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习题课教案模板

2020-04-18 来源:教案模板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习题课教案

课题:诗歌鉴赏语言之炼字 授课人:

授课班级:高一.十一班 授课过程:

一、导入:

习题:作者在描绘湘江美丽壮观的秋景时,用了许多传神的字词,请说说下列加点字词的妙处 (1)层林尽染(2)漫江碧透(3)百舸争流

(4)鹰击长空(5)鱼翔浅底(6)万类霜天竞自由: 由习题导入引出课题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夜学晓不休,苦吟鬼见愁 ——孟郊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 可见古人对炼字的重视程度

二、展示本课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关于诗歌鉴赏的常见考察范围

2、重点了解如何鉴赏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借以规范答题方法,掌握答题技巧。

三、释题:

何为炼字: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炼字可以使“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沈德潜) ”

四、方法指导:

1、高考中炼字题中常见的提问方式

 ⒈某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赏析。  ⒉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 ⒊这首诗某句中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 ⒋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

 ⒌某个词语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2、古代诗人一般都注重在哪些字上下功夫呢?也就是说诗人炼字,大多锤炼哪一类的词语?

_______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叠词

3、炼字主要炼哪些字呢

一.动词

鉴赏诗歌时,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杜甫的《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潜”字比较好,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春风又绿江南岸 •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二.形容词(多为表颜色的词)

巧用形容词,可以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境。 例: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黄、翠、白、青”四个形容词,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乡梦窄,水天宽万山红遍漫江碧透 三.数量词

在诗歌中,一些数量词恰到好处的使用,也会使得诗歌别致出彩。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副词

诗歌中副词的使用在表情达意上有自己的独特作用。 例:阴铿“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

副词”空”和“已”若不经意进入诗中,对于表达诗人怅然若失的情状有画龙点睛的妙用。

五.叠词

在诗歌中,一些叠词的使用,最具声韵效果,不仅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更有强化作用。

• 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小菏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4、例题指引:

(1)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玉楼春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hú]皱波纹迎客棹[zhào]。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縠[hú]皱,绉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提问】“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千古名句,有人说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题步骤: 步骤一: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闹,本指热闹,此处指春意盎然。

步骤一: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句中描述景象。——红杏的枝头,开满了绚烂的花朵。

步骤一:

3、结合表达技巧阐述该字的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花满枝头充满生机的景象,以动写静,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在视觉里获得听觉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小结方法并板书

 答题步骤:

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和运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

 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描摹景象(描景象)

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

达效果(点情境/表感情/谈作用)

(2)牛刀小试: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3)这样写答案:

格式:

该词有……的含义,采用……手法,化……为……{释含义、明手法},写出了……情形,{描景象},• 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或烘托了……的意境{ 说效果}。

• 注意: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要回归原诗,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此外答题时依序答出,避免遗漏;依据诗作具体情况可适当减少项目,不必牵强 巩固训练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

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卧”字确实使用最妙。(第一步)

“卧”,即“躺”,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二步)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第三步)

(第

推荐第2篇:习题课教案

习题课:快速计算 目标:

知识与能力:运用已学方法快速计算分数异分母加减法

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找到解题的最快方法解题

过程与方法: 学生讲述解题的过程以及怎样解题的,教师总结学生的方

法,指出这样解题的好处,师生共同探讨怎么解题快捷准确。

情感目标:养成坚韧不拔的应对困难不气馁的精神和快速准确的解题思路和

过程。

重点难点:快速灵活的解题方法在具体题目中的运用 准备:平板道具,课件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来上一节习题课 师:我们的目标是“快速计算”

一、引课

用平板电脑的自动计算功能引课

师:用平板电脑的自动计算功能求出下面算式的公分母

81 93

生:输入并且计算

生2:不需要输入,老师我能口算,第一个

师:用平板电脑的计算功能是不是很麻烦,让我们的脑筋加足马力,抛弃平板电脑把

师:同学们合上平板电脑把,用笔算和心算的方式来解决下面的题目。有没有信心啊?

哪位同学底气不足就首先来算算 二,延续公分母的题

师:首先我们看A组题目,快速求出公分母

53537581

751869364

我们按照座位轮流说出公分母并说出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公分母是35,因为分母5和7是互质数 ,所以公分母用5×7=35 生2:公分母是18,因为分母18 是3的倍数,所以公分母是18 生3:我是用短除法进行心算的,脑子里面出现一个短除法的式子

4和6分解质因数后是2×3×2=12

所以公分母是12。 师:重复一遍简单的短除法,心算是很快的。 生4:……

师:课件出示1.分母互质数的可以直接相乘,2.分母是倍数的公分母就是倍数。 师:求出公分母之后有利于我们快速通分计算 生:随便出题

师:让我们的脑筋加足马力把 三,简单点的分数的加减法计算

师:我们来一起看A组题目,加减法计算

同学们在计算分数加减法的时候一定不要盲目的直接进行通分计算,一定要先观察如何用快速的算法即省时省力还准确。

53517561

 788418696师:提示注意分母与分母之间的关系,点指课件。 师:同学们在算完之后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怎样想的注意要使用数学语言来描述 生1:第一题因为两个分母是互质数,所以公分母是56,分子这样计算5×8=40,56分之40-56分之21(是3×7得来的)等于56分之19 生2:第二题是因为分母8是4的倍数,所以公分母就是8,然后就这样计算8分之5不动加上8分之2等于8分之7..生1:第一题因为18 是6的倍数,所以通分的公分母就是18,18分之7不变加上18分之15等于18分之22,然后进行约分,最大公因数是2等于9分之11,化成带分数是1又9分之2 生4:这题先把9分之6约分称3分之2,然后3分之2和6分之一的公分母是6,因为6是3的倍数,通分计算6分之4减六分之一等于6分之3,约分以后是2分之一。

师:这些题目难不难啊, 生:简单,

师:我们是无所畏惧是六年一班,让我们把计算题的难度升级好不好啊? 我们来一起看看下一组题目

稍微复杂点的题目三个分数加减法

3511151852751



()

C组题目:



464126129899129师:每个算式都有3个分数相加减,我们同学要注意观察怎么计算比较简便 师:提示有相同的分母。然后计算, 并巡回指导

生1:这道题有两个是同分母的分数,我使用了加法交换律进行了计算,4分之3加上4分

生2:这道题我使用了减法的性质,进行计算,十二分之十一先减去十二分之一等于十二分之十,约分等于六分之五,再减去六分之五等于0 生3:这道题我可以把九分之八先减去九分之二等于九分之六,再约分等于三分之二再加上八分之五,由于分母3和8为互质数,公分母就是24 三分之二化成分母为24分之16加上24分之15等于24分之31,不能约会了,化成带分数就是1又24分之7.生4:这道题我们根据减法的性质来计算比较简便,九分之七减12分之5打开括号变成了减9分之1,将九分之一移到前面去先减九分之七减九分之一等于九分之六约分等于三分之二减去十二分之五,由于分母12是3的倍数公分母就是12,三分之二化成12分之9减去12分之5等于12分之6,约分等于2分之一。 师:我们在计算的时候注意发现窍门,可以使用简便算法的,就要使用简便算法 师:课件出示:使用运算规律,计算计算简便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性质。 师:也要结合分母是互质数和倍数来计算

师:题目我们都能计算得又快有准,那么有没有必要让我们的大脑加足马力,继续提升难度呢?当然要,因为我们是无所畏惧的六年一班。 五:复杂一点的题目 D组题目: B组题目:

113531455133



1.2+3+

2- 8448244852512师:看到题目我们先不要觉得他难,仔细看他们其实都很有门道的

师:第一题首先他们都有两组同分母的我们是否能使用运算定律来解题呢?

第二题我们观察有一组是同分母的另外两个都与这个分母是倍数关系。

第三题我们注意观察是不是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进行计算呢,或者把小数化成分数计算1.2等于1又几分之几呢?然后在看看有没有相同的或者是互质数的呢?指着课件说

第四题其实我们只要解决了5和12的公分母,那么把2转化成几分之几就可以了呢?

师:好,根据老师的提示,我们开始计算,巡回指导

生1:第一题通过加法交换律我们把8分之5和8分之3相加,等于1,四分之三减去四分之一等于四分之二,需要约分等于二分之一加上1等于1又2分之一。 生2:第二题我通过加法交换律把4分之三前移然后用4分之3减去四分之一等于四分之二约分得到二分之一,加上二分之一等于1加上八分之五等于1又八分之五,

生3:1.2等于1又五分之一加上3又五分之三等于4又五分之四,化成假分数等于4分之二十四在加上二分之一,因为2和5是互质数,通分后就是48553=化成带分数5又十分之三。 101010120482547生4:先看5和12是互质数,公分母是60 ,再把2化成--=

60606060六小结:我们要灵活应对各类题目,找到规律以便能快速计算

像分母为互质数,倍数,合理的运用计算规律,找到点窍门,来把题目算得又快又准

七:作业,赵氏习题

推荐第3篇:习题课教案

习题课教案要求

习题课教案

习题课是在教师安排下学生自主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帮助教师了解某一时间段教学情况或为促使学生落实某一方面的知识而设定的教学过程。作为习题课教案应有:

1、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所选习题的目的;

2、设定本节课的任务、内容;

3、确定时间、安排(限时限量独立完成、相互讨论、堂上堂下先练后讲);

4、预设学生的完成情况及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提前作);

5、收集学生完成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作为习题讲评课重点解决的内容。习题讲评课教案

习题讲评课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习题讲评帮助学生分析前一阶段的学习情况,查漏补缺、纠正错误、巩固双基,并且在此基础上寻找产生错误的原因,从中吸取失败的教训,总结成功的经验,从而完善学生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习题讲评帮助教师发现自己教学方面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师根据总的教学目标和学生试卷上暴露出的问题(知识、能力、非智力因素等诸方面),有的放矢的确定(通过阅卷、分析获取第一手资料)。

2、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教学中的盲点及学生存在的疑点(分清普遍现象和个别现象)

3、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安排

⑴肯定成绩(特别是学生卷面上独到见解的题),以鼓励为主 ⑵指出不足

全班出错率较高、得分率较低的题目及相对应的知识点; 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和综合性的题目;

在以往的教学中已多次接触,多次矫正,但学生仍未掌握的难点; 关系到后续学习的重点知识,重点技能;平时教学中疏忽的“教学盲区”;

⑶提升讲评的层次,有只讲答案到讲题意、思路、方法、错因分析提升到讲知识联系、归类、诱导创新;

⑷留有适当时间要求学生搞清错因,及时改正错题,整理有关的思路、方法、知识结构、联系;

⑸针对出错率高的习题另选相关内容的习题,供学生巩固强化;

4、某些内容可体现在教师题卷上(题意分析、考点、学生普遍错误答案、知识联系等);

5、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高考要求,有的放矢,做到分层指导。

推荐第4篇:圆周运动习题课教案

“激砺”式课堂教学模式教案 书写时间:20

11、

3、18 序号:9

课题:习题课(1)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及其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物理量间关系问题的归类分析,逐渐适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及其相互关系

2、难点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及其相互关系

三、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课代表和学委对大家习题完成情况的检查和统计,我们现在把同学们普遍存在的难点和困惑进行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新知识传授:

一、三个量的比值问题

1、一台走时准确的钟表的时针、分针、和秒针的角速度之比ω1:ω2:ω3=

如果三针的长度比分别为L1:L2:L3=1:1.5:1.5,那么三针尖的线速度之比V1:V2:V3=

2、A、B、C三质点分别做匀速圆周运动,在相同的时间里,它们通过的弧长之比为S1:S2:S3=2:3:5,而转过的角度之比为θ1:θ2:θ3=3:2:2,求它们的线速度、角速度、半径、向心加速度之比。

二、三种传动方式: 共轴传动:

A、运动特点:转动方向;

B、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存在着定量的关系: (2)皮带传动:

A、运动特点:转动方向;

B、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存在着定量的关系: (3)齿轮传动:

A、运动特点:转动方向;

B、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存在着定量的关系:

3、两轮压紧、通过摩擦传动(无打滑),已知大轮半径是小轮半径的2倍,E为大轮半径的中点,C、D分别大轮和小轮边缘上的一点,则,E、C、D三点向心加速度的关系如何?

4、A、B是两只相同的齿轮,A被固定不能转动。若B齿轮绕A齿轮运动半周,到达图中C位置,则B齿轮上所标出的竖直向上的箭头所指的方向是。

三、质点运动学与圆周运动知识的综合问题:

5、如图所示,半径为0。1米的轻滑轮,若重物由静止开始以2 m/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下落,则当它下落的高度为1 m时的瞬时速度为多大?此刻滑轮转动的角速度是多少?

6、如图,皮带和两轮之间没有滑动,A、B、C三轮的半径依次为r

1、r

2、r3,当重物P 以速率V匀速下落时,C轮转动的角速度为多少?

小结:归类处理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及其相互关系 训练:模块13页7--15; 课后作业:模块16-17页

激趣点设计

①明确研究对象,激发学习热情

②引导学生共同学习,积极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注意细节,掌握解决含有倒数的三个物理量的比值的求解。

活动与探究:要求学生完成第2题的求解过程,独立完成,体会成功。 ③温故知新,激发和维护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④亲身体会齿轮传动,动手解决第4题 ⑤总结习题5,从刻板的习题走进日常生活

四、学习品质砺炼方法与措施

1、布置课前预习,让学生通过做题,发现自己的不足,渴望解决问题,求得正确的方法

2、课堂引导学生逐步适应解决物理问题所必须的数学方法,从实践经验上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3、课后限量作业,鼓励学生讨论研究,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五、目标达成情况(教学反思)

1、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完成情况

2、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情况

3、激趣的效能

本节内容知识点的落实是重点,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不同类型问题的解题方法。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逐步形成归纳、总结能力。

①充分发挥物理学科的特点,因陋就简,让复杂的问题形象生动起来。

②注意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积极参与问题解决,理论联系实际,逐渐培养用物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是人教版化学新教材“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中“科学视野”栏目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为了开拓学生视野,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设置的。对于此类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作机动处理,因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把它放弃或只作为学生课后阅读。我认为应根据各校学生的实际状况,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生活实例和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查阅有关资料,真正感悟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的存在及其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同时要把握好难度,体现新教材的教学要求。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精髓所在。 第三节化学键 从容说课

初中化学中介绍了离子的概念,学生知道Na+和Cl—由于静电作用结合成化合物NaCl,又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和离子构成的,但并没有涉及到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以及化学键的概念。本节的化学键内容,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

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应低起点,小台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关于离子键的教学设计可按照:提出问题→实验(钠和氯气的反应)→进行表征性抽象→再进行原理性抽象→得出结论(离子键的定义)→离子键的形成条件→离子键的实质→构成离子键的粒子的特点→离子化合物的概念→实例→反思与评价程序进行教学。关于共价键的教学设计可按照:复习离子键及氢气和氯气的反应→提出新问题(氯化氢的形成原因?)→原理性抽象→得出结论(共价键的定义)→共价键的形成条件→构成共价键的粒子的特点→共价键的实质→共价化合物的概念→共价键的种类(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辨析→归纳总结出化学键的定义→化学反应的实质→教学评价程序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内容是离子键。重点是对离子键概念的理解及电子式的书写方法。由于离子键的概念比较抽象,用电脑演示离子键形成的过程并设计成动画,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还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的形成及概念。在电子式的学习里,学生最易犯的是眼高手低的毛病,为了加深学生对错误的认识,课堂上用了欲擒故纵的方法,即先用电子式表示出AB型(如NaCl)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却并未讲出书写重点,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A2B及AB2型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此时再指出错误所在。这样,学生听起课来十分专心,印象也深。最后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错误所在,总结出书写时的注意事项,从而得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部分内容;共价键。补充了H2在Cl2中燃烧的实验,一是和前面所学卤族元素中H2与Cl2在光照条件下的反应相对照,扩充学生的知识;二是学生在初中就知道氯化氢是共价化合物。通过形象的实验,以激起他们探究氯化氢分子是怎样形成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共价键形成的实质。由于氯气与氯化氢均为大气污染物,所以采取了用电脑演示的方法。在后面共价键的讲解中,用了拟人法,以集中学生精力,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共价键形成的实质。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们练习了多种类型(如单质、AB型、AB

2、AB

3、AB4)的电子式的写法,并向学生介绍了一些常见物质(如Na2O

2、H2O

2、NaOH、NH4Cl)的电子式的写法,以拓宽学生的视野。然后由H2和HCl都是由共价键构成的,这两种物质中的共价键是否相同这个问题引入极性键与非极性键教学。在学生深入理解了离子键和共价键的知识后,很自然地引出了化学键的概念,以及化学反应过程的本质。最后以共价键和离子键的比较作结,以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以进一步深化。 本节教学重点

1.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 2.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 3.化学键的概念 4.化学反应的实质。 本节教学难点 1.化学键的概念

2.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3.化学反应的实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三节化学键(3)

预习导航:阅读教材第23-24页

三、化学键

1、定义

存在:实质:

对物质性质影响:成键粒子:

2、分类

讨论:从化学键观点认识化学反应本质?

1、为什么许多物质参与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能量(如加热、通电或点燃)驱动?

2、物质构成的进一步研究—原子之间是如何作用构成物质的? (l)氯化钠形成过程(2)氯化氢分子形成过程

3、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四、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1、分子间作用力 (l)定义:

(2)分子间作用力与化学键比较 (3)存在

2、氢键

【独立思考1】

写出水分子的电子式______

,其中氢原子吸引电子能力比氧原子____,(填“大”或“小”),氢与氧之间的电子对偏向____原子,此时氢原子几乎变成了________,与此时的氧原子产生了相互作用,此作用称为_________。

氢键的实质是_______

,形成氢键的物质为________

,如果升高温度,分子晶体变成气态时,氢键_____(填“能”或“不能”)被破坏。 【独立思考2】w.w.w.k.s.5.u.c.o.m (1)通过图片上各族元素氢化物的熔、沸点的变化规律,哪些物质的熔、沸点出现了反常?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对比,请你分析出现反常现象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析碳族元素氢化物的变化规律是否也有反常现象?___________ 独立作业:

比较下列熔、沸点高低并且说明原因。

(1) H2O和H2S____原因________

(2) HF和HCl____原因________ (3) NH3和PH3____原因________

(4) CH4和CCl4____原因______ 高一第一章第3节《化学键》达标演练 (分值:100分;时间:1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题6分,共36分)

1.关于化学键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离子化合物一定含共价键

B.共价化合物可能含离子键 C.离子化合物中只含离子键

D.共价化合物中不含离子键 2.下列电子式中错误的是

A. Na+

B.

C.

D. 3.下列各组中的元素,能形成离子键的是

A.C ,O

B.P ,Cl

C.Na ,K

D.K ,I 4.下列化合物中只有共价键的是

A.Na202

B.NH3

C.KOH

D.CaCl2 5.下列各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 A. H2O

B.

BF3

C.CCl4

D.

PCl5 6.最近,科学研制得一种新的分子,它具有空心的类似足球状结构, 化学式为C6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60中只有共价键

B.C60和金刚石不是同素异形体 C. C60中含离子键

D.C60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

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每空3分,共64分)

1、.

称为离子键,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该类化合物由活泼金属元素形成的离子和活泼非金属元素形成的离子构成。

2、原子间通过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由共价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该类化合物由元素组成,该类化合物 由构成。

3、分类

化学键

4、化学反应的实质:旧化学键的和新化学键的。

5、Na2O2中含有的化学键有;NH4NO3中含有的化学键有

6、CaF2的形成过程用电子式表示为;

NH3的形成过程用电子式表示为。

7、含有10个电子的粒子: 原子;

离子

; 分子

高一第一章第3节《化学键》达标演练参考答案 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题6分,共36分) 1D; 2C; 3D; 4B; 5C;6A。

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每空3分,共64分)

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离子化合物;阳离子;阴离子。 共用电子对;共价化合物;不同种非金属;分子。 (略)

断裂;形成。 离子键和非极性共价键;离子键和极性共价键。 (略)

Ne ; N3-、O2-、F-、Na+、Mg2+、Al3+、NH4+、H3O+ 、OH-;

CH4、NH3、H2O、HF 。

高一第一章第3节《化学键》达标演练参考答案 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题6分,共36分) 1D; 2C; 3D; 4B; 5C;6A。

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每空3分,共64分)

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离子化合物;阳离子;阴离子。 共用电子对;共价化合物;不同种非金属;分子。 (略)

断裂;形成。

离子键和非极性共价键;离子键和极性共价键。 (略)

Ne ; N3-、O2-、F-、Na+、Mg2+、Al3+、NH4+、H3O+

CH4、NH3、H2O、HF 。

、OH-;

推荐第5篇:高中政治“213”高效课堂习题课教学模式

高中政治“213”高效课堂习题课教学模式

习题课是以习题教学为中心的课型。习题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知识的落实、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个环节。根据“213”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结合我校实际,初步拟定习题课教学流程如下:

课前预习,自主探究:以导学案为依托 1.导学案的编写

导学案的编写要遵循以问题为线索的原则。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导学案中必须重点设计好以下几个部分:

①学习目标

教师需面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准确地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学习目标既不能过低,使学生达不到基本的学习要求,又不能过高,造成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也很难达到;数量也不能过多,一般以3-4个为宜,不能太多。教师可在目标中将学生自学中会涉及的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作出标注,以便引起学生高度重视。

对于常规班学生,教师可以对本堂课的学习提出A、B、C三个层次的学习目标,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自主选择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目标。

②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导学案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③学习小结

导学案上最后一个问题一定设计为本节知识的体系建构。按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出知识线索,具体的知识点要尽可能留空由学生来填。与其他章节知识联系紧密的,在归纳出本节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要体现与其他章节等知识的联系。

④习题检测

具体要求是:

a、题型要多样。量要适中,不能太多,以25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

b、紧扣考点,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

c、难度适中,即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

d、规定完成时间,要求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e、注重及时反馈矫正,学困生要及时辅导跟进。 2.导学案的使用 ①教师必须在实施课堂教学的前一天将“导学案”发给学生;

②学生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本预习。所有同学必须自行解决“导学案”中基础题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做提高题,碰到生疏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

③独立完成达标检测题,对于做错的问题要力争弄懂及时订正。典型问题加以收集整理;

④教师可根据需要抽批或全批“导学案”,了解学情,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

课堂探究 ,合作交流:以小组为单位

1、自主纠错(10分钟)

①公布答案:教师在课前把导学案交给学科代表发给学生,公示答案,以便学生订正。 ②总体分析(3分钟):教师简要总结导学案中习题完成的总体情况,对存在的普遍性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对于此次习题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进行简单说明,对重点知识简单回顾和总结。

③自主纠错(7分钟):让学生针对自己导学案中出现的错误进行自我纠正,分析出错的原因以及今后要注意的方面。

注意事项:自主纠错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此阶段中不允许学生进行交流,只准独立思考,进行独立的个体学习探究。

2、合作交流(15分钟)

合作交流就是让学生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寻求其他同学的帮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合作交流可分为两种形式:小组交流与班级交流。

④小组交流(10分钟):学生在自主纠错的基础上,针对自己改错的收获、感想、体会,特别是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在自己的学习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要深入小组了解情况,进行指导。

⑤班级交流(5分钟):教师在学生进行了小组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交流的主要内容是本组同学的改错收获和不能解决的问题,其它小组成员在听取别的小组同学的交流后,可以随时谈自己的看法、意见和建议,教师也要不失时机的进行指导和点拨。

注意事项:

a.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驾驭课堂,而不是听之任之,搞成信马由缰的自由课堂。

b.在班级交流环节中,如果学生的答案不完整,教师不能急于评价和补充,应再鼓励其他学生发表见解,以养成学生注意倾听、总结、补充的习惯和能力。

3、点拨拓展(15分钟) ⑥教师精讲(8分钟):教师在学生自主纠错、合作交流的基础上精讲习题、点拨提高。

精讲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a.点拨:在学生有疑点的地方,教师可让已经解决问题的小组作一次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讲解,教师补充点拨,这也可以说是讨论交流的继续。

b.精讲: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快速确定讲的内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并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构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⑦课时检测(6分钟):针对有代表性的共性题设计相应的变式练习。以练促思,以练促改,练中悟法。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方法、思路、规律。课堂中的重点习题,要研讨解法与思维方法,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对题目进行变式训练与归类比较。 ⑧课后巩固(1分钟):教师根据本堂讲评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分层次布置作业,指导A类学生进行适当拓展、B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C类学生进行错题重做。

注意事项:

a.精讲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必讲,学生容易忽视的必讲,学生容易错的必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自学能学会的不讲,教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

b.教师重点讲解的是方法和规律; c.学生必须在笔记上记录

d.课后作业要有针对性,少而精。

推荐第6篇: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案例

【学生情况分析】

1、认知起点:高一学生思想活跃,学习过程中他们比较乐于参与,积极发言,有探究精神和活动实践能力,但只能简单对社会上发生的事件进行分析,没能形成较为完善的认知结构。

2、学习兴趣:①对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有了解的兴趣;②对社会中发生的事件有探索的欲望;③对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应用有认识的兴趣;④对通过活动的方式来获取知识有参与的兴趣。

3、学习障碍:①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健全;②科学的思维方法的欠缺。③过分依赖多媒体信息,没能形成自我认识

4、学习难度:①情感的升华;②实际生活中的践行。 【教学策略设计】

1、教育理念:\"教材向生活的回归\",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要到生活中去体会,去体验,去拓展。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联系实际生活感知、思考。

2、教学原则:坚持启发性、直观性、理论联系实际、知识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3、教学方法:探究分析法:教师引导,层层剖析,淡化结论,注重参与,强调过程。【教学目标解析】

1、知识与技能

知识目标:明确我国政府的性质和主要职能,理解从本质上看,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职能都是一种\"管理\"的职能,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的职能正从管理向服务过渡。同时,让学生能够对我国政府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公共服务的管理予以评判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政府职能的学习,结合实际生活中政府为民服务的实例,感受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利用实例引导法、讨论法、图示法、讲授法相结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政府面对困难和挑战所做出的果断决策,感受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作出了解政府、相信政府、支持政府和监督政府的价值选择。并积极寻求政府的帮助,培育现代公民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政府的性质、职能及处理人民与政府的关系 (2)教学难点:评价我国政府部门履行职能的效果 【教具】:黑板、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在讲解新课之前,请你们请看屏幕的视频展示,思考这段视频说明了什么问题?(温家宝总理视察和指导灾区抢险救灾工作) 学生答

教师总结:道理很简单,总理代表了政府,政府应该本着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开展各项管理工作,这是政府认真履行职能的表现。那么,政府的职能包括哪些内容,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与政府的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的新内容,政府的职能:管理和服务。(板书) 第二:讲授新课

教师:首先,我们要了解政府职能指的是什么?

教师: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阶级社会管理中的功能,是国家活动的基本任务和目的。通俗来讲,就是政府在管理工作中发挥的作用。那么,这些作用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

一、履行政府职能的依据(板书)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联系《政治常识》第一单元的知识回答。 屏幕展示。(国家性质、政府性质和政府职能的关系) 教师分析

教师:接下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政府的这四个职能 教师:政府的主要职能(板书) 教师:在这四种职能中,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是前提。为什么呢?请同学们看此职能的内容。

从内容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个职能的履行主要是为了国家更好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为此,国家必须处理好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教师:在政治常识第一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最大的特点是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为的是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教师:对此,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你认为在哪些事情的处理上政府很好的履行了以上职能。 学生答

(参考例子:3.14西藏的打砸抢烧事件中,藏独分子企图通过极端的方式达到分裂祖国的目的,对于这种不法行为国家予与了打击;与此类似的还有政府对\"台独\"言论的回应、打击\"东突\"恐怖分子等行为,这有利于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有利于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除此之外,打击\"两抢\"也是此职能的表现。)

过渡:同学们,一个国家的发展,是不是只要有一个稳定、和谐的政治环境就可以了? 生答

教师: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经济的发展。为此,政府必须履行好经济建设的职能。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二个知识内容。(板书)教师:政府要切实履行好经济建设的职能,就必须了解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

请问同学们,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学生答

教师: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解决这个矛盾的主要途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政府为了保障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在履行经济职能时政府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教师:展示幻灯片

教师:政府在经济职能中有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 教师:我们首先来了解经济调节的内容。 (1)经济调节

教师:经济调节职能在《经济生活》中主要表现为宏观调控。

教师在这里引导学生复习下列问题:①宏观调控的原因是什么?(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为弥补市场自身的弱点和缺陷)、②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什么?(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③宏观调控的手段有哪些?(经济、法律、行政手段) 教师:政府通过宏观调控的调节保证经济正常运行。在经济手段中,国家通常会利用价格、利率、税收等方式调节经济。请同学透视2008年中国经济的\"五大取向\",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分析国家在哪个\"取向\"中体现了经济调节,是怎样体现经济调节的。 教师总结:正是因为有了政府的宏观调控,才保证了我国经济持续的发展势头。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把目光转回海南省,今年是我省建省20周年,在这20年里,我省经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请你们谈谈,我省政府在哪些政策的实施上体现了经济调节的职能。

生:参阅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回答。

过渡:我们也必须看到,我省经济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但是,经济发展的速度越快,出现的问题也就越多。所以,政府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做好市场监管的工作。这是政府履行经济职能的第二个方面的表现。 (2)市场监管

教师:政府的对市场的监管主要表现在打击假冒伪劣、打击地方保护和垄断,这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 ,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教师问:省政府在哪些工作的开展中体现了市场监管的作用呢?

学生举例说明(对淫秽光碟、制假药、卖假药行为的查处,对大润发商场擅自提高猪肉价格的行为给予警告和罚款等等)

教师:除此之外,政府在履行经济职能时还要做好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工作。 (3)社会管理

教师:社会管理职能主要是指维护社会安全秩序。依法惩处各种犯罪活动;妥善处理突发性、群体性事件;解决好各种利益矛盾和纠纷;在安全生产方面实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等等。 (4)公共服务

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经济性的公共服务主要表现为哪些方面? 教师:经济性的公共服务主要有五表现:

第一,政府通过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为全社会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第

二、提出科学的中长期规划,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经济社会发展预测;第三,政府通过严格规范的市场监管,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保持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第四经济信息是最重要的经济性公共服务,政府要及时、公开地向全社会提供经济信息和市场信息;第五,政府要为全社会提供水、电、气、交通等最基本的基础设施。

过渡:这是我们对文化职能内涵的剖析。在当今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职能的履行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如何营造一个适合国家快速发展的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最后一个职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师:为什么政府把这些内容作为公共服务的内容呢?道理很简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可是,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严重,人民的贫富差距过大,人口素质偏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此,为了给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环境,政府必须认真履行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第三:课堂小结

师:以上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全部知识内容。下面我们把今天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请看屏幕。 评价与反思: 值得学习的方面:

(1)能充分利用本地区资源,做到学以致用。教师利用海口市玉沙村的改造、农村医疗工作的顺利推行等本地信息,提高了学生对本地区的关注程度,从而进一步了解本课内容。 (2)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和课堂发言,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课堂教学生动,对观点也把握得透彻。本节课有较多的知识讨论点,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参与讨论或发言,学生的学习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师生之间形成一种互动的关系,师生双方在表达与倾听中共同分享对方的经验和体验,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推荐第7篇:高中政治教案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3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发表见解

教师引导:在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除去按劳分配之外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到底还有哪些?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为什么在我国存在多种分配方式?这些问题,我们将通过下面内容的学习来了解。

(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教师活动:为什么我国所有制结构和我国的分配制度有相同的地方?都以某某为主,多种并存?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有什么内在联系?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

这种分配方式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必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也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公有制是主体,在公有制经济中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但在其他多种非公有制经济中,就不能按劳分配,而只能采取其他非按劳分配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2)多种分配方式的主要形式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在这里劳动者充当了什么角色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发表见解: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付出劳动、

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

按生产要素分配

就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受益分配。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4页漫画与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发表见解

教师点评:参与受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要做到能分清一种分配属于哪种要素的收入。

教师活动:在我国为什么允许这些要素参与分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什么重要作用?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结论

(3)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法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七十五条 公民的个人财产,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公民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破坏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冻结、没收。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四条 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 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三)课堂总结、点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也有重要的意义。

★课余作业 组织学生撰写社会调查报告,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里的收入情况,分清哪些收入是按劳分配所得,哪些是非按劳分配收入,并进一步分析现在的收入形式与以前相比有哪些变化,这种变化给家庭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内容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内容,在学习中应该多引入日常生产、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实例,让学生去深刻理解这些知识,并能够从自己的实践中理解、把握我国分配政策的合理性。

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全章概述

社会生活中,无论是百姓生活保障,还是国家的政治活动,经济文化建设,都需要依靠国家提供的财力,因此,国家必须直接掌握一定的收入。国家的收入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国家收入的分配使用有什么作用?这是本课要向大家介绍的有关国家收入分配方面的知识。

8.1 国家财政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财政、预算、决算、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含义,我国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种类。

2、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如何正确使用财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

3、运用财政图表、数字分析领会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辨证的、全面的认识问题的能力,针对事实说明问题的能力,正确分析、观察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增强学生国家观念,教育学生关心支持财政工作,以国家利益、经济建设为重。

★教学重点、难点 财政支出问题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财政收支平衡

★教学方法 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9页“上海徐家汇地铁战”材料,议论材料提出的三个问题。 学生活动:讨论问题,在教师引导下明确:地铁耗资巨大,只能有国家出资兴办,国家必须有一定的收入,才能保证其各项职能的顺利实施。

(二)进行新课

财政收入

1、什么是财政

教师活动:讲解引导财政的含义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从这一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到,财政的实质就是国家在社会范围内获得国家收入,并将它集中性分配使用。

(2)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

教师活动:请大家想一想,财政实施过程中首先需要做什么工作?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制定收入、支出计划。

教师点评: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叫做国家预算。 上一年度的财政实际执行情况,叫做国家决算。

国家就是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这两个方面,参与社会分配,实现国家职能的。

2、财政收入的渠道

教师活动:财政收入就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0页,想一想,利财政收入有哪些具体渠道?什么是主要的财政来源?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四大渠道,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 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教师活动:根据财政收入的来源,同学们主要有哪些因素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发表见解

教师总结: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有很多,

但主要是两个方面: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这是基础性的因素。因为国家收入主要依靠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壮大,税收、利润才有保证,没有经济的增长,就不会有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因此,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收入的关系,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

第二,分配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创造的总财富是一定的,国家要的多,企业和个人的分配收入就减少;反之,企业和个人要的多,国家收入就减少。它们是彼此消长的关系。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就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1页彩图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发表见解

教师引导:这里面基础工程属于经济建设支出,治理环境、兴建体育馆、奥运举办费用等属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

财政支出的分类

按财政支出的用途,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五大类型。

(1)经济建设支出

经济建设支出占据财政支出的首位。在全部经济建设支出中, 基本建设和支持农业的支出占绝大多数,反映了国家财政参与经济建设的重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72页财政在经济建设方面支出图表,并列举国家经济建设方面的重大投入项目,了解我国财政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作用。

学生活动:积极发言。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等等。

(2)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

主要包括这些单位的人员经费支出, 设备购置、维护及公务费用支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72页财政在科教文卫方面支出图表,并思考回答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发表见解。

图表说明科教文卫方面的支出逐年增加,但所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有所下降。

(3)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是指用于政府机关、司法部门、驻外机构、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国防科研方面的支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73页财政在行政管理和国防方面支出图表,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发表见解。

图表说明行政管理方面的支出稳中有增,但国防建设方面的支出稳中有所下降。

(4)社会保障支出 是指国家财政为公民提供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的各种费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73页相关链接,并了解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的内容。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

(5)债务支出

用于偿还国家各种债务本息方面的支出。

教师点评:注意国家财政发行债券、向金融机构借款,形成财政收入, 偿还这些债务属于财政支出。 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

(1)财政收支的三种情况:收大于支,支大于收,收支相等。

在财政预算、决算中,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状态,表明国家筹集的资金得到充分利用。但收支平衡是在动态中实现的,由于具体条件不断变化,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

(2)财政收支平衡

是指当年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 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3)财政赤字

是指当年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赤字意味着要靠借债过日子,有可能导致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平衡,引发通货膨胀。必须把财政赤字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思考教材75页虚框内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积极发言

教师点评:发行国债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扩大政府投资,刺激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国债发行规模过大,会增加政府还债负担,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在经济生活中,国家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收入支出控制经济运行。当经济增长缓慢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以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当经济发展过热时,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以抑制社会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

三、财政的巨大作用 集中力量办大事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下列材料

材料一:三峡工程静态总投资(未含物价上涨及施工期贷款利息),按1993年5月末价格计算,为900.9亿元人民币。其中枢纽工程投资500.9亿元,水库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费用400 亿元。三峡工程施工期17年,全部完建约需20年,第11年(2003年)开始发电受益,后期工程投资较易解决,因此,工程投资的关键是发电前11年的资金,按1993年5月末价格计约650亿元。

材料二:总投资超过1400亿元的西气东输工程是中国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于2002年7月4日全线开工。沿线经过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十个省(区、市)。东段运营一年来,已累计向下游四省一市21家用户供气超过7亿立方米。按照部署,工程将于2005年1月1日实现全线商业供气。

材料三:南水北调工程堪称世纪工程,该项工程通过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联通,逐步形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工程总投资近5000亿元,不仅是我国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也将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实施东线和中线第一期工程的静态总投资为1548亿元人民币,其中主体工程投资1240亿元,配套工程投资3808亿元。

请结合教材神舟五号、青藏铁路等材料,讨论它们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发表见解

教师点评:国家通过财政支出,调节资源配置,集中财力办大事,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等。

可见,国家财政在社会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集中力量搞好基础设施、基础工业、高科技研究开发

这些行业是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资金投入大、建设工期长,技术要求高,风险大,利润少。一般来说都是通过国家财政力量来兴办,从而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2、国家通过财政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国家通过财政支出的数量、方向结构的控制和调整,促进供求平衡和经济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发展。如青藏铁路、三峡工程、西气东输等等,既使西部地区的丰富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又改善了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改变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促进了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3、国家财政促进教科文卫事业发展

大家知道,经济发展要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科文卫事业的发展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这些部门不能直接创造财富,只能靠国家财力取得发展。

教师活动:请看教材7

6、77页材料,联系神州五号、承办2008年奥运会材料, 说明国家财政发挥了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发表见解

教师总结:促进教科文卫事业发展 ,保障人民生活

教师活动:请学生阅读教材77-78页内容,并思考国家财政是从哪些方面为人民生活提供保障的?。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发表见解

教师点拨:

巩固国家政权,保证人民稳定的社会环境, 如国防建设、维护社会治安、社会秩序,协调社会矛盾等等。 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创造安宁、和谐的生活环境

如加强全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措施,建立新型的医疗合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解决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等等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如提高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待遇,提高下岗职工生活保障标准,逐步取消农业税,多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等等。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国家收入与分配的有关知识,知道了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国家是通过财政预算和国家决算参与社会分配的,知道了财政收支的具体途径和用途,以及要保持财政收支平衡等常识。这对于我们在经济生活中正确地理解国家用财政手段调控经济、管理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将有重大指导作用。

★课余作业 讨论:

财政收入增加,有利于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因此,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相对学生生活实际来讲,有一定的抽象性,在学习中应该多引入日常生产、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财政活动实例,让学生去深刻理解这些知识,并能够从自己的实践中理解、把握国家财政的实质。

★课余作业

讨论:联系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讨论国家财政对国家、社会、公民个人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在学习中应该多引入日常生产、

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财政活动实例,让学生去深刻理解、把握国家财政的作用。

8.2

征税和纳税

全章概述

税收世组织国家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与每一个人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了解税收和税法,认识依法纳税的必要性,有助于我们增强权利义务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本课要向大家介绍有关国家税收方面的知识,让大家更深刻的理解财政,认识个人在社会分配中的地位。

本课分为2个框题

一、税收及其种类

二、依法纳税

新课标基本要求

分析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等重要税种;知道征收个人所得税对调节个人收入具有重要作用;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偷税、欠税、骗税、抗税是违法行为。

新课程学习

税收及其种类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税收、税收的基本特点、增值税、个人所得税。

2、理解税收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辨别比较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增强学生国家观念,教育学生懂得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是爱国的具体表现,偷税等行为是违法的,可耻的。

★教学重点、难点

税收的含义

税收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

★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为主,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忆第八课财政收入的组成,说明财政收入由哪四部分组成,其中最主要的来源是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回答问题:财政收入由税、利、债、费四部分组成,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教师引导: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可见税收对国家财政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税收的有关知识。

(二)进行新课

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1、什么是税收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9页虚框内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积极思考

教师点拨:从税字的构成上可以看出,古代的税就是送给国家的农产品,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税收的共同点就在于,都是交给国家的财富。请大家想一想,交给国家的税收财富有没有直接的补偿?国家凭什么让人们不得不交这部分财富?国家收取的这些财富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税收是没有直接补偿的,但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各项职能,国家必须收取一部分社会财富,形成国家财政收入。为此,国家依靠政权的力量,强制收取这部分收入。(归纳出税收的本质)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有国就有税,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源泉。 从税收的含义中我们可以想到,税收应该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2、税收的特点

(1)强制性。请大家想一想,没有政权力量作后盾,强制人们缴纳,能不能获得?

学生活动:积极回答问题。不能。

教师点评:强制性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主要标志。请看教材80页“相关链接”,了解一下我国税法的有关规定。

(2)无偿性。国家取得税收收入,不需要偿还纳税人,纳税人也不能提出回报要求。

(3)固定性。税收是无偿的、强制的,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社会矛盾,因此,国家征税之前必须依法律形式,规定好征税对象和税收数额之间的比例,不能随意变动、征收。当然,国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税收政策。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80页虚框内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税收的这三个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请大家阅读教材80页内容,看看能否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

教师点评:无偿性要求必须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强制性、无偿性决定了必须具有固定性。

二、我国税收的种类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想一想,你知道我国有哪些具体税收项目?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积极发言

教师总结:农业税、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关税等等。根据税收的征税对象,目前我国的税收分为五大类,共20多种。请大家看教材80页“名词点击”,了解一下五大类税收的特点,看看它们都是针对什么对象征收的。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思考。

教师活动:在这些税收种类中,影响最大的是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 下面我们重点学习一下这两种税收。

1、增值税

增值税属于流转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税收。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其基本税率是17% 计税方法:增值税=商品销售额×税率-上一环节已缴税金 请大家看教材82页,增值税计算题,并回答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教师点拨:服装厂应缴纳的增值税=15000×17%-1445=1105元;或者=(15000-8500)×17%=1105元。织布厂缴纳的增值税由产品使用者――服装厂直接负担。由此可见,增值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产品销售价-原材料价)为征税对象的,它的直接负担者是下一环节的购买者。如织布厂的布的增值税由服装厂负担,服装厂的服装的增值税由百货商场负担。

教师活动:同学们想一想,这样缴税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点拨: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防止前一环节企业偷漏税,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有利于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2、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额征收的税收。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不在我国境内居住和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请大家看教材82-83页“相关链接”及有关图表,了解个人所得税有关征税项目、发展情况和计税办法。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近二十多年来,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发展迅速,这也反映了我国经济水平、人民生活收入有了较大提高。与增值税的计税方法不同,个人所得税采用累进税率的计税办法, 就是个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纳税人个人收入越多,缴纳个人所得税越多。这一特点从教材83页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上可以看出。

教师点拨: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办法是分段计算的,个人收入800元以内不计税,多余800元以上部分,按不同税率分段计税。请同学们计算教材所列题目。

学生活动:计算。应税所得额:4000元;不超过500元部分:25元;500――2000元部分:150元;2000――4000元部分:300元;累计所得税:475元 教师活动:同学们想一想,这样计算个人所得税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点拨: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税收的有关知识,知道了税收的特点和种类,重点介绍乐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知道了它们的征税对象和计税方法。这对于我们在经济生活中正确地理解国家税收政策和税收意义,将有重大指导作用。 ★课余作业

简述税收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相对学生生活实际来讲,有一定的抽象性,在学习中应该多引入日常生产、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税收实例,让学生去深刻理解这些知识,并能够从自己的实践中理解、把握国家财政的实质。

推荐第8篇:物理动能定理习题课教案

物理-动能定理习题课教案

篇1:动能和动能定理复习课教案

功、动能和动能定理复习课教案

授课班级 k一5授课老师杨再英

★学情分析

随着对物理学习的深入,学生刚入学时对物理的新鲜感正被逐渐繁难的物理知识带来的压力所取代,许多学生学习劲头有所下降,出现了一个低谷。他们对于物理学的基本轮廓及研究过程和方法可以说是空的,特别是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停留在以记忆为主的模式上,想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入门较为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习方法论引导,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别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老师更加应该注重方法加以引导理解。另外在物理的课堂教学中应加强作业及解题格式的规范,还应该在教学中漫漫渗透物理思维方法的培养。

★复习要求

1、掌握动能的表达式。

2、掌握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3、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分析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活动:通过新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了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也

知道物体的动能应该怎样表达,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的动能之间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这些问题。

(二)进行复习课

教师活动: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还知道动能表达式吗? 学生活动:思考后回答Ek?12mv 2 教师活动:动能是矢量还是标量?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是什么?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 1970年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质量为173kg,运动速度为7200m/s,它的动能是多大?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并计算卫星的动能。

点评:通过计算卫星的动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动能这个概念在生活、科研中的实际应用。促进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

2、动能定理

教师活动:直接给出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有了动能的表达式后,前面我们推出的W?112mv2?mv12,就可以写成 22 W?Ek2?Ek1 其中Ek2表示一个过程的末动能121mv2,Ek1表示一个过程的初动能mv12。 22 上式表明,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作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

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能定理。

提出问题:(1)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动能定理中的W表示什么意义?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2)动能定理,我们实在物体受恒力作用且作直

线运动的情况下推出的。动能定理是否可以应用于变力作功或物体作曲线运

动的情况,该怎样理解?

教师活动:投影例题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解决。

学生活动:学生讲解自己的解答,并相互讨论;教师帮助学生总结用动能定理解题的要

点、步骤,体会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

1、动能定理不涉及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用它来处理问题要比牛顿

定律方便.

2、用动能定理解题,必须明确初末动能,要分析受力及外力做的总功.

3、要注意:当合力对物体做正功时,末动能大于初动能,动能增加;当合

力对物体做负功时,末动能小于初动能,动能减小。

点评:通过分析实例,培养学生进行情景分析,加深对规律的理解能力,加强物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

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 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教师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教学体会

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课后反思

功、动能和动能定理学案

一、动能

1.定义式:

2.动能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一种形式的能,它是标量.

二、动能定理

1.表达式:

2.意义:表示合力功与动能改变的对应关系. 3.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基本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单体也可以是一个系统. (2)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是否是求解“力、位移与速率关系”问题. (3)若是,根据W合=Ek2-Ek1列式求解. 与牛顿定律观点比较,动能定理只需考查一个物体运动过程的始末两个状态有关物理量的关系,对过程的细节不予细究,这正是它的方便之处;动能定理还可求解变力做功的问题.习题1、1970年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质量为173kg,运动速度为7200m/s,它的动能是多大?

3习题

2、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m=5×10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的路程为s =5.3 2×10m时,达到起飞的速度v =60m/s,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量的0.02倍(k=0.02),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

习题

3、

将质量m=2kg的一块石头从离地面H=2m高处由静止开始释放,落入泥潭并

2陷入泥中h=5cm深处,不计空气阻力,求泥对石头的平均阻力。(g取10m/s)

习题

4、

在h高处,以初速度v0向水平方向抛出一个小球,不计空气阻

2-7-2 力,求小球着地时速度大小。

习题

5、如图4所示,AB为1/4圆弧轨道,半径为R=0.8m,BC是水平轨道,长S=3m,BC处的摩擦系数为μ=1/15,今有质量m=1kg的物体,自A点从静止起下滑到C点刚好停止。求物体在轨道AB段所受的阻力对物体做的功。

篇2: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9讲《动能定理》(一)教案(含答案) 9 动能定理

(一)

题一:一汽车起动后沿水平公路匀加速行驶,速度达到 vm 后关闭发动机,滑行一段时间后停

止运动,其 v—t 图象如图所示。设行驶中发动机的牵引力大小为 F,

摩擦阻力大小为 f,牵引力做的功为 W1 ,克服摩擦阻力做的功为 W2 ,v m 则(

A.F:f =4:1 B.F:f =3:1 C.W1:W2=4:1D.W1:W2=1:1 题二:在水平面上,一物体在水平力 F 作用下运动,其水平力随时间

t 变化的图象及物体运动的 v—t 图象如图所示。由两个图象可知,10 s 内 ()

A.水平力F做的功为40 J B.物体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40 J C.摩擦力做的功为-40 J D.合力功为0 题三:用平行于斜面的力,使静止的物体在倾角为 ?的斜面上,由底端向顶端做匀加速运动,当物体

运动到斜面中点时,撤去外力,物体刚好到达顶点,如果斜面是光滑的,则外力的大小为()

A.1.5mg sin?B.2mg sin? C.2mg(1+sin?)D.2mg(1-sin?)

题四:在水平桌面左端放置一小物体,质量为1 kg,桌面摩擦系

数为0.5,在与水平方向成37°角的恒力F = 10 N作用下沿直线向右端滑行,已知桌面长度为22 cm,则要将小物体运到桌面的

2右端,力F至少要做多少功?(取g=10 m/s,sin37°=0.6,cos37°=0.8)

题五:在“极限”运动会中,有一个在钢索桥上的比赛项目。

如图所示,总长为L的均匀粗钢丝绳固定在等高的A、B处,钢

丝绳最低点与固定点A、B的高度差为H,动滑轮起点在A处,

并可沿钢丝绳滑动,钢丝绳最低点距离水面也为H。若质量为m的人抓住滑轮下方的挂钩由A点静止滑下,最远能到达右侧C 点,C、B间钢丝绳相距为L??LH,高度差为h?。参赛者在103运动过程中视为质点,滑轮受到的阻力大小可认为不变,且克服阻力所做的功与滑过的路程成正比,不计参赛者在运动中受到的空气阻力、滑轮(含挂钩)的质量和大小,不考虑钢索桥

的摆动及形变。重力加速度为g。求: (1)滑轮受到的阻力大小; (2)若参赛者不依靠外界帮助要到达B点,则人在A点处抓住挂钩时至少应该具有的初动能。

第9讲 动能定理

(一)

题一:AD 题二:ABCD 题三:B 题四:0.8 J 题五:(1)Ff?Ek0?10mgH 2710mgh (2)9L 篇3:动能定理习题课【高中物理】

动能定理习题课

一、教学目的:

1.复习掌握动能定理的内容。

2.灵活运用动能定理处理多过程问题。

3.利用动能定律求变力的功。

二、重点难点:

1.物理过程的分析。

2.物体受力情况分析及各力做功情况分析。

三、教学方法:

练习、讨论、讲授

四、教具

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乒乓球在与地面反复的碰撞过程中,所通过的总路程如何计算最方便呢?这个问题虽然用牛顿定律结合运动学公式可以解决,但过程较复杂。

我们在踢足球时,如何求解踢球过程中,我们的脚对足球所做的功呢?人的脚在与足球接触中这个力是变化的,我们无法直接用公式W=Fscosα来计算对足球所做的功。如果能知道力对足球所做的功跟足球动能变化的关系,就能很方便地解决这个问题了。

那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跟物体动能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呢?动能定理就给出了它们之间定量的关系。

提问1:动能定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提问2: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是怎样的?是标量式还是矢量式?

(学生回答:W合=EK2-EK1,是标量式)

提问3:如何理解动能定理?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是怎样的?

(要求学生把上一节课的内容复习一遍)

动能定理可以由牛顿定律推导出来,原则上讲用动能定律能解决物理问题都可以利用牛顿定律解决,但在处理动力学问题中,若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来解,则要分阶段考虑,且必须分别求每个阶段中的加速度和末速度,计算较繁琐。但是,我们用动能定理来解就比较简捷。本节课就研究动能定理解决某些动力学问题的优越性。

(二)进行新课:

1.应用动能定理求变力的功。

例题

1、如图1所示,AB为1/4圆弧轨道,半径为R=0.8m,BC是水平轨道,长S=3m,BC处的摩擦系数为μ=1/15,今有质量m=1kg的物体,自A点从静止起下滑到C点刚好停止。求物体在轨道AB段所受的阻力对物体做的功。

(先让学生自己做一做,然后老师再给予点拔) 图1 AB段的阻力、BC段的摩擦力共三个力做功,WG=mgR,fBC=umg,由于物体在AB段受的

阻力是变力,做的功不能直接求。根据动能定理可知:W外=0,

所以mgR-umgS-WAB=0 即WAB=mgR-umgS=1×10×0.8-1×10×3/15=6(J)

归纳小结:如果我们所研究的问题中有多个力做功,其中只有一个力是变力,其余的都是恒力,而且这些恒力所做的功比较容易计算,研究对象本身的动能增量也比较容易计算时,

用动能定理就可以求出这个变力所做的功。

2.应用动能定理简解多过程问题。

例2:如图2所示,斜面足够长,其倾角为α,

质量为m的滑块,距挡板P为S0,以初速度V0沿斜 P 解析:物体在从A滑到C的过程中,有重力、

图2 面上滑,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滑块所受摩擦力小于滑块沿斜面方向的重力分力,若滑块每次与挡板相碰均无机械能损失,

求:(1)滑块将向上作什么样的运动?

(2)求滑块第一次到最高点时经过的路程?

(3)求滑块在斜面上经过的总路程为多少?

解析:(1)滑块在滑动过程中,要克服摩擦力做功,其机械能不断减少;又因为滑块所受摩擦力小于滑块沿斜面方向的重力分力,所以最终会停在斜面底端。

(2)在整个过程中,受重力、摩擦力和斜面支持力作用,其中支持力不做功。设其经过的总路程为L,对全过程,由动能定理得: mgS0?sin???ngcos??L?0?12mv0 2 得L?mgs0sin?? ?mgcos?12mv0 (3)滑块在斜面上经过的总路程与(2)中所求相同。

思考:

1.若物体初速度方向沿斜面向下,此题应如何解答?()

2.若物体初速度方向向上,滑块所受摩擦力大于滑块沿斜面方向的重力分力,物体运动情况如何变化?

3.若未给定初速度方向,但给定滑块所受摩擦力大于滑块沿斜面方向的重力分力,本题应如何去分析?

强调:答题一定要仔细审题,题中条件变了,物理情景会发生本质变化,对此审题定要慎重!

(三)巩固练习:

从离地面H高处落下一只小球,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所受的空气阻力是它重力的k(k

(1)小球第一次与地面碰撞后,能够反弹起的最大高度是多少?

(2)小球从释放开始,直至停止弹跳为止,所通过的总路程是多少?

思路点拨:先据题意作出过程示意图,分析受力及运动情况,然后据动能定理列方程即可。 略解:(1)设 小球第一次与地面碰撞后,能够反弹起的最大高度是h,则由动能定理得:mg(H-h)-kmg(H+h)=0 (2)设球从释放开始,直至停止弹跳为止,所通过的总路程是S,对全过程由动能定理得mgH-kmgL=0 归纳小结:物体在某个运动过程中包含有几个运动性质不同的小过程(如加速、减速的过程),此时可以分段考虑,也可以对全过程考虑,但如能对整个过程利用动能定理列式则使问题简化。

(四)课堂小结:

(1)应用动能定理求变力的功:如果我们所研究的问题中有多个力做功,其中只有一个力是变力,其余的都是恒力,而且这些恒力所做的功比较容易计算,研究对象本身的动能增量也比较容易计算时,用动能定理就可以求出这个变力所做的功。

(2)应用动能定理简解多过程问题:物体在某个运动过程中包含有几个运动性质不同的小过程(如加速、减速的过程),此时可以分段考虑,也可以对全过程考虑,但如能对整个过程利用动能定理列式则使问题简化。

(五)课外练习:

(1)对放在水平面上的质量为M的物体,施与水平拉力F,使它从静止开始运动时间t后撤去外力F,又经时间t停下来,则:

A.撤去力F的时刻,物体的动量最大;

B.物体受到的阻力大小等于F;

C.物体克服阻力做的功为F2 t2/4M D.F对物体做功的平均功率为F2 t/4M。 图 3 (2) 如图3所示,人拉着绳的一端由A走到B,使质量为m的物体匀速上升,已知A、B两点的水平距离为S,求人对物体做的功?

(3) 如图4所示,,箱高为H,箱中有一竖直的固定杆,

杆长为L(L<H=,它们的总质量为M。另有一个质量为m 的小球穿在杆上,球与杆间有不变的摩擦力,当小球以初速

图4 度V0 从底部向上滑动时,恰好到达箱顶。那么在小球沿杆上升的过程中,箱对水平地面的压力为多大?

m(2gH?V02)(参考答案:1.ACD,2.(3-1)mgS; 3.Mg?) 2L

推荐第9篇:初中物理复习题课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题课教案—二力平衡

[教学目标]

1.掌握什么是平衡状态。

2.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3.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已知平衡状态,求平衡力;已知受平衡力,判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4.能联系实际体会二力平衡在现实中的广泛运用。

[重点和难点]

1.判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

2.区分一对平衡力和相互作用的一对力。

3. 两对平衡力作用下物体平衡,以及三力平衡。

[教具和学具]木板、钩码、滑轮、、细线等。

[课前准备]

1.自主复习知识框架并补充完善,查找自己的问题。

2.完成评价手册二力平衡的习题,并自主的订正。

3.复习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图片引入(2分钟)

1、总结什么是平衡状态

提问:悬浮的直升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提问:打开伞运动一段时间的跳伞运动员在未着地之前可以近似认为什么运动? 小结: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处于什么状态 回答: 静止

回答:匀速直线运动

回答:平衡状态

通过学生的回答,帮助学生回顾什么是平衡状态

二、习题判断平衡状态(5分钟)

例1 下列物体处于平衡的状态的是( d )

a 从树上下落的树叶b 静止在地球上空的人造地球同步卫星

c平直轨道上慢慢停下的火车d沉在水底的石头

下列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d )

a竖直上抛到最高点的小球b荡秋千荡到最高点的同学

c绕圆形花坛匀速跑步的同学d匀速下沉的石块

点评:最高点的小球有一瞬间的静止,但小球只受重力,下一秒小球不再静止。总结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回答为什么选d.

a 运动轨迹不是直线b 相对静止,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

c运动状态发生变化d静止

a

c

d

段时间内保持不变

学生回答: 小球在做减速运动b运动轨迹不是直线 虽然速度不变,但方向在变化 匀速直线运动 通过习题检测学生是否理解什么是平衡状态 通过拓展题让学生理解瞬间静止不能称为平衡状态。平衡状态要在某

三、二力平衡条件(时间3分钟)

提问: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

例3 评价手册第4题拓展e选项

例4 评价手册第13题

动画演示 根据三要素两个完全相同的力

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补充说明。

e 作用在2个物体上

学生回答:完全相同的两个力方向不相反

通过拓展的选项,让学生更加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通过动画的演示,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四、已知受力情况,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3分钟)

例:起重机吊着2t货物,在下列情况下,钢绳所受拉力为2×10 n,那么此时货物所处状态不可能是( )(g=10n/kg)

a 货物停在空中b 货物匀速上升c 货物匀速下降d 货物加速上升

小结物体受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一个学生上黑板对货物受到的力进行分析,其他学生在笔记本上完成受力分析培养学生受力分析能力,从而判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五、已知运动状态判断是否受平衡力(5分钟)

评价手册第11题

下列物体中,受到平衡力作用的是( )

a正从地面腾空而起的“长征二号”火箭b竖直向上抛的石子

c沿光滑斜面滚下的小球d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

评价手册第7题

用绳子把一个重为10n的物体吊在空中,当物体静止时,绳子对它的拉力是 n,当物体匀速上升时,绳子对它的拉力是 n。

此题还有一种情况,拉力仍是10n,你能说说是什么情况吗? 学生回答,进行自主评价或互评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在学生掌握受平衡力处于平衡在状态后,帮助学生理解逆思维通过拓展的问题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在平衡状态受平衡力

六、区分一对平衡力与相互作用的力(6分钟)

评价手册第5题

一个物体放在地面上时,受到的平衡力是( )

a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与物体对地面的压力b物体对地球的吸引力与物体的重力

c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与物体的重力d物体的重力与物体对地面的压力

4个学生上黑板,分别画出四个选项的力 让学生掌握画图进行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题一种学法指导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练习:某同学说:马拉车,车也在拉马。马给车一个力,车也在给马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应当抵消,所以马应该拉不动车,车也应该拉不动马。而实际情况马能拉动车,请你帮他分析下。

学生进行回答,自行进行如何进行一对平衡力和相互作用的力的区别。

一对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相互作用的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通过习题检测学生是否能够清楚区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的力

七、二力平衡扩展(15分钟)

评价手册第10题

评价手册第15题

评价手册14题

讨论:

评价手册第16题

公共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站在车厢里不动的人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力吗?

你的依据是什么?

补充习题11题:张宁同学在探究二和平衡的条件时,选用了一个木块、两个滑轮、一些砝码、细线及普通桌面,整个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学生自主回答,教师总结。

力是物体与物体的作用,若有摩擦力只有一个摩擦力没有2个摩擦力。若摩擦力的存在,水平方向物体受的不是平衡力,不能处于平衡状态,由此推断物体水平方向不受力

1、物体处于什么状态?

平衡状态

2、我的结论: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大小可以不等

还有一个摩擦力 物体在3个力的作用下平衡

3、若想得出正确二力平衡的条件,改进装置? 减小摩擦力

4、为什么选取卡片?

卡片的重力远小于勾码对卡片的拉力通过习题检测学生掌握二力平衡情况,并联系实际情况解决二力平衡应用通过假设的方法培养学生解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以本实验带动上节课实验的复习。通过选取仪器的不同,回顾上节课为什么要选取卡片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评价手册17题.

如图所示,一只氢气球下拴着一个小木盒,盒内装有一些物体。当整个装置总重为5n,气球匀速下降,已知空气的阻力为1n且不变。

(1)此时整个装置受到的浮力大小为_____,方向为_______;

(2)如果把盒中去掉2n重物,整个装置恰好

匀速上升,则此时整个装置受到的浮力大小为

_____,方向为_________。

动画演示,气球运动情况。

总结 向上的所有力大小等于向下的所有力的大小 分别理解气球的运动轨迹,对气球进行分析 弄清2次因为运动方向不同,摩擦力的方向不相同 在理解实验3力作用下物体平衡,解决拓展题,已知物体平衡状态,受3个力作用,求其某个力

反馈练习(3分钟)

踢出去的足球在水平草地上滚动,在下面举例的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

a 球所受到重力和球所受到的摩擦力b球所受到的重力和草地对球的支持力

c 球所受的重力和球对草地的压力d球对草地的压力和草地对球的支持力

学生独立完成,进行分析。

注意 不再受脚给足球的力

竖直方向上受平衡力 通过反馈练习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引出下节课知识(2分钟)

回到前面的实验,把木块上重物拿去,改变摩擦力的大小,使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引出下节课将研究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总结本节课的地位,既处于新授课后的复习,又是一节习题课,并为下节知识做铺垫。

推荐第10篇:乘法公式习题课教案(材料)

平方差公式

(一) 课堂学习检测

1.计算:(1)(x+y)(x-y)=______; (2)(y+x)(x-y)=______; (3)(y-x)(y+x)=______; (4)(x+y)(-y+x)=______;

(5)(-x-y)(-x+y)=_______;(6)(x-y)(-x-y)=_______;(7)(-y+x)(-x-y)=_______.2.直接写出结果:

(1)(2x+5y)(2x-5y)=_______; (2)(x-ab)(x+ab)=______;

22(3)(12+b)(b-12)=______; (4)(am-bn)(bn+am)=_______. 3.下列各多项式相乘,可以用平方差公式的有( ).

①(-2ab+5x)(5x+2ab) ②(ax-y)(-ax-y)③(-ab-c)(ab-c) ④(m+n)(-m-n)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4.若x+y=6,x-y=5,则x2-y2等于( ). (A)11 (B)15 (C)30 (D)60 5.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5-m)(5+m)=m2-25 (B)(1-3m)(1+3m)=1-3m2 (C)(-4-3n)(-4+3n)=-9n2+16 (D)(2ab-n)(2ab+n)=4ab2-n2 bb6.(3a2)(3a2).

2

2 7.-(x+y)(-x+y).

8.(3x+0.5)(0.5-3x).

10.(

2m3n3n2m)().34439.

2x3y3y2x 23 11.(xn-2)(xn+2).

1712.应用公式计算:(1)103×97;(2)1.02×0.98;(3)109

76

13.当x=1,y=2时,求(2x-y)(2x+y)-(x+2y)(2y-x)的值.

1

综合运用 14.(3aa)(3)______; (-3x-5y)(-3x+5y)=______. 2215.(a+2b+3c)(a-2b-3c)=(_______)2-(_______)2;

16.在括号中填上适当的整式: (1)(x+5)(______)=x2-25; (2)(m-n)(______)=n2-m2; (3)(-1-3x)(______)=1-9x2; (4)(a+2b)(______)=4b2-a2. 17.下列各式中能使用平方差公式的是( ).

1111(B)(m2n3)(m2n3)

2525(C)(-2x-3y)(2x+3y) (D)(4x-3y)(-3y+4x) 18.(a+3)(a2+9)(a-3)的计算结果是( ). (A)a4+81 (B)-a4-81 (C)a4-81 (D)81-a4 19.(a+2)(a-2)(a2+4). 20.(x+1)(x2+1)(x-1)(x4+1).

21.(2a+3b)(4a+5b)(2a-3b)(4a-5b). 22.(2m+3n)(2m-3n)-(3m-2n)(3m+2n).

23.(x+y)(x-y)+(y-z)(y+z)+(z-x)(z+x).

拓展研究

24.已知x、y为正整数,且4x2-9y2=31,你能求出x、y的值吗?试一试. (A)(x2-y2)(y2+x2)

完全平方公式

课堂学习检测

1.直接写出结果:

(1)(-a+b)2=______;(2)(x-5)2=_______;(3)(3m+2n)2=______;

222(4)(2a)______;(5)(5a)25a_______b3151. 252.多项式x2-8x+k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_______.

112123.x2(x)______x______.xxx2

2 4.下列等式能够成立的是( ). (A)(a-b)2=(-a-b)2 (B)(x-y)2=x2-y2 (C)(m-n)2=(n-m)2 (D)(x-y)(x+y)=(-x-y)(x-y) ab5.计算()2的结果与下面计算结果一样的是( ).

221111(A)(ab)

2(B)(ab)2ab (C)(ab)2ab

(D)(ab)2ab

24242226.若9x+4y=(3x+2y)+M,则M为( ). (A)6xy (B)-6xy (C)12xy (D)-12xy

17.(x3y)2.

329.(xy)2.

4311.(-4x3-7y2)2.

328.(ab)2.

23

10.(3mn-5ab)2.

12.(5a2-b4)2.

2213.用适当方法计算:(1)(40);(2)299.

12

14.若a+b=17,ab=60,求(a-b)2和a2+b2的值.

综合运用

15.(1)x2+______+25=(x+______)2; (2)x2-10x+______=(______-5)2; (3)x2-x+_______=(x-_____)2; (4)4x2+______+9=(______+3)2. 16.计算(a+b+c)2=_______.17.若x2+2ax+16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a=______.18.下列式子不能成立的有( )个.

(1)(x-y)2=(y-x)2; (2)(a-2b)2=a2-4b2; (3)(x+y)(x-y)=(-x-y)(-x+y); (4)1-(1+x)2=-x2-2x; (5)(a-b)3=(b-a)(a-b)2. (A)1 (B)2 (C)3 (D)4 19.下列等式不能恒成立的是( ).

(A)(3x-y)2=9x2-6xy+y2 (B)(a+b-c)2=(c-a-b)2

11(C)(mn)2m2mnn2 (D)(x-y)(x+y)(x2-y2)=x4-y4

241120.已知a5,则a22的结果是( ).

aa(A)23 3 (B)8 (C)-8 (D)-23

21.(a+b+2c)(a+b-2c). 22.(y-3)2-2(y+2)(y-2).

23.(2a+1)2(2a-1)2. 24.(x-2y)2+2(x+2y)(x-2y)+(x+2y)2.

25.当a=1,b=-2时,求[(a111b)2(ab)2](2a2b2)的值. 222

26.一长方形场地内要修建一个正方形花坛,预计花坛边长比场地的长少8米、宽少6米,且场地面积比花坛面积大104平方米,求长方形的长和宽.

拓展研究

27.若a4+b4+a2b2=5,ab=2,求a2+b2的值.

28.若x2-2x+10+y2+6y=0,求(2x-y)2的值.

29.若△ABC三边a、b、c满足a2+b2+c2=ab+bc+ca,试问△ABC的三边有何关系?

4

第11篇: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习题课教案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习题课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熟悉解法中的每个步骤。

能使用一些常用的技巧解决相对较为复杂的方程(含小数系数的,含

多重括号的,含字母系数的)

教学重点:能使学生准确的运用一般方法(步骤)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结合题目的特点,选用合理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过程:

一、分组竞赛:以小组为单位分四组,每组完成相同的题目,并选1人作为队长上黑板解题,统计每组正确和错误的情况,队长正确记20分,队员正确每题+5分,错误每题-5分。

x3x

12。5x120x(7x3) 2y43x1x1

4 4。1 3.y3261.

黑板上的队长的 题目可以请其他组的 同学给予评定,有利于同学自己发现错误。

主要存在的问题:去分母问题,去括号问题。

二、在分组竞赛的基础上,老师进行例题分析。

1.1.88x1.33x5x0.4 1.220.

3先请同学来讲下解题思路,如果讲的好就请同学来写,如果讲的一般可以老师和学生一起完成,这样比较容易发现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这题的主要问题是去分母的选用合理的数字,并且注意到分子也有小数系数,去怎么样的数比较合理。

解:分母化整数:

1880x1.33x50x4 1223可以设问:第2部分是否也要去扩大?

去分母:1880x6(1.33x)4(50x4)

去括号:1880x7.818x200x16

移项:

80x18x200x7.81816

合并同类项:262x26.

2系数化为1:x0.1

这个题目 同样可以提示 第2部分 可以利用分数性质进行分母和分子的扩大 这样过程中就不会出现小数的运算,可以适当提高正确率。

1111

例2: x33330

2222这题主要着重提示学生 要重于观察,关于去括号,是由里想外还是由外向里,应该根据具体的题目特点,给于具体分析。本题应该是由外向里简单。

补例:

(考虑找个由向外的给予比较)

例3:解关于x 的方程,3x8aax24

解字母方程的关键是要把字母看成已知数来解

解:移项:3xax8a24

合并同类项:(3a)x8(a3)

系数化为1:x8(a3)8

(3a)可以考虑1题结果中仍然是有字母的方程,这样也许不会给学生产生错觉。

例4:

解:原方程化为:(x)()()()

1整理得

xxxxx1

( 提高学生兴趣) 261220x2x2x3x3x4x4x5x1,

55解得

x,

在学习有理数运算时有1题是不含x的需要拆项处理的,这里也是利用同一方法解决。

三、在学习了一些新的解题方法后我们进行第2轮的竞赛

7x25x17x11 3460.4x0.9x50.030.02x2.

0.520.031.3.13431x12x 432423xaa5x1的解,求(5a1)2(5a1)2 464.若x=2是方程

(这一题目要求比较高,主要也是考虑承前启后,为后面的应用做些铺垫)

题目的讲评还是以学生为主,让学生来指出问题并加以讲评,这轮竞赛的评分标准和前轮一样,分数高的要及时给于表扬,低的同样要给以鼓励。

四、课后小结:正确选用合理的方法和步骤。

特殊方程的特殊处理,含有小数系数的方程,含有多重括号的方程, 含有字母方程的解法。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谈谈,这节课所学到的解方程的经验和方法。

第12篇:指对数运算习题课教案

课题:指对数运算习题课

2018.9.25 教学目的

学生能够:

(1)能够应用指数与对数的基本化简公式; (2)能够熟练应用对数的换底公式与对数恒等式.教师要求:

(1)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熟练应用指数、对数相关运算化简公式; (2)能够对某些式子进行多种变形,带领学生深入理解相关公式的特点和技巧.教学重点:

了解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了解对数的定义,熟练掌握指数式与对数式的相互转化,会用对数的运算法则、对数恒等式、对数换底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在运算过程中,选择有利、恰当的公式解题。

对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考察:

数据分析、逻辑推理、数学运算

课堂教学:

题型

一、指数幂对数的运算

161 (23)(22)4()2

1、4936434280.25(2018)0

1 log6.25lg

2、2.5100

lne21log23lg42lg54(2)4

题型

二、对数互化和换底公式

11已知3a5bc,且2,求c的值。ab

学生练习:

1100a5,10b2,求2ab的值。()

11 2)已知(c,a0且aloga2logb4

且2ab3,求c的值。

1,b0且b1,链接高考:

2015浙江高考12 若alog43,则2a2a

52016浙江高考12 已知ab1,若logablogba,abba,2

则a,b.

课堂方法小结

第13篇:高中生物习题课教案怎么写

高中生物习题课教案怎么写 第一,对习题进行全面解析,找出学生易错点、失分点、重点与难点。 第二,对各题进行得分等方面的数据分析,掌握学生考试状况和知识巩固程度。

第三,选择30%的必讲题,认真分析,帮助学生找准题突破口,并分析错误原因,同时要求学生对照课本相关内容进行复习。

第四,对普遍性问题类题目,先帮助学生找到规律性方法,再次对类似题进行强化。

第五,让学生进行错题分析和纠正,这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必要、非常有效的方法。

把握这五点,写出的习题课教案一定是适用型教案。而且对新老师来说很有必要。

高中生物实验教案怎么写

根据实验的内容有以下:

1.实验目的

2.实验原理

3.实验用具

4.实验步骤

5.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即做实验时特殊的实验要求)

6.实验后得出的结论或实验过程中的收获

7.根据自身情况填写一些备注

第14篇:差倍问题,习题课教案

教学内容:差倍问题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差倍问题的技巧

2、体会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的灵活性,体会解题技巧对提高解题速度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培养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时的一般规律,并学会抽象出解决同类问题的一般规律。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知识,今天我来看看在母亲节给妈妈选购礼物的时候遇到的数学问题。(ppt显示1、母亲节到了,小红买了康乃馨和一些兰花送给妈妈,小红买的康乃馨是兰花的3倍,康乃馨比兰花多6朵,小红买了康乃馨和兰花各多少朵?)

师:同学们你们从这个问题中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康乃馨是兰花的3倍,康乃馨比兰花多6朵(板书学生找出的数学信息)

师:它要求我们求出来的是什么? 生:康乃馨和兰花各多少朵(板书)

师:现在我想用数学方式将我们找出的数学信息表示出来,你们想想可以借助什么来表示?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 师:他说用我们之前学过的线段图来表示,那该怎么表示呢?我要请另外的同学帮我们表示出来谁能够帮我们用线段把康乃馨和兰花都表示出来(板书:康乃馨

兰花)--学生上台表示

师:你们都是这样表示的吗?现在谁告诉我我们表示的是哪条信息?

生:康乃馨是兰花的3倍

师:那还有另外的一条信息该怎么表示?你们看老师是怎么表示的(板书),我这样表示对吗? 生:对

师:谁能说说我这样画的理由是什么? 生:

师:你的表达真清楚,你们都听清楚了了吗?老师首先把康乃馨中和兰花一样多的排开剩下的就是康乃馨比兰花部分多少朵? 生:6朵

师:现在这样表示出来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你可以求出康乃馨,兰花的朵数了吗?现在动笔在下面做一做,看看你能想出多少种不同的做法?开始(2分钟,下去指导)

师:你来告诉我你的答案,你是怎么做的 生:

师:答案对吗?你把你的解题过程写在黑板上有和他不一样做法的吗?也请你把解体过程写在黑板上 教师分析两个同学的解题方法

师:我们刚刚用了两种不同解题方法,都得到了我们的想要的答案,我们看下一个题目

(2、小丽也买了一些花给妈妈,小丽买的花是小红的4倍,小红买的花比小丽买的花少36朵,小丽和小红各买了多少多花?) 一起大声的把题目读出来,这个问题,你们能找出多少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开始

师:你想出了多少种不同的方案? 生:两种

师:你把他列在黑板上,有没有人想出别的方法,有谁能上来补充一下吗?

师:加上之前我们说的那两种方法,老师想出了四种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种方法和第四种方法是什么样的吧 师:这四种方法都得出来同一个答案

师: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很多问题的解决方式往往不知一种,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会有不同的发现同学们你们应该学会用发散的眼光去分析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能用你们的聪明才智找到最简单的最合适的解决办法,而且能用这种方法去解决我们遇到的同一类问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问题,找出他们的共同点? (学生回答,教师一步步引导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板书:条件: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倍

两数的差---------------------------差

解题:求两数各是是多少

师:像这样已知两个数的差与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这样的问题我们把它叫做“差倍问题”。(板书差倍问题)今天我们看到的题目都属于差倍问题,经过前人的经验,他们找出了解决差倍问题的一般思路,我们一起来看到XX同学的解题步骤,你们知道这个这个2代表什么吗?

生:两个数的倍数差

师:对,这个2应该是由3-1得到的,也就是康乃馨的3份减去兰花的一份,得到他们的份数差(板书:倍数-1) 师:6代表的是

生:两数的差(板书:两数差÷(倍数-1)) 师:求出来的是? 生:兰花的数

师:也就是较小的那个数,就是我们之前说的那个一份数,最后是?(板书:两数差÷(倍数-1)=较小数—一份数) 生:用一份数×倍数得到较大的那个数,也就是我们之前说的几份数(一份数×倍数=较大数---几份数)

师:这就是差倍问题的一般解题步骤,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

师:下面我们我去测试一下看看大家都掌握的怎么样?(PPT展示:1饲养场里养的白兔比灰兔多32只,已知白兔的只数是灰兔的5倍。白兔、灰兔各养了多少只?) 师:先来判断一下,它我们今天学习的差倍问题吗? 生:是的

师:他告诉我们了白兔和灰兔之间的倍数关系,还告诉了我们他们的差,求他们分别是多少?你们能快速的算出白兔和灰兔的数量吗?现在开始做,看谁多的又好又快 师:告诉我白兔多少只 生:40只 师: 灰兔呢? 生:8只

师:对了吗?(PPT检测答案)

师:看来难不倒大家,下面来一个更难的挑战。(甲、乙两个粮仓各存粮若干吨,甲仓存粮的吨数是乙的3倍。如果甲仓中取出260吨,乙仓中取出60吨,则甲、乙两个粮仓存粮的吨数相等。甲、乙两个粮仓各存粮多少吨)

师:这个题可比之前的题复杂些,这个题和我们的差倍问题有点不一样,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他们之间的差,想想你们能做出来?要敢于接受老师的挑战哦,现在动手试一试吧 师:现在谁做出来了(分情况如果有同学会做,请同学上来分享解题步骤,如果没有人会,教师讲解知道)

师:他告诉我们甲乙两个粮仓的倍数关系,如果知道他们之间的差,那就好办了,我们就可以直接用解决差倍问题的方法来求解,同学们想想怎样可以得到甲乙粮仓的差呢? 师:谁有想法?

生:甲乙两个粮仓相差200吨粮食 师:你能向大家解释为什么是200吨吗? 生:(教师边引导学生) 师:你们听懂他的意思了吗? 生:听懂了

师:现在你们能快速告诉我甲乙粮仓的粮食各是多少吗? 生:

师:这种类型的问题也属于差倍问题,他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两数的差但通过观察可以求出他们的差,把他转化为差倍问题来解决

师:同学们,经过今天的学习,你们都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我们认识了什么是差倍问题,顾名思义就是告诉我们两个数的差和他们的倍数关系,分别求这两个数,这就是差倍问题,我们学习差倍问题的一般解题步骤,其实在我们数学解题过程中,类似于差倍问题的还有很多,需要同学多多的去发现去总结规律,你们愿意当一个善于发现的小小数学家吗?

生?愿意

师:今天的课到此结束,下课。 板书:

差倍问题

条件: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倍

两数的差---------------------------差

问题:求两数各是是多少

解题思路:两数差÷(倍数-1)=较小数—一份数

一份数×倍数=较大数---几份数

第15篇:平行线的性质习题课教案

习题课集体备课教案

第 4周第 4课时2013年 3月 14日年级 七 主备人 李春花

附:习题及讲解

一、基础过关:

1.如图1,a∥b,a、b被c所截,得到∠1=∠2的依据是()

A.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B.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2)(3)

2.同一平面内有四条直线a、b、c、d,若a∥b,a⊥c,b⊥d,则直线c、d的位置关系为()

A.互相垂直B.互相平行C.相交D.无法确定

3.如图2,AB∥CD,那么()

A.∠1=∠4B.∠1=∠3C.∠2=∠3D.∠1=∠

54.如图3,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下列各式不一定正确的是()

A.∠1+∠2=180°B.∠2+∠3=180°

C.∠3+∠4=180°D.∠2+∠4=180°

5.如图4,AD∥BC,∠B=30°,DB平分∠ADE,则∠DEC的度数为()

A.30°B.60°C.90°D.120°

(4)(5)

6.如图5,AB∥EF,BC∥DE,则∠E+∠B的度数为________

7.如图,AB∥CD,AE、DF分别是∠BAD、∠CDA的角平分线,

AE与DF平行吗?•为什么?

二、综合创新:

8.(综合题)如图,已知∠AMB=∠EBF,∠BCN=∠BDE,求证:

∠CAF=∠AFD.

9.(应用题)如图,一条公路修到湖边时,需拐弯绕湖而过,如果第一次拐的角A是120°,第二次拐的角B是150°,第三次拐的角是∠C,这时的道路恰好和第一次拐弯之前的道路平行,问∠C是多少度?说明你的理由.

10.(创新题)(1)如图,若AB∥DE,∠B=135°,∠D=145°,你能求出∠C的度数吗?

(2)在AB∥DE的条件下,你能得出∠B、∠C、∠D之间的数量关系吗?并说明理由.

答案:

1.A2.B3.D4.D5.B

6.180°点拨:∵AB∥EF,∴∠B=∠CFG.

∵BC∥DE,

∴∠E+∠BFE=180°.

∵∠GFC=∠BFE,

∴∠B+∠E=180°.

7.解:平行.

∵AB∥CD,

∴∠BAD=∠CDA(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AE、DF分别是∠BAD、∠CDA的平分线,

∴∠EAD=11∠BAD,∠FDA=∠CDA. 2

2∴∠EAD=∠FDA.

∴AE∥D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8.证明:∵∠AMB=∠DMN,又∠ENF=∠AMB,∴∠DMN=∠ENF,

∴BD∥CE.∴∠BDE+∠DEC=180°.

又∠BDE=∠BCN,∴∠BCN+∠CED=180°,

∴BC∥DE,∴∠CAF=∠AFD.

点拨:本题重点是考查两直线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9.解:∠C=150°.

理由:如答图,过点B作BE∥AD,则∠ABE=∠A=120°(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CBE=∠ABC-∠ABE=150°-120°=30°.

∵BE∥AD,CF∥AD,

∴BE∥CF(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C+∠CBE=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C=180°-∠CBE=180°-30°=150°.

10.解:(1)如答图5-3-2,过点C作CF∥AB,

则∠1=180°-∠B=180°-135°=45°(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CF∥AB,DE∥AB,

∴CF∥DE(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2=∠180°-∠D=180°-145°=35°(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BCD=∠1+∠2=45°+35°=80°.

(2)∠B+∠C+∠D=360°.

理由:如答图5-3-2过点C作CF∥AB,得∠B+∠1=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CF∥AB,DE∥AB,

∴CF∥DE(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D+∠2=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B+∠1+∠2+∠D=360°.

即∠B+∠BCD+∠D=360°.点拨:辅助线CF是联系AB与DE的纽带.

教学反思:

1、这节课我比较满意的是:

①对教学的方式进行了一定的尝试,注重学生的自己分析,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②尽量有意识地锻炼学生使用规范性的几何语言。

2、我觉得不足的地方有:

①自身对课程内容的讲解时缺乏灵活性;

②逻辑语言的表述有时还不够明确,引导学生时,语言不够到位; ③师生之间的互动配合默契程度还需加强;

第16篇:第七章 空间解析几何习题课教案

高等数学课 讲 教 案 主讲人

课 题 第七章习题课

目的任务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使用教具

提问作业

备课时间

查 阅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本章的知识要点,掌握有关计算。

本章的知识要点的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有关计算的熟练掌握。讲练结合

年 月 日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抽 查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知识归纳

一、空间直角坐标系及向量代数

1、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基本问题

1)坐标系的建立;2)卦限的划分;3)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2、向量:

1)定义及记法;2)模;

3)方向角与方向余弦;4)单位向量;

5)负向量;

6)零向量; 7)向量在轴上的投影;8)向量的坐标表示

3、向量的加减法及数乘运算: 1)向量的相等;

2)向量的加法—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

3)向量的减法:aba(b); 4)数乘运算;

5)加减法与数乘的坐标表示;

6) 线性关系:a与b共线;a,b,c共面.

4、向量的数量积(点积、内积)

1)定义;2)投影公式;3)坐标表示式;4)性质;5)运算律.

5、向量的向量积(叉积、外积)

1)定义; 2)坐标表示式;3)性质;4)运算律;5)几何意义.

6、向量的混合积

1)定义;2)坐标表示;3)性质;4)几何意义.

7、二重积.

二、曲面、平面与直线

1、曲面与方程;

2、空间曲线;

3、球面与柱面方程;

4、平面方程:

1)一般方程;2)点法式方程;3)截距式方程;4)三点式方程

5)*法式方程:xcosycoszcosp0.(,,为平面法向量的方向角,p为原点到平面的距离)

5、直线方程

A1xB1yC1zD101)一般方程(交面式) 

AxByCzD022222)标准方程(对称方程,点向式)

xx0yy0zz0 lmnxx0l3)参数式方程 yy0m (是参数)

zzn04)两点式方程 xx1yy1zz1 x2x1y2y1z2z

16、两平面的夹角

cosA1A2B1B2C1C2ABCABC212121222222

7、点到平面的距离

dAx0By0Cz0DABC222

8、两平面1,2平行、垂直的充要条件是

ABC

1∥2n1∥n2111

A2B2C2 1⊥2n1⊥n2n1n2A1A2B1B2C1C20

9、两直线的夹角

s1s2l1l2m1m2n1n2 cos

222222s1s2l1m1n1l2m2n

210、两直线平行、垂直的充要条件

lmn

l1∥l2s1∥s2111

l2m2n2 l1⊥l2s1⊥s2l1l2m1m2n1n20

11、点到直线的距离

ix0x1l2M1M2s dsjy0y1mlmn2kz0z1n2

12、两直线共面的条件

 l1,l2共面M1M2(s1s2)0x2x1l1l2y2y1m1m2z2z1n1n20

13、直线和平面间的夹角:

nsAlBmcn sin222222nsABClmnl∥s⊥nsnAlBmCn0

lmnl⊥s∥n

ABC

二、二次曲面的标准方程

x2y2z21)椭球面: 2221;

abcx2y2z22)单叶双曲面:2221;

abcx2y2z23)双叶双曲面:2221;

abcx2y24)椭圆抛物面:222z;

abx2y25)双曲抛物面:222z;

abx2y2z26)二次锥面:2220.

abc第二部分 例题分析

例1 在什么条件下,下列式子成立:

 ① abab ② abab ③ abab 解:(略)。

 例2 已知向量a,b,以a,b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求平行四边形中和a所在边垂直的高线向量.解:(略)。

2222 例3 证明(ab)(ab)2(ab),并给出几何解释。 解:(略)。

 例4 设aik,bi2jk,ci2jk,求

① ab,ba ② a(bc),(ab)c ③ a(bc),(ab)c 解:(略)。

例5 证明

① a(bc)b(ac)和c垂直;

② ap,aq,ar三向量共面.解:(略)。

例6 已知向量p和q及x轴均垂直,其中q3i6j8k,p2,求p.解:(略)。

例7 已知两定点F1,F2相距为2a,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的平方和为4a,求动点轨迹.、解:(略)。

例8平面过原点o,且垂直于平面1:x2y3z20及2:6xy5z230,求此平面方程。

解:(略)。

2x4yz10例9 将直线的一般方程l:化为对称方程和参数方程。

x3y50解:(略)。

例10平面过z轴,且与平面2xy5z0的夹角为解:(略)。

,求此平面方程。 34xz10例11 试证:直线l1:与l2x2y30解:(略)。

3xyz40相交。 :y2z80y3x5y4x7例12 直线过点A(3,5,9),且和两直线l1:及l2:相交,求此

z2x3z5x10直线方程。

解:(略)。

x3y5zx10y7z及l2:相交,且和231541x2y1z3l3:平行的直线。

871解:(略)。 例13 求与已知直线l1:A1xB1yC1zD10例14 要求直线l: (1)与x轴平行;(2)与y轴平行;

A2xB2yC2zD20(3)与z轴重合;(4)经过原点。

解:(略)。

例15 指出下列方程所示之曲面

(1)x2y2x2y222z0

(2) 99z21 解:(略)。

例16 画出x2yz2和x2z24y的图形。 解:(略)。

三、作业

第17篇:平行线的性质习题课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习题课教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

2、会应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

3、区别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定理的区别。

重点:

1、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

2、会应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难点:区别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定理的区别。

一、自学指导:

1.平行线的性质是什么? 2.平行线的判定是什么?

3.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特点是什么?

二、尝试练习: 1.如图1,a∥b,a、b被c所截,得到∠1=∠2的依据是( ) A.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B.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 (2) (3) 2.同一平面内有四条直线a、b、c、d,若a∥b,a⊥c,b⊥d,则直线c、d的位置关系为( )

A.互相垂直 B.互相平行 C.相交 D.无法确定 3.如图2,AB∥CD,那么( )

A.∠1=∠4 B.∠1=∠3 C.∠2=∠3 D.∠1=∠5 4.如图3,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下列各式不一定正确的是( ) A.∠1+∠2=180° B.∠2+∠3=180°

C.∠3+∠4=180° D.∠2+∠4=180°

三、当堂检测:

1.如图4,AD∥BC,∠B=30°,DB平分∠ADE,则∠DEC的度数为( )

A.30° B.60° C.90° D.120°

(4) (5) 2.如图5,AB∥EF,BC∥DE,则∠E+∠B的度数为________. 3.如图,AB∥CD,AE、DF分别是∠BAD、∠CDA的角平分线,AE与DF平行吗?•为什么?

四、综合创新:

8.(综合题)如图,已知∠AMB=∠EBF,∠BCN=∠BDE,求证:∠CAF=∠AFD.

9.(应用题)如图,一条公路修到湖边时,需拐弯绕湖而过,如果第一次拐的角A是120°,第二次拐的角B是150°,第三次拐的角是∠C,这时的道路恰好和第一次拐弯之前的道路平行,问∠C是多少度?说明你的理由.

10.(创新题)(1)如图,若AB∥DE,∠B=135°,∠D=145°,你能求出∠C的度数吗?

(2)在AB∥DE的条件下,你能得出∠B、∠C、∠D之间的数量关系吗?并说明理由.

教学反思:

1、这节课我比较满意的是:

①对教学的方式进行了一定的尝试,注重学生的自己分析,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②尽量有意识地锻炼学生使用规范性的几何语言。

2、我觉得不足的地方有:

①自身对课程内容的讲解时缺乏灵活性;

②逻辑语言的表述有时还不够明确,引导学生时,语言不够到位; ③师生之间的互动配合默契程度还需加强;

第18篇:恒定电流·简单电路习题课·教案.

恒定电流·简单电路习题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内容:(1)掌握简单电路的简化方法——电势法;(2)能够应用串、并联电路的规律和特点解决简单的混联问题。

2.通过对电路的简化,培养学生掌握等效的方法。通过电路的计算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能够应用串、并联电路的规律和特点解决简单的混联问题。 2.难点:用电势法画等效电路图。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教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简单电路串、并联的特点,请同学们做两个小题复习巩固前面学习的主要知识。

练习:已知电阻R1和R2串联,两端电压U,则R1两端的电压U1=______,R2两端的电压U2=______,R1上消耗的电功率P1=______,R2上消耗的电功率P2=______。

已知电阻R1和R2并联,电路中总电流是I,则R2支路中的电流I1=______,R1支路中的电流I2=______,R1上消耗的电功率P1=______,R2上消耗的电功率P2=______。

(给学生5分钟时间做,并请两个学生上黑板上做。) 核对答案,并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

教师:刚才我们复习了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规律,现在我们来看两个电路(电路图投影在屏幕上),图中三个电阻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图1中R1和R2串联后再与R3并联,图2中R1和R2并联后再与R3串联。 教师:很好,上面这两个电路又叫混联电路。如果已知R

1、R2和R3,则:I1/I3=______,U1/U3=______,P1/P3=______。

(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做,并想一想什么方法简单。)

教师:图1中,I1/I3=I12/I3=R3/(R1+R2),U1/U3=U1/U12=R1/(R1+R2),P1/P3=I1U1/I3U3=R1R3/(R1+R2)2

图2中,I1/I3=I1/I12=R1R2/R1(R1+R2)=R2/(R1+R2),

/(R1+R2)2R3。

教师:在实际应用的电路中,大多是既包含串联电路又包含并联电路的混联电路。熟练运用前面我们讲过的串、并联电路的知识就可以对混联电路进行分析和计算。

2.电路结构的分析

分析电路的组成和结构,准确判断出各部分电路的串、并联关系,必要时要学会用“等效”的观点,将电路改画为标准的串、并联电路,对电路的正确计算起到很大作用。

教师:现在给大家介绍一种电路简化的方法——电势法。 板书:纯电阻电路的简化方法——电势法

教师:简单的纯电阻电路,无论表面上看多复杂,最终都可以简化为电阻串、并联或两者混联的方式。所以熟练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规律,是识别和简化电路的基本出发点。简化电路的主要根据是:

Ⅰ.串联电路中,电流强度处处相等,从电势上看,沿电流方向每经过一个电阻电势要降低。

Ⅱ.并联电路中,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从电势上看,各支路两端电势分别相等。

Ⅲ.导线理想化,认为是“有电流、无电阻”,所以导线上各点是等势点。 下面举例具体说明应用的步骤和方法。

例 如图3所示电路,电源的电压U=10V,电阻R1=5Ω,R3=R410Ω,R2=10Ω,电流表的内阻忽略不计。求电流表的示数。

分析:首先,找出电流的分叉点——节点,并标上字母。找到电势的最高点和最低点(电路中没有标电源的正、负时,可假设一端的电势高)如图中所示。(投影,用红笔在电路图上标出)显然,A点电势最高,D点电势最低,将A、D两点画在两边,在其间画电阻。其次,分析各点电势,找等势点。因为电流表的内阻忽略不计,可看作导线,它两端的电势相等,即B点和D点等势,所以B、D可合为一点。第三,按照电势的高低,把电阻接在其间,先画从A到D的电阻R2,再画其他的电阻。简化后的电路如图4所示。(投影电路图)从图中容易计算出电路中的总电流是2A,电流表测的是流过R2和R3的电流之和,流过R2的电流是1A,流过R3的电流是0.5A,所以,电流表的示数是1.5A。

3.巩固练习

如图5所示电路,已知电压恒定为16V,R1=R4=R5=24Ω,R2=R3=12Ω,不考虑电流表和电压表对电路的影响,试求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

教师:先把电阻的关系用等效电路图画出来。叫两个学生到黑板上画等效电路图。

教师:再把电表填入图中,如图6所示。

教师:由电路图,再根据串并联的规律请同学们自己计算结果。(I1=1/6A,I2=1/3A,U=14V)

第19篇:高中政治教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五课 改造世界 追求真理 第二节 真理是客观的又是发展的

第三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A)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知道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原则,明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实践的标准。

2.过程和方法:学生通过网络、图书、报刊等途径,收集社会生活各领域的一些历史和现实问题,并在课堂师生互动教学中,运用探究学习的方法,正确理解和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树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观念,立志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将坚持真理和追求真理作为自己的毕生使命。

二、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上网查找与本课有关的资料。 2.教师准备:布置预习任务;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理论探究:人类历史上,真理的检验标准有哪些?  “权威”标准。即把权威人物的意见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我国自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孔子也就被抬上“大成至圣先师”的宝座,他的言论被当作真理标准,“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在欧洲中世纪,亚里士多德和圣经被当作真理标准。

 “众人意见”标准。即将多数人的意见作为判断真理的依据。  “实用”标准。即把有用性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它典型地表现在实用主义真理观中。

我国实用主久代表人物胡适说“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为了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它们大有用处,所以才给它们以真理的美名”

………….. 1  “实践”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

师生共同分析:各种标准的优劣。

结论:从人类历史的角度看,真理的检验标准还不少,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的标准”颇的道理,其他的皆有不妥。

(二)历史探索:真理标准大讨论。胡福明— 引爆真理大讨论

1977年2月7日,华国锋批准由《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的两报一刊社论《学习文件抓纲要》,公开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977年7月,盛夏的南京。南京大学一位普通的助教,在一家医院的走廊里,构思着一篇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篇文章有可能给他带来坐牢、杀头的风险,甚至全家人也有可能受到“连坐”;但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社会的变革,总要有人作出牺牲,胡福明打响了真理标准讨论的一枪。

1977年经过3次修改,9月初,寄给了《光明日报》哲学组的王强华同志。 到了1978年4月中下旬,到北京参加全国哲学《光明日报》的同志把我接了去,王强华说:“您写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文章,新任总编杨西光同志很赞赏,他认为,这篇文章放在哲学版发表太可惜了,要放到第一版去,作为重要文章发表,发挥更大的作用。

白天参加哲学讨论会,晚上修改文章。哲学讨论会结束后,杨西光同志又接我到《光明日报》招待所,他说:“不久前,我在中央党校学习,学习结束时,胡耀邦同志找我谈话,要我到《光明日报》工作。耀邦同志说,北京四大报刊,二比二,《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是积极揭批„四人帮‟、推动拨乱反正的,《红旗》杂志、《光明日报》是执行„两个凡是‟的,现在要你去《光明日报》工作,就是要去改变《光明日报》的面貌,把二比二变成三比一。”

杨西光同志接着说:“这篇文章,要请胡耀邦同志审定,他站得高,他在中央党校成立了理论研究室,办了个内部刊物,叫《理论动态》。发表在《理论动 2 态》的文章,都要经过胡耀邦同志审阅批准。所以,这篇文章要交给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修改,请胡耀邦同志审阅,先在《理论动态》发表,《光明日报》第二天就公开发表。”

文章公开见报前,杨西光同志同我商量了一个问题。他说:“福明同志,我要跟你商量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发表在第一版,不以你的名义发表,而以„本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这样可以加重文章的分量。你看行不行?”我爽快地表示:“行。”文章发表时署名“本报特约评论员”,让人觉得这篇文章来头很大,特别引人注目。

文章的原题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发表时成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唯一”二字,据我所知是杨西光同志加的。

(三)实验探究:设计方案。

论证:鲜花插入含牛奶的水中和普通水中哪一个存活的时间更长? (有人提出将鲜花插入含少量牛奶的水中存活的时间会更长,请同学们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

学生论证:(学生从各个角度,包括理论的,实践的等等,进行论证。) 师生分析:分析各种方案的可行性。

结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案是实验探究。找来两个花瓶分别注入一定量的水,接着向其中一个注入少量牛奶,然后分别插上同种鲜花。进行对比观察。

小结:由些可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理论学习。

1、为什么只有实践者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呢?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见书P13。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实践标准。

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是一个过程。对实践标准要辩证地认识。

3、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原则。

四、学习训练与评价提示:

1、学习训练

(1)仔细阅读教材第14页的“阅读与思考”的栏目,简要回答“苏轼续诗时的“自信”与黄州赏菊后的感叹说明了什么?”

2、学习评价

3 1.课外搜集资料作为活动要求,按10分满分计,根据各小组资料搜集的认真程度给与相应的分值,按一定的百分比记入平时成绩。

2.在课堂交流中发言踊跃,质量上乘的同学给予加分,以兹鼓励。

五、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设计注重构建一些引人入胜、轻松和谐、多元互动、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创造性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了解问题的实质;启发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课堂,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课堂。让学生经历“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尝试性解释——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进行探索研究——获得研究成果,并进行拓展升华”的学习过程。通过教师组织构建各种情境,将知识情境化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以自主探究方式得出结论,促使学生主动记忆、认真思考、努力探索、积极地参与。达到发挥学生的多元智能,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第20篇:高中政治 人民民主专政教案

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

教学目标

通过本框题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它是新型的民主与新型的专政的辩证统一,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专政职能的依据,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及其措施。使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地维护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教学重点

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

教学难点

民主程度与民主性质的关系。

教学过程

[投影]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放大了的图像。

[师]国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每当我们看到国徽时,对伟大祖国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大家是否知道我国国徽的图案代表了什么以及国徽的政治涵义呢?

[生]**象征民族精神,齿轮象征工人阶级,谷穗象征农民阶级;五颗五角星,大的一颗象征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小的四颗象征着人民大众,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角正对着大五角星的中心,代表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象征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掌握了国家权力,成为国家的主人。

[师]所以,我国的国徽表现了新中国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板书)

一、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板书) 1.我国的国家制度(板书) ①国体

②政体

[师]一切国家制度都是由其国体和政体两部分构成。同样,我国的国家制度也是由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构成的。

1

2.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板书)

[师]我国的国体是什么?简单来讲,就是六个字:“人民民主专政”。那么,什么是人民民主专政呢?人民民主专政即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其具体内容有:在我国,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而且还是我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但工人阶级人数很多,那么如何来领导好国家政权呢?总不能让北京的工人阶级来领导一年,江苏的工人阶级再来领导一年,这样轮换下去。因此,工人阶级就要由她的代表——中国共产党来行使领导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工人阶级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在我国现阶段,工人阶级已发展到1.45亿人,她既是我国的领导阶级,也是社会主义建议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人民民主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请注意,这里的基础是指阶级基础,人民民主专政还有社会基础,其范围要广泛得多。在我国,农民阶级是工人阶级的天然同盟军。人民民主专政作为我国的国体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

[生]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无产阶级专政在中国的具体形式。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民主专政就作为我国国体被确定下来了。

[师]很对。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在中国的具体形式,这句话也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叫无产阶级专政,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在实质上也是无产阶级专政,因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共同点:都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经济基础,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执行无产阶级的路线、方针、政策等。

3.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板书)

[师]在人类历史上,只有人民民主专政(或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过去,剥削阶级国家是在剥削阶级内部实行民主,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它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绝大多数人的民主,两者对比,所以是新型的民主。过去,剥削阶级国家是对广大劳动人民实行专政;而人民民主专政是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实行专政,两者对比,所以是新型的专政。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人民民主的特点(板书) [师]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核心内容就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在我国,民主的广泛性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在我国,人民的范围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他们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平等地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②人民享有民主权利的广泛性。

[投影]我国宪法第33-50条确认我国公民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广泛的民主自由权利。

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三个保障:制度保障、法律保障、物质保障。

2

[投影]教材第15页中的三个保障,并进行分析。 (2)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专政职能的重要依据(板书)

[师]这个重要依据是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这里的“一定范围”如何来理解?是指阶级斗争有时有,有时无吗?

[生]不是。

[师]是指阶级斗争在这个领域有,在别的领域无吗? [生]也不是。

[师]是指阶级斗争在国内有,在国际上无吗? [生]也不是。

[师]正确的理解应该是,阶级斗争存在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但又不是普遍现象,各个领域中的普遍现象是人民内部矛盾。如下图所示:

[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是否表现为一个完整的阶级和一个完整的阶级之间的斗争?

[生]不是。因为剥削阶级已被消灭,在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主要是指广大人民同极少数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斗争,这是当前阶级斗争在力量对比上的表现。

[师]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在经济领域,存在着严重的经济犯罪分子,他们的贪污盗窃、行贿受贿、走私贩私等犯罪活动,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如王宝森、陈希同案,目前的走私贩私十分猖獗,严重冲击我国的民族经济。在政治领域,有敌视社会主义制度的人,他们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妄图推翻共产党的领导,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如,1989年北京的政治**,台独势力,*喇嘛集团。在思想文化领域,有人宣传资产阶级自由化,严重破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如目前黄色的东西、甚至解放前已经绝迹的现象又泛滥起来。在社会生活领域,刑事犯罪分子的抢劫、杀人、放火、强奸等犯罪活动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危害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如八十年代轰动全国的“二王案”,前一时期上海发生的“敲头案”,就是在这次洪灾抢险中,也有敌对分子趁水打劫,抢夺居民财产,等等。

我国还处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社会主义制度还会遭受国际敌对势力的颠覆和破坏。因此,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担负着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防御国际敌对势力的侵略、颠覆活动,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重要任务。

(3)人民民主专政的特殊性(板书)

[师]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叫无产阶级专政,如,前苏联等。我国叫人民民主专政,这里既有共性,肯定也有个性。个性是:它在概念的表述上直接体现了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当然,无产阶级专政也体现这一点)。它确切地表明了我国的阶级状况和政权的广泛社会基础(社会基础的范围比阶级基础的范围大),它指:①工农联盟;②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与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之间的联盟。我国在建国初期与民族资产阶级也结成联盟,这一点俄国革命时就没有做到。在实践上也有很大的优越性,可以防止两

3

个片面性。

二、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板书) 1.重要性(板书)

[投影]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巩固人民政权,是正义的事情,没有什么输理的地方。——邓小平

[师]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已被载入我国的宪法之中。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只有坚持其专政职能,才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赋予新的时代内容(板书)

[师]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人民民主专政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突出了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职能,这是由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决定的,为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发展人民民主,实行民主法制化,决策民主化;重视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取消“人治”。

3.坚持和加强的措施(板书)

[师]为了更好地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必须加强国防建设,加强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主体的武装力量的建设,因为他们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中国人民解放军除了在战争年代是祖国的坚强柱石,在和平时期还有没有重大作用呢?

[生]有。他们在和平时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如,这次抗洪救灾,既靠人民群众,又靠人民解放军。哪里有危险,人民解放军就冲到那里。没有人民解放军,这次抗洪救灾是不能取胜的。

[放录像]人民解放军抗洪救灾,抢险的一些片断。

[师]同学们,人民解放军既然有这么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只要身体合格,就要报考军校,为祖国的国防事业作出贡献!

教学反思

《高中政治习题课教案模板.doc》
高中政治习题课教案模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