课前预习工作

为了提高实验教学效果,预习工作是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重要环节。因为一节课只有40分钟的时间,而课中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的内容比较多。因此,要想上好学生实验课,课前必须进行预习,了解实验所需器材的名称、数量及性能,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并让学生认识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一些与实验相关的并有创新性的问题,同时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外进行讨论、分析、研究,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会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理解,这样既能够巩固了旧的知识,又为学习新知识扫除了障碍。要是学生按老师的要求预习好了,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就会带着问题去亲手操作,认真去实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也会严格按要求操作,耐心细致地观察,认真思考,准确真实的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现象,遇到问题会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会把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在适当的时候向老师提出,弄清原因,老师在讲解时学生就会集中精力和注意力去听讲,把老师所讲的跟自己想法和做法作一个详细的比较,看有什么不同之处,然后再进行归纳总结。因此,只有注重了学生课前的预习工作,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了提高,实验教学就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实验教学的关键是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过程,而不是教师讲解过程,只要学生敢于动手去做,主动地想去做实验,那么实验就会成功,教学效果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我就抓住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好奇心这一特点,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贴近学生生活,只有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了学习之中,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和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上《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时,我发给每个小组20种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一张科学检测记录表。在检测前,要求学生对20种物体是否使小灯泡发亮进行预测,问题一提出,整个课堂活跃了起来,预测完毕后,学生进行尝试实验,并把看到的现象做好记录,把检测完的材料放到一个材料盘中,整个

检测过程中,同学们都积极动手参与,共同协作,学习兴趣浓厚,检测完后,各小组又对哪些物体能使小灯泡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小灯泡发亮,进行了分类整理,分析检测的结果,从中发现了规律,并让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进行描述,归纳总结,得出实验的结论。因此,在实验教学中 ,我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促使他们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启发学生创造思维,培养创造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四、运用电教、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实验教学

自然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为了达到教学的直观性,在实验教学中利用电教、多媒体教学优势,辅助实验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利用声音、图形、动画等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来展示事物本身,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使抽象的难于理解的知识变成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活跃课堂气氛,能帮助学生理解,突破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教学《种子的萌发》一课时,由于这个实验过程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为了便于学生课外实验,认真观察,如实记录现象。我制作 了一件种子萌发的多媒体课件,包括浸泡种子、种子内部构造、发芽全过程,通过多媒体演示出来,让学生观看,这样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新知的认识,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提高实验教学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总之,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总结,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19篇:参加全区小学科学实验课培训班学习心得

参加全区小学科学实验课培训班学习心得

三闸镇中心学校 刘海霞

2012年4月1日、6日、7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区教委举办的小学科学实验课培训学习,为正确处理小学自然向科学科目的顺利转换,教师角色的顺利转型,教委特组织了这次专题培训。我非常感激这次培训班,也非常珍惜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我抱着认真学习的态度参加了每节课的学习,悉心聆听了各位领导、专家的讲座和专题报告,提高了自身的思想境界,拓宽了知识层面和认知深度。这次培训班课程安排得全面系统,课堂讲授与实验操作,环环相扣、循序渐进。

一、培训班的经历

首先,在马神庙小学举行了本次培训的开班典礼,市教委领导、区教委领导等在典礼上做了重要讲话,分析了当前形势,提出了新的要求。接下来,进行了两场专题知识的讲座培训:《实验室的常规管理》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的进展与问题》;动手分组实验:植物动物类分组实验两天,化学类分组实验与物理类分组实验各一天。

二、培训班的收获

培训班的经历使我进一步了解了当前的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和方向,认识了新课程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了解了新的装备标准、新技术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学习让我认识到,学生对科学兴趣是学习科学最直接和持久的内部动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增加学生参与实验和探究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验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体验学生的学习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首先在于教学思想的优化,应该树立以下新的教学观念。第一是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尽管教学活动需要师生共同参与,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应始终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所做的一切都应该紧密围绕学生,以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需要为目标.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平台,这是教学理念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没有这种认识,就不能真正树立起有意义的创新教育。第二是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艺术。少年儿童的年龄还小,心智还不成熟,情境教学是一种符合他们心理、生理成长特点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如果运用适当,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否则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因此,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情境”要适合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水平、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使学生能弄得懂、想得到、学得会,又能激起兴趣和求知欲,受到启迪。第三是学习过程比获得结论更重要。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某种知识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以此让学生们的心智得到充分发展,让他们逐渐学会怎样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继而进一步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获得创造的能力。

第20篇: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点滴体会

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点滴体会

黄梅思源实验学校: 於松洋

内容摘要:“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的工作轨迹,感受到那一位位充满活力的青年优秀教师,那一节节撞击智慧火花的科学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至深。同时,加深了我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意义的认识,学生学好科学课程是对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认识方式和科学自然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潜力,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小学科学常识课中的实验教学,虽然没有科学家所做的科学实验那样规范和繁杂,但其目的还是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实验方法,自主探索。认识自然界中的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达到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科学启蒙教育之目的。那么,针对农村小学而言,怎样才能上好小学科学课,这就引人深思。在此,我谨以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谈谈我的一点点教学体会,与之勉之!

一、提高思想认识。

说实话科学课实验课,由于农村学校实验器材还不充足,设备也不太齐全,亦得不到各级领导的应有重视,虽然开课,教师也是将实验操作用教师讲解加上学生记录操作步骤而取而代之,忽视了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弃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演示代替了学生操作,主体被简化,学生亲自操作的机会减少,削弱了其动手能力。有的教师是为实验而实验,许多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只顾依据现有的实验步骤跟着老师一起,听着老师的指令,机械地摆弄器材,取些数据,填填表格,表填完了,实验就完成了。所以,必须把实验教学作为一项尤为重要的工作来抓,要想实验教学真的有出路,我认为教师就要当好组织者和指导者,积极性要高。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

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作用,不仅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教师要在科学课上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实验目标,掌握实验步骤和方法,提高实验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学会一种科学的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地设计实验方案,小组合作、全班讨论完善了自己的看法,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在今后的学习中就能独立地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同时还要给予充足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体验科学。以往,我们有些教师在让学生做实验前,为了节省时间,先详细地向学生讲解出所有实验的过程,再让学生照着去做,这样学生不是通过自己探索出实验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完成指定的操作。如讲到《年轮》时,实验前,我将事先准备好的不同木质的横截面分组分发,让学生观察。这样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比我讲的要清楚多了。又如讲《形形色色动物》时,学生根本不了解它们的生活环境。我就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自然现象。让学生走进生活,让科学走进生活,使他们在生活中学习科学。让学生亲自观察动植物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这样会使学生做起实验更有兴趣,对实验的理解才更透彻,才能使学生在观察中获得丰富的知识,提高动手能力,丰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土法上马,自制教具。

土法上马,自制教具是我们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关键。结合教材实际做一些教具是相当必要的,因为它可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也可以达到教师预想的教学目的。因此,在教学《光的折射》时,我把一个玻璃茶杯 用墨汁将全身涂黑,只留下长4厘米,宽2厘米的缝隙,然后用电筒对着小孔一照,发现光通过茶杯的小孔,应该反射在小孔对面,然而反射在另一折;又如在教《让灯亮起来》一课前,我就自制了一些相关的教具,组装了简易电路图。总之,只要大家做生活有心人,科学就在身边,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抓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到眼里有资源,心理有教育,科学资源就无处不在,更是取之不竭的。

四、因地制宜,选择适应教学需要的替代材料。

科学课中的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学校,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怎么办?在思想上不能抱着“等、靠”的依赖思想,等来了设备,有的学生已经毕业了,这是很不现实的。我采取的办法是:对教材中与自然条件结合较紧的课文进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学材料,选择可以达到教学目的要求、当地易得的材料进行替代和补充。如教《用根茎繁植的植物》一课时,教材中的插图夹竹桃、天竺葵,我都不太认识,何况学生呢,在教学中我启发学生用本地随处可见的杨柳、葡萄等植物进行压条、扦插实验,真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呢。又如在教《家养小动物》 一单元,我预先让学生喂养一些可爱的小动物,仔细观察它们吃东西的样子,以及生活习性等等。诸如此类的像《养蚕》、《青蛙》等内容。皆可随时而择,因地而栖。这样就接近了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自动手操作,感知事物参与教学,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获取的知识也比较生动形象、深刻。

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展环境考察和课外科学研究活动。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实验教师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科学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科学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科学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自然现象,虽然很费时间,而且由于学生的活动范围很大,给教师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学生在观察中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增补一些有利于学生了解、利用家乡自然条件科学致富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家乡的自然资源──如地形、作物、水域,等等。

2、家乡人民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如水资源的利用、土资源改造与利用、茶叶的加工等等。

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把学生带到田地边、池塘旁,让学生边考察、实践、边学知识,使学生对家乡了解更全面,感情更深厚,并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科学致富的意识。

五、充分发挥农村在小学科学教学方面的优势:

1、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于城市学生,我们农村的孩子更熟悉大自然的环境,在某些科学知识学习方面更胜于城市学生。农村学生的周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他们经常见到一些动物和植物,了解动植物的生长和养殖过程,熟悉大自然中的山川地貌和岩石。如:《稻谷的观察》、《植物的一生》等教学内容对农村的孩子来说,再熟悉不过了。

2、农村学校更接近于真实的自然环境,具有城市学校所无法比拟的天然教学资源。农村学校的周围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能为学生科学学习提供很好的学习资源;农村学生的家庭周围一般比较开阔,能为养殖动物、种植植物提供合适的场所;农村的空气清新、天空清朗,能为学生观察天文和气象学习提供很好的条件;农村学校的周围一般是山川、田野或河流,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取到一些土壤材料,可随时带领学生到周围环境中观察各种地貌;等等。

农村小学的科学教学,最关键还在于我们的科学老师,相信,通过大家的不懈的努力,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好。 总之,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我们围绕素质、素养教育的目标用心去做,很多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农村小学的实验教学被动局面也是一定可以解变的。为了农村科学教育,我愿化着老牛——不用扬鞭自奋蹄!

《小学科学 实验课教案模板.doc》
小学科学 实验课教案模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