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导入技能教案模板

2020-04-18 来源:教案模板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导入技能训练

专题讲座

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导入•强化•语言沟通

李涛(北京教育学院信息与远程教育学技术协会院讲师) 杨宣(北京教育学院信息与远程教育学院计算机系教师,讲师) 王凤桐(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微格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第一部分:导入技能训练

请各位老师先听一个故事,同时请大家思考,如何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一个话剧,如何设计它的第一个场景?

【故事】

很久以前一个商人进了高利贷一大笔钱,这个高利贷的人又老又丑,但他却早已对商人美丽妙龄女儿垂涎三尺,于是他提出了一个交易,他说只要让他得到商人的女儿就可以取消债务。商人和他的女儿都被这个提议吓坏了,他们当时正站在高利贷后花园一条有黑白的鹅卵石铺成的小路上,狡猾的高利贷说,让上帝的旨意来决定这件事情。他说他想把这颗黑色和白色的卵石放进一个空袋里,让少女拿出其中一颗,如果她拿出的是黑色的卵石,她将嫁给高利贷,她父亲的债务也会被取消。如果她拿出的是白色鹅卵石,她可以继续留在她父亲身边,债务也将被取消,但是如果她拒绝拿出鹅卵石,她父亲将会被关进监狱,她也会开始挨饿,商人很不情愿的接受了这一提议。于是高利贷弯腰拾起了两颗鹅卵石,眼尖的少女吃惊的发现他拾起了两颗黑色的鹅卵石,并把它们放进了钱袋,接着高利贷要求少女拿出其中一颗决定了她和她父亲命运的鹅卵石,少女将手伸进了钱袋,并拿出了一颗鹅卵石,但大家还没来得及看上这颗石头一眼,他就不小心把它弄丢在地上,由于地上到处是黑白鹅卵石,所以再也分不清哪一颗是刚才掉在地上的鹅卵石了。哦,我真是笨手笨脚少女说,但是没关系,如果你看一看钱袋里剩下的那颗是什么颜色,就会知道我刚才拿出的鹅卵石是什么颜色了?

就上面这个故事,如果让大家给它编排一个话剧的第一场,大家怎么来编呢? 设计教案的第一步是导入,导入与话剧的第一个场景很相似,但是它也有不同地方,话剧是我们为它设计出来就可以了,但导入我们不仅是设计者,而且还是演员。作为一个老师,能够设计出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更好学习这样的导入,而且在课堂上很好的实施,是教师必备的一项技能。

一、导入技能的定义

导入技能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应用建立问题情景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的一类教学行为。在其定义里我们可以看到,通过什么来设计导入呢?设计一个问题情景的作用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

所谓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学习活动、确定学习方向,以及引导、维持、调节、强化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机制或内在历程。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构成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学习需要:由认知需要、交往需要和自我提高需要构成。课堂教学是由认知需求决定的。认知需求是学生要获得知识的这种需要,它本身直接就指向了知识内容,并且以能够得到这种知识的刺激为满足。同时这个认知需求也是形成学生学习动机最稳定的一个学习需要。

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另外一个构成的要素,学习期待的形成是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它和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密切相关的。

在设计教学的时候首先要设计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一个外在的,不是学生内在的,是根据教学的内容给学生设定的要达到的目标。而学习期待是解决这个目标,让它转换为学生自己内心的一种需求、一种目标。所以学习期待和学习目标是密切相关的。学习需求是学习动机结构中的主导成分,学习期待是形成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只有满足这种需要的目标或者期待,目标和期待同时存在时,才能使主体学生把活动指向确定的方向,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学习活动。

总之,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结构中的主导成分,学习期待是形成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只有当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目标或期待同时存在时,才能使主体把活动指向确定的方向,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习活动。

(二)学习动机形成的条件

学习动机是如何形成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是:学生作为认识主体与教学内容这一外在的客体之间的矛盾,但并不是所有的主客观矛盾都能构成教学过程的动力。必须要把这个矛盾进行转换,转换成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才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 矛盾转换为学习动力,需要三个必要条件,第一个条件只有当这一矛盾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适应的时候,才能够被学生感知到。就如拿一个高中的物理来教小学,小朋友肯定听不懂,更谈不上有什么动机。

矛盾是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产生的,“必然产生”是指新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认识结构之间存在着“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在将新的学习材料进行加工,要使学习材料中本身固有的与原有认识结构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成为明显可见的刺激形式。

二、导入技能的功能与要素

(一)导入技能的功能

对于我们导入就肩负着这样一个重任,就是要采用创设问题情景的手段,来制造使教学中基本矛盾发生转换的必要条件。导入技能具有以下功能:

■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 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 衔接学生的新旧知识 ■ 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 创设学生的学习气氛

(二)导入技能的要素

请大家来回忆小学的时候,写记叙文老师要求要有六要素。这些要素必须要包含在故事里,必须要反映出来,导入也有它的要素,应该有哪些要素呢?首先是创设情景,必须要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能够获得最有价值的东西,一切学习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条件下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问题情景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从物理意义上来讲,它是客观存在的,它可以是一个情景,也可以是老师给学生呈现的一个情景,也可能是老师给学生出的一个问题。这个内容可以是本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其他学科的内容,这就要根据你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来设定。 另外从心理意义上来讲,学生在这个情景中能够引起他对知识学习的兴趣,激发他学习这些知识的动机,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导入技能的要素可以分为三类:

1.问题情景

(1)问题情境的分类 ①问题障碍情景

在此情景中,为学生创造具一个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情境,让学生陷入新的困境,然后形成一种认知的冲突,从而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各探求的一种问题情景。例如:中学数学“复数的概念”的导入

师:请同学做下面这道题:已知a+1/a=1,求a2+1/a2的值。 生:a2+1/a2=(a+1/a)2-2=-1 师:为什么两个正数之和为负数呢?

【分析】通过在学生的认知冲突中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情境,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

②问题发现情景

问题的发现情景就是给学生呈现一定的背景材料,引出新的学科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特征或内在规律,产生新的学科知识的一种问题情景。

或直接给学生创造一个情景,比如在一个商场里,或者在一个工厂里这些情景,在这个情景中学生发现一定的问题。

例如:《生物》八年级上册《免疫》导入 师:请同学们先看一组画面。

(录像引入:许多人在一个拥挤的餐馆进餐的场景,周围有许多食品和蔬菜。) 师:请同学说说看到了什么,有何感受? 学生观看后自由发表观点。(略。) 师: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病菌、病毒等病原体无处不在。我们每天吃进的食物和吸人的空气中都有许多病原体存在,为什么人们还能健康地生活?

生(抢答):可能人体有抵抗这些病原体的结构。

师: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通过一组漫画来探究问题的答案。

【分析】教师通过录像为学生呈现出餐馆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暗含着健康、病毒与免疫的关系,教师的两个个问题,引导学生从这个场景中思考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内容。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的发现情境。

③问题解决情景

所谓问题的解决情景就是直接呈现出某个新的学科问题,围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去组织学生展开学习、探求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通常像我们后面要说到的直接导入,其实就是属于这样一种问题情景。

例如:《物理》八年级上册《颜色》的导入

师:同学们,放眼我们的校园,绿树、青草,各色花儿竞相怒放,生机盎然。再看大家身着的服装,五颜六色,多姿亮丽。是什么把校园点缀得美丽如画呢?

师:现在我们重温世界科学巨匠——牛顿的光的色散实验以及另外两个有趣实验,揭开大干世界中千姿百态的物质五彩缤纷的颜色之谜。(板书课题:颜色)请大家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实验后共同研究探讨,交流收获。

【分析】教师从贴近学生生活的身边环境入手,将要学习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并告诉学生通过几个实验来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的解决情境。

(2)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①抓住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②按照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规律来设计导入的方案。 (3)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第一步:分析教学内容

明确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然后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一步一步地倒推,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出和新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针对这个内容确定情景中矛盾。 第二步:设计

用设计呈现,用具体的设计来把这个矛盾表现出来。这是问题情景的设计。 2.知识的衔接

知识衔接是指在导入中把学生将要学习的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的使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旧知识才能够得到改造,新知识才能够获得。

所以导入要真正引起学习动机,仅靠一个问题情景是不够的,在这个问题情景中还要使问题情景潜在的矛盾或者差异表面化、激化,使这个学生主体充分地意识到此矛盾。

3.目标指引

在导入中要明确将要学习的目标,引起学生的学习期待,首先对问题情景进行简单的概括,教师问题情景呈现出来后,对问题情景的活动进行简单概括,提出下面教学认识的主要问题。其次是要对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指引,使学生对接下去教学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学生就形成了学习期待,从而能够顺利的进入到下一步的学习中去,这是导入技能的三个要素。

三、导入技能的类型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导入的类型,导入类型有很多种,不同学科也有它自己的一些独特的导入的方法,我们在这里给大家简单介绍几通用的导入方法。

(一)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是教师直接阐明学习目标和要求,以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安排,通过极短的语言叙述,设问等方法,引起学生关注,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景。直接导入比较适合连续性教学的后续教学的导入,同时它也是高年级理性思维比较强的内容适合用直接导入,其次,就是年龄大的学生。他们学习自觉性比较强,用导入可以更快的进入学习。但是直接导入要注意对于小学生和初中学生来说不要用的太多,不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

案例:小学科学《耳朵的科学》

师: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问题。那么,声音又是怎样被我们感受到的呢?这就需要我们来研究感受声音的器官——耳朵。耳朵能够感受声音,而我们其他的器官,像鼻子、眼睛就没有这个本领,这里面包含着一定的科学。这节课我们就来揭开耳朵的科学之谜。(板书课题) 【评析:】导入的作用就是激发兴趣或动机,引起探究的内在雷要。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这连小孩子都知道,没什么新颖之处。可是,声波传到我们其他的器官,怎么就听不到声音?这个问题对小学生来说挺意外,谁去注意这个问题了?这正是身边的科学。这个直接明了的导入,使孩子天生的好奇心被引发了,探究耳朵科学的欲望被激发了。

(二)经验导入

所谓的经验导入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知的素材为出发点,教师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和提问等方式导入新课。通常在新内容与学生的有关经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时候,采用这种经验导入,这种方法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发生在学生身边事情能够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动脑思考。

经验导入时要注意:一定要选择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经验和体验这样的素材;选择的内容要与新的教学内容有关;另外在关键的地方教师应提出问题,引导学生。

案例:物理《惯性》的概念教学导入

师:同学们在乘车过程中会发生这种现象,每当汽车突然启动时,人会向后倒;当汽车急刹车时,人会向前冲;当车子急转弯时,人有被甩出去的感觉,这是为什么?这是由于存在惯性的缘故。那么什么是惯性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概念。

【分析】教师从坐车时各种现象导入,这些现象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有切身的体会,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

(三)旧知识导入

旧知识导入是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准新知识的连接点,以旧知识为基础发展深化,从而引出新的教学内容,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旧知识导入通常是在新教学内容与学生有关旧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时使用。

案例一:小学数学《九的乘法口诀》导入

师:出示从二至八的乘法口诀算式卡片,让学生自由应答;给应答既快又准确的小组发优胜小红花,给予鼓励。

生:学生自由回答

师:你能找出口诀中有因数“九”的口诀吗? 生:学生开始找“九”的口诀 师:把学生找出的“九”的口诀按顺序打上大屏幕:二九一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七九六十三;八九七十二。

师:“还有补充吗?”

生:争先恐后发言:“一九得九,九九八十一”,并把它们安插到上列式子中的适当的位置上。

老师追问:“能说出理由吗?”

生:“一九还是九”,“九个一是九”,“八个九是七十二,九个九就是多一个九,把七十二加九,就是八十一。”

生:“西游记中不是说唐僧取经有九九八十一难吗?”大家都乐了。

(四)实验导入

实验导入是教师通过实物模型、图表、幻灯、投影、电视等教具进行实验演示,或学生实验的方法来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观察,以已知实验现象或知识经验与发现新现象对比方式产生问题情景,提出新问题,自然的过渡到新课学习的导入方法。

通常是在新知识所要求的感性经验是学生所缺乏的,或在生活中虽有所接触但没有引起充分注意和思考的,或需要有鲜明的表象时采用。

实验导入有利于形成学生生动的表象.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因此,在小学各年级和中学理科教学中运用较广。

案例:中学物理《电磁铁》导入

师:老师这有一块条形磁铁,用它的一端接近大头针,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磁铁把大头针吸起来了。 师:磁铁为什么能吸引大头针? 生:因为磁铁有磁性。

师:老师这还有一根铁钉。我把它接近大头针,看它能不能吸引大头针?(师演示) 生:铁钉不能吸引大头针。 师:为什么吸不起大头针呢? 生:因为铁钉没有磁性。

师:我们能不能让铁钉像磁铁一样,能吸引大头针呢? 生:把铁钉磁化。

师:你想的办法很好,还有其他办法吗? (生没有回答) 师:这节课就来学习把原来没有磁性的铁钉变成有磁性,也就是能吸引铁的电磁铁。看谁爱动脑筋,学得快,实验效果好。

(板书课题《电磁铁》) 实验导入通常是在新知识所要求的感性经验,是学生所缺乏的,或在生活中虽然有所接触,但没有引起充分注意和思考,需要有鲜明的表象的时候用实验导入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实验导入时也要有一定的注意事项,实验演示的内容必须与新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并能为学习新内容服务。第二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是什么,掌握观察的具体的方法。第三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提出问题,并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样实验导入才能够起到它真正的作用,这也是一个例子,书中都有,大家回去可以在书中进行详细的看一看。

(五)直观导入

直观导入是在讲授新课题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样品、标本、模型、图表、幻灯片、电视片等,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从观察中提出问题,创设研究问题的情景的导入方法。学生在直观感知过程中产生疑问,疑问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要求,这个也可以把问题情景归我们前两类问题情景。直观导入的时候要注意,实物、模型、幻灯、电视等内容必须与新教材有密切的联系,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恰如其分的提出问题,以明确学生观察的思考方向,促进他们的思维,为学习新的材料做好准备。

案例:《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十三课《毛毛虫的故事》导入

师:这节语文课,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礼物。先请看——(播放多媒体操件:《真蝴蝶纷飞图》) 师:(解说)你们看,在火红的花瓣上,在翠绿的草叶间,美丽的蝴蝶挥动着轻盈的翅膀在自由的飞舞。可你们知道吗?这么小的蝴蝶,它小的时候竟是小小的毫不起眼的毛毛虫,(继续播放课件,毛毛虫的丑陋可怕状使学生纷纷惊呼。) (教师板书:毛毛虫) 师:这样丑陋不堪的毛毛虫,最终却成了美丽无比的蝴蝶。那么它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一个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呢?(补充板书: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学生齐读课题)

(六)故事事例导入

故事、事例导入是以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例或报纸上的有关新闻,以及历史上认识自然与社会中的故事设置问题情景的导入方法。

故事具有启发性,把这些故事用在我们的导入会激起学生很好的兴趣。在故事选取时要注意,首先选取的故事和事例必须是有趣的、启发性的、教育性的。其次,故事要精短,再次是故事事例要有针对性,能为讲课主题服务。

案例:小学数学“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导入。

师: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猴妈妈买了3个同样大小的饼分给小猴三兄弟吃。猴妈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了大兄弟灵灵其中的一块。二兄弟聪聪却吵着要吃2块,猴妈妈就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了聪聪2块。三兄弟皮皮更贪吃,非要吃3块不可,猴妈妈就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了皮皮3块。三兄弟谁分到的饼最多呢?

生1:灵灵最多。 生2:皮皮最多。

生3:三个兄弟分到的饼一样多。

师:到底谁分到的饼最多呢?同学们可以利用手边的学具自己去寻找答案。

(七)设疑悬念导入

设疑悬念导入是教师从侧面不断巧设带有启发性的悬念疑问、疑难,创设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方法有: 惊奇——展示违背学生已有的观念的现象; 疑惑——使学生产生相信与怀疑的矛盾:

迷惑——提供一些似是而非的选择,学生已有的经验中缺乏可以辨认的手段而产生迷惑:

矛盾——在推理的过程中,故意引出两个或多个相反的推理,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案例:初中语文七年级《狼》

教师:同学们,老师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他是我的同行,教书之余,他在路边摆一个茶摊,无偿为路人提供茶水,你要喝他的茶水,就为他讲一个故事。有一个故事,里头有个人流汗,有个人流血,还有一个在笑。我这个故事讲得好不好?学生齐答“不好”。

教师:听完这个故事,你想知道什么? 生1:摆茶摊的人是谁? 生2:故事中的人是谁?

生3:为什么会流汗?为什么会流血? 生4:老师怎么会有时间摆茶摊?

师:这么多问题,一定想知道结果,对吧?今天我们来学习摆茶摊的主人写的一篇文章《狼》。

(八)情景导入法

情景导入法就是选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创设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景,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这样一种导入。情境创设应注意三个方面:首先要从教学内容出发,其次,教师设置的情景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或者意识。再次,当你设计的情景内涵比较隐蔽的时候,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

案例:《美术》一年级上册《鱼儿游游》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撕纸游戏,随便拿一张纸,不要刻意地去撕出什么形状,任意去撕,撕出什么算什么。(师撕完后)同学们看老师撕的像什么。 生:什么也不像。

(老师就着撕出纸的形状,根据鱼的形状和花纹进行简单的添加,然后把它贴到黑板上。) 师:现在变成什么了? 生:鱼儿!

(鼓励学生把刚才自己撕出的纸也添画成鱼,贴到黑板上来。学生添加得又快又灵活,都争先恐后地到黑板上贴,课堂气氛活跃。不一会儿,黑板上贴满了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鱼儿。) 【评析】:与学生一起玩“撕鱼”游戏,丰富学生的联想,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撕鱼的方法,十分贴近学生生活,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同时也为第二环节让学生了解鱼形状多样的特点埋下了伏笔。

五.导入技能的策略

在导入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都应注意一定的策略:

(一)导入技能设计策略 1.目的性

教师要明确导入技能的教学目的,无论采用哪种导入方法,都应该使设置的问题情景指向教学目标。

2.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导入设计这个问题情景,要与学生的年龄以及其思维特点相适应,尽量选择学生身边的情景,这样学生感到亲切,容易融进情景,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是指在导入阶段,善于以旧抓新、揭示新旧知识的关系,使导入的内容与新课程的重点紧密的相关。

3.趣味性

导入本身是引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学习动力持续下去,所以在设计问题情景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的情况,尽量选择学生身边能引起学生好奇心、感兴趣的材料作问题情景。

(二)导入技能应用策略 1.把握导入时间

导入的时间要适宜。导入仅是一个“引子”,而不是内容铺开的讲授,故导入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2~5分钟为宜。导入时间过长,难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调动课堂气氛

教师在开始导入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学生的状态。教师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在导入的时候要根据导入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应用恰当的语音、语调、语气和措词,以饱满的热情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动性。

推荐第2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导入

专题讲座

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导入•强化•语言沟通

李涛(北京教育学院信息与远程教育学技术协会院讲师) 杨宣(北京教育学院信息与远程教育学院计算机系教师,讲师) 王凤桐(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微格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第一部分:导入技能训练

请各位老师先听一个故事,同时请大家思考,如何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一个话剧,如何设计它的第一个场景?

【故事】

很久以前一个商人进了高利贷一大笔钱,这个高利贷的人又老又丑,但他却早已对商人美丽妙龄女儿垂涎三尺,于是他提出了一个交易,他说只要让他得到商人的女儿就可以取消债务。商人和他的女儿都被这个提议吓坏了,他们当时正站在高利贷后花园一条有黑白的鹅卵石铺成的小路上,狡猾的高利贷说,让上帝的旨意来决定这件事情。他说他想把这颗黑色和白色的卵石放进一个空袋里,让少女拿出其中一颗,如果她拿出的是黑色的卵石,她将嫁给高利贷,她父亲的债务也会被取消。如果她拿出的是白色鹅卵石,她可以继续留在她父亲身边,债务也将被取消,但是如果她拒绝拿出鹅卵石,她父亲将会被关进监狱,她也会开始挨饿,商人很不情愿的接受了这一提议。于是高利贷弯腰拾起了两颗鹅卵石,眼尖的少女吃惊的发现他拾起了两颗黑色的鹅卵石,并把它们放进了钱袋,接着高利贷要求少女拿出其中一颗决定了她和她父亲命运的鹅卵石,少女将手伸进了钱袋,并拿出了一颗鹅卵石,但大家还没来得及看上这颗石头一眼,他就不小心把它弄丢在地上,由于地上到处是黑白鹅卵石,所以再也分不清哪一颗是刚才掉在地上的鹅卵石了。哦,我真是笨手笨脚少女说,但是没关系,如果你看一看钱袋里剩下的那颗是什么颜色,就会知道我刚才拿出的鹅卵石是什么颜色了?

就上面这个故事,如果让大家给它编排一个话剧的第一场,大家怎么来编呢? 设计教案的第一步是导入,导入与话剧的第一个场景很相似,但是它也有不同地方,话剧是我们为它设计出来就可以了,但导入我们不仅是设计者,而且还是演员。作为一个老师,能够设计出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更好学习这样的导入,而且在课

堂上很好的实施,是教师必备的一项技能。

一、导入技能的定义

导入技能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应用建立问题情景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的一类教学行为。在其定义里我们可以看到,通过什么来设计导入呢?设计一个问题情景的作用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

所谓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学习活动、确定学习方向,以及引导、维持、调节、强化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机制或内在历程。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构成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学习需要:由认知需要、交往需要和自我提高需要构成。课堂教学是由认知需求决定的。认知需求是学生要获得知识的这种需要,它本身直接就指向了知识内容,并且以能够得到这种知识的刺激为满足。同时这个认知需求也是形成学生学习动机最稳定的一个学习需要。

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另外一个构成的要素,学习期待的形成是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它和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密切相关的。

在设计教学的时候首先要设计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一个外在的,不是学生内在的,是根据教学的内容给学生设定的要达到的目标。而学习期待是解决这个目标,让它转换为学生自己内心的一种需求、一种目标。所以学习期待和学习目标是密切相关的。学习需求是学习动机结构中的主导成分,学习期待是形成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只有满足这种需要的目标或者期待,目标和期待同时存在时,才能使主体学生把活动指向确定的方向,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学习活动。

总之,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结构中的主导成分,学习期待是形成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只有当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目标或期待同时存在时,才能使主体把活动指向确定的方向,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习活动。

(二)学习动机形成的条件

学习动机是如何形成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是:学生作为认识主体与教学内容这一外在的客体之间的矛盾,但并不是所有的主客观矛盾都能构成教学过程的动力。必须要把这个矛盾进行转换,转换成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才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

矛盾转换为学习动力,需要三个必要条件,第一个条件只有当这一矛盾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适应的时候,才能够被学生感知到。就如拿一个高中的物理来教小学,小朋友肯定听不懂,更谈不上有什么动机。

矛盾是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产生的,“必然产生”是指新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认识结构之间存在着“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在将新的学习材料进行加工,要使学习材料中本身固有的与原有认识结构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成为明显可见的刺激形式。

二、导入技能的功能与要素

(一)导入技能的功能

对于我们导入就肩负着这样一个重任,就是要采用创设问题情景的手段,来制造使教学中基本矛盾发生转换的必要条件。导入技能具有以下功能:

■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 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 衔接学生的新旧知识 ■ 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 创设学生的学习气氛

(二)导入技能的要素

请大家来回忆小学的时候,写记叙文老师要求要有六要素。这些要素必须要包含在故事里,必须要反映出来,导入也有它的要素,应该有哪些要素呢?首先是创设情景,必须要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能够获得最有价值的东西,一切学习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条件下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问题情景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从物理意义上来讲,它是客观存在的,它可以是一个情景,也可以是老师给学生呈现的一个情景,也可能是老师给学生出的一个问题。这个内容可以是本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其他学科的内容,这就要根据你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来设定。

另外从心理意义上来讲,学生在这个情景中能够引起他对知识学习的兴趣,激发他学习这些知识的动机,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导入技能的要素可以分为三类:

1.问题情景

(1)问题情境的分类 ①问题障碍情景

在此情景中,为学生创造具一个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情境,让学生陷入新的困境,然后形成一种认知的冲突,从而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各探求的一种问题情景。例如:中学数学“复数的概念”的导入

师:请同学做下面这道题:已知a+1/a=1,求a2+1/a2的值。 生:a2+1/a2=(a+1/a)2-2=-1 师:为什么两个正数之和为负数呢?

【分析】通过在学生的认知冲突中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情境,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

②问题发现情景

问题的发现情景就是给学生呈现一定的背景材料,引出新的学科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特征或内在规律,产生新的学科知识的一种问题情景。

或直接给学生创造一个情景,比如在一个商场里,或者在一个工厂里这些情景,在这个情景中学生发现一定的问题。

例如:《生物》八年级上册《免疫》导入 师:请同学们先看一组画面。

(录像引入:许多人在一个拥挤的餐馆进餐的场景,周围有许多食品和蔬菜。) 师:请同学说说看到了什么,有何感受? 学生观看后自由发表观点。(略。) 师: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病菌、病毒等病原体无处不在。我们每天吃进的食物和吸

人的空气中都有许多病原体存在,为什么人们还能健康地生活?

生(抢答):可能人体有抵抗这些病原体的结构。

师: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通过一组漫画来探究问题的答案。

【分析】教师通过录像为学生呈现出餐馆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暗含着健康、病毒与免疫的关系,教师的两个个问题,引导学生从这个场景中思考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内容。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的发现情境。

③问题解决情景

所谓问题的解决情景就是直接呈现出某个新的学科问题,围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去组织学生展开学习、探求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通常像我们后面要说到的直接导入,其实就是属于这样一种问题情景。

例如:《物理》八年级上册《颜色》的导入

师:同学们,放眼我们的校园,绿树、青草,各色花儿竞相怒放,生机盎然。再看大家身着的服装,五颜六色,多姿亮丽。是什么把校园点缀得美丽如画呢?

师:现在我们重温世界科学巨匠——牛顿的光的色散实验以及另外两个有趣实验,揭开大干世界中千姿百态的物质五彩缤纷的颜色之谜。(板书课题:颜色)请大家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实验后共同研究探讨,交流收获。

【分析】教师从贴近学生生活的身边环境入手,将要学习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并告诉学生通过几个实验来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的解决情境。

(2)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①抓住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②按照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规律来设计导入的方案。 (3)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第一步:分析教学内容

明确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然后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一步一步地倒推,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出和新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针对这个内容确定情景中矛盾。

第二步:设计

用设计呈现,用具体的设计来把这个矛盾表现出来。这是问题情景的设计。 2.知识的衔接

知识衔接是指在导入中把学生将要学习的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的使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旧知识才能够得到改造,新知识才能够获得。

所以导入要真正引起学习动机,仅靠一个问题情景是不够的,在这个问题情景中还要使问题情景潜在的矛盾或者差异表面化、激化,使这个学生主体充分地意识到此矛盾。

3.目标指引

在导入中要明确将要学习的目标,引起学生的学习期待,首先对问题情景进行简单的概括,教师问题情景呈现出来后,对问题情景的活动进行简单概括,提出下面教学认识的主要问题。其次是要对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指引,使学生对接下去教学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学生就形成了学习期待,从而能够顺利的进入到下一步的学习中去,这是导入技能的三个要素。

三、导入技能的类型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导入的类型,导入类型有很多种,不同学科也有它自己的一些独特的导入的方法,我们在这里给大家简单介绍几通用的导入方法。

(一)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是教师直接阐明学习目标和要求,以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安排,通过极短的语言叙述,设问等方法,引起学生关注,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景。直接导入比较适合连续性教学的后续教学的导入,同时它也是高年级理性思维比较强的内容适合用直接导入,其次,就是年龄大的学生。他们学习自觉性比较强,用导入可以更快的进入学习。但是直接导入要注意对于小学生和初中学生来说不要用的太多,不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

案例:小学科学《耳朵的科学》

师: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问题。那么,声音又是怎样被我们感受到的呢?这就需要我们来研究感受声音的器官——耳朵。耳朵能够感受声音,而我们其他的器官,像鼻子、眼睛就没有这个本领,这里面包含着一定的科学。这节课我们就来揭开耳朵的科学之谜。(板书课题)

【评析:】导入的作用就是激发兴趣或动机,引起探究的内在雷要。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这连小孩子都知道,没什么新颖之处。可是,声波传到我们其他的器官,怎么就听不到声音?这个问题对小学生来说挺意外,谁去注意这个问题了?这正是身边的科学。这个直接明了的导入,使孩子天生的好奇心被引发了,探究耳朵科学的欲望被激发了。

(二)经验导入

所谓的经验导入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知的素材为出发点,教师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和提问等方式导入新课。通常在新内容与学生的有关经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时候,采用这种经验导入,这种方法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发生在学生身边事情能够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动脑思考。

经验导入时要注意:一定要选择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经验和体验这样的素材;选择的内容要与新的教学内容有关;另外在关键的地方教师应提出问题,引导学生。

案例:物理《惯性》的概念教学导入

师:同学们在乘车过程中会发生这种现象,每当汽车突然启动时,人会向后倒;当汽车急刹车时,人会向前冲;当车子急转弯时,人有被甩出去的感觉,这是为什么?这是由于存在惯性的缘故。那么什么是惯性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概念。

【分析】教师从坐车时各种现象导入,这些现象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有切身的体会,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

(三)旧知识导入

旧知识导入是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准新知识的连接点,以旧知识为基础发展深化,从而引出新的教学内容,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旧知识导入通常是在新教学内容与学生有关旧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时使用。

案例一:小学数学《九的乘法口诀》导入

师:出示从二至八的乘法口诀算式卡片,让学生自由应答;给应答既快又准确的小组发优胜小红花,给予鼓励。

生:学生自由回答

师:你能找出口诀中有因数“九”的口诀吗? 生:学生开始找“九”的口诀

师:把学生找出的“九”的口诀按顺序打上大屏幕:二九一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七九六十三;八九七十二。

师:“还有补充吗?”

生:争先恐后发言:“一九得九,九九八十一”,并把它们安插到上列式子中的适当的位置上。

老师追问:“能说出理由吗?”

生:“一九还是九”,“九个一是九”,“八个九是七十二,九个九就是多一个九,把七十二加九,就是八十一。”

生:“西游记中不是说唐僧取经有九九八十一难吗?”大家都乐了。

(四)实验导入

实验导入是教师通过实物模型、图表、幻灯、投影、电视等教具进行实验演示,或学生实验的方法来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观察,以已知实验现象或知识经验与发现新现象对比方式产生问题情景,提出新问题,自然的过渡到新课学习的导入方法。

通常是在新知识所要求的感性经验是学生所缺乏的,或在生活中虽有所接触但没有引起充分注意和思考的,或需要有鲜明的表象时采用。

实验导入有利于形成学生生动的表象.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因此,在小学各年级和中学理科教学中运用较广。

案例:中学物理《电磁铁》导入

师:老师这有一块条形磁铁,用它的一端接近大头针,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磁铁把大头针吸起来了。 师:磁铁为什么能吸引大头针? 生:因为磁铁有磁性。

师:老师这还有一根铁钉。我把它接近大头针,看它能不能吸引大头针?(师演示) 生:铁钉不能吸引大头针。

师:为什么吸不起大头针呢? 生:因为铁钉没有磁性。

师:我们能不能让铁钉像磁铁一样,能吸引大头针呢? 生:把铁钉磁化。

师:你想的办法很好,还有其他办法吗? (生没有回答) 师:这节课就来学习把原来没有磁性的铁钉变成有磁性,也就是能吸引铁的电磁铁。看谁爱动脑筋,学得快,实验效果好。

(板书课题《电磁铁》) 实验导入通常是在新知识所要求的感性经验,是学生所缺乏的,或在生活中虽然有所接触,但没有引起充分注意和思考,需要有鲜明的表象的时候用实验导入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实验导入时也要有一定的注意事项,实验演示的内容必须与新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并能为学习新内容服务。第二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是什么,掌握观察的具体的方法。第三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提出问题,并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样实验导入才能够起到它真正的作用,这也是一个例子,书中都有,大家回去可以在书中进行详细的看一看。

(五)直观导入

直观导入是在讲授新课题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样品、标本、模型、图表、幻灯片、电视片等,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从观察中提出问题,创设研究问题的情景的导入方法。学生在直观感知过程中产生疑问,疑问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要求,这个也可以把问题情景归我们前两类问题情景。直观导入的时候要注意,实物、模型、幻灯、电视等内容必须与新教材有密切的联系,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恰如其分的提出问题,以明确学生观察的思考方向,促进他们的思维,为学习新的材料做好准备。

案例:《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十三课《毛毛虫的故事》导入

师:这节语文课,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礼物。先请看——(播放多媒体操件:《真蝴蝶纷飞图》) 师:(解说)你们看,在火红的花瓣上,在翠绿的草叶间,美丽的蝴蝶挥动着轻盈的翅膀在自由的飞舞。可你们知道吗?这么小的蝴蝶,它小的时候竟是小小的毫不起眼的毛毛虫,(继

续播放课件,毛毛虫的丑陋可怕状使学生纷纷惊呼。) (教师板书:毛毛虫) 师:这样丑陋不堪的毛毛虫,最终却成了美丽无比的蝴蝶。那么它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一个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呢?(补充板书: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学生齐读课题)

(六)故事事例导入

故事、事例导入是以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例或报纸上的有关新闻,以及历史上认识自然与社会中的故事设置问题情景的导入方法。

故事具有启发性,把这些故事用在我们的导入会激起学生很好的兴趣。在故事选取时要注意,首先选取的故事和事例必须是有趣的、启发性的、教育性的。其次,故事要精短,再次是故事事例要有针对性,能为讲课主题服务。

案例:小学数学“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导入。

师: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猴妈妈买了3个同样大小的饼分给小猴三兄弟吃。猴妈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了大兄弟灵灵其中的一块。二兄弟聪聪却吵着要吃2块,猴妈妈就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了聪聪2块。三兄弟皮皮更贪吃,非要吃3块不可,猴妈妈就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了皮皮3块。三兄弟谁分到的饼最多呢?

生1:灵灵最多。 生2:皮皮最多。

生3:三个兄弟分到的饼一样多。

师:到底谁分到的饼最多呢?同学们可以利用手边的学具自己去寻找答案。

(七)设疑悬念导入

设疑悬念导入是教师从侧面不断巧设带有启发性的悬念疑问、疑难,创设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方法有:

惊奇——展示违背学生已有的观念的现象; 疑惑——使学生产生相信与怀疑的矛盾:

迷惑——提供一些似是而非的选择,学生已有的经验中缺乏可以辨认的手段而产生迷惑:

矛盾——在推理的过程中,故意引出两个或多个相反的推理,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案例:初中语文七年级《狼》

教师:同学们,老师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他是我的同行,教书之余,他在路边摆一个茶摊,无偿为路人提供茶水,你要喝他的茶水,就为他讲一个故事。有一个故事,里头有个人流汗,有个人流血,还有一个在笑。我这个故事讲得好不好?学生齐答“不好”。

教师:听完这个故事,你想知道什么? 生1:摆茶摊的人是谁? 生2:故事中的人是谁?

生3:为什么会流汗?为什么会流血? 生4:老师怎么会有时间摆茶摊?

师:这么多问题,一定想知道结果,对吧?今天我们来学习摆茶摊的主人写的一篇文章《狼》。

(八)情景导入法

情景导入法就是选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创设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景,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这样一种导入。情境创设应注意三个方面:首先要从教学内容出发,其次,教师设置的情景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或者意识。再次,当你设计的情景内涵比较隐蔽的时候,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

案例:《美术》一年级上册《鱼儿游游》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撕纸游戏,随便拿一张纸,不要刻意地去撕出什么形状,任意去撕,撕出什么算什么。(师撕完后)同学们看老师撕的像什么。

生:什么也不像。

(老师就着撕出纸的形状,根据鱼的形状和花纹进行简单的添加,然后把它贴到黑板上。)

师:现在变成什么了? 生:鱼儿!

(鼓励学生把刚才自己撕出的纸也添画成鱼,贴到黑板上来。学生添加得又快又灵活,都争先恐后地到黑板上贴,课堂气氛活跃。不一会儿,黑板上贴满了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鱼儿。) 【评析】:与学生一起玩“撕鱼”游戏,丰富学生的联想,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撕鱼的方法,十分贴近学生生活,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同时也为第二环节让学生了解鱼形状多样的特点埋下了伏笔。

五.导入技能的策略

在导入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都应注意一定的策略:

(一)导入技能设计策略 1.目的性

教师要明确导入技能的教学目的,无论采用哪种导入方法,都应该使设置的问题情景指向教学目标。

2.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导入设计这个问题情景,要与学生的年龄以及其思维特点相适应,尽量选择学生身边的情景,这样学生感到亲切,容易融进情景,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是指在导入阶段,善于以旧抓新、揭示新旧知识的关系,使导入的内容与新课程的重点紧密的相关。

3.趣味性

导入本身是引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学习动力持续下去,所以在设计问题情景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的情况,尽量选择学生身边能引起学生好奇心、感兴趣的材料作问题情景。

(二)导入技能应用策略 1.把握导入时间

导入的时间要适宜。导入仅是一个“引子”,而不是内容铺开的讲授,故导入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2~5分钟为宜。导入时间过长,难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调动课堂气氛

教师在开始导入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学生的状态。教师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在导入的时候要根据导入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应用恰当的语音、语调、语气和措词,以饱满的热情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动性。

第二部分:强化技能训练

本课程主要包括:强化与强化技能的概念,强化技能的功能,强化技能的构成要素,强化技能的类型,以及强化技能的应用要点五部分。

一、强化与强化技能

(一)强化概念

1.强化(reinforcement)

强化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使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称为强化。”它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关键变量。引起强化作用的物体或手段称为强化物。

强化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不可缺少的关键,其理论源于条件反射和反应性条件反射,刺激和反应学习理论。

强化的主要心理学依据是刺激反映的连接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合(简称S—R联结学说)。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有桑代克、华生、斯金纳等。他们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动物与人的行为类比的客观研究,着重于客观的观察和实验。

2.强化构成要素

内驱力:推动个体以某种方式做出反应的需要;

线索:有区别的已分化的刺激物,它标志和指引特定的反应;

反应:在起信号线索作用的刺激物和起促进作用的内驱力作用下引起反应; 奖赏:即强化,对正确的反应给予奖励(对错误的反应不奖励或惩罚)

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怎么样的刺激就有什么样的反应。学习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随着错误反应逐渐减少、正确反应逐渐增加。

华生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习惯,而习惯是通过学习将由于遗传对刺激做出的散乱、无组织、无条件的反应,变成有组织、确定的条件反应。他提出了两条学习的基本规律——频因律、近因律。

强化是成功的关键,强化所增加的不是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使反应发生的一般倾向性,即发生的概率。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强化作用。如果一个行为发生后,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刺激,行为的强度就会增加。因而,直接控制强化物,就是控制行为。

反应+强化=增强反应; 反应无强化=减弱反应;

反应+惩罚(负强化)=压抑反应。

刺激——反应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也有其局限性,此学习理论建立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的,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毕竟有着某些重要的差别。另外,这种理论完全排除学生内部的知识经验结构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只强调外部的刺激和反应,与实际的教学活动也有较大的距离,对学生的认识活动很难给出更深刻更全面的解释。

强化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也得到其他心理学家的重视。C.赫尔就曾指出强化是导致学习的基本条件。他认为一种特殊行为类型伴随以内驱力减低时强化即行发生,学习即可成功。他把强化分为初步的和后继的两种,并指出后继强化尤为重要,特别是在人类学习当中。A.班杜拉的研究指出,强化对学习动机的影响超过对学习本身的影响。有关其他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可参考附录1其他有关的教育心理学理论。

(二)强化技能的概念

强化技能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心理学原理,对学生的反应采用各种肯定或奖励的方式,使学习材料的刺激与希望的学生反应之间,建立稳固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类教学行为。

教师强化技能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一系列促进和增强学生反应和保持学习力量的行为方式。

那么,教师掌握强化技能有和意义呢?教学条件下学生的认识过程与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相比,是一个特殊的过程。学生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当前人类的认识水平,其认识过程的特点是学生学习的是间接经验和来自教师的有效控制。这些间接经验作为教学材料的刺激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避免了人类认识过程中所走过的弯路。学生对这些教学材料的刺激所作出的反应,如判断、推理、联想等,很多情况下是来自教师的反馈强化。它使学生的正确行为得以巩固,排除掉不正确的行为或认识。强化体现了教学条件下学生学习的特点,体现了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习的革命》提到: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鼓励和表扬,其实就是对学生学习行为以及学习结果的一种最佳认可。这种认可,对于教师来说,只是一种意识问题;但对于接受鼓励和表扬的学生来说,则意义大不一样,他们会把教师的表扬作为自己的一种价值取向。当自己的行为能够取悦于老师时,学生便从老师那里得到表扬,因而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相反,如果自己的行为不能取悦于老师,学生便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

二、强化技能的功能

案例: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时,在讲解重点、关键地方的板书中加标志(如加彩色圆点,加彩色曲线),以引起学生注意的作法;以及在演示实验中,在观察重点处加标志“.”,以引起学生注意。

您觉得这种做法是教师强化技能的体现吗?为什么? 请各位老师观察2幅漫画

(一)引起注意,保持注意

在课堂组织方面,教师对认真听讲的学生予以表扬或对聚精会神听课的学生给以很高

的评价等强化方式的运用,能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上,也可以防止或减少非教学因素刺激所产生的干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注意比较容易。而保持学生注意是很困难的。特别是在小学,学生注意保持的时间一般最长不过15分钟

教师应使用语言、声调、手势、眼神、暗示等多种强化技能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二)巩固正确的反应

案例:在教学应用题时,一个学生由于对题意的理解有偏差,对于解题过程有疑问。他提出了一个偏执而幼稚的问题,而且坚持和教师争辩。经过教师的耐心讲解,他晃然大悟,很不好意思地坐下了。当时课堂气氛有点尴尬。教师说:“×××同学追根寻源的这种态度很好,学习就要有这种精神。这就是科学的态度,这能培养未来的科学家。”

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强化,短短的几句话,使提问的同学得到了正面的强化信息,心中十分感激教师。以下的学习活动会使这个学生始终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学习内容上。

教师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遵守纪律、独立思考、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时,对做得好的和有进步的学生经常采用各种赞赏的方式,对学生形成并巩固正确的行为,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学生的学习方面,承认学生的努力和成绩,能促使学生将正确的反应行为巩固下来。研究还表明,强化不仅能改善学生的行为,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数量和质量。这是由于教师有目的地运用强化技能,而使学生的正确行为以较高的频率出现的结果。

(三)提高兴趣、促进参与

案例:当学生专心听讲、书写姿式正确、书写规范时,教师用语言进行强化,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生的尝试性认识过程中,教师运用强化技能,不断指引学生寻找依据和提供线索,促使学生的内部强化,发展思维能力。

学生的学习需要外部的鼓励或表扬,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更需要通过鼓励促进他们的进步。当这些外部刺激不断地促使他们走向成功时,便会变成主动的追求,激发起学习的内部动力。

(四)控制教学过程与教学计划的有序进行

强化技能的教学功能体现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是师生相互作用中一个关键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材料的呈现是经过教师精心加工的,体现了教师对教学材料刺激的控制。但在学生做出反应后,若教师不进行任何反馈强化,则师生间的相互作用就中断了。教师只了解了学生当前的认识状态,但并没有对其施加任何影响,接下去的教学材料的刺激很难说是有针对性的;另一方面,学生得不到来自教师的反馈信息,则认识的尝试活动就失去了方向,教学在这一环节就失去了控制。

三、强化技能的构成要素

何种强化才能对学生产生作用呢?对我国10至14岁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随机1000份),结果表明:

55%的调查对象喜欢科幻、侦探、古装类的电视节目和课外读物,而30%的调查对象喜欢童话、文学、卡通类的电视节目和课外读物;

在课余生活方面,55%的调查对象上网、看电视娱乐节目,30%的调查对象写作业、看书、做体育运动,10%的调查对象和父母到野外或公共文化场所、公园玩;

30%的调查对象表示和同学之间交流的内容为自己的爱好和喜欢的事物,40%的调查对象表示,交流的内容为网络和网络游戏,谈论学习的仅占20%。

音乐爱好方面,61.5%的调查对象是流行歌曲,20%的调查对象是经典音乐,7%的调查对象是当代严肃音乐。

作为教师的一项基本教学技能,我们应该对这一技能进行分析,找出这一技能的“关键点”。这里我们用“构成要素”这一术语,即构成某一技能的重要元素。

(一)准确判断

准确判断是强化的先决条件,是对学生反应进行迅速准确地判断,发现一切对教学有价值的因素,通过强化加以利用;准确判断学生反应符合要求的程度,保证教师的强化是发生在被要求的学生表现上。

1.准确理解

准确理解学生反应的真实含义。学生对教学材料刺激的最初反应,在表达上往往是比较含糊的,若教师在没有理解学生反应的真正含义的情况下,就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强化,就会妨碍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2.“捕捉”每一个闪光点

发现学生中每一个闪光点进行正面强化。教学中教师经常容易将反应的机会交给学习较好的学生,同时对这些学生的反应关注和期待较多,对学习较差的学生反应有所忽视。发现学生中每一个闪光点进行正面强化,就是要注意全体学生的反应,及时准确地判断各类学生中对教学有价值的因素。

3.把握课堂“生成”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都知道: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关注课堂生成,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学生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

教师对学生反应强化时,不应局限在自己事先想好的范围内,而是应该根据“不断变化的课堂”及时进行准确判断,发现学生反应中有价值的东西进行强化。

4.不做武断评论

对学生的回答一时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时,不做武断的评论,安排学生能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教师首先应该对学生积极思考的态度加以肯定,然后安排时间在课下与该生个别讨论,在下一次课上给出讨论结果,若学生的想法是正确的有创造性的,可由学生来详细阐述他的方法。这种强化对该学生和全体学生的创造性态度是一个很好的鼓励。

(二)意图明确

教师在对学生的反应或活动进行强化时,一定要使学生知道强化的是他的哪些特殊行

为,保证教师的强化意图被学生正确理解。

1.具体分析 2.明确强化的原因

说明强化的原因,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受到赞赏和鼓励。简单笼统的肯定或否定使学生不能区分自己的反应和活动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多余的、哪些是错误的。在学生的反应中包含多种成分时,教师首先说明反应中各成分的性质,然后分别给予不同的强化。

3.面向全体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强化意图绝不应该仅仅是对学生个人的,而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在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发展是不一致的,有的快些有的慢些。但课堂教学过程要求大多数学生的认识要同步发展,不能仅对少数几个学生。所以教学中师生交流不能仅仅是一对一的形式,而应该将个别学生的正确认识结果及时地扩展到全班,使全体学生形成对当前问题的正确理解。

教师可以征求其他同学对该学生回答的态度,或将学生的正确回答鲜明得向全体学生重述一遍,然后进行正面强化。这是强化的意义就不仅限于学生个人了,而是对全班学生达到了正确认识状态的强化。

(四)把握时机 1.即时强化

在课堂教学中的感性认识阶段,通常是一些短小的问题,有时是全班学生的应答。在这一认识阶段,往往要求学生的认识过程是连续的,并保持明确的认识方向。这时教师对学生反应的强化也应该是短小的,简单明确的,而且是即时的反馈。

对学生的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也应及时反馈强化。课堂练习应使学生当堂知道练习的结果,利用学生每人将练习写在投影片上的方法,及时对典型的问题和正确的结果用投影仪打出来进行强化,这样才能达到巩固和深化新知识的目的。对于家庭作业也应及时批改、及时反馈到学生手里。若时间拖长了,学生的关注点已脱离了作业中那些问题,作业发到手里顶多看看对错,不再进行认真思考了。

2.延时强化

四、强化技能的类型

强化有不同的分类,根据教师实际应用强化技能的具体形式看,强化技能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语言强化、动作强化、标志强化、活动强化;

(一)语言强化 1.理论基础

语言强化是指教师运用语言评论的方式,对学生的反应或行为表示某种判断和态度,或提供线索引导学生将他们的理解从客观实际中得到证实。

 具体形式

(1)短语

如:是的、好的、正确、对了、不错、做得好、好极了、噢、妙极了、哎呀真好、你真行、超棒、佩服、帅、厉害、了不起、有见解、有进步、有思想,Goodjob,welldone,excellent,splendid,wonderful,great,quitegood。

(2)语句

如:做得对,继续努力。我们给他鼓励。讲得对,大胆些。我们向他表示祝贺。鼓掌。你学得很认真。不要急,继续思考。你看得很仔细。我为你高兴。非常有意思。你进步的很快。看谁找的又对又快。你讲的意思对。同学们真聪明。补充的很好。他这个办法好。他分析的很好。这个问题提的棒。多好哇!

(3)评语

教师在对学生的各种评语(如,期末评语)中,应撰写激励性评语。

如:某教师给班里一位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写下了这样的评语:你离家那么远,可这学期没迟到过一次,这需要有很大的毅力,可你做到了,体育成绩一开始没达标,经过刻苦锻炼,也达标了。这说明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恒心,就没有做不到的。学习也是一样,不信,你试一试。你只要每天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及时改错,每天的事每天做完,你的学习成绩一定能提高,现在你太贪玩,长大了再后悔就来不及了,有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望你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

(二)动作强化 1.理论基础

动作强化是指教师运用非语言的身体动作,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表示自己的态度和情感。有时,无声语汇,教师的点头示意、微笑、期待的目光、专注的神情等非语言行为,运用恰当,就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评价效果。

有研究表明,在言语行为的全部效果中,体态语占55%。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动作强化常伴随语言强化同时出现往往能获得更好的强化效果,这是由于学生能够更强烈地感受到老师的鼓励和肯定。

 具体类型

(1)目光

通过目光可以传递多种信息:鼓励的目光、赞赏的目光、探询的目光、制止的目光。目光是最常用的强化物。在不同的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行为,通过目光就可以达到强化刺激的效果。

(2)手势

手势是很重要的非语言性强化物。手势的变化多、运用广泛、使用率高。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或非学习行为,都可以用手势进行强化。如翘起拇指表示赞扬;伸出食指放在唇上表示轻声;鼓掌表示热烈的赞许和鼓励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相应的强化作用。

(3)表情。

对于学生的行为,通过点头、摇头、皱眉等面部表情动作,辅以相应的眼神,可以构成强化物。如:微笑。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表示赞许。

如:点头,摇头。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或是否定。 如:惊奇。对学生出色的学习表示赞赏。 (4)接近

教师上身前倾聆听学生发言、走到学生中间、弯腰观看学生活动等,都可以产生强化作用。用躯体接近学生可以表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如,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或演算习题时,教师站在学生背后,弯腰注视学生的练习本。如果学生回头看教师,教师可以回以微笑和鼓励的目光。这时学生心理会产生很大的鼓舞,产生极大的强化刺激作用。又如,有的同学在玩东西、做小动作或说小话,教师走到学生身旁,看一眼学生的手或眼睛,也会产生强化刺激作用,使学生停止小动作,把注意集中到学习内容上。

(5)接触

教师与学生的身体接触,如拍拍肩、摸摸头、握握手等动作,对于年龄小的学生会产生很强的强化刺激作用。被接触的学生会从心理上产生很大的满足感、优越感,会从中得到极大的鼓舞。此时学生正在进行的操作行为或刚完成的行为会被强化,从而得到巩固,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这种强化方式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效果很好,对于年龄较大的学生应该慎用。

(三)标志强化 1.理论基础

是指教师运用各种象征性的标志、奖赏物,对学生的成绩或行为,给予肯定和鼓励。这种强化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更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年龄小的学生,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鼓励,印象更深刻,激励的时效更长久。

2.具体形式

(1)学生在黑板上完成练习后,教师写上评语“好!”,用彩笔打勾;在作业上写评语、加盖印章图案(如:五星、小红花、红旗、优秀)等。

(2)实物奖励(如:邮票、五星、小红花、红旗)。

(3)制定全班学生学习进步图表,定期标出进步的幅度,激励学生努力奋进。 (4)象征性奖励(如戴博士帽、发奖杯等)。

(四)活动强化

理论基础:指教师安排一些特殊的活动,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和贡献给予奖励,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巩固正确的行为,得到自我强化。

(五)内在强化和外在强化 1.外在强化

是指由于来自孩子/行为个体以外的奖励的刺激(如:夸奖,奖品等等),使一个行为(如:坐好)得到强化而继续出现。举例,如果一个孩子做对了一件事,你会夸奖他,还可能会对他说:“你可以吃一块糖。”或是一些其它类似的话。就是说你给他一些他喜欢的东西。

2.内在强化

也被称做“自我奖励”,指一个行为的出现是由于受到来自孩子行为个体本身的奖励的刺激(如愿望、兴趣、对社会规范/规则的自觉认可等等)。在通常的情况下,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奖励的刺激也会逐步由外部转向内部。所以教师在面对正常发育的学生时,会逐步(或很快)地减少外在强化,因为他们觉得有些行为会得到学生的自我奖励。

(六)正强化和负强化 1.基本理论

正强化,又称积极强化。当人们采取某种行为时,能从他人那里得到某种令其感到愉快的结果,这种结果反过来又成为推进人们趋向或重复此种行为的力量。

负强化,又称消极强化。它是指通过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所引起的不愉快的后果,对该行为予以否定。

正强化是用于加强所期望的个人行为;负强化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和消除不期望发生的行为。

 具体形式

(1)小组强化 (2)定向强化

五、强化技能的应用要点

(一)目标明确

在运用强化技能时,应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学生的反应进行强化。 教学目标明确是教师对学生反应进行准确的判断,发现一切可利用的因素的前提,也是使强化的意图明确有效地基本保证。

(二)提供机会、提供线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做出反应的机会,教师才能看到学生的反应,并对其正确的因素给以强化。

采取提问、让学生做习题、或者对其他同学的反应做出评价等方式,给学生做出反应的机会。

(三)态度客观、真诚

教师在对学生的反应做出判断后,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对学生的反应进行强化。这是教师在应用强化技能时的外显的行为。教师的态度应当明确,要使学生知道肯定的是他的哪些行为。

教师的态度应该是客观的、真诚的,这样才能使学生受到鼓励。

(四)及时有效 1.及时

对学生的反应要进行迅速准确的判断,当所期望的行为一经出现,教师就应抓住时机给予奖赏,力求得到强化。即发现学生中每一个闪光点要进行正面强化;当学生的回答或操作不完全正确时,对合理部分要进行正面强化(部分强化)。

2.恰当、可靠

在采用动作强化时,要注意走动和接触学生的频率,不能过分频繁,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反感;采用标志强化时,标记的种类不宜太多,色彩不要过于斑斓,否则搞得学生眼花缭乱,重点不突出,达不到强化的目的。

3.要把握好时机

把握好强化的时机,对提高强化的有效性也是很重要的。对短小、简单的问题,作业完成的情况等应进行即时强化,这样可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学生对一些抽象、复杂问题的解答或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则应待学生充分反应后再进行强化,以使强化更具有针对性。

(五)注意强化的个别性和多样性 1.区别 2.变化 3.多维

(六)促进内在强化

(七)慎用负强化

1.正强化为主 2.慎用负强化

在课堂教学中,对批评和惩罚,教师应采取非常慎重的态度。对于认识性的反应错误,教师应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能埋怨学生笨,将自己对教学不成功的不满情绪发泄到学生头上。所以,对于学习中的认识问题不应采取批评和惩罚的方法,更不能对学生的人格进行讽刺和挖苦。

3.正负强化结合

例如,让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读一段课文,给机会回答一些有可能胜任的问题等,比单纯批评惩罚的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第三部分:语言沟通技能训练

一、什么是语言沟通技能

语言沟通技能是指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运用语言、情感手段,通过倾听、反馈,交换观点、意见,实现理解、信任、尊重、彼此接纳、合作,达成共识,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一类教学行为。

(一)教学语言的八个要素 语言——规范; 吐字发音——清楚; 音量——适度; 语速——适当; 语调——达情; 节奏——适中; 表达——停连; 词汇——丰富。.【播放录像】大家刚才看这段录像,可以发表发表自己的观感,就是看完这个录像以

后,你觉得老师这个语言,利用得怎么样,有什么特色。

(二)运用教学语言沟通要点 1.有情感,与教学情境相适应; 2.语言要生动、形象、富于变化; 3.有条理、严密; 4.表达内容正确;

5.要善于潜移默化地熏陶、教育学生。

(三)发生训练

1.抬头张口下巴放松,固定。尽量抬头、张口。(锻炼咽部肌肉) 2.伸舌,摇头。(放松咽部肌肉) 3.狗喘气。(打开横隔膜)

4.舌抵前齿,下凹成沟。(形成声管) 5.呼吸练习,想象自己的身体像个大气球 综合练习:风暴平地起,江海要翻腾。

二、语言沟通技能的功能

(一)使教与学的目标达成一致性

(二)教师和学生感情融洽,可以形成民主和谐的学习态势

(三)有效地沟通,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语言沟通技能的类型

课堂教学的沟通根据沟通媒介不同可以分为:口头沟通,体态沟通,文字沟通,媒体沟通。

根据沟通的组织程度不同可分为: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以及群体沟通和个人沟通。

课堂教学中的沟通方式很多,通常可以归纳为情感沟通、认知沟通、群体沟通和个人沟通等4种类型

我们重点介绍以上四类:

(一)情感沟通

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如下表述: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特定情景的感染中,特定情绪的撩拨下,借助于必要的学习资料,自己感悟、理解而获得的。

所以说,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沟通情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关键

(二)认知沟通

教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与学生进行认知沟通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教师应让学生感悟、发现,从而取得教师“举一”而学生“反三”的教学效果。

(三)群体沟通

群体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教师要善于掌握与全体学生沟通的技能,实现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目的。

群体的价值和力量在于其成员思想和行为上的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取决于群体规范的特殊性和标准化的程度。群体规范具有维持群体、评价和导向成员思想和行为以及限制成员思想和行为的功能。

教师与学生人际沟通的特点,群体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教师要善于掌握与全体学生沟通的技能,实现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目的。

群体的价值和力量在于其成员思想和行为上的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取决于群体规范的特殊性和标准化的程度。群体规范具有维持群体、评价和导向成员思想和行为以及限制成员思想和行为的功能。

(四)个人沟通

既然课堂教学是群体教学,它是由单个学生组成的集体,学生们的态度、认知经验、水平都不是整齐划一的。所以,教师不但要面向全体开展教学,还要善于抓住学生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在群体教学活动中抓住时机与学生个人进行沟通是拉近师生心理距离、培育师生情感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四、语言沟通的要素

(一)沟通的情感

沟通的情感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作基础,就失去了沟通的基本条件。

教师的沟通情感有:尊重与接纳,真诚与信任,公平合理,理解与宽容等四个要点。

(二)沟通目标

明确的沟通目标标志着沟通的方向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沟通目标由教学任务决定,如认知目标,方法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等。

在处理突发事件的时候,一般目标都是简单明确的,但是,虽然目标简单明确,教师锁定的目标一定要准确。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细致地观察。可以这样说:观察准确了,判断对了,确定什么目标,下定某种决心对有效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三)沟通手段

沟通手段决定沟通的信息传递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沟通手段主要有:说服,批评,表扬与鼓励,移情,谈心,幽默,体态,暗示,沉默等。

教师运用沟通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手段与语言有机地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就能较好地实现沟通目标。

(四)沟通反馈

事实上,大多数成功的沟通信息并不是线性单向传递的,它必须伴随着信息的反馈和矫正,然后达到教师对教学的预想目的。所以反馈是沟通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

反馈应对:①激将;②真情感化;③设置悬念;④迂回。

奖励与惩罚。运用奖励手段鼓励正当行为,通过惩罚制止不良行为,两种手段都是为

了实现有效地沟通。但是,惩罚要慎用,学生出现失误,不要“讥笑”、“讽刺”,适当的“责备”与“训斥”在私下里比当众的效果要好。

(五)沟通效果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沟通的手段如果达到了目标,就是有效的沟通,如果没有达到沟通目标则沟通无效。

五、语言沟通技能使用策略

策略1:真诚、爱心是实施沟通的前提条件。 策略2.:同理心是沟通的前提。

策略3:依据“团体动力”学理论实现沟通。 策略4:沟通要把握尺度和分寸。 策略5:沟通需要教育机智。 策略6:融情是沟通的灵魂。 策略7:沟通的语言要准确生动

推荐第3篇:导入技能的教案设计

导入技能的教案设计(20分) (18-20分)

教案写作规范,设计思路清晰,过程完整。 (16-18分)

教案写作规范,设计思路较清晰,过程完整。 (16-12分)

教案写作基本规范,有一定的设计思路,过程基本完整。 (12分-0分)

教案写作不规范,设计思路不清晰,过程不完整。 导入内容(60分) (54-60分)

导入的内容设计与主题相关度高,过渡自然,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48-54分)

导入的内容设计与主题有较高的相关性,能较好地过渡到讲解内容,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48-36分)

导入的内容设计与主题有一定的相关度,过渡基本自然,能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兴趣。 (36-0分)

导入的内容设计与主题相关度不高,过渡不自然,没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教态(10分) (9-10分)

教态自然,大方。体态语运用得当。 (8-9分)

教态自然,大方。较好地运用体态语。 (6-8分)

教态基本自然,能运用一定的体态语配合计课的语言。 (6-0分)

教态不自然,不能运用体态语配合讲课语言。

语言(10分) (9-10分)

语言规范,使用普通话讲课,语速适中、清楚,有一定的起伏。 (8-9分)

语言规范,使用普通话讲课,语速较好,语言清楚,有一定的起伏。 (6-8分)

语言基本规范,普通话基本标准,语速过快(慢)、语言基本清楚。 (6-0分)

语言有时不规范,不能使用普通话讲课,语速、过快(慢),有些语言听不清楚。。 合计 总计 教学设计实验评价量规之二―――提问技能评价量规 等级 项目 优秀 良好 及格 不及格

提问技能的教案设计(20分) (18-20分)

教案写作规范,设计思路清晰,过程完整。 (16-18分)

教案写作规范,设计思路较清晰,过程完整。 (16-12分)

教案写作基本规范,有一定的设计思路,过程基本完整。 (12分-0分)

教案写作不规范,设计思路不清晰,过程不完整。 提问内容(60分) (54-60分)

问题内容明确,提问方式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提问时机恰当,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确认和评价,且分析评价准确,对学生做出恰当的表扬、批评和鼓励。 (48-54分)

问题内容较明确,提问方式能够使学生理解和接受,提问时机较恰当,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确认和评价,分析评价较准确,对学生做出比较恰当的表扬、批评和鼓励。 (48-36分)

问题内容基本明确,提问方式基本上能够让学生理解和接受,提问时机基本上恰当,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确认和评价,分析评价基本准确。 (36-0分)

问题内容不明确,提问方式不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提问时机不恰当,没有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确认和评价。 教态(10分) (9-10分)

教态自然,大方。提问时运用的身体语言恰当 (8-9分)

教态自然,大方。较好地运用了身体语言。 (6-8分)

教态基本自然,能运用一定的身体语言配合问题的提出。 (6-0分)

教态不自然,不能运用身体语言配合提问语言。

语言(10分) (9-10分)

语言规范,提问语言区别于讲解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变化明显,恰当。 (8-9分)

语言规范,提问语言区别于讲解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变化较明显,恰当。 (6-8分)

语言基本规范,提问语言与讲解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区别不大。 (6-0分)

语言有时不规范,提问语言与讲解过程中使用的语言相比,没有变化。 合计 总计 教学设计实验评价量规之三―――演示技能评价量规 等级 项目 优秀 良好 及格 不及格

演示技能的教案设计(20分) (18-20分)

教案写作规范,设计思路清晰,过程完整。 (16-18分)

教案写作规范,设计思路较清晰,过程完整。 (16-12分)

教案写作基本规范,有一定的设计思路,过程基本完整。 (12分-0分)

教案写作不规范,设计思路不清晰,过程不完整。 演示内容(60分) (54-60分)

演示的内容科学规范,演示的时机恰当,演示内容与教学内容相关度高,对学生有启发性,演示环节与整体教学活动匹配。 (48-54分)

演示的内容较科学规范,演示的时机较恰当,演示内容与教学内容相关,对学生有启发性,演示环节与整体教学活动较匹配。 (48-36分)

演示的内容基本科学规范,演示的时机基本恰当,演示内容与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相关度,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性,演示环节与整体教学活动基本匹配。 (36-0分)

演示的内容不科学规范,演示的时机不恰当,演示内容与教学内容相关度不高,对学生没有启发性,演示环节与整体教学活动不匹配。 教态(10分) (9-10分)

教态自然,大方。配合演示内容运用了恰当的体态语。 (8-9分)

教态自然,大方。配合演示内容较好地运用了体态语。 (6-8分)

教态基本自然,能运用一定的体态语配合演示 (6-0分)

教态不自然,不能运用体态语配合演示。

语言(10分) (9-10分)

语言规范,使用普通话讲课,配合演示内容使用恰当的讲解语言,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8-9分)

语言规范,使用普通话讲课,配合演示内容使用较恰当的讲解语言,能够使学生接受和理解。 (6-8分)

语言规范,使用普通话讲课,配合演示内容使用的讲解语言基本恰当,基本上能够让学生接受和理解。 (6-0分)

语言有时不规范,不能使用普通话讲课,没有配合演示内容使用恰当的讲解语言,不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合计 总计 教学设计实验评价量规之四―――讲解技能评价量规 等级 项目 优秀 良好 及格 不及格

讲解技能的教案设计(20分) (18-20分)

教案写作规范,设计思路清晰,过程完整。 (16-18分)

教案写作规范,设计思路较清晰,过程完整。 (16-12分)

教案写作基本规范,有一定的设计思路,过程基本完整。 (12分-0分)

教案写作不规范,设计思路不清晰,过程不完整。 讲解内容(60分) (54-60分)

讲解条理性强,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对学生有启发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其他教学技能相配合,且过渡自然,讲解方式与教学内容匹配。 (48-54分)

讲解有条理性,结构较合理,重点较突出,对学生有启发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其他教学技能较配合,且过渡较自然,讲解方式与教学内容较匹配。 (48-36分)

讲解有一定的条理性,结构基本合理,重点基本明确,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性,有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其他教学技能基本配合,有过渡,讲解方式与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匹配。 (36-0分)

讲解没有条理性,结构不合理,重点不突出,对学生没有启发性,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与其他教学技能相配合,过渡不自然,讲解方式与教学内容不匹配。 教态(10分) (9-10分)

教态自然,大方。体态语运用得当。 (8-9分)

教态自然,大方。发较好地运用体态语。 (6-8分)

教态基本自然,能运用一定的体态语配合讲课的语言。 (6-0分)

教态不自然,不能运用体态语配合讲课语言。

语言(10分) (9-10分)

语言规范,使用普通话讲课,语速适中、清楚,有一定的起伏。 (8-9分)

语言规范,使用普通话讲课,语速较好,语言清楚,有一定的起伏。 (6-8分)

语言基本规范,普通话基本标准,语速过快(慢)、语言基本清楚。 (6-0分)

语言有时不规范,不能使用普通话讲课,语速、过快(慢),有些语言听不清楚。。 合计 总计 教学设计实验评价――综合技能的评价

推荐第4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技能的选择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技能的选择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技能的优化是为了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在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变得尤其重要。让学生进入到探究学习的气氛中,进行发现、探索、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技能的教学原则是进行有效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老师在进行课堂导入的时候应当采用科学的教学思想以及教学方法,应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应当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让学生易于接受。老师应当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在导入教学中坚持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不断帮助学生们巩固已学知识,做到因材施教。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技能的选择应当坚持的原则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导学氛围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技能的有效运用,首先需要老师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良好、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和谐教学氛围的重要前提,也是保证学生在老师的教学导入下获得学习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小学数学教学导入技能的选择,要求老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互动关系,老师还应当引导学生之间形成互助、友好、竞争有序的关系,创造出欢快、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导学相结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技能的运用,需要老师坚持导学相结合的有效原则,老师应当将“导”同学生的“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师生双方应当在融洽、合作的氛围中产生共鸣。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化、主动的自主学习。在导学的过程中,老师应当以学生运用知识以及发展学习能力为目标,强化师生交流与对话,把学生作为课堂主题的重要性,相信学生的潜能,并且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然后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三)注重针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的运用

小学数学教学导入还应当注重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锻炼和培养,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以及学习习惯。老师应当在导入的过程中为学生设置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数学题目,让学生动手、动脑来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讨的模式。广泛交流的学习习惯,运用多种有效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进行方法创新,不断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运用经典案例

运用经典案例进行教学导入,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记忆深度,通过经典案例的引导,学生的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因此,老师应当从已经选定的范例中,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融合教材中的数学知识,通过问题情境导入,让学生们从回答问题过程中探究数学知识,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还应当注重让学生举一反三。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技能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运用情境导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导入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为实现老师的教学目标,老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运用各种手段,精心设计导学环节,让导入过程生动化、情景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这需要老师根据教材特点、知识内涵、学生的实际、教学条件等等来决定,老师应当通过运用情境导入,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老师的指导下获得发展。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测量”的时候,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让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在实际操作中,老师应注重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在教学导入环节中,老师应当从生活情景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灵活选用导学资源,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测量活动。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老师可以考虑为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咱们的课本有多长?”、“咱们的书桌有多长”、“你们的身高是多少”等等问题,引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吸引起学生们对学习方法的兴趣。让孩子们用已经准备好的教学器材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进而开展本单元的教学。

(二)强化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运用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欲望得到了激发,那么学习效率的提升也就变得水到渠成。老师在进行教学导入的时候,应当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以及生活实际出发,运用学生经常接触到的生活现象,进行概括总结,将数学知识渗透到其中,让数学知识更加生活化。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四边形”教学时,老师应当通过情境图片以及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让学生们回答生活中哪些事物是四边形,如校园、家庭、公路上有哪些事物是四边形,让学生们感受到四边形就在我们的身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抽象知识具体化,让学生易于接受

数学知识很多都具有抽象化的特征,不但要考验学生思维能力,还要考验学生的辨别能力。老师应当注重关注学生的学习实际,应当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在实际的教学导入中,应当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体验数学,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思路更加清晰,让学生们觉得数学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科目。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景初步认识几分之几,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几,并学会运用直观与多媒体演示的方法比较这类分数的大小。分数本身对于小学生是比较抽象的,学习起来也比较困难,老师应当在导入中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至于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分数同生活的联系。比如“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个苹果就是苹果的一半6,这一半改用”二分之一“来表示”,然后让学生扩展如果平均分成三份、四份、五份等等应当该怎么表示,让学生举一反三。

(四)完善教学理念,教学导入艺术化

教学导入在实践上虽然很短,但是它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处处考验着老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艺术。在导入的过程中,老师应当完善教学理念,注重引导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求知欲望变成学习的动力,这也是提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老师应当丰富自身的教学方法,促使教学环节艺术化,老师应当运用风趣幽默的话语、良好的修养感化学生,在整个教学中不但要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还应当体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魅力的同时,配合老师的导学策略的运用。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学策略的有效运用需要老师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老师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老师应当在教学导入中丰富教学活动,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最终可以解放学生的思维,促使教学导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以及简洁性,让导入过程成为整个课堂的良好开端。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技能的选择

皋兰县文山小学:魏万星

推荐第5篇:教案导入

、导入

在《背影》中我们体会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今天我们学习《秋天的怀念》,同学们自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怀念的是什么?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根据课文内容,推断作者遭遇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三)通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思考问题。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 母亲 “我”

第一次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 第二次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第三次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

明确:“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 “要好好儿活”

(再生)

(师):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明确:母亲

结尾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要好好儿活。 3.通过读课文,你能填写出:

“母亲爱____花__________,更爱__双腿瘫痪的儿子__”吗?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她更爱儿子?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待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央求般的神色。”

“央求„„喜出望外„„ 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三、再读课文,揣摩细节(理解人物,把握情感)

(一) PPT呈现:建议你从这些角度品读课文:抓住一组对比性强烈的动词;一组重叠词;一组否定含义的词;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对文本细节的剖析这一部分,要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情味。这些细节应该是渗透着愧疚、追悔、怀念的。品析与朗读相结合。) 1.一组对比性的动词:

“我”:突然砸碎

猛地摔向

狠命捶打

喊着

母亲:躲出去

听我的动静

进来

扑过来

抓住

忍住哭

明确:母亲忍受着我暴躁的脾气,忍受着儿子瘫痪对自己的打击,把痛苦埋藏在心里,坚定的鼓励儿子。

2.一组重叠词:

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

明确:刻画了细腻深沉的母爱,她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又强忍着内心的悲伤。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和慈爱细心。对儿子的体谅、包容和理解,无私的关爱呵护儿子。

3.一组否定含义的词:

“不,我不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就再也没有回来”“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明确:自己从没有考虑过母亲的感受,从未为母亲着想,对母爱的浑然不觉,母亲的去世激起了“我”对生命的感悟,对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4.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A、“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B、“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 明确:母亲本要和我相依为命,共度难关的,临别人世时母亲对孩子是多么不舍、牵挂和惦记。

(二)精段阅读:(第2段) 1.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

明确: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2.分角色朗读体会“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

我:“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母亲:“憔悴的脸上

央求般 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

笑了 坐在我身边

絮絮叨叨

我: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

母亲:喜出望外、兴奋投入、高兴得不知所措

对比强烈、鲜明,要在读中反复体会,在体会中品读人物,要读出当时人物的心境、态度、情感;

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指导;可分角色朗读。 3.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明确: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我。

四、三读课文,拓展延伸(领悟主题,感悟人生)

(一)理解: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明确: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二)理解主题

3.羚羊木雕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

1、2 难点:目标

1、2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进入中学虽然才三个星期,但已经有如春天的小树一般在慢慢长大,你们的思想在变化、个性在崭露。你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便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三、指导自读。

1、读方法:写人记叙文,写人要写事------何时、何地、何事,写事可写完整故事,也可写片段生活,写人要写人物形象,在故事之中展现(外在形象指人物的神情面貌,内在形象指人物性格特征)要从故事情节读出人物形象。

2、情节

妈妈追查、逼迫

→爸爸讲理由→插叙回忆→我收回木雕

起因:我送木雕(插叙交待情谊深厚)。

经过:要收回(木雕贵重)。

结束:收回(不好)。

3、人物:态度(语言、神态、动作)。

各人持什么态度,这样做好不好,表现各人如何处事?

爸爸:婉转、持重沉稳。

妈妈:态度生硬固执。(个性不同,态度相同,只看到物品价钱价值,不知友情更可贵。)

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却无能为力。

“我”:重情、软弱。

万芳:仗义、明理。

4、“这样做,不好”(学生在书中找出,并且讨论)。

------影响孩子心理,孩子之间的感情,两家大人之间的关系。

5、“反悔,能不能全怪我”?

------我屈从了父母应该怪,但我是迫不得已,主要怪父母不懂孩子的心,孩子之间的感情。只知木雕贵重,不知有比这更贵重的东西,不知尊重孩子的感情及人格,态度简单生硬。

6、应怎样处理?

——不收回,或向万芳母亲婉转说明。

7、汲取什么教训?

------小孩子做事应该先同父母商量。

------父亲送给女儿时也应讲清如何名贵,要珍藏好。

——我的父母可以婉转向万芳妈妈说一说两个孩子怎么要好,提一提交换礼物的事。

8、课文倾向——不要伤害孩子的心,应该尊重孩子的情感,应该妥善处理孩子的幼稚行为

、导入

在《背影》中我们体会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今天我们学习《秋天的怀念》,同学们自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怀念的是什么?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根据课文内容,推断作者遭遇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三)通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思考问题。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 母亲 “我”

第一次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 第二次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第三次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

明确:“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 “要好好儿活”

(再生)

(师):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明确:母亲

结尾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要好好儿活。 3.通过读课文,你能填写出:

“母亲爱____花__________,更爱__双腿瘫痪的儿子__”吗?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她更爱儿子?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待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央求般的神色。”

“央求„„喜出望外„„ 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三、再读课文,揣摩细节(理解人物,把握情感)

(一) PPT呈现:建议你从这些角度品读课文:抓住一组对比性强烈的动词;一组重叠词;一组否定含义的词;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对文本细节的剖析这一部分,要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情味。这些细节应该是渗透着愧疚、追悔、怀念的。品析与朗读相结合。) 1.一组对比性的动词:

“我”:突然砸碎

猛地摔向

狠命捶打

喊着

母亲:躲出去

听我的动静

进来

扑过来

抓住

忍住哭 明确:母亲忍受着我暴躁的脾气,忍受着儿子瘫痪对自己的打击,把痛苦埋藏在心里,坚定的鼓励儿子。

2.一组重叠词:

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

明确:刻画了细腻深沉的母爱,她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又强忍着内心的悲伤。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和慈爱细心。对儿子的体谅、包容和理解,无私的关爱呵护儿子。

3.一组否定含义的词:

“不,我不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就再也没有回来”“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明确:自己从没有考虑过母亲的感受,从未为母亲着想,对母爱的浑然不觉,母亲的去世激起了“我”对生命的感悟,对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4.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A、“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B、“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 明确:母亲本要和我相依为命,共度难关的,临别人世时母亲对孩子是多么不舍、牵挂和惦记。

(二)精段阅读:(第2段) 1.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

明确: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2.分角色朗读体会“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

我:“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母亲:“憔悴的脸上

央求般 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

笑了 坐在我身边

絮絮叨叨

我: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

母亲:喜出望外、兴奋投入、高兴得不知所措

对比强烈、鲜明,要在读中反复体会,在体会中品读人物,要读出当时人物的心境、态度、情感;

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指导;可分角色朗读。 3.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明确: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我。

四、三读课文,拓展延伸(领悟主题,感悟人生)

(一)理解: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明确: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二)理解主题

3.羚羊木雕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

1、2 难点:目标

1、2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进入中学虽然才三个星期,但已经有如春天的小树一般在慢慢长大,你们的思想在变化、个性在崭露。你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便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三、指导自读。

1、读方法:写人记叙文,写人要写事------何时、何地、何事,写事可写完整故事,也可写片段生活,写人要写人物形象,在故事之中展现(外在形象指人物的神情面貌,内在形象指人物性格特征)要从故事情节读出人物形象。

2、情节

妈妈追查、逼迫

→爸爸讲理由→插叙回忆→我收回木雕

起因:我送木雕(插叙交待情谊深厚)。

经过:要收回(木雕贵重)。

结束:收回(不好)。

3、人物:态度(语言、神态、动作)。

各人持什么态度,这样做好不好,表现各人如何处事?

爸爸:婉转、持重沉稳。

妈妈:态度生硬固执。(个性不同,态度相同,只看到物品价钱价值,不知友情更可贵。)

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却无能为力。

“我”:重情、软弱。

万芳:仗义、明理。

4、“这样做,不好”(学生在书中找出,并且讨论)。

------影响孩子心理,孩子之间的感情,两家大人之间的关系。

5、“反悔,能不能全怪我”?

------我屈从了父母应该怪,但我是迫不得已,主要怪父母不懂孩子的心,孩子之间的感情。只知木雕贵重,不知有比这更贵重的东西,不知尊重孩子的感情及人格,态度简单生硬。

6、应怎样处理?

——不收回,或向万芳母亲婉转说明。

7、汲取什么教训?

------小孩子做事应该先同父母商量。

------父亲送给女儿时也应讲清如何名贵,要珍藏好。

——我的父母可以婉转向万芳妈妈说一说两个孩子怎么要好,提一提交换礼物的事。

8、课文倾向——不要伤害孩子的心,应该尊重孩子的情感,应该妥善处理孩子的幼稚行为 、导入

在《背影》中我们体会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今天我们学习《秋天的怀念》,同学们自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怀念的是什么?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根据课文内容,推断作者遭遇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三)通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思考问题。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 母亲 “我”

第一次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 第二次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第三次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

明确:“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 “要好好儿活”

(再生)

(师):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明确:母亲

结尾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要好好儿活。 3.通过读课文,你能填写出:

“母亲爱____花__________,更爱__双腿瘫痪的儿子__”吗?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她更爱儿子?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待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央求般的神色。”

“央求„„喜出望外„„ 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三、再读课文,揣摩细节(理解人物,把握情感)

(一) PPT呈现:建议你从这些角度品读课文:抓住一组对比性强烈的动词;一组重叠词;一组否定含义的词;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对文本细节的剖析这一部分,要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情味。这些细节应该是渗透着愧疚、追悔、怀念的。品析与朗读相结合。) 1.一组对比性的动词:

“我”:突然砸碎

猛地摔向

狠命捶打

喊着

母亲:躲出去

听我的动静

进来

扑过来

抓住

忍住哭 明确:母亲忍受着我暴躁的脾气,忍受着儿子瘫痪对自己的打击,把痛苦埋藏在心里,坚定的鼓励儿子。

2.一组重叠词:

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

明确:刻画了细腻深沉的母爱,她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又强忍着内心的悲伤。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和慈爱细心。对儿子的体谅、包容和理解,无私的关爱呵护儿子。

3.一组否定含义的词:

“不,我不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就再也没有回来”“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明确:自己从没有考虑过母亲的感受,从未为母亲着想,对母爱的浑然不觉,母亲的去世激起了“我”对生命的感悟,对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4.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A、“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B、“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 明确:母亲本要和我相依为命,共度难关的,临别人世时母亲对孩子是多么不舍、牵挂和惦记。

(二)精段阅读:(第2段) 1.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

明确: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2.分角色朗读体会“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

我:“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母亲:“憔悴的脸上

央求般 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

笑了 坐在我身边

絮絮叨叨

我: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

母亲:喜出望外、兴奋投入、高兴得不知所措

对比强烈、鲜明,要在读中反复体会,在体会中品读人物,要读出当时人物的心境、态度、情感;

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指导;可分角色朗读。 3.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明确: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我。

四、三读课文,拓展延伸(领悟主题,感悟人生)

(一)理解: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明确: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二)理解主题

3.羚羊木雕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

1、2 难点:目标

1、2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进入中学虽然才三个星期,但已经有如春天的小树一般在慢慢长大,你们的思想在变化、个性在崭露。你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便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三、指导自读。

1、读方法:写人记叙文,写人要写事------何时、何地、何事,写事可写完整故事,也可写片段生活,写人要写人物形象,在故事之中展现(外在形象指人物的神情面貌,内在形象指人物性格特征)要从故事情节读出人物形象。

2、情节

妈妈追查、逼迫

→爸爸讲理由→插叙回忆→我收回木雕

起因:我送木雕(插叙交待情谊深厚)。

经过:要收回(木雕贵重)。

结束:收回(不好)。

3、人物:态度(语言、神态、动作)。

各人持什么态度,这样做好不好,表现各人如何处事?

爸爸:婉转、持重沉稳。

妈妈:态度生硬固执。(个性不同,态度相同,只看到物品价钱价值,不知友情更可贵。)

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却无能为力。

“我”:重情、软弱。

万芳:仗义、明理。

4、“这样做,不好”(学生在书中找出,并且讨论)。

------影响孩子心理,孩子之间的感情,两家大人之间的关系。

5、“反悔,能不能全怪我”?

------我屈从了父母应该怪,但我是迫不得已,主要怪父母不懂孩子的心,孩子之间的感情。只知木雕贵重,不知有比这更贵重的东西,不知尊重孩子的感情及人格,态度简单生硬。

6、应怎样处理?

——不收回,或向万芳母亲婉转说明。

7、汲取什么教训?

------小孩子做事应该先同父母商量。

------父亲送给女儿时也应讲清如何名贵,要珍藏好。

——我的父母可以婉转向万芳妈妈说一说两个孩子怎么要好,提一提交换礼物的事。

8、课文倾向——不要伤害孩子的心,应该尊重孩子的情感,应该妥善处理孩子的幼稚行为

25.《世说新语》两则

刘义

一、咏雪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二、陈太丘与友期 译文: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难点:翻译文言文,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3遍,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三、作家作品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有集,已佚。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四、正课

1.朗读《咏雪》。要求语音正确,节奏合理,读出感情。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一人一句。

翻译: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谈诗论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撤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谢太傅”是什么人物? 为什么称“谢太傅”? • 谢太傅即谢安,字安石,东晋时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 • 他死后追赠为“太傅”,故称。

4、交代“咏雪”故事背景的是哪句话?

•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短短十五个字,涵盖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

5、下列人物叫什么名字?

谢太傅:谢安

胡儿:谢朗

兄女:谢道韫(yùn)

左将军:王凝之

6、下列人物是什么关系?

1.谢安是谢朗和谢道韫的叔叔 2.王羲之是王凝之的父亲 3.谢道韫是王羲之的儿媳

7.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家庭气氛融洽、欢快、轻松、

东晋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之家,为首的是谢安。这样的家庭环境,再加上这样的气氛,当然要出才子、才女。

五、质疑探究

1、谢太傅对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作者也没有表态。那么作者赞赏哪个呢?

作者虽没表态,却在后面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这就暗示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后来作诗的才气被称为“咏絮才” 《红楼梦》中“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就是这样。其中“咏絮才”指林黛玉。

2、你认为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讨论并归纳:有两种相反的意见。

(1)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似,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花飘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此说,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 (2)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撤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且形象不美。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3、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cén)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shé),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提示:以“梨花”喻雪,妙哉,雅哉,不愧为千古写雪之名句。

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提示:这首诗诗人赋情于雪,仿佛白雪也嫌春光来迟,像落花一样飘飞,来装点春色。

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衿(jīn)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提示:这首诗采用侧面烘托陪衬的手法,从感觉、视觉、听觉入手写雪,尽现雪之寒、大、重。短短四句诗,把夜雪描写得曲折、细致。

六、拓展迁移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有这样一则故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为什么未尝一口能知道这一定是苦李?这是因为他虽小却能注意观察,认真思索的结果。树在路旁,如果李子甜早就让人家摘光了这是其一;结果很多,树枝营养供应不足,李子一定很苦,这是其二。从这里可以看出王戎的聪颖机智的性格。

七、小结

文章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以描写人物语言为主,全篇语言简练。在不足百字的文章里,清楚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经过和结果。虽未作一字议论,但从文末补充交代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八、课后作业

1、每人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咏雪诗,并背诵下来。

2、背诵《咏雪》。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读《陈太丘与友期》3遍,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谢道韫这个才女,这节课我们将再认识陈元方这个神童。

陈纪(128-199),字元方。以道德知名于世。兄弟友爱,孝养父亲,家中和睦亲善,其家风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陈纪也曾遭到党锢,他在家发奋著作,写成《陈子》一书。党禁解除后,朝廷虽然多次征召,他都拒绝出仕。中平六年(189)灵帝去世,少帝即位,大将军何进再次谋除宦官,辟召智谋之士二十余人,陈纪被举为五官中郎将。但当陈纪应召到达京都洛阳时,形势已发生了大逆转,何进在与宦官的斗争中被杀,长期盘踞宫廷的宦官也被翦除殆尽,但政权却落入了奉召领兵入洛的凉州军阀董卓手中。董卓大量选用党人名士以便获得支持,陈纪被任为侍中,又考虑进一步任其为司徒、尚书令。当时董卓意欲挟持新立的献帝徙都长安,陈纪劝谏董卓应谦远朝政,专精外任,不可擅意徙都。董卓很不高兴,但敬畏陈纪的名望,也无可奈何。陈纪见天下已乱,乃请出为平原相,并且立即赴任。建安初,拜为大鸿胪。四年(199)去世,年七十一。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翻译: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中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个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个朋友就发怒了,骂道:“真不是人啊!跟人家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个朋友感到惭愧,就下车来拉元方(想讨好他),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自家的大门。 3.下列人物叫什么名字?他们是什么关系? 陈太丘

陈寔(shí) 元方

陈纪

陈寔的长子

四、质疑探究

1、“君”“尊君”“家君”这三个称谓各表示什么意思? 君:对别人的敬称,犹今之“您”。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敬词有③④⑥⑦⑨

谦词有①②⑤⑧

补出文中缺少的部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 )不至,太丘舍去,去后(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 )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 )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 是个不守信用,没有时间观念的人

3、元方指出了父亲友人的哪两个错误?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聪明、勇敢、明理

(或):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 这一则重在表现元方什么特点? 1.懂得为人道理(知书达理); 2.聪敏过人。

5、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1)客人既已认错,就应原谅他,而元方“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很尴尬。无地自容,这也算无礼。

(2) 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如此求全责备。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的性格特征。

这一则重在表现元方什么特点? 1.懂得为人道理(知书达理); 2.聪敏过人。

6、作者写此文,意图是什么?

(1)借元方责客之语,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 (2)也赞扬元方的聪敏。

7、元方斥责“友人”无信,令你想起我们学过的《十则》的哪句话?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8、你从《陈太丘与友期》中得到什么启示?

做人要讲信用

五、小结

本文主要记述陈元方和来客的一段对话。对话以责备客人“无信、无礼”为核心,既表现了陈元方懂礼识义的品质,又从反面说明了“信”和“礼”的重要性。结尾“入门不顾”的动作细节,再次强化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全文以寥寥数笔,就将当时的环境和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他使用一些非常形象地比喻,凝练生动的语言,点出了人物与环境的特点,使之跃然纸上。

推荐第6篇:数学课堂教学导入

数学课堂教学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数学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和关键。导入环节如果安排和设计得好,整个教学过程就会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能否巧妙灵活地创设好的教学情境导入新课,对于一堂数学课的教学效果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一、常用的导入方法。

1、以“趣”导入。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好的导入应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成为良好开端。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在数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使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在满足兴趣的同时,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要点。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中,我就以学生熟悉的《西游记》“师傅给三个徒弟分西瓜”的问题进行导入。学生带着这样有趣的问题来学习,使本节课的教学超出了预期的效果。这反映出学生愿意接受这种教学导入方式,他们既在观赏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知识的情境中,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了学习。

2、以“疑”导入。

心理学家认为,“疑”是学的需要,是思的源泉,是创的基石。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质疑,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要充分挖掘教材,巧妙设疑,使学生怀着迫切求知的心理进入到数学课的学习中来,从而实现“无疑一有疑一无疑”的认知过程。如在讲授“三角形内角和”时,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当学生说出两个角的度数时,教师马上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这时学生会产生疑问。为破解疑问,学生就会自觉地对新知识进行探求。因此,学生质疑求异,不仅是主体作用的体现,还是创新意识的核心。在教学中还应注意的是,要让学生感觉到“通过知识的适当应用可以解决问题”,这样才真正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3、以“妙”导入。

一切知识的本身都有其独具特色的内容,教学本身也蕴涵着一定的吸引力。教师可以把学生熟知的事物与教材巧妙地组织在一起,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新的学习领域。例如,教学“循环小数”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今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拍手的次数说出拍手的规律。”接着教师按“X、XX,X、XX”的规律拍手,学生以数字的形式表示拍手的规律。最后,教师讲解这样依次不断重复的现象就是循环,以此用循环来进一步讲解“循环小数”的概念。

4、以“奇”导入。

小学生年龄小,容易被不寻常的现象或内容所吸引。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借助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利用多媒体课中轻快的音乐声对学生进行形象生动、言简意赅的解说。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创设悬念,使其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

二、导入的评价。不同的导入方式,其效果是不同的。那么,什么样的导入才是成功的?评价的标准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1、是否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成功的导入,好比广告,时间虽短,却不仅能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2.是否能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和谐的教学环境。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过程,只有当教师与学生配合默契时,才能产生积极的心态,以热烈的情绪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使教学过程得到良好的互动。因而,导入是否能够以趣激学,以情感人,创设出一种愉悦的课堂氛围、和谐的教学环境,是评价的重要标准。

3.是否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铺垫和引导。

学习是循序渐进的,知识是互相联系的。导入是否为新课作引导、打铺垫,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并逐步推进,层层深入,实现知识的正迁移,是评价的又一方面。因而,成功导入的关键是在于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

总之导入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方法多样,形式新颖,不应拘泥陈规,囿于老套,更应不离教材,捕捉重点,以景召人,以情感人,以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导入成为培养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一环。

推荐第7篇: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导入技能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导入技能

徐莉

栾城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摘要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好的导入能抓住学生心弦、调发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和浓厚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作为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导入,应该有中学物理教学自己的导入特点,在本文中浅显探讨了关于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导入技能中的五条基本导入原则,介绍了四种常用的导入方法以及如何提高导入技巧的三个问题。

一、导入原则

1、目的性、思想性原则

2、科学性、整体性原则

3、启发性、趣味性原则

4、直观性、抽象性原则

5、针对性、代表性原则

二、常用导入方法

1、复习旧知识导入

2、实验探索导入

3、讲述故事导入

4、利用电教化手段导入

三、如何提高导入技巧

1、思想上重视

2、准备充分

3、注意日常积累

关键词: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 导入技能 导入原则 导入方法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好的导课如同桥梁,联结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主题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作为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导入,应该有中学物理教学自己的导入特点,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导入技能中的三个有关问题。

一、关于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导入原则:

导入的含义就是通过一种方式和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要研究的教学活动中去。导入的作用,一方面能引起学生听课的注意,安定学生的情绪;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再一方面还能起着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针对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应遵循以下五条基本导入原则。

1、目的性、思想性原则

课堂教学中强调必须有准确的教学目的,有崇高的思想境界,要善于把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自觉学习的目的,强调导入要为主讲的内容服务,要和主讲的内容相连贯一致,体现导入与主讲内容的和谐统一,以目的为主,思想性为辅,从思想性中体现出目的性。例如: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实验导入法,在实验中有目的的从方法、思想上注意激发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提高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2、科学性、整体性原则

导入内容上要符合科学性,要真实可靠。同时导入要和教学的主讲内容相联系。即导入要和主讲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整体性,要合乎知识的逻辑结构,不是支离破碎,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采用恰当的导入,使导入恰到火候,只有正确的导入才能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和思考。

3、启发性、趣味性原则

导入要有启发性,以启发为前提,使导入有趣味又有意义,激发兴趣,并不是盲目追求兴趣,没有启发意义的兴趣是起不到导入作用的。教师要有与物理学科相关的生活经验,勤于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科学的现象。例如:在讲“液体密度”一课时,以三个鸡蛋分别放在清水、浓盐水和适度的盐水中,分别出现下沉、上浮和不沉不浮的三种有趣实验现象为导入,启发学生对密度的思考,既有趣又有启发性。

4、直观性、抽象性原则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学科, 既直观又抽象,但抽象是以直观为基础的,通过直观实验的认识从而达到理论上的抽象概括。直观性是相对抽象而言的,直觉能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情感和兴趣。在导入中,直观与抽象要有机地结合使用,掌握从直观到抽象的分析方法。例如:由鸡蛋落在数层厚的毛巾上不破的直观现象,引导冲量概念的教学。

5、针对性、代表性原则

针对性是对所教的学生而言的。就是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确定导入的内容和形式。不同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导入方式,对不同的课类型,也应采取不同导入方法。代表性是从导入的内容方面来讲的。同时一种导入的形式,内容也可以是多种选择。但选择也要有代表性;反之,同一种内容可以选择多种导入形式,但同样要有代表意义。了解学生对学科的知识水平,熟悉各种导入的一般特点,善于发挥各种导入的作用。

二、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常用导入方法

每堂课都有一个开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尤其重要。好的导入应是抓住学生的心弦,调动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和浓厚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如何导入新课是一项需要经过精心设计而实行颇难的教学艺术,往往要用较多的时间才能找到。那么,如何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导入呢?下面介绍几种常用方法:

1、复习旧知识导入

“温故而知新”,新知识是建筑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的,课堂引入要抓住新知识的联系,先复习旧知识,再提出新知识,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新知识,这样既降低了难度,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用已知的钥匙打开未知的锁。如讲“功率”时,可在复习“功”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提出这样的问题:同一块地,用牛耕需要4个小时,若用拖拉机耕还需要4个小时吗?它们所做的功相同吗?做功的快慢相同吗?从而自然地引出一个新的物理量来反映做功快慢,即“功率”的概念。本节课的引入由于复习了与新知识紧密联系的旧知识,使学生顺利地自然地掌握了新知识。

2、实验探索导入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不论是基本概念的建立,物理规律和公式的推导及重点、难点的突破,如能用实验来完成,就能够起以良好的效果。有的课开头就做演示实验,利用实验的直观性,一开始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好奇”的境地,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利用小实验巧证大气压强的存在。取一玻璃杯,用硬纸片把杯口盖严,手按住纸片把杯子倒置,放开手后,破纸片立即下落;若在杯内盛满水后,再用硬纸片把杯口盖严,手按住纸片把杯子倒置,放开手后,纸片不下落,水也不流出,证明了大气有压强,正是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纸片不下落。直观的观察比教师讲的印象深得多。

3、讲述故事导入

物理小故事包括物理学史,物理学家小传中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传说、格言、寓言或故事等。在教学中有目的恰当地设计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泪盈眶情和活跃学生思维有着积极作用。如讲“大气压强”时,先介绍1654年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当学生听到了八对马还没有把球拉开时非常惊奇,学生好像置身于现场情境之中,思维格外活跃,在教“浮力”时,可以讲阿基米德鉴定皇冠的故事。在教“浮沉条件”时,可以讲三国时期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简单的磁现象”时,从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入手导入新课等等,效果都非常好。讲故事的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和方法。

4、利用电教化手段导入 利用幻灯、录像、电影、计算机教学软件等电化教学手段引入新课,可以使学生获得声图并茂的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习的内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难以忘怀的印象。例如:对于“滑轮”这一节课的导入采用计算机教学软件中的方法,通过播放一个胖子可以拉起一袋大米,而瘦子反而被这袋大米拉起这一生动形象的漫画,给学生的深刻印象,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课中,导课的形式灵活多样,除上面的介绍之外,还有比如设疑导入、提问导入、对比求异导入、生活实例导入等等。不管是哪一种导入法,都应做到准确把握现代学生心理,既生动形象,又切中课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技巧,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自然地过渡到新内容的教学。那么又怎样去提高导入技巧呢?

三、如何提高导入技巧

1、思想上重视

要提高新课引入,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如果思想上没有足够的重视,认为新课引入可有可无,不如把时间放到正课上去好,当然对新课引入缺乏兴趣,也就不可能千方百计地去想办法,找资料设计新课导入。如果在思想上认识到其重要性,把它看作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必要手段,那么就一定会在如何搞好引入新课的资料、技术、经验等问题上下功夫。

2、准备充分

要搞好新课引入,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即在备课时一定要深入挖掘教材,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然后根据本节课的知识内容确定相应的引入材料,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确定引入的形式。比如对初中生,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心强,好动性强;所以在引入的形式上应多用实验、游戏、故事等。而对高中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强,要求教师讲解的知识性、逻辑性强;所以应多用资料、习题、典故等形式引入,同时在备课时还应注意所用的资料的可靠性、科学性。

3、注意日常积累

要想得心应手地进行每节课的导入,必须靠丰富的资料和生动形象的讲演才能达到。丰富的素材,要靠平时的积累,要多看些科普杂志、书籍,广泛涉猎知识,并做好记录及摘抄,到时就可信手拈来,组织成多种引入材料。成功的新课引入,还和教师的表达能力分不开的。所以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包括讲演、板书、板画以及实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把引入材料表现得更充分、更形象,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和学生实际,恰当地选择不同形式综合运用,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总之,物理新课的导入,要达到打破“开头难”的局面,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教师在“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所起的过渡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独特的构思,不同凡响的引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进取,使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到有机的结合和充分发挥。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获取新知识,排除学生心理压力,减轻学习负担,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要把课堂导入当作中学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教学必须重视并抓好课堂导入这个环节。

参考文献:

[1] 马占杰

[2]

温彩蓉 中教育星多媒体教育

资源库&平台/论物理课堂教学

《初中物理新探讨》 惠阳中学物理/教学园地/教

学论坛 《初中物理导入新课十法》

推荐第8篇:教学导入技能中期报告

教学导入技能有效性研究中期报告

市中办中心小学

闫倩倩 我自承担“教学导入技能有效性研究”课题以来,在县教育局的正确引领下,在学校领导的精心布置安排下,经过教师们的潜心研究,经过试验组实验教师大胆实践,初步实现了课题组预设的阶段目标。下面就课题的研究情况具体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

1、我校制定了详细有效的课题实验计划、课题实验培训计划,在管理上做到有计划、有时间、有内容,实验老师们深刻理解了《教学导入技能有效性研究》课题中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进一步增强科研能力树立科研信心,使自己在实验前便明确了任务,明确了内容和方法。

2、一年来,课题组成员学习了大量有关有效教学的材料,学习了与当前教学紧密相联的优秀课例,观摩了不少特级教师的教学光碟,使得此项实验能够顺利地进行,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课题组成员深入钻研教材,积极开展子课题实验研究,并撰写调研报告。结合本课题的特点采取了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课后反思法、经验总结法、对比法等多种实验方法。与此同时,利用校本培研时间进行研讨交流。课题组每周上一次实验课,实验教师做好实验跟踪记录,并及时总结经验,在校内进行推广应用;本学期开展了两次子课题研讨会、四次课题专项研讨会,会上课题组的组长对实验进行回顾与总结,并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与指导,对课题的继续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课题组还开展了“有效教学”汇报课、示范课、研讨课,进行实验与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1总结出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导入方法,例如: (1).设疑引趣法 。 (2).释题引申法 。 (3).音乐导入法 。 (4).创设情境法 。 (5).背景介绍法 。

此外,我们在教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导入方法还有:设置悬念导入、直观导入、名人名言导入、试题导入、简介导入等等。 2.教师的变化

(1)教师对导入技能的意义与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创造性的对实验成果进行运用,从而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我们的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2)激起了教师继续学习的热情。

“课堂技能有效性的研究”使课题组的每一位成员认识到:教育科研就在我们身边,它不是专家学者的专利,我们也可以。但同时自身理论知识的缺乏、科研方法的匮乏等,又激起了教师们继续学习的热情,为今后的实验奠定基础。 (3)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合作。

在实验中教师互相取长补短,通力合作。你有一个发现,我有一个发现,交流中就变成两个发现。在合作中,资源共享,共同进步,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4)教师的科研水平明显提高。 以前,教育科研对部分教师来说是很遥远的事情。但自从成立了课题组,有了明确得努力方向,有了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教师们的科研热情上来了,科研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课题组教师在扶余教育第五期上发表了送教下村小的感想《拔节的痛苦与喜悦》,宋老师在校刊《启航》上发表了论文《有效教学之我见》。 3.学生的变化。

(1)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在实验中,教师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致,引导学生进入预定的教学程序和轨道之中,让学生一眼就看到精美的置景,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强烈的感染,又像是打开殿堂的大门,引导学生登堂入室。各种方法与手段的运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合作能力。

合作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实验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乐于与他人合作。 (3)提升了学生的全面素质。

实验之前,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实验中,由于新方法与新手段的运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习兴趣浓厚了,学习效果越来越明显,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 四.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1.理论知识缺乏。教师对有效教学的理论掌握较少,没有理论的支撑,科研举步维艰。2.时间难以协调。课题组的教师大多都是班主任,班级学额大,每天除课堂教学之外,还要进行辅导与批改,时间并不是很充分。 五.课题实验的今后设想

1.进一步搞好实验课的研究,加强理论学习的高度与深度。

2.进一步抓好实验的交流工作,让实验研究能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3.开展实验中的困惑反思会,集众人之精华,弃实验之糟粕。

推荐第9篇:教师课堂教学的导入技能

教师课堂教学的导入技能

第一节 知识导入

导入知识,培养能力是课堂导入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是由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能力的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 导入教学方法。

那么,我们来看看导入知识、培养能力的五种导入方法: 一 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是指教师在每堂课的起始阶段,通常采用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和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来开启新知识的大门。这种方法主要是教师在教授新课时利用新旧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即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发展与延伸,从而找出新旧知识联接的交点,由旧知识的复习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山上来。

例:上课时,教师了一手拿动物玩具或图片对学生说:“Look here,I have got many animal pitures today。This is a cat。 This is a snake。 Do you know this”(学生回答:spider)“Yes,it is a spider。Do you like spider ?”(学生回答Yes or No)What animal is this?老师指着乌龟问。学生回答:“It’s a turtle。” 老师继续问“Do you like turtles?”紧接着,教师拿出动物图片的单数来练习,在练习的基础上,发给每两个人组图片。教师让学生来做pair work。

在本课的导入设计中,老师从动物园的可爱小动物说起,复习曾经学过的小动物,通过学生回答,进而练习常用句型,各种各样的动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自然地导入新课动物的复数形式变化。 运用复习导入法时,我们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 复习导课中的“温故”只不过是一种手段,真正的目的在于导入新课。

2 所复习的导入的知识与新课内容要有密切联系,避免发生导入内容与新课知识之间脱节。

3 导入新课前,教师要摸清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导入才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谈话导入法

谈话导入是指用说话的形式交流感情、发表意见、讨论问题的一种导入方式,他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最简单的交流方式,也是新课导入中应用做多,效果最显著的方式之一,谈话导入能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特别是在课堂中教师和蔼的神情。循循善诱的启发引导、轻松的谈话方式,调动了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不仅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而且使师生双方的感情得到很好的沟通。她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知识,明显减轻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压力和接受新知识的压力和接受新知识的恐惧感。

例如:上课时,教师先将许多彩色的图片贴在黑板上或将实物放在将桌上。教师对学生说:How beautiful these picture are!Now who can answaer my question.What are they? What’s your favourite animal? What’s your favourite picture?等。这主要是跟学生交流一下情感。在交流中教师一定表现对某种事物的喜爱,同时,也要发掘学生究竟喜欢什么。这种交流的过程就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一两分钟的交流后,教师问学生:“Now,what is red among the things?”教师用手比划一下包括那些东西,然后让全班同学回答这个问句。等学生都熟悉后,教师对大家说:“Now please work in paris。One person asks the question ‘What is orange?” The other answers the question the sofa is orange. 谈话导入的优势在于利用语言、音乐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环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维,使学生处于乐学的学习状态,这是谈话导入的优势。在上例中,老师运用图画以及感情充沛的语言,营造了一种与本课协调一致的气氛,学生马上进入本课的情景,这样的导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运用谈话导入法时,我们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 教师要掌握对教材的理解,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巧妙设计谈话内容。

2 教师语言应富有感染力,态度和蔼可亲,要循循善诱、巧妙点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到知识。 三 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就是不用借助其他材料,教师只需要概述新课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程序,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重视并准备参与教学活动,做到“课伊始,意亦明”的一种导入方式。 例如: 如果可能的话,教师可以拿柠檬给学生看,问学生英语柠檬怎么说。教师可以这样说:“Hello,I have many kind of fruit。 Look。Thisis an apple, a banana and an orange。But I have another kind of fruit。 Look,What is it? Can anybody say this in English? 老师期待着学生说出柠檬名称。如果没有学生说,教师就可以告诉大家:Now,listen carefully.Lemon lemon lemon Now,please read after me.” 等等。然后带领学生读该单词。教师要有意识的分解一下单词的读音。

运用直接导入法时,我们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 教师要掌握对教材的理解,导入时要紧扣教学重点,教师的语言要简练、简洁。在导入的时间上不宜过长,否则起到反面效果,激发不起孩子的求知欲。

2 为了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明确本节课的教学要求,教师可以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如实物、图片、文字等来帮助讲解,吸引学生的多方感官,提高导入效果。

第二节 激智导入

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核心,同时也是衡量学生智力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必须通过思考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和智力.一 操作导入法

操作导入法是指利用教具、学具等教学媒体通过亲身实践,经过观察,分析得出事实的某种猜想和结论的过程从而导入新课。 二 切入导入法

所谓切入导入法,就是从某一点或某一方面入手,这一点或者一方面也称入点或突破口。在教学中,抓住要教授内容的某一重点或难点单刀直入导入教学,就是切入导入。 例 何老师在Look and read 之前,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师 have you been to the beach? What can you see at the beach? What can you see at the beach ? This is the Tan’s family.Now they are at the beach.Look at the picture and answer my question:Where are the Tans? What is Jane doing? Who is swimming? What ccolour is the sun? Where is Mrs Tan? Is the sun shining? 上述问题都是课后练习的内容,也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何老师让学生通过图片、讨论,理解并回答出问题,住址课文的重点,单刀直入。

该课教学中何老师选择了从课文后的练习为切入点,主要是因为:课文的内容是介绍照片,教学的重点是动词现在进行时的运用,课后的问题大多围绕图片和课文的内容,师生间的问答练习,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在回答问题时,学习了新的动词——shining Collecting sailing 通过学习,学生饶有兴趣地进行扩充练习,由此可见,灵活选择,运用导入,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他们乐于学习。

第三节 情感导入

一 创设情景导入法

创设情境导入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人、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 二 音乐导入法

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而满足,音乐是灵魂的语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音乐,通过人的听觉器官,是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意境。这样,学生的情感就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并在此基础上得以提炼和升华。

例如:教师开始上课的时候对大家说:“Happy new year!”同时,教师也暗示学生回答说:“happy new year!”教师说:“in many countries,during the Christmastime,people greet each other

第四节 趣味导入

趣味导入就是把课堂内容相关的趣味知识,即故事、典故、游戏、谜语等传授给学生。

例如: What do you call a dog lying in the sun? (a hot dog) What becomes higher when the head is off? (pillow) What is black when it is clean and white when it is dirty? What is more useful when it is broken? (An egg) What room can no one enter? (mushroom) What am I if I drop into the water? (waiter) What goes up and never comes down? (people’s age) What is the largest ant in the world? (elephant)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伦诺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所学知识的兴趣。兴趣导入可以避免平铺直叙之弊,可以创设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无意注意迅速过渡到有意注意。 一 表演导入法

表演导入法是指教师根据课文故事情节,分角色进行表演以导入新课的方法。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好奇心驱使他们深入地学习、求知。

例如: 二 游戏导入法

游戏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入游戏情景中,在一种既紧张又愉快的心情伴随下,进入学习,比较适合中低年级的学生。其意义并不在于单纯地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它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可以改变人。

例如: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三 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用讲故事的形式导入对新知识、新课题的讲解。故事导入了情趣性,容易将学生的动机激发起来,热情积极的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索去。但值得注意的是,故事的内容与课题要紧密相关,做到贴切、典型,以更好的起到激活学生学习思维的作用。

例如: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四 图片导入法

图片导入法是指教师把实际生活中不能用直观教具引入的内容,利用图片表达出来,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变成具体的可视的物体,使学生一目了然。

推荐第10篇: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能有效性性的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能有效性性的研究报告

1.研究背景及意义 2.理论基础及依据 3.核心概念界定 4.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5.研究目标及内容 6.研究对象及范围 7.研究方法及运用 8.研究成果 9.研究影响与效果 10.问题与讨论 11.结论与建议

尾注、参考文献(按规范罗列)

附录(主要指调查问卷、访谈提纲、调查图表、实验方案、分析报告等)

摘要:从课堂导入及其设计的概念界定出发,对课堂导入及其设计从目的分析、设计原理、设计原则、设计类型、操作举例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其中,在设计原理、设计原则、设计类型、操作举例等部分,提出了一些新颖的想法,并总结了教学实践中一些富有新意的做法,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无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导入 有效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问题的引入

常言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环节,开始几分钟导入设计的好,会给一堂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开始时的几分钟抓不好,就会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的完成,甚至还会影响到整个教学的成败,针对数学课堂导入这一环节,研究小组对本校中高段三个年级共 1125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75.8%的学生反映数学教师上课时有课堂导入环节,但是也有 52.8%的学生认为课堂导入对于自己学习所起作用不大,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课堂导入形式单一。由此可见,在现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已经思考“应采用什么方法导入课堂教学”,但是对课堂教学导入的方式、课堂教学导入的有效性思考不够,还只是限于复习旧知识,提出新问题,营造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这一方面,而忽视了导课环节的其他重要功能,有的甚至更没有将导课环节与其它课堂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如何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设计导入环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以“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有效性的策略研究”为题,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导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研究,通过优化课堂导入环节,寻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采用研究、分析、讨论、举例的方法,以数学课堂导入中几种常用的方法设计为例,总结教学中课堂导入的具体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是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具体尝试,是引入新课、启迪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的界定

课堂导入:应该是指在课堂教学伊始的 3-5 分钟内,教师和学生所有教学活 动的通称。

课堂导入设计:就是针对课堂导人阶段如何组织导入材料、怎样安排师生教学活动等一系列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设想和计划。虽然课堂导入部分在时间上只占整堂课的12%左右,但它同样具有系统的特性,因此我们应该将其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教学没有固定不变的结构和模式,教师不能把课程模式化了,同样也不能将导入模式化了,我们只是探索其一般的规律。

三、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

①通过研究,形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多种策略和具体操作方式,为实施新课程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成功经验。

②通过多样性的有效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知识、技能和学习态度能力得到同步发展,特别是加强导入教学的导向、激励、教学等功能,把课堂教学的重心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转移到以学生为本上来,促进新课程理念的转化。

2.研究内容

对小学数学典型课堂导入案例的分析,探讨多种形式的课堂导入策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3.研究方法

①文献法:查阅、收集与本研究课题有关专著、论文和资料。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搜索等方式查找有关导入设计及相关的文章,了解前人或他人已经做的研究 工作,明确研究课题的科学价值,找准突破口,取得更新、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②内容分析法:大量收集小学课堂典型导入案例,并进行分析。 ③行动研究法:通过课题组教师结合自身和对其他课堂教学实例的反思分析,实施对比教学,边研究边实践,将精心设计的导入案例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

④经验总结法:在对反思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将课题研究中形成的经验,进行梳理,撰写有价课题的经验论文及报告。

四、研究过程

(一)研究现阶段课堂导入环节的现状

自课题立项以来,研究小级无论是在平时的随堂听课中,出去学习培训中还是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都努力收集或运用一些较好的形式导入新课,并借助一些理论学习,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

1.以省市区级数学优质课,数学观摩课为主要参考对象,近距离聆听大师的教诲,了解新课改的最新动向,结合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关注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等。

2.自我时间走进课堂,调查研究导入的现状?

①采用访谈的方法,了解我们教师层面对导入的环节的认识: [问题]导入环节在上课之前都去设计过吗? 90%的教师回答在新授课之前都会去想一想导入环节的设计,想一想导入和新科之间的教学的关联和作用,说明我们的教师还是比较重视导入环节引入,但是在交谈的过程中,练习课、综合实践课,数学广角等课只有15%的教师考虑去设计。 [问题]你是怎样设计自己的导入环节的? 5%的教师回答,每节课都是自己想的,设计的,75%的教师选择通过下载网络课件的导入环节;20%的教师通过其他的方式,例如练习题,教案中的导入设计。说明我们的教师虽然重视了导入环节,但是对如何在新课程下有效导入的思考不够,都是搬抄的形式。

②问卷设计调查我们的学生。 1你上课那段时间注意力最集中:起始的10分钟45%,中间的25分钟40%,最后5分钟15%。但是通过调查学生说起始的10钟里,前1分钟一般都没有听,也不知道老师讲什么,后面的2—6分钟听得最认真和仔细。 2老师前几分钟一般都是怎么上课的? 直接上新课25%,出示练习54%,操作游戏5%,口头讲授10%,其他7%。 3你觉得导入重要吗?28%认为重要,65%认为无所谓,17%认为不重要

(二)和同伴仔细研讨课题导入的原则和作用

教师设计导入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状况,要把导入与本课的教学内容相结合 ,遵循一定的原则。

教学的系统性:导入、呈现、理解、巩固和结束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构成了完整的教学,各个教学程序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性,要把导入与整个教学过程综合起来考虑,所以一堂课开始就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旦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被调动起来,就要抓住这个教学过程的黄金时刻,形成教学的高潮。

内容的科学性:导入的设计要符合具体学科的特点,都应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出发。要以理解教学内容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能够使学生产生兴趣的方式方法。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设计导入的内容。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不仅仅是认知层面,还包括内在于知识符号的思维过程和情感价值观。

(三)归纳总结导入的策略,探索不同形式的模式导入

知识所承载的文化以及现代的教学手段的发展使课堂的导入表现出更多的类型。不同的课型可以有不同的导入方式,同一课型也可以有不同的导入方式。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研究,要根据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精挑细选导入的方式。

1.依据“教学时间观”进行设计——直接导入——第二课时

即开门见山,一上来就将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或上课伊始就将即将学习内容做一个概述。引起学生注意,迅速的将学生的思维引到所要探索的问题上来。典型语言是: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什么。前后一定是有相关联的。

2.依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设计——习题导入——起始课

①旧知导入 广大教师采用最多的导入方式是旧知导入。旧知导入就是通过复习旧知,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从而引入新知识。即以旧引新,主要的形式就是练习。从学生实际出发性是整个教学工作的起点,因而导语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照顾到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立足于学生的心理特征、问题视野来选择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直接面临的社区问题或学生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作中介,注意联系学生生活世界,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由此来拨动学生理解与求知的心弦,引导学生不断地去研究。 导语有针对性 对 导入要精心设计,做到短小精悍,要考虑到语言简明、操作简便,切忌繁琐复杂、冗长拖沓。导入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导课的基点在“导”,因此在情境设置上不要故意绕圈子、走弯路,语言上不要滔滔不绝而不着边际,应一语中的,切中要害,简洁明快,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②类比导入 类比导入是通过比较两个或两类数学对象的共同属性来引入新课的方法。如果已知的数学对象比较熟悉,新的数学对象通过与已知数学对象的类比,那么引入就比较自然。 案例“比的基本性质”。 比与分数在表达形式、基本性质、运算法则等方面都非常相似。如果在教学比时,引导学生将比与分数的性质进行类比,则关于比的教学将更加自然顺利。

③整体导入 数学章节教学最初从何入手?其实学生学习专题知识,首要是对其有一个全面的、高层次的、完整的总体看法。故我们可以在一个专题教学之前,将所教内容适当范围的总体背景,知识发生时的关联或演绎框架作一些概要说明,让学生对各部分知识在大范围内的地位和相互联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基本明了这部分内容的前因后果。

3.依据“活动的数学观”进行设计——操作导入 设计直观、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外显性实验活动来导入,不仅有助于学生头脑中建立动作表象,形成感知动作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而且能促进学生运用表象激发思维,进而促进学生建立符号表象,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能被绝大多数学生接受。

①直观导入 在学习新课题之前,先让学生观察实物、标本、模型、图表、幻灯、投影或电影录象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直观形象演示操作,感知数学知识,从而导入新课。 案例 “轴对称”。 “轴对称”概念的导入可以进行如下设计: (1)观察实物图片,鞋、景物等的对称。 (2)观察一些几何图形对称。 进而引入轴对称的概念。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观察模型进行归纳概括。

②实验导入 教师设计一些带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实验,通过演示或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揭示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或发现数学结论,由此导入课题。

4.根据“建构学习观“进行设计——新知识点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如与一定情境相联系,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不仅使得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便于保持获取知识,并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

①问题导入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在学习时,教师最好不要把教学内容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向他们提供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

②悬念导入 悬念导入是设置情境利用与学生已有观念或知识造成认知冲突来导入新课。它使学生置于认知矛盾中,学生单凭现有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暂时无法解决,故容易激起他们解决矛盾的强烈求知欲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开始探究。

③故事导入 故事导入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很多数学故事还蕴涵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观念,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④名言警句导入 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教学就应该让学生在文化氛围中感受新知,让枯燥的数学教学更具诗情画意。

从实用的目的出发,从教学活动方式的角度,我们主要结合小学数学中的一些典型的课堂导人实例,对课堂导人从理论分析到实例探讨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从中,我们可以得出: 其一,课堂导人是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其中,创造性的成分、艺术性的成分都很多,并且,师生在课堂中的教学活动方式是很关键的问题。只有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动”,才能很好地设计教师的“导”;

其二,进行课堂导人设计时,应把握好前面所述的课堂导入设计原理及原则,注意新、旧知识之间衔接协调,保证教师以较快的速度进入角色,保证学生以较佳的心理状态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去。

五、研究的成效

1.首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良好情绪,这种状况会促使学习者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因此,对小学生数学学习而言,教师通过良好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决定着小学生学习结果的好坏。

2.其次,有利于教师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学成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老师教的好不好,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被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提高,只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能够很好的契合,才能提高教学效果。而好的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方法可以使同学们尽快进入学习状态,集中注意力于所学的内容,这样一来,这种契合就会形成,进而使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良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预想一年后,有 90%的教师选会去设计一下课堂的导入环节;25%的教师能花一定时间去研究,而不是一味的抄袭和下载导入。

3.最后,有利于学生学习绩效的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是提高学生学习绩效的关键所在。在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记忆力和其他各种学习能力非常好的阶段。 因此,教师通过好的课堂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认识深刻,加深对学习内容的记忆和理解,而且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来,进而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较大的提升。

六、存在的问题

对照我们导入的教学现实,通过问卷调查显示,我们的教师都十分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但是只有25%的教师会去全面思考导入环节的有效性。主要的问题和症结在于认识上的“误区”及以下几个方面。 误区分析:

(1)一味强调引入,课堂本末倒置。

这是课堂改革中课堂引入的另一个极端,教师一味强调课堂引入,课堂中花大量时间来引入,致使淡化了探究新知的课堂主体,学生不能很快从“引入”进入本课的重心。作为课堂引入,虽然很让学生感兴趣,可是会占用很多课堂时间。致使课堂时间不够而不能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本节教学重点“正负数的概念及应用,有理数的分类”由于时间关系,只能草草了事。

(2)引入方式传统,伤害学生自信。

知识是有连贯性的,这是不错的,可是课堂引入还常用“复习”提问等传统的方式。是不妥的。教师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再简单不过的问题,还是有少数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不知道答案,如果教师一上课便点他们回答问题,他们答不出来,即使老师不会责备他们,而他们自己也会感到没有面子,无形地伤害了他们的自信心。这节课也就没有信心学好了。这样的引入方式显然是不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我们常说,我们不关心你的过去,只关心你的现在和将来,教学也是这样,教师不宜在课堂引入时采用复习提问的方式,就是为了有意识地避免检查学生的过去。削弱学生的自信和对新知识的渴求心理。

(3)引入过于花哨,缺乏数学味

数学就是数学,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对数学学习热情的维持,主要在于教师所提供的数学问题的难度对他们是恰到好处的。这些问题应有明显的数学学科特点,围绕这些问题他们能够展开一系列的数学思维活动,并有所收获。学生并不在乎热闹和花架子。有时候我们过分的追求使用图片等,这样使引入所引用的问题离学生的数学思维比较远。

问题方面:

1.教师在设计导入时,从自己的理解和预想出发,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他们出现的反映。教师将导入构想付诸课堂教学实际时,对学生的问题考虑不周而 无言以对,由此可能导致课堂的混乱,有的教师将课堂教学一厢情愿地继续下去,但学生的思路却随着自己的问题发散开了。 2.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努力打响第一炮。当然,导人方式很多,如猜谜语、听音乐,简单的一个设问,普通的一声问候,甚至一句无声的体态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短短的一个新课导入也犹如一只小小的麻雀一样,处处体现着现代教学理念的精华之所在:生活与实际的介入、科学艺术化的教学手段、引导迁移变通培养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另外,在新课的导入过程中还折射出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尤其再某些教学观摩课中,授课教师过多地考虑听课者的好奇,不去理会学生的感受。教师在选择其他融入形式时,要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所设计的导入结合考虑,不能脱离教学而故弄玄虚。

总之,课堂引入要坚持简洁性、趣味性、形象性、导向性的原则。导入形式的多样化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求知欲,引导学生去积极学习和运用知识,不能费时过多,在求知欲被激发出来后,应该立即投入新课的学习中去,并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强化他们的求知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而整个教学就是一场戏。这场戏的优劣好坏不能由其中一个来决定,而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即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二者密切结合,共同完成整场戏,以求大家共同所期望的结果。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新课程中学数学应该重视课堂引入。

参考文献: [1] [日] 佐藤 学.静悄悄的革命.[M] .李季湄译.长春: 长春出版社, 2003.[ 2 ] 刘远涛.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几种方法[J].新课程,2009,(12).[ 5 ] 陈志刚.反思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三离”现象[J].陕西教育 (教学版),2009,(21) .

第11篇:《开天辟地》导入教案

《开天辟地》课堂导入教案

方丽丽

一、教材解析: 《开天辟地》是教科版教材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神话故事,讲述了盘古的孕育以及他开天辟地创造世界的过程,意在赞颂盘古无私的奉献精神。课文脉络清晰,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显得十分生动精彩。本课教学将以四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课标对小学语文中年段阅读教学的相关要求为出发点,多方面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设计理念: 《开天辟地》是一个古老美丽的传奇神话,讲述了一个伟大神奇的盘古形象,千百年来,一直感动和感染着华夏子孙。本课的导入的设置就是想通过孩子们的好奇天性,在感受故事神奇的同时激发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设计目标:

以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来全面调动孩子的好奇之心,解析神话故事的产生分类,从而引出创世神话的《开天辟地》,并通过对课文的提前预习,让孩子找出本文的中心句,“盘古的一切都献给了他亲手开辟的世界。”从而引出从盘古生前死后为世界所做出的贡献来达到提纲挈领的导入学习的效果。

四、导入设计过程:

(一)、出示一组关于星空、高山、大地、河流的图片,配以音乐《四月之春》,教师伴着优美的音乐娓娓叙述,亲爱的同学们,每当我们仰望璀璨的星空、登临巍峨的高山、俯视苍茫广漠的大地、遥望奔流不息的河流时,我们可曾想过,这些天地之间神奇的万物来自何方?其实,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们的祖先,不过很快他们就利用他们丰富的想象编织成了一个个神奇多彩的故事,这些故事就是文学的源头------神话故事。

(二)、出示神话故事的图片,出示神话故事的定义以及神话故事的分类。检查课前预习情况,让孩子们说说他们所知道的神话故事有哪些?

(三)引出《开天辟地》,是啊神话故事真是浩如烟海呀,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最精彩的一个——《开天辟地》。板书课题。

第12篇:课程导入教案

教学内容:课程导入 目的要求:

1、让学生了解本课程开设的意义和要求;

2、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3、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教法教具: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介绍本课程开设的意义:

提高毕业生综合应用能力、提高毕业设计水平、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二、介绍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指导》

毕业设计基础

毕业设计概念 毕业设计过程 选题方法技巧 毕业设计开题

毕业设计类型

学术理论研究型 信息系统开发型 局域网络组建型 网站规划设计型 Flash动画型平面设计型

毕业论文与答辩

论文写作内容 论文排版技术 论文装订顺序 论文写作技巧 答辩目的意义 论文答辩准备

三、介绍教材情况:

1、本教材选用21世纪高职高专计算机教育规划教材《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唐红亮主编,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出版,2008年2月第二版。

2、教材图片:

3、教材内容简介:

本书依据“高等学校如何抓好毕业设计,大学生如何开展毕业设计”这一主旨,从毕业设计的选题、撰写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着手实施、毕业论文的写作、毕业答辩的过程与技巧、成绩评定等多环节规划内容,并以实例的形式分步详细地指导毕业课题的设计。

本书在《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指导》第一版的基础上,依据读者的反馈信息,在内容、形式、逻辑结构等各方面进行了修订,为大学生们开展毕业设计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构思及富有指导意义的操作方法。

本书结构合理、简明扼要,例题丰富,即学即用。可作为各类高等学校、高职院校学生开展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教材,也可供从事项目开发人员学习和参考。

配套光盘中不仅列出了书中所有毕设相关文档的电子稿及课题开发的源程序,还附赠了精心收集的作者所在院校近4年来的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成果,供读者学习与参考。

4、教材目录结构:

第1章毕业设计(论文)指导 第2章课题选取与毕业设计(论文)开题

第3章毕业设计类型分析一——学术、理论研究型课题 笫4章毕业设计类型分析二——计算机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课题 第5章毕业设计类型分析三——计算机网络组建课题 第6章毕业设计类型分析四——动态网站规划与设计课题 第7章毕业设计类型分析五——游戏开发与动画技术设计课题 第8章毕业设计类型分析六——多媒体设计课题 第9章毕业论文撰写方法

第10章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要点

五、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应注意的问题:

1、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对待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

2、按时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未按时完成者影响毕业。

3、及时与指导教师联系,按指导教师要求认真修改完善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

4、毕业生实习后因特殊情况不能返校者,应通过其它方式与指导教师联系,不要影响毕业论文的完成。

第13篇:牛顿第二定律导入教案

一.教学内容:

光的折射 二.教学环节:讲解

三.技能训练目标:

1.普通话准确、简洁、流畅、连贯,吐字清晰,无语病、无口头禅; 2.讲解能与直观的板书、演示、提问相结合;讲解时注意促使学生参与;

3.问题的设计能启发学生思维,问题陈述准确、清楚;四.教学过程: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开始了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那么在上节课里我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解决了什么问题呢?回想一下,解决了什么问题呢? 生: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生:力是加速度产生的原因

师:实际上,我们研究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力和运动到底是什么关系?

师:人们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识,最早起源于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力是产生和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但通过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我们发现运动的原因是不是要力来维持呢? 生:不是

师:那牛顿第一定律是怎么说的呢?

生: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师: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这一定律的前一句话说明了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性质------惯性,后面一句话说明什么呢? (同学思考)

师:直到外力为止,外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运动的原因。那么,这就是说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对不对呢? 生:对

师:我们知道,惯性是用什么来量度呢? 生:质量的大小

师: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那质量的大小又能够表明什么呢? (同学思考)

师:表明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本领的大小,这样看来加速度跟什么因素有关系呢?

师:我们来看看,加速度的改变意味着运动状态的改变,运动状态的改变意味着物体有力的作用。那猜想一下,加速度与力之间有关系吗?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师:力越大加速度越大。好,我们再来看,质量表示的是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运动状态的改变就意味着可用加速度来描述。可见,力与质量对加速度都有影响,由此我们自然可以想到加速度与力有关系,跟质量有关系。那么这三者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a与F、m的定量关系。 五.板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a运动状态的改变力F

a运动状态改变的难m易

第14篇:数学课堂导入语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语设计

一、动画导入

在教学三年级《重叠问题》时,播放《喜羊羊与灰太郎》动画片和《熊出没》主题歌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师问:喜欢看《喜洋洋与灰太郎》的请举手。那剩下的就是喜欢《熊出没》的了,下面我想来统计一下,请同学们分别将自己的学号贴在黑板上的对应位置。贴好后,学生汇报人数。 老师还在本班中选取了一些同学调查,喜欢《喜洋洋与灰太郎》的7人,喜欢《熊出没》的8人,老师调查了多少人?生:15人。师:恭喜你答错了!想知道原因吗?引出课题。

二、游戏导入

在教学《推理问题》时,进行课前小游戏,跟着指示做动作:举左手,举右手,拍拍肩,拍不是左肩,哪个肩?右肩。师:为什么是右肩?生:不是左肩肯定是右肩。师:粉笔不在我的左手,在哪?生:不在左手肯定在右手。刚才我们通过已知条件找到答案就是推理,板书课题

三、谈话导入

进行谈话,师:周末大家都喜欢去哪儿玩?生:植物园。师:我也喜欢去,上周我和我家宝贝也去了,我为宝贝选了几件衣服,出示图片。教师要求学生帮助她进行搭配,小组合作完成。

四、设疑导入

在教学三年级《年月日》时,设置疑问: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你已经过了多少个生日?小华今年13岁,可它才过了三个生日,同学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习了这一课后,你就会明白的。

五、问题导入

在教学六年级《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人体有多少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转一周,它的长度与脚的长度大约是1:1;脚长与身高的比大约1:7…..这些比在生活中又很多用处,比如:你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底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你如果是一个侦探,根据罪犯的脚印,就可估算出罪犯身材的大约高度……这里实际上是用这些比去组成一个个有趣的比例去计算的。你想知道什么叫比例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第15篇:教学导入技能开题报告专题

教学导入技能开题报告

市中办中心小学 闫倩倩

一、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① 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

皮亚杰理论中的同化和顺应正是说明了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能动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布鲁纳在其认识是在旧知识结构之上建构新结构的理论基础之上力倡发现法学习…...

② 《教学艺术论》李如密: “导课环节”为“导课艺术”

、“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

、“像磁石一样把学生吸住”。

③ 《教育原理与教学技术》傅建明:巧妙设计导课环节,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适宜的教学氛围,以至于影响整堂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④ 处在不足:课堂教学导入目的性不强;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导入时间不得当、不紧凑;没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等等。

⑤ 研究重点:将上述诸多“不足”作为研究的“起点”和“突破口”,结合教学的实际,将课堂教学的有效导入设计、实践、实例与相应的理论结合起来作为研究重点,定能研究出教师普遍接受的有效导入方法、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背景:

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有意识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而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一定要注意把教学内容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是学生感觉和意识到的问题,也是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答的疑问,即能触景生疑。对于这些疑问,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而是要鼓励学生敢于并善于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制造学生新的求知需要与原有思维结构之间的“矛盾冲突”,刺激其感官,激发其情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情境之中。通过创设的情境,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定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冲动,使思维入路。正如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也认为疑最容易引发探究反应。巧妙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心理产生问题。

意义:

(1)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地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 (2)引领教师围绕课题研究、学习、思考、实践,寻求有效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以此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打造科研型教师队伍,获得专业发展和支持,进一步形成既有研究热情,又有一定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小学数学教师队伍,推动本校的教学研究工作走向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研轨道。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理解导入技能的意义和导入技能的作用,掌握导入技能运用的基本要求和各种类型。

2、研究高年级学段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

3、对高年级数学典型课堂导入案例的分析,大量收集小学数学课堂典型导入案例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了解前人或他们已经做的研究工作,明确研究课题的科学价值。

4、自我教学中成功的案例与失败案例进行对比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条件:

1、组织保证。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做到认识统一,责任明确,目标一致,团结协作。

2、本课题是在研究分析国内外有关资料基础上,结合当今发展趋 势及小学数学课堂现状后确立的。主要参考《教学观》、《数学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学法》等。

3、我组成员,从事数学教学,有责任心、事业心,有较强扎实的数学业务知识,有改革精神,不因循守旧,愿意为学生数学素质、数学能力的提高做出不懈的努力。

4、课题研究与学校工作相协调。课题研究与学校日常工作相结合,做到学校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同步发展,共同提高。

成果:

研究报告、科研论文、课堂练习精彩片段集、课堂教学。

五、特点与创新之处

1、利用个案对比研究凸显有效性课堂教学导入的策略,在原有相关内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化、升华。

2、我们将尝试着把我校现在致力于“渗透先学后教理念,建构高效课”的实验研究与有效课堂导入研究结合,探究符合教学实际的新的课堂导入模式

六、课题研究步骤、进程

2013年9月—2014年1月

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实验小组; (2)教学导入技能开题报告。

(3)制定课题实验方案,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 (4)各实验成员进行相关的研究理论的学习。 2014年3月—2014年8月

实验阶段:

(1)各成员进行实验研究,积累实验优秀课题(含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案例; (2)定期召开课题组研讨会,及时交流研究进展情况; (3)进行不定期的经验交流,形成阶段性的小结。 2014年9月—2015年2月

中期阶段:

(1)整理实验数据和资料,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价; (2)整理优秀教学设计、课例(录相)、案例系列,做好实验的教研论文成果汇编;

(3)教学导入技能的相关论文,形成实验终期研究报告; (4)交流、推广研究报告。 2015年3月—2015年8月

总结阶段:

(1)通过对比,整理筛选有效的反思方案,指导教师积极运用。

(2)组织课题组成员根据研究过程中的经验、启示、反思案例,撰写相关论文。

(3)整理并汇总研究材料与阶段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第16篇:略谈初中数学课的导入技能

略谈初中数学课的导入技能

导入技能是指教师以教学内容为目标,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用巧妙的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引导学生积极地进入到课堂的学习上来的教学活动方式.好的导入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拓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如果教师在导入新课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好导入的方法,就会过到伊始趣亦生的境界.导入技能的理论依据是启发式教学思想,而导入技能要遵循的原则有以下个: ⑴ 要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导入要针对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年龄特点、知识基础、学习心理、兴趣爱好等特征做到有的放矢.“导”是辅助,“入”才是根本.所以,导入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服从全局,不可舍本求末. ⑵ 要具有科学系统性. 导入设计应该建立在科学的教学理论系统基础之上,要确保导入内容的本身的科学性,即做到导入内容准确无误.导入的科学系统要素包括人的要素(教师和学生),物的要素(导入材料),操作要素.导入材料与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是联系以上各要素的主线,是决定整个导入设计的关键因素.因此导入要具有科学系统性. ⑶ 要具有启发趣味性 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富有启发趣味性的导入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能创造愉快的学习情景,促使学生自主进入探求知识的境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因此,教师精心设计导入使学生处于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以便引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身到学习活动中,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打下良好基础.⑷ 要具有操作简洁性 导入要精心设计,要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力争用最精练的语言,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接受或掌握,并在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可操作性是联系师生与导入内容的桥梁,是课堂导入设计的重点部分. ⑸ 要有关联时效性 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导入要善于以旧拓新,温故知新.导入内容要与新课内容紧密相连,能揭示新旧知识联系的交点.使学生认识系统化.同时要注意课堂导入只是盛宴前的“小餐”,而不是一堂课的“正传”,所以时间应该紧凑得当,一般控制在2―5分钟之内,如超过则可能喧宾夺主. (6)要考虑语言的艺术性 要想使新课的开始扣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就需要教师讲究导入的语言艺术.考虑语言艺术的前提是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所以根据导入方法的不同,考虑采用不同的语言艺术.导入没有固定的形式,有很多种类型,主要有:原知识导入法、类比导入法、实践导入法、悬念设疑导入法、演示教具导入法、直接导入法、趣味导入法等.课堂教学中采用何种类型,依情况而定.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原知识导入法 从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探索的目标,这是数学教学最常用的导入方式.原知识导入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切割定理时,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并总结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而切割线定理,推论是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

二、类比导入法 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可以从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实践导入法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从而从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四、悬念设疑导入 悬念设疑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有一个同学想依照亲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三角形,他能不能把玻璃带回家就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我向同学们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五、演示教具导入法 演示教具导入法能使学生把抽象的东西,通过演示教具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掌握知识。例如:在讲弦切角定义时,先把圆规两脚分开,将顶点放在事先在黑板上画好的圆上,让两边与园相交成圆周角∠BAC,当∠BAC的一边不动,另一边AB绕顶点A旋转到与圆相切时,让学生观察这个角的特点,是顶点在圆上一边与圆相交,另一边与圆相切。它与圆周角不同处是其中一条边是圆的切线。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印象深,容易理解,记得牢。 总之,无论采用哪种导入的方法,教学语言都要求确切,精炼,有画龙点睛之妙.教学语言应该朴实,通俗易懂,实事求是.还要生动活泼,风趣,给人以幽默感.这样,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思维方向,激发学兴趣,引起内在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学习新课的一开始就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境界,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第17篇:营销技能提升导入心得体会(小结)

不知为什么总也找不到感觉

小结1

已经来了一周了,总也找不到感觉,压力越来越大,上周的两次考试都不进人意。其实,我一直在思考,老师一开营的时候说过这个培训营能激发每个人的潜能。我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潜能在那里?说实话,来了以后,我知道自己和其他学员的差距。所以我很努力,认真的听老师的每一句话。礼仪考试前和国妍大姐在宿舍里练了很多遍,但考试时太紧张没有说仪表,我哭了,这是来训练营第一次流泪。不是因为爱面子,而是因为有一种遗憾,自己不是不会,听题不认真,我无法原谅自己的过错。当老师再次给了机会,我由衷的感激老师,因为如果不是这样,我会彻夜难眠,我会带着遗憾离开训练营。为了写好上周的总结,我非常认真的写到凌晨3:45分。

如果说年轻人比我优秀,可以给自己找个理由,说年轻人有知识、有活力、人家能白多上好几年的大学吗。可是比我大的也比我优秀,那还有什么样的理由呢?心里压力特大,原来我是一个很有自信的人,来到这,触动挺大,老找不找感觉,总是缺乏点什么。有些迷茫,有些困惑,方向感多少失控。我怎样才能赶超,超越自己,迎接挑战,塑造全新的自我呢。不过反过来想,我是幸运的,能有机会听这么优秀的老师讲课,能有机会认识这么好的同学,他们身上的优点和值得我学习地方太多了,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这个机会对我来说太珍贵了,即让我学习专业的

理论知识,又让我学习优秀同事的优点。能提高自身素质,用一种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这是内训师应有也应具备的基本要求。我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不断前进,挖掘自己的潜能。 小结

二、

特工侦察队

“是拍小品还是短剧?什么?作业。”电话那头的老公听起来比我还兴奋。

“快说说看,怎么回事。暗访、偷拍他行,能行吗?你们又不是特工。一定小心呀!”“放心吧,我们是特工十组。”带着老公对我的种种担心,也带着自己对这次任务的种种憧憬辗转难眠。

平生的第一次当演员,平生的第一次当便衣,平生的第一次出去偷拍。第一次要完成这么特殊的作业,不知用什么词汇来形容这次的任务,为增加自己的信心,我们称自己是特工十组。

乔装打扮一番,我们摇身一变成了旅游的、学生、老人。拿好自己的设备,检查自己的装备,来到第一站,旅游经济开发区分理处。不好,前方发现敌情,与前来明察的江波那组撞车了。怎么办?我们决定潜入敌方。怕被识破,我扮演客户打电话,用手机将营业所室内外环境拍摄了一番。晓宁将相机藏在伞中偷拍,我开始办理业务,这里无大堂经理,只有保安,主管开始接待明察那一组的人员,似乎不知所措,也无心关心我们这些客户。更无人指导如何填单,我打算将办理业务过程拍下来,这时才发

现手机电不足,这下怎么办?又不能和其他同学商量,于是放慢办业务速度,正巧来了一个男客户,情急之下,将相机光明正大的拿出,当时还担心被柜员阻止,谁成想男客户却问,干嘛还拿相机呀,我灵机一动,说自己来旅游的借的别人的相机不会用,能帮帮忙吗?他很热情的帮我拍下了整个办业务的全过程,开了一结算帐户,帐号15-9700460043101,我将永远珍藏它,我的“处女作”。我也感谢那位热心的客户,是他的热心帮忙才能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偷拍。临走时男客户还在告诉我打车5元到三孔,曲阜人真热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礼仪之邦的印象。

也有失败的经历,途中经过一建行,毕竟是他行,即害怕又忐忑不安,我们也没有美兰德暗访的针孔摄像机,又是第一 次,仿佛我浑身上下都写着暗访两字。不过还算顺利,让我体验到建行的蓝色风暴,视觉冲击力强,和也不太标准的服务。心中暗喜快速撤离,好开心拿到第一个他行暗访资料,正在窃喜之际我跳跃着,欢呼着说:“ 我拍下来了,还有一指禅呢,快来看,快来看!”当我们高兴的聚在一起看时,好惨,为什么,什么也没有呢。原来录像也要按快门啊。

我觉的失败挺好,可以找不足,没有失败,怎么知道自己暗访中存在那些不足,人们不是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吗。总结失败的经验,我们从失望中走出,重振旗鼓。这次准备迎接更大的挑战,去曲阜市工行营业部。我们分工合作,各自利用各自的聪明才智,向曲阜市工行前进。

初步印象,视觉冲击力极强。这里宽敞明亮,功能分区明显,大堂经理服务周到热情,有演示体验区,最大亮点是,大堂经理能起到有效截留和识别客户。服务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堂中所学的,基础礼仪、八大流程,营销、沟通等等,通过暗访让我融会贯通,基础知识抽象,而暗访则理论联系实际,可以让我们学员清晰的在暗访中想到他的服务是那个流程,那些是不足,那些是可取借鉴之处。

我们的任务是明察3个农行网点,暗访3个农行网点,3个他行网点。通过明察暗访,我们积累了很多第一手资料,我想对于我们来说,这段经历,这次任务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即充实了实战经验,又让我们亲身感受到他行不足之处和可取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总结很多的工作经验,用这样的方式让我们系统的了解内训师的工作思路,策略,和方向。巩固和加深了学习。

如果不是这次明察暗访,我没意识到原来我行工作方式有太多的不到位的地方。过去就想,老多网点都这样,上边又没费用,员工岁数又大,差不多能过得去就行。无论是明察还是暗访,让我注意到很多细节,一米栏隔离条字迹倒置,有污渍,意见簿如同摆设,撕页现象严重,着装不统一,拖把摆放在显眼处,服务态度不好,服务礼仪不规范等等。

通过这次内训师学习,掌握不少理论知识,过去那知道什么是VI视觉营销呀、赢在大堂、绿色行动、更是没听说过。同是大型的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同质化的今天,那什么取胜,占有

市场,归根到底,就是需要一套完整的规范标准。

小结三

团结就是力量

明察暗访资料采集过后,进入了调研报告的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撰写报告、PPT制作阶段。

我们来不及沉浸在暗访的兴奋中,就抓紧密切分工,有整理照片的,有填写报表的,有整理数据的。没法说谁的工作轻,谁的工作重,觉得那一项也不可缺少都很重要。我们第十小组平均年龄算大的,但每人都各有特点,组长王永文,沉稳认真。大姐任丽霞仔细严谨。二姐肖燕干练果断。小妹徐晓宁聪慧朝阳。

先统一调研思路,再根据各自特点密切分工。首先根据明察暗访第一手资料,填写明察调研观察记录表、营业环境巡视表和网点服务质量神秘顾客暗访问卷。填明察表时需要项目很细,我们几个逐项确定好后再填,有时因为意见不统一,也争的脸红脖子粗,不清楚的看拍摄照片或视频,直到数据准确无误才能填写明察表的一项。天哪,那么多项要填到啥时候。没办法,谁让俺组的成员都那么认真呢。首先根据明察暗访第一手资料,约定好谁也不能先撤,统一思想,保证数据准确,才能确保电子版表、柱状图和折线图准确,调研报告和ppt才有说服力。已是深夜2点多,我们似乎全无睡意,还半玩笑说,我们都快成重案六组了。

第二天一听,别的小组说连柏拉图表和层别表都出来了,我们有点着急,但数据还是不能乱来,大姐还要把所有表再检查一

遍,由组长出柏拉图表等,我和二姐出调研报告,小妹出PPT。每一项工作都有复核的,我们还实行的是“双人复合制”,直到交作业的前一刻,总把关人大姐又检查了一遍才交上。这周让我太收感动了,在小团队中大哥大姐们那种对事一丝不苟的精神,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深深的打动了我。让我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团队精神太伟大了,豪无怨言,互相互补,你忘了他告诉你,他漏了我提醒,相互鼓励,精诚合作。分着吃西红柿,在宿舍里挑灯夜战,也很高兴。不知不觉又到了深夜3点,我们决定录一段视频,留作纪念。等回头想想蛮开心的,是一种幸福的回忆,我想我们绝配的五人组合谁都舍不得删去这美好的记忆。

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结的团队才能克服重重困难,给别人说我们连续几天半夜才睡没几个人信,但我们信。我们第一次做调研数据报告,没有任何经验,不管结果如何,只要我们真心付出了,认真对待了,交一份真实的答卷老师给那就可以了。我们十组太团结了,任何决定都是大家决定的。我们一开始就决定让晓宁讲PPT,觉得应该多给年轻人展示的机会,也相信她一定能出色完成任务,因为年轻人才是农行的未来,农行的希望。虽然我们像晓宁这么大的时候没有这么好的培训机会,那我现在也十分庆幸,能来到内训师训练营,让我感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让我感受到团队的团结,团队的力量。就像我们晚会的歌曲一样: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第18篇:网点营销技能提升导入讲话

立足标准服务转变营销理念

推动全行服务水平实现跨越发展

同志们:

为了进一步提升全行文明标准服务水平,提升综合服务营销竞争力,实现打造区域主流大型零售商业银行的目标,市分行组织了这次标准服务、营销技能提升培训。在当前群众路线学习教育和业务压力较大的时间段下,组织分管行长、网点主任、大堂经理、柜员200余人的培训,充分表明了市分行对于服务和营销技能的重视程度,以及对于服务品质提升的迫切需求,更加体现了服务对于当前市场竞争的重要地位。因此,今天在座每一名参加培训的员工,都必须要认真对待这次培训。

一是要立足自身,充分认清当前严峻的服务竞争环境。服务质量优差、服务水平高低,不仅与我行业务发展和各项指标的完成息息相关,也关系到广大客户的切身利益,更直接地影响着我行的社会形象、同业竞争和地位、以及我行长远发展和员工的切身利益。因此提供文明、规范、高效的服务既是我们的最基本工作职责,也是回馈社会和广大客户的主要方式和体现,同时也是我们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为客户提供了优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才能更好的维系客户,进而有效地提高我行的社会

信誉和知名度,增强我行的竞争实力。

但是,通过今年一季度横纵向的对比,我们的服务质量堪忧。分析数据,从硬件到软件,从常规服务到主动营销,各个环节都不同程度的脱离了全省平均水平。这说明什么?说明了我们的服务水平跌入了系统内后进行列。与区域内交通银行、光大银行相比,服务品质的感受度差距则更加明显。应该说,我们的服务质量已经成为了制约我行业务发展、抑制工资增长、阻碍经营提高、影响社会声誉的主要因素之一。我们要想缩小与兄弟行、与同业的差距,就必须要下决心、花力气搞好服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自我发展的超越。市分行已经制定了新的服务考核办法,树标杆、严管理、强培训,加大奖罚,强化监督管理,力争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夯实服务基础,激发服务潜能,规范服务行为,改善服务环境,提高全行综合服务能力。

二是要立足营销转型,推动网点文明标准服务跨越发展。多年来,我行持续开展文明标准服务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营销创收。服务是基础,营销是根本。银行要想留住客户,让客户保持对银行的忠诚,最重要的是让客户满意,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关注和做好服务营销中的每一个环节。营销和服务在环节中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一股合力。这次培训,把服务和营销技能作为重点,就是要突出服务和营销的关系。基础服务是保障,主动营销是核心。

在服务营销上,个人必须摒除“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阳泉农行不能良好的经营发展,农行员工求生存发展也是天方夜谭。只有农行整体发展前进,我们才能共享成长收益,而农行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付出。因此,每一名员工都要认真研究学习文明标准服务的各项要求,尤其是针对不断完善健全的主动营销服务内容,进行细致的学习并加以运用。逐步构建个人服务营销能力卓越、网点服务营销体系健全、全行服务营销联动的三位一体化服务营销机制。

三是要立足本次培训,打开服务营销提升的新格局。实现和提供文明优质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一日之功。因此全体员工都要始终坚持和树立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意识,做推进文明优质服务工作的推动者和践行者。从全局出发,从自身做起,把本次培训作为固化文明标准服务和营销技能导入的一个新起点,作为自身综合素质提升的一个新开端,转变理念,优化作风,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调整自身,以高质量、多样化、特色服务,满足顾客多层次需要,以增强自身发展的持续动力。

同志们,这次培训,对于大家来说机会难得,两位总行级的培训师工作繁重,仍然能够受邀参加我行的服务、营销技能培训,在此表示感谢和欢迎。也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这次

机会,严肃会场纪律,认真听讲,积极互动,吸取经验,与自身结合,把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动力,在提高自身服务营销技能的同时,提高个人工资水平、提升网点经营成效。我们要以本次培训为新开端,持续开展服务营销技能培训,不断健全完善综合服务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为实现区域主流零售银行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19篇:课堂导入技能阶段性总结.7_1_1

《课堂导入技能有效性的研究》

课题阶段性总结

蔡家沟镇中心小学子课题组

二O一O年 七月

《课堂导入技能有效性的研究》

课题阶段性总结

我校自承担“课堂导入技能有效性的研究与实验”子课题以来,在县教育局的正确引领下,在学校领导的精心布置安排下,经过教师们的潜心研究,经过试验组实验教师大胆实践,初步实现了课题组预设的阶段目标。下面就课题的研究情况具体汇报如下:

1、我校制定了详细有效的子课题实验计划、子课题实验培训计划,在管理上做到有计划、有时间、有内容,实验老师们深刻理解了《教学反思实效性的研究与实验》子课题中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进一步增强科研能力树立科研信心,使自己在实验前便明确了任务,明确了内容和方法。

2、一年来,课题组成员学习了大量有关有效教学的材料,学习了与当前教学紧密相联的优秀课例,观摩了不少特级教师的教学光碟,使得此项实验能够顺利地进行,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课题组成员深入钻研教材,积极开展子课题实验研究,并撰写调研报告。结合本课题的特点采取了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课后反思法、经验总结法、对比法等多种实验方法。与此同时,利用校本研培时间进行研讨交流。课题组每周上一次实验课,实验教师做好实验跟踪记录,并及时总结经验,在校内进行推广应用;本学期开展了两次子课题研讨会、四次课题专项研讨会,会上课题组的组长对实验进行回顾与总结,并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与指导,对课题的继续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一.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

课题组还开展了“有效教学”汇报课、示范课、研讨课,进行实验与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1总结出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导入方法,例如: (1).设疑引趣法

(2).释题引申法

(3).音乐导入法

(4).创设情境法 (5).背景介绍法

此外,我们在教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导入方法还有:设置悬念导入、直观导入、名人名言导入、释题导入、简介导入等等。

2.教师的变化

(1)教师对导入技能的意义与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创造性的对实验成果进行运用,从而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我们的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2)激起了教师继续学习的热情。

“课堂技能有效性的研究”使课题组的每一位成员认识到:教育科研就在我们身边,它不是专家学者的专利,我们也可以。但同时自身理论知识的缺乏、科研方法的匮乏等,又激起了教师们继续学习的热情,为今后的实验奠定基础。

(3)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合作。

在实验中教师互相取长补短,通力合作。你有一个发现,我有一个发现,交流中就变成两个发现。在合作中,资源共享,共同进步,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4)教师的科研水平明显提高。

以前,教育科研对部分教师来说是很遥远的事情。但自从成立了课题组,有了明确得努力方向,有了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教师们的科研热情上来了,科研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课题组教师王云敏在扶余教育第五期上发表了送教下村小的感想《拔节的痛苦与喜悦》,宋占军老师在校刊《启航》上发表了论文《有效教学之我见》。

3.学生的变化。

(1)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在实验中,教师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致,引导学生进入预定的教学程序和轨道之中,让学生一眼就看到精美的置景,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强烈的感染,又像是打开殿堂的大门,引导学生登堂入室。各种方法与手段的运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合作能力。

合作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实验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乐于与他人合作。

(3)提升了学生的全面素质。

实验之前,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实验中,由于新方法与新手段的运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习兴趣浓厚了,学习效果越来越明显,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

三.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1.理论知识缺乏。教师对有效教学的理论掌握较少,没有理论的支撑,科研举步维艰。 2.时间难以协调。课题组的教师大多都是班主任,班级学额大,每天除课堂教学之外,还要进行辅导与批改,时间并不是很充分。

四.课题实验的今后设想

1.进一步搞好实验课的研究,加强理论学习的高度与深度。 2.进一步抓好实验的交流工作,让实验研究能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3.开展实验中的困惑反思会,集众人之精华,弃实验之糟粕。

蔡家沟镇中心小学子课题组

二O一O 年 七月

第20篇:小学数学精彩导入语

小学数学精彩的引入语

85、同学们,昨天晚上老师到数学王国去了一趟,学到了许多新鲜而有趣的知识,现在你任意说一个数,我就知道它能不能被2或5整除,不信你们可以当场试验一下„..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小秘密吗?好,那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四个小组的同学一起寻找,看哪组最先找到。

42、《能被三整除的数》:我们学过能被2整除的数以及能被5整除的数,你还记得这些数的特征吗?这一节让我们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现在,你随便说一个数,不管这个数有多大,我都能很快说出它是否能被3整除。不信试试看!``````你想知道这些数的奥秘吗?

67、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三月一日开始,小明的妈妈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等爸爸妈妈全休息时,全家一起去公园玩。那么,最早要到几日小明全家才能一起去玩?这个问题的解决,与今天所学的知识有关——最小公倍数。

28、有一天,天气炎热,孙悟空叫猪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久,猪八戒浑身汗淋淋地抱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为了公平一些,每人吃它的四分之一吧。”八戒一听瞪大眼睛,满脸不高兴地说:“西瓜是我找来的,应多分一些给我,我要六分之一。”孙悟空听了直笑,马上切了六分之一给他。同学们,八戒的多了还是少了?

6、同学们,有一道题,贺老师苦思冥想了好长时间,还是没想明白,老师想请教一下同学们,愿意帮老师吗?

23、我们都学过《乌鸦喝水》这篇课文,乌鸦是怎样喝着水的?石头放入水中后出现什么现象?(做演示)你们看,我将大小不同的两块石头放在水中出现的结果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体积与体积单位》。

5、例一的内容同学们掌握的很好,老师相信,仿照刚才的学习方法,你一定会很快学会例2

16、今天,老师给大家变一个小魔术,只要你随便说出一个分数来,老师就能知道它能否化成小数,你想不想把老师的这项本领学到手呀?

4、大家都知道,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今天,咱们就来看看,谁善于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5、如果老师不直接告诉你年龄,你能提供几条信息,使同学们从中推算出老师的年龄。

《数学导入技能教案模板.doc》
数学导入技能教案模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